1、面临经济全球化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措施??
1.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中国目前最关键的并不是反对或支持经济全球化,而应该立足自身,全力发展本国的经济。2.我国应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挑战转换成机遇。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4.建设资源节约型、坏境友好性社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积极参与趋利避害!(引用邓论内容)经济全球化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除了正视和积极参与之外,决不能因为经济全球化可能会给我们带来风险,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我们必须树立起全球意识,具有世界眼光,以积极的姿态加入全球化进程,借助世界经济的舞台,实现振兴中华的大计。不能对全球化抱盲目乐观的态度,不应把全球化理解为西方强国会自动放弃强权政治和掠夺政策,而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有清醒的估计。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树立积极辩证防范风险的意识,在竞争中增强实力。世界一些小国面临的经济全球化风险决不比我们少,它们能够勇于参与,相信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也一定能够趋利避害。1、处理好国际关系:要协调好与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之间关系,共享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收益。中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早已形成“不应轻率地引发贸易摩擦。2、要推动内需:要在广阔内需基础上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企业要利用广阔的内需市场,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以更加主动积极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3、要转变产业结构:将全球价值链升级和国内产业结构转变结合起来,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必须加强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产业融合,抓住国内产业结构转型的机遇,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转移。要通过技术能力提升和品牌建设等,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位置和地位。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中,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和地位。
2、中国在维护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方面的主张
1.每年对不发达地区有大量援助,帮助不发达地区发展经济
2.派驻维和部队到战乱地区,帮助维护社会秩序
3.参加战乱国家重建
4.在联合国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权益
5.恪守外交“三项基本原则”,在国际外交中立场公正
3、中国在全球治理中贡献了哪些中国方案?
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局势动荡不安。针对国际社会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中国以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为己任,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全球问题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提出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为全球经济化解矛盾、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
在瑞士达沃斯论坛、亚太经合组织利马会议、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等国际场合,习近平总书记直面“逆全球化”、保护主义、区域合作碎片化等重大问题,倡导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开出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为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力图打破国际社会发展桎梏,开辟出一条解决国际问题的新路径。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互利共赢格局,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它不是一事一议的区域内双边短期方案,而是面向未来的中长期发展方案;它不是单方面提供援助,而是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对G20平台和金砖国家机制的倡议,也同样不是囿于集团或区域性的考量,而是力求更高程度、更大范围的跨区域、全球共同发展的主张。
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包括公平正义的和平方案、互利共赢的合作方案、创新共享的发展方案等,其目的在于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秩序,阻止地区冲突,推动国际生态与环境的改善,促进国际体系的完善。
(3)经济全球化期待中国方案扩展资料:
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外交实践和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它回答了在充满差异的社会中,在文明多元化的现实里,在国家间不同利益的诉求下,如何解决国家间矛盾和分歧、实现共同发展的问题。
正确义利观、新发展观、新安全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既体现中国特色,又实现了外交理论的创新发展。
中国方案坚持互利共赢,强调权利与责任的互动、对等和一致,强调共存共处、共同发展,强调求同存异、包容互鉴。中国方案植根中国土壤,是在中国实践的成功基础之上提出的,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参考。
中国方案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深受中华文化整体观、辩证观、义利观的启发,其所倡导的循序渐进、顾全大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等理念都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管控危机、解决问题的方法。
4、中国积极拥抱全球化有哪些具体措施?
我国积极拥抱全球化的措施,包括咱们知道的一路一带对外开放,对外投资,对外发展贸易,文化交流等等,这些
5、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挑战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1.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努力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革与调整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都与当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相关联。经济全球比已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相互渗透、相互依托,联系越来越紧密。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它的各种负面影响,改善国际经济环境,发展中国家经济就难于顺利发展,甚至可能陷入危机,而发达国家也不可能获得更广阔的市场,保持经济的良性增长。通过不断地努力来建立一个在权利与义务平衡基础上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成为推动全球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要推动全球经济健康地发展,发达国家应以负责任的态度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面临的困难,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为一些最贫穷的国家减免债务,并扭转对穷国援助下降的趋势,而不能只是片面要求发展中国家进行改革。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应在多边协作领域就金融、贸易和债务问题不断加强协调与合作。在涉及有关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制定的谈判中,要充分协调立场,共同提出一些反映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主张,增强在与发达国家谈判中的地位,以促使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逐步得到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当面对现实,调整立场,“求大同,存小异”,共同努力推进国际经济环境的调整与改革。这样做符合世界各国的长远利益。 2.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 通过参与全球化壮大自己,这是改变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径。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世界范围内正迅速进行。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如何抓住时机,充分利用不同发展阶段自己具有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提高竞争力,找到本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准确位置是发展中国家顺利融人全球化潮流的关键。这里应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新的国际分工对传统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现今,已不能仅仅从一些相对不变的有形因素,比如劳动力供应量、土地、其他自然资源状况来衡量一国的优势。而应从新的视角来认识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使得那些依靠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生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经济落后和收入下降的处境,相反,那些成功地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在知识、技术方面差距的国家,则从技术进步中获益,使本国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因此,在新的国际分工条件下,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已成为顺利融人世界经济的重要环节。但这同时也表明,欠发达国家,如何在以巨大努力加速实现本国工业化的同时,跟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有效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对这样双重的压力,重新审视过去的发展战略,进行必要的调整就显得十分重要。对那些最不发达国家来说,显然这是十分艰难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短期内不可能解决。它们仍应从本国现有条件出发,加快国内经济改革与调整,促进本国的市场发育和不断完善市场机制。由于农业、采矿业仍是这些国家的主导经济部门,因此,应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继续推动矿业生产,不断提高经济水平;在充分发挥本国资源优势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外国投资和先进技术,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的经济结构;不断扩大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同时加强与本地区及地区以外国家在生产、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在当今经济区域化、一体化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尤显重要。
第二,知识经济的到来意味着劳动者素质的差别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是保证持续发展和减少贫困,也是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基本手段。目前,全球化的进程虽然没有促使整体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但高层次管理人员和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动大大增强。这一趋势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严重的智力外流。这种“自由流动”使发达国家受益,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非洲这样的落后地区受损。自1990年以来,非洲每年流往发达国家的各类人才达2万人。目前,一方面非洲国家急需的人才十分短缺,聘用了约10万名外国专业技术人才在非洲工作,另一方面,有150多万非洲人才在发达国家工作。为此,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各种措施留住本国的技术人才,阻止人才继续外流,也是发展中国家需要解决的另一难题。
6、3.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应该怎么做
经济全球化过程无疑会给中国各种现实的或潜在的诸多挑战,但其
不可逆转性又意味着像中国这样的全球化后来者要改变其落后面貌,就必须融入
该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机遇,奋起直追地赶超发达国家,为此要制定
正确的战略:增加综合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
与国际竞争;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性经济组织,加强区域经济
合作;努力提高和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经济全球化过程无疑会给中国各种现实的或潜在的诸多挑战,但其不可逆转性又意味着像中国这样的全球化后来者要改变其落后面貌,就必须融入该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机遇,奋起直追地赶超发达国家。恩格斯曾就落后国家在利用传统来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时明确指出:只有“看到怎样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
----只有到那个时候,这些落后的国家才能走上这种缩短的发展过程的道路。”
中国在这方面有着惨痛的教训。自近代中国人被西方国家强行纳入全球化过程后
,曾经坐失了一次又一次改变自己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边缘地位的机会。例如,第
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使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实现了现代化,而当时的中国远离甚至抵
抗了这个全球化过程,造成自身的封闭和僵化而无法从中获益。1978年以后,中
国新的现代化领导人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其为中国所提供的有利外
部环境和宝贵发展时机,结束了与世隔绝状态,转变了经济发展模式,实行改革
开放政策,主动加入到了全球化过程中:在经济上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国投资,从
而比较顺利地参与到国际分工格局之中;进行了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
制的建设,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改革开放使中国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了现
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技术、信息以及市场。中国的发展经验证明,“关起门来
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对
待经济‘全球化’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谁也回
避不了,都得参与进去。”因此,中国今天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时,只
有勇往直前地应对,绝无后退可言。
----要增加综合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多地代替了政治
军事
力量的较量。从
长远看,一个国家只有加强自身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才
能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为此,中国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
建设的步伐,迅速增加中国的经济实力;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经济与人口
、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为了服从国内提高综合国
力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国际战略的重点仍然是服务国
内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在国际上广交朋友,在不失原则的前提下尽量避免
与他国的冲突;在加入全球化进程时要注意时序问题,即根据自身经济的适应能
力来选择加入到不同全球化领域的时间,以尽量减少风险和成本;在参与全球经
济合作与竞争中,注意通过国内的制度安排或影响国际的制度安排来维护国家经
济主权,在资源、基础设施、支柱产业、重要的服务业以及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国
家要掌握主动权,以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
----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对外开放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不对
外开放如同不发展一样,只有死路一条。事实证明,只有那些快速参与经济全球
化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获得了较稳定和快速的增长,反之亦然。可见,经济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是有利的。即使是依附论的始作俑者普雷维什也指
出:发展中国家要谋求经济发展,要像历史上的美国和日本那样由经济体系的边
缘变为中心,正确的做法“并不是努力割断与中心的联系,而是明智地利用这个
联系”。[1]经济全球化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最大程度地摆脱了资源和市场的
束缚,为企业利用最有利的地点和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
。这就自然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产业的转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中国应该在
不形成对外过分依赖的前提下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利用国际市场
的有利资源,弥补本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稀缺;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和后发优势来迅速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结构的变革。
例如,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可以首先从大力发展此
产业入手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在具备适当的积累后适时进行产业升
级,这会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成功。韩国的产业发展就走了从劳动密集型逐步到资
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道路,结果不仅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而且在比
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了发达国家,在许多高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具备了一定优势
。再如,中国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最终还得发展自己的高新技
术产业,但是中国的资本稀缺,科学技术还相对落后,因此,中国就需要在集中
有限的物力财力对部分重大科学技术项目进行重点攻关的同时,利用自己的后发
优势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超越。从
实践来看,像日本和韩国这样的现代化后起之秀,无一不重视引进和吸收国外先
进技术。根据统计,直到1990年日本的技术进口仍然大于出口;韩国20世纪
60-80年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主要以引进为主,特别是80年代更是如此,“
据初步统计,1981-1987年韩国引进的技术共2598项,是过去25年总和的60%;专
利支付费约15亿美元,为过去25年总数的77%” 。
----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性经济组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世界的整体发展和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参与
。因此,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世界性经济组织和行动越来越多,这也部分地反映了
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改革现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实现各国经济协调发展、切实
解决南北差距拉大 [3]等问题的强烈愿望。不过,今天的全球化过程不同于19世
纪的全球化过程,它不完全以西方为中心,而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即全球
化过程与经济区域化趋势并行不悖。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组成了数
十个形式各异的区域性经济集团。
中国在当今国际经济环境大变换过程中,还基本上被排斥在世界经济规则制
定权之外,这与其近年来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经贸发展速度和所拥有的巨大发
展潜力极不相称。因此,中国要有原则地尽快加入各种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经济
贸易组织,以促使国际的制度安排更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尽量在即将成为
其中一员的世界贸易组织中有所作为,因为它仍然是规范与完善国际经贸行动的
最重要组织;要力争在APEC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要努力参与和培植地区性
经济组织,特别是以台港澳为主体的华人经济圈和东亚经济合作组织,因为区域
经济合作能够减少或抵御像亚洲金融危机这样的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对中国
的政治和经济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努力提高和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包括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是由宏观
经济、科技水平、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人力资源等因素构成;企业竞争力是
由创新能力、公司治理结构、要素组合方式、相关产业的竞争能力等因素构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与国之间
的经济竞争最终是企业间的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国家的竞争力取决于企业的竞
争力。因此,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为此,
在不保护落后的前提下,注意保护民族幼稚工业和提高民族工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对境内的外资企业尽量都要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减少甚至取消对外商的优惠政
策和特殊待遇;同时,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态势,中国企业必须努力提高
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在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和在市场经济规
律许可的前提下,积极组建我国的大型企业集团或者跨国公司,开展国际经营,
参与国际竞争,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借债在很长时期内一直是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
90年代以后外商直接投资逐渐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已成为仅次于美国获得
国际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到1996年中国的外债总额约为1288亿美元,其中80%
以上是长期债务,总债务偿还占商品和服务出口的百分比仅为8.7%。按照国际上
通行的债务安全指标,中国对外债务规模合理,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但是,我们
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因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资本自由流动加速,其
中绝大部分是进行投机性炒作的短期资本,常常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有鉴于此
,我们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时,应当立足于内资与合理利用外资相结合,像日本和
四小龙进行现代化建设时一样,固定资本投资主要靠内部积累,让整个金融尽量
处于“高储蓄率-高投资率-高经济增长率-高储蓄率”的良性态势中;加强政府
在利用外债方面的统一管理,以利用中长期外债为主,保持适当的速度和规模,
防止形成债务灾难和危机;利用外资应以外商的直接投资为主,并根据国民经济
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需要,引导外资的投资方向;在资本流动方面切忌不顾国情
过度开放,特别要注意谨慎开放资本帐户,控制投机性过强的短期资本的大进大
出。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的进步。中国只要能够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参与程度与自
己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承受能力、吸纳能力相适应,保持自己独立自主的发展
特色,充分利用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清醒地认识和防范它可能带来的不利
因素与风险,不断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那么经济全球化不但不会危及自己的
经济安全,反而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7、请论述“中国方案引领全球化发展”中的方案有哪些
第一,加强国内治理,奠定中国引领新型全球化的国内基础。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国内治理水平决定着一国对外战略的空间和成败。当前,我们正处于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大而不强、将起未起”的爬坡期,各种问题和风险不断交织、相互叠加。只有不断增强国家治理能力,实现市场、政府和社会三者的良性互动,持续提升国家的软硬实力,才能更好地开展对外交往,参与全球治理。具体到对新型全球化的引领,我们尤其需要加强在理念供给、政策执行、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能力建设,使得中国的倡议和行动能够真正改变全球化过程中的失衡与不公,从而激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共鸣。
第二,凝聚政治共识,纠偏国际社会对全球化的错误认知。政治行动的前提在于确立共识,新型全球化首先需要寻找到国际社会在全球化问题上的最大公约数。我们必须向世界阐明当前世界的矛盾和危机,根源不在全球化,而是战争、贫困和疾病,是现行国际秩序的治理赤字和道义缺失。因此,一味抵制全球化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重新关起国门更不会走向美好的未来。毕竟,上世纪经济大萧条所引发的封闭自守和经济民族主义没有缓解世界危机,反而将国际社会拖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渊。为了防止悲剧再次重演,国际社会应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以积极开放心态拥抱全球化,努力解决全球化过程中不公平、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构建起共同协商、平等参与、普遍受益的全球化新模式。
第三,坚持均衡发展,努力实现全球化的再平衡。当前,有些国家和人民对全球化充满愤怒的主要原因是世界出现了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失衡局面,根子在于全球竞争中的失败者没有得到必要有效的安抚。基于此,国际社会应该共同推动全球化的再平衡。在国际层面,权利资源在国家间的分配应更加均衡。应当看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然而他们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仍严重不足,其合理诉求处在说不出、传不开、没人听的尴尬境地。大力提升他们的国际话语权,进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具代表性和包容性是新型全球化的应有之义。在国内层面,发展成果应由社会大众共同享有。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公共产品供给力度,通过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来培育社会弱势群体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完善利益补偿和转移机制,使得财富蛋糕能够更加公平的分配,让社会大众感受到全球化带来的切实好处。
第四,加强机制建设,为新型全球化提供制度保障。一定意义上讲,国际机制的质量决定着全球化的水平和成败。中国参与和引领新型全球化需着力解决当前国际机制在代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严重赤字。首先,积极推动传统国际机制(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的变革调整,以适应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和全球化发展的新要求。其次,努力创设新的国际机制。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再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正在通过重塑国际规则加强世界互联互通,推动全球包容发展。未来,在反恐、气候、海洋、太空、极地、网络等新兴问题领域将面临大量的机制空白,中国更需要积极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使得全球问题的各个领域有规可依、治理有序。再者,加强各类机制之间的衔接整合,努力消除不同机制之间的隔阂,最大限度释放制度性红利,以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五,合理管理预期,理性看待中国的全球角色。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愿意为完善全球治理、推动全球化转型升级做积极贡献。在逆全球化浪潮和民粹主义兴起的国际大背景下,国际社会也强烈期待中国承担更多责任,引领新一轮的全球化。然而,为了更好地引领新一轮全球化,我们必须对中国的全球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其一,中国引领新型全球化不是另起炉灶。新型全球化不能和现有的全球化彼此割裂,甚至完全对立。其二,中国引领新型全球化不会一蹴而就。全球化的转型是一个复杂多维的系统工程,必须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其三,中国引领新型全球不搞一家独大。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和国际权力普遍扩散的条件下,赢者通吃的逻辑日益不可持续。中国在全球治理中主张共商共建共享,努力通过自身发展带动世界共同进步,积极开创普遍参与、共同受益的新局面。其四,中国引领新型全球化不能包办一切。建立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全球化不是中国一家的责任,而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我们特别需要防止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异化为过度承担责任的陷阱。总之,只有准确诠释自己的全球角色,减少不切实际的政治预期,中国在引领全球化的道路上才能做到行稳致远。
8、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措施
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的措施有:
1、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条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2、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市场经济法律法规。
3、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4、坚持独立自主,加强防范工作,维护我国经济安全。
9、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应该怎样做?
1.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3.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
4.积极学习、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
5.积极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普惠共赢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