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参与全球竞争面临哪些机会
国内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是一种必然趋势,这使得企业面临更多的机会、机遇,同时也会遇到更多的风险与挑战。要分析本企业的优势、核心竟争力,选择合适的竞争策略,运用有效的竞争手段,避开劣势,降低存在的各种风险,方能立足于国内与世界经济之林。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原来只是本土的机会,现在变成了全球性的机会,我们希望找的投资企业不是全球竞争中国市场,而是中国竞争全球市场。
当你的竞争对手在中国,而你的市场在全球时,它的机会远远大于你的竞争对手是全世界,而你的市场在中国。我举个例子,比如在中国,传统的IT行业,像通信、半导体类,竞争对手来自于全球,但是你的市场在中国,这类公司很少能打到世界,除非像华为这样的企业。
但新能源不一样,跟制造业有紧密的关系,它的技术往往融于制造工艺中,在中国优势非常明显。强有力的公司在生产上有优势,在中国就有很大的优势。例如太阳能,竞争对手大量在中国,面对的是全球的市场。新能源行业现在来看,无论是能源还是节能减排都有很多竞争对手,相当多的子行业都在说面对的是全球的市场。而且技术上中国跟美国的差距小于IT行业的差距,不能说没有差距,但这方面的差距小得多,清洁科技方面中国与世界基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IT行业与生产相关性不是那么大,清洁行业基本上都要有生产,所以优势就明显了。
全球化的动因:
1、规模经济增强。
技术进步在生产、后勤、购买或研究开发等方面增强了规模经济,自然也就为全球性竞争提供了动因。
2、运输或储存成本降低。
3、分销渠道变化或合理化。
如果分销渠道处于变化之中,外国企业进入它们的负担就会减轻。合理化的渠道有着相同的效果。例如,如果产品的分销由众多细分的零售商变为少量全球性超级市场和大批量商业连锁,外国企业赢得分销渠道时面临的问题会戏剧性地减少。
4、要素成本变化。
要素成本变化会大大充实全球化的来源。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的成本增加会使全球性竞争更加有利可图,从而改变最优的生产或分销的面貌。
5、国民经济和社会环境变窄。
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中国经济转型将为中国企业带来新的机会;同时,中国现在正面临持续或者是加速的城镇化建设,中国企业也开始积极地参与到全球化竞争中。但全球化和建立赢取全球化竞争能力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仍然是一个新的课题,并且中国企业平均而言在全球产业和全球资源整合、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和全球化的运营管理能力上现在都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比。
其实大多数中国企业在走向海外走向全球的能力上都还有欠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全部准备好了才能向外走,走出去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一个不断汲取经验教训学习的过程。企业要想成功实现全球化目标,在全球化战略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一套适合当地市场环境的全球运营模式,包括领导力、人员素质、组织架构、流程和技术以及绩效考核体系。首先要看企业的管理层是否有全球化的视野,理解全球化背景下行业以及经济的趋势;其次是建立相应的团队,能够进行全球化的管理和运营;第三是具备全球化运营的组织架构;第四是企业管理中的流程和手段是否是全球化的。最后,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要有正确的导向和绩效来衡量自己。
2、新能源汽车产品竞争形势如何?
新能源汽车是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那么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形势如何呢?大家请看我接下来详细地讲解。
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者需求偏好和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从社会整体需求的角度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在过去三年呈增长态势。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约34万辆,销量约3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年产51.7万辆,销量50.7万辆,同比增长36.8%。和53%;在2o17年,产量达到79.4万辆,销量达到77.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3.8%和53.3%。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
在新能源汽车消费中,政府采购占比比较大。为了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政府从企业购买了纯电动公交车、混合动力公交车等各类新能源公共汽车。虽然私人购买的比例并不大,但购买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政府对部分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这种做法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因此,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巨大。
三,新能源汽车的国际竞争力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倡导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环保出行。在环保浪潮下,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绿色出行方式被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因此,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迅速发展。从政府政策的角度,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政府实现了政府财政补贴新能源汽车公司降低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它还创新和发展新技术。
3、新能源汽车未来何在?看业内大佬们怎么说
2019年,130余款新能源汽车推向市场;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以补贴退坡日期为分界线,呈现截然不同的走势,产业的挑战和迷思仍在延续。1月10日,海口国际新能源车展期间,由凤凰网汽车主办,知乎、车云网联合主办的和鸣实验室·相对论向左走,向右走?——2020年新能源前瞻沙龙,力邀专家、媒体及意见领袖共同预习2020年和新十年的产业必答题。
?“当下的销量波动,是补贴退坡带来的阵痛。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补贴时代快速转轨进入市场化轨道的颠簸。”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副会长赵扬在致辞中指出,多重因素叠加共同构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长远的积极走向。除了坚定行业信心,赵扬会长也强调了行业存在的风险,并提示中国品牌要警惕日渐逼近的竞争对手,应当沉下心来争取技术和研发能力的突破。
向东平:开放才能成就世界级企业
?在天际汽车董事、CMO向东平看来,电动车产品已经在不断进化当中,从产品供给的角度来讲,产业正在朝正向发展。但向东平也直言,推动行业发展绝非易事,需要政府、媒体、厂商等多方力量共同投入。“家电、汽车、手机,都是因为开放,有更多、更强竞争对手的加入才使得这个行业更加有活力和竞争力。”面对竞争,向东平认为开放是利好,他用华为的崛起为例,证明唯有以开放态度参与全球化的竞争才能成就国际化的企业。
肖勇:2019年下半年市场代表不了2020年市场的方向
?对于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在补贴退坡后的增长乏力,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勇有话说。在他看来,销量的下滑是两种非正常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是国六切换引发国五车恐慌性的抛售,而燃油车售价的混乱客观上抑制了车主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冲动。而补贴退坡和较长的过渡期,造成了企业成本调节的失控。肖勇的结论是,2019年下半年市场表现代表不了2020年市场发展的方向。
李鹏程: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小鹏汽车副总裁、品牌公关总经理李鹏程认为,相比三十年前外国汽车品牌毫无阻碍的长驱直入,特斯拉最近的到来只是加速了中国品牌的优胜劣汰。李鹏程指出:“如果特斯拉来了就关门的企业,特斯拉不来也应该关门。”与此同时,李鹏程强调当前中国品牌已经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建立了一定优势,因此特斯拉的到来是一件大好事。一句“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成了小鹏汽车坚定态度的最佳写照。
安继恒:新能源汽车到了跟燃油车直接比对的阶段
?爱驰汽车副总裁安继恒也对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充满信心。他从政策、使用成本、产品升级、用户体验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当前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安继恒认为,第一,有了政策的风口之后,2020年会微增长;第二,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非常低;第三,新能源汽车到了跟燃油车直接比对的阶段;第四,从个人角度,开过电动车之后就不想开油车了;最后,当车的品质、安全性等基础性的东西越做越好,开放性越大,移动互联网生活越来越近,融合越来越好的时候,客户的接受度会越来越高。
?而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一些外部因素也成为行业发展重要的风向标。就在本周,随着国产特斯拉的交付,马斯克的热舞再度引发了行业内的争论。鲶鱼的到来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是喜是忧?
李岷雪:技不如人就认真做事
?合众营销公司副总裁李岷雪认为,使用成本非常低,是很多人愿意选新能源车重要的原因,她认为,新能源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后会是越来越主流的趋势。作为一家初创企业的高管,在面对特斯拉的强敌入侵,李岷雪称:“现在技不如人就认真的做事,把自己的产品做好。”她强调,特斯拉带来的广告效应可以加以利用,中国品牌要做的是做好市场定位,在产品方面快速跟上。
?车云网、电动邦创始人程李也认为,过去供给端产品的品质相比于油车不具备竞争力,无论是价格或者品质。2019年是一个转折点。程李同时提醒,2020年受到补贴政策的影响,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仍将处于非正常状态。
?“特斯拉带来的影响在所难免。“知乎优秀回答者孙少军直言不讳,他将特斯拉比喻成猛虎,而中国品牌则是群狼。群狼战猛虎,孙少军强调,中国品牌应该重视C端用户的真实反馈。
?同为知乎优秀回答者,高小强指出,中国人的生产能力毋庸置疑,很多事情中国人能做而外国人做不了,而新能源汽车产业把蛋糕做大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要面临波谲云诡的外部环境,任何积极大胆的尝试都值得肯定和期待。对于行业走势的探讨仍在延续,而这些讨论都将成为日后解决行业问题重要基础。
?春运来了,在各地车站码头的年味就是回家的味道。无论人潮多拥挤、路途多艰辛,为了回到温暖的目的地——家,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路上辛苦点又算什么。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4、国内新能源车企如何与特斯拉竞争?看看这里你就知道了!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全球格局如何?本土公司如何与特斯拉竞争?全球汽车产业链受疫情影响如何?六月六日下午,在银杏投资第三届年会上,来自新能源产业、生产制造等领域的代表嘉宾就热点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额
根据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彭波的说法,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中国、美国和欧洲占据了90%以上的份额,而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彭波说,中国、美国和欧洲合计占据了90%以上的份额。”“就目前而言,数量还是中国最大,大约是去年的120万台。其次是欧洲,欧盟共有约60万个,美国大约有30万个。
新能源的渗透率
从渗透率来看,中国大约为5%,欧洲大约为3%,美国为2%。彭波说,未来几年,欧洲市场的增长速度可能会加快一些,比如德国政府最近推出了许多刺激措施,包括新能源汽车。尽管美国方面出了特斯拉,但总体市场需求仍不相同,在油价相对较低的环境下,新能源汽车的优势更难体现。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当前,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渗透力、品牌影响力都比较突出,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改变?本土公司如何与特斯拉竞争?针对这一点,理想汽车创始人之一沈亚楠说,主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坚持做增程式汽车,在中国充电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与特斯拉进行差异化竞争。
沈亚楠说:“我们坚持做增程式汽车,是因为特斯拉是根据美国的一般充电条件发展起来的,如果你想在中国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最大的问题就是充电条件。”沈亚楠表示,与特斯拉采用差异化竞争,做增程式汽车,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既能享受到纯电车的驾驶优势、使用体验优势,又不因充电条件等因素而产生焦虑。沈亚楠说,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机会,其主要原因是: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不能适应当地生态环境,不能理解当地客户的真实需求;而中国可以借助高精度地图实现自动驾驶,再加上V2X (vehicle to everything,汽车与外部世界交流信息),特斯拉就不太可能有机会参与其中。沈亚楠说:“这一块最终我们能够取得胜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展望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将面对哪些挑战?
2019年的最后几天,汽车圈在广州车展之后的短暂沉寂被蔚来的NIO DAY打破,给风声鹤唳的2019年画上了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
虽然没有亲临现场,但看完直播之后,我还是在朋友圈发表了几句感想,表达了对蔚来近一年来进步的欣喜和对蔚来的未来的期待。
2020年也已经来到,在这一个辞旧迎新,继往开来的节点,我想借着蔚来汽车的话题来展开,顺便分享一些我近期的想法和思考。
■ 做一个高端汽车品牌的意义远超大多数人的想象
我在朋友圈说:“蔚来品牌的成功有一点意义很重大:如果没有蔚来,中国品牌根本就没有一个能跟特斯拉(或者其他豪华品牌)正面竞争的,蔚来保留住了这点希望。”
中国汽车行业历经半个多世纪时间,干了几件事情——建立自己的汽车工业、掌握主流的汽车生产制造技术、创立自己的民族品牌、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汽车市场。
毫无疑问,非常伟大。
但也有几个问题,第一是没有创立一个真正的全球品牌,第二是没有一个自己的豪华品牌,当然,就更加没有一个全球性的豪华品牌了。唯一值得骄傲的就是中国拥有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感谢人口红利带给我们的好运气。
无论是全球品牌还是豪华品牌,都涉及到汽车文化的输出。中国汽车产业在之前的整个阶段中,只顾得上埋头练基本功,先保证能够跟上国际大厂的步伐不要掉队太厉害,再依托政策保护扎根本土市场守住阵地就是最大的成功,几乎没有输出什么文化,也就谈不上全球化,也不可能有豪华品牌诞生。
中国品牌以前不能对外输出影响力,是因为底子薄,内功弱,攘外必先安内,因此力有不逮。反观来自美国的特斯拉,基础雄厚,没有后顾之忧,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席卷全球。
但是在现阶段,情况有所不同了。
首先,中国企业现在在汽车的基础研发制造上已经成熟化和流程化了,简单的说,你只要有钱就保证能造出车来(当然不一定能造出好车);
其次,中国企业现在有钱了,可以在品牌建设上投入更多的资金。
这就是蔚来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造出车,并且能够在品牌建设上投入大量真金白银的原因。
但并不是说砸了钱,就能做成高端的品牌,蔚来还用了心,最重要的是找对了方法。
吉利成立了20年,做出高端品牌了吗?没有。所以它花钱买了沃尔沃,买了路特斯。
比亚迪成立22年,至今没有做出高端品牌。王朝系列?还差得远。
老牌的国企更不用说了,一汽、上汽、东风、长安,都没有成功的高端品牌。
红旗算吗?至少市场和消费者并没有认可。(但个人觉得具有一定潜力)
所以,蔚来能有现在的品牌认可度,只用2年就把售价40万元以上的车型做到年销量2万辆,真的是太不容易了。(蔚来在Q3财报中预计,2019全年总交付量将超过20 300辆车。)
品牌向上是多少品牌砸钱无数却求之而不得的,蔚来在短时间内就做到了,品牌的溢价完全可以弥补它账面上的亏损。
蔚来的品牌力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消费者的认可,这一点从销量上反映了出来。大家不妨跟林肯、雷克萨斯等品牌对比一下,看看它们是什么时候在中国市场做到年销量2万辆的;
第二是投资人的认可,这一点从股价上反映了出来。12月28日NIO DAY当天,蔚来的股价是2.42美元,12月30日收盘,蔚来股价暴涨53.72%,收盘价为3.72美元。
2019年这么成功,居然有人觉得李斌是2019年最惨的人?
在打造高端/豪华品牌上,蔚来做到了,下一步就是要对外输出影响力,成为一个全球品牌,这一步可能是一个漫长的阶段,所有人都需要耐心等待。
再强调一下做出一个高端品牌的意义。
中国汽车产业多年来一直希望“弯道超车”,新能源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外资品牌正在猛烈追赶,技术的壁垒很快就会消除。如果品牌力上没有突破,很快新能源汽车的品牌格局又会回到燃油车时代的类似状况,多年来的努力就白费了。
不信你看保时捷,Taycan卖一百多万人民币,贵不贵?发布之后订单分分钟超3万,这就是品牌的魅力。
所以,蔚来保留住了弯道超车的希望,意义很重大。
无论如何,这样的品牌,一定要悉心呵护,而不要无情打压。
■ 主机厂造车“不存在技术门槛”
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也是跟业内人士(研发制造领域)探讨之后的想法。
主机厂干的活,重点在于整合和匹配。一辆汽车上万个零部件,主机厂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核心技术,做好三大件——车身、底盘、动力总成(发动机或三电系统),四大工艺——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管理好供应链,一辆车就能下线了。(当然实际上比这复杂得多)
这些都是砸钱就能办到的,并非我信口开河,从业者也如是说。砸钱能办到的事,就没有技术门槛。要不然中国怎么能有好几百家汽车主机厂?
造车,资金门槛更难跨越。有钱就是神,没钱就是最惨的人。
什么叫技术门槛?比如,芯片;比如,发射火箭;比如,顶级的人工智能……这些全球只有个位数企业才能干的事,才叫有技术门槛。
当然,主机厂造车没有技术门槛,不等于汽车制造本身没有技术门槛。
但,汽车制造的技术门槛,大多在供应商手中。比如,博世,大陆,ZF、麦格纳、法雷奥……这些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BBA很多所谓的核心技术,其实都是联合开发,只不过因为BBA的品牌力强、销量大,所以能站在主导地位,而大多数中国品牌需要花大价钱跟这些供应商合作,还没什么话语权。
越是在宣传的时候打出“与全球顶级供应商合作”旗号,并且列出长长一串品牌清单的品牌,越没有真正的核心技术。你看BBA会在介绍自己产品的时候,疯狂宣传其供应商是谁吗?
正因为话语权在供应商手里,汽车在技术方面的“同质化”会越来越严重。就国内市场来说,宁德时代、华为、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科大讯飞……它们可以跟所有汽车品牌进行合作,表面上当然也能订制开发,但是骨子里都是差不多的东西。
所以,如何在“同质化”的基础上做出差异化,才是成功的关键。
■ 中国品牌的成功之路到底在何方?
那么话又说回来了,虽然造车“没有技术门槛”,但需不需要技术创新呢?很显然,是需要的。
可惜,目前我认为还没有一家中国汽车品牌是靠技术创新驱动的。
即便蔚来在品牌上做到了一定高度,但是在技术层面,其实也并没有太多技术创新。100 kWh大电池也好,自动驾驶辅助也好,换电模式也好,要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突破,要么只是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某些品牌所谓的核心技术,也并非独步天下、舍我其谁的独门绝技,其实大家都有,只不过实现方法、实现效率、合作供应商等有所不同而已。
技术创新会非常困难,有可能有突破的几个方向,包括高级别自动驾驶辅助、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等,但是可以想象,这些技术的突破,都不太可能是某个主机厂单枪匹马搞出来的,一旦突破,都是全行业级别的应用,所以技术的同质化依旧会贯穿始终。
对于中国来说,有强大的政府支持,能够在基础建设方面投入更多,因此更适合在“车路协同”方面进行突破,这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确实有一些企业已经在这方面进行努力了,期待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令人欣喜的成果。
我倒是觉得,短期来看,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路径可能会跟手机比较接近,智能手机在硬件上基本已经同质化了,但是在软件层面还有很大的差异化空间。不同手机品牌各有特色,主要还是软件生态上的不同。
从智能手机的发展史来看,智能机取代功能机不是靠续航更长,也不是靠价格更低获胜,续航短价格高的智能手机能够胜出,关键在于颠覆性的用户体验。
汽车在硬件标准化的基础上,一方面可以依托于车联网,追求软件生态的创新和智能座舱的个性化;另一方面,在服务模式上也可以继续探索,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在肉眼可见的未来,服务将会超越产品本身,成为用户选择产品的核心理由。
财大气粗的企业,比如大众这样的,更能投入巨资进行车型底层架构的重构。MEB平台全面拥抱纯电,新车上将搭载vw.OS车辆操作系统构建大众的全新软件生态,大众还信誓旦旦宣称将在2025年全球范围内量产100万辆MEB平台纯电动车型。
在第一电动网的GNEV10大会上,盈渊产投基金CEO林文海表示:“智能电动车有没有前途,看全球的巨头在做什么就知道了。”再看看中国政府和全球多国的政策倾向,结论一目了然。
看不清楚未来也没关系,趋势已不可逆,跟进就是。
■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前进过程依然危机四伏
由于补贴退坡影响,2019年虽然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比较萎靡,但是不乏亮点。
除了蔚来ES6的热销之外,广汽新能源Aion S也实现了大卖,甚至还反哺广汽丰田出了一款iA5。比亚迪唐也反向输出给奔驰,推出了全新的腾势X。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方面的耕耘获得了不错的回报。
但危机依然存在。
2019年,别克、福特、现代、本田、雷诺、雷克萨斯、奥迪等外资品牌纯电动车陆续在中国上市,本土品牌一枝独秀的局面开始受到冲击。
2019年,宝马530Le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在中国市场火爆畅销。
2019年,上汽大众MEB工厂落成,2020年将投产大众I.D系列首款车型。
2019年,“特斯拉速度”初见成效,中国工厂开启首批员工车主交付。
2019年,特斯拉全球新能源车销量首次超越比亚迪,成为全球第一。
2019年,暗流涌动,群雄并起;2020年,中国品牌能否继续领跑?
■ 汽车“新四化”最终会何去何从?
2020年已经来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汽车正快速经历着“新四化”的进程,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尽管很多机构预测,2020年中国汽车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还会经历一个低谷期,但我相信低谷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绝不会成为最惨的那一个。
以《银河系漫游指南》闻名于世的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有一个著名的“科技三定律”:
1. 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2. 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3. 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汽车“新四化”似乎现在就是一种处于某个奇怪阶段的科技分支,既存在很多争议和质疑,也有很多人坚定地看好它的未来。
那么,请问聪明的你,你认为新能源汽车现在正在经历的技术变革会是以上哪一种情况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6、A股公司掀赴瑞GDR上市高潮,为何新能源企业争相“出海”?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开始大力发展海外业务。关注国际新闻的网友们可能注意到了这样一则新闻,A股公司掀起奔赴瑞士发行GDR上市的高潮。这则新闻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很多国内外的网友的关注和对新能源企业进行GDR上市的讨论。虽然很多的企业公司都到瑞士进行发行GDR,但是这些企业和公司中,新能源企业格外的引人注目。
之所以新能源企业争相“出海”,主要是因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可以大力发展海外业务。虽然这些新能源企业在国内已经发展的很好,但是如果想要开拓国外的业务,那么就必须要进行“出海”等行动。如果想要扩大企业的规模和接触到更多的融资机构,那么新能源企业就必须进行相关的“出海”活动。随着新能源企业的海外业务发展得越来越好,很多新能源企业都想再次扩大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第二个方面就是可以促进新能源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瑞士交易所不仅可以提高这些新能源企业的知名度,而且可以提供相关的金融方面的帮助。通过瑞士交易所,这些新能源企业不仅可以加快国际化的战略,而且可以实现更快的发展。第三个方面就是可以提高这些新能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虽然国外也有很多新能源企业,但是我国的新能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足够。
如果不能快速提高我国新能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话,那么新能源企业就可能会受到其它国家能源企业的压制。随着国家发展的越来越快,这些新能源企业不仅要在国内市场发展的很好,而且也要在国际市场发展的很好。由于中国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外融资机构和金融中心愿意和中国新能源企业进行合作。
7、新能源国家队首次出海 岚图的信心、决心与野心
继上个月完成第10000台新车下线后,岚图再次迎来新的里程碑时刻。
2月17日,岚图汽车宣布正式进军欧洲市场,首站将登陆挪威,而岚图也就此成为新能源国家队中首个出海品牌。
“中国汽车品牌正引领全球智能电动汽车发展,岚图FREE出口挪威是岚图进军海外市场的第一步,之后还将陆续进入欧洲其它国家并逐步丰富在海外的产品布局。”
作为中国高端品牌的一张崭新名片,岚图的信心、决心与野心,全部都浓缩在了卢放(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CEO)的这段话中。
即将开启的挪威之旅,岚图又会给新能源国家队的出海之路带来怎样的启示,显然值得期待。
再度诠释高效
时间回到2020年5月,东风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竺延风在写给h事业部(岚图汽车前身)员工的一封信中说道,岚图托举着整个东风品牌向上的重任,传递着东风高飞的勇气。希望岚图以少年昂扬之态,与众力量一起探索,共铸东风新能源车的未来。
在近一年时间里,岚图人成功探索出了“成熟车企+造车新势力”的创新融合发展模式,同时在中国汽车行业跑出了“岚图速度”,并多次向外界诠释了何为高效。
2020年7月29日到2020年12月18日,岚图用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从品牌发布到产品首发。
紧接着到2021年6月19日,岚图FREE仅用时6个月又完成了产品首发到正式的上市,并首创纯电+增程的双动力解决方案。
而在首款产品发布11个月后,岚图又很快发布了旗下第二款车型:定位全球首款大型豪华电动MPV岚图梦想家。
与此同时,岚图还用205天完成了从1到10000辆的跨越,创造了从品牌发布到10000辆下线的全新速度。
如今,在开启国内交付刚刚6个月的时间后,岚图又迈出了从本土走向世界的全新篇章。此次出海欧洲,也是岚图效率的再次验证。
在业界看来,岚图之所以能够快速启动海外市场的拓展工作,得益于源自东风作为央企布局全球资源的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岚图的海外模式采用了与中国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有限公司合作的形式。前者是中国汽车行业首个经国家批准成立的外贸公司,出口贸易业务覆盖东欧、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中国“造车新实力”,岚图FREE以33.8万元的成交均价成为中国高端品牌车型的一张崭新名片,并且凭借极具竞争力的产品性能与价值,迅速在国内得到市场和用户的认可。
而此前挪威、法国、俄罗斯等国客户对岚图FREE进行试驾评测时,同样对岚图FREE出色的产品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雄厚的全球化资源,超前的海外市场规划,对自身产品的充分自信,也正是基于这三点,岚图选择走出舒适圈挑战更高难度的欧洲市场,而自身的这一小步,也是中国新能源国家队出海的一大步。
为什么是挪威?
这里是全球电动车渗透率最高的国家,曾是全球第三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是全球首个全年电动汽车销量超过燃油车的“清洁国家”。
它便是挪威,一个有着完善新能源基础设施和优越政策支持,同时也是中国品牌近两年争相进入的蓝海市场。
去年挪威的新车销量达到创纪录的176276辆,其中65%为纯电动车,而根据挪威电动汽车协会的预测,今年这一比例或将达到80%。
国土面积只相当于云南省的挪威还有着极为完善的充电基础配套设施,拥有超过1100个公共快充站以及7500个公共普通充电站,如此高密度的充电网络也打消了挪威消费者对于电动汽车出行的里程焦虑。
此外挪威还发布了多项支持电动化转型的政策,包括对电动车免征25%的增值税、免征进口关税以及免征养路税,并提供免费市政停车场,免路桥费等。相反,购买燃油车则需要支付名目繁多税率较高的税种。
显然,这是一个对新能源汽车十分友好的国度,也间接推动了岚图借挪威市场打响全球化战略布局的第一枪。
按照规划,2022年6月,岚图FREE将于挪威奥斯陆正式亮相与全球车友见面,而首个岚图海外旗舰店将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市中心开业,并于今年第四季度面向挪威用户开启岚图FREE交付。
据悉,岚图还会根据挪威和其它欧洲国家的消费需求、法规要求、市场环境,同步在针对性地开发与测试相应产品,以便更好地满足欧洲用户。
用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CEO卢放的话讲,岚图将陆续进入欧洲其它国家,并逐步丰富在海外的产品布局,凭借创新技术与服务体验,满足并引领欧洲消费者对于高品质智能电动出行的需求。
扎堆背后,岚图有优势
随着岚图的加入,已经或即将在挪威销售新能源乘用车的中国品牌数量达到了五家,前四家分别是名爵、小鹏、蔚来和比亚迪。
鉴于电动车在欧洲有着接近20%的渗透率以及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这里也成为了各家车企的必争之地。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今的欧洲电动车市场正迎来一个最好的发展窗口期。
数据显示,2021年欧洲主要国家的电动汽车注册量超过120万辆,市场份额占比达到11.2%,这一数据远超2020年的6.7%。
显然,岚图也希望借着在挪威市场的落地,加快国际市场布局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这里市场大,但对手也多,岚图如何凸显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用岚图官方自己的话讲,出征欧洲市场源于其在性能、智能、豪华等方面的卓越竞争力。
岚图FREE定位“性能级智能电动SUV”,它所搭载的上下100mm可调空气悬架和四驱系统,能够带来极致的驾控体验,而大五座的空间、百万级的豪华舒适配置以及不俗的智能化水平,无疑将为当地消费者带来一次智能电动出行的全新体验。
在欧洲消费者同样十分看重的安全方面,岚图也不含糊,今年1月19日,岚图FREE以综合得分率92.3%的成绩获得C- NCAP测试“五星”评价,成为中国品牌新能源车型综合得分第一名。
鲜为人知的是,挪威领土南北狭长,国土面积一半以上都是海拔高于500米的山地,因此动力充沛、尺寸更大、具有良好通过能力的中大型SUV颇受当地消费者青睐,而这也为岚图FREE创造出了一个良好的销售条件。
作为中国“造车新实力”,此次进入挪威市场也是岚图迈入全球化竞争的重要一步。
也正如竺延风在十四五规划中所提到的,岚图要树立起东风新能源品牌高端领导者的形象,显然,只有进军竞争更为激烈的海外市场,才能让这个形象更加有说服力。
8、迈进全球化 中外电池企业必有一战?
[汽车之家 行业]? “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反超中国,今年已经是铁定的事实。”不久前,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此话一出,便引起行业高度重视,关于中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下之争,就此拉开帷幕。
进入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都进入了新的转折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已经编制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外商投资全面放开,动力电池“白名单”全面取消;欧洲、北美等全球主流汽车市场纷纷加码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各国高度重视、市场竞争全面开放、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的新阶段,中外新能源及动力电池产业间必有一战吗?10月16日,“第五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CBIS2020)暨首届中国新能源新材料(宁德)峰会”在福建宁德召开,我们或许会在这里找到答案。
◆欧洲新能源汽车超越中国已成事实?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
“今年中国电动车销量将被欧洲超过,我们非常痛苦。”曾毓群曾公开表示,今年上半年来,中欧新能源汽车产销“一进一退”。外媒也报道,今年前6个月,欧洲市场共计销售电动汽车41.4万辆,同比增长57%,5年来首次超过中国市场销量。
截至9月份,欧洲新能源车销量还在持续增长。最新数据显示,欧洲主要8个国家的新能源汽车销量13.8万辆,创下历史纪录。有业内分析,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有望增两倍,销量或许会超过100万辆。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标准化工作组研究部主任周波分析,受疫情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1-5月同比都在下滑,6月份开始逐步复苏,7、8月份恢复到以往的增速。不过,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全球份额则下滑,“2017-2019年中国市场销量在全球占比基本上超过50%,今年1-8月份,这个数字只有37%。”
周波认为,除了碳排放等政策起到主要推动作用之外,欧洲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在持续上升。另外,欧洲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补贴力度也非常大。“欧洲一辆车补贴7000欧元,而中国现在新能源汽车只有1万多元的补贴,两者的差距还是比较大。”周波说。
欧盟还提出7500亿欧元的欧洲复兴计划,重点培育低碳经济,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曾毓群预测,2020年欧洲电动汽车的销售量将超过中国,中国世界第一的电动车市场今年会被欧洲抢走。他呼吁,“我们千万不能起那么大早,赶个晚集。”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集中度再提高
反观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面临内部竞争加剧、外部势力渗透加深的态势。这样的市场状况在动力电池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受疫情影响,今年1-9月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为34.2GWh,同比下滑18.9%。”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介绍,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企业中,有32家企业各自的总装机量均不足10MWh。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
“2019年1-9月,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上有装机量的电池企业有67家,而到了今年,已有11家企业没有装机。”刘彦龙如是说。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数据显示,2020年1-9月,中国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总装机量整体份额已占到91.71%,而去年同期只有88.01%,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在进一步提升。
去年6月,我国动力电池“白名单”废除,中国动力电池市场正式向外资开放。国内以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具有代表性的电池企业,正式直面外资电池企业入华挑战。2019年底,工信部公布《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19年第11批)》,搭载外资电池的新能源汽车首次在中国获得补贴。
刘彦龙指出,外资电池生产企业已经逐步参与到了中国市场的竞争,“去年1-9月,LG化学、松下电池等外资企业在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的份额仅为0.35%,而今年1-9月,LG化学、松下电池等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高达15%,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第五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现场』
◆动力电池企业走出去还有机会
既要面对内部激烈的竞争环境,又要直面外资企业的“入侵”,我国动力电池企业还能有机会吗?专家们一致表示,“走出去”是化解危机、赢得新生的重要路径。
各大企业也已经看到了广阔的机会,选择主动出击,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特斯拉与宁德时代签订合作协议、亿纬锂能获宝马定点、大众入股国轩高科、戴姆勒入股孚能科技、万向一二三拿下大众百亿订单……近几年中国本土电池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持续增强。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走出去”的动力源于可观的市场空间。周波对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进行预估,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超过1500万辆,到2030年可能达到3000万辆。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车用电池达到975GWh,2030年可达到2100GWh的需求。
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吴政平局长表示,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应提升“走出去”的竞争力,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已提升至世界第一梯队,部分企业在电池技术和市场占有率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这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开拓新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欧盟驻华代表团公使衔参赞马君泽透露,在动力电池领域,中国的比亚迪公司已经进入欧洲市场。“我非常高兴,欧洲公民也能够买到中国公司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了。”马君泽说。
吴政平认为,虽然近几年我国有一些产业链企业开始积极布局海外,但与我国庞大的产业链总量相比,“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海外装机量在总的出货量中的占比还很低。
当下,多个国家正在加速电动汽车产业布局,这也对中国企业提出更高要求,各大企业必须具备更为突出的产业、技术、产品等优势,在市场、技术、资本、品牌等领域全面参与全球化运作,服务国际主流车企和市场。
◆编辑总结:
欧洲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超过中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说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先发优势正逐步缩小,这给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了个醒,我们还需更加努力,强化自身优势。我们也不必太过忧心,第三季度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明显回暖。此外,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这是未来15年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纲领。
反过来思考,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也是中国企业的机会。欧洲动力电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需要更多中国优秀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参与其中。不久前,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企业获得欧洲国际企业的采购定点,就证明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会。(文/汽车之家 李争光)
9、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是什么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五大发展趋势分析“预计到2030年,中国市场纯电动汽车产销量将超过1500万台,占新能源总销量的90%,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占比将仅为10%。即在未来十年发展中,纯电动汽车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6月11日,德勤战略与运营副总监牟嘉文指出,中外品牌、新旧力量、跨界巨头等多方势力间的全面竞争,将重塑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
在牟嘉文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存在五大趋势:
1、发展趋势一:得益于政府政策倾斜,以及日趋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电池技术的提升,比混动车型有更低用车成本优势的纯电动汽车,未来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主导优势。受产业投资政策调整的影响,针对混动汽车的投资将会逐渐减少,再加上市场终端政策支持力度正在下降甚至取消,混动车型的发展空间将不断被挤压。
纯电汽车未来将占主导地位 全面竞争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到了127万辆和125.6万辆,分别同比增长59.9%和61.7%。截止至2019年4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为10.2万辆和9.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5.0%和18.1%。累计方面,2019年1-4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达到了36.8万辆和36.0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8.5%和59.8%。
在纯电动汽车产销方面,2018年全年中国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8.6万辆和98.4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7.9%和50.8%。截止至2019年4月中国纯电动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8.2万辆和7.1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8.2%和9.6%。
累计方面,2018年1-4月中国纯电动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完成28.6万辆和27.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66.1%和65.2%。目前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纯电动车型的产销增长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驱动力。4月,国内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占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的销量超七成。
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方面,2018年中国全年中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3万辆和27.1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22%和118%。截止至2019年4月我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0万辆和2.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3.6%和50.9%;
2019年1-4月中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1万辆和8.2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6.3%和43.7%。
2018-2019年4月中国纯电动汽车产销量统计及增长情况
2018-2019年4月中国纯电动汽车产销量统计及增长情况2018-2019年4月中国纯电动汽车产销量统计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备注:2018年7月产量同比为45.4%)
牟嘉文指出,除了纯电汽车未来将占主导地位,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潜力也不容忽视。但从中国以电力为核心主体的能源战略、加氢站的建设受成本和技术水平制约、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成本高昂等因素考虑,中大型客车、公交车、物流车及重型货车等商用车将成为氢燃料电池最先普及的领域,短期内燃料电池难以推广到乘用车领域。
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7辆和230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54.8%和289.8%。
2、发展趋势二:根据德勤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调研数据,60%高端车主和89%中低端车主认为续航里程超过400km的纯电动汽车可以满足他们日常的使用需求。而2019年第2批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显示,乘用车续航里程普遍达到400km,这意味着,在技术快速提升下,续航里程将不再是用户购买新能源车的阻碍因素,而智能化、网联化、人性化的功能设计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品差异化竞争的关键。这也是第二大趋势。
3、发展趋势三:牟嘉文预测的第三大趋势是,中外品牌、新旧力量、跨界巨头等多方势力间的全面竞争,将重塑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从目前新能源车的市场占有率来看,本土传统汽车品牌远超外资品牌,处于领先地位,但随着外资、合资以及本土造车新势力的发展加速,2020年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入全面竞争时代。
造车新势力面临存亡节点
“处于领先优势的本土传统汽车厂商将快速扩展全链条能力,以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而那些起步晚、规划迟、转型慢的本土传统汽车厂商只能聚焦价值链的生产制造端,成为‘代工厂’。对于传统的外资合资品牌来讲,必须加速市场进入、加快产品发布,如果不能稳固占领终端市场,将遭遇出局危机。”牟嘉文表示。
4、发展趋势四:牟嘉文认为,新能源汽车将汽车产业价值链向上、下游进行了大幅延伸,产业利润结构正在随之改变,上游动力电池和智能科技、下游终端市场用户服务已成为重要利润池。由此,他预测第四个趋势,未来新能源汽车厂商将发展为三种类型:布局全链条的新能源汽车厂商,聚焦终端市场流通、销售与服务的新能源汽车厂商,专注整车研发采购与生产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厂商。
在新能源汽车逆势增长的同时,新能源汽车厂商目前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从行业环境来看,补贴退坡、产能过剩,以及新势力造车企业的涌入正在加剧竞争。从自身盈利性来看,一方面成本不断攀升,其中包括智能科技的巨额研发投入,新零售转型与服务创新需要海量投资;另一方面盈利模式尚待重构,新的利润来源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比如,如何创新服务和数据应用。
5、发展趋势五:第五大趋势是关于盈利模式。在盈利模式重构的过程中,牟嘉文指出,时下新势力造车企业的新零售转型(包括试水直销模式)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直销模式是造车新势力为行业带来的最大变革与冲击,他们通过自建自营的零售新业态以及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为用户带来耳目一新的品牌体验,解决了传统经销商模式下价格不透明、服务体验欠佳等诸多弊端。
与此同时,寻找用户体验和成本效率的最佳平衡点是车企新零售转型成功的关键,比如说,直销模式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该模式给汽车厂商带来了巨额资金需求、运营复杂性等多重问题,用户体验与成本效率难以平衡。
牟嘉文预计,对于尚没有完成大批量交车的造车新势力来说,未来两年是生死存亡的关键节点,绝大多数企业会被淘汰出局。一是因为以直销为主的新零售模式带来的巨额资金压力;二是供应链管控能力较弱,导致量产阶段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加大;三是某些新进入者还停留在PPT造车空谈上,并不掌握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四是连目前最领先的新造车企业都尚未实现盈利,如果无法尽快证明盈利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性,大量新进入者将陷入融资困境,因资金链断裂而被淘汰出局。
希望可以采纳,谢谢
10、销量“入冬”,外资狼来了,为啥还是坚定看好中国新能源车?
作者 | 王慧
最近和一些新能源汽车企业高管交流,普遍的一个感受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形势很严峻。
有多严峻?
中汽协发布的新能源车产销数据显示,2019年自新能源汽车补贴6月退坡后,7~11月的销量已经同比“五连降”,尤其是10月、11月,降幅超过4成。
产业链上下游体会更深。最近大半年,国金汽车欠薪放假、长江汽车欠薪、海马汽车卖房、比亚迪降薪、青年汽车申请破产、众泰汽车欠薪……部分新能源汽车项目和企业,包括一些老牌汽车企业,坏消息不断。
造车新势力中,蔚来、小鹏、威马等几家明星企业状况稍好,每月有过千台的销量,但也面临舆论质疑,其他企业更是大多沉寂,一些公司甚至已经悄然退场。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迈过这个坎吗?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最近与中国电动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聊了聊,在他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历大力度政策推动、快速增长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造车新势力经历“一哄而起”后,进入了大浪淘沙的过程。
“这是替代性新兴产业走向成熟必然经历的过程,也是非常痛苦、甚至十分残酷的过程。”陈清泰认为,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握机会,经历这场洗礼,使我国汽车产业实现“凤凰涅槃”。
既然这么难,为什么还要搞?
实际上,最开始欧美国家做电动车,比如美国,20世纪发展新能源车,也是困难重重。那个时期,石油巨头几乎控制了美国政商两界,燃油车是当之无愧的主角,电动汽车差点被扫进历史的废纸堆。
号称被美国政客和油企“杀死”的通用电动汽车EV1
最典型的案例比如通用汽车,1990年推出了第一款电动汽车EV1,但在2002年彻底停产,背后除了技术水平不行,一个被普遍认可的原因是美国政客和石油公司的联合“绞杀”。
我国开始搞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很多人也有这个疑问,汽车工业底子这么好的欧美发达国家都搞不好新能源车,为什么还要坚持?搞点别的算了。
陈清泰认为,汽车动力技术的转型原本是技术进步和市场推动的正常过程,不仅中国,全球其他主要国家的政府如今大都一反常态,一而再再而三地使出看得见的手,其中必有更加深刻的考虑。
在他看来,我国将电动汽车提升为国家战略,其根本动因有三,一是改变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二是减少碳排放和大气污染;三是另辟蹊径做强汽车工业。
首先是能源安全问题。
到2018年年底,中国汽车170辆/千人,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70%。近年汽车保有量连年增长,而自产石油却基本维持同一水平。所需增量几乎全靠进口。
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各个国家个人出行机动化需求增长的趋势十分相似。2018年我国人均GDP已达9900美元,2019年势必破万,汽车保有量仍处于增长期。欧美基本稳定在700-800辆/千人,国土面积较小的日本稳定在600辆/千人,韩国约为440辆/千人。
也就是说,随着人均GDP的提高,我国汽车保有量还有成倍增长的需求,最后至少要稳定在5亿辆左右。但如果这个巨大增量的能源全靠石油,无论其来源和安全,还是环境容量,都无法承受。
所以及早向电动车转型,使大量新增用户不经燃油车的过渡,直接跨越到电动化出行,这是圆中国人汽车梦的重要选择。
其次是减少排放和污染问题。
电动汽车自身可以做到“零排放”、绿色出行,是有序替代燃油车,兑现“巴黎协定”承诺的重要措施,这一点已经被诸多国家认可,也是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途径。
有一些人认为,新能源车电网的电力来源,有很大一部分还是火力发电,同样会造成有害物排放,而且能量转换还要损耗不少,这和开燃油车排放尾气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相对燃油汽车尾气排放,新能源车发电的排放污染比较集中,更容易进行控制和集中治理。而且随着储能电池技术水平的提升,二次能源损耗的问题,也正在得到逐步解决。
最后是汽车工业的“换道先行”考量。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体现国家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对上下游有极强的经济带动价值。
2019年上半年全球销量前十车企,全是外资
陈清泰认为,我国在燃油汽车上,引进技术、消化追赶了60年,在技术、品牌上一直未能获得主动权。但在技术变轨时,各个国家和企业的差距没那么大。
在他看来,在电动车换道先行十年后的今天,我国汽车产业总体上与同行的差距大大缩小,在某些领域进入了先进行列,离实现汽车强国靠近了一大步。
虽然严峻,但已做到“换道先行”
虽然当前形势严峻,但对比来看,因为我国在2009年全球最早将新能源汽车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并推进产业化,给我国企业留出了近10年非常宝贵的时间窗口,实现了“换道先行”,赢得了难得的先发效应。
这个过程极为不易,成果也来之不易。
最初,全球多数国家和企业并不看好储能电池的电动车,产业化初期,生产者是高风险、高成本,消费者是不经济、不方便、不放心,处于市场失灵的状态。
此时,政府成了第一推动力。上升到国家战略后,由国务院一位副总理分管,四个部门委合作推进,从2009年的“十城千辆”工程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赶超战,就此打响。
之后十年产业整体的发展成果有目共睹,现在中国已经是全球产销量最大的新能源车国家,中国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而且,是连续四年。
2019年上半年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销售排行,前5名都是自主品牌
具体来看,陈清泰认为,方方面面都有了不小的进步:
产品和技术层面,在没有国外成熟技术可供借鉴情况下,已经能够自主开发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和系统,实现较快地迭代升级。
尤其是2017年后,国内电动车普遍转向平台式、轻量化的“正向设计”,电动化、轻量化、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续航里程也普遍提高,汽车的造型水平上了一个台阶。用户对国产电动车的性能、造型、驾驶和乘坐体验的认可度提高,品牌的认可度上升。
产业链层面,跨界的产业和企业大举进入,较快地建起了产业链,电池、电机、充电桩、零部件等领域成长出一批专业化公司。如宁德时代、孚能、精进动力、斑马、飞驰镁物、中兴、华为、特来电、南瑞集团,等等。
人才层面,电动车开发基本没有国外技术可以引进和借鉴,只能靠自主研发。这就给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设计提供了一个放手施展的大舞台。
一些企业研发团队是国内外工程师混编,在全球布局研发机构、招揽人才,整体研发能力和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经历了自主开发全过程的锻炼,国内企业的研发队伍也壮大了,研发能力和信心有很大提高,开始改变燃油车的竞争地位。
此外,互联网公司大跨度参与,使我国电动汽车较早地引进信息化、智能化的因素;新的创业者踊跃参与,形成了一股“造车新势力”,成为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一大特色;共享出行快速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前景……
短短几年,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已经实现在美上市
可以说十年来,中国在电动汽车发展上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十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储能电池纯电驱动的电动汽车技术路线是可行的,这一点已经被主要国家和市场认可,成为2030年之前汽车革命的主战场。
在陈清泰看来,这是中国对全球汽车产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中国近代以来在这样重要的产业中,成为变革的现行者、引领者,还是第一次。
世界银行、国际能源署、达沃斯经济论坛等国际机构还专门组织研究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路径和政策,以期在全球推广中国的经验。
温室没了,狼也真的来了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如今的严峻形势?
陈清泰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在国内外形势推动下,我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2020年前后的一次大调整。这是电动汽车作为一个替代性新兴产业走向成熟必经的一个过程。
实际上全球汽车行业也正在经历这个过程。看一看全球主要国家纷纷解囊补贴电动汽车、各大汽车集团采取激进的措施,加速转型,就可以理解他们要保住自己优势地位的决心。
陈清泰认为,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影响未来竞争格局的内部形势,主要有这么三点:
一是市场下行,消费动力不足,市场表现低于预期。国内大多数汽车公司销售和利润下降;一些新造车势力刚刚起步,就面临生死挑战。
二是补贴退坡。后补贴时代的支持政策还不明朗,不到位,电动汽车推广缺乏有效的支撑,市场缺乏应有的预期。
三是电动汽车的研发、创新、技术迭代的主要过程还没结束的情况下,资本投资开始收紧,不少企业资金链紧张。
2019年7月航拍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
外部形势则是“狼”真的来了。
首先是全球汽车产业大力度、快速向电动车发力。外资品牌大举进入,角逐中国电动车市场,国内外企业将同台比武。
在上海建厂的特斯拉且不说,几家主流的跨国汽车集团里,大众、本田、丰田已经相继推出了纯电动车型,并且某些企业还号称接下来要推出上百款电动车型,力度前所未见。
更有甚者,资金不足的通用、福特,不惜裁员、卖楼、卖资产,也要筹钱搞新能源车研发、自动化工厂改造。
让人吃惊的是,一些跨国巨头“冰释前嫌”,由竞争对手转向合作,构建巨无霸的电动车和自动驾驶百万辆级的基础平台,大大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
这种路子对于中国新能源车企业来说是冲击不小。中国新能源车企业不太擅长跨界合作,单兵独斗很难和集团军对战。
其次是外资企业不仅自己花大力气搞,还开始在国内寻求合作伙伴。如奔驰与比亚迪、北汽、和吉利;宝马与长城;大众与江淮和上汽;丰田与比亚迪等。
而且,中外企业的合作也已经告别以技术换市场的模式,开启了联合新技术开发,建立基础平台、生态圈,共享产业链,以及代工生产等模式。
针对外资品牌兵临城下的现状,有媒体认为,“其实国内的新能源车不必紧张,从目前的车型技术和满足本土消费者需求方面,国产品牌毫不示弱,甚至较外资品牌更优秀。”
但冷静地看,外资有强大技术储备和品牌影响力,它的后发实力不容小视,必须有足够的危机感。
正视挑战,向汽车强国前进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经过换道先行的十年,今天我国汽车产业进入了与国际水平差距最小的时期。在陈清泰看来,这一轮调整就是走向汽车强国重要的一个节点,其中的关键是要让优强者脱颖而出。
我国家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比如基础电信行业和智能手机领域的华为、家电领域的格力、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腾讯、阿里巴巴等。在技术变轨的过程中,这些产业都经历过“跟随-换道先行-大浪淘沙-最后实现产业竞争地位反转”的发展过程。
5G专利申请量排名,华为第一,中兴第三,截至2019年6月15日
中国汽车产业是否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复制这几个故事?
从竞争优势来看,值得期盼。中国已经形成但还不够巩固的竞争优势有四项:储能电池、车联网、自动驾驶、共享出行。潜在竞争优势还包括充电基础设施、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链等。
但也存在不确定性。陈清泰认为,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其一,创新和技术的进一步突破仍是关键。纯电动还有五大痛点,即续航,充电、成本、安全和残值需要进一步解决;
其二,补贴退坡,资本市场要接盘。替代几乎完美无缺的燃油车,充分发挥电动化、智能网联、辅助驾驶等优势,尚需持续的创新与研发。如果因资金不足停止创新、技术迭代,将全盘皆输;
其三,电动汽车持续发展必须跨过的坎,就是其性价比超过燃油车。为此需要从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完善使用环境三方协同发力。
如果具体到参与主体,那么对于身处其中的新能源车企和上下游企业来说:
一要选准目标客户群,规划好后补贴市场的车型和产品,在提高性能和降低成本双向发力,着力提高产品性价比,增强抗衡燃油车的竞争力。
二要通过横向联合,共同开发产品平台和模块化构架。以有限的结构模块支撑多种车型,实现基础平台高品质、大批量、低成本的生产和售后服务。
三要打造核心竞争力。网联化、智能化、人性化将成为产品核心竞争力。在这些领域利用我国的优势,抢占智能网联汽车的高地,塑造品牌形象。
四要搞好跨界合作,包括技术跨界、产业跨界、学科跨界、所有制跨界等,动员起来,争取主动权。
政府层面,同样有很多工作要做,除了研究和调整相应的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地区保护和市场割据,在陈清泰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市场一个稳定的预期,稳定军心。
他认为,应坚定电动化发展的信心,发布电动汽车占比增长的路线图、分区域限购燃油车时间节点。
另外,2019年氢燃料汽车的火热给行业和社会造成一定误解,应该发出明确信号:储能电池与氢燃料电池两条技术路线是互补而不可替代的关系。
具体来说,当前应加大氢燃料电池及相关技术的研发,而产业化的力量则要聚焦储能电池技术路线。为迎接全球化竞争的挑战,企业和政府要稳住军心,集中精力,增强储能电池电动汽车的竞争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