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希腊化时期的介绍
希腊化可以说是古代地中海世界的“全球化”时代。“希腊化”一般指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后的北非、西亚、中亚和希腊世界,包括他去世后建立的三个王朝,时间从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1世纪。希腊化时期处于边缘地位的周边落后民族迅速崛起,文化交往从以往的单向性发展为双向性,文明中心迁移至欧亚大陆交界处和两河流域的新兴大城市或首都。希腊化促进了东西方宗教的融合及世界宗教和中东文明圈的形成。
2、希腊历史的希腊化时期
希腊化时代的希腊
希腊化时期开始于前323年的亚历山大大帝之死,结束于前146年,希腊大陆和岛屿归并于罗马的版图内。虽然罗马对希腊的统治并没有改变希腊化时期所形成的文化社会传统,它还是标志了希腊政治独立性的丧失。
庞贝的亚历山大大帝镶嵌画
希腊化时期中,“希腊本土”在希腊语世界的影响力大大减少,当时的文化中心是托勒密王朝的首都亚历山卓以及塞琉古帝国的首都安条克。
亚历山大的死讯传到希腊本土,令雅典人觉得有机可乘。他们及其同盟立即起事反抗马其顿的统治,但在拉米亚战争中于一年内即告败北。然而,亚历山大的将军们自己发动了一场同室操戈:继业者战争,最终导致了亚历山大帝国的分崩离析,而新的一些王国被建立。托勒密夺取了埃及、塞琉古获得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帝国的东端,而马其顿的卡山德和小亚细亚的安提柯则在希腊本土互相竞争势力。然而马其顿、色雷斯和安纳托利亚的争端持续了一段时间,但前298年安提柯王朝终于取代了安提帕特王朝,入主马其顿,希腊大部也掌握在安提柯二世手里。
但马其顿人对于希腊城邦并不是完全的,控制也是间断性的,如雅典、罗得岛、帕加马等城市保留了实质上的独立或自治,而一些城邦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而组成较紧密的城邦联盟,如亚该亚同盟等。同时,名义上受托勒密王朝管辖的岛国同盟实际上也是个独立的力量,控制着希腊爱琴海的南部大部分岛屿。传统的城邦斯巴达也持续独立,但并不参加任何城邦联盟。
托勒密埃及也经常与马其顿争夺希腊的影响力。前267年,托勒密二世说服了希腊城市起事反抗马其顿,引发了克里莫尼迪兹战争,以雅典统帅的名字命名。希腊城邦联盟被马其顿击败,雅典再度丧失了它的独立和民主政权,这标志了其作为政治中心的结束,但它仍旧是希腊最富有和最有文化的城市。但随着埃及介入并持续损害马其顿的力量,马其顿安提柯王朝对希腊的控制力逐步变弱,且希腊本土也崛起两个城邦联盟埃托利亚同盟和亚该亚同盟。
斯巴达人仍旧对同半岛上的亚该亚人怀有敌意,并于前227年入侵亚该亚并且企图掌握了伯罗奔尼撒半岛,残败的亚该亚人为了打败斯巴达人,反而与多年的敌手马其顿人联手,与其结盟对抗斯巴达。 前225年,马其顿在科斯岛击败了埃及舰队,将除了罗德斯岛外的整个爱琴海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使埃及逐步退出爱琴海。前222年,马其顿联军在塞拉西亚战役击败了斯巴达人,并且进入他们的城市——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斯巴达被外来势力攻陷。
腓力五世是最后一个面对日益强大的罗马,有能力和条件维持希腊的统一和独立的希腊统治者。在他的努力下达成的诺帕克特斯和约(Peace of Naupactus, 217 BC),使马其顿的影响力再度垄罩整个希腊本土,但这仅仅是形式上的。然而前215年腓力同罗马的敌人迦太基组成了联盟,这促使罗马引诱被迫臣服腓力的亚该亚同盟,与其结盟,同时也与罗德岛和小亚细亚的帕加马王国结盟。第一次马其顿战争于前212年暴发,无果地结束于前205年,不过马其顿从此成为了罗马的敌人。
前202年,罗马击溃了迦太基,扫清了东进的最后障碍。前198年,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爆发,战争的起因主要缘于罗马将马其顿视作潜在的敌人,也是东方强国塞琉古王朝潜在的同盟者。这场战争中腓力五世在希腊的盟友背弃了他,马其顿在库诺斯克法莱战役中被罗马地方总督提图斯·昆克蒂乌斯·弗拉米宁(Titus Quinctius Flaminius)击败。马其顿的希腊霸权被迫结束。
幸运的是,弗拉米尼乌斯是个希腊文化的仰慕者,对马其顿的处置颇为宽厚。虽然腓力必须服从和约,不得不交出他的舰队,但是不必受到更多的惩处。在前196年的地峡运动会,弗拉米尼乌斯宣告了所有的希腊城市的自由,而罗马的卫队仍旧驻扎在科林斯和哈尔基斯。随着罗马在希腊的影响立越来越大,且希腊化诸国先后败于罗马,罗马逐渐在希腊建立霸权。尽管名义上罗马人给予希腊人自由和自治,不过罗马人所承诺的自由只是一个假象,前146年以后大部份的城市都受到罗马的控制,之后都加入了一个罗马控制的同盟,而民主政体被亲罗马的贵族政治所取代。
3、“希腊化时代”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意义
希腊军队在埃及、波斯以及印度建立起众多的希腊式的城市,这些城市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这时不仅东方在希腊化,而且西方也在东方化,这种双重性是我们全面理解该时代的基本出发点。希腊化时代文化交流的特点可以概括为:①哲学与宗教相结合,②自然科学独立发展,③艺术向现实化、通俗化方向发展,④君主政治居统治地位,⑤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在经济上,国际贸易空前活跃。原因:首先,随着亚历山大的远征,一个范围广泛的贸易区形成了。其次,亚历山大把波斯窖藏的金银据为己有,并以铸币、珠宝和奢华器具形式把它们大量投入流通领域。再者,除贸易外,专制君主们现在更为自觉地促进生产商品的制造业的发展,把它作为增加国家岁入的一个手段。在西面,与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以及整个西欧、中欧相联,形成以希腊化为中心的地中海经济贸易圈。在东面,主要是建立远东、近东与欧洲的经济贸易往来,奴隶买卖盛行以至形成较大规模的国际奴隶市场。
在政治上,亚历山大远征使希腊和东方体制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些新的特点。除希腊本土一些地区之外,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所征服的各个领土的政治体制都是君主制,其君主至少声称自己是半神性的人。塞琉古王朝的一位国王安条克四世曾采用Epiphanes的称号,意为“明白无误的神”。托勒密王朝后期诸王都在签署敕令时用了Theos(神)的称号,并重新采用埃及法老娶姊妹为王后的做法,旨在保持王家神圣血统纯净、不受玷污。东方专制制度之外唯一可行的不同选择就是在希腊大陆出现的城邦联邦制。原属东方文明的国家和地区在政治特征上也增添了一些希腊国家的因素。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在承袭古代法老传统中,吸收了希腊城邦政治中建立自治城市的做法。
在文化上,亚历山大远征使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融通结出了更加丰硕的成果。当希腊文化传入东方各国后,与当地文化结合而产生了许多新的成果。东西方文化相互吸取,推陈出新,竞相争艳,使古典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不仅如此,东方文明对希腊文化成就也产生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建在埃及土地上的亚历山大里亚学术研究中心,使东西方文明交融发展达到了“希腊化”的高峰。
4、如何评价希腊化时期的文化精神
希腊化时期的文化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崩溃,进入了一个萎靡不正的时代,他们开始以一种消极颓废的姿态来对待生存的问题,以一种玩世不恭的行为方式和冷嘲冷风的口吻来揶揄生活中一切神圣的东西,希腊化时代的种“后现代”的文化氛围是与希腊城邦时代崇高典雅的悲剧精神背道而驰的。
从表面上看,希腊化时代是希腊文化在地狱上的推广和扩展,但从实质上看,希腊化时代却是希腊文化精神的颓废和没落。希腊文化的辉雄壮丽、动人魂魄的悲剧时代结束了,接踵而来的是一个低吟浅唱、醉生梦死的平庸时代。
在政治方面,希腊的政治向着东方的专制主义、官僚主义的腐化堕落的方向发展,亚力山大帝国分裂成的三个帝国——希腊的马其顿王国、埃及的托勒密帝国、西亚的塞琉西帝国——陷入了无休无止和徒劳无功的冲突中;希腊的文化则向着繁缛华丽和虚浮无聊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融入了东方文化骄奢的成分。在经济生活方面,希腊化世界的中心从希腊半岛移至西亚的安提阿和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在公元前1世纪,那里不仅是经济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文化时期。期间出过最著名的几何学家欧几里得等,还有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也在这里亚历山大里亚工作生活过。在思想方面,希腊化时代产生了大儒主义、怀疑主义、伊壁鸠鲁主义等各种哲学派别,他们的主张各不相同。后哲学堕落为伦理学,在宗教方面转向神秘主义。奥林匹斯宗教衰落,或遭受东方宗教的排挤,更无处栖身。尽管希腊的雕塑、戏剧和体育活动远远传播到埃及、西亚、中亚和印度。但是希腊的文化精神却正在一点点的被东方根深蒂固的文化所侵蚀、渗透和替代。下了城邦文化所独具有的那种和谐之美出现了裂痕,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原始同一被打破,从而产生明显的分裂和二元合一。其结果一方面是疯狂的放纵和物欲,另一方面是悲观弃世的神秘,肉体和精神陷入到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之中,于是不得不向东方文化的阴影中去寻找解脱。在这个融合过程中,一种神秘主义的和彼岸行的宗教正在悄然兴起。他与希腊文化本身已丧失了意义,需要外来力量来给予一击。这种力量充当两种宗教信仰或文化精神将希腊化世界那种不死不活的精神推入绝望,以否定的方式,为基督教文化最终确立创造条件。
5、【名词解释】希腊化
希腊化是指希腊化时代
希腊化时代指从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的一段中近东历史时期,这段时期内地中海东部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形成新的特点,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被西方史学界称为“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330年,阿契美尼德王朝末代皇帝大流士三世被杀,阿契美尼德王朝灭亡,这是希腊化时代的开始。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驾崩后,亚历山大帝国四分五裂,经过多次战争最终分裂为三大继业者王国(马其顿王国、埃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西王国)以及其他若干国家(比如本都王国和帕提亚帝国)。这些中近东国家大多在政治、文化、风俗上或多或少地受到古希腊文明影响,并与当地原有文化交流融合,这些国家被称为希腊化国家。
(5)希腊化与全球化扩展资料:
19世纪30年代以后的西方史学界认为地中海东部、小亚细亚、埃及形成的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国家是希腊化的国家,所以称地中海东部地区这段时期为“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229年起,罗马不断向地中海东部地区扩张,利用希腊化诸国的各种内外矛盾,制造不和并使之相互削弱,必要时诉诸战争,先后于前168、前64、前30年分别灭亡马其顿、塞琉西和托勒密王国,逐步使各希腊化地区并入罗马。
希腊化时代地中海东部地区,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所有希腊化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都是农业。包括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等工商业中心在内的一系列城市的出现,许多地区之间商路的建立,流通货币的大量增加,都说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频繁的战争和大量奴役战俘,使奴隶数量有所增加。
6、什么是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具体指什么时候?
希腊化时代不知道大家是否会觉得很陌生呢,学术界常常把希腊文化在地中海地区和中东地区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称为希腊化时代,这是欧洲、亚洲、非洲三大洲的古老文明开始交流融汇的时代。不知道大家听了是否会觉得这个时代很厉害呢。
这个时代是从公元前334年开始的,由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三世开始向波斯国东征算起,到罗马征服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及公元前31年时,截止这段时间就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不知大家是否好奇开启希腊化时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开启希腊化时代的主角其实就是马其顿人,马其顿地处希腊的东北,这个偏僻落后的小国是如何崛起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呢?想想就特别的好奇,亚历山大又是怎样在他的帝国内传播希腊文化的呢?
雄才大略的亚历山大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所向披靡,横扫亚洲、欧洲、非洲的军事人才。从小就接受着高等教育,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了,在公元前335年的时候,他组建了一支部队,开始进行远征。可以说亚历山大在当时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面貌的实质就是在相互的交流中孕育出了一个当地的新文化,当西亚北欧逐步希腊化的同时,希腊的移民也不可避免明显的东方化了,这就是一个同步发展互为补充的一个历史过程,他影响了亚欧大陆以后的历史,为亚欧大陆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
7、伊璧鸠鲁的哲学观点
没有经验,没有观点是典型的经验主义的观点,伊壁鸠鲁是经济主义的祖师爷之一,所以这个提法可以认为是他的见解。
(Epicurus, 公元前341~前270年)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伊壁鸠鲁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
伊壁鸠鲁生于公元前341年的萨摩斯,但父母亲都是雅典人,他在18岁时搬到雅典,之后曾去过小亚细亚,并在那里受到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影响,公元前207年开始在雅典建立了一个学派,这个学派在他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动。传说中该学派居于他的住房和庭院内,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因此被人称为“花园哲学家”。据说在庭院的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伊壁鸠鲁的学说和苏格拉底及柏拉图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强调远离责任和社会活动。伊壁鸠鲁认为,最大的善来自快乐,没有快乐,就不可能有善。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乐,也包括精神上的快乐。伊壁鸠鲁区分了积极的快乐和消极的快乐,并认为消极的快乐拥有优先的地位,它是“一种厌足状态中的麻醉般的狂喜”。
同时,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他还强调,肉体的快乐大部分是强加于我们的,而精神的快乐则可以被我们所支配,因此交朋友、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自我的欲望必须节制,平和的心境可以帮助我们忍受痛苦。
伊壁鸠鲁相信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但他并不认为原子的运动受各种自然法则的支配。伊壁鸠鲁否定宗教,否认神是最高的法则制定者,因此也就蔑视必然原则。伊壁鸠鲁悖论(Euthyphro Dilemma)是其著名遗产之一。伊壁鸠鲁也同意德谟克利特的有关“灵魂原子”的说法,认为人死后,灵魂原子离肉体而去,四处飞散,因此人死后并没有生命。他说:“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非理性的。因为对自身对死亡认识是对死亡本身的无知。
伊壁鸠鲁的学说并没有发展出科学的传统,但它自由思维的态度和反对迷信的实践,一直得到罗马帝国早期一些上层阶级成员的尊敬。而在今天,“Epicurean”这个词已经具有贬义,用来形容那些追求享乐的人们。
伊壁鸠鲁学说
伊比鸠鲁是一位相当特别的哲学家,也是受到最多误解的哲学家。他能跳脱无尽的形而上辩论,将重点放在人生真实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上,而不像一般哲学家只是去「解释」命运。许多人将他的名字当成「享乐主义」的同义字,事实上正是天大的误解。他的学说可以看成实用的「地球生活守则」。
他的学说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我们现在面临的社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现在重读他的学说,是非常有意思的。
希腊化时期与全球化社会
首先我们比较伊比鸠鲁的时代与我们的时代。伊比鸠鲁生於西元前342年,在他六岁那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继承了王位,开始东征,短短几年内征服了所有的希腊城邦,横扫波斯、埃及,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帝国。虽然在政治上,亚历山大征服了希腊,但是在文化上,希腊文明却藉此流传到整个帝国的辖区,和各种文明交流融合,产生新血,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希腊化时期」。这时候,地中海地区的人们扩展了前所未有的视野,这麼多不同的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让向来习惯於城邦生活的希腊人重新调整适应新世界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那个时代的基调是动荡不安的,有史以来第一次,希腊人见识到庞大的帝国,陌生的大国度充满未知,人心惶惶,安全的城邦已经瓦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彻底改变,每个人都像漂流在海上的小船,无依无靠。这种时代氛围深深影响哲学的发展,不是彻底怀疑、认为一切都是虚空、就是相信世界最高的主宰支配了人的命运,许多新兴宗教崛起,恐惧造就了迷信。整个社会充斥著厌世、弃世之风,以愤世嫉俗著名的「犬儒学派」就是此时产生的。
再看看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近年来,全球化突然成了一个流行名词,事实上从十七世纪以来,世界上各个国家就已经悄悄变成互相关联的整体。和伊比鸠鲁的时代不同的是,当时统一世界的力量是军事征服,现在则是经济。
工业时代以后,这种相互关联的的关系发展得更明显,人们又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社会变迁。直到今日,许多跨国企业的各部门遍布五大洲,在非洲或拉丁美洲生产原料、在东南亚加工、销售到欧洲和北美洲,劳动人口大量在国际流动,「国家」的界限逐渐模糊,一个强国可以为了弱国境内的资源,不惜强力干预他国内政、外交甚至经济建设的政策。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无力,似乎做什麼都无法改变既有的社会架构,人只能做一个认分的螺丝钉,难以体会人性的尊严,无从感觉生命的完整。和两千多年前的人相比,我们现在弥补这个问题最普遍的方式就是消费!大量不切实际的商品到处充斥,伴随而来的是氾滥的广告,不断左右人们的生活态度。所有的资讯都短暂片面,甚至互相矛盾。人们找不到真正的心灵寄托。
我们不必深入做学术讨论,只要举当前社会的两个实例:对情欲的过度专注,以及对宗教的执迷。情欲是最具体、最切身的经验,当人们再也抓不住任何生存的实感,唯一能抓住的就只有情欲了。然而紧抓情欲,并无法解决内在更深层的需要,各派打著心灵成长招牌的团体就崛起了。
比较我们的时代和伊比鸠鲁的时代,会发现有些共通点:这两个时代都是社会规模大幅度扩张、造成人的适应不良以及价值感的沦丧,都充斥著虚无的风气、觉得一切的行动都没有意义,都有异常的宗教迷信。伊比鸠鲁的学说正是针对时弊而提出,或许对我们当今的处境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伊比鸠鲁学说的宗旨
伊比鸠鲁出生於萨摩斯岛,是来自雅典的移民家庭。父亲是一位校长,他早期的初等教育都来自他父亲。十八岁到了雅典,服过兵役之后,陆续跟一些哲学家学习,在一番独立思考与钻研之后,他在西元前306年回到雅典,买下一栋房子和一个小花园,作为他的研究基地与学校。
他的团体十分重视友爱,他们按照共同的原则一起生活,包括他自己的三个兄弟、一些朋友、朋友的妻子孩子等,其中还有些原本是奴隶或妓女的人(这成为伊比鸠鲁受到攻击的理由之一)。他们过著非常俭朴的生活,基本的饮食是面包和水。这个花园就是他和弟子们共同实践学说的场所。
伊比鸠鲁认为,哲学必须完全为了人的生活实践而产生,他说:「医学知识若不能治疗身体的疾病就毫无用处,哲学若不能驱逐灵魂的痛苦,也是毫无用处。」因此他认为,人活在世上应该要快乐幸福,哲学应该帮助人达到这个目的。所以许多人误认为他指的是「享乐主义」,这就是误解了他对「快乐」的定义。伊比鸠鲁所说的快乐,指的是「身体的无痛苦与灵魂的无纷扰」。
他的著作「主要原理」四十条,就是他对於人应该如何离开痛苦、获得快乐所开出的「药方」,前四条可说是理解与获得快乐的要目。
第一条:那幸福和永恒的存在体,自身没有烦恼,也不会使任何别的存在物烦恼;因此他摆脱了忿怒或偏爱的制约。这类情感只存在於弱者之中。
这一条讲的就是「神」。伊比鸠鲁认为,当时那些新兴的宗教不能为人们提供出路,反而加深了恐惧,造成更大的精神痛苦。因此他提出:超自然的存在是不会有愤怒或偏爱的情绪的,我们不须害怕。神的形象,就是人的完美状态,对伊比鸠鲁而言就是「不朽的幸福」。达到这个状态的人,就不会畏惧死亡。
第二条:死对我们来说是无所谓的。因为那分解了的东西没有感觉,没有感觉的东西就和我们没有关系。
这一条讲的是如何超越对死亡的恐惧。乍看之下,这种说法很像唯物论,因为他主张「分解了的东西没有感觉」;但是仔细一看,如果人死后没有感觉,后面那一句又为什麼出现「我们」个主词呢?因为死亡会让「我们」脱离会分解的物质,我们的身体、使用的物品、周遭的生物等等,只有当我们物质界的生命存在时才有意义,当我们的精神脱离之后,这一切就不再有意义了。因此他区分了会分解的物质与不朽的精神。如果精神能达到「幸福」的状态,死亡也不过是个转化过程而已。
第三条:消除一切痛苦,是快乐在量上的限度。只要快乐存在和持续,就不存在痛苦和不幸。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人只有感到痛苦时才会觉得缺乏快乐,如果不痛苦,自然不会特别追求快乐了。第二句话接著说,如果我们能过著一种让心态维持快乐的生活,就不会有痛苦和不幸了。基本上,他认为痛苦与快乐都是心识的影响。
这一条也常被人们误解快乐的涵义。伊比鸠鲁和当时的哲学家打过许多论战,他认为:「心的和平与摆脱痛苦是静态的快乐,享乐和高兴是动态的快乐。」获得快乐的途径和人的欲望有关,欲望又分为「自然的」和「虚浮的」。对欲望有正确的分析和取舍,才是得到幸福的基础。如果经过权衡,发现有些快乐不但短暂,而且还带来更大的痛苦,就必须放弃。因此快乐的前提是「理性」,不是放纵。
第四条:肉体的痛苦不会持续很久。极度的痛苦总是短暂的,在肉体中超越了快乐的痛苦不会持续很多天。在久病中可以有胜过痛苦的快乐。
这一条教导人们不要太执迷於身体的不适。伊比鸠鲁多年受到胃病和痛性尿淋沥症的折磨,他临终前写给弟子的信中说「没有什麼痛苦比之更剧烈。但我心中追忆著我们谈话的快乐,却位於这些痛苦之上。」他写好遗嘱,交代后是,洗了一个澡,喝了一杯葡萄酒,安祥宁静的离开人世。行动可以证明「老生常谈」与「实用智慧」的差别。
对友爱的重视
希腊文的友谊 这个词,是从爱 这个动词变化而来的,因为爱,人们才成为朋友 。因此爱、朋友、友谊对希腊人而言是相通的,这个关系可以非常广泛的将血缘关系包含在内。亚里斯多德认为,友爱是维系城邦的基础,因为友爱是正义最真实的形式。在城邦瓦解之后,伊比鸠鲁继承了希腊人对友谊的见解,他的「主要原理」中有部分强调了友爱的重要。
第二十七条:在智慧提供给人生的一切幸福中,以获得友爱最重要。
第二十八条:我们相信没有什麼可怕的事情会永远继续或久持存。这种确信也使我们认清,即使在我们有限的生活境遇中,没有什麼比友爱更能增进我们的安全。
伊比鸠鲁对友爱的重视,和他对正义与快乐的看法是相关的。为了获得快乐,就不能做伤害他人的事,以免带来别人的报复或良心的谴责。这是一种消极的正义原则。但是更积极的看待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最高的原则就是友爱。这种品质不但能实现真正的正义,还可以让人得到支持,并且在全然的分享中享受幸福之感。友爱的意义就是人类的同胞爱、兄弟之爱,这和基督所说的爱是一样的,只是实践方式不同。伊比鸠鲁的前提是,如果大家都能彼此互爱,就自然不会做侵犯别人或伤害别人的事,只要人人都能确实的实践这一点,社会的纷争就会减少。
这样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或许显得太单纯,但是某方面却很符合我们的需要。全然的友爱,就是心轮的开启。当心轮的能量运转,并影响周遭人、事、物的运作,就会将未来带往正面的发展方向。当一切都在能量顺利的运作下进行,人就不必每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伊比鸠鲁甚至也提供了交友之道:
第三十九条:最善於应付外在环境中令人恐惧不安的因素的人,尽其可能的结交朋友,对於不能结交的人也要尽量避免结怨。如果这也办不到,就疏远他们,避免和他们交往。
小结:伊比鸠鲁学说的现代意义
我们大多数人对哲学是很陌生的,因为我们的哲学家不曾真正走出学院,用一般人的语言说话。不只是哲学家,学院中的研究者没有将他们的研究落实到生活中,造成学术与常民的脱节。就这一点而言,伊比鸠鲁提供了很好的典范,他能将艰涩的论证简化成一般人都懂的几句话。毕竟知识与常识必须结合,不该彼此分离。
他提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活中的实践」。他以身作则,将他的理论变成行动,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他的学说被后世学者称为「希腊人中产生的唯一福音哲学」,他的影响力传到希腊化世界的各地,直到罗马共合国覆灭,持续了三百多年。
如果历史呈现螺旋状的发展,我们与伊比鸠鲁刚好位於相同座标、不同高度的点上。如果我们能撷取他的精神,或许能创造出属於我们自己的处世哲学,在迎接开展的新纪元时,仍能过好我们在地球上的生活,以快乐平静的心面对我们的功课与挑战。
8、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全球化浪潮出现在什么时候?
见惯了大世面的巴比伦人用简洁的语言一笔带过了亚历山大轰轰烈烈的征服,这群生活在最古老文明中心的人们,早已经历了无数次的改朝换代,墙头易帜,目睹了数不清的众神血裔,万王之王,但其中又有谁当得起“世界王”的称号?巴比伦人看似漫不经心的描述,难道暗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托勒密埃及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波斯人在他们的鼎盛时期,占据着比马其顿人更多的土地,也许也统治着更多的民族,但波斯人从未真正有意识的推进某种各民族的交流融合的政策,相比这些“意识形态”,他们更在意能带来财富的土和水。
务实的波斯人把机会留给了更富有理想主义气质的希腊人。
希腊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整个历史的进程。
从BC336年亚历山大东征起,希腊文明随着刀剑进入了东方各国,轰轰烈烈的希腊化时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延续了数百年之久。尽管知名度有限,但在笔者看来,这个时代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怎么形容都不过分。从阿提卡方言发展而来的柯因内语扮演着今天英语的角色,使不同种族、语言和宗教的人广泛和频繁的交流互动,从西班牙到印度的广袤土地,包含了当时几乎所有已知的文明。诚然,这是所谓的希腊化时代,但她更是一个以希腊文明为主导,各文明竞相发展、争奇斗艳的黄金时代(对比如今西方文化为主导,各种文明共存,且互相渗透以至于难以区分),是先人对认识未知文明的强烈渴望和伟大尝试,正是这种渴望和努力,克服了信息传递和交通运输种种困难的掣肘,在公元前的古老时代,掀起了一场建立在三列桨船和四轮马车上的“全球化”浪潮。
前期准备
事实上,希腊化其实早就开始了。善于航海的阿开亚人的后裔眼光从不仅仅局限于小小的爱琴海。在东方,他们的殖民城邦遍布小亚细亚、塞浦路斯,伊阿宋和美狄亚的神话意味着希腊人对黑海的探索历史悠久(前13-14世纪),他们深入黑海腹地甚至直达亚述海。在西方,南意大利被善于建城的多里斯殖民者变成了所谓的大希腊,罗马人也通过他们认识了希腊文明,并以最先接触到的格莱西人称呼所有的希腊人。他们不仅学习希腊人的生活方式,还一度以他们的方式装备自己的军队。也是希腊人征服了岛上的原住民,先于罗马人和迦太基人争霸,他们建立的叙拉古千百年来始终是西西里的首府,岛民中至今还会说某种多里斯方言。桨帆船所及之处,都逃不过希腊人的眼睛,当时偏僻的高卢和西班牙也都“未能幸免”,经马赛利亚,希腊人向当时还未种植经济作物的高卢土著推销葡萄酒,甚至曾经用一桶葡萄酒就从奢饮的高卢人那换得了一个奴隶。
亚历山大东征之前,希腊人也尝试过对西亚内陆的探索,最著名的无疑是色诺芬和他的万人军,斯巴达人莱山德蹂躏了波斯人在小亚的领土.鲜为人知的是,塞浦路斯王埃瓦格拉斯一世曾一度占领了著名的提尔城,在传播希腊文化上,此人堪称亚历山大的先驱。在埃及,希腊人为了经商而在尼罗河三角洲建立的瑙克拉提斯城则无疑是亚历山大里亚的善表,昔兰尼也曾是腓尼基商人在东地中海的劲敌。同样,马其顿人自己也被希腊人同化,其王室宣称自己是阿戈斯神王帕尔修斯的后裔。
建城立业
不过,这次希腊文明出征的对象不再是相对落后的地区,而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文明程度最高的所在。在此之前,近东的人们已经度过了3000多年的文明生活,其跨度大致相当于中国从西周建国至满清覆灭。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积淀形成的精致和奢侈,使得征服者很难逃过被同化的命运,亚历山大及其之后的希腊化国家似乎未能免俗,为了控制一个如此之大的帝国,希腊式的城邦政治和马其顿式的贵族议政都显得不合时宜。
希腊化国家的君主首先需要融入所在地传统,成为一言九鼎的东方式专制君主,他们的排场、后宫和开销也远超过希腊的国王和僭主,除了可以动用更多资源之外,这些国王们深知,人数众多的东方人习惯于匍匐在高高在上,光鲜亮丽,神明一般的“神王”面前。此外,亚述人波斯人建立了数百年的行省制度也被希腊化国家所吸收,成为他们统治广袤土地的武器。在近东神化君主的基础上,希腊化国王更是将自己塑造为神族的血脉,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了萨珊王朝。但上述举动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被近东传统同化,神化并崇拜在世的英雄本就是希腊人独特的发明。
而且显然,希腊化君主对治下的臣民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手法,他们使用神王的威严统治东方的“顺民”,却将希腊移民置于城市中,这些城市保留了希腊人一贯的自治传统。和本土的同胞一样,不安分的城市居民总是困扰着帝国的统治者(亚历山大里亚市民的暴动绝不亚于古典时代的雅典)。但作为人数处于绝对劣势的异族统治者,君主们需要希腊移民作为自己在异国立足的拥护力量,同时,他们也需要城市为他们希腊化的职业军队提供足够质量的兵源,以保障自己的统治。
9、简述希腊化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希腊化可以说是古代地中海世界的“全球化”时代。
“希腊化”一般指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后的北非、西亚、中亚和希腊世界,包括他去世后建立的三个王朝,时间从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1世纪。
希腊化时期处于边缘地位的周边落后民族迅速崛起,文化交往从以往的单向性发展为双向性,文明中心迁移至欧亚大陆交界处和两河流域的新兴大城市或首都。
希腊化促进了东西方宗教的融合及世界宗教和中东文明圈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