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应对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各地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进一步来说,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是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但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不是一种目标,甚至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巨大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了解和研究这一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书中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他用科学的观念解释了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经济全球化现象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它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岁月中,它始终能清醒地应对不同时代的挑战,不断地破解各种课题,不断实现新的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要善于把握理论联系实际,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就像经济全球化,我们在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要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和解释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从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的哲学分析。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这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呢,
(一)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观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基石。简而言之,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本质上是物质世界的主观产物,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参与世界和改造世界。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也正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正是由当时的国际环境决定的。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的贸易联系与发展也就决定了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的形成,而这正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意识能动于物质,在物质下充分发挥能动作用,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创新和发展世界。因此,对于经济全球化,我们在享受它带来优越的同时,也要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利用优越的经济条件发展自己和社会。
(二)从辩证唯物法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3页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查事物的普遍联系。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的交织起来的画面。”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不要孤立的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不能把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归结为人的主观臆想;联系的多样性
和复杂性要求我们对事物所处的各种联系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马克思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马克思认为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二者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统一性,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没有统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因此,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矛盾,就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唯物辩证法也揭示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变化,也就是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全面的看待问题;矛盾的特殊性告诉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它的影响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世界上的万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孤立地看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也说明了世界各国之间联系的加强,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不仅不能离开世界大经济格局的发展,还要更依赖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经济全球化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经济全球化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它总是处在不断地发展之中。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也带动
2/3页
了各个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各国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为各国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促进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就这一点而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体现了马克思哲学中发展的观点。?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经济全球化在为中国经济带来机遇和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的了风险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不仅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扩展了中国的海外市场,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但发展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许多风险与挑战。例如,全球化使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着巨大风险与挑战,使我国企业面临与跨国公司竞争的挑战,使我国面临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加大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挑战,以及人才流失和失业压力的挑战等等。这正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我们不能只片面地看待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带来好处,也要看到我们所面临的不利因素。同样我们的眼光也不能局限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也要看到我国取得的种种进步
2、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指主观见之于客观,包含客观对于主观的必然及主观对于客观的必然。
实践观包括三方面基本内容:
一、生产实践:为满足人类生产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活动。
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调整和改革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为目的的活动。
三、科学实践:科学的探索宇宙间普遍规律的有目的的能动性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实践的基本主体是人,实践的基本矛盾就是人的基本矛盾,其规律就是人的运动规律。人的行为范畴就是实践的行为范畴。
(2)马克思实践观全球化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规律特点:
实践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它不同于思维和认知,与思维和认知相矛盾。实践不能独立于思考和认知而存在。实践需要以思维为指挥所产生的实践意识,思维需要以获得的知识为基础,没有思维和理解就没有实践。实践、思维、理解是统一的整体,是连续、交融的主体的主要日常行为。
实践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没有实践,就没有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就没有城市、乡村、山岭、田野和一切由实践创造的东西,就没有在实践中生存和发展的主体。实践不仅创造新的对象,而且创造新的主题。
人类的实践是社会的。人是社会的主体,其实践与社会息息相关。因此,人的实践不仅是社会的实践,也是新社会的创造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实践(实践名词)
人民网—人民日报大家手笔:认识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3、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要坚持从实践中来与到实践中去,深入了解群众,一切要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
(3)马克思实践观全球化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理解为人的对象性活动。马克思认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实践是人本质力量的外化,实践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反对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片面性,又反对唯心主义的抽象性、思辨性,要求对于“对象、现实、感性”,包括工业的历史和技术都应当从实践、从人的感性活动方面去理解。
因此,实践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的、具体的、物质性力量。而西方传统哲学只是从伦理意义来理解实践,把实践看成一种非对象性的活动,其所谓的实践只是一种实践理性,并不具有现实性、具体性、物质性。
如亚里士多德基于德性和善的价值理念,把实践理解为人们日常社会生活的伦理行为,尤以政治生活为赞;康德则把实践看作理性意志自由和道德自由。
4、结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谈谈经济全球化的看法
一、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前瞻性表现 虽然关于全球化的讨论是近年(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才突然增多的,但全球化的趋势却是随着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出现而出现的。一般认为全球化的发展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起,经历了四个阶段,而马克思本人其实就生活在全球化发展颇为迅猛的第二阶段。因此,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现实分析家,马克思当然不会不关心全球化这一问题。 时至今日,经济全球化在当今世界早已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时代趋势,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已经使世界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而马克思早在多年以前便对其发展趋势作出了前瞻性的预测。 首先,马克思清晰地把握了当时全球化的特点。他能够看到,发生在他周围的现象不同于以往任何历史上发生的现象。他写道,“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 。“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2。长此以往,结果就将是“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用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其次,马克思认识到当时的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将是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到整个世界。他写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日本的着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伊藤诚认为,这一论述可以原封不动地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经营的作用。事实上,当前的全球化与之相比只是在内容上加进一些新的进展,这是因为企业的世界活动性不仅体现在产品市场、原料和资源的购买活动方面,而且进一步扩展到投资、金融和合作关系等方面,尤其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得到飞速的发展。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来讲,
是立足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一体化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
使得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
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强大
的思想武器。
在当代,
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作完整的把握,
对于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特别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
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科学发展观;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在人类哲学思想史上引发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变革。
它既超越了一切唯心主义
哲学,也克服了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为人们认识世界、批判世界、改造世
界和建设世界的伟大实践活动提供了强大而锐利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形成和发展是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其本质上来讲,
正是立足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体化哲学。
所以,
马克思主
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
基
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消闲的空谈哲学,不是晦涩思辨的书斋哲学,
也不是学生课堂的教科书哲学,而是“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在马克思看来,
哲学研究必须面向实践、
面向现实世界,
认识和把握现实生活,
关注人和人类的
命运,要把现实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既用来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把握马克思的实践观有两个基本点:
第一是直接现实性。
凡能称之为实践的,
一定是对独立的对象进行有效改造的活动。
因此,
尽管实践
的范围非常广泛,
每一种实践形式都有其存在的依据,
而根本制约它们的,
是客
观的物质活动条件。其二是普遍性。实践是人类进步的坚实基础,具有普遍性、
统一性的特征。生产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交往的扩大,不断地表明了这一
趋势。
实践的普遍性特征日益显露出来,
揭示着人类实践的大趋势,
求得人全面
而自由地发展,
正是马克思实践观的深刻内涵。
两个基本点的有机统一,
使得马
克思主义实践观真正做到了科学与价值,现实与未来的统一。
科学、合理的马
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诞生,
开拓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它不仅捍卫了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
更加完备而彻底的
唯物主义,
为我们正确地掌握人同世界的整体性关系,
科学地确立人在世界中的
应有地位和使命,实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世界观和方法论、
真理观和价值观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
一
)
实践观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对人和
世界及其关系进行总体的思考和把握,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及方法论的内在
本性和基本特征,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精髓和灵魂。
马克思从实践活动出
发,
看到了旧哲学本质特征上的缺陷,
与旧哲学彻底划清界限,
马克思正是通过
人类实践活动来反观世界,从而建构了一种
“新世界观”,并以此消除了精神
的历史与物质的自然的对立。
同时,
科学实践观的诞生,
为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及
其发展提供了依据。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实践的活动史,实践发
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展史的钥匙,
(
二
)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
观点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伴随着实践活动的展开,统一的客观自然界逐渐
分化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改造着自然界,
通过劳动
来创造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
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
改造自然的同时,
又形成、
改造和创造着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也就不可能有人和自然的现实关系。
所以,
天然自然、
人类社会都是人类通过社
会历史实践活动不断地生成、
创造和分化的存在物,
它们彼此共存。
(
三
)
实践
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
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实践
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第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
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第三,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否
正确,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只能由实践来检验。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
宿。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世界。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
识的归宿,
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
的观点。
(
四
)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
实践以及社会进行深入而全面探讨,
提出: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而深刻而科学地把握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
首先,
实践是全部社会关系
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生存,要满足各种日常需要,必须进行物质生产,而
物质生产不仅生产出了为人们生存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而且也生
产出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发
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
学将社会发展的动力归结为物质生产实践,
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认
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另一方面,
改造社
会关系的实践也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在阶级社会中,
阶级斗争则成为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这些都从根本上将实践确认为社会的本质,
从实践出发去
理解社会。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在实践中发展,不断地
丰富并加以完善,
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是
迄今为止最科学、最有生命力的理论。实践通常具有两大社会功能:第一,具有
实践创造客体价值的功能。
一般地说,
世界上一切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
成果,都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本质上都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第二,实践具有优化主体的功能。人的实践活动,既改造了客体也改造了主体,
既创造客体价值也提高主体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
巨大指导作用,
对于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结合,
推动社
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体特别重大的意义。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推
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以马克思基础理论为基石,以中国
问题为研究中心,
理论联系实际,
两者相结合共同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辛苦历程,
就是一代又一
代的中国人不断深入中国国情,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指导现实实践的历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的巨大的理论成果。
我们要不断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使其与中国现实情况相结合,
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二)现阶段,需要积极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
主义实践观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
础
,
科学发展观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的具体展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
的科学发展观是一次伟大实践总结,
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
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升华
,
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科学发展观对于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的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
要正确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20
世纪中叶以来
,
不合理的实践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导致了自然资源短缺、
生态破
坏等严重问题,
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这正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实
践活动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
科学发展观追求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
展,
提醒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根据资源、
环境等客观条件展开实践,
要求主
体在实践中对自己的目的、
追求有所
节制,
要从我国人口众多、
资源相对不足、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的基本国情出发,
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
资源、
环境
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
代永续发展,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科学
发展观提出第一要义是“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
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们要将发展做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实现又好又快的发
展。
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
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而人们的首要的需求是对物质利益的需求,
没有高速
度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就难以使人民富裕起来,
也就谈不上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
全面需求的满足。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再次,要
坚持人在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
做到“发展依靠人,
发展为了人”,
坚持“以人
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
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
全体人民。” 在当今世界,面对由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信息产业、网络文
化、
虚拟世界等建构的新世界图景,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更多地针对时代的问题情
境,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昭示实践的发展机制,为改造人类的生存方式,实现
人类的共同理想提供了理性的导向。
我们有理由相信,
作为一种丰富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的世纪中非但不会过时,
反而会随着人类实践内涵的丰富
而展现出更大的生命力。
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走向
21
世纪,
实践观已经成
为当前发展的一个时代焦点。
当前,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正
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
发展。
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
我们要继续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指导下,
不
断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6、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什么?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对实践本质的这一理解和规定,包含了两层相_互联系的含义。
第一层含义
实践的第一层含义,指实践是只为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这里,首先肯定了实践活动的对象性质,即它是以人为主体,以世界上任何事物为对象(客体)的现实活动。
与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的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实践的自主性表现在,人通过实践不但能够认识客观规律,而且能够利用客观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所用。
从而使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达到物被人所掌握和占有的目的。
第二层含义
实践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的性质和形式。
这一含义把实践作为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用以区别人以精神的、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如认识、理论活动等等。
在这种区别中,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所谓直接现实性,指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
这种“感性的”活动同感性的对象一样具有现实的实在性。纯粹的自然存在物不包含人的主观活动,因此它们不可能证实或证伪人的理论与认识。
(6)马克思实践观全球化扩展资料: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变革的重要理论基石,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回应时代关切、促进实践发展中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打牢实践观基础。
为此,需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
7、马克思 怎样认识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结合实际思考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 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影响:由于世界各国在自然资源、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有
经济全球化
更多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
第一,发达国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高新科学技术,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发达国家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赖以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世界研究与开发的投资、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集中精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信息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将传统工业和一般技术成熟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第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器,是实现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载体.主宰全球经济局面的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公司,在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只有5家.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全球性的联合、兼并和扩张,进一步发展其高度发达和高度集约型的经济,使其产品竞争力始终高居世界领先地位.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浪潮,到底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呢?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给中国提供了哪些机遇,带来了哪些风险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据统计,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1982年)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入20世纪 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计达到4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
额自1993年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位.在过去 20年,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2.47%.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给了人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第二,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8、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全球化理论,马克思认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需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