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全球化的海洋安全越来越重视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的海洋安全越来越重视

发布时间: 2022-08-13 23:33:34

1、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海洋呢?

1、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
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留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和海洋天然的本底,保护海洋原始的面貌和状态,保护物种原有特性不至丧失;能保护、恢复、发展、引种、繁殖生物资源,能保存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能消除和减少人为的不利影响。
2、污水排放治理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会带给海洋大量的病菌和有毒物质,导致海水富营养化。要想改善海洋环境,必须重视排放问题。
3、禁止对海洋的过度开发
填海造陆、能源开采等过度开发会破坏生物的栖息地,使生物面临灭绝的威胁,滥捕滥杀也会造成物种数量急剧减少。
4、发展海洋科学与技术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科学研究,为保护海洋生物提供技术支持。
5、减少噪音污染
据环球网报道,在过去的100年里,海洋噪音越来越严重,螺旋桨、声纳等在海洋中产生了各种噪音,这些噪音已干扰到海洋生物的正常活动。因此,要“静”化海洋,降低对海洋生物的有害影响。

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海洋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近年来,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加强立法、增加投入,实施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实施重点流域污染防治计划、重点海域碧海行动计划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沿海经济建设和海洋产业开发给海洋环境带来的压力,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局部海域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1 概述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海洋环境保护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政府的一贯高度重视。自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之后,相继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并颁布实施。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之后,我国政府又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和旨在保护海洋防止陆上活动影响的国家行动方案。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国家加大了海洋环保的法制化进程,目前与海洋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达30余部。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沿海经济建设和海洋产业开发带来的环境压力。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海洋存亡,匹夫有责”,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致辞中强调,人类社会再也不能把世界海洋当成一个方便的垃圾倾倒场,或被当作一个取之不尽的财富来源。敦促各国政府、企业和个人再次显示对海洋的尊重,竭尽全力确保自然资源受到保护和可持续的利用。我国积极响应,履行对海洋的承诺,此间,开展了大规模的全国海洋环保联合执法检查,并发表了海洋环境保护的白皮书。行动表明,我国正在不断的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局部海域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2 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原则
2.1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框架
海洋环境保护法是防止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总称。1979年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方面作了规定,1983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范我国管辖海域及沿海地区海洋环境保护活动和行为。1999年,根据海洋环保工作实践对该法进行了修订,新增了海洋生态保护等有关内容。该法是我国较早颁布实施的一部环境资源法律之一,对于切实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合理开发利用和海洋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法,先后颁布实施了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等配套法规。与海洋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渔业法、环境影响评价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体系。如:海水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含油污水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污水海洋处置工程综合排放标准以及海洋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等。这些法律、法规、标准以及一些地方的法规,构成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框架体系,为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另外,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也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有重要的约束作用。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国际船舶防污公约、防止倾倒废弃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等。
2.2 海洋环境保护法的主要原则
从1982年制订到1999年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反映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逐步完善和思路的转变。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除保留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及污染者付费、开发者保护、公众参与等原则外,重点体现了坚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统一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并体现了与国际公约接轨。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立法宗旨和目的中得到了体现。海洋是人类的巨大资源宝库,海洋环境污染、资源损害、生态系统的破坏,都会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有效的保护生态系统,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岛、海湾、入海河口、重要渔业水域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生存区域及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对具有重要经济、社会价值的已遭到破坏的海洋生态,应当进行整治和恢复。体现了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由于海洋活动涉及许多方面?熏海洋环境保护管理也涉及到许多行政主管部门。对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则作了较为明晰的分工。即形成了各级政府负责实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涉海部门依照法律规定监督管理的体制,各自的职责、权力也义务划分相对明确和具体。体现了统一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2.3 主要的法律制度
为了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管理,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除了对原有的限期治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海洋环境污染民事损害赔偿制度的内容作了必要的充实外,还根据现实需要,新规定了若干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制度、重点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海洋环境标准制度、排污收费和倾倒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对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落后设备的淘汰制度、海洋环境监测和监视信息管理制度、海洋污染事故应急制度、现场检查制度、船舶油污保险和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等。
防止船舶污染是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上船舶污染源具有流动性、国际性以及污染后果严重性等特殊性质,目前主要的法律制度,相当一部分受加入的有关国际公约的约束,同时国内的法律制度也尽可能的在与国际公约接轨。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要求各缔约国有义务把“一般接受的国际规则和标准”作为防止、减少和控制船只造成海洋污染的最低要求;“73/78防污公约”要求船舶的所有国、船舶营运国和违章事件发生地国都应根据本国法律禁止污染行为并采取相应制裁措施;“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对船舶所有人的免责、赔偿范围、所有人的责任限制、以及强制保险制度作了相应规定;〃国际油污防备、反应和合作公约〃要求缔约国做好大的油污事故的应急防备和进行区域性、国际性合作的制度。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提出了国家完善并实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制,按照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由船东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的原则,建立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等。
3 当前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政策措施
3.1 海洋污染防治
1、总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恢复和改善近岸海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为立足点,以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为基本途径,以陆源污染防治和海岸带生态保护为重点,以碧海行动为载体,河海统筹,陆海兼顾,努力遏制近岸海域污染加重的趋势,实施重点海域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基本改善沿岸水体和海域水质状况;加强法制,依靠科技,强化监督,重点抓好沿海城市毗邻海域、主要河口海域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2、全面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经国务院批复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实施两年多来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国即将启动东海和南海的碧海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循环经济战略,执行“清洁生产促进法”,调整产业结构,减轻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具体措施是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开展生态农业、生态养殖、小流域治理、沿海防护林、港口和船舶污染物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以及代表性、典型性海洋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等措施,初步遏制海洋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在国家行动方案实施中,建立了国家环保总局指导、协调、监督,综合部门提供政策和资金,涉海部门配合,地方政府具体实施的团结治污的机制。正在实施的重点流域和海域水污染防治计划,国家发改委指导和督促国家支持的项目;国家经贸委指导和检查有关产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等方面的工作;科技部负责有关科技攻关和示范工程的建设;建设部指导和监督有关城镇污水处理厂、城镇垃圾处置工程的实施;交通部等部门指导和监督有关港口船舶的污染防治计划和海上污染应急计划的实施;水利部指导和检查有关水土保持及流域治理计划的实施;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和监督有关生态农业、生态渔业与生态养殖计划的实施;林业局等部门指导和监督实施有关海岸生态隔离带及绿化工程等项目;海洋局指导和监督有关海上石油平台、海洋倾废等方面的工作;军队环保部门组织和督促有关军舰军港的污染防治。
3、全面推行入海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我国已经在开展海洋环境容量研究的试点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测算各海域的环境容量,以容量控制入海排污总量,进而提出消减总量。严格控制陆源、船舶和养殖污染物的排放,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审核,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源头控制,规范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等多种措施,在经济总量和污染物产生量有较大增长的同时,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较好的控制,污染物入海总量有所减少。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推行清洁生产,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减少工业废物的产生量。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从末端治理转变到全过程控制,严格实行污染源达标排放。对新上工业企业,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做到污染物排放总量有计划的消减。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完善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的除磷脱氮能力,要求2010年沿海所有城市的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70%。通过“城考”、“创模”等手段,控制和减少城市的排污量。
4、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海水养殖污染。通过生态省、市、县的创建活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规范畜禽养殖场建设,污染物集中处理,达标排放。颁布海水养殖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控制海水养殖规模,推广生态养殖和立体养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5、严格控制船舶和港口污染。通过加强船舶污染防治法制化建设,建立以“协作共商、预防预控、诚信管理”为内容的工作新机制,加强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能力建设,严格执法,规范管理等举措,使船舶和港口的污染治理情况逐年提高。启动船舶油类物质污染物零排放,实施船舶排污设备铅封制度。建立大型港口废水、废油、垃圾回收处理系统,实现船舶污染物的集中回收,岸上处理。各地加强了船舶运输危险品审批和现场监督检查,开展了船舶防污染专项检查,积极推进海上船舶污染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应急反应体系的建设,督促港口和船舶配备污染应急设备,提高了污染事故的防御能力。
6、防止海上倾废和海上石油污染。
严格管理和控制向海洋倾倒废弃物,按照程序科学的选划倾倒区,严格执行海洋倾废条例及环评制度,进行充分论证。并加强对倾废过程的监管和环境的监测。要求钻井、采油和作业平台配备相应的油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排放。
3.2 海洋生态保护
1、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为指导,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洋生态环境全面恶化。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海洋自然保护区80余处,其中国家级的有24处。这些保护区的建设,对典型性的海岸、滩涂、河口、湿地、海岛、红树林、珊瑚礁等各种生态系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2、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渔业主管部门分别制订了控制海洋捕捞渔船数和功率数增加的“双控”制度,加大控制新增渔船数和压缩现有作业渔船数的力度。禁渔线管理、人工渔礁建设、增殖放流、伏季休渔制度及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负增长”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专项行动与日常执法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有力的打击了电、毒、炸鱼等非法捕捞行动。这些措施,促进了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渔业资源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资源多样性有所改善。
3、沿海防护林建设。“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经十余年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一期工程结束,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24.5%上升到35.5%。现在正在实施“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区域范围北起辽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18340公里,包括11个沿海省、市、区,总面积2598.22万公顷。巩固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以泥岸盐碱地区和台风登陆频繁地区为重点,突出抓好沿海基干林带建设和山地丘陵水土保持林建设,使沿海基干林带全面合拢,珍稀红树林资源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沿海地区形成稳定防护林体系的同时,满足沿海发达地区美化优化生态环境的需要。
3.3 海洋环境监测
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作为全国环境监测网的重要成员,从80年代建立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已建成了卫星、机载遥感和海上、陆地站网相结合的全方位、多要素的立体监测体系,与陆域环境监测网一起,形成了从流域到海洋的有效的环境监测体系。对重点河口、港口、重点海域、重要渔业水域以及赤潮的监测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包括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区域性海洋环境监测网及行业性海洋环境监测网。在统一的监测标准和规范下,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管理实施。形成了有效的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和预警能力,能够有效的掌握海洋污染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海洋环境管理提供了基础。
3.4 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近年来,我国在参与和推动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方面日益活跃,扩大了影响,树立了负责任的环境大国的形象。我国是区域海行动计划东亚海行动计划与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的成员国之一,同时积极参加UNEP倡导实施的防止陆上活动影响海洋全球行动计划。同时,积极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环境义务。在双边和多边、区域国际合作中,坚持“以外促内”的原则,国际海洋环境合作项目为我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在红树林、海草、珊瑚礁及湿地保护、防止陆源污染海洋、海岸带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4 政策建议
4.1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生产、消费、回收等环节,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从城市、农村等区域探索和实现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着手制订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等;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海洋环境保护的一切政策措施必须符合科学的发展观要求。
4.2 完善税费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调整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等相关的收费政策,适应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制定有关船舶油污强制保险和油污赔偿基金制度。为解决当前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也需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从国家、区域和产业三个层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4.3 发展促进海洋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政策。
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当前面临的核心技术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发展海洋环境容量测算、环境监测、海洋环境保护综合规划、碧海行动计划制定、海岸带综合管理、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等技术。
(作者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博士)

参考文献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中国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国家现状报告. 200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1999-2003.
张皓若,卞耀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释义. 法律出版社,北京,2000.
王灿法. 论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的特点. 环境保护,2000.4?熏 p5-7.
吴景城. 论新《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 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 2000.9?熏 p32-36.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法规选编,海洋出版社,北京,2001.

3、中国目前存在哪些海上安全问题

近两年来,在亚太地区,海上安全问题引起了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
台海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明显下降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最大的海上安全关切,一直是可能因恶性“台独”事件引起、并导致美日军事介入的台海军事冲突(当然,台湾问题的内涵并不仅限于海上安全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随着“台独”势力的发展,中国不断加强了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令人高兴的是,2008年以来,随着两岸关系的明显改善与发展,台海形势日益缓和,台海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明显下降。
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将以最大的决心与努力争取实现和平统一;中期目标则是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在经济、文化、社会广泛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开展政治对话,建立两岸军事互信,签订和平条约,正式结束敌对状态,全面建立起两岸和平稳定发展框架。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使台海军事冲突的风险基本化解,为两岸人民最终自愿走向和平统一创造重要的条件。在此之前,为反对“台独”、维护主权与领土完整,我仍须对台保持有效的军事威慑能力。
与邻国间存在的海上领土争议及海洋权益争议是中国的又一重大海上安全关切这一争议(包括对岛礁及其相关水域、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海底资源、渔业资源等方面的争议)既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及相关权益,又涉及民族感情,历史与现实情况极其复杂,解决难度很大。近两年来,这一争议有再次上升的趋势。例如,在南海,中国与越、菲等国摩擦不断;在东海,中日两国最近因钓鱼岛“撞船”事件爆发了一场严重危机。但是,从总体看,东亚地区的海上领土与海洋权益争议仍处于可控的状态。
对于上述争议,中国的政策坚定而明确:首先,坚持本国的相关主权与权益;其次,主张由争议各方通过和平对话而非以武力或武力威胁解决争议,反对外来势力的介入与干涉;第三,在争议一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支持建立双边及多边信任措施,并主张在争议区域采取“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今年以来,一些外国媒体宣称中国解决海上领土及海洋权益争议的政策发生了变化,这是毫无根据的。
中国坚定地支持航行自由的原则,但是坚决反对美国滥用这一原则对华进行抵近军事侦察长期以来,美国一直以“航行自由”为名对中国进行抵近军事侦察,近年来,这一侦察更有靠近、增多的趋势,引起了中国日益增加的关切。美国的这一错误做法与双方“致力于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及“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的政策不符,危及中国的国家安全与海洋权益,向中国传递出非常消极、有害的信号(即把中国视为“主要对手”或“潜在敌人”),是引发两国海上摩擦及突发事件(如2001年的EP-3撞机事件、2009年的“无瑕”号事件)的主要原因,对于中美两国、两军关系的发展和双方建立战略互信,有百害而无一利。
中国坚定地支持航行自由的原则,但是坚决反对美国滥用这一原则对华进行抵近军事侦察。两国在此问题上的分歧涉及双方的航行与飞行安全,更涉及中国的国家安全。1998年两国建立海上军事安全磋商后,美方一直要求制订双方海上行为准则,却完全不顾及中方的严重关切,这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只有美国逐渐减少以至最终停止对华抵近军事侦察,与此同时,双方讨论与制订必要的海上行为准则,才是彻底解决这一分歧的正确方向。
地区军事冲突、恐怖主义攻击、海盗袭击以及多种自然灾害都可能对海上通道的自由、通畅带来严重威胁,从而危及中国的安全与发展利益
随着全球化加速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经济发展对于国际海上通道的依赖越来越大。中国通往中东、非洲、美洲的极其重要的海上通道都位于亚太地区。地区军事冲突、恐怖主义攻击、海盗袭击以及多种自然灾害都可能对海上通道的自由、通畅带来严重威胁,从而危及中国的安全与发展利益。近年来,海盗袭击十分猖獗;今年3月发生的“天安”号事件(国际社会至今难以对肇事者做出明确一致的判断)对东北亚安全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如何拥有与自身大国地位、大国责任相称的维护国际海上通道安全的能力,是中国面临的一项新的挑战。
中国正在努力发展包括海军在内的海上力量,这与中国正逐步从陆地大国向海洋大国发展相一致,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始终反对各种“炮舰政策”,更不会走历史上列强走过的海上扩张老路。随着海上能力的发展,中国将会为维护国际海上通道安全、开展海上搜救、实行海上灾害救援等做出更多的努力。去年以来,中国海军参加国际反海盗护航即是朝着这一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值得指出的是,国际上有些势力一直想把中国海军限制在所谓的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之内,这是毫无道理的。中国海军有权向东进入远洋,中国海军舰船经过冲绳群岛间的海峡进入西太平洋也完全符合国际法。当然,在此问题上,中日之间如能早日建立起有关信任措施和海上联络机制则是必要与有益的。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特别是核扩散)及海洋生态的污染可能通过海上运输来实现进入新世纪以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特别是核扩散)及海洋生态的污染与破坏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威胁。扩散行为可能通过海上运输来实现。因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海上安全威胁如果没有切实的国际合作,只会愈演愈烈。这些问题已成为中国新的海上安全关切。
面对这些威胁,中国愿意根据国际法律、法规,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与义务,与国际社会一起推动海上防扩散措施的建立与执行,共同保护海洋生态和治理海洋污染。美国等一些国家一直希望中国加入“防扩散安全倡议”(PSI)。中国理解PSI参加国对扩散问题的关切,也赞同PSI的防扩散宗旨,但认为根据PSI进行海上拦截与现行国际法仍有抵触的方面。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的布拉格讲话中提出要使倡议转变为“持久的国际机制”,为此,努力使其与国际法衔接才是正确的途径。
从上述对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五大海上安全挑战和中国的基本政策分析中,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第一,在传统安全方面,中国与一些国家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与摩擦,存在着利益冲突,这些分歧在短期内难以解决。为维护亚太地区的海上安全,有关国家应积极开展对话磋商,建立信任措施,加强危机管理,从而有效控制分歧,避免军事冲突,使分歧朝着逐步解决的方向发展。
第二,在非传统安全方面,中国与亚太各国面临着日益增多的挑战,有着十分相似的关切,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亚太各国在这一领域加强互信,深化合作,不仅完全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而且有益于减缓彼此间在传统安全方面存在的分歧。
第三,中国的海上安全政策表明,中国现在是、将来也仍然是维护亚太地区海上安全的一支积极力量。随着自身海上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将为建立和谐的地区与世界海洋秩序做出更加积极的努力与贡献。 美国的亚太政策特点有三:一是深化与盟友的关系。美国毫不动摇地承诺支持韩国与日本。二是加强与新兴伙伴的关系。发展亚洲地区的潜在盟友——印度与印尼。三是积极参与多边合作机制,融入亚洲地区合作。但东南亚国家反应低调。

4、关注海洋保护海洋作文2000字以上

“如果你能够看到鱼翅是怎样做成的,鲨鱼的鱼鳍是如何被割
下的,以及每年有七千多万条鲨鱼,最终是为了鱼翅汤而送命,你
还会购买它吗?有将近三分之一的鲨鱼物种都濒临灭绝,但是,我
们可以拯救它们。请记住,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一则公益广
告的话语,让多少人幡然醒悟!而钓鱼岛事件,又让多少人意识到
中国的海洋权益!
人类的生命来自海洋,人类的文化起源于海洋,海洋是地球上
最大的“宝库”。海洋的浩瀚壮观、变幻多端、自由傲放、奥秘无
穷,都使得人类视海洋为力量与智慧的象征与载体。
中华民族是人类海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民族祖祖辈
辈所居住的大地,东南两面临海,海岸线漫长,这样的地理环境,
孕育了祖国悠久的海洋文化。
海洋中存在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人们越来
越认识到海洋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
域。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第一,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渤海是深入我国大陆的内海;其他三个
是我国在太平洋中的边缘海;第二,我国海疆北起鸭绿江,南至曾
母暗沙,东起钓鱼岛群岛,西至北仑河口;第三,我国拥有约1.
8万千米的大陆海岸线和1.4万千米的岛屿海岸线;第四,我国
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900多个;第五,我国拥有
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1/3,
其中领海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
海洋是我们国家的另一条生命补给线。我国海洋资源虽然丰富
,但开发利用的程度很低,人类面临着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
问题等等。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地球上生物资源
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能力是陆地的100
0倍。在海洋生态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水
产品。因此,海洋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向海洋进军,
让海洋资源服务于人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水不仅是宝贵的水资源,而且蕴藏着丰
富的化学资源。海洋里的生物可以食用、药用、(本身是药物,或
者可由生物体提炼出药物)、科研用途、娱乐用途(饲养、观赏)
、农用(饵料)、生物能等等;海洋里的物理资源或能源资源有:
发电(波浪发电、潮汐发电、温(盐)差发电等等);海洋的化学
资源有:海水淡化成淡水、海水中直接提取痕量元素(金、铀、氘
、溴、碘、镁、钾……)、海水中直接提取化合物(食盐、芒硝、
石膏、重水、卤水等等);海洋的地质(矿物)资源:锰核、石油
、天然气、矿砂、底砂等;海水可直接利用的例子有:利用冰山提
取淡水、海水冷却核电厂发电机组及其他机械、海水脱硫、冲洗、
稀释等等;海洋的空间资源有:运输、航行、休闲娱乐等。
海水可以通过其热能和机械能等给我们电能,从海水中还可提
取出像汽油、柴油那样的燃料——铀和重水。铀在海水中的储量十
分可观,达45亿吨左右,相当于陆地总贮量的4500倍,按燃
烧发生的热量计算,至少可供全世界使用1万年!
中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万平方公
里,石油资源量估计为240亿吨左右,天然气资源量估计为14
万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即最有希望在本世纪
成为油气替代能源的“可燃冰”。
首先,我要号召大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我们从大海中索取的
实在是太多了,海洋为我们提供了各种食物,提供船舶航行的条件
,给我们呈现美丽的风景,但是人类在利用海洋的同时并没有悉心
呵护海洋,她现在面临着海水污染等各种问题,所以我们的当务之
急是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让海洋生态环境有一个明
显改观,这需要所有人共同的努力,及早树立起保护海洋的意识。
海洋能有效地缓解中国的能源问题,减少进口量和对外国能源
的依赖,海洋是内陆的有效屏障,即便要发生战争也不容易烧到内
陆上,海洋是谋求海外发展的重要通道,能有效地帮助经济的发展

海洋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也是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舞台
,儿海洋政治斗争的中心,是海洋权益。全球愈演愈烈的海权之争
,背后都是巨大的海洋权益。
我国有许多事件关于海洋权益,其原因不外于:历史原因,周
边国家对资源的觊觎,与我国长期以来对海洋权益的漠视也是现阶
段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白热化的原因。
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广阔,所辖岛屿众多,维护
海洋权益注定是一个长期任务。面对目前的一些分歧和争端,面对
未来可能出现的摩擦和冲突,我们需要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
等各个领域共同发力,从官方到民间齐心合力,通过制度化的手段
和各方面的压力,使地区风险始终处于管控之中。只有采取更多实
质性的手段,给挑衅者划出红线,才能让他们清醒起来,不敢随便
造次。
一个强大的中国,需要以鲜明的主张和坚决的行动,强力捍卫
自己的主权和利益,让那些心存侥幸的国家规规矩矩。中国走和平
发展道路,但不可能以牺牲自己的领土主权和核心利益为代价。我
们不轻言动武,但也从不惧怕讹诈。随着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我们
还在积累越来越多的资源和手段,去始终把握住未来局势发展的主
动权。
争夺海洋权益,其中不外乎是为了海洋利益,这些利益主要包
括:保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防御敌对国家从海上的打击和入侵
;保卫支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的安全,维护海洋权益;
维护我对外贸易海上航运通道、石油航线以及重大海外利益的安全
。此外,还有打击海上恐怖主义、海盗、走私和跨国犯罪等问题,
营造和平、良好的地区海上安全秩序;改善海洋环境,维护我国可
持续发展和生存空间的质量;等等。
总之,海洋对一个国家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巨大,不可能形
容的重要性,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势在必行!

5、怎样认识我国海洋安全的重要性

一)海洋在人类进步和全球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1%,空间广阔,资源丰富,是自然界主要的地理形态,也是人类生存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上看,海洋是地球生物的最早起源地,也是人类生命的摇篮.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人类以多种方式利用海洋,促进了全球文明进步.特别是从15世纪开始,随着世界地理大发现和远洋航海时代的到来,海洋成为国际商品往来最重要的交通通道,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各国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当今世界,全球大部分经济活动集中在沿海地区,很多大城市位于沿海地区,众多人口也居住在沿海地区.海洋又历来是国家的门户、安全的屏障和兵家必争之地,对世界政治军事格局的影响很大.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开发海洋的步伐明显加快.2001年联合国大会宣布,21世纪是海洋世纪,这为人类向海洋进军展示了新的前景.
(二)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和经济迅猛发展,人口扩张、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突出,海洋资源利用的潜力更加引起重视,海洋的价值更为明显.例如,未完全探明的海底世界,蕴藏着大量生物、能源和矿产资源;海水的综合利用和淡化,有助于缓解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海水中氢元素的提取和应用,可以为核聚变与燃料电池开发提供取之不尽的基础原料;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很可能成为继煤炭、油气之后的新一代能源;大洋多金属结核的勘探开发,将为增加全球接替战略资源开辟新的领域;海洋生物资源的开拓和挖掘,可能是解决人类食品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深海生物基因的研发与利用,也有可能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生物革命,等等.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抉择.
(三)海洋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中国海域广阔,海岸线漫长,不仅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而且有47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其中可管辖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的“海洋国土”;不仅有22800公里的陆地边境线,而且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面积较大的海岛有7000多个;在国际海底区域还拥有数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合核矿区;海洋考察的足迹达到南极、北极和几个大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走在全国发展的前列.目前,沿海地区人口占全国的4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以上,海洋运输量占全国对外贸易运输总量的90%;中国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有15个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经济社会活动十分活跃.同时,海洋水产品产量相当于全国肉禽蛋类总产量的1/4,海上石油资源量和天然气资源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3%和30%,海水淡化量和冷却水用量迅速增长.海洋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四、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海洋事业处于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对海洋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站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用全球视野、历史眼光和战略思维观察与处理海洋问题,切实把海洋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海洋事业作为全社会的事业来办,提高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努力开创海洋工作新局面.
(一)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公民,应当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了解海洋的情况,树立“海洋国土”概念和现代海洋理念,结合实际为促进海洋发展做力所能及的事.作为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应当带头学习海洋知识,关心海洋事务,尊重海洋规律,掌握做好海洋工作的主动权.作为地方和部门,应当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海洋工作的方针政策,切实研究和解决海洋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做好海洋工作提供管理和服务.作为新闻媒体,应当发挥好舆论的信息、教育和监督作用,以多种方式普及宣传海洋知识,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和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的良好氛围.
(二)规范海洋开发秩序.应抓紧完善海域使用管理的法规,认真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继续清理各类涉海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健全涉海行政审批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严禁违规审批、越权审批和重复审批,防止因海洋开发利用项目盲目重复建设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失.加强对围海填海、海砂开采和无居民海岛开发等活动的监管,规范海域养殖活动.提高海洋管理水平,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保护合法用海行为,促进人与海洋和谐相处.
(三)加大海洋执法力度.依法行政是海洋管理的重要方略.应根据中国海洋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国际法律法规,研究制定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有效措施和具体办法.继续加强海洋执法,发挥好海监、海事、渔政、缉私、边防等力量的作用,加大对中国管辖海域开展巡航监视力度,有效监管各种海洋涉外活动,妥善处理侵害中国海洋权益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中国公民合法权益,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中国海洋权益.
(四)推进海洋领域国际合作.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一如既往地坚持和平发展的方针,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推动海洋领域合作与发展,努力把海洋建设成和平、和谐、安全的海洋.应继续加强同世界其他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在海洋事务上的合作,推进在海洋合理开发、海洋生态环保、海洋减灾防灾、海洋综合管理等方面合作研究与交流,实施好有关国际合作项目,共同应对与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6、为什么我们对海洋的认识越来越重视了?

进入21世纪,海洋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海洋的国家战略地位空前提高。顺应世界潮流,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国”的宏伟目标。如何对海洋强国的内涵再认识、再定位,坚持“以海兴国”的民族史观,使中国崛起于21世纪的海洋,是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繁荣与进步、强盛与衰弱的重大战略问题。


实现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历史跨越,是时代的召唤,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一、当前国际海洋管理形势的基本判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问题的凸现,世界各国对海洋的认识逐步深化。海洋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海洋在资源、环境、空间和战略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海洋将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新空间,成为沿海各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成为影响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因素。

“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论断已经成为全球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科学家的广泛共识。也正是由于海洋在政治、经济和战略等方面的特殊地位,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海洋权益的激烈争夺。1973年开幕的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基本达成了一致,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生效后,直接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蓝色圈地运动”。据估计,各国按照《公约》规定合法扩大的海域,占去了原属公海的1.3亿平方公里的面积,使地球上约36%的海面变成了沿海国的管辖海域。可以说,《公约》使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和平方式对海洋进行了“瓜分”,并导致世界海洋管理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态势:

(一)海洋在全球中的战略地位日趋突出。世界主要沿海大国纷纷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列为本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如美国于1999年提出了“回归海洋,美国的未来”的内阁报告,强调海洋是保持美国实力和战略安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加拿大于1997年出台了《海洋法》,并制定了21世纪海洋战略开发规划。澳大利亚制定了以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开发本国海洋资源为中心的21世纪海洋战略规划。日本的中心目标就是在21世纪成为海洋强国。

(二)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现代化高新技术在海洋开发过程中的应用,使得大范围、大规模的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成为可能,向海洋要食品、要资源、要财富的蓝色革命,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并以明显高于传统陆地经济的比例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国家的海洋产业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世界海洋产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不足250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2004年的1.8万亿美元,已经占到世界GDP的4%。

三)世界各国海洋综合管理的力度显著增强。1998年以来,联合国秘书长每年都要向联大提交专门报告,向世界各国倡导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在国际潮流的推动下,各沿海国家纷纷出台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管理制度,美、俄、法、日、韩、加等国制定的关于海洋权益、管理规划、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海洋法律都在十部以上。为提高海上执法能力。如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组建了海岸警备队,加拿大、韩国、印尼等国成立了海洋与渔业部。

7、什么叫 海洋安全?包括哪些内容?

一)海洋在人类进步和全球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1%,空间广阔,资源丰富,是自然界主要的地理形态,也是人类生存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上看,海洋是地球生物的最早起源地,也是人类生命的摇篮。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人类以多种方式利用海洋,促进了全球文明进步。特别是从15世纪开始,随着世界地理大发现和远洋航海时代的到来,海洋成为国际商品往来最重要的交通通道,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各国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当今世界,全球大部分经济活动集中在沿海地区,很多大城市位于沿海地区,众多人口也居住在沿海地区。海洋又历来是国家的门户、安全的屏障和兵家必争之地,对世界政治军事格局的影响很大。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开发海洋的步伐明显加快。2001年联合国大会宣布,21世纪是海洋世纪,这为人类向海洋进军展示了新的前景。

(二)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和经济迅猛发展,人口扩张、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突出,海洋资源利用的潜力更加引起重视,海洋的价值更为明显。例如,未完全探明的海底世界,蕴藏着大量生物、能源和矿产资源;海水的综合利用和淡化,有助于缓解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海水中氢元素的提取和应用,可以为核聚变与燃料电池开发提供取之不尽的基础原料;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很可能成为继煤炭、油气之后的新一代能源;大洋多金属结核的勘探开发,将为增加全球接替战略资源开辟新的领域;海洋生物资源的开拓和挖掘,可能是解决人类食品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深海生物基因的研发与利用,也有可能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生物革命,等等。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抉择。

(三)海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国海域广阔,海岸线漫长,不仅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我们不仅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而且有47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其中可管辖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的“海洋国土”;不仅有22800公里的陆地边境线,而且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面积较大的海岛有7000多个;在国际海底区域还拥有数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合核矿区;海洋考察的足迹达到南极、北极和几个大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走在全国发展的前列。目前,沿海地区人口占全国的4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以上,海洋运输量占全国对外贸易运输总量的90%;我国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有15个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经济社会活动十分活跃。同时,海洋水产品产量相当于全国肉禽蛋类总产量的1/4,海上石油资源量和天然气资源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3%和30%,海水淡化量和冷却水用量迅速增长。海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8、中国应该制定怎样的海洋战略

海洋对中国的重要性

安全研究的一般范式是对自己利益所受到的威胁--现实的和潜在的--进行评估并依此作出对策。这也就意味着要解决三个问题:利益界定、威胁评估和对策制定,也就是我们要什么,什么阻止我们达到目的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应对。

对于中国,一个全球化背景下崛起的亚洲海洋国家来说,海洋利益包括三个层面,管理海洋国土、开发海洋资源以及保卫海上运输线的安全。对这三个层面的挑战,就是中国海洋安全所面临的主要威胁。

并非出于偶然,亚洲濒临的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世界上海洋安全环境最为复杂的两个,而且其复杂性都和中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利益的扩展,造成了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上安全环境不确定因素的不断增加。

这当然不是说需要中国为亚丁湾海盗的横行无忌负责,但打击海盗显然已经成为每天都有大量本国商船和油轮经过亚丁湾的中国的责任,而且中国海军的远征行动的确产生了某种并不一定为中国所乐见的地缘政治后果。更为重要的是,在现在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海盗并不是影响海事安全的唯一因素,至少对中国而言,还面临着许多严峻得多的挑战。

在东海和黄海海域,中国的海洋利益主要表现在资源开发上面,而体现为岛屿归属和专属经济区管辖的资源控制权潜在冲突则是中国面临的主要威胁。中国与日本虽然在可预见的将来内受到太平洋国际格局的制约,不太可能用武力解决岛屿争端,并且双方也开始了资源合作的艰难尝试,然而对对方海上意图甚至整个国家发展方向的严重缺乏信任,使得东海的平静极端脆弱,在很多时候只是一个表象而已。

在南海,中国存在着和东海类似的问题,与菲律宾和越南等国的领海争端涉及的是上百万平方公里的水域,并且形势正在不断激化当中。菲律宾将黄岩岛划入“本国岛屿”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表明一些国家正在利用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对和平环境的需求而将争端“既定事实化”。这当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如果有关国家对中国的意图判断精准的话,然而这种“香肠战术”也蕴含着巨大的危险,由于国家意图的不透明本质,发生战略误判从而导致武装冲突的可能性至少不小于东海的中日争端,如果不是更大的话。

中国在南海还面临着或许更加严峻的挑战。中国的“经济奇迹”基本上她开放政策的结果,不断增强的“连结性”保证了中国甚至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也能实现单月390亿美元的巨大贸易盈余。这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数字也意味着每天中国有30多亿个理由要保证海上运输线(SLOCs)的安全,首先是南海进入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锁钥--马六甲海峡的安全。

马六甲海峡每天经过船只的50%目的港或者出发港是中国1400多个港口中的某一个,这条过于繁忙过于拥挤过于脆弱的海上咽喉要道既见证了中国的不断强大,也是中国的致命弱点暴露得日益明显。其他国家海上力量封锁海峡、海盗袭击、人为事故、自然灾害,导致海峡关闭或者失去功能的可能性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危险变为现实已经不是可不可能的话题,而是什么时候以及有多严重的问题。

在更加遥远的印度洋,不存在领海要求、资源开发也只能有限参与的中国利益只体现为航线安全。不论从民族主义视角审视,还是从经济利益出发,似乎印度洋确实没有东海南海方向重要,然而问题是,航线安全对于中国来说绝不只是远端利益,而是决定中国在21世纪世界格局生死存亡的重大战略安全问题。

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执行反海盗护航任务,掀开了中国海军史新的一页。然而,印度洋区域内外海上力量对中国进入印度洋的疑虑、中国海军在印度洋为本国商船队提供安全保障能力的缺乏--首先是不拥有后勤基地导致的续航时间过短,却给这页新的历史如何继续书写投下了阴影。

不管中国是多么喜欢和谐世界或者和谐海洋,海上运输线都绝不可能依靠别国海上力量来保卫。一个基本上依靠对外贸易强盛起来的制造业大国将自己远洋船队的安全交到其他人手中,和把咽喉放在别人匕首下面并且用红笔标出自己血管的位置没有任何实质差别。

既然中国不可避免地要继续沿着制造业大国加贸易大国的道路前进,印度洋海上运输线--连接中国与欧洲、中东和非洲的生命线--的重要性就怎么高估都不过分。或许东海南海问题更加容易激起中国人的民族感情,但必须看到,中国在印度洋的利益和中国在南海东海的利益至少是同等重要且并行不悖的。

中国如何走出海洋困境

在亚洲濒临的两片大洋,中国都存在着至关重要的战略利益,同时遭受到严峻的安全威胁。中国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海洋利益,保证自己的海洋安全,是依靠一支“蓝水海军”建立自己在东海、南海甚至印度洋的海洋秩序,还是应该在不断加强海上力量的同时,重新思考海权与陆权的关系,采取更加间接、可能更加有效而经济的策略?

提到“海权”,一个美国人的名字几乎会出现在任何一个人的脑海中--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然而马汉学说并非海权理论的全部内容,海权也不仅仅意味着对海洋的绝对控制。实际上,海权包含着不同层次,并和海上利益的各个层次存在着对应关系。海权的最低层次是实现领水的有效控制,之上是保障海上交通线的安全,再上是获得海军的海上自由通行权,最高层次才是马汉学说意义下的“制海权”(maritime supremacy)。后两者通常要求一支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差别只在于海上自由通行权并不必然否定其他海上力量在同一片海域的存在,而纯粹“制海权”则要求能够随时拒绝其他海军的进入并在必要时加以摧毁。实际上,除了美国海军,现在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片海洋实现了马汉意义上的“制海权”。

如果依照传统的马汉理论,毫无疑问地,中国与任何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上强国的战略利益都是相对立的。但海权存在多个层次,不同层次的海权要求不同的投入,并且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地缘政治后果。如果中国追求旨在否决其他国家海军进入的“绝对制海权”,不管在哪一片公开水域,都必然导致冲突,追求公开水域的“自由通行权”,固然存在一定危险,但危机可以管控。如果只是要确保“海上交通线安全”,则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大量空间。实际上,考虑到中国“崛起”的途径--中国的强大和繁荣是建立在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强的基础上的,对外依存所要求的和平地区环境因此成为了中国制定对外政策的出发点,中国不太可能追求公开水域的“制海权”,甚至不太可能要求海军的“自由通行权”。这不但是因为技术和财政原因,更是因为这两种权力主张所必然导致的地缘政治后果。

因而,主张通过地区与国际合作,保障海上交通线安全,特别是通过与中国“全天候朋友”巴基斯坦的战略合作,通过未来红旗拉甫山口和瓜达尔港之间的陆地连接方式,将“陆权”和“海权”相连接,才是确保中国缓解“马六甲困局”的更有效方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同样的范式也要适用于中国东海和南海的领土争端上面,作为完全不同的两类问题,中国自然应该有完全不同的两手准备,这也就是何以中国军方的高级研究人员会在刚刚闭幕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呼吁建设“蓝水海军”的原因。归根结底,即使中国愿意在海洋上与任何国家开展任何性质的合作,也要先具备足以确保合作能按照体现双方意愿方式进行的海上力量才行。

9、论述中国怎样捍卫祖国的海洋安全

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21世纪,海洋作为综合性战略空间,将对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21世纪初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历史机遇,加快海洋开发与利用,建设海洋强国,对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人民海军肩负着保卫国家海洋安全的历史重任。海军官兵必须牢固树立现代海洋现念,随时捍卫国家的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

从本期开始,本版将陆续邀请海军海洋问题专家从不同侧面谈中国海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人民海军在未来维护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方面应担负的责任。

21世纪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地图上的中国宛如一只雄鸡,背陆面海,东向太平洋。近代历史上,世界强国都是海洋强国,中华民族的复兴,也必将以海洋强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世界,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战争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中,我们必须树立现代海洋观念,具备清醒的战略共识,即海洋是擎托中华民族在21世纪崛起于世界舞台的综合性战略空间。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8%,达3.62亿平方公里,被誉为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五洲的通道,资源的宝库,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长河中,海洋对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起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海洋观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实现了3次大的飞跃。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社会普遍处于自然经济阶段。受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生产和交换范围有限的历史条件制约,海洋的作用长期局限于“通舟楫之便,兴渔盐之利”,是陆地活动的附属成分和补充延伸。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亦极大地受到以农为本思想的束缚,主要表现为一种“以海为田”的农业海洋观。

伴随着“地理大发现”问世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类海洋观实现了第一次质的飞跃,海洋由人们望而生畏的天堑一变而为连接世界的“伟大通道”。海洋成为资本主义向外殖民扩张,积累原始资本的主要途径,控制海上运输线就意味着在一定意义上控制了世界财富的流向。海洋对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成为决定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近代史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欧洲海洋国家先后崛起,通过建立海上霸权并疯证掠夺殖民地而成为强盛一时的世界强国。其中,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取得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比自身国土大100多倍的殖民帝国,以至“米”字旗遍及全球,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相反,虽然1830年前的中国,生产规模总量还为世界第一位,但由于封建统治以及在海洋观念上保守落后,错失了迈向工业文明的机遇。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间,中国遭世界列强海上入侵达479次之多,入侵舰船1860多艘。在此期间,中国与外国所签各种不平等的条约和协定多达700多个,付出了巨额战争赔款,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尝了长达百年的屈辱。600年前航海家郑和就说过,财富来自于海上,威胁亦来自于海上。“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孙中山先生也针对海洋留下了警世之言:“太平洋问题,实则关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列强争夺太平洋就是争夺中国的门户权,“人方以我为争,我岂能置之不知不问乎”。

20世纪后半叶,人类的海洋观实现了第二次飞跃。海洋在人们观念中主连接世界的伟大通道发展为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资源宝库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工业文明在全球的传播进程宣告完成后,世界各国不断加速现代化建设。人类社会普遍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尤其感觉到资源短缺的压力。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海洋调查技术的进步,人类发现海洋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据统计,海洋中生物资源总量高达400~600亿吨,生物物种达18万种之多,是陆地物种的3倍,能够为人类提供1000倍于现有耕地所能提供的食物,是未来人类摄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海洋中矿产资源总量估计达6000亿亿吨,金,银、铜、铀、钴、镍、锰和稀有元素的储量分别为陆地探明储量的数十倍至7000倍不等。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和“可燃冰”等矿物能源,海洋中的潮汐、温差、波波等可再生能源达1500亿千瓦。而一旦受控核聚变技术开发成功,一升海水中提取出来的氖就能提供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届时人类将一劳永逸地摆脱能源匮乏的困扰。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定前后,世界濒海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蓝色圈地运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将管辖海域与经济发展直接联系,以海洋产业作为国家经济腾飞的翅膀,海洋的战略地位空前提高。

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开始由工业文明迈向信息文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发展,人类海洋观发生了第三次飞跃。人们审视海洋的价值作用超越了传统的单一视角,认识到海洋既是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又是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广阔战略空间。海洋在21世纪担当着全球化纽带、可持续发展资源库和国际战略竞争舞台的复合角色,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提高综合国力和争夺战略优势的新领域和重要制高点。

从政治角度看,海洋是世界单极与多极斗争格局中增强大国的战略地位与政治、外交发言权的重要领域。从经济角度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国经济主要是外向型经济,对外经济贸易在国家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海洋产值在国家GDP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海外市场、海外资本、海外资源对一国的经济意义日益增强。当前全球贸易有90%以上的运输量是通过海洋完成的,全球消费的石油25%直接来自海洋,海上运输的石油占全球消费量的50%以上。同时,海洋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和发展科技的广阔舞台。海洋技术是当代公认的六大高技术群之一,而且是唯一能涵盖其余五大高技术群的综合性高技术群。海洋技术对于牵引、提升一国的总体科技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从军事角度看,世界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有增无减,战争形态发生了剧烈变化,海洋是军事强国进行前沿部署,利用技术差打非对称、非接触高技术战争的重要作战空间,同时也是濒海国家实行防御的重要战略方向。

中国作为一个濒海大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必须树立将海洋作为综合性战略空间的现代海洋观念,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增强以海强国的意识,增强保卫国家海洋安全的意识。

1980年到2000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增长了45倍,由80亿元人民币猛憎至约4000亿元人民币。以海洋为主要通道的对外贸易总额,1980年仅为381亿美元,2003年则达到8400多亿美元。但是,目前我国海洋经济水平还相对较低,2000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仅占国内GDP的2.6%,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世界经济强国的四分之一,对国家综合国力的贡献还很有限。根据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未来海洋经济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10年,海洋产业产值将达到国内GDP的5%,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有优势的海洋产业将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预计2030年,海洋产业产值将占国内GDP的10%,接近或达到世界经济强国的水平。随着海洋战略地位的提高,海上武装冲突和由海向陆发起的局部战争的次数也将不断增加。目前世界上拥有海军的国家和地区已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20多个猛增为120多个,海军装备不仅在数量上明显憎加,而且在打击威力上空前提高。随着高技术武器的不断更新,从海上发起的高技术战争能对世界上四分之三的陆地进行打击,海战场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加强以海军为主体的海上武装力量建设,不仅是濒海国家确保国家安全的必要途径,而且是各国提高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普遍做法。人民海军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建设,已经成为兵种齐全,具备一定现代化作战能力的近海防御型力量。面对世界战略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国际形势,面对海军肩负的艰巨使命任务,面对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和战争形态的转型,人民海军必须大力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不断增强威慑能力和实战能力,捍卫国家主权,保卫领土完整,保障国家日益扩大的海洋利益的安全,大力推进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进程,促进中国大国地位的提高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0、通过军事理论课的学习,谈谈对海洋安全方面的认识。

21世纪是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新世纪,海洋成为“太空”以外的人类要认识和进入的第二大领域。海洋开发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综合国力,不进入海洋,国家不能强大。海洋是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是生物资源、能源、水资源、金属资源的战略性开发基地。此外,国际海底和公海成为人类共同继承的遗产,我国应确保应有的权益。

由于海洋态的脆弱性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人口过度增长、发展模式和某些政策不当,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我们用短短2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致使我国海洋态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人口持续向海岸带集中,海洋态形势日益严峻,未来15年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海洋生态问题表现出显著的系统性、区域性、复合性和长期性特征。与上世纪80年代初相比,海洋态问题无论在类型、规模、结构,还是性质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仅是排污总量的增加和生态破坏范围扩大,而是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威胁和风险更加巨大,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深远,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与和平崛起的主要限制因素。如果不采取综合而有效的控制措施,污染负荷将突破生态承载能力的极限,某些生态系统将难以遏制地衰退,海洋生态问题随时会恶性爆发,出现难以逆转的态灾难,并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甚至严重影响全球环境并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

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国防安全主要威胁来自海洋,国家安全对海洋需求突出,海洋作为国家安全第一条防线,迫切需要为其提供海洋环境保障。未来我国海洋生态承载能力将面临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压力。如: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消费的提高对海洋生态形成巨大的压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重化工业发展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量;高速的城市化建设将产生一系列生态问题;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不断加大;经济全球化将使海洋生态面临新的挑战;海洋主权,权益维护,存在潜在的军事和战场环境需求的挑战;海洋态安全面临新的挑战;我国海域与周边地区及国家存在复杂的近海海洋权益和岛屿主权争端;邻近海峡是近代历史上列强侵略的通道,也是我国外贸货物及进口石油运输的咽喉。

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的内涵

生态安全的概念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正式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的。美国作为一个经济发达国家最早认识到了环境安全的重要作用。 1991年8月,美国公布了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首次将环境安全视为其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环境安全技术检验规则》将环境安全全部纳入到美国的防务任务之中。

西方国家认为,其他国家的环境退化可能损害其国家利益,从而有理由介入其中,并可将军事手段应用于环境冲突中。西方国家已经将环境问题纳入其外交、贸易乃至军事政策之中。牛津大学诺曼·梅尔斯教授在《环境与安全》一文中,几乎完全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来论述环境问题对美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美国利益正在和菲律宾森林破坏、中东水资源贫乏、萨尔瓦多的土地退化、墨西哥迅猛增加的人口联系在一起”。

目前,国际普遍关注的生态安全的主要威胁包括:环境退化引起的资源和污染对经济的瓶颈制约;环境退化引起的社会公众不满,甚至产生生态难民和环境难民;争夺原料及自然资源的冲突、战争(石油、淡水、土地);战争特别是生化及核战争对态的破坏;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壁垒及经济活动中的污染转移,虚拟资源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