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中国如何面对世界的心得体会
可以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与世界趋势(全球化、和平与发展),简单介绍一下人口国情: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低等,对此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环境国情:有改善但总形势不容乐观。资源国情: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对此我国实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基本国策。2001年我国加入WTO,面对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不乐观的内外形势,我国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循改革开放(积极对外开放,又要独立自主,让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遵循四项基本原则。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这样,在面对世界全球化趋势,我国才有面对的综合实力。因此在面对世界,我们因做到:制定适合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政策;坚持和平外交;坚持党的领导;积极发展先进技术与教育事业.
2、急求《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学后感想,谈谈学到什么,拜托大师们用你们聪慧的大脑救我一把啊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格局处于深刻的调整之中。在展望未来世界走向时,西方一些人士盛倡“文明冲突论”。其中,美国人塞缪尔·亨廷顿著书演讲,鼓吹这种观点最为起劲。
亨廷顿声称,在新的世界中,冲突的根源主要将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和经济的。西方和非西方文明间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断裂带上发生的地区冲突,最有可能升级为大规模战争。如果说还会有一场世界大战的话,那将是一场文明间的战争。
亨廷顿还将文明冲突具体化。他认为,西方与那些文明的挑战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尤其困难和对立的。潜在的、最危险的冲突是在中美之间。(参见塞·亨廷顿《再论文明的冲突》, 转引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1期,第42页)
由于亨廷顿描绘了文明冲突的可怕前景,而且直接把中国当作西方文明的挑战者放在对立地位,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并深长思之。
一、文明间的差异和通融
亨廷顿热心于“文明冲突”的研究,但“文明”究竟是什么?在西方语言中,“文明”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li”,意为人的开化状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个意义上,文明是相对于蒙昧状态和野蛮状态而言的。人们普遍认为,文明是指脱离了蒙昧状态和野蛮状态的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总和,是指一定发展阶段上人们的物质生活状态和精神生活状态。
现在看来,亨廷顿的“文明”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他告诉我们,“文明是一种文化实体,……由语言、历史、宗教、习俗和制度等客观因素以及人们主观上的自我认同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界定”。(转引自《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1994年第8期,第2—4页)亨廷顿这里界定的“文明”,只是“文明”一词全部内涵的一部分,大体上是人们平常所说“文化”的意思,亨氏自己在行文中也经常用“文化”来代替“文明”。为了说清问题,我们姑且按这样狭义的“文明”概念来展开分析。但是我们要随时记住,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是不能分开的,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也是不能分开的。
人类共有一个完整的地球,但地球的各个部分又是千姿百态的。生活在完全相异的地理气候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由于实践活动不同,他们所创造的文明也就不同。因此,我们一眼就看到的是文化或文明的差异和独特性。经过千百万年的磨洗积淀,不同的文明成果会深印在其创造者身上而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历史上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大分如汤因比所说有几十种,细分则不计其数。不同的文明,适应人们不同的生活环境,帮助人们渡过历史的急流险滩,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文明自身也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和内容,不断臻于完善。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在对立统一中发展变化的,文明也是这样。一切文明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因而不同文明之间有差异性,差异就是矛盾。有矛盾就可能有冲突。文明之间的冲突不绝于历史,现实中也经常发生。亨廷顿等人提出“文明冲突论”并非完全没有根据。问题在于,不同的文明既有相异性、独特性,也有相通性、统一性。从根本上说,既然都是人类的文明,是和野蛮相对的文明,它们在最高最深之处就必定是相通的和统一的。事实上,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通融比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更重要,更带根本性。试想,如果文明之间只有冲突,没有通融,那么具有各自独特文明的百余个国家、几千种民族怎么能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文明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但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各种各样的文明在历史上兴起衰落,离散聚合,消失或成长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为什么有的文明兴起了,有的文明衰落了,有的文明消失了?自我封闭,对其他文明采取排斥对立态度的民族,迟早要葬身在时间的大漠之中。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在亨廷顿眼中处于“无限的权力顶峰”的西方文明,就曾在非西方文明中吸取过许多营养。例如,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伟大发明传入欧洲后,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成为欧洲从长期黑暗的中世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催化剂。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427页)再如,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数学文字和十进位法是印度人民的伟大创造,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医学、文学、地理学方面的辉煌成就对欧洲文明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另外一方面,在现代化道路上前进的东方各民族也在虚心学习西方的优秀文化以充实自己,并创造新的东方文明。
历史发展到今天,不同文明间的碰撞和交流出现了全新的情况。地球正在变小,交通和通讯空前便利,所有的人都汇入世界市场之中。亨廷顿对此忧虑有加,说什么“不同文明间人们日益频繁的交往强化了文明意识,加深了人们对同一文明和不同文明间的差异的认识。推动了文明间差别和敌意的发展和文明内寻根意识的增强”。(转引自《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年第8期,第2—4页)我们感到奇怪的是,事物本来是有同有异的,是对立统一的,为什么亨廷顿只见异不见同,只见对立不见统一呢?难道这是“西方文明”的特点吗?世界市场上不同文明间人们日益频繁的交往,固然会强化文明差异的认识,在某种情况下甚至会形成敌意。但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不同文明间空前广泛深入的共处和交流,使以前彼此相外的人们发现了人类文明的共通性和交融性,这本身就是人们精神的升华,是人类文明的升华。如果这里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地方,那不是一般文明意识增强的问题,而是某些人逆时代潮流而动,总是想把国家、民族和文明按照自定的标准,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不给别的文明平等的地位,狂妄地要使自己的文明在世界上普遍化。正是这种不合时宜的作为造成了现实世界的“文明冲突”。
有一点亨廷顿是看得很准的,即“非西方文明的人民和政府已不再是历史的客体”了,而是成为历史前进的发动机和塑造者。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亚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它们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比重节节上升。这些国家的人民自信心增强了,希望自己的文明也在世界上取得应有的地位。这些国家都有几千年文明成果的积累,在现代化进程中又吸收了西方文明的优秀成分,通过自己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创造着新的东方文明。拉丁美洲、非洲也有同样趋势。此时,如果西方文明能够与非西方文明进行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则“文明冲突”能够化解,文明交融会大规模展开,人类将进入新的文明时代。
二、文明差异不是国际冲突的核心
“文明冲突论”并非亨廷顿的发明,汤因比的整整一部《历史研究》就是从文明的挑战与应战的角度,描述了世界各大文明地区力量相互消长的关系。尝试用文明因素解释国际关系也大有人在。例如,著名政论家白修德(Theodore H. White)在196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曾这样说:“我们正陷于文明冲突。这种冲突也许会摧毁世界。其中关系最大的是两种文明,即大西洋——地中海文明与太平洋——亚洲文明,它们分别以美国和中国为首。”(Theodore H. White,An offering of History to Men Who Must Act Now,Harvard Alumini Bulletin,May 13,1967,P.4)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的哈佛大学教授入江昭(Akira Iriye)所著《权力与文化》一书就是从文化角度来透视国际关系的。亨廷顿的“发明”和“贡献”是把文明作为未来世界决定一切的核心因素,把文明冲突作为代替冷战的世界范式。然而正是在这个他自鸣得意之处,脚下的土地非常稀松。
毫无疑问,文化因素能够深刻地影响国际关系,文明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无论是研究历史,还是预测未来,都应当把文化或文明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进去。但把这个主要是精神性的因素同政治、经济、军事等实体性因素割裂开来,把它的作用无限扩大化和绝对化是非常偏颇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显然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同类文明的国家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市场和霸权而拼得你死我活。就现实的国际关系分析,虽然有时表现为文明的冲突,但深层次的根源仍然是国家利益、主要是经济利益的冲突。
冷战之后影响最大的冲突是海湾战争。起因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总不能说这是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文明冲突”吧。实际是伊拉克不想还两伊战争期间所借的大量美元,并且要把科威特的石油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中。美国后来挑头打击伊拉克,以主持国际正义自居。其实美国人盘算的是控制海湾地区,掌握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资源富集地。在这次大冲突中,西方文明国和伊斯兰文明国结成了“奇怪的联盟”,“文明冲突论”被“沙漠风暴”卷到九霄云外。
面向21世纪,世界各大力量中心都把增强经济和科技实力作为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点,经济问题在国际关系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美国的外交政策就是以国家的经济利益为转移的。由于东亚的发展速度居全球之冠,由于美国与亚洲的贸易额远远超过与欧洲的贸易额,其国家外交政策取向正逐步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前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正式宣称,“西欧不再是世界的最重要区域”,美国过去在处理全球事务时“太欧洲中心化”了。(参见《华盛顿邮报》1993年11月17日,P.G4.)表示要向亚太国家接近,因为“当我凝视亚洲繁荣之花,便看见美国复兴之果”。事实上,以实施和反对“赫——伯法”为例,同为“西方文明”的美欧之间,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贸易冲突。被亨廷顿认为因“文明”接近可以“合作”的日本,不仅历史上和美国打了几年太平洋战争,现在双方的贸易冲突也越来越激烈。这一切都表明,经济关系、经济利益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政治和外交,是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因素和力量。
多年来,人权问题成为国际关系的一个热点。亨廷顿说,“国家遵守人权的程度完全和文明的分野有关。西方和日本高度保护人权;拉美、印度、俄罗斯以及部分非洲国家保护某些人权;中国、许多其他亚洲国家和大多数穆斯林国家很少保护人权。”(转引自《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年第10期,第9—13页)这里,我们且不说亨氏以自定的人权标准来划分各国文明的高低等级是多么狂妄自大,也不说某些人挥起人权大棒向中国等国发动“文明冲突”是多么不得人心(美国策划的反华提案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前后10次遭到失败),只想指出这样一点:西方国家某些反华势力在人权问题上挑起“文明冲突”的真实动机是政治上要搞垮不合己意的政府,经济上要削弱强大的竞争对手。
任何人在进行精神和文化活动时,必须有吃穿住行用的物质保障。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制度,归根到底决定着包括哲学、历史、宗教、习俗和政治制度的全部上层建筑,也决定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形式。这是大多数社会政治学家都会承认的。亨廷顿对经济冲突的严重性并非没有认识。他在1993年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日本、欧洲和美国之间的矛盾“将导致政治、经济利益的严重对立”,“在未来的岁月中,美国与主要大国之间的严重冲突可能在经济方面”。(Huntington,“Why International Primacy Matters,”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7,No.4,Spring 1993,P.71)他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认为,日美关系存在“经济冷战”可能,甚至同意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关于“经济冲突是另一种战争的继续”的说法。至于这些明智的说法怎样和偏颇的“文明冲突论”协调起来,那只有亨廷顿自己多费思量了。
三、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面对纷繁杂乱的外部世界,人们总是倾向于用某种简明的概念或范式来把握大局,如“两极对立的冷战世界”。作为一位智者,亨廷顿告诉我们,两极对立的冷战世界已经过去,正在到来的是“文明冲突的世界”。
然而,此言差矣。事实绝非如此。
当代世界的主题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和平与发展。代替冷战世界的,不是文明冲突的世界,而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多极世界。这是全部人类历史,特别是最近100年的历史演变造成的。
已经过去的20世纪给世人许多启示。
启示之一:和平。
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战争就没有间断过。到20世纪,战争空前惨烈。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数十个国家几十亿人被卷入战争的火海,几千万人被夺去了生命,千百年的劳动成果化为灰烬。人的智慧,被用来发展屠杀自身的武器,原子弹、氢弹、生化武器足以窒息生物,毁灭人类。大地震怒了,母亲在呼号:反对战争,保卫和平。正是20世纪空前惨烈的战争使人类良知集中到一点,使东西方文明会聚到一点:埋葬帝国主义,争取永久和平。
启示之二:发展。
20世纪表面看来杂乱无序的演变过程,其实掩藏着一个明确的目标,一条不可遏止地向前延伸的主线,那就是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正是在这个世纪中,创造了超过以前任何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巨大的物质财富,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变。更为重要的是,人类进行了各种发展道路的探索,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果。例如: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和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比较,通过侵略战争找出路的资本主义和通过调整改革自身体制找出路的资本主义的比较。这些比较实验互相影响,使世界各国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造成了近二三十年世界发展的高潮,并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和平环境中加快发展已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点和大成就。
启示之三:全球化。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明之间联系不多。只是19世纪工业革命迅猛发展后,才使分散的区域性发展逐渐转变为具有整体关联性的世界发展。在过去一百年中,两大力量推动了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一是机制的力量,二是科技的力量。市场经济国家引进计划机制,计划经济国家引进市场机制,两者的经济运行模式正在接轨,全球范围的贸易和投资机制逐步形成。与此同时,现代科技革命使交通空前便利,信息全球共享。由于经济的网络化、信息化,任何国家的市场都显得过于狭小,国际投资、国际贸易以及跨国生产迅速发展。跨国公司作为全球化的主角登上了历史舞台。它们已控制世界生产的40%,世界贸易的60%,跨国直接投资的90%。人类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已经联为一体,世界各国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地球村”的居民这样成为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成果,也是新的伟大文明发展的坚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世界形势雄辩地告诉我们,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多极世界正在曲折中发展。
第一,大国关系的调整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9·11”事件之后,大国关系出现了海湾战争结束以来最为频繁的互动与变化。中美元首多次会面,高层互访频繁,双方合作领域扩大,中美关系明显改善。亨廷顿关于“最危险的冲突是在中美之间”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美国与俄罗斯关系也有实质性进展。中日关系,美欧关系,虽有不和谐音,但尚属平稳。大国关系的这种调整反映了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随着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各大国之间正在形成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较为均衡的关系。从各国发表的声明来看,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互利,求同存异;发展合作,不搞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概括起来说,就是维护自身利益,着眼于和平与发展。
第二,地区性和全球性的政治经济组织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联合起来的欧洲各国,内求发展,外求和平;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调解一些国际贸易争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面援助陷入金融危机的国家;联合国致力于缓解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亚太经合组织举行了多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地球上东西南北不同文明的国家友好相会,共商和平发展大计。
第三,国际关系热点很多,但大局稳定。总体上说,今日之世界并不太平,地区冲突时有发生。但是这些冲突基本上处于可控制状态,对世界全局影响有限。而且一些热点已经降温,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冲突已成潮流。长期战乱的波黑地区大体平静;俄罗斯境内延续多年的车臣战争已经平息下来;美英等国的“倒萨”之战已经打响,但在全世界反战促和的大环境下,战争将只局限在海湾地区。这些分布在地球各处的热点的变化,表面上互不相干,实际上都处在和平与发展大潮的激荡之中。
第四,加强经济科技合作,共同推进发展的新局面正在形成。中国全面推进国际经济科技合作,保持了全球大国中最高的经济增长;欧盟、日本和俄罗斯都开展了多边的经济科技合作;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南北合作进一步加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倡导的合作方式正在取得成效;东盟和中、日、韩定期举行首脑会议,共商推动地区发展大计;拉美南方共同市场和欧盟正在筹建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亚洲金融风暴表现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刻矛盾,推动建立防范风险的国际机制,以利于全球共同发展。
总之,国际关系近期变化和长远趋势都表明,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而不是“文明的冲突”。人类应当尽力化解冲突,满怀热情地迎接和平与发展的新世界。
四、美伊对抗不是“文明的冲突”
当今世界,同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最为相悖的,就是伊拉克危机了。亨廷顿在1999年那次关于“文明冲突论”的演讲中说:去年(1998年)冬天,在美国和伊拉克的对抗过程中,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除了科威特都反对美国的军事行动,只有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和美国文化最接近的国家,同意派军队加入美国在波斯湾的军事力量。
亨廷顿在这里把美伊对抗当作文明冲突的一个实例列举出来,这种说法似是而非。
想当初,同属伊斯兰文明的伊拉克和伊朗大战多年,美国是支持伊拉克的。
1990年7月,伊拉克与其伊斯兰兄弟国科威特围绕领土纠纷和经济债务而争端激化,伊拉克悍然发动闪电式袭击,于8月2日占领科国全境。国际社会一致强烈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制裁伊拉克,责其无条件撤军。在伊拉克拒绝之后,联合国安理会于1990年11月责成会员国使用一切必要手段,维护和执行安理会有关决议,恢复海湾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美国看到了利用联合国决议获取重大战略利益的极好机会。1991年1月17日,美国带领包括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动历时43天,代号“沙漠风暴”的海湾战争。伊拉克军队受到重创,萨达姆政权被迫无条件接受联合国决议,从科威特撤回了侵略军。
显然,海湾战争是对伊拉克侵略行径的惩罚,是在联合国的旗帜下,文明对野蛮的惩罚,而不是文明的冲突。
值得注意的是,海湾战争结束12年来,伊拉克问题仍然是国际政治的一大热点。
从形式上看,问题出在伊拉克没有认真遵守关于无条件销毁生化、导弹和核武器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实质上是美国发动海湾战争时企求的重大战略利益因萨达姆政权作梗而没有到手。
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战略利益何在,美国当政者自己很清楚。一般认为,中东是欧、亚、非三大洲交接的战略枢纽,企图称霸全球的美国必欲在这个地区取得主导地位。作为“运行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美国消耗的石油占全世界的1/3以上,而其本国石油资源将在最近10年左右耗尽。拿下了伊拉克这个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不但可以用低价原油给美国经济注入生命力,而且可以扼制依赖中东原油的其他世界大国。
我们这样分析美国布什政府发动新的海湾战争的战略企图,突出其政治经济利益打算,并不是说美伊对抗中完全没有文明冲突的因素。伊拉克危机交织着当代世界的各种矛盾,自然也有文明冲突的因素。据说小布什很爱看詹姆士·赖斯顿的新著《神的斗士》,这本书写的是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英国国王理查和阿拉伯苏丹萨拉丁对抗的故事。《纽约时报》透露,布什发表对恐怖主义进行“十字军讨伐”的讲话激怒了许多穆斯林后,开始阅读《神的斗士》并被其所吸引。我们不知道布什对理查作何感想,而萨达姆则自认接过了萨拉丁的衣钵,并大肆宣扬他和萨拉丁都出生于同一座阿拉伯城镇——塔克里特。
1187—1192年,理查和萨拉丁都以各自信奉的神的名义向对方发动“圣战”,在文明冲突的形式下争夺土地和财富。长达5年的战争,摧残了地中海东岸的文明成果,牺牲了几十万人的生命。最后,在两败俱伤的情况下,理查和萨拉丁被迫互相尊重对方的文明和人格,于雅法之战后签约停战,以求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和平共存。也许,这才是后人从理查和萨拉丁故事中应当吸取的教训。
从理查和萨拉丁的对抗以来,中东地区积累的怨恨太多了。人类的良知要求文明共存而不是文明冲突。这不是软弱的道义呼声,而是塑造未来世界的伟大力量。这些日子,当海湾上空战云密布的时候,反战惊雷响彻了整个世界。仅在2003年2月15日这一天,在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就有60多个国家400多个城市近千万人举行自越南战争以来最大规模的反战示威。与此同时,中国等世界许多国家政府明确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不主张诉诸武力。不管布什政府及其少数盟友发动的“倒萨”之战如何结局,有一点已经很清楚,全世界不同文明的人们将以更强大的力量维护和平反对战争,“和为贵”将会成为多极世界全人类共同的文明信念。
五、多极世界和为贵
亨廷顿不仅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而且还为西方国家筹划了进行“文明冲突”的大战略。他说:“对西方利益而言,它在短期内显然应推动文明内部,尤其是欧洲与北美成员的大合作、大统一;将在文化上接近西方的东欧与拉美接纳进西方社会;促进、维护与俄国、日本的合作关系;防止地区性的文明内部冲突升级为文明内的大战;限制儒教和伊斯兰国家军事力量的膨胀;减缓西方削减军事能力,维持在东亚和西南亚的军事优势;利用儒教国家和伊斯兰国家间的差异和冲突;支持其他文明中对西方价值观和利益表示同情的集团;加强能使西方利益和价值观得以表达、合法化的国际机构组织并推动非西方国家参与这些机构组织。”(转引自《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年第8期,第2—4页)我们把这一大段话都摘引下来,是因为这是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要害所在,说穿了,这是某个超级大国以维护西方文明为名,行独霸世界之实的计划。
我们已经说过,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是以文明冲突为核心的世界,而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多极世界。现在我们要强调,对于新的时代,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办法不是“文明的冲突”,只能是多极世界和为贵,多彩文明和为贵。
世界的多极化,既是一种客观现实,也是一种发展趋势。说它是客观现实,是因为世界上确实存在着几大力量中心,这些国家或地区性组织的综合力量相对均衡,它们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说它是一种发展趋势,是因为多极格局还在形成过程之中,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真正多极化的世界,不应该是由几个大国主宰的世界,而是由世界大国、地区大国和中小国家参加的国际或区域性组织在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上充分发挥作用的多极世界。在这种多极世界中,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均应平等相处,大而强的国家或国际组织不应谋求任何特权,只应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负更大责任,作更大贡献。这种多极化趋势是不可遏止的。推动这个趋势的主要是经济和科技力量。经济全球化的链条已经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在一起,并使全球经济的格局不断发生变化。美国仍是当今最富强之国,其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超过全世界的一半,但现在只占30%左右,有人预测2020年会降至10%—15%。另一方面,世界主要金融和经济机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发达国家一倍左右的状况将继续下去。经过调整和改革,东亚各国克服金融危机造成的困难,重新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据估计,1960年亚洲各国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只为4%,到1990年已一跃而占25%,现在已增长到30%左右。在国际格局的大变动中,长时间内增长速度居世界大国之冠的中国,经济总规模的迅速增长最引人注目。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在世界产出中所占的份额也会显著增大。国际上所有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关系,都在向多极化世界演进,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
多极化过程是充满矛盾的。列其主要者有:
——美国力图主宰世界和其他国家谋求平等地位的矛盾。
——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矛盾。
——经济发展和生态危机的矛盾。
——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都关乎世界大局,任何一种矛盾处理不好,都会造成全球性的混乱,都会给世界人民带来重大的灾难。对待这些矛盾,绝对不能用前面亨廷顿开出?/ca>
参考资料:多极世界和为贵——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你挑点抄抄好了!
3、你对经济全球化有什么感想是好的还是坏的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有哪些呢?又存在哪些问题呢?笔者欲就这些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希望对广大同学有所帮助。一、经济全球化的意义第一,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优化配置。经济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人员等在世界范围内可以更加自由地流动,各国可根据各自特有的优势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有助于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第二,加速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导致世界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发达国家能够不断地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并继续保持在这方面的优势地位。第三,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各地很少有人不知道“麦当劳”、“可口可乐”了,也很少有人把它当作外国的东西加以排斥了,我们可以坐在家里看美国大片,通过互联网和外国朋友聊天,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第四,促使国际关系以协调为主。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赖性加强。经济上的互惠互利推动国与国之间的接触和对话,促使大家搁置分歧,增进了解,进行协商,努力协调各种矛盾,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扩大合作。第五,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当今世界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是世界各国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倘若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能够充分认识到并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必将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经济全球化的问题第一,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1965年处于贫富两端、各占世界人口20%的国家中,贫国和富国的比例,前者为后者的30倍,1990年扩大到60倍。1998年,全世界的国民生产总值28.86万亿美元。占世界人口约17%的24个发达国家,拥有世界生产总值的79%;而占世界人口83%的发展中国家,仅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1%。高收入国家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20%,但却消费着全世界86%的商品、45%的肉和鱼、74%的电话线路和84%的纸张。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债总额2.2万多亿美元,其中2/3是长期国债,平均每人欠西方约420美元。此外,在一国内部贫富差距加大的现象也是十分惊人的。在德国,领取社会救济的年轻人数量1987—1993年增加了60%。第二,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性增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不断加深,一国经济的波动,很快就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会空前增强。1994年墨西哥发生的金融危机,1995年2月巴林银行的倒闭,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持续时间长、蔓延地区广,给东南亚乃至整个世界造成了严重的创伤。还有与国际金融密切相关的苏东国家经济的大规模倒退,日本经济10多年启动不起来,处于新经济的美国也发生了衰退等,这些经济的波动都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第三,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导权。在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公众关注的情况下,为了继续获取超额利润,一些发达国家把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甚至将工业垃圾和有害物质向其他国家倾卸。一些发达国家还凭借自己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这些行为都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第四,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矛盾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错综交织,使全球经济充满了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在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战,货币战接连不断,并波及到整个世界,从而加剧了世界经济范围内的矛盾和斗争。第五,加剧世界发展的不安定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凭借他们的经济实力和在世界中的优势地位,对别国进行干预、制裁、威胁越演越烈,甚至发动军事侵略,这理所当然的引起其他国家的反击,加剧了世界的动荡和不安定。再者,由于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社会中下层的不断贫困化,青年的“进攻性”行为在增加,在荷兰、丹麦、意大利和瑞典,年轻人的暴力犯罪在1985—1995年增加了两倍。第六,全球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大国的流行文化当道国际舞台,世界文化、世界各国人们的审美趣味正变得越来越趋同,越来越相似,尤其是当我们是借助于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趋势获得世界视野时,我们其实是在同时失去世界的丰富性,至少在失去文化表达的丰富性,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4、谈谈你所感受到的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
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态势将会波及、影响到全球各地;二是各国之间的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物资互通有无、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信息传输技术的引用,大大提高了全球贸易的效率。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 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
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全球贸易自由化之名,制订不合理条款,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对此,要予以警惕。
5、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
依我来说:1、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只有去顺应,对于我国来说,尤其如此;
2、对于原矿产资源净出口的国家,尤其要自己国家的民族工业,发展自有原料的深加工,只有这样,才能够壮大自己的民族工业,增加自身矿产资源的附加值,自有资源才不会被恣意“掠夺”,才不会在自有资源枯竭时穷困潦倒,坐吃山空;
3、双边贸易,多边贸易,互通有无,是一种双赢的结局,抑或多赢的结局;
4、对于产品出口国来说,经济全球化就意味着是国际市场;对于产品生产国来说,经济全球化就意味着是技术升级的来源;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就意味着是境外投资的来源;
5、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将国家经济融入地区经济、全球经济,才能够使自身经济得到最大的发展和提升,否则,闭关自守,与全球经济退避三舍只会损坏了自身的国家经济。 但有一点,在全球贸易当中应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不应以他国的利益为牺牲,还要防止国家安全的被损害。
6、经济全球化总结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不仅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当务之急是如何既能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又能克服经济全球化造成的负面影响。只有全面、清醒地认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广泛的、深刻的影响,我们才可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找出对策,扬长避短,快速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7、通过学习经济政治职业生活你学到哪些知识
我对教材的体会用五个“走进”来概括,即走进历史、走进社
会、走进生活、走进心灵、走进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
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
一、走进历史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和强烈的时代
感,要让学生体会到经济、政治与社会三者的关系,就必须运用历
史观点来分析世界各国或民族的发展进程。
曾经有人说过“说当今
的时事,用历史的观点来看问题”,因此应通过重温历史来让中专
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
同时也让他们看到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
的主题。
如讲“货币产生发展的过程”时,
可以通过货币的相关图片和
资料来让学生认识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
其演变反映了商业发展
水平,又与政治环境有关,政治安定、国家统一,则货币统一。又
如,要讲
“人民当家作主”时,我想先播放一段新中国成立时的
录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知道毛泽东建立并领导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也可以看到人民当家作主是从
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要讲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时,可以通过《我国改革开
放三十年》专题片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
二、走进社会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材中注重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职业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
高辨析社会现象、
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应结合社会时事,选取中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知识点与社会焦
点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既消化和掌握教学内容,又能关心变化莫测
的世界,把书读“活”。如,要讲“个人所得税”时,可以结合我
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的经过,将修正前后的个人所得税
法作比较,
使学生对本知识点更清晰。
又如,
要讲“遵循市场规则,
维护市场秩序”时,可以借助
2011
年
3
月中旬的日本大地震引发中
国少数商家哄抬盐价的实例,
让学生清楚认识到事件所折射出来的
问题,
绝非只是几包盐的事情,
而是与经济、
市场秩序、
社会公德、
国民教育相关的大事,这样的做法不仅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也毁坏
商业伦理和商业道德。
整个社会正常秩序的维护,
社会道德的养成,
需要公共部门防微杜渐,尽早向民众释疑解惑,传播科学的知识、
正确的信息。再如,要讲“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时,我觉得应该带
学生们到当地的行政服务中心进行调查,
了解民众行使民主权利的
情况及人民政府如何为民办事、服务于民,走访相关窗口负责人,
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公共形象、职能履行”的公众满意
度进行调查总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传统教
育正在被世人所抛弃。应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把书本知识
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走进生活
我认为,
思想政治课教学关键是要做到“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贴近学生”,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等
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教学
情境,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政治
学科知识和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
他们感到政治课堂不再枯燥。如,要讲“价格”问题时,让学生自
行到超市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商品的不同价格及供求情况,
这样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
既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正确进行消费选择
的能力,又提高他们理解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又如,要讲“投
资理财”时,让学生在学习了储蓄、股票、保险、债券等多种投资
方式之后,指导他们结合自己家的家庭实际,尝试着制定“家庭理
财方案”,并将自己的理财心得进行整理,交给父母参考。让课堂
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
导自己解决问题。再如,现在正在进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生
态区的活动,教师可结合教材“共建和谐社会”的内容,教育学生
在日常生活中维护社会公德、遵守交通规则,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健康地生活、有意义地生活。
四、走进心灵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
德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是
“实际”。实际不仅是社会现实生活,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成长发
展的实际。只有关注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才能发挥思想政治
课的育人功能。
中专生文化基础水平低,认为“我是来学技术的”,今后凭技
术吃饭,对各种技能考证感兴趣,对文化课尤其是对政治课没有学
习的积极性。
加之中专生没有升学压力,
因此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
此外在自卑感,在自卑心理的支配下,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无组织、
无纪律、有意无意扰乱秩序等行为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过
程中要有的放矢进行引导。如,讲“企业的劳动者”时,分析作为
中专生要想立足于社会,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我、他人和集体之间关系,处理好就业和择业两者的复杂心理;在课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克服成长道路上的障碍,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的价值和意义。又如,要讲“科学消费观”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正确消费的情境,让学生去超市购物,要求他们选择最合理的方案,让他们分析在消费中出现不同消费观,独立解决消费过程的困难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也能明白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再如,要讲“关注国际社会,维护国家利益”时,通过讲述国际各国错综复杂的纷争,让学生感悟人生、认知社会、学会生存、健康成长。 五、走进网络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政治课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信息里找到讲课需要的最新资料,如何让学生在快速变化的信息社会里受益,这就涉及到“信息能力”(即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 《经济政治与社会》涉及心理学、数学、法律、社会学、经济学原理及各种新兴学科的若干知识,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如何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教材,达到“授人知识,育人品德”的目的。这就使得政治课必须利用好互联网获取信息来引导学生,提高教学效果。如,要讲“面对经济全球化,增强开放意识”时,可以利用网络优势,编辑时政背景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又如,要讲“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时,可以展示“垃圾包地球”、“珍惜家园”等动漫资料,引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心灵震撼。网络环境下的政治教学一扫沉闷空气,带给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以生动、及时的形象使学生们喜欢上政治课。通过网络
下载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节目,如《焦点访谈》、
《东方时空》、
《经济与法》、《社会与法》等,来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了解基
本国情,了解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学
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受到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收到了良
好的效果。
作为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师,我认为一定要紧跟上时代的步伐,
努力在教学中开拓创新,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深入领会新教材的内
涵和要素,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
生喜欢上政治课,这样才能抓住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潮流。
8、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请尽量概括总结,谢谢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个人认为是个伪命题!世界多极化是发展中国家的奋斗目标和美好愿望,但目前世界是一超独霸,他绝不可能支持多极化的,他会利用一切手段破坏多极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各自解读的概念,在世界多极化没有达到之前,全球化更像是一个吸血鬼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