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商品美学全球化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商品美学全球化

发布时间: 2022-08-10 05:24:15

1、试对一件艺术品作艺术学与美学不同的分析

在现代世界中,严肃的艺术与通俗艺术甚至是日常生活本身的界线正在逐渐消失。在传统社会中,艺术与实用品、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之间有着本质差别,它们由艺术本身深奥的哲学内涵、高级的审美趣味以及不同寻常的艺术技巧共同构成。但到了艺术的现代主义时期,严肃的艺术与通俗艺术、甚至是日常生活本身的区别越来越不明显。如在现代艺术展览中,有的陈列品就是一堆沙子上面摆放一些花生壳,有的则是把一些废铜烂铁焊在一起。一位著名的艺术家把自己的小便壶拿上展厅也就成为了艺术品;一位音乐家“4分33秒”的沉默也可以成为一种演奏;一位画家把自身涂上油彩、沾满羽毛站在展览厅也就成为人体艺术品。有时没有艺术作品甚至也可以开办艺术展,欧洲新达达派代表人物伊夫·克莱因,1958年就开了一个“空虚”展览会,其内容是全涂成白色的画廊,门口设立警卫而器具却搬得精光。结果是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前来预展,人多得几乎引发骚乱。更有甚者,毁灭艺术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1986年11月中国的“厦门达达”就举行了著名的“焚烧作品展在厦门举行”艺术活动,艺术家们在一个用白粉画的圆圈内,将所有的参展艺术品付之一炬。圆圈外则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到“达达展在此结束”。
这些十分奇特的现代艺术现象,很难从传统艺术的定义与语境来分析或归纳。一方面,并非所有的通俗艺术与日常行为都可以成为艺术,另一方面,当然许多现代艺术家的实验艺术又的确产生了传统艺术那种惊人的艺术效果。所以区别严肃的艺术与通俗艺术,最好的做法是抛开传统的艺术分类原则,从其是否具有审美内涵来进行。
从艺术感觉的角度看,通俗艺术只与人的生理感觉发生联系,并作为人的本能欲望的表现媒介而存在,如病态、邋遢、怪异、粗劣、黏腻,以及公开的或者隐蔽的性感的“仿克艺术”(Funk art)。而严肃的艺术则超越了这种感觉与欲望的生理性,成为一种人的审美本质力量的感性证明。如当我们面对一幅人体油画时,基本上可以有两种感觉,一种是直接以生理欲望投射对象的生理性人体结构发生联系;另一种则是通过审美变形超越直接的感官冲动,从中体验到一种对生命本身的爱与欣赏。这可以达达主义艺术家杜桑著名的《泉》和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的同名画作相比较,在杜桑的《泉》中,艺术作品是一个签了名的尿斗,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生理上的不适感,但在安格尔的《泉》中,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美的升华。
从审美对象的角度看,严肃的艺术都是对于对象世界创造性活动所产生的东西,它是一种克服了对象自然本性的能够唤起主体自由感与走向感觉解放的审美幻象,这种具有审美外观的严肃的艺术,当然不同于只有一种实用性价值的生活用品。也可以说,虽然严肃的艺术与通俗艺术都是人类劳动、制作的产品,但是产品本身的结构却大不一样。严肃的艺术是一种生命有机体,它具有和生命本身同样的尊严与地位。而通俗艺术则是一种机械装置,它是对于人的某种实用目的的机械再现,服务于人的生理感觉的工具。这里可以艺术杰作与二流作品比较来说明。艺术杰作都是审美变形的产物,它是对于现实对象的加工改造之产品,正如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诗人并非不加区别地引用具体细节,而是强调那些对他说来能使主题获得艺术想象力的个别特征。……由于它充满活力的具象性,因而把杰作与二流作品粗陋的枯燥无味特性相区别。二流作品不足以超越它所呈现的特定状态,而杰作则涵盖了从感官知觉到经过提炼的思想这一人类经验的整个范围。”(胡经之等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6页。)在这个意义上,一件艺术品,它与自身的物质材料与实用目的距离越远,也就愈具备一种真正艺术品的内涵。如在中国曾经出现过一个非常有名的行为艺术,在这个行为艺术中表演者要杀死一头牛,掏出内脏,然后赤身在牛肚中呆上10分钟——这样的行为不管它要表达的艺术理念有多深刻,它以刺激人的生理感官为目的的实用性特征是抹杀不掉的,这与严肃的艺术构成了极大的不同。
从艺术消费的角度看,艺术本质作为一种审美幻象形态,它与一般的生活消费品有着很大的不同。一般生活品都是一次性的,不管它多么经久耐用,它总是不断地丧失其固有的使用价值,直到它彻底被耗尽。而艺术作品则与此不同,它是那种有生命的、具有永恒魅力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严肃的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区别在于,后者本质上更近似于一种生活消费品。然而通俗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消费品,它对于严肃的艺术与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却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严肃的艺术的消费对象是审美幻象本身,对于审美幻象消费得越多,人的审美本质力量也就获得更高程度的满足,是丰富与提高人性的重要精神实践活动。而通俗艺术则往往通过反文化、反理性的方式来消费人性本身,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纯粹娱乐性的通俗艺术消费得越多,人自身的文化异化也就更加严重,人性也就越加苍白而人生的价值内涵也就愈加贫乏。因此对于通俗艺术的危害性予以批判性审视,也就成为当代艺术文化批评一个重要课题。
从价值形态角度讲,严肃的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具有永恒艺术魅力因而可以反复消费的东西;而后者则是一种一次性的“用过就扔”的东西。这也是因为对于严肃的艺术的消费活动,同样是存在着一种审美变形过程,它的每一次变形,实际上也都具有一种再生产的增值意义。也可以说,严肃的艺术的消费结构具有两个层次,它们就如同读者反映批评理论所说的艺术魅力恰恰是在消费活动中才产生和得到证明。而通俗艺术作为一种商业文化用品,它只有一种本文(Art-effect)结构。例如当代的各种流行文化,著名的波普艺术家汉密尔顿在1957年这样表达通俗艺术的品质:“通俗、短暂、消费得起、风趣、性感、噱头、迷人。还必须是廉价的,能大批量生产的,年轻的而又能挣大钱的。”([英]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著:《1945年以后的现代视觉艺术》,陈麦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14页。)
“永恒的魅力”根源于消费活动中积极的审美想象力,由于这种想象力只同对象的形式结构发生联系,所以它不会因为功利性内容而丧失消费欲望与热情。而“用过就扔”的消费方式,则是消费主体通过对象的功利结构来消费主体自身过剩的生理性欲望,所以一旦这种主体的生理欲望得到宣泄,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消费”价值也势必荡然无存。以1998年轰动世界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为例,它正是依靠凭借雄厚财力和高技术工具所重建的视觉真实,以及巨额广告宣传来激起观众的充满功利性的消费欲望的。而一旦这种根源于“物”的“人的感觉”与“欲望”得到宣泄与满足,它也就必然成为一种类似吃剩的饭菜一样,所以其来也迅速,其去也仓促,所以要不了多久,这条曾经不可一世地在世界各地登陆的巨船,也就被彻底遗弃在记忆的海底。这也正是人们与传统的经典艺术相对应,把当代艺术称为快餐艺术的根源,它只能暂时满足人们的生理性饥渴,而不可能满足人们真正的精神需要。正如阿尔多诺对于当代大众文化的批评:“文化工业通过不断地向消费者许愿来欺骗消费者。它不断地改变享乐的活动和装潢,但这种许诺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兑现,仅仅是让顾客画饼充饥而已。”([德]阿多尔诺著:《启蒙的辩证法》英文版,伦敦1979年,第120页。)
以工业复制与现代传播技术为物质手段的大众文化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正在以不可遏制的势头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文化景观,各种文化形象、照片、摄影、电视、电影,以及它们像商品生产一样的复制和大规模的生产,使当今世界已被各种文化幻象所包围,它们遮蔽了现实事物与艺术作品本身的真实性,导致了社会和世界的非真实化,并且在当代社会中形成一个强大的物化机制,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方式。对大众艺术文化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它作为20世纪人们解决现代技术文明弊端的精神方式,虽然可以帮助当代人摆脱人性分裂而进行的席勒式的斗争;但由于它本身一方面以生理宣泄破坏了主体的艺术感觉,另一方面它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又成为一种控制人自身精神生产的工具,所以它决不是真正的艺术以及人类的心灵解放方式。
大众文化艺术对于人类自身的负面影响已经被许多西方学者注意到了,就大众文化艺术对于主体艺术感觉的影响角度说,它表现在艺术消费的新闻化与商业化,它否定了人类个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性,这时艺术消费也就必然成为一种剥夺人自身、异化人自身的工具。正如托夫勒所指出的:“在这些大规模的传播媒介工具中,从报纸到广播、电影、电视,我们再一次发现了工场基本原则的体现。所有这些传播媒介工具,打上了完全相同印记的信息,传遍了千百万人的脑际,正如同工场铸造相同规格的产品,销售给千百万个家庭去使用一样。大规模制造出来的标准化的‘事实’,标准化的副本,大规模制造出来的成品,通过几个集中的‘思想工场’加工,源源不断地流向千百万消费者。没有这样广泛强大的情报信息通信系统,工业文明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规模和发挥如此有效的功能。”([美]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朱志炎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88页。)而且一旦这种精神工场取代了艺术生产与消费的个体性与审美创造性,它必然会按照某种观念形态来制造人本身,正如白瑞德所说:“机器不再只能制作物质产品,它也能制造心智。数以百万计的人靠着千篇一律的大众艺术——这是危害最大的抽象形式——为生,于是他们把握任何人类实在的能力,都在迅速消失。如果在寂寞大众当中,偶然有张面孔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它会很快又因为电视荧光屏的催眠而消失。”([美]白瑞德著:《非理性的人》,彭镜禧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71页。)
借助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当代大众文化已经控制了艺术文化生产与消费本身,所以如何回应当代这种文化艺术活动所带来的挑战,提升通俗艺术的文化品位与审美内涵,也就成为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首要问题。

2、现代美学 名词解释

技术美学是研究物质生产和器物文化中有关美学问题的应用美学学科。

技术美学是随本世纪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产生的新的美学分支学科。它与文艺美学和审美教育相并列,构成了美学的三大应用学科。

技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美学应用学科,诞生于本世纪30年代。它开始运用于工业生产中,因而又称工业美学、生产美学或劳动美学;后来,扩大运用于建筑、运输、商业、农业、外贸和服务等行业。50年代,捷克设计师佩特尔·图奇内建议用“技术美学”这一名称,从此,这一名称被广泛应用,并为国际组织所承认,1957年,在瑞士成立的国际组织,确定为国际技术美学协会。技术美学这一名称在中国也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其中包含了工业美学、劳动美学、商品美学、建筑美学、设计美学等内容。

技术美学是现代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技术美学是美学原理在物质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具体化,同时又是设计观念在美学上的哲学概括。技术美学表现出高度的综合性,它不仅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问题,而且涉及文化学、符号学以及各种技术科学知识。

技术美学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中的美学问题,也就是生产美学、劳动美学等问题。它研究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主观因素如何积极地作用于劳动者,以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也研究运用美学原则改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等客观因素如何使劳动者产生审美情感,以提高劳动热情和效率。另一方面是研究劳动生产中与美学问题密切相关的艺术设计,即“迪扎因”(desigr)问题。“迪扎因”是目前国际上广泛流行的技术美学的重要术语。它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劳动生产的经济、实用、美观和工艺需要而进行的设计。这种设计不仅涉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而且还涉及整个社会生活的美化。

对技术美学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产品的审美创造,提高产品、服装、建筑和环境设计的美学水准,而且有助于对主体——人的审美塑造。对美的产品的需要可以形成人的行为的内在动机,成为人们从事审美创造的动力。客观世界的审美创造也是人的审美教育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因此,技术美学的研究有助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促进人的审美理想向真善美相统一的新的境界不断升华。

3、如何运用艺术设计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主要包含:工艺美术品制作与设计、环境设计、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等。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
艺术设计是高新技术与日常生活的桥梁,是企业与消费者联系的纽带。在全球化经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设计正在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资源。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设计人员将越来越成为构成利润链不可缺的一部分,好的设计工作越来越被认为是市场中产品的区分者。市场竞争中单单凭借质量取胜已经不够,还要加上出色的设计,设计能够成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它满足了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设计从解决产品造型美学发展到解决企业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它担任着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一过程,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东西,同时设计也将产品更加人性化,为企业产品扩大需求,为企业增加效益。设计使消费者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为产品增加附加值,它更加尊重理解消费者,并将其心中的愿望转化为现实,好的设计不仅仅从功能上使消费者满意,并且它所蕴涵设计的意义使消费者的心灵得到享受。设计发展的原动力在于人们对和谐的不懈追求。这种追求是自发的,与生俱来的。正是这种对和谐的向往与追求,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设计是把预期目的和观念具体化、实体化的手段,是人们进行经济建设活动的先期过程。它的本质是人们对将要进行的经济建设活动做出艺术化的设想和筹划.作为应用学科的艺术类设计专业,必须面向人们的心理需求、面向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以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需求为宗旨,来适应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具有不断创新的要求。产品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群体消费者的欲望又是不同的,为此随着时间的变化即使是对同一产品都会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新形势下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不断变化不断提高的现实。艺术设计,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兴起而兴起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应该说,在中国,艺术设计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市场经济发生了割不断的联系。艺术设计的发展是伴随着现代市场的增大则发展的。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融技术学科、美学、经济学、环境学、人文科学、销售学、市场学、人体工程学、创造学以及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艺术设计的主要功能和使命决定了艺术设计同社会与市场紧密联系,艺术设计必须面向市场需求,科技、艺术和市场的结合点在设计每一个设计中创新的灵感都应该来自于每一个不同的生活点的积累,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讲,设计如果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那么你的设计实际上就是零。虽然,有很多的变量很多不同的习惯,但在不同的国家人之间实际上有非常多的共性,比如叉子的习惯不仅影响了意大利人,也影响中国人和日本人。所以说我们的习惯逐渐会趋向于同化。而我关注的终极的目标是更加舒适的生活,以及不同的人对舒适生活的共同的要求。

4、世界市场形成的趋势是什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命运取决于市场。企业要真正走向市场,就必须面向市场,了解市场,适应市场。市场是供求关系的总和,市场的发展变化既具有十分广泛而又深远的联动效应,又要受到一系列相关市场因素的制约。只有充分认识和掌握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企业才能有效地运用这些规律来分析和预测市场的发展趋势,从而制订相应的市场发展对策,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促进企业的发展。本文就从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大视野出发,论述当代世界市场跨世纪发展的若干大趋势,从而进一步探索当代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趋势,为中国企业家制订市场发展大战略提供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大思路。

一、市场的科技化

市场的科技化,是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每一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必将造成相应的产业革命,从而造成相应的市场革命和消费革命。在二十世纪,尤其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且迅速应用于生产实践,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产业革命浪潮,市场面貌日新月异,各种新产品、新材料、新能源、新服务、新观念、新技术、新工具、新组织等新的市场要素层出不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要素,科学技术的市场流通与市场配置,造成了科技的市场化,包括科技发展目标的市场化、科技人员的市场化、科技经费投入的市场化、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如此等等。而科技的市场化,必将造成市场的科技化,包括市场主体的科技化、市场客体的科技化、市场关系的科技化,如此等等。

二、市场的国际化
世界市场自古有之,例如古代东西方各国之间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市场交易,中国的“丝绸之路”、“丝瓷之路”便是明证。然而,那只是一种不发达的国际市场交易行为,仅仅只是少数几种商品的跨国流通。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包括市场主体的国际化、市场客体的国际化、市场关系的国际化等。当代市场的国际化,不仅表现为商品流通与商品交换的国际化,而且表现为商品生产的国际化、商品消费的国际化。

市场化的本质便是社会化,而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又促进了市场化,使商品生产分工日益精细,商品交换范围日益扩大,国际化生产与营销方式日益发达。作为国际化的市场主体,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公司的资产和年销售额已远远地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据世界银行1993年的统计资料,大约只有60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在1991年超过了100亿美元;而美国《幸运》杂志1993年7月26日列出的“全球500家工业公司”中,就有139个跨国公司在1992年的销售额超过了100亿美元;此外,《幸运》杂志在1993年5月31日还公布,有7家服务公司、56家银行、30家金融公司、5家储蓄机构、32家人寿保险公司、13家零售商、4家运输公司和27家公用事业公司仅在美国的资产就都超过了100亿美元。这些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积极开展跨国生产和跨国营销,大大地推动了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三、市场的软化
市场的软化,是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又一大趋势。这是我个人的一种认识和看法。所谓市场的软化,是指市场的知识化、市场的信息化、市场的无形化等,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市场的软化,既导致了生产的软化,也造成了营销的软化。

在现代商品价值中,商品的知识价值、商品的美学价值、商品的信息价值、商品的商标价值、商品的形象价值、商品的服务价值、商品的心理功能价值等商品无形价值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商品价值的软化,就要求企业也采取相应的市场发展战略。举例来说,在我国比较“疲软”的手表市场上,一些价值几十元一只的国产手表大量积压,而一些价值几千上万元的进口手表却很有市场;有些国产手表机芯被外商买去稍加重新设计之后又高价返销国内市场,可见,不是手表的“硬件”不可靠,而是手表的“软件”不适应市场需要。另外,在“国水”与“洋水”之间展开的一场饮品大战之中,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碧、七喜等洋可乐、饮料大举进攻中国市场,而国产饮料则节节败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国产饮品中软价值含量太低。

四、市场的绿化
市场的绿化,是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又一个大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发展,既是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又是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改变了人们对于市场与环境的看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因此,市场的发展同样也面临着环境保护的新问题,市场的绿化也就成为当代市场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所谓市场绿化,也就是要实现商品生产及其市场营销的无污染化、无害化、清洁化等,包括清洁生产、清洁包装、清洁销售、清洁运输、清洁消费等。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十分重视市场绿化问题,大力开展绿色生产和绿色营销,消费者也非常重视绿色消费,从而大大地推动了市场的绿化。

五、市场的标准化
市场是买卖关系的总和,要正确处理买卖双方及第三方的利益关系,就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必要的市场行为规范和标准。随着当代世界市场科技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市场主体日益增多,市场交易范围日益扩大,市场客体日益丰富,市场关系日益复杂,市场环境更加变动不居,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市场规范越来越多,市场竞争和市场冲突也更加激烈。为了维护世界市场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就必须建立起新的世界市场秩序,规范和约束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制订必要的市场标准。要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就必须了解并适应各种市场标准,例如,产品设计标准,环境保护标准,产品责任标准,安全卫生标准,税收标准,计量标准,包装标准,标识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服务标准,合同标准,交易方式标准,如此等等。这也是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六、市场的差别化
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性,造成了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一方面,市场的科技化、市场的国际化、市场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等造成了市场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市场的文化、市场的区域化、市场的个性化等又造成了市场的差异性。这是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又一大趋势。要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企业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市场差别化战略,包括产品差别化、价格差别化、顾客差别化、服务差别化、营销差别化,如此等等。例如,在日本家电行业中,东芝公司主要强调产品差别化,松下公司以价格差别化为主,而三洋公司则主要实行服务的差别化战略。

七、市场的替代化
任何一种产品的市场都会逐渐变得饱和与成熟,并且逐渐会变得衰老或死亡,被一种新的产品及其市场所替代。有些传统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比较长,而现代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则日益缩短。一种新产品上市后,迅速进入成长成熟期,然后进入市场饱和期,最后变得衰老,逐步退出市场。因此,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日益缩短,使市场的替代化速度日益加快,这也是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例如,二战后美国市场上天然气和石油代替煤,国外石油代替国内石油,卡车货运代替铁路和轮船,地下输油管代替油罐和驳船运输石油及石油产品,私人汽车代替公共交通,喷气式飞机代替活塞式飞机,露天采矿代替地下采矿,连续浇铸代替不连续浇铸,焊接代替铆接,以及机械化、自动化、农业化学化等等。

八、市场的高级化
市场的高级化,是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又一个基本趋势。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产业发展和更新换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带动了消费革命和市场革命。生产的高级化,必将造成消费的高级化和市场的高级化。市场既是一种尺度,又是一面镜子;它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反映了人们的实际生活状况和条件。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转移落后产业,限制低级市场发展。在中国市场上,六十年代国家曾经用以农产品为原料、每斤几元钱的“高级糖果”、“高级点心”等来回笼货币;七十年代单一机械、中低技术为主要特征、单价百元左右的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成为供不应求的“三大件”;八十年代以机电一体化为其主要特征、价格千元以上的电冰箱、彩电、洗衣机、收录机等产品又盛行一时;九十年代国家又推出了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并加速住房制度改革,万元级、几十万元级的汽车、住宅等市场正迅速发展起来。

5、历史论文:论世界市场 5000字

题目太大!楼主,恐怕写两本书也说不完啊,还是缩小一下吧,比如试论十七世纪英国市场的形成。。。。

题目太大是论文的大忌!三思啊楼主

6、现代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评价
确切的讲,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在战后产生和发展的,特别是在本世纪60年代有关国际贸易理论的学说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其有代表性的有:技术缺口理论、学习曲线理论、需求结构理论和区域内贸易理论等。本文试图对上述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并看看它们是怎样为贸易全球化提供策略依据的。

一、技术缺口理论

比较成本的优势也能从国际间技术水平的高低中产生。基于此经济学家Posner发展了技术缺口理论。他认为,国际间技术的差别会在不同的国家间产生技术缺口,这个“缺口”导致了国家间贸易流的产生。

技术缺口理论还认为,出口往往是从技术领先的国家开始的,这些国家大多是高工资的国家。在企业拥有技术优势时,成本差别对贸易流的走向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当模仿缺口结束后,成本的差别便决定了贸易的流向。因此技术缺口贸易和低成本贸易似乎是对外贸易的两个阶段。从理论上讲,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或者不断进行技术革新跳过对外贸易的第二个阶段。但是由于一流人力资源的稀缺和昂贵,要想越过第二个阶段往往困难很大。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技术缺口理论为我们提供这样的策略思维,那就是,为了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地获得竞争优势,从理论上讲我们应尽可能地延长模仿缺口,从实践上讲我们应重视技术革新,同时也应考虑到成本的因素,以及进口国市场的大小。

二、学习曲线理论

经济学家Arrow认为,一个国家的技术(特别是工艺技术)依赖于这个国家过去生产的产品数量总和。并进一步指出,拥有最大的积聚产品数量的国家通过过去不断的“学习效应”达到最低的成本,因此与较少积聚产品数量的国家相比拥有更好的出口机会。通过比较成本优势这个国家能够成功地出口相应的产品,即使两个国家有相同的资源配置。这个效应越强烈,在模仿缺口存在期间这个国家将拥有越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

国际贸易的学习曲线理论的基本概念是1936年被经济学家Wright在飞机制造的实践中确定的学习曲线。Wright通过实践证明,积聚的产品每翻一番,每架飞机的成本便会有一定程度(例如20%)的下降。但是不同工业部门的“学习效应”是不一样的,具体的学习曲线也因此千差万别。

由于Arrow的学习曲线理论主要通过对制造业“学习过程”的调查得出的,波士顿咨询公司为此在1974年发展了这个理论,认为所有的成本种类,即销售总成本、研究和发展总成本以及其它各类总成本通过经验的积累都有“学习效应”,并将学习曲线改称为经验曲线。实践也证明,不同成本种类的经验曲线也是不同的,直线的和曲线的都有,当然产品越相似其经验曲线的形状也越相似。

对企业经营者来讲,国际贸易的学习曲线理论提供了这样的策略思维,为了能更快地达到经验曲线效应,从企业的内部来讲,成本、生产和技术是关键的因素;从企业外部来讲,经营者也必需考虑到产品市场的大小和潜力。

三、需求结构理论

1961年被经济学家Linder发展的需求结构理论主要是分析自然资源和工业品的出口。Linder对于自然资源对外贸易的解释是依据俄林和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因此,需求结构理论仅仅对工业品对外贸易的解释具有创新意义。

Linder在需求结构理论中将对外贸易领域分为潜在的和现存的。对于潜在的出口产品的调查,他认为,产品的国内需求量和这种产品在国内市场增长边界对产品的出口潜力有决定作用。他的理论的出发点是,这种产品首先在国内进行生产销售。对此他给出了三个理由:

1.一个企业想满足国外的需求(这个需求在国内还不存在)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企业没有关于国外的详细信息。

2.革新和发明通常都与企业所处的环境有关,因此革新首先是在国内进行的。

3.在生产初期,为了获得有效而便宜的信息交流,在产品的试销过程中商品和消费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必要的。这在国内是最可能实现的。

如果国内的市场已无潜力可挖,Linder认为企业将把它的活动空间拓展到国外。这个时候企业开始考虑产品应该出口到哪些国家?按照他的观点,潜在的进口国主要是那些同出口国有相似需求结构的国家。并且他将人均收入作为需求结构是否相似的衡量指标。他认为,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工业品潜在的对外贸易越有可能。

除了对潜在的对外贸易分析之外,他也论述了对外贸易的现实领域。他认为,工业品现实的出口将决定于以下因素,其中促进出口的因素有:

1.全球范围内垄断性的产品供应结构;

2.与国内和国外竞争对手相比拥有生产要素采购和加工的优势;

3.与国内外同行相比拥有先进的技术;

4.更好的管理水平;

5.通过大批量生产拥有成本的优势;

下列因素阻碍着出口:

1.缺少对国外市场的了解;

2.高昂的交通费用;

3.贸易的限制;

除此之外,Linder也给出来自现实进口国的决定因素:

1.文化因素,例如,语言和气质的不同;

2.政治因素,例如,政治联盟(欧共体、前法国的殖民地区等)。

需求结构理论指出了许多影响对外贸易的发生的因素,同时也给企业的领导提供许多出口战略思维,比如,要想增加出口,同业垄断地位应是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另外从企业内部来讲,在采购方面、生产方面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管理方面的优势能导致成本的优势及规模经济效应;从企业的外部来讲,国内需求的结构及增长边际、进口国的政治文化、关税及贸易限制也影响着企业出口决策的实施。

四、区域内部贸易理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变得越来越密切,这也导致了技术转移和扩散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因此工业产品的生产条件在各国间也就变得越来越相似。这种模仿效应使得国家之间,特别是各工业国之间的供求结构变得很相似。如果这种发展与实际相符的话,那么传统对外贸易理论所提供的许多解释变量对当今出口战略的实施已失去了策略上的意义。

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经济学家Levitt在1983年提出了一个实现出口的新的解释模型,即区域内部贸易理论。这个理论特别对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发生具有解释意义。区域内部贸易理论试图解释,在国际间供给结构越来越趋向类同的状况下,各国之间的贸易是怎样发生的。

区域贸易理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差异化是贸易产生的原由。国际间产品差异化能通过下列方法达到:

1.产品物理性质和功能的差异,例如,材料的种类、技术设计、质量等;

2.产品美学方面的差异,例如,设计、形状、颜色或者包装等;

3.产品标记的差异,例如,商标及名称;

4.产品其它方面的差异,例如,咨询和售后服务等。

区域内部贸易理论将产品的差异化作为贸易产生的原由。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产品的差异化也是企业获得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有效而重要的手段,对企业国际化策略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当然与技术缺口理论、学习曲线理论以及需求结构理论相比,它对对外贸易发生只提供了一个解释变量,即工艺技术。

小结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个现代化国际贸易理论之外,还有生产地点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也能解释许多关于国际贸易产生的行为和现象。

无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还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它们主要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发展起来的。因此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国际贸易理论能充分而全面的解释企业国际化的现象。由于迅速发展的世界经济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而多变,在国际化战略的决策时,单个理论能提供的策略指导变得越来越少。当然,尽管单个理论只能从一个侧面提供国际贸易产生的解释变量,但综合不同的国际贸易理论,我们能够从中导出很多有关国际贸易的解释变量。这些变量为企业国际化策略的形成和有效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这些理论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这样一种思维,那就是,一个成功的国际化策略不仅适合于企业的内部而且同时也适合于企业的外部。

7、工业设计美学的功能转化论是什么?

设计的“中”道

孔子一再强调的“中庸之道”即“中道”或“中行”,中道思想,对孔子和儒家来说是体现了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
中,就是不要片面,不要走极端,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头;
中,就是既不好高骛远,也不自暴自弃,既追求理想,又面对现实;
中,就是既采取拿来主义,又进行自力更生,既不放弃传统,又强调创新;
中,就是不左不右,既不完全脱离规则,又不死守规则;
中,就是既融百家之长,又具有自己的特色。中,就是要在两者或多者间达成一种平衡。

伯乐的中庸发财经给我们的启示:
据《韩非子·说林下》记载,伯乐是市场上贩马倒马的高明商人。“伯乐教其所憎者相千里马,教其所爱者相驽马。千里马时一,其利缓,驽马日售,其利急。”伯乐虽然能相千里马,但明显更愿意相驽马,因为千里马好多年也碰不到一匹,而百里马,甚至驽马,遍地都是,学会了相百里马,天天可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这样就容易赚钱。

中档商品,中档人才,需要他们的人多,市场大。中档饭店、中档游乐场、中档轿车、中档服装、中档手机、中档烟酒、中档的麦当劳快餐,赚了人们多少钱?!因为人们太喜欢,既不太贵,也有脸面,既能承受,又很方便。

中档消费品是各消费群体都能接受的,针对中档进行开发的商品是最有市场潜力的商品。设计师在进行产品开发时不能只考虑形态的独特,功能的先进,更多的应是考虑到市场因素。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即使从美学角度、从人机工程学角度、从结构上来看它是多么的完美,它都是失败的。阳春白雪的东西固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大家也都承认它的好处,无奈曲高和寡,少人问津,最终不免受不了高处的清寒,而从市场上销声匿迹。下里巴人的东西虽然便宜实用,但中国人都是要面子的,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人人都向往美好生活的社会里,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在经济能够承受的条件下用好一点的东西,于是,结合了两者优势的中档商品必然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选择。再从商家的角度来看,高档商品固然利丰,但是出货量太小;低档商品虽然出货量大,但利薄;唯有中档商品出货量又大,利润也不太低。

中,就是不要绝对化。没有包打天下的商品,既定的商品要针对既定的市场,脱离了一定的环境,它就不成为合适的商品了。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也需要改头换面,重新制定市场策略,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所以,合适的市场策略往往能决定产品的成败。如果设计师对市场缺乏必要的研究,草率地进行产品定位,那么最终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同样,在具体的产品开发过程中,设计师的提案是最终产品形成的前提。方案太超前了不行,人们难以接受;方案太落后了也不行,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有既符合当前的流行风格,又稍稍超前一点,才会被认为是好的方案。

产品开发人员必须具备敏锐的眼光,能洞晰到产品与产品、市场与市场中间存在的空隙与潜在市场。如两种产品都有优势,但都存在明显的缺点,那么把它们的优势相结合进而开发一种全新的商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事实上,这就是开发多功能产品的基本方法。

中道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减少了市场开发的风险。在企业的市场战略中,有开拓型与跟风型,开拓型有利于抢占市场份额,而据调查表明,跟风型市场战略往往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设计是一种中间媒介,它必须在各要素之间找到一个落脚点,使相关要素达成一种平衡。它既是生产与消费间的桥梁,又是决策与制造间的纽带。它是广大消费者的代言人,又是产品开发的排头兵。它既要使客户满意,又要使消费者满意。它既要接受别人的意见,又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它既要对社会和自然界负责,又要对企业和市场负责。设计能帮别人赚钱,为别人赚钱的人,自己也因此赚了钱。设计能帮别人成功,帮别人成功的人,自己也因此而成功。

3 “庸”道,就是“常”“道

《四书·中庸》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加注道:“庸,平常也。”
一个人不管成为叱咤风云的英雄,还是权倾天下的帝王,他们其实都盼望有常人的生活。过去有一个人辛苦一生,剩下一点钱给儿子,说,还是开饭店吧,不管世道怎么变,人总是要吃饭的。因为吃饭是每一个人最平常的行为。
平常,是生财大道。它既是经济的增长点,也是设计的出发点。穿衣、吃饭、行路、睡觉、洗澡,这些是人人最平常的需要,是天天的需要,所以它才应当是设计真正的关注点。设计的核心本来就应该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行为展开的。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追述人类最初的设计--生存设计,正是针对人们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开的。几千年来人们不断地改善和提高着自己的生活,昨天的希望和憧憬在今天趋于平淡,今天的理想在明天又会成为平常生活。如何把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是设计师的责任。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过去的许多不起眼的平常小事现在已经变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例如,森林减少、水资源污染与短缺、高科技垃圾、城市中的光污染……。任何事情总会带来两方面的效应,因而需要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小心谨慎,思虑周全,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尽量将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设计要面向生活。面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针对那些最不起眼的日常小事的设计其实才最有价值的、最具市场潜力。设计作为一种媒介,渗透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万事留心皆学问,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东西都是非常不合理、需要改进的,但人们由于习惯而忽略了,继续每天忍受着那些拙劣的、缺乏适当设计的物品的折磨。设计师应当要具有社会责任感,不要让那些粗制滥造、毫无使用科学性的的东西出自自己的手。不仅如此,设计师还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要仅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要深入生活进行调查。设计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只有取得了充分的市场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

设计要在技术、文化、审美等多种因素间达成一种平衡。设计的发展与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技术条件决定了设计最终产物的形态。所以,如果技术水平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没有新材料、新工艺的支持,产品的形态也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反之,当技术发生实质性飞跃时,产品形态的可能性范围就变得更加宽泛了。在此时,文化的、艺术的影响在产品形态的变化上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中庸思想在技术产生革命性变化后,不仅不会阻碍设计的发展,反而在旧有形态和新形态之间起了一个缓冲作用,使得形态上的变化不至于那么突然,而使广大受众在心理上能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在建筑上从木结构到石结构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形态的演化上,在产品上从木材、钢铁到塑料时代到集成芯片大量使用的产品形态的演进上无不体现了中庸的观念。

4 结 论

工业设计是把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为符合人们需要的物品,是从产品--商品--用品形成的桥梁和纽带,是使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系统相互转化的有效方法。是解决人--产品--社会--环境等问题的学科,因此,工业设计在本质上是“人为事物的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一方面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实惠,但,另一方面却因技术和行为的过激也给人们以及生活的空间、环境带来了灾难。我们要寻求合理的发展模式,要借助传统的思想去解决当今的难点,就设计的功能性而言,要对相关的数学、物理学、材料学、机械学、工程学、电子学、经济学进行理论研究;就设计的审美性而言,要对相关的色彩学、构成学、心理学、美学、民俗学、传播学、伦理学等进行研究。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许多学科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之间相互渗透,在本质上它其实也是一门中庸的学科。

知识经济时代的消费将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因而制造业将呈现柔性、全球化、分式化、智能化的特点,设计定位方向则是前提。不管时代怎样变,生产条件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怎样变化,我们民族中庸的民族性格是不会变的。针对中国人的文化特性,既不太超前,也不太守旧,既针对特定消费群体,又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中庸的设计无疑是受欢迎的。

8、兰蔻:如何经营“美”的价值

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任何品牌或产品要想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立足甚至做得更好,一定要有自己强势的地方,尤其是在产品方面。如果一个品牌或产品有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竞争对手无法或者很难复制的东西,那么,它的运营成功率就会大大的提高。兰蔻,在这方面就表现得非常的突出。兰蔻于1935年诞生于法国,她的创始人阿曼达·珀蒂让凭借着对香水的天才敏感嗅觉、执著不懈的冒险精神,以及他立志让法国品牌在当时已被美国品牌垄断的全球化妆品市场占领一席要位的抱负,为世界化妆品历史写下美的一页。革新与女性同行产品最基本的定义就是生产出来的成品,但成品只能产生库存,只有商品才能创造价值;不要以为你做好产品的商品化,把产品变成商品,你就穿越了产品的理论,其实你仍然徘徊在产品理论的迷宫里。对于营销者,产品是保证营销成功的最伟大的力量。从诞生至今,兰蔻就希望通过不断的革新,以最高质、最科学的产品为女性朋友提供服务。使她能够为自己的美丽而骄傲和自豪。兰蔲认为,明日将流行的美是有活力的,大气的,从多方面呈现的整体的美。产品需要具备独特的活性成分,优良的质地结构,芬芳的气味及色泽,使一切处于一种本能的和谐状态中。兰蔻的革新与所有的女性朋友同行,并以倾听每位女性朋友的意见,理解和尊重她们的不同需求为己任。全球范围的深入研究使产品本身对女性的需求和期望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因此,每一位女性朋友在她生命的不同阶段,都能得到我们提供的,适合于她个人的美容护肤建议。比如1936年,兰蔻发布了著名的护肤系列NUTRIX,这一产品的滋养和活力配方被沿用至今,经久不衰。之后的1955年,兰蔻推出了一款新的护肤产品系列Océane line,该系列产品蕴含极致纯净的海藻精华,这种独一无二的创新科技使得兰蔻品牌的科研声誉传遍全球。美不仅指漂亮的外表,它是由肌肤散发出的光彩,它是一种被唤醒的意识,它更是身、心与灵魂和谐融为一体的表现。对于化妆品行业来讲,更是如此。一个新兴的品牌不同于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品牌,因为老品牌的历史就是她的文化,就是她的营销优势。对于老品牌,优秀的管理理念及文化核心是营销推广及管理的基础,与众不同的的形象及精神面貌更是企业及企业员工最不可或缺的根本,是品牌竞争的门槛。体验营销紧贴市场兰蔻不光把创造当做企业发展的动力,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的创新营销环节的能力,而且针对不同的市场,也运用不同的模式。兰蔻突破了化妆品业界传统的、以优雅沉稳色调为主的VI系统,针对目标顾客群大胆的推出了鲜亮的、时尚的、富含热情与另类的色彩系统。兰蔻的主色元素为玫瑰色,玫瑰色象征着激情与兴奋,含有快乐之寓意,玫瑰色也体现了目标顾客群对爱情的渴望,同时也体现了其品牌精神:美丽、时尚、活力。兰蔻的VI色彩系统在包装、专柜及宣传品上的有效美学运用,让兰蔻鹤立鸡群的伫立在商场、超市等通路,使之营销竞争不战而屈人之兵。针对此情况,兰蔻推行了擅长的服务营销系统。专业的培训与业务指导,引起代理商的业绩及忠诚的提升。1、推广化妆教育,针对大多数推销员只会销售护肤品,不会销售彩妆的情况,开办了兰蔻教育学校及实习专柜,对推销员进行彩妆知识、产品知识、化妆技巧、销售技巧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从不会卖彩妆到乐于卖彩妆,兰蔻的销量由此也大幅攀升。2、培育消费者,开办兰蔻色彩工作室、化妆沙龙等面对面指导消费者选购彩妆、自助化妆、形象设计,使大批消费者成为了兰蔻的忠实粉丝。形象工程必不可少化妆品牌的目标顾客多是35岁以下的年轻消费群体,这些人的消费个性较强,那么所选择的化妆品牌的形象必须与当前流行的元素不能脱节,总结成两点就是炫彩和时尚。因此,这就需要专卖店要懂得并留意彩妆产品在本地的接受能力和流行的趋势,以及顾客的对色彩和品类的需求。比如柜台形象,因为化妆品牌,一般都会提供专业的专柜、有机产品陈列盒、试用装陈列架,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门店的专业性,增加顾客的信任度;尤其是有些彩妆品牌,请了名人做品牌的代言人,这些明星大量出现在灯箱片、店招、海报、宣传单页、产品和其他物料上,更增强了门店与顾客的亲和力和号召力。所以兰蔻在选择品牌时,柜台的形象也是一个重点,检查柜台及陈列展盒以及试妆架的做工和美观程度,形象代言人的形象是否与品牌相匹配以及有无号召力。化妆品的消费是感性消费,如果看上去不能够吸引消费者,那么就不能激发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网络互动营销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兰蔻表现出了大品牌的大风范,它以市场为基础,大手笔铺设了一个实现与消费者交流而架设的平台2008年兰蔻与网络联手打造CBC,所谓CBC,就是customer to business to customer的缩写,即指电子商务网站利用搜索引擎营销推广自己,直接吸引潜在的消费者进入其B2C网站,进而产生在线的消费行为。搜索兰蔻时,出现的是兰蔻商城与玫瑰社区的营销组合。2008年兰蔻逐步加强对玫瑰社区的功能,还有推广力度,美容网络和美睫圈及最新呈现。兰蔻为此也投入了不少的网络营销预算,目的希望把精准的用户吸引到玫瑰社区,贡献内容。通过网络品牌专区,兰蔻网上商城链接、促销公告、商品信息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与传统的搜索显示结果最大的不同是,广告主可以亲手编辑栏目内容,将企业的最新信息前移,主动管理企业在搜索引擎上的品牌形象,促进网络平台和线下活动的良性互动。此外,这个方式还能够提升品牌形象,在使用了品牌专区之后,兰蔻大幅度地提高了品牌关键词词的转化率,因此而产生的销售也相应提高了30%。搜索引擎通过连续创新,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产品推广平台,而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企业品牌形象展示通道,而网络营销产品品牌专区的模式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其实融合了网络最新的信息聚合技术,像兰蔻等企业利用网络搜索营销平台尝试的新营销方式已越来越多。不但可以有效地整合线上线下的营销活动,而且可以根据搜索数据直接衡量营销效果,让客户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创造渠道系统消费者核心对产品核心的取代,带来的是网络化市场格局对直线式商业模式的替代。互联网的介入,加速了这一变化的进程。网络经济时代产生的是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价值创造体系。能按照这个新的价值创造体系设计自身商业模式的企业将发展壮大,思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直线式框架中的企业必将被淘汰。这个价值体系意味着:兰蔻这个品牌的创造者不只是兰蔻本身,从一开始,兰蔻的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包装设计、广告表现、销售渠道、终端表现、售后服务各环节构成的价值创造系统一起给品牌赋予价值。这一系统中的任一环节的差错都会对品牌造成损害,离开了供应商、广告商、经销商的全力参与,兰蔻的品牌都是难以发挥效果的。新的价值创造体系意味着新的价值逻辑,个性化消费带来新的命题,品牌要提供给消费者的远远超越了产品范畴。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同时还需要享受到更全面、更舒适、更高效、更高品质且带有自我色彩的服务,购买过程将不再是货比货而已。消费者所需要获得的这一价值密度,远非厂家所能提供,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经销商与终端的参与和努力。要满足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任何一个品牌在构建其营销网络时,必须考虑建设一个更贴近消费者的渠道架构。让消费者想到要买化妆品的地方,都有兰蔻的产品出现,包括在化妆品、个人护理店、传统分销、大卖场、超市、百货商店等不同的分销渠道。兰蔻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只在39个城市只有100多一点的柜台,它的人数从非常年轻到一些成熟女性,而它的消费者收入显然比较有优势。可以说犹如是一张大网,能够密密麻麻的把整个市场铺盖的非常严密,同时能够满足任何一种类型的消费者的任何大小的购买力的需求,都可以在兰蔻产品和品牌中得到满足。其实一直以来,兰蔻非常注重聆听不同地区的各个年龄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并为她们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9、工业美学的介绍

工业美学(Instrial Aesthetics )是研究人类造物活动、机械生产和产品文化中有关美学道问题的应用美学学科,也称作“技术美学”、“商品美学”。工业美学的种种理念往往通过工业设计来实现,因此又涉及到设计美学的内容。

10、有谁知道美国具体的历史和文化?

历史
殖民时期以前(1607以前)
在两万多年前, 有一批来自亚洲的流浪者, 经由北美到中南美洲, 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 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约有2,000万, 其中有大约100万人住在现在的加拿大和美国中北部, 其余绝大部分住在现在的墨西哥和美国南部. 大约1万年前, 又有另一批亚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 这是后来的爱斯基摩人. 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种人大概是维京人, 他们是一群喜好冒险的捕渔人, 有人认为他们在1,000年前,曾到过北美东海岸. 殖民时期(1607~1753) 1607年, 一个约一百人的殖民团体, 在乞沙比克海滩建立了詹姆士镇, 这是英国在北美所建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后150年中, 陆续涌来了许多的殖民者, 定居于沿岸地区, 其中大部分来自英国, 也有一部分来自法国、德国、荷兰、爱尔兰和其他国家. 18世纪中叶, 13个英国殖民地逐渐形成, 他们在英国的最高主权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议会. 这13个殖民区因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 造成了各地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与观念上的差别.
独立运动(1754~1783)
18世纪中叶, 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与英国之间, 已有了裂痕. 殖民地的扩张, 使他们产生某种自觉, 自觉到英国的迫害, 而萌生独立的念头. 1774年, 来自12州的代表, 聚集在费城, 召开所谓第一次大陆会议, 希望能寻出一条合理的途径, 与英国和平解决问题, 然而英王却坚持殖民地必须无条件臣服于英王, 并接受处分. 1775年, 在麻州点燃战火, 5月, 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 坚定了战争与独立的决心, 并发表有名的独立宣言, 提出充分的理由来打这场仗, 这也是最后致胜的要素. 1781年, 美军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1783年, 美英签定巴黎条约, 结束了独立战争.
组成新政府(1784~1819)
革命的成功, 使美国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达他们政治观念的机会. 1787年, 在费城举行联邦会议, 会中华盛顿被推为主席, 他们采取一项原则, 即中央的权力是一般性的, 但必须有审慎的规定和说明, 同时, 他们也接受一项事实, 那就是全国性政府必须有税收、铸造货币、调整商业、宣战及缔结条约的权力. 此外, 为了防止中央权力过大, 而采取孟德斯鸠的均权政治学说, 即政府中设置三个平等合作与制衡的部门, 即立法、行 政、司法三种权力相互调和, 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权占控制地位.
向西扩张(1820~1849)
19世纪初期, 数以千计的人, 越过阿帕拉契山, 向西移动, 有些开拓者, 移居到美国的边界, 甚至深入属于墨西哥的领地、以及介于阿拉斯加与加利福尼亚的俄勒冈. 开拓者勇敢、勤奋地向西寻求更好的生活.
南北冲突(1850~1869)
引起内战的原因, 不单是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的问题, 还包括了思想上的冲突. 内战暴露了美国的弱点. 对这个国家的存在, 作了一番考验. 经过了这次考验, 美国才步向一个中央集权化之现代国家的坦途. 南北之间, 为奴隶问题而起争执, 南方在全国政治上的主要方针, 就在保护和扩大"棉花与奴隶"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 主要是制造业、商业和 金融的中心, 这些生产无需依赖奴隶, 这种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冲突都是由来已久的. 1860年代初期, 11个南方的州脱离联邦, 另组政府, 北方则表示, 为了统一将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1861年, 内战爆发了, 这场美国人面对面的流血战, 打了四年, 南方遭到严重的破坏, 而且留下深深的伤痕. 1865年, 北方战胜了, 这项胜利不但显示美国恢复统一, 而且, 从此全国各地不再施行奴隶制度.
工业化与改革(1870~1929)
19世纪初期, 美国开始工业化, 而内战之后, 则步入成熟阶段. 在从内战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到50年时间内, 她从一个农村化的共和国变成了城市化的国家. 机器代替了手工,产品大量增加. 全国性的铁道网, 增进了货品流通. 应大众的需要, 许多新发明应市了. 银行业提供贷款, 促成工商业经营的扩大. 故从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间被称为所谓"进步时期", 1914 年, 世界大战爆发, 1917年,美国终于被卷入大战漩涡中, 并且在世界上尝试扮演新的角色。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0~1959)
经济大恐慌, 影响的不只是美国, 世界各国都受到它的打击, 经济大恐慌, 使上百万的工人失业, 大批的农人被迫放弃耕地, 工厂商店关门, 银行倒闭,一片萧条. 1932年, 罗斯福当选总统, 他主张政府应拿出行动来结束经济大恐慌, 新政府虽然解决了许多的困难, 但美国的经济还是要到二次大战, 才苏醒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美苏两国, 关系日趋恶化, 分别在军事、政治、经济、宣传各方面, 加紧准备, 一如战时, 这种状态, 被称为"冷战".
70年代中期, 经济一度复苏, 但到70年代未期, 又出现通货膨胀. 1976年, 美国建国200周年, 全国举行各项庆祝活动. 1981年4月12日, 美国成功地发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将人类又带入另一个太空新纪元. 1985年, 里根连任总统, 在日新月异的人类发展史中,美国将展开新的一页.
文化
语言

虽然美国没有法定官方语言,英语是事实上的国家语言。据2003年统计,约2亿1480万(81.6%)的五岁以上人口在家只说英语。英语是最通用的交流语言,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语也是移民归化的要求之一。一些美国人呼吁把英语提升为官方语言,有27个州已经通过地方法律确保英语的官方地位;有3个州承认其他语言与英语有平行地位:路易斯安那州的法语,夏威夷州的夏威夷语和新墨西哥州的西班牙语。除英语外,使用人口超过100万人的语言包括西班牙语(2970万)、汉语(220万)、法语(140万)、塔加洛语(130万)、越南语(110万)、德语(110万)。除了这些主要语言外,还有其他336种语言在美国被使用,其中有176种是当地土产的语言。

教育

在美国,教育管理是州或地方政府的责任,而非联邦政府。不过,联邦政府教育部可以通过控制教育基金来施加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有法定义务在公立学校接受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教育;通常,18岁才可以毕业,但是许多州允许16岁以上的学生离校。除了上公立学校,家长也可以选择在家教育孩子,或送他们去教会或私立学校。高中毕业后,学生们可以选择上公立或私立大学。公立大学从联邦或州政府接受经费,也接受其他渠道的资金,但大多数的学生在毕业后仍需偿还学生贷款。私立大学的学费通常比公立大学还高。许多学生会在入学大学和学院前进入职场或军队以赚取学费,美军和许多私人企业也会补贴职员的高等教育学费。
美国的平均教育水平极高,联合国的经济指数调查中将美国的教育水平列为世界第一。目前有7,660万的美国人正在接受教育(从幼稚园直到大学都包括在内)。美国的许多高等院校也非常有竞争力,无论是公立或私立的。在世界排名前500名大学中,美国占168所,前20名中,美国占17所。全美有约3600所大学,因此能在全美大学排名挤进前50名的都是名校。而最有名的有六所(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史丹佛大学),因为它们不但是最难申请上的,而且在每次的全美或世界大学排名都能进前10名;超过80%的美国诺贝尔奖得主都曾在这六大名校之一学习或工作。。麻省理工学院有“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美名;哈佛大学的文、史、医则是美国公认最好的。

宗教

美国政府对于美国人的宗教信仰并没有作过正式的登记,不过,2001年一次民间进行的调查显示有76.7%的美国成年人自认为基督徒,52%的的成年人自认为属于新教的某个特定教派;24.5%则是天主教徒;而即使少如犹太教(1.4%)、摩门教(1.3%)、以及其他各形各色的宗教也都对美国文化有著深刻影响。不过,也有14.2%的人在调查中自认为没有特定的宗教信仰。
在所有发达国家中,美国是宗教气氛最浓厚的一个国家。2004年一项盖洛普调查显示,大约41%的美国人都至少每星期参加一次宗教活动(这个比例高于欧洲国家几倍:法国15%、英国7%、以色列25%)。不过全国分布的情况很不相同。比如在南方和中西部的圣经地带,人们参加宗教活动要多一些,在东北和西岸要少一些。南方州中,浸信会是最大的教派,其后是卫理公会;而在东北地区和中西部一大片地区中,天主教是占主导地位,因为当地的人口很多都是欧洲天主教地区(如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和波兰)移民的后裔,或者是北美洲其他地方(如魁北克和波多黎各)移民的后裔。美国其他的大部分地区的基督教人口则都是多种教派混合在一起。尽管大多数美国基督徒信奉基督教新教,但因为新教徒往往属于各个不同的教派,因此天主教教会拥有最多的成员。
美国保障宗教自由的权利,政府实行政教分离制度,不支持也不反对任何一种宗教。但宗教在美国政治中相当活跃。大多数美国总统都宣称是基督教新教信徒,只有建国初期的几位总统是自然神论者,另有一人是天主教徒。

健康

美国有著全世界最先进的医疗和保健技术,每年有大量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民前往美国以接受更好的医疗照顾,数不尽的医学技术和创新也是由美国发明的。不过,美国也面临一些公共健康问题: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有著肥胖、吸烟的问题,同时艾滋病的问题也是隐忧之一。
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美国政府并没有一套全民健保的制度,这是因为相信个人(而非社会)应该替自己负起责任。健康保险是透过私人的契约加以提供的,而对于那些没有能力负担保险费用的人,联邦政府提供资金、州政府运作的医疗援助(Medicaid)[3]使他们能够享有基础的医疗服务,但很多人仍没有得到完善的医疗服务。私人慈善机构和保险公司在医疗保健支出方面起重要作用。医疗保险在美国是员工福利的一部分,很多情况下有法律强制。同时,无论病人是否有能力支付费用,医院必须提供急诊服务。在美国,医药费是导致个人破产的最大因素。另一方面,国家在国家健康研究院这类联邦机构投入了巨额研究资金。
音乐
美国音乐的种类和风格之多,正反映出美国的文化大镕炉特色。摇滚乐、节奏布鲁斯、爵士乐和乡村音乐等世界闻名的音乐类型都是源自美国。在20世纪初,从美国灌录、复制的唱片流行音乐逐渐传播至全世界,一些美国的流行音乐几乎在世界各地都能听到。
美国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早期美国原住民的传统宗教音乐,随著大量欧洲国家移民的到来,替美国音乐增添了基督教合唱、音乐乐谱的的色彩。之后的每波移民潮都带来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特色的音乐。大量的非裔美国人也带来了具有非洲特色的传统音乐,19世纪后期开始浮现的美国流行音乐很大一部分都是源自这些非裔美国人的布鲁斯,以及1920年代开始发展的福音音乐。非裔美国人音乐成为了美国流行音乐的根基,混合了欧洲与土著的音乐成分。美国也有大量的民间音乐以及来自乌克兰、爱尔兰、苏格兰、波兰、墨西哥和犹太人等移民的音乐。许多美国城市和乡镇也都发展出独立的地区音乐。底特律、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大城市以及数不尽的小城市都发展出自己的音乐风格。
文学
如同其他所有国家一般,美国的文学是由其独特的发展历史所塑成的。在早期,美国是由东岸的一系列英国殖民地所形成的,因此美国文学的传统较亲近于英国文学。不过,随著历史的进展和不断的移民潮,美国文学的特色和宽广度都已经超出英国文学的范畴。
在最早的殖民时期,美国文学主要的题材是赞扬新大陆替殖民者和欧洲母国所带来的利益。宗教信仰上的争议也是题材之一。随著革命战争的爆发和美国的独立,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潘恩等人写下的政治著作在文学和政治上都有极大影响,也催生了新国家的独立意识。写下了独立宣言并在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托玛斯·杰弗逊也被认为是美国早期最具天份的作家之一。随著1812年战争和对于独立文学特色的渴望,更多新的、具有美国特色的作家如爱伦·坡等人逐渐崭露头角。奴隶制度的冲突和接踵而来的内战也对美国文学有深刻影响,到了19世纪末,由于工业化的进展和国土开拓时期的结束,美国文学脱离了原先的边境文学,马克·吐温成为第一个不在东海岸出生的主要作家,开启美国本土文学之先河。英国作家毛姆认为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记》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地位更在马克吐温等人之上。
进入了20世纪,工业化带来的社会转变使美国文学发展的更为多元和复杂。海明威反映了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厌恶情绪。1925年费滋杰罗出版《大亨小传》代表著20年代经济大恐慌前美国人的迷梦。黑人文学、南部文学、以及现代文学也在同时期兴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世代、和新的种族、地区、社会特征都与之前的世代大不相同,大量的移民文学和新兴的女性主义文学也成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了。
影视与戏剧
并非所有的美国文化都是源自其他国家,电影的诞生和发展便都是源自美国的。英国出生的美国摄影师Eadweard Muybridge拍下了人类史上第一部电影奔跑的马匹。自从那时开始,美国的电影产业便开始高速发展,加利福尼亚州的好莱坞成为人类电影发展的重镇,绝大多数电影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都是源于好莱坞,好莱坞电影也成为美国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在1920年代,美国每年平均产出高达800部正规电影,查理·卓别林的喜剧、依据小说飘改编的乱世佳人、和超人等电影流传至几乎每个大陆和国家,成为家喻户晓的美国象征。这些电影的出口也使美国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润。除了电影之外,由迪士尼开创的卡通技术也是源自美国。
美国也是世界上电视技术发展和普及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今天,美国有著数千家电视台,电视是美国人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喜爱看电视也是大多数美国人的少数共同特征之一。美国民众透过电视得知国内外的新闻时事,观看电影、比赛、卡通和肥皂剧。99%的美国家庭至少有一部电视机,绝大多数家庭还拥有两部。
美国梦
所谓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许多欧洲移民都是抱持著美国梦的理想前往美国的。尽管有些人批评美国梦过度强调了物质财富在衡量胜利和快乐上扮演的角色,但许多美国人的确认为,这种获致成功的机会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找不到也并不存在的。因为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在美国拥有的经济自由相当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当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过自己的努力迈向巅峰。从美国独立直至19世纪末期,广大的土地都无人居住和拥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占据并投资和开垦。而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庞大的自然资源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则使得快速的社会流动变的可能,而且这种趋势仍在一天一天的增加中。
依据历史学家的说法,美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扩张并非只是因为美国的自然资源丰富,更是因为所有人都有机会藉由自己的奋斗获取财富。美国梦成为了吸引世界各地人民移民美国的主要原因—无论过去或现在。在今天,每年有超过一百万的人成为合法的美国公民,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国家。
美国教育文化概览
美国教育是美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教育形成于其对一定社会文化的理解,反过来又促成这一社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美国人认为,社会需要各界人士的高度参与,人们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事务。换言之,人们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使其职业技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负起一定的责任。
在美国,人们普遍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也有义务接受教育。各州都有强制性入学的法律规定。所有16岁以前的儿童,除非有严重残疾,必须进学校学习。美国有80%的孩子能接受中等教育,50%的中学毕业生能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
美国有些学校为公立。公立学校由地方财政来支持,并由地方官员负责管理。私立学校一般都要收费,不直接接受社会管理。私立学校分为两类:宗教学校和非宗教学校。
宗教学校由宗教团体支持,占私立学校的绝大部分。非宗教性质的私立学校主要为中学或学院。
公立学校承担着88%美国儿童的教育任务。美国的公立学校有四个特点:地方管理,不受宗教影响,男女同校,财政支持。每个州均选举或指定一个州教育委员会,负责制定有关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公立学校不讲授宗教课程。由于美国公立学校不属于任何宗教派别,各种宗教信仰的孩子在一起上课。这种不分宗教派别的公立教育使得具有不同背景的人们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
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美国的学校把教学的实用性放在首位。按照杜威的哲学,最有用的知识是那些可以应用的知识。这一观点深深地影响着美国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不愿讲授那些很快就被遗忘的没有用的东西,他们希望培养人们的观念和技能,造就有用的、负责的、快乐的人。
美国各类教育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课上任何时候都鼓励学生的讨论和提问。课堂参与的程度被列为期终的成绩评定。在课上教师不仅仅提供给学生食物——知识,而且通过实际练习教给学生学会如何自己获取食物的技能。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安排课外活动。
长期以来,美国高等教育至少在数量上一直领先于世界。1825年英国仍然只有两所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然而这时的美国尽管人口不多,但却拥有50多所学院。现在美国除初级学院、师范学院和一些特殊学校之外,有2000多所大大小小的、公立的或私立的、出名的或不出名的大学、学院或其它类似的教育机构。美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在高速发展,并早已远远超过了欧洲。
最早的大学由私立慈善机构设立,这些机构大多为宗教团体。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都是私立大学。每个州在其本土内都至少建有一所大学,大一点的州有几十个校区。有些州立大学是综合性的,可以提供各类教育,但也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学院,比如农学院等。近来一些这样的学院已转为综合性大学。每所州立大学都向本州的居民免费或收取较低的费用提供教育机会,当然学习过程中的书本费、生活费由自己负担。一些大学由较大一点的城镇支持,一些原为私立的大学如今部分或全部由城镇支持。较大的私立大学有许多优势——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长期的信誉。他们不断地通过校友会筹集巨额资金。
小费与礼节
关于小费
在美国接受服务之后有付小费的习惯。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不太习惯。在西海岸的城市,很多都把小费写在账单上。小费是对劳动的报偿,有很多以此为生的人,所以要支付小费。
开门服务员机场搬运人员
每件行李$1-2。下雨时不好叫出租车,叫到出租车给小费$1。
餐馆用餐时
消费额的15%-20%是用餐后恰当的小费金额,但当餐馆收取服务费时可相对减少小费金额。另外,在酒吧每杯酒给调酒员$1。
出租车
小费为总额的15%。至少给$1。人数多或行李多时还要相应增加。
机场小巴
$1-3组有,按规定线路运行的大巴可以不给小费。
饭店搬运行李员
一件行李$1。
看大门的人
如果只是简单的问题不要小费,但是如果请他帮忙买比较难买的票的话根据难易度给$10、20、30的小费
打扫房间的人
如果是叫人来的话一般是服务费的10%-15%,要毛巾等物品的话$1。
观光巴士
大型观光巴士1日游或专线游$1-2,小型面包车1日游$5

基本的礼仪常识
美国是一个习惯、宗教、文化等有众多不同的多民族国家。因此与人接触时要多加小心。同时,遵守公共礼仪是必须注意的。稍有不慎也许会引起诉讼。这就是美国社会。
稍与人碰撞就说声“ Sorry”“Pardon”以示歉意
给别人添麻烦或要求别人让开时,常说“ Excuse me”
在邮电局及公共场所要排队等候。不过超市除外。
一般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如果你想吸烟时,别忘了向周围的人问一声:“ May I smoke?”
遵守“女士优先”。坐电梯等场合,让女士,尤其是年长的女士先行。
给老人孕妇让座!
在私人住宅厕所不使用时不要关门
不论在什么场合与人打招呼先说声“ Hi”或“Good Morning”
在酒吧等允许饮酒的场所要携带身份证明,几乎所有的州允许饮酒的年龄为21岁以上
饮酒必须在餐馆、酒吧、夜总会等褂讪场所。严禁在公园或者边走边饮酒
美国除褂讪的吸烟场外,禁止吸烟、严禁边走边吸烟
在美国,有些餐馆对着装非常严格,着休闲服装的人不得入内,特别是高级饭店,预定座位时最好确认一下对服装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