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变化的原因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金融机构体系变化:大一统的金融百货公司——分业经营——混业经营趋势
原因:金融市场不成熟,监管不完善,机构内控制度有待改善、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
有混业的趋势是因为:国家趋势的金融全球化,监管一体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等。
2、商业银行业务国际化的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如何?
一、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现状
近年来,“银行中间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激烈竞争的创新领域。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金融需求的推动,我国各商业银行现在越来越注重中间业务的创新,逐步认识到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三大支柱业务之一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倡导新的服务理念。各商业银行利用现有资金、技术、网点、结算等方面的优势发展各项中间业务。同时,在机构设置、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监控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了良好的开端和明显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1、中间业务面积小,范围窄,在银行总收入中占比低。在国际上,中间业务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创收的主要渠道之一。1992年,德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利润的65%:法国里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是总利润的77%:英国巴克莱银行中间业务的利润可以弥补全部业务支出的73%,美国花旗银行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只占总利润的20%,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中间业务却为其带来了 80%的利润。90年代中期,新加坡、香港等亚太地区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也达到30%。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却一直处于低水平,基本上局限于一些传统的代理业务,涉及的企业户数少、金额小、质量差、效益低,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很低。以1999年为例,中国银行6.87%,建设银行 4.19%,工商银行1.28%,农业银行1.21%。只有光大银行(20.30%)和广东发展银行(27.31%)的比较高,接近国际水平(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中国金融年鉴440-469页计算得出)。
2、中间业务大多是免费午餐。为争夺客户,你少收费我不收费,有的还或明或暗进行“倒贴”,加上现行政策规定许多中间业务不许收费,致使大量的中间业务都是免费午餐。比如银行代理业务(代收、代付、代理、代售),涉及到收费的只有银行的保管箱业务和代售旅行支票,代理收款、代理付款等其他业务皆免收手续费。
3、已经开办的中间业务产品品种少,层次低,功能不很完善。劳务型、低收益的业务品种多,高知识含量、高收益的中间业务品种少,大多依赖于银行的网点优势、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等条件,很少能利用银行信誉、信息、技术、人才优势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中间业务服务。
二、影响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因素
是什么在捆住银行手脚?为何国外如此看重的中间业务在我国却举步维艰呢?我们认为制约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因素是:
1、政策因素。我国现行政策还没有对商业银行进行准确的定位。什么是商业银行?对这一简单问题,不仅我们广大市民没有弄清楚,就是政府的高层管理部门也没有弄清楚。让我们来看看现代商业银行的功能:储蓄功能、信贷功能、支付功能、现金管理功能、投资或计划功能、代理功能、信托功能、货币政策传导功能、担保功能、经纪功能、投资银行业务功能。因此,商业银行是提供包括信贷、储蓄、支付服务在内的最广泛金融服务和在经济中发挥最广泛金融服务功能的金融服务企业。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企业,其主要功能是向社会生产和销售金融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销售金融产品必须是有偿的,也就是说,必须是有偿服务,而不是无偿服务。但是,目前商业银行在推销金融产品时,大量的都是非商业运作,因为现行政策规定不允许银行收费,商业银行也没有金融产品的价格制订权。工厂有权制订产品的价格,商场有权制订商品价格,邮电、通讯、交通等服务行业都有价格制订权,而且实行价格备案制,唯独商业银行没有价格制订权。商业银行不是垄断行业,而是竞争性非常强的服务行业,其价格理应由金融市场通过竞争来决定,但事实上全部由人民银行或其他管理部门制订。并且直到今天,仍不放开收费项目的决定权。比如,贷款只准收取利息,禁止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存款不论余额多少,一律计付利息不许收取费用,等等。相反,那些不是企业而是靠财政拨款的管理部门却是收费项目越来越多,形成“该收费的不准收,不该收费的偏偏允许收费”的怪事。其他的社会福利如福利分房、公费医疗、养老保险等相继取消或由暗到明,唯有商业银行还在承担着“社会福利提供者”的角色,“免费午餐”还要继续开下去。因此,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因素不是别的,而是现行政策。商业银行长期提供无偿服务,不仅商业银行本身效益无法提高,还使市民形成了一种习惯思维:不收费是应该的,收费是不应该的,是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
2、人才因素。国内高素质从业人员不多。这已成为我国银行业不能开展技术含量高的品种业务的“瓶颈”。比如理财顾问,就要求对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国内外经济形势都有较全面的掌握,而这方面的人才在我国金融界非常稀缺。
3、技术设备因素。中间业务的创新需要技术设备的支持。比如提高资金汇划清算效率、开展全行范围的咨询和理财服务等,都需要银行系统的数据集中处理,否则业务就会受到制约。目前在技术设备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主机处理能力、业务软件处理效率、业务软件可扩充性、地区业务发展特性、管理能力等问题都是比较突出的。
三、创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应采取的措施
1、放款政策,给予商业银行制订金融产品价格的权力。在业务经营范围、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各个方面,允许中资商业银行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为所有中外资银行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和合作的法制环境。
2、建立适合市场需求的中间业务经营体系。各商业银行有必要按市场导向重新考虑内部职能机构的设定,从上到下建立独立的专门管理中间业务的组织机构,打破以存贷为中心、以产品来设置职能部门的旧框架。比如以结算业务部门为基础,组建中间业务部,全面抓好公司、零售业务部门和全系统的中间业务管理。
3、健全对中间业务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要根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原有业务品种随职能部门调整而进行业务管理制度的操作规范的整合,使权限范围更明确、流程更科学、风险防范更有效,尤其要继续抓好信用证、承兑汇票和衍生金融产品等高风险业务品种的风险控制与防范。
4、创新符合市场需求的中间业务发展机制。立足于市场环境的变化,一要制订合理的中间业务发展规划。商业银行根据中间业务分散经营的特点和现状,结合自身的优势,在对所经营的中间业务的品种、市场和发展前景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有必要实施中间业务的区域定位发展战略,确定合理的中间业务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是加强新产品的开发,突出发展市场需要的重点中间业务产品。三是注重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通过国内专业化培训和国外交流性质培训相结合、理论研修研讨和实务操作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中间业务研发、管理和操作人员的全方位培养,尤其加强从事中间业务发展的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提高中间业务的开发竞争能力,凝集自身在同业竞争中中间业务方面的比较优势。
5、完善市场需求的科技支撑体系。各商业银行应在实现收付清算大集中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与中间业务发展重点相配套的科技支撑平台,搞好代客理财、咨询服务、银证合作等重点业务的电子运作软硬环境建设,将分销网络拓展到客户的办公桌上或家庭,提高银行卡业务的集约化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以此争取和稳定大批客户。
如果你感觉可以请采纳 谢谢
3、目前国际金融体系的现状与趋势
为重建国际货币秩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以美英等国为首的国际社会通过多边协定方式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包括:(1)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协调国际货币关系,特别是对各国的汇率政策实行监督;(2)实行以黄金为基础、美元为中心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3)在成员国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IMF可提供短期信贷,以补充其国际流动性。在最初的近20年里,该体系运行比较顺利,有效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重建、发展和繁荣。但由于该体系的基础是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并要求其他各国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因此,当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扩大,无法维持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时,它的继续存在便受到明显挑战。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停止向各国政府兑回美元后,各国纷纷放弃本币与美元的固定比价,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崩溃。1976年在IMF的提议和组织下,国际社会达成牙买加协定,宣布黄金非货币化,同时承认各国实施的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这标志着国际金融体系再次进入了一个不受全球性多边协定约束的动荡的时代。
自牙买加协定签订以来,国际金融体系总体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在许多基本问题上至今没有形成全球性的制度安排,因此,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近30年来的国际金融体系事实上处于一种“无体系”的状态。不过,伴随着国际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经济区域化的快速发展,该体系也发生了一些局部性变化。大致而言,它包括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国际汇率制度呈现出以浮动汇率安排为主、多种汇率安排并存的基本格局。目前,全球有三类基本的汇率安排:一是独立浮动汇率安排,实行国家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二是固定汇率安排,包括实行货币局制度和传统钉住汇率制度的国家,以及已取消法定货币国家(如欧盟内部和实行美元化的国家);三是“中间道路”安排,即各种介于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之间的安排,如爬行钉住制、区间浮动制和管理浮动制等,主要包括一些外向型程度较高或国内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发展中经济体。据统计,2002年,在IMF的186个成员经济体中,实行上述三类汇率安排的国家分别占22%、48%和30%。
由于美、欧、日在全球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它们之间的浮动安排对国际汇率制度的性质具有决定性意义。就单个国家而言,浮动汇率安排的利益主要体现在可以维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但从国际金融稳定的角度看,它至少包含两个缺陷:一是汇率的频繁波动将对正常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大大增加全球经济活动的汇兑成本和风险;二是容易引起汇率政策冲突,即运用本币贬值政策推行贸易扩张,以牺牲他国利益的方式维护本国利益。在过去一二十年里,尽管全球范围没有发生20世纪30年代那种竞争性货币贬值,但局部的冲突却时有发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情形是较为典型的一个例子。而在工业化国家之间,从80年代后期迫使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到最近一个时期美元强势政策的调整,都充分显示美国在缓解其经常账户逆差时对于汇率贬值政策的依赖。
固定汇率安排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全部或部分让渡货币主权,换取汇兑交易成本的降低和更强的国内财经政策约束。各种形式的“中间道路”则有可能兼收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的优点,并使本国货币当局具有一种相机抉择的自由。然而,在美、欧、日等大国货币频繁波动的情况下,无论固定汇率还是“中间道路”安排,实际上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不少研究显示,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1995年以后美元相对于日元的大幅度升值,造成了泰国等实行钉住美元安排的国家货币急剧升值,并严重损害了这些国家的贸易竞争能力。
第二,国际金融市场在国际收支调节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由于各国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国际金融市场在国际收支调节中作用比较有限,许多国家的经常账户逆差调节主要依靠财政货币政策。在发生严重逆差时,也可有限地运用汇率政策,并从IMF获得一定的短期信贷支持。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各国可以方便地通过商业性国际融资弥补其经常账户逆差,从而避免采用财政紧缩等可能影响国内经济稳定的调节措施。作为一种基于市场的安排,国际金融市场的存在提供了充裕的国际流动性,从而大大降低了各国国际收支调节的代价。但在另一方面,它也产生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它使一些国家放松内部约束,滥用财政扩张政策,延误必要的国内经济改革和调整。结果是不仅经常账户逆差最终变得难以控制,而且常常为沉重的外债负担所累,甚至成为金融动荡的根源。
第三,国际资本流动缺乏有效监管,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不稳定的重要源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资本管制的不断放松,国际资本流动迅猛扩张。目前,全球各类国际资本的日交易量已经超过1.5万亿美元。近年来不少研究显示,国际资本市场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缺陷,许多国际投资和信贷决策都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的。在资本流向的国别选择上,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动,常常发生“饱饥综合症”,即当看好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前景时,国际资本大规模涌向那里,而当这些国家因为资本过度流入而出现危机迹象时,国际资本又快速离去。因此常造成这些国家内外经济失衡,并最终导致货币和金融动荡。此外,在危机发生的前后,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大规模投机性短期资本的参与更是加剧了有关国家危机的深度,并在危机的国际传递方面扮演核心角色。
第四,多边国际金融机构的功能存在严重缺陷,并且具有明显的不公正性。IMF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遗产。1973年后,该组织已不再具有对各国汇率安排进行约束的权力,其主要功能是对发生国际收支危机的国家提供短期信贷,以增强其清偿能力。然而,由于该组织长期以来资金来源严重不足,因此对于危机国家的救援要求不是行动迟缓,就是力不从心,而且常常附加紧缩开支和经济自由化等不切实际的条件。此外,正如1997年在对亚洲金融危机处理过程中所显示的,由于明显受到美国政府和华尔街利益集团的影响,该组织对于美洲以外危机国家的救援要求往往显得十分冷漠。这表明了该组织在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方面的功能缺陷和不公正性。
第五,全球性货币金融合作成效甚微,区域性货币一体化进展显著。目前,全球性货币金融合作的主要渠道是七国首脑和财长会议。总体上看,这个协调机制常常流于形式和务虚,很少具有实质性内容。近年来,IMF和国际清算银行也在试图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但或者成效并不显著,或者对各国并没有真正的约束力。相比之下,区域性货币合作进程却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欧元于1999年成功面世,欧元区内部也已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框架。值得注意的是,欧元的诞生产生了明显的示范效应。最近几年来,在拉美、中东欧等地区,一些国家开始采用美元化和货币局制度,或者在区域内实行固定汇率安排。尽管两年前的金融危机迫使阿根廷放弃了货币局制度,但似乎并没有改变这一趋势。
第六,美元的金融霸权地位基本依旧,但正在面临挑战。自人类进入信用货币本位时代以来,一直没有诞生独立的世界货币,因此,国际经济交易始终依赖少数几个主权国家的货币来充当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资产。美元正是这些货币中最主要的一种。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借助美国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美元便建立了全球性金融霸权地位。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美元在国际支付和储备资产体系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但目前仍然高达60%左右。依靠这种地位,美国获得了大量的“铸币税”收入,可以通过输出美元不断占有别国的实际经济资源。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学术界对于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不少积极的改革建议和方案。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建议包括:增强发达国家之间的货币金融合作,建立汇率目标区,以减少大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尤其是对投机性资本流动的限制(如实行“托宾税”,即各国对外汇交易征税);改革和重塑IMF,增强其资金实力,提高贷款决策的透明度,增加发展中国家在该组织的表决权;加强区域性货币金融一体化等等。此外,也有一些比较激进的建议,如回归金本位体系、恢复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成立世界中央银行。
历史不会进行简单回归,重新回到金本位或布雷顿森林时代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近几年的发展显示,其他改革建议也大多没有得到有效实施。一个根本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金融动荡没有切肤之痛,加上改革有可能损害其既得利益,因而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在总体上并不积极,对于限制国际资本流动、改革和重构IMF等发展中国家十分关注的改革建议,则更是反应冷淡甚至持反对态度。另外,相互间的潜在利益冲突,也使发达国家很难在所有的改革问题上完全保持一致。比如,美国一直反对日本在亚洲推动货币金融合作,特别是反对其倡导成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
展望未来,可以认为,近期内国际金融体系的现状不可能发生重大变化。不过,从中长期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和深化,预计会有更多的国家积极致力于构建一个稳定和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这意味着上述改革建议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逐步得以实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已经并且仍将利用各种国际场合积极推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事实上,自1999年以来,中国在推动亚洲货币金融合作方面已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前瞻》对金融机构,提升银行资管客户忠诚度提出三条建议。
策略一:加快推出优质理财产品,缩短与它行同类产品推出的时间间隔,力求能够“领先”市场推出。
策略二:目前,许多银行在对客户的细分中主要以客户资产总额和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来考虑,容易造成对客户自身金融需求的忽视。对此,需要引进目标客户动态档案跟踪管理制度,加强对客户生命周期、风险偏好等细分变量的关注度,对稳定固有客户群、提高综合回报率有着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
策略三:这是银行致力于发展客户关系的最高境界。客户经理是传播银行服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客户信赖银行,首先从信赖为其服务的客户经理开始。
5、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金融行业 银行业
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下,金融业日益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中国金融业正逐步向世界开放,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国有金融机构也在向国际化发展。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骨干已成为外资金融机构猎取的首要目标。
金融行业的就业现状和就业趋势
目前金融业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有所下降.对研究生的需求有所上升,大量法律、计算机信息专业的毕业生被引入金融业。金融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向综合型发展。
金融行业青睐的人才专业方向包括:数量分析、保险精算、公司财务、证券投资、风险管理与控制、金融工程等。
该行业在主要分布城市的特点
·北京 金融业在北京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2007年北京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3%。金融业已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
·上海 金融业是上海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基本确立了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国内金融市场体系最完善的地区。上海正在向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
·深圳 金融机构众多,已经形成完整的金融产业链。靠近香港是深圳金融服务业发展中最大的优势,深圳和香港的金融业融合步伐将在未来10—20年里大大加快。
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际金融机构正在积极抢占亚太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银行纷纷扩展各自的市场份额。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主要业务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汇等银行业务和外汇业务等方面.金融新品种市场很大。银行业的发展将扩大对信息技术和风险防范技术的投入,并更加重视资本管理和风险控制;银行业的在线平台将进一步扩大。
银行业的就业现状和就业趋势
进入银行需要从基层做起,进行内部轮岗和转岗。商业银行青睐有一定从业经验、专业背景为经营管理、国际金融、货币政策等方向的人才外资银行应届生招聘量大.都强调外语要求。
关键岗位、薪酬及职业发展路径
·信贷员 年薪20万元起
柜员一复核员一信贷分析员一信贷审核员一高级信贷员一公司业务信
贷部门经理一支行副行长一支行行长一分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一分
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一分行副行长一分行行长
·风险管理 年薪20万元起
信贷分析一信贷审批一风险管控一风险控制经理一风险管理控制部总
经理
·资金管理 年薪25万元起
交易员一资金部经理助理一资金部经理一资金部总经理
·交易员 年薪25万元起
交易员一高级交易员一资金部经理一资金部总经理
6、简述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金融市场国际化是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之一。金融市场发展超越国界的限制,与世界金融日益融合,逐渐趋向全球一体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和加速。主要表现在:
①金融机构跨国化。不仅发达国家在世界金融中心设立了大批的跨国银行,而且发展中国家也在境外设立了一批离岸金融中心和金融机构。
②金融资产经营国际化。欧洲货币市场、欧洲债券市场和全球性股票市场的建立,使人们可在离岸市场上经营世界任何一国的货币金融资产。
③货币国际化。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已经蜕化,人们可以通过国际汇兑来转移各国间的货币购买力。不仅美元、德国马克、英镑、日元可作为国际结算货币,而且还有大批中等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也逐渐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朝着世界货币的方向发展。
(6)金融机构体系经营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扩展资料从整体来看我对于未来金融市场都是保持乐观的态度,从未来五年看来金融市场的驱动力十足,制造业升级和相关的改革将持续获得产业发展和政策的支持,金融去杠杆与金融监管作用下,货币流动性基本维持中性偏紧基本格局,随着去产能、脱虚入实相关措施的见效,风险有望得到有效改善,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互联网的加速发展区域协同发展等结构性力量在活跃发力,金融内生结构也在发生积极变化。
7、谈谈全球金融市场的最新发展趋势
世界金融业综合化发展趋势 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启示
自从20世纪末(1999年11月4日),美国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取消了已实行大半个世纪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从而标志着美国金融业从立法上告别了“分业经营”的历史,迈向“混业经营”的新历程。时至今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业现已全部走上了“混业经营”的综合化发展道路。目前我国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经营体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展业务创新。这是我国金融管理当局几年来始终恪守的指导性原则。但混业经营毕竟是一种潮流,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的中国在进一步改革开放,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应如何进行金融体制的调整和改革,是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值得深思与探索。
一、关于我国金融环境的客观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机制及内部控制机制仍不成熟和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中心,银行类机构的资金占我国全部金融资产的90%以上。而目前国有企业总体经济效益较差。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风险意识薄弱,内控较差。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混业经营”,在证券投资业务高收益回报的驱动下,难以避免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二)我国证券市场规模有限,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有待于优化。我国国民经济证券化率较低,证券市场规模狭小,容量有限,市场运行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各种规避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尚未获得发展,投资风险相对较大;市场投资者中机构投资者比重还很低,而以散户为主的股市市场波动大,投机成分大,稳定性差,此时若允许银行资金入市势必引起股价异常波动和“泡沫”经济现象,埋下金融风险隐患。
(三)我国金融法制建设虽已取得较大成就。近年相继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等一系列法规条例,但这些仅是金融市场行为的基本依据,仍属于框架性文件,对实际操作的规定过于粗疏,有待细化。如果现在急于依照美国模式进行金融自由化,放松管制,当金融机构在松动的管理环境下违规冒险时,监管机构和监管政策将显得被动和无力。
由此可见,我国的宏观金融形势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差别,盲目效仿将会带来很大风险。但是,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将尽,纳入世界经济潮流后,制度上的落后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能力。那么,权衡利弊,在稳健与效率之间如何进行博弈呢?
二、关于我国“分业经营”体制的再思考
(一)目前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体制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分业经营”体制还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在我国金融业发展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分业经营”建立起各业间的隔离带,避免由于各业的不完善而带来的“交叉感染”,是保证我国金融业健康稳步发展的现实选择。无论是银行业的经营机制、内控机制的不完善,还是证券市场的不发达,以及信托、保险业的粗放经营,都容不得各业间的相互冲击,在市场不均衡,各业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条件下,若推倒“防火墙”,撤销隔离带,那么,在利益的驱使下,各业资金将肆意横流,打破原有的资金格局,使得社会经济各界得不到应有的资金保证,影响我国经济合理、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混业经营”是未来的必然选择
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的需要,金融活动则是商品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社会生产经营活动需要更有效的金融活动为之服务。“分业经营”是我国目前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下的现实选择,但它毕竟阻碍了市场效率,限制了竞争也影响了我国金融业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内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欲追求“高效率、低成本、创新性”的全方位业务经营,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和金融服务效率,实行“混业经营”体制将是必然选择。
(三)“分业经营”→“混业经营”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前述提及,“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并非绝对不相融,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混业经营”的取向应在稳健与效率两要素的动态效用中以总效用最大化来实现。因此,“分业经营”→“混业经营”是在金融环境不断改善条件下的一个渐进过程。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首先通过开展中间业务和业务创新逐步过渡。其次,让有条件的金融机构成立金融控股公司,通过设立子公司的方式在银行、证券、保险和资产管理领域开展分业经营,在此基础上逐步走上融合的发展道路。
(资料来源:金融时报)
8、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正以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席卷世界。作为一种趋势,金融全球化一方面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形成严峻的挑战。金融全球化在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影响,同时具有正负两种效应。1.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的正面效应
(1)金融全球化有利于中国吸引外资,加快工业化进程
(2)金融全球化有利于先进的金融运作经验引入中国,提高金融效率
2.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的负面效应
(1)金融全球化使中国金融业面临挑战
(2)金融全球化为国际游资制造金融风险创造了环境
(3)金融全球化加剧了银行的脆弱性
(4)金融全球化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9、分析世界金融机构发展趋势?
为了解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对于全球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对我国的影响,由摩根士丹利、汇丰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等4家外资银行就2009年上半年全球经济运行情况和全年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主要观点如下:
一、上半年全球经济仍陷衰退,但已有较大好转
(一)美国经济形势好转,但不确定性较大。除汇丰银行比较乐观估计美国经济形势外,其他外资银行一致认为美国经济存在不确定性。摩根士丹利认为较高的按揭贷款利率不利于房地产市场复苏,且油价上涨将抑制消费;东方汇理银行认为股价走高的主要原因是市场悲观情绪好转导致的熊市反弹,经济基本面未有较大改善,银行业和通用等企业前景仍不容乐观;法国巴黎银行认为产能过剩和储蓄率上升将制约经济增长。
(二)欧元区尚未有明显复苏迹象。欧元区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4.8%,创下10年来新低,投资和存货分别下降0.9%和1%,成为主要下降因素。虽然德国和法国消费实现增长,但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消费大幅下滑,使得欧元区总体消费仍然下滑约0.5%。
(三)日本经济一季度已见底,但复苏尚需时日。日本工业生产指数二季度开始回升,但国内需求的萎靡使复苏尚需较长一段时间。一是虽然政府出台了鼓励消费的政策,但由于失业率持续上升减少家庭收入,消费需求可能进一步萎缩。二是出口进一步下降,扩大了工业产出和国内需求的缺口,企业将继续缩减过剩产能,减少劳动力。三是工业生产转化为私人收入和消费需要一个过程,致使短期内投资和消费都难有较大增长。汇丰银行分析,工业生产和最终需求、投资的缺口将导致日本经济中长期结构性问题,需要多年较快增长来弥补。
(四)新兴市场国家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随着中国经济刺激政策初见成效,一些大宗商业出口国已经受益。外资银行分析,随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大宗商品出口规模迅速增长,巴西、阿根廷、中东国家等资源型出口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如中国在2009年前4个月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随着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反弹,这些国家也将进一步受益。
二、预计全球经济2009年仍将负增长,2010年恢复增长
(一)美国将缓慢复苏,市场信心至关重要。外资银行一致认为,随着金融市场恢复稳定和消费的回升,美国经济将逐步走出衰退,但增长速度将大大放缓。一是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企业需要继续压缩过剩产能,减少劳动力人数,工业生产增长乏力。二是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家庭可支配收入减少,且储蓄率大幅上升,借贷消费的模式难以持续,加之股价和房价下跌形成负财富效应,消费难有大的增长。三是金融企业仍将继续去杠杆化,金融支持经济增长效果能力有限。四是美国贸易进口下跌幅度超过出口,随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逆差可能进一步扩大。
外资银行预测,美国经济2009年将出现2%至3%之间的负增长,2010年则恢复增长。同时,受产能过剩影响,美国2009年将出现小幅的通货紧缩,2010年将恢复正常。
(二)欧元区可能在2009年下半年见底。外资银行普遍认为其最早将于2009年下半年见底,2010年能否复苏尚有待观察。一是投资和存货2009年一季度继续萎缩。二是消费意外下降和银行信贷急剧萎缩,失业率没有出现反弹迹象。三是受全球经济放缓和美国储蓄率上升影响,欧元区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面临外需减弱问题,同时美元结构调整导致欧元面临升值压力,将制约欧元区出口增长。四是欧洲的金融机构同样面临较大的潜在损失,2009年至2010年需减计7500亿美元资产,加大了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外资银行普遍预测,欧元区经济2009年将出现超过4%的负增长。对2010年涨幅,摩根士丹利和汇丰银行预测将小幅增长,东方汇理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则预测将继续萎缩。
(三)日本重陷通缩陷阱。一方面,受全球经济衰退影响,日本出口大幅下降,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日本政府的消费刺激政策主要集中于电子产品和汽车,随着失业率不断上升,消费将继续受到抑制,导致日本经济2009年继续衰退,且出现通货紧缩。外资银行一致预测,日本经济2009年将出现6%左右的负增长,2010年恢复增长。
(四)亚洲2009年有望复苏。2009年一季度以来,亚洲经济出现较强的复苏迹象,股市开始反弹,各国信用违约掉期价差已明显收窄,采购经理人指数和信心指数都大幅回升。虽然出口仍未出现根本性好转迹象,但外资银行普遍认为亚洲经济将在中国、印度等国的带动下最早复苏,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三、中国经济表现将优于他国
外资银行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通道,以投资为主的内需将取代外需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也存在降低经济运行效率的隐患。当前中国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平衡信贷供给何实体经济需求,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传导和杠杆作用,提高政策效果。摩根士丹利、汇丰银行、东方银行、法国巴黎银行预测中国经济2009年增长率分别为7.0%、7.8%、7.5%和7.7%,2010年增长率分别为8.0%、8.5%、8.0%和8.5%。
(一)2009年二季度经济开始加速。2009年3月以来,中国经济日渐活跃,5月高盛中国活动指数(衡量中国实体经济活跃程度)同比增长7.2%,远高于1月和2月2.1%的增幅,环比则高达27%,达到历史高位。与4月份相比,除出口降幅进一步扩大外,5月份工业生产指数、固定资产投资、房屋和汽车销售等指标都大幅改善,表明经济正在加速。同时,5月和6月的采购经理人指数表现均好于预期,市场信心已经恢复。
(二)内需取代外需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的内需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2009年3月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开始加速增长,4月和5月分别同比增长40.5%和46%,同时消费实现较快增长,汽车和房地产销售4月和5月分别同比增长18.5%和23.8%。此外,民间为主的房地产世纪投资(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率已达20%,相当于危机爆发前水平。
(三)宽松的信贷环境助推经济增长。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推动力投资快速增长。2009年前5个月商业银行贷款达人民币5.8万亿元,同比增长3.7万亿元,信贷环境极为宽松,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东方汇理银行分析,即时对银行未来的信贷投放规模作保守估计,固定资产投资也将在2010年二季度之前保持快速增长。
(四)上半年的通缩不会持续。法国巴黎银行分析,由于市场积累了大量的流动性,且央行出于经济基本面的考虑短期内无法收紧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将依然宽松,通缩将不会长期持续;摩根士丹利预测,通缩将于2010年3月结束。
(五)经济增长质量可能下降。东方汇理银行认为,中国当前增长模式面临经济增长质量下降的风险。一方面,银行过度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可能导致不良贷款规模上升和产能过剩,影响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的未来稳定。另一方面,贷款和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最终需求的比例进一步下降,增大了经济增长的人为因素。
四、政策建议
(一)积极推动政策重心由“保增长”向“调结构”转移。一是适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有保有压”,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的产业,从资金供给、扶持政策等加大支持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区域的支持力度,在项目分布、资金配套上向其倾斜,以促进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三是适时加强投资管理,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率,拟立项的项目,要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展前景等进行严格、充分的论证;已立项的项目,要精心组织实施。
(二)加大保障民生力度,促进消费增长。一是通过培训、信息服务、小额担保贷款等方式,加大对农村妇女、毕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就业困难群体的支持力度,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力度,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三是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三)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维护金融和经济稳定。一是加强对市场资金流动的监控和管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及时疏导或回收过剩流动性,保证市场和经济的稳定运行。二是加强指标监控和风险提示,引导商业银行适当提高信贷审批标准,控制借贷资产风险。三是加强货币政策和信贷供给的结构性调整,避免流动性集中于大银行、大企业、热点领域。四是加快债券市场改革,适时推出创业板,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避免风险向银行业过度集中。
10、如何正确地认识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中小银行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浦发银行(600000.SH);招商银行(600036.SH);兴业银行(601166.SH);中信银行(601998.SH);民生银行(600016.SH);光大银行(601818.SH);平安银行(000001.SH);华夏银行(600015.SH);北京银行(601169.SH);盛京银行(HK.02066);重庆银行(601963.SH);宁波银行(002142.SZ);广州农商行(01551.HK);重庆农商行(601077)。
本文核心数据:金融科技投入占比;研发应用程度
——金融科技成为中小银行核心战略
各中小银行在积极落实疫情防控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纷纷加大线上化经营的力度,疫情成为中小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器和催化剂,是2019年以来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一次集中迸发,疫情之后中小银行延续并加强数字化迭代升级的趋势已成普遍共识。
调查显示,平均接近90%的受访银行认为疫情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各方面变革举措“在本行战略地位较高”或“是本行的核心战略”。超过45%的受访银行表示是“本行的核心战略”。这说明,未来推进零售转型和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结合,将使中小银行的零售业务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消费金融、信用卡、私人银行等领域将成为金融科技发力的业务重点,科技赋能之下的数字化升级也将为零售转型提供更强劲的驱动力。
2019年度有近三分之一的中小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占总营收比重超过了3%;与2018年相比,金融科技投入增加30%以上的银行接近五分之一,增加10%以上的接近三分之二;有超七成的银行设有金融科技一级部门,比2018年的调查数据提高了近25%。
——金融科技与业务融合度有待提升
在新兴技术投入方面,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是区域性银行投入最多的三项技术除了构建数字银行基础架构之外,移动端体系能力的建设也是区域性银行所需关注的重点,移动互联、大数据技术与银行整体业务的融合度超过90%。
对比来看,2019年以来中小银行普遍加强了金融科技与业务、管理的应用融合,在线上渠道和互联网营销拓展、产品研发能力和针对性、信贷风控的智能化水平、智慧运营效事等方面都有所提升。中小银行业务条线方面的网络贷款、支付结算、便民业务和内部管理方面的网络安全、移动互联、合规监管等业务中,金融科技的应用覆盖度超过90%。
但与管理流程中的金融科技融合相比,中小银行在业务流程方面的金融科技应用融合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尽管不少中小银行在部分业务板块中的金融科技应用程度已经有了明显提升,部分改善了此前较为突出的渠道、营销、产品、风控等问题。
但是,从应用融合的标准来看,金融科技与很多核心业务和创新业务的融合度还不够深入,线上线下一体化程度还不完善,各个业务条线之间的渠道整合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特别是在供应链金融、特色三农业务、财富管理和同业业务等方面,与发展期望还存在较大差距,亟待突破。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中小银行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