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安南呼吁包容性全球化的文章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安南呼吁包容性全球化的文章

发布时间: 2022-08-01 01:22:48

1、请把这篇文章翻译成英语,谢谢(怎样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保持民族认同)

How to maintain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Globalization is a complex process , is the formation of a variety of complex and diverse links between the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 the status of the nation-state has been increasingly challenged . Globalization on national identity also brings great challenges that weaken national identity .
With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 , soci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ssues are also increasingly prominent.
Globalization on China is both an opportunity and a challenge. Therefore, in advance of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 while strengthening nat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 for promoting national unity and harmonious ethnic relation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Present, we should uphold and improve national policy to continuously consolidate and develop equality, unity , mutual assistance and harmonious socialist ethnic relations . Which do a good job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areas .
First , to prevent and resolutely crack down on domestic and foreign hostile forces, ethnic separatist activities.
Second , the formation of a fair, reasonable and open social structure, promote social integration and identity integration of all ethnic groups.
Third, strengthe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ecation , ethnic unity ecation , civic ecation , history and culture ecation.

2、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的会议目的

安南秘书长的千年报告中多次涉及普通民众及其参与联合国事务对于联合国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尽管联合国是国家组成的组织,但《宪章》是以“我联合国人民”的名义制定的。《宪章》重申人的尊严与价值,尊重人权和男女平等权利,致力于实现以更高生活水平为尺度、免于匮乏和恐惧的社会进步。归根结蒂,联合国是为全世界人民的需要和希望而建立的,必须为此服务。
我们思想或行动的方法最重要的转变莫过于: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以人为本。让世界各地城镇乡村的男女老少都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号召比这更崇高,没有任何责任比这更重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信全球化确实具有了包容性,能让每个人都分享它带来的机遇。
对联合国而言,要成功地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最终意味着要满足人民的需要。《宪章》就是以人民的名义制定的;展望二十一世纪,我们的任务仍然是实现人民的愿望。

3、五月十七是行星饭的什么日子

5月17日是国际信息社会日

从世界电信日到信息社会日

每年的5月17日,全球电信业都要庆祝自己共同的节日——世界电信日。从2006年开始,这个日子又增添了一个特别重大的含义,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内海善雄一起向世界发出通告,邀请各成员国共同庆祝首届世界信息社会日。

从电信日到信息社会日,不仅标志着日新月异的电信技术已经向更先进、内涵更丰富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更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社会的新纪元大步迈进。

“从电报流行的岁月到空间时代的通信,直至跨入如今的网络时代,国际电联一直在为连通世界发挥着推动作用。”——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

1844年,电报正式用于公众通信。欧洲一些国家先后成立了“德奥电报联盟”和“西欧电报联盟”。1865年3月,上述两组织合并成“国际电报联盟”。同年5月17日,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奥地利等20多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了《国际电报公约》,并宣告国际电报联盟正式成立。随着电话和无线电的广泛应用,国际电报联盟于1932年改名为国际电信联盟。国际电信联盟的宗旨是:扩大和促进国际间电信技术的合作;促进电信事业的普及;协调各国的电信政策。

为了纪念国际电信联盟的建立,国际电信联盟在1969年5月17日将5月17日定为世界电信日,并要求各成员国从1969年起,在每年的这一天开展纪念活动。1973年,国际电信联盟再次通过决议,为了使纪念活动更有系统性,每年的世界电信日都有一个主题。

从本世纪初开始,人类信息社会的建设提上国际社会的正式日程。2003年和2005年,人类历史上首次聚焦于信息社会主题的首脑级会议分两个阶段在日内瓦和突尼斯举行。并提议将今后每年的5月17日定为世界信息社会日,联合国大会批准了这项提议。峰会还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以人为本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真正全球化的信息社会既要具有开放和包容性,又要注重安全。

为此,2007年联合国和国际电联不仅号召全球同庆首届世界信息社会日,也将当天作为第38届世界电信日来纪念,并把主题定为“让全球网络更安全”,勉励全球电信业共建既具有开放性,又具备电信级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为实现信息社会奠定基础。

4、老师让现在写《包容与包容性增长》的文章,哪位大哥大姐教教我啊?谢谢了!

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而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 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等。
包容性增长的提出
“包容性增长”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2009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发表题为《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强调“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2010年9月16日,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胡锦涛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这是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需要共同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胡锦涛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应该坚持发展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包容性增长的涵义
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 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
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前者包括作为指标的吉尼斯系数(衡量收入分配)、识字率、公共产品的一般供应和分配,包括教育、卫生、电力、水利、交通基础设施、住房、人身安全等;包容性增长也包括无形的因素、观念和“感情”。其关键词是希望和参与,使社会上尽可能广泛的人群有共同的愿望。当一些社会成员觉得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指望得到那些富人所想得到的,排斥和不包容就产生了。如果人们相信明天会更好,尤其是当他们能切实地期望子女加入到“赢家”的行列之中,那么他们会准备好听过今天的困难。
包容性增长的意义
包容性增长对我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我国正是处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重要调整的时期,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将从依靠外需型转为内需性的经济增长。因此,胡锦涛主席强调:”应结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全社会就业水平,增强抵御危机和风险能力;加强社会保障网络建设,着力解决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旨在建立一个内需性的经济增长。
从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形势好转的基础并不牢固。对于中国的崛起,美国在政治军事遏制无法奏效的情况下,美国正在采取经济、外交等各种手段试图延缓中国崛起的步伐和规模。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对世界提出的“包容性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希望这个对你会有用.......

5、IFF缩略语的国际金融论坛(IFF)

国际金融论坛(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um,IFF)是独立的,非盈利、非官方国际化论坛组织,由中国政府部门、联合国系统机构、相关国际组织、全球金融机构和领导人共同发起成立,是全球金融领域高级别常设对话、交流和研究机构,2003年10月创立于中国北京。
主 席:成思危,前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共同主席:保罗.沃尔克,美国总统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主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
理 事 长:李贵鲜,前中国国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
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韩升洙,韩国前总理,第5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促使我们需要联合力量,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更广泛的合作对话机制,定期共同协商和解决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诸多重大问题。国际金融论坛(IFF)始终以这一目标而努力,致力于推动所有成员和参与者的全球合作,吸引全球金融界精英,探讨和协商国际金融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应对世界最重大的挑战,推进更具包容性的、更具广泛性的全球合作与发展。
我们的使命:
秉承“构建全球金融—新资本·新价值·新世界”的精神使命,致力于成为具备战略远见的多边对话通道。
我们的目标:
通过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运行机制,确保IFF的独立、客观、权威和全球金融领域信息的充分披露,达到:
(一)推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
(二)推动多边对话,促进国际金融合作与交流;
(三)推动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推动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推动金融风险控制机制的完善;
(四)促进金融稳定、金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五)促进并开展广泛的研究、咨询和教育项目。
长期以来,国际金融论坛(IFF)始终坚持前瞻性、权威性和较高学术水准,日益受到国际金融界和社会各方的关注,产生了巨大影响,已经成为了推动全球金融界进一步交流、合作与发展的沟通平台。
历史和成就:
国际金融论坛(IFF)于2003年10月创立于中国北京,致力于推动所有成员和参与者的全球合作,吸引全球精英,探讨和协商国际金融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应对世界最重大的挑战,推进更具包容性的、更具广泛性的全球合作与发展。并为各成员带来更多项目,其中包括IFF会议、IFF研究咨询、IFF媒体、IFF教育以及IFF的全球项目和倡议。
2002年10月,针对国际金融形势和需要,IFF开始发出筹备倡议,并得到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以及中国政府部门、联合国系统机构、相关国际经济组织和全球金融领袖的积极回应。并在以后的发展中,继续得到了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新西兰前总理詹妮.希普莉、韩国总理韩升洙、巴基斯坦总理阿齐兹、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署长、新西兰前总理海伦·克拉克等200多位全球政治和金融领袖的加入和支持。
自2003年起,IFF每年定期召开全球年会,迄今共有来自全世界的500多位政治、经济、金融领袖和著名专家参与并演讲,共1万多人次各界代表出席了会议,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力。
2003年10月28日,来自中国政府部门、联合国系统机构、相关国际经济组织和20多个国家各地区的78名嘉宾代表,汇聚中国北京,正式召开国际金融论坛(IFF)首届年会,600多名各界人士出席会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
2004年11月,来自中国政府部门、联合国系统机构、相关国际经济组织和20多个国家各地区的代表和著名专家学者,出席并发表了《IFF宣言》,宣布建立IFF理事会和常设机构。
2007年11月,IFF战略文库丛书开始正式出版,IFF丛书是集研究成果、演讲文集、金融领袖及IFF成员著作为一体的系列文集,根据每年年会和研究成果定期出版,目前已陆续出版了《中国金融开放新格局》、《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与中国的影响》等系列丛书。
2008年9月,IFF独立的学术刊物《IFF》杂志创立并筹备出版,并于2008年11月IFF全球年会期间推出创刊号。
2009年6月,IFF联合中央财经大学建立了中央财经大学艾佛(IFF)研究院,旨在整合全球经济、金融界和学术界高端资源,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跨学科研究、教育培训和智库机构,包括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战略性和政策性的研究报告,为各界提供交流、研讨的高端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一流的研究、咨询和教育培训服务,并与世界著名大学合作开展全球金融EMBA,金融学硕士、博士课程,全球金融领袖高级培训课程等。艾佛(IFF)研究院目前拥有在建教学和科研办公楼6栋古典四合院,占地面积18亩,总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将于2010年底完成全部改建和基本设施配套工作,2011年正式启动运营。
2009年11月,在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IFF与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正式签署IFF永久会址战略协议,确定IFF永久会址正式落户北京通州区京杭大运河畔,总规划面积达3平方公里,将以国际领先的绿色和低碳设计标准建设,包括独立的国际会议中心、五星级酒店、IFF研究院校区、国王图书馆、、国际金融博览馆、体育和休闲度假中心、IFF俱乐部、IFF高尔夫球会和社区配套设施等。建成后的IFF永久会址将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交流与合作平台,成为中国和北京首都金融发展的“新标志名片”。
2009年11月,IFF与联合国系统机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共同筹建IFF国际顾问委员会。
特别记录:
世界性的金融发展和国际间的金融自由化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应该对各国的发展情况予以了解和研究,有必要通过对话,建立一个有益的世界金融交流平台。国际金融论坛(IFF)正是致力于推进中国及世界金融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交流平台。
—— 国际金融论坛(IFF)
我特别高兴地看到你们正在做出特别的努力,举办国际金融论坛将会推动相互沟通理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科菲·安南,联合国秘书长
我高兴的向国际金融论坛所有参会者致以热情的问候,这个会议是在一个重要的时刻举行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恶化,对全球经济,尤其是对于人类大家庭中最贫穷和最脆弱的成员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即使是在最近一轮金融动荡出现之前,我们为减少贫困做出的共同努力已经受到了粮食和能源价格攀升以及气候变化加速的挑战,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这一重大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具有挑战性,我们不能任凭全球金融危机恶化,使我们以往的成果付诸东流,让更多的人陷入贫穷。我们必须保护那些生计岌岌可危的人民。
——潘基文,联合国秘书长
我很荣幸地欢迎各位参加国际金融论坛。作为WTO的新成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也面临来自金融领域的巨大挑战。论坛提出在全球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环境下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我相信各位将从来自世界各国的高级官员和金融领袖的独到见解中受益。
—— 让·克雷蒂安,加拿大前总理
经济全球化是真正意义下的相互依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在金融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要通过国际的合作,为建立一个均衡的、公平的国际金融市场而努力。
—— 成思危,国际金融论坛主席
十届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值此国际金融论坛开幕之际,我衷心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在我担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期间,我深刻体会到了全球经济的重要价值,并且强烈感受到其前所未有的相互紧密联系性,国际金融论坛能够为全球人士提供绝佳的研讨且影响着全球经济的机会,所以参与这个论坛是一件大事,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参与支持国际金融论坛的原因,致以最衷心的祝愿。
—— 托尼 布莱尔,英国前首相
国际金融论坛(IFF)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里我见到了很多来自全球金融界的知名人士和学者,这里可以让我们进行头脑风暴,把我们的智慧和经验集中在一起,让我们更多的了解和讨论现在的一些问题。在未来5 年当中,中国将成为全球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引领者,她解决国内发展中遇到各种问题的创新举措,可能会对全球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中国肯定会在世界的舞台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国家。
—— 詹妮·希普莉,新西兰前总理
在中国设置长期性的国际金融论坛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焦点,全球资本流动也逐步转向以中国为核心,积极参与和建立一个高层次的对话平台,将对中国金融改革与开放,对国际资本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作为常设全球金融高峰会议,国际金融论坛的创立和召开都将向世界表达出自己的声音。
—— 罗伯特·蒙代尔,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各国政府和金融界要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全球金融制度和更加有效的协调机制。国际金融论坛是全球金融界的盛会。论坛发表了《国际金融论坛宣言》,将定期定址举办国际金融论坛年会,为国际金融界提供一个交流对话的窗口。这个窗口加强了各国金融界的联系,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加强了政府、学术界和金融界的联系。
—— 蒋正华,十届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国际金融论坛(IFF)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历史上都没有今天这样的重要,因为今天我们面临着在全球的金融和经济领域最重要的挑战,论坛成员嘉宾均来自全球金融界的领袖。我相信国际金融论坛(IFF)必将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论坛。
—— 莫瑞斯·斯特朗,前联合国副秘书长
加强合作,特别是通过与国际金融论坛(IFF)的长期战略合作,以此来帮助中国构建更广泛的金融市场,使贫穷人口受益。我认为,塑造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国际金融论坛将是至关重要的。
—— 泽菲兰·迪亚布雷,联合国副秘书长
非常荣幸参加国际金融论坛,在这里见到了很多全球杰出的金融领袖和领导人。国际金融论坛是一个高规格的论坛。一年前,20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也是在这里举行。正是那次会议为中国金融体系应该怎样发展奠定了一个基本的基调。我们希望中国能够做出非常重要的、中国应该做出的贡献。
—— 约翰·利普斯基, IMF第一常务副总干事
合作才能取得进步,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全球多极化市场新的发展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强合作对话,参与其中。我希望各种体制能够进一步协调合作,建立一个更加安全的贸易和金融体系。
—— 麦克·坎特,美国前商务部部长和贸易代表
金融危机使全球精英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全球的金融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非政府机构也需要积极探讨如何走出危机。现在亚洲有了自己的国际金融论坛(IFF),亚洲经济正显现复苏迹现,中国及其他新兴国家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提供了动力来源,很高兴在国际金融论坛(IFF)看到中国政府克服危机的决心和所付出的努力,相信国际金融论坛(IFF)能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做出自己的贡献。
—— 韩升洙,第5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韩国前总理
全世界面临极为严重的挑战,我们需要强大的领导力、强大的决心和改革,以便我们实现所有的潜能,让我们下一代和全世界都有非常稳定、和平的发展。
——肖卡特·阿齐兹,巴基斯坦前总理
我非常荣幸能够在国际金融论坛(IFF)这次非常重要的会上进行发言,在过去很多年当中这一论坛汇集了中国和各国的国家领导人、高级专家、以及国际经济组织的领导者,他们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著名和最富有影响力的活动,在世界的金融和经济界都是如此。
——埃德蒙·阿尔方戴利,
欧洲50集团主席,法国前财政部长
非常荣幸参加国际金融论坛,北京现在正领导着全世界走出危机。在过去一年当中,中国在全球经济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也已经成为G20集团主要成员国之一。非常高兴中国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在IMF应对危机的时候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多米尼克·施特劳斯·卡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

6、帮忙翻译一下,很急,有关于全球化的文章,英文,O(∩_∩)O谢谢

全球化因特网,简言之,就是使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小村子。全球化因特网给予了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广泛的机会去发展它们的经济、改善它们的政体、丰富它们的文化、更新它们的技术等等,但全球化因特网是一把两刃剑:既有利的一面,也有害的一面。

Globalization Internet, in short, is to make the whole world becomes a village. Globalization Internet give to the world each country wide range of opportunities to develop their economy, improve their regime, rich their cultural, to update their technology and so on, but globalization Internet is a two-edged sword: both advantageous one side, but is also harmful to one side.

在过去二十年,在全球化因特网爆炸性的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已经产生了快速的经济增长、持续的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因此我们是应该接受的。其次,它也能带来伤害,在全球化因特网爆炸性的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一直在经历着自己传统美德的瓦解。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and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ization Internet explosive, China has proced and rapid economic growth, ongoing social progress and people living standard improving, so we should be acceptable. Second, it can also bring damage, and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ization Internet explosive, China has been experiencing their traditional virtue collapse.

全球化因特网很大幅度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经济迅速发展,使得人们被金钱扯着跑,只知道关注当下的自己利益,却让环境这么恶劣下去。

Globalization Internet and improve a range of our lif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make people money is at the run, only know then his interests of attention, but to make the environment so bad it.

总之,环境是我们生活的基本条件,破坏了,总要记得抢救,若是置之不理,我们的后代又哪来好的环境成长。

In short, the environment is our basic conditions of life, damaged, will always remember that rescue, if ignored, and, and what our future generations to grow good environment.

7、“国学”何以“为体” “西学”如何“为用”——浅谈“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定位与创新

此时此刻,我们重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似乎老得掉牙、土得掉渣的旧题目,显然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不合时宜之举。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去除先入为主的成见,平心静气地重新审视及思考这个题目,即不难发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所提出的如何处理中西文化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学术问题,经过百余年的学术争论及思想斗争,在今天的中国不仅没有得到切实的答案,而且仍然是造成中国社会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诸多深层结构性困难的根本原因。此一无法回避的历史问题在今天全球化大潮日益泛滥的紧迫形势之下显得更为尖锐,并已经成为亟须得到根本性解决的时代问题。
关于此一问题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学界早有详尽的考证和研究。然而,我们首先认为,“西学”之“体”并非什么民主自由政制和法律教育体系,而是决定西方文明面貌及走向的西方哲学;同样,“中学”之“体”亦并非什么儒家道统及君主政制,而是维系中国文明及社会数千年于一统的中国哲学。在这里,笔者尝试重返自严复至梁漱溟的传统研究视界,径直从中西之“学”这两者的思想及哲学内核的相互比照着手,进而重新阐述“中学”必须“为体”,“西学”应该“为用”的论题。当然,此一论题实在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涉及广泛的学术题目,没有数十万字以上的专著根本不可能全面地说清道明。因此,笔者这篇小文章肯定会挂一漏万,错失谬误所在多有,尚祈读者诸君抱持宽大为怀之念一览,更望有以教之。a
一、“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成因
当前,人类所身处的这个以“经济一体化”及“社会信息化”为表征的全球化时代,并非偶然地在一夜之间出现的,而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许多中外学者指出,始于1492年的“地理大发现”运动拉开了“全球化”的历史帷幕。在此一运动之前,由于分隔着广袤的陆地及浩瀚的海洋,分布于世界各大洲的各个人类古文明无法进行有组织的直接交往,基本上是处于不相闻问、各自发展的独立状态。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和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之间由于巨大的地理障碍及科技水平的局限,始终无法展开连续的、全面的直接交流。而于中世纪时期兴起的阿拉伯文明由于地处欧亚非大陆的交汇点,通过经贸来往为中西文化交流架设了一条狭窄的“海桥”,并打开了一扇小窗口。但发生于十二、十三世纪史无前例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多次“蒙古西征”却在无意之中为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交流开辟了一条宽阔的“陆桥”,由此传入西方的中国古文明成果更对以后的世界历史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哥伦布在追求“东方财富”的利欲驱动下意外地“发现”了美洲大陆,刺激着后来者终于实现了环球航行,标志着“全球化”时代的开端。新大陆的发现与环球航行的成功及其所带来的丰厚成果又极大地刺激了西方思想文化本身早已潜藏着的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本质,因此,以“恢复”古希腊文明为号召的“文艺复兴”运动应运而生。建立在早期资本主义物质基础之上的“文艺复兴”运动一方面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强烈地冲击着封建贵族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又极大地推动着西方科技不断地向前发展。进入十八、十九世纪的殖民帝国主义时期,西方文明已经充满自信地以“世界主人”自居(如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然而进入复杂多变的二十世纪后,人类历史的发展却意外地呈现出混乱而又矛盾的面貌。
一方面,自黑格尔身后,西方哲学便不再产生能够建立形而上学经典体系的世界级大师。随着尼采“上帝已死”的哀鸣,尤其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思想界突然发现自己的终极信仰彻底破产,只好龟缩在分析哲学的“象牙塔”以及存在主义的“小贝壳”里自慰度日。而同样出自西方哲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本来颇有成为人类思想指导原则的发展前景,可惜的是同样无法突破西方哲学在形而上学方面的先天局限,由于其自身形上理论的阙如和意识形态的硬伤,使得西方人自己都无法全盘接受,反而在资本主义世界以外却获得了意外的成就,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指导原则。另一方面,西方科技却仍然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轨迹一往无前地突飞猛进,推动着西方工业在短短一百年里连续跨越了机械时代和电子时代并已全面进入信息时代。在科学基础理论方面,西方各国大师辈出,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普郎克首倡的量子力学再到高能物理学领域的基本粒子学说,无一不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压倒性的领先地位。同时,在政治经济领域,则推动着西方社会从自由竞争的工业资本主义阶段转向政府与财团主导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冷战结束后,更促使美国进入追求及维护单极全球霸权的帝国资本主义阶段。至此,所谓“全球化”进入了高潮的一幕。
二、西方文明无法突破时代困局的深层原因
两相对比之下,我们可以发现,现代西方思想与现代西方科技的发展现状竟然出现了侏儒和巨人同处一室的有趣场面。西方国家凭借其“巨人”般的科技基础建立了“令人生畏”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意图以此主宰世界;但其“侏儒”般的思想理论却又每每无法调和世界范围之内的各种矛盾,甚至令其一再在世人面前出乖露丑。当前,已经取得全球霸权地位的美国自然毋庸置疑地成为西方文明的代表,因此她本应利用自身庞大的国家实力秉持其一贯提倡的“平等博爱,民主自由”的立国原则,推己及人地致力于世界和平事业以及人类发展规划,则不仅事事得心应手,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共仰,更能为美国自身的长远发展奠定万世不易的坚实根基。然而美国的统治阶层不但意不及此,反而继续奉行等而下之的“弱肉强食”丛林法则,意图藉此建立“绝对安全”的绝对霸权。换言之,美国将自我吹捧为普世原则的,并依仗强大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行的美式“民主自由”,其实质不过是推行其全球霸权的政治工具而已。此一行径连基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都尚未达到,更遑论超越了。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美国身上,恰恰集中地体现了西方文明的巨大优点及其致命缺点。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西方文明内部存在如此鲜明的优缺点兼具的特征呢?
我们认为,西方文明至今仍然无法突破自二次大战以来的发展“困局”,其深层根源不在于科技的高度发达,亦不在于某些西方国家的“帝国主义本质”,而是渊源于西方哲学自身独特的理论内核。众所周知,在“文艺复兴”时期之后蓬勃发展的西方古典哲学并非建立于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之上,而是远奉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为祖。因此,成中英教授在《论中西哲学精神》一书里精辟地指出,“西方哲学可说是从一开始就有知识的取向,希腊人素来就对知识理性执著地追求。知识理性与方法意识密切相连,于是就从求知导致对方法的寻求”。“从总体来看,西方哲学方法的核心是‘理性’的建构方法。理性本身是求分的,经常‘援理以释性’,往往知分而不知合”(1)。
在古希腊哲学发展前期,哲学家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研究“世界本原”方面。但到了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著名观点后,整个古希腊哲学的发展便产生了方向性的转变。柏拉图继而提出了将追求心灵内在原则与德性的一般定义客观化的“理念论”,首次确立了西方哲学的唯心世界观;又提出了注重“知性分析”的“辩证法”以及“至善的造物主创造世界”的“宇宙原型说”。而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又提出了“第一推动者”的概念,并首次将“哲学”确立为一门研究“实体”(亦即‘世界的本质’)的独立学科,更建立了物理学、天文学、动物学等实证学科门类,为西方哲学打上了深刻的“科学”印记。
可以说,古希腊哲学基本上决定了西方哲学既注重知识理性又固守唯心理念的发展路向和思想面貌,其实质就是从“人”自身的视角及立场观察和研究整个世界(自人观天)。注重“知识理性”的结果必然推动着科学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亦潜藏了诱导实用主义及个人主义的深层因素;固守“唯心理念”以及将“本体(神)”人格化的结果则必然导致宗教盛行及破坏自然(天人对立)。故此,从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来看,其后的笛卡儿(心物二元)、康德(知识架构)、黑格尔(精神本质)这些能够自成系统的西方哲学家基本上都沿袭了古希腊哲学的发展方向,并构成了西方古典哲学的主要内容。但他们并未能突破及超越古希腊哲学在形而上学领域的先天局限,反而是在充实发展古希腊哲学理论体系的同时又大为加强了西方哲学的这种先天局限,以致今天的西方哲学后继者陷于此一困局而无法自拔。
质言之,“西学”之“体”存在着方向性的错误,而“用”则得到了正确的发展。正是在西方哲学注重知识理性的方法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科学技术戳破了西方哲学的唯心世界观,导致了西方思想终极信仰的破产,并至今难以修复。因此,西方文明“体”“用”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造成了今天西方科技高度发达而西方哲学却“萎靡不振”的时代特色。同时,盛行于西方社会里将“个性解放”推到极致的极端利己个人主义,其实质是放纵了人性的负面因素,大大加深了西方文明当前所遭遇到的时代危机。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定位
与西方文明主动追求“全球化”截然相反的是,中国文化是被动地卷入“全球化”的。六百年前的“郑和下西洋”表明,历史的幸运女神其实是首先眷顾中国人的。可惜,谨守从“地大物博”之中孕育出来的中华道统的“天朝上国”极其“大方”地将这个历史机遇拱手让给了西方。“由于中国哲学在早期往往过分强调整体经验,乃往往陷于知合而不知分之弊,更由此疏于掌握部分,分析条理;并以为,只要抓住了整体,在整体的基础上不变不动,就可以求得安稳平衡。这显然就是一偏之见了”(2)。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开始采取强制手段意图将中国完全纳入由西方主导的“经济一体化”体制之内,导致中国社会遭逢前所未有的、内外交困的种种生存危机,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努力地为中国文明寻找历史的出路。这种努力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其一,从龚自珍、林则徐开始,到魏源写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国图志》,再到冯桂芬、王韬、郑观应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被写进光绪帝的“诏定国是”之中,而张之洞的《劝学篇》则标志着传统的“中体西用”思想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其二,写出《天演论》的严复首倡“全盘西化”的先声,指出中国文化必须全面学习西方文明成果,后继的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等更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明确号召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引入西方的 “民主”与“科学”;与此同时,辜鸿铭、梁漱溟两位“文化异人”却反“新文化”之道而行,认为应该是“唯器”的西方文化向“全道”的中国文化学习,加上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里所提出的“科学万能破产论”以及后来的“十教授书”派,此类学说均被冠以“民粹主义”或“文化保守派”的帽子饱受各方批判。其三,走过一段因战争及政治运动而造成的学术空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李泽厚又提出了“西体中用”论,主张“把‘西体’‘用’到中国”,虽然其观点及理论仍然显得有些模糊不清和游移不定,但亦可算是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一种具有针对性的新思路。
我们认为,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提出的上述思想主张,目的都是要为中国文明及社会的存亡接续探求一条合理的、正确的发展道路。但是,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历史发展和实践检验,我们的反思不能再仅仅追循这些主张或争论本身的思路来进行,而应该重返“中”、“西”、“体”、“用”这几个基本概念,首先确认什么是“中学”的“体”和“用”?什么又是“西学”的“体”和“用”?
传统的“中体西用”论所要维护的“体”显然是指儒家纲常伦理及君主专制政体。张之洞所著的《劝学篇》有云,“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心”。因此,传统的“中体西用”论显然不能适应历史潮流的发展以及满足中国现代化的要求。“全盘西化”论以及“新文化运动”虽然适时地切合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启蒙需要,亦对其后的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因其自身难以避免的时代局限及强烈的“矫枉过正”的文学功用,以致不仅无法为“中学”确定一个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体”,反而无意中将中国现代化发展引到了一个错误的历史路向。也许是有意修正并接续“全盘西化”论,李泽厚的“西体中用”论将“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日常生活、现代科技、政治体制、观念文化”等等全部塞进其所主张的“体”之中。如此一来,通过上述各个领域的简单类比,普罗大众当然是认为“中”不如“西”,因此,顺理成章地就可得出必须以“西学”为“体”而以“中学”为“用”的结论。笔者认为,李泽厚鱼目混珠地“以末充本”的“西体中用”论是以更为无理和野蛮的伪学术手段来推行“全盘西化”,尤其可悲的是,近十余年的中国社会发展却基本上是对此一理论的实践。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历史检验,我们惊奇地发现,那些曾经被打成是“逆天下潮流而动”的“腐儒之说”在今天看来竟有如“先知的预言”。精通九种外语的辜鸿铭在英国小说家毛姆面前指斥,“你们喜欢机关枪,你们也将被机关枪判决”;“故诸君(指西方人)当弃其错误之世界观,而采用中国之世界观”;他更以流畅明达的外文向西方国家译介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在欧洲各国赢得了崇高的学术声誉,被视作东方文化的代表人物。而早年学佛的梁漱溟却一折入儒,敏锐地从文化哲学角度指出了西方现代社会因物质生活导致精神异化所带来的困惑、苦恼、失落等情感问题,在国内学界一片打倒传统及拥抱西方的呐喊声中,振聋发聩地发出了“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3)的呼声。
然而,辜、梁等人虽然指出了“中学”高于“西学”的事实,但因其无法超越的时代局限,将儒家学说定为“中学”之“体”则是错误的。质言之,同样由于时代局限的原因,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既未能正确地认识到“西学”之“体”,亦未能正确地探寻到“中学”之“体”。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学说才是“中学”之“体”呢?我们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核心则是道儒墨三家思想与易经哲学的有机综合,而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就是一个字——“道”!换言之,道家思想正是“中学”之“体”。
四、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与建构
首先声明一点,将道家思想确立为高于“西学”的“中学”之“体”,绝非出于“狭隘民族感情”以及“文化本位意识”,而是笔者通过自身对中西哲学长期的学习、研究与比较所得出的结论。其次,不论古今中外,任何完备的哲学体系均以宇宙论及本体论为思想基础和核心理论,任何缺乏形而上学的哲学大厦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必然会产生倾斜甚至倒塌。而在中国古代哲学里,惟有道家哲学具备最早的、也是最完善的宇宙论及本体论,这早已是一个为学术界所公认的事实。此外,以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哲学“主干”的观点,早有古代及现代学者提倡此一学说,当代学者则以原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的陈鼓应先生鼓吹最力。
关于“道”作为中国哲学最为重要的哲学范畴,中外学术界早有大量的研究及阐述,在这里,笔者只想简明扼要地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在《道德经》里对“道”作为宇宙本体的经典表述。过去,囿于科技水平所限,人类对宇宙及自然的哲学探索除了通过最基本的感性观察外,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借助抽象思维来进行或完成。因此,所有涉及宇宙本体及物质存在的“玄思”往往只能归于“各持己见”的结果,而无法进行有效的、令人信服的科学实证检验(当然,人们还是会根据一般经验选择那些最为大众所接受的理论作为指导原则)。然而,到了现当代,随着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建立,西方科技在高能物理学以及高能天文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大大拓展了人类在宏观及微观两个世界里的视野。即使仅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惊奇地发现,当代最先进、最尖端的科学所遵循的原理及揭示的结果竟然是与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相通及互证的!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系统论专家卡普拉(F·Capra)在1976年出版的《物理学之“道”》一书里指出,“在最近的阶段上,西方科学终于开始克服这种观念(指与东方哲学对立的传统观念)而返回早期希腊哲学和东方哲学的宇宙观上来。然而,这一次它已不仅依靠直觉,而且还依靠高度精确和复杂的实验,以及严格而一致的数学表达方式”。据刘笑敢的研究所得,老庄的“道”作为“宇宙本根”的“客观的实在”,是产生天地万物,并决定其存在及发展的世界“总根源”、“总根据”和“总规律”,因此具有“绝对性”、“永恒性”、“超越性”、“普遍性”、“无差别性”及“无目的性”(4)。而在现代高能物理学及高能天文学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如波粒二象性、薛定谔方程、海森堡测不准定理、哈勃红移、大爆炸宇宙模型理论、宇宙背景射线等等都无一例外地证明,在古今中外众多的宇宙本体及起源学说里,所有人格化的大小神祗、宗教化的造物主以及理念化的主客观“实体”都毋庸置疑地被否决,惟有早就超越宗教意识及人类意志的、最接近世界本原状态的“道体”学说,才最大限度地符合上述科学原理及科技成果的实证检验(关于此一观点的详细论证,因本文体裁所限而无法展开,笔者将另行撰文专述)。
《易传》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当前的人类文明成果表明,近百年来高度发达的西方科技(“器”、“用”)验证及扩充了二千多年前高度发达的中国哲学(“道”、“体”)。我们认为,正是由于西方哲学在形而上学方面的缺陷导致西方文明偏重科学及知识的研究与应用,并促使西方科技发展到了今天的高度;而由于中国哲学里高度发达的“道体”学说使得中国文化偏重形而上学而压抑了方法论的研究和应用(道儒两家均不提倡“智术”),导致两千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发展,以致后继学人无从依循有效途径去了解“道”的真义而不得不承袭原已得到极高成就的旧说。质言之,历史上的各家中国哲学流派囿于历史条件所限,故而一直无法正确理解中国哲学核心理论的真正面目以及功用;今天我们只有借助西方科技成果(“用”)才能有效地理解“道”(“体”)的本义(一个具有绝对整体性、无限包容性及自我创生能力的“道”),亦即只有“天人合一”的“道”才能包容、利用自命“人定胜天”的“器”(以道制器)。尤其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当今人类社会在思想、政治、文化、艺术等各个重大领域均遭遇到深重的发展危机。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危机,则必须利用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及现代哲学的理论工具建立一整套全新理念的宇宙论及本体论;而放眼全部人类文明体系,能够贯通中西文化、融会哲学科学的理论母体只能是——“道”。有言至此,相信读者亦能基本了解笔者所持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来龙去脉了。
我们认为,应该在道家宇宙论、本体论及认识论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出适应当代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道家人生观及方法论;亦应大力开展对蕴含丰富“对立与统一”唯物辩证法的儒家中庸思想的研究与应用,并将之提升至与孔孟仁学相齐的高度;墨家思想自秦末至今已中绝两千余年,自清朝毕沅及孙诒让相继为之作注始,后经梁启超、胡适两人的大力研究和呼吁,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墨学才在中国思想史上得到了应有的地位,但对其学说理论的研究及应用远未达到与其学术思想价值相等的高度。而易经哲学的情况则较为特殊,《易经》经文的形成比道儒墨诸家学说都要早得多,其思想理论实质正是中华民族远祖先人与自然相处相争的生活、经验、价值和智慧的总结,也就是中国文化的起源,此后的道儒两家均对其作出了大量的研究及应用(正因为如此才无法将易经哲学简单化地归并进道儒任何一家),甚至还以此发展出中国最具影响的本土宗教——道教。因此,笔者主张将易经哲学及其繁衍思想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及道教思想)单列为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以榷清中国哲学思想源流。
当然,确立了新式“中体西用”论的认识,我们仍未能认为就此可以完成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当年马克思、恩格斯两人正是在大量研究、掌握及借鉴西方工业革命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对西方古典哲学作出历史的总结,并于此一基础上进而创造了推动人类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因此,中国哲学及文化有必要在“中学为体”的认识基础上再进行一番“西学为用”的重建与创新。质言之,“以西方哲学来分析和批评中国哲学的终极目的,是使中国哲学也能够去分析和批评西方哲学;使中国哲学能够接受西方哲学的挑战而作出反省和回应。这种转化不仅促进了中国哲学的再生和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的哲学理性的再生和发展,并使人类面临的各种现实的问题(不论个人的、社会的、乃至全世界的;在文化上或科学上,价值上或知识上)都产生新的突破,同时,也使哲学在人类文化活动中扮演积极而重要的角色”(5)。经过如此一番解构及创建,中国哲学及文化即能以充满自信的、焕然一新的面貌与世界各国及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展开全面而广泛的交流,并于此一基础上创建一个能够对人类史上第一次建立的全球化秩序作出较大贡献的中国思想文化体系。
结 语李慎之先生曾经提出,“以全球化的普遍规律为‘体’,以中国特色为‘用’”。我们认为,只有在确立“中学为体”的认识基础上,中国才能真正地掌握及驾御“全球化的普遍规律”以为中国早日实现现代化服务。衡诸中国现代的历史发展及当今实际,现代中国哲学不是饱受战乱及政治因素的阻碍就是深受盲目崇洋的困扰,而始终难以独立地、客观地进行思想以及理论建设。故此,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实际上仍未完成,而且极有必要继续持久地、深入地开展下去。最后,我们仍以李慎之先生的一句话作结,“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原则上相信,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的中国哲学,能够给当今中国的文化危机和全球的文化危机开出一最好的解救的道路来”

8、翻译整篇文章 不要在线翻译 经济全球化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refers to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ctive forces, other countries and economic areas, including proction, circulation and consumption in areas such as interconnected, interdependent and mutually infiltration in the past because of those ethnic, national, regional and other factors caused by Impede the declining world economy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organic whol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 Globalization of proction. For example, U.S. proction of Boeing Boeing passenger aircraft, the necessary parts and components 4,500,000, from 6 countries of the 1,500 large enterprises and 15,000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Boeing completed the design of technology is the key parts and components proction and assembly of the final proct only.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currently the world, 40% of procts manufactured by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 Globalization of trade. The world market to enable the 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market integration, and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trade. The scop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ontinued to expand, increasing the capacity of the world marke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market is also dependent on increasing.

---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The world's financial lifeline more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rapid expansion of multinational banks, global computer network, so that the huge amount of capital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 huge financial derivatives on a global scale flow.

--- Investment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invest in the continued expansion of the scale. Developed in 1995 the total foreign investment reached 2,660,000,000,000 U.S. dollars, is 130 times in 1945. One-way flow of capital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wo-way, the output of capital in the past only developed countries,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now exporting capital, including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o export.

--- Increasing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Region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round the world, such as the European Union,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 and so on. Many regional groups have realized the goods, capital, services and the free flow of the region can make a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optimize the combination of resources and achieve economies of scale and increase economic efficiency.

9、安南曾经说反对全球化就如同反对地球引力 该如何评价这句话呢?

本人个人意见,

最好不要写在你的论文上,

只针对安南的话,
现在是对美国那样的强权者有利,对小国家跟本就是附属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