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的地域性与国际化的关系
h
2、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代表作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 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风格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简介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1918年其父亲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他的童年。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初中就读上海青年会中学,高中毕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后来赴宾州大学攻读,因为认为自己没有画图的天赋而转读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贝氏埋首于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柯比意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日后贝氏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 ,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响。1939年毕业。
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也许有人会说,建筑是科学,为何与艺术并列?但是世界建筑界人士都知道,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事实证明对于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贝聿铭于一九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诞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父亲贝祖诒曾任中国银行行长,于一九一九年到香港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因此,贝聿铭在香港度过了童年,在圣保罗小学读书,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一九三五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
他为什么会对建筑有与趣呢,说起来也属偶然。他在上海读书时,周末常到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习建筑的理想。
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便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一九三九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一九四四年退役,进入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一九四五年学成,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一九四八年。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事业上的理想搭档。他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其间,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一九六零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在他的建筑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之际,他设计的主力逐渐从都市改建和重建计划逐步转移到巨型公共建筑物的设计。六十年代建于科罗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国大气层研究中心」可以说是他从事公共建筑物设计的开始。「中心」始建于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七年落成。它的外形简朴浑厚,塔楼式的屋顶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与周围的环境色彩相调和。美国《新闻周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称贝聿铭的设计是「突破性的设计」。
在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氏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氏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贝氏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后来有机会贝氏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氏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陹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氏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氏负责。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氏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氏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氏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花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综合贝氏个人所获的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等。
贝聿铭建筑作品年谱表:
1956年 - 1963年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台湾台中市
1961年 - 1967年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罗拉多州 Boulder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 加拿大蒙特利尔
1968年 - 1974年 基督教科学中心,马萨诸塞州 波士顿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纽约州 雪城
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第安纳州 哥伦布
1969年 - 1975年 John Hancock Center,伊利诺斯州芝加哥
1971年 - Harbor Towers
1972年 - 达拉斯市政厅 美国德州达拉斯
1973年 - 约翰逊艺术馆, 康乃尔大学,纽约州Ithaca
1974年 -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
1976年 - 罗彻斯特大学Wilson Common, 纽约州罗彻斯特: 纽约时报选为当时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
1977年 - 汉考克大厦,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当时单块玻璃面积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由于当时玻璃幕墙的技术不够成熟,大厦建成初期曾经出现过玻璃脱落的事故,后经过技术改进得以解决。
1978年 - 1982年 印第安纳大学美术馆,印第安纳州Bloomington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纽约州纽约市
1981年 - JP摩根大楼,得克萨斯州休斯敦
1982年 -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
该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1982年 - 1990年 中银大厦,香港
当时的香港第一高楼,建筑面积是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 - 威斯纳馆(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麻州波士顿
1989年 -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
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不是经过投标竞赛而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
1990年 -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国柏林
1995年 - 中国银行总行,北京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1998年 - 摇滚音乐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兰
2002年 - 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2004年 - 中国驻美大使馆,华盛顿特区
2006年 - 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B1%B4%ED%B2%C3%FA&t=3
3、文艺复兴对建筑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文艺复兴是一种古典的复兴。在建筑领域,古典建筑的复兴,主要归功于罗马教廷的一位书记波基奥。他记录了一些与考古有关的事实,如在他的时代仍然挺立着的大理石柱,他称之为沉寂的神殿。1414年,他在瑞士的圣盖尔图书馆,发现了公元1世纪建筑史家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在1486年以拉丁文本出版问世,在建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不再是匠师,而成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学者、艺术家。或者说建筑师这个词,只有到了文艺复兴才有了明确而普遍的定义。
4、两次世界大战对西方近现代建筑的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建筑席卷全球,形成了所谓“国际式”的风格。这类建筑大都是简单的几何形体,外面用轻灵的大玻璃或别的材料包裹起来,没有细部装饰,外表显得光秃秃。与此同时,建筑师们又在进行多种建筑风格的探索,形成了“后现代建筑”新流派。
后现代派认为现代建筑太贫乏,太千篇一律,缺乏艺术感染力。主张建筑要装饰,“建筑是带有装饰的遮蔽所”,提倡建筑要走向大众化,可以各行其是,这样才能使建筑多样化。所以,后现代派的建筑师重视研究各民族的、各地方的传统文化,从历史式样中寻求灵感,密切结合当地环境,以便作出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建筑来。
1978年在美国新奥尔良市建造的意大利喷泉广场,是后现代派的典型作品。喷泉广场原址是当地群众举行庆典的地方。设计人查尔斯·穆尔用意大利艺术复兴式的建筑片断组成了一个弧形廊子,围绕着一个24米长的石头铺砌的意大利地图,具有明显的象征性。
同年,菲利普·约翰逊设计的纽约电报电话公司大厦,是后现代派的大型公共建筑的实例。大厦基部式样取自15世纪一座意大利小教堂,顶部的设计受文艺复兴“巴洛克”风格的启示,有人说他的设计灵感来自老式座钟。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建于1969—1973年。它是由两座并立的塔式摩天楼及4幢7层建筑组成。两座塔式大楼均为110层,另加地下室7层,地面以上建筑高度为411米,建筑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如果连地下室算在内,它是当今世界上层数最多的摩天楼,建筑总造价达7.5亿美元
一战
近、现代建筑是建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阶段,在二百年内,已有了空前的变化,不论在建筑规模上、数量上、类型上、技术上、速度上都是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所不能比拟的。
由于社会的发展,促使了近、现代建筑的革命,它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越来越多地体现着功能与科学技术的特征。
上京新航线绚丽起航
建筑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现代建筑无疑地要反映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特点。在西方近现代建筑流派中,应特别提到的是以下几大流派:
一、复古主义建筑流派
这一流派主要兴起于西方工业革命后,即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从思想背景来看,它是在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它的基本倾向就是回到古代去,复兴古典建筑的风格。在这一大流派中,由于所复兴的对象不同,又可分成三个小流派,一派为古希腊、罗马建筑复兴派;一派为哥特式建筑复兴派;一派为折衷派。这三派建筑倾向的形成,都与工业革命后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需要分不开。所以,从一定意义来讲,这些复古主义建筑流派的出现,正是新兴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古希腊、罗马复兴派的中心在法国。这一派的建筑杰作有两座,一座为“巴黎万神庙”,一座为巴黎明星广场上的“凯旋门”。
哥特复兴的流派和思潮则主要集中于英国。其典型的建筑杰作是英国国会大厦。它建于1868年,是一个建筑群,由上、下议院,威斯明斯特教堂,钟塔,维多利亚塔等组成。整个国会大厦的建筑形式,都是哥特式的,强调垂直线,注重高耸、尖峭。由于哥特式建筑充满了一种浪漫情调,所以,在习惯上人们又称这一时期的哥特复兴建筑为浪漫主义的建筑。哥特复兴派也就顺理成章地称为浪漫派。
折衷派的建筑主要盛兴于法国。它的特点是以历史为蓝本,但不拘于哪一个时代的建筑,也不专注于哪一种风格,常常是将几种风格集于一身,故人们又称其为“集仿主义”。较为典型的例子是巴黎歌剧院,它的设计者就是折衷主义的狂热崇拜者格林尔。从正面看,这座建筑有一排宏伟的柱廊,在正立面上又采用了“洛可可”的装饰风格,雕刻上了极其繁琐的卷曲草叶和花纹,将新兴资产阶级对财富的炫耀尽展于此种华丽的风格上。
复古派在建筑艺术方面创造了众多杰作,也就完成了它由古代向现代过渡的历史使命。进入20世纪后,一种更具创造活力的思潮和流派又历史地被推到了建筑革命的前沿,这就是现代主义思潮及其现代派。
二、现代主义建筑流派
建筑与绘画、雕刻等纯艺术相比,有一个极重要的区别,就是建筑具有实用性和工程性。
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不到一年的限期内,造出一座庞大的新型展览馆--水晶宫”。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采用钢结构造出内部净跨度达115m的机器陈列馆,同时建成高达328米的埃菲尔铁塔。1901年,芝加哥建成22层的高楼。1909年纽约建成50层的商业办公楼。这些都是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功能的产物。
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社会文化心理终于出现了转折。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欧先进资本主义各国的绘画和雕刻方面出现种种背离传统的新浪潮。当绘画和雕刻领域已经出现新风格之后,建筑师探索新的建筑风格就不可避免了,何况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功能早已为建筑风格的转变准备了物质基础。 此时旧大陆的改革浪潮却不断推进,相应于美术界的各种新潮流,建筑界也出现了“未来派”、“主体派”、“构成主义”、“表现主义”、“风格派”等新的建筑观点和建筑艺术风格。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对建筑改革发生重要影响,建筑师格罗皮乌斯于1919年在德国威玛创办一所新型的设计学校--国立威玛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他网罗当时西欧及俄国的新潮美术家和设计家,按照新的教学计划和方式培养新型设计人才。德国另一位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以及其他青年建筑师也都积极创新。在法国,勒·柯布西耶是激进的改革派建筑师的代表。勒·柯布西耶非常重视建筑艺术,但当时他提倡的是一种机器美学。 20年代到3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德国的包豪斯校舍、巴黎附近的萨伏伊别墅、1929年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巴黎瑞士学生宿舍、芬兰帕米欧疗养院、荷兰鹿特丹万勒尔烟草工厂是其中比较著名的几座。
从30年代起,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建筑风格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在德国由于希特勒政权提倡古典主义建筑,包豪斯被视为异端而遭解散。格罗皮乌斯和密斯等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移居美国。摩天楼是20世纪美国最具特征的建筑类型。30年代以前,多数摩天楼里采用钢框架结构,但外表仍以砖石墙面和传统装饰雕刻装扮起来。第二次大战结束后,摩天楼的体形趋于整齐简单,墙面改用工厂预制的轻质幕墙,材料有玻璃、不锈钢、铝等等。传统的砖石建筑的厚、重、粗、实的外貌被轻、光、透、薄的幕墙的新装束所替代。其中著名的有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利华大楼、西格拉姆大厦、纽约世界贸易中心(2001.9.11毁灭)以及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后两座建筑都是110层,至今仍是世界上层数最多的摩天楼。总之,到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作为一种新的建筑艺术语言已被广泛接受。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风俗在50—60年代成为世界建筑舞台上的主角,由于世界各地的现代主义建筑有明显相似的形象,人们就称它为“国际式”。
三、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进入70年代,世界建筑舞台呈现出新的多元化局面。70—80年代,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如果说1923年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经典著作,那么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1966年出版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便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书。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美国建筑师M.格雷夫斯设计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政大楼、英国建筑师J.斯特林设计的德国斯图加特市国立美术馆新馆是两座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例子。1987年柏林国际建筑展中的一批建筑物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次集中表现,它们与1927年斯图加特住宅展览会恰成对照。
四、其他建筑风格与流派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兴起与嬗变是20世纪世界建筑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现象。然而20世纪还出现过存在着众多的其他风格与流派,有的是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变种;有的与它们完全不同;有的规模和影响相当大;有的只是少数建筑师的个人风格。
美国建筑师赖特不赞同学院派复古主义的建筑创作道路,他力主创新,早期的建筑作品对欧洲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产生过启发推动作用,然而赖特的建筑观点与欧洲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有重要区别。赖特明确反对勒·柯布西耶将住宅看作是“居住的机器”的观点。他主张建筑应该象植物一样,有机地同环境紧密结合,应该是从人的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环境中产生。赖特一生设计了大量的建筑,位于美国匹兹堡附近的“流水别墅”是他的一个杰作。这座别墅将这种建筑类型的设计艺术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堪称世界建筑史中的—件瑰宝。
在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之间,实际上有一个蜕变和过渡的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已经出现了突破和背离20年代正统现代主义的端倪。意味深长的是勒·柯布西耶本人在50年代初就一反他在《走向新建筑》中倡导的理性主义观点,创作了一批被称为“野性主义”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法国孚日山区中一个小天主教堂--朗香教堂,它座落在一个小山头上,周围是群山和河谷。朗香教堂标志着勒·柯布西耶本人在建筑创作上的深刻转变,在某种意义上,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预示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兴起。
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是本世纪中期建成的一座著名的演出建筑,它的外形与历来的一切剧院都不同。这是较早地突破正统现代主义建筑“形式跟从功能”信条的一座优美的建筑作品,尽管悉尼歌剧院的造价一再突破预算,工期拖延长达十多年,而一旦建成后,立即获得公众广泛的喜爱而成为悉尼市的标志物。 在50—60年代,当后现代主义建筑兴起之前,有少数建筑师提倡将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加以融合,这一趋向被称为20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美国建筑师斯东和雅马萨基是著名的代表人物。斯东设计的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是将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的型制与现代演出建筑结合起来。雅马萨基是日裔美国人,他注意吸收东方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他在1959年新德里世界农业展览会美国馆的设计中,运用架在水池上的长廊和金色的圆穹顶,使建筑物带上明显的东方色彩,他设计的沙特阿拉伯达兰机场候机室,使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壳结构,但供券的线条及墙面纹饰经他巧妙的处理以后,使这座现代建筑具有浓厚的阿拉伯情调。
斯东及雅马萨基与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一种被称为高技派的建筑风格。巴黎蓬皮杜文化与艺术中心、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及伦敦劳埃德大厦都是高技派建筑风格的代表作。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充分坦露结构,暴露多种机电设备的本来形状。人们在这类建筑的内外,看到巨大的梁柱,裸置的升降机,不加掩盖的多种管道线缆。这种做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检查维修,增添改造变动的灵活性,从而提高使用效率,但是实际上设计者的出发点主要还不是此种功能性或经济上的考虑,更多的还是出于一种美学考虑,它的基础是机器美学或技术美学。
五、第三世界的现代建筑
20世纪中后期,随着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高涨,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情况逐步改变。一方面亚、非、拉美新兴国家努力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建筑业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打破文化上的西方中心主义,抛弃全盘西化的思潮,努力结合本民族本地区建筑文化传统创造新的有各自特色的现代建筑,这是一条困难的道路,然而经过第三世界建筑师的自觉探索,也包括那些尊重各民族文化的西方建筑师的尝试,在广大的第三世界,已经出现了许多现代化的然而又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优秀建筑作品。 作为亚洲经济起飞最早的国家日本,其建筑师一方面大力吸收西方先进建筑科学技术,同时,又有许多建筑师自觉探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吸收和发扬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创造日本的现代建筑。世界知名的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于50年代创作的日本香川县厅舍将日本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形象特色融汇入现代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之中,巧妙自然。他设计的东京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是另一个优秀作品,得到国内外好评,是日本现代建筑达到国际水难的一个标志。 中国建筑师长期探索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结合的途径,1929年建成的南京中山陵是中国建筑中现代化与民族化结合的一个起点。从平面规划布局到建筑细节,都表现出中国特色,反映着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新觉醒。195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北京古老的皇城入口天安门前建成新的天安门广场。广场两侧有人民大会堂和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两座新型建筑物,它们都没有采用传统的中国大屋顶,然而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个广场和两旁的建筑,体现了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特色的成功结合。 印度新德里的巴赫伊教礼拜堂是伊朗出生的建筑师萨帕的作品,萨帕说:“我要设计新的、典雅的、非外来的,令人感到熟和亲切的”建筑形象。在这样的创作思想引导下,他将教堂外形做得如同一朵巨大的白莲花,在印度次大陆,莲花传统上被当作完美无暇的象征,这座教堂恰当地体现了印度人民的美好感情和善良愿望。
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国际机场是一座技术先进规模宏大的先进机场。在设计开始之前,沙特阿拉伯国家就要求这座机场既要是现代化的又要是伊斯兰的。设计者美国HOK建筑设计事务所遵从这种精神,仅一座现代化机场塑造得富有阿拉伯情调,机场中布置着一个有圆形穹顶的清真寺,更使得这个建筑群具有明白无误的民族识别性。
事实表明,建筑的现代化同民族性和地域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克服现代化即西方化的认识偏见之后,各国人民都能创造出自己独具特色的现代建筑。传统与现代化结合愈来愈成为世界各国大多数建筑师的共识。人们有理由相信,在20世纪最后的年月中,广大第三世界将出现更多更优美的民族化和地域化的现代建筑艺术奇葩。
5、文化与环境问题的产生有什么关系吗?
摘 要: “简单地讲,我们发现一种职业,它在努力地适应而且在可能的条件下去引导社会和经济环境,虽然环境在许多至关重要的方面已经发生了戏剧性变化。我们也发现了一种职业,它对于自身未来的信心已经被动摇。我们相信我们所失去的不仅仅是建筑实践和与之相关的社会 问题的共同目标,而且也是对建筑教育令人不安的影响。
关键词: 建筑文化,城市环境
1.全球危机的两个方面
在这个迅速城市化的世界中,人的生命和古老的生态系统都在经历新的挑战:我们生活环境的一方面表明,许多地区和文化失去了他们曾经拥有的明显特征;另一方面,在人类无情破坏和滥用资源的压力下,我们这个星球的自然系统已经蒙受了无法补救的生物灭绝。
在形象和文化上,深圳想让自己像香港一样;北京试图成为华盛顿;华盛顿想成为巴黎或者雅典;上海则想成为纽约,或巴黎和伦敦——或者兼而有之。同时,墨西哥城、加尔各达、孟买、开罗、雅加达、汉城、德里、马尼拉、德黑兰、卡拉奇、波哥大以及拉各斯都在不公正和人类冲突中变得难以管理,就像古人对于建筑巨石一样无可奈何。这些城市中的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环境和精神的荒漠。
这些地区在建设过程中,即使考虑了设计与规划,也往往受西方的形式和风格的影响,是美国式的,而对于本地区特定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根基则考虑甚少,甚至根本没有加以考虑。例如,上海浦东新区和新兴城市深圳,大多数建筑更适合纽约、芝加哥或洛杉矶的文脉,而不是适合具有4000年历史文化的中国。
具有文化特征和适应环境的建筑是否可能? 建筑职业内外一些人士认为,工业和信息技术在全球已普遍深入,因此,在任何文化基础上,建筑风格只有唯一的未来,也是单一而广泛地采用国际式风格。他们主张,由于全球化和普遍使用相同的建筑材料和系统,因此形成了唯一的环境影响因素,因此,所有的建筑设计必须努力造就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如果这种在文化上属于良性的建筑是我们下一个千年追求的目标,那么,我们可以想像出培养这种职业人员的教育和训练系统(这似乎与当前美国的教育系统类似)。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相信文化遗产和环境的文化特色与持续以及在未来100 亿年的全球社会的生态生命中,人是必要的话,而且,如果我们相信建筑师在这种生活环境的设计、规模和保护中扮演一个关键角色的话,那么,我们应当设计一种使男性和女性都能担当此重任的教育计划。要这样做,我们首先必须预见人们所需要的实践形式及环境,然后详细明确能力、知识和技巧,以及最有效的学习环境和所需时间,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员,为公众服务。
为了分析我们所希望的职业的未来概貌,我们应当首先了解与建筑有关的文化与环境媒介的历史与条件。其次,我们应该考虑对建筑实践重新定义的各种最新研究成果。最后,我们还应当分析当前的教育和现有的学习状况,并且将这些作为变革的潜在需要,以建立更为理想的职业形象。
2.文化文脉:关键问题
历史是否承认建筑是一种文化表达力量吗?(在你的文化中有什么现成的例子?)
这些问题重要吗?(公众和/或职业人员对此关心吗?)
现有建筑院校与这个问题有关吗?(我们是否基于正确的理由在传授正确的知识?)
2.1 建筑是一种文化表达力吗?历史上,建筑及建筑师已经行使了两种权力——作为文化的镜子和明灯。我们已有这样的能力,在城市和环境景观中创造作品,让作品反映对文化环境的感知状况。我们同样也有机会成为一个辐射器——如果你愿意的话,是一盏明灯——对未来文化环境的目标、条件和前景有所贡献。
在美国,在相同环境下,一些建筑作品证明两种原则都在发挥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出现在1893 年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博览会上。尤为重要的是,这个戏剧性的事件发生在100年前,也就是20世纪初,当时,即使不是全世界的注意力,至少也是全国的注意力集中地关注人类生活质量的新时代与新机会。当时的一些期望和预料可能与我们当前的一些观点类似,这些观点是涉及迈向新的千年,有关科学与技术的新诺言。
在寻找与新机会的精神相匹配的未来前景时,建筑师热情而同步地适应了新工业时代的新机器。他们的作品大多要求回到欧洲去寻找美国应当如何,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一切都能提供文雅的外表和辉煌与特权——因此创造出新古典的“白种人的城市”。
在大多数环境状况如此创造出来的时候,人可能会说,最后一个真正重要的世界博览会是当前职业、社会、文化价值和趣味的一面镜子。在这个群体中,有些人在建筑和活跃的新美国文化中寻求一条新的道路。遗憾的是,路易斯·H· 沙利文化创造的未来图景没有流行,他创造的文化隐喻也没有流行,而源自欧洲的巴黎美术学院派艺术风格却不断复制与折衷,繁荣了大半个世纪,并且对全球范围的城市与建筑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暂停下来,提出这个问题。“巴黎美术学院派风格的建筑师是否追随或领导了欧洲文化中心说这一文化价值观的移植?同时,如果沙利文的方法,也就是靠近自然与真实的方法流行起来,美国文化将会多么不同?”
尽管我们在哀悼全球城市建筑的“国际化”,走向后现代千篇一律的状况,尽管没有建筑师整体影响,许多世界主要城市给城市市民与众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提供了明显而自然独特的定义。伦敦是城镇或村庄的集中地,东京是无组织生活街道的有机场所,洛杉矶是汽车和非步行化街道系统,而非人性尺度的功能系统,多伦多是文化多样性的集中地——所有这些都在精神上决定(我坦率地承认,这有些过分简单化)城市或建筑群体的潜力,使之发挥特定文化价值的表达功能。
2.2建筑表达问题重要吗?请记住柏拉图的忠告“……社区就是它所提倡的东西”,我们最近“提倡”了什么样的表达呢?同时,这些表达所表现的对人类生活质量产生了何种影响?
20 世纪我们所提倡的,大多确定在现代主义世界观范围内——这种观点作为经济和生活方式的象征,是围绕美国发展,作为自由——世界发展的历史中心所在地,是围绕欧洲发展,作为消费主义和人类中心说,是围绕个人的人性哲学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设计提倡的(出版物宣传和受到奖励的),还在继续支持上面关注的价值观。
显然,这个问题已经对职业产生了巨大作用。公众是否予以关注仍然值得怀疑,除非他们承认他们的生活质量还在继续恶化。看来,职业似乎没有我们应该表达的清楚明朗的前景,更不用说我们是否应该成为文化信息的传递或传授者。查尔斯·摩尔在接受AIA金奖时说,“ 最近,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不可居住,此时,我们的建筑却变得”越来越好“,这难道不奇怪吗?”
3.建筑实践的未来规则
21世纪的建筑生产与我们现有的方式将有很大差异。对于建筑的周边领域包括人类学、科学、技术、商贸和经济学的趋势分析表明,21世纪的教育和建筑师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将将取决于下列条件:
21世纪定义的世界建筑范例将集中在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方面。
城市化将持续迅速增长(到2015年,33个全球化城市中,每个城市的人口都将超过800万,发展中国家将出现27个巨型城市)。
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机构将竭力争取公众的关注;建筑院校将努力证明它这样做 ,确实是为了未来安宁康乐的社会,并对此有内在价值。(由于它在院校的地位,建筑成为一个被削弱的公共机构和部门)。
在地区和不同文化之间,建筑师的建筑实践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全球化趋势。
对“建筑师”、“规划师”和“设计师”的定义内容,以及这些职业所提供的服务范围奖 大大拓宽,这样才能包括人类居住与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问题。
在上述5点条件之内,对实践组织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将是建筑师保持现有技能和综合实践知识能力的关键。
4.建筑院校与未来规则有关吗?
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代,我们这些建筑教育人员(特别是美国)已经成为既成事实的拥有者,不同文化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少,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少,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 少。无论是人类还是其它生物,活着的有机体越来越少。从后工业时代建筑师的理想前景来看,这不是说我们在艺术和职业传播中没有努力工作。
在后工业时代的美国,培养建筑师或多或少地遵循着早期的文化规则。前工业化时代或前通讯时代的建筑师,也受到阅读和理解单一文化的挑战,借助当时的运输和通信技术,来为他们提供文化的个性和灵活性。实际上,他们的表达是以对当时环境的理解和表达为基础的,今天的建筑师已经能够在一周之内面对多种不同的文化。21世纪的建筑师则更有可能应用先 进的技术,真实地经历更多的文化。他们在一天之中经历的文化,可能比前工业化社会的建筑师一生经历的文化种类更丰富。
4.1 传授文化阅读和解释的必要性。与文化相关的建筑表达,小到建筑,大到社会。阅读和理解一种特定文化的多样性、与众不同的特色、价值和趋势都应当是职业人员的能力。阅读速度和准确性对于公认的建筑基本技能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国际社会寻找的是差异和等同性而不是国际趋同。建筑教育工作者应当优先学习环境知识,并引导学生学习环境知识和设计技巧,而在此之前,建筑仍然停留在表面风格上,是不可持续的,是仿自最近的出版物或表面风格上,是不可持续的,是仿自最近的出版物或获奖作品,并未对特殊的文化和环境作特别关注。
4.2讲授可持续原则的必要性。如果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成为“21世纪的建筑定义范例”,如果全球建筑职业希望提高文化相关性,将其作为一种职业权利,那么,迫切要求学校意识到自己应当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组织职业教育。
在这一点上,历史给我们提供的帮助极少。由于社会上没有任何例子是完全可持续的,具有环境上的可持续、技术上的动态性、经济上的可行性以及社会与文化的特色延续性。最后,在不放松对设计教育创造性质量的同时,我们必须提出一种训练未来建筑师综合能力的方法,教育他们去阅读和理解文化——用可能的最现实的观点阅读和解释——对自然力与自然元素有更深层次的知识和欣赏能力,对仪式、神话以及社会组织有更深的理解和尊重,对人类差异和文化特色保护有更高的评价和尊重。
5.寻找职业的相关性
20 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美对建筑的通用定义进行了探讨。引发这一探讨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感到这种职业影响正在趋于减小,并因此感到不安,另一方面,新的千年对建筑的通用定义进行探讨成为当务之急。据统计,至少有4种并行的、全国性或国际性的研究结果。在1994年RAIC年度会议上,加拿大对此进行了集中讨论,主题是“Reinventing Prac tice”(论文集于1995年出版);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委员会作了一项研究,题目为“ 在设计和建筑中对建筑师和工程师进行职业教育”(报告于1995年发表);同时,国际建筑师协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在1995年2月至1996年2 月之间,草拟了“建筑教育图表”( 在1996年UIA巴塞罗那会议上发表)。针对这个问题,最全面的要数美国AIA,ACSA,AIAS,N CARB和NAAB5大建筑组织联合发起的研究计划,研究结果由卡耐基教育发展基金会出版(波雅 /美特冈,1996)。
5.1加拿大的研究结果。加拿大皇家建筑师协会的专题研讨,主要集中在下列假定与问题 上:
影响当今实践的主要问题有两个:公众是有信心还是没有信心;建筑师的角色。由于加 拿大建筑活动逐渐减少,而与此同时,仍然有相同数量的建筑师从学校毕业,结果造成了失业和低水平就业,给建筑师带来了危机感。在这种形势下,有机会对建筑实践重新定义。
在专业环境转换前提下,我们教什么,如何教才是合适的?我们的建筑教育与就业机会关系如此密切,那么,应当如何重新定义建筑教育,才能将建筑教育作为职业内外各种不同机遇的基础?如果我们教给学生主动和能力,使他们受到建筑职业能力训练,那么,他们是否可以更好地适应这种职业呢?大学本科是否是建筑职业能力的最佳水平?这种建筑教育是否很好 ?
5.2美国政府的研究结果。国家研究委员会研究总结出下列3个“重点关注”的方面:
大多数建筑毕业生理解设计过程和设计概念的能力很强,但他们缺乏建造与技术方面的实 际知识,其中包括设计预算知识等。而许多工程毕业生对设计过程的知识很少,缺乏解决特定设计问题的能力。
大多数工程师与建筑师离开学校时,对技术在建筑职业中的角色认识不足。尤其是在一些不注重技术运用,热衷于传授设计观念的院校中,情况尤为严重。应用技术包括建造方法和材料等内容。在很多学校,技术课程中大幅度减少了工程课程,而仅仅把课程集中在物理、数学和一些基本工程原则上。
大多数建筑与工程学生在离开学校时,还缺乏商务、经济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因此,不 利于他们影响业主、理解雇主关心的问题,也不利于他们获得管理项目的职位资格。
5.3UIA 多数人的意见。UIA/联合国教科文宪章委员会的成员来自西班牙、法国、俄罗斯、捷克共和国、墨西哥、巴西,斯里兰卡、印度,埃及以及贝宁等国家,他们计划为建筑教育建立一种国际基准,对环境、可持续等内容,以及资格证书、与公众关系和职业开业等内容进行阐述。特别是宪章肯定了……
面对一个迅速发展的世界,我们建筑师关心建筑的未来,相信建成环境的建造、景观设计 和维护等的方法受到各种事物的影响,这些内容都是建筑师的工作范围。
……同时,在其它原则中,阐明了:
建筑院校未来教育工作的前景还应该包括下列目标:
让所有人类聚居地的居民有良好的生活质量。
尊重人的社会、文化和美学需要的技术运用。
建成环境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建筑被评价为每个人的产权和职责。
基本目标是把建筑师培养成一个多面手,能够协调不同需要之间的潜在矛盾,为社会与个体环境的提供造型需要。
最近,“UIA 在建筑实践中职业特性的推荐标准上已经达成一致”,这对于拓宽“建筑实践 ”的定义,将“建筑实践”作为全球化国际基准提供了以下背景:“自古以来,建筑师为艺术与科学工作。建筑师作为职业,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今天,对建筑师的工作要求更严,业主的需求和技术进步已经变得更为复杂,保护生态的紧急性和压力也大大增加。在许多参与设计和建造过程的团体中,服务与合作方面已经派生出了各种变化”。
5.4美国卡耐基教育研究基金会。波雅/美特冈的研究结果,建议美国教育应该培养社会建筑师,而不仅仅是就建筑论建筑。
在五个文件中,我们有大量数据、假设和观点来为我们变化中的未来前景打好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国家研究委员会呼吁对建筑重新定义,提倡建造技术和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波雅/ 美特冈和UIA宪章主张,建筑师的工作范围应当包括一切“社会”与一切“环境”。结论是:a)5年或6年制教育对于成为一个终身建筑实践的建筑师来说是不够的。b)建筑与艺术的传统、科学、技术以及人文领域将在未来受到文化价值观、环境质量、经济学以及信息技术的强烈影响。c)发展变化是最持久的常量,在 21世纪,发展的压力非常巨大。
6.一种建筑教育的进化结构:共享的“K—80”职业教育系统。下列提出建议,是考虑在现有框架之内改变建筑院校的现状。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进行大规模改革,才可能发生真正的变化。(就本人而言,这种期望颇具吸引力!)
以下假设包括了美国目前的整个教育系统,它也许能带来真正的变化:①从幼儿园到80 岁的终身无缝式教育系统,对于创造和保持一种社会上不可缺少的职业来说是必要的。②院校职业教育人员和管理成员都必须以浓厚的兴趣,在实际中应用K—80策略积极地承担、分享职业教育的责任。③以大学为基础的教育中,采用职业优先的原则。职业教育与学院共同工作,使建筑教育达到与律师、医生等其他执业职业公平的高度。④波雅/美特冈的建议是正确的,我们真正需要有一种被称为“建筑师”的职业类型。⑤在专业人员中间有或将要形成统一的意见,我们应该而且也能做到以公众服务为中心,迎接全球可持续问题的挑战。
为了适应建筑核心目标的变换,我们需要一种由4 个相关部分组成的系统。K—80环境下的“ 学习团体”是不难想像的:a)在初级和二级教育系统中,环境、人类居住环境、艺术与美学以及最广泛的建筑定义,需要被所有学生体验到(对交互式指令的责任需要由建筑职业、建筑院校和社会共同分享)。b)基线职业教育结构(主要以大学为基础;得到公认的;由学院成员领导的,并且由职业成员提供帮助);c)实习或职业课程的组成(得到公认的;由院校和建筑职业共同操作和管理;通过教育、工作与生活之间远距离学习技术教育促进的);d)继续教育/职业发展的组成 (在院校帮助下,由职业领导,广泛应用距离设施和自我检测指令技术 )。
聘任书或得到公证的职业资格将出现在3 个阶段:a)获得一般资格和建筑师头衔的考试,(在完成职业学习时立即颁发给毕业生;由院校管理,由建筑职业和国家协同);b)取得实践资格的考试,包括健康、安全和福利等特殊领域中以实践为基础的知识 (在完成所需实习之后,由国家和建筑职业进行管理)。c)延伸资格证书(通过固定的规则来加以管理,取决于单独的实践目标和公众对职业的期望变化,由国家在地方职业组织和部门的协作下进行管理)。
这种K—80终教育系统能充分发挥当前教育系统的优势,为公众提供文化、环境方面的服务 ,为实践提供新机会,而且,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公共服务,它将拥有一种公共的建筑师形象。由此带来的益处将接踵而至。
我们当中那些思索世界的人很快就会感到非常惊奇。尽善尽美的星星、美丽的山河,清新的海洋空气将带来着一种喜庆的气氛围绕在我们周围。依照我们的教育目标,我们培养的建筑师必须在生命中每一天创造生活,给生活带来秩序。我们需要负起责任,与此同时,表达我们作为人类所知道的一切奇迹。
6、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建筑行业会发生哪些变化
1,为分包单位提供高效,分包市场难以形成
有关总承包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1;国家可实行境外企业市场进入许可制度或对重点建筑企业进行补贴或保护,以避免境外企业垄断国内总承包市场,尽快形成大而强的建设管理集团,才可与国际承包商竞争抗衡,以及对发达国家相应制度的研究、探索和借鉴已刻不容缓.2对总承包管理模式理解不深,管理体制未理顺
许多人对总承包管理的概念模糊不清,有限度地、有步骤地开放建筑市场、分包、监理和业主四者关系,并清晰各自的责、权、利,才能真正树立起“小业主、大监理、总承包”的管理理念。分包单位则要根据合同规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进行纵横向联合、D-B。本文试图通过对总承包管理的模式,要充分研究美国,配合并接受监理工程师的监督。建筑行业全方位综合改革的政策还不明朗,如对勘察。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我国引入 FIDIC 条款及欧洲采用的建筑师负责制,使我国企业对国际承包管理的通用做法有了一些了解,并在国内一些重点工程上收到了较好效果。
1、P-C 等)、施工总承包、施工联合体、施工合作体、CM 模式、NC 模式和 BOT/、总承包”的管理理念未得到根本理解和贯彻。应抓住改制机遇。
1;PFI 模式。工程总承包模式因其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特点、对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不深不透、管理体制未彻底理顺,以及业主行为不规范等问题,从市场变化与需要角度出发,对该项内容的修改,转化式的设计、施工一体化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筹资方式的不同。在WTO 规则条件下,政府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提高了一级企业的门坎,以前注册资本金只要求 3 000 万元,现在是 5 000 万元、等级企业,只能承担与资质、规模相当的工程。小马不许拉大车,大马拉小车也要制止。总承包企业应进一步调整组织结构,加强调控和监管功能,重点做好总承包管理,使总公司成为技术,对有关法律法规理解不同、垫资承包、随意分包,导致有些业主为避开其限制,把大工程进行肢解,以及规范业主行为等方面入手、高质量的服务,并对业主全面负责,只设特级、1~3 级企业。新资质就位有利于施工总承包企业的优胜劣汰,这种政出多门的市场准入办法和相互交叉的管理方式,工程项目总承包条件下的分包、边招标。NC 模式是业主完成初步设计后。国际大承包商一般没有自己的施工队伍、边施工的特大型项目、部门和地区三重割据局面,对分包商进行进度、质量。BOT 模式是建设;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具有一级总承包资质的企业过多,会导致在总承包管理平台上过度竞争,要从三个层次来培养复合型人才:政府重点培养建筑公共管理 C-MPA 人才,企业重点培养建筑工商管理 C-MBA 人才,项目部重点培养项目管理 C-MPM 人才,具备诚信的品格和雄厚财力,才能确保合同的顺利履行。
2.3培养复合型人才
首先。总承包单位负责全权处理与业主的经济关系,资金雄厚、管理高效的国际承包商将进入我国,总承包企业将面临双重竞争与严峻挑战。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加快改革步伐:18:55)
转载标签: 教育
工程管理论文:目前,加强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协调和监督。2001-03 国家发布《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
• 关键字:建筑管理现代化
前言
加入 WTO 后,国际竞争已日趋激烈,我国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将如何发展.5复合型人才缺乏,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单纯的土建专业人才多。国际上常采用 8 种项目承包管理模式:平行承发包、工程总承包(又分 EPC,通过政策引导,形成一批具有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勘察设计公司,取消了 4 级资质企业、拖欠工程款乃至索要回扣等现象,很不利于项目总承包管理的有效开展、经营、移交的一种投资带总承包管理模式。
1我国项目总承包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承包对分包实行统一计划、组织,接受总承包管理,造成了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是建筑市场混乱的根源之一.3业主还存在不规范行为
由于业主建设目的。由于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特点和存在问题等分析,提出加强项目总承包管理的几点对策,努力实践。其次,误解较多。有人认为、制度,培养大量既具备坚实专业知识水平,又具备较强法律知识、文字水平、外语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2.4建立和健全总承包管理的法律法规,逐步规范业主行为
目前建筑市场“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存在,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做到门类齐全,互相配套,避免交叉重叠、遗漏空缺和互相抵触。同时要充分发挥和运用法律、法规手段,培育和发展我国建筑市场体系,确保项目从前期策划、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到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纳入法制轨道;要通过对现行法律、法规的充实与修改,把工程总承包发包模式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规定凡符合工程总承包标准与规模的项目,一般不得平行发包或化整为零,否则视为违法。建筑行业应加快制定规范业主行为的制度研究,逐步根治目前业主压价承包、垫资承包、随意分包、索要回扣、拖欠工程款等几种难于克服的顽症,创造更多的机会、优化更好的环境来实施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二点:
(1)业主责任问题。由于所有权和机制上的各种原因,业主真正关心的或在决策时实际考虑的,往往不是项目的最终效益,而是上级的意志、自己的政绩和利益等,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浪费和腐败,间接后果是项目效益降低,造成大量无效投资,根本原因是项目法人责任制没有落到实处。
(2)业主素质问题。业主作为项目的投资主体,在实施过程中有最大的决策权,决策正确与否取决于其素质。作为业主应具备必要的项目管理知识,了解四大控制,懂得项目费用不一定越低越好,进度不一定越快越好,质量不一定越高越好,应用最终创造效益来衡量和决定项目合理费用、合理周期和合理质量。当业主盲目拍板一个不合理的费用、不合理的周期或不合理的质量标准,往往会适得其反。业主的项目管理涉及到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设计和承包商的选择、项目的协调和控制、项目的合同管理等诸多方面。业主既不要代替和过多干预专业化公司的管理行为,更不能放弃对项目的监督和控制。
2.5提高专业配套能力,适应总承包的需要
在起初的施工总承包中,要积极主动地为业主开展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使业主相信自己的管理实力和综合配套能力。通过实施施工总承包,不断积累经验,就可向项目总承包实践过渡,即从立项、征地、地质勘察、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土建施工、设备采购安装、单机试车到联动调试,最终交钥匙移交运行,实践全过程总承包模式。同时,要重视向多元化发展,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在提高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同时,注意向主业的两头延伸,积极发展设计、监理、地基处理、钢结构制作与安装等专业化配套能力;组建装饰、智能化、物资、机械租赁公司,使这些专业公司成为主业的依托,形成与主业相配套的产业结构,提高资质等级,与总承包资质相配套。各专业公司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素质,使之成为实施工程总承包的坚实基础。
2.6推动总承包企业向管理、技术和智力密集型企业转变
要加强总承包能力,增强整体实力和提高大型、特色工程的总承包管理水平,必须调整经营结构,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调控能力。构筑企业管理、技术和智力密集的管理层,以适应总承包管理经营的目标。在与业主签订总承包合同后,为确保工期、质量等目标的实现,兑现对业主的承诺,采取积极的组织形式来加强对工程的全面管理,把总承包商的责任落实分解到各个分包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环节中,做到统筹考虑、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规范施工。要组建精干高效的项目班子,充分发挥总公司的管理和技术优势,对确定的各专业分包商进行督促协调管理。关键时刻,能抽调精兵强将,调动总公司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机械,确保各关键工序点目标的实现,充分展示整体实力。
2.7开展项目信息化管理,提高总承包管理水平
2.7.1实现项目管理网络化
面对项目总承包管理的现状和加入 WTO 后的新形势,必须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项目管理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充分发挥现代化管理手段,既是同国际接轨的需要,也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中华水利的主导经济—— 知识经济已经来临,与之相应的项目管理也将成为一个热门前沿领域;美国著名杂志《财富》(Fortune)预测项目经理将成为 21 世纪年轻人首选的职业。目前,国外项目管理公司已经在项目管理上大量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项目管理网络化、虚拟化。针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专家认为项目管理在积极开展网络化经营,实现管理信息化的同时,还应实施先进的经营战略。具体讲包括虚拟经营、合作竞争、全球战略和跨文化竞争等。虚拟经营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经营管理潮流,虚拟经营建设企业必须控制好关键性的资源和能力,不能受控于人,其目的是运用自身强大的优势和有限的资源和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竞争力;合作竞争的目的则是面对急剧变化的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争取在更大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双赢。
2.7.2开拓国际市场必须与国际全面接轨
长期以来,我国按计划经济模式运行,造成国内勘察设计、施工安装等企业与国际惯例有相当大差距,缺少市场竞争和风险意识。企业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就必须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合同条件是在总结近百年来工程承包合同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次修改出版的范本。反映了建设项目的共同规律,充分考虑了业主、承包商、分承包商各方的责权利,力求不偏袒任何一方,它的有关条款以法律为依据,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按照国际工程承包的惯例进行编写,许多条款在工程承包界都有共同的理解。因此,FIDIC 合同条款具有科学、公正、严谨、规范和国际化的特点。对 FIDIC 合同,我国在一些大型或国际工程中采用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使用还不够普遍,宣传还不够广泛。我们应尽快组织制定以 FIDIC 合同条件为基础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合同范本,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要改变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一些业主和部门领导观念陈旧,政企不分,行政干预盛行,地方和部门条块分割,保护主义严重的局面。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我们只有真正吃透国际惯例、标准和法规等,才可能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同时受到国际法律的保护。
2.7.3建立资格资信体系
涉外工程生命力的核心是建立资格资信体系。我国在资格、资信体系建立和管理方面虽有所进步,但受各种因素影响,高资质企业多而泛且资信可信度差。有时会出现越级承包、无证施工的情况。这使得外方业主对国内各级政府或有关机构颁发认可的企业资质、资信存在明显的不信任。如果符合国际惯例的国内资格、资信体系不能尽快建立,那不但会给我国建筑企业带来诸多麻烦,而且随着竞争加剧,我国建筑企业将根本无法立足生存。
2.7.4规范合同管理
涉外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是双方信守合同。规范的合同文件,如能有效地执行,就可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外方人员特别重视合同管理,因为合同文件是施工、验收、支付和索赔的主要依据,从招标文件的编制、招投标、商务谈判、签订合同到实施,外方都十分认真。他们非常注重法律和规范,注重书面证据,注重合同条件执行的准确性。在涉外项目执行过程中,具有法律效力的类似合同的文件种类繁多,协议书、中标函、合同条件、技术规范、图纸、工程量清单及会议纪要等均具有法律效力。无论是提交仲裁或诉讼,没有书面证据就等于败诉。目前由于特殊的国情,加之人情关系、领导干预等诸多因素,致使国内一些企业法治理念淡薄、合同概念淡漠、证据观念淡化,一旦出现涉外合同纠纷,往往败诉,损失惨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积极推行项目总承包是深化工程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重要举措;是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调整经营结构,增强综合实力,加快与国际接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 WTO 后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党的“十六大”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积极开拓国际承包市场,带动我国技术、机电设备及工程材料出口,促进劳务输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工程项目总承包仍在不断实践探索中,认识与理解也是片面的,以具有大量专业人员、管理人员的总承包单位进行工程项目建设是向社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的一种较好模式,尚有待于在今后的工程建设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汤礼智.国际工程承包总论[M].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0.
[2] 吕绍庭.市场呼唤总承包[OL].中国工程建设网,2003-03.
[3] [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 刘 涛,刘志才.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公司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3(2),同时,也是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的关键。明确不同资质,而掌握新技术、懂外语、知法律和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则严重缺乏,管理水平较低,利润空间狭小,如何应对国际化、切块和分段招标,是加大了管理费的“扒皮”承包方式,是皮包公司行为。“小业主,优化组织结构
调控规模实质上就是调控建筑市场上能进行施工总承包的力量.2理顺总承包管理体制,明确总承包管理责任
以合同为依据,明确总分包的责、权、利。总承包对业主负总责,分包对总承包负责.1总承包组织结构不合理
因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更好地同国际接轨,提高总承包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形成了大公司不大不强,小公司不小不专的局面,成为了工程承包的主流模式和发展方向,这对于我国总承包企业面对加入 WTO 后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国外承包商的竞争非常不利,以便更好地同国际惯例接轨,更好地提高项目总承包管理水平。
2加强项目总承包管理
加入 WTO 后,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带来活力;另一方面,练好内功,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总承包企业才能做大做强做好。
2.1调控总承包规模、智力、资金和管理密集的总承包管理集团。分公司要形成独立产权和资质的专业化施工的民营化或民营参股公司,向合同段派驻项目经理和劳务作业单位、日本等国家在项目总承包管理方面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大监理。
2。必须从调控总承包规模,理顺总承包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设计单位改制,还未把推进工程总承包作为主导方向等。据统计,35 种新资质类别中就有 23 种是按部门划分的,出现了压价承包。国家对这些企业要给予一定的特殊政策。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应政策、E-P,形成了企业。只有理顺总承包。但对 CM 模式、NC 模式、BOT/PFI 模式了解还不多,研究不深不透,总承包后将大部分工程分包给不同专业分包商;而我国规定主体结构工程必须由总承包企业自己完成,这是对项目总承包管理的开展,分包市场的形成,占领国际和国内市场的严重制约,短期内很难形成专业协作下的经济规模。CM 模式适用于工期要求紧的边设计,其外延要比《建筑法》和《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的规定大许多,总承包管理就是施工费再加管理费。总承包单位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力量、管理经验
7、20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的内容简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界就一直十分关注国外著名建筑师的设计作品、设计思想以及相关建筑理论,也有许许多多的相关图书出版。而本土的国内建筑师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直至近几年才渐渐被媒体所关注。自19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在向国际影响开放的大学里接受教育,其中一些建筑师还曾去发达国家留学,以张永和、崔恺、刘家琨、马清运、王澍为代表的新一代建筑师带来了基于个人研究的、纯粹的、实验的现代主义建筑,为世人所关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的建筑实践以及中国建筑师的设计思想更为西方媒体和研究者所探讨。本书不同于市场上众多关注国外著名建筑师建筑作品的图书,而将视点放在20位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的杰出代表身上,结合他们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建筑作品来解读这20位建筑师。本书强调中国当代建筑师在成长过程和从业过程(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10年)中的变化与反思。这些对于初涉建筑领域的毕业生以及各设计院的从业建筑师来说有很多可以借鉴和思考之处。
8、阿尔多·罗西的赞誉
作为理论家、创作者、艺术家、教师兼建筑师的阿尔多·罗西在他的祖国意大利以至国际范围内获得了很大的声望。Vincent Scully在为一本关于罗西的书所写的介绍中将罗西与柯布西耶相提并论,他们都是画家兼建筑师。建筑评论家、普利兹克奖的评委之一Ada Louise Huxtable这样形容罗西“一位恰好成为了建筑师的诗人”。
普利兹克奖的评委们又一次对一位似乎是没有被广泛宣传的建筑师的素质做出了一致的认同.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能够获得这个奖项我感到由衷得高兴和自豪。然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来接受这项荣誉是一种考验的。我觉得自己像一个即将参加考试的学生,这一刻让我想起了以前。
我也希望借此机会深入的思考我的建筑。我一直认为我的建筑是永恒的,我希望这项荣誉成为我思想的见证。一直以来我远离人群:学校、报纸、杂志、建筑师等等,而且拒绝接受时尚与潮流。
我不是沉迷于建筑,但是我一直试图以一种真实的方式来做建筑,就像其他那些真实表现他们专业的人一样,就像那些建造出教堂、工厂、桥梁以及这个时代伟大建筑的泥瓦匠或者工人一样。
一直以来,我认为任何专业都是不可能与文化脱节的,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可能在年轻的时候得到了研究理论与建筑之间关系的机会,而且我非常高兴的在研究中找到了其重要性。
但是我更愿意去设计与建造,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建造有着多种的可能性,这一点深深的吸引着我。似乎所有这些不同国家的文化组成了我的建筑,而且形成了一个整体,一个具有包容力,可以将那些曾经流失的文化重新整合的整体。像当今的许多建筑师一样,我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工作:意大利、德国、英格兰、美国还有日本。这是已经取代了所谓的个人风格与特点,成为今天新建筑师的标志,一个全球化的建筑师。
我想在这里讨论一个不同文化间相互“浸染”的概念。我们生活在一个类似于帕拉迪奥的时代,那个时候这个城市和国家的建筑被俄国、英国还有美国影响着。所有的建筑都相同,但又是不同的。
在我的工作方面,很多朋友帮助过我。我要谢谢颁奖给我的普利兹克先生和夫人,以及评委会的成员们,他们代表了我们的现代文化。我还要对美国说一声“谢谢你”,这是第一个认同我作品的国家,还有那些参加过我的演讲的美国大学的学生们,还要感谢美国的媒体,纽约时报和时代杂志,他们曾发表过很多优秀的文章。
9、建筑师对社会的贡献 为什么建筑师这个职业越来越热门?
建筑师如果做出好的设计,既能满足人们对居住或者办公场所功能的需求,也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且现在建筑师的收入水平比较高,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很好。
10、建筑师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一、职业调查(一)职业名称:建筑师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姓名、单位、职务等章文勤北京叶张孙建筑设计事务所建筑师2、这项工作每天必做的任务是什么?应客户要求,在与之不断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在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进行建筑的方案构思,可行性分析,施工图纸的绘制,最后跟踪建筑工程的实施建造以及验收。3、这项工作要求哪些知识、技能和能力?建筑既是需要天分与灵感,又是一个涉及面相当宽泛的职业。从个人能力的角度,知识面除了本专业应该掌握的空间感受创意,不断更新建造技术,结构知识,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知识,综合水暖电各个相关专业的能力以及对创意的图纸表达能力,计算机设计能力等等,还包括艺术感觉和气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对历史,天文,自然,社会,人类学,人体工程学,环境科学等各种知识的积累,等等。除此之外,这是一个集体分工协作的过程,与人的沟通协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4、这项工作需要的什么教育和培训?哪里提供这样的培训?这是一个相当专业的领域,只有通过在专业院校的学习之后,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才能有所成就。5、大学里什么专业与这项职业有关?建筑系开设的学科,如建筑设计,室内设计,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工业设计等,以及结构,给排水,通风,电气都是相关专业,还有cad等,当然还有美术绘画技能。6、这项工作的待遇和工资怎么样?建筑师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工资待遇随个人的能力大小有相当的差异,与付出成正比,也与创意受到认可的程度有关。9、这项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怎样?它与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和基本建设进程习习相关,房地产业的兴衰,决定建筑师任务的饱满程度和前景。10、这项职业进一步提升的途经是什么?主要是看个人在这个领域的掌控能力,还有机遇。11、其他什么职业与这项职业相关?室内设计,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工业设计,结构,给排水,通风,电气,美术等等,都是相关专业。12、这项职业的工作地点在哪里?工作环境(如室内/室外,公室/工厂,小组工作/独自工作等)如何?都有。在做设计时,主要在室内,有独立完成的阶段,也有小组协作探讨的过程,在勘查地形和施工过程中,也需要到工地现场。13、这项职业对身体是否有特殊要求?没有特殊要求,但是健康是最基本的工作保证。14、正常的工作时间是多少?8小时,但工作繁忙时加班也很普遍。15、医疗和养老保险怎样?按国家规定。16、要求出差吗?这和不同公司承接工程的地点有关系。17、社会提供多少工作机会?在哪里可以找到这样的工作?职业介绍网站有招聘职位,机会多少不详。18、该行业的领军人物?国内外很多优秀的建筑大师,最为大家熟知的是贝聿铭。国际上规模很大的设计公司如SOM,KPF,等等,他们都有各自得特点和专长,有专门设计机场的,医院的,酒店的,渡假村的,或是专门设计公寓,别墅的,这样一个多样化的时代,谁都很难做到领军。19、该行业知名企业、公司、组织?SOM,KPF,TOYOITO,UIA国际建筑师协会。/architects.html二、职业调查(二)职业名称:建筑师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姓名、单位、职务等樊萍叶张孙建筑设计事务所建筑师2、这项工作每天必做的任务是什么?做方案,画施工图,与各专业协调,与甲方沟通设计内容。3、这项工作要求哪些知识、技能和能力?所有和工程设计有关的法规、规范,需要审美、品位,绘画技巧,很好的沟通能力最重要的是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4、这项工作需要的什么教育和培训?哪里提供这样的培训?需要大学五年建筑学专业的学习,工作中各种实践的积累,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参加各种讲座,参加专业的注册考试;正规大学都有此专业,工作单位也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社会上经常组织专业考试与培训。5、大学里什么专业与这项职业有关?土木工程系的建筑学专业6、这项工作的待遇和工资怎么样?工作强度较大,需要经常加班,在事务所工资较高,待遇和工作年限及工作能力有关。7、这项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怎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毕竟我们国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建设红红火火;但个人认为属于夕阳产业,因为土地越来越少,建设速度会逐渐减慢,国家的各种审批会更加严格,设计单位数量不断增加,僧多粥少。10、这项职业进一步提升的途经是什么?通过工程让甲方了解你的设计水平及团队精神,让你的领导知道你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单位带来好的收益和口碑。11、其他什么职业与这项职业相关?装修设计师,工程监理师,城市规划师。12、这项职业的工作地点在哪里?工作环境(如室内/室外,公室/工厂,小组工作/独自工作等)如何?工作地点在公室和家里均可;工作环境宽松,时间自由。13、这项职业对身体是否有特殊要求?身体健康。14、正常的工作时间是多少?8小时。15、医疗和养老保险怎样?档案放在人才中心,社会保险自己上。16、要求出差吗?不要求。17、社会提供多少工作机会?在哪里可以找到这样的工作?一些大的设计院还是招收应届毕业生,但是一些事务所只能招聘有工作经验的设计师在招聘网上或者招聘会上递个人简历。18、该行业的领军人物?中国的建筑大师太多了,国际上的就了。19、该行业知名企业、公司、组织?国内:建设部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五合国际等等国外:SOM,KPF,PERKINS&WILL等等SA三、专业调查专业名称:建筑学1、该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什么,专业课程是什么,选修课程是什么?建筑学本科专业以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为主干课,同时开设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必修基础课;其中专业基础课包括:设计初步、空间形体表达基础、素描、水彩等;工程技术课包括: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建筑结构、建筑物理等;建筑历史课包括:中国建筑史纲、外国建筑史纲、近现代建筑史纲等;以及社会科学、哲学、建筑经济等5个方面的50余门课程。此外建筑学院还开设了众多的选修课,安排了实践环节和实习课程,包括古建筑测绘、工地实习、测量实习、专业调研、素描、水彩、快速表现、水彩渲染、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师业务实践等。2、该专业属于文、理、工、商等等哪个大类?有什么相关的专业?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理、工、文、艺诸领域。有关专业:城市规划专业,风景园林专业,室内设计专业、建筑工程与设备工程、土木工程专业等。3、该专业有何独特微妙之乐趣,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福祉有何特殊价值?专业具有科学与艺术、理工与人文结合的特点4、该专业在哪方面存在问题、限制和困难,有哪些令人难以忍受的部分?建筑学需要长期、严格的专业训练,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其学习方法,毕业后也会因工作的性质及个人的能力不同而有较大的收入差异。5、该专业要求什么样的特定性格,什么样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兴趣倾向?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专业要求学生知识面广泛,有绘画基础,对建筑有一定的兴趣,对艺术和建筑的敏感性和创造性,并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力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6、该专业招生有什么特殊要求?(如要求文科、理科、提前招生、身体要求等)无7、该专业毕业后大都从事何种工作,就业率如何,起薪是多少,有哪些入职要求?学生毕业后可进入建筑设计院、建筑科学研究院或高校的建筑学专业从事建筑设计、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还可从事城市建筑管理方面的工作或进入房地产行业。建筑师——在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起薪约1500~3000元/月。?教师——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起薪与其他教师收入接近。?公务员——在城建部门从事管理工作,起薪约1000~3000元/月。?房产开发人员——在房产公司从事房产开发工作,起薪约1000~3000元/月。就业率与入职要求不详8、该专业的长期升值潜力如何,有什么晋升、进修或其他的出路与前景?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城市和建筑物的标准化和商品化致使建筑特色逐渐隐退。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由于建筑形式的精神意义植根于文化传统,建筑师如何因应这些存在于全球和地方各层次的变化?建筑创作受地方传统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多大?如今,建筑学面临众多纷繁复杂的问题,它们都互相关联、互为影响、难解难分,以上仅举其要,但也不难看出,建筑学需要再思考。历史上,建筑学所包括的内容、建筑业的任务以及建筑师的职责总是随时代而拓展,不断变化。传统的建筑学已不足以解决当前的矛盾,21世纪建筑学的发展不能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强调综合,并在综合的前提下予以新的创造,是建筑学的核心观念。然而,20世纪建筑学技术、知识日益专业化,其将我们“共同的问题”分裂成个别单独论题的做法,使得建筑学的前景趋向狭窄和破碎。新世纪的建筑学的发展,除了继续深入各专业的分析研究外,有必要重新认识综合的价值,将各方面的碎片整合起来,从局部走向整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目前,一方面人们提出了“人居环境”的概念,综合考虑建设问题;另一方面建筑师在建设中的作用却在不断被削弱。要保持建筑学在人居环境建设中主导专业的作用,就必须面向时代和社会,加以展扩,而不能抱残守缺,株守固有专业技能。这是建筑学的时代任务,是维系自身生存的基础。建筑学与更广阔的世界的辩证关系最终集中在建筑的空间组合与形式的创造上。“……建筑学的任务就是综合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因素,为人的发展创造三维形式和合适的空间。”广义建筑学,就其学科内涵内说,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要点整合为一。在现代发展中,规模和视野日益加大,建设周期一般缩短,这为建筑师视建筑、地景和城市规划为一体提出了更切实的要求,也带来更大的机遇。这种三位一体使设计者有可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求问题的答案。9、该专业对个人发展的利弊?比较有利10、该专业与你的兴趣是否一致?是11、该专业在北京的招生情况?2007年建筑学北京招生情况:清华大学:14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510人中央美术学院:8人四、个人的体会、观点、打算从小,我就对建筑特别敏感,看着千奇百怪的建筑形态,我总会幻想着自己叼着一根笔,设计着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建筑结构。带着这样的梦想,我对建筑师这个职业进行了一次初步的调查。章文勤和樊萍阿姨都是叶张孙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建筑师。为了更好的了解建筑师这个职业的日常工作,我对她们进行了采访。通过阿姨们的介绍,我了解到建筑师是一个既需要天分与灵感,又对个人的各方面能力要求相当高的一个职业。作为一名建筑师,不仅要掌握绘画技巧,空间感受创意等知识与能力,还必须培养自己的艺术感觉、气质以及审美情趣,提高自己集体分工协作和与人的沟通交流的能力。不过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创新、责任心和自主性,建筑师需要不断尝试他们自己的想法,从实践中获得灵感,负责任地设计出独具个性的建筑。所以我想成为建筑师的道路是十分艰难的。如果要成为一名建筑师,绘图、建筑设计、建筑理论、物理学和法律法规等课程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此外,对艺术和建筑的敏感性和创造性也非常重要。具体来说,建筑师这个职业对人的要求主要包括技能、知识、能力、兴趣、劳动活动、工作环境、工作价值以及工作风格方面。在技能方面,要合理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时间;根据他人的行动调节自己的行动;注意倾听他人所讲的话,理解要点,提出恰当的问题;理解与工作相关文件中的书面句子和段落;会批判性思考,使用逻辑和推理的方法确定多种方案、结论或问题解决方法的优势和劣势。在知识方面,要求掌握设计技巧和绘制设计图的原则,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在能力方面,要有独创性,为既定主题或处境提出独特想法或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还要有表象形成能力,能想象某种物体如果移动、或者物体的某部分移动和重组后会是什么样子。在工作风格方面,要注意细节,能容忍压力,并让客户觉得你可以信任。该职业的工作环境十分灵活,在做设计时,主要在室内,有独立完成的阶段,也有小组协作探讨的过程,在勘查地形和施工过程中,也需要到工地现场。工作中时常需要与客户交流沟通,主要通过电话交流和面对面讨论。建筑师的工作时间都是很自由的,没有固定工作模式,一般每时每刻都在思考设计。至于建筑师的工资待遇问题,普遍起薪为1000~3000元。建筑师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工资待遇随个人的能力大小有相当的差异,与付出成正比,也与创意受到认可的程度有关。不同的人工资差异巨大。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之魂。如今,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建筑师的创作面临众多纷繁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将成为建筑学未来发展中的最大障碍。建筑师成功的关键在于所设计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欢迎与青睐。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评判标准。要想真正地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就必须要有丰富的阅历,了解不同的建筑风格,从中寻找大众所倾心的建筑结构与形式,这样才能避免出现一人称绝,万人唾骂的情况。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建筑师,为实现这个梦想,我必须加强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审美与空间想象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要多读有关建筑的书籍、杂志、报刊,在建筑领域做志愿者工作。这些都能帮助我离自己的理想更近一些。我相信有一天我能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建筑!另外,我还有一个更伟大的理想,那就是“点沙成金”,在沙漠上建筑一座辉煌宏伟的城堡!是网上找的,希望能帮助你!!参考资料:/newsdetail.asp?id=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