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瑞士反全球化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瑞士反全球化

发布时间: 2022-07-25 01:03:30

1、反全球化运动的著名运动

近年来大规模的反全球化运动,至少有下列数起:
1999年11月 美国西雅图反对世界贸易组织,成千上万群众抗议世贸自1995年成立后四年来推动的贸易自由化政策。
2000年4月 美国华盛顿五一劳动节前夕游行,两万名工会、劳工组织和环保人士反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会,约有1350人被警方逮捕。
2000年5月6日在泰国,有数千名群众抗议在清迈举行的亚洲开发银行(ADB)33届年会。
2000年9月11日 澳洲墨尔本 围堵世界经济论坛(WEF),示威群众组成人链,希望阻止作为全球富豪和统治精英的俱乐部的论坛召开。
2000年9月26日 捷克布拉格 反对世银、国基会(IMF),连续多天有一万五千人堵塞会场周围街道,捷克的总统哈维尔派出军警镇压,甚至有纳粹党徒协助警方。
2000年10月底 韩国首尔 抗议第三届欧亚高峰会(ASEM),韩国民主劳总和学生与市民团体发动三万工人、学生团结一致反对全球化,喊出“另一个世界是可实现的!”。
2000年12月6日 法国尼斯 反对欧洲联盟(EU)高峰会议,共计八万来自各地的示威者,包括欧洲工联(CES)发动的工会会员冒雨游行,反对大财团控制下的欧洲和欧盟一体化政策,争取一个保障人民生活的欧洲。
2001年1月27日 瑞士达沃斯 反对世界经济论坛,瑞士军警以防范暴动为由,阻止来自欧洲各国群众到来示威。在地球的另一端,巴西的阿雷格里港,一万人参与名为“世界社会论坛”的民间会议,讨论有别于财团主导的全球经济秩序和社会模式。
2001年4月 加拿大魁北克 反对美洲自由贸易协定,钢铁工会会员、环保人士和左翼团体走在一起,共同反对贸易协定,指出它方便大资本的剥削自由,使美洲各国工人的待遇竞相向下调低,使财团利润需要凌驾于环境保护之上。
2001年5月1日 世界各地 国际劳动节,世界各地都有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反对官商全球一体化政策,要求保障劳工权益。
2001年6月16日 瑞典哥特堡 反对欧洲一体化,八万来自欧洲各国的群众,反对欧洲联盟进一步推动经济自由化及抗议美国总统布什到访。警察更开枪打伤群众。
2001年7月20日 意大利热那亚 抗议八大工业国会议(G8),创纪录的十五到三十万群众聚集在热那亚街头,遭到警方强力镇压,一名青年当场遭警方射杀。
以上所列只是较大规模的抗议行动,事实上,在全球各地都有大大小小反对新自由主义、反对全球化的斗争。在东亚地区,除上述的韩国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相对强大的菲律宾外,反全球化运动也有所发展。邻近台湾的香港,是跨国资本推动中国私有化进程的重要据点,早在1997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会年会时,就有反对阵线的组成,进行了示威活动。2001年5月,财富论坛在香港举行会议时,《全球化监察》及部份学生、民间团体,举行了反对富豪瓜分世界,主张全球资源人民共享的抗议行动。在日本,2000年7月在冲绳召开的八国高峰会也遭遇了抗议者,21世纪初日本的进步团体也在筹组ATTAC(Association for the Taxation of Financial Transactions for the Aid of Citizens,国际上重要的反全球化运动组织,1998年创立于法国,创立的初衷是要课征托宾税Tobin Tax,以管制资本流动,在尼斯示威和巴西世界社会论坛中都有重要角色)的日本分部,准备更积极的推动反全球化运动。

2、欧洲为什么有那么多国家

第一,欧洲民族。

欧洲地区虽然面积不大,但民族成分很多,有德意志人,日耳曼人,法兰西人等很多强悍民族。而且很多民族内部继续分成更小的民族,如斯拉夫人,分成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还有乌克兰人等。欧洲的民族虽不多,但越分越小,民族分支多,导致想独立的民族增加。

第二,个人价值。

在欧洲地区自古强调个人的价值,主张自由,因此,在西方的历史上总是各种的英雄。在这种思想下,过分强调了地方,城市,个人的权力,因此,出现对中央不太满意的地方,都时刻准备着独立,这也就是欧洲为什么那么多地方闹独立和那么多袖珍国的原因。

第三,文化的向心力。

在欧洲的历史上从来无法形成统一的文化思想,每个民族的向心力都不大,都有自己的那一套。所以没有哪个民族能够同化统一对方。

(2)瑞士反全球化扩展资料:

未来要重视民生

欧洲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生存需求再次成为人们的重要议题。但这个阶段的生存需求与二战前又有很大区别,人们更加关注生存质量和不同阶层间的公平。

欧洲民众当中出现的反移民、反一体化、反精英、反全球化倾向,表面上是国家利己主义的表现,实际上映射的是社会层面的嬗变。面对既要实现经济增长又要惠及民生的强大呼声,各国政府面临着巨大压力。

对于欧洲来说,很多选项都是两难的,比如财政危机要求削减社会福利,而减少福利支出又会引起社会更大不满;难民问题同样如此,接纳和不接纳都会引发尖锐冲突。当然,这些问题也为欧洲各国进行改革创造了契机。

如果各国政府能够把更多精力放在解决内部经济社会问题上,特别是对旧的分配制度、福利制度进行改革,更加关注改善民生,通过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实现持续增长,那么,就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矛盾。

对冷战结束以来的“新干涉主义”,欧洲政治家应当反思,主动拆除地缘政治藩篱,在国际交往中放弃所谓的意识形态标准,积极释放贸易和投资的活力。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才是正确出路。

3、为什么瑞士能成功举办世界经济论坛

达沃斯-地理景观 达沃斯小镇位于瑞士东南部格里松斯地区,坐落在一条17公里长的山谷里,靠近奥地利边境,有人口约1.3万。这里群山环抱,风光旖旎,一条宽阔的中心大街横穿市区,两旁山坡上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色彩和谐的楼房。达沃斯是瑞士知名的温泉度假、会议、运动度假胜地,此外,也是瑞士经典火车路线-冰河列车必经的一站。达沃斯只有二条主要的道路,区域内的交通和瑞士主要的大城一样,以巴士为主要交通工具。其一为旅馆和商店聚集的普罗姆纳街及达尔街,这两条街都是单行道,只有巴士可以逆向行驶。如果想看到达沃斯全景,可沿着普罗姆纳街向东走,遇布尔街之后,再往上行即可看到。一般游客可在住宿的饭店,购得“Guest Card”,使用于当地的巴士及火车等交通工具。达沃斯被称为健康度假村,要回溯到130年前,到此寻求政治庇护的德国医生亚力山大,发现此地的高山气候对保健有极大的帮助,现在每年70万的游客来这里度假。 达沃斯-旅游圣地 达沃斯年会会场.最早达沃斯是靠空气出的名。19世纪时肺结核还是不治之症,而达沃斯因为海拔高,四面环山,空气干爽清新,是各种肺病患者最佳的疗养地。当时城里的医院鳞次栉比,今天很多医院已经改建成了酒店。但达沃斯在医学界的地位不减当年,每年仍有不少国际医学大会在这儿举行。 据说把达沃斯从疗养区变成旅游胜地的是一个旅店老板。当时达沃斯的观光客很少,而且都只在夏天为了避暑才来。这个旅店老板向顾客许诺如果他们肯冬天来度假,第二年夏天的房费全免。客人无法抵挡“买一赠一”的诱惑,纷纷赶来,结果发现这里的冬天更好玩——小城从此名声大噪。 1877年,欧洲最大的天然冰场在达沃斯落成,世界级的选手都在这里训练。此外达沃斯还有一座冰雪体育馆。每年这里的国际赛事不断,让体育爱好者大饱眼福。达沃斯的雪:飘得很慢,这一慢就优雅了许多,因为这里几乎没有一丝风。没有风的雪花在空中纷扬、流连,在落地时静卧。所有的人关于达沃斯的记忆是与雪连在一起的,但这里的雪并不寒冷,站在不冷的雪中就有了欣赏的心情。达沃斯的颜色:在达沃斯,放眼望去,只有白和黑,白的当然是雪,黑的是村落,山峦,树木。处处是中国的山水画,在这样的素色画面上,妙的是你会听到来自各个国家的多彩的声音。达沃斯的静与闹:住在达沃斯的小酒店里,你感到的不仅是安静,而是寂静,寂静得能听得见手表的秒针走动和心脏的跳动。有趣的是,在论坛的上你会发现持着各种口音的英语声,很闹很闹。达沃斯的人与自然:在这里,山是大的,树是漫山遍野的,雪花是张扬的,而房子建得是极收敛的,人是小的。上千人参加的论坛主会场外表看起来很小,因为它卧在山腰。 达沃斯-经济论坛 世界经济论坛(WorldEconomicForum--WEF)是一个非官方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其前身是1971年由现任论坛主席、日内瓦商学院教授克劳斯·施瓦布创建的“欧洲管理论坛”,因为这个论坛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它在5年以后改为会员制。1987年,“欧洲管理论坛”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世界经济论坛每年1月下旬在瑞士达沃斯召开年会,以及在全球选定主要国家举办国家别或地区别经济高峰会议或圆桌会议,并定期发布年度全球竞争力评估报告。世界经济论坛的主旨是促进世界领袖合作,从而改善世界、地区及业界的各项议题。各国政府首脑以及一些主要国际组织的领袖出席了“世界经济论坛”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达沃斯年会以及地区经济峰会。他们的积极参与将使“世界经济论坛”成为全球政界和商界风云际会的独特舞台。晨光中的达沃斯镇世界经济论坛是日内瓦大学经济学教授克劳斯·施瓦布于1971年倡议创建的一个非官方组织,其总部设在日内瓦,但它的主要活动除2002年外,却在风光旖旎的山镇达沃斯举行。达沃斯只有1.2万名居民,原来名不见经传,如今因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每年在这里召开已蜚声世界。1970年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的瑞士商学院年轻教授克劳斯·施瓦布倡议欧洲企业界为迎接国际市场和竞争的挑战举行一次非正式会晤,以制定发展战略和研讨管理方法。他的倡议得到了当时欧共体委员会和欧洲工业家联合会的支持。翌年1月,400多名企业家和学者参加了第一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三十多年来,一年一度的论坛年会规模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要人也逐渐被邀请参加。每届年会都有数十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数百位部长和两千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金融、财政、文化、艺术、教育、新闻等领域人士参加。近十年来,凡是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政治、军事、安全、社会事件都在论坛上得到反映,讨论的政治色彩也越来越浓。世界经济论坛主张自由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近年来越来越遭到反全球化组织和人士的批评。但尽管如此,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已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界决策人研讨世界经济问题最重要的非官方聚会和进行私人交往、商务谈判的场所。西方舆论由此称它为“非官方的国际经济最高级会议”。

4、为什么瑞士不入欧盟?

为什么瑞士没加入欧盟?提起瑞士,人们常会联想到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精美的钟表、名山和奇湖。瑞士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其年人均收入高达3万多美元,名列欧洲第一,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它既不是欧盟成员,也不是联合国成员。然而,它却慷慨地接纳、安顿了众多国际组织,在那里频繁举行各种国际会议。像瑞士这样一个与联合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游离在联合国大家庭外的国家,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瑞士为“永久中立国”,以奉行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卓然于世。近20年来,瑞士人一直在争论是否该加入联合国。
全民公决是否加入联合国3月3日,瑞士就加入联合国问题进行第二次全民公决。瑞士曾于1986年就是否加入联合国问题举行过全民公决,结果遭到3/4 多数票的否决。当时一家瑞典报纸以通栏大标题“瑞士人疯了吗?”表达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疑惑。然而瑞士国民自有道理,他们担心加入联合国后,瑞士的中立国地位、主权独立和直接民主会受到影响,瑞士会成为大国的附庸,难以实现其自身价值和利益。
冷战结束后,瑞士加入联合国问题又被重新提到联邦政府的日程上来。瑞士政府的目标是争取在2003年前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国。2000年3月,瑞士 12.47万人签名提出倡议,要求加入联合国。2001年10月,瑞士议会通过决议,决定将加入联合国的人民倡议付诸全民公决。联邦政府反复强调,“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在众多问题上所面临的挑战超出了国界。瑞士不能再与世隔绝,而应该加入到联合国中去,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寻求解决危机的办法和反对恐怖主义。一个国家只有参与决策,才谈得上拥有真正意义的主权。让世界听到瑞士的声音至关重要。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联合国不会强迫其成员参与任何军事行动。因此加入联合国后,瑞士的中立国地位不会改变。”
在此背景下,瑞士此次公民投票的结果于3月3日下午5时(北京时间3月4日凌晨)左右计出。加入联合国的倡议如果获得通过,联邦外交部长将立即举行新闻发布会,瑞士联邦政府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关于瑞士加入联合国的申请信函将正式签上日期发出,此函在数月前即已公布。根据最新的民意测验预测,可能有 54%的瑞士公民赞成,17%反对,9%还处于犹豫状态。从以往瑞士全民公决历史看,在471.5万选民中,能有40%到50%的选民参加投票就不错了。
瑞士法语区最大报纸《时报》日前以《瑞士人在给他们自己投票》为题发表社论认为,瑞士已经有好多年没有经历过如此“残酷”的投票了。即使瑞士人再次对加入联合国说“不”,地球照样在转动,但最终受到损害的将是瑞士的对外形象和瑞士的外交政策。在世人眼里,瑞士将被看做是一个不开放的、孤独的国家。瑞士将不得不继续在联合国当观察员,充当“折叠椅”,难以有所作为。
积极参与联合国行动
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瑞士因担心影响其永久中立政策而置身其外。1946年,联合国签署协议,将前“国际联盟”总部所在地———日内瓦万国宫交联合国使用,决定联合国欧洲办事处在此办公。1966年将此更名为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1948年,瑞士成为联合国的观察员,向联合国有关机构派驻大使级代表,并每年向联合国交纳和捐赠4.7亿瑞郎。如今,联合国已拥有189个成员国,全世界只有梵蒂冈和瑞士不是其成员。每个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各种国际会议达 600个以上,比纽约联合国总部还要多。在日内瓦共驻有19个国际组织,其中8个属于联合国系统。148个国家在日内瓦有常驻代表机构。在日内瓦工作的共有3万多名各国外交官和联合国公务员,占日内瓦人口的7%。这给瑞士带来每年30亿瑞郎的直接收入。
同时,瑞士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的许多行动。比如,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决定,1990年海湾危机时,瑞士参与了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在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瑞士同意运送国际维和部队军事人员和物资的飞机过境,但对于北约要求其军事物资过境则予以拒绝;“9·11”事件后,瑞士外长戴斯立即表示,在对待恐怖主义的问题上,没有“中立”可言;不久前瑞士外交部又宣布,同意美国人道援助飞机飞越其领空,但执行军事任务的飞机仍须绕行。由于瑞士不是联合国的正式成员国,它在联合国里既无决策权,也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几十年来深感在涉及本国利益的许多问题上难以施加影响。
中立是“立国之本”
“小国寡民”的瑞士为什么一再自我“孤立”,拒绝走进“国际大家庭”呢?这首先是因为大部分瑞士人从心底里对祖先留下的传统的中立、民主和联邦制怀有根深蒂固的
留恋。大多数瑞士人把他们180多年赖以平安度日的“永久中立”原则和地位看得神圣不可侵犯。
“中立国”一词来源于拉丁语,原意是“在两者中既不选择你,也不选择他”。法语将中立国解释为“当一国在战争中不参加交战的任何一方时,则称其为中立国”。
瑞士奉行“永久武装中立”的政策,这是瑞士根据其国情、历史和传统自主作出的选择。瑞士地处欧洲心脏地带,与德法意奥等国接壤。从公元11世纪到 1648年,瑞士一直处于罗马帝国的统治下。1200年圣哥大山口的开通,使扼守穿越阿尔卑斯山南北要冲的瑞士成为贵族领主们的必争之地。瑞士的历史中有很多反抗外来侵略的记载。瑞士山民的英勇善战名声远扬,许多国家都愿征召瑞士人为雇佣兵,替其打仗卖命。瑞士中立以后,只保留了为梵蒂冈站岗的卫队。
1515年在米兰附近的一次战役中,瑞士惨败给法国。1516年,瑞士与法国缔结“永久和平”条约,这是瑞士中立政策的雏形。在1618年爆发的欧洲 “30年战争”中,瑞士一直保持中立。1798年,拿破仑入侵瑞士,强迫瑞士放弃中立政策达16年。瑞士成了德奥俄三国争斗的战场,国家被洗劫一空,百姓饱受战争赋税之苦。1815年,瑞士参加了反对拿破仑的战斗,那是瑞士最后一次在其国土以外作战。在同年3月20日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欧洲主要大国向瑞士保证承认其“永久中立”。1907年瑞士在海牙和平会议上签署了关于中立的法律公约。
1907年,“海牙公约”第一次以书面形式对战争情况下中立国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规定。公约规定中立国最重要的权利是保证国土不受侵犯。公约规定中立国的主要义务有:不得参加战争;保障中立国自身防卫;在涉及战争物资出口方面,保证平等地对待交战国;不向交战国提供雇佣兵;禁止交战国使用本国国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士都保持中立。战后,“纳粹黄金”案及瑞士对犹太移民的态度等问题都曾给瑞士的中立蒙上了一层阴影。尽管如此,瑞士能幸免于两次世界大战,主要得益于其“武装中立”政策。
自奉行中立政策以来,瑞士保持了一支民兵制军队。宪法规定,20至42周岁的健康男性公民,不分职业和职位都须服兵役,因故不能服兵役者需交纳替代税;42岁以后则要编入民防接受训练至52岁。直到今天,瑞士每家每户的住房都拥有能防原子弹袭击的地下防空设施。瑞士的中立政策决定了这种“武装中立” 的目的只限于自卫。对于瑞士这样一个处在大国包围中的内陆小国,惟有中立才能保障其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因此瑞士的中立成为其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柱。
自1815年瑞士的“永久中立”地位得到国际法承认至今,瑞士已有180多年没有发生过战争,为瑞士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长期和平稳定的环境。
除瑞士之外,欧洲传统意义上的中立国还有瑞典、芬兰、奥地利和爱尔兰4个国家。它们选择作为中立国的目的和特点与瑞士大同小异。其中奥地利1955年曾表明其中立遵循“瑞士模式”;爱尔兰执行中立则以获取更大的国际活动余地为目的。与瑞士不同的是,这4个中立国均为联合国和欧盟成员国。对于加入北约,5个中立国态度各异:芬兰认为可以考虑,奥地利认为中期可以考虑,瑞典则说还没有提上日程,瑞士和爱尔兰均表示不予考虑。

5、经济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应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不论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国都应敞开大门,适应这一趋势,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握其中机会,面对各种挑战,至于现在的影响是如果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

经济全球化的代价

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代价之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代价之二: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不断下降。

代价之三: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中国应主动参与

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就是企业不只在本国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消费全球化则指消费者不只在本国市场而是在世界范围内买东西。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和贸易,也就必然有统一的全球规则,WTO是一种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多边是优于双边的,至少有一个比较权威的仲裁机构解决反倾销和贸易纠纷。

人们通常只看到加入WTO将给中国出口带来的利益,但中国的贸易得利还应反映在进口上,进口可以使消费者买到更多优质的东西,以更少的钱购买一些商品,消费者所得应是衡量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更重要的是,贸易和投资还带来许多外部效应,使中国的服务质量和态度大大改善,这在经济学上叫做技术外溢,它不同于技术转让,是不用付费的所得。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需做四件事

第一,必须搞活市场经济,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中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必须开放市场。只有开放市场,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

第三,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

第四,必须发展资本市场。任何一个想要让企业家大展宏图的国家,都必须发展其资本市场。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正确处理好三组关系

第一是实行对外开放与参与全球化的关系。我们必须按国际上共同的规则来办事,不能总把希望寄托在国家的保护措施上,尽早参与全球化贸易,就是要逼着我们的企业改革进取,只有这样才能使其竞争力真正得到提高。

第二是缩小国内地区间差距与缩小国际间差距的关系。

第三是扩大内需与增加外贸出口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大国,国内市场很大,要将扩大内需作为根本,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外贸的重要性。

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应考虑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参考资料:http://www.12366.net.cn/news/63/64/20010418/22859.htm

经济全球化的代价

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代价之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达到了50-60%。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具有紧密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将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与危机的境地。1997年泰国的汇率危机,很快传染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从而形成严重的地区性金融危机。随后又波及俄罗斯和拉美地区(一度包括美国),形成了事实上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便是危机传染效应的最新例证。

国际游资的存在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为一种超越国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国际游资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动荡的制造者或推动者,扮演了危机传染的主要媒介物。在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今天,尽管仍然可以继续探索各种有效监管措施,但对国际游资的完全控制则是不可能的。

代价之二: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欧盟经济体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则不断下降。从早期的关税同盟、统一农产品价格、汇率联合浮动,到单一货币欧元出现以后的统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欧元利率区启动),无不说明各成员国的财税和货币主权已逐渐让渡给超国界的欧盟协调机制。而这种经济主权的让渡曾经使许多成员国付出不小的代价,甚至多次危及欧盟经济体的存亡。

对于欧盟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其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同样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为了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跨国公司在国际间进行了大规模资金转移,对东道国货币金融政策的消极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在这方面付出的代价,是应当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

代价之三: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高收入发达国家的2.4%,即后者等于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后者为前者的62倍。造成这种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其一,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虽然几乎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从中受益,但并不意味着利益均沾。因为事实上,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这种相对优势,使它们在价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动权,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得更多的利益。其二,名义汇率下降,导致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值减少。由名义贬值引起的实际贬值,又将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进而在国际交换中付出更大的代价。

经济全球化是利是弊

周明杰 李海青

第3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达沃斯举行时,数百名示威者高举“世界经济论坛滚出去”的标语,在会场外抗议示威。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缺乏公平性,而且,由几百名世界各国领导人和大公司老板关起门来决定世界未来的前途也是不合理的———

谁在反对经济全球化

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日本研究所所长):经济全球化产生了两个现象,一是目前大规模的资金流动主要是流向发达国家,二是投资者在全世界寻求合适地方。这样受益者大部分是跨国大公司,导致财富高度集中。由于受益不均衡,导致了两种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声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的利益受损群体。今年经济全球化反对者与警察间的冲突,在我印象中是第一次如此尖锐对立。

陶文钊(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反对经济全球化跟经济全球化一样都是一种全球现象,其最根本原因就是现在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大部分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制定的,有许多不合理、不公正的地方,导致全球化的受益者主要是发达国家尤其是大的跨国公司。

沈骥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瑞士达沃斯大搞反经济全球化反世界经济论坛示威活动的人员中,有绿党分子,有工会组织成员,非常复杂。但可以肯定,他们大多是发达国家的激进分子,因为发展中国家没多少人能坐飞机去瑞士示威。这些激进分子认为全球化造成污染,造成南北差距拉大,造成发展中国家边缘化,即越来越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但这些激进分子行为非常极端,他们反对全球化,是根本做不到的。实际上,发展中国家边缘化有三个原因,一是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无法从全球化得到好处;另外就是自我孤立,不参加全球化进程也得不到急需的资金和技术;三是有一些国家长期陷于内乱、地区冲突,国内的社会经济结构非常落后,因此即使参加了全球化,也难以向国际市场提供自己的产品,难以应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反对全球化的人当中,还有一些人是得到西方国家默许的,他们以争取工人就业权利为名,反对发展中国家的廉价产品进入本国,而本国政府据此拒绝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而只要求发展中国家向自己开放市场,捞取单方面的好处。
参考资料:《北京晚报》

6、对“反全球化”的实质的理解

反全球化运动的实质
一、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
作为一种客观趋势,作为一种自然历史进程,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是随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现代科技的进步,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产生,为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近10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能不受全球化进程的影响。
但是,在人们言必称“全球化”的今天,在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的今天,却出现了一个众多国家、国际组织和世界舆论都高度关注的现象,这就是反全球化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江起。很有意思的是,在当今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反全球公运动本身也成了一种“全球化”,只不过是另外一种性质的全球化。
除了以召开社会论坛的形式抨击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外,除了频频以黑客身份攻击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官方网站和大型跨国公司以及各种全球性经济机构组织的网站以发泄自己对当前全球化的不满情绪之外,反全球化运动采取的主要形式应该说是针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及其控制的世界经济组织的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近几年来,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国际会议开到哪里,反全球化的抗议者就跟到哪里。1999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贸易部长会议,2000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2000年2月14日,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的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示威者针对的并非贸发会议,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0年9月,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年会,2000年12月,在法国尼斯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2001年4月,在加拿大最古老的城市魁北克召开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2001年6月,在瑞典哥德堡召开的欧盟峰会,2001年7月,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的八国峰会,这些大型会议的会场外到处都是情绪激昂的反西方全球化的抗议人群。一名反全球化示威者在热那亚八国峰会的会场外被枪杀身亡后,法国总统希拉克当时就说:“如果没有什么原因触动他们的感情和思想,是不可能成千上万的人跑到这里来游行示威的。无论对错,肯定存在某种焦虑、某种困难。对此,我们不可以视而不见。”(覃莉:《他们,反的是什么?——反全球化运动扫描》,《海外星云》2001年第24期)的确是我们关注的反全球化运动的时候了,的确是我们反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的时候了。
在这里有必要指出,正如现代科技进步催生了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一样,现代科技手段,还有各种非政府组织也极大地促进了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由于最近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反全球化抗议的组织工作因而变得越来越简捷高效起来了,再加上一些组织主要是非政府组织专门为反全球化的抗议者进行培训,因此反全球化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声势越来越大,从而引起了众多国家、国际组织和世界舆论的高度关注。
二、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缘由
所谓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缘由,也就是指人们为什么要反全球化的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反全球化呢?是因为当今的全球化进程中产生了许多严重的问题的尤其是社会问题;是因为随着当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前进,世界却日益分裂化;是因为当今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不能公平对待世界每个国家,不能公平对待世界多数人民;是因为作为客观趋势,作为自然历史进程的全球化如果继续照此轨迹进行下去,那人类真正的、彻底的解放前途就遥遥无期,人类就会有面临毁灭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在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就曾郑重向与会代表指出:“由于其生存的自然条件迅速不断地消失,一个重要的生物物种——人——有灭绝的危险。”(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第14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人们对当今全球化本质的认识日益深刻,人们对当今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灾难越来越感到切肤之痛。正是这一系列的原因,人们终于开始行动起来了。于是,我们终于看到,在世界各地,一场场反全球化运动成星火燎原之势地爆发开来了。
那么,当今的全球化进程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或者说,当今的全球化进程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样的灾难呢?关于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其著作《全球化与现代资历本主义》中作了这们的概括:“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带给了我们什么,……此时此刻有8亿人口挨饿;10亿人口是文盲,40亿人口生活贫困,2.5亿儿童要做工,1.3亿儿童受不到任何教育,1亿孩子流落街头,每年有11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营养不良、贫困和可以预防或可以治愈的疾病;多个国家内部和多个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生态环境遭到无情的、几乎不可逆转的破坏;不能恢复的重要资源正在迅速被浪费和消耗;大气、地下水、河流、海洋受到污染;所候的变化已经带来了不可预言的、明显的后果。本世纪(20世纪——引者),10万公顷的原始森林消失了,还有同样面积的土地变成了沙漠或无用的土地。”(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第54—5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可见,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首要问题就是全球日益贫富分化的问题。哥伦比亚总统内斯托·桑佩尔曾经指出,并非所有的人都能从当今的全球化进程中得到同样的好处,在当今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经济蛋糕是做大了,但是在分配经济蛋糕时,“大蛋糕分给富人,其他人只得到面包屑”。(《人民日报》1998年10月10日)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其趋向不是使发展全球化而是使贫穷全球化,不是尊重而是侵犯我们各国的主权,不是主张各国人民之间团结一致而是主张在不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各寻活路。”(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第10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在当今的全球化进程中,全球化日益贫富分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让我们看看美国《商业日报》在1998年10月16日一篇题为《穷人与富人》的文章中提供的令人震惊的事实吧,这些事实是从联合国一篇关于人类发展的报告中摘选出来的,主要是有关全球穷人和富人享受商品和服务的比例。这篇文章写道:“正如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富人可能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例如,世界上20%最富有的人消费着全球商品和服务总量的86%,而20%最贫穷的人仅消费1.3%—20%,最富有者消费全球肉类和鱼类总量的45%,能源总量的58%……占有74%的电话线和87%的汽车。……世界上最富有的3个人拥有的财产超过了48个最不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穷人与富人》,美国《商业日报》1998年10月16日)
全球日益贫富分化的事实甚至连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也不讳言,他在一篇题为《一个不公正的世界乃是一个危险的世界》的谈话纪要中指出,现代世界是20%的国家掌握着全世界的80%的财富。他自己也认为,这种状况是不能持久的。因为这种不平衡的状况是对和平的严重威胁,一个不公正的世界是一个危险的世界。他还指出,世界上现有30亿人每天所得不足两美元。(黄晴:《危险的失衡》,《人民日报》2000年11月15日)
关于当今的全球贫困问题,极具悲剧性色彩的一点就是,这种贫困是“富裕中的贫困”。现在全球一天生产的财富,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远非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代的生产的财富相比,更遑论资本主义以前的一切时代了。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巨大的科技潜力和创造财富与福利的如此非凡的能力,同时,世界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不平等和存在如此严重的不公正。在通讯和距离方面使世界变得更小的那些令人惊叹的技术成就,与贫富之间、发达与此同时不发达之间巨大的、日益悬殊的差距同时存在。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悲剧。尽管千万年以来,人类就一直在努力求解走出贫困之道,但是,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得到空前增长的今天,又有谁敢说,人类的贫困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了呢?又有谁敢宣称人类贫困问题的历史已经终结了呢?在这里,我只能说,人类呀,虽然你富于智慧,但你却偏偏让它酣睡。
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另一重要问题就是当今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进程几乎与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同步,这不能不使人们把生态环境的恶化归咎于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人们纷纷指责说,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精英们及其控制的经济实体做出的决定往往不民主,因而最终导致全球生态环境破坏。不仅如此,西方发达的国家却“慷慨地”让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让世界的大多数人民“尽情”品尝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恶果。1998年9月14日墨西哥《至上报》上一篇题为《富国和穷国的不平等也反映在破坏生态环境臁受害的程度上》的文章就谴责说:“工业化国家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源头。但是,最终为污染和滥用土地、森林、河流以及海洋而付出代价的却是那些最贫困的国家的人民。”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8年人文发展指数报告的结论,每年大量死于空气和河水污染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此外,他们民深受土壤贫瘠之苦,不久的将来还可能因为地球气温上升而遭水灾、地震和歉收之害。
实际上,工业化国家是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因为,它们是世界原料最大的消费者。
英国《新政治家》周刊1998年10月16日一期题为《环境污染 穷人受害》的文章也指出:“全世界死于环境污染的大多是穷人,他们是迄今为止自然界恶化的最大受害者。……污染正在地球上最贫困的人们中间展开一场悄无息(且鲜明为人知)的‘大屠杀。’举例而言,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每年有27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其中90%生活水平在发展中国家。……自然界环境恶化最早危及的也是穷人,他们付出的代价亦最大……赤贫的人们生活在最为脆弱的边缘地带,这些地方往往最先被洪水洗劫或遭狂风肆虐。”
当今全球化进程产生的问题还有许多,如不平等的经济发展问题,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边缘化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改头换面的新殖民主义问题,还有失业、社会分裂和忽视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等待。
三、人们究竟反的是什么样的全球化?
严格说来,“反全球化”这一词本身并不确切,因为人们并不对全球化本身,尤其不反对那种作为客观趋势和自然历史进程的全球化。那些强烈抗议全球化的示威人群自己都不大使用“反全球化”一词。准确地说,反全球化运动的人士反对的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是这种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尤其是社会问题。正如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所说的那样,这些反全球化人士其实并不是真正地反对全球化,他们是在反对某种同他们本身信念、价值观相背离的全球化,其中有对世界南北差距拉大、分配不均的忧虑,有对几个大国主宰世界的不平,当然也免不了为了维护自身的狭隘民族利益甚至是无政府主义。(见覃莉:《他们,反的是什么?——反全球化运动扫描》,《海外星云》2001年第24期)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年4月3日发表的《我们人民:二十一世纪联合国的作用》(即《千年报告》)中也认为:“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异。首先全球化的好处和机会仍然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在这些国家内的分布也不平衡。第二,最近几十年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现象:成功地制定了促进全球市场扩展的有力规则并予以良好实施,而对同样正确的社会目标,无论是劳工标准,还是环境、人权或者减少贫穷的支持却落在后面。更广义地说,全球化对许多人已经意味着更容易受到不熟悉和无法预测的力量的伤害,这些力量有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经济不稳和社会失调。……人们日益焦虑的是,……他们的呼声会被全球化的声浪淹没。”
当今的全球化进程是由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尤其是跨国垄断资产阶级主导和推动的,因而,我们很难设想这一进程不会深深打下它们利益的烙印。有识之士指出,当今的全球化明显带有西方强权主导的意味,因为这种全球化“不过是重新恢复资本主义那种既是国际的、更是跨国的原始使命,把疆界和国家、传统和民族统统踩在脚下,迫使一切都更加服从唯一的价值规律。”(法国雅克·阿克:《经济全球化》第74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这种全球化实际上可以说就是过去500年来西方扩张运动的一种继续,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垄断资产阶级尤其是跨国资产阶级利益的全球化。在这种以市场和资本为杠杆的全球化下,一切似乎是建立在市场规律之上的自愿原则基础之上的。与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为确立其在全世界的统治而直接诉诸武力侵略、霸占领土的作法不同,西方垄断资产阶级这次主导和推进全球化进程是通过所谓形式上平等而实质上不平等的“自由贸易”夺取和霸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来实现的。
四、反全球化运动的主要组织
考察反全球化运动的主要组织,自然首先要求我们考察反全球化运动的力量构成,也就是要求我们弄清楚到底是什么人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从爆发的历次反全球化运动中不难看出,当前反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运动的主要力量是西方发达国家中的弱势群体。资本的趋利性以及现在的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制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很轻松地把一些在发达国家难以牟利的落后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而,随着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与跨国公司的巨额利润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他们的低工资、低福利。他们参与反全球化运动的一个根本动因就是要求跨国公司、国际经济组织、政府部门和国际社会关注他们的福祉。此外,一些非政府组织中的成员、环境保护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减免穷国债务的宣传者、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抵制者也是反全球化运动的重要力量。当然,那些在全球化中被边缘化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也非常不满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他们自然也是反全球化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
下面介绍几个在全球有重要影响的反全球化运动组织:
“减免债务”(Drop the Debt):该组织总部设在英国伦敦,其前身是Jubilee2000(纪念2000年)。该组织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游说西方富裕的发达国家撤销第三世界国家债务上,它不断向八大国(G8)施压,已经成功地游说富裕国家撤销了第三世界国家400亿美元的债务。在它的压力下,八大国家承诺进一步撤销第三世界国家600亿美元的债务。
“直接行动网络”(Direct Action Network):该组织是一个由北美洲多个组织组成的松散网络。成员之间常常互相用铁链锁住、手挽手组成人墙,并表演街头剧或高举巨型木偶嘲笑世界贸易团体。该组织是1999年11月世贸组织(WTO)西雅图会议示威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该组织的许多成员都有无政府主义倾向。
“关注全球化中的南方”(Foeus on the Global South):该组织主要是由泰国的一些智囊人士组成的,这些智囊人士经常开展一些极具争议的全球问题研究。该组织主要强调亚洲地区、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悬殊。
“救助平民的金融业务征税联合会”(ATTC,英文全名是Association for Taxation of Financial Transactions for the Aid of Citizens):这是一个以巴黎为基地的组织,主张要发展中国家向投机活动收取0.5%的税项,以减慢资金的林量流入或流出。该组织已经替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筹集到1000亿美元的款项。该组织强调自己为非暴力组织
“全球贸易监察”(Global Trade Watch):该组织是由2000年美国总统选取举独立侯选人奈达领导的,强调贸易协议要有责任感,并努力监察全球化对就业、社会、环境和民主的影响。
国际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 International):这是一个总部位于荷兰的68个国家环保组织联明,主要游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和贸易官员多注意当地的需要,并评估他们的计划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以法国为基地的“取消第三世界债务委员会”(Committee for the Cancellation of Third World Debt)、以日本为基地的“食品安全与环境网络”(Network for Safe and Secure Food and Environment)、以菲律宾为基地的“反对走私妇女联盟”(Coalition against Trafficking in Women)以及阿姆斯特丹多国研究所(Transnational Institute in Amsterdam)等非政府国际组织也是很有影响的反全球化运动组织。
五、关于反全球化运动的评价
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当前的反全球化运动呢?我认为,顺势而生的反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运动有助于我们注意当前全球化进程产生中的一系列问题,有助于我们注意世界经济表面“繁荣”背后隐藏着的严重社会问题和危机。反全球化这一运动的兴起,不仅会使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反思他们主导的全球化,也会使世界多数人民受到教育,因而有助于世界多数人民很好地认清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运动的本质,从而有助于作为客观趋势的“全球化”这艘人类不得不乘坐的“大船”不致偏离正确的航向。
但是,综观当前的反全球化运动,我认为,它的意义主要也就在于提出问题而已,因而,它的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且不说各种分散的化的反全球化运动组织很难统一起来,且不说反全球化的运动的人士没有真正从全球化角度而只是从他们各自的角度或者说从他们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问题,且不说他们没有真正解决当前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的最高纲领,单从反全球化运动人士提出的一些口号,诸如“全球化要具有人性”、“世界应该公平对待每个国家”,我们就不难发现,他们还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心存幻想。
关于西方垄断资产阶级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古巴共产党政治局委员拉蒙·巴拉格尔1998年11月1日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八次圣保罗论坛会议上说得非常好:“资产主义是一种没有能力解决各种重大社会问题的制度……资本主义很明显是这样一种政治制度:科学越发达,生产力越提高,它所制造的贫穷和社会差别也就越多越大”。(拉美社墨西哥城1998年11月1日电:《资本主义没有能力解决社会问题》)我们认为,要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彻底埋藏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另外,在当前反全球化运动的乐章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由于反全球化运动各种力量的出发点不同和关注点不同,因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的反全球化力量的难以汇合,更遑论发展中国家的与发达国家反全球化运动力量的汇合了。明眼人只需要看一看77国集团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召开的首脑会议,就不难发现,这些国家的首脑虽然坐在了一起,但他们之间的分歧是非常明显的。一位与会者当时就发表评论说:“如果说77国集团的133个成员国中的122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南方首脑会议的话,那么在走廊里就出现了180种不同的意见。”发展中国家的反全球化运动力量与发达国家中的反全球化运动力量就更加难以团结一致了。很可悲的一点就是,发达国家的许多反全球化运动人士往往指责他们的资产阶级政府未能有效阻止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低廉的劳动力对他们国家的工人构成了竞争。他们甚至建议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进全球化的进程中更多地提高劳工的社会标准,这无非是找一个借口来抵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的冲击。
正因为当今的反球化运动中还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如力量分散化的问题是很严重的问题,因此,人类离那种世界人民、世界各国、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全球化,离那种世界人民从历史运动的客体(即作为少数剥削和压迫的对象)转变为主体(即作为自己的创造自己历史的主人)、从历史的被动地位转变到主动地位的全球化,离那种伴随全球化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交往的普遍开展和地球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及道德水平普遍大幅提高的全球化,一句话,离人类的真正的、彻底的解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尽管当今的反全球化运动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毕竟它已经开始了反对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的进程中各种问题的战斗,开始进行战斗是很重要的,正如拿破仑·波拿巴所说:“首先得投入战斗,然后便见分晓。”

7、与环保有关的国际组织

1、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协会

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协会(IEPOA)成立于2007年,(批准证书号:37990030-001-05-07-5)得到了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 阿希姆·施泰纳先生的亲笔贺信和大力支持。

2016年3月,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主管的中国社会组织网曝光第一批“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名单,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协会在名单中。

2、大自然保护协会

大自然保护协会 是全球最大的国际自然保护组织之一,大自然保护协会成立于1951年,总部在美国华盛顿。协会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保护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陆地和水域,以维护自然环境、提升人类福祉。坚持采取合作而非对抗性的策略, 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指导保护行动。

3、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简称IUCN,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全球性非营利环保机构,也是自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唯一作为联合国大会永久观察员的国际组织。1948年在法国枫丹白露成立,总部位于瑞士格朗,亦作为“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4、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组织,来自18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和专家为其下属的6个全球性的委员会工作。它在世界62个国家设有办事处,共有1000多名员工,服务于500多个项目。

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于1948年10月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政府在法国的枫丹白露联合举行的会议上成立,当时名为国际自然保护协会,1956年6月在爱丁堡改为现名。总部设在瑞士的格朗。

5、世界绿色设计组织

世界绿色设计组织,2013年9月在比利时注册成立。世界绿色设计组织(World Green Design Organization, WGDO)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国际组织,在全球发展会员,推广绿色设计理念。

8、欧盟,瑞士为什么也没有加入?因为它是中立国?

瑞士永久中立国的地位始于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并在一战后为1919年凡尔赛和约再次确认。回顾历史,“中立”为瑞士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它是瑞士能够长期和平并发展成为世界最富裕国家之一的重要基础。
100多年来,这种中立国的地位保护了瑞士,不仅使之在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免遭战乱,而且能在战后的冷战时期“超然”于种种国际冲突之外,为一些重大国际谈判提供场所和对国际纠纷进行斡旋。
1986年3月,瑞士就加入联合国问题举行了首次全民公决,竟遭到3/4选民和所有州的反对。反对者认为,一旦加入联合国,瑞士就会被大国左右,这将损害瑞士传统的中立立场,不可避免地把它卷入国际纷争。也有人担心加入联合国每年要交纳大量会费,会额外增加政府的经济负担。
到了2002年3月3日,瑞士再次就是否加入联合国举行了全民公决,结果54.6%的选民和全国23个州中的12个州投了赞成票。
分析认为,此次公决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的重大影响,一个国家很难再独善其身,置身于国际社会之外。
其次是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瑞士长期以来所固守的传统的中立政策渐显僵化,使它在国际舞台上斡旋的空间缩小。
再次,加入联合国符合瑞士的经济利益。瑞士经济界认为,联合国在维持世界经济秩序、制定贸易规则、协调地区平衡等方面也起着不容低估的作用。此外,瑞士还是联合国最重要的“供货商”之一。

9、求经济全球化之"弊"

经济全球化的代价

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代价之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达到了50-60%。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具有紧密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将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与危机的境地。1997年泰国的汇率危机,很快传染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从而形成严重的地区性金融危机。随后又波及俄罗斯和拉美地区(一度包括美国),形成了事实上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便是危机传染效应的最新例证。

国际游资的存在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为一种超越国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国际游资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动荡的制造者或推动者,扮演了危机传染的主要媒介物。在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今天,尽管仍然可以继续探索各种有效监管措施,但对国际游资的完全控制则是不可能的。

代价之二: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欧盟经济体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则不断下降。从早期的关税同盟、统一农产品价格、汇率联合浮动,到单一货币欧元出现以后的统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欧元利率区启动),无不说明各成员国的财税和货币主权已逐渐让渡给超国界的欧盟协调机制。而这种经济主权的让渡曾经使许多成员国付出不小的代价,甚至多次危及欧盟经济体的存亡。

对于欧盟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其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同样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为了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跨国公司在国际间进行了大规模资金转移,对东道国货币金融政策的消极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在这方面付出的代价,是应当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

代价之三: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高收入发达国家的2.4%,即后者等于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后者为前者的62倍。造成这种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其一,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虽然几乎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从中受益,但并不意味着利益均沾。因为事实上,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这种相对优势,使它们在价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动权,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得更多的利益。其二,名义汇率下降,导致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值减少。由名义贬值引起的实际贬值,又将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进而在国际交换中付出更大的代价。

经济全球化是利是弊

周明杰 李海青

第3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达沃斯举行时,数百名示威者高举“世界经济论坛滚出去”的标语,在会场外抗议示威。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缺乏公平性,而且,由几百名世界各国领导人和大公司老板关起门来决定世界未来的前途也是不合理的———

谁在反对经济全球化

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日本研究所所长):经济全球化产生了两个现象,一是目前大规模的资金流动主要是流向发达国家,二是投资者在全世界寻求合适地方。这样受益者大部分是跨国大公司,导致财富高度集中。由于受益不均衡,导致了两种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声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的利益受损群体。今年经济全球化反对者与警察间的冲突,在我印象中是第一次如此尖锐对立。

陶文钊(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反对经济全球化跟经济全球化一样都是一种全球现象,其最根本原因就是现在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大部分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制定的,有许多不合理、不公正的地方,导致全球化的受益者主要是发达国家尤其是大的跨国公司。

沈骥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瑞士达沃斯大搞反经济全球化反世界经济论坛示威活动的人员中,有绿党分子,有工会组织成员,非常复杂。但可以肯定,他们大多是发达国家的激进分子,因为发展中国家没多少人能坐飞机去瑞士示威。这些激进分子认为全球化造成污染,造成南北差距拉大,造成发展中国家边缘化,即越来越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但这些激进分子行为非常极端,他们反对全球化,是根本做不到的。实际上,发展中国家边缘化有三个原因,一是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无法从全球化得到好处;另外就是自我孤立,不参加全球化进程也得不到急需的资金和技术;三是有一些国家长期陷于内乱、地区冲突,国内的社会经济结构非常落后,因此即使参加了全球化,也难以向国际市场提供自己的产品,难以应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反对全球化的人当中,还有一些人是得到西方国家默许的,他们以争取工人就业权利为名,反对发展中国家的廉价产品进入本国,而本国政府据此拒绝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而只要求发展中国家向自己开放市场,捞取单方面的好处。

10、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有什么影响?如何理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全球化运动?

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双重的:它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同时又促进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了环境的全球化管理。迄今为止,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大于其正面影响。不管怎样,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人类只能在认识其双重影响的基础上,尽量消除、减少它的负面影响,扩大其正面影响,推动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一、经济全球化导致地球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由于经济迅速增长而使地球生态支持系统迅速达到极限,而全球贸易自由化加剧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具体说,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把各类国家都卷入了资本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国家间和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极大地破坏了全球生态环境。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都是由资本主导的,所有被卷入全球化的国家都采用GDP或GNP的计算方法,都把增长作为核心目标,所有参与竞争的企业不管是公有的还是私有的,都追求效益与利润。在竞争的压力下,资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被忽略,许多国家都采用了不计生态成本的西方生产方式,进而重复着环境破坏的后果。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之内还是之外,都无法逃离这一恶性逻辑,资本主导的全球化使全球生态环境陷于困境。

其次,全球贸易自由化加速了地球生态资源前所未有的消耗,直接威胁着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系统。贸易自由化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了多方面的消极后果:一是全球木材贸易导致了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进而严重地损害了生物多样性系统。地球上一半以上的物种蕴藏在森林中,随着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森林原有的植物群落遭到破坏,生物物种在大量灭绝。二是来自国际市场的巨大诱惑推动了全球捕捞业的发展,致使海洋渔业资源面临耗竭。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报告,如今世界70%的主要鱼类种群面临完全捕捞和过度捕捞的问题。三是野生动植物贸易加剧了濒危动植物的灭绝,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重大威胁。尽管《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明令禁止800多种动植物的贸易,然而在利润驱使下,非法贸易屡禁不止。四是有毒化学品贸易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不仅危害全球环境,也直接危害人类健康。五是贸易的扩大还使得异地物种突破自然地域限制入侵他乡,导致衍生地物种及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丧失。外来生物入侵已经与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共同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小规模家庭农业转向出口导向型种植单一作物的规模农业,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全球化使农业日益成为一种全球一体化的产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开垦荒地使曾经是自然的生态系统被转变成了农田,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一是鼓励了农民转向化学密集型的单一作物农业,造成土壤退化、农田生态系统受损。而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被动地卷入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为了大规模种植能出口创汇的经济作物,大面积地毁林开荒;为了提高效益,放弃了传统的对环境较少破坏的耕作方式;为使农产品较快地进入市场,修建了庞大的交通网络。凡此种种,都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社会成本,既危害了自然,也破坏了农业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

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着环境的全球化管理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其带来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也迅速凸显,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使人类的全球意识增强,使加强环境合作共同对付这些问题的需求上升,使全球环境管理的制度机制也在迅速形成。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着观念文化的全球化和信息流动的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这里,一是全球化使环境信息的综合处理和流动更加便捷,而相关的环境数据与知识是引导全世界关注环境问题并促使国际社会把环境关切变成环保行动的强有力的工具。与社会经济信息不同,高质量的、综合的环境数据与信息的获取不仅十分困难,而且成本很高。全球化使在发达国家和国际环境组织对环境研究与监控取得的环境数据和信息传播到全世界,促进了环境资源信息共享,为决策者把环境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创造了前提条件。二是全球化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资源生态环境危机的意识传播到全世界并取得了广泛的认同,这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较早遇到了生态环境问题,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很早就开始思考环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新型价值观的一些核心理念不断形成: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经济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要在地球的生态与资源的极限内生活;增长不等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的未来是共同的;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等等,这些产生于发达国家的科学理念,通过全球化的传播如今已经成为共识,促进了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国际社会各个层面从专家、环保人士到普通民众,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到非政府组织以及公司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始关注我们的地球,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这是环境问题有望解决的前提条件。

其次,经济全球化拓展着国际环境合作,正在使全球环境保护制度化。1999年,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发言中提醒人们注意,全球市场拓展太过迅速,以至于社会和政治系统还不足以完全适应它们。他呼吁参加本次论坛的企业界领袖和联合国共同合作,以缔结一项新的包括"人权、劳工标准和环境实践等领域的一系列核心价值"的全球性协议,并且制定相应的法律。实际上,这些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环境合作从政府间合作、国际组织与各国政府合作、非政府环境组织与国际组织合作、跨国公司与驻在国政府合作、区域环境合作都有了很大发展,并推动着国际环境保护机制的形成,包括:召开全球峰会,各国和国际组织共同制定国际环境宣言和行动计划,明确全球环境保护的方向;举行多边环境谈判,制定相关的国际公约、协定,就一般原则和制度性机制达成一致,再通过议定书为缔约方规定具体的权利和义务,推动共同关注的问题的解决;建立全球环境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履行国际公约;建立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并由相关的机构进行全球环境评估,为国际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系列)和生态环保标志,引导公司企业和公众在生产和消费时考虑环境因素……这一切,使全球环境保护正在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第三,全球化刺激了各类非政府环境组织的大量涌现,形成了全球性的环境运动,推动着环境问题的解决。近几十年间,非政府的环境保护行动大量出现,而与环境问题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已经数以万计。绝大部分非政府环境组织都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形成的,或在此间获得巨大发展的。这一方面与环境问题产生的巨大压力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非政府环境组织如地球之友、绿色和平组织、世界自然基金组织等等都是拥有数百万成员的国际性组织,通过电子邮件和因特网等渠道,他们逐渐组织起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国际性网络。他们的存在及活动推动了真正的全球性环境运动。非政府环境组织不仅在一些国家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影响力,它们是联合国解决环境问题的盟友。全球化为整合各类环保力量,在他们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打开了方便之门。

总而言之,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双重影响要求人类用其世代积累的智慧,超越眼前的利益纷争,携手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