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民族艺术与全球化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民族艺术与全球化

发布时间: 2022-07-11 14:49:11

1、在经济化全球化时代,怎样理解艺术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全球化在更大的意义上来说,是一个传播概念,是说艺术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而本土化更多的是侧重于艺术作品的内容方面的特征,是说艺术作品靠展现民族和地域特色而得到认可,并促进传播。

拿电影为例,中国能够走出国门的作品如《红高粱》、《卧虎藏龙》等,无不是靠了展现中华民族与众不同的方面的内容才被世界其它国家认可的,类似的还有中国的古典音乐作品、中式园林建筑等。越是民族化和区域化的东西,就越有文化特色,就越能吸引世人的好奇心,从而越能形成全球优势。

2、专访睿智科威——让民族艺术迈出国门

专访睿智科威—让民族艺术迈出国门
感谢历史成就了北京睿智科威布艺工艺品,今天,睿智科威有幸被国人和同行推举到中国布艺走向世界的前列,为了不辜负历史的重托与炎黄子孙的厚望,北京睿智科威时刻警醒和百倍努力着!

睿智科威注重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诚信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取得长期主动权的核心力量。诚信之外,人文关怀则是企业文化的新内涵。这无疑是对客户最本质的 尊重、保护和关爱。

诚信赢得了美誉;精品获得了市场;人文关怀为企业增添了新的魅力。经过不断的创新、整合和战略布局,北京睿智科威将在中国布艺行业勇立潮头,扬帆远航。诚信为立业之本,创新乃兴业之源”。 睿智科威将继续以诚信、创新为宗旨,以为合作者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为永恒的追求,在品牌竞争的时代,向经济艺术的目标稳步迈进!

12月中国全部工艺美术品制造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175,088,236,000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21.76%;全年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168,483,841千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23.27% ;全年实现累计利润总额7,743,791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66% ;截至2006年12月底,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为4005家 。中国的工艺品行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预计在2010年,中国工艺品贸易额将达3200亿美元。作为与文化、旅游、家居装饰产业紧密相连的工艺美术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北京睿智科威布艺工艺品造型优美、色彩丰富、韵意深刻,曾作为国家礼品馈赠田中角荣、金日成、西哈努克亲王等外国首脑。近年,世界工艺品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的民族工艺将在国际市场上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我公司也将全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跃上新台阶。

早在清末,北京睿智科威布艺工艺就已名扬天下。曾在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被称为“东方民族艺术的高峰”。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有多种产品获曾以上优质产品奖。畅销国际市场,成为出口风向标。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民族工艺品的开发价值仍然没有达到最大限度。从销售层次来讲,产品卖到国外,价格翻十番。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在我国民族工艺品中并不鲜见。

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睿智科威布艺文化、商品意识、经营理念熏陶出了一大批在技术开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聚集了众多专家和技术骨干,是睿智科威布艺产业发展的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在未来的岁月里,睿智科威必将书写更加灿烂的世界篇章。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睿智科威全力以赴、激情澎湃。面对走向世界的考卷,北京睿智科威义无反顾、信心满怀。睿智科威的事业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只要睿智科威拥有坚韧的意志和不挠的勇气,变革——创新、创新——变革,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北京睿智科威的远景目标必然会实现!

北京睿智科威弘扬布艺文化 打造强势品牌

睿智科威布艺贴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手工艺术,历史悠久,广泛流传。又叫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还叫拨花。北京睿智科威布艺以丝绸为原料,在传统民间剪纸、刺绣、壁画、布贴工艺的基础上,从生活出发,以民间习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题材,创造出画面具有浮雕感的工艺作品。折射出民族社会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和审美观所赋予的光彩。睿智科威布艺以变形、夸张的手法和精细、别致的布艺艺术品再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北京睿智科威工艺布贴画是一种古老技艺上发展起来的新型艺术品,自然流畅、工艺精美、情趣各异、风格独特,适合于装饰不同居室、场所。北京睿智科威布艺作为室内装饰品和艺术礼品,在国内外倍受欢迎。布贴画所表现的内容,有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民俗生活、动物、花卉和各种吉祥图案,追求沉着和浓烈的色彩,在大胆夸张的画面之中开拓新意,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北京睿智科威布贴画是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艺术,它源于历史悠久、应用极广的民间刺绣的贴补工艺,而作为画的一种独立表现形式,睿智科威布艺又给人一种崭新的印象。反映民众的共同心理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适应现代人审美情趣,又能很好的体现地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趣。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推崇。

永恒美丽无论是西方的油画还是“国粹”水墨画都会因时间的久远对艺术品本身有损坏或颜色淡化,但是睿智科威布贴艺术品因材质为丝绸制品,如保存得当,可作为一种永恒的艺术,色彩与线条上没有多余一点累赘,让人久久不忍移目......这是艺术产品所无法比拟的。

北京睿智科威布艺工艺品商机无限在国内,随着人们审美观的提高和现代文明城市的标准的提升,及国际市场需求量的增加,睿智科威布帖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需求量剧增。该产品因经久耐用艺术效果好而成为人们的首选,国际市场每年圣诞节消费的圣诞布贴产品达数十亿美元,且以每年30%的速度剧增。在国外,特别是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及其它一些寒冷国家和地区,人们喜爱,崇尚手工艺品,布帖消费逐年成倍增长,布贴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成本高,不宜自己生产,产品主要靠进口,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的布帖物美价廉,在国外大受欢迎,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之一。

3、中国艺术如何走向世界

中国艺术家如何走向世界?
在欧洲,通过教堂和个人实施的艺术赞助已经有千年的历史。昔日的王公贵族的子孙们到现在依旧保持着收藏艺术的习惯。在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层出不穷的如今,却鲜少有艺术赞助人的身份出现,中国艺术将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很长时间需要回答的问题。
温哥华,这个充满艺术文化气息的世界宜居城市,同样的理念,有人将其置入居住建筑,这座有着里程碑式的世界艺术建筑将于7月25日在中国首度公开,其意义不仅限于一个世界级的中加艺术交流平台,更多的是背后的艺术盛典。就如同一个住宅版本的K11,将全球的艺术·人文·自然融合--长期展示典藏的本土或全球艺术家的杰作,更通过举办不同的艺术展览、演出及工作坊,将艺术融入大众的生活,培养市民对艺术的欣赏,推进世界各地的艺术文化交流。
八大艺术家现身“论剑”未来主义艺术趋势
7月25日,西岸置业集团携手世界级中加文化交流平台--温哥华一号公馆美术馆首度在华揭幕,并邀请到中国八位艺术大师汇聚一堂,就中国艺术家与世界对话的命题开启论坛。
此次西岸置业集团邀请到的艺术家皆在海内外拥有极高声誉:国画大师,中国美协副主席何家英先生、著名雕塑家,英国肖像雕塑协会的李象群先生、《中国书法全集》主编著名书法家刘正成先生、屡获殊荣的油画家杨飞云先生、上海美协副主席,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卢甫圣先生、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童英强先生,被誉为“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的汉书艺术家王绪远先生、与著名的哈默画廊常年合作的油画家陈逸鸣先生,这些艺术大师们在艺术业内都有极深的造诣,并有强烈的中国文化的自豪感,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在世界传播的重要性,对于西岸置业此次的艺术创举,他们纷纷表示希望能够将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艺术的形式,传达到更远的地方和更多的人群。
艺术是无国界的,西岸置业集团对于中国艺术的支持也将延续不断,就让温哥华一号公馆美术馆成为这次美妙的艺术之旅的开端,让艺术盛开,让文化飘香,成就这一段中加两国艺术交流的佳话。
北美顶尖艺术之岸艺术追寻24年
一座城市的气质多与这座城市的打造者相关,而深耕于这座城市的开发商,多被这座城市的气质所打动。温哥华,一个世界宜居的城市,留存着古老的文物与历史艺术品,维多利亚式的建筑、铺着圆石的街道,收藏着各式艺术作品的古董店、精品店,这里随时都能偶遇一场艺术故事的发生,在如此舒适而文艺的海滨城市,西岸置业集团带着它对于城市深刻解读的理解,西岸置业集团总裁IanGillespie先生寻找到了对于艺术、建筑、城市的完美衔接。
在一次又一次的建筑与对城市的思考中,IanGillespie先生及其团队坚持着重强调公共艺术这个元素的融入,并在这么多年的追求中寻找到了集团发展的理念“完美艺术”,创造一座建筑就是创造一件艺术品,在这个文明发展的城市中,用独特的方式带入更多的世界艺术。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将用创造艺术这个理念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及启发灵感。”这是IanGillespie先生及其团队的坚持,这么多年来,他与团队所创造的艺术项目不仅获得了多个建筑艺术届的大奖以及全球媒体的报道,更得到了世界级顶尖艺术家的支持。在世界瞩目的地标建筑不断更新的时代,一座旷世而独立的艺术品屹立于美丽绝伦的海滨城市,一个西岸置业集团亲手打造的世界级艺术地标由此诞生,将人文艺术、自然景观与城市文化完美融入到居民生活中。
全球化艺术使命:东方艺术的品鉴“伸展台”
这座艺术品,自诞生起即有着非凡使命,这是IanGillespie先生多年以来一直追寻人文艺术的梦想实现。温哥华,华裔聚集之地,Ian先生接触到许多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与众不同的画风与精细的艺术才华深深吸引了他,然而在交谈后Ian先生深入了解到,中国的艺术机制尚不完善,艺术赞助人多是一些民间收藏家和机构,如同上海的最新概念购物艺术中心K11,它将不同城市的生活传统以及艺术历史进行多维度的整合,通过人与自然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为本土艺术家的提供一个很好的展出平台,同时也启发了市民们对艺术的激情。温哥华一号公馆美术馆则与K11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与Ian先生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理念相似,用自己的建筑项目为世界最优秀的艺术家们提供展示作品的画布和平台,这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事业。在世界级的建筑中向中国艺术家开放平台,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看到这些艺术品,邀请艺术家入驻这里,温哥华一号公馆美术馆,这就是西岸置业集团这么多年来,对“完美艺术”的最完美的宣言。
在完成这个艺术盛事的创造时,Ian先生遇到了上海世博会丹麦馆的建筑师比亚克·英格尔斯,他们怀揣着对中国艺术文化的同样的深刻理解,一拍即合,比亚克曾获得多个世界顶尖建筑设计大奖,被华尔街日报提名为年度创新人物,在经过精细的研究与创意的激发之后,一座具有世界级艺术里程碑的“千喜游龙”建筑在海滨之岸诞生,这座象征着中国吉祥与中国盛世的世界级住宅,成为了屹立于北美的一座巨大的充满了中加文化融合魅力的艺术品,同时也将中国当代文化推向世界舞台。

4、文化全球化的定义,作用?

文化全球化
随着全球化一词的提出,文化全球化一词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对这一概念需从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结合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综合分析。另外,英语作为应用极为广泛的语种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其存在状态与走向也应予以关注。
【定义】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我们不妨将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共同体称之为“全球化文化”(globlized cultures)。对全球化文化特性的认识就是对文化全球化的把握。
【作用】
(1)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同全球化一样,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客观的现象,又预示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化全球化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2)文化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它的发展也离不开实践。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实践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拓展,以跨时空的交往、跨时空的实践,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实践方式的全球化,但文化全球化的深层价值意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实践基础上,通过一段时间在文化价值观、文化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来的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全球化是在一国或一个地区文化实践基础上新建构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文化全球化的价值层面分析,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渐融入中国的政治、文化制度,并被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确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从全球文化交流、交往实践基础上,新建构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中,也可以找到当代人类文化所共有的东西,如人类的生态意识与生态文化、人口素质及其文化、人类健康与文化等等。从这些人类共同具有的文化价值观中可印证文化全球化的积极意义。 (3)文化全球化不是单一的状态,而是一个进程或一组进程。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全球化又类似于一个“结构化”的过程。因为文化全球化不是单个人、单个地区、单个民族、单个国家的行动,而是全球无数个人、无数个单位、无数个民族、无数种制度在文化交流和交往实践中相互间累积性互动的结果。 文化全球化不会消除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也不可能解决原有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文化全球化不仅反映可能现有的不平等、不公正的等级模式,而且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冲突和融合模式。这是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结构化而产生的文化的分层化。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全球化又是一种全球文化的结构化和分层化过程。 (4)全球化文化不是某一种文化的扩张和垄断,如人们担心的“美国化”、“中国化”。也不是世界上的主要文化,如“儒家文化”、“西方文化”。而是包括一切文化的整合体。 比如,在北京、孟买的街边可以吃到肯德基油炸鸡;在拉各斯(尼日利亚首都)或者吉隆坡的某些居民可喝到可口可乐,穿上列维501工装裤(Levi 501 Jeans)以及听到《圣母颂》(Madonna)的音乐磁带。在美国,其文化都是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因素所构成的,因为美国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在纽约,几乎可以体验到世界各国的烹饪技术、音乐种类、民族艺术、服饰风格、做生意的手段等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要放弃他们自己的习俗、家庭和宗教方面的义务,或者全部的民族特质。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下结论:文化全球化就是美国式的同质化。 当今世界存在着各种文化群体,他们在世界融合的过程中为了维护各自的特征、自我肯定和认同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产生多种多样的担忧和抵抗。这些矛盾和冲突不是表现为某一两种文化的对抗,也不只是与主要文化有关。例如,“日本化”对韩国的威胁就要比“美国化”大得多。而柬埔寨更害怕“越南化”,斯里兰卡害怕“印度化”。各种“文化圈”,如“中华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从某方面来说是一种想象性的群性,从另一方面来说则制造了文化间的“壁垒”,形成更大范围的文化垄断。我们所说的全球化文化涉及的是一切文化 (5)全球化文化不是建立在土地疆域划分基础上的一种文化,而是建立在文化主体——人的基础上的文化。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Toynbee )为解释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提出“挑战与回应”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就是该民族对其所生成环境所作的挑战的一种回应(注: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09页。)。也就是说, 每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对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重大的作用。人们从地理环境的不同归纳出东西文化的差异。但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扩大和日益复杂,文化的差异更加明显。即使同一社会的成员,由于个体的不同也存在着文化差异。而不同的民族国家、不同疆哉的人也能有着同样的文化观。 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差异和依存关系,人的神圣性和普遍人性便成为能维持人类共同性和一致性的文化理念。如“民主”、“自由”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化文化真的会由这些理想而统一或同化,因为这些文化理想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处于本土化的进程之中,从而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我们所说的“全球化文化”中的“全球”更强调一个极为广大的人群概念,而不是一个地域概念。 (6)文化全球化的结果,并不必然就是文化的殖民化。只要我们不带意意识形态的框架去理解和认识,就可以理解:一方面,美国依赖其在国际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地位的优势,强行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其渗透力、影响力借助传媒和互联网而日渐增强。对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另一方面,全球文化的多元化、异质化,不仅抵制和制约着美国文化的殖民化,同时在“全球社会”、“全球场”进行文化关系、文化模式的新的生产、交流和互动。用罗兰·罗伯森的话说就是,当代文化的生成、发展与演变是在“全球场”中进行的。不同民族、国家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在“全球场”中展现自己的变化,并与其他文化相遇、相撞、相融合,进而生成新的文化范式、文化关系。因此,文化全球化又是一种兼具同质化和异质化的过程,是同异质文化在“全球场”中相互交融实现新的文化创造的过程。

5、杜书瀛的主要论文

走访昔阳,《汾水》1977年第1期
悼何其芳,《四川文艺》1978年第1期
生活·诗意·独创(何西来,田中木合著),美术,1977年5期
解放思想 繁荣创作(何西来,田中木合著),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4期
重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何西来,田中木合著),文学评论1979年4期
是“黑线专政”,还是红线主导?,文史哲 ,1978年 01期
试谈形象思维——学习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国戏剧 ,1978年 02期
生活的教科书——评刘心武同志的短篇小说,社会科学战线 ,1979年 01期
艺术典型与“多数”、“主流”及其他,文学评论 ,1980年 01期
李渔论戏剧导演,文艺研究 ,1980年 04期
质朴·简炼——漫谈《小镇上的将军》的艺术特色,语文教学通讯 ,1980年 07期
艺术特性三题,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 03期
党性原则与艺术规律——重新学习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文学评论 ,1981年 05期
论艺术的对象,文史哲 1981年 06期
艺术形象(续),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2年 1期
艺术典型的真实性、哲理性和倾向性,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2年 01期
艺术形象,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2期
坚持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思想的科学原则,文学评论1982年3期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与倾向性,学习与探索,1982年04期
社会主义文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学评论 , 1982年 06期
论艺术对象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 03期
李渔生平思想概观,文史哲 , 1983年 06期
说“朦胧”,文学评论 , 1983年 06期
青云谱记——访八大山人纪念馆,《星火》1983年第5期
欣赏对象与欣赏主体的矛盾关系考察——兼谈艺术欣赏的特质,学术研究 ,1984年 03期
何其芳的“创作冲动”说,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4年 04期
美学的对象和任务,当代文坛 ,1984年 08期
艺术的欣赏和批评,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5年 02期
文学——《中国大网络全书》条目之一,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 01期
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文学创作美学纲要》片断,社会科学辑刊 , 1986年 02期
论艺术表现的技巧,云南社会科学 ,1985年 03期
要勇于探索,当代电影 ,1985年 03期
关于艺术典型问题,贵州社会科学 , 1985年 03期
谈谈艺术典型化的规律,文艺评论 ,1985年 04期
艺术认识的个性和社会性,学习与探索 ,1985年 06期
文学作品的生成——《文学创作美学纲要》片断,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 04期
美的本质及美的弗晰性,山东社会科学 ,1987年 02期
文艺与审美及其他——关于文艺观念的一些思考,学习与探索 ,1987年 02期
创作美学引论,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7年 02期
论审美活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7年 04期
论创作客体,云南社会科学 , 1987年 05期
关于艺术理论问题的思考,文艺争鸣 , 1987年 05期
两个“尺度”与文学创作——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功能,文学评论 ,1987年 05期
文学意象,学术研究 ,1987年 05期
论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浙江学刊 ,1987年 06期
创作与接受,当代文坛 , 1987年 06期
文学物象,文艺研究 ,1987年 06期
关于“天才”的思考,贵州社会科学 , 1987年 08期
论技巧,文艺理论研究 , 1988年 01期
文学创作的审美社会学(上)——社会环境与文学创作,社会科学战线 ,1988年 01期
文学创作的审美社会学(下)——社会环境与文学创作,社会科学战线 ,1988年 02期
论文学创作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齐鲁学刊 ,1988年 02期
艺术生命的孕育,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9年 01期
关于人类本体论哲学,云南社会科学 ,1989年 02期
论人类本体论文艺美学,文艺理论研究 ,1989年 03期
再论人类本体论美学,文艺理论研究 , 1989年 05期
艺术美的创造,广西社会科学,1989年6期
技术美的构成因素,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4期
论人类活动的基本类型——为审美-艺术活动定位,文艺理论研究 , 1991年 01期
文艺创作作为审美价值的生产活动,河北学刊 , 1992年 02期
仪容美学,文艺研究1991年3期
论文艺理论家何其芳,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2期
文艺创作中的美学辩证法,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3期
文艺理论的生命也在于创造——评刘烜的《文艺创造心理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2年 04期
九十年代: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文艺理论研究 ,1992年 04期
审美价值生产的基本类型,文艺研究 ,1992年 06期
文学语言:遵循规范与突破规范,语文建设,1992年7期
生态技术美学的对象和任务,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1期
生态技术美的本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4期
以热心肠坐冷板凳——谈治学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年05期
颓落与拯救──论当代中国文学的道德风貌与文学家的人格建设,文学评论 , 1994年 05期
世纪之交感言——文艺理论从哪里突破?《小说评论》1995年01期
高山流水文艺书简,《太原日报》1995年4月至6月
谈“做学问”——论学书简,《学习与探索》1995年05期
理想和英雄──“北戴河对话录”之一,当代作家评论 , 1995年 06期
市场经济与文学艺术和精神文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文状况,《文艺争鸣》1995年06期
天和人和国和家和,《山西发展导报》1995年12月16日
面对传统:继承与超越,《山东文学》1996年01期
论人类活动的基本类型,《淄博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文艺与消闲”专栏──主持人的话,《文艺争鸣》1996年02期
消闲与文化和审美,《文艺争鸣》1996年03期
消闲文化漫议,《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市场经济的文化效应和民间空间(一),《改革》1996年01期
市场经济的文化效应和民间空间(二),《改革》1996年02期
市场经济的文化效应和民间空间(三),《改革》1996年03期
东方诗学与东方批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文艺学的对话,《学术研究》1996年06期
多元与兼容,《文艺争鸣》1996年06期
李渔的戏剧美学引言,《淄博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文艺学研究的一次盛会——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研讨会“跋”,《淄博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从现代文艺学建设谈到百年学术史研究,《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闲情偶寄》评点,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8年 01期
提高娱乐的文化和审美含量,《江南论坛》1998年01期
《闲情偶寄》评点(四),《广西师院学报》1998年01期
“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杂议,《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再读李渔——《闲情偶寄》评点本序,《扬州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建立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基石──评《中古文学理论范畴》,《中国图书评论》1998年01期
《闲情偶寄》评点之九,《浙江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走向对话的时代——新时期文艺学20年学术历程,《淄博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李渔论“修容”,《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04期
读《闲情偶寄》札记,《学习与探索》1998年04期
新时期文艺学反思录,《文学评论》1998年05期
关于园林美——《闲情偶寄》评点(十),《河北学刊》1998年06期
大印象:反正·反思·反叛──二十年(1978-1998)文艺学美学历程,《昌潍师专学报 》1998年06期
反正-反思-反叛——二十年文艺学美学历程,南方文坛 , 1998年 06期
拨乱反正,“正”在哪里?──新时期文艺学20年的反思之一,《文艺争鸣》1998年06期
《闲情偶寄》的女性审美观,《思想战线》1999年01期
内转与外突——新时期文艺学再反思,《文学评论》1999年01期
读《闲情偶寄》札记(二),《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方法论”热──新时期文艺学的反思之一,《文艺争鸣》1999年01期
新时期文学和道德,《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新时期文艺学反思二题,《山东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新启蒙:理性精神下的文论话语,《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04期
从“认识文论”走向“审美文论”,《学习与探索》1999年06期
研究“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的意义,《扬州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学术本位的回归,《文史哲》2000年01期
关于文学本体论的思考,《江海学刊》2000年01期
对中国文艺学学术史的百年回顾与反思,《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形象思维是不是“思维”?,《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03期
文艺与政治——为文艺正名,《淄博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百年文论的启示,《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04期
追索中国文艺学学术研究的百年行程,《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05期
文学主体论的超越和局限,《文艺研究》2001年01期
人物掠影,《小说评论》2001年第2期
兴奋与感慨——《新时期文艺学反思录》后记,《小说评论》2001年02期
学术范型的转换——关于百年美学和文论的断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美学研究期盼超越——评《西方美学论稿》,《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05起
访爱丁堡,《山东文学》2001年06期
在全球化浪潮前面——关于艺术与美学处境的断想,《文艺争鸣》2001年06期
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性问题,民族艺术研究 , 2002年 03期
文艺美学诞生在中国,《求索》2002年03期
文艺美学的教父,《南方文坛》2002年05期
论文艺美学的产生,《潍坊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文艺美学产生的时代必然性,《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04期
文艺美学:内在根据与学术理路,《理论与创作》2003年04期
关于价值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全球化语境下的审美、艺术、美学新转向,《河北学刊》2003年06期
文艺美学:现状与未来,《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7期
价值与审美,《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审美价值的消费和评价,《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后现代:生活与艺术合一了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艺术生活的特异化,《深圳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艺术与生活:并未合一,《人文杂志》2004年06期
文艺学向何处去,《文艺争鸣》2004年06期
大舅撑起我的天,《北京文学》2004年07期
对中国20世纪文论和美学的回顾与反思,《南都学坛》2005年01期
爸爸,《青年记者》2005年01期
我所知道的蔡仪先生,《新文学史料》2005年01期
多面蔡仪——纪念蔡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界》2005年01期
关于滑稽和笑的思考,《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从《共产党宣言》谈到文化艺术的全球化与民族性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年 02期
生活的变异,《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4期
自述:我这一辈子,《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4期
再说全球化,《学习与探索》2005年05期
反思百年文论——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6期
为了人民的利益和欢乐,《粤海风》2006年01期
文学真的会消亡吗——在中山大学的讲演,《南都学坛》2006年01期
中国古典美学的典型理论——中国和西方典型理论的对比,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 2006年 02期
人是自然,又非自然——人学问题札记,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年 02期
谈艺术欣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价值美学札记,《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审美:以情感为中心,《理论与创作》2006年04期
论建立新的文艺美学,南都学坛 , 2006年 04期
玉米宫殿,山花 , 2006年 08期
电子媒介时代及其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0月18日

6、面对全球化,中国该如何保持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大力发扬与传承。

人们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认识度普遍偏低,要提高人们的主动参与的热情度。利用现代媒体力量宣传民族民间文化知识,包括报纸、新闻、电视专栏节目、电影、书刊杂志、互联网以及宣传栏等方式长期、不间断的向普通民众进行民族民间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认识到民族民间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存在意义,树立人们尊重和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意识。

注重对现有掌握民族民间文化技术的人才为其提供艺术继续创造的周边生活保障,为其传授文化记忆提供有力的扶持。注重对未来青年文化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做到民族民间文化技艺和教育的深度结合,培养青少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从而壮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队伍。

我们可以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教育中,使得人们更加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渊源和发展知识,建立对自己民族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是一时的情趣高涨也不是一时的热血澎湃,而是让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融进血液之中,从而形成一种自觉、自发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实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够真正起到“承”的作用,这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所以,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一方面要自信,但是另一方面也要采取包容和多元的态度,在文化交流和对话中实现彼此借鉴和相互交融。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给大家分享到这了,喜欢的可以点赞加个关注哟,我们下期见喽

7、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与文学民族化的认识

我不是什么学者,也不是什么大人,我只是初二学生。你的第一个问题我无法回答,但是我看过很多书籍,我就说说我们学生眼里的艺术吧。
首先,我们学生认为的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可以完全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称之为艺术,例如微不足道的一个盘子等。我们心中的艺术就是给人美好的,让人看了可以赞不绝口的。但是有时偶们也会觉得,只要自己的灵感有了升华,所创造出来的就是艺术。艺术,现实,是可以共通的,艺术总是建立在现实上的,比如你看到了思考者雕塑,突发奇感,就可以创造出另外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东西。甚至当你看到某些事情的发生,也会突发灵感的。所以艺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另外,用一句话来诠释它们的关系,是张謇说的:父教育而母实业。艺术与现实也是具有此种关系的。
现实给予艺术的灵感,是其的来源,现实又因为有了艺术,可以使现实增加更多的灵感来源和休闲的.娱乐的.修身养性的东西,可以使现实更加艺术化。
当然,艺术与现实还是有区别的,艺术总是归艺术,不可能完全的现实化,虽然艺术有时候可以带给人钱财.快乐.内心的豁达等等财富,但是有些艺术,人们无法理解,就像有些人喜欢莫言的文章,有的不喜欢,这要关系到人们的内心世界的,只有最能与人理解的艺术,那才能完全与世界合体,不过也不能包括所有的,例如圆明园,它是一个艺术瑰宝,却被英法联军无情的破坏,这是艺术的一种悲哀啊。
说了这么多,总结就是:艺术就是生活的灵感,包括灵感的来源和灵感的创造。
区别就是:艺术过于的艺术会被世界淘汰的。例如圆明园和巴特农神庙。
我突然有点灵感了,艺术来了。
说说第一个问题吧。
我们如今的技术,是不是已经可以临摹古迹或是直接复印,水印了。为何我们不用机器去又复制一份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呢?因为它是古遗迹,时间岁月的重量是比现实社会的技术高一个等级的。为什么又不多印些蒙娜丽莎呢?因为她也是达芬奇的亲笔和留下的历史遗迹,历史艺术,这种艺术是不可能被现实经济发展水平同步的。不可能传媒业的公司会复制蒙娜丽莎去卖吧,最多就是那种山寨的垫子之类的东西而已。又为何我们不能重新整修圆明园呢?只有复原图,因为一是技术不够,二才是最重要 的一点,那就是人类已经没有了当初要修建圆明园时的灵感。如果现在人类再次用经济去重整圆明园,相信即使复原了它,也不会像当初那样的能震惊世界了。又是为什么如今已经没有一部能像红楼梦那样的小说了,也是艺术灵感来源出了问题了。即使经济发展再快,即使高新技术的普遍崛起,被人类忽略的灵感才是真能创造艺术 的重要愿因。这就是经济发展水平与艺术生产不同步的愿因。还有例子:现在人人都能写作文,创作歌曲吧,但是有的人创造出来的好,有的又是不好的,是为什么呢?因为灵感和学问,现在有谁能像海明威那样,雨果那样 的人呢?估计少之又少,灵感还是需要用心的。未来注定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水平会越来越高的,但是如果没有人用心去创造灵感艺术,就不会有所谓的艺术和所谓的创新以及所谓的促进我国发展的标志。如今,美国有苹果微软谷歌等,法国有雨果,日本有它强大的经济体系,芬兰有诺基亚,中国有什么能值得让世界学习的?恐怕就只有孔子这类人了吧,可是我们的第二个孔子会在什时候出现呢?这就不仅需要经济水平的提高,更需要的是艺术对于人类 的熏陶更浓重才好。
以上是个人对这些的看法。我只是个初二学生,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望指出。多给批评才好呢。若有说错的地方,也欢迎指出。求学习哦。

8、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如何构造本土文化艺术?

艺术界一直传诵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这个趋势只是一个历史必然的阶段,它从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其他文化我们应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吸取他人优秀的部分为我所用。
作品里可以用一些民族文化特征的东西,如水墨(包括书法,中国画的元素),印章等等
有了这些作为基础,再加入一些西方的元素,会使作品更具特色,也具备了给外国人看的条件。
中西合壁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也不一定。我们系就曾有个同学做的作品采用太极的图案,一半是茶叶,一半是咖啡豆。形式上非常简练,但是却很吸引人的注意,并且内在耐人寻味。

9、中国传统艺术如何国际化?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艺术
罗拥军
【摘要】:本文力图从中国传统艺术生发的背景及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生存语境等角度对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在文化领域内,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如何适应与应对由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转型而带来的"全球化"的趋势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作者单位】: 共青团江苏省委;
【关键词】: 全球化 中国传统艺术
【分类号】:J120.9
【正文快照】: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全球化”这一术语逐渐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加入WTO组织后,更进一步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全球化”步伐。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指出,经济对政治具有决定作用。来自中国经济领域的深层改革,必然会导致中国社会内部的一系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变革。
您可以看看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