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经济全球化化妆品行业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经济全球化化妆品行业

发布时间: 2022-07-10 05:01:38

1、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就业前景怎么样?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前景:金融/保险/投资
职业概况:工作内容广泛,报酬差距较大,收入多半与业绩挂钩。  

薪酬水平:职位薪酬差距较大,不少职位的基础工资很少,因为报酬完全建立在业绩的基础上,每做成一笔生意都可以得到提成。对于工资建立在业绩上的人员来讲,压力是巨大的。但同时,回报也是巨大的。
专家建议: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积极的进取心、坚持不懈的态度、与其他人良好沟通的技巧。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前景:对外贸易人员 
职业概况:将“世界工厂”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国外客户;为国内客户寻找国外货源;组织国际贸易货物物流等。有相当一部分外贸人员在经验成熟后,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外贸公司。     

薪酬水平:新人做外贸,在外企待遇在5000元/月左右。而外贸就业机会集中的温州、义乌等地,新人的待遇大概只能在2000元/月左右。当然,在拥有一定的客户开发能力后,贸易提成是一笔更大的收入来源。
专家建议:1.外语能力是做外贸很重要的一个要素,有六级证书固然好,最好要注意一下口语会给日后的工作带来很多方便。2.如果事先有打算进入某个行业,可以先熟悉一下专业英语。找本该行业的相关的一些中英文对照的技术手册、国际标准,该行业内一些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的英文网站看看,应该很有点长进。3.最好找到一家正规的外贸企业实习,很多简单的流程或术语在书本山看不到或看到了也似懂非懂,去单位打打杂,看看别人写的函电和有经验的前辈聊一聊,很多工作的流程和行业惯例就豁然开朗了。实习期间注意向技术人员请教,好的技术人员一定要了解产品。最重要的是学会一点怎样与同事相处。4.参加外销员资格考试,拿到证书,还可以选择参加报关员考试,这对以后想从事外贸行业的同学都很有帮助。

2、美容行业目前劣势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美容服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http://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b60f9a3599ae41d3.html显示:
1.全国美容业尚无服务技术的鉴定准入机构,服务项目尚不规范,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资质名称、技术名称较为混乱,消费者对产品不能正确认知,合法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2. 美容业诚信问题较为突出,社会诚信度仍处在较低水准,美容业的诚信缺少社会和行业的约束力,虚假宣传、虚假炒作现象较普遍,相当大程度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损伤了行业信誉,干扰了正常的市场发展秩序。
3.经营手段单一,规模效益尚不明显,行业经营尚不透明,无力应对国际竞争。
美容行业现阶段主要依靠美容院作为销售终端进入消费市场,其他兼营美容的场所,如健身中心,修养会所所起到的作用较小,尚不具备较大的影响力。具备连
锁能力的美容机构地域性特征明显,突破地界和国界的,能够扛起美容产业大旗的美容产品销售终端企业尚未真正形成。中国美容化妆品产业准入条件相对较低,就
业人群素质参差不齐,已不能适应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现代高科技术渗透到美容和化妆品行业后,这一问题更为明显。

4.此外,中国的美容化妆品也缺乏知名品牌,大部分美容院只有三五年的寿命,大部分化妆品品牌寿命不超过10年,至今没有一个百年老店、百年品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一个没有科学技术作为依托的企业将是缺乏生命力的。国外美容业早已将现代科技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仿生学、基因技术等应用于美容产品,新技术新品种层出不穷。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纵观我国美容业近年来的发展,除有限的产品和设备引进外,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专利技术却寥寥无几。即使是传统的中医美容领域,因受中医学的固有局限,
尚未在美容领域中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理论,美容效果难以明确、量化,产品生产规模和工艺较为落后,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显现出缺乏竞争力的态势。

3、化妆品加工的优势有哪些呢?

化妆品加工英文Cosmetics processing,可以分为面膜类、面膜类、洁肤类、祛角质类、原液加工、按摩类、乳液类、眼霜类、特别护理类、美白祛斑类、祛痘控油类、保湿类、防敏类、单方精油类、复方精油类、卸妆类、洗发护发类、沐浴类美容护肤类、精油类、洗涤类等。化妆品加工的有利条件:

(1)省去建工厂的投资,省去烦琐的管理,省去作代理商被厂家制约、被市场串货压价的烦恼,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在市场竞争中快速占领有利空间,取得竞争优势。

(2)委托加工客户的区域性强,产品配方可以针对某一区域的特殊需求而专门设计,使生产个性化产品成为可能,容易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开发一些新型专用产品需要投入特殊机械设备,初期投资风险较大,而拥有多家客户的化妆品OEM企业可以分散这种风险,实现新产品开发低成本化。

 

4、想投资化妆品行业,应该买哪类基金?

时代的发展让化妆品品牌成为了各个行业的全球化产品,同时每一个化妆品品牌都有自己相关的资金产业,如果想要从化妆品行业中获利我们就需要找对基金的板块才能够进行购买。但是对于化妆品行业来说它的基金板块是比较复杂的,如果在购买的时候买错了就容易导致自己的金钱遭受到亏损,今天就来给大家说一说如果投资化妆品行业需要购买哪类基金。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和化妆品行业是有绝对挂钩的,大部分的化妆品行业都是由海外引进到中国内地的,所以如果在本地购买不到一些化妆产品就需要从海淘引进。这个时候电子商务就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能够将外地的化妆品贸易引入到国内市场来,也能够更好的去解决化妆品行业的需求。如果我们想要投资化妆品行业就需要对电子商务基金进行投资,就能够更好的从基金中获取利润,也能够观察着化妆品行业的市场行情。

国际贸易

同时对于一些化妆品来说,他们需要从国外引进出口,我们也可以选择性投资国际贸易行业。但是国际贸易市场的动荡是比较大的,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些国家政策而受到影响,虽然基金的风险相对于少一点我们也需要根据政策扶持以及市场行情来抉择。不过化妆品行业跟国际贸易的基金是绝对挂钩的,我们在选择的时候也能够更好的排除一些不属于化妆品行业的基金。

注意

的确化妆品现在的发展状态是比较好的,也能够看出它市场的发展前景,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还是需要谨慎。不光是因为一些贸易市场的动荡更多的是基金本身自带的风险,一定要深思熟虑之后再进行选择,才能更好的保障自己从中获得收益。

5、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前景怎么样

其实这个主要是看你自己的兴趣所在,如果你喜欢这个行业的工作,那就去做,行业不能有好和不好来区分,只有自己能力强与否,如果你喜欢你就会专心去做,你的经验就会成为收入。经验很重要。

6、中国排名前十名的化妆品公司是

中国排名前十名的化妆品公司是欧莱雅、雅诗兰黛、欧珀莱、兰蔻、佰草、相宜本草、肌肤快线、美加净、郁美净、大宝。

1、欧莱雅

法国欧莱雅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妆品公司之一,创办于1907年。欧莱雅矿物净化泥面膜包装小巧可爱,坚固耐摔,所有产品信息完备,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监管标准。这款面膜外形小巧可爱,膏体细腻,清香怡人,清洁肌肤的效果明显,用后皮肤清爽,不油腻,不干燥。有效的提亮了肤色。

2、雅诗兰黛

雅诗兰黛是美国雅诗兰黛公司旗下的化妆品旗舰品牌,雅诗兰黛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大型生产商和销售商。雅诗兰黛红石榴洗面奶既可以做洗面奶,又可做清洁面膜。一支两用,洗完不会有紧绷感。早上是温和的泡沫洁面乳,晚上把洁面摸在脸上敷5钟就是一个深度清洁的面膜。

3、欧珀莱

具有“伴你左右”含义的欧珀莱产品,秉承资生堂“高品质、高服务、高形象”的企业文化理念。欧珀莱臻白多效角质调理肌底液倒在手背上几滴,基本上水滴状不会成型,可以看到是完全透明的液体质地,流动性非常强,涂抹在肌肤上能感觉到质地轻盈,也不会有太过单薄干燥的感觉。淡淡的花香味道,闻起来非常的舒服。

(6)经济全球化化妆品行业扩展资料

化妆品保存注意事项

1、睫毛膏最多使用六个月

睫毛膏最多使用六个月,超过六个月就应该要淘汰掉了。睫毛膏中是有油分的,这种成分很容易变硬变质,而使用睫毛膏时,都需要离眼球非常近,如果变质后,继续使用,对眼睛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2、脸刷和粉扑等定期清洗

粉扑、脸刷等就是比较常见的上妆工具,所以化妆辅助用具的保养也不能忽略。脸刷和粉扑等一定要做到定期清洁,如果长时间不清洁,就会沾满太多的细菌粉尘,再继续用在皮肤上,则会令皮肤受损严重和越来越敏感。

3、化妆品远离潮湿的地方

化妆品的储存不宜在比较阴暗潮湿的地方,湿度较高的环境很容易令化妆品返潮,从而出现发霉、出水等现象,所以不要将化妆品或护肤品直接放在浴室内,最好放在梳妆台上,更加干燥和安全。

7、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对亚洲的影响

世界范围内的话,简单的说,就是经济结构单一,人才资金匮乏,处于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弱势地位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境

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
为巩固政治独立,二战后相继独立的亚非拉国家,都把发展民族经济,争取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放在首位。然而,由于西方发达国家顽固地维持旧的国际经济关系,并利用其掌握的技术和经济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控制,从而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时至今日仍居于从属地位。这种依附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生产领域,殖民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国际分工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垄断了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发展中国家仍然是原宗主国的原料供应地。直到80年代初期,以生产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很多,其中30多个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90%以上。这就使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工业制成品和消费品等方面严重依赖西方发达国家。而且,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垄断资本推行经济霸权主义主要工具的跨国公司,在不断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同时,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使它们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属“加工厂”和“装配厂”。过去单一型的传统分工,转变为一种多层次的国际分工体系,其中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体系中处于最高层,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底层。
在技术领域,西方跨国公司通过对技术研究和销售的垄断,造成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对西方国家的依附地位。西方国家在技术转让中,不仅严格限制向发展中国家当地公司转让先进技术或关键技术,或者设置种种不合理不平等的商业惯例条款,限制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而且还常常索取高额的技术转让费用。据统计,在世界已注册的约500万项专利权中,发展中国家只占1%。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控制世界技术转让的80%,其中美国约占50—65%。发达国家利用科技中的垄断地位,每年向发展中国家索取300—500亿美元的购买专利权费用。
在贸易领域,西方垄断资本极力操纵国际市场,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规定种种歧视性的贸易壁垒。目前,各种名目繁多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已达1000多件。另一方面抬高工业品的价格,压低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严重的不等价剥削。1980年至1989年,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下跌33%,仅1989年就损失1065亿美元。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仍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出口对象又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这就使它们在贸易上处于对西方国家的依附地位。
在国际金融领域,发展中国家不仅在货币制度上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国际货币制度中完全处于无权地位,而且,西方发达国家还通过政府贷款,国际多边机构贷款和国际商业银行等形式,使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上处于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此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银行还在发展中国家广设分支机构,力图操纵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
这种依赖性不可避免地加大了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量,使发展中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贸易逆差、损失惨重。据联合国有关资料,在双方的贸易中,以1980年发展中国家单位出口价值(以美元计价)为基数,1988年下降为83,而1988年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额为6791亿美元。仅此一项,发展中国家的损失就达1150多亿美元。从进口看,以1980年为基数,1988年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单位价值指数却上升为106.2,而当年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额为6391亿美元。也就是说,由于进口价格的上涨,发展中国家为此要多付出370多亿美元。两项合计,发展中国家损失了1520亿美元。
外债加重,资金倒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材料,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急剧增长。积欠的中长期外债由1972年的992亿美元,增至1988年的10425亿美元,再加上短期外债1972亿美元,总计12397亿美元,比1972年增长了11.5倍。由于70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居高不下,使发展中国家为此支付的利息负担更加沉重。1972年的利息支付还不足25亿美元,1988年就增至833亿美元,增加了32倍多。并且从1983年起,发展中国家出现向西方发达国家严重的“资本外逃”。从1983年至1987年中等收入国家倒流资金930亿美元,而1988年1年更高达500亿美元。仅拉美国家1973至1985年间就累计达1510亿美元,占同期外债增加额的40%以上。出现了“从贫者身上抽血”的反常现象。
外资利润增加。如美国公司1980至1985年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年平均利润率在20%左右。这些利润,一部分用于当地的再投资,一部分汇回本国。80年代以来,汇回本国的那部分利润早已超过这些国家新输出的资本额。
这种国际经济旧秩序中的依附地位所带来的后果,严重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积累规模和速度,从而使它们发展民族经济的努力遭到严重挫拆,以至到90年代仍将面临着许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如区域、集团化的影响;资金流入减少,资金短缺问题难以解决;外债问题严重;科技差距继续拉大;人才短缺与外流;产业结构落后;贸易条件继续恶化;人口增长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生态环境继续遭到严重破坏;南北经济差距拉大等。
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依附地位,60、70年代以来、西方发展经济学激进派提出了中心——外围理沦。这种理论认为:(1)资本主义已发展成为中心(发达国家)——外围(发展中国家)的世界体系,外围国家对中心国家具有依附性,它们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2)联接中心——外围的经济机制是不平等交换及其价值转移。中心国家通过不平等交换攫取了外国国家的大量“剩余”来促进本身的发展,而外国国家却由于“剩余”的流失而造成贫困,所以,发达与不发达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两者互为因果;(3)外围国家的发展只能是不发达的发展,因为它提供原料和廉价劳动力来满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要,它们在经济结构上不可能象独立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实行工业化。它们越发展,对中心国家的依附性就越深;(4)只有积极地反抗把它们(指外围国家)与全世界资本主义制度连结在一起的链索,它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理论的核心是以不平等交换产生价值转移来论证不发达的根源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这种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不平等交换论,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有助于揭示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原因和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不公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情绪,同时,有助于推动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
但是,这种理论看不到发展中国家战后历史地位的变化和发展的内部动力,过分夸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的消极作用,忽视了生产领域,只是集中在交换领域,把不发达归咎于不平等交换。这种理论未能对全世界的资本积累进行动态的、辨证的分析。把目前南北经济关系的基本态势看作是“外围”完全依附于“中心”而不存在相互依存;这种理论在应用方面也比较薄弱,比较简单化。很少提出关于经济发展的一整套设想,而往往陷于一种简单的逻辑之中:要么切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闭关自守;要么只能处于依附地位。实际上,中心——外围理论是主张切断与发达国家的联系的。这都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这种理论缺陷的实质,就是抹杀了殖民地经济和获得独立后的民族经济之间的区别,抹杀了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区别,对目前南北经济关系的基本态势及其性质作了错误的估计。
发展中国家要彻底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必须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改变世界经济中生产、消费和贸易的格局,改变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改善贸易条件,实现价格指数化;发达国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官方援助,增加技术转让,要保证发展中国家对自己自然资源享有充分的、永久的主权,能对其资源的开发实行有效地控制;能根据主权原则限制和监督跨国公司的活动;要对现有的国际经济机构的体制和规章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无权地位,使发展中国家能平等地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决策过程。为此,必须继续南北对话,加强南南合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发展中国家沉重的债务负担
二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走上了利用外资发展国民经济的道路,一度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诸如巴西的“经济奇迹”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等。然而,自1982年墨西哥宣布停止支付到期的外债本息为先导,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又相继出现了偿债困难的问题,尤以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为首的拉美国家最为严重。尽管第三世界国家本身、债权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国际商业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措施,但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债危机一直未得到根除。进入90年代后,债务问题仍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一项沉重负担。
造成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背景,又有现实的根源;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又有内部原因的促成。
从历史上看,它是殖民主义所导致的直接恶果。长期的掠夺和剥削,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畸型,经济发展落后,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结构及其经济运行,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生产、世界贸易和货币金融领域中都居于垄断地位。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尽管取得了民族独立,但仍未摆脱受剥削受掠夺的地位。
从外部环境看,70年代以来国际环境对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一)遭到1973、1979年两次石油提价的冲击。由于油价上涨,需要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进口费用猛增,债务负担急剧加重。1973年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经济帐户赤字只有110亿美元,1974年这一赤字升到376亿美元,1975年达460亿美元。仅油价上涨引起的超额支出在1973年到1982年间就增加了2600亿美元,如果把支付石油进口的借款利息也计入的话,则达3350亿美元;(二)世界经济衰退,导致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条件日益恶化。西方发达国家为转嫁1979至1982年的大危机,在加强对外倾销的同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世界银行认为,如果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导致拉美出口收入减少10%,那么该地区为此付出的代价将相当于它全部债务的年实际利息。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价格,特别是低收入国家主要出口的原料、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下跌,造成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增长减慢,偿债能力下降,1985年,初级产品价格已降到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水平。自1932年以来,拉美出口商品贸易比价累计下降20%,1986年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出口收入平均每年减少数十亿美元。1986年,16个重债国的外贸顺差总额至少减少了一半以上,从290亿美元降至130亿美元;(三)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上升。发展中国家的借款主要是国际商业银行提供的。1979年以后,为克服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实行了紧缩货币政策,致使金融市场利率提高。如美国的利率从1976年的6.8%提高到1981年的18.9%,导致了债务国的债务负担加重。仅1982年巴西因实际利率提高就多付债务利息79亿美元。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的主体是美元债务,高利率形成的美元汇率大幅上升,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据统计,从国际范围看,利率每上开一个百分点,债务国一年就要多付40—50亿美元的利率;(四)正在形成的欧洲统一大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圈,这些集团化经济日益表现出的排他性,不断升级的国际贸易战使发展中国家难以对付。同时,集团内部资金对流也减少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使巨大的债务难以偿还。
从内部因素看,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滞胀及经济政策、措施失当也是引起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一)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处于滞胀状态。据拉美经济委员会的统计,1982至1987年,整个地区平均经济增长率仅为1.5%。而通货膨胀却日益严重。1982年拉美通胀率47.5%,到1988年已高达223%;(二)对外债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控制。当70年代西方银行界大量倾销“石油美元”等过剩资本时,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以为“良机”已到,错误地借入了超出自身偿还能力的大量贷款,尤其是大量的国际私人商业贷款。如拉美各国70年代的外债一般只有几十亿美元,到80年代末,均已增至上千亿。与此同时,债务国又没有根据偿债额、投资额、利息支付率以及它们各自的长短限期、外汇储备情况等有关因素,对外债进行综合考虑,制定出适合国情的、科学的外债偿还战略,从而常常顾此失彼,形成借新债还旧债,借新债还旧息的局面;(三)外债资金使用不当,引进项目经济效益差,创汇率低。用外债支持的项目往往是规模庞大而又不切实际的长期建设项目,有的借款项目根本没有形成任何生产能力。如巴西70年代上马的三座核电站耗资35亿美元,至今未能发电。从而使债务国中长期外债总额的平均偿还期小于这些资金用于项目的收回期。另外有一部分外债被用于奢侈品的消费,如智利在1970至1978年期间,电视机的进口增加了7942%,化妆品和香水的进口增加了6500%。还有的国家外债管理人员贪污腐化,将外债资金挪作私人不动产或外国证券投资。这样,外债没有给国家整体带来生产能力的增长,在世界经济形势突变之时,难以应付而无法如期偿还债务;(四)发展中国家大量的资金外流。主要原因是对本国经济和货币失去信心。对债务国来说,债务积累越多,债务危机就愈严重,本国资本外流就越多。本国外流资本越多,国内资金就越匮乏,因此就越需要借入外债。如此形成恶性借环。据世界银行报告,到1983年底,阿根廷,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三国外流资金的累计总额分别相当于外债总额的61%、44%和77%。据估计,在过去的几年中,拉美国家的外流资金仍相当于对外债务的一半。
基于以上分析,从本质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经济殖民主义政策所造成的。自1982年至今,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已历时10年。其外债形势有如下特点:(1)债务总额急剧膨胀,偿债能力持续下降。1982年,债务总额是8390亿美元,1989年猛增到129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6.7%。1990年又突破134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1992将增加到13880亿美元,将比上年增长约4%。与此同时,一些国家相继出现清偿危机。自1986年以来,秘鲁、巴西、科特迪瓦、赞比亚、玻利维亚、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尼加拉瓜等先后宣布停止支付到期的外债利息;(2)债务危机涉及的范围广泛,资源出口型国家负担更为沉重。1970年债务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仅14个,到1985年增加到63个,年债务额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在1970年时根本没有,1985年有16个,1987年达27个。到1989年底,负债超过100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仅撒哈拉以南非洲就达31个。债务问题几乎涉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3)债务结构显著变化,贷款条件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债务和债权的重点分别由官方债务和债权转向私人债务和债权;二是短期债务增加。由于债务国经济形势恶化和政局不稳,债权国银行对发放长期贷款越来越谨慎,条件日益苛刻,造成长期贷款减少,短期贷款增加。(4)国际债务格局呈现债务国与债权国分布集中的特征。作为债务国一方,拉美和非洲是“重灾区”。拉美国家所欠外债占1989年发展中国家外债总额的34%,达4340亿美元,非洲国家同年外债总额也高达2500亿美元,约占外债总额的20%。自1982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外债的半数以上集中在17个债务负担最为沉重的国家,它们的债务总额仍在增长,当年应偿还的债务本息占出口收入的比率1988年仍为41.6%。它们的债务总额一直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半数以上。这两项指标都超过目前国际公认的25%的警戒线。在17个重债国中,其中拉美就占了12个。名列17个重债国之首的巴西1987年底负债额达1213亿美元。债权国一方集中程度也相等高。据世界银行统计,1985年在17个主要债务国的外债总额中,美国商业银行的债权比重为24.5%。在对中南美10个债务国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中,美国的商业银行占40%,日本占16%,英国占15%。因此,就发达国家而言,卷入债务问题的是主要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这种债务与债权的高度集中,增加了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只要一两个债务国拒付或无法支付,则美国的银行体系首先受到打击,然后整个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将经受动荡,可能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持续数年的第三世界债务危机,不仅影响了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而且还严重影响世界经济,乃至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恶化情况十分严重,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桎梏。(1)债务负担严重地阻碍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发展。70年代,发展中国家借外债是为了发展生产,而80年代,本来可以用于发展生产的借款,不得不更多地用于还本付息。从1982年起,竟出现奇特的资金倒流现象,发展中国家不但不能从发达国家那里获得资金,自己的资金反而倒流向发达国家。1982至1987年间拉美地区资金流失额高达1456亿美元。1988年拉美地区还本付息额为260亿美元,而所得新贷款仅60亿美元,倒流了3倍多。这种情况导致了许多债务国国内资金贫乏、生产瘫痪、金融市场动荡、货币大幅度贬值、通货膨胀加剧、失业人数增加,政治动荡等一系列灾难频繁发生,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的明显下降。(2)债务危机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对本国落后的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清偿外债的一个主要来源。但是,由于债务负担越来越重,许多债务国不得不把原准备进口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外汇用来偿付债务本息,加上生产投资的压缩,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能力和创汇能力不断下降。同时,主要出口创汇的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又太低,所以,使得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陷入困境;(3)债务危机严重地影响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调整。8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为改变落后的经济结构,都确立了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如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发展一些新产业新项目等。但因大部分资金都用于偿债,使得有些计划被迫取消或无限期延缓。所以,债务危机不仅大大降低了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经济增长,而且还严重地影响着它们未来的经济腾飞;(4)债务危机加深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削弱了自主性。沉重的债务使一些发展中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无力走出危机,没有发达国家的贷款,既不能偿还旧债的本息,也无法发展生产,甚至不能维持生存。这不仅使发展中国家抗衡发达国家转嫁危机能力削弱,而且,极易使发展中国家重新落入发达国家的控制与剥削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控制的国际货市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乘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困难急需资金之时,以“意向书”的形式向受援国提出种种先决条件,左右受援国的经济政策。正如阿根廷经济学家阿尔多·费雷尔所指出:“外债对主权和我们人民的自决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严重的债务危机,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调整经济结构及发展战略,如降低发展速度,减少借债;扩大出口和压缩进口,以外贸出口提高偿债能力;实行紧缩性的财政及外债外汇管制制度;等。上述措施使债务国家在80年代后期的财政赤字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偿债能力有所提高。但是,这些措施也产生了严重的负作用,导致了生产性投资衰退、对外贸易的畸形发展和国内主活水平的下降等。
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也产生了严重影响,它不仅威胁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且影响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西方国家丧失了很大部分的商品市场。因此,为防止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和维护在第三世界的经济和战略利益,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先后采取和实施了一系列所谓“救援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政策。相继抛出了“宫泽计划”、“密特朗计划”、“贝克计划”,但皆以失败而告终。1989年3月,美国财政部长布雷迪公布了“布雷迪计划”,其中心内容是:鼓励商业银行取消债务国部分债务;要求国际金融机构继续向债务国提供新贷款,以促进债务国经济发展;提高还债能力。同以往方案相比,“布雷迪计划”把解决外债的重点放在债务本息的减免上,而不是放在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上。这一计划改变了美国过去坚持逼债的僵硬立场,意味着美国的债务政策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严峻的现实迫使美国政府开始承认减免债务是解决债务问题必由之路。尽管这一计划有可能导致民间银行削减贷款,而且究竟能在何种程度上实现尚属疑问,但比过去向前走了一步,给缓解债务危机提供了一个突破口。但也应该看到,美国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目前,减兔发展中国家债务的措施,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债务资本化。外国债权银行将自己帐面债务形式折价出售,债券购买者买下债权后,通过当地银行贴现转换成债务国的货币再进行投资。对于债权者的有利之处是:找到了按票面价值运用其贷款的办法。对债务者的有利之处是:顺利清偿了部分债务,减少了债务负担。据统计,1988年上半年发展中国家资本化了的债务就达88亿美元。但是,债务资本化有两个不可忽视的负效应:一是加剧了债务国的通货膨胀;二是加强了外国投资者对债务国经济的控制。(2)现金回购,一国按一定折扣以现金购回它的债务。其中最著名的是玻利维亚的债务回购计划。玻利维亚于1988年3月按89%的平均折扣率(即按面值的11%)购回它的商业银行债务的40%(合3.35亿美元),1989年初又作出人类似安排。目前,由于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严重不足,这种方式不可能广泛适用。(3)减少债务偿还额。无条件地取消发展中国家所欠的债务基金,并降低利率。这种做法目前已越来越多地被债权国所采用。
作为第三世界国家本身,要摆脱外债的沉重负担,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取具体措施来扭转被动局面,应力图做到:(1)继续调整改革国内经济结构,大力推行出口促进战略,通过扩大出口来克服债务危机,进而把出口的盈余用于经济发展;谋求外资来源多样化,保持经济发展与偿债能力呈正比关系;从制度和政策上努力创造条件提高外资使用效率,促进国内储蓄的提高;(2)发展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领域增强与发达国家的谈判力量,改善国际贸易条件,改善借债与还债的条件;(3)开展南北对话,积极推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在这一过程中,组建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跨国公司,组建自己的区域性金融机构,通过南南合作促进债务问题的解决。
进入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有所缓解如1991年拉国家的外债比上年减少2.1%。但也应该看到,长期形成的全球性债务问题要在短期内得到彻底解决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债务问题仍将是发展中国家的沉重负担。然而只要发展中国家协调一致,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同时努力,摆脱债务困境仍是充满希望的。

8、求在线高手: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各个行业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及相应对策

张春祥

一、经济全球化的由来及其内涵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求相应的位置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经济市场化。世界经济出现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特别是80年代以来,其特征日益显著。“经济全球化”一词就是当时那些从事国际政治研究的学者和国际社会的一些权威人士针对世界经济的特征提出来的。199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规模性地使用了这一词语。这一过程是从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开始的。此后,西方各国都纷纷实行自由汇率制度和拆除关税壁垒,放松资本进出口管制,从而为国际间的交流扫清了障碍。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一是正在快速扩大贸易自由化的范围。世贸组织正式运行以来,贸易自由化已从传统的商品领域扩大到技术、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1997年,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额合计已达6.7万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增加到16.6万亿美元。 二是投资外向化日趋凸现。1990年,国际直接投资额2430亿美元,1996年达到3600亿美元,发达国家的对外的直接投资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发展中国家对外的直接投资也在稳定增长。三是加速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现有14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35个区域性经济集团。这些区域经济集团不仅内部的商品和资本流动加快,共同大市场正在形成,而且外部的开放程度也在提高。四是正在形成生产网络化体系。作为经济全球化载体的跨国公司,“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进行生产。五是加速了金融国际化。时间、地域和国界对资本流动已构不成障碍,国际金融市场年交易量500亿美元。每年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实现的融资安排在1万亿美元以上。

全球经济化的日趋发展,生产(资本)、金融、贸易等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扩散,而管理、资金控制和金融服务等活动日益集中在少数当今国际中心城市。这一经济趋势促使一些国际性大城市发展成所谓全球性城市,当今少数5~6个全球性城市掌握了全球范围80%的贸易额。这些全球性城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全球性城市;第二个层次为区域性城市。这些城市在全球和区域范围的经济中占有支配地位并产生辐射作用时,它的中央商务区(cbd )就成为实现经济功能一体化的驱动中枢,以跨国公司、财政、金融(货币、银行、市场、证券)等机构高聚集为主要特征。

经济全球化趋势表现有四个方面。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强化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二是国际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资金跨国交易的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三是全球和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加快,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全面开放市场;四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断向世界各地扩展。就我国沿海的部分城市来讲,据报载,美国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已有24 家在上海投资;新加坡由政府牵线,在苏州设立“新加坡工业园区”;广东惠州市“八五”期间共签外资项目5175宗,实际利用外资8.6亿美元,引进东芝、索尼、日立、nec、本田、通用等跨国公司的资金与技术;近年引进雀巢、杜邦、京瓷、三星、美能达、诺基亚、三洋、金霸王、佳能等跨国公司投资,有效地推动了新技术的建立与发展。

由此可见,地理上的日益分散活动,在功能上逐渐融合为一个全球层次上的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的一体化经济体系,称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或全球经济化、世界型经济)。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在经济全球化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之初,人们强调的多是积极的、有利的一方面,认为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分配,有利于生产力更快提高和全球经济的普遍发展。因而全球化是具进步意义的历史大趋势,如果全球经济是平等、合理的则可使各国都从中受益。然而当今全球化有其两重性,对世界各国来说,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既可能从中获利也有可能受损。在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给国家经济安全带来利弊的基础上,各国都纷纷采取相应对策,以减少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安全的负面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正面影响。

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得更快了,世贸组织不断扩大,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显著加快,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国际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同时也是各国为获得超额利润、发展本国经济、提高国际地位而进行制度安排的结果。

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科技创新。国际科学技术的创新,能直接带动全球生产力的提高。在全球化过程中,生产要素必然进一步突破民族国家疆界的限制,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从而使各国的企业家能利用世界任何地方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和劳动力在他们希望的任何地方进行生产,然后把产品销往任何有需求的地方。

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用最有利的条件进行生产和市场销售,这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优状态。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国策,20年来的实践已证明,越是开放较早的行业其发展速度就越快,国内很多企业正是在合资中成长壮大的。利用外资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冲击,但更多的是利益,是竞争中的发展。我们要拓宽开放领域,特别是对外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将会增加新的外商投资热点,扭转当前外资下降趋势,并有利于提高引资质量和水平。

从以上正面影响来看,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某一国家经济运行效率无论多高,总要受到本国资源和市场的限制。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有利因素可概括为四个方面:“有利于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上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展优势,开拓国际市场”。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有利,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现代化和追赶发达国家的难得机遇。1979~1997年的近20年间,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率就高出发达国家一倍。这种趋势今后还会持续下去。克林顿在访华前的讲话中说:“据预测,在未来20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将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的三倍”。由此可见,宣传经济全球化弊大于利,不但不符合事实,还会传播有害信息。而且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但不可避免地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因素和风险。

1.对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在国际金融无体系状态下,金融市场动荡,丑闻不断,投机猖獗,风暴四起,发展中国家在扩大外资规模的同时,放松了对本国金融市场的监督,一旦国内经济出问题,发达国家的投资资本便乘虚而入,酿成金融市场的严重危机。这几年,国际市场的金融状况、商品流动状况所发生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都会波及到我国。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最后蔓延到韩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实际上对我国也构成了很大的冲击,整个外贸出口、利用外资都受到很大影响,1999年尚有一定好转。

2.对我国经济主权的负面影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必须遵守已有的的国际条约、协定和惯例,为获得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的好处,有时被迫主动对经济管理权限作出某些让步,其结果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受制于发达国家。

3.对产业结构的负面影响。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如接受发达国家扩散的低层次产业,就会形成与其高层次产业的垂直分工,因产业结构的单一性、纯属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会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周期的不良影响。

4.对市场占有的负面影响。伴随着跨国公司的“侵入”,市场更多地被外资所占有,国外市场已被发达国家所瓜分,发展与发达国家凭目前的经济实力分割国外市场,这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危害。

据联合国《1997年投资报告》统计,全世界已有跨国公司4.4 万个,其设在境外的分支机构28万个。形成了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生产,掌握全世界70%的对外直接投资、三分之二的世界贸易与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我国部分国内市场已被跨国公司控制,轻工行业如洗涤用品、饮料等,外商投资企业在生产量、销售上占了35~50%;移动通讯设备仅美国摩托罗拉天津独资企业一家已占国内市场的90%;德国西门子在华39个合资企业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国际交换机系统有限公司的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达到32%,全国程控交换机外商占70%的市场。

5.对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发达国家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而把劳动力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广大发展中国家除了继续作为原材料、初级产品的供应者外,还成为工业品的生产基地。发展中国家经济和高新技术落后,不得不以消耗稀缺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后发效应”。在全球化背景下,综合国力竞争,主要体现在争夺资源上,实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结果强化了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6.对经济制度的负面影响。有的人认为,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在经济制度上保持“同步”,否则无法推进改革、发展经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制度始终有可能被发达国家的市场体制所“兼并”。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实现各国资源最优配置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冲击和风险。其表现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弱化了各国的国家主权,使国内经济波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对国内产业和市场将造成一定的冲击,并可诱发国内金融风险等。但是只要对策有方,其冲击和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三、对欧美日经济发展的透析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力量是欧洲、美国和日本的经济状况及其发展,对全球包括我国在内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一)欧共体经济。欧盟经济比较稳定,但欧洲的状况出乎意料。就是欧元启动时间不长,已贬值11%。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实施空中打击,使欧洲的资金纷纷外流,对欧洲的影响很大。此情况对美有利,因为资金持有者认为美国比较安全,使资金很大程度上流向美国,并支持了美国的股票市场。但欧洲的经济还是比较稳定的。欧元启动对欧盟所以有利,是互相间的交易变成了内部交易,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对欧元以后的变化趋势,欧中央银行认为,目前欧元贬值是不可避免的,从长远看,欧元在国际上仍然是稳定的。欧盟对中国的关注,有两方面原因:人民币不贬值是好事,对他们有利;我国的外汇储备在币种上是否增加对欧元的储备。我们增加对欧元的储备,对欧元币值能起稳定作用。目前我国外汇储备80%是美元。今后要考虑扩大美元以外的其它币种的储备,但必须注重外汇储备的安全问题。

(二)美国经济。美国经济连续八年增长,究其原因,除国内外有利因素外,主要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基础,而制造业的进步,是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在全球化大潮中对制造业进行彻底改造和改组。第一,从80年代中期起由汽车业带头,学习日本的精益生产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第二,90年代初,美国经济走出衰退后,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了全面改造;第三,与技术改造相结合,通过缩编、放权和再造工程,以及横向管理等,对企业进行大改组。结果使制造业打了一个翻身仗。从制造业的复兴方面看,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

1.钢铁。在日本的竞争下,美国连年亏损。1993年仍亏损3.5 亿美元。80年代一个工人生产一吨钢10小时,90年代只要5小时。到1995 年美国为4.42小时,日、法、德、英依次是4.49、4.61、4.69、4.71小时。1994年,美国获利10亿美元。

2.汽车。在竞争中,80年代日本产量超过美国,占美国市场份额的25%以上。本田车成为美国人最喜欢的款式。80年代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进行了技术和管理改革,扭转了颓势。1992年,三大公司除通用外,均比日本提高了成本效率。生产一辆小车直接成本福特为5481美元,克莱斯勒为4841美元;日本丰田6216美元,本田6216美元,日产是6782美元,马自达6618美元。1994年,产量与收入都超过日本。

3.微电子。80年代美国从自己所创新的领域败下阵来,在全球的半导体市场份额,由1981年的53%下降到1988年的43%,同期日本由34%上升到46%。制造业前10名,美占前7家,日占后3家,1990年美只剩下一家。市场份额由74%下降到45%,日本由20%上升到48%。美国企业的奋斗加政府支持,1990年扭转了局面。1994年全球1020亿美元的半导体市场,美日分别为43%、40%。日本占领的低档记忆芯片,始终未打入尖端的微处理器市场。而顶尖公司是美国的应用原料公司。

美国制造业复兴与美国持续稳定增长的关系,使人们对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不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上升而轻视制造业;其次,要十分重视高新技术的优先发展,但不能忘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性。制造业是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部门,不能在发展高新技术时放弃传统制造业。美国早期用低价劳力把制造业搬到国外也不可取,应用高新技术武装制造业才是正确的。

从以上情况看,目前美国经济处于景气状态,看来在今后几年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隐患也存在,膨胀的股票市场支持了美国国内消费。持有5000美元以上股票的家庭约占美国家庭总数的60%,这些家庭的消费都受股票市场的影响,股票上扬,其消费欲望就增长;一旦股市萎缩,整个消费就下来。美国自己也承认,股市至少有30%是泡沫。美国股票市场市值为1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约8万亿美元, 我国股市市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而美国为1.5倍。 当然美国的高新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的领域处于垄断地位。

(三)日本经济。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日本是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估计5万亿美元。 其发展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目前日本经济仍未走出困境,处于萧条状态。从日本官方统计,1999年情况有所好转,但影响日本经济的基本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银行包袱沉重。泡沫破灭后, 银行的不良资产超过约1万亿美元;二是日本的消费需求不足比我国严重的多。日本最大的居民消费是住房问题,现在房地产业处于低迷状态,对国家影响较大;三是日本的设备投资仍未增长。日本的这种状况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出口和利用外资都会产生影响。

总而言之,今后这种基本格局不会发展大的变化,如果利用得好,对我国是有利的。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更多地利用外资、资源和技术。改革开放20年,我国利用外资总规模为4000亿美金,按现在汇率计算约3万多亿元人民币。这对解决国内建设资金短缺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其中能源交通方面利用外资最大。与此同时,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但先进装备真正达到世界水平的不到三分之一,这些先进装备主要靠引进,自己开发的比重不足。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可按人口平均并不多,下世纪初,部分矿产资源严重短缺,原油就是个问题。在当前国际条件下,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解决我国资金、技术和某些资源不足问题,对我们是有利的,应抓住这个机遇。

近年来,虽然国际政治、经济不稳定因素有所增长,但和平发展是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向往的,只要不出现大规模战争,目前的世界格局对我们是有利的。

四、我国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客观的历史趋势,它仍将不断加强。21世纪经济全球化将获得新进展。我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安全同样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根据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如何正确选择中国的经济安全战略,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显得尤为紧迫。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加强

党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强科技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其核心就是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主题中有两个基本点:人类在追求生存与发展权利时,要保持其与自然相和谐的关系;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平等。这就需要极大地提高人的素质。“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见《行动纲领》),人的发展是人类最终目标,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比,应把提高人的素质放在绝对优先地位,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而发展又取决于人的素质。今后人类的生存发展已经不能单纯依靠土地种植和挖掘地球资源来维持,必须挖掘和利用人类自身的智慧资源。

坚持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加我国的综合国力。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既不造成环境破坏,又不产生任何负面影响;不仅当代人可以更好地生存、发展,而且子孙后代能更好地生存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它以节约资源,特别是要科学发现各种可利用的再生资源,使社会生产得以延续;保护环境,防止本国和跨越国界的环境恶化;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的承受力保持平衡,提高经济增长的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我国的综合国力方可得到不断的加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善生活质量,保持和创造美好的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类世代发展。

(二)加强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和适用的科学技术

当今世界,知识和技术是最重要的财富,一个国家发展水平高低及其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主要取决于其拥有的知识和技术。国力的较量,就是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较量。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步,才能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改变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国际产业垂直分工格局以及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增强防御经济全球化给经济安全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的能力。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国民教育、科技投入和管理体制要协调发展,这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唯一正确策略。

(三)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使我国尽快参与世界经济的进程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只要更加积极地走向世界,利用国际市场的有利资源,我们才能充分发挥一个发展中大国的优势,提高综合国力,增大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安全系数。中国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要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外向型经济;要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平等互惠的经贸关系,开辟多元化的国际市场;要有原则地、有作为地加入各种世界性的、区域性的金融和贸易组织。当然,事关国计民生和重大经济利益的领域,我们要始终坚持中方必须掌握主导权和控制权,像电信业的控股问题,寸步不让;农业方面,我们坚持小麦、玉米、大米、棉花、糖、食用油,以及化肥等产品的专营权,确保国家有足够的宏观调控手段,避免损害亿万中国农民的利益。

(四)强化企业体制改革,组建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

为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垄断日益加强的趋势,我国企业的未来发展必须走联合的道路,组成大型企业集团,并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积极开展国际经营,以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最终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以美国为例,本世纪初,美国有汽车制造企业200多家,现在只有3家企业。从国际上看,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世界各国的企业,跨国并购导彩纷呈,兼并与收购表现为强强联合,优优相并。1995年,日本东京银行和三菱银行合并,成立东京三菱银行,总资产达到7014亿美元;1996年,美国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两大飞机制造巨头合并,使其获得65%的世界市场份额;1997年6月, 蒂森和克虏伯两大钢铁公司合并,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以其110 亿马克的营业额和1500万吨原钢产量而居欧洲扁钢领域第一、世界第三。并购范围空前,涉及各行各业。汽车工业领域,奔驰与克莱靳勒两大汽车公司合并,福特兼并马自达公司,大众并购罗伊斯公司;1998年初,美国著名的计算机制造商康柏公司以96亿美元收购在大型计算机制造中颇具实力的数字设备公司;1999年初,美国电话设备制造商朗讯公司以203 亿美元并购美国第四大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商艾森德通讯公司,从而把计算机、通讯等高科技行业大兼并不断推向高潮。

从以上情况看,国家的竞争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国家的经济安全体系最终也要靠强大的企业力量来支撑。因此,企业必须“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要引导企业把市场需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和落脚点,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全国以至国际水平。全国所在大型企业都应建立健全技术中心,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也要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积极开展创新活动。把国企改革和技术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提高国企的竞争力。

(五)加强利用外资管理,克服引进外资中的问题

资金不足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利用外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但利用不当也会形成国内市场流失和金融危机等不利于经济安全的问题。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引进外资工作,要统一认识,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利用外资战略;同时要牢牢控制利用外资的规模、结构和流向,以外资的技术含量作为引进外资的质量评判标准,平等互利地利用外资,绝不接受任何出让主权的条件。

(六)对制造业进行彻底改造和改组,复兴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制造业是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部门,是支柱产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涉及到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的大问题。所以不能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而轻视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经验对我国的制造业进行彻底改造和改组。一方面,要引进日本的精益生产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使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面改造,尤其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制造业,使其恢复竞争优势;当然,这些都应与技术改造相结合,通过缩编、放权、再造工程、横向管理等对企业进行大改组,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使我国的制造业打一个翻身仗,奠定我国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

在经济加速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在一切领域的资源、技术和人才都居于领先地位,即使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应该实行优势互补,以臻共同繁荣,即双方或多方互惠互利,这也已经成为一种同竞争并存的历史趋势,以达到“以最有利的条件生产、在最有利的市场销售”的世界经济最优状态。

【原文出处】宁波经济丛刊

【原刊期号】200002

【原刊页号】9~13

【作者简介】张春祥,研究员

作者单位:太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030002)

9、举出一个例子说明跨国公司的特征以及如何实现它的全球化战略

例如,美国杜邦公司和联合化学公司,联邦德国巴登笨胺苏打公司和赫希斯染料公司,英国柯尔兹化学公司,日本朝日化学公司和住友化学公司等化学工业公司。除了经营化学工业产品以外,还兼营制药、食品、化妆品、首饰工艺品、纺织、冶金、电子、化肥、农药、运输和旅馆业等各种行业。 实现全球化战略:

(1)增强垄断企业总的经济潜力,防止“过剩”资本形式,确保跨国公司安全发展,有利于全球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的经营目的在于获取利润,而利润率的高低多寡取决于企业如何筹划和组织生产、销售与分配这三道前后相衍的运动环节,多种经营可以使跨国公司加强生产环节,进行低价值的投入,高价值的产出,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利润最大化。

(2)资金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各种生产要素和副产品的利润率。

资金的投入必须带来良好的投资效益,这是投资的必然性选择,生产要素组合的合理、经济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成本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国际间的生产要素组合也要优于一国自身。跨国公司就是国际性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一种灵活而又高效的载体。

(3)分散风险,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

世界经济发展迅速,行业、种类日趋繁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行业在年度之间状况波动很大,占据多个行业的跨国公司的经营,就不会因一项经营的波动而影响整个公司的收益。

(4)可以充分利用生产余力,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增加利润。

(9)经济全球化化妆品行业扩展资料

跨国公司的作用:

1、跨国界的投资导致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使世界生产在最合理的区位布局下进行。资本的流动引导了技术的流动、管理的流动和市场的重新划分。

2、跨国投资导致了市场经营方式的全球化,使投资流入国采用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

3、跨国投资的强大经济效益加速了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开放,以巨大的吸引力推动了这些国家的对外开放,进入世界经济体系中。

4、跨国公司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并要求贸易以更为自由的方式进行。

5、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中的微观主体。

6、跨国公司集中反映了全球化经济中的新的矛盾。

10、选择化妆品代加工的几大理由?

目前国内外的许多化妆品品牌已经将策划设计、品牌营销与生产分离,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经常会出现好多品牌产地相同、生产工厂相同的局面。大分工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而生产与销售的剥离将是未来中国化妆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较为成熟的日韩和欧美市场中,化妆品加工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譬如韩国市场前十名的化妆品品牌至少有一半都是通过化妆品加工厂家完成。化妆品加工的产生无疑是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专业化妆品加工企业相比成品商自行生产其管理手段、产品质量、生产成本无疑更具竞争力。”再如,在进口税高昂的大环境之下,国内代工显然更能压缩成本。由于越来越多代工企业的加入,同类公司之间在销售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节省开发成本、缩短新品开发时间、把握最新产品趋势成为新的课题,而能够拥有尖端技术开发能力和自主配方的化妆品加工企业将成为化妆品成品商的首选。所以在将来化妆品加工代加工将是国际品牌在华的措施之一。所以,在中国,国内外的市场环境决定了化妆品是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随着化妆品加工厂的增多与发展,人工生产成本的提高,化妆品全自动化机械生产也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化妆品加工的有利条件在化妆品高额利润和庞大市场的吸引下,每年都有数百个化妆品新品牌问世,从而为化妆品加工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与一定份额的市场。

在欧洲,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建立有了化妆品加工性质的行业协会,1998年化妆品加工生产贸易已达到3500亿欧元,占欧洲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十四以上,化妆品加工生产已成为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加快,化妆品加工需求商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挑选化妆品加工供应商,特别是向加工制造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中国将成为全球化妆品加工生产基地,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全球三分之一的化妆品加工业务将转移到中国,促使更多的世界著名厂商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使得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工业制造生产的加工厂,国外引进化妆呼吸,它以知名的韩式天然植物化妆品逐渐进驻中国市场,成为中国女性又一最爱化妆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