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化十年之后,吉利沃尔沃如何面对逆全球化?
3月28日是吉利并购沃尔沃10周年,聂垚没去工厂上班。
聂垚原本是沃尔沃汽车成都工厂整车质量经理,2018年6月派驻美国查尔斯顿工厂,帮助对方搭建整车质量团队、投产S60项目、进行量产质量控制。没上班是因为受新冠疫情影响,工厂从3月26日起停工。
这段时间里,沃尔沃汽车瑞典工厂、比利时工厂和美国工厂一样停摆。中国的成都、大庆、路桥、张家口四大工厂从3月初开始复工复产,到10周年时已经恢复正常。
这场疫情如果发生在10年前,沃尔沃汽车面临的将很可能是停产,因为那时的沃尔沃汽车只有瑞典和比利时工厂,和在亚洲的组装厂。
如果中国汽车业有一件事值得被反复书写,那一定是吉利控股集团并购沃尔沃汽车。
“双赢”是衡量一桩并购成功与否的最常用标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并购前的2009年,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33.5万辆,吉利汽车销量32.7万辆,10年后的2019年,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达70.5万辆,吉利汽车136.2万辆,分别增长110%和317%。
从销量上看稳稳的双赢。但实际上,销量数字之外的成长和蜕变是这桩并购给双方带来的更大收益。
“吉利控股集团和沃尔沃汽车携手并进的十年,是中国汽车工业勇于参与全球竞争的十年,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沃尔沃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如是评价两家公司一起走过的第一个10年。
实际上这也是沃尔沃汽车全球化的10年。在福特旗下时,由于集团豪华品牌众多,非嫡系的沃尔沃汽车只被定位为北欧品牌,欧洲生产、欧洲销售,兼顾其他市场。直到2018年美国工厂投产,沃尔沃汽车才成为在欧洲、中国、北美三大市场都实现本地化的全球品牌。
聂垚是这一系列变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聂200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长安福特,负责项目投产整车测试、评估,参与了沃尔沃S40项目投产,2012年加入沃尔沃汽车成都工厂,参与S60和XC60项目投产和量产质量控制,2018年外派至沃尔沃汽车在美国的首家工厂——查尔斯顿工厂,帮助新工厂在评估验证环节尽快达到沃尔沃汽车的全球统一标准。
聂垚三地的工作经历正好对应了沃尔沃汽车发展的三个阶段:福特旗下、吉利旗下、全球化。在福特旗下时,他的感受是“长安福特只是代工收一个加工费,沃尔沃找不到家的感觉,遇到问题需要支持时他们总是优先考虑福特的问题。所以完全可以理解为何欧洲人对中国企业收购沃尔沃反馈积极。”
纳入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后,聂垚的最大感受是“吉利找到了办法让两个品牌同时发展,而且都很健康。”而同时代,最能拿来直观对比的是萨博和通用。
一个成都人被派驻到查尔斯顿工厂传帮带美国人,本身已经说明了从吉利旗下到全球化这两个阶段的因果和有机结合。
沃尔沃汽车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汉肯·塞缪尔森(H?kan Samuelsson)2018年6月在查尔斯顿工厂落成时指出,全球化不仅指一家企业的产品被销往世界各地,这一点沃尔沃汽车在多年前就做到了。
他强调:“一家真正的全球化公司,其业务必须真正融入当地发展,包括产品开发、建立合作伙伴、发展供应商、建造工厂。不仅仅在欧洲,在中国也是如此,如今我们在美国也做到了,所以可以说我们是一家真正的全球化公司。”
就在沃尔沃汽车美国工厂落成当年,美国发起中美贸易战,全球化发生微妙变化。正在发生的新冠疫情也被各界认为将严重阻碍全球化步伐。
李书福在并购10周年当天表示,“当前,全球化出现新的时代特征,在寻找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对冲的‘中间地带’过程中,吉利和沃尔沃汽车的全球化发展实践具有一定样本意义。”
上一个10年,吉利和沃尔沃汽车的共同点是实现了全球化,下一个10年,吉利和沃尔沃汽车还将一起在全球化新形势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一桩并购造就两个全球品牌
10年前,全世界惊叹于吉利以小博大的想象力与并购手法,10年后再看,能与并购比肩的是并购后的运营——两个区域品牌是如何通过并购同时成长为全球品牌的。
这场被称为“穷小子娶公主”的并购前,吉利是不折不扣的穷小子,只有十几年历史的中国本土品牌,而短短10年后,不仅年销量从33万辆涨至136万辆,更是通过一系列投资并购成为德国戴姆勒最大股东、英国路特斯控股股东、马来西亚宝腾实际运营方、英国锰铜和美国太力飞行汽车的拥有者,以行业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长为跨国汽车集团。
并购前的沃尔沃汽车虽然贵为欧洲公主,但其实也是落魄贵族。福特1999年收购沃尔沃汽车后为了实现旗下多品牌协同效应降低成本,采取共享平台战略,沃尔沃汽车也失去了新技术开发的主动权和资金支持。由于福特旗下有多个豪华品牌,不乏林肯这样的嫡系,沃尔沃汽车始终被定位为欧洲品牌,在母公司的本土美国都没有实现当地生产。
一桩并购,让两个区域品牌同时成长为全球品牌,是如何做到的?
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完整经历了并购全过程和并后运营,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他认为,这与李书福制定的“放虎归山”的发展战略以及“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基本原则密不可分。
尤其重要的是,吉利在一开始重新规划沃尔沃汽车发展战略时就定下“定位豪华,稳定欧美成熟市场,同时开拓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方向,顺应了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给了沃尔沃汽车最大的发展空间,使沃尔沃汽车从一个偏安一隅的瑞典品牌,逐步成长为一家具有全球化格局的企业。
吉利控股集团成为沃尔沃汽车股东,但沃尔沃汽车的历史比吉利早70年,在对世界汽车做出的贡献上远超吉利,只是暂时遇到低谷。吉利做得最正确的事情就是尊重沃尔沃、相信沃尔沃,放手让沃尔沃汽车做回自己。
袁小林介绍,李书福的“放虎归山”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制定清晰的战略规划,使企业发展更有方向性;
2.前瞻性的部署,包括清晰的战略目标与推进计划、领先的平台架构、完善的产品规划,2.0T发动机所体现的前瞻性;
3.规划并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亚太、欧洲、以美国为核心的美洲三大本土市场的全球布局;
4.构建起包含生产、研发、采购、销售等的完备体系力;
5.制定全新的发展目标及企业愿景,加速新四化推进。
此外,双方合作在采购领域获得的协同效应,在研发领域分享知识经验、交流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对彼此的产品迭代、成本控制与盈利能力、销量都起到1+1>2的推动作用。
可以看出并没有什么难以想象的灵丹妙药,核心只是激发出沃尔沃汽车自身的积淀、潜力和活力。但这些恰恰是福特时期最缺乏的,例如“规划并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亚太、欧洲、以美国为核心的美洲三大本土市场的全球布局”,再例如“构建起包含生产、研发、采购、销售等的完备体系力”。
被囚禁了11年的老虎,一旦放归山林,它自身迸发出的力量已经足够惊人,更何况还有协同效应带来的如虎添翼。
从一专到多能
并购10年,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引起注意:之前的沃尔沃汽车几乎就是安全的代名词,但安全之外很难给外界留下其他印象,更别说引领行业。而这10年里,沃尔沃汽车在电气化、自动驾驶、车联网、智能化、软件定义汽车等前沿技术和重大决策都走在行业前列,非常罕见。
以近年来最大的趋势变化新能源为例,虽然业界普遍声称新能源是汽车业的未来方向,但在具体行动上各大传统车企表现得千差万别,有的明显不认同新能源,有的选择纯电动方向,有的更相信氢燃料电池,有的倾向于混合动力等其他方案。
以美国企业为例,路透社3月下旬报道,一份北美市场的详细生产计划显示,到2026年,福特和通用将生产500多万台燃油SUV和皮卡,电动汽车的产量只有32万台左右,只占它们在北美车型总产量的5%左右。
大众做出全面电动化决策是在迪斯上任CEO之后,确切说是以2019年3月大众集团年会上发布激进的电动车目标为标志,内容包括未来10年,原定推出50款电动车性增加到70款,未来10年电动车产量从1500万辆增加到2200万辆。
丰田则长时间陷在社长丰田章男想要全面转型电动化、公司保守高层坚守混合动力的纠缠中,这种分歧和分裂甚至能从各自公开对外表态中看出端倪。
沃尔沃汽车全面电气化战略发布于2017年7月,计划“自2019年开始,公司所有新发布车型都将搭载电动机”,此举被视为首家提出全面电气化的传统豪华汽车制造商,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其后多个厂商制定出内燃机与电动化的切换时间表。
之后,沃尔沃汽车的电气化战略还在不断加强,包括计划到2025年,年销售量中的一半来自纯电动汽车;2019至2025年期间每年发布一款纯电动汽车,并将旗下每辆汽车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平均降低40%;公司的中期目标是到力求在2040年之前将公司发展成为全球气候零负荷标杆企业。无论是发布战略的时间点还是战略内容的超前程度,都走在传统车企最前沿。
网联化方面,沃尔沃汽车2014年7月发布了智能车载交互系统的科技子品牌Sensus,当时就已经拥有智能在线和随车管家两大核心功能、34 项应用及服务,如远程车辆定位、远程发动机启动、远程车门锁开关、远程车辆信息查看、道路救援、碰撞自动求救、APP查看车辆剩余燃油、胎压、提前给车辆预热或预冷等。
更创新的有无人状态下用车接收快递,那可是近6年前。目前,沃尔沃汽车和中国联通已经完成基于5G V2X车路协同的无人代客泊车预研项目。同时,基于与谷歌合作开发的汽车版安卓操作系统,从纯电动XC40开始,沃尔沃汽车还联手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科大讯飞等本地科技企业巨头,开发本地应用与服务,为中国客户提供从导航、语音服务、应用商店、音乐等全方位服务,将智能化的生活从手机延伸到车内。
沃尔沃汽车同样是最早一批研发、测试自动驾驶,并将其逐步应用在量产车上的传统汽车厂商。2013年开始Drive Me自动驾驶实路测试项目,并已经将L2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搭载在量产车上。
沃尔沃汽车的目标是,到下个10年中期将公司发展成为全球汽车行业引领者和消费者出行服务商。届时,公司年销量中将有一半是纯电动车,三分之一是自动驾驶汽车,而且半数汽车将采用合约购车的新模式。在自动驾驶领域,沃尔沃汽车有着清晰的发展路径。
还有共享化、出行服务、软件定义等等,只要是能想到的汽车领域热门前沿,总有沃尔沃汽车的身影,并且几乎都处在先知先觉和引领位置。这与10年前仅仅在安全领域优势明显的单一品牌形象不可同日而语。
从2010到2020,第一个10年的吉利和沃尔沃汽车,通过一场并购分别实现了最好的自己,逐年创造各自历史最好业绩的同时,双双从区域品牌成长为全球品牌,沃尔沃汽车在汽车技术趋势上从单一领先发展成为全面引领。
第一个10年之后,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将走向何方?近期曝出的二者重组整合消息开创了另一种全新可能。前10年“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未来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将成为一体,这将会爆发出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创造出什么样的想象空间,值得每一个中国汽车人满怀期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如何理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虽然曲折但是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这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彼此符合的问题,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资本的新一轮扩张,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中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对于发展中国第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3、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如何形成的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国际形势仍然动荡不安。世界各种矛盾在深入发展,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突出起来,甚至酿成流血冲突和局部战争。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更加恶化,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世界的发展也决不能长期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国际形势的剧变和动荡促使世界人民进一步觉醒。具有共同历史遭遇的发展中国家维护独立主权、团结合作的趋势正在加强。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册第34-35页
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世界贸易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幅度。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业渗透,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这样一种全球经济的发展肯定不能长久地建立在少数国家发达、多数国家落后的基础上。世界经济需要新的动力,世界市场需要新的补充。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盛,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希望所在。
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们的落后和贫困,主要是历史上殖民主义统治以及现实的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顺应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本国国情出发,已经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事实证明,只有走这样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这一潮流在新的世纪中将会更加壮大。在我看来,如果说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国际局势演变的一大特征,那么它们在经济上的腾飞则将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标志。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数十亿人民彻底摆脱贫困的桎梏,将为各国提供巨大的贸易和投资机会,为新兴科技和产业开辟广阔的市场,给全球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兴盛,还将为多极化格局奠定健康的基础,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提供有利条件,使持久的世界和平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一言以蔽之,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旺发达,将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贡献。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1995年11
月19日),《人民日报》1995年11月20日
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类区域性组织日趋活跃,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尽管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种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力量进一步增强。要相互尊重与平等互利,不要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共同努力》(1997年4月23
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2469页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增强。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扩大军事集团、加强军事同盟,无助于维护和平、保障安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世界仍不安宁。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
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
编》上册第41-42页
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有这样几种趋势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世界经济技术合作加强,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经济市场化、贸易与投资国际化、区域经济合作化的步伐加快,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增加,合作增强,摩擦和竞争也在加剧。全球市场、资金、资源的争夺矛盾更加尖锐,世界范围的贸易竞争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越来越激烈。二是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各国更加重视发展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国际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下一个世纪将进入信息经济、科技先导型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时代。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是国际金融越来越活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近些年,国际资本流动加快,但金融风险也随之加大,金融市场动荡不定,特别是今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风波,波及世界许多地区。我们要密切注视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为我所用,努力做到趋利避害。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7年12月9日)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和风险,向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如何维护自己经济安全的新课题。
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各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但各国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重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会深受其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因而势必继续加大穷国与富国的发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于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1998年11
月18日),《人民日报》1998年11月19日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和历史的发展,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也要看到,世界各种力量的发展仍很不平衡。
《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
5月30日)
当前,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仍然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尽管天下仍很不太平,但在较长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充满复杂斗争的长期过程,但这一历史方向不可逆转。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当代世界矛盾,全面审视和平力量和战争因素消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判断。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11月15日)
展望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有三个动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近年来,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促使传统产业发生变革。新产品层出不穷,高科技产品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西方国家企业购并风潮迭起,大大提高了它们抢占市场、垄断技术、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二是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或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运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将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三是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增大。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张,引起了投资方式和国际分工的变化,加速了生产、投资、贸易、金融的全球化,密切了国际经济联系,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也不同程度地带来了风险。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据明显优势,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利用机遇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弱,相对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策略把握不当,其金融、经济就会面临风险和冲击。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全面分析国际经济形势,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和正在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我们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努力使自己发展得更快、更好。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11月15日)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这种多极化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大国争霸、瓜分势力范围的局面。各国应是独立自主的,各国的相互合作及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不应针对第三方。大国对于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负有重要责任,大国应该尊重小国,强国应该扶持弱国,富国应该帮助穷国。
《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9月6日),《十五大
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353-1354页
现在,国际局势总体上继续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如何在新世纪里实现世界的健康、稳定和普遍发展,是摆在各国人民和政治家、企业家面前的紧迫课题。
必须看到,现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仍是相当不平衡的,南北差距不断扩大。我们应该全面审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加强对这种进程的正确引导和管理。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各国各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带来众多的创业机会,但也伴随着更快的技术创新、更短的产品寿命周期、更快捷的资本流动和更激烈的人才竞争。这就要求国际社会应对资本的跨国流动加强有效监管和合理规范,并制定和实施适应市场迅速变化的新的经济技术国际规则,也要求人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
——经济全球化,由于发达国家的主导,使各国各地区在全球发展中的地位和水平进一步出现差异。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发展更趋艰难,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不仅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我相信,亚太经合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区组织,在促使经济全球化进程朝着趋利避害、有利于南北国家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方面,应该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二○○○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界领导人峰会午餐会上的演讲》
(2000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2000年11月16日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走向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新世纪初期,世界各大力量和地区性强国或国家集团,将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进一步彼此借重,相互牵制,竞争共处。由于世界民主与和平力量的壮大,未来的多极化政治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列强争霸的政治局面。这种多极化是与日益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它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相当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12月11日)
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世界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创新、知识应用、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日益国际化,各国经济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世界经济而孤立地发展。如能加以正确引导和驾驭,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稳定。
同时也应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现在,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们经济科技实力雄厚,掌握着国际经贸组织以及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在全球化中获益最大,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和受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加紧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和扩张,在全世界争夺资源和市场,同时极力推行它们的发展模式、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企图通过经济全球化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这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国家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威胁。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导致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一些经济技术条件比较差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进一步被边缘化的危险。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很多,一旦出现金融震荡,就会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造成强烈冲击。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剧着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市场和资源方面的竞争,也加剧着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矛盾,引发社会冲突。总之,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长期安宁的。
《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12月11日)
4、马云称真正的全球化今天才开始,为何这么说?
马云所说真正的全球化现在才开始,这个话也是在阐述一个事实,因为目前数字时代正在开启,还有中国也正在崛起以及服务行业开始转型。
一、马云所说的全球化其实马云如今所说的全球化特别的简单,他所说的全球化并不同于我们以前所认为的那种工业时代,商品互相销售的全球化时代。如今的全球化以互联网为中心,从而让数字搭建起了沟通全世界的桥梁。在未来关于网络的博弈,才真正会摆在全球化的局面上。各个地区之间的沟通联络会不断的紧密,这也会让数据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会让物流等交通变得更加便捷。毕竟从前的全球化时代贸易是主导,但是未来的全球化时代,科技才是其中的领军人物,才能够引导全球方面的走向。
二、大数据的发展并且在未来随着这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会发现那一些单纯依靠贸易来进行发财的理念,已经不适合于未来的生意发展趋势了。随着数字化的普及,到时候会发现大数据才是一个公司发展的立足点。不管是在哪里,似乎只要有一个智能设备,就可以同全世界的人去做生意,而且这也会让一些中小企业也走向世界,从而创造自我的价值。这种由数据构建起来的全球化会给未来的商业市场带来无尽的造富机会,只要有头脑懂得创新的人,把握住这个机会都能成为富翁。
三、中国的内需驱动并且中国拥有如此大的人口内需,而且随着中国人经济的发展,会发现未来的全球化将会有中国的内需来撬动世界经济。接下来的全球化是以服务为主的,会为各个地区创造独特的价值,到时候就业机会也会大幅的增加。
5、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发展的变化
第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世界上的大国强国,都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抢占新的国际格局制高点的突破口,强化军事力量在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中的职能和作用,谋求在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夺21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
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是能否成为世界一极的根本条件。因此,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摆在优先地位。世界格局多极化能否成为现实,归根到底,取决于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经济能否迅速发展,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否实现腾飞。
第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加快了由集团化、区域化朝着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推动力。
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因此,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稳定发展。国际社会还应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6、技术变革是如何影响市场和生产全球化的?
历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演进,是若干新技术群落(或族群)更替迭代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引发技术范式和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往往是极少数居于主导地位的技术群落。
在第一次技术革命中,形成了蒸汽动力技术及相关机械制造技术主导的技术群落,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力技术、内燃机技术及电磁通讯技术为主导,第三次技术革命以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为主导。
本次技术革命的主导技术群落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
主导技术群落的更替迭代引发了若干“关键生产要素”的变迁。关键生产要素是指社会生产中的一个特定投入或一组投入,它可能表现为某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或工业制成品,同时具备生产成本持续下降、供给能力无限和应用前景广泛三方面特征。
历次技术革命中,棉花、生铁、煤炭,钢铁、电力,以及石油、芯片等关键生产要素先后形成和更替。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催生了海量数据资源,与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技术融合应用,从而使数据资源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新的关键要素及其新的组合应用引发了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研发、制造、投资、贸易,以及产业分工和产业组织形态等围绕新的技术体系和生产要素进行重构。
在新的技术体系和生产方式变革过程中,各国家和地区竞争优势随之改变,新的全球创新、生产、投资、贸易和竞争格局逐步形成。
简而言之,新技术革命对生产方式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大致循着“主导技术群落更替——新关键生产要素形成——生产方式变革——新国际经济格局形成”这一过程而渐次展开。
(6)全球化迭代演进扩展资料
技术变革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
通常认为,科学革命是人类认知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类实践手段或方式的飞跃,产业革命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及经济结构的飞跃。人类认知的飞跃为技术革命提供了指导, 当技术革命成果在生产中大规模应用和推广时,便转化为产业革命。
根据主流研究结论,近代以来全球一共经历了3次科学革命、4次技术革命、3次产业革命。
第一次科学革命发生于16世纪至17 世纪后半叶,始于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说,到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主导学科是力学。
第二次科学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至19 世纪末,以化学原子论、生物进化论和电磁理论为主要内容,带头学科为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一组学科。
第三次科学革命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发生,以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出现为标志。
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动力技术为标志,并引发了第一次产业革命,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
第二次技术革命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以电力技术为标志, 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实现了电气化。
第三次技术革命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以电子计算技术、空间通讯技术、核技术为标志。
第四次技术革命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微型计算机、互联网出现为标志,包括高温超导材料、基因技术、纳米技术、受控核聚变实验等高新技术的进步(也有研究认为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第二阶段)。
第三次和第四次技术革命共同引发了第三次产业革命,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
在历次科技、产业革命中,科技、产业革命主导国的科技经济实力会迅速崛起,进而引发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其他抓住机遇的国家的实力也大幅提升。
第一次产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促进了纺织、煤炭、冶金等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英国由于引领了这次工业革命,快速地将其他国家抛到后面,高峰时期,金属制品、棉织品、铁产量、煤等工业产品约占世界一半,造船业、铁路修筑等居世界首位,对外贸易占全球40%。
第一产业革命从英国发生后逐渐扩散到美国、欧洲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到1870年,英国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产量的比重为31.8%,美国为23.3%,德国为13.2%,法国为10%。
以电力、铁路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及其引发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中,德、美取代英、法成为新的世界强国,日本抓住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
20世纪初,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钢铁产量、煤产量、铁路里程等都超过了英国,酸、碱等基本化学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燃料产量占世界4/5。
1913年,德国的电气产品占世界的34%,超过头号工业强国美国5个百分点。1870年至1913年,英国贸易额只增长了89%,而同期德国增加了1.8倍,美国增加了1.6倍,英国的贸易霸主地位逐步动摇。
在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网络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中,美国成长为超级大国,日本、苏联等国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1948年,美国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2,出口贸易占全球份额近1/4,黄金储备占全球份额2/3强。美国在战后的20年时间里,维持着以其为中心的新的单极国际贸易格局。
1970年以后则呈现出一强多极的贸易格局,美国进出口贸易增速放缓,德国、日本贸易份额迅速增长,以亚洲四小龙为标志的亚洲贸易份额迅速上升,欧盟推动形成了欧洲区域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