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化对中国农业的利弊
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的各个经济领域或多或少是会有影响的,对于我国的农业的影响应该可以内从这些方容面考虑 1、粮食在整个世界范围来说还是比较稀缺的,虽然我国在粮食出口上不是主要的出口国但是可以将我国某些剩余粮食放到国际市场上以合理的价格出售 2、农产品中有许多都是国家战略物资,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必然导致战略物资的抢购,为了满足市场以及保持战略物资充足,很可能引起我国农业种植结果的改变 3、经济全球化会带来经济的交流在农业经济、管理领域的加深,可以促使我过学习适合我过的农业管理经验
2、新疆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
处于内陆,气候干旱,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有助于糖分等养料积累
希望采纳
3、新疆的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哪些利
新疆光照充足,但降水少,农产品植物白天光合作用剧烈,有利于着色,昼夜温差大,晚上气温很低,使农作物呼吸作用减弱。降低了瓜果积累的糖分消耗。
主要注意灌溉问题,因为气候比较干旱,水分容易迅速蒸发,如无对应措施,植物很容易枯死。
4、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农业影响有哪些
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的各个经济领域或多或少是会有影响的,对于我国的农内业的影响应该可容以从这些方面考虑
1、粮食在整个世界范围来说还是比较稀缺的,虽然我国在粮食出口上不是主要的出口国但是可以将我国某些剩余粮食放到国际市场上以合理的价格出售
2、农产品中有许多都是国家战略物资,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必然导致战略物资的抢购,为了满足市场以及保持战略物资充足,很可能引起我国农业种植结果的改变
3、经济全球化会带来经济的交流在农业经济、管理领域的加深,可以促使我过学习适合我过的农业管理经验
5、新疆的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哪些利和弊?
利:新疆的瓜果特别甜,色彩也特鲜艳,这是因为新疆夏季热量充足,由于空气中云量少,降水少,白天光照强烈,利于瓜果着色,同时白天光合作用强,可以积累大量糖分。而夜晚降温很快,气温低,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弱,也减少了对白天积累糖分的消耗,因此,由于昼夜温差大,新疆的瓜果特别甜。同理,由于光热资源充足,降水稀少而有比较稳定的灌溉水源,新疆成为我国重要的长绒棉产区。
弊:气候干旱而引起的大量蒸发,造成沙漠广布,种植区集中于绿洲。
6、全球变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全球大幅度变暖,使得水循环加快,蒸发和降水增强。长江中下游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已呈现出明显增温趋势,达到0.2-0.8℃,最大增温区域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降水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增加明显,增加值为5%-20%。20世纪90年代是继50年代后,长江流域性洪水灾害高发的10年。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对长江流域725个县洪水灾害脆弱性分析结果表明,近1/3的地区是洪水灾害高脆弱性地区。按照1998年社会经济状况,若遭遇1954年型、1991年型、1996年型和1998年型的洪水时,洪水灾害造成的可能损失分别为589、55、70和196亿美元。气候模拟预测表明,21世纪长江流域地区的增温可能达到2.7℃,导致降水可能增加10%,径流可能增加37%。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不透水面积增大和单位经济价值升高的共同影响下,长江流域发生相当于1870年、1954年和1998年的千年、百年和20年一遇洪水的可能性增大,甚至可能发生超过上述频率的特大洪水。
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我国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0~40毫米,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毫米。三是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造成了沿海海平面上升、西北冰川面积减少、春季物候期提前等。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一)对农牧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的农牧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春季物候期提前了2~4天。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如果不采取适应性措施,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二是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将发生改变。三是农业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四是潜在荒漠化趋势增大,草原面积减少。气候变暖后,草原区干旱出现的概率增大,持续时间加长,土壤肥力进一步降低,初级生产力下降。五是气候变暖对畜牧业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某些家畜疾病的发病率可能提高。
(二)对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的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近50年中国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21%,西藏冻土最大减薄了4~5米。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国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是森林类型的分布北移。从南向北分布的各种类型森林向北推进,山地森林垂直带谱向上移动,主要造林树种将北移和上移,一些珍稀树种分布区可能缩小。二是森林生产力和产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森林生产力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将增加1%~2%,暖温带增加2%左右,温带增加5%~6%,寒温带增加10%左右。三是森林火灾及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增高。四是内陆湖泊和湿地加速萎缩。少数依赖冰川融水补给的高山、高原湖泊最终将缩小。五是冰川与冻土面积将加速减少。到2050年,预计西部冰川面积将减少27%左右,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六是积雪量可能出现较大幅度减少,且年际变率显著增大。七是将对物种多样性造成威胁,可能对大熊猫、滇金丝猴、藏羚羊和秃杉等产生较大影响。
(三)对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近40年来中国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等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多呈下降趋势,北方干旱、南方洪涝等极端水文事件频繁发生。中国水资源对气候变化最脆弱的地区为海河、滦河流域,其次为淮河、黄河流域,而整个内陆河地区由于干旱少雨非常脆弱。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国水资源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是未来50~100年,全国多年平均径流量在北方的宁夏、甘肃等部分省(区)可能明显减少,在南方的湖北、湖南等部分省份可能显著增加,这表明气候变化将可能增加中国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的概率。二是未来50~100年,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宁夏、甘肃等省(区)的人均水资源短缺矛盾可能加剧。三是在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情况下,未来50~100年,全国大部分省份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但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大。
(四)对海岸带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海岸带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有加速趋势,并造成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使珊瑚礁生态系统发生退化。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国的海平面及海岸带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是中国沿岸海平面仍将继续上升。二是发生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概率增大,造成海岸侵蚀及致灾程度加重。三是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损害程度也将加大.
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不仅危及人类健康,而且影响当今人类的生存条件及未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根据近10年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科研成果,分析研究了气候变暖对非病原性疾病的影响.分析表明,气候变暖助长病原性媒介疾病的传播,可能激活某些新病毒,增加疟疾等疾病,助长SARS、禽流感等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对策建议.
近年来,气候对环境的影响已受到全球科学家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全球变暖将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与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初步研究了全球变暖对自然灾害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在大气CO2含量加倍的情况下,全球变暖将可能导致暴雨频度和洪涝风险增加,西北干旱趋势仍将延续;森林火灾、台风、滑坡与泥石泫灾害可能加剧;农林病虫害危害增加,范围扩大。同时,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
当前学术界在对示例全球变暖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 估计中存在乐观倾向。这次以变幅大、速度快为特点的人为的气候变化,决定了它对人类社会弊多利少。既然承认它是一种大规模的环境灾难,又如何会对农业生产有利?一个地区气候的改善,并不同时带来社会因素的改善;不能期待一个原先缺粮区能很快自给有余,取代原有产粮区。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减缓和控制气候变暖必须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全球协调和规划。《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是全球治理的开端。本文依据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说明气候变暖的可能趋势以及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阐述减缓二氧化碳排放从而控制全球变暖的技术和方法。强调了碳税在减缓二氧化碳排放中的作用。分析气候变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对策建议.
受全球变暖油价飙升影响 美国积极发展再生能源 废纸、厨余、残渣……你能想象这些我们每天丢弃的肮脏垃圾,可能成为发展洁净电能的重要原料吗?
在美国洛杉矶北部45分钟车程的地方有一垃圾埋置场,里面堆满着被机器压扁的废物,但完全闻不到令人难受的恶臭味。该埋置场上有辆巨型的垃圾捣碎机将管子钻入垃圾丛中,正在抽出垃圾腐烂时所产生的甲烷。这些甲烷气体经处理后可转化成电力,足以满足加利福尼亚州南部2500户家庭的需求。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9日报道,全球人类每年丢掉160亿公吨重垃圾,相等于每人250公斤,曾经毫不起眼的垃圾,现在却被视为是最具潜能的洁净燃料来源。
随着气候暖化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加上原油及天然气体的价格不断飙升,越来越多公司开始转向以甲烷作为家庭与汽车用电的来源。
甲烷气体所造成的温室效应虽然是二氧化碳的21倍,但是,燃烧甲烷发电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原本释放的甲烷对环境的破坏来得低。
在美国,不少大型垃圾处理公司正迅速扩展其垃圾埋置场,展开“化垃圾为能源”计划,一些公司也着手研发这方面的最新技术。
美国联合废品工业再生能源部的高级署长诺伊拉说:“我们可以将(垃圾)资源转为真实的经济价值,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收入。”
诺伊拉说,每个垃圾埋置场的平均发电量约5兆瓦,相当于4000户家庭所需的电力。
废物处理公司Waste Management也计划在未来5年内,投入4亿美元建设额外60个可发电的垃圾埋置场。
由垃圾所产生的甲烷也称为沼气,不少欧洲国家如德国及英国早已使用沼气来发电。在英国,垃圾埋置场的沼气占全国再生能源的25%,为90万户家庭提供电力。
不过,一些环境专家并不认同化垃圾为能源是个可持续性的方法。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的再生能源政策署长格林指出,人们无法永远将垃圾埋置场的沼气转成电源,反而应该更努力减少垃圾,才是对环境有益。
格林说:“人们在鼓励业者从事垃圾生产能源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提出正确的奖励,以充分扩大资源再循环的功效。”
7、影响新疆绿洲农业的主要因素是?
新疆处于祖国的西北部,气候干燥,年降水量较少,风沙比较大,水成了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才能在土地上种植农作物,西北地区的荒漠土地不经过改造是不适应发展农业的,这种改造就是一种荒漠变绿洲的改造,防风治沙成了农业发展的先行条件,新开垦的土地需要种植防护林,需要引水,经过不断的改良形成一定的局部小气候,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发展农业,这种改造的过程就是一种绿洲的形成过程,有了绿洲农业才能发展起来,没有绿洲就相当于在沙漠中种植农作物,缺少了一种适农气候环境的保护,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因此农业要发展,大环境也是很重要的,现在国家提倡的生态农业就是这种思路,没有好的生态,农业就不可能有持续的长足的发展,新疆的绿洲农业实际上也是一种生态农业
8、新疆气候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新疆气候特征
一. 光热丰富,降水稀少
新疆气候特征是干旱,表现为光热丰富,降水稀少。
干旱环境形成的原因是远离海洋和高山环绕。来自海洋的水分在长途输送过程中逐渐减少,到达新疆上空时又被高山阻挡,不但水分减少,也形成降水分布的地区差异。
二.逆温层山地是
冬季避冷胜地
由于天山能阻挡冷空气南侵,天山成为气候分界线,北疆属中温带,南疆属暖温带。
年平均气温南疆平原10C-13C,北疆平原低于10C。极端最高气温吐鲁番曾达48.9C,极端最低气温富蕴县境可可托海曾达-51.5C。日平均大与10C的年累积气温,南疆平原4000C以上,北疆平原大多不到3500C。南疆平原无霜期200-220天,北疆平原大多不到150天。
山地气温夏季垂直递减明显,递减率为6C-8C/1000米。天山北坡中山带冬季存在逆温层,逆增率3C一5C/1000米。逆温层山地是冬季放牧场和避冷胜地,如乌鲁木齐市南山滑雪场。三.降水北疆多于南疆
年日照时数分布规律是:从北向南略减,阿勒泰3001小时,皮山2574小时;由西向东增加,霍城2828小时,星星峡3549小时;从平原至山区,北疆减少,南疆增加,原因是北疆山地阴雨天多,商疆平原浮尘、沙暴天气较多。
新疆的降水主要来自大西洋的盛行西风气流,其次来自北冰洋的冷湿气流,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季风都难进入新疆。全疆平均年降水量仅145毫米,为中国平均值(630毫米)的23%,在全球同纬度各地中,新疆几乎是最少的。降水分布规律是: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山地多于平原,盆地边缘多于盆地中心,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北疆山地400-600毫米,局部接近1000毫米。天山南坡20-400毫米,昆仑山北坡200-300毫米。准噶尔盆地边缘150-250毫米,中心及东部100-150毫米。塔里木盆地西及北缘50-70毫米,东及南缘20-50毫米,中心不到20毫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县城附近仅4毫米。
9、气候对新疆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疆气候特征是干旱,表现为光热丰富,降水稀少。 干旱环境形成的原因是远离海洋和高山环绕。来自海洋的水分在长途输送过程中逐渐减少,到达新疆上空时又被高山阻挡,不但水分减少,也形成降水分布的地区差异。 二.逆温层山地是 冬季避冷胜地 由于天山能阻挡冷空气南侵,天山成为气候分界线,北疆属中温带,南疆属暖温带。 年平均气温南疆平原10C-13C,北疆平原低于10C。极端最高气温吐鲁番曾达48.9C,极端最低气温富蕴县境可可托海曾达-51.5C。日平均大与10C的年累积气温,南疆平原4000C以上,北疆平原大多不到3500C。南疆平原无霜期200-220天,北疆平原大多不到150天。 山地气温夏季垂直递减明显,递减率为6C-8C/1000米。天山北坡中山带冬季存在逆温层,逆增率3C一5C/1000米。逆温层山地是冬季放牧场和避冷胜地,如乌鲁木齐市南山滑雪场。三.降水北疆多于南疆 年日照时数分布规律是:从北向南略减,阿勒泰3001小时,皮山2574小时;由西向东增加,霍城2828小时,星星峡3549小时;从平原至山区,北疆减少,南疆增加,原因是北疆山地阴雨天多,商疆平原浮尘、沙暴天气较多。 新疆的降水主要来自大西洋的盛行西风气流,其次来自北冰洋的冷湿气流,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季风都难进入新疆。全疆平均年降水量仅145毫米,为中国平均值(630毫米)的23%,在全球同纬度各地中,新疆几乎是最少的。降水分布规律是: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山地多于平原,盆地边缘多于盆地中心,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北疆山地400-600毫米,局部接近1000毫米。天山南坡20-400毫米,昆仑山北坡200-300毫米。准噶尔盆地边缘150-250毫米,中心及东部100-150毫米。塔里木盆地西及北缘50-70毫米,东及南缘20-50毫米,中心不到20毫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县城附近仅4毫米。
目前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水循环加快,尤其干旱区水循环加快更加明显,降水和蒸发增加。自19世纪末小冰期结束以来,新疆呈现出了与全球一致的变暖趋势,气候环境基本处于暖干状态之下。1987年起新疆出现了气候转向暖湿的信号,尤以天山西部地区为强劲。降水量、雪冰消融量和河川径流量连续增加至今日,导致平原湖泊水位持续上升,面积逐年扩大,早己干涸的湖盆也出现生机。与此同时,洪水灾害连年发生,而且越来越凶猛,不断出现百年,以至千年的洪峰。此间,植被环境改善,绿洲春色盎然,沙漠化止步,沙尘暴锐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