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这次的国际金融危机是怎么引起的?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1.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金融危机原因: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次贷危机是导火线.实际次贷债券只有6000亿美元,引发了这么大的金融危机,全是由于跟风即人们的心理预期造成的.羊群效应,它是指市场上存在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理论上羊群效应会加剧市场波动,并成为领头羊行为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下述案例中烧饼就是领头羊.在现实经济中,次贷房贷是领头羊
2.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这里原创一个案例: 两个人卖烧饼,每人一天卖20个(因为整个烧饼需求量只有40个),一元价一个,每天产值40元.后来两人商量,相互买卖100个(A向B购买100个,B向A购买100个),用记账形式,价格不变,交易量每天就变成240元--虚拟经济产生了
如果相互买卖的烧饼价为5元,则交易量每天1040元,这时候,A和B将市场烧饼上涨到2元,有些人听说烧饼在卖5元钱1个,看到市场烧饼只有2元时,赶快购买.--泡沫经济产生
烧饼一下子做不出来,就购买远期饼.A和B一方面增加做烧饼(每天达100个或更多),另一方面卖远期烧饼,还做起了发行烧饼债券的交易,购买者一是用现金购买,还用抵押贷款购买.---融资,金融介入
有些人想购买,既没有现金,又没有抵押品,A和B就发放次级烧饼债券.并向保险机构购买了保险.---次级债券为次贷危机播下种子
某一天,发现购买来的烧饼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发霉,就赶快抛售掉,哪怕价格低一些.--泡沫破裂
金融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烧饼店裁员了(只要每天40个烧饼就可以了)--失业;烧饼债券变废纸了--次贷危机
抵押贷款(抵押品不值钱)收不回,贷款银行流动性危机,保险公司面临破产等。--金融危机
3.在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过程中,金融机构的金融杠杆和金融衍生品的发行和流通起了放大作用
4.更深层次
(1)超前消费长期积累酿成的恶果。美国长期盛行超前消费,鼓励人民买房子、买汽车、买高档消费品,银行为追求高额利润,向居民发放这样那样的信用卡,鼓励超前消费。“用明天的钱为今天享受”。“让美梦提前到来,让美梦成真。“能挣会花是时代的骄子”。说得天花乱坠,这种超前消费,在若干年中也曾带来暂时的繁荣。但这种预支未来购买力的行径,毕竟是“寅吃卯粮”,存在泡沫,一时的繁荣,带有虚幻的色彩。一旦经济不景气,出现大批失业者,还不出欠款,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急剧下降,美国次级债凸显于世人面前,银行呆帐成堆,一些投资银行面临破产境地。
(2)美国的银行为高薪所累。美国银行业长期来养尊处优,似乎是“天之骄子”。高层领导皆是高薪,年薪数百万美元比比皆是,中等白领阶层年薪也达数十万美元。银行业长期来由于借贷额巨大,获利甚丰,掩盖了矛盾,尽管年复一年支付高薪,但尚能过得去。一旦债务人难以偿付债款,出现成批呆帐,形成三角债。银行始则周转不灵,继则巨额亏损。于是大批裁员。若认真反思,高薪是过多地享用经济成果,含有剥削因素。或者说是一种“竭泽而渔”、“杀鸡取蛋”的愚蠢之举。
(3)美国目前缺乏新兴的产业。美国多年来常有新兴的产业引领世界潮流。如高速公路、汽车工业、航空业、电子通信业。如电脑的硬件软件、手机曾遥遥领先当许多国家尚处于萌芽状态,美国则已面广量大地形成产业。但近十年来,美国这些领先的产业已处于徘徊状态,而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迅猛追赶,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业发展神速,美国的优势相对削弱,或者说正在逐渐失去优势。
5.金融危机为何漫延到世界
(1)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步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
(2)金融全球化: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资本在全球各地区、各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3) 贸易一体化: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国与国之间普遍出现的全面减少或消除国际贸易障碍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
(4)生产一体化:生产过程的全球化,是从生产要素的组合到产品销售的全球化。跨国公司是生产一体化的主要实现者.
2、华尔街英语将宣布破产,导致其破产的原因是什么?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上通用的语言,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所以关于英语的培训机构也在过去的这些年里,非常的火爆。在众多的英语培训机构中,除了像新东方这样的英语培训机构之外,还有非常出名的华尔街英语,但是如今华尔街英语将宣布破产,那么它破产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华尔街英语将于下周宣布破产。
有媒体在8月13日报道,华尔街的内部已经下发通知,将在下周宣布正式破产,并且要求各个校长通知到下面的员工。
二、华尔街英语为什么会走向破产的道路呢?
在疫情的影响下,很多培训机构的线下培训几次接近停摆,华尔街英语也不例外,这给这些培训机构造成了很大的打击,由于华尔街英语的经营成本也比较高,所以才受到的影响会更大。其实除了疫情的影响之外,华尔街英语在经营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虚假宣传。此外,这些年来,随着人们学历的提高,去报英语培训班的成年人也逐渐减少,所以有人说华尔街破产是这些年来的一个整体趋势,只不过这次疫情是压倒华尔街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华尔街英语破产之后,留下了哪些问题呢?
这么大一个公司,破产了,肯定会有许多遗留的问题,首先是员工的安排问题,很多员工反应已经有三个月没有发过工资了,也有一些员工反映,这次破产之后被强迫离职,与此同时,那些学员们也同样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华尔街英语是比较高端的,英语培训机构,所以在这里的学员们的学费也是非常高的,动则几万甚至几十万,因此,这些学费的退还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3、日本出现征收单身税的现象,现在越来越多人不愿意结婚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是因为现在日本的经济非常的疲软,使得很多人的收入并没有增加,然而日本的房价却是非常的高。也使得很多人面临着非常大的生活压力,才会选择不结婚不生子。所以说这是在日本非常普遍的现象,因为很多的年轻人他们并没有非常多的收入来改变自己现在的状况。所以现在日本人很多年轻人他们没有买房而选择租房的形式生活。但是就算是这样他们也租不到非常好的房子,因为日本租房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首先主要是因为日本经济这两年非常的疲软,这主要是由全球化经济的倒退导致了日本出口出现了大幅度的削减。也导致了日本很多的企业倒闭甚至是破产,这也造成了很多日本的老百姓因此失业。然而失去工作就等于说是失去了经济来源,可以说这是压垮日本年轻人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从这个大背景来看日本年轻人不结婚是非常正常的。
当然也是因为日本经济的原因,使得很多年轻人他们的收入并没有增加,但是日本的房价却居高不下,使得很多人甚至都不敢产生买房的念头。因为很多房价是他们努力一辈子都买不到的。这也使得很多日本年轻人他们放弃了买房,选择租房这种形式生活。然而日本不光房价非常的高,物价也是非常的高昂,也使得很多的年轻人他们不敢结婚,因为承担不起这么大的生活压力。
所以说日本现在单身的人很多,就是因为日本的物价非常的高,而且经济非常的疲软,导致他们的收入并没有得到一个很大幅度的增加。
4、中国对美战略
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各国经济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很难形成类似一战或二战时期那种军事战略集团。所以,现代的战略一般都是以经济渗透为核心,从经济、思想、文化上全面的对一个国家进行“软侵略”,而武力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美国自91年海湾战争以来对伊拉克进行了长达13年的经济封锁和思想颠覆,最终得以在03年轻松拿下伊拉克全境(尽管抵抗还在继续,但是美军驻扎伊拉克却成了不争的事实)
我国现在对美国来说,国力依然出于劣势,虽然双方经济联系紧密,但是美国一天也没有停止对我们的文化侵略和思想颠覆!
所以我国的对美战略就是防守反击,首先要保持我国国民不被西方文化“洗脑”其次还要在适当和有利的时候反击美国,争取对美国进行渗透!
5、最后一棵稻草的故事
这好像是西方的谚语,意思是一只骆驼已经不堪重负,这个时候只要在它身上放一根稻草,就会压死它。意思是说事情发展已经到了极限的临界点,再增加任何一点点地因素就会使之崩溃。
大学英语精读里有一片文章,说得是某人跑了很远去应聘教师,结果一路上,加上面试时的情况都让他觉得很糟糕郁闷,最后学校的校长又提出了个什么要求,让他再也忍无可忍,拂袖而去,当时用的就是这句谚语,说校长最后提出的要求是压在骆驼身上最后一根稻草。在当时的语境里,是忍无可忍,再也不能忍耐的意思
参考资料:http://.baidu.com/question/114548.html
6、50年后才明白,当年苏联挖穿地球,为何挖到12262米就停呢?
苏联,作为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超级大国,与美国的实力相当,正因如此,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都为美苏冷战的期间。
美苏冷战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自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开始,美国和苏联这两大敌对阵营,将大量的财力物力无休止地投入军备竞赛中,自此成为了美苏冷战期间世界的主旋律——即按照势力的划分以邻为壑、打击和阻止全球化的进程。
而人们在50年后才明白,当年苏联挖穿地球,为何挖到12262米就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同样的在这期间,美苏疯狂地进行军备竞赛、提出许多不切实际、毫无用处的计划时,不可否认,这同样刺激了世界科技力量的发展,人类航空航天的首次进行,半导体材料的研究,计算机网络和应用的发展等等。
这一切都是美苏冷战期间“好的产物”。但是受冷战思维的引导,美苏之间常常是,当你提出一个计划的同时,我提出另一个计划发展来遏止你,完全不存在合作的可能。以至于相互对抗间,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拖垮了经济的发展,而这也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其中一个原因。
冷战背景下的美苏角力
冷战序幕拉开以后,在1947年的美国的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进一步推进了冷战的开始。当时的美国和苏联同为二战胜利的强国,拥有着科技、军事实力的两国共同角逐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
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人们已经渴求和期盼和平已久,这也是美苏之间“热战”没有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苏之间互相狂轰滥炸冲突的可能性逐渐减小,但两国之间内生的矛盾、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以及对于世界上“超级大国”的统治地位的追求,使得美苏两国即使没有发生“热战”,“冷战”一举也在逐步推行。
那么到底何为“冷战”?美苏两国为了争夺世界上的超级霸权地位,与其同盟国家展开了近四十年的争斗,而争斗的主要方式则是通过局部的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事的“竞赛”以及太空“竞赛”和外交“竞赛”等。
即使两国的分歧和矛盾十分严重,但世界人民的期望和两国的军事实力其实不太允许他们发生全面的“热战”——空前强大的美苏两国一旦互相扔上两个原子弹,那么整个世界都要被抹平消除殆尽了。
而“冷战”相对而言好的一面,则是避免了全面“热战”的发生,美苏两国以“冷”的方式,进行相互遏制。冷战背景下,美苏之间的角力主要体现在军事和科技上。
在军事上主要有核潜艇、核航母、载人航空航天以及卫星技术的争斗,而在科技上主要体现为生命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进步——破解遗传密码、转基因技术以及“大爆炸”理论,通通都是冷战期间促进人类科学科技认知发展的重要内容。
美苏冷战期间的角力,以至于推出了当时世界上很多不切实际的计划,其中一个就是“地球望远镜计划”的推行。
二、“地球望远镜计划”的推行
“望远镜计划”是一个太空计划,由当时的苏联科学家提出,在太空竞赛中探索太空。人类设计出了天文望远镜,可以用肉眼来窥探宇宙星空的秘密,但是人的眼睛却不能穿透地面,所以才将穿透地层的深渊,称为“地球望远镜”,可以借助它来直接观测地底物质。
苏联的国土广袤,其东部和南部幅员辽阔,环绕着山川,有着相当可观的矿产资源。在自然科学中,其中一个就是研究地学,认识整个地球。当时的苏联基于冷战思维,希望通过认识和了解地底,来比美国人更早了解地底的秘密。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个“俄罗斯超深钻探”。这样做的目的是赶在美国人之前,通过超深钻探到达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在这项计划确定时,苏联人开始了空前绝后的世界上的“超深钻探”。“望远镜计划”持续了将近二十年,钻探出的一个洞窟,其垂直深度高达一万三千多米,以人类的高度来看,这是一个“直达地球内部”的通道。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从地壳到地核的深度高达2800千米,这个在帕钦加地区钻出有史以来最深的洞,根本达不到计划预想的效果。
三、计划中止的原因
“地球望远镜计划”在苏联解体后的两年后,即1993年因为“有超自然现象”的出现而停止。
但事实上,“地球望远镜计划”作为一个人类探索地底的科学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是要消耗很多的金钱,而这也是计划最终停止的原因——经费不足。
苏联后期的经济衰退和政局的动荡,使得其投入的经费越来越少,最终的军备竞赛以由于苏联被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而拖垮,最终导致解体。
这是一些较为合理的解释,但在某些解密的史料中,有着其他的一些超自然的观点。当钻孔深度接近13000米时,一种奇怪的声音从钻孔中传来。
出于对这种奇怪现象的好奇,研究人员在井里放了一个耐热麦克风,以及其他类型的传感器,记录下一种非常奇怪的声音,像“人类的咆哮”。
四、总结
苏联,作为当时冷战期间最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军事、政治、经济实力上有着与当时的强国美国一较高下、共同角逐世界霸权地位的实力。
但是由于苏联境内各地的欧美主导的“颜色革命”以及在后期苏联的共产党已经无法代表人民,其政局的腐败最终成为了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
苏联在与美国长达四十多年的冷战中,被美国拖垮,而世界各国也没有通过这场冷战获得实质性的提高,反而是基于冷战思维,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往往难以进行。
7、金融危机是如何造成的?
【转】中国经济周刊:美国在技术层面上已经破产
2008-11-21 13:43 评论(1) 浏览(40)
银行业有这样一个玩笑说:如果你欠银行10万元,那银行逼债会逼死你;如果你欠银行10个亿,那当你出了问题,银行会派保镖日夜陪伴你,生怕你死了、跑了、不还账了,甚至还可能借给你更多的钱,帮你度过难关。
今天,这场正在席卷全球的危机正是如此:技术层面上早该破产的美国,由于欠下世界其他国家过多的债务,而债权国因不愿看到美国破产,不仅不能抛弃美国国债等,甚至必须继续认购更多的美国债务,以确保美国不破产。
当然,除了金融层面的原因外,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过去60年间,美元在国际贸易与货币体系中一直扮演了一个“特殊角色”,并因此造成了如今看来令人匪夷所思的美国债务经济模式。
不过,无论如何,正如索罗斯所说,美国60年的牛市结束了。
但是,人们依然困惑。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危机?次贷危机?美国金融危机?美元危机?美国危机?全球金融危机?还有,为何发生在美国的一场危机会瞬间席卷全球?如果全球援手救助美国,结果将会是什么……
美国的债务经济模式 为何害己更害人
资不抵债——从技术层面说,美国已经破产了
美国到底欠了多少债?
按照美国公开数据,85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全部实施之后,美国国会所能接受的名义国家债务余额为11.2万亿美元,相对于美国13.8万亿美元的 GDP而言,美国债务率为81.16%(负债总额与GDP之比为债务率),高于60%——国际公认的安全债务率。尽管,这与日本、英国等国超过100%的债务率相比好像并不算过分。但是,这并非美国的真实债务。
按照美国政府问责局(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前总审计长、美国彼特·皮特森基金会总裁兼CEO大卫·沃尔克的估计,如果把美国政府对国民的社保欠账等所有隐性债务统统加在一起,那么,2007年美国的实际债务总额高达53万亿美元。
53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如果把100美元一张的钞票摞起来,53万亿美元可绕地球两周;2007年,全球的GDP是54.3万亿,这就是说,仅仅美国一个国家的债务,已经使全球的债务率接近100%;这个数字相当于每个美国人承担着 17.5万元美元的债务;如果平均分配给地球上所有的人,每人将分担9000美元。
这还不算多。如果我们把诸如“两房债券”那样的抵押债券、美国各大财团所发行的、说不清是公司债还是政府债务以及市政债券等——总计20万亿美元(2007年末美国国债协会SIFMA统计)的债务再统计进来,那美国债务更是高达73万亿美元。
按照2007年的市场公允价格计算,美国的全部资产的总市值约76万亿美元,而现在这个市值已经缩水30%以上——最多还有50万亿美元。
由此可见,73万亿美元的债务,50万亿美元的资产,意味着美国已经资不抵债;而这种财务状况,放到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早该破产了。
但是,美国为什么没有破产?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元在国际结算中的特殊地位,它使其他国家拥有了过多的美国债权。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债权国不能让美国破产,否则某些债权国自己也会因此破产。换句话说,美元和美国的债务已经绑架了世界。
所以,这场危机的本质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危机,而是美国债务经济模式(注:格林斯潘2004年第一次使用这个词)走到了尽头的危机,是美国“死不了又活不成”的信任危机,是第二次美元危机。“次贷危机”不过是使技术上早该破产的美国,遭遇了一个破产的契机、或者说导火索而已。
可以肯定地讲,眼下这场规模空前的救援,与其说是在救金融市场,不如说是在拯救美元。美国需要世界恢复对美元的信心,否则,世界抛弃美元之时,就是美国破产之日。
债务经济模式—— “美国神话”是这样创造的
“越战”所导致的美国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月度贸易赤字出现在1971年5月),让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此前,美国的“双赤字”使得欧洲国家不再信任美元,而大规模地用美元换回黄金,这迫使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废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中35美元与1盎司黄金的自由兑换的约定。由此,引发了历史上的第一次美元危机。这场危机曾让世界苦不堪言。
美国之所以敢于如此“掀翻桌子赖帐”,而其他国家又拿它没辙,原因是没有哪个国家的货币有能力替代美元,在国际结算体系中扮演核心地位;更重要的是,基辛格博士成功游说“欧佩克”,将美元确定为国际石油市场唯一的计价和结算货币,这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所确立的美元地位不仅未被撼动,相反让美元发行失去了黄金的约束而变得更加有恃无恐。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的 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摩肩接踵。在此过程中,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让世界各国的美元需求大幅上升。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保罗·沃尔克放弃了美元货币供应量的管制,而改用利率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货币手段。从此,美国的印钞机开始满负荷运转,铸币税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美元债务也随之骤然膨胀——美国债务经济模式就此起步。
所谓债务经济模式,概括来讲就是,美国不再需要一般性实业企业,除食品以外的一般消费品和一般性工业设备外,其它商品都从国际市场购买,并借此向世界输出美元;其他国家为了国际贸易结算顺利进行,不得不持有相当数量的美元储备;为了美元储备保值增值,这些国家又不得不去购买美国债券或其他所谓安全的美元资产。
因此,在世界上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圈:美国所需要的商品,只需印刷钞票去外国买就是了;美国买东西花掉的美元,通过出售美国债务(国债或公司债)重新回到美国本土,变成美国政府或公司可以任意支配的现金;这些现金被用在美国人身上,使他们有能力去消费那些从外国买来的东西;美国的商人通过在本土出售外国商品而获得收入,然后继续购买别国的商品。
如此循环往复,只要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永远不倒、外国政府永远需要美元储备,美国欠下的债务就永远不必归还。理论上说,是“只需付息、不必还本”的债务,但其实利息也不必付,因为通胀或美元贬值会自然蚕食掉利息率。
另外,只要国际贸易量不断增加,美元债务也将随之不断增大,这将创造出美国的经济增长。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看,当“主权货币”变为“信用本位”之后,“信用货币”本身就是“主权债务”符号。因此,美国无限度地发行美元货币,其实就是在无限度地发行债务。从这个角度上说,美元和美国国债之间的差别仅仅是流动性的差别,用美元购买美国国债所获得的利息,仅仅是对放弃货币流动性的补偿。
格林斯潘曾经两次说破美国的债务经济模式:“美国增加债务能力是全球化的一种职能,因为负债能力的显著提高与成本的降低以及国际金融载体范围的扩大休戚相关。”
这当然对美国有着巨大的好处:不用从事生产又可以获得远高于他国的经济效率。比如货币使用效率,对美国而言,花钱买外国人的商品,这是一笔货币的第一次使用;发债又把这笔钱收回来变成政府或公司的债务收入,再花出去。这等于一笔钱被使用了两次。但对贸易对手国而言,赚回的美元又借给美国,对自己除了一点点利息收入以外,别无它用,效率近乎为零。
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之下,不断增加负债能力居然已经变成美国对世界的一种义务——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经济方式。从这一判断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另一种解释就是:美国以外的所有国家都需要通过付出资源和劳动去赚美元,而美国只要印美元(发行债务)就可以购买世界。
经济空壳化—— 培育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大气泡
既然靠发行货币就可以换回所需要的一切,那美国还有必要自己生产一般性商品吗?如果美国一般性商品完全自给自足,那美国又何需进口?不进口,美元又通过什么渠道变成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美元不能成为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美国又如何从货币发行中获得好处,其他国家又如何保证贸易的顺利进行?
正是基于这样的道理,美国变成了世界上最特殊的经济体。它使得自己的贸易赤字变成了其他国家的必然需求——美国必须在国际市场上大量购买,由此导致大量贸易赤字,满足其他国家的美元储备;同时,美国的财政赤字也变成了其他国家的必然需要——美国发行大量国债,供其他国家的美元储备投资。
要完成这样一个债务经济的循环模式,美国必须把生产一般性商品的实业企业赶出美国本土,而这件事完成于1971年到1991年的20年间。
两次石油危机过程中,由于石油价格的数倍上涨,使得美国一般性商品生产企业不堪重负,一方面是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压低了国民的消费能力。双向的挤压,使得企业利润不断萎缩。
这还不算,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当油价让实业企业不堪重负之时,卡特接受了撒切尔一直倡导的“新自由主义”学说,将货币政策的四大职能简化为单一盯住通货膨胀。
尤其是里根继任总统之后,为压制石油危机引发的通货膨胀,在当时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主持下,1980年3月废除了利率上限管制,此后在短短的数周之间,美元利率一举攀高至20%,而且在高位运行长达五年之久。这正是国际金融史上著名的“金融休克疗法”。
能源成本、财务成本大幅攀升,加之消费萎缩,美国一般性商品生产企业有些倒闭了,有些便加入美国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发生的一轮空前企业兼并、重组、收购狂潮。那时,实业企业实际变成了华尔街金融家手中的玩偶和赚钱的工具。
当年在华尔街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小的总是美的。当时大公司被金融家收购之后,总会被拆解为若干个小公司,而每一个小公司都将被进行“财务手术”,然后再把这些包装漂亮的小公司出售给需要它们的人。
金融家通过这样的财技赚了大钱,它们甚至发明了“垃圾债”等一系列杠杆性金融工具,使得兼并、收购在美国1979年到1985年的6年间,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同时也培育了博斯基(注:电影《华尔街》中的主角)那样的金融大盗,以及说不清是英雄还是坏蛋的“垃圾债大王”麦克·米尔肯。
走过那个时代,美国的实业企业消失殆尽,只有诸如GE那样的几个巨无霸依然健在,但他们的业务也更多地倾向了金融。2007年,GE的汽车销售利润50%来自汽车金融部门。
“金融休克疗法”的另一个产物是美元的升值,它一方面阻碍了美国实业企业的商品出口,另一方面为美国企业对外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推动消费品产业开始向亚洲的大转移,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和东南亚开始热衷于加工贸易、出口导向性经济,而且变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说教由此甚嚣尘上。
一轮大转移完成之后,美国的经济动力还剩下什么?
金融、高科技以及军事工业变成美国经济的立命之本。除此之外,几乎所有一般性商品生产均让位于欧洲和亚洲。今天,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很难再找到标有“MADE IN USA”的一般性商品了。其实,除了金融技术和难以马上转化为生产力或民众消费品的高科技以外,美国实体经济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失去了竞争力,取而代之的是不断膨胀的贸易赤字。到2007年9月底,美国累计的贸易赤字总额已达6.44万亿美元。
这就是美国经济的现状: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美国GDP共计增加了4万多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占比不到10%;制造业在GDP中占比,从1990年的24%下降到目前的18%。而说到制造业投资的增长率就更是少得可怜,2006年仅为2.7%,投资额仅相当于GDP的2.1%。就算是最让美国骄傲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硬件生产,目前,每年的投入在 GDP中的占比尚不足1%。与之相对,服务业在美国GDP中的占比高达80%
因此,美国的债务经济模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空壳经济,一个只能靠债务不断膨胀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大气泡,一个所有经济学理论都难以适用和解释的“经济怪物”。按美国著名学者安德森·维金的推算,美国每获得1美元的GDP,必须借助5美元以上的新债务。
“负翁”民众—— 贫富差距加大,消费信贷迅速膨胀
美国富有吗?它当然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富有,但落实到美国的民众身上,我们将会看到另外的结论。
先来看一组数据:从1971年到2007年,美国企业平均工资从每小时17.6美元降到了10美元;同期,美国企业高管与普通员工的工资差距,从 40:1扩大到了357:1;同期,美国民众的消费信贷从1200亿美元扩张至2.5万亿美元;2007年美国的房地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规模达11.5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83%。
这样一组数据说明了什么?
第一,它说明美国民众的收入水平在绝对下降,而下降的幅度绝非17.6美元到10美元。因为,每小时平均10美元的工资总额中,少数高级管理人员拿走的部分越来越多,一般员工拿到的越来越少——收入两极分化。
第二,正如我们经常在美国媒体上看到的那样:如今在美国找到一份年薪5万美元的工作可能性已经很小,美国的中产阶级人数正在大幅萎缩;另外,美国的失业率在不断攀升,而政府能够提供的就业职位,也大都是临时性的低薪工作。
那么,美国人靠什么维系原有的生活水平?答案很简单:借贷!
这正是消费信贷近十年来在美国迅速膨胀的主要原因。美国普通民众的负债(住房负债加消费负债)共计14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01%,平均每人7万元美元,而负担最重的则是低收入人群。
其实,到了1990年以后,美国原本享有高收入的工程师以及高级技术工人,如今已经大量沦为商业的服务员、金融机构的推销员、各种营业部的柜台员,甚至改行成了人体保健员和各色志愿人员,这也是服务业占据GDP80%的美国经济还能为社会提供的最多的就业岗位。
再换一个角度,拉动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那么,空心化的美国经济还能靠什么拉动?
巨额贸易赤字,显然会使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为负值;再看投资,正如上文所述,美国制造业投资增长率2006年仅为2.7%,投资额仅相当于GDP的 2.1%,所以更多的是靠金融投资,这使得美国每天都需要40亿美元资本流入,而债务循环机制确实保证了这等规模的资本流入,但这仅仅平衡贸易逆差,而真正拉动美国的经济增长的是消费。2007年,消费对美国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2%。
问题来了。美国民众的绝对收入在不断降低,而美国又要靠消费的不断增加来拉动经济增长,这显然矛盾。怎么办?美国政府的办法是:进一步放松金融管制。让原本没有资格借钱的人借钱消费,让原本没有资格买房的人购买住房,这正是次级按揭贷款及其一系列衍生品出现的历史背景。
了解了这个背景,也就不奇怪,格林斯潘为什么会在2005年4月 8日美联储第四届年度社区事务研究会议上,对美国次级按揭贷款从1990年初的1%增长到2005年的10%大加赞赏。在他看来,这是美国金融技术进步的一大成果,创造的消费信贷大幅扩张的经济奇迹。但是,这个奇迹在美联储开始加息、房地产价格开始不断下跌中变成了海市蜃楼,更可怕的是,“次贷危机”变成了引爆美元危机的雷管。
2008年10月23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美国将有1200万人将因为房价下跌而破产,占全部供房者的1/6。
危机是常态—— 美国危机带给全球灾难
第二次美元危机在全球爆发后,经济学界有人痛骂格林斯潘滥发美元。但殊不知,格林斯潘时代的美国——一个只能依靠国家信用、企业信用和消费信用不断扩张而拉动经济增长的美国,所能带给世界的,必然是泡沫经济的周而复始。因为对靠金融市场主导权、靠美元对国际贸易主导权赚大钱、赚快钱并拉动经济增长的美国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制造泡沫。
于是,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只要市场充分开放、充分与国际(美国)接轨(使用同样的市场规则),那该国的市场就一定会被美元淹没,最后该国的外汇储备——被所有国家奉为财富、多年辛苦积累下的美元,不仅在价格的暴涨暴跌中被熬干,甚至还会欠下一屁股债以致国家破产。
2004年,无奈的格林斯潘一改以往晦涩的风格而明确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降低利率,为维持美国的债务经济,美国只能借助于新的泡沫。
格老说的这个“新的泡沫”,无疑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在过度信用支撑下的房地产泡沫——本质就是金融泡沫——次级按揭抵押贷款及其各种衍生债券的泡沫。但现在它已经破灭了,同时很可能把美国这个“经济怪物”的好日子带到尽头。
其实,在美国又何止是房地产泡沫。财政赤字的多年积累构成了“财政泡沫”,贸易赤字的多年积累构成了“贸易泡沫”,而由它们汇合一起累加成美国的“债务泡沫”;在这场危机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评级泡沫”,可以看到由于财务制度造成的上市公司利润虚增的“股价泡沫”,以及由于国民过度消费造成的“抵押贷款泡沫”等等。一切泡沫最终交汇成了“美元泡沫”。
美国这样一种特殊的经济模式害人又害己,但总体上看:害己少、害人多。包括今天这场表面是美国、而实际是“全球第二次美元危机”的灾难,到头来谁最倒霉?现在还说不清,但事实已经表明,全世界都在为此买单,而且美国之外其他国家的买单总额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事实还告诉我们,危机中美元相对于欧元的升值说明,欧洲经济在危机中所受到的伤害可能比美国更大;事实将更进一步表明,许多发展中国家将被放到破产的边缘。
当然,谁输谁赢现在算总账尚早,但可以肯定,正在经历的这场危机所带给世界的痛苦,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将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包括第一次美元危机以及1929年之后的全球经济大萧条。
慢刀子割肉—— 格林斯潘“走钢丝”,伯南克则捅破了泡沫
美国解决美元泡沫的第一种方法是:让美元不停地、缓慢地贬值。
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后,美联储开始不断减息,让美元踏上了贬值之路,从此恶性通货膨胀的阴影开始笼罩全球。实际上,美元贬值对美元储备的持有国来说,无异于“慢刀子割肉”——在不知不觉中让多年积累的“美元财富”失去以往的购买力,而美国恰好借此逃债。
但是,美元贬值必然会导致另一个严重后果:世界各国不愿意持有美元储备,甚至会抛售美元,如果这样,美元将会崩溃;如果其它国家放弃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则会导致美国债务经济模式土崩瓦解,最终走向破产。
格林斯潘应该早看到了这种风险,但他根本无力回天。这种矛盾的心境,也让其讲话经常自相矛盾。如2004年1月13日在德国柏林,格林斯潘威胁欧盟说,美元贬值欧元升值,最终会使欧洲经济出现衰退。他甚至强调指出,美国经常账户的赤字根本不是问题,而且“以美元来支持美国的债务,从本质上说,可以提高美国的举债能力”。
上述言论似乎在说“美元不应当贬值”,但就是在同一次讲话中他又说,如果美国经常账户的赤字继续增加,美国“将在未来的某一时刻进行调整,从而减少或可能逆转”外国投资者对美国债务的需求——这实际是说,美元贬值是必然的、早晚的事。
按美国学者说法,格林斯潘只有“走钢丝”了。他既希望通过美元不断贬值以减轻美国的债务负担,又必须确保美元贬值不会引起世界各国对美元资产的大量抛售。因为如果把美国的所有泡沫、通胀压力一起考虑进去,那美国经济的脆弱程度就更加严重。
为化解不断上升的通胀压力、强化世界对美元信心,这要求美联储所确定的利息率不能太低,但利率过高又容易导致美元升值、加重美国债务负担,甚至捅破国内日趋严重的房地产泡沫;那利率低一些行不行?也不行。虽然它可以保住房地产泡沫,也会减轻债务负担,但通胀压力加剧,世界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会受到打击。
由此可见美联储的难度有多大。或许格林斯潘也只能用些晦涩不清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意愿,用精心权衡的货币政策应付着,尽可能避免极端情况的发生。但是,这样的钢丝能走多远?
伯南克接任之后,美元利率的上涨加快了。2007年,在伯南克最后一次加息之前格林斯潘提醒过,他认为,美国经济会出现很大麻烦,但伯南克没听,当他把利率升至5.5%,美国的泡沫经济破灭已经不可逆转。
这怪伯南克吗?恐怕不能!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000年欧元诞生了,世界出现了另一种可以替代美元作为国际储备的货币,一个经济规模可以和美国相抗衡的经济区。这无疑使美元在国际结算体系的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
2003年,华伦·巴费特平生第一次开始持有外国货币——即抛出美元买入欧元,陆续将欧元的持仓增加到200亿美元。
不只是华伦·巴费特,据《金融时报》计算,截至2006年10月份,全球流通中的欧元现钞总值已超过美元,达6100亿欧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的最新统计显示,2007年第四季度,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跌至8年来的最低水平;同时,欧元储备从0%大幅上升至25.8%。华伦·巴费特指出:“如果经常账户的赤字继续下去的话,那未来5到10年内,美元还将继续贬值。”
2007年,美元的贬值确实开始加速,这一货币危机的典型特征,让美元摇摇欲坠,而次贷危机变成“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慢刀子割肉”很可能演化成“快刀斩乱麻”——现有的世界经济体系被倾覆,陷入绝对混乱。
美国怎么办?世界怎么办?
救楼市、救股市、救汇市、救银行,救实业……经济的方方面面几乎都需要救,而所有国家不仅要自救,而且还要帮着美国救。但我们必须看清楚,救市的最后结果,也许只不过是让美国经济 “继续在钢丝上走下去”。
害己更害人—— 美国危机会否把全世界“拉下水”
8、列举并说明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市场化改革的特征与内容。
由高度集中统一的产品计划经济向国家调节的市场经济转换,是实质性的变革,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经济系统的整体性、内在统一性,要
求新经济体制尽快从总体上取代旧的经济体制。新旧转换冲突的加剧已表明,改革过
程中量变到质变的时刻已经迫近。
这场大变动应是以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为标志的,以社会经济生活全部转上市场
轨道为基本特征的。这就是:
(1)在所有经济领域和环节,大步推进各类市场的发展,如劳动力市场、资金
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生产资
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等等,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商品经济的实践在告诉我们,缺乏
任何一种市场,都会使市场体系出现断层,有碍市场运行中内在联系和反馈回路的形
成。市场结构的残缺不全必然阻碍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阻碍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资源
的合理配置。
(2)大步骤、大面积引入包括竞争风险、供求机制在内的市场机制,让各种市
场参数进入市场,启动起来,运转起来。市场参数僵硬,市场机制就无法发挥正常的
调节作用;只有市场参数的正常运转,才可能使各类市场内在地统一起来,产生互相
适应又互相抑制的市场力。
(3)建设市场运行中的各种经济组织,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尤其是股份制经
济;改造和重建市场主体,即形成自主经营的企业,使企业行为市场化,经济效益评
估市场化;限制和疏导具有反市场化行为的。通过所有制关系的改革,完善市场基础。
(4)通过法律重新确认财产所有权,是当前改革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也是市场
化改革的一个基本条件。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存量和增量的产权的确认,关系到
理顺国家与企业的财产关系、分配关系,关系到宏观调控方式的改变和企业积累动机
的形成。为此成立的国家资产委员会和投资公司,将以平等的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竞
争,调节市场。个人财产和国有财产同样神圣不可侵犯。法律保护每个公民不限数额
的合法收入。
(5)在市场化进程中,改造和完善国家调节经济的职能,改造和健全社会主义
经济的计划功能,确立国家对经济有效的计划调节,实现“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
企业”。以维护和稳定市场运行为目标,加快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工商、审计
等市场管理职能;通过参与市场竞争,重新确立国营商业、物资、外贸部门在大宗商
品批发环节上的主导地位。
(6)建立、完善各种经济法则和法制机构,依靠法律调解市场运行中的各种经
济矛盾,保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实现各种市场行为的规范化。
总之,要以建设新体制、健全市场运行机制为出发点,以市场化为主线,设计各
种改革方案。对前期改革中一些侧重于破旧而不能立新的改革措施,要加以改进。
9、请问什么是"最后一根稻草的故事"呀
故事内容如下:
一个主人有一匹老骆驼,它一天到晚任劳任怨地干活,有一次主人想看看这个老骆驼到底还能拉多少货物,于是不断地加、不断地加,但是老骆驼还是没有倒下,最后主人想是不是已经到了极限呢,于是轻轻地投了一根稻草在它背上,没想到就是这一根稻草使老骆驼轰然倒下 。
这是一则出自阿拉伯的寓言。
意思是说事情发展已经到了极限的临界点,再增加任何一点点地因素就会使之崩溃。一根稻草,没有什么分量。谁也不会把一根稻草放在眼里。可是如果你把稻草一根一根地往骆驼的背上码放起来,最终总有一根稻草会把骆驼背压垮的。
(9)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扩展资料
量变与质变的意义
1、要坚持适度原则
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的原则。
2、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要重视量的积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