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如何选择经济全球化和逆经济全球化的两种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趋势,逆经济全球化是倾向。
中国人一向以勤劳智慧促进本国发展,在国际竞争中,主张合作共赢。
2、标题“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哪个是新事物,哪个是旧事物?为什么?
全球化是新事物,逆全球化是旧事物,新事物物必然取代旧事物。
从哲学的角度讲,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的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哲学意义上的新事物和旧事物并不是以事物出现的时间早晚来界定的,而是以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来进行区分的。新事物是相对于旧事物来说的。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光明前途的事物就是新事物。反之就是旧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不在于出现时间的先后、力量的强弱及形式新奇与否,而在于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事物产生之初,总是不完善的、弱小的,但它在与暂时强大的旧事物的斗争中,最终会取得胜利。因为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萌芽、产生于旧事物之中,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即抛弃了旧事物中的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因素,吸取了旧事物中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且形成了它自身的特点。与旧事物相比较,新事物更完善、更高级、更优越,具有更强的适应力,因此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这是不可避免的。
3、急求辩论赛四辩总结陈词 题目 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利大于弊 急求
经我方辩友之前的论述,我方认为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首先,。。。(将一辩的论述总结一下)其次,。。。(将二三辩的观点总结),最后,我方认为。。。
4、经济全球化利与弊辩论赛,我是正方该怎么自由提问
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国内外研究者做过多种表述,从比较严格的经济学角度来定义,一般可以解释为这样一种经济现象:由于世界各国相继取消或放松对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方面国际流动的管制,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日益加深,进而导致全球范围内各种生产要素价格趋同。
(一)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地位和主要原因
进入80年代,伴随着全球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各国的贸易和投资联系空前加强。自1980年至1996年,全球贸易规模几乎增长了两倍。全球贸易额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85年占29.8%上升到35%。80年代初至1996年,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0%,远超过国际贸易约5.5%的年均增长速度。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是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特征之一。1996年,全球跨国公司提供了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40%。与此相关,在过去10余年里,世界国际直接投资年均增长近30%。经过大规模的跨国兼并和重组,在许多重要的生产领域,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甚至唯一的生产组织者,它们将整个世界纳入其统一的生产和销售网络。
可以认为,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是过去20年里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进步和各国社会经济变革的综合反映。
首先,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物质基础。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使许多原本并不存在的市场迅速浮现,同时也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特别是80年代以来现代通信业的革命(互联网络的迅速商业化运用),大大降低了国际间的通讯费用和交易成本,成为推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其次,全球性的非管制化与市场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经济全球化的制度障碍。80年代初,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市场作用的非管制化时代,各国在取消贸易和资本流动管制方面迈出了相当显著的步子。1970-1997年,取消经常项目汇总管制的国家由35个猛增至137个,其中大部分是80年代以后完成的。另据统计,1991-1997年,在世界各地,对管制外国直接投资的条例进行了570次自由化的修改。毫无疑问,无论是各国内部的市场化改革,还是贸易和投资领域管制的解除或放松,都意味着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一个更有利的制度环境。
再次,国际金融市场的深化与创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技术条件。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不仅交易的制度环境日益宽松,且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与交易技术不断涌现。这些创新,加上电子计算机远程终端的广泛运用,加快了交易速度,从而为资金在国际间的快速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近10年来,发达国家投资基金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加速了国际资本流动,并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7个主要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用于国际投资的资产比重已从80年代末的7%增至90年代中期的10%以上。
最后,以关贸总协定(后改为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和协调机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始于80年代中期的乌拉圭回合,与过去历次谈判主要限于商品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壁垒拆除等议题不同,将谈判议题扩大到了包括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市场准入、反倾销规则和建立多边贸易机构等在内的许多新领域。经过近8年的艰苦谈判,各国终于在上述方面基本达成一致,从而为更加广泛的贸易自由化确立了基本框架。作为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倡导和推动者,8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到90年代中期,世界2/3以上的国家已经实现了经常账户项下的可兑换。同时,所有发达国家已完全取消资本交易的汇兑限制,许多发展中国家对于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开始越来越积极。近两年来,对于经济全球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两项多边协定的谈判业已取得明显进展。其一是《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定》。该协定已从1999年3月1日起正式生效,并有首批52个国家宣布加入。其二是世界多边投资协定。这一主要由经合组织成员国参与、被认为是旨在制定“单一的全球经济规则”的协定,目前正在谈判之中,估计不久也将面世。
(二)经济全球化的代价
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代价之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达到了50-60%。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具有紧密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将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与危机的境地。1997年泰国的汇率危机,很快传染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从而形成严重的地区性金融危机。随后又波及俄罗斯和拉美地区(一度包括美国),形成了事实上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便是危机传染效应的最新例证。
国际游资的存在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为一种超越国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国际游资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动荡的制造者或推动者,扮演了危机传染的主要媒介物。在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今天,尽管仍然可以继续探索各种有效监管措施,但对国际游资的完全控制则是不可能的。
代价之二: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欧盟经济体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则不断下降。从早期的关税同盟、统一农产品价格、汇率联合浮动,到单一货币欧元出现以后的统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欧元利率区启动),无不说明各成员国的财税和货币主权已逐渐让渡给超国界的欧盟协调机制。而这种经济主权的让渡曾经使许多成员国付出不小的代价,甚至多次危及欧盟经济体的存亡。
对于欧盟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其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同样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为了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跨国公司在国际间进行了大规模资金转移,对东道国货币金融政策的消极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在这方面付出的代价,是应当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
代价之三: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高收入发达国家的2.4%,即后者等于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后者为前者的62倍。造成这种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其一,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虽然几乎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从中受益,但并不意味着利益均沾。因为事实上,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这种相对优势,使它们在价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动权,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得更多的利益。其二,名义汇率下降,导致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值减少。由名义贬值引起的实际贬值,又将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进而在国际交换中付出更大的代价。
5、全球化对中国影响好坏辩论赛
开头: 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观点:
就全球化的必然性而言,随着当今世界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趋势。就全球化的必要性而言,全球化有利于每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发展。所以我方认为全球化对中国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6、辩论赛: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利
2001国际大专辩论赛初赛第三场:全球化有利于/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有删节)
(2001国际大专辩论赛初赛第三场)
正方:温莎大学 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反方:东吴大学 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陈述
-正方: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它守着一口空锅,没有资金投入,怎么能把经济这顿大餐做出来呢?
-反方: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它当然可以学习技术,但是这个技术绝对没有办法成为它自己独树一格的基础。
解意(正方一辩):所谓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超越国界,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相互依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客观进程和必然趋势。所谓发展中国家,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所公认的概念就是:相对而言,经济尚在发展,大多数人口依然贫困的国家。而所谓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是指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
就政治来说,一方面全球化加深了国际间的依赖性,使得政治干涉,特别是武装干涉在国际国内越来越不得人心,使和平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内在地要求各国政府在制定决策和宏观控制方面职能的强化,对方辩友来自台湾,想必熟悉孙中山先生所说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我方承认,任何有利的发展道路都不是坦途一条,都存在着风险,但是,只要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虽然行路难,多歧路,但是终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包威棣(反方一辩):大家好,今天正方一开始就从三个方面出发论述,一是经济,二是政治,三是文化,但这三点从根本上就存在问题。第一,对方辩友认为,要参与全球竞争才有优势,但是目前在全球竞争中占优势的是谁?是发达国家。
第二,他们认为,经过政治全球化,可以使全球和平,但是目前全球还有战争的国家是谁?是发展中国家。第三,对方辩友认为,在文化方面可以促使一些弱势文化在全球发展光大,但目前发展光大的优势文化是谁?是发达国家。
实际上,全球化基本上就是全球市场单一化的过程。而市场单一化过程就是资金拥有者向全球投资,通过扩大劳动力市场,缩减差距,拉宽市场取得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全球超过35000家跨国公司,主要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这些跨国公司掌握的庞大资金,已超过97%的技术,向发展中国家投资,使他们只适合发展高劳力、高污染、高消耗、低经济效益的产物,而那些发达国家继续生产他们经济比可能为1:100的产物,难道拉开这样的国际竞争差距还是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吗?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不但没有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果实,他们的劳动力权益、环保发展等反而受到了破坏,甚至失去了国家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在竞争利益上与发达国家产生了更大的差距。因此我方主张全球化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
纪宝娟(正方二辩):我方完全同意对方谈全球化应以经济为主的观点,我方一辩已经说明,全球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而经济的全球化是政治、文化全球化的基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他守着一口空锅,没有资金投入,怎么能把经济这顿大餐做出来呢?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据统计,发展中国家80%的技术创新和95%的世界技术转让都来自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企业。
第三,经济全球化刺激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增长以技术和资金为主要要素,而以市场的扩大为支撑。经济全球化为我们带来了资金,引进了技术,培育了市场,这不正是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吗?
范凯云(反方二辩):正方分别从外资、技术、市场这三个层面去论证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但是对方辩友有没有想过,从根本上说,发达国家只是把不适合在本国发展的部分,包括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所以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必须付出庞大的代价,他当然可以学习技术,但是这个技术绝对没有办法成为他自己独树一格的基础。
所以要判断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没有利,要看它在这个趋势中能否获得足够的自主性,竞争力是否能提升。很可悲的是,根据联合国的资料统计,1983年之后,贫国跟富国的贫富差距从原本的43倍变到60倍,而在发达国家穷人减少的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穷人却从原本的2亿人,变成现在的15亿人。种种资料显示,在竞争力层面上,全球化的确对发展中国家不利。所以请对方辩友正视事实,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
叶斌(正方三辩):对方同学很多观点是不正确的。首先,对方一辩同学指出,应该以经济为中心考虑这个问题,对方二辩同学却认为经济发展不代表发展,请问这种矛盾如何解释?其次,对方一辩同学因西方发达国家由全球化获利就得出了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结论,这种推断是不符合逻辑的。事实是全球化正日益使世界上各个国家相互合作更加紧密,只有互惠互利,才可以共同繁荣。
对方同学错误地理解了有利的概念。有些国家确实贫困,但这可以怪罪于全球化吗?比如像对方一辩提到的环保问题,解决环保问题,正需要全球化。臭氧层在扩大,温室效应日益严重,怎么解决?要靠全球化。如果没有全球化合作的典范——防止臭氧层继续扩大的蒙特利尔协定,那么一百年后,人类就要真正面临灭顶之灾了,难道这不是对发展中国家、对全球都有利的吗?
陈晓帆(反方三辩):对方辩友的论述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第一,逻辑谬误。顿米尔金告诉我们,所有进步缓慢、改善缓慢的国家,都是不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然而今天正方告诉各位,全球化是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既然是对它有利的事情,它为什么要拒绝,难道它害怕发展,不希望进步吗?
第二,事实认识上的错误。对方辩友告诉各位,发展中国家被发达国家选择、利用之后,它们可以从中获利。但为什么联合国资料显示,贫国与富国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各位猜是100倍吗?是200倍。对方辩友告诉各位,全球化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解决饥肠辘辘的问题,然而联合国农业组织却告诉我们,参与全球化之后,90个发展中国家中有70个国家现在面临最基本的粮食危机。
对方辩友只不过是一个新帝国主义以及殖民主义的魔鬼代言人,是一个扼杀发展中国家未来以及前途的刽子手。现在印尼每天有15万人天天在布满化学物质的工作环境中工作,难道他们愿意在这种布满危险物质的环境中工作吗?无奈的是,由于经济全球化,他们不得不向它低头,因为他们丧失了选择最基本工作环境的自主权!
交锋
-正方:在对方辩友描述下,全球化仿佛是虎穴龙潭,那么那些积极参加的国家,岂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吗?
-反方:在过去全球化的20年内,全世界贫穷国家比发达国家增加了将近一倍,对方辩友如何解释呢?
解意:在对方辩友描述下,全球化仿佛是虎穴龙潭,那么那些积极参加的国家,岂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吗?
包威棣:对方辩友希望谈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国家,我们就谈积极参与国家。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在90年代,国民生产总额下降20%,在1997年一年之内,国民生产毛额就下降50%,这不正是积极参与全球化的结果吗?
叶斌: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世贸组织的原则是什么?
陈晓帆:我不清楚世贸组织的原则是什么,但是我却看到,在全球化进程当中,印尼的失业率从过去的6%到现在的10%,这要如何解释呢?
解意:我想告诉对方辩友,世贸组织的原则是非歧视和公平贸易,难道这种原则会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吗?
苏柏瑞:当然不利,因为它根本是一个不公平的规则。我倒要问对方辩友为什么在全球化之后,全世界最富国人民的收入却从14倍变成20个贫穷国家的37倍呢?
纪宝娟:对方辩友说这些规则都是假的,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发展中国家都积极加入呢?难道它们都被封闭,它们这些国家的智商真的像对方辩友说得这么低吗?
包威棣:当然我们不是说他智商低,对方辩友喜欢谈国际组织,我就谈国际组织。在国际的环保公约京都议定书中,限制了排放污染废气量的排气量,但是唯一没有签订议定书的,恰恰是作为起草人之一的美国。我想问对方辩友,国际组织就是这样的公平,这样的完善吗?
王筱青: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是贫困,那你们认为全球化是造成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吗?
苏柏瑞: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90%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全球化,必须将土地让出来盖工厂,因此而减少农耕;但是在发达国家将资金撤离之后,它们没有办法,无法生产足够的粮食。这怎么解释?
解意:谢谢对方辩友,你们并不敢承认全球化是造成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既然它不会造成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你们又怎么能说它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呢?
包威棣:我方的确无法正面论证全球化是造成贫困国家穷的原因,但是全球化是造成贫困国家更穷的原因。在过去全球化的20年内,全世界贫穷国家比发达国家增加了将近一倍,对方辩友如何解释呢?
纪宝娟:对方辩友提到了贫富差距,这个问题确实存在,那么怎么解决呢?你是想让贫国变富,还是富国变贫呢?
包威棣:假如我们要让贫国变富的话,就不应该是全球化。
解意:对方辩友一方面说,全球化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一方面又说我们不能用这种方式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你们如何解释这种自相矛盾的论调呢?我想请问,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技术和资金,解决它们贫困的问题,你能够否认这一点吗?
苏柏瑞:对方辩友,但是这些资金并没有留在这些国家里面。我们的资料显示,非洲国家由于外国的投资增加了200亿美元,但是却因为开放了市场,开放资源,让别人开采,而损失了300亿美元。对此,对方辩友怎么解释呢?
总结
-正方:对方同学过分夸大了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风险,而忽视了风险与机会并存这一常识。古人早有因噎废食这一古训,时时为我们敲响警钟,对方同学,千万不要因为有风险就放弃发展的机会呀!
-反方:全球化不是慈善事业,而是商业利益。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进程中,只能成为被选择的对象,而不能成为选择别人的对象。
苏柏瑞(反方四辩):首先应该指出对方在经济发展的观点上与我方存在差异。对方辩友只着眼于究竟一个国家在一年之内赚了多少钱,我方认为不应该只片面地看是否有经济成长,应该看这个国家有没有竞争力,有没有自主性。全球化不是慈善事业,而是商业利益。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进程中,只能成为被选择的对象,而不能成为选择别人的对象。
危地马拉的工人花了五天摘500磅咖啡豆所赚取的微薄工资,只够他们买一杯自己所摘出来的星巴克咖啡。他们赚这一杯咖啡钱的代价是什么,不是自己赚到钱,而是发达国家因此赚到更多更多的钱。就如对方辩友告诉大家的,今天比较经济发展究竟对国家有利还是不利?不是看这些国家是否比在没有钱时赚到更多的钱,而是他跟其他国家的竞争力、自主性相比较而言,到底有没有长足的进步。
我方刚才告诉大家说,今天发达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要求许多发展中国家开放了自己的市场,但是仅开放对自己有利的因素流通,却禁止这些国家能够拥有对自己有利的技术。
王筱青(正方四辩):我相信,我们辩论双方,都是本着客观、积极的态度来看待全球化这个问题,所以我要首先感谢对方同学。但是我们对你们的观点并不敢苟同。
第一,对方同学过分夸大了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风险,而忽视了风险与机会并存这一常识。古人早有因噎废食这一古训,时时为我们敲响警钟,对方同学,千万不要因为有风险就放弃发展的机会呀!
第二,对方同学试图通过证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利多,来证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甚至有害的观点,这个逻辑能成立吗?
第三,对方同学理解片面,对方同学将本话题中的有利于的利,理解为了既得利益。
而我方认为,全球化最终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因为它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市场、资金、人才、技术四大基本要素,所以全球化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必经之路。
对方同学仿佛一直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全球化这个问题,可是谁能否认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带来的积极影响?贸易是一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贸易发展了,人均生活水平和国民收入才能提高,而经济发展了,文化自然繁荣,政局自然稳定。
而发展靠什么?发展靠机会,机会在哪里?机会就在全球化。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已经从今天的辩论会中找到了答案。
(辩词有删节)
评委亮分
李丙宣(评委代表):
这个题目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全球化,它是一个必然趋势;第二个部分,是有利跟不利,这个是争辩之处,谁争赢了就赢了;第三个部分就是发展中国家,它是最后的承受者。
了解了这个题目之后,在整个辩论当中,最重要的是一个策略的运作,策略的应用在于利跟不利争执的过程中,你是全方面去看呢?还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它的范畴就不一样了,假设是策略上的应用,全球化里面本来就有利有弊,不过有利的多,不利的少,这个就是争辩的地方。
在自由辩论的过程中,正方是比较均匀的,在反方方面,可能就是头尾吧,中间就轻了一点。在这个过程中,正方的策略应用似乎是达到效果,他很简洁地问了几个问题,由你去答,最后你就拼命答拼命答,他就拼命问,你再答他再问,像用一个布袋一样的,把它套住,问一个问题,他自己已经有答案了,你答不出他替你答。这一招非常强。
评委判定:正方胜出。
7、辩论赛经济全球化利弊
开头: 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观点:
就全球化的必然性而言,随着当今世界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趋势。就全球化的必要性而言,全球化有利于每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发展。所以我方认为全球化对中国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