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跨境指南 » 数字丝路跨境数据枢纽港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数字丝路跨境数据枢纽港

发布时间: 2022-06-11 06:36:52

1、以丝绸之路为例简述陕西文化的开放性

2018年12月6日,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正式落户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两百多名来自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贸促会陕西分会、陕西省对外友协、西安市自贸办的相关代表以及陕西省文化界知名人士出席中心揭牌仪式,共同见证了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落户西安高新区。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朱克宁在揭牌仪式上说:“‘一带一路’不只是简单的物质的交流,更是包涵着文化、艺术、民俗等多方面的交流。陕西是古丝路的起点,我们与陕西丝路文化交流中心的合作,将以此为中心,推动‘一带一路’人文和艺术更广泛的交流合作。”

据了解,交流中心落户后将以“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为宗旨,以实现民心相通为目标,着力打造成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的文化交流中心,未来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将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西安高新管委员会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

据活动组织者介绍,2019年,交流中心将带领相关理事单位,文化艺术机构及有关企业走进哈萨克斯坦、匈牙利、保加利亚,并与相关单位联合在俄罗斯作为2019年丝博会主宾国期间,举办陕西文化年相关活动。

期间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将与中东欧国家有关单位,就融入“一带一路”和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在文旅、非遗及经贸等开展系列活动。同时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还将联合省内外有关机构举办丝路文旅、陕西自贸试验区转型升级等专题讲座。

揭牌仪式上,同时还举办“丝路画语weiwei道来”画展,展出了5位画家60余幅山水画作品,吸引了与会者的关注。

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是经由陕西省民政厅批准的民办非企业组织,于2014年12月在西安成立。以“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为宗旨,以实现民心相通为目标,着力打造成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的文化交流中心。

(1)数字丝路跨境数据枢纽港扩展资料:

陕西用文化旅游打通“丝路”。

以“打通新丝绸之路,探索旅游业新机遇”为宗旨的2015中国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于9月11至13日在西安举办。

“一带一路”战略给陕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使现代长安重现国际大都市风采。放眼三秦大地,丝路建设在蓬勃生发。

一、打造丝路旅游中心。

陕西处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首要位置,并被国家赋予了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节点的重要使命。

随着陕西旅游对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进一步提升,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首批50亿元的陕西旅游产业投资基金也已经正式成立运行。

围绕“一带一路”战略,陕西率先在全国举办了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国际旅游博览会,成功举办了丝绸之路旅游部长会议暨第七届丝绸之路旅游国际大会,叫响了丝绸之路起点旅游品牌。

陕西围绕打造交通物流、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文化旅游和金融合作5个中心,将建成丝路经济带最大物流集散中心,设立500亿元丝路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基础设施、人文旅游、产业合作、科技创新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

二、文化旅游显著升温。

“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开通并实现了常态化运营,西安至莫斯科、巴黎等4条国际航线开通,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口岸获批“72小时过境免签”。

打开陕西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成绩单,无论在构筑丝路大通道、对外开放合作方面,还是文化旅游、经贸往来等领域,都有着显著的推进。

一年来,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迈上新台阶,丝路文化旅游开发明显升温。陕西与丝路沿线9个国家共同发布《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安宣言》,形成了沿线国家共同推进的共识,在基础设施、能源资源、产业合作、人文合作等领域策划了100多个重大项目等。

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后,陕西新增的7处世界文化遗产点的旅游参观人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别是到访张骞墓和大佛寺的游客数量成倍增长,遗产点的知名度以及游客的认同感也得到提升。

以此为契机,陕西省文物局制定规划,将汉唐帝陵、汉传佛教祖庭、秦直道等14处60个文物点列入陕西下一步申遗的重点对象。

三、往西发展文化先行。

在“一带一路”火热推进的历史机遇面前,陕西应该怎样尽快与之对接。

陕西省社会科学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面大、路线长,在实际共建中,文化对接是第一位,其次是旅游。文化上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化解政治上的敌对或者防范意识,用文化旅游打通丝路,往西发展文化先行。东西方文化有了交流认知,才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随着“长安号”常态化运营,西安市的地缘优势得到进一步认可。全国的货源都可聚集到西安港务区运往中亚,西安正在成为“一带一路”最大的陆地国际中转枢纽港,成为欧洲和中亚进入中国市场的出入口和集散地,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和综合物流枢纽平台。

四、办旅博会寻新机遇。

中国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是中国首个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国际性大型旅游展会,为国内外旅游业者搭建了一个进行交易的一站式平台。

据介绍,本届博览会将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多项精彩活动。目前,确定参展的国内外展商比去年增多, 新增美国国际旅游公司、俄罗斯旅游公司、菲律宾旅游部、冰岛大使馆等政府机构和旅游单位,消费展区还新增了文化旅游名镇、大型欢乐世界等特色展商。

本届博览会将针对出入境市场举办专题研讨会,开展多场以产品设计、销售服务为主题的培训会,为买卖客商提供务实服务等,并从今年起将设立主宾国日,进一步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旅游交流与合作。

2、你觉得成都与西安哪个五年后将会发展的更好?

抓好“六个第一”

在刚刚结束的省十三次党代会上,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指出,西安作为省会,在全省发展大局中肩负重要责任,要带头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省党代会精神。要按照“四个走在前列”要求,抓住追赶超越主线,着重围绕“五个新”的战略任务,不断以大西安大建设大发展的成效回报中央和省委信任重托、回应市民群众殷切期盼。

他强调,西安要抓好“六个第一”,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农业作为第一基础,把文化作为第一优势,把开放作为第一引擎,把民生摆在第一位置,把党建作为第一责任。

奋斗目标

聚焦“369”振兴大西安

“3”

就是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过万亿、建好国家中心城市3个目标。

“6”

就是紧盯上述目标,做强西部经济中心、丝路科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构建“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等六维支撑体系。

“9”

就是扎实抓好未来五年9项重点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在9个方面实现明显提升。

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万美元左右。

创新活力明显提升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5.6%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以上。

开放水平明显提升

出口总值达到600亿美元,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0亿美元以上,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00家以上,临港经济突破发展,自贸区平台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文化实力明显提升

新建杨官寨等6个遗址公园、陕西大剧院等8个剧院(剧场)、丝路会展中心等30处博物场馆。

交通枢纽明显提升

国际多式联运线路达到10条以上,高铁实现与周边8个省市联通,地铁营运里程达到243公里以上,“米”字形国家高铁网和高速网完备建立。

城市功能明显提升

城镇化率达到76%左右,城市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成为宜业宜居城市。

生态环境明显提升

人民生活明显提升

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高于经济增速,分别达到54800元和24500元以上。

社会治理明显提升

战略核心

全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全力推进大西安建设

坚持系统性思维,跳出“城墙”看西安,加快省市共建大西安步伐,全力支持西咸新区发展,发挥西咸国家级新区的创新引领作用,创新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方式,形成多轴线、多中心,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经济,塑造新动能,进一步提升大西安的城市品位、形象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打通西安、西咸新区、咸阳城市功能,推动西安市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向咸阳市区延伸,支持咸阳主城区加密城市路网和西安、西咸公交无缝对接等,强化大西安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关中城市群发展,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发挥对全省追赶超越的核心引领支撑作用。

对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提升综合服务、产业集聚、物流枢纽、开放高地、人文凝聚、国际交往等功能,建设大交通、做优大环境、构筑大平台、发展大产业,建西部经济强市,创西部城市最佳。

到2021年,基本建成“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即,建成西部经济中心、丝路科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等六维支撑体系,担负起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职责,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到2049年,全面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向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献礼。

全力推进品质西安建设

打造品质西安,要推进“环境立市”,优化“三个环境”。环境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抓环境就是抓发展。以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和技术,兴办一流企业和项目,使西安真正成为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聚集的“福地”,成为投资创业的“天堂”。一要优化投资服务环境,推行“行政效能革命”,开展市场环境专项治理,强化服务,当好“店小二”,为企业提供“五星级服务”;二要优化生态宜居环境,强力推进“四治一增”,开展“烟头革命”“厕所革命”;三要优化生活品质环境,着力破解“九难”问题,使西安成为绿色之城、花园之城、宜业宜居之城。

全力推进“三廊两轴两带一通道”和“八大平台”建设

“三廊”:就是建设以高新区为引领、“高新区+航天基地+沣东新城+大学城+科研院所”等区域为依托的科创大走廊,打造“创新增长极”;以经开区为引领、“经开区+高陵组团+临潼组团+航空基地+富阎板块”等区域为依托的工业大走廊,打造“工业增长极”;以曲江新区为引领、“曲江新区+楼观道文化展示区+白鹿原+临潼景区”等区域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大走廊,打造“文化产业增长极”。建设以高新科技金融区为核心-沣渭能源金融区-曲江浐灞文化金融、新金融试验区为支撑的金融“金三角”,打造“金融增长极”。

“两轴”:就是建设延伸纵贯西安钟楼南北方向的古都发展轴,壮大以主城区为基础的传统城市中心;建设串接西咸新区沣镐遗址的新区发展轴,培育以西咸新区为依托的城市新中心,打造“服务业增长极”。

“两带”:就是建设秦岭北麓和渭河文化生态旅游带,打造“绿色增长极”。

“一通道”:就是建设以“国际港务区+空港新城+浐灞生态区”等区域为依托的对外开放通道,打造“开放增长极”。

“八大平台”:就是深化开放平台建设,发展开放经济;深化创新平台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化军民融合平台建设,发展先进制造业;深化金融平台建设,发展金融产业;深化文化平台建设,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深化城市功能平台建设,发展商贸服务业;深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民营经济;深化特色小镇平台建设,发展特色经济。

主要任务

九个方面亮点纷呈

一、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电子、大数据与云计算、增材制造(3D打印)、机器人、无人机、卫星应用、新材料等9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集中力量确保三星闪存芯片、手机智能终端等17个总投资2241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产见效。

做强先进制造业。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做优现代服务业。推进25个特色重点商圈和一批特色商业街建设,建设西部时尚消费中心。做大做强文化、旅游、金融和科技服务等4大支柱性服务业。

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

壮大实体经济

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加快有效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继续开展“千名干部助千企”活动,争当五星级“店小二”。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实施“民营经济倍增计划”

进一步壮大区县经济

实施“远郊区县域经济倍增计划”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丝路科创中心

➤支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建设光电子先导技术研究院、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智能制造等一批创新型示范项目。支持高新区发展先进制造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把高新区建成“一带一路”创新之都和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对外开放合作先行区,加快迈入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示范城市。加快建设陕西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和陕西省高新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做强双创孵化示范平台,构建“5552”的成长格局。做强产学研合作发展平台,复制推广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一院一所”改革经验,转化一个创新成果,培育发展一个企业。

➤建设国家创业创新人才高地。

三、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建设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

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支点

提升西安国际陆港、航空港、海关特殊监管区、口岸等四大平台功能,建设“一带一路”国际粮油及冷链物流基地,最大程度发挥中转枢纽港作用。加快推进国家级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核心区、中亚商贸物流园、中俄丝路创新园等建设。培养本土跨国公司,拓展“海外西安”发展空间。

全力推进自贸区建设

以自贸区建设倒逼改革,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管理、贸易服务、金融开放、事中事后监管、法制保障等领域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形成投融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物流便利化、监管服务便利化、人员往来便利化的制度高地。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

推行“行政效能革命”,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最多跑一次”,探索“一枚图章管审批”。建设阳光服务型政府,着力解决“办事难”,当好服务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店小二”!

四、着力彰显文化特色,加快建设丝路文化高地

01彰显世界历史名城魅力

02大力提升古都市民文明素养

03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04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05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

五、着力构建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

1构建国际开放门户。加快建设西安国际空港、国际铁路港和国际公路港,拓展国际国内陆上物流网、空中物流网和空中客流网,形成“三港三网”开放新格局。

2打造国家高铁和高速公路枢纽城市。持续推进高铁和高速公路建设,争取更多重点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加快形成“米”字形国家高铁网和高速公路网。开工建设西安到重庆、武汉高铁,建成西安到成都、兰州、银川、延安高铁,实现3小时到达周边城市群、4至6小时到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快速便捷的高速铁路网。

加快关中城际铁路建设,开工建设西安到韩城、阎良到咸阳空港、空港到法门寺、法门寺到西安南站城际铁路。

3加快完善市域交通体系。加快北客站至机场城际轨道建设,开工建设6条地铁,开通运营7条以上。

六、着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建设宜居西安

以建设大西安为目标,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完善城市功能,以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向“精明增长”“集约发展”转型,让城市更加宜业宜居、精致精美。

七、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美丽西安

坚决打赢“四治一增”攻坚战。铁腕治霾,保卫蓝天。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组合拳,划定责任网格,实施“网格长制”,加大与关中城市群联防联控,解决“减霾难”。

八、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快建设品质西安

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更加注重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九、着力加强民主法治,加快建设平安西安

民主法治是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营造团结和谐的民主氛围、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着力打造平安西安。

3、深圳前海丝路跨境电商有限公司怎么样?

深圳前海丝路跨境电商有限公司是2018-04-20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湾一路1号A栋201室(入驻深圳市前海商务秘书有限公司)。

深圳前海丝路跨境电商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40300MA5F3FGJ4L,企业法人姜叶,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深圳前海丝路跨境电商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一般经营项目是:在网上从事商贸活动(不含限制项目);家用电器、数码产品、电子元器件、电子产品、照相器材、厨房用品及设备、家具、装饰材料、灯具、纺织品、服装、鞋帽及箱包、化妆品及卫生用品、文化办公用品、运动用品、体育用品及器材、钟表、眼镜、玩具、乐器、日用百货、珠宝首饰、汽车饰品、金银饰品、工艺美术品(除文物外)的销售;国内贸易;经营进出口业务。(以上各项涉及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禁止的项目除外,限制的项目须取得许可后方可经营),许可经营项目是:茶叶、农产品土特产的销售。

通过爱企查查看深圳前海丝路跨境电商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4、郭华东院士:“数字丝路”服务于一带一路所有的国家(上)

出品:“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

制作:中国科普博览

监制:中国科学院部工作局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编者按:一带一路的推进困难重重。粮食安全、自然灾害无不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而我国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则可以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为此,我们中国的科学家发起了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中科院院士郭华东表示:“中国人发起的“数字丝路”计划,是一个开放的、协同的、共享的计划,我们是手拉手计划,欢迎大家一起来参加这个计划。我们的理念就是说,地球大数据服务一带一路,DBAR计划服务于一带一路所有的国家。”

郭华东院士演讲实录(上):

大家好,我是郭华东,来自科学院遥感与数据地球研究所。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内容是空间科技护航一带一路。首先我想让大家看两张遥感影像,目前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张彩色的影象,它是白天拍摄的图象,在这张图片上你可以看到有两条先上面也就北面这条红色的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下面这种前绿色的线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在同一个地区,我们有另外一幅卫星图象,这张图象大概拍摄于晚上的9点钟左右,大家可以看到有暗的地方,有亮的地方,所有这些亮的地方,像东亚地区、西欧地区,事实上是经济发展程度的显示,也是工业化程度高低的一种显示,所以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我们丝绸之路经济带在经济发展程度来看是两边高,中间低,看完了两张遥感图象以后,我们可以认识到一带一路确确实实是一个突破性、全局性的全球倡议和国家战略,我认为它具有范围广、周期长、领域宽等一系列的特点。这样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境格局和发展潜力进行宏观动态的分析,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基础性、宏观性的环境数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家都知道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这个技术具有宏观快速准确,客观规律数据的特点和能力,可以说是实现环境观测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的帮助和决策支持。

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讲一带一路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其次介绍一下我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第三条也是最重要的,介绍一下我们中国科学家发起的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

大家都要问,一带一路面临什么样的挑战?首先一带一路面临全球变化的挑战,在这张图上你可以看到,左上角这张图,事实上来讲,这个椭圆的蓝色的范围圈定的是我们一带一路的主要地区,这几年来全球的气候在不断地变化,全球的温度在不断地上升,左下这张图可以看到这个地区的土壤湿度也在不断变化,右下这张图可以看到,位于我们中亚地区的咸海从浩瀚的湖泊到慢慢地演化到基本上湖泊消失了这么一个程度,所以可以看出全球地表的水在减少,然后此地表的一些水储量在减少,这都是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结果,这样的环境变化,确确实实要给我们一带一路建设带来很大的挑战。同时我们面临着粮食安全的挑战,大家都知道,无饥饿和粮食安全是联合国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联合国发起了大的一个计划,事实上来讲,就讲到我们到2030年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在联合国制订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的中间,零饥饿和无饥饿一起构成粮食安全是联合国要做的重要目标,诚然零饥饿也是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一个重要目标。大家可以看到,面临粮食安全的挑战这块集中的地区也在一带一路地区。第三个挑战可以说自然灾害的挑战,自然灾害大家都比较熟悉,地震、旱灾、水灾、风暴潮等等,那么在我们讲到的一带一路这个地区,自然灾害尤为严重,为什么这样说,这张全球的图大家都看出来了,一带一路地区,可以说85%重大的自然灾害都发生在亚洲地区,我们这个地区很严重,那其中超过80%灾害是什么,是地震灾害、风暴潮灾害、水旱灾害,这三大灾害构成了全球无论是死亡的人数还是经济损失的80%,叠加起来一个85%,一个80%都发生的地区,所以这种挑战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做一带一路建设我们要做一系列的大的工程的实践,但是做工程建设的时候,其实面临着很多的风险,大家都知道中巴走廊,从我们的新疆南下到了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几百公里长度的一个中巴走廊,其实面临着很多的风险,有地震的风险,灾害的风险,特别是水灾的风险特别大,这张图上大家已经看出来,一系列重大的项目就要在这儿实施。

但是,一系列的水旱灾害威胁着我们,面临这样的威胁,我们都要有科学的行动,我们都要有应对措施,从而避免这些灾害带来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地区,其实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也不均衡,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地区是城市化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城市化本身来讲,也是带来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样一个后果,所以经济的不平衡、城市化发展不平衡,特别城市化本身的快速发展,对各个地区的经济、人口各方面都带来另外一个系列的挑战。那么面对以上的挑战,人类怎么去应对,我们中国的科技界怎么去应对,我们有很多种理论,有种模型、方法技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其实是个非常先进的技术,它可以把一带一路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知,可以说它有着其他技术难以替代的,有的时候是唯一的可以发挥作用的一个技术,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帮助我们的决策者我们的政府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决策支持,那么于是中国发起了一带一路国际倡议,中国现在在实践我们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于空间技术来讲,我们提出这么一个口号,国家利益延伸到哪,空间信息我们就要保障在哪里。

这也就是说我们要利用空间科技技术,来为一带一路实施保障、来护航的一个重要的思路。这样做,实现我们对地观察大数据共享对于我们中国的倡议的发展、对于沿线60几个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几个重要意义举一些例子,比如说粮食生产监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大家都知道在这个带上刚才讲到了粮食安全带来的风险,那么一带一路国家水稻产量占全球总产量88%,这个量可谓之大,小麦产量超过全球走产量的60%,玉米总产量超过三分之一,其中柬埔寨、泰国是我国重要的稻米进口来源国,还有一些国家在能源、在其他的资源方面对我们国家都非常有意义,一带一路重要国家中间我们的粮食估产能力不是太强,所以我们国家这方面很强,急需开展国际合作,实现我国粮食的估产技术的输出。第二个意义,大家可以看到城市化信息空间观测意义重大,我刚才其实讲了,全球百分之6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一带一路的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相对较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病逐渐也显现出来了,我们急需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进行城市化的监测,提供城市化的信息支持。

刚才就介绍了我们面临一些挑战,同时讲了如果我们利用我们的对地观测技术,可以应对这些挑战,那么我们国家的对地观测技术发展情况到底如何呢,所以第二部分我想用一些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中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这张图有点复杂,这张图有点看不清楚,但是我想给大家概要地做一个介绍,遥感在座的我不知有多少大家熟悉遥感,我可以告诉大家今年是2017年,在55年前,遥感这门科学技术正式问世了,也就是有说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我们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是40多年前才开始发展的遥感技术,但是40多年来应该说发展得很快,摆在大家面前的这张图,其实左侧大家看到了气象卫星、资源卫星、环境卫星、海洋卫星等等,还有我们的一些导航卫星,这些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我们现在很多卫星用在国民经济建设各个方面,像我们的气象卫星,大家如果喜欢看新闻联播,新闻联播要播到7点半的时候就要有气象预报,气象预报就是用的我们中国的风云卫星,不仅现在有很多卫星大家可以看出最右一栏,在未来或者到2020年我们国家还要发射一系列的卫星,发射遥感卫星,发射导航卫星,所以我们国家的发射这些对地观测威胁数量在国际上目前是属于前茅的,当然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它的质量和它的技术能力。

下面简单地讲一下我们讲的卫星是个什么具体的情况呢,我们叫资源系列卫星,叫环境系列卫星,那么资源系列卫星,我们叫资源系列一号二号三号,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出去访问的时候,比如到巴西去,肯定要访问巴西的宇航院,为什么,20多年来中国一直和巴西进行着资源卫星的合作,那么资源卫星目前应用在我们的土地调查、粮食估产、灾害检测、森林囤积量的监测、环境调查等各个方面,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中起了很重要的我们,环境系列卫星一开始这个很多人不注重环境,那么近年来环境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我们国家发射一系列的环境卫星,大家可以看到,北方的一些陆地的污染,南方一些水面的污染,近些年来用环境卫星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这张图大家看到的是气象卫星,气象卫星应该说在咱们的这些运行卫星里面,是运行得比较成熟的一个系列卫星,这就为什么每天晚上7点半我们可以坐在电视机前看我们气象卫星产出的云图来听讲解员进行天气预报的情况,从这张图你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做了几十年的战略规划,气象卫星一代一代地健康地高质量地向前发展。

海洋卫星,以前资源卫星检测陆地,气象卫星检测大气,环境卫星监测陆地和大气,对海洋的重视程度不是太高。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对海洋、对海洋卫星予以了充分的重视,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国家已经发射了一系列的卫星,这些卫星对海洋的初级生产力,比如海洋表面的一些叶绿素进行监测,对海洋的动力学进行监测,比如海浪、海风等等,包括海洋灾害进行监测,所以海洋卫星这些年发挥的作用越来大。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程度不断地发展,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城市建设、我们的高速公路的建设、我们一些大工程的建设,越来越不能满足于一些中低分辨率的卫星,因为那些中低分辨率的卫星事实上来讲对于该看的一些现象很难具备看到的能力,那么它需要什么,需要我们高分辨率卫星,高分辨率比如说你能看一米的就比看10米的要清楚得多,比如在广谱上我们就要能看10纳米的比100纳米的就要高,那我们时间分辨率上我们能一个小时获取一个图象,那就比一天获取一个图像利用程度更高,所以高分辨率是个综合的概念,我们政府意识到市场经济、社会对高分辨率卫星发展的需求,所以在7年前,也就2010年,开始启动我们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计划,这是我们16个重大专项之一,它的目标就是计划到2020年建成我国自主的陆地大气和海洋观测系统。

发展了7年,现在就是已经有4颗卫星上天了,这4颗卫星应该说都比较成功。首先,大家可以看到这张图上讲到的GF1,就是高分的简称,高分一号卫星2013年发射上天的,分辨率是黑白是两米,高广谱是8米,彩色的分辨率低一点,但是广谱分辨率高,然后黑白的是空间分辨率高一些,彩色分辨率要低一些。那么大家可以看到这是我们的上海,可以看到黄埔江、看到浦东,我们整个上海蒸蒸日上的建设情况。这个是高分二号的卫星,高分二号卫星是2014年发射上天的,大家看这是在北京,它的分辨率就更高了,分黑白达到0.8米,彩色也是达到3.2米,这张图片上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公园、车站,大的楼房都历历在目。这是去年上天的一个高分三号卫星,三号卫星它事实上来讲,和刚才一号二号不一样,一号二号都是在白天来获取这些数据,因为它只有在阳光照射条件下,在没有云、没有雨的条件下才能获取图象,这张图象什么图象,是一张雷达图象,雷达它本身特点是什么,在座的大家可能都了解一些,它可以全天后工作,全天时工作,就是24小时都成象,你有没有太阳、白天黑夜都可以,你刮风下雨还是晴朗天气我都可以成象,就是我雷达自己发射电磁波,回收这些电磁波,我本身就起到一个小太阳的作用,同时,它最大的一个优势,还可以对某些地物有一定穿透能力,比如说若干年前我们用长波雷达系统就能发现埋藏在咱们陕西宁夏一带的被干沙覆盖的明隋时代的长城。

明隋时代的长城到现在1000年了,1600年了,还发现隋代两批长城,就是说能够穿透干沙,发现地下的地物,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这样的技术对我们像每年南方长江中下游有水灾,有了雷达图象,即使在下雨有云情况下我们雷达都能穿透云雾小雨,发现下面一些水灾蔓延的情况,对抗洪救灾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武器。

那么这是高分四号卫星,2015年拍摄的,它的分辨率不是特别高,它的空间分辨率是50米,但它时间分辨率高,这点对一些做全球的环境观测等等是非常有利的这样一些参数。

刚才大家看到陆地上很多高分辨率卫星图象,现在请大家看一下这个幻灯片,我们讲海上丝绸之路,那么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是对一些海口的城市,海洋带的城市,对一些港口进行分析和监测,这里大家可以看到了,不仅我们广州的港口,三亚的凤凰港,海口的港口,我们都可以监测,而且你可以看到像左侧,像科伦坡的港口、吉隆坡的港口,新加坡的港口,事实上我们具备了对全球港口进行监测的能力。

具备了这样一些能力,大家都知道对一带一路研究来说,它实在是太有用了。那么讲到这的时候,我们来看看这么一个幻灯片,这个幻灯片讲的什么,是全球的地球观测卫星,中间是我们的地球,周围有很多很多的卫星,这些卫星有遥感卫星、有导航的卫星、有地球物理卫星等等等等,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在这儿学习,今天我们在这儿讲课,今天我们在这儿听课,我们在这儿研讨的时候,在我们地球轨道上有很多很多的卫星正在不断地运行,然后不断地获取我们地球表面的和次地表的一些有用的信息,所以进入到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可以说全球无处不在的都有我们地球观察卫星在准实时或者实时地获取着我们方方面面的地球表面的信息。那么我为什么要讲到这一点,就是说刚才讲的我们中国有资源卫星、环境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等等卫星,还有高分辨率卫星,中国对地观测能力非常强了,但是世界上还有更多的卫星我们中国不可能卫星包揽天下,也要做国际合作,就像我们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不仅造福于中国,更重要的造福于沿线国家,造福于全球。

所以,我们在技术上也是共享的,我们中国不失时机地也接受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卫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中国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战,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已经建成了五站网系统,五站网叫什么?大家在这张图上就能看到,一个圈就是一个站,有北京密云建了一个站,在新疆喀什建了一个站,在海南三亚建了站,这三个站它其实就可以覆盖了中国陆海的全部疆土,还可以告诉大家,这三个站也覆盖了我们亚洲疆土70%的面积,不仅如此,去年底,在我们政府的支持下,我们中国科学院又在北极建了卫星接收站,和瑞典合作,建一个覆盖北极的这么一个系统,同时在国内在云南也建站,五站网系统,将来我们的站可以遍布全球,全球数据我们都可以接收,于是对我们一带一路的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等提供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信息支持。刚才讲到的都是遥感卫星,就是地面有什么样的东西,这是个城市还是个山川还是个河流,这是城市的公园还是楼房,是大学还是一个公司,等等,回答地球表面是什么的问题。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幻灯片,换了个角度了,叫导航卫星,导航卫星大家都知道是做定位用的,是说我在地球的一个什么地方,刚才是是什么,现在回答在哪,当我们回答了是什么、又知道在哪的问题以后,大家都知道我们很多事情做起来就方便得多了,那么以前我们用了不少的国外的一些导航卫星,当然现在也得用,可是前些年开始,我们国家开始发射北斗导航卫星计划,北斗导航卫星计划,根据计划到2020年的时候,有35颗卫星上天, 构成一个全球的网络,当这个目标实现的时候,中国的北斗导航卫星,将和美国的咱们的讲的GPS卫星和欧盟的它们的伽利略卫星,然后和俄罗斯的(葛珞纳斯)卫星,四大卫星并排前进,也就是说我们中国北斗导航也是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一个导航卫星系列,和我们遥感卫星一起,再加上我们通讯卫星,就构成了我们强大的一个对地观测能力。在这些强大的对地观测能力的支持之下,进一步地我们要做什么,这给大家展示的我们叫数字地球科学平台,什么叫数字地球科学平台。数字地球的概念是18年前问世的,我记得当时我们中国科学院组织召开第一届数据国际会议,当时我作为大会秘书长,报社的记者采访我说,郭先生什么是数字地球,我当时其实并不是特别能说得清楚,因为那个技术太新了,刚刚问世,我说根据我的理解,数字地球就是把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装进我的计算机。其实这是一个科普的说法,也就是说我们利用卫星、利用其他的数据,然后形成一个覆盖我们地球表面的数字系统,一个信息圈,来认识我们居住的地球,这点其实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比如说现在给大家看到的这张幻灯,全球的空间大数据信息产品,刚才讲的概念都是由这些构成的,数字地球由一些大数据信息产品构成,比如说产品的类型,陆地的、海洋的、大气的、城市的,然后时空尺度有全球的和区域的,在陆地的我们有很多具体的分类,比如说大家比较熟悉的植被、森林、叶绿素,海洋大家都知道有海表温度、然后海表的盐度,大气大家知道二氧化碳、气溶胶,城市有我们城市用地,还有地面沉降等等,所以这都是我们的数据产品,而且这是我们做出的大数据产品,那么由于这些年坚持这样做,其实它是非常有用的,这举了一个例子,在2014年的时候,当时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潘基文秘书长发起了一个气候变化峰会,邀请全球的100多个国家的首脑们出席这个会议,出席这个会议做什么,他们联合国发起了一个全球脉动计划,也就是要用我们的大数据来应对气候变化,这张图想给大家展示的一个目的就是说大数据可以应对气候变化,大数据正在是我们数据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我们的贡献,当时46个国家来对它这个全球脉动奖申请,最后评的结果,在全球46个国家中间,选出9个获奖团队,我们的这个团队就成为9个获奖团队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一个获奖项目,这件事说明大数据何其重要,对地观测大数据能够解决一带一路方方面面的问题。紧接着,我就是把刚才的理念收集来了,我说18年前我的理念是把地球装进计算机,大家可以看出来这么个表达,然后现在我们说用地球大数据来研究一带一路,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装进了计算机的地球,就是我们地球大数据一个集成,我们有了地球大数据我们就掌握了人类认识地球的一个钥匙,或者掌握了人类认识地球的一个未来的武器。我们中国科学家发起成立了一个国际数字研究学会,学会下面有一个学会官方刊物叫做《国际数字地球学报》,在这个学报里面,我做主编,其实先几年写了一个编者按,每年一月我也写个编者按,就是数字地球就是地球大数据,所以大家对这件事情不妨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就是说基于对地观测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地球,当然从认识程度来看我们如果叫地球大数据,可能其实利用这些大数据来解决我们一带一路方方面面问题可能会更加给力。

所以,刚才讲了我们前面面临的一带一路的挑战问题,我们讲到为了应对挑战我们中国人发展的一些对地观测技术,目前具有了世界级的水平,我们对地观测的能力还在不断地往前发展。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发起,由中科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程院、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高层次公益性科普活动。精彩内容关注“科学与中国”官方网站(cs.kepu.cn)。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为网站委托单位,中国科普博览为网络传播合作伙伴,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