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阿婆捡到黑人混血弃婴,抚养了20年,如今他们过得如何?
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尘与垢。世界之大,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不一样的事情,这些事情也会从很多角度上反映人间百态。
一个可怜的黑人混血出生以后便成为弃婴,被父母抛弃。而后的他意外被上海的一个好心阿婆带回家抚养20年。这个可怜但是又幸运的孩子最终也算找到了家的归属。那么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他们过得怎么样了呢?
悲惨的身世
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有进步,世界各国交流越来越多,各国人民的沟通还有移动也变得异常活跃,这使得不少问题进一步暴露还有展现。
婚姻自由,种族平等让各族人民相互沟通交流,带来了混血孩子。这本是促进不同国家交流的好机会,但是某些不称职的父母却让悲剧上演。
许多跨国婚姻诞下了混血婴儿,可是不靠谱的父母却无力承担养育孩子的重担,于是选择遗弃这样不负责任的行为。这就产生了混血弃婴这样一个现象,其中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孩子便是一个例子。
这个被父母狠心抛弃的混血婴儿名叫朱军龙,出生就被父母遗弃他的身世悲惨且令人心疼。好在上天给他了另一个窗口,让他遇到好心的上海阿婆朱水宝,是她挽救了朱军龙的生命,也是她给予朱军龙一个温暖的家。
回想到曾经拾到朱军龙的场景,阿婆都还是历历在目,犹如昨天发生的一般。时间回到二十年前,那时候阿婆和平常一样五点多到菜场买菜。五点多的上海十分安静,即使是菜场也没有往常的喧嚣和吵闹。
阿婆不慌不忙的跟在人们后面,挑选着需要的食材。也是因为这样,让阿婆清楚的听到了周围的声音,似有似无的声音好似刚断奶的小野猫。于是好奇的阿婆准备一探究竟,于是她走进草丛用手扒开一看才知道,这里面并非流浪小猫而是一个奄奄一息的婴儿!
被眼前的状况惊呆的阿婆哪里还顾得上买菜,善良的她想都没想就将孩子抱入菜篮子里回了家。回家检查才知道,因为父母的狠心抛弃让这个孩子身上满身伤痕。浑身脏兮兮的不说,有些地方还受伤起了脓包,这样幼小孩子遭遇如此情况阿婆越想越心疼。
于是经过思考之后,阿婆决定收养这个孩子。虽然阿婆善良且心思单纯,但是她的家人却有自己的顾虑。他们得知阿婆的收养决定后强烈反对。
一方面阿婆年事已高,再去养育一个婴儿实在伤神。另一方面,这个孩子身份不明收养意味着要面临无数的麻烦。
孩子们耐心跟阿婆解释背后的弊端,但这也没有打消阿婆收养弃婴的决心,既然遇到就是缘分,朱阿婆深信不疑并且保证会对孩子的一生负责。于是阿婆开始了给浑身黑乎乎的婴儿洗澡的工作,一开始以为孩子只是被遗弃太久单纯的弄脏了身体。
可是洗着洗着发现,清洁依旧没有让孩子身上变得干净一点,身上黑乎乎的地方还是最初那样,阿婆不免担忧起来。于是带着婴儿准备去医院仔细检查一下。这一检查便发现孩子并非纯正的亚洲血统,他是由黑人与亚洲人生下的黑人混血。
然而面对这样一个结果朱阿婆依旧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定,更没有因为孩子是黑人混血而嫌弃他。即使可能会被旁人非议,阿婆依旧决定收养孩子,并且给他取名为朱军龙。
中国式成长
就这样,好心的朱阿婆留下了婴儿,从此朱军龙不再是黑人弃婴,他有了属于自己的家。虽然因为没有亲生父母的证明,孩子连户口都上不了。
可是一心为孩子着想的阿婆下定决心要让朱军龙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教育。于是,阿婆四处奔波到处求人,最终阿婆拿到了特殊证明,凭借这个证明孩子终于可以上小学了。
孩子们是敏感又脆弱的,肤色不同于其他人的朱军龙变得格格不入。大家纷纷对朱军龙评头论足,甚至还会用孩子们的玩笑欺负他。这样的情况最后甚至发展成了孤立。时间久了,朱军龙从不解到委屈再到生气,最后竟然发展到厌学的程度。
好在阿婆了解到后并没有指责他,并且还和朱军龙的老师一起帮助朱军龙。在阿婆还有老师共同的帮助还有开导之下,朱军龙意识到自己并非异类,也逐渐爱上学习,最后成长为爱学习有品德的好孩子。
虽然朱军龙是黑人混血,但是因为从小在中国生长,又跟随着上海阿婆生活,他成长成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每天被中国文化熏陶,也接受着中国的教育,这让朱军龙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情感。
从小被教育着成为谦逊的人,阿婆更是通过言传身教来教会朱军龙要善良。因为阿婆的温暖,让朱军龙变得十分懂得感恩,也逐渐培养出谦逊内敛的性格。
虽然朱军龙在中国生活学习了多年,但是一直没有正经户口,这也让阿婆很担心。好在政府了解到朱军龙的特殊情况后,也进行了特殊处理。在2014年初,朱军龙获得了上海户口,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朱军龙终于拥有了身份也成为了真真正正的中国人!
如今状况
虽然朱军龙从小身世坎坷,可是有阿婆悉心照料也十分健康的长大了。上学时期也因为阿婆苦口婆心的教育还有培养,让他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上异常刻苦努力。而最后结果也没有辜负他,高考后朱军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剑桥学院。
上大学期间,朱军龙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每天努力学习并且找到机会去提升自己,因此朱军龙成为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锻炼出强健的体魄。二十年前那个黑人混血弃婴长大了,还成为了无比优秀的青年,真让人无限感叹。
虽然朱军龙已经长大,但是阿婆还有爷爷却陷入了困境之中。而这个困扰还要从他们老两口的房子开始说起。原本属于阿婆老两口的房子要拆迁,因此就产生了分房子的情况。于是朱阿婆打算着儿子女儿一人一套,自己还有老伴一套,剩下的便给朱军龙。
却不曾想,儿子女儿将她那套的房子变卖然后夺走了属于老两口养老的200多万元现金。这下老两口既没有钱,也没有房子可以居住,人到老年陷入这样的处境,真让人感到心寒。
好在朱军龙了解到这件事情后,便热情的邀请阿婆老两口来和他一起居住。如今,朱军龙又和疼爱自己的阿婆生活到一起,虽然生活不是那么宽裕但也其乐融融幸福自在。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就连混血孩子都知道感恩养育自己二十年的阿婆,而阿婆的亲生子女却因为金钱对父母感恩的心,人情冷暖真让人感到心寒。但也祝愿阿婆与朱军龙以后的生活越来越好!
2、如何解释文化学阅读
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的学科。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演变,不仅在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中占据独特的地位,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成为一门包含众多分支、具有独立知识结构的社会科学。?? ?? 发展概况 社会学一词由拉丁文Socius(集群)与希腊文Logos(知识)组合而成。由法国哲学家A.孔德于1838年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中最先提出并就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做了大致的构想,孔德因此而被视作社会学的创始人。其后,英国哲学家H.斯宾塞于1874年在其《社会学原理》一书中将社会学的知识做了系统整理。这样,社会学就从一般的社会哲学演变为具体的社会科学。而将社会学发展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独立学科,则是E.迪尔凯姆的历史贡献。从迪尔凯姆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的确立到M.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传统的产生,标志着社会学学科多元化发展的开始。20世纪社会学已经发展成一门拥有自己系统而独特的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的社会科学,其研究领域广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由此衍生出诸如农村社会学、工业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军事社会学、劳动社会学等众多的分支学科以及诸如社区研究、阶级阶层研究、社会控制研究、社会保障研究、生态环境研究、贫困问题研究等专项研究课题。?? ?? 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 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方式众说不一,通行的有分块式和平列式两说,其下的具体划分更是多种多样。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大致包括社会、社会中的个人、群体、组织、阶级和阶层、社区、社会变迁、社会控制、社会秩序等。社会学的方法包括:①方法论。是社会学研究的指导原则。主要有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和唯物史观方法论。②研究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搜集和处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比较法等。在具体研究中,研究法的取舍由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论来决定。③技术手段。是指在搜集和处理资料过程中所采用的工具及其操作技术。工具包括语言工具和非语言工具;非语言工具又可分为文书性工具如问卷、统计表等,以及器具性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计算机等。?? ?? 特性 ①科学性。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取得对人类社会的规律性认识并用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科学性的保证,在于社会学者充分地实现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宏观探索与微观探索、动态考察与静态考察的有机结合。②系统性。在探讨社会的结构和发展过程时,首先是把社会看作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的整体,因而要广泛地研究各个子系统之间各种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以达到对整体社会结构和过程的把握。③综合性。人类社会是一个包含有许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的有机整体,所以,在研究这些子系统中的任何一种社会现象时,都需参照其他专以该种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具体社会学科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在联系包括个体因素、社会因素乃至自然因素的前提下,对之做综合的考察。④现实性。以现实社会中的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课题绝大部分也来源于现实社会。因而社会学的研究既是一种学术探索,同时又是一种服务于社会运转和人们生活的政策咨询和知识传授。?? ?? 功能 ①描述。运用自己科学而独到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法,客观而忠实地搜集、整理和记录各种社会现象的定量化或定性化的信息,人们可以借助这些真实可靠的社会信息获得对某一或某些社会现象乃至整体社会的感性认识。②解释。在一般性的描述之后,可借助社会学的概念范畴,对所获取的经验材料进行理论抽象,探讨社会现象形成、变化及发展的前因后果,达到对制约社会现象的主客观因素的理性认识。③预测。在描述和解释的前提下对已获取的社会信息的再处理。描述和解释工作的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标志着各相关社会现象间相关程度的确定。若能对发展相对更具规律性的社会现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做出尽可能精确的测量,则与之相关的而且是人们意欲了解的社会现象的未来发展就可以相应得到大致的确定。当然,由于社会现象之间极少有如自然现象之间那样的函数关系,所以,对社会现象的预测难以达到自然科学所做预测的那种水平。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现象与产品,或者说打上了人类活动印记的一切现象与产品。 文化的基本要素是符号、语言、价值、规范,它们是构成文化的框架。文化有五个方面的特性:1、从文化的形成看-集体创造性;2、从文化的获得看-非生理遗传性;3、从文化的内容、形式看-文化的多样性;4、从文化的意义看-文化的象征性;5、从文化的发展看-动态性的特性。(大规模的文化变迁一般受三种因素的影响:自然条件的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发明与发现。文化的功能:识别、教化、整合、知识。文化的结构:文化特质、文化结丛、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有五种来源:社会遗产、发明、采借、变更、涵化。)文化的类型:1、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2、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3、共同(普遍)文化与差异(特殊)文化。文化共同性的来源有四个因素:1、生物上的相似;2、生活必需的相似;3、受人类环境的限制与影响;4、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文化的差异来源有三个因素:1、满足基本需要时所用的途径和方法不同;2、被孤立的程度;3、各民族的自我导向不同。文化态度:1、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种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优于他民族的倾向,并且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这是一个团体认定自己的文化才是最优势、惟一正确的一种观念或习惯,是一种具有浓厚的主观价值的态度。它的正功能是:1、增进我群体的概念和团结,引起成员的忠诚和士气;2、减少团体内的冲突;3、促进文化的稳定和一致,维持社会秩序;4、避免产生失范和无根的感觉。它的负功能是:1、容易产生偏见;2、使文化僵化,不能适应时代变迁;3、引起团体间的冲突;4、维持某些阶级的即得现状;5、造成社会孤立的情境。2、崇外主义-当某些群体发现自己的文化低级时,就表现出对某种高级文化的崇拜。3、文化相对主义-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好的文化就是适合当时当地环境的文化。4、文化震惊-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憾。5、边际文化-文化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文化的规范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确立行为标准;2、规范人的成长;3、保护社会秩序;4、控制越轨行为。文化规范的类型习俗:特性-1、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广泛性;2、在空间和地理上具有地域性;3、在时间上表现出稳定性。功能:1、鼓励人们去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2、反映人们的心理意愿;3、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强大的约束力;4、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具有整合的功能。宗教:宗教与迷信的区别-1、有系统的世界观和理论体系;2、有完整的教义、经典、组织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迷信是无组织无教义的地方性的小团体的活动;3、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社会有正负功能,迷信则主要是负面功能。宗教的特性:1、虚幻是其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的基本特征;2、信仰和崇拜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揭示它的特殊的内容和对象;3、信仰和崇拜力量的产生来源于把世俗力量超人间化而产生的神秘化和神圣化力量;4、力量超人间化是想要支配人们的日常生活。功能:1、社会团结;2、赋予意义;3、社会控制;4、社会变革;5、心理支持。道德道德广泛地调节人们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为:1、道德作用的社会性;2、道德价值的社会性;3、道德规定的社会性。道德评价有两种形式:自我评价和公共评价。道德舆论的形成有两种方法:1、人们遵循过去的经验与传统的道德规范自发地形成的道德舆论,即口头评价;2、自上而下有意识地发动起来的,往往是报纸、电视、广播、刊物等大众传播媒介形成的。道德舆论的特点是:1、参加者众;2、心理压力大;3、多义性。法规法规包含两类社会内容:1、规定行为模式;2、规定行为后果。功能:1、对危害人民利益的各种反社会行为具有抑制和预防功能;2、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具有程序化的作用;3、对于总结社会运行的经验教训具有重要作用;4、支持其它规范体系。社会化从个人来说是将社会的文化规范内化并形成独特的个性的过程;从社会来说,是将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教化、培养为一个有文化的社会人的过程。 研究社会化的两个视角:1、个人的角度,一个人通过社会化的途径,接受社会文化,掌握社会生活技能,适应社会生活方式,才能在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家庭制度等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存。2、社会角度,社会化是人类社会的文明不断传递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个人学习和掌握社会化。社会文化的内化对社会来说关系到文化继承、传递和延续。社会化从个人与社会结合的角度定义,就是社会将个体的自然人教化成为社会的一分子的过程。社会化的主要类型从个体发展阶段分为:1、预期社会化-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掌握基本的行为规范,能在社会中担当最基本的角色过程,它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基础阶段;2、继续社会化-继续学习和掌握原有的社会知识,不断学习新产生的知识。3、再社会化-个体在社会情境或社会角色发生很大变化时,为适应新情况而在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方面做出重大调整和进行重新学习的过程;或者是社会化失败或反社会化中断以后而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再社会化的基本特点是:改变社会化对象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再社会化的形式有两种:1、自愿的;2、被迫的。英格尔斯认为现代就具备14个方面的特征:1、效能和自信心,不相信命运;2、乐于接受生活变迁;3、具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4、乐观的生活态度;5、时间感;6、重视技术技能;7、待人平等;8、计划性;9、尊重他人;10、对陌生的环境不抱戒心,具有信任感;11、期待子女受教育和获得现代职业;12、具有独立见解,能容纳不同意见;13、兴趣广泛,接受信息能力强;14、对生活中的问题具有理解力。社会化的内容1、形成个性与自我。个性又称人格,指个人具有的综合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它的基本构成包括两个方面:1)、个性倾向-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性征;2)、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心理特点的某些独特的结合。个性的核心标志是自我。自我又称自我观念或自我意识,它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况的觉察,是自己对属于自己的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其中包括自我批评、自我感觉、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自卑感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就是要把人们对自己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合乎社会的需要。内化社会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社会化的最后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能够胜任特定的社会角色的社会成员。社会化的过程使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关系结构中的位置,领悟并遵从群体或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学习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掌握社会知识和生活技能。社会知识是对社会存在、人际关系的种种认识,生活技能是人立足于社会的谋生手段。人类个体要成为社会成员,首先要学习、掌握生活的基本知识、技能,才能自理生活;然后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职业的知识与技能,才能自谋生活;?? ?? 社会化的场所1、家庭家庭是人们接受社会化最基本的文化环境和最早的单位。1、家庭不仅提供儿童生理需要的生活资料,也提供了感情的慰藉,形成了亲密的人际关系;2、儿童在入学前,家庭是他接触外部世界的主要环境,父母、兄弟姐妹是儿童主要的模仿对象;3、家长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社会的文化规范、知识等向儿童传递;4、家长是儿童的最早权威,家长对子女教育拥有支配的权力。社会学家研究发现,一个家庭的阶级地位是影响父母如何管教小孩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家庭对人的社会化具有两重性:1、家庭与社会文化相一致的教化,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积极的促进作用;2、家庭中出现的与社会主文化相背离的亚文化,对儿童的社会化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2、学校学校是人类社会化手段的一个质的飞跃,它使人类的教化活动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社会严密控制下快速进行的阶段。1、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是社会化的专门职能单位,有严密的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这是其它社会场所所不具有的特点;2、学校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群体,与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不同的是人际沟通不是以感情为主,而是以教育目标为主,学校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用强制性的方式要求学生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去扮演特定的学生角色;3、学校的人际交往是社会的预演。3、同龄群体,亦称同辈群体同龄群体是指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大体相同的人,为了满足情感需要而自发形成的伙伴群体。同龄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是:1、具有身份认同作用;2、具有平等信息交流作用;3、具有情感替代作用;4、具有学习人际交往作用。同龄群体中的对照群体:1、同龄伙伴中的自然领袖人物;2、英雄人物和杰出人才;3、青春偶像人物。 4、社会1)、职业团体,介于家庭、学校和国家之间的一种重要组织,通常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和任务,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内在的协调机制。2)、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包括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大类。大众传播媒介在个人社会化方面的特点是:1、开放性和无强制性;2、介入性和非统一性;3、形象性与易感染性。社会化理论一、符号互动论的社会化理论12、何谓“镜中之我”。1、库利的镜中之我: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是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或者说这个人认为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镜中自我包含三种过程:1、表现;2、辩认;3、主观解释。镜中自我论认为我们对自己的印象是从别人的评价里得来的,正像我们从镜子中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像一样。2、米德的自我概念:米德认为自我产生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3岁,预备阶段;4-8岁,嬉戏阶段;8岁以后,团体游戏阶段。米德认人每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是个独特的行动者,每个人都具有两面,他称之为主我和客我。主我富有创造性和独特的性格,对他人的态度做出反映;客我是自我社会方面,体现他人的态度,是社会化的产物;没有客我就不能产生有序的社会互动,没有主我,社会互动将变得呆板和单调。库利的镜中之我和米德的概化他人告诉我们怎样理解自我:根据别人的观点看我们自己时,正是在照库利的社会镜子;我要预测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反应时,我们扮演的是米德的客我角色。二、心理学的社会化理论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本我是人格原始部分,包括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这种本能受快乐原则的支配,不断盲目地追求行为上的满足,是人格的动力;然而它本身又是混沌的欲望,如不加以控制就会妨碍社会和群体的活动;自我是本我的部分发展,是现实化的本能,是在与他人交互中了解自我的存在、自我意识及与他人的关系。自我是人格的理性部分,能够解释感觉得来的信息,也能够找到既实际又可接受的方法来满足生物上的需要。自我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本能和欲望,等待时机,在允许的生活中实现快乐的目的;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人格结构中最后形成的最文明的部分,它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是头脑里的检察官。超我是人们把社会里对与错的观念内涵化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更成为其行为的指导原则。库利和米德都认为:社会化是个人与社会之间一种渐进又互相依赖的结合;弗洛伊德则认为:本我与超我是针锋相对的,欲望是本我的代表,道德原则是超我的象征,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之间的妥协最终可能是无法办到的。埃里克森:人生发展阶段-认为人格发展要经历人的整个一生,提出著名的人生发展阶段和自我同一理论。1、婴儿期:0-1岁,信任与不信任;2、幼儿期:1-3岁,自主与害羞怀疑;3、嬉戏期:4-5岁,主动性与内疚;4、学龄期:6-11岁,勤奋与自卑;5、少年期:12-18岁,认同与混淆;6、青年期:18-30岁,亲密与孤独;7、成年期:30-60岁,创造与静止停滞;8、老年期:60岁以上,完善感与失落感。三、社会化的道德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成长论:社会化不会由于身体的发展成熟而突然停止;2、科尔伯格的道德自我: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找到自己的道德价值观。他发现,不同的社会对错误的标准可能持各自不同的具体看法,但他们对同情(如关心他人)和正义(如主张平等互惠)等具有相同而普遍的道德原则。人们对道德判断的不同,是因为他们成熟的水平不同。道德发展水准有三:第一个阶段为前传统阶段;青春斯的人通常达到第二个标准,即传统阶段;达到第三个水平的人,叫超传统道德水平。(被传统认可的价值观可能与他们的价值观相抵触,他们便根据“为绝大多数人的才是最好的”的指导原则做出理性的决定,在合法的方案间做出选择。如果一条法律由个人依据一条更高的原则判断为非正义,那么破坏此法律就是正当的做法。社会化的特征与矛盾一、社会化的特征1、社会化的方式:灌输与自选。儿童期是灌输型社会化;少年时期自选型。成年社会化与儿童社会化最大的区别是:在成年期个人比较清楚被什么所影响,个人有选择社会化的能力与机会,而在儿童期,社会化比较不明显,也没有选择能力与机会。2、社会化的过程:外在-内在。3、社会化的执行者:家庭-学校-社会。二、社会化的困境1.社会化的不一致性;2、代差问题;3、网络冲击;4、青少年偶像崇拜
3、不同饮食习惯会瓦解一场跨国婚姻吗
只要我做饭,肯定会做西餐,不过我不会放西式调味,这样做出的饭菜从色泽、口味上都很像中餐。同样,我丈夫做饭时,必定做中餐。我们对彼此的喜好都了如指掌,会在饭菜里避免加入对方不喜欢的调味。由于长期生活在这里,中餐的方便快捷让我俩都很享受,所以我们都乐于吃中餐。
结婚前,丈夫承诺我们不会住在他的家乡,所以当时不存在这个饮食差异问题。可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离他的家乡很近,这使得我们隔三差五地回他家,逢年过节自不必说,有时候没什么事也得过去。最初交往时,我会努力吃下很多不爱吃的东西。可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没必要顾忌太多,因为人们会觉得我是一个老外而不加苛责。到现在,我已经学会如何在吃饭时“搞鬼”了,我会让人们觉得我吃得很多,或者干脆就说我在减肥。结果每次回到那里时,我都会真的变瘦。
正如我觉得丈夫家的饭菜食不下咽一样,我发现他对我的家乡——美国南部的食物也是同样的感觉。当我带他去见我的家人时,他陷入了我在他家同样的困境。他努力吃很多东西,把很多辛辣调味和盐加在上面,但只吃了一口就推开了。这让我为自己没能提供他喜欢的食物而内疚万分,同时也为我成长的地方以及家人没能对他照顾周全而备受伤害。我猜我在他家挑剔饭菜时,他和他的家人也有过同样的感觉。所以我想,文化差异的确对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影响,而饮食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也确实会给婚姻带来很多问题。
我还有很多嫁给中国人的同事,都无一例外遭遇过类似问题。我相信即使是两个中国人,也会因为来自不同的地方而在饮食上有所矛盾,不过冲突可能没这么激烈。即便如此,我仍旧认为食物不足以瓦解一场婚姻,毕竟还有很多双方都喜欢的食物可供选择。
4、中国的婚姻和家庭生活趋势
1.家庭户规模持续变小
家庭规模是指每个家庭中成员数目的大小。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结果和家庭结构核心化趋势的加强,1985年以来中国家庭的户规模一直明显呈下降趋势,至1997年,全国家庭平均户规模已由1985年的4.79人降至3.64人。近年来我国的家庭类型是小规模家庭(1-3人)数量稳中有升,中等以上规模家庭(4人以上)的数量则基本呈减少趋势。
2.初婚年龄增高,结婚费用不断攀升
(1)初婚年龄。由于有关的法律、政策以及人们的观念都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我国的初婚年龄也随之经常波动。1982年,全国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2.66岁,其中城镇为24.93岁,农村为22.07岁;1990年,全国平均初婚年龄降至22.03岁;到1996年,全国平均初婚年龄又上升到24.02岁。也就是说,近年我国的初婚年龄呈上升趋势。
(2)结婚费用。近年来,结婚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令中国年轻人及其父母头痛的事情。1997年初,零点调查公司在北京、上海、武汉和广州4城市所做的一项有关结婚费用的调查,90年代前期一对城市新婚夫妇的平均结婚费用为两万多元,已经是80年代平均水平的4倍,而未婚者预计自己结婚时所要支出的平均费用将超过3万元。预计整个90年代的青年结婚费用要达到80年代的5.5倍。此次调查还显示出结婚费用的来源,75%的人说本人的结婚费用“完全”或“大部分”是自己挣的,19%的人则称“大部分”或“完全”是父母给的。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结婚费用中个人收入的比例上升了40个百分点。
3.离婚率持续升高
近年来不断上升的离婚率已为许多人所关注。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中国离婚率不断上升,至1997年,我国的粗离婚率已是1982年的2.3倍,离结率已是1982年的2.6倍。
4.再婚人数增多
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不断转变,离婚、丧偶者的再婚行为日益为社会所理解,来自社会、家庭及当事人自身心理的障碍也在逐步缩小,因此我国再婚人数这些年来也在逐步增多。
据民政部门统计,1985年全国只有50万人登记再婚,1990年增至78.8万,1997年则达92.2万。
据1996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资料推算,全国有近1800万再婚人口,其中47.66%是50岁以上人口;45.72%是30-49岁人口;29岁以下人口只占6.62%。
5.跨国婚姻发展迅速,问题亦很多
中国的跨国婚姻,有其独有的特点:(1)发展速度快。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几乎是逐年上升。1982年,中国跨国婚姻登记数为14193对;1997年已达50773对。(2)地域分布广。中国的跨国婚姻涉及到53个国家和地区。前些年以美、加拿大、澳大利亚居多,近年以东亚居多,东亚中又以日本居多。(3)华侨多。在跨国婚姻中,华侨、外籍华人一直占很大比重,通常有70%之多。(4)外嫁的多。中国的跨国婚姻90%都是中国女性外嫁到他国。(5)文化层次不高。总体上,在我国登记的跨国婚姻,文化偏低。与日方联姻的,多数双方文化程度都不高;相比之下,与欧美成婚的文化层次相对高一些,有博士、经理、总裁等。
中国的跨国婚姻存在着不少问题:(1)婚姻的基础不是为了爱情。
(2)出现一批年龄过于悬殊的“祖孙婚”。(3)出现一批相识时间极短的“闪电式”婚姻。(4)外国男性骗婚现象严重。(5)跨国婚姻的离婚率高。近年其离婚增长速度甚至高于结婚增长速度。1990年到1995年其结婚对数增长2.4倍,而其离婚对数则增长2.8倍。
1990年离婚与结婚之比为20%,1995年则为26%。
6.婚姻家庭观念多有变化
近年中国人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基本可以概括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从一元向多元的转变。
(1)择偶观念的变化。中国人在择偶方面不仅摆脱了“文革”中政治标准先行的套路,而且相当淡化政治方面的因素,取而代之的是以对方的“人品”为首要标准。择偶观念的另一种变化是“择偶中的经济成分加大,物质的中介因素作用增强”,今日的择偶标准,可以说是道德标准、经济标准与文化标准共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取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不少人择偶时,经济标准的重要性已远远超过了文化标准。
(2)家庭人际关系观念趋向平等。近年来中国人的家庭平等观在不断上升,许多调查都证实了这种变化。对家庭经济事务的处理和家政决策权的分配,最能反映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彼此间的相待态度。
1998年安徽省对该省620名青年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7成青年夫妇在重大开支上是共同协商。
婚前财产公证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家庭人际关系的变化,尽管现在还有很多人不赞成婚前财产公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接受了这种新观念。尤其是夫妻婚前财产悬殊较大时,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好的选择。
(3)性观念呈多元状态,性越轨行为容许度增加。“谈性色变”
的历史似乎已被人遗忘,中国人性观念的转变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1995年在北京所作做的一项2000人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89.6%的人对有正当理由的离婚持赞成态度;在对待“婚前同居”、“婚外同居”等问题上,尽管大多数人仍持排斥态度,但也有近六分之一的人公然表示“赞成”,其中多为青年。
7.婚姻问题的增多
由于受到国外各种家庭思潮的影响,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自由的增加,中国的婚姻家庭问题也开始不断滋长:未婚同居、未婚先孕,婚外恋、婚外同居、重婚纳妾、家庭暴力等等,近年来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仅婚外恋引起的各类血案就连续不断。
8.社会中的道德失范现象蔓延到了家庭
在物欲、情-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那些经不住各种诱惑,丧失了起码的理性和良心的人,为了满足自我的罪恶欲望,即使面对的是自己的亲人也不会心慈手软。
趋势一:择偶更加注重双方的素质、感情、感觉,更希望对方与自己同属于一个社会阶层。
趋势二:由“义务”型向“情感”型转变,对婚姻质量的追求更加看重,婚姻调试能力提高,家庭生活更丰富、新鲜、幸福。
趋势三:对婚姻本质的认识日益清醒、透彻,对婚姻的责任感日益加强,对婚外恋的认识越来越理性,对自我心理和行为的认识、调适越来越成熟。
趋势四:家庭结构小型化,以两代人共同生活的家庭模式为主。
趋势五:女性素质日益提高,女权意识逐渐觉醒,女性在家庭中的主动权越来越大,男女平等的状况越来越接近理想。
趋势六:由“亲子”型向“夫妻”型转变,对生育传宗接代、抚养子女的功能要求减少,晚育自觉,不育者增加。
趋势七:对xing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xing教育、xing技巧更加科学化、艺术化。
趋势八:夫妻家庭职责区别逐渐减少,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逐渐淡化,家务劳动社会化日益加强,家用电器的种类、功能逐渐增多,家务劳动强度随之降低,家务矛盾也随之减少。
趋势九:家庭理财将由以一人理财为主向AA制、轮流坐庄、或者其他方式过渡,婚前财产公证,婚后夫妻各自在银行开设账户,独立进行经济核算,按婚姻协议夫妻各自承担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经济义务。
趋势十:婚姻自由度增加,理智离婚增多,试离婚、协议离婚成为理智离婚的首选方式,离婚率还会上升。
5、你如何看待当今中国年轻人的就业、婚姻状况
1.家庭户规模持续变小
家庭规模是指每个家庭中成员数目的大小。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结果和家庭结构核心化趋势的加强,1985年以来中国家庭的户规模一直明显呈下降趋势,至1997年,全国家庭平均户规模已由1985年的4.79人降至3.64人。近年来我国的家庭类型是小规模家庭(1-3人)数量稳中有升,中等以上规模家庭(4人以上)的数量则基本呈减少趋势。
2.初婚年龄增高,结婚费用不断攀升
(1)初婚年龄。由于有关的法律、政策以及人们的观念都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我国的初婚年龄也随之经常波动。1982年,全国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2.66岁,其中城镇为24.93岁,农村为22.07岁;1990年,全国平均初婚年龄降至22.03岁;到1996年,全国平均初婚年龄又上升到24.02岁。也就是说,近年我国的初婚年龄呈上升趋势。
(2)结婚费用。近年来,结婚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令中国年轻人及其父母头痛的事情。1997年初,零点调查公司在北京、上海、武汉和广州4城市所做的一项有关结婚费用的调查,90年代前期一对城市新婚夫妇的平均结婚费用为两万多元,已经是80年代平均水平的4倍,而未婚者预计自己结婚时所要支出的平均费用将超过3万元。预计整个90年代的青年结婚费用要达到80年代的5.5倍。此次调查还显示出结婚费用的来源,75%的人说本人的结婚费用“完全”或“大部分”是自己挣的,19%的人则称“大部分”或“完全”是父母给的。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结婚费用中个人收入的比例上升了40个百分点。
3.离婚率持续升高
近年来不断上升的离婚率已为许多人所关注。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中国离婚率不断上升,至1997年,我国的粗离婚率已是1982年的2.3倍,离结率已是1982年的2.6倍。
4.再婚人数增多
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不断转变,离婚、丧偶者的再婚行为日益为社会所理解,来自社会、家庭及当事人自身心理的障碍也在逐步缩小,因此我国再婚人数这些年来也在逐步增多。
据民政部门统计,1985年全国只有50万人登记再婚,1990年增至78.8万,1997年则达92.2万。
据1996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资料推算,全国有近1800万再婚人口,其中47.66%是50岁以上人口;45.72%是30-49岁人口;29岁以下人口只占6.62%。
5.跨国婚姻发展迅速,问题亦很多
中国的跨国婚姻,有其独有的特点:(1)发展速度快。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几乎是逐年上升。1982年,中国跨国婚姻登记数为14193对;1997年已达50773对。(2)地域分布广。中国的跨国婚姻涉及到53个国家和地区。前些年以美、加拿大、澳大利亚居多,近年以东亚居多,东亚中又以日本居多。(3)华侨多。在跨国婚姻中,华侨、外籍华人一直占很大比重,通常有70%之多。(4)外嫁的多。中国的跨国婚姻90%都是中国女性外嫁到他国。(5)文化层次不高。总体上,在我国登记的跨国婚姻,文化偏低。与日方联姻的,多数双方文化程度都不高;相比之下,与欧美成婚的文化层次相对高一些,有博士、经理、总裁等。
中国的跨国婚姻存在着不少问题:(1)婚姻的基础不是为了爱情。
(2)出现一批年龄过于悬殊的“祖孙婚”。(3)出现一批相识时间极短的“闪电式”婚姻。(4)外国男性骗婚现象严重。(5)跨国婚姻的离婚率高。近年其离婚增长速度甚至高于结婚增长速度。1990年到1995年其结婚对数增长2.4倍,而其离婚对数则增长2.8倍。
1990年离婚与结婚之比为20%,1995年则为26%。
6.婚姻家庭观念多有变化
近年中国人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基本可以概括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从一元向多元的转变。
(1)择偶观念的变化。中国人在择偶方面不仅摆脱了“文革”中政治标准先行的套路,而且相当淡化政治方面的因素,取而代之的是以对方的“人品”为首要标准。择偶观念的另一种变化是“择偶中的经济成分加大,物质的中介因素作用增强”,今日的择偶标准,可以说是道德标准、经济标准与文化标准共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取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不少人择偶时,经济标准的重要性已远远超过了文化标准。
(2)家庭人际关系观念趋向平等。近年来中国人的家庭平等观在不断上升,许多调查都证实了这种变化。对家庭经济事务的处理和家政决策权的分配,最能反映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彼此间的相待态度。
1998年安徽省对该省620名青年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7成青年夫妇在重大开支上是共同协商。
婚前财产公证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家庭人际关系的变化,尽管现在还有很多人不赞成婚前财产公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接受了这种新观念。尤其是夫妻婚前财产悬殊较大时,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好的选择。
(3)性观念呈多元状态,性越轨行为容许度增加。“谈性色变”
的历史似乎已被人遗忘,中国人性观念的转变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1995年在北京所作做的一项2000人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89.6%的人对有正当理由的离婚持赞成态度;在对待“婚前同居”、“婚外同居”等问题上,尽管大多数人仍持排斥态度,但也有近六分之一的人公然表示“赞成”,其中多为青年。
7.婚姻问题的增多
由于受到国外各种家庭思潮的影响,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自由的增加,中国的婚姻家庭问题也开始不断滋长:未婚同居、未婚先孕,婚外恋、婚外同居、重婚纳妾、家庭暴力等等,近年来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仅婚外恋引起的各类血案就连续不断。
8.社会中的道德失范现象蔓延到了家庭
在物欲、情-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那些经不住各种诱惑,丧失了起码的理性和良心的人,为了满足自我的罪恶欲望,即使面对的是自己的亲人也不会心慈手软。
趋势一:择偶更加注重双方的素质、感情、感觉,更希望对方与自己同属于一个社会阶层。
趋势二:由“义务”型向“情感”型转变,对婚姻质量的追求更加看重,婚姻调试能力提高,家庭生活更丰富、新鲜、幸福。
趋势三:对婚姻本质的认识日益清醒、透彻,对婚姻的责任感日益加强,对婚外恋的认识越来越理性,对自我心理和行为的认识、调适越来越成熟。
趋势四:家庭结构小型化,以两代人共同生活的家庭模式为主。
趋势五:女性素质日益提高,女权意识逐渐觉醒,女性在家庭中的主动权越来越大,男女平等的状况越来越接近理想。
趋势六:由“亲子”型向“夫妻”型转变,对生育传宗接代、抚养子女的功能要求减少,晚育自觉,不育者增加。
趋势七:对xing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xing教育、xing技巧更加科学化、艺术化。
趋势八:夫妻家庭职责区别逐渐减少,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逐渐淡化,家务劳动社会化日益加强,家用电器的种类、功能逐渐增多,家务劳动强度随之降低,家务矛盾也随之减少。
趋势九:家庭理财将由以一人理财为主向AA制、轮流坐庄、或者其他方式过渡,婚前财产公证,婚后夫妻各自在银行开设账户,独立进行经济核算,按婚姻协议夫妻各自承担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经济义务。
趋势十:婚姻自由度增加,理智离婚增多,试离婚、协议离婚成为理智离婚的首选方式,离婚率还会上升。 现在年轻人的就业很是个问题,很多年轻人有点眼高手低 也有些不够自信 或者还有些能力达不到,反正要是想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是有点困难的 至于婚姻问题的话, 现在也有很多人早早结婚 我个人的观点 还是晚点比较好,等自己成熟一点,自己觉得自己已经有能力 有勇气去撑起一个家的时候 再谈婚姻
6、什么是人的社会化?试述我国社会在人的社会化方面我们面临的问题。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并且,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社会化也是个体吸收了社会经验,并由两者的分立走向两者的融合。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社会失范与再社会化问题 虚假社会化与真实社会化的冲突问题 中年危机:社会变迁与成人的继续社会化老年危机与老年社会化 代差问题与双向社会化
7、当前我国在转型时期社会化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我国目前已进入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现实客观情况下,由于人们在经济发展中忽视了许多因素从而导致了许许多多社会化的问题。概而论之,主要有不完善的社会制度,正在恶化的生态环境,以及日益偏离轨道的社会价值观念这三大类问题。
1.社会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由经济体制结构所引起的矛盾仍然存在并且在发展中日益激化,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都与政府改革息息相关。然而,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和确立市场主导的经济运行机制尤其不可避免的滞后性。
长期以来,中国通过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战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市场经济体制已经。
初步建立,向着完善的方向发展的时候,产生于市场转型阶段的经济建设型政府的弊病就日益显露。比如经济建设型政府会导致公共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政出多门,行政垄断和审批事项繁多。而这些行政上的弊端又导致了其它更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2.生态环境变迁中的社会化问题。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类为改善居住条件,一味大量占领土地,使得森林覆盖率锐减,空气污染加剧,导致呼吸系统疾病不断攀升,人们生活质量随之下降。而这一切不仅仅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还必定会引发更多更复杂的社会问题。
由于森林覆盖率减少,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排放增加,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超标,温室效应加剧,大气环流改变化,气候变化,使得自然灾害频繁。
而许多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地震等自然现象又会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危及社会的生存环境,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诱发失业、贫困、疾病、住房拥挤其它等严重的社会问题。更严重的是社会稳定也会因环境变迁而会成为问题。
在大的灾难来临时,人性的丑恶面就会显现,社会往往会动荡不安。因此,生态环境对社会的影响力会是全方位的,生态环境恶化这一社会问题能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3.因社会价值观冲突而引发的社会化问题。
社会化是指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行为的人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互动,逐渐的认识自我,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简单的说社会化就是学习和传递一定的社会文化,学习做人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一个稳定的价值文化来引导人们在思想道德层面上能健康发展。
但目前在我国这个处于快速转型中的社会中,由于社会变迁速度失控,致使现存的社会规范收到了很大的冲击和破坏,而新的道德规范有尚未建立。
一旦受到西方落后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就会引发许多社会化问题。近年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贪污腐败、买官卖官、以及离轨等社会问题都与人们的价值观有着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中,因社会制度、生态环境的变迁、人们价值观或社会态度的变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而我国政府在此次转型中如何趋利避害顺利解决国内的各种社会化问题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祖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