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物流 » 为什么冷战是国际物流发展的阻碍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为什么冷战是国际物流发展的阻碍

发布时间: 2023-05-25 08:47:30

1、冷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冷战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影响?

冷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冷战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冷战的开始时间,冷战的原因带来的影响吧!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成为冷战的序曲,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土耳其和希腊受到共产主义威胁为由宣布对这两个国家提供援助,这被认为拉开冷战的序幕。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正式提出“对苏联发动冷战以遏止共产主义”,这件事情也成为了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3月12日,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所以准确的说,美苏冷战从1947年开始。

冷战的表现有:(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2)经济上: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3)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冷战的原因: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合作的基础。第二,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了世界霸权的政策,并且认为苏联是主要障碍。第三,美国和苏联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是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冷战的影响有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积极方面:第一冷战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促使世界向整体性发展。第二,促陵嫌进了第三世界的崛起。消极影响:第一,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整个世界笼罩在美国的阴影下;第二给社会主义的传播带来巨大的阻力,国际共产主义陷入新的一轮低梁掘谷;第三给新兴的民族国家提尺渣手升国际实力创造了机会。这些就是关于冷战的的内容。以上的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果有什么错误,请谅解!

2、冷战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冷战这一用语是二战及战后时代的产物。所谓的冷战,我认为就是一种在战争威胁下的军事、政治、经济的较量。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政治与经济是其主要的战场,而军事竞备仅仅是其表象。
在美苏冷战期间,既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也没有发生大国之间的直接大规模的战事。在此期间虽然冲突仍频,小战不鲜,乃至大国之间时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对抗,而且军备、尤其是核军备及竞赛达到空前的地步,然而,这一时期最终没有打破世界和平,仍然保持了全球的大致稳定,总的说来,属于和平时期,是对峙的双方之间兼有对话与对抗、紧张与缓和而趋向对话与缓和的时期。在此期间,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国家或集团之间在和平状态下,进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国民生活水平诸方面的较量,是和平共处、和平竞赛。
冷战最终以前苏联的解体而告终,这场没有硝烟的对战争给以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经济安全建设
苏联解体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冷战后随着国际形势的日趋缓和,越来越多的国家从美苏和日德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认识到,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将不再以军事力量的竞争为主,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将不断上升并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经济安全将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经济手段成为实现政治目的重要方式,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经济外交将更加活跃。
冷战后,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而不再强调所谓的“集团利益”和“阵营利益”。在国际关系中,尤其是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对立和差异被逐渐淡化,不再成为判断亲疏敌友的标准。国家之间的投资、贸易、技术、信息、劳务等领域将越来越非意识形态化,过去那种集团利益的概念也将逐渐淡化,国家利益日益被置于集团利益之上。例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明确提出美国外交的“三大支柱”是:确保美国的经济安全、改编更新美国的军事力量、推行美国的民主人权。在这三大支柱中,把确保美国的经济安全放在首位。俄罗斯经过多年酝酿和准备,制定了《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于1997年八月被叶利钦总统批准。这个《构想》明确提出了对俄罗斯国家安全的威胁不是军事方面,而主要在内政、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其中经济安全也是关键。 近年来,中日和中美之间的经贸互补性和巨大的合作潜力已成为改善和发展双边关系的主要动力。
二、利用经济手段解决国际政治问题
在国际竞争和交流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经济纠纷往往成为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的重要内容。同时,国家间政治上的分歧和冲突也将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来解决。冷战前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的优势和有利地位,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者采取经济制裁、经济封锁,或者实行经济援助、经贸合作,这些手段都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或是为了推行西方国家的“民主、自由、人权”,或是企图干涉别国的内政,颠覆别国政权。冷战后,西方国家改变以往的做法,开始实行“接触”战略,谋求与我国建立某种“伙伴”关系。 1998年2月,欧盟外长会议决定,欧盟及其成员国都不在日内瓦人权会议上支持或联署有关中国人权状况的提案。3月,美国政府也宣布不在该会上提反华方案。在经济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近年来与中国的经贸往来有很大发展。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同化我国的政治制度的目的。
三、强调军事威胁,控制战争规模。
冷战结束后,国际上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消失,而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军事大国。从军事实力上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与之抗衡。因此暴发大规模的战争可能性很小,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其主要的任务。在安全上,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采取军事上围堵、监视与经济上的渗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控制。例如在欧洲,通过北约东扩来防止社会主义力量东山再起;在亚太地区,重新确立了日美安全同盟,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进行修改,把重点防御苏联改为针对中国、朝鲜等国家;安全合作的范围也扩大到包括中国台湾海峡、南沙群岛在内的地区。
然而自从911事件后,恐怖主义活动上升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威胁。经济控制手段不能立竿见影的解决国际安全的问题。恐怖主义作为冷战结束后的遗留物,严重影响则国际安全。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超级大国,在战略上,以先行打击为预防的手段,针对所谓的“流氓”国家以军事打击消灭现政权,建立亲美政权的手段,通过可以控制规模的局部战争,重新建立国际社会秩序。
四、经济外交成外交工作的主要内容
前文已经提到,冷战结束后,国家利益的地位上升,集团利益的地位下降。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态势。无论是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可能拥有本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一切资源和条件,而孤立于经济全球化之外。因此,许多国家政府把发展对外经济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动力。战后的日本和西德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成为经济强国,尤其是日本这样一个地少人多、资源不丰富的小国,经过助多年的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二经济强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大力开展了“经济外交”,大规模地发展对外经济。前德国外长金克尔宣称:经济是德国的命运,经济实力和出口能力将决定德国在今后世界上的政治地位,经济利益是德国外交的重点。因此,1997年德国政府在制定对亚洲的政策时,明确提出要加强经济外交,要对中国、越南及太平洋地区其他国增设贸易和商务机构。
冷战后,各种层次的经济外交空前活跃,许多国家政府首脑出访时都带着庞大的经贸代表团,其主要任务就是与被访国家洽谈经济贸易问题,签定经贸协议等,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外交活动的一大特色。此外,在国际经济交往活动中,会经常产生备种经济纠纷、经贸摩擦,于是,各国又通过外交途径相互磋商,从而产生了“经贸摩擦外交”、“金融外交”等。
五、经济的发展是世界和平保障
发展是战后乃至更长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因素。战后世界经济的空前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各世界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从而制约了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行径和强权政治者的为所欲为。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冷战结束后,由于发展中国家影响的扩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于自身的利益,从某些方面注意推进南北关系的改善。
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两次亚欧会议的召开,洛美协定的续订,外国投资在发展中国家的增加等,一定程度上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有利影响。但是,以不合理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垄断资本占支配地位的货币金融体系,以及受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的一些国际经济和货币机构所构成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加之冷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依然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政策,欺压广大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经济发展有助于缓和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局势,减少军事冲突的诱发因素。原苏联、东欧地区经济的停滞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恶化,是引起人们思想混乱、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直至最后发生剧变的重要原因。第三世界国家内的动荡、动乱和战争,很大程度上与这些国家的贫因、饥荒,或争夺经济资源有关。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乃至某些新兴工业国国内的长期相对稳定局势的维持,是与其经济繁荣、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军事对抗,成为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参考资料:http://wenku.baidu.com/link?url=9AK--_

3、中美贸易摩擦对国际物流发展的影响

中美贸易纠纷包括多哈谈判美对中轮胎特保等这些都是中美经济的反应突出两国内经贸容紧密加深利益冲突加大但双方的问题只在经济层面没有上升到政治层面解决办法只能通过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来平衡利弊创造双赢经济局面他们没有实质影响

4、冷战的根源和影响是什么?

冷战根源就是不理解对方不肯退让结果就是离婚

5、推动和影响国际物流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推动和影响国际物流发展的因素有:
1、 经济发展水平;
2、全球供应链形成;
3、制度环境;
4、技术条件,包括信息技术和 物流装备技术等;
5、区域经济的发展等.

6、冷战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影响

1、冷战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全球一体化发展,也造成了德国、朝鲜等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

2、在冷战大环境下,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所以两方都在极力的避免战争,所以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4、面对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5、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二、启示

1、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流,要坚持和平发展的国策。

2、战争和对抗只能使人类遭受巨大灾难。

(6)为什么冷战是国际物流发展的阻碍扩展资料:

冷战期间重大历史事件:

1、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被普遍地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上的一个新的急剧转变,其对全世界的影响相当于1823年宣布西半球不再受欧洲殖民主义支配的门罗主义。

苏联认为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方面对苏联控制地区与苏俄扩张的一个公开威胁。 “杜鲁门主义”是对别国内政的干涉。

被学者认为是美国、北约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约为主冲坦帆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是二战后的大国主义典型。

2、柏林危机

柏林危机(Berlin Crisis)共有三次,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Berlin Blockade)”,是冷战开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2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

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

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

3、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

它是由于1959年美国在意信圆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和朱比特导弹引起的, 苏联为了扳回战略劣势,而在古巴散雹部署导弹。

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

这次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13天,美苏双方在核按钮旁徘徊,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最后以前苏联的妥协而告终,其中有不少值得总结、反思的经验教训。

迄今为止,古巴导弹危机仍然被认为是人类存亡的最危险时刻,它差点儿酿成热核战争,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对此看法高度一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冷战

7、简述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发展的主要影响。(10分)

【答案】:二战后美苏“冷战”局面出现,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时在全面冷战下还存在局部“热战”。
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世界的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猛稿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虚悄,但却使大国的行动基本上都未超出各自的势力范围。
消极影响:美枝誉孝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了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8、简答冷战的原因,影响及启示?

冷战根本原因:战后苏美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的冲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矛盾的升级。
直接原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直接导致了冷战局面的形成。
冷战的影响:
(1)给美、苏及东西方世界带来了长期的对峙物纯和对抗,阻碍了世界整体化发展,也造成了德国、朝鲜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
(2)在冷战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程度不同的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与改革,基蚂缺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4)面对两搏辩极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冷战的结果: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

9、美苏之间的冷战是如何形成的,冷战带来了那些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戚宴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美苏冷战争霸的局面结束。
(一)段扮美苏从冷战到争霸
1.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美国直到1933年才承认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元旦,美、苏、中、英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作战,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握仔灶争的胜利。这说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能够结成联盟。但是,战争结束后,美苏联盟破裂,转变为冷战和争霸。
2.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推行全球扩张政策。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既是美国在全世界扩张势力的宣言书,也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美苏冷战,使美苏由盟友变成了敌人。美苏冷战,在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在经济上互相封锁;在军事上,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美苏在冷战中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5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和国际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开始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调整。1956年召开了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把“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以缓和美苏紧张关系,寻求美苏共处合作,平起平坐,共同来主宰世界事务。美苏经济军事实力差距缩小,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都使美苏关系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有利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和科技强国,美国推行称霸世界的战略使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50年代后期,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格局逐渐形成。
4.美苏冷战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