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亚速帝国的问题,何时建国、君主是何人、所在地域、毁灭的原因、所在统治内发生的大事件以及信仰?
亚速帝国是继古巴比伦王国之后又一个在两河流域兴起的奴隶制国家,由于率先使用了铁器,并广泛用于军事上,使其在两河及小亚一带所向披靡,第一次把两河流域和埃及统一了起来,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军事制度国家。其兴盛时的及至和衰亡时的山崩之势都十分值得后人深思。
亚速的大致位置处于两河流域北部山区(即今伊拉克摩苏尔地区),其居民主要为讲塞姆语的亚速人和一部分被融合了的胡里特人,在历史上,亚速经历了多次衰落多次兴起,大致可以划分为早期亚速、中期亚速以及亚速帝国三个时期。
早期亚速:
就像两河流域的许多国团轮家一样,早期亚速也同样是在城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城邦制国家,实行的是贵族寡头政治,塌胡信执政者有好几个,权利有限,相互分管不同的工作。这种状况一直到了大约在公元前19世纪末一个名叫沙马实阿达德的人夺取政权后才被改变,他上台之后就积极向外扩张,甚至推进到了地中海东岸,自称世界四方之王。
沙马实阿达德可以算的上亚速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国王,但是好景不长,他一死,亚速就先后遭到了古巴比伦和位于小亚东部的米坦尼的打击,并被后者统治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早期亚速的历史也就到此为止了。
到了公元前1595年,北方的赫梯人逐渐强盛了起来,并开始南下入侵,在赫梯的沉重打击下,米坦尼日渐衰落,亚速乘机摆脱了米坦尼的统治重新建立起一个独立国家,进入了中期亚速。并在公元前13世纪彻底灭亡了米坦尼。
中期亚速:
中期亚速值得一提的是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在他的统治下亚速又恢复了以往的强盛,其武功并不在沙马实阿达德之下,向南攻陷了巴比伦城,往做燃北征服了位于小亚的安纳托利亚部落,并迫使亚美尼亚梵湖地区的部落向其纳供,但是亚速兴盛的快,衰落的更快,在提格拉特帕拉沙尔统治末期或者死后不久的一段时间里,也就是从元前11世纪开始,南方的阿拉米亚人不断入侵亚速,结束了中期亚速的时代。
亚速帝国:
公元前10世纪末,随着周边一些强国的先后衰落,亚速又重新崛起,并由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军事帝国,这就是历史上的亚速帝国。
亚速帝国的强大在于广泛的使用了铁器,不仅是在军事上,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使用了大量铁制农具,使得生产力大大的得到了提高,保障了帝国具备长期作战的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对于奴隶制经济带来的问题是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扩大,这就促使帝国不断的去征战,去获得必要的社会生产力,使得整个亚速帝国时期处于一种征伐与反压迫的恶性循环的状态中。
亚速是军事制帝国,其军队是用铁兵器武装起来的,在当时的世界是是很先进也很有特色的,兵种繁多,有战车兵、骑兵、重装和轻装步兵、攻城兵、辎重兵、还首创了世界上第一只专门的工兵部队,还配备有专门的攻城工具,再加上四周强国的衰落,就使得亚速的军队兵锋所指之处,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抵挡的住。
公元前722年,萨尔贡二世建立起了亚速帝国最后一个也是最强大的王朝——萨尔贡王朝,从萨尔贡二世一直到亚速尔拔尼巴,这一百余年间,亚速帝国几乎不间断的征伐使得帝国的版图达到了最大的规模,建立起了一个东起伊朗高原西部,西靠地中海东岸,西南至埃及,北抵乌拉尔图,南濒波斯湾的一个空前大帝国。
靠战争建立起来的政权是极其不稳定的,版图的不断扩大,使得看似强大的亚速帝国的内外部矛盾不断的尖锐了起来,亚速的侵略战争往往以野蛮凶残著称,帝国统治者想以此来震慑被征服国家部落的反抗,往往所到之处城市被毁,居民大部被杀,财物劫掠一空,但事与愿违,这种暴行遭到了被征服人民的更顽强的抵抗,再加上随着征服土地的增加,对于奴隶的需求越来越大,到了公元前8世纪开始,统治者改变了策略,减少了对被占领地区的屠杀,而是将战俘或平民迁移到亚速附近的地区开荒或从事其他劳动。
亚速是一个依靠武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军事行政联合体,帝国内部民族众多,语言风俗互不相同,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亚速统治者对征服地区的残酷掠夺和压迫引起了当地人民的不断反抗,迫使亚速统治不得不长期用兵,长期的对内镇压,严重的削弱了亚速帝国的国力,这是其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帝国内部同样存在着各种矛盾,有统治者与被统治着的矛盾,也有占统治地位的祭司集团和军事贵族集团的矛盾,更有王室内部因争夺王位的矛盾,例如萨尔贡王朝第二代国王辛那赫里布晚年因宣布立小儿子阿萨尔哈东为储君,引起了其他儿子的不满,竟然发生了其中两个儿子将老父杀死于神庙中的惨事,这些矛盾直接削弱了帝国的实力,是导致其衰亡的又一个主要原因。
2、俄军攻入亚速钢铁厂,乌克兰称有“叛徒”泄密,里面有多少大鱼?
“亚速营”指挥官丹尼斯·普罗科佩科频证实,俄军目前已经进入工厂区域内,而这已经是俄军连着第二天对亚速钢铁厂发起进攻,双方经历了一场“血腥而激烈”的战斗。丹尼斯最后说道,尽管当前的情况非常困难,但亚速钢铁厂内的守军不会投降,他们将继续执行命令,坚守防线。
据乌克兰内政部长顾问安东·格拉申科在社交媒体上发文透露,因为一名亚速钢铁厂内的工作人员背叛了乌克兰,并且告知俄军一条通往工厂的地下通道,所以俄军才会在突然进入工厂内部发动袭击,这都是“叛徒”的错。
北约成员国在乌克兰境内的军事活动十分频繁。有证据表明,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士等地的军事专家都曾为乌克兰军方提供过培训服务。而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特别军事行肆塌动”的计划又来的十分突然,同时俄罗斯在冲突爆发伊始就全面掌握了乌克兰的制空权,因而这些北约教官确实有滞留乌克兰境内的可能。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俄军在亚速钢铁厂的行动却是进进退退,举棋不定。在围攻的最后关头,普京甚至亲自出面叫停了进攻计划。由此可见,亚速钢铁厂的战斗恐怕确实不是其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彼时俄方紧急喊“停”,很有可能是为了进一步甄别厂内“大鱼”的身份,从而制定更为缜密的“收网计划”,确保“大鱼”在活着的情况下被俄军打捞上岸。倘若高官阵亡,其价值便也会大打折扣。
当时有部分亚速营武装人员和乌军从地下钻出来,占据了钢铁厂内的建筑物,试图对俄军进行反攻,但俄军和顿涅茨克武装力量使用飞机和火炮对钢铁厂建筑物实施了轰炸,将这些顽固分子的反击瓦解,也挫败了他们的哗仿阴谋。
有人说这一次反攻,就是为乱雹纤了掩护加拿大将军突围。俄国防部证实了这次突围行动,但并未对加拿大将军被捕发表声明。目前的状况,还是笼罩在迷雾里。此前普京下令停止进攻就引发多方猜测,如今俄军再度停止进攻,又将钢铁厂的“大鱼“推上风口浪尖,这是不是俄军在放长线钓大鱼呢?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驻守在亚速钢铁厂的残兵败将率先向俄军阵地开火了。俄军这边撤离平民,那边已经冒起火光,顿涅茨克武装力量立即选择还击,这时候联合国帮忙撤离平民的行动也只能中止。
也许他们想要趁机扳回一局,让俄军付出点代价,但这么做除了发泄以外,已经没什么用处,至于趁机逃跑更是天方夜谭,如今整个马里乌波尔几乎都被俄军占据,亚速钢铁厂已经成为其中的一座孤岛,独木难支。当下形势也是如此,俄军在攻入工厂区域之后,再次选择了停火,打算在未来三天之内重新开放人道主义通道,帮助撤离困居亚速钢铁厂内的平民。
3、可以搜索的几道历史作业题。求帮忙。
2.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
全球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讲,从物质形态看,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历了跨国化、局部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这几个发展阶段。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
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2.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个具有煽动性的词。拥护者憧憬它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空前的进步和繁荣;批评者断言它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贫困、战争甚至文化灭绝。什么是全球化?我们真的在经历空前的全球化?以往的全球化给我们带来过什么?
什么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
科技进步是一切社会变迁的原动力,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是全球化的依托。交通的进步促进人员和物质产品的全球化,通讯的进步促进精神产品的全球化。当然,两类技术的作用经常分不开。互联网能调动资本,轮船也能传播精神。
抛开技术进步因素,全球化是资本的全球化,亦是关于资本之“主义”的全球化,即利润至上观的全球化——马克思在150年前就讨论了全球化的这个本质。除了战争时期,资本在全球范围里疯狂地追逐利润,每天24小时,从不疲倦。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全球化体现为市场经济体系在全世界的扩张。其他一切方面的全球化,包括国际化的共产主义运动,都从资本全球化衍生而来。若世界市场的扩张是必然的,全球化也是必然的。既然全球化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人们当然希望拥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全球化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时间里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四类变量无限多。既然人们无法预知所有的变量,只好依赖意识形态决定自己的立场。
对众多的支持者而言,全球化是一种基于世界大同理想的意识形态。支持全球化就是尊重“市场规律”,顺应历史潮流。对众多的反对者而言,反全球化是一种基于平等世界理想的意识形态。反全球化就是反对扩大贫富差距,反对霸权。意识形态倾向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然而,笔者在这里不想谈论意识形态,只想就事论事。
我们正在经历空前的全球化?
“日不落”帝国时代的全球化比美利坚时代逊色吗?如果麦当劳、肯德基能体现全球化,中餐馆可是在上上个世纪就在世界各地登陆了,如今其普及程度远非美国快餐能比。我怀疑,今天的全球化被迅速膨胀的“新闻界”给夸张了。
眼下的全球化主要是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引起的,交通技术并没有飞跃的进步。自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以轮船、铁路、汽车和飞机为代表的交通技术出现了质的飞跃,人员和物资的国际交流呈几何级数增长。那个时候移民是容易的,入境管理并不严格,护照也可有可无。美洲就是在那个时代开始住满移民,中国人就是从那时开始改穿西式服装,改用西式笔墨,扛洋枪、住洋房、用洋火、使洋钉,以及下南洋、闯西洋、赴东洋。
即便是资本流动,旧时代恐怕也未必差得远。100年前就有很多中国人在外国人开办的银行里存钱、取钱、借钱。那时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资本输出被列宁看成传统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据说,今天的全球化体现为惊人规模的“金融资本”流动。每天全世界有1万多亿美元在世界金融市场上进行赌博投机,每年全球“热钱”高达400万亿美元。可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当今的国际贸易量才8万亿美元。国际金融赌博能影响地球每个角落的生活?资本是经济的三要素之一,其根本意义在于促进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效率。可是,用于国际赌博的“资本”促进多少效率呢?全球化的脊梁是工业和商业资本,不是“赌博资本”。
电力的使用,广播的兴起,电话的出现,新闻出版的普及,乃至后来的电视时代,上述任何一种通讯技术的进步,其意义未必低于互联网。因此,过去精神产品的全球化程度不亚于今天,精神产品的多元化也不亚于今天。否则,民主思想、共产党人的思想乃至形形色色的其他意识形态怎样传遍19和20世纪的世界?除了巨额的“金融资本”,据说今天的全球化还体现为互联网的兴旺普及。互联网使得信息传输变得快捷和方便。但拥有信息与拥有知识显然不是一回事,信息量的增大未必增加观念的多元化。今日美国人的观念并不比越战时更多元,也不比印度更多元。中国知识界今日的观念甚至不一定比2300年前的战国时代多元。比起今天的大学,上个世纪20年代的北大在思想上难道不是多元化得多?中国人现在的观念当然比20年前多元化了,但那并不是互联网的结果。
两次世界大战加上冷战,绵延80年,切断了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使冷战后开始恢复的国际交流显得突然和新颖。笔者不是历史学家,但倘若某个历史学家告诉我,在上上个世纪和上个世纪早年,人员、物资、资本和精神的国际交流程度高于今天,我不会感到惊奇。
当然,我并没有说未来的全球化不会超过以往的全球化。
全球化带来什么?
无论我们是否处在一个空前的全球化过程里,以往的经验都具有启发性。全球化的历史经验可以分成四大类:道义问题;收益问题;趋同与逐异问题;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问题。而以下四个全球化特征正对应着这四个问题。
1.缺少法治道义的全球化。任何国家内部的市场化都是随着法治环境的逐渐成熟而成熟的。国际的市场化却不是在法治环境下进行的,也就不可能“成熟”。只要缺少世界政府,所谓国际市场的法治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当立法、司法和执法都归于一家,只有理想主义者才去奢望公平,也只有那些最有能力从不公平中获利的国家才去奢谈国际秩序有多公平。如果没有全球的法治政府,所谓“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就不可能是体现国际公义的治理。
2.无法预知国家损益的全球化。抽象谈论在全球化中获益或受损的条件非常困难。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可能获益,也都可能吃亏。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高速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3.刺激追求差异的全球化。全球化导致的“趋同”是浅薄的,全球化导致的“逐异”却是深刻的。追逐不同是全球化时代最深刻的特征。全球化的资本毫无人性可言,它带来激烈的社会变迁,刺激形形色色意识形态的兴起,也必然伴随激烈的社会集团、意识形态乃至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往的全球化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也带来了大革命,带来了国内战争,带来了“世界大战”。
4.促进民族主义和国家疆界的全球化。毫无疑问,近代以来形形色色的国际主义都产生于全球化。可是,全球化带来了更强大的民族主义,带来了护照和海关,带来了人员交往的阻隔,带来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疆界,带来了更先进的武器和更强大的国防。在以往的全球化里,获胜的不是国际主义,而是国家主义,特别是民族主义。在今天,我们看到了“欧洲合众国”主义的兴起,欧洲货币的使用,欧洲边界的巩固,欧洲海关的确立,欧洲防卫的统一。是什么刺激出这种新“西欧民族主义”?美国、日本、西欧……哪一个还在谈论国际主义?当人们已经把保卫疆界安全的战场延伸到外太空,谁还能说全球化消灭国家疆界呢?曾几何时,为普世欢乐而设立的奥林匹克和世界杯居然成了民族的角斗场,国家之间的竞争,甚至成了在民族国家内部进行竞争的资本。
结 语
为了“经济效益”,人们从辽阔分散、自给自足的乡村走入了城市。他们密密麻麻地住在一起,近在咫尺,相互依赖,但只有依靠斤斤计较、彼此竞争、相互倾轧才能生存。城里的人们看上去没什么不一样,可每个人都从骨子里在追求与众不同。惟有不同才能在生存竞争里脱颖而出。残酷的市场竞争使越来越多的“村民”逐渐变成缺少道德感、失去了正义观的人,他们崇拜资本所带来的一切“文明”,或者根本就是崇拜资本本身。人们很自然便忘记阿富汗贫民的生命与世贸大厦里的生命是平等的。他们会为纽约2000多条“文明的”生命燃起祭奠的蜡烛,但绝想不到为阿富汗那4000多个“野蛮的”殉葬者焚一炷香。人类可以公然声称自私自利和弱肉强食是其本性,并能导致“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如此的人类,只好用钢铁制造的防盗门来取代分隔家庭的篱笆,用武装到牙齿的警察来取代调解邻里纠纷的长老。当贫穷辽阔的地球村变成了繁荣细小的地球城,各自的“国家利益”理所当然地成为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武力也自然成为安全和秩序的前提
当国际化开始倾向于代指这样一个过程时???,今天的全球化用来区别一系列的趋势,很多是在二战后变得尤为突出。它们包括:
全球范围内的通用标准的数目的增长,例如:版权法
国际贸易以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更快的速度增长
由跨国公司控制的世界经济的股份的增长
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
更多的国际间的文化影响,例如通过好莱坞电影的出口
文化多样性的减少
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诸如互联网和电话等的技术使得共享的信息资源不断增长
移民的增长,包括非法移民
很多的趋势被各种各样的全球化支持者的组织看作是积极的,在很多情况下,全球化受到政府和其它人积极地推动。例如,有这个样一种经济理论:相对优势使得自由贸易可以使得资源分配变得更加有效,并且对参与贸易的双方都有利。
二战后通过很多诸如关贸总协定等的国际组织已经使得国际贸易间的障碍得到相当大的降低。特别是从关贸总协定演化而来的世界贸易组织:
提升自由贸易
商品:较少或消除关税;建立自由贸易区来降低关税
资金:减少或消除资金控制(资金控制会影响贸易发展)
减少、消除对当地产业的津贴补助金(达到公平贸易)
知识产权保护
在国家间对知识产权法律进行协调(通常来说,是添加更多限制)
跨国界承认知识产权限制(例如,在中国获得的专利权可以在美国获得承认)
也有很多反全球化运动认识认为这些是有害的。
3. 什么是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一般是指由于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进而使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出现崭新面貌。
产业革命的历史进程
第一次产业革命亦称工业革命,系指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随着市场的扩大,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日益不能满足需要,资产阶级为追求更多的利润,广泛采用了新技术。产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首先从纺织业开始,八十年代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促使产业革命进一步深入,遍及化学、采掘、冶金、机器制造等部门。继英国之后,法、德、美等国也于十九世纪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物质基础,使之最后战胜封建制度而居统治地位。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的一系列发明、创造,构成了世界范围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873年爆发了空前深刻的世界经济危机,企业之间、部门之间、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一系列的工业发明创造。其中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导致了“电气化”时代的到来;内燃机的出现,促进了石油的开采;电话、电车和无线电的发明,进一步便利了交通。从而形成了世界范围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这一时期中,炼钢技术的改进,化学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不仅使原有的重工业部门(钢铁、采煤、机器制造等)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形成和发展起来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如电力、电器、化学、石油、汽车和飞机制造等,使世界工业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到十九世纪末,重工业在世界工业中开始占主导地位。继英国之后,美、法、德、日等先进国家实现了工业化,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工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向全世界的扩展,促进了交通运输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农耕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有了显着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国内生产集中垄断和社会化过程的不断加强,国际间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国民经济军事化的不断发展,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中,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科学技术革命,人们称之为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这次科学技术革命是以核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海洋的开发为其主要标志。科技革命波及各个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科学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崭新的工业部门,如高分子合成工业、核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航天工业、生物工程、激光光导纤维等工业。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控制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取代了部分人脑的工作,大大增强了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主要工业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这些国家的农业也实现了现代化。人类在向海洋索取资源和征服宇宙,以及探索新的能源、原料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此外,被称为第三产业的非物质生产部门,也得到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尤其是微处理机的广泛采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劳动、生活方式,微处理机正在进入家庭生活,将产生难以估量的社会影响。
产业革命的概念框架体系
对产业革命的分析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框架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有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和罗斯托的起飞理论。
(1) 技术革命浪潮
技术革命浪潮到来的典型特征是重大的发明成批涌现。在技术革命浪潮出现之前,科学家们已经为将要做出的发明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他们做出了科学上的一些大的发现或者提出了一些崭新的理论,他们本人往往还对这些发现或者理论的应用提出过一些设想。但是,由于技术或者资金方面的限制,或者仅仅是由于科学家本人对发明缺乏兴趣,这些科学发现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停留在理论的水平,这段时期可以被叫做科学革命的时期,也可以被看作是技术革命浪潮的潜伏时期。不过,由于这段时期延续的时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不把这一时期当成是技术革命浪潮的一个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上出现了对解决一些重大问题的迫切需求,这时,发明家就会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会根据其对相关科学发现的理解和掌握,结合他们对问题本质以及社会需求的深入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才能,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发明出可以帮助社会解决问题的新产品。我们注意到,在一个发明刚刚做出的时候,新产品往往非常简陋,工作效率低下,而且经常会出现故障。因此,不断有人对原先的发明做出改进,在此过程中,也不断会有新的发明出现。到技术革命浪潮的后期,技术成熟的实用性强的产品终于出现,这种产品的批量生产以及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引发了产业革命的下一个浪潮—— 商务革命浪潮。
(2) 商务革命浪潮
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意味着生产函数的改变,这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正是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的破坏”,它首先要打破原有的生产要素组合,这就会遇到重重阻力,能够克服这些阻力把创新进行到底的正是熊彼特所说的企业家。企业家具有不畏风险敢于创新的精神,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企业家经常会放弃原先报酬丰厚而又稳定的职位,从头开始去创建新的企业。因此,商务革命浪潮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创业公司的成批出现,在这些新创业的公司中,有相当一部分因为经营失败而被迫关闭,但少数坚持下来的公司却成了新一代的龙头企业。新公司的建立为商业界带来了崭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迫使老的企业重新思考他们一贯的经营方式。于是,在新老企业的竞争中,日趋完善的新的作业流程和管理方式逐步得到普及,成为行业界普遍接受的标准经营方式。在商务革命蓬勃开展的过程中,通过企业的营销活动,新技术和新发明的优越性逐步被广大消费者所认识,一旦基于新发明的产品的性能和价格到了广大消费者可以接受的水平,草根革命就开始了。
(3) 草根革命浪潮
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有着不同的步调,富有的以及热衷于新技术的消费者会首先购买基于新技术的产品。如果这些产品的确物有所值,那么,在这些早期消费者的示范下,新的产品会迅速普及开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新产品,新产品的款式也随之增加,以便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大量的消费者在使用新产品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发现产品的一些新的用途,使产品市场进一步扩大。新产品的普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进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最终引发了社会的全面变革。在草根革命的后期,新产品几乎充满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人们对它们早已视而不见,完全忘记了这些产品出现以前的生活。
对产业革命的理解
对产业革命的理解有很多不同意见,有人提出有一次产业革命,有的人提出有多次产业革命,最多的有提出有五次产业革命,所谓革命的含义是指它的整个组织结构、架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产业革命。产业是社会经济运行的一个基本组织结构体系。产业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社会活动的发展,在生产活动的不断体系化、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应该说,在人类社会的远古时期,不存在产业形态,到了古代社会形成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业。但是,在简单的农业和简单的畜牧业生产之间的联系是偶然发生的,还没有形成体系,这是产业的萌发期。到了商业和手工业产生的时候,才真正形成了一个产业体系,就是以农业为主体,畜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手工业和商业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分化出来,各个部门之间形成了持续的经常性联系,形成了一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初步的结构体系。到这个时候,基本的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了。有人就把这一过程称为产业革命,我认为这不是革命,这是产业的初步形成时期。产业革命由新的力量所产生的,从16世纪开始蕴育,工业机器生产体系的形成,使整个产业结构体系从根本上发生了的变革,这才称得上革命。也就是一般所说的18世纪中叶,爆发于英国,以蒸汽机的发明、使用与实用化为标志的机器大生产。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社会生产体系和经济运行方式的形成,才标志着产业革命的发生。这场产业革命发生时,整个社会经济的骨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点在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中已经形成共识。在当代,又发生了新的一场产业革命,这次革命也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技术革命,或新产业产生,而是整个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我们可以从近代产业革命到现在产业革命的延续和发展来说明这个问题。
当代产业革命的特征
当代产业革命的变革其突破是以技术进步的方式的变革为先导,技术创新形成一个新的社会生产部门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是以机器化生产、机器生产、机器生产体系的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的机器基本上是以手工劳动制造出来的,是一些能工巧匠用手工工具制造的,甚至连总体的构思设计也没有。例如蒸汽机的改造,在中世纪的时候就有了蒸汽机,主要是用于煤矿抽水,但没有真正达到实用化的水平,还不可能作为一种动力设备用于加工制造生产过程之中。蒸汽机的发明人瓦特实际上并没有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只是一名能工巧匠,经常到大学里面修理蒸汽机,受过一些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当时蒸汽机在大学里作为教学模型来使用,经常出现故障,需要修理,能工巧匠成了引发第一次产业革命迎碰机遇之人。瓦特在修理的过程中对蒸汽机进行了改进,最终使之达到实用化的水平。由于人造动力机械制造业的全面发展,使新一代的机器可以由机器来生产,从而形成了整个的大机器生产体系,这是以机器生产体系形成为主要特征的,也就是一般人所称的传统工业化进程。
当代的产业革命是以整个社会技术进步方式的变革,以技术创新产业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技术进步方式的变革应该说早就开始了,这一变革具有深度科学化、高度社会化和系统产业化这样三个基本特征。
在第一次产业革命时,科学的作用是很小的,技术的创新基本上是靠经验悟通的。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根据经验不断摸索和积累,对生产工具进行改进,第一代的机器也是靠经验积累摸索创造出来的。第一代的机床与手工工具的差别并不大,无非是动力系统用蒸汽机来取代。科学家科学研究的问题也还很少与工业生产的技术改进相联系。
19世纪中叶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业技术的发展与科学日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了,比较典型的事例就是电力电气工业的产生。在这之前的工业生产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并且依靠感官经验就可以把握的。电力工业产生后,依靠简单的经验是不可能理解的,因为电磁的作用过程只有依靠理论抽象思维才能把握,没有对电磁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发明电动机和发电机。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发明实际上是在科学家直接参与、在科学理论指导之下产生的,是科学化的产业化技术体系,是科学倾斜于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更有甚者,化学工业整个工业的名称是用学科的名称来命名的。化学工业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工业,在人类产生之初就有化学工业的萌芽。但直到19世纪中叶,它与科学还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当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工业体系名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主要靠日常生活于原始萌发生产经验的积累,是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不断积累的产物。到19世纪,由于偶然的机会,产生了有机化学工业。在钢铁工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称为煤焦油的废物。在对煤焦油如何进行处理的研究过程中,偶然发现它可以用做生产染料的原料。由于当时染料的价格很昂贵,于是各国竞相利用这一技术生产染料,很快形成了一个新的庞大的社会生产部门 ——有机化学产业。化学这门学科的很多理论要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过程,比较容易工业化,所以在现在的化学工业中,很多企业都拥有实力很强的实验室,现代化学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在实验室中萌发试验生产出来的。化学工业早已是深度科学化产业领域。
实际上,从19世纪中叶开始,技术进步的主体力量已经开始变化,受过系统科学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家正在成为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当然,这还仅仅是在个别的产业中,大部分产业的发展仍然依靠经验进行技术改进。社会的进步是不平衡的过程,有快有慢,越是传统的领域进展越缓慢,而传统领域经过科学的改造也是发展的必然。20世纪之后,这一进程越来越普及,到现在,可以说,绝大部分具有了这样的特征。比如项目的立项,就是根据科学的分析提出研究要达到的目标。这一做法从19世纪才开始,现在已非常普及,任何一个项目在开始之前都要作可行性研究。这些都是根本性变革的表现。现在,任何一个具有突破性的进步,都是在许多人的合作之下以科学研究方式展开的,仅仅依靠某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高度社会化又是当代技术创新又一基本特征。
当代产业革命是技术进步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深度科学化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一过程的主要推动力量已经转移到受过系统训练的工程技术人员。我国的老一代革命家非常重视技术革新、技术进步,但是没有认识到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已经发生了变化,工程技术人员对技术进步发挥着主导作用,还认为是第一线从事生产的能工巧匠。所以,我们当时评选出了许多技术革新能手,都是第一线的能工巧匠。这在微观上挫伤了许多工程技术人员投入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在宏观上制约了技术创新产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
4、亚速国在古代是什么国家,它的简介
亚述帝国简介:
亚述(Assyria)古代西亚奴隶制国家。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公元前三千年代中叶,属于闪米特族的亚述人在此建立亚述尔城后逐渐形成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城邦。
亚述帝国的首都是尼尼微。
尼尼微简介:
尼尼微 (Nineveh),西亚古城,是早期亚述、中期亚述的重镇和亚述帝国都城,最早由古代胡里特人建立。位于底格里斯河上游东岸今伊拉克摩苏尔附近。意为“上帝面前最伟大的城市”。其址位于伊拉克的北部,底格里斯河的东岸,隔河与今天的摩苏尔城相望。《圣经》中曾提到尼尼微城名:“耶和华必伸手攻击北方,毁灭亚述,使尼尼微荒芜,干旱如旷野。”
曾经在《圣经》中出现过的名城尼尼微却在很长时间里消失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烟尘中。许多探险者千辛万苦寻找它的踪迹,但直到1842年这座古亚述王国的首都才终于得以现身。
亚述帝国史:
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属于闪族部落的塞姆人来到西亚北部定居,他们构筑了亚述城,所以被人们称为亚述人。随着历史车轮的隆隆前进,当地的土著苏巴列亚人已经部分地融合到塞姆人里面了。在古巴比伦受制于喀西特人时,古巴比伦王国的藩属亚述趁机坐大,当亚述帝国兴起茄枣之时,强大的古埃及已然衰败,古巴比伦四分五裂,而米底(现今的伊朗一带)和波斯(现今的伊朗一带)尚未兴起,看来亚述人把握火候的功力还是相当不错的。
最早的亚述帝国位于今伊拉克北部底格里斯河上游的一小块地区,其疆界东至扎格罗斯山,西北至马希奥斯山,西与辽阔的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草原接壤,南临下扎步河,北接亚美尼亚高原。从事于畜牧业让亚述人拥有了马上征战的能力和养成了彪悍的性格,穷兵黩武的亚述王从不满足于已占有的土地,几乎每一任国王都秉承血腥的扩张政策,不断出征,企图统一当时他们所知道的世界。
亚述人崇尚武力,认为武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手段,所以血腥的胜利与悲惨的失败总是在他们身上交替出现,要么处于君临天下、睨视寰宇的地位,要么处于被征服的悲怆境地。公元前1600年左右,巴比伦和亚述都受到了美索不达米亚以外的外族的统治。公元前1400年左右,侵略者被驱逐之后,亚述控制了巴比伦。公元前1200年,亚述帝国在国王格拉派尔塞强有力的统治下曾一度繁荣昌盛,然而在格拉派尔塞去世后,帝国一度衰落。公元前883~公元前627年,在国王辛拿切利甫和国王阿西巴尼浦等人执政期间,帝国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伦尼亚和埃及等地,除了希腊和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几乎都被它占领了。
公元前8世纪后,铁器的普遍使用让亚述统治者有了对外实行军事扩张的有利工具。统治者把国家建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机器,常备军的规模大大超过了近东任何其他民族。有人说,亚述人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战争的艺术。公元前745年~公元前727年,亚述国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实行了卓有成效的军事改革,他改组闷纳铅军队,实行募兵制,建立了一支由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工兵组成的世界上兵种最齐全、装备最精良的常备军;他同时还注重武器的改进和军事工程的建造;侦察兵和谍报员也有其特殊地位。军事在亚述发展成为完善的、有系统的科学。亚述军队还拥有当时最强大的攻城武器“投石机”和“攻城锤”,还有渡河的充气皮囊。提格拉特帕拉沙尔在位时,帝国军队打败了劲敌乌拉尔图,并征服了整个叙利亚地区,兼并了巴比伦,进而使疆域东临伊朗高原,西抵地中海以至埃及,北到南高加索,南至波斯湾,以底格里斯河畔的尼尼微(今伊拉克摩苏尔附近)为都城,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军事帝国。看来,拜伦所说的“亚述王如饿狼扑向羊群般袭来”所言不虚。
尚武的亚述人使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惩治敌国民众,这种残忍的手段估计现代只有丧尽天良的日本人才干得出来。他们把成千的战俘绑在上端削尖的木桩上,让他们在痛苦中慢慢死去;他们敲碎战败国居民的头颅,割断他们的喉管,烧毁他们的房屋,抢走他们的财产,掳走他们的妻儿,甚至对襁褓中的孩子也不放过,毫无人性,实现典型的三光政策。公元前743年,亚述军队进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城破之后英勇顽强的大马士革士兵被亚述军队斩下的首级竟然堆成了一座小山……由于亚述人的行为异常残暴,犹太人将尼尼微称为“血腥的狮穴”。
公元前722年,萨尔贡二世即位。在他统治时期,亚述军队蚂好打败了以色列、埃及,镇压了埃及支持的叙利亚和腓尼基等地的起义。萨尔贡二世使亚述帝国进入鼎盛时期。萨尔贡二世的长子辛拿切利甫在位期间竭力扩大先父的战斗成果。尽管辛拿切利甫的战绩卓然,但真正让历史铭记他的还是他兴建的“盖世无双皇宫”。这座皇宫建在山上,围墙长达12.5千米,山石至少有5处因修造城门而被断开。皇宫包括两座亚述风格的大殿、一幢椭圆形建筑物以及一座植物园和一座凉亭。宫殿四周花园环抱,园林水源充足,葱翠繁茂;殿内设施齐全,由水井、滑轮、吊桶等组成的精致的供水设施可将水送到国王的浴室;一个带轮子的火炉在冬天为房间供热。在这座宫殿的西北,辛拿切利甫还为他的后妃们盖了一座后宫,为皇太子盖了一座东宫。辛拿切利甫还加宽了尼尼微的马路,增建了城市公园,修建了供水网,从郊外60千米处引水入城。
在辛拿切利甫之后的亚述王伊萨尔哈东手中,亚述帝国达到又一高峰。公元前671年,伊萨尔哈东远征埃及,攻占孟斐斯城,使亚述成为地跨西亚、北非,版图几乎囊括整个西方文明世界的大帝国。
伊萨尔哈东之后继位的是世界文明史上赫赫有名的巴尼拔,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博学多才,堪称政治家和外交家。巴尼拔兴建了巨大豪华的巴尼拔王宫,并在宫中设置泥版图书馆,收集当时亚述人所知的全世界各地的书籍。巴尼拔曾对一位巴比伦大臣下令,“只要你知道而亚述没有的稀世碑匾,都给我找来”。图书馆的藏书室里堆满了刻有亚述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版,内容涉及语言、历史、文学、宗教、医学及天文等方方面面,是研究当时历史最宝贵的资料。在军事方面,他身上同样有他喝血的先辈们的残忍。为了威吓不顺从的人,他下令把敢于反抗亚述统治的居民,不论老人、妇女和儿童都斩尽杀绝。
亚述帝国虽然幅员辽阔,但它立国的方式注定了它不可能永世长存——它借助血腥掠夺、残酷镇压建立,所以它不可能巩固。看来历史真的是相通的,两千多年后的中国元朝也有一个庞大的疆域,但由于元统治者信奉“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的信条,其统治最终只持续了160余年。巴尼拔去世后,亚述帝国迅速瓦解,埃及宣告独立,叙利亚和腓尼基也不再俯首听命;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和米底人结成反亚述同盟。公元前614年,米底人攻下亚述城,在这血腥的城市里,战车飞驰,战马嘶叫,骑兵飞奔,矛头锋利,剑光闪闪,碧血横飞。城中居民遭到屠杀,连儿童也不能幸免。亚述帝国最后的国王辛沙立希孔和他的宫殿一起被烧成灰烬。公元前605年,亚述军队在卡尔赫美什进行了它历史上的最后一次激战,然后这个庞大帝国连同它的首都就从地面上消失了。
亚述军事帝国的残暴征服和它所采取的高压统治政策以及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给各地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激起了被征服者的不断反抗。曾在历史上称雄一时的亚述帝国灭亡,帝国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瓜分,此时距亚述的鼎盛时期不过50余年。指望军事强盛带来的权力和安全,到头来却成了笑料。黩武主义曾赢得了辉煌,但最终却是遗恨千古的悲哀,以战争而称霸,还以战争而使自身最终灭。收起
5、对付亚速钢铁厂的守军,俄罗斯为何不采用“水淹七军的战法”?
自从俄乌战争爆发后,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就受到了全世界民众的高度关注,而在进攻亚速钢铁厂的时候弊祥禅,俄罗斯却进展十分缓慢,因此很多国内的网友开始纷纷献策,希望俄罗斯能够采用类似于古代“水淹七军”的战法,来攻破亚速钢铁厂的防守。
不过根据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俄罗斯之所以不采用类似于“水淹七军”的战法,就是因为亚速钢铁厂内部有很多的北约人员,除此之外,亚速钢铁厂内部还有大量的平民,而更重要的则是,亚速钢铁厂排水系统较为完善,所以采取“水淹七军”的战法,并不能够取得太大的效果。
一、亚速钢铁宴仔厂有大量的北约人员,所以俄罗斯没有采取“水淹七军”的战法俄乌战争表面上,虽然是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两个国家的战争,但实际上,却是俄罗斯与北约方面的一次博弈。尽管北约方面并没有公开宣布派兵支持乌克兰,然而在背地里,北约派出了大量的雇佣兵以及其他的工作人员暗中帮助乌克兰对抗俄罗斯。
在俄罗斯进攻的亚速钢铁厂内部,就存在着大量的北约人员,如果俄罗斯能够活捉这些北约人员,那么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上,无疑会占据主动优势。
如果采取“水淹七军”的办法来攻打亚速钢铁厂,尽管能够对俄罗斯的军事攻势起到很大的帮助,但是这却会让俄罗斯陷入极大的被动,因为一旦造成北约人员出现伤亡的情况,那么必然会导致北约方面加大对于乌克兰方面的支持,一旦造成这样的局面,俄罗斯将会面临更大的压力,所以俄罗斯才会在进攻亚速钢铁厂时,没有采取“水淹七军”的战法。
由于亚速钢铁厂规模十分庞大,所以在亚速钢铁厂附近,有很多的老百姓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由于俄乌战争爆发的非常突然,导致这些老百姓并没有及时撤离到安全区域。
如果俄罗斯为了攻占亚速钢铁厂,就采取“水淹七军”的战法,那么必然会导致这些无辜的老百姓出现人员伤亡情况,一旦这些事情被北约媒体得知,那么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将会变得更加负面。
正是为了避免伤及无辜,俄罗斯在攻打亚速钢铁厂的时候,才没有选择拼尽全力,因为俄罗斯如果只想要占领亚速钢铁厂,那么俄罗斯完全可以动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是俄罗斯为了保障平民的安全,并没有选择这么做,可以说俄罗斯在这场战争中考虑非常多,不然的话,俄罗斯不可能让自己的攻势在亚速钢铁厂地区停滞这么久。
由于亚速钢铁厂紧靠亚速海,所以俄罗斯如果采取“水淹七军”的战法,肯定能够取得不错的成效,但是俄罗斯却并没有选择这么做,因为俄罗斯很清楚亚速钢铁厂是苏联时期的重要产物。
为了造好亚速钢铁厂,苏联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以及资金,所以亚速钢铁厂的排水系统要比大家想象的更出色一些,如果使用“水淹七军”的战法,俄罗斯必然会出现攻击势头延缓的情况。
俄罗斯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要完整的保留亚速钢铁厂,因为亚速钢铁厂对于俄罗斯同样非常重要,所以俄罗斯在进攻亚速钢铁厂的时候,并没有展现出多么强大的进攻力。
从俄罗斯方面的举动来看,俄罗斯肯定是希望占领亚速钢铁厂的地面建筑,从而彻底压迫亚速钢铁厂地下设施里的乌克兰军队,因为只有占领地面建筑,乌克兰军队才能够彻底放下抵抗。
结束语虽然俄罗斯军队暂时在亚速钢铁厂附近陷入了僵持状态,但是我相信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俄罗斯肯定能够顺利占领亚速钢铁厂,不过没有选择“水淹七军”战法的俄罗斯军队,肯定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所以可以预见的就是,俄罗斯在此次军事冲突当中租尘,必然会出现大量的人员伤亡情况。
6、美国紧急任命新的北约总司令,是不是与俄军抓到亚速钢铁厂的“大鱼”有关?
北约换了新的司令官,克里斯托弗·卡沃利悄然登上北约的官网,原北约司令美国空军四星上将沃尔特斯悄悄“撤销”了。北约总司令的上任往年都有非常隆重的仪式,今年却是很低调,故意让人忽略这件事情,联想到媒体说的“亚速钢铁厂内的大鱼”,很多人都猜测这条大鱼是不是真的存在呢?或者是这条“大鱼”确实很大,不然北约也不会有这样的异常动静。
其实北约司令长官今年更换人员是因为到期了,原本预期的日子是在2022年的6月份,但是突然提前到5月份,而且更换方式更是静悄悄的,原来的北约司令美国空军四星上将沃尔特斯更是很多天都没有消息了,让人琢磨不透,他去干什么了?
俄媒:亚速钢铁厂内有英美法高级军官
据顿涅茨克领导人的顾问表示:被俄军和顿涅茨克军队封锁的马里乌波尔亚速钢铁厂内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的高级军官。
这样的一席话瞬间让很多人都有兴趣了,为什么他能这样肯定呢?因为据亚速营成员、还有被俘人员和从钢铁厂出来的平民都这样说,那里有来自欧洲的高级军官,更有法国总统马克龙频繁打电话提出请求,也能证实亚速营里确实有些“大鱼”。
这条“大鱼”目前的袭纳说法有很多种,以下是最有争议的几个:
第一、加拿大将军卡迪厄
有报道加拿大中将特雷弗·卡迪厄退役后前往乌克兰,但是没有可信的证据证判笑实他在马里乌波尔的亚速钢铁厂,也没有明确的证据证实他被俄方抓获并被带到莫斯科受审。
不过很多小道媒体说是这位中将在马里乌波尔试图逃跑时被抓获,不过没有得到证实。俄罗斯官方媒体俄新社在亚速钢铁厂外采访了一名从钢铁厂撤离的该厂员工,她对媒体说:“乌克兰军人说,有一名将军在地下室的某个地方。他得到了任命。他是亚速营的。他是雇佣兵,其本人与泽连斯基有联系。”
目前有很多媒体和小道消息都说是卡迪厄将军被捕了,不过俄罗斯官方和媒体都没有给予回应,加拿大人也开始进行辟谣,说是卡迪厄目前还在,并没有被逮捕。这条大鱼是不是卡迪厄中将真的很难说,他应该在乌克兰,但是没有被捕拍冲没,不然的话早就被曝光了。
第二种、拜登的儿子
关于拜登儿子在亚速营的消息开始传播的沸沸扬扬,都没有确切的证据能证明这位公子哥是不是真的在乌克兰呢?很多人把这个消息当成故事停一停,不过最近美国第一夫人,也就是拜登的太太突然造访乌克兰,这样的动作令人寻味了。
乌克兰正在热火朝天的和俄罗斯掐架,这时候美国第一夫人去这里给乌克兰人民打气吗?还是说儿子是真的在乌克兰呢?我们拭目以待。
第三种、北约司令沃尔特斯
虽然这位司令的任期是到6月份才结束,但是现在进入5月突然就被美国总统给替换了,也没有交接仪式,也没有两位将军的交接,据说这位司令也很久没有在公众面前露面了。
什么情况呢?是不是这位司令官才是亚速营内最大的“大鱼”呢?估计很快就能水落石出了。
如果这位中将真的是在乌克兰,真的身处在亚速钢铁厂内的话,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美国突然更换了北约新司令官了,这么突然,这么急促都能解释的通了。
新上任的克里斯托弗·卡沃利中将,之前任美国陆军非洲部队司令,出生于德国,在俄罗斯留过学,精通俄语、法语等,拥有耶鲁大学俄语和东欧问题研究硕士学位,是个俄国通,还有阿富汗战斗经历,履历十分光鲜。
是不是因为有“大鱼”在亚速钢铁厂里,所以美国才不得不急切地更换北约总司令呢?这是一个有疑问的地方,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