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乳胶枕一般用什么牌子的?
中国乳胶枕品牌十大品牌有。真爱:中国驰名商标,浙江省著名商标,是世界上最大的毛毯生产基地之一。幻知曲:始于1945年美国,致力于研究开发高品质睡眠相关产品的公司,顶级乳胶品牌。维尔:中国最早生产拉舍尔毛毯的厂家之一,山东纺织工业办公室重点出口产品生产基地,中国名牌等等。
2、问几个国际贸易的问题!!高分!!
应该是“出口主导型经济”或外向型。日本大多数产品是靠外销的。
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超过四万美元,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GDP方面,按照国际汇率排列的话,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世界第2位,为52900万亿美元(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第14位。 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3位(次于美国和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第16位 。此外,日本还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2004年末,日本在海外的纯资产达1.8兆美元,也是世界最大。
政府以资本扶持工业与企业、强大的劳动力、高科技的发展以及较低的军事预算比例(占GDP的1%),帮助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并成为当今仅次于美国的科技强国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系。日本的经济特点是生产商、供应商和经销商的紧密结合、强大的企业联盟、紧密的团队合作、年功序列制、终身雇用制等 。最近,日本的企业为了谋求更多的利润已经开始部分放弃这些制度。
日本的服务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业、航运业、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占GDP占最大比重,而且处于世界领导地位,首都东京不仅是全国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更是世界数一数二的金融、航运和服务中心。东京证券交易所年交易量在全世界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2006年东京证券交易所总市值达549.7兆日圆,也是世界第二。
自二次大战后,日本的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尤其电子产业和汽车制造业。日本的电子产业和高科技著名制造商包括索尼、松下、佳能、夏普、东芝、日立等公司。汽车业方面,日本公司的汽车生产量超越美国和德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其中丰田、本田、日产和 铃木等制造商,均有出产汽车行销全球。日本拥有世界资产最庞大的银行邮储银行,三菱UFJ金融集团、瑞穗金融集团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团在世界金融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日本经济自1960年代到1980年代保持了20多年的高度成长,被誉为奇迹:1960年代池田勇人内阁提出“所得倍增计划”,经济出现平均10%的增长;1970年代初期虽然遇到石油危机,平均仍有5%的增长;1980年代则为平均4%的增长。而从19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趋于不景气,主要是由于1980年代末的过度投资所造成的资产膨胀,以及证券及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最终在逾放比过高与日圆不断升值下,泡沫经济瓦解。政府改革经济的努力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效。2002年2月以来日本的景气一直扩大,创下了战后最长的景气复苏期纪录,不少企业创造了历史最好业绩。
2007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随着两国领导人在2006年克服双边关系发展障碍进行的一系列铺垫,中日贸易也不负众望地有所突破——贸易总额首度超过了2000亿美元。昨日,来自商务部新闻办的消息称,2006年全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2073.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2.5%。这是两国全年贸易额首次超过2000亿美元。日本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中日经贸合作具有互补性和双赢效果、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经过长期的合作与磨合,中日双边经贸合作已经进入市场轨道,双方业务部门之间已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发挥重要作用,而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合作的负面影响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这也是未来中日经济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中日两国经济依存度的增大,在客观上要求双方必须进行深入合作。日本经济的持续复苏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也同样需要加强两国经济合作。随着中日两国政治关系的转暖,经济和政治两个轮子一起转动,估计近中期中日经济关系将有较大的发展。
1.2007年中国大陆可望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0~2005年,日本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为8.2%,而同期日中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19.2%。日中贸易占日本外贸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10%上升到2006年的17.2%。2007年和近、中期中日贸易还将进一步扩大,其理由有以下三点:第一,在世界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中国将会向世界市场提供更多的产品,因此,使得中国从日本进口关键零部件将继续增多。第二,目前中国已成为日本举足轻重的出口地区,中国国内对日本产品需求旺盛,日本的汽车、数码电子产品等家电产品对华出口将持续扩大。第三,企业内国际分工及生产工序分工将会出现新的进展。按价格和性能的资源配置将会进一步深化,在中国当地难以生产的半导体电子零部件、汽车零部件等附加价值高的产品还将大量从日本进口。同时,日本也将大量进口中国生产的通用产品或零部件。从2004年起,中国(含香港)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中国大陆迟迟未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6年,日美贸易占日本外贸的比重为17.4%,仅高于中日贸易0.2个百分点。同年日本对外贸易增长9.7%,对美贸易增长7.2%,而对华贸易增长更高达11.5%。若不出现意外,2007年中国大陆将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2.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可望得到恢复,非制造业投资将持续增加。导致2006年日本对华投资锐减的直接原因是近年特别是2005年高速增长后间歇性调整以及2006年日本在运输机械等主要行业对华投资新增项目减少。中国国内投资环境变化、日本企业分散投资风险的行为等因素并不是这次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锐减的主要原因。况且与贸易相比,投资更容易出现大起大落,倘若增加或减少若干个大项目就可能引起很大波动。尽管2006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出现大幅度减少,但金额仍为46亿美元,在我国引资国别和地区中居第一位,总排序也仅次于香港和维尔京群岛,居第三位,亦属于正常范围。鉴于中日之间政治关系正在回暖,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可能会很快得到恢复。事实上,在“政暖”的大背景下,许多日本大企业预计向中国投资的大项目明显增加。例如,三洋电机、麒麟啤酒、ALSI、三菱化学、DAIKIN工业、住友商社、SBI控股公司、佐川急便、伊藤忠商事等大企业都确定了2007年对华投资的大项目。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日本企业对外投资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今后,日本在继续向中国投资的同时,为了分散风险,还会继续增加对印度、越南以及其他地区的投资,但在近中期,甚至中长期,以中国为中心的投资大趋势不会变化。其原因在于日资企业在中国已经投入相当大的资本,在生产方面双方已经建立起了紧密的配套关系。日资企业对华投资时间比较长,经验比较多,据JETRO在2006年3月实施的问卷调查表明,回答“扩大对华商务”企业达到76.8%,位居各国榜首。另据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的调查,80%左右的在华日资企业盈利,这是日资企业希望扩大在华商务的基本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方向正在发生变化,即制造业的投资大幅度减少,但金融、证券和保险业的投资大幅度增加。例如,三菱东京UFJ银行于2006年6月向中国银行股份公司注资1.8亿美元;大和证券SMBC于6月宣布以26.2亿日元接受上海广电集团(SVA)和NEC的合资公司增资的部分股票。其他商业及服务业的投资也大幅增加。非制造业投资的增加标志着日本对华投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今后的投资方向将从现在的制造业为主转向第三产业。
3.需要作出政治决断的大项目可望得到启动。“中日高级经济阁僚对话机制”已经建立,日方也在继续对华提供日元贷款等方面表示出积极态度。两国首脑已就未来双方在能源、环境、金融等领域加强合作达成共识,估计今后双方在上述领域将会出现一些具体的合作项目。过去在政治关系比较紧张的时期,难以实现的需要作出政治决断的大项目,如高速铁路、城市铁道、原子能和平利用、大型机电装备、重大节能技术合作、能源开发、石油储备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型合作项目可望重新提起和启动。中日贸易的高位徘徊主要是由于缺乏大项目的带动,倘若上述大项目能得以实现,那么中日经贸关系将出现突破性进展。
3、进出口贸易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什么?应如何有效地规避风险?
主要风险如下:
1、订单突然大幅增加
当买方规模一般,下达给经营者的订单量突然增加,而这些订单并不是从其他供应商转移的,需要留意买方是否有足够的下游销售能力。如果买方对下游销售过于乐观,盲目采购的风险最终可能转移给供货企业。
2、同时与多家供应商交易
如果同一类型产品分散在多家企业采购,这时买方真正关心的可能并不是出口企业的供货能力,而是借此获得更多供应商对其赊销,从而达到占用上游资金为自己融资的目的。一旦买方的资金链发生困难,将传导给上游企业,而且影响面往往较广。
3、下游为单一新兴市场
如单一市场为高风险的新兴市场时,更需要当作重大的负面信息对待。下游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将严重影响买方的经营。阿联酋和中国香港都有大量的中间商,由于终端市场的差异,使得阿联酋买方的风险要远高于中国香港买方。
4、高负债经营
当经营收益无法覆盖融资成本,或者融资机构收紧政策时买方资金状况将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对上游供应商形成拖欠。需要想办法了解高负债的详细信息,包括实际负债水平,向银行融资还是向其他机构融资,融资到期期限以及融资政策延续性等信息。
5、信用期限不断延长
体现现代国际贸易特点的信用销售,正在被广泛使用,也成为广大中国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出于对习惯性事物的惰性思维,往往对买方要求不断延长的信用期限缺乏应有的足够警惕。当买方要求的信用期限偏离行业惯例,远远超过其下游销售回款期时,需要提防买方对资金是否有意挪作他用。
6、经营偏离主营业务
当经营者获悉买方正在进行大规模的非主营业务投资时,需要做的不是感叹买方实力强大,而要关心投资是否会影响其主营业务,进而影响货款支付。根据经验来看,很少有买方会通过投资收益来弥补贸易损失,更多的是牺牲贸易去弥补投资损失。
7、从事离岸采购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买方利用合法手段保护自身权益,以减轻因经营失败导致的后果。较为典型的是知名买方通过在第三国(地区)成立采购公司进行离岸采购,因采购公司法人地位的独立性,对其付款责任追究难以溯及至其有实力的母公司。
近几年来,在我国海关的统计中,出口至维尔京群岛、马绍尔群岛等地的业务少之又少,但出口合同的买方为这些地区的情况则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买方通过在新加坡、阿联酋、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成立采购公司的情况则更加普遍。
8、高度管制国家的买方进口
国际贸易中,是否能安全收到货款,不仅取决于买方本身的信用和实力,也与买方所处的国家(地区)有关。
在一些对贸易和外汇高度管制的国家,如伊朗、委内瑞拉等,不乏一些实力雄厚的买方,具有非常强的对外支付货款的意愿。但受国家政策管制的影响,或无足够的外汇可供兑换,或无法顺利对外支付货款。
规避措施:
1、重视客户资信调查,建立客户信用档案
在贸易业务环节当中,客户资信是基础,所以资信调查是非常重要的。鉴于国际贸易横跨空间之大,企业自身去现场了解也十分有限,所以借助第三方(如专业信息咨询公司或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新客户做资信调查是了解客户基本信息、财务报告、银行交易记录以及诉讼事项的重要途径。
这些专业公司有专业的人才团队、强大的信息数据和全球信息网络,还会根据自身内部指标对客户进行分级,供企业参考。当然我们还可通过官网或实地考察等途径多方了解客户资信。总之就是尽可能选择资信良好的客户进行合作,对于资信等级不好或有不良记录的客户就不要开展业务。
有了客户资信调查报告作为基础,企业还可通过客户履约记录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对有违约或不良记录客户及时预警甚至纳入黑名单管理,降低再次发生的风险。
2、合理选择国际贸易结算方式,降低收付汇风险
(1)合理选择传统结算方式
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进出口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结算的方式选择上也要尽可能的慎重。一般而言,出口业务对于信用等级较低的地区和国家我们最好选择货前TT或信用证的结算方式,而且还要关注开证行的资信,如果开证行实力不强,最好还须对信用证进行保兑以保证收汇安全。
对于信用等级较好的地区和国家,我们可以综合考虑降低信用证银行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包括托收、TT等多元化结算方式。
对于进口业务,尽量避免预付款(货前TT),如果避免不了也要尽可能降低预付款比例。另外进出口企业乃至国家要通过这二、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在世界不断累积企业的良好信用记录,提高国家信用才可以在进口贸易谈判中争取到对我们有利的又节省银行费用的托收或到货后付款的结算方式。
(2)积极创新贸易结算模式
①传统结算模式混搭组合,根据业务需要将两种以上的结算方式按一定比例进行组合,有利于促进成交和降低收汇风险;
②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积极运用新型金融产品,如:信用证项下的福费廷、非证项下国际保理,加速企业流动性,优化财务报表,又有利拓展海外市场,增加贸易额。
3、通过投保信用保险来规避风险
目前全球贸易环境下非证结算(特别是出口业务)已成趋势,给出口企业带来很大资金压力和收汇风险,要积极运用出口短期信用险来规避企业收汇风险,还可以利用地方政府对信保项下贸易融资的优惠利率及时回笼资金,许多地方财政还对出口信保保费和押汇利息进行一定比例的补贴。
对于进口业务,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推出的进口预付款保险业务也开始在试点企业实行,进口企业可以在进口预付款保险下开展预付款业务,这无疑是对进口企业预付款业务顺利执行保驾护航。总之,投保信用险是企业规避和降低乃至转嫁风险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4、通过运用金融工具减少汇率变动对企业国际贸易结算带来的影响
进出口企业要依托银行专业团队或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组建自己的专业团队,跟踪和管理进出口外汇,适时通过远期外汇买卖、套期保值等手段降低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相反甚至可以为企业创造利润。
(3)南京意维尔国际贸易扩展资料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
1、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
2、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
3、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
4、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5、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6、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