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中期世界工业生产和贸易发生了什么变化?
处于地理大发现时期,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由于航海需要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天文学、数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17世纪,科学的中心已从中世纪商业繁荣和文艺复兴的文化中心德国和意大利北部,转移到受地理大发现好处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如法国、荷兰和英国南部。 商业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 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同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世界有力地联结为一个整体。 14、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对欧洲的乃至世界的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商业革命即是其中之一。其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拓展、商品种类的增多、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商业强国的崛起和价格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洲际贸易日益拓展,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如美洲以种植业为主,生产大量的烟草、砂糖、咖啡及棉花,并销往欧洲等地;其所必需的日用品如粮食、布匹等却需从欧洲进口,同时种植园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大,三角贸易因此繁荣起来;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也出现在全球各地。在洲际贸易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西欧,他们驾驶船只穿梭于各地,通过控制商业和航运业大发横财,这种世界体系的形成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不平等因素。 世界市场的拓展使新的商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引起了广泛的物种交流:欧洲人从把旧大陆的牛、马、羊及他们的农作物(麦子、葡萄、甘蔗、洋葱等)带到了新大陆;而美洲的农作物也传播到了欧亚大陆,如高产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还有花生、豆类、西红柿等,这些食物极大的丰富整个世界的食物资源,到现在仍然是人类的基本食物;原产美洲的烟草、可可等农作物已经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的贸易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贸易中心和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开始衰落,威尼斯、热那亚等地的商业中心地位先是被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取而代之,而伦敦、阿姆斯特丹更是后来居上,成为新的海上贸易中心。 伴随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新的商业强国开始崛起:大西洋沿岸的国家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成为四大商业强国,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争夺。17世纪的荷兰执世界贸易之牛耳,获得“海上马车夫”的称号,但因其缺少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作为其海外扩张的后盾,且只重视发展航运业,忽视了海军的建设,在17世纪后期被英法取而代之。而英国经过英西战争、英荷战争和英法战争,到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 价格革命也是商业革命的内容之一。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大肆掠夺,大量的贵金属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美洲的白银首先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流向欧洲其他地区。由于白银供给数量的增加,西欧货币充足,从而使金银价格下降,货币贬值,物价上升,投机活跃。价格革命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地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却大发横财,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自从14~15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结束以后,英国人开始了潜心发展自己的民族国家的历程,特别是1485年开始的都铎王朝。这一王朝最著名的国王是亨利八世(1509-1547)和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他们两位的统治时代正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时代,而英国宗教改革的序幕便是由亨利八世拉开的。 从历史上来看,英格兰从来没有像德意志那样,深深卷入欧洲和教皇政治的旋涡,因而不像德意志人那样对腐败的罗马教会抱有强烈的道德义愤和民族仇恨。重现实、重实际的精神性格使英格兰人不比德意志人那般热衷于内心的信仰或体验。所以,当亨利八世开始宗教改革时,其主要原因不是出于纯洁信仰,而是出于现实政治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并且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受新教影响,主要是受加尔文教的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是亨利八世的一场离婚案 西班牙阿拉贡公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姨母凯瑟琳,她成为亨利八世的妻子,为他生了6个孩子,但只有女儿玛丽·都铎一个长大成人。亨利八世很为王位继承人伤神,于是,向罗马教皇提出与凯瑟琳离婚。教皇慑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压力,拒绝了亨利八世的离婚请求。结果,愤怒的亨利八世便开始了对抗教廷的活动。当时的欧洲在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反教皇的情绪已经颇为普遍。亨利八世决定利用人们对教会的不满,加强自己的统治。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背景: 1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 2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5 回答者: tornadocyclone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国际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
数量增加;结构改善;地域扩大;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北大西洋沿岸
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促进了生产。人们在满足了本国本地区的消费需求外,可以有大量的剩余产品可以用来与别国交换。工业化了的欧洲需要为他们的剩余制造品获得市场,也最终有了改变与亚洲贸易中长期处于逆差的地位;第二,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交通的发展,铁路、轮船、汽车以及电报电话的应用将整个世界连接成一体,国际贸易变得更加迅速方便。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工业革命使世界从单一的农业社会转向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现代经济。与农产品和其它初级产品不同,工业产品的种类千千万万,变化无穷无尽,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日新月异。任何一国都不能自己生产全部的工业产品,都不可能达到农业社会时的那种“自给自足”。各国都只能生产一部分产品,然后用自己的产品与外国的产品进行交换。国际范围内的分工和交换即国际贸易逐渐成为现代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工业革命以后,国际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此前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初的将近100年里,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倍多。然而,仅在19世纪的前70年(1800年-1870年)中,世界贸易就增长了6.7倍,平均年增长率超过9%。如果扣除价格下跌的因素,实际贸易量增长了9.6 倍,从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尽管除英国以外的主要欧美国家开始实行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并先后出现了几次经济衰退,世界出口总额仍然从51.3亿美元增加到184亿美元,增长了将近2.6倍,年平均增长率仍达6%[1]。
工业革命使得欧洲各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工业的比重大大增加。工业的发展不仅生产出大量的制成品需要寻找市场,也需要进口更多本国没有或不足的原料(如棉花、橡胶、石油、各种矿产资源)。因此,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欧美工业国家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从1840年到1870年,英国的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9%进而上升到16%,法国和德国也都从原来的7%增加到16%[2],在30年中增加了1倍多。
工业革命还改变了世界贸易中的产品结构。在地理大发现和西欧殖民扩张以前,世界贸易中的主要产品是各洲各国的特产和手工业产品,如香料丝绸。殖民开发以后,增加了许多殖民地奴隶种植园中生产的大宗消费品如蔗糖、咖啡、可可、茶叶等,但工业原料和制造品在国际贸易中仍不是主要的。而工业革命以后,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流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机器纺织品特别是棉纺织品成为欧洲最重要的大宗出口产品,并以低廉的价格和标准稳定的质量取代了印度、中国等国的手工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造品。
第二,大宗工业原料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棉花、黄麻、生丝、烟草以及矿产原料逐渐取代香料、茶叶等成为19世纪初级产品贸易中的重要商品。
第三,机器设备和金属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随着英法等国的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铁轨、机车、蒸汽机、矿山机械等机器设备成为重要的贸易产品。
第四,农产品特别是谷物贸易大大增加。农产品作为初级产品,各国都能生产,在以互通有无为主的自然经济的贸易中,农产品的进出口量并不很大。工业革命的结果使得欧洲各国农产品的相对成本和价格都大大提高,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大规模农业生产又大大降低了成本。作为比较优势和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农产品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增加了。
经过工业革命,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并形成了一个以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并进口欧美制成品的国际分工和世界贸易格局。世界贸易的基础已不仅仅是各国的天然资源。各国生产技术不同而产生的成本差异成为决定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
3、当代国际贸易的格局
一、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出六大趋势
(一)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
伴随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前国际贸易增长明显加速,已经进入新一轮增长期。2004年,全球货物贸易名义增长21%,达到25年来的最高水平。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和国际市场对能源、原材料商品需求旺盛的带动及美元贬值因素的影响下,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量2004年近11万亿美元,增速达到20%,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球贸易的高速增长是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国际分工深化的共同结果,同时它又促进了世界生产。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增长率连续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率,导致世界各国的外贸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崛起力量
美、日、欧三大经济体既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在国际贸易中也居于主导地位。2004年,德国、美国和日本在世界货物出口中的份额已分别达到10%、9%和6.2%。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世界货物出口70%以上的份额和服务贸易90%以上的份额,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通过开展区域贸易合作和控制多边贸易体制来主宰国际贸易秩序,并在国际交换中获得了大部分贸易利益。
中国是近年国际贸易增长中最显眼的“亮点”,表现为中国不仅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份额和排名不断攀升,而且对全球贸易增量的贡献也更为显著。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排名以年升一位的速度上升。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11548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分别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量的6.4%和增量的20%。
(三)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
WTO新一轮谈判自启动以来进展缓慢,2003年坎昆会议失败后,谈判一度陷入停滞状态。2004年8月1日,世贸组织147个成员就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框架达成了协议,但协议的内容较为原则和笼统,各成员在农业、非农市场准入等问题上仍存在很大分歧。2005年是多哈回合谈判的关键一年,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将在12月香港部长会议上就主要议题的实质内容进行谈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种区域贸易协定纷繁多样、成员交叉重叠,一些贸易协定已超出传统的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的范围,对多边贸易体系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与此同时,以区域贸易安排(RTA)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加速发展,并呈现出不少新的趋势。一是区域贸易安排迅猛发展。截至2005年1月,实际有效的区域贸易安排共有162个,其中80%以上是近10年内建立的。二是主要贸易大国都在追求区域贸易安排的主导权。美国在推动建立美洲自贸区的同时,还在与韩国、南非等10多个国家商谈自贸区;欧盟在2004年5月实现东扩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区域贸易集团,并拟与所有拉美国家和东盟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日本已经与新加坡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正在与韩国、泰国商谈自贸事宜。三是区域贸易安排成员间的贸易比重进一步上升。2004年,区域内贸易总量占国际贸易总量的比重已超过50%。四是国家之间的竞争正在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转变。区域贸易安排已经成为各国争取市场资源、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国际地位的战略手段,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国际贸易结构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互为依托,从其变化趋势看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伴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迅猛。近20多年来,国际服务贸易规模已经从1980年的3600亿美元扩大到目前的2.1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19%。在行业结构上,服务贸易日益向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倾斜,传统的运输业、旅游业所占份额持续下降;在地区分布上,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所占份额继续扩大,东亚地区的增长尤其显著。二是高技术产品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讯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最快。与此同时,由于跨国公司纷纷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已经从1985年的16.6%上升到2000年的35.4%。
(五)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更加自由地流动,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产和营销网络,推动了贸易投资日益一体化,并对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核心力量。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已达6.2万家,它们不仅掌握着全球1/3的生产和70%的技术转让,更掌握着全球2/3的国际贸易和90%的外国直接投资。二是国际贸易基础已由比较优势转变为以跨国公司数量和在国际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为主的竞争优势。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越多,就越可以在国际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别国的资源。三是国际贸易格局由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为主。主要表现为,中间产品、零部件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增加。四是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加工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加工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已达48%,占据了半壁江山。
(六)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愈加频繁,贸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随着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摩擦产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当前,各国经济景气的不均衡性、产业和贸易结构的竞争性、区域贸易集团的排它性、贸易分配利益的两极化以及经贸问题的政治化都是造成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
当前世界已进入贸易争端的高发期,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基于战略利益考虑而引发的贸易摩擦增多。2004年美国和欧盟就航空业补贴问题相互指控,并最终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二是贸易保护的手段不断翻新。各种技术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新式武器,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争端。三是摩擦从单纯的贸易问题转向更为综合的领域。社会保障问题、汇率制度问题等已成为摩擦的新领域,资源摩擦与贸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四是中国已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的最大受害国。从1995年开始,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2005年世界纺织品贸易开始实现一体化,中国面临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焦点。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二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是:
第一,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颠倒过来;
第二,在初级产品中,燃料所占比重急剧上升;
第三,机械运输设备和化工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占了绝大比重;
第四,技术贸易增长很快;
第五,军火贸易不断增加。
从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我们可否得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日益占重要地位,初级产品比重日益下降,乃是世界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国际化加深的必然结果。
第二,世界经济结构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的改变,是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的基础。再次说明生产决定交换这个原理的正确。一个国家要想改变出口商品结构,必须建立在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第三,科技革命对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影响重要。它推动了工业的现代化和农业的工业化,使新产品大量出现,代用品大量增加;促进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化,为技术贸易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四,原油在世界贸易中作用日益显著,它不仅成为初级产品的重要项目,而且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改变出口商品结构的重要原料和动力基础。而且也是促使军火贸易增长,走向商业化的重要因素。
第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高精尖工业产品、技术贸易和军火出口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它一方面反映了这些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是它们经济腐朽性增长的反映。
第六、战后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有了提高,一方面说明这些国家经济上有所发展,但这种改变是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制约的、有着从属的性质。
5、请问什么叫做“贸易格局”,当今世界贸易格局有哪几种?
贸易格局就是贸易形势、贸易局势的意思,表示贸易往来的形势和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贸易格局:
(一)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愈加凸显
虽然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但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前世界贸易增长明显加速,已缓慢进入增长期。
生产力提高、国际分工深化、信息业的发展、科技进步的共同作用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使新一轮产业转移加快周期缩短,国际间投资购并的增长速度加快,使世界各国的外贸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加大美、日、欧三大经济体既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在国际贸易中也居于主导地位。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世界货物出口70%以上的份额和服务贸易90%以上的份额,然而,发展中国家在近年国际贸易增长中的影响力逐渐加大,对全球贸易增量的贡献也十分显著。
(三)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由于各种区域贸易协定纷繁样、成员交叉重叠,一些贸易协定已超出传统的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的范围。
而以区域贸易安排(RTA)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由于比多边贸易自由化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能带来更多的集团经济利益而为世人所关注,所以进展很快。
(5)国际贸易格局演变扩展资料:
国贸特点
国际货物贸易属商品交换范围,与国内贸易在性质上并无不同,但由于它是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进行的,所以与国内贸易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国际货物贸易要涉及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政策措施、法律体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和冲突,以及语言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带来的差异,所涉及的问题远比国内贸易复杂。
2、国际货物贸易的交易数量和金额一般较大,运输距离较远,履行时间较长,因此交易双方承担的风险远比国内贸易要大。
3、国际货物贸易容易受到交易双方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变动、双边关系及国际局势变化等条件的影响。
4、国际货物贸易除了交易双方外,还需涉及到运输、保险、银行、商检、海关等部门的协作、配合,过程较国内贸易要复杂得多。
6、国际贸易的历史演变过程
国际贸易的历史演变过程:
1、国贸起源: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商品和劳务等方面进行的交换活动。它是各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或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是由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的。
由于对外贸易是一国与别国之间发生的商品交换,因此,把对外贸易按商品分类和按国家分类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查明一国出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去向和进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资本主义方式准备时期,实行的是保护政是重商主义下的强制性贸易保护政
3、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出现了两种政策,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4、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推行带有垄断性质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5、二战后,出现了两中倾向,一是20世纪50年代带70年代出现了贸易自由化。二是70年代中期以后,出先了新贸易保护主义。
6、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开始推行协调管理贸易政策。
7、当前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
(6)国际贸易格局演变扩展资料:
国际贸易的方式变革:
无纸贸易(简称EDI),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代替传统的纸面单据进行贸易活动,将标准的经济信息通过通讯网络,在商业伙伴的计算机之间进行传输和处理,以实现买卖双方交易的目的。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利用EDI,可以大量减少甚至消除在传统贸易过程中的各种纸面文件和单据,避免数据的重复输入,简化工作程序;
这不仅能加快信息的反馈速度,可及时得到大量的商业信息,减少差错,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便于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还可提供更有利于企业的贸易机会和条件。
无纸贸易始于60年代,但到80年代才逐步扩展到国际贸易领域。从1992年开始,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报关都采用EDI;日本结合EDI的应用开发了“战略信息系统(SIS)”;韩国也建立了EDI服务系统――韩国贸易网(KT―NET);
中国政府已成立“中国促进EDI应用协调委员会”,负责推动EDI的应用工作;联合国也提出了应用EDI的贸易服务促进项目――ET2000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正在制定有关EDI应用的国际法,为EDI在全球范围内普及使用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