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一带一路峰会主题是什么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峰会主题
2017年5月的一带一路峰会主题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年5月15日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圆桌峰会。来自30个国家的领导人和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人出席圆桌峰会,围绕“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的主题,就对接发展战略、推动互联互通、促进人文交流等议题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并通过了联合公报。
我国主办这次高峰论坛,目的是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各国人民。通过圆桌峰会,进一步凝聚共识,为“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指明方向,勾画蓝图。
(1)2017热点国际贸易话题扩展资料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峰会的论坛成果:
一、中国政府与有关国家政府签署政府间“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包括蒙古、巴基斯坦、尼泊尔、克罗地亚、黑山、波黑、阿尔巴尼亚、东帝汶、新加坡、缅甸、马来西亚。
二、中国政府与有关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刑警组织。
三、中国政府部门与有关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包括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世界经济论坛、国际道路运输联盟、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电信联盟、国际民航组织、联合国文明联盟、国际发展法律组织、世界气象组织、国际海事组织。
2、急需一篇论文,话题是关于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热点问题,一千至二千字
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生产基础是产业内分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对经济生活国际化作过十分精辟的论述,阐明了这个历史趋势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发展的。产业革命即第一次科技革命塑造了19世纪的国际分工,即英国作为工业的太阳与广大农业和原料附庸之间的分工,从而就像《党宣言》所说,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第二次科技革命又导致了工业国之间的水平型分工。例如,英国的优势在钢铁、造船、采煤等工业,德国则擅长电气、化学等工业。二次战后,除了上述的垂直型和水平型分工,第三次科技革命又使国际分工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并占了主导地位,这就是产业内分工。过去的国际分工主要是要素禀赋所制约,现在科技优势足以减轻甚至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以至同一行业内的各个部门或同一企业内的各个分厂、车间和工艺流程,都可分散到全球部署定位,实现最优配置。
产业内贸易便是上述这种分工的表现形式,这种贸易60年代以来发展十分迅速,从而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也得到了反映。1975年格鲁伯尔和劳埃德(H.G.Grubel and P.J.Leoyd)的论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提出的定义和测量方法为学术界广泛接受。产业内贸易就是一国同时既出口又进口某一同类产品,所谓同类产品则按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三位数来划分。SITC将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分为10大类(Section),大类以下分63个部(Division),部以下又分为233个组(Group),组以下再分为786个小组(Subgroup),小组以下分为2000个基本项目(Item)。这就是说属于同一“组”的产品就是同类产品,但也有人采用较为宽松的划分标准,即以同一“部”的产品作同类产品。他们提出的计算公式如下:
(Z[,i]+M[,i])-|Z[,i]-M[,i]|
B[,i]=—————————————————×100
(Z[,i]+M[,i])
上式也可写作
|Z[,i]-M[,i]|
B[,i]=(1- ————————————)×100
(Z[,i]+M[,i])
在上式中,B[,i]便是反映产业内贸易的指标,称之G-L指数,在0-100间变动,愈趋向于100,表示产业内贸易水平愈高。i指产业,Z指出口额,M指进口额。他们和其他西方学者的研究都表明:(1)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据经合组织的材料,1991年6个西欧国家的制造业中有60%以上是产业内贸易,另外6个西欧国家这一比重为50%~60%。(2)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远高于初级产品,最高的当推机械和运输设备以及化学工业,科技密集度愈高的部门,其产业内贸易的倾向也愈大。(3)一国的经济增长与产业内贸易水平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根据上述,我们可将世界G-L指数当作反映全球化的生产指标,因为G-L指数愈大,说明各国在生产专业化方面的相互依存度愈高。产业内分工的主要形式有同一产品不同档次、品质或仅仅是型号、规模不同的专业化,例如大量出口若干品牌的汽车,同时又大量进口另一些品牌的汽车。还有零部件或工艺流程的专业化,由各有关企业参加协作来完成最终产品。我国的加工贸易可说属于后一种形式,它是通过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加工装配而又出口来完成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加工贸易发展迅速,80年代中期加工贸易出口额还只有56亿美元,在我国全部出口中也仅占18%,而一般贸易的比重则高达82%,但到1995年其金额增至740亿美元,10年内增长了12倍之多,比重也上升为50%,开始超过一般贸易;到1996年加工贸易金额增至1044.7亿美元,比80年代中期增长了将近18倍,比重约占57%。加工贸易在外资企业出口中的比重更高,而外资企业目前在我国全部出口中已占45%,其增长势头之强劲远胜于国有企业。因此可以说近十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之所以能够持续地迅速增长,加工贸易是主要的支撑力量,它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工贸易扩大了我国的就业规模,据广东省公布,1997年全省加工贸易在全国加工贸易总额中约占55%,吸收了约1000万人就业,估计全国借此解决就业的人数约近2000万。加工贸易还带动了我国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某些制造业部门的成长,有的可说是从零开始的,例如,家用电器就是从组装起步,后来成长为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得以在较短时间内超过初级产品,这是与加工贸易的发展分不开的。由此可见,加工贸易确实为我们参与并利用产业内分工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但加工贸易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扰和矛盾,这主要与对外贸易中的双重机制有关。为了扶持加工贸易,对其所需的中间品免征进口税,同时各地区还有自己的优惠措施,于是就在一般贸易的促进机制以外,又形成了一套与之相平行的加工贸易的促进机制,从而引发了以下矛盾:
1.一般贸易的促进机制主要在于出口退税,实现零税出口,而加工贸易的出口只有在国内创造价值部分才给予退税,从原则上说,二者都是合理的,可以并行不悖。但当一般贸易的出口退税不能全部到位时,有的企业就会由一般贸易转向加工贸易,特别是那些需用高关税进口原材料和中间品的企业,将改做加工贸易,减少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原材料和中间品,这样就影响了国家的关税收入。
2.如果加工过程集中在出口加工区或保税区进行,海关就便于实施有效的监管。但我国的加工贸易并无地域限制,从沿海到内陆,可谓星罗棋布,确实不易监管。再加外贸企业有经营权而缺乏加工能力,生产企业有加工能力而没有经营权,工贸脱节,漏洞不少,以致不法之徒有隙可乘,将保税进口的原材料和中间品在国内倒卖以谋取厚利。例如,1997年海关查获的走私大案中约有一半左右的金额是利用加工贸易渠道进行的。
必须指出,以上的矛盾不是由加工贸易这个利用国际分工的形式本身所产生的,对于两种平行机制只要不断协调,统筹兼顾,使之保持恰当的平衡,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对于走私,中央已下定决心,全面进行打击,同时1997年银行建立了加工贸易台帐制度,海关和外汇管理局也进一步加强了加工贸易进出口的核销措施。因此,利用加工贸易进行走私的非法活动正在受到遏制。
当前加工贸易的主要问题在于本身还处于低级阶段,其特点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即原材料和零部件依靠客户供应或自行从海外进口,加工装配后的成品又通过客户所掌握的销售渠道进入海外市场,我国企业只是发挥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收取有限的工缴费,而要创收更多的外汇,就只有大进大出。为了进一步利用产业内分工的潜力,分享更大的利益,必须加快加工贸易的升级,其关键是抓好中间品的进口替代,即以更多的国产成份取代外来的中间品,使产品的国际价值链中有更多的环节转移到国内,这不仅能提高产品的国内附加值,增加创汇,也能扩大与国内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联系,从而使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发生更大的拉动作用。
回顾70年代初期和末期的两次能源危机,迫使西方发达国家加速调整产业结构,一系列产业向外进行梯度转移,东亚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大陆移植。我国的加工贸易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中兴起的,其中较成功的便是家用电器,从加工组装发展为成熟的产业,并开始走向世界市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产业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客观上出现了新的机遇,只要政策对头,措施得当,我国的加工贸易就能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3、2017年及以后外贸会是怎样形势
一、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全球经济复苏依然脆弱。2017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深度调整阶段;
国际贸易格局继续深刻演变。随着主要经济体结构调整的进行,全球价值链进入重构期,“消费国—生产国—资源国”为核心链条的全球贸易大循环发生重大调整,经济全球化路径深刻变化;
“逆全球化”升温、国际贸易投资环境恶化;
二、外贸发展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国际市场需求疲弱。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投资活动低迷,对能源资源、中间产品、机械设备的需求不振,使得投资品国际贸易增长显著放缓;
外贸传统竞争优势继续弱化。中国外贸传统竞争优势正在减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正处于“青黄不接”阶段,产业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头挤压”;
三、外贸发展新动能加快积聚
外贸新优势正在加快培育。中国外贸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能力进一步增强;
外贸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效力日益显现;
外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因此,2017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但也正处在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相关政策持续落地生效,进出口企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2017 年中国外贸占全球市场份额有望保持基本稳定,货物进出口大国地位继续得以巩固,质量效益继续提升,贸易结构继续优化。
4、面对国际贸易摩擦,我国应该怎样面对
我国面对贸易摩擦应对办法:
1、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力,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勠力同心,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化压力为动力,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努力维护国家发展的国际环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2、保持战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应对美国挑起贸易战的行为,关键是不受对方干扰,保持战略定力,避免犯颠覆性错误。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4、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全力增强创新能力。牢牢把握新技术革命的战略机遇,加速技术追赶,加强前沿技术研发,用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6、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建设贸易强国。
(4)2017热点国际贸易话题扩展资料:
贸易摩擦背景:
2009年,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加剧,中国连续14年位居全球贸易摩擦目标国榜首,全年共有21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16起,涉案金额27亿美元。从涉案产品看,钢铁、轮胎、鞋、玩具、铝制品等已成为贸易摩擦的“重灾区”。
经济贸易领域的矛盾和摩擦,成为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矛盾和摩擦最集中的领域,且在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有较突出的表现。
近年来,我国摩擦产品种类一直在不断增加,机电、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长迅速,成为新的摩擦热点,例如汽车、医药产业等。并且大有从单一产品延伸到整个相关行业之势。
5、中国面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立场是什么,应该如何积极应对?
立场
1、中国不会迫于压力对美国让步。
2、如美国一意孤行,中国不惧怕打贸易战,会采取一切适当措施。
3、中美此次贸易摩擦是美国单方面挑起的,解决责任也在美国。
应对
1、首先,就美发动贸易战向WTO起诉。在多边场合和机制框架下阐明中国维护多边自由贸易规则的立场和主张,谴责美国依据国内法律对他国实施单边贸易保护的错误做法,阐明这种做法极大破坏了国际贸易规则和秩序,也对两国实体经济造成冲击。
2、制定反制清单和谈判清单。不急于采取反制行动,但要研究反制清单,评估对美国汽车、飞机、大豆等产品加征关税的影响,评估在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对美制裁的可行性。
准备谈判清单,预估美国的要价,根据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现实需要,在扩大服务贸易开放、降低关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提高透明度等方面研究可行措施,争取尽快展开对话和谈判,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3、针对美国加税领域,分领域进行影响评估,提出化解之策。从长计议,研究自由贸易区的中国模式,为全球贸易新规则贡献中国智慧。继续完善自由贸易区网络,可以以中美谈判为契机启动中美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
(5)2017热点国际贸易话题扩展资料
美国挑起贸易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背景。
1、首先,从中美关系角度看,中美关系越来越被解构成全面的竞争关系,2017年美国把中国定位于“战略上的竞争对手”,对中国“赶超”心生惧怕。近年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的话语体系中,中美比较和竞争逐渐成为讨论中美关系问题的主基调。
2、从美国自身情况看,美国经济自身结构性问题仍然凸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失衡并未根本缓解,美国通过减税等改革争取跨国公司回流和发展制造业等措施效果不显著。美国负债消费模式内在的脆弱性和自身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使美国对自身能否持续保持优势地位心存担忧。
3、从中国方面看,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主导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强与新兴经济体合作、推动石油人民币等为全球提供公共品的努力,使美国发展模式赖以为继的国际体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和冲击,美国感到惴惴不安。
4、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领域差异巨大,导致美国对中国贸易政策、产业政策、知识产权、汇率、“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意图产生困惑、担忧和深刻误解,造成美国国内政界和学界对中美关系的战略误判。
5、中美贸易战的爆发也一定程度归因于特朗普保守主义倾向及认知的局限性。
6、分析2017年国际经济合作形势 什么是全球化 对中国影响的利与弊
1.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努力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革与调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都与当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相关联。经济全球比已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相互渗透、相互依托,联系越来越紧密。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它的各种负面影响,改善国际经济环境,发展中国家经济就难于顺利发展,甚至可能陷入危机,而发达国家也不可能获得更广阔的市场,保持经济的良性增长。通过不断地努力来建立一个在权利与义务平衡基础上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成为推动全球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推动全球经济健康地发展,发达国家应以负责任的态度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面临的困难,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为一些最贫穷的国家减免债务,并扭转对穷国援助下降的趋势,而不能只是片面要求发展中国家进行改革。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应在多边协作领域就金融、贸易和债务问题不断加强协调与合作。在涉及有关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制定的谈判中,要充分协调立场,共同提出一些反映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主张,增强在与发达国家谈判中的地位,以促使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逐步得到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当面对现实,调整立场,“求大同,存小异”,共同努力推进国际经济环境的调整与改革。这样做符合世界各国的长远利益。2.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通过参与全球化壮大自己,这是改变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径。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世界范围内正迅速进行。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如何抓住时机,充分利用不同发展阶段自己具有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提高竞争力,找到本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准确位置是发展中国家顺利融人全球化潮流的关键。这里应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新的国际分工对传统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现今,已不能仅仅从一些相对不变的有形因素,比如劳动力供应量、土地、其他自然资源状况来衡量一国的优势。而应从新的视角来认识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使得那些依靠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生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经济落后和收入下降的处境,相反,那些成功地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在知识、技术方面差距的国家,则从技术进步中获益,使本国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因此,在新的国际分工条件下,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已成为顺利融人世界经济的重要环节。但这同时也表明,欠发达国家,如何在以巨大努力加速实现本国工业化的同时,跟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有效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对这样双重的压力,重新审视过去的发展战略,进行必要的调整就显得十分重要。对那些最不发达国家来说,显然这是十分艰难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短期内不可能解决。它们仍应从本国现有条件出发,加快国内经济改革与调整,促进本国的市场发育和不断完善市场机制。由于农业、采矿业仍是这些国家的主导经济部门,因此,应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继续推动矿业生产,不断提高经济水平;在充分发挥本国资源优势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外国投资和先进技术,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的经济结构;不断扩大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同时加强与本地区及地区以外国家在生产、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在当今经济区域化、一体化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尤显重要。第二,知识经济的到来意味着劳动者素质的差别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是保证持续发展和减少贫困,也是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基本手段。目前,全球化的进程虽然没有促使整体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但高层次管理人员和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动大大增强。这一趋势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严重的智力外流。这种“自由流动”使发达国家受益,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非洲这样的落后地区受损。自1990年以来,非洲每年流往发达国家的各类人才达2万人。目前,一方面非洲国家急需的人才十分短缺,聘用了约10万名外国专业技术人才在非洲工作,另一方面,有150多万非洲人才在发达国家工作。为此,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各种措施留住本国的技术人才,阻止人才继续外流,也是发展中国家需要解决的另一难题。
7、当代国际贸易特点及发展趋势(要求具体实例)
服务贸易的重要性持续增长,能源贸易变局影响深远;发展趋势是以低碳名义实施新保护主义措施。。
1、服务贸易的重要性持续增长
随着全球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和服务型经济的到来,服务贸易开始加速增长,它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1980年至2012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从3650亿美元上升至43450亿美元,占全球出口的份额也从1980年的15.7%上升至2012年的19.2%。
2、能源贸易变局影响深远
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等,各种新型绿色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都被列入大国国家战略,新能源的开发被看作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危机、走向复苏与繁荣的重要引擎。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全球市场疲弱的状态下,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呈现出新态——以低碳名义实施新保护主义措施。
碳标签是其重要代表。所谓碳标签,即把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量)在产品标签上量化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使用碳标签正在成为全球性潮流。
国际标准组织正积极制定产品碳足迹标准ISO14067,已经完成草案的拟定。碳标签的推行实施,将凸显远洋运输导致的巨额碳排放,显著削弱中国和东南亚等远离欧美市场的国家和地区的低成本优势;
导致欧美投资转向墨西哥、东欧等靠近欧美市场的地区,一些投资和加工制造甚至有可能重返欧美本土,全球贸易和投资布局将深受影响。
(7)2017热点国际贸易话题扩展资料面对后危机时代的全球格局动荡与变幻,欧美发达国家加速了区域自贸区的商签,建立区域自贸区网络成为它们构建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争夺全球经贸发展空间的国家战略。
2009年,美国高调加入并力推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2013年,美欧开始TTIP(跨大西洋贸易投资伙伴关系协定)谈判。
TPP和TTIP的共同特点就是广覆盖、高标准,其主要内容包括:消除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消除服务贸易和投资的限制性措施;在知识产权、竞争政策、劳工标准、环境标准、政府采购和技术创新等领域制定高于世贸组织现行标准的规则。
通过TPP和TTIP的构建,欧美国家不仅能够在未来全球贸易发展中有效地控制全球主要的经贸市场空间,而且能够继续牢牢地占据着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高标准的全球经贸规则新体系将强化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遏制新兴国家的赶超态势,并将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置于边缘化状态。
在这样一场新的全球竞争中,如果中国被排斥在外,贸易转移效应与新贸易壁垒将让中国蒙受巨额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TPP和TTIP将可能阻滞中国的东亚区域合作步伐,压制中国在东亚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并削弱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因而,需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发展中国主导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并将推进与大国的自贸区建设作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