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贸易专业的调查报告
月21日正式开始为期近一周的国际贸易专业认识的实习。同学们既兴奋又好奇。之所以兴奋是除了学习理论知识,还有两天的外出实地参观;好奇的是进入大学虽一年了但对国际贸易还属于“零认识”(尽管平日新闻杂志也会接触),所以,对于即将升入大二的我们来说,也是特别感兴趣。因此,这次学院组织的实习周对我们来说是认知国贸专业的好途径、好方法。
生动的第一讲
8月21日,胡勇老师先总体介绍国际贸易,让我们对其有初步的认知。首先他引导大家思考国贸涉及的相关课程,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
国贸专业主体分为四大部分,结构如下所示:
a国际贸易 e统计学
b国际金融 f会计学
A 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 c谈判技巧 g 电子商务
d货运(保险) h 市场
B 法律
C 政治和各种法规
D 语言
以上结构中,a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由此可知国际贸易是物的贸易和服务的贸易。物的贸易是一种有形的交易,同学们很容易接受这一概念,但服务贸易是无形的。于是,胡勇老师将它作为一道思考题布置,目的是培养我们探索知识、勤学好问。世界贸易组织列出服务行业包括以下12个部门:商业、通讯、建筑、销售、教育 、环境、金融、卫生、旅游、娱乐、运输、其他。了解了国际贸易,继而胡勇老师就国际贸易的特点、国际贸易单位、组织结构及其职能进行讲解。下面我以上海外高桥现代服务贸易发展有限公司(Shang hai Waigaoqiao Modern Service Trade Co.ltd)为例说明以上几点.
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保税区内物品的展示、交易、物流,加工、市场管理、招商考察、技术与信息咨询、投资咨询等配套服务贸易;并从事货物的进出口和技术进出口业务;附设分支机构等。这也反映出国际贸易所具有的两大特点 :
A 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困难多
·语言文字不同 ·各国对商品的要求不同
·贸易规章制度不同 ·国外市场调查较困难
·信用调查较困难 ·各国风俗习惯不同,使用货币不同
·货物运输及保险手续较复杂·涉及国际贸易惯例及规则B经营国际贸易的风险大于国内贸易
·信用风险 ·商业风险 ·汇率风险
·运输风险 ·价格风险 ·政治风险
那么,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贸易商应具备远大的眼光,良好的商业信誉;熟练的外语;丰富的专业理论与知识;灵通的商业情报;雄厚的资金和完备的组织机构等等。在贸易战略战术,可采取“三边”战略:一是“边缘政策”战略——学会打“擦边球”,利用国家政策的空隙;二是“边缘效益”战略——过去做一把生意赚一大笔钱的情况,今后不会太多了,要学会精打细算,有大利润生意要做,小利润生意也要做;三是“边缘商品”战略,过去我国对俄出口的商品比较单一,今后出口的商品一个订单可能有十几种,甚至上百种,要不厌其烦,做生意要有耐心。不要指望一次赚百万,要指望百次赚千万。
作为一名正在大学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开始规划个人发展及职业生涯。在大学期间还应训练自己的冷静力,有大事时能安静并能快速想出办法。并且培养自己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分析能力。使自己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及胆大心细的人格魅力。最后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那就是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因为要做国际贸易首先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在对国贸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更欣赏的是胡勇老师提出的“教书育人”这一教学理念。虽然这一理念很早就被宣传,但像胡老师真正将其贯穿在教学中,而非是一种理论口号是很难得的。他以鼓励为主,不断激励、引导、启发大家,并不时给大家树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和自信心。
深刻的海关之行
尽管天色阴沉不时小雨连连,却无法抵挡同学们热切的心情,会议厅里不时爆出阵阵掌声,讲座主要从海关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口岸的改革和发展以及科技在海关的作用三大方面来谈。副关长仿佛把我们带到三千年前的西周,此时正是中国海关的起源,只是那时的海关称为“关市”,继而走过秦汉、唐末。值得一提的,唐宋以后,随着海上交通贸易的日益发展,在沿海城市和港口,陆续设立管理船舶进出的市舶司,奠定了中国古代海关的初步基础。直到清初康熙年间,“海关”名称正式出现,然而到了晚清近代的海关,大家都紧锁眉头。这是一个伴随着丧失海关主权的时代!旧中国丧失了原有的独立自主权利,以致于走私猖獗,税收不旺。这是中国最惨痛的一段不能忘也不会忘的历史!到了近期也就上新中国成立,海关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经历。那个时代下海关的不备重视也是闭关锁国下的无奈,然而万事万物总有扬眉吐气的一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的同时,海关正在以新的面貌展现给世界。我们可以通过新中国海关的领导体制及方针看出它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副关长讲到反倾销时,我向副关长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也就是配额问题。他非常耐心的对我们讲解。由于我本人对中国纺织业十分感兴趣,故查阅了大量资料来说明2005年取消配额后对中国纺织业造成的一些影响。由于我水平有限,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概念及理解上的错误。
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反倾销如今已不陌生。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我国企业面临的反倾销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从日本对中国的手巾到欧洲对中国的彩电,打火机,从土耳其对中国的床上用品到美洲对中国的服装产品。当前,我国已经取代了韩国、日本,成为受到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出口配额体系取消,欧美为了保护本国纺织品产业,借“242条款”的漏洞(如“市场扰乱”等关键概念未详细加以说明或阐述),美国借此挑头发难,要求实施“特保条款”。5月31日,欧盟也乘势加入,向中国提出正式磋商请求,并要求对T恤衫和亚麻衫实施特别限制措施。
其实欧美之所以采取如此措施,是因为出口配额体系取消,没有了配额的保护和限制,全球各纺织企业将在同一起跑线竞争,全球纺织业面临着重新“洗牌”,不过,配额取消不仅会造成全球财富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且也会导致进口国的大量纺织工人失业等政治问题。可以预见,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抬头,中国纺织品将遭遇更多的技术壁垒,特别保障和反倾销制裁。只不过不会在配额取消后立刻显现出来而已。总之,配额取消后,国内纺织行业的产销量都将呈爆发式增长,巨大的国际市场需求将给纺织行业带来较高的成长性,是纺织类上市公司有望出现大幅度增长。
八所港见闻及贸易地理
在实习周的第四天在徐晓先老师胡勇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东方市八所港 ,在那里知道了八所港创建历史。它是日本侵略中国时建造的,现在仍有那时留下的建筑。就在八所港不远处还有一个万人坑,那是当时掩埋为建设此港而累死的中国劳工。之所以在此建立港口,是因为日本人在附近发现铁矿脉,为了便于资源掠夺的运输加上八所岸所具有的特殊地理位置及便于建港的天然礁石。接着又聆听了从事多年航运代理业务的陈总讲解航运代理和国际贸易的联系。明确航运代理公司是经营对外经济贸易运输的企业,承办航行国际航线和港、澳、台地区的中外籍各类船舶在我国港口,水域和有关地方各项代理业务。通过他的讲解我才知道学习国际贸易不光要了解货运知识还要掌握贸易地理。因为地理环境包括的内容异常丰富,它常常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同时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尤其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深刻。因此,我们应该了解世界经济地理,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难忘的实习周
8月26日难忘的日子,过了今天,本次实习就圆满结束,可是我认为它并没有真正的结束。通过这次实习,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并锻炼了我自学专业知识的能力,这也正是这次实习的意义所在。在愉快自主地学习中,让我意识到大学教育更趋于科学合理化、人性化。同时开始思考如何在走出校园后能够立足于社会,并使自己站稳脚跟。实习结束了,我相信它带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我都不会忘记这次实习带给我的收获。
参考书目:
《国际贸易 理论·政策·措施》 张曙霄 李秀敏 编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集》第2卷,第81页
《中俄经贸关系》 薛君度 陆南泉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配额取消概念预股》 长城证券金融研究所
2、国际贸易调查报告
<
3、为调查外贸业务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的题目取啥好
外贸业务员的调查问卷。为调查外贸业务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的题目取外贸业务员的调查问卷即可,这个题目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4、FDI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两种FDI模式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此较研究
上海国际海事信息与文献网 发布时间:2007-01-19 浏览:23
一、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回顾
国际直接投资与商品贸易作为调整资源在国际间分配的直接手段与间接手段,之间的关系是替代还是互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就是蒙代尔的替代模型以及小岛清的互补模型。
蒙代尔最早提出了投资与贸易的替代模型,认为在存在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如果直接投资厂商始终沿着Rybczynski线实施跨国直接投资,就能够在相对最佳的效率或最低的生产要素转换成本基础上,实现对商品贸易的完全替代。
小岛清基于与蒙代尔的不同假定条件及对于外国直接投资本质的不同理解,提出了投资与贸易的互补模型,直接投资并不是将资本作为一般生产要素分配到东道国的行业中去,而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1)不单是资本的流动,而是包括资本、技术、经营知识的总体转移,其核心不是货币资本的流动,而是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及技术、管理、营销等技能的转移。因而在理论模型中,可以不考虑投资母国与东道国间相对为数不多的货币资本的增减与转移,而只需把直接投资视为包括销售问题的先进生产函数的转移、移植,这就意味着投资母国与东道国间存在不同的生产函数;(2)直接投资是资本、技术、管理知识的综合体,由投资国的特定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向接受投资国的同一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的转移,而不是作为流动性很高的一般货币资本流入东道国。基于以上观点,小岛清得出结论认为,由技术先进国家的“边际产业”(即处于比较劣势)进行的直接投资将会促进商品贸易。
小岛清认为,日本企业的国外直接投资,正是通过这种“边际产业扩张”,由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企业进行国外直接投资,因而是促进贸易的;美国企业则是以跨国公司为主导,凭借技术优势,在优势产业进行国外直接投资,因而是替代贸易的。
小岛清提出的模型和观点是对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国外直接投资实践的理论总结。但在之后的二三十年间,日本企业的投资模式又有了哪些变化?尤其是随着我国引进日本投资的不断增长,日本企业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是真如小岛清认为的促进作用吗?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两个阶段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比较
1.两阶段的划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外商投资20多年来的实践,为研究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实践基础。
根据我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力度及发展速度,一般将我国引进外资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79-1986年)。
改革开放之初,外商对来华投资的顾虑很多,大多持观望态度。
该阶段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港澳地区,中小资本居多,来自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很少,外商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不足百万美元;投资项目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层次较低。
(2)逐步发展阶段(1987-1991年)。
在这一时期,我国通过加强立法及实行优惠措施,进一步改善了外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并对产品出口型及技术先进型外资企业给予更优惠的待遇,改善了投资环境,使外商投资兴起了一个高潮。来自美国、日本以及西欧国家的投资日益增长,同时来自台湾地区的投资也随两岸关系缓和而呈迅速增长之势。
(3)高速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针对“姓社”与“姓资”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彻底打消了外商对我国经济改革政策稳定性的顾虑,此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开始出现崭新局面,外商投资项目和金额成倍增加。1992年协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587.36亿美元,超过以往13年的总和,实际利用金额110.07亿美元,首次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最主要形式。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公司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结构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王洛林、江小涓、卢圣亮(2000)也认为,与初期阶段相比,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吸引外资最重要的变化,是大跨国公司投资数额的增加-跨国公司在技术、管理方面的巨大优势,使得这一时期外国直接投资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上与初期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初期阶段,我国吸引的直接投资以港澳地区的中小资本为主,即使是美国、日本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也以中小项目为主,并且投资企业的技术并不比国有企业的平均水平先进,因而总体技术水平不高是当时外商在华投资的主要特点之一。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增加,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跨国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国投资的发展历程也说明了这一点。
500强企业在我国进行的投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起步和初步发展阶段(1980-1991年)。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环境的限制,我国在跨国公司全球投资中的区位优势不明显,因而500强企业在我国的投资项目不多,实际完成的项目就更少,且主要位于深圳等少数沿海城市,投资的行业也以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利用型为主,并且主要来自日本跨国公司。
(2)大规模发展阶段(1992-1996年)。
这一阶段500强企业的投资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以欧洲、美国和日本制造业企业为主体,其中来自欧美500强企业的投资项目年均超过3000个。投资行业包括电子与信息、石油化工、通讯、汽车、建材、医药及大型机器设备,项目的平均规模超过了2000万美元。
(3)调整阶段(1997-2000年)。
虽然1992-1996年,500强企业在我国的投资已有较大增长,但由于我国的市场尚不够成熟,许多企业尤其是欧美企业的投资项目都没有实现预期目标,且受1997年发生的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500强企业对我国的投资进入了调整阶段,投资项目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投资规模仍然较大。
(4)恢复性增长阶段(2000年至今)。
经过挫折与调整,在投资问题上原本就比一般企业要慎重的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投资变得更加理性与成熟,从2000年至今,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投资进入了恢复性增长阶段。2000-2002年,500强企业在我国共投资2.50多家企业,其中欧洲企业占40%,美国、日本各占27%。
中小资本的外资企业与跨国公司无论在技术水平,还是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从以上我国引进外资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初期的外商投资以中小资本为主,多投向劳动密集型行业,属于生产导向型直接投资。但跨国公司掌握最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投资的行业范围也比较广泛,并且是以最能发挥其技术优势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投资的动机也是多元化,即部分是被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吸引来进行投资,部分是为·了在我国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由于直接度量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存在困难,而且技术水平的高低也是相对的,但一般来说,由于充足的资本是先进技术的基础与依托,投资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其技术水平也相应地比较高,因此可以用投资的规模大小来近似地表示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
图1显示了1983-2003年根据外国直接投资的项目总数及实际利用外资额测算的直接投资平均规模的变化。
该图显示,外国直接投资的平均规模在1992年达到波谷,1983-1992年呈波浪式变化,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从1992年开始,平均规模开始迅速增长,到1999年达到高峰,虽然从2000年开始,又有下降,但整体上还是比1992年之前要高。
结合前面对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三阶段的划分及本节中对跨国公司的代表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国投资的四阶段划分,从外国直接投资的项目规模考虑,我们将整体引进外资的“起步阶段”与“逐步发展阶段”合并在一起;将500强企业投资的“大规模发展阶段”、“调整阶段”和“恢复性增长阶段”合并,即以1992年为界限,将1992年之前与之后引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情况进行对比,并分析这种变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2.两阶段影响的实证分析
(1)1980-1992年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由于从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到形成生产能力,并形成出口,都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要将外国投资者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整体移植到这些企业中,更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因此,投资对贸易的影响是动态的,具有滞后性。
这种滞后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及我国的总出口额并不只受年度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影响,还受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影响。
因此,这里为了分析外国直接投资对出口的影响,将FDI(当年外国直接投资额)、FDIC(截止当年外国直接投资存量)、FDI-1(上一年外国直接投资额)、FDIC-1(截止前一年外国直接投资存量)、FDI-2(前两年外国直接投资额)、FDIC-2(截止前两年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作为可能影响出口额(EX)的变量,运用EViews软件,分别测算了这些变量与出口额间的相关系数,结果如下(见表1):
表1显示,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与存量与出口额间有非常强的相关关系。其中,不论是当年、前一年,还是前两年的直接投资流量与出口额的相关系数都要小于当年的直接投资存量与出口额的相关系数;而且,当年直接投资与出口的相关系数小于前一年,而前一年的又小于前两年的;在直接投资存量数据中,前一年的存量与出口的相关性最高,前两年次之,当年的最低。这些比较都显示出外国直接投资对出口影响明显的滞后性。
综合以上各变量与出口相关系数的比较可以看出,前一年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与出口的相关程度,在整体上比当年及前两年的更显著。FDI-1与FDIC-1的相关系数经测算达到了0.978530,说明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保留FDIC-1作为解释变量的估计方程为:
该估计方程中,调整后的拟合优度比调整前略有提高,达到了0.9953,F统计值为2331.963,整体方程显著,且解释变量也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FDIC-1的系数为2.7463,说明前一年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每增加1亿美元,出口额就会增加2.7463亿美元。
(2)1993-2004年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993-2004年FDI、FDIC、FDI-1、FDIC-1、FDI-2、FDIC-2与出口EX间的相关系数见表2:
与表1类似,表2也显示出,不论是当年、前一年,还是前两年的直接投资流量与出口额的相关系数都要小于当年的直接投资存量与出口额的相关系数。
但表2与表1的不同却更加明显,1993-2004年各变量与出口额的相关系数中,最大的也只有0.9256,而最小的只有0.7690,而1980-1992年的对应值中,最小的都达到了0.905031,最大的更是达到了0.997863。可见,1993年后的这一阶段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与存量与出口的相关程度要明显地小于1992年之前的时期。
而且在当年、前一年、前两年的直接投资流量与存量与出口的相关系数比较中,不论是流量值,还是存量值,都是当年的最高,前一年的次之,前两年的最低,但前一年与当年的值相差不大(尤其是FDIC与FDIC-1)。为便于与1980-1992年间的回归模型比较,将FDIC-1作为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为
估计结果表明,出口主要只受当年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影响,当年外国直接投资存量每增加1亿美元,商品出口额就增加0.8382亿美元,前一年外国直接投资存量每增加1亿美元,商品出口额就增加0.9570亿美元
(3)两阶段的对比。
根据以上两个阶段建立的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在1980-1992年的这段时间内,前一年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每增加1亿美元,出口额就会增加2.7463亿美元,而在1993-2004年间,前一年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每增加相等的1亿美元,出口额的增加只有0.9570亿美元,相同的直接投资存量增长引起的出口增加下降了65.13%。而且,从两阶段相关系数的比较也可以看出,出口与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相关程度下降了。
三、日、美在华直接投资对中日、中关出口贸易影响的比较
1.日本在华直接投资对中日出口贸易的影响
由于中国向日本的商品出口还受到日本的“购买力”,即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因此可以将进口国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也作为中国对日本出口额的解释变量,依然运用EViews软件分析当年、前一年及前两年的日本直接投资(FDI)。截止当时的日本直接投资累计额(FDIC)及其国内生产总值(GJ)与中国对日本出口(EX)的相关系数,结,果可见表3:
表3中直接投资与出口的相关系数要小于其存量,即累计直接投资额的对应值,且当年的值最高,前一年次之,前两年最低。
由于直接投资与累计投资额之间存在相关性,经计算得相关系数为0.893817,比较高。舍去当年的直接投资,将FDI、FDIC及GJ作为中国对日出口(EX)的解释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并估计结果如下:
回归方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0.9778,整体模型显著,且各解释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出口受截止当年累计日本直接投资、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每增加1亿美元的累计直接投资,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就增加1.8712亿美元。
2.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出口贸易的影响
运用EViews软件分析当年、前一年及前两年的美国直接投资(F01),截止当时的美国直接投资累计额(FDIC)及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U)与中国向美国出口(EX)的相关系数,结果可见表4:
相关系数的比较表明,直接投资与出口的相关系数要小于其存量,即累计直接投资额的对应值。另外,直接投资与累计投资额间的相关系数,经计算也达到了0.914071,说明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当年累计直接投资额与出口的相关系数要稍大于前一年及前两年的值。舍去直接投资以及t检验值无法通过的GU以及常数项,保留FDIC作为中国对美国出口(EX)的解释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并估计结果如下:
回归方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0.9603,整体模型显著,且各解释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出口受截止当年累计美国直接投资的影响,每增加1亿美元的累计直接投资,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就增加1.8262亿美元。
3.比较分析
比较日本与美国对我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对两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可以看出,虽然两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日本直接投资对我国向日本出口的促进程度要大于美国(1.8712比1.8262)。
这说明,与美国依靠巨大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寡头垄断和企业内部统一化进行投资,主要目的在于占领当地市场相比,日本主要是依靠中小企业对东道国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的产业进行投资,利用东道国在该产业上的比较优势,且投资的主要目标是对外销售。所以,不管是日本还是美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对两国的出口贸易。只是由于两国直接投资特点的不同,使得促进程度存在差异,以成本导向为主要投资动机的“日本式直接投资”要大于以市场导向为主要投资动机的“美国式直接投资”。
四、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促进程度减弱的原因
1.“内销限制”的取消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促进程度在1992年之后比之前下降了,而且,这种下降却伴随着外国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表5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
该表将我国最大的120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按产品内销比率高低,分成6组,将内销率超过50%的企业认定为以内销为主,则这部分企业的数量为93家(57+15+17+4),占120家总数的77.5%。
外商投资企业这种较高的内销比率与我国的相关政策规定变化紧密相关。为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并履行人世承诺,我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独资企业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法》进行了修订,取消了对外资企业产品内销比率的限制,使外商投资企业在产品销售上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2.外商主要投资动机的变化
美国学者帕特瑞根据动机不同,将国际直接投资分为三大类。:市场导向型、生产导向型和贸易促进型。其中市场导向型对贸易的影响主要是替代效应,生产导向型和贸易促进型,对贸易的影响则主要是促进效应。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在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所作的一项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见表6),虽然进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仍以成本节约型(即生产导向型)为主,但大型跨国公司以占领我国国内市场份额为主要动机的市场开发型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正迅速上升。由于跨国公司在直接投资中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随着我国国内市场逐渐成熟,市场开发型直接投资的比重还会继续上升。
3.日本对我国直接投资的演变
下面进一步分析被称为中小企业主导的“日本式直接投资”的主要投资动机。
据日本东洋经济新报社编(海外进出口企业总览1996年版)的调查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日本对我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中,“占领当地市场”占首位(22.6%),利用劳动力则仅占第三位(17.0%),此外还包括文化亲和力、引资优惠政策及政府支持及良好的企业运营环境等因素。
李国平、田边裕(2003)根据日本《周刊东洋经济》增刊《海外进出企业总览(会社别篇)》(1994年版、1998年版和2001年版),对2000年与1993年相比的日本企业对我国直接投资主要动机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可见表7。
2000年与1993年相比,“劳动力保证与利用”的动机所占的比重由18.6%下降到14.8%,下降了3.8个百分点,而“建立国际性生产与流通网络”与“开拓东道国市场”则分别上升了6.8%和3.0%。据此,两位学者认为,日本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正处于从成本型向生产主导的复合型(生产+市场)的转变过程中。
原口俊道(1994)认为,“日本企业向发展中国家的项目投资大多着眼于运用廉价劳动力”的观点很多都是基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调查。通过对80年代日资企业最主要投资动机的调查,原口俊道发现,与在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日资企业相同,日资企业在中国投资的最主要动机也是“当地市场的发展及销路的扩大”,排在第二位的动机才是“运用廉价劳动力”。只是由于以“市场”为投资动机的企业在这方面取得成功的很少,才使得80年代的日本投资看起来主要是以中小型企业并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主,而“当地市场的发展及销路的扩大”的投资动机却仍然为日资企业所看重。原口俊道还认为,随着90年代日本对中国的投资渐具规模,投资额一定会有更快的增长,分布地区也将会扩大,而且“当地市场的发展及销路的扩大”作为日资企业对中国投资的最主要的动机,也会真正显现出来。
可见,即便是日本企业对我国进行的直接投资,在投资的规模与动机上也有一些新的变化,显示出有别于传统观点的新特点:跨国公司的投资迅速增加,以往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日本式直接投资”正逐渐向跨国公司主导的“美国式直接投资”转变。
5、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专业就业的影响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设计原则
1. 介绍
在进行调查之前,应该先对调研需回答的问题以及根据调查结果欲做何种决策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在此前提下,才能进行有效的调查设计。
通常来说,调查的设计一般由一名调研公司会计分析师或者是由一名公司的调研分析师来负责。如果调查设计者没有参与调查提案,那他手头上必须掌握如下信息:
调研目的:
需要做出何种决策
调查对象的类型描述
哪些评估参数(如调查的时间跨度)
需要哪些特别的分析
应提供的关于主题背景的客户或者行业信息
为了使问卷的设计和执行尽可能有效,设计问卷时要进行一系列的决策。
问卷设置:
在赢取调查对象的配合以及搜集信息的可靠性方面,问卷的每一个要素都很重要。这些要素包括:
介绍
筛选
主体问卷
结束
确认
以下是对上述各个部分进行的讨论:
2. 调查对象的选择
调查介绍:
问卷的开头是对此次调查的介绍,包括以下内容:
强调对调查对象所付出的时间的感激
邀请参与
说明访问员所代表的公司、访问员的姓名,可能的话,说明此次调研的客户或者发起人的名称
说明这次调研主题的性质
说明此次调研活动跟推销产品无关
告知调查对象此次调查大致需要多少时间
告诉电话调查对象:出于质量控制的目的,此次电话会被监听
以下是一个介绍实例:
您好,我是XXX公司的XXX。今天/今晚我们给您打电话是想了解您对于XXX的一些看法,而不是向您推销任何商品。这次访谈可能会占用您XXX(时间),而且为了保证质量,这次访谈可能会被监控(并录音)。很感谢您花时间配合这次调查,可以告诉我您的看法吗?
筛选
筛选是问卷调查的第一步,用以确定调查对象的资格。
避免询问跟确定资格无关的问题,对敏感性问题进行删简处理,如:您的家庭收入高于还是低于25000美元?
3. 主体问卷
问卷的主体部分用于实现调研的主要目的。
问卷应该就一个主题自然展开,可以使用一些过渡句,如:到目前为止我们基本都在谈论XXX,现在我想问您一些有关于XXX品牌的问题。
前面的问题会影响调查对象对后面的问题的反应。
典型的问题展开方式:
一般类别 -> 特定品牌;
在过去的12个月里您参加过什么活动没有?您买了哪些产品?它们是什么牌子的?
评估 -> 诊断 -> 分类
您的满意度如何?您为什么满意/不满意?您的家庭收入有多少?
发散 -> 引导
您听说过哪些品牌没有?您听说过以下这些品牌吗?
有两种主要类型的问题可以用于问卷或调查,即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是指调查对象的答案被局限在一定选项之类。
常用的封闭式问题有如下四种:评分量表,强制选择, 二项和人口统计问题。
评分量表问题
调查对象通过在一条直线上的适当位置做出标记来为事物评分,一条直线上通常有5-7个按序排列的分数点。
例如:
评分量表有三种:Likert量表、平衡量表和语义差别异量表。
Likert 量表
如:"使用一个标有1-5的五个数字的量表,1表示非常不满意,5表示非常满意,请您评估对以下要素几方面的满意度。"
独特的用途:评估对某一产品或者服务的整体看法,或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某些特定方面的整体看法。
优点:提高分析的速度和灵活性,便于同竞争对手的比较。
缺点:容易出错;无法回答"为什么?";你必须在调查前做清楚完整的准备工作以识别出所有必须测量的方面。
平衡量表
如:"基于该产品的描述,请告诉我您是确定购买还是可能会买?"
独特的用途:试图预测消费者未来的购买行为。
优点:提高分析的速度和灵活性。
缺点:无法回答"为什么?"这个问题,你必须在调查前做清楚完整的准备工作以识别出所有必须衡量的方面。
语义差别量表
如:"现在,我给您念一些用于描述品牌的对立词汇。在一个标注着1-6六个数字的量表上,1表示慢,6表示快,您会如何描述?"
独特的用途:可以对一种产品或者服务的直觉性或概念性回答进行评估。
优点:提高分析的速度和灵活性,便于同竞争对手的比较。
缺点:问题的抽象会导致调查对象的抵制。它并不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您必须在调查前做清楚完整的准备工作以识别出所有必须衡量的方面。
强制选择性问题 调查对象必须在一系列备选项中做出选择。
成对比较
调查对象必须在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
如:"当您决定要购买**品牌时,以下哪个特征比较重要?是___还是___? "
独特用途: 可用来评估事物的排序,也可以识别不同事物间的差异大小,还能对事物进行强制性区别。
优点:快,同时可以避免主观臆测和晕轮效应,对选项进行强制性区别。
缺点:对事物的数量有限制,调查对象很难作决定。它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对于那些模棱两可的答案,可靠性较低。
强制偏好
调查对象必须在两个以上的选项中做出选择。
有两种类型:
强制偏好排序方式要求将所有要素进行由高到低的排序。
选择性排序要求把从最喜好的到最不喜好的所有因素都找出来并进行排序。
如:"看____表单,如果您重新加以考虑,请告诉我您认为哪一个最好?
独特用途:可以确认最好的和最坏的。
优点:快,同时可以避免主观善意和晕轮效应。要求对选项进行强制性区别。
缺点:对事物的数量有限制,调查对象很难作决定。它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对于那些模棱两可的答案,可靠性较低。
二项问题
访问员必须在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
如:"在过去的30年里,您见过或者听过XXX的广告吗?"
独特的用途:有助于质量的确认。
优点:快,不存在模糊答案。
缺点:不允许模糊答案。
人口统计问题
人口统计问题只在研究结束时才提出,便于处理分析中的分类问题。
如:"您这个年龄比较喜欢哪一个类别?"" 您的学历?" "您有什么种族传统?"
独特的用途:便于调研人员对调查对象进行分类。
优点:快。
缺点:可能会触犯调查对象,不能回答"为什么?"。
开放式问题
借助开放式问题,访问员可以获得机会进一步刺探调查对象答案之后的真实意思,但要保证刺探性的问题是开放式的。
开放式问题有两种:自由回答和预设代码的自由回答
自由回答
如:"您为什么对XXX非常感兴趣?"
独特用途:允许调查对象对重要问题进行详细说明,可以对封闭式问题加以推进,也可以汇总调查对象的真实表达。
优点:它回答了"为什么",能够充分表达调查对象对一个事物的理解。
缺点:比封闭式问题更费时,要求访问员进行问题试探并记录完整准确的答案。
预设代码的自由回答
如:"您认为这种产品的优点是什么? A. 这种产品可以单独使用 B. 使用方便 C. 效果好 D. 其他(请注明) E. 无 F. 不知道"
独特用途:允许调查对象对重要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优点:比自由回答耗用的时间少,可以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缺点:要求访问员进行问题试探,访问员有可能会强迫调查对象将答案从"其他"归入前面的类别中。
其他衡量方式
属性偏好
通过与其他产品的比较来说明该产品的优缺点,还有助于说明为什么一种产品从整体上优于其他产品。
方向性评估
衡量产品的优劣程度。
总数固定
给定一个固定的参照系,由调查对象把他认可的分值或购买机会在调查表中进行分配。
宣传系列
当测试物为印刷品、音像制品时,可以回放一些特意设定的信息以观测对它的反应。访问员可以观测到被调查人员的想法和感受,他们对测试物的友好度、重点、广告回忆、可信度、理解还是不理解、喜欢还是不喜欢以及独特性等方面的描述。
按生活方式/心理分组
调研人员可以抛开人口统计学的特征来进行分组和数据分析。I
认知/使用表格
认知/使用表格工具为调研人员提供了调查对象对一个重要品牌的认知度和使用情况(如一直在用、去年用过等)的深层次信息。
形容词表
让调查对象从中选择一个词来形容某个产品的用户。
附加产品/替代产品
它决定了在当前购买行为框架下的产品使用目的,作为替代物的产品通常被当作被测产品的竞争对手。
4. 结束
调查结束时要感谢调查对象所付出的宝贵时间,同时提醒调查对象他的看法会得到重视,并邀请他参加将来的市场调研。
结束示范
非常感谢您参与这次调查,您这样的消费者是我们研究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希望您回顾一下刚才的调查,并帮助我们对这次调查的效率做一个评估。这是一个标有“1-7”七个数字的量表,7表示非常满意,1表示非常不满意。在今天的这次调查中您的满意度如何?当然,您可以选择“1-7”之间的任何数字。
07 非常满意
06 满意
05 基本满意
04 没感觉
03 有点不满意
02 不满意
01 非常不满意
00 不知道
如果您的答案是 03,02或者01,表示您对今天的参与不满意,您能告诉我不满意的原因吗?这样我们下次就可以对工作进行改进。
(多个答案可以接受,但不读出)
(试探: 还有什么其他不满意的地方吗?)
01 打电话的时机不方便
02 问卷重复
03 访谈手法笨拙
04 问题的文字设计不妥
05 问题很难回答
06 问卷太长
07 其他(请说明)
09 不知道
有效期
告诉调查对象,为了进行问卷的质量检查,您会再次与他联系。
陈述示范:
作为质量控制环节的一部分,我们项目小组的某一位成员会再次与您联系并询问一些问题以对我们今天得到的信息加以确认。
5. 问题写作小帖士
在写调查问题时,有很多方面需要考虑。下面数条可以作为提示:
小心双重问句 (即对不同的事物同时发问)。您不知道调查对象做答的是哪一个事物,他们也会对问题摸不着头脑。
给定目标下,问题应该尽有可能的明确和简洁。如果您对产品的某一特性感兴趣,就询问那一特性即可。
用调查对象的语言提问。
确保问题没有歧义。
问题尽可能直接。
如果所需的答案是唯一的,那么必须保证各个类别具有互斥性,且不会交叉。
您的年龄属于下面哪一个段?
不好的设计:
01 34岁以下
02 35 到 54岁
03 55岁以上
98 拒答 (不读出)
较好的设计:
01 35岁以下
02 35 到 54岁
03 55 及以上
98 拒答 (不读出)
答案类别要尽可能的清晰和明确。
您使用XXX产品的频率如何?
不好的设计:
04 一直
03 经常
02 偶尔
01 从不
98 拒答(不读出)
99 不知道 (不读出)
较好的设计:
05 全部时间
04 大部分的时间
03 有一半的时间
02 不到一半的时间
01 从不
98 拒答(不读出)
99 不知道(不读出)
如果调查对象对某一个问题的回答觉得不舒服,一定允许他们避答。然而,在电话访谈中,一定要清楚地告知访问员有些答案是不能念给调查对象听的。
您使用XXX产品的频率如何?
不好的设计:
05 全部时间
04大部分时间
03 一半的时间
02 不到一半的时间
01 从不
较好的设计:
05全部时间
04 大部分时间
03 一半的时间
02不到一半的时间
01 从不
98 拒答 (不读出)
99 不知道 (不读出)
确保您的量表是平衡的。如果某一方向上分配的分值比较多,得到的结果就会偏向那个方向。
请在量表上给XXX品牌打分
不好的设计:
05 优秀
04 非常好
03 好
02 一般
01 差
99 不知道 (不读出)
好的设计:
05 非常好
04 好
03 不好不坏
02 差
01 非常差
99 不知道 (不要念出来)
在询问开放式问题时,如:卖了多少单位商品,一定要限定可以接受的值域。
这会限制数据外溢, 同时也会确保调查对象以同样的单位回答。
在过去30天中,您拜访XXX有几次?
不好的设计:________ (数字/不知道/拒答)
好的设计:________(0-30/不知道/拒答)
在询问开放式问题时,如:卖了多少单位商品,一定要说明:您要的是一个确切的数字,而不是一个大概的范围。基于这个原因,当一名调查对象回答"4或5"时,访问员需要刺探清楚调查对象所指的到底是几。
在使用评分量表时,必须保证量表的肯定端点与量表的较高端点是一致的,这样就会降低分析中的混乱程度。
参考资料:数字100在线调查-知识库-《调查问卷设计原则》
6、企业目前在做员工的调查问卷,那里有参考的?
一、调查目的、方法和过程简述本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浙江省服装企业品牌国际化的现状。调查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在调查准备过程中,我们对要调查的问题进行了较为仔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一是反映公司基本状况的内容。包括企业规模,主要是两个数据:一是企业员工人数,二是企业的年销售数据;二是企业的从事出口业务的情况,包括是否有出口业务,占总的销售收入的比例及用不用自己的品牌;三是关于企业品牌国际化意愿的调查,包括是否有意愿,强烈情况等;四是关于品牌国际化的困难和希望政府及行业协会哪些支持的问题;五是关于品牌国际化企业已经采取的措施。根据问卷的问题需要,有些是填空式的,如反映公司情况的问题;有些是选择题,选择问题中有些是封闭的,也有一些由于无法事先预计所有问题,因此是开放式的。在选择问答的问题中,根据需要,有些问题式单选题,也有一些问题是多选题(详见附的调查表)。从调查回收的表格看,填空式问题的回答不是很理想,开放式选择题的回答价值也不大。调查具体的实施有课题组负责人宋永高和工程学院99营销(3)班李锡、戴思诗、倪石川、秦健等同学参加,调查范围包括了我省主要的五大服装生产市:宁波、温州、杭州、绍兴和嘉兴。对一些企业则进行了重点调查。如罗蒙、庄吉、步森等公司等进行了重点调查,获得了比调查表更丰富的内容。调查表在具体的填写和回收上,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方法一市是在调查人员的指导下,当场填好并回收,或由调查人员留下表格,约定时间取表;大量的表格是通过邮局寄发(内含粘好邮票的信封),请对方公司收到后填写并返回。我们实际寄发了500封信函,因地址不祥或公司搬迁等原因退信47件,实际回收86封,总回收率只有17%。经过仔细鉴别,真正有效的问卷59件,占实际寄达邮件的11%。我们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作了归纳,我们用公司的员工人数和企业的年销售收入作为划分企业的标准,得到如下的企业分布情况:表1 浙江服装企业品牌国际化调查对象的规模分布
按企业人数分 不大于100 ~500 ~1000 ~3000 大于3000 合计
企业比例 15.3% 61.0% 15.3% 3.4% 5.1% 100%
企业数 9 36 9 2 3 59
按销售收入分(万元) 不大于1000 ~5000 ~10000 ~50000 大于50000
企业比例 17.9% 60.7% 10.7% 5.4% 5.4% 100%
企业数 10 34 6 3 3 56*
*:
由于个别企业在企业职工人数栏或销售收入未填写,故总数与调查企业数略有出入。从上述分布可以看出,调查的企业分布比较合理,按两个不同指标计算的分布基本相同,少于500人或销售收入不过5000万元的中小企业近80%,大于500人或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占20%略多,基本反映了浙江服装企业的组织结构情况,其中大型企业有罗蒙、达利是我省品牌经营和非品牌经营大型企业的代表,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因此,我们认为本次调查的数据有代表性。尽管有效回收问卷的数量不多,但还是能够说明不少问题,对有关企业和政府部门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因此,我们进行了整理、归纳和分析,提供出来供大家参考。二、调查数据的整理归纳说明 在对调查数据的整理过程中,发现一些项目企业未填,因此在整理过程中,我们用“不祥”一栏表示。好在这样的表格数有限。其次,在有关品牌国际化愿望方面,我们在设计表格时假设:只有从事了出口业务的企业才有品牌国际化的愿望。但从调查数据看,一些未做出口业务的企业也有品牌国际化的愿望。因此,在数据处理上我们放弃了当初的假设,接受实际调查数据显示的事实:品牌国际化不只是已经做国际贸易的企业之愿望。另外,在调查表设计之初我们还假定:只有品牌国际化的企业才需要思考“品牌国际化的难点”及相关问题。但在回收的表中,一些企业虽然无品牌国际化的愿望,但是还是作了认真填写(如一些公司填写好调查后盖上了章,或写上公司的联系电话和公司董事长的大名等)。因此,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的统计分析之解释改为:服装企业认为浙江服装企业品牌国际化的难点。其他一些关于调查表数据处理的问题,在相关的具体分析中再做说明。三、调查数据的汇总和分析 (一)浙江服装企业中出口企业比例高,外向程度高 59份调查表中,有42.5%企业有出口业务,另外57.5%的企业没有。这个比例可能不能反映浙江服装企业总体的出口企业情况,但它至少说明了一点:那就是浙江服装企业中从事出口业务的企业比例是相当高的。在这42.5%的出口企业中,出口占总销售额的比例从10%到100%不等(见下表2)。尽管企业数量不多,一般性分布规律意义不大。表2 浙江服装出口企业出口额的比例
出口额比例 10 20 20-30 40 50 60 70 80 90 90- 100 不详 合计
企业数比例 3.8% 7.7% 7.7% 11.5% 3.8% 7.7% 3.8% 3.8% 7.7% 11.5% 15.4% 15.4% 100%
企业数 1 2 2 3 1 2 1 1 2 3 4 4 26
但是从表中还是清晰可见,浙江服装出口企业中出口额在50%以上的企业相对比例是很高的。就调查企业而言,比例达到了50%。其中完全外销的企业数占15.4%。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浙江服装企业的外向型程度是比较高的。(二)自有品牌出口比例比较低,出口产品价格低 42.5%的出口服装企业中,用自己品牌的企业和不用自己品牌的企业分别占50%。这个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在我们开展这个调查之前,在我们观念中以为,只有大企业才会考虑品牌的国际化和自有品牌产品的出口。但这个数据显示,浙江服装出口企业中,已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开始了品牌的国际化,向国际市场力推自己的品牌。这是非常好的,说明浙江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强,品牌国际化已经有实质性的进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关于这一栏的数据不够,不少企业填了用自己的品牌,但具体数据却没有填。反映在表中是不详的比例很高(见表3)。当我们仔细分析品牌国际化,特别是自有品牌出口比例时,发现这个比例总体来说还是很低。从表中清楚表明自有品牌出口的企业表3 浙江服装企业自有品牌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例
比例水平 低于5% ~10% ~20% ~30% 不详 合计
占自有品牌企业的比例 8.3% 16.6% 16.6% 16.6% 41.7% 100%
企业数量 1 2 2 2 6 13
中,在出口中自有品牌最多不超过30%。换言之,即使是品牌产品出口的企业至少有70%以上的产品,仍然是以贴牌加工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据《纺织信息周刊》报道,步森公司的衬衫出口中,70%打的是自己的品牌(注:步森在调查表中此项未填写,在上述统计表中属不详),但步森的出口占公司总销售额15%。因此,综合考虑的话,我省服装出口中,90%以上的服装产品仍然是无品牌或贴牌出口。因此浙江服装企业品牌真正国际化,仍然有漫长的路要走。我国出口产品价格是比较低的。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典型服装的出口单价。由于不易统计,故未能列表。但一些数据还是很能说明问题。下面是从调查表上摘录的一些服装出口价格数据(美元与人民币都有,原表数据如此,在此为了保持原始性,照录):针织衫:4美元;衬衫:20—25元;休闲装:5美元;羊绒大衣:150美元;时装/茄克:5美元;西裤:30元;西服:1000元。这里除了西服的价格比较高(是国内著名企业的西服出口价),与国内产品的市场价相差不大,其他服装的出口价,都显得很低。(三)有到国际市场打品牌愿望的企业较多,但强力程度明显有别在59 家被调查的企业中,有一家是香港公司的子公司,品牌有香港总公司负责外,其他都是独立的公司。其中有愿望用自有品牌 表4 到国际市场打品牌愿望的企业情况
打品牌愿望 有 无 合计
非常强烈 强烈 不强烈 小计
企业数比例 13.6%20.0% 23.7%35.0% 30.5%45.0% 67.8%100% 32.2% 100%
企业数 8 14 18 40 19 59
进行出口的企业比例达到了67.8%,只有32.3%的企业没有到国际市场打品牌的想法。这是十分可喜的,说明浙江服装企业的品牌国际化意识比较强,知道品牌在国际贸易中的价值,即使是目前不做外贸的企业,也有了这样的意识(40家与26家一比较就可以明白)。与此同时,一些外销比例极高的企业(达到98%,甚至100%),却没有打品牌的愿望。这似乎很反常,但另一种解释是该公司目前的业务很让公司挣钱,因而没有觉得在出口时有打品牌的必要。在全部67.8%的企业中,希望“让愿望变成现实”的强烈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只有20%的企业表示有非常强烈的愿望,比较强烈的有35%,但很大一部分(占45%)仍然“虽然有,但不强烈”,往往还停留在想法上而已。(四)一些企业已经采取了一些品牌国际化的措施,但更多的企业还只停留在愿望上在问到企业在品牌国际化中采取了什么措施时,在问答有国际化愿望的企业中,在我们给出的备选项有聘请国外设计师、建立海外子公司、设立国际营销部(中心)和其他。在回收的表中表示有国际化愿望的企业在这个题中没有任何选项,在其他项中也是空白。对此我们的解释是:该服装企业在品牌国际化中还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措施。按照这个解释,那么在品牌国际化方面已经采取的措施有13家,表5 品牌国际化行动情况表
国际化措施 聘请国外设计师 设立海外子公司 设立国际营销部 其他 尚无措施 合计企业
采用的企业比例 10.0% 22.5% 5.0% 5.0% 67.5% —
采用的企业数 4 9 2 2 27 40
其中在国外建立子公司的最多,是浙江服装企业品牌国际化最常用的方法;其次是聘请国外的设计师。这确实把握住了品牌国家化的关键。还有的企业在国外开了专卖店、参加国际性会展,及广告和促销活动。 总的来说,采取实质性品牌国际化相关措施的企业比例较少(占32.5%),更多的企业仅仅停留在愿望阶段,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品牌国际化措施,这个比例在达到了67.5%。如果与表4对照的话,我们基本可以推定,只有非常强烈和强烈愿望的企业采取了实质性的措施。(五)影响品牌国际化主要因素:人才、品牌知名度和资金 对影响我国品牌国际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我们总共设计了七个备选答案(见下表6)。这是一个多选题,只要认为是影响因素就选。因此,选择的答案总数超过企业数。表6 :影响我省服装品牌国际化的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 资金 设计师 品牌知名度 质量信誉 对国外市场的了解 国际营销人才 反倾销
提及率* 62.7% 25.4% 59.3% 32.2% 37.3% 55.9% 10.2%
提及数 37 15 35 19 22 33 6
* 提及率=提及数/企业总数
从表中可以看出,浙江服装企业认为影响品牌国际化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公司的资金实力不足、品牌在国际上没有知名度、企业缺少国际营销的人才。这三个因素在被调查的企业中的提及率都在50%以上,而且不相上下。这个结论与国内许多专家的看法不尽一致:专家更多的认为设计是品牌国际化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的另一个结果是:对国外市场的了解、质量信誉、设计师等属于第二层次的重要因素,其重要性相差不大,提及率在25-35%之间。反倾销是最不重要的因素。这说明在中国加入WTO后,反倾销在国内企业看来已经不是影响品牌国际化的重要因素了。这个数据也说明了我省的服装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企业规模还不够大,实力不强,资金不足。因而还没有足够的财力,到国际市场上去建立品牌的知名度。这成了浙江服装企业品牌国际化最大的障碍因素。同样重要的是浙江服装企业缺乏国际市场营销人才,已成为一大影响因素,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过去培养的国际贸易人才,不能适应企业品牌国际化的需要,企业急需国际营销的人才。国际营销人才的不足,与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不了解密切相关。因此,国际化的营销人才是影响浙江服装企业品牌国际化的非常的重要因素。(六)品牌国际化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做些什么:融资方便、组织协调和举办国际性展会第六个方面是品牌国际化中企业希望政府和行业协会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我们在表中列了三个具体的备选答案,及一个开放的选择。由于对这个问题,在调查之前不是非常清楚,因而在备选答案的设计有一定的缺陷。不过,仍然能说明一些问题,具体汇总结果如下表7。表7:浙江服装品牌国际化对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期望
期望的服务 融资 举办国际性展会 组织协调 其他:政策环境;人才;信息等
提及率* 78.0% 28.8% 42.4%. 11.9%
提及数 46 17 25 7
*提及率=提及次数÷有效问卷数(59)
此表显示,就三个备选项而言,服装企业在品牌国际化中最希望政府和行业协会做的工作是提供融资上的支持,提及率达到了78%,意味着3/4的企业有此希望。其次是进行组织和协调,最后是举办国际性会展。这两者的提及率都没有超过50%。我们对此的解释是:在品牌国际化过程中,为企业举办各种国际性会展是最没有价值的,企业更希望实实在在的支持。 在本次的调查表中,共设计了两个“其他选项”,本问题中对“其他”这个选项提及率显著的高。可以肯定,除了这三个备选答案外,企业对政府和行业协会还有更多的期待。从提及的情况看,主要有提供更多的国际市场信息、国际性营销人才和更好的政策环境等。这与品牌国际化的影响因素——人才、对国外市场了解——有密切的对应关系。企业希望国家培养更多的国际化营销的人才和行业协会提供更多国际市场信息等,以克服品牌国际化的障碍。(七)对我国服装品牌国际化真正成功需要的时间本调查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中国服装品牌国际化成功的时间进度表。我们给的备选答案是:3年内、5年内、10年内和10年以上。对回收表格整理后得到如下表(表8)的数据分布。众数出现在10 表8 中国品牌国际化成功的时间预期
品牌国际化时间 不超过3年 不超过5年 不超过10年 10年以上
认同数 3 14 24 18
年内选项上。但十年以上的企业数多于5年以内。总的来说,浙江服装企业对品牌国际化真正成功的时间预期在未来的10年左右取得。四、浙江服装品牌国际化的调查的结论 对调查获得的数据的归纳、整理和社会经济统计的初步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结论: 1.浙江服装企业的外向型程度比较高,外销企业比例高,外销额的比例高。 2.浙江外销服装企业中50%有自有品牌产品的出口,但占出口额的比例较低。绝大部分(90%以上)服装仍然以贴牌或无牌方式出口。 3.表示有品牌国际化愿望的企业达到2/3,但属于强烈及以上的不到一半,有实质性举措企业更少(不到1/3)。 4.影响浙江服装品牌国际化最主要的因素是:国际营销人才、资金、品牌知名度,以及对国外市场的信息的了解。因此,他们希望政府和行业协会在融资、人才培养和信息上提供支持和帮助。 5.江服装企业认为中国服装品牌国际化成功还需十年时间。
7、问几个国际贸易的问题!!高分!!
应该是“出口主导型经济”或外向型。日本大多数产品是靠外销的。
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超过四万美元,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GDP方面,按照国际汇率排列的话,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世界第2位,为52900万亿美元(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第14位。 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3位(次于美国和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第16位 。此外,日本还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2004年末,日本在海外的纯资产达1.8兆美元,也是世界最大。
政府以资本扶持工业与企业、强大的劳动力、高科技的发展以及较低的军事预算比例(占GDP的1%),帮助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并成为当今仅次于美国的科技强国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系。日本的经济特点是生产商、供应商和经销商的紧密结合、强大的企业联盟、紧密的团队合作、年功序列制、终身雇用制等 。最近,日本的企业为了谋求更多的利润已经开始部分放弃这些制度。
日本的服务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业、航运业、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占GDP占最大比重,而且处于世界领导地位,首都东京不仅是全国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更是世界数一数二的金融、航运和服务中心。东京证券交易所年交易量在全世界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2006年东京证券交易所总市值达549.7兆日圆,也是世界第二。
自二次大战后,日本的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尤其电子产业和汽车制造业。日本的电子产业和高科技著名制造商包括索尼、松下、佳能、夏普、东芝、日立等公司。汽车业方面,日本公司的汽车生产量超越美国和德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其中丰田、本田、日产和 铃木等制造商,均有出产汽车行销全球。日本拥有世界资产最庞大的银行邮储银行,三菱UFJ金融集团、瑞穗金融集团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团在世界金融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日本经济自1960年代到1980年代保持了20多年的高度成长,被誉为奇迹:1960年代池田勇人内阁提出“所得倍增计划”,经济出现平均10%的增长;1970年代初期虽然遇到石油危机,平均仍有5%的增长;1980年代则为平均4%的增长。而从19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趋于不景气,主要是由于1980年代末的过度投资所造成的资产膨胀,以及证券及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最终在逾放比过高与日圆不断升值下,泡沫经济瓦解。政府改革经济的努力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效。2002年2月以来日本的景气一直扩大,创下了战后最长的景气复苏期纪录,不少企业创造了历史最好业绩。
2007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随着两国领导人在2006年克服双边关系发展障碍进行的一系列铺垫,中日贸易也不负众望地有所突破——贸易总额首度超过了2000亿美元。昨日,来自商务部新闻办的消息称,2006年全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2073.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2.5%。这是两国全年贸易额首次超过2000亿美元。日本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中日经贸合作具有互补性和双赢效果、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经过长期的合作与磨合,中日双边经贸合作已经进入市场轨道,双方业务部门之间已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发挥重要作用,而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合作的负面影响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这也是未来中日经济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中日两国经济依存度的增大,在客观上要求双方必须进行深入合作。日本经济的持续复苏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也同样需要加强两国经济合作。随着中日两国政治关系的转暖,经济和政治两个轮子一起转动,估计近中期中日经济关系将有较大的发展。
1.2007年中国大陆可望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0~2005年,日本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为8.2%,而同期日中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19.2%。日中贸易占日本外贸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10%上升到2006年的17.2%。2007年和近、中期中日贸易还将进一步扩大,其理由有以下三点:第一,在世界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中国将会向世界市场提供更多的产品,因此,使得中国从日本进口关键零部件将继续增多。第二,目前中国已成为日本举足轻重的出口地区,中国国内对日本产品需求旺盛,日本的汽车、数码电子产品等家电产品对华出口将持续扩大。第三,企业内国际分工及生产工序分工将会出现新的进展。按价格和性能的资源配置将会进一步深化,在中国当地难以生产的半导体电子零部件、汽车零部件等附加价值高的产品还将大量从日本进口。同时,日本也将大量进口中国生产的通用产品或零部件。从2004年起,中国(含香港)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中国大陆迟迟未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6年,日美贸易占日本外贸的比重为17.4%,仅高于中日贸易0.2个百分点。同年日本对外贸易增长9.7%,对美贸易增长7.2%,而对华贸易增长更高达11.5%。若不出现意外,2007年中国大陆将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2.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可望得到恢复,非制造业投资将持续增加。导致2006年日本对华投资锐减的直接原因是近年特别是2005年高速增长后间歇性调整以及2006年日本在运输机械等主要行业对华投资新增项目减少。中国国内投资环境变化、日本企业分散投资风险的行为等因素并不是这次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锐减的主要原因。况且与贸易相比,投资更容易出现大起大落,倘若增加或减少若干个大项目就可能引起很大波动。尽管2006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出现大幅度减少,但金额仍为46亿美元,在我国引资国别和地区中居第一位,总排序也仅次于香港和维尔京群岛,居第三位,亦属于正常范围。鉴于中日之间政治关系正在回暖,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可能会很快得到恢复。事实上,在“政暖”的大背景下,许多日本大企业预计向中国投资的大项目明显增加。例如,三洋电机、麒麟啤酒、ALSI、三菱化学、DAIKIN工业、住友商社、SBI控股公司、佐川急便、伊藤忠商事等大企业都确定了2007年对华投资的大项目。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日本企业对外投资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今后,日本在继续向中国投资的同时,为了分散风险,还会继续增加对印度、越南以及其他地区的投资,但在近中期,甚至中长期,以中国为中心的投资大趋势不会变化。其原因在于日资企业在中国已经投入相当大的资本,在生产方面双方已经建立起了紧密的配套关系。日资企业对华投资时间比较长,经验比较多,据JETRO在2006年3月实施的问卷调查表明,回答“扩大对华商务”企业达到76.8%,位居各国榜首。另据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的调查,80%左右的在华日资企业盈利,这是日资企业希望扩大在华商务的基本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方向正在发生变化,即制造业的投资大幅度减少,但金融、证券和保险业的投资大幅度增加。例如,三菱东京UFJ银行于2006年6月向中国银行股份公司注资1.8亿美元;大和证券SMBC于6月宣布以26.2亿日元接受上海广电集团(SVA)和NEC的合资公司增资的部分股票。其他商业及服务业的投资也大幅增加。非制造业投资的增加标志着日本对华投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今后的投资方向将从现在的制造业为主转向第三产业。
3.需要作出政治决断的大项目可望得到启动。“中日高级经济阁僚对话机制”已经建立,日方也在继续对华提供日元贷款等方面表示出积极态度。两国首脑已就未来双方在能源、环境、金融等领域加强合作达成共识,估计今后双方在上述领域将会出现一些具体的合作项目。过去在政治关系比较紧张的时期,难以实现的需要作出政治决断的大项目,如高速铁路、城市铁道、原子能和平利用、大型机电装备、重大节能技术合作、能源开发、石油储备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型合作项目可望重新提起和启动。中日贸易的高位徘徊主要是由于缺乏大项目的带动,倘若上述大项目能得以实现,那么中日经贸关系将出现突破性进展。
8、求一份关于会展的问卷调查表
以下答案全部来自于展易网。关于其他问题的答案,你可以登录展易网--展易网论坛--展览问答区。呵呵,祝你好运。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以上海世博会为例,说明如何发挥会展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
筹备世博带动地区发展
“上海世博会正成为全世界应对危机、拉动发展的‘共同机遇’。但是纵览历史不难发现,世博会留下的精神遗产将远远大于物质遗产。”万季飞说。
万季飞告诉记者,举办世博会不但标志着国家的强大实力,而且也将推动举办地的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强化周边经济合作,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上海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但是世博会的筹备却成为上海及其周边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股强劲的力量。筹备期间,世博经济每年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约为2%,对整个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约为30%。
经过测算,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约为5%,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将超过50%。门票、餐饮、旅游纪念品等直接收入将接近110亿元,交通、住宿等间接旅游收入将达800亿元。世博会需要的大量人才,也将带来巨大的就业机会。
目前,全国各地正积极筹备参与上海世博会工作。世博会也为推介各地形象,扩大各地对外经济科技文化合作,促进各地相关机构和企业参与提供了平台,并为各地乃至全国应对金融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
世博影响将更为全面
万季飞告诉记者,与奥运会一样,世博会也是人类现代文明的辉煌见证。但无论从地域经济的拉动,还是从产业链多维作用方面,世博会的影响将更加全面。
世博会能把一个时代的文明成果高度集中起来,通过主题思想加以完善化、系统化;展会期间将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国际经济交流合作,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包括太阳能技术,新型环保交通工具,节能设备,资源循环技术,固体废弃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等。
上海世博园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里曾是黄浦江两岸的“贫民区”“污染区”;居民多达1.8万多户,一些家庭数代同堂,几个家庭挤在一间屋子里;工业厂房混杂其间,钢铁、化工、发电企业烟囱高耸、塔吊纵横。
“世博会的召开将促进城市改造,道路、过江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将支撑起世博会,还将支撑起整个上海。这里将从旧社区、破厂房升级成为旅游、展览业等第三产业聚集的区域。”万季飞说。
世博为世界提供机遇
世博会的积极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上海,也不仅仅体现在中国。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把主题确定为“一个世纪的进步”,探讨如何应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让世界各国人民看到了光明的未来。如今,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又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
上海世博会将目光聚焦在“城市”,确定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万季飞说,目前全球都在关注着“城市”:与中国一样,一些发展中国家正进入快速城市化的阶段;一些国家的城市化走入误区,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发达国家完成城市化后,又开始探索如何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问题。因此,上海世博会将是世界各国分享城市化得失的平台。
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举行期间,世博园每天的人流量预计会达到30万,这将是一个中小型城市的规模。参展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将有机会在数量如此庞大的观众面前展示自身的形象和实力,并借此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促进经贸活动。
自从我国在2006年发出官方邀请函后,截至今年4月中旬,已有187个国家和47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展,创下世博会历史之最。
二、怎样进行展览项目的选题策划?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会展市场上,搞好项目策划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合法原则。不合法的项目绝对不会有生存空间。笔者所指的合法,侧重于符合国家政策这个涵义。在当前全国几千个会展项目同台竞技的大环境下,这个原则把握的好,对办展单位争取政府方面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环境支持等非常重要。如果你所选择的项目涉及当地某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那么相关部门在审批时就要考虑到这个项目有“高度”,容易放行。如果你所策划的项目缺乏一定的“高度”,或者说涉及某些真空地带、敏感地带,有关部门不支持或被枪毙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比如说,宗教问题是我国的一个敏感话题,考虑这类项目时就需要策划者必须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而且必须遵守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否则,这类项目不会被轻易通过审批,进一步说,既使你打了擦边球,还有可能擦出火花来,以致“引火烧身”。
二是生命力原则(或者说可持续发展原则)。一个会展项目从策划起到最后落实,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往往第一届能够实现经济效益持平或微利就已相当不错,前三、四届都属于培育期,真正成为品牌,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需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付出的心血肯定很多很多。因此,策划项目必须考虑好所选项目的生命力有多强,不能说这个项目刚满一周岁(指举办一届)就夭折了,或者说,往后再举办的难度就大了,这样的项目必须学会放弃。对展览人来说,一槌子买卖的事儿尽量少干,不利于本企业事业的长远发展。必须选择那些造血功能强,能滚动式发展的长线项目,即:可持续发展项目。一般来说,以当地(或全国)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为基础的专业性会展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势头儿强劲;以经济较发达地区流通中心、物流中心、集散中心等为基础的综合性展会可持续发展势头儿强劲(如广交会);以政府重点发展、鼓励发展、优先发展产业为基础的会展项目可持续发展势头儿强劲;以较特殊行业产业为基础的展会项目可持续发展势头儿强劲(如宗教类展会、殡葬类展会等)。
三是专业化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繁荣,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市场上取代百货商店的是一个一个的专卖店,展会也一样,专业性会展活动的生命力日趋旺盛,综合性展会的光环已时过境迁。可以说,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分工的细化又导致会展活动的专业化发展。策划会展活动一定要讲求一个“专”字,就像人有一技之长一个道理,靠着一招儿鲜起步、发展、壮大、繁荣。在当今社会里,你想包打天下,精力上不够,能力上欠缺,环境上制约,多种因素逼迫你只能吃“专业”饭。这犹如饮食方式的变化,过去多吃大锅菜,现在是一个盘子一道菜,一道菜一种工艺手法,一种口味一种特色。展会要出彩,就要通过“专”,通过一个点深挖下去,把与这个“点”相关的产品资源、人力资源、企业资源一条线整合起来去做品牌,方能大放光彩。比如青岛啤酒节,就巧妙地抓住“啤酒”这个点,把与其有关的上游、中游、下游商家、买家、卖家聚拢到一起,成功实现了品牌化。展会“专业化”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提倡“专业化”并不排除综合性展会,不是说综合性展会就没有一点儿生命力,没有一点儿发展潜力。
四是因地制宜原则。会展项目的策划运作,一定要考虑产业状况、综合环境状况、经济文化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别的地方成功运作的展会,在你这里未必就行,你这里办的挺好的展会,移师他地未必就能存活。这就好比热带雨林地带的花草树木,在温带就不能适应是一个道理。展会策划一定要学会量体裁衣,否则风险就较大。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地方到底适合办什么展会好,产业基础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没有产业基础,但流通好、综合环境好,照样可以办展,而且办好展、办大展、办品牌展。这就需要我们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去策划项目。此外,会展企业还要量力而行。大马拉小车不合适,小马拉大车同样不匹配。有展馆有充足的财力支持,可以办国际性大展。展馆不行或财不丰盈非要去办个辐射面较广的大展就纯属抱有侥幸心理,办好了挣一笔钱,可万一办砸了呢?不全赔进去了吗?所以,是办全国性国际性展会,还是办区域性展会,会展企业还要量力而行,在能力不够的情况下,要学会借力,学会与别的相关单位与人员合作,成为一个共生体,共谋大业,同样能形成大气候,办出大品牌。
上述四个原则需要在进行展会策划时一同考虑。当然,进行展会项目策划还有很多其它注意事项和细节需要认真考虑。总而言之,启动一个会展项目投入较大,会展企业策划项目、选择项目要谨慎,要一遍一遍地过脑,一次一次地完善,方能有个好结果。如果在道理上都行不通的事儿,那么操作起来的落地性就更难了,决不可为。(
三、参展工作的要点是什么?怎样对参展效果进行评价?
展览会是广告及促销的一个方面,就象所有促销活动一样,你必须首先确定你的目标,否则,就没有评估将来结果的基础。首先考虑一下该展览会是否覆盖了你所需的市场,决不要参加一个展览会只因为你想看一看这个展览、展馆或是举办的城市,除非与市场有关。这是适合的地点吗?它必须能吸引正确的观众群,而且必须是适合你新产品的发射台。这是适当的时间吗?它必须适应你的产品生产计划,而且必须与你的其它广告和促销活动相吻合。如何能知道该展览会正是你所需要的呢?什么资料能帮助你作出决策呢?
国际组织的成员
首先可以从国际展览联盟(UFI)成员所主办的展览会中寻找有价值的展览会。国际展览联盟是一个评估展览会主办者所提供设施的质量的组织。它可以增强参展商的信心,即他们可以得到所要求的设施,同时也可增强参观商的信心,即该展览会值得花费时间和资金去参观。所以,首先寻找是否有UFI标志。
国家协会的成员
你还可以检查其他协会成员中是否有你所希望的展览会。每个展览会都应是其本国展览组织者协会的成员,也应是某个出口组织及有关行业贸易协会的成员。在各国展览行业协会中活动比较活跃的有美国展览管理协会(IAEM)、英国展览业联合会(EFI)、新加坡会议展览协会(SACEOS)和香港展览会议协会(HKECOSA)等等.
市场调研
不要忘记向当地商会询问你想参观或参加的展览会,还可以与你国驻展览会所在国使馆商务处联系,从他们提供的有价值的国际贸易资料中,你就可以进行大量有成效的桌面市场调研。
怎样对参展效果进行评价?
参加完各种展会后,外贸人员应根据参展获得的相关资料,及时与客户沟通联系,这样,才能保证订单到手……
对于展会的客人,一般归为以下几类:
1、 已签合同的客户。
这些回来后一般都是按照他的要求给他详细的资料,接着便要求他开证,或汇订金过来。不过这些跟你签过合同的客户也并不表示就一定会给你下单,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普遍,有些客户跟你签过合同了,但过后他在其它的供应商那里有了便好的价格或更好的ITEM,便会把单下给别人。或者回去后市场发生变化,决定发生改变而取消订单等等。对他们来说,合同完全没有束缚作用,合同只是相当于P/I,只是一种形式。所以对于此种客户,也要小心沟通,一旦出现他迟不开证或不汇订金的情况,请提高警戒,及时跟他沟通,看是否出现什么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说不定你就能挽回一个订单,一个客户。
2、有意向要下单的客户。
这有点像于网上询价只能从你与他们的沟通中判断出此客户的潜力程度。一般产品问的越详细,条款谈得越仔细机会越多。对于这些客户,回来后便及时联系,把所有的资料所有的所涉及到的问题标明清清楚楚给他发去,也马上落实打样(一般这些客户都是有要求打样的)。对于这些客户,我们也常碰上寄了样品就没了消息,最常见的原因便是他们在收到所有样品(包括别人的样品)后没有择取你们的产品下单,或者市场发生了变化等等,那也不要放弃,保持联系,有新的产品及时向他推荐,以后还是有合作的机会。
3、对某个条款或价格谈不来的客户。
回来后即使你们决定能按他的要求来做,也不要马上妥协,先发个邮件或打个电话(还是坚决你们先前的决定)看看情况再做决定,如果客户已有一定的心软,那你们就成功了,如果他坚持自己的决定,那你们可以妥协的话再向他妥协也不晚。
4、对要求发资料的客户。
按他所说的要求尽可能把详细的资料发给他。
5、对随便看看,随便问问的客户。
在展会的时候,他只是去你们那随便看看,问问,这些客户没底,说不定他们是在探行情。那这些客户可就得凭他的名片来联系了,如果名片有他们的网址那是最好了,先参观参观他们的网站,查清他们的底细,他们主要经营什么样的产品,再按照不同的情况向他发不同的资料。说不定你们此次没带去参展的产品正是他们的主营产品。
同时也要根据他在你们摊位看的那种产品发资料)看是否有合作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沟通中最常见的难题就是发EMAIL 给客户后客户没了消息。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电话是最好的沟通方法,打个电话去,跟他沟通沟通,看看是怎么回事,怎样的一种情况,是否可以采取措施解决。当然对某些情况不紧急的客户,请耐心等待些时间, 隔几天再发邮件,因为有些客户回去后会休个假,有些客户在展会结束后并没有马上回去。我就碰到过一个客户,发了EMAIL半个月后才回复,说是刚到他国家。
对于一段时间还没回的客户,这时一个电话还是必须的。
四、中国企业在海外参展时应主要考虑哪些问题?
尽管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参加国外的展览会时把参加国内组团单位的展团作为出国参展的首选,我们也不断地收到一些希望自己报名参展的公司的问询。
办工作,在向国外汇款等方面也十分方便,自行报名参展是可行的,但要注意参展各项筹备工作的截至时间。
参加展团有两种选择。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展位是不和中国馆在一起的独立展位,只要早做说明,也是可以办到的,大多数公司则更愿意加入中国馆,以便更多地接待关注中国的展览会专业观众。参加展团就如同找了一个管家,可以将参展的诸多事宜帮您安排和解决。中文的参展确认书就是一份详尽的参展指南和服务说明,而在展品运输和签证方面您所得到的帮助将更有助于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办事效率。
一些展览会接受公司单独报名,而另一些在国内有分支机构和代理的展览会则可能建议报名参展商联络国内的分支机构和代理。
不好意思,答案太长了。你还是登录展易网--展易网论坛--展览问答区找详细答案吧。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