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贸专业有很多人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却就业率不好,这是为何?
外贸专业有很多人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却就业率不好,这是为何?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能力。现在一些学生会选择这个专业,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这个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只要你在这个行业积累了经验,我相信你会有一个好的工资和良好的发展空间。
1、这个专业目前仍然很受欢迎。毕业后,有很多工作可以从事。中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因此各国经济之间的贸易往来必然非常密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也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事实上,现在我们也非常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但因为大多数学生不符合条件,符合国际标准的人会更少。
2、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还是比较有前途的,但是也要看自身的能力好坏。对于这个专业来说,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学好外语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外贸行业站得住脚,不仅要外语好,还要多学习一些商务沟通技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外贸业务员,外贸专员,外贸助理等。这个专业因为工作内容比较广泛,毕业后的薪酬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收入也多半和业绩挂钩。
3、国际经济与贸易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宽厚的国际经济、商务、法律、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宽广的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有理想、有抱负、能从事国际商务经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哪些弊端?
加入WTO是12亿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如今尘埃已定。欣喜之余,我们应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分析加入WTO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发扬积极有利的一面,抑制消极不利方面的影响范围和强度,以达到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目的。有关WTO与高等教育已有较多的研究,但关于加入WTO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却缺乏研究。研究生教育是创新人才的“孵化器”,因此,探讨加入WTO对研究生教育的影 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加入WTO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服务贸易从减让范围看,主要包括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两方面。在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上有四种: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在服务贸易的承诺上,我国政府主要从市场准入、国民待遇两方面,对各服务贸易部门可能出现的四种服务贸易方式做出了水平承诺和具体承诺。研究生教育服务贸易也是如此。加入WTO,对研究生教育既有来自具体承诺的直接影响,又有水平承诺、其他教育服务贸易及其他 行业所做出承诺的间接影响。 (一)直接影响 根据与WTO各国达成的协议,我国政府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由于我国政府未对研究生教育服务贸易作专门的特殊承诺,故视对高等教育的承诺均适用于研究生教育)做出了以下承诺: 1、跨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提供服务(这种服务不构成人员、物质或资金的流动,而是通过电讯、邮电、计算机网络实现,如视听、金融信息等)。对教育来说,主要是提供远程教育课程与教育培训服务。我国政府未对跨境交付作任何承诺,因此我们可以自主地决定开放尺度和范围,可以完全不受WTO协议的约束。由此而来的积极影响是丰富国内研究生教育资源;也为我国刚刚兴起的网络教育带来了挑战,同时国外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也可能趁机而入影响我们的研究生思想教育。 2、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所谓境外消费,它指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如接待外国游客,提供旅游服务,为国外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在教育方面,主要指一方国家公民到另一国去留学进修和接受外国留学生等。我们对研究生教育的境外消费未作任何限制,意味着我国对跨国攻读研究生大开“方便之门”。改革开放以突,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出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据调查,在我国留学生中攻读研究生学位者占了大多数。加入WTO后,由于条件放宽了,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出国留学高潮。对于国内研究生教育机构来说,在面临国内研究生生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等方面压力的同时,也同样拥有走出国门吸引国外优秀生源,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国际知名度、创取外汇的机遇。但大量的学生出国留学,移居国外,意味着国家教育资源的巨大损失。留学生学成回国作贡献,则会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3、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商业存在,是指一成员的服务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指允许一国的企业和经济实体到另一国开业,提供服务,包括投资设立合资、合作和独资企业。这是服务贸易的最主要形式)。对研究生教育,我国政府的态度是在办学的形式上“允许中外合作办学”,在办学机构的归属上,鼓励“外方可获得多数拥有权”。是否允许外商独资办学呢?“根据我国入世有关教育服务的条款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在中国境内单独设立招收中国公民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对教育等服务保留实行政府定价的权利。” 从承诺可见,商业存在给国外研究生教育“抢滩”中国提供了良好机遇。对欲接受研究生教育者无疑是件大喜事。从就学来讲,既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又可以用更少的投资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还可以减少我国研究生教育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压力,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研究生教育,激发群众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从研究生就业来看,加入WTO后,大量的外国公司进入中国,毕业生也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对于国内研究生教育机构来说,则喜忧参半。首先,国外教育机构来华办学,我们可以学习外国经验,吸引海外资金和优质教育资源,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也可以使国内研究生教育机构增加竞争的紧迫感,集中精力、优化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国内外教育机构相互竞争,有利于教育市场化和产业化。国内研究生教育和培训机构也可以发挥自身的长处,到国外开拓研究生教育和培训市场。但不利的方面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还相当短缺,而国外研究生教育和培训机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直接在我国境内与现有教育和培训机构进行竞争,国外有实力的名牌学校将夺走一批好的生源和师资,对国内研究生教育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形成较大的挑战。从人才培养看,加入WTO后,国内研究生教育机构会受到外国教育机构在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师资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优势的冲击;另一个让国内研究生教育机构“阵痛”的是要有更多的利润被外国机构瓜分;再有,允许更多的国外教育机构参与国内研究生教育,使我们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对西化、分化的任务将更加艰巨,这也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和更为迫切的要求。 4、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 Personnel)。根据世贸协议的解释,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存在提供的服务(如一国的医生、教授、艺术家到另一国从事个体服务,有别于移民)。对教育而言,主要指一国公民到另一国从事专业教学培训工作。在研究生教育领域,我国政府欢迎“外国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受中国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邀请或雇佣,可入境提供教育服务”。但服务者必须“具有学士或以上学位,且具有相应的专业职称或证书,具有2年专业工作经验”。这无疑为中外优秀师资资源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无论是对受研究生教育者,还是对研究生教育机构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研究生们可以有更多的优秀教师供选择,会缓解研究生教育机构名师无处寻、某些专业紧缺优秀教师的状况。但对国内研究生教师市场,却造成一定的冲击。外籍教师会抢去部分教师的“饭碗”,特别是外语等专业的教师。反过来讲,外籍教师的加入,又会促进国内教师向他们学习,优化国内整体教师的水平。同样,国内的优秀教师也有更多的机会跨出国门传播我国的先进技术,为他国服务。 (二)间接影响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各部门相互依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会从各个侧面间接地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主要来自服务贸易的水平承诺、其他教育服务的承诺以及其他行业的承诺。
3、国际贸易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正面影响:① 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② 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国家能富裕起来。③ 全球化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虽然在这期间存在着增长的风险,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财富在日益增长,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④ 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使每个民族和民族国家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机会。⑤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⑥ 经济全球化使南北关系长期以来的紧张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南北经济交往的规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强。⑦ 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⑧ 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负面影响:① 由于民族国家内部和民族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全球化使穷国愈穷,富国愈富,特别是扩大了南北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② 经济全球化会造成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③ 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他们往往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国际规则的便利,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便利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例证。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南方国家间经济实力有限,经济结构趋同而缺少互补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使南南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面临挑战。
4、中国对外贸易的弊端及对策是什么?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隐忧及其危害
1.我国开拓国际市场的方式过于单一
从理论上说,开拓国际市场至少有对外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两种方式,后者由于是在东道国国内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因此比较容易绕开东道国的各种贸易壁垒。而我国目前开拓国际市场的手段仍以对外出口为主。我国这种千军万马争过出口独木桥的开拓国际市场方式,一方面会导致我国同类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为求得在外贸出口中的数量扩张,致使当前我国外贸出口增量不增价的矛盾十分突出,并极易遭到进口国的倾销指控。另一方面,我国这种单一的、树大招风式的外贸策略已使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到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如美国时间2003年11月17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做出了对从中国进口的针织布、胸衣、袍服三种纺织品提出磋商请求的决定,从而对上述中国出口产品实行极为严厉的配额限制.
2.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我国商品的出口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或区域组织以维护其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
(1)我国有60%以上的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货物金额已超过25%,约为450亿~500亿美元。
(2)已经从生产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加工领域,不仅包括货物商品,还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务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商品出口,提高了我国的贸易成本,引发了贸易争端,造成地区产业发展不平衡。
3.贸易摩擦增多,使得外贸风险加大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在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过程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日渐增多的贸易摩擦也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对中国商品提起反倾销诉讼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加入对我国反倾销调查的行列。2007年前11个月,中国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以及特保和保障措施等“两反两保”贸易摩擦62起。(2)贸易摩擦的产品和行业结构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只要他们认为危害到或将要危害到本国竞争力差的产品,都可以列入倾销产品的范围,从过去的原材料、简单加工扩展到现在的高科技产品,几乎涵盖我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3)涉及的金额和反倾销税率越来越大,委内瑞拉1999年决定对中国的皮鞋、人造革皮鞋和布鞋等鞋类,采取临时措施,征收300%的反倾销税;2004年2月,墨西哥经济部决定恢复对从中国进口的鞋和鞋靴零件征收165%-1105%的反倾销税。
贸易摩擦给我国出口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我国产品在出口市场受到挤压,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响。
4.我国外贸实践中存在着轻视“原产地”规则以及“原产地”规则本身不完善的问题
目前,我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标准过低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制订如此低的标准,是因为既要考虑到我国与24个国家的普惠制协议中给惠国的要求,又要考虑到进一步吸收外商投资。如果将原产地规则限制过严,会影响外商来华进行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图加工和补偿贸易。因此我国判定出口产品的原产地规则是根据该产品:在中国生产或获取;在中国发生实质性转变,即在中国经过主要及最后的制造、加工工序,使其外形、性质、形态或者用途发生实质性改变;在中国增值达25%以上。
(1)原产地规则不严谨体现在许多方面:1)我国的原产地标准是以HS税目改变作为实质性改变的标准,但在“规则”中,没有“以税目号改变”的文字表述,由此使签证人员在理解和实际操作中缺乏统一标准;2)“清单”规定的主要加工工序较为简单,要求的增值百分比标准较为宽松,涉及的税目也很不全面;3)“清单”中有些产品的原产地标准缺少合理性,甚至严于普惠制原产地标准;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2)我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标准过低造成了许多不利:1)不利于拓展加工贸易的加工深度,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国产化率; 2)由于出口产品使用的进口成份过多,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巨额外汇支出,而且不利于我国对原材料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3)不利于发展关键性的高新技术;4)由于标准过低,外商往往通过投资设立企业,在我国从事“三来一补”业务,申领我国十分有限的“被动配额”,挤占了我国本来就十分有限的配额,致使加工贸易对一般贸易形成了较大的冲击。
5.我国加工贸易中国内价值链过短及因此使得商品附加值低
(1)我国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本地化比例不高,从而导致其发展后劲不足。2003年1-4月,我国加工贸易出口665.6亿美元,占同期出口总额的31.5%;加工贸易进口456.1亿美元,占同期进口总额的32.7%。这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尚处于典型的简单加工或组装型发展阶段,加工贸易国内产业链短,生产能力集中于下游产业,零部件和原材料过度依赖进口,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将会逐渐失去发展后劲。根据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调查,广东省电子工业从改革开放初期在全国同行业中列第8到1991年跃居全国第5位,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主要依靠港澳加工装配业的转移,但广东目前的优势只体现在最终产品的总量,并不具备生产技术上的优势,产品设计、材料、零部件生产以及销售均严重依赖香港和海外,我国其他沿海地区利用加工贸易发展起来的产业,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类似问题。
(2)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率极低,致使大量利润外流。在整个加工贸易的研发、设计、制造、仓储、运输、销售、服务等环节构成的价值链中,我国企业承担的往往是对零件或原辅材料的初级加工、装配和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占有的价值链环节较少,从而导致产品附加值的提高状况极不理想。据统计,在来料加工中,目前我方企业平均仅能获得占出口总额8%左右的工缴费收入,其余大量的产品增值部分被外方获得;而在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中,由于外方控制着原材料采购和制成品销售等关键环节,便于利用转移价格等手段,使我方企业利润严重流失。
6. 中国的对外贸易政府管制严厉,进出口自由程度地
(1).国内企业要出口产品必须得到政府的批准,大多数生产企业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出口产品。
虽然我国对传统的贸易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如赋予若干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权,但是,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仅仅只是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包括少数科研机构),而且其进出口自营权仍然受到很久的约束,经营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拥有进出口自营权的生产企业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完全自主地经营进出口业务。此外,虽然我国也允许私营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但进入门槛很高,数量极其有限。总之,我国的外贸经营权仍然是由国家控制的,(注:政府对外贸经营权的管制实际上是一种非关税壁垒。)只有少数生产企业有权可以直接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大多数企业并不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出口产品。这些没有进出口自营权的企业要出口产品,就只能通过国有外贸公司代理。这意味着,对于大多数没有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来说,它们并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自由地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因而同国际市场之间实际上仍然存在着“隔层”。
由于外贸经营权由政府行政审批,哪些生产企业能进入国际市场完全由政府指定,因此,在缺乏市场竞争和筛选、淘汰机制的情况下,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并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率的企业,这样就必然会造成对外贸易的低效率。同时,由于国内大多数生产企业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自由地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因此,国内许多生产企业就不可能完全自由灵活地根据国内外市场的供求状况,及时生产出完全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我国的出口,这就人为地压抑了我国的出口供给弹性。
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国的私营企业在没有得到政府的批准下并不能自由地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因此,这就不利于使我国持续涌现出更多的完全自负盈亏,因而真正具有内在动力和压力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出口的市场主体,从而极大地阻碍了中国人均出口额的不断增长。可见,对私营企业的出口限制实际上是对中国出口扩张能力的人为限制。
此外,虽然我国的外贸公司在政府的保护下垄断了我国的进出口,但我国的国有外贸公司却因规模小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且,由于这些国有外贸企业并不承担经营亏损的最终财产责任,因此,各国有外贸企业为了扩大出口,而往往不负责任地对内抬价收购、对外低价竞销。国有外贸企业相互之间这种没有内在约束的无序竞争,不但造成出口秩序混乱、而且增加了我国的出口换汇成本,降低了我国的贸易利得。
(2).我国在进口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政府管制,进口的市场化或自由化程度更低
虽然我国自1992年以来不断降低关税,但我国降低关税的政策意图实际上是侧重在缓解我国过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同时扩大资本品或技术设备的进口(中国进口中的80%以上是资本品),以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率,而并不是着眼于通过实现进口的自由化,以引入国际市场的竞争机制。而且,虽然我国不断削减非关税壁垒,但实际上我国对一些已经取消配额、许可证管理的进口商品仍然存在着不同名目的数量限制,一些需要进口品的投资项目需要事先得到政府的立项批准或政府部门的政策性指导。同时,中国在进口的程序上也存在着一些事实上的管制(如需要若干个政府部门的盖章认可,进口手续过于繁琐等)。此外,在政府对进口进行严格管制的同时,我国对许多产品的进口仍实行国家垄断,这种进口垄断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关税壁垒。
我国对进口进行管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某些行业或企业(特别是保护了国有企业),但却因减弱了进口产品的竞争压力,同时使国内企业得不到低成本的生产投入品,从而降低了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
二、消除我国对外贸易中已存隐忧的对策
1.切实落实“走出去”战略
(1)明确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体。所谓“走出去”,既包括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也包括向外输出资本,但主要是输出资本,即到国外投资办厂。目前,通过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特别是近几年的改革攻坚,我国多数国有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已经从政府的怀抱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无疑也应当成为主体。各级政府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宏观调控、服务、监督等方面多下功夫,切不可越俎代庖,代替企业作经营决策。
(2)科学确定“走出去”的具体方式。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大致有以下类型:1)海外直接投资。目前除资源开发型项目规模较大外,我国绝大多数对外投资项目都属中小项目,企业平均规模为198万美元。2)对外承包工程和设计咨询。对外承包工程是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综合载体,也是我国企业“走出去”比较成熟的方式,能够发挥我国企业产业基础全面、设备制造技术成熟、劳动力资源丰富和管理成本低的综合优势;3)对外劳务合作。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主要市场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其中有3/4输往亚洲国家,劳务人员仍以建筑工、缝纫工等中低级劳务为主。
“走出去”作为一项长远的开放战略,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在微观层面上,应制定具体的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解决“走出去”的区域和产业选择问题。1)对于资源开发型项目,应主要立足于非洲、拉美、中亚及其他友好国家,重点投资于这些国家建设急需的能源、矿产等战略资源和人民生活必需的农牧渔业资源;2)对于境外生产型项目,重点应放在东南亚、南非、北非、拉美和欧美等经济环境较好的国家,以投资少、见效快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为主,引导企业将过剩的生产能力和成熟技术向外转移。3)对于国际承包工程,应立足于传统的亚洲、非洲和中东市场,力争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利用入世带来的有利机遇,加大对欧美、大洋洲和拉美市场的开拓力度,争取有所突破;加强对劳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素质,在全球劳务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确保原有市场,力争扩大外派劳务规模; 宏观层面上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政府要从金融保险服务、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走出去”;做好国际市场和国别情况的信息发布和咨询工作,以满足国内企业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境外投资企业的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防止一哄而上,在国外搞重复建设,无序竞争,自相残杀。
(3)科学选择“走出去”的区位。 “走出去”应当贯彻多元化的方针,面向全球市场,切不可搞单打一。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走出去”的重点地区应当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东欧、独联体经济转轨国家。因为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来看,无论是装备水平、生产技术,还是产品质量,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但同发展中国家相比,却有一定的优势。而有无比较优势,则是“往哪儿走”的最重要的判断依据。
2.政府企业共同预防和避免贸易壁垒,减少损失
(1)政府方面。①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对外贸易保护前置化。政府有关部门要紧密跟踪重点出口国家和地区情况,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以便及时了解某贸易壁垒的动向,定期或不定期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相关企业及时做好相应准备。②制定优惠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扶持“绿色”企业发展。政府应通过优惠政策,扶持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管理先进、科技含量高的绿色环保型企业,同时淘汰一批规模小、档次低、管理水平低、环保意识差的企业。③实施标准化战略,制定与国际标准一致的国家标准和技术法规。应制订鼓励政策,统一并提高我国的技术标准,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协调,并按照需要将这些国际标准引入我国,让生产企业在掌握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去安排生产,以使产品符合进口国要求,这对扩大出口贸易,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帮助。④政府有关部门要服务和帮助企业开拓其他市场,规避贸易风险。企业还可通过劳务输出、技术输出、境外投资等多种方式,在消费国就地生产、加工,让“销售地”变“产地”,避开贸易壁垒。
(2)企业方面。①企业应强化标准化意识,采用合理适用的国际标准,严格执行标准,并将ISO9000、ISO14000等管理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品质和环保品质,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②企业要注重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提高产品以及对产品的检验检测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冲破现在技术性贸易壁垒。③企业应投入研究开发费用,生产符合外国技术标准特别是苛刻要求的先进产品,还要自觉增强环保意识,努力使自己的产品成为“绿色产品”,预防和避免贸易争端的发生。当贸易争端一旦发生,要通过政府的交涉,努力使外国政府取消其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企业利益损失降到最低。
3.政府完善应对机制,减少贸易摩擦
(1)政府方面。①我国政府充分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加强与外国的交涉。政府应充分援引WTO反倾销协议中的条款,对其他国家对我国提出的反倾销措施和调查程序进行严格的调查,并提出异议,通过双边、多边谈判,记载反倾销应诉中所作的实践,进一步澄清相关问题,据理力争,督促相关国家修订对华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定标准,最终取消歧视性的对华反倾销政策措施。②建立和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完善我国反倾销预警机制网络。③加强对出口竞争秩序的规范,设置合理,有效的出口经营管理机制,建立并执行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的出口制度,是减少对华反倾销诉销的有效措施。
(2)企业方面。①企业应调整战略,实行国际化经营。②要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大科技投入,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产量,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和以价取胜的战略转变。③企业在反倾销的过程中,应当熟悉国际惯例,依法应对反倾销,使自己由被动化为主动。
4.完善我国原产地规则
(1)制订合理、科学、适用的原产地规则
根据我国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适度的原产地规则标准,如在增值百分比的确定上应结合我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比例标准。同时原产地判断标准不宜过低,特别是出口货物原产地的判断标准更是如此。原产地规则应具有可操作性,在技术上是严谨的,同时有适当的灵活性。
(2)原产地规则应有广泛的适用性
制订原产地规则时应充分考虑在尽可能广的范围内适用,特别是要考虑原产地规则对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执行的重要性。在我国的原产地规则中,应包括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反补贴条例》所需要的原产地判断标准,以及针对反倾销、反补贴中规避措施的原产地规则;应制定进口优惠关税条件下适用的原产地规则,特别是复进口、复出口产品的原产地规则;对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的产品确定专门的原产地判断标准,提高配额的利用率,为享受普惠制待遇的出口商品规定合理的原产地判断标准。
(3)加强对原产地证发放的管理工作
我国有多家单位可签发原产地证,这给我国对原产地证签发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而且各机构对于原产地证签发标准的尺度不一也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全国目前有200多个发放原产地证的单位,每年发60多万张,每个证收50元手续费,有个别发证单位,只盖章收费,不检查其合同产品是否符合原产地规则,也不监管货物。此种情况的出现无疑不利于正确执行我国的原产地规则,也会影响到我国与一些国家的贸易关系,因此应强化对原产地证发放的管理工作。
5.通过提高加工贸易料件的本地化率来延长我国加工贸易的国内价值链
从跨国公司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分析,加工贸易企业希望通过对料件的本地采购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现阶段,有一些外资企业尝试将零部件的采购转移到我国国内。因此,要提高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本地化率,扩大我国国产料件的出口,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有关政策。
(1)确定科学的产业政策。我国的上游产业包括机械、电子、化工等基础产业,长期以来,这些产业生产发展的滞后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而国家的价格、投资、税收、贷款等政策几乎都是向下游产业倾斜。因此,不从根本上扭转对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现行政策,就难以实现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进口替代。
(2)从资金方面给予支持。为使国内企业生产的材料和零件在质量、规格和成本等方面适应加工贸易出口的要求,国家应提供资金扶植国内企业开发、试制新产品或者向用户提供试用品。有关部门可考虑在新产品试制费、新产品开发费、外贸发展基金中单列鼓励加工贸易本地化基金,简化申请和审批程序。同时国家应鼓励建立民间的“风险融资”机制,如通过减免税改革,鼓励企业间成立“风险基金”,投资于具有较高风险的新产品开发和试制项目。
(3)鼓励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企业进行国内采购。一方面,由于我国国内来料加工企业的大多数产品会进入国际市场,对于其国内零部件供应商而言属于间接出口,因此可对这部分产品实行出口退税,以降低来料加工企业国内采购的成本,从经济角度激励来料加工企业扩大国内采购;另一方面,鉴于我国目前出口退税机制运行效率较低,对进料加工企业的深加工结转实行税收“免、抵、退”会挤占企业大量资金,进而严重削弱了出口退税制度的激励效果,因此可对进料加工企业的深加工结转货物实行免征相关税收的优惠政策。
(4)建立需求信息库。在加工贸易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中间投入品供求信息库。由于企业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对信息采集、更新的投入大,投资风险高,因此国家应实行扶植政策。针对加工贸易可选择的替代产品建立专业信息库和信息网络,及时公布产品的质量标准、规格、价格和供应渠道等。
5、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来说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我个人认为."地球村"是件好事!当然也有一些坏处 好处是:1.全球经济和睦共同发展,以利益共同体来处理各国的一切事物(欧盟的成立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法律@条例.) 2.发达国家对与发展中国家是实行的可持续发展与和平利用资源的主体.近一步减小国际贸易差额. 3.人与人之间和睦友谊,可能避免战争的存在,一致对外(破坏和平份子) 坏处是:1.占据统治或霸权主义的国家不能完全执行联盟的条律,对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实行有目的的"活动" 2.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有限的国家导致发达国家对于个别发展中国家的帮助级少. 3.各国的科学技术或自我能源问题不愿意(不甘心)付出多! 望我的回答可以让你满意 谢谢~
6、国际贸易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好处:
自由贸易可以让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无限制的流通,这样市场上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商品琳琅满目,而且自由贸易下是零关税的,真可谓是物美价廉,能让消费者收益。比如中国香港就是自由贸易港,被称为购物天堂就是这个原因。
1. 保障大型组织贸易;
2.支持大型组织的市场经济。
坏处:减低小型企业的竞争力;引致大型组织垄断市场经济;产生恶性竞争。
1) 对当地政府来说自由贸易情况下是免关税的,政府收入要减少。
2) 对于当地的企业来说,尤其是刚刚起步的民族企业来说是一种灾难,例如中国的汽车产业,如果国家放开汽车产业进口,原装德国、日本、美国这些制造汽车的传统优势强国进入中国市场,那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全部都要倒闭,对国民经济的冲击是很大的,所以中国一直保持对进口车征收决的进口关税来保护本国的汽车产业。
自由贸易指政府不采用关税、配额或其他形式来干预国际贸易的政策。 自由贸易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本国进出口商品各种优待和特权,对进出口商品不加干涉和限制,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市场上自由竞争的贸易政策。
拓展资料
国际贸易,又简称称贸易,是指货物和服务的跨境贸易出售合作等,一般包括了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以也可以称为进出口贸易。国际贸易也称为世界贸易。进出口贸易可以调节国内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并且改善国际供求关系,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财政的收入。国际贸易专业主要属于经济学领域,主要依靠经济学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
扩大城市旅游的规模,增加城市人口是游戏的首要目标,也是游戏的核心玩法——建造、不断建造房屋、升级房屋、改善房屋。在建造房屋之前,玩家就需要先建造道路,因为建筑有一定的要求,它只能建造在道路的两边。房子建好后也需要升级。随着不断的升级,房子会改变形状,变得越来越高,最终会变成现代化的摩天大楼。房屋升级需要建筑材料,因此游戏玩家不能只建筑房屋,同时也要建筑一些促进城市发展的一些建筑物,例如,发电厂,垃圾回收站,风力发电机等,通过不断的完善,逐渐建立出让玩家满意的城市,来满足玩家对美好生活的想象,获得玩游戏的快乐,同时可以从游戏中,了解更多的建筑知识以及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并且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需要的一些能量资源等。
7、国际贸易的利与弊?详细详细
..WTO是世界贸易组织的.
总的说来中国加入WTO利大于弊
中国和美国15日在这里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从而结束了双方长达13年的马拉松式的谈判,为中国早日加入世贸组织铺平了道路。
中国为什么要坚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呢?
据权威人士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总的说来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入世贸组织将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出口。“入世”后,世贸组织的100多个成员都将给中国以最惠国待遇,而且也不必在最惠国待遇问题上遭到美国一年一度的非难,中国的出口有望大幅度增长。
其次,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中国在平等的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外商实行国民待遇后,将有利于改善中国的投资环境,对引进外资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及自身的活力都有好处。
第三,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将可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而且参与制定规则,有利于使中国的合法权益得到反映;同时,可把国际贸易争端交到世贸组织的仲裁机关处理,免受不公正处罚。
第四,加入世贸组织,世贸组织成员中的主要贸易大国将不得不减少、取消对中国的纺织品等商品实行的不同程度的贸易歧视措施。
第五,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进口关税将降低,有利于人民提高生活水平。
当然,加入世贸组织,也将带来一些压力和挑战,如会给国内的部分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但专家们指出,这些压力将促使企业加速技术改造,改进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总之,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
8、国际贸易的坏处有哪些?
在行政保护下的一些垄断企业将会受损。
各国之间的贸易最终是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贸易之所以是互惠的,是因为它使各国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如果一种物品的国内价格高于世界价格,则说明国内的该物品没有比较优势,处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决策者应该进口该物品而不是自己生产。
国际贸易注意事项
在对外贸易经营活动中,不得违反有关反垄断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实施垄断行为,在对外贸易经营活动中实施垄断行为,危害市场公平竞争的,依照有关反垄断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
在对外贸易经营活动中,不得实施以不正当的低价销售商品、串通投标、发布虚假广告、进行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