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进行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中国对外贸贸易的优势首先是相较欧美发达国家,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的优势。产品的产业链覆盖范围广,这样也是极大的方便外贸企业进行原材料的采购备货。相对于东南亚市场,我们的劳动力综合素质要高,生产的品质和交期都很有保障 。出口产品层次丰富,符合各国人的口味。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提高了13亿多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促进了发展 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我国外贸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出口增长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和环境的投入和消耗,科技投入不足,管理创新,外贸发展与资源能源供给和环境承载能力矛盾日益突出;企业在研发方面的竞争力D、设计、营销和服务不强,自有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出口产品比例不大;外贸发展对三大产业的贡献不均衡;中西部地区外贸规模和水平还比较落后;外贸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
拓展资料:
1、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在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更加突出,全球经济结构和贸易格局面临深刻调整。 我国外贸也将进行新的调整,努力实现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从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向增强综合竞争优势,从贸易强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2、我国外贸发展仍受诸多不确定因素制约,将面临新的困难和压力。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发展创新,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融入世界。 经济规模更大、领域更广、水平更高。 中国愿与贸易伙伴一道,共同应对世界经贸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促进外贸更加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与贸易伙伴共享繁荣,实现互利共赢。
2、金融危机时刻,中国的对外贸易到底存在什么优势和劣势?
优势:廉价劳动力,农民工是中国资本家和脏官最大的财富。
劣势:人民币汇率升值,不熟悉国贸易规则。
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前3季度外贸继续快速增长
2008年前3季度,尽管受到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能源资源价格上涨和国内生产成本大幅升高,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加快结构调整,仍然实现了持续和快速增长。主要特点是:
1.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长加快,外贸顺差减少。前3季度商品进出口总值为19671.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第1季度出口增长30.3%,第2和第3季度增速回落。前3季度总计出口10740.6亿美元,增长22.3%,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进口增长自年初开始加速,总计进口8930.7亿美元,增长29.0%,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9.9个百分点。外贸顺差1809.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
2.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较快,能源资源进口量增价涨。前3季度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机电产品出口6170.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0%。受经营成本升高和需求疲软的影响,传统大宗商品中的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仅增长1.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1.2个百分点。其他大宗商品出口增长速度均有所回落。进口商品中增长最快的仍然是能源资源类商品。原油进口量比上年同期增长8.8%,金额增长85.5%;铁矿砂进口量增长22.0%,金额增长116.0%;大豆进口量增长32.3%,金额增长137.4%。
3.一般贸易保持强劲增长,加工贸易增速继续回落。前3季度中国一般贸易继续强劲增长,进出口总值达到9565.7亿美元,增长35.9%。其中,出口5007.8亿美元,增长26.9%;进口4557.9亿美元,增速高达47.3%,比去年同期加快22.7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增长进一步趋缓,进出口总值8034.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8%。其中,出口增长15.6%;进增长10.7%。
4.对美出口增速大幅放缓,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较快。前3季度中国对发达市场出口增长放缓。对欧盟出口2204.7亿美元,增长25.6%,对美国出口1891.3亿美元,增长11.2%,对日本出口858.5亿美元,增长16.0%。与一些新兴经济体双边贸易继续快速增长,例如对印度出口增长了43.1%,对韩国出口增长了28.4%,对巴西出口增长了90.2%。
二、全年出口增幅可能低于20%
当前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由于个人消费开支和出口增长低于预期,美国第2季度GDP增长率已经由此前的3.3%修正至2.8%。一些研究机构预测第3、4季度美国的个人消费将出现负增长,相应地美国经济将至少步入温和负增长。欧元区和日本第2季度已经陷入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增长也都开始放慢。第4季度主要发达国家进口量可能萎缩,全球商品贸易也将显著放缓。因为金融危机,部分地区和企业出现支付困难。中国进出口企业已经明显感受到出口新订单减少和支付风险的增大。
国际市场主要初级产品的期货价格从7月份开始回落。近期金融市场的混乱和对未来全球经济下滑的担心,进一步挤压了期货价格虚高成分。但是以美元计价的初级商品价格目前仍处于历史高位,同时也不排除由于投机因素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中国国内通胀率仍不算低,出口产业将继续受到成本上涨困扰。
自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已超过20%,对欧元和日元升值也都在8%以上。近期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与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汇率大幅波动受到一定抑制有关。这暂时缓解了人民币快速升值给出口企业带来的困难。
综合上述因素,预计第4季度中国出口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全年出口增速可能回落至20%以下。
三、2009年外贸形势很不乐观
第一,世界经济将陷入低迷,不排除危机加深可能
尽管各国政府正采取协调行动筑起防波堤,使得这场金融海啸还不至于引起1929年那样的大萧条,但是市场信心的恢复、体制和结构问题的解决预计将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乐观地估计,发达国家经济至少要等到2009年下半年,甚至更晚时候才能开始复苏。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还难以确定。整个世界经济将进入一段较长的低迷时期。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还没有显现出整体回暖迹象,次级贷款问题仍有可能恶化,使更多金融机构的不良信贷浮出水面。因此,不排除金融危机加深的可能性。
第二,初级产品价格将继续处于高位并剧烈振荡
如果初级产品价格能够回落至较低水平,对于减轻广大进口国成本负担,刺激经济回升显然是利好消息。但是,导致近年来能源、资源类商品价格飙升的主要因素——来自新兴市场的庞大需求,以及美国生物能源政策等并没有改变。而能源、资源类商品供给受到开采难度增大、生产国投入不足、以及农业生产耕地面积减少的制约,供给量的增长并非易事。为了维持高价,近日OPEC已酝酿调减全球石油产量。各国为拯救金融市场而注入的大量流动性,对美元等货币币值下跌的担心,将使得更多国际游资把大宗商品期货作为保值避险工具。这些因素都将加剧国际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波动。
第三,多哈回合前景暗淡,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
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只影响部分市场不同,这次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陷入金融危机,影响到了全球贸易的稳定运行。7月份多哈回合谈判破裂后,虽然许多成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希望重启谈判,但是一些根本分歧短期内很难弥合。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多哈回合取得突破的前景看上去更加黯淡。不仅如此,贸易量萎缩和失业率的上升,还将使一些国家和地区转而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
总体看来,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主要贸易伙伴经济下滑、进口需求锐减、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主要货币可能出现的贬值,都将进一步波及中国。预计2009年外贸形势应很不乐观。进口和出口增长都将回落。
四、中国应对冲击有一定空间
中国对外贸易已经连续七年实现较快增长。近几年政府大幅调整外经贸政策,包括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已经让企业提前适应在趋紧的环境下生存发展。许多地方和企业都积极转变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并且取得了积极成效。少数仅靠低价竞争的企业被淘汰,具有一定技术、品牌和客户渠道优势的企业则获得了更大发展。大部分出口商品卖价有所提高。应当说,中国出口产业总体竞争力仍然是比较强的,低成本优势并没有失去。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将催生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对于中国进出口企业来讲,既面临很大的挑战,但是也可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能依然充足。国民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基本面是健康的。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调整和优化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将带来巨大和长期的投资与消费需求。依托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坚实物质基础,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和有效地扩大内需,将支撑并推动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中国政府近日已经决定提高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未来在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方面还有相当可操作空间。各地方、部门将加大对进出口企业信贷支持,加快出口退税进度,鼓励和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拓展新的市场。同时,中国外汇储备充足,将继续积极扩大进口,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有利于改善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减轻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中国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增长潜力很大,迄今为止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热情不减。所以,从中长期看,中国外贸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光明。
3、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来说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我个人认为."地球村"是件好事!当然也有一些坏处 好处是:1.全球经济和睦共同发展,以利益共同体来处理各国的一切事物(欧盟的成立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法律@条例.) 2.发达国家对与发展中国家是实行的可持续发展与和平利用资源的主体.近一步减小国际贸易差额. 3.人与人之间和睦友谊,可能避免战争的存在,一致对外(破坏和平份子) 坏处是:1.占据统治或霸权主义的国家不能完全执行联盟的条律,对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实行有目的的"活动" 2.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有限的国家导致发达国家对于个别发展中国家的帮助级少. 3.各国的科学技术或自我能源问题不愿意(不甘心)付出多! 望我的回答可以让你满意 谢谢~
4、国际贸易的优缺点
一、国际生产网络研究的文献回顾和评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经济学家认识到产业内贸易大量存在、相同要素禀赋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大量存在,而这种贸易模式是传统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因而激发了经济学家对贸易理论的重新探索,并最终产生了以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差别产品为基础的新贸易理论。国际生产网络是与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不同的新的分工模式。国际生产网络则有如下3个特点:一是几个国家参与同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二是在生产过程中,中间投入品按工序在国家之间流转,中间品的贸易成为这种分工模式的一大特点;三是跨国生产活动,有时候由一个厂商在不同国家投资设厂完成,有时候由不同的厂商共同参与完成。
现在国际生产网络这一新的生产、分工与贸易模式又已经激发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热潮。不仅许多在国际贸易理论领域享有盛誉的经济学者在进行探索,而且也吸引了很多刚刚加入研究队伍的新生力量。这是目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最活跃的主题。我国是国际生产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和研究还太少。姚枝仲的《国际生产与分工网络:理论与问题》总结了已有的对于国际生产网络这种新的分工模式进行描述和度量的文献;介绍了其主要的度量方法和度量结果,以及各种度量方法的优缺点;着重指出了目前的分工形态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贸易;并指出要理解这一新的分工模式需要解释的主要问题;还对已有的理论进展和与理论有关的经验研究进行评述;同时探讨了需要进一步理解的问题,以及这个领域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从国际分工和生产网络的角度分析中国在其中的地位,以及这种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本学科关注的另一个问题。宋泓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了国际生产网络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机遇与挑战。
二、国际收支失衡及其影响、中国贸易不平衡的性质、内涵以及特点
姚枝仲、齐俊研的《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及其变化趋势》以及姚枝仲的《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两篇论文重点讨论了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内在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失衡的变动趋势和可能的调整方向,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文章认为,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以改善国内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调整对外经济政策,是我国应对国际压力、克服外部不平衡以及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最佳选择。姚枝仲、刘仕国的《中国的国民对外贸易差额》,从所有权角度分析了国民贸易的含义,提出了国民贸易统计的一个严格的核算方法,并粗略估算了中国的国民对外贸易额,揭示了现有的海关统计难以显示的许多事实。
宋泓的《美国的霸权地位与中美经贸关系》,从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经济体系出发,指出,历史地看,美国实际上从70年代开始在推行一种有意识的扩大和维持国际贸易逆差的战略,并逐步建立起美元—美国政府债券等为主导的国际经济体制。因此,“对本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和赤字”作为分析国际失衡以及中国贸易不平衡的一个预设的前提是不存在的。李向阳的《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则从规范的宏观经济框架出发系统分析了全球经济失衡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三、加入WTO后,尤其是“入世”过渡期结束以后的进口管理体制以及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的研究
随着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原有国际贸易利益格局发生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部分国家滥用“特保调查”等针对中国的歧视性做法,导致我出口商品遭遇各类摩擦和壁垒不断增多。当前我可采取的反制措施较少,反制措施的灵活性、有效性有待提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建立新的符合WTO规则的进口管理体系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议题。
2006年,社科院世经政所承担“中国进口风险防范管理体系”课题,旨在深入研究WTO后过渡期中,即“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进口管理体系。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情况下,根据WTO一般例外条款和外贸法第十六条等有关法律规定,针对可能对环境保护、消费者健康、幼稚产业发展、农牧渔业发展等造成不利影响的进口风险,建立公开、透明、有效的防范和管理制度,充实、完善现有进口管理体系,该课题的实施和完成将对我国新型进口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起到很好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社科院世经政所科承担的“国际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课题,为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其研究报告是我国国内第一份系统研究国际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的报告。该研究报告对WTO、美国、加拿大、欧盟、英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际组织、主要服务贸易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做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填补了该项研究的空白。该课题不仅研究了上述国家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还对这些国家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方法以及采用的服务贸易统计方法等都做了详细的阐述,这对完善我国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完善我国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新一轮谈判进展、影响和前景的分析
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田丰的《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效率》从对WTO成员违反协定行为的预防作用、WTO成员使用争端解决机制的成本、争端的早期解决情况、专家小组/上诉机构裁决的公正性和争端的政策效果等5个方面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运行效率进行了全面的考察。结果显示,与关贸总协定(GATT)时期相比,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效率总体上有所提高,但是并没有改变缺乏实施能力的旧有缺陷;在实际操作中,改革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标;而且改革带来的收益也没有被所有WTO成员平等分享。
田丰的《从WTO争端解决机制角度分析多边贸易体系和区域经济组织的互动》则从WTO争端解决机制这一视角出发,对多边贸易体系和区域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该文认为,多边争端解决机制缺乏直接实施能力这一特性导致小国试图通过组成或进入区域经济组织来提高解决争端时的讨价还价能力。而区域经济组织的发展以及其内部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造成了与多边贸易机构的司法管辖权重叠问题,为GATT/WTO成员解决相互间的贸易摩擦提供了选择法庭以获得最有利裁决的机会。
李向阳《国际规则的形成机制》专门分析了国际规则的形成机制。作者从国际经济规则的外部性与非中性出发,分析了规则制定权的收益来源、一国对规则制定过程影响力的决定因素以及规则形成的具体机制,从而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作为全球化时代的霸主,美国仍然主导着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过程,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5、中国对外贸易的弊端及对策是什么?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隐忧及其危害
1.我国开拓国际市场的方式过于单一
从理论上说,开拓国际市场至少有对外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两种方式,后者由于是在东道国国内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因此比较容易绕开东道国的各种贸易壁垒。而我国目前开拓国际市场的手段仍以对外出口为主。我国这种千军万马争过出口独木桥的开拓国际市场方式,一方面会导致我国同类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为求得在外贸出口中的数量扩张,致使当前我国外贸出口增量不增价的矛盾十分突出,并极易遭到进口国的倾销指控。另一方面,我国这种单一的、树大招风式的外贸策略已使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到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如美国时间2003年11月17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做出了对从中国进口的针织布、胸衣、袍服三种纺织品提出磋商请求的决定,从而对上述中国出口产品实行极为严厉的配额限制.
2.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我国商品的出口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或区域组织以维护其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
(1)我国有60%以上的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货物金额已超过25%,约为450亿~500亿美元。
(2)已经从生产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加工领域,不仅包括货物商品,还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务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商品出口,提高了我国的贸易成本,引发了贸易争端,造成地区产业发展不平衡。
3.贸易摩擦增多,使得外贸风险加大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在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过程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日渐增多的贸易摩擦也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对中国商品提起反倾销诉讼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加入对我国反倾销调查的行列。2007年前11个月,中国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以及特保和保障措施等“两反两保”贸易摩擦62起。(2)贸易摩擦的产品和行业结构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只要他们认为危害到或将要危害到本国竞争力差的产品,都可以列入倾销产品的范围,从过去的原材料、简单加工扩展到现在的高科技产品,几乎涵盖我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3)涉及的金额和反倾销税率越来越大,委内瑞拉1999年决定对中国的皮鞋、人造革皮鞋和布鞋等鞋类,采取临时措施,征收300%的反倾销税;2004年2月,墨西哥经济部决定恢复对从中国进口的鞋和鞋靴零件征收165%-1105%的反倾销税。
贸易摩擦给我国出口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我国产品在出口市场受到挤压,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响。
4.我国外贸实践中存在着轻视“原产地”规则以及“原产地”规则本身不完善的问题
目前,我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标准过低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制订如此低的标准,是因为既要考虑到我国与24个国家的普惠制协议中给惠国的要求,又要考虑到进一步吸收外商投资。如果将原产地规则限制过严,会影响外商来华进行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图加工和补偿贸易。因此我国判定出口产品的原产地规则是根据该产品:在中国生产或获取;在中国发生实质性转变,即在中国经过主要及最后的制造、加工工序,使其外形、性质、形态或者用途发生实质性改变;在中国增值达25%以上。
(1)原产地规则不严谨体现在许多方面:1)我国的原产地标准是以HS税目改变作为实质性改变的标准,但在“规则”中,没有“以税目号改变”的文字表述,由此使签证人员在理解和实际操作中缺乏统一标准;2)“清单”规定的主要加工工序较为简单,要求的增值百分比标准较为宽松,涉及的税目也很不全面;3)“清单”中有些产品的原产地标准缺少合理性,甚至严于普惠制原产地标准;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2)我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标准过低造成了许多不利:1)不利于拓展加工贸易的加工深度,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国产化率; 2)由于出口产品使用的进口成份过多,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巨额外汇支出,而且不利于我国对原材料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3)不利于发展关键性的高新技术;4)由于标准过低,外商往往通过投资设立企业,在我国从事“三来一补”业务,申领我国十分有限的“被动配额”,挤占了我国本来就十分有限的配额,致使加工贸易对一般贸易形成了较大的冲击。
5.我国加工贸易中国内价值链过短及因此使得商品附加值低
(1)我国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本地化比例不高,从而导致其发展后劲不足。2003年1-4月,我国加工贸易出口665.6亿美元,占同期出口总额的31.5%;加工贸易进口456.1亿美元,占同期进口总额的32.7%。这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尚处于典型的简单加工或组装型发展阶段,加工贸易国内产业链短,生产能力集中于下游产业,零部件和原材料过度依赖进口,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将会逐渐失去发展后劲。根据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调查,广东省电子工业从改革开放初期在全国同行业中列第8到1991年跃居全国第5位,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主要依靠港澳加工装配业的转移,但广东目前的优势只体现在最终产品的总量,并不具备生产技术上的优势,产品设计、材料、零部件生产以及销售均严重依赖香港和海外,我国其他沿海地区利用加工贸易发展起来的产业,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类似问题。
(2)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率极低,致使大量利润外流。在整个加工贸易的研发、设计、制造、仓储、运输、销售、服务等环节构成的价值链中,我国企业承担的往往是对零件或原辅材料的初级加工、装配和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占有的价值链环节较少,从而导致产品附加值的提高状况极不理想。据统计,在来料加工中,目前我方企业平均仅能获得占出口总额8%左右的工缴费收入,其余大量的产品增值部分被外方获得;而在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中,由于外方控制着原材料采购和制成品销售等关键环节,便于利用转移价格等手段,使我方企业利润严重流失。
6. 中国的对外贸易政府管制严厉,进出口自由程度地
(1).国内企业要出口产品必须得到政府的批准,大多数生产企业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出口产品。
虽然我国对传统的贸易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如赋予若干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权,但是,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仅仅只是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包括少数科研机构),而且其进出口自营权仍然受到很久的约束,经营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拥有进出口自营权的生产企业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完全自主地经营进出口业务。此外,虽然我国也允许私营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但进入门槛很高,数量极其有限。总之,我国的外贸经营权仍然是由国家控制的,(注:政府对外贸经营权的管制实际上是一种非关税壁垒。)只有少数生产企业有权可以直接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大多数企业并不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出口产品。这些没有进出口自营权的企业要出口产品,就只能通过国有外贸公司代理。这意味着,对于大多数没有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来说,它们并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自由地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因而同国际市场之间实际上仍然存在着“隔层”。
由于外贸经营权由政府行政审批,哪些生产企业能进入国际市场完全由政府指定,因此,在缺乏市场竞争和筛选、淘汰机制的情况下,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并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率的企业,这样就必然会造成对外贸易的低效率。同时,由于国内大多数生产企业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自由地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因此,国内许多生产企业就不可能完全自由灵活地根据国内外市场的供求状况,及时生产出完全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我国的出口,这就人为地压抑了我国的出口供给弹性。
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国的私营企业在没有得到政府的批准下并不能自由地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因此,这就不利于使我国持续涌现出更多的完全自负盈亏,因而真正具有内在动力和压力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出口的市场主体,从而极大地阻碍了中国人均出口额的不断增长。可见,对私营企业的出口限制实际上是对中国出口扩张能力的人为限制。
此外,虽然我国的外贸公司在政府的保护下垄断了我国的进出口,但我国的国有外贸公司却因规模小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且,由于这些国有外贸企业并不承担经营亏损的最终财产责任,因此,各国有外贸企业为了扩大出口,而往往不负责任地对内抬价收购、对外低价竞销。国有外贸企业相互之间这种没有内在约束的无序竞争,不但造成出口秩序混乱、而且增加了我国的出口换汇成本,降低了我国的贸易利得。
(2).我国在进口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政府管制,进口的市场化或自由化程度更低
虽然我国自1992年以来不断降低关税,但我国降低关税的政策意图实际上是侧重在缓解我国过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同时扩大资本品或技术设备的进口(中国进口中的80%以上是资本品),以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率,而并不是着眼于通过实现进口的自由化,以引入国际市场的竞争机制。而且,虽然我国不断削减非关税壁垒,但实际上我国对一些已经取消配额、许可证管理的进口商品仍然存在着不同名目的数量限制,一些需要进口品的投资项目需要事先得到政府的立项批准或政府部门的政策性指导。同时,中国在进口的程序上也存在着一些事实上的管制(如需要若干个政府部门的盖章认可,进口手续过于繁琐等)。此外,在政府对进口进行严格管制的同时,我国对许多产品的进口仍实行国家垄断,这种进口垄断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关税壁垒。
我国对进口进行管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某些行业或企业(特别是保护了国有企业),但却因减弱了进口产品的竞争压力,同时使国内企业得不到低成本的生产投入品,从而降低了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
二、消除我国对外贸易中已存隐忧的对策
1.切实落实“走出去”战略
(1)明确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体。所谓“走出去”,既包括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也包括向外输出资本,但主要是输出资本,即到国外投资办厂。目前,通过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特别是近几年的改革攻坚,我国多数国有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已经从政府的怀抱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无疑也应当成为主体。各级政府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宏观调控、服务、监督等方面多下功夫,切不可越俎代庖,代替企业作经营决策。
(2)科学确定“走出去”的具体方式。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大致有以下类型:1)海外直接投资。目前除资源开发型项目规模较大外,我国绝大多数对外投资项目都属中小项目,企业平均规模为198万美元。2)对外承包工程和设计咨询。对外承包工程是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综合载体,也是我国企业“走出去”比较成熟的方式,能够发挥我国企业产业基础全面、设备制造技术成熟、劳动力资源丰富和管理成本低的综合优势;3)对外劳务合作。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主要市场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其中有3/4输往亚洲国家,劳务人员仍以建筑工、缝纫工等中低级劳务为主。
“走出去”作为一项长远的开放战略,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在微观层面上,应制定具体的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解决“走出去”的区域和产业选择问题。1)对于资源开发型项目,应主要立足于非洲、拉美、中亚及其他友好国家,重点投资于这些国家建设急需的能源、矿产等战略资源和人民生活必需的农牧渔业资源;2)对于境外生产型项目,重点应放在东南亚、南非、北非、拉美和欧美等经济环境较好的国家,以投资少、见效快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为主,引导企业将过剩的生产能力和成熟技术向外转移。3)对于国际承包工程,应立足于传统的亚洲、非洲和中东市场,力争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利用入世带来的有利机遇,加大对欧美、大洋洲和拉美市场的开拓力度,争取有所突破;加强对劳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素质,在全球劳务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确保原有市场,力争扩大外派劳务规模; 宏观层面上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政府要从金融保险服务、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走出去”;做好国际市场和国别情况的信息发布和咨询工作,以满足国内企业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境外投资企业的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防止一哄而上,在国外搞重复建设,无序竞争,自相残杀。
(3)科学选择“走出去”的区位。 “走出去”应当贯彻多元化的方针,面向全球市场,切不可搞单打一。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走出去”的重点地区应当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东欧、独联体经济转轨国家。因为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来看,无论是装备水平、生产技术,还是产品质量,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但同发展中国家相比,却有一定的优势。而有无比较优势,则是“往哪儿走”的最重要的判断依据。
2.政府企业共同预防和避免贸易壁垒,减少损失
(1)政府方面。①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对外贸易保护前置化。政府有关部门要紧密跟踪重点出口国家和地区情况,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以便及时了解某贸易壁垒的动向,定期或不定期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相关企业及时做好相应准备。②制定优惠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扶持“绿色”企业发展。政府应通过优惠政策,扶持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管理先进、科技含量高的绿色环保型企业,同时淘汰一批规模小、档次低、管理水平低、环保意识差的企业。③实施标准化战略,制定与国际标准一致的国家标准和技术法规。应制订鼓励政策,统一并提高我国的技术标准,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协调,并按照需要将这些国际标准引入我国,让生产企业在掌握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去安排生产,以使产品符合进口国要求,这对扩大出口贸易,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帮助。④政府有关部门要服务和帮助企业开拓其他市场,规避贸易风险。企业还可通过劳务输出、技术输出、境外投资等多种方式,在消费国就地生产、加工,让“销售地”变“产地”,避开贸易壁垒。
(2)企业方面。①企业应强化标准化意识,采用合理适用的国际标准,严格执行标准,并将ISO9000、ISO14000等管理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品质和环保品质,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②企业要注重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提高产品以及对产品的检验检测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冲破现在技术性贸易壁垒。③企业应投入研究开发费用,生产符合外国技术标准特别是苛刻要求的先进产品,还要自觉增强环保意识,努力使自己的产品成为“绿色产品”,预防和避免贸易争端的发生。当贸易争端一旦发生,要通过政府的交涉,努力使外国政府取消其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企业利益损失降到最低。
3.政府完善应对机制,减少贸易摩擦
(1)政府方面。①我国政府充分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加强与外国的交涉。政府应充分援引WTO反倾销协议中的条款,对其他国家对我国提出的反倾销措施和调查程序进行严格的调查,并提出异议,通过双边、多边谈判,记载反倾销应诉中所作的实践,进一步澄清相关问题,据理力争,督促相关国家修订对华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定标准,最终取消歧视性的对华反倾销政策措施。②建立和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完善我国反倾销预警机制网络。③加强对出口竞争秩序的规范,设置合理,有效的出口经营管理机制,建立并执行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的出口制度,是减少对华反倾销诉销的有效措施。
(2)企业方面。①企业应调整战略,实行国际化经营。②要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大科技投入,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产量,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和以价取胜的战略转变。③企业在反倾销的过程中,应当熟悉国际惯例,依法应对反倾销,使自己由被动化为主动。
4.完善我国原产地规则
(1)制订合理、科学、适用的原产地规则
根据我国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适度的原产地规则标准,如在增值百分比的确定上应结合我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比例标准。同时原产地判断标准不宜过低,特别是出口货物原产地的判断标准更是如此。原产地规则应具有可操作性,在技术上是严谨的,同时有适当的灵活性。
(2)原产地规则应有广泛的适用性
制订原产地规则时应充分考虑在尽可能广的范围内适用,特别是要考虑原产地规则对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执行的重要性。在我国的原产地规则中,应包括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反补贴条例》所需要的原产地判断标准,以及针对反倾销、反补贴中规避措施的原产地规则;应制定进口优惠关税条件下适用的原产地规则,特别是复进口、复出口产品的原产地规则;对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的产品确定专门的原产地判断标准,提高配额的利用率,为享受普惠制待遇的出口商品规定合理的原产地判断标准。
(3)加强对原产地证发放的管理工作
我国有多家单位可签发原产地证,这给我国对原产地证签发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而且各机构对于原产地证签发标准的尺度不一也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全国目前有200多个发放原产地证的单位,每年发60多万张,每个证收50元手续费,有个别发证单位,只盖章收费,不检查其合同产品是否符合原产地规则,也不监管货物。此种情况的出现无疑不利于正确执行我国的原产地规则,也会影响到我国与一些国家的贸易关系,因此应强化对原产地证发放的管理工作。
5.通过提高加工贸易料件的本地化率来延长我国加工贸易的国内价值链
从跨国公司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分析,加工贸易企业希望通过对料件的本地采购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现阶段,有一些外资企业尝试将零部件的采购转移到我国国内。因此,要提高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本地化率,扩大我国国产料件的出口,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有关政策。
(1)确定科学的产业政策。我国的上游产业包括机械、电子、化工等基础产业,长期以来,这些产业生产发展的滞后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而国家的价格、投资、税收、贷款等政策几乎都是向下游产业倾斜。因此,不从根本上扭转对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现行政策,就难以实现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进口替代。
(2)从资金方面给予支持。为使国内企业生产的材料和零件在质量、规格和成本等方面适应加工贸易出口的要求,国家应提供资金扶植国内企业开发、试制新产品或者向用户提供试用品。有关部门可考虑在新产品试制费、新产品开发费、外贸发展基金中单列鼓励加工贸易本地化基金,简化申请和审批程序。同时国家应鼓励建立民间的“风险融资”机制,如通过减免税改革,鼓励企业间成立“风险基金”,投资于具有较高风险的新产品开发和试制项目。
(3)鼓励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企业进行国内采购。一方面,由于我国国内来料加工企业的大多数产品会进入国际市场,对于其国内零部件供应商而言属于间接出口,因此可对这部分产品实行出口退税,以降低来料加工企业国内采购的成本,从经济角度激励来料加工企业扩大国内采购;另一方面,鉴于我国目前出口退税机制运行效率较低,对进料加工企业的深加工结转实行税收“免、抵、退”会挤占企业大量资金,进而严重削弱了出口退税制度的激励效果,因此可对进料加工企业的深加工结转货物实行免征相关税收的优惠政策。
(4)建立需求信息库。在加工贸易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中间投入品供求信息库。由于企业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对信息采集、更新的投入大,投资风险高,因此国家应实行扶植政策。针对加工贸易可选择的替代产品建立专业信息库和信息网络,及时公布产品的质量标准、规格、价格和供应渠道等。
6、国际贸易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好处:
自由贸易可以让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无限制的流通,这样市场上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商品琳琅满目,而且自由贸易下是零关税的,真可谓是物美价廉,能让消费者收益。比如中国香港就是自由贸易港,被称为购物天堂就是这个原因。
1. 保障大型组织贸易;
2.支持大型组织的市场经济。
坏处:减低小型企业的竞争力;引致大型组织垄断市场经济;产生恶性竞争。
1) 对当地政府来说自由贸易情况下是免关税的,政府收入要减少。
2) 对于当地的企业来说,尤其是刚刚起步的民族企业来说是一种灾难,例如中国的汽车产业,如果国家放开汽车产业进口,原装德国、日本、美国这些制造汽车的传统优势强国进入中国市场,那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全部都要倒闭,对国民经济的冲击是很大的,所以中国一直保持对进口车征收决的进口关税来保护本国的汽车产业。
自由贸易指政府不采用关税、配额或其他形式来干预国际贸易的政策。 自由贸易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本国进出口商品各种优待和特权,对进出口商品不加干涉和限制,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市场上自由竞争的贸易政策。
拓展资料
国际贸易,又简称称贸易,是指货物和服务的跨境贸易出售合作等,一般包括了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以也可以称为进出口贸易。国际贸易也称为世界贸易。进出口贸易可以调节国内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并且改善国际供求关系,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财政的收入。国际贸易专业主要属于经济学领域,主要依靠经济学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
扩大城市旅游的规模,增加城市人口是游戏的首要目标,也是游戏的核心玩法——建造、不断建造房屋、升级房屋、改善房屋。在建造房屋之前,玩家就需要先建造道路,因为建筑有一定的要求,它只能建造在道路的两边。房子建好后也需要升级。随着不断的升级,房子会改变形状,变得越来越高,最终会变成现代化的摩天大楼。房屋升级需要建筑材料,因此游戏玩家不能只建筑房屋,同时也要建筑一些促进城市发展的一些建筑物,例如,发电厂,垃圾回收站,风力发电机等,通过不断的完善,逐渐建立出让玩家满意的城市,来满足玩家对美好生活的想象,获得玩游戏的快乐,同时可以从游戏中,了解更多的建筑知识以及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并且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需要的一些能量资源等。
7、中国进行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中国外贸的比较优势是生产制造能力最大,使得成本低、质量稳定。而且我们国家大且稳定,与我们做生意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风险小。
8、中国对外出口贸易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劳动力资源密集,以初级产品为主,成本低廉,便于拓宽国际市场,薄利多销。出口产品层次丰富,符合各国人的口味。
劣势:核心竞争力低,低附加值,出口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品少。
一直以来,纺织品都是我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我国之所以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占有优势,在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廉。纺织品的成本最大组成部份就是人力成本,因此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之所以在国际贸易上占有优势,就在于我们的产品价格够低。
第一,发生在我国传统优势行业的贸易摩擦比例将呈下降趋势。虽然彩电、服装、鞋帽等行业的贸易摩擦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在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从长期看所占比例将呈现下降趋势。
第二,新兴优势行业,如钢铁、汽车、通信设备、化工产品将会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中的新热点。发达国家对涉及这些行业的贸易争端更容易采取贸易保护的手段,以维护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例如,2007年1至 11月份,已经有11个国家对我国出口的多类钢铁产品发起贸易保护调查,涉案11亿美元,占当年我国遭遇国外贸易保护调查的15%,预计明年钢铁仍将是贸易摩擦焦点。
第三,我国所遭受的"反补贴"等新的贸易摩擦形式将会继续增加。截至2007年9月底,我国共遭遇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10起、反倾销反补贴再调查4起,影响波及12万就业人口和约10亿美元出口。而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2004和2006年遭遇反补贴案都高居首位。预计反补贴案仍将为未来两年的焦点。
第四,涉及我国的贸易争端发生在第三国的可能性将会加大。
一方面,在传统优势领域,我国可能面对其它一些以制造业为主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从而引起贸易摩擦;
另一方面,在我国的新兴优势领域,我国会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与发达国家开展竞争。
第五,我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将可能加剧。捷克、土耳其、乌克兰等一些东欧国家和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国家和我国同属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同样以制造业为主,因此与我国在经济结构上缺少互补性,其国内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容易受到我国产品的冲击。
第六,在我国相对劣势的产业,我国相关企业也将更多地采用国际贸易规则保护自己利益。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相对劣势的产业。随着我国企业对国际惯例的逐渐熟悉和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特别是相对劣势行业的企业将会更多地采用国际贸易规则来保护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