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贸易 » 国际贸易资金流向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国际贸易资金流向

发布时间: 2022-12-30 18:23:15

1、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贷方和借方究竟怎样区别??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贷方和借方两者之间有3点不同,具体如下:

一、两者包含的类目不同:

1、贷方包含的类目:一切收入项目或负债增加、资产减少的项目,都列入贷方。

2、借方包含的类目:一切支出项目或资产增加、负债减少的项目都列入借方。

二、两者的实质不同:

1、贷方的实质:对于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如应付款、长/短期借款、主营业务收入、实收资本、本年利润等),“贷”就是加。对于资产类、费用类账户(如现金、银行存款、材料、固定资产、应收款、管理费用、主营业务成本等),“贷”就是减。

2、借方的实质:对于资产类、费用类账户(如现金、银行存款、材料、固定资产、应收款、管理费用、主营业务成本等),“借”就是加;对于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如应付款、长/短期借款、主营业务收入、实收资本、本年利润等),“借”就是减。

三、两者的意义不同:

1、贷方的意义:进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分析,重点是分析国际收支差额,并找出原因,以便采取相应对策,扭转不平衡状况。

2、借方的意义:对国际收支结构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各个项目在国际收支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结构变化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为指导对外经济活动提供依据。

2、在国际贸易中,汇款的收款人一般是

一般收款人即付款人的对头是国际收款方。
一、“顺汇”与“逆汇”
(一) 顺汇
1、所谓“顺汇”(Remittance),系指结算工具的流向与货款的流向是同一个方向,是作为债务方的买方主动将进口货款通过汇款方式汇给作为债权人的卖方的一种方法。
2、顺汇,也称汇付法(to remit),是由债务人主动将款项交给本国银行,委托该银行通过某种结算工具的使用将汇款汇付给国外债权人或收款人,因而结算工具的流向与资金流向相同,故称之为顺汇。
(二) 逆汇”
1、“逆汇”(Reverse Remittance),是结算工具的流向与货物的流向呈相反方向,也称出票法(to draw),是债权人通过出具票据委托本国银行向国外债务人收取汇票金额的结算方式,因结算工具的流向和资金的流向相反,故称之为逆汇。
2、又称汇付,是银行(汇出行)应汇出人(债务人)的要求,以一定的方式将款项通过国外联行或代理行(汇入行)交付给收款人的结算方式。
3、由于结算工具的流向与货款的流向是同一个方向,所以汇款属于顺汇性质。
(三)汇款业务的实质是交易双方利用银行间的资金划拨渠道,将一方的资金支付给另一方,以完收款人和付款人之间债权、债务的清偿。
1、汇款人(remitter)
汇款人即付款人,是委托汇出行将款项汇交收款人的当事人,通常是国际贸易合同中的买方,即进口商。
2、汇出行(remitting bank)
汇出行是接受汇款人委托汇出款项的银行。
3、汇入行或解付行(paying bank)
汇入行或解付行即接受汇出行委托,并解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银行。
4、收款人或受益人(payer or beneficiary)
收款人或受益人,是接到汇入行通知后收取汇款金的当事人,通常是国际贸易的卖方,即出口商。

3、在国际贸易中货物流与资金流是否能够实行顺畅的闭环系统?

这个是不一定的,因为很多因素能决定这个资金都是否断裂

4、国际贸易实务课有关买方,卖方,承运人,银行之间的关系。

国际贸易实务中有关买方,卖方,承运人,银行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买方、卖方、承运人,以及买方、卖方、银行之间两个关系图——
1)物流关系——买方和卖方之间谈妥交易,签订买卖合同,然后根据不同的贸易条款(术语)来委托承运人运输货物,即有卖方(或买方)与承运人签订运输合同,并将货物交由承运人将货物由装运港运送到目的港(或目的地),买方从承运人处接收货物。
如果用图表示,则买方和卖方之间用两条方向相反的箭头的直线连接,箭头上方写:买卖合同;卖方与承运人之间用箭头指向承运人的直线连接,文字标注:货物交承运人运输;承运人与买方之间用箭头指向买方的直线连接,标注文字:货物运送给买方。
2)资金流向关系——卖方在交货之后,通过银行向买方收取货款,买方则通过银行向卖方支付货款。
如果用图表示,则买方和卖方之间用两条方向相反的箭头的直线连接,箭头上方写:买卖合同;卖方与银行之间也用两条方向相反的箭头的直线连接,其中指向银行的文字标注:托收货款,而指向卖方的文字标注:支付货款;银行与买方之间也用两条方向相反的箭头的直线连接,其中指向买方的文字标注:托收货款,而指向银行的文字标注:支付货款。

5、简要说明在国际资金流动条件下对国际收支有哪些考察方式?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是指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按资金流向可以分为支出申报和收入申报。涉外收入申报是指涉外收入的收款人在收到银行的涉外收入通知书后,应在规定的期限内,按要求填写《涉外收入申报单》的各项内容,通过银行完成相关申报。具体来说,发生涉外收入的单位或个人在收到款项之日(以解付行入账通知书的日期戳记为准)起5个工作日内,到该解付银行,分别按照《涉外收入申报单(对公单位)》、《涉外收入申报单(对私)》的格式和要求逐笔填写申报单,并将填写完整、准确的申报单交解付银行。通过银行办理对外付款的单位和个人,应在提交付款委托书等文件的同时,分别按照《贸易进口核销单(代申报单)》、《非贸易(含资本)对外付款申报单》、《对外付款申报单(对私)》的格式和要求填写申报单,并将填写完整、准确的申报单交付款银行。填写申报单时应注意的事项:1、申报号码。申报单中的“申报号码”栏由银行负责编制。2、交易编码与交易附言。申报单中的“国际收支交易编码”栏,由申报人根据该笔涉外收入和对外付款的交易性质,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编制的国际收支交易编码表,对应正确填写。交易附言是对该笔涉外收支交易性质的简要描述,应与交易编码相吻合。3、收/付款人的国别或地区。申报单中有关收/付款人国别是指收/付款人常驻的国家或地区,而不是指收/付款银行所在的国家或地区。4、申报人的签章。单位申报时,在申报单上,不含贸易进口付汇核销单(代申报单),除可以盖单位公章和财务章外,也可以自行刻制“XX国际收支申报专用章”,在银行备案后,专用于国际收支申报。个人申报时,可以签名,也可以盖人名章。法规依据:《通过金融机构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的业务操作规程》

6、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受哪些因素影响

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受哪些因素影响

趋势一:全球经济由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低于趋势增长的新阶段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6年多时间,但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低于预期,产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一些国家仍然在消化包括高负债、高失业率在内的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同时,由于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导致全球经济潜在增速下降,大多数经济体仍需将“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2015、2016年的全球增长率预期分别下调为3.5%和3.7%,全球将进入低于趋势增长的“新常态”。
全球贸易增长则更为缓慢。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全球贸易增长预测,2014年和2015年全球贸易额增长预期分别下调为3.1%和4%,远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10年平均贸易年增长率6.7%的水平。
趋势二:全球廉价资本时代可能将趋于结束
目前全球利率仍处于低位,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经济依然疲软,高负债居民信贷需求低迷,央行普遍执行 *** 性货币政策。然而,廉价资本的时代可能即将结束。
以往经济全球化中的过度消费、过度借贷、过度福利、过度出口的失衡关系正在被打破:一方面,外部需求疲软,贸易汇率风险、激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降低了新兴经济体的贸易盈余水平,全球贸易收支开始趋于平衡;另一方面,投资回报率、储蓄-投资组合、风险偏好水平等趋势性改变,也将影响全球资金流向,特别是随着美联储将进入加息进程,这种局面将推动全球长期实际利率上升。
趋势三:主要国家主权债务压力较大,“去杠杆化、去债务化、去福利化”进程还将持续数年
全球债务水平处于持续上升之中。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2007年中旬、金融危机前全球债务总规模仅为70万亿美元;但截至2013年底,这一规模就已攀升至100万亿美元,涨幅逾42%,全球债务负担占国民收入比例升至212%,其中 *** 及相关平台已成最大债券发行者。截至2013年6月,公共债务有价债券所占份额增至43万亿美元,相较2007年同期增长80%。除发达经济体之外,新兴市场在金融危机后通过各种 *** 政策推动经济,信贷大幅投放带动了投资增速,相伴随的是私人部门债务大幅增加。
各国“去债务化、去杠杆化、去福利化”必然需要经历财政紧缩过程,将公共债务降低到可持续水平,公司和家庭部门必须提高储蓄,修补资产负债表。这个过程仍将持续数年,并对经济增长动力形成负面影响,抑制总需求增加。
趋势四:美国从宽松周期转向紧缩周期,恐引发全球金融格局大分化和主权货币洗牌
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后,美元、美债再次成为全球资本的“避风港”和“安全资产”,特别是如果参考美国货币政策周期与美元周期的关系,美元强势周期可能会持续4~5年左右,美元在相当长时期内还是全球追逐的安全资产,增强全球,特别是新兴市场溢出风险。
当前新兴经济体企业外债高达2.6万亿美元,其中3/4以美元计价。目前,美联储结束量宽和美元升值已使新兴经济体企业偿还美元债务的成本开始走高,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风险上升,并可能传导至本国经济金融体系。
此外,美元升值也将导致其他非美系货币、新兴经济体货币出现一轮贬值潮,未来几年全球主权货币将面临新一轮洗牌过程。
趋势五:大宗商品繁荣周期结束,全球价格总水平趋于下降,面临通货紧缩压力
根据IMF评估数据,在1990~2013年之间,全球通胀率平均为11%,2014年该数值预计为3.9%,其中低通胀率的发达经济体,1990~2013年之间年均通胀率为2.3%,2014年仅为1.7%。2014年12月,美国CPI环比下跌0.4%,创2008年底以来最大跌幅。欧元区2014年12月CPI五年来首次转负,技术性通缩来临。
全球已有多家国际机构就此发布警告。IMF更是在最新版的《全球经济展望》中将此视为全球经济复苏最大威胁,凸显出一些深层次结构性因素:一是大宗商品繁荣周期趋于结束引发价格危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国际油价下跌势头2015年将延续;二是全球需求结构变化导致供需出现缺口。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需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增量需求从美欧主导开始转变。中国成为全球需求主要支撑者,而随着近几年中国去杠杆化和去产能化,增量需求放缓,产出缺口开始加大,全球有限的市场资源成为各国竞争焦点直接导致全球价格总水平下降;三是强势美元回归引发全球“输入型通缩”压力,另一方面加剧新兴经济体外债压力。四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处于劳动人口周期变化拐点。从长期因素看,2008~2014年叠加了美系国家和中国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人口周期拐点。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消费增长趋于停滞,这是导致供给失衡,并进一步引发价格总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
趋势六、国际贸易“规则之争”已超越“市场之争”,成为新一轮全球化博弈角力点
全球贸易投资结构正处于调整时期。新一代国际贸易规则演进趋势将是以区域贸易规则创建为基础,辅以规范某一领域的诸边贸易规则的发展,通过货物贸易、投资、服务贸易规则的融合后逐渐形成新的多边贸易规则,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会更加激烈和隐蔽,从自由贸易转向规则贸易。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一是区域自贸协定竞争趋于激烈。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主导跨太平洋(601099,股吧)伙伴关系协议(TPP)、跨大西洋(600558,股吧)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诸(多)边服务业协议(TISA)等贸易投资协定谈判,力图推行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规则。
二是贸易与投资日趋融合发展。新规则体系强调货物贸易、投资和服务规则的整合。在投资领域,强化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在服务贸易领域,采用负面清单方式,建立全面的、高标准的服务贸易自由化。
三是服务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主流。当前,世界服务贸易的部门结构已从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行业为主逐步转向以资本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为主。如美国希望未来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的、高标准的服务贸易自由化,推动金融服务自由化及电信自由化,包括电子商务,促进软件、影音光盘等数字产品的贸易自由化。
趋势七:全球跨境投资总体趋缓,中国“走出去”步伐加快,将成全球主要资本输出国
全球FDI流量有望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进一步上升至1.6万亿美元和1.8万亿美元。但鉴于主要经济体增长的不均衡性、脆弱性、不确定性,以及美国及其他一些大国货币政策分化,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影响全球FDI流向。
总体而言,全球FDI短期内不会出现强劲增长,但中国可能是一个特例。未来几年中国正面临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新阶段,通过深化“一带一路”战略带动资源配置全球化拓展。据测算,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未来十年总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6万亿美元,未来25年内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比重达70%。
趋势八:再工业化与新技术革命步入孕育期,将导致全球产业格局重组和重构
未来十年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正在启动“再工业化”周期,“再工业化”的本质是产业升级和“归核化”(即向设计、研发、标准等价值链高端抬升)。一方面,宽带、智能网络将继续快速发展,超级计算、虚拟现实、网络制造、网络增值服务等产业快速兴起。另一方面,集成电路将逐步进入“后摩尔时代”,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兴起也是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的一场变革。受此影响,“工业4.0”和产业物联网将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颠覆性重构。
此外,全球制造业出现“制造业服务化”新趋向: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两个“70%”的现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制造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的70%。国际制造业跨国巨头都在推进制造服务化转型,这意味着制造业服务化时代正在到来。
趋势九:全球资源能源面临新供给冲击,初级矿产资源、基础大宗商品需求将趋下降
全球资源能源领域的长期传统格局正在发生重大改变,并出现三大新趋势:需求增长的趋势性放缓、新供给的结构性变化,以及消费增长重心转移。
一、结构因素持续影响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变化。《2035世界能源展望》预计,从2012年到2035年,全球能源消费将增长41%,年均增长1.5%。增速将从2005~2015年的2.2%降至2015~2025年的1.7%,再之后十年降至仅有1.1%。
二、全球资源能源格局面临“新供给冲击”。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趋向低碳化,以新能源、环保、高附加值制造业、生产服务性制造业以及能够提高能源效率的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将成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力,初级矿产资源、基础大宗商品,以及化石能源需求会趋于减少。
三、资源能源消费重心“由西向东”转移。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重心“由西向东”转移,全球资源能源消费重心也随之转移。特别是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对全球经济和能源消费增长起到显著推动作用。
趋势十:未来全球仍须高度警惕财富分配失衡加剧风险
未来十年全球包括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仍需高度警惕由于社会分配不公、财富分配失衡、新技术以及货币超发贬值致财富隐形再分配等因素导致的贫富差距恶化的风险。

国际经济与贸易在这个专业发展趋势怎样

我是学这个专业的,感觉不是很好,尤其是在中国对外依存度很大,由于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是越来越难做,订单一直在减少,每年都有很多企业倒闭,而且人民币一直升值,我们的出口已经不占什么优势了

以贸易全球化为首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和商务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1、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2、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3、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4、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5、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6、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 以贸易全球化为首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和商务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对于我们科学决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把握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趋势

呵呵,这个问题问得真大!
现代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趋势是规则的日益统一区域化和全球化进程加快规则化各种争端频繁发生,促进了争端解决方式的不断发展经济主权的发展领域不断扩大对国际环境法等等起到了促进.........
这是随便想想到的,我觉得问题问得太大了,而且问题本身就有点问题.你问的是一个学科,一个法律部门还是什么?

宗教信仰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影响

狂热的宗教信仰对国家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例如,中世纪初,西方国家兴起一场基督教的十字军东征,侵占了亚洲大片的土地,使得本土的国家经济骤然衰落。并且使得整个欧洲和东亚堕入黑暗的中世纪宗教时代(长达一千多年)。期间,宗教活动频繁,排斥异教的镇压活动此起彼伏,教堂林立,教徒遍野,不事农工,游手好闲。其生产力大大倒退,社会和人民都陷入极度的贫困之中。 又如,中国的唐朝鼎盛时期,庙宇尼庵遍及郡县,从僧尼者数十万,上百个县的税负划为供奉佛事的享物。到了中期以后,佛教的群体成了国家难以支撑的负担,于是,便有了毁佛寺、遣散大批僧尼的“三武灭佛”事件。总算没把国库的财富耗尽,保住了摇摇欲坠的唐王朝。 当然,适度的宗教信仰还是国家大力提倡的。

海上运输的发展趋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个人认为这论文应包含以下几点
1、海上运输的形成与发展,
2、国际贸易的形成与发展,
3、两者之间的关联及相互影响(你主要论述的方向,包括:两者是怎么样相辅相承的,如何推动的,利和弊等等)
4、你对为来两者之间关联的想法及意见。

急~~!分析金融危机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操作手段!

中国如果光是从石油进口来搞人民币升值,不如直接动用外币储蓄补贴石油。
中国要进行结构治理,首先要先清理信贷系统,特别是对已经贷出的巨量资金进行跟踪处理。如果这方面有缺口,必须多印票子,通过物价上涨(人民币对内贬值)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这是中国人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果这部分没有问题,立即停止人民币升值,将储备的美元尽快花出去,或者投资到美国去,卖地产,而不是去救美国的金融机构。这样美国就不会给人民币施压了,也拯救了美国的经济。将来中国人无论是赚是赔,对现在都有好处。
要刻意保护好中国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这是中国改革成果的体现,特别是房地产,世界各国都把房地产作为本国经济的大堤(最后防线),一旦危及房地产,都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挽救。中国的房地产偏热是正常的, *** 打压只会给外资热钱制造介入机会,让中国人今后付出更大的代价。 要特别保护好房地产商,不要猪肉涨了,就把母猪也杀掉卖肉。房价涨了,不是地产商的错。
股市不能靠外资来救,外资不会无缘无故地来中国,中国也没有能力进行强权博弈,将外资强留在中国,这样在流动过剩的情况下,不能再让人民币升值,任凭外资继续大量流入。
中国也不能用贬值驱赶外资,因为中国的经济已经和外资密不可分,驱赶了就会使经济崩溃。
中国不必实行紧缩政策,如果这样的话,是等于让中国自己的钱退出经济主战场,让外资和游资主宰中国经济,到头来使中国自己的资金无用武之地。
中国要好好管管金融机构圈钱的行为,中国不应该吹金融泡沫,资金不能在金融机构流来流去,要指导民众,向产业方向投资,美国人很高明,人家搞高科技泡沫,互联网泡沫,没听说搞金融泡沫,中国高金融泡沫,物价能不上涨吗?钱都在高端转来转去,没有更多在流转在产业之中,经济还能不出问题。
国家要把股权分置改革放缓,股权分置主要是国有股分置,通过解禁来和市场争利(资金)不是好作法,国家可以将分置期由3年改为30年。大大减缓解禁速度,对股市可以起到拯救作用。
国家要对再融资进行严格控管,对上市企业,要实行效益监管,股价监管,如果由于再融资造成股价下滑,必须由再融资的钱向股东赔付,这样就不会产生恶意圈钱的行为。
至于印花税真不是个问题,降和不降不是问题的关键。国家去年收了2000多亿印花税,就算不降今年也收不上2000亿了,降了也没多少,与解禁比,与再融资比,根本算不了什么。
*** 应有的放矢治理结构问题,不好给中国经济乱念紧箍咒。
未来两年将出现世界性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未来两年,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其中最为脆弱的是波罗的海三国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机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但中国资金也面临“走出去”抄底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好时机。
世界范围金融危机的乌云正在聚集,未来两年内,全世界将出现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机。这一金融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将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新的机遇。
资金流动逆转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
为什么未来世界将出现新型的金融危机呢?这要从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过去近十年来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格局谈起。
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在过去近十年 ,受益于全球化的大趋势,经济不断繁荣,但这种繁荣的基础其实比较脆弱。这些经济体自身的储蓄相对不足,消费不断增长,经济的金融化趋势不断加强,其集中的表现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来支持其日益高涨的消费。这一格局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消费信贷链的破裂,集中的表现就是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次级房贷危机导致美国的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金融风险的成本,也使这些金融机构必须重新分配自己的资产,以降低风险。
反过来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过去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吸引了大量发达国家的资金,以墨西哥、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为例,其证券市场上一半以上的资金来自于国内。日益高涨的海外资金不仅推动了本地资产价格的高涨,也推动了本地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本地货币实际汇率的不断升值。这一系列过程为这些经济体发生金融危机埋下了种子,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两个地区:一是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不仅经常账户出现了占GDP 10%以上的赤字,同时财政赤字也日益加剧,国内价格上涨的趋势愈演愈烈,而且,这些国家还实行了与欧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这无疑是写下了导致金融危机最佳的化学反应公式。
另一个非常脆弱的经济体,就是印度。虽然印度经济在过去3年内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增长率,但是其宏观经济的情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印度的经常账户处于赤字状态,证券市场一半以上的资金来自于海外,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中央 *** 也是长期处于赤字状态。
综合考虑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一些经济情况,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在未来两年之内,世界经济很可能发生资金流动逆转的情形,那就是几年前从发达经济体争先恐后涌入新兴市场国家、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资金,在发达国家重估风险的情况下,纷纷逆转涌回发达国家,加强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稳定度。这种趋势的形成无疑会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直接的影响,并最终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形成。
新金融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差异
这种金融危机同十年前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可能形式不同。十年前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主要形式是国际收支的危机,那时亚洲出现了大量到期的外债需要偿还,同时国际金融炒家纷纷挤兑,造成了这些国家外汇储备不足,以至于不得不让本币大幅度贬值。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形式不见得以国际收支的短缺为标志,因为今天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储备量是比较高的,同时由于吸取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这些国家并没有大规模举债,只是通过证券市场吸引了大量外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新兴市场国家不面临着金融危机,这种金融危机的形式是以大量的资金倒流从而导致本国证券市场价格大幅度缩水、本币贬值,从而导致本地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甚至于衰退为表象的,这和几年前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高涨、资产价格泡沫化恰好形成了一个逆反的镜面图像。这一新型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很可能是波罗的楚游,从波罗的海三国可能传导至东欧各国,再传到南亚包括印度,之后再进一步传到其他一些新兴市场国家。
资金流动不能盲目放开,财政政策须保留一定的灵活性
一旦这样的金融危机发生,中国经济面临着怎么的挑战呢?可能的情况是,一部分外资的表现也会如在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那样纷纷出逃,对于中国的国际收支会产生一定的冲击,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通货紧缩的压力,但对于目前高速运转(事实上是过快运转)的中国经济并不是坏事。而且,这一资金倒流的情况也会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有所缓解。但是不容否认,这种资金倒流会对国内的投资规模产生一定的冲击,会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另外,由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率的下滑,也会间接通过对中国产品需求的下降,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这些都是这一新型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我们必须看到,这一新兴金融危机的到来对中国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在这一轮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很多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将大幅度缩水,这将是中国资金出国投向这些国家的绝好时机,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最好时机。为此,中国经济界需要做好资金上和项目研究方面的准备。从宏观层面上讲,宏观经济政策必须考虑到这一轮新型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在资金流动问题上必须稳扎稳打,不能盲目放开,要考虑到大量资金出走的可能性和由此带来的压力。当一轮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楚游的经济增长率必然会出现下滑,我们的财政政策必须保留一定的灵活度,在继续实行当前稳健财政政策的前提下,必须做好项目上和资金上的准备,一旦新一轮金融危机在周边国家发生,中国就可以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找到一些有资金保障和社会效益的投资项目。
总之,新一轮金融危机的风险已经来临,全速前进的中国巨轮必须考虑到金融风暴可能带来的冲击,把握机遇,化解风险,我们的经济发展航程将会前途光明。

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对中国市场的影响(论点和结论)

就中国目前的发展来说 通货膨胀不可阻挡 就现在而言 自然灾害 以及分类分子 即便是加入了WTO 那么对于中国来说没有什么很大的好处 只是加剧了中国的企业毁灭性的加快 要不是 调控一下 中国的企业 前途渺茫啊 毕竟 中国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 程度 简单的说 现在推行的 塑料袋收费 真的控制了白色垃圾吗?? 国际经济的发展 自由他的缘由 但是中国 很虚 好了过多的就不说了 政治上的东西 还是少涉足的好

试分析国际贸易的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这个只要对比一下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就知道了
在现在这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里,如果国际贸易做的不好,显然,此国家的经济就会远远落后于别国。

7、外贸企业资金流的线上化存在哪些问题?

由于风控能力不足、资金管理能力弱等,外贸企业资金流的线上化容易造成资金损失,不少外贸企业都在收付款环节“踩过坑”。为此,福贸专门开发了“资金轨迹”一键查询功能⌄让用户可以实时查看资金进度,降低因资金动向不明而造成资金损失的可能。

8、国际结算中的顺汇和逆汇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有以下几个
1、基本当事人不同
2、 付款方式不同
3、 名称含义不
4、承兑等项目不同
5、 国际本票遭到退票,不需作成拒绝证书
6、 主债务人不同
国际结算是指国际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交往或联系而发生地以货币表示债权债务的清偿行为或资金转移行为。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类。 有形贸易引起的国际结算为国际贸易结算。无形贸易引起的国际结算为非贸易结算。

9、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受哪些因素影响

趋势一:全球经济由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低于趋势增长的新阶段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6年多时间,但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低于预期,产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一些国家仍然在消化包括高负债、高失业率在内的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同时,由于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导致全球经济潜在增速下降,大多数经济体仍需将“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2015、2016年的全球增长率预期分别下调为3.5%和3.7%,全球将进入低于趋势增长的“新常态”。

全球贸易增长则更为缓慢。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全球贸易增长预测,2014年和2015年全球贸易额增长预期分别下调为3.1%和4%,远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10年平均贸易年增长率6.7%的水平。

趋势二:全球廉价资本时代可能将趋于结束

目前全球利率仍处于低位,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经济依然疲软,高负债居民信贷需求低迷,央行普遍执行刺激性货币政策。然而,廉价资本的时代可能即将结束。

以往经济全球化中的过度消费、过度借贷、过度福利、过度出口的失衡关系正在被打破:一方面,外部需求疲软,贸易汇率风险、激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降低了新兴经济体的贸易盈余水平,全球贸易收支开始趋于平衡;另一方面,投资回报率、储蓄-投资组合、风险偏好水平等趋势性改变,也将影响全球资金流向,特别是随着美联储将进入加息进程,这种局面将推动全球长期实际利率上升。

趋势三:主要国家主权债务压力较大,“去杠杆化、去债务化、去福利化”进程还将持续数年

全球债务水平处于持续上升之中。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2007年中旬、金融危机前全球债务总规模仅为70万亿美元;但截至2013年底,这一规模就已攀升至100万亿美元,涨幅逾42%,全球债务负担占国民收入比例升至212%,其中政府及相关平台已成最大债券发行者。截至2013年6月,公共债务有价债券所占份额增至43万亿美元,相较2007年同期增长80%。除发达经济体之外,新兴市场在金融危机后通过各种刺激政策推动经济,信贷大幅投放带动了投资增速,相伴随的是私人部门债务大幅增加。

各国“去债务化、去杠杆化、去福利化”必然需要经历财政紧缩过程,将公共债务降低到可持续水平,公司和家庭部门必须提高储蓄,修补资产负债表。这个过程仍将持续数年,并对经济增长动力形成负面影响,抑制总需求增加。

趋势四:美国从宽松周期转向紧缩周期,恐引发全球金融格局大分化和主权货币洗牌

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后,美元、美债再次成为全球资本的“避风港”和“安全资产”,特别是如果参考美国货币政策周期与美元周期的关系,美元强势周期可能会持续4~5年左右,美元在相当长时期内还是全球追逐的安全资产,增强全球,特别是新兴市场溢出风险。

当前新兴经济体企业外债高达2.6万亿美元,其中3/4以美元计价。目前,美联储结束量宽和美元升值已使新兴经济体企业偿还美元债务的成本开始走高,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风险上升,并可能传导至本国经济金融体系。

此外,美元升值也将导致其他非美系货币、新兴经济体货币出现一轮贬值潮,未来几年全球主权货币将面临新一轮洗牌过程。

趋势五:大宗商品繁荣周期结束,全球价格总水平趋于下降,面临通货紧缩压力

根据IMF评估数据,在1990~2013年之间,全球通胀率平均为11%,2014年该数值预计为3.9%,其中低通胀率的发达经济体,1990~2013年之间年均通胀率为2.3%,2014年仅为1.7%。2014年12月,美国CPI环比下跌0.4%,创2008年底以来最大跌幅。欧元区2014年12月CPI五年来首次转负,技术性通缩来临。

全球已有多家国际机构就此发布警告。IMF更是在最新版的《全球经济展望》中将此视为全球经济复苏最大威胁,凸显出一些深层次结构性因素:一是大宗商品繁荣周期趋于结束引发价格危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国际油价下跌势头2015年将延续;二是全球需求结构变化导致供需出现缺口。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需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增量需求从美欧主导开始转变。中国成为全球需求主要支撑者,而随着近几年中国去杠杆化和去产能化,增量需求放缓,产出缺口开始加大,全球有限的市场资源成为各国竞争焦点直接导致全球价格总水平下降;三是强势美元回归引发全球“输入型通缩”压力,另一方面加剧新兴经济体外债压力。四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处于劳动人口周期变化拐点。从长期因素看,2008~2014年叠加了美系国家和中国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人口周期拐点。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消费增长趋于停滞,这是导致供给失衡,并进一步引发价格总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

趋势六、国际贸易“规则之争”已超越“市场之争”,成为新一轮全球化博弈角力点

全球贸易投资结构正处于调整时期。新一代国际贸易规则演进趋势将是以区域贸易规则创建为基础,辅以规范某一领域的诸边贸易规则的发展,通过货物贸易、投资、服务贸易规则的融合后逐渐形成新的多边贸易规则,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会更加激烈和隐蔽,从自由贸易转向规则贸易。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一是区域自贸协定竞争趋于激烈。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主导跨太平洋(601099,股吧)伙伴关系协议(TPP)、跨大西洋(600558,股吧)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诸(多)边服务业协议(TISA)等贸易投资协定谈判,力图推行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规则。

二是贸易与投资日趋融合发展。新规则体系强调货物贸易、投资和服务规则的整合。在投资领域,强化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在服务贸易领域,采用负面清单方式,建立全面的、高标准的服务贸易自由化。

三是服务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主流。当前,世界服务贸易的部门结构已从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行业为主逐步转向以资本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为主。如美国希望未来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的、高标准的服务贸易自由化,推动金融服务自由化及电信自由化,包括电子商务,促进软件、影音光盘等数字产品的贸易自由化。

趋势七:全球跨境投资总体趋缓,中国“走出去”步伐加快,将成全球主要资本输出国

全球FDI流量有望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进一步上升至1.6万亿美元和1.8万亿美元。但鉴于主要经济体增长的不均衡性、脆弱性、不确定性,以及美国及其他一些大国货币政策分化,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影响全球FDI流向。

总体而言,全球FDI短期内不会出现强劲增长,但中国可能是一个特例。未来几年中国正面临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新阶段,通过深化“一带一路”战略带动资源配置全球化拓展。据测算,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未来十年总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6万亿美元,未来25年内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比重达70%。

趋势八:再工业化与新技术革命步入孕育期,将导致全球产业格局重组和重构

未来十年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正在启动“再工业化”周期,“再工业化”的本质是产业升级和“归核化”(即向设计、研发、标准等价值链高端抬升)。一方面,宽带、智能网络将继续快速发展,超级计算、虚拟现实、网络制造、网络增值服务等产业快速兴起。另一方面,集成电路将逐步进入“后摩尔时代”,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兴起也是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的一场变革。受此影响,“工业4.0”和产业物联网将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颠覆性重构。

此外,全球制造业出现“制造业服务化”新趋向: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两个“70%”的现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制造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的70%。国际制造业跨国巨头都在推进制造服务化转型,这意味着制造业服务化时代正在到来。

趋势九:全球资源能源面临新供给冲击,初级矿产资源、基础大宗商品需求将趋下降

全球资源能源领域的长期传统格局正在发生重大改变,并出现三大新趋势:需求增长的趋势性放缓、新供给的结构性变化,以及消费增长重心转移。

一、结构因素持续影响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变化。《2035世界能源展望》预计,从2012年到2035年,全球能源消费将增长41%,年均增长1.5%。增速将从2005~2015年的2.2%降至2015~2025年的1.7%,再之后十年降至仅有1.1%。

二、全球资源能源格局面临“新供给冲击”。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趋向低碳化,以新能源、环保、高附加值制造业、生产服务性制造业以及能够提高能源效率的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将成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力,初级矿产资源、基础大宗商品,以及化石能源需求会趋于减少。

三、资源能源消费重心“由西向东”转移。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重心“由西向东”转移,全球资源能源消费重心也随之转移。特别是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对全球经济和能源消费增长起到显著推动作用。

趋势十:未来全球仍须高度警惕财富分配失衡加剧风险

未来十年全球包括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仍需高度警惕由于社会分配不公、财富分配失衡、新技术以及货币超发贬值致财富隐形再分配等因素导致的贫富差距恶化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