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贸易 » 海尔有国际贸易吗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海尔有国际贸易吗

发布时间: 2022-12-29 12:04:49

1、有谁知道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帮忙分析一下~~~

一、海尔的三个战略阶段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在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的国家特大型企业,是中国首批公布的10大驰名商标中唯一的家电名牌。

海尔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的中国家电第一品牌,产品包括42门类8600多个品种,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热水器、吸尘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2.8%的速度稳定增长,1998年集团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62亿元。1997年8月,海尔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中国6家首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重点扶持冲击世界500强。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

1.名牌发展战略阶段—名牌战略与国际化的关系—只有国内市场做大做强,才有资格谈国际化的问题

这一阶段海尔艰难起步并确立冰箱行业的名牌地位,其代表事件就是“砸冰箱”,通过砸掉76台有问题的冰箱砸醒职工的质量意识,树立名牌观念。

海尔84年起步时管理混乱,无优势产品,职工人心涣散,要摆脱这种局面,必须高起点切入,给企业注入生存的希望。当时的外部环境是冰箱厂蜂拥而起,但没有名牌,因此我们决定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冰箱生产技术,生产世界一流的冰箱,创出冰箱行业的中国名牌。1988年获得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1枚国家质量金牌,标志着名牌战略初步成功。

自1990年以来,海尔采取“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即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建立信誉,创出牌子,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海尔产品的高质量树立了国际市场信誉,并坚持在发展中对国际市场布局进行多元化战略调整,因此创出了在国内市场稳固发展的同时,有力地开拓了国际市场的大好局面。海尔在走向国际市场时由于坚持了创中国自己的国际名牌的战略,因此,出口产品都打海尔自己的品牌,并努力通过质量、售后服务等树立海尔品牌的国际形象。另外,海尔还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星级一条龙服务体系,设立了售后服务电话,海外的海尔用户同样可以享受到海尔星级服务。

经过艰苦努力,海尔通过质保体系国际认证、产品国际认证、检测水平国际认可取得参赛资格;海尔从引进、消化、吸收到通过合资引智,使各类产品保持了与国际同步。

2.多元化发展战略阶段—多元化国际化的关系—企业在竞争中取胜要靠国际化,而国际化必须要多元化

国外把家电分为3类: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白色家电指可以替代人们家务劳动的产品;黑色家电可提供娱乐,像彩电、音响等;米色家电指电脑信息产品。

我们从84年到91年做了7年冰箱,然后进入了冷柜、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97年我们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从现在开始我们又进入电脑行业。

关于多元化,外界议论很多,到底该不该多元化?应该多元化还是专业化?

我们认为,广义的多元化指企业在竞争中取胜要靠国际化,而国际化必须要多元化。我们认为的多元化不仅是产业的多元化,而主要指市场多元化。如可口可乐,有一位经济学家说它是专业化,我们认为可口可乐应该是多元化的,因为全世界各个角落的市场都被可口可乐征服了,这就是市场多元化。再比如耐克,它的公司只有1000人,全世界的耐克鞋却不计其数,它本身并没有工厂,但却有市场。它只抓两头,一头是鞋的设计、开发,另一头是销售。归根结底,谁拥有市场资源,谁就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多元化的发展应是一种趋势,最关键的是在国际市场把牌子做好,我不一定有自己的工厂,但我却拥有全世界的市场。

3.国际化发展战略阶段—海尔的国际化与国际化的海尔—两者之间的区别与本质联系

海尔的国际化是国际化海尔的一个基础,只有先做到了海尔的国际化才能去做国际化的海尔。我们在做海尔的国际化的时候,就是要海尔的各项工作都能达到国际标准,主要是三方面:一是质量;二是财务;三是营销。质量要达到国际标准;财务的运行指标、运行规则应该和西方财务制度一致起来;营销观念、营销网络应达到国际标准。我们自身具备这种素质就可以进入国际市场去,所以“出口”是针对海尔的国际化而言。

但国际化的海尔就不同了,“海尔”已不再是青岛的海尔,中国的海尔也将成为整个国际化海尔的一个组成部分,还会有美国海尔、欧洲海尔、东南亚海尔等等。国际化的海尔是三位一体的海尔,即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制造中心三位一体,最终成为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具备在当地融资、融智功能的本土化海尔。

选择在美国建厂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我们自找苦吃,因为在美国建厂要求非常高,但是如果在美国市场可以成功的话,就可以取得非常宝贵的经验。另外,美国市场非常大,我们在美国市场已经销售了几十万台,如果不设厂,就会有很大制约,如运费问题。

二、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提高竞争力是当务之急

1. 企业只能利用外部环境,能利用多少取决于企业自身

对企业来讲,今年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会更多一些,因为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放,现在面临的就是要和所有的国际化(跨国)大公司摆在一起来较量。实际上,不管我们加不加入WTO,实际上等于已经加入了,因为国外公司已到国内来了,所以说现在要考验的是企业的竞争力。所以我提出:国际化战略不仅仅是到国外开拓一个空荡的市场,主要是把自己置身于这个环境之中经受更多的考验,感受这种竞争氛围,提高我们的竞争力,问题关键是我们自己能不能具备和国际大公司一样的竞争能力,如果不具备的话,我看企业面临的不仅是增长的问题而是一个生存的问题。

我想,无论怎样,外部环境不要去管它,这对所有企业而言是一样的。关键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的问题。比如气温是-5摄氏度,对所有人都是-5摄氏度,你身体好,有抗冻能力,在外面就不感冒,如果身体不好,出去肯定感冒,你不能因为你感冒了,而埋怨天气不好。我看,企业只能是利用外部环境,能利用多少还是取决于企业自身。

2.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采取一路纵队开拓国际市场

我们采取的战略叫做一路纵队而不是一路横队。我不可能在一个市场上像国内一样告诉消费者我有什么,而是我认为哪一个产品竞争力最强,先让它当尖兵,打开市场之后,其它的跟进,这样算起来总的交易成本比较低。

美国市场,就是冰箱先打进去的,现在很多美国人都知道海尔是做冰箱的。后边再跟进的是洗衣机,就不需要大肆宣传了。但是在欧盟市场上,是由空调打先锋,现在冰箱、洗衣机跟着它往里冲。和打仗一样,一路纵队牺牲比较小,一路横队牺牲就比较大,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是毛泽东的理论,对我们的国际市场拓展仍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竞争力说到家就是怎么样对待竞争市场,我想体现出来的就是创新,竞争力最重要的是怎么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美国,我们的产品逐渐受到当地消费者的欢迎,因为我们在美国当地有设计中心(洛杉矶),根据美国当地的需求不断地推出新产品,非常符合美国人的要求。

在国际市场上,我们不想打价格战,打价格战的话,不一定会获取更好的市场信誉,而中国货本身就被认为应该是低价格,如果摆脱不了这个状况,那你永远不可能树起你自己的牌子。在美国的超市里,我们的冰箱售价和美国一些公司差不多,比韩国的高。像我们在伊朗卖的空调就是这样,他们认为中国货嘛就应该便宜,而我们坚持不降价,摆在商场里一开始就是卖不动,我们就告诉消费者为什么要卖这么贵,总归有好奇的买来试试,逐渐的,当地消费者开始认同海尔空调。价格低一开始就比较好卖,也是一种战略,但是再提价是不可能的,市场不会给你再提价的机会,你永远只能在这个低价位上徘徊。

3.“与狼共舞”与爱国

关于比尔-盖茨的维纳斯计划,很多人认为肯定是引进来一只大灰狼。其实这只狼本来就已经进来了,企业就是要与狼共舞。我们还不具备和微软和Intel抗衡的力量,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和他合作过程中,使自己强身健体,具备更大的竞争力,最终目的就是在这个行业内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不花这么多钱引进这些技术,我们今天能有和国外抗衡的局面吗?德国人针对海尔就说过:“当时卖给他们技术是非常错误的,现在让他们打到家门口来了。”其实关于和国外大公司合作的非议我们早在10多年以前就听过。当时银行的一个同志说:“你们进的散件再卖出去比直接进口整机都贵,还不如直接进口整机。”但他忘记了一点:如果我们一直引进整机,到现在也不会造冰箱。

4.网上销售—零距离销售—人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进入国际市场能不能成功,其中有决策上的问题,组织结构上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人的问题,单纯与国际大公司比资本、比技术、比品牌,差距都非常大。

对我们来讲,只能靠人的素质,靠我们自己的拼搏精神,靠我们自己创新精神。和国外公司打交道、包括进入国际市场时,虽然我们的规模比他们小,但我们的精神,我们的速度还是令他们惊讶。我们的很多订单都是靠这种精神拿到的。上个月,一个外国经销商要订购7个集装箱的海尔产品,但要两天之内发出货物。下午两点接到的电话,五点机关要下班,我们还要办船等问题,两天内从青岛发出,实际上意味着给海尔人的只有3个小时。定单就是命令单,全体人员以最快速度与船运公司、海关等联系,一般情况下办好这一切要7天时间,我们最后在3个小进内办完所有手续,9点钟时货全部装上船了。所以这个经销商说,我干了10几年经销商,没有给客户发过感谢信,给你们是第一个,感谢的不只是你给准备了一批货,而是精神,精神是不可战胜的。

今年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对21世纪的企业有三条要求,达到这三条就是21世纪的企业,达不到你就很难存在了。第一,有个可以适应外部市场变化(因为外部市场变化太快了)的内部组织结构,指内部组织结构能够适应外部市场的剧烈变化,有的中国企业现在还是直线职能式的组织结构,这怎么能适应呢?第二,必须有个全球化的名牌;第三,必须有一套能够在网上销售的战略,客户在网上提出:我要这个电冰箱就要一个圆的,一个方的,一个三角的,我就提出这个要求,谁能满足我的要求我就买谁的,我们内部称之为零距离销售。这是真正的零距离,这才是21世纪的企业。

要提高人的素质太难了,包括我在内所有的海尔人都是这样。好比是100米赛跑,国际水平是10秒,你现在的水平是12秒,怎么办?你不能说我再练三年。业务素质上的差距固然大,但思想上有所提高才是最难的事。比如骄傲,我们现在和国际上的大公司距离越来越接近,而且海尔的年轻人很多,自豪与自傲本身就没有太大的鸿沟。年轻人晚上回家关起门来一想,“没想到我还这么伟大”,明天上班的时候心思就不知哪里去了,和别人交往就容易失去分寸。

很多国际化大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受到大企业病的困绕,因为企业大了以后,会有很多防范性的规章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个问题制定一个相应的制度,结果制度越来越多,把所有的行为都规范了,都制约了,但是创造力也没有了。小企业有大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就是速度和灵活。我们在内部实行市场链的做法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外部竞争效应内部化,每个人的收入不是长官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市场链制度非常有效,但毕竟还是制度约束,我们现在正在进行自主管理建设,已涌现出不少自主管理班组。虽然现在自主管理班组比较少,但将来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必须是这样。在GE的一个工厂里,没有一个质量检查员,只有8个质量工程师,他们的任务不是检查质量问题,而是质量怎么提高,我认为这样才算超级企业。

2、海尔空调出口哪些国家?求介绍

海尔空调出口的国家有:俄罗斯、巴基斯坦、意大利,泰国、印度、美国、韩国等。

越来越多中国空调企业认识到由“中国造”向“中国牌”转变的重要性。近5年中国空调自主品牌出口明显向好,国内空调出口总量中自主品牌占比过去五年中提高近5个百分点。

在中国空调品牌中,海尔是最早坚持自主品牌出口的空调企业。90年代海尔空调从出口伊始就坚持以自主品牌出口,在泰国、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建立制造基地,多年间已逐渐形成了研发、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策略。

在全球,海尔互联空调连续2年全球销量第一;在欧洲,海尔空调是中国空调第一品牌;在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海尔是当地空调市场第一品牌。在意大利,泰国、印度,海尔空调位居中国自主品牌第一;在美国,海尔空调和GE Appliances双空调品牌市场份额第一;在国内,海尔智能空调连续4年为中国市场第一,也是中国自主品牌家用空调出口第一。

3、请介绍一下海尔公司在海外的发展情况

海尔全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建立在海尔对全球市场的本土化布局基础之上。目前,海尔已在北美、欧盟、日韩、非洲、中东及东南亚等地区建立本土化的机构,30个海外制造基地、22个贸易公司和8个设计中心的建立使海尔实现在全球主要经济区域的本土化研发、制造和营销,2007年,海尔海外营业额实现超过33亿美元,其中规模最大的海外机构当属美国海尔。在最近于拉斯维加斯闭幕的美国2007KBIS展览会上,由美国海尔研发团队参与设计、美国海尔工厂制造、美国海尔贸易公司营销的海尔法式对开门冰箱等高端产品备受青睐,引起当地主流品牌的极大关注,海尔的研发能力和满足美国消费者需求的营销推广已经让老牌家电厂商感到威胁。

4、海尔的国际化战略是什么?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海尔进入国际化战略正值中国加入WTO,很多企业响应中央号召走出去,但出去之后非常困难,又退回来继续做定牌。海尔认为“国门之内无名牌”,“不是出口创汇,而是出口创牌”,并且提出“下棋找高手”、“先难后易”,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名牌,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


海尔按照“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思路打造国际化品牌。“走出去”阶段,海尔以缝隙产品进入国外主流市场;“走进去”阶段,海尔以主流产品进入当地主流渠道;“走上去”阶段,海尔以高端产品成为当地主流品牌。海尔也逐渐在国际上树立品牌,成为中国品牌走向全球的代表者。

1999年,海尔在美国建立第一个海外工业园时,受到很多质疑,当时很多媒体说,美国的工厂都到中国来设厂,海尔反其道而行的跑到美国去设厂,最后肯定以失败告终。只看当时,海尔到美国去设厂肯定没有成本优势,但从今天来看,这无疑是个高度前瞻的、正确的决定 。2001年,美国当地政府为感谢海尔为当地所做的贡献,无偿命名工厂附近一条道路为海尔路,这是美国唯一一条以中国品牌命名的道路。


5、2012年海尔集团国际贸易收入是多少

2012年,海尔集团出口创汇收入为1432375696美元(14.3亿美元),减去进口额净创汇8.25亿美元。
PS:2012年,海尔集团的出口额是1432375696美元,进口额607782251美元,进出口总额204015794美元。

6、中国海尔集团在全球拥有数十个制造基地、多个研发中心和海外贸易公司。至2013年,海尔已在全球17个国家拥

B

7、海尔公司与海尔海外的公司是如何进行贸易往来

海尔海外收购的背后:失去产能还能走多远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7日 14:42 《新财经》
文/蔡恩泽

在市场竞争中长大的海尔,一旦放弃自己的制造优势,不知道还能剩下什么

不久前,海尔集团发布公告,参与新西兰最大的家电制造商斐雪派克(Fisher & Paykel)的一项股权融资计划。海尔为此项交易支付2850万美元,获得该公司20%股权,成为斐雪派克的最大股东,同时获得两个董事席位。

近年来,海尔在海外市场频频出手,先是竞购美泰克,后欲收购GE白电,但均以未果告终。海尔在国内的白电产业老大位置上已坐了多年,但在海外市场,自有品牌的销售一直未见多大起色。如今“斩获”斐雪派克,是否就有了一块施展拳脚的领地?

收购斐雪派克,谁借谁的力

海尔此次出手,有人评论为是“假道灭虢”。海尔自己的说法则是:利用斐雪派克的市场渠道,向欧美高端白电市场渗透。但看好未来与获得销售利益是两码事。海尔看好斐雪派克的销售渠道,斐雪派克也看好海尔在中国的销售渠道,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渠道资源交换,似乎双方谁也不吃亏。

稍作分析即可发现,这样的交易,对斐雪派克显然更有利。目前,产品能覆盖全球高端市场的白电制造商,欧洲有西门子、飞利浦,美国有约克,都是纵横市场多年的强势品牌,外来品牌难撼其霸主地位。海尔想通过斐雪派克虎口夺食,绝非易事。

再从“相互利用”的角度来看,双方共享市场资源,海尔将在中国市场独家营销和分销斐雪派克品牌家电产品,斐雪派克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独家营销和分销海尔品牌家电产品。但由于二者市场资源极不对称,海尔明显吃大亏。

虽说斐雪派克的产品覆盖高端市场的冰箱、洗衣机、洗碗机、干衣机和灶具等产品大类,但每年仅生产120万台左右,产品销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后,市场占有率微乎其微。目前,斐雪派克在新西兰拥有55%的市场份额,位居市场第一;在澳大利亚拥有18%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从上述情况看,斐雪派克最多也只能算个区域强势品牌。

比起2008年实现全球销售额1220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家电市场份额二成多,高端市场份额达30%以上的海尔集团,即便是把斐雪派克放在中国市场,也是只体量并不大的“小麻雀”,更别说放在全球市场了。斐雪派克能量有限、渠道有限、市场有限,海尔“借用”这样的资源,到底能沾多大的光?

美国金融危机暴发以来,对斐雪派克业绩冲击巨大。到今年3月31日为止的一年内,斐雪派克亏损额达9530万新西兰元。今年2月该公司曾公布,过去九个月来其在新西兰的销售额下滑了13.1%,在澳大利亚销售额下滑了8.5%,美国销售额下滑12.9%,欧洲销售额下滑19%。

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斐雪派克不会揣着明白装糊涂。借用海尔渠道进入中国,高昂的前期投入费用,斐雪派克可以就此全部省掉,实为走了一步好棋。

斐雪派克在公告中表示,通过与海尔的合作,为其打开了通往中国市场的大门,还可以把销售推进到中东和非洲。该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John Bongard)也承认,仅仅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这将是极艰难的任务。目前,美国的高端白电市场被几家德国厂商所占领,斐雪派克与他们同台竞争倍感压力。与海尔合作后,则很有信心在中国市场上与几大德国对手一较高下了。

海尔软肋:主体产业缺少竞争力

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企业的产业架构十分清晰,几大主业个个强壮。再看海尔的产业架构,几乎是多元化的“杂烩汤”,主业不够大,更不强,副业则是小而散。这是海尔的软肋,也是海尔的致命伤。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度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尔目前的产业群包括家电、通讯、IT、家居、生物、软件、物流、金融、 房地产、电器部品、数字家庭、生物医疗设备等12个门类。唯一的强势产业是白电,这几年则呈现出持续下滑态势,市场地位已经从多年的第一,沦为现在的第三(第一是格力,第二是美的),竞争优势不再,前景堪忧。

海尔的年报数据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仅44.43 亿元,同比下滑23%,营业利润为-8171万元,出现了近五年来首次单季度经营性亏损。由于2008 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下滑,以及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大幅上升,单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87%,进而影响了海尔2008 年的业绩。

如果把近几年国内各大家电企业的财务数据作一对比,就会发现,在格力、美的、科龙和海尔四大家电巨头中,海尔的销售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明显落后于其他三家。种种迹象表明,一直以白色家电作为企业产业架构唯一重心的海尔集团,似乎正行驶在偏离产业轴心的道路上——海尔的空调、冰箱产能增长缓慢,市场份额不断下滑,产业地位已受到严重威胁。

再看那些跨国家电巨头,GE、西门子、三星的产业架构与市场控制力堪称典范。

GE 即通用电器,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器和电子设备制造商,它的产值占美国电工行业全部产值的1/4左右。GE是企业多元化投资的鼻祖,是一家集服务、技术和制造为一体的多元化公司,致力于在每一个业务领域都实现全球领先,并帮助客户实现成功。从飞机发动机、发电设备到金融服务,从医疗造影、电视节目到塑料,GE公司致力于通过多项技术和服务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如果GE仅仅是一家家用电器、或动力设备、或设备租赁公司,可能会在某些年头出现盈利低谷,因为这些业务本身无法避免周期性波动。GE多样化的领先的工业部门和金融业务部门的产业架构组合,无论经济周期如何波动,企业总能找到增长的动力。

在GE的产业架构中。主业始终是强者之王。这家公司的电工产品技术成熟,品种繁多,产品品种和规格多达25万多种。它除了生产消费电器、工业电器设备,还是一个巨大的军火供应商,从宇宙航空仪表、飞机发动机、引航导航系统,到多弹头弹道导弹系统、雷达和宇宙飞行系统等,都被囊括在其巨大的产业架构中。近年来,GE曾先后剥离出让了71项非核心业务,将精力和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的培育和发展上。

反观海尔,尽管多年来一直坚持多元化发展,在家电领域拥有业内最宽泛的产品群,但是,海尔产业群背后掩藏的,是并不理想的经营状况。在海尔的主营业务中,除了当年砸出来的冰箱业务尚能拿出手外,空调与格力、美的之间的差距已越来越大,已被二线阵营快速赶上;洗衣机无论是波轮还是滚筒,在中外品牌夹击下已有心无力;海尔彩电从未跻身国产五大主流品牌之列,海尔手机如今在市场上难见踪影;勉强算得上有利可图的可能是笔记本电脑,却又赶上了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市场疲软。

将GE的产业架构与海尔的产业架构稍加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企业的产业架构,是企业获取利润和发展壮大的必备土壤:主业清晰且强大者赢,得产业者得天下。

失去产能,企业还能走多远

1998年,海尔提出了“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国际化战略。其中,“走出去”指的是将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市场,“走进去”是指进入国外主流市场的主流营销渠道,“走上去”则表示让海尔品牌成为国外主流市场的主流品牌。

十年来,海尔已基本实现“走出去”,但是“走进去”与“走上去”却步履维艰。

与国内大多数企业相比,海尔是一个较具创新能力的企业。但与国际企业相比,海尔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这一点从海尔缺乏原创产品、重大改进型产品就可见一斑。虽然海尔冰箱已经跻身全球三强,却没有一项足以影响产业的冰箱技术来打天下、坐天下。其他产品的情况也类似,这是海尔十年战略的核心缺失。

其实,海尔的真正产业优势是在国内。2004年,海尔在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后,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均为行业三强。因为有一批而不是一类产品表现优秀,所以,海尔的总营收比别的企业要高很多。

不过,问题也由此而起。从50分到85分易,从85分到95分难。目前,海尔在自身主导产业国内市场增长空间不大、甚至已触及天花板的情况下,没有选择对国内产能进行大规模有效整合,进一步壮大已有的产业实力,而是选择把市场主体由国内调整为国外。这样的选择,也许正是导致海尔近几年销售规模不能持续放大,市场控制力不断弱化的症结所在。

海尔在全球营销额突破千亿大关后,主营业务收入持续低增长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按照张瑞敏的规划,海尔集团的未来战略是,将越来越多的生产制造业务进行外移,以腾出更多精力用于产品研发与营销。

产能外移是一着险棋,日本家电企业在产能全部外移后出现的“企业空心化”现象,应该引起中国企业的警醒。日本家电业通过三次产能外移,“腾笼换鸟”变成了“腾龙换鸟”,最终导致自己研发的技术与产品不能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近几年,日本家电企业已经开始反省,并着手在国内重建家电产品生产线。

放弃企业产能,就等于放弃市场制导权。在现代化的全球生产与全球销售模式中,产能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长大的海尔,一旦放弃自己的制造优势,不知道还能剩下什么?

5月31日晚,战略绩效专家林佑刚在广州与家电界资深人士聊天,谈起了家电行业的竞争,谈起了海尔、美的、格力、TCL、长虹等业内几大知名企业的风云变幻。大家最后形成一致看法:海尔是一个非常值得尊重的企业,张瑞敏是非常值得人们敬佩的企业家,但是,对海尔的前景并不看好。

8、有谁知道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帮忙分析一下~~~

一、海尔的三个战略阶段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在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的国家特大型企业,是中国首批公布的10大驰名商标中唯一的家电名牌。 海尔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的中国家电第一品牌,产品包括42门类8600多个品种,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热水器、吸尘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2.8%的速度稳定增长,1998年集团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62亿元。1997年8月,海尔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中国6家首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重点扶持冲击世界500强。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 1.名牌发展战略阶段—名牌战略与国际化的关系—只有国内市场做大做强,才有资格谈国际化的问题 这一阶段海尔艰难起步并确立冰箱行业的名牌地位,其代表事件就是“砸冰箱”,通过砸掉76台有问题的冰箱砸醒职工的质量意识,树立名牌观念。 海尔84年起步时管理混乱,无优势产品,职工人心涣散,要摆脱这种局面,必须高起点切入,给企业注入生存的希望。当时的外部环境是冰箱厂蜂拥而起,但没有名牌,因此我们决定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冰箱生产技术,生产世界一流的冰箱,创出冰箱行业的中国名牌。1988年获得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1枚国家质量金牌,标志着名牌战略初步成功。 自1990年以来,海尔采取“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即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建立信誉,创出牌子,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海尔产品的高质量树立了国际市场信誉,并坚持在发展中对国际市场布局进行多元化战略调整,因此创出了在国内市场稳固发展的同时,有力地开拓了国际市场的大好局面。海尔在走向国际市场时由于坚持了创中国自己的国际名牌的战略,因此,出口产品都打海尔自己的品牌,并努力通过质量、售后服务等树立海尔品牌的国际形象。另外,海尔还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星级一条龙服务体系,设立了售后服务电话,海外的海尔用户同样可以享受到海尔星级服务。 经过艰苦努力,海尔通过质保体系国际认证、产品国际认证、检测水平国际认可取得参赛资格;海尔从引进、消化、吸收到通过合资引智,使各类产品保持了与国际同步。 2.多元化发展战略阶段—多元化国际化的关系—企业在竞争中取胜要靠国际化,而国际化必须要多元化 国外把家电分为3类: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白色家电指可以替代人们家务劳动的产品;黑色家电可提供娱乐,像彩电、音响等;米色家电指电脑信息产品。 我们从84年到91年做了7年冰箱,然后进入了冷柜、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97年我们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从现在开始我们又进入电脑行业。 关于多元化,外界议论很多,到底该不该多元化?应该多元化还是专业化? 我们认为,广义的多元化指企业在竞争中取胜要靠国际化,而国际化必须要多元化。我们认为的多元化不仅是产业的多元化,而主要指市场多元化。如可口可乐,有一位经济学家说它是专业化,我们认为可口可乐应该是多元化的,因为全世界各个角落的市场都被可口可乐征服了,这就是市场多元化。再比如耐克,它的公司只有1000人,全世界的耐克鞋却不计其数,它本身并没有工厂,但却有市场。它只抓两头,一头是鞋的设计、开发,另一头是销售。归根结底,谁拥有市场资源,谁就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多元化的发展应是一种趋势,最关键的是在国际市场把牌子做好,我不一定有自己的工厂,但我却拥有全世界的市场。 3.国际化发展战略阶段—海尔的国际化与国际化的海尔—两者之间的区别与本质联系 海尔的国际化是国际化海尔的一个基础,只有先做到了海尔的国际化才能去做国际化的海尔。我们在做海尔的国际化的时候,就是要海尔的各项工作都能达到国际标准,主要是三方面:一是质量;二是财务;三是营销。质量要达到国际标准;财务的运行指标、运行规则应该和西方财务制度一致起来;营销观念、营销网络应达到国际标准。我们自身具备这种素质就可以进入国际市场去,所以“出口”是针对海尔的国际化而言。 但国际化的海尔就不同了,“海尔”已不再是青岛的海尔,中国的海尔也将成为整个国际化海尔的一个组成部分,还会有美国海尔、欧洲海尔、东南亚海尔等等

9、海尔是如何闯进海外市场的

海尔集团的发展过程

海尔集团公司的前身青岛冰箱厂是于1984年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成立的。在此之前,冰箱厂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当时人们的质量意识还相当淡漠。

1985年4月,冰箱厂当众砸毁了有严重质量问题的76台冰箱,极大地提高了工人们的质量意识,这样做的结果是1988年荣获国家质量奖,1990年获电冰箱行业唯一的国家质量管理奖。

到1991年,连续五年被全国消费者评为"最受欢迎的轻工产品电冰箱类"第一名,这时的冰箱厂,无论是品牌的知名度还是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1991年12月份,以青岛电冰箱厂为核心企业,以空调器厂、冷柜厂为紧密层企业,经过改制,组建了海尔集团公司。海尔集团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集团公司迅速成长为96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30位的大型企业集团。

92年到96年五年间,海尔集团销售收入从8亿元飙升至61.6亿元,97年1-8月份销售收入达66亿元。

目前海尔集团产品包括电冰箱、冷柜、空调器等13个门类5000余个规模品种,并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海尔商标在96年的无形资产价值达到77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9)海尔有国际贸易吗扩展资料:

1、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2005年—2012年):创造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品牌

时代机遇:互联网的发展

一般企业做法:以企业为中心卖产品

海尔创新做法:以用户为中心卖服务

海尔管理创新:探索“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

互联网时代带来营销的碎片化,传统企业的“生产—库存—销售”模式不能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企业必须从“以企业为中心卖产品”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卖服务”,即用户驱动的“即需即供”模式。互联网也带来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化和全球化之间是逻辑递进关系。

“国际化”是以企业自身的资源去创造国际品牌,而“全球化”是将全球的资源为我所用,创造本土化主流品牌,是质的不同。因此,海尔整合全球的研发、制造、营销资源,创全球化品牌。

这一阶段,海尔探索的互联网时代创造顾客的商业模式就是“人单合一双赢”模式。

2010年,张瑞敏在美国与世界顶级的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和加里·哈默交流海尔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两位管理大师对海尔人单合一双赢的自主经营体的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加里·哈默(左)认为海尔推进的自主经营体创新是超前的。

2、网络化战略发展阶段(2012年—2019年):网络化的市场,网络化的企业

时代机遇:互联网的发展

一般企业做法:以自身为中心的传统型企业

海尔创新做法: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型企业

海尔管理创新:继续探索“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而新模式的基础和运行则体现在网络化上,市场和企业更多地呈现出网络化特征。

在海尔看来,网络化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即大规模定制,按需设计,按需制造,按需配送。

2012年12月,瑞士洛桑IMD商学院院长多米尼克·特平将“IMD管理思想领袖奖”颁发给了张瑞敏,以表彰其对现代管理艺术与实践做的贡献。

2015年11月,作为唯一受邀的中国企业家,张瑞敏在第七届德鲁克全球论坛上发表演讲;入选“2015年度Thinkers50榜单”并荣获Thinkers50杰出成就奖之“最佳理念实践奖”(Ideas into Practice)

2016年6月8日,第86届耶鲁CEO峰会论坛上,张瑞敏被授予“传奇领袖奖”奖,成为今年唯一一位荣获该奖项的中国企业领袖。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领导力项目高级副院长Jeffrey Sonnenfeld(杰弗里 桑尼菲尔德)评论道:张瑞敏是一位真正的全球商业巨人,他令他的竞争对手、同行以及像他一样的中国商业领导人都肃然起敬。作为一个转型领导者,他汲取中西方商业实践的精华,创造了他自己独特的模式。

2018年9月11日,山东省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烟台召开。海尔凭借在智慧家庭方面的领先探索成为推进联盟工作的牵头企业,积极协同各企业搭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并当选第一届轮值理事长单位。

2018年10月5日,青岛海尔公布在法兰克福上市的计划。

2019年7月1日,青岛海尔公司股票名变更为“海尔智家”,股票代码“600690”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