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贸易调查报告
国际贸易调查报告
在发生了某些事情、情况后,我们务必要去调查清楚情况,最后基于取得的调查材料汇成调查报告。现在你是否对调查报告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国际贸易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际贸易调查报告1
(一)国贸专业现状分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运用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以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事业高速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悉国际经济贸易实务、熟练掌握外语的高级专门人才。因而随着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不断增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整体状况并不十分理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基本功较差,不适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所以对我们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面对这么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武装自己,把自己培养成应用型人才。这样我们才可以获得机会,取得成功。
目前,我国的外贸出口额估计,未来五年具有外贸经营权的公司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倍,到那时保守的估计我国将拥有36万家以上的具有外贸进出口权的公司。根据我国现有的外贸出口权的公司拥有人才的平均比例计算,我国最少还需要180万外贸专业人员。据中国报关协会预测,将需要300000名报关员从事进出口贸易报关工作。从以上数据可看出,外贸专业人员在未来3———5年中,按本科及以上30%计算,约需要50——60万本科及以上毕业生。此外,还有相当可观的在职人员未能取得相应的本科学历和从业资格证书,故生源和就业市场的规模都是十分庞大的。
(二)就业情况
目前外贸公司的业务人员需要的是通才,即要掌握对外业务洽谈、报价(含仓储、运输、保险等相关费用的计算等)、签约、履约等全过程的相关知识。而相关的需求职位还有运输、仓储、货物保险等。报关员相对比较单一,就是报关员或报关助理。而国际结算类人员相关的岗位有国际结算、跟单、审证、制单、办理结汇项下的融资等。实际上,作为文科专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内外贸领域各个公司的各部门都是可以就业的。
我们听过很多专家都说: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外贸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三资企业以及政府涉外经济部门等。而人民大学给出的资料也如出一辙:就业去向近年来除了到银行、证券、保险、进出口公司、民营企业等金融机构、外贸机构和公司企业外,到国内的涉外企业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的越来越多,如到四大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越来越多等。综上资料所述,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北京2008奥运会的开展,中国的经济运行环境必将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将遇到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必然发生变化,使得以前冷的专业可能会热起来,以前热的也可能会变冷。但有一种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必然会备受重视。这种人才,就是熟悉国际惯例,精通外语与国际贸易规则,掌握贸易谈判知识和技巧的专业外经贸人才。但为什么近几年外经贸专业毕业生显得供过于求,前景堪忧?其实,造成外经贸类专业学生就业相对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因素的作用,我国的经济也受到波及,毕业生就业市场亦受影响,需求减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由于与经济形势联系紧密,因而人才需求相对不旺更为明显。二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国各地许多高等院校纷纷上马此类专业,难免赶鸭子上架,培养出来的人才特色与针对性不明显,使得人才显得相对过剩。实际上当前我国的国际经贸人才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国际贸易人才条件的为数更少。部分企业与外商的交往、谈判,靠临时借用不懂专业的翻译人员。部分企业的产品出口靠代理商,使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受到一定的制约。入世后,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批准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贸人员不仅具有日常生活所需的听、说、写、译的外语能力,还应懂得国际外贸知识、国际贸易谈判规章和国际经济法律、营销技术、基本的产品专业知识等。随着与国外贸易往来的进一步增大,大批量地培养高素质的国际经贸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由于很多应届毕业生认为自己在跟在社会上工作了一阵的应聘者相比缺少一些实质性的工作经验,对市场认识不够深刻,担心找不到工作。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应届毕业生接受的知识、信息更新,这点正与市场的快速变化相匹配,使应届毕业生比其它应聘者的见解更具前沿性。再者,由于应届毕业生思维还未被社会完全定格,因此本身的可塑性更强,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三)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
面对现在的社会,面对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面对下岗工人的事实。企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也是特别的挑剔。优中选优,而相对的那些不为所知的个人素质也进入了选择之列。很多人都说大学生还不如他们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特别强调的就是个人道德修养。有些大学生在实习单位上班时公司对他们很好,可这些大学生不是整天在他们员工那里说自己是从什么学校毕业出来的,就是故意充老大,在企业当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其次就是工作经验,一点工作经验都没有,所学的都是一些落后几年的知识,来了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动起来也是慢的要命。一提到适应能力,一般初、高中毕业的员工来上班,适应时间不过一个月,而大学生的适应期特别长,有些人过了两个月到要写合同了都还觉得适应不过来。
(四)我们对本专业的看法
通常来说,国际贸易专业分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两个部分.前者和国际金融,国际投资构成了国际经济学的三个分支.关于这个专业的发展,关键看你自己的定位。如果将来想继续深造那么重点应该放在理论尤其是前沿理论的掌握上。
这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专业,就业面是非常广的,如果想搞研究可以继续读研读博,而实务,则从法律上我国每家公司都可以从事国际贸易活动,但为什么不是每家公司都经营呢,一个方面是人才的缺乏,所以实务的就业面是很广的,另外,国际贸易涉及的环节多,所以有多种岗位供这个专业的毕业生选择。
国际贸易调查报告2在21世纪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才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培养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国际贸易的专业人才不论来自何种途径,其所需的基础知识及职业技能的训练都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但是,在现阶段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能适应当前的环境,并为企业所用;学校教育的课程与训练活动是否能跟得上时代;在现今失业率的不断提高,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中,培养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已刻不容缓,特别是高职院校。
理论与实务的结合一直是高职教育的目标。本研究从人才需求面的角度出发,探讨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所需的专业技能,以作为高职教育专业规划与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
1、研究范围
职业所需的能力要求大致可区分为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能力、工作态度、判断能力概念能力等六项。本研究主要针对专业能力,即职业技能。
2、研究流程与步骤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产业界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通过文献回顾了解国际贸易公司从业人员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与能力,确立国贸专业技能的基本内容;据此设计调查问卷,形成问卷初稿;通过相关从业人员业者问卷预试并修正后,再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以了解相关企业认知的国贸从业人员所需的职业技能及其排序;通过量化分析,归纳出研究结论与建议,以作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与实训设计的参考。
3、问卷设计
问卷内容主要围绕调查业界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需求,从商务英语(贸易英语会话能力、英文阅读能力、英文商业书信能力);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信用证实务、国际货物运送实务、国际货运保险实务、关税法规与通关实务、国际商务仲裁、国际贸易谈判技巧);国际营销(国际营销基本理论、市场调查、贸易参展实务);贸易法律(民法、商法、贸易法规);国际金融与汇兑(进出口贸易财务操作、国际汇兑暨厂商外汇操作)五个层面进行题项设计,受访者依其认知的各项能力的重要性分别回答。
4、资料搜集
本研究采e—mail邮寄问卷调查法,发出问卷285份,回收有效问卷179份。有效回收率62.81%。对回收问卷,计算各题项平均数,了解国贸从业人员所需的职业技能与排序,以作为高职校院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计的参考。
5、结论
通过本调查,可了解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需求的重要性为以下排序:贸易英语会话;英语听力;国际贸易流程实务;信用证实务;贸易法规;英文阅读;市场调查;英文商业书信;国际贸易谈判技巧;贸易参展实务依据本调查结果,可了解业内对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技能需求即排序,此结果可作为学校课程规划的参考依据。
;2、国际贸易专业的调查报告
月21日正式开始为期近一周的国际贸易专业认识的实习。同学们既兴奋又好奇。之所以兴奋是除了学习理论知识,还有两天的外出实地参观;好奇的是进入大学虽一年了但对国际贸易还属于“零认识”(尽管平日新闻杂志也会接触),所以,对于即将升入大二的我们来说,也是特别感兴趣。因此,这次学院组织的实习周对我们来说是认知国贸专业的好途径、好方法。
生动的第一讲
8月21日,胡勇老师先总体介绍国际贸易,让我们对其有初步的认知。首先他引导大家思考国贸涉及的相关课程,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
国贸专业主体分为四大部分,结构如下所示:
a国际贸易 e统计学
b国际金融 f会计学
A 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 c谈判技巧 g 电子商务
d货运(保险) h 市场
B 法律
C 政治和各种法规
D 语言
以上结构中,a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由此可知国际贸易是物的贸易和服务的贸易。物的贸易是一种有形的交易,同学们很容易接受这一概念,但服务贸易是无形的。于是,胡勇老师将它作为一道思考题布置,目的是培养我们探索知识、勤学好问。世界贸易组织列出服务行业包括以下12个部门:商业、通讯、建筑、销售、教育 、环境、金融、卫生、旅游、娱乐、运输、其他。了解了国际贸易,继而胡勇老师就国际贸易的特点、国际贸易单位、组织结构及其职能进行讲解。下面我以上海外高桥现代服务贸易发展有限公司(Shang hai Waigaoqiao Modern Service Trade Co.ltd)为例说明以上几点.
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保税区内物品的展示、交易、物流,加工、市场管理、招商考察、技术与信息咨询、投资咨询等配套服务贸易;并从事货物的进出口和技术进出口业务;附设分支机构等。这也反映出国际贸易所具有的两大特点 :
A 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困难多
·语言文字不同 ·各国对商品的要求不同
·贸易规章制度不同 ·国外市场调查较困难
·信用调查较困难 ·各国风俗习惯不同,使用货币不同
·货物运输及保险手续较复杂·涉及国际贸易惯例及规则B经营国际贸易的风险大于国内贸易
·信用风险 ·商业风险 ·汇率风险
·运输风险 ·价格风险 ·政治风险
那么,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贸易商应具备远大的眼光,良好的商业信誉;熟练的外语;丰富的专业理论与知识;灵通的商业情报;雄厚的资金和完备的组织机构等等。在贸易战略战术,可采取“三边”战略:一是“边缘政策”战略——学会打“擦边球”,利用国家政策的空隙;二是“边缘效益”战略——过去做一把生意赚一大笔钱的情况,今后不会太多了,要学会精打细算,有大利润生意要做,小利润生意也要做;三是“边缘商品”战略,过去我国对俄出口的商品比较单一,今后出口的商品一个订单可能有十几种,甚至上百种,要不厌其烦,做生意要有耐心。不要指望一次赚百万,要指望百次赚千万。
作为一名正在大学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开始规划个人发展及职业生涯。在大学期间还应训练自己的冷静力,有大事时能安静并能快速想出办法。并且培养自己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分析能力。使自己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及胆大心细的人格魅力。最后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那就是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因为要做国际贸易首先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在对国贸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更欣赏的是胡勇老师提出的“教书育人”这一教学理念。虽然这一理念很早就被宣传,但像胡老师真正将其贯穿在教学中,而非是一种理论口号是很难得的。他以鼓励为主,不断激励、引导、启发大家,并不时给大家树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和自信心。
深刻的海关之行
尽管天色阴沉不时小雨连连,却无法抵挡同学们热切的心情,会议厅里不时爆出阵阵掌声,讲座主要从海关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口岸的改革和发展以及科技在海关的作用三大方面来谈。副关长仿佛把我们带到三千年前的西周,此时正是中国海关的起源,只是那时的海关称为“关市”,继而走过秦汉、唐末。值得一提的,唐宋以后,随着海上交通贸易的日益发展,在沿海城市和港口,陆续设立管理船舶进出的市舶司,奠定了中国古代海关的初步基础。直到清初康熙年间,“海关”名称正式出现,然而到了晚清近代的海关,大家都紧锁眉头。这是一个伴随着丧失海关主权的时代!旧中国丧失了原有的独立自主权利,以致于走私猖獗,税收不旺。这是中国最惨痛的一段不能忘也不会忘的历史!到了近期也就上新中国成立,海关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经历。那个时代下海关的不备重视也是闭关锁国下的无奈,然而万事万物总有扬眉吐气的一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的同时,海关正在以新的面貌展现给世界。我们可以通过新中国海关的领导体制及方针看出它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副关长讲到反倾销时,我向副关长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也就是配额问题。他非常耐心的对我们讲解。由于我本人对中国纺织业十分感兴趣,故查阅了大量资料来说明2005年取消配额后对中国纺织业造成的一些影响。由于我水平有限,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概念及理解上的错误。
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反倾销如今已不陌生。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我国企业面临的反倾销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从日本对中国的手巾到欧洲对中国的彩电,打火机,从土耳其对中国的床上用品到美洲对中国的服装产品。当前,我国已经取代了韩国、日本,成为受到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出口配额体系取消,欧美为了保护本国纺织品产业,借“242条款”的漏洞(如“市场扰乱”等关键概念未详细加以说明或阐述),美国借此挑头发难,要求实施“特保条款”。5月31日,欧盟也乘势加入,向中国提出正式磋商请求,并要求对T恤衫和亚麻衫实施特别限制措施。
其实欧美之所以采取如此措施,是因为出口配额体系取消,没有了配额的保护和限制,全球各纺织企业将在同一起跑线竞争,全球纺织业面临着重新“洗牌”,不过,配额取消不仅会造成全球财富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且也会导致进口国的大量纺织工人失业等政治问题。可以预见,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抬头,中国纺织品将遭遇更多的技术壁垒,特别保障和反倾销制裁。只不过不会在配额取消后立刻显现出来而已。总之,配额取消后,国内纺织行业的产销量都将呈爆发式增长,巨大的国际市场需求将给纺织行业带来较高的成长性,是纺织类上市公司有望出现大幅度增长。
八所港见闻及贸易地理
在实习周的第四天在徐晓先老师胡勇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东方市八所港 ,在那里知道了八所港创建历史。它是日本侵略中国时建造的,现在仍有那时留下的建筑。就在八所港不远处还有一个万人坑,那是当时掩埋为建设此港而累死的中国劳工。之所以在此建立港口,是因为日本人在附近发现铁矿脉,为了便于资源掠夺的运输加上八所岸所具有的特殊地理位置及便于建港的天然礁石。接着又聆听了从事多年航运代理业务的陈总讲解航运代理和国际贸易的联系。明确航运代理公司是经营对外经济贸易运输的企业,承办航行国际航线和港、澳、台地区的中外籍各类船舶在我国港口,水域和有关地方各项代理业务。通过他的讲解我才知道学习国际贸易不光要了解货运知识还要掌握贸易地理。因为地理环境包括的内容异常丰富,它常常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同时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尤其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深刻。因此,我们应该了解世界经济地理,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难忘的实习周
8月26日难忘的日子,过了今天,本次实习就圆满结束,可是我认为它并没有真正的结束。通过这次实习,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并锻炼了我自学专业知识的能力,这也正是这次实习的意义所在。在愉快自主地学习中,让我意识到大学教育更趋于科学合理化、人性化。同时开始思考如何在走出校园后能够立足于社会,并使自己站稳脚跟。实习结束了,我相信它带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我都不会忘记这次实习带给我的收获。
参考书目:
《国际贸易 理论·政策·措施》 张曙霄 李秀敏 编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集》第2卷,第81页
《中俄经贸关系》 薛君度 陆南泉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配额取消概念预股》 长城证券金融研究所
3、中国服装进出口公司实施了什么国际贸易政策
(一)《中国入世议定书》与《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对服装出口的限制
《人世议定书》规定:从中国人世之日起12年内,如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在进口至任何双叮O成员领土时,其增长的数量或所依据的条件对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生产者造成或威胁造成市场扰乱,则受此影响的WID成员有权在防止或补救此种市场扰乱所必需的限度内,对此类产品撤销减让或限制进口;直到2016年,在进口方针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时,可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体。
《中国加人WTO工作组报告书》规定:一个WTO成员认为《纺织品与服装协定》所涵盖的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产品自《WIO协定》生效之日起,由于市场扰乱、威胁阻碍这些产品贸易的有序发展,则该成员国可请求与中国进行磋商,以期减轻或避免此市场扰乱。提出磋商请求的成员可对磋商涉及的一个或多个类别的纺织品或纺织制成品实行限制
(二)服装贸易摩擦频繁
欧盟、美国是我国服装出口的最主要的两个市场,但这两个地区也是贸易摩擦频繁的地区1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服装出口设限。
欧盟于2005年4月发布了基于“242条款”制定的《对华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行动指南》,规定了对来自中国纺织品进行设限的条件和程序,并先后对10余种中国纺织品启动了设限调查。5月27日,决定对来自中国的亚麻纱和T恤衫提出正式磋商请求。6月10日,对10类中国产的纺织品和服装重新实施配额限制。
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于2005年5月13日作出了对来自中国的棉制针织衬衫、棉制裤子、棉及化纤制内衣采取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的决定。5月18日,又以“市场扰乱威胁”为由,作出了对来自中国的化纤制针织衬衫、化纤制裤子、棉及化纤制梭织男衬衫和精梳棉纱采取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的决定。5月23日,再次对4类中国纺织品实行进口配额限制。
4、国际贸易分为几个环节
你是不是问:贸易流程?啊
贸易流程
1.客户询盘。
2.报价磋商。
3.签立订单。 国际贸易流程图
4.下达生产通知。
5. 验货。
6.制备基本文件:制作出口合同,出口商业发票,装箱单等文件。
7.办理商检。 (以下是船务流程)
8. 租船订仓:
9. 安排拖柜,将货物运送到货代仓库。
10.委托报关:
11. 获得运输文件:
12. 准备其他文件:商业发票、FORMA原产地证书或一般原产地证、装运通知、装箱单。 13.交单:
13.1.采用L/C收汇的,应在规定的交单时间内,备齐全部单证,并严格审单,确保没有错误,才交银行议付。
13.2.采用T/T收汇的,在取得提单后马上传真提单给客人付款,确认收到余款后再将提单正本及其他文件寄给客人。
13.3.如果T/T收汇的,要求收全款才能做柜的,要等收款后再安排拖柜。拿到提单后可立即寄正本提单给客人。
14.业务登记:每单出口业务在完成后要及时做登记,包括电脑登记及书面登记,便于以后查询,统计等
信息来源:网络
5、求一份“关于国际贸易的调查报告”
玉米:
1.生产:
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生产全国1/3的玉米,出口占全国的2/3。寒冷的气候限制了该地区种植获利高的作物。玉米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大豆。近几年,玉米种植的下降不仅上由于大豆,还有环境保护措施的因素。在去年高涨的价格损害了东北玉米的情况下,大豆的种植面积有望进一步提高。最近的种植意图调查表明,全国大豆种植能比去年增加13.5%,增加的大部分在东北,而玉米种植将下降2.4%。既然没有更多的土地能够用于扩大玉米生产,增加产量的焦点就放在了更好的使用种子上,提高种植方法,保护现存耕地不被工业及城市占用。
2.贸易:
1994到95年对于中国农业政策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国一直是玉米净出口国。在1994/95年度,中国突然停止出口,转而开始从美国大量进口,1994/95年度进口共计超过400万吨。农作物减产和仓储管理不善引起的库存不足是这次突然变化的部分原因。1995年时任总理的朱镕基提出“政府谷物分包”政策,以期各省实现(粮食)自给。90年代晚期谷物产量上升,造就了巨大的库存。
为了减轻过多库存带来的压力,中国开始通过减少增值税和进行仓储补贴对玉米出口进行侵略性补贴。除了中央政府的补贴,一些地方省份——如吉林省——也对出口提供支持。
东北与韩国近邻使中国得以进入世界最大的玉米进口市场(900万吨)之一。由于美国(玉米)价格高,中国成为韩国的主要玉米供给者。其他主要市场还包括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在2002/03年度,中国玉米出口远及非洲和中东,当年出口总量达到创纪录的1520万吨。
贸易展望
今年由于供货紧缩,中国似乎将退出外围市场,而只对传统亚洲市场出口。在推迟了2个月的新出口合同之后,政府最近宣布了140万吨的2004年上边年出口配额,而去年同期出口量为670万吨。侵略性出口已经过去,现在中国的库存看来已经下降到合理的水平,而且(玉米)消费继续赶超产量。长远来看,中国似将借运费优势维持对韩国及附近地区的少量出口,但大多数玉米须保持在国内以满足因饲料及工业使用而增长的国内需求。尽管本年玉米进口因高昂的航运费用而显得不大可能,但收获的大幅下降及由此引发的高价使明年的进口成为可能。
与美国出口的关系
在小麦方面,由于对亚洲其他国家出口的持续下降,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在亚洲的新兴市场。2004/05年度,在购进大量小麦之后,中国可能成为美国小麦非常重要的市场。下降的中国玉米出口正为美国再次进军亚洲市场提供机会——韩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正寻找非中国的货源。美国对这些地方的交易量已经远远超过前几年的水平。尽管中国出口的减少同时让非传统出口国——泰国和印度——在该地区扩展他们的份额,但这些出口国只能提供该地区所需的很小一部分。因此美国应仍占据主导地位。
6、用所学的国际贸易分析指标,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王子先认为,外部危机向我国传递和带来冲击的机制是复杂多变的,用简单的线性分析方法往往并不可靠,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正确认识外部危机形势并理性应对我国外贸发展中的问题至为关键
一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很大冲击,各方面风险和挑战不断加大,特别是对外贸易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贸易下降逐步成为外部危机向我国传递的主渠道。海关总署5月12日发布今年前4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今年1~4月,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5994.1亿美元,下降24.3%。其中出口3374.2亿美元,下降20.5%;进口2619.9亿美元,下降28.7%。在此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外部危机形势及理性应对至为关键。日前,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子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中央千方百计稳外需的精神,在以扩内需为基本立足点的同时,绝不放松出口。我们各方面的思想认识也应逐步统一到这一精神上来。针对社会上流行的几种观点,王子先一一进行了分析并阐明了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我国是否存在过度依赖出口的外向型经济模式
记者:目前社会上有两个观点:一是我国经济本来就存在过度依赖出口的深层次结构问题,没有外部危机也会出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只是加快了问题的暴发;二是我国经济受到外部危机重大冲击,都是外贸惹的祸,表明外向型经济模式存在巨大风险,我们更要趁机调整,减轻依赖。请谈谈您的看法。
王子先:大家知道,除了个别坚守计划经济的封闭孤立的国家外,世界各国经济都日益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地球村”时代已经来临。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获益者,国际贸易与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很自然,发生外部金融经济危机,我们不可能置身其外、独善其身、一枝独秀,不得不一定程度上承受外部冲击的压力和损失。这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我们正确的选择就是,勇敢面对压力与挑战,做好预警和全方位应对工作,尽力减少损失、防范风险,确保安度危局,争取率先复苏,并抓住危中之机,迎接新一轮繁荣周期。决不能因为遇到困难和挑战就慌了手脚、乱了阵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政策和经验,特别是动摇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动摇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流而重归封闭半封闭型经济老路。
30年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是,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实现了贸易自由化,与多边规则全面接轨。对外开放特别是贸易开放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成为一种制度性安排,并不存在基于重商主义和优惠政策基础上的出口导向模式,同样也不存在迥异于其他国家的外向型经济模式。过去流行的出口导向和外向型经济的内涵已发生根本性制度变化,很大程度上变成一种口号和形式。
国际金融危机是通过金融、贸易、价格和心理预期等多种渠道向我国传递的,贸易只是其中一种渠道;而且,贸易渠道的传递是与其他渠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别是去年四季度以来世界经济贸易突然陷入剧烈衰退,与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心理恐慌也有很大关系,世界消费需求在短期并没有出现那么大幅下降,由于对危机骤然升温的恐慌导致人们不敢投资、不敢借贷、停止生产、消化库存、减少交易、减少订单等,使世界经济特别是世界贸易发生了自由落体式的坠落。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证明,这种直线式坠落是暂时的,不会一直持续下去;而且此次危机经过三至五年的调整有可能会进入新的发展周期。外部危机向我国传递和带来冲击的机制是复杂多变的,用简单的线性分析方法往往并不可靠,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
这场危机从反面证明了我国保持外贸政策稳定和长期平稳发展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当前“稳外需、保出口”的紧迫性。出口短期内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可能减弱,但对外贸易作为世界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发动机作用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二战”后,世界贸易总体上以高于世界经济2倍的速度增长,待世界经济恢复正常后这种趋势还将持续。
二、关于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保出口会不会收到效果
记者:在外部危机的形势下,外部市场需求下降,我们花费一定的投入“稳外需、保出口”,会有效果吗?
王子先:按照经济学一般原理,在外部市场需求下降情况下,促进出口措施的价格弹性总体趋于下降,通常效果会差于经济繁荣期。但是,并不能由此得出促出口不管用的结论。一是在世界各国都采取各种措施促出口的情况下,我国如果听之任之,将会加剧我国出口竞争力的下降,遭遇更大的损失,而出口下降0~5%与下降10%~20%对经济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二是在危机形势下各国消费者和采购商更把价格作为第一位考虑因素,我们必须把出口退税等可用该用的政策用足,同时改善公共服务、降低行政交易成本,千方百计为企业化解成本压力,才能保住更多的市场和客户。三是在国际市场总体需求下降的同时,由于存在“土豆”效应和“口红”效应的作用,中低端价廉物美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和非必需品仍有一定市场空间,有些还逆市上扬,例如去年底以来我国一些轻纺生活消费品对美、欧市场的占有率反而有所上升、出口逆市反弹就是证明。而我国目前在国际产业链中总体上以中低端制成品为主,这恰恰是我国保出口的产业优势。四是在外部危机特殊形势下,我出口还遭遇到贸易融资、收汇安全、贸易保护、支付结算等等新的困难,对很多行业和企业这些是更大的制约因素,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化解种种难题,特别是加大出口信贷、信用担保和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五是一些周边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有很大需求空间,但缺乏支付能力,通过扩大买方信贷、加快走出去以及人民币贸易结算,就可以创造出新的需求,既带动我出口,又更好地促进了互利共赢,恰恰成为我们的危中之机。
因此,在外部危机形势下,“稳外需、保出口”花费一定的投入,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是尽可能减少出口损失,为扩内需、克时艰、度危局,赢得时间和空间。二是挽救大量遭遇危机冲击的行业和企业,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服务,也为扭转财政收入下降稳住税基、培育新的税源。三是可以保住市场、留住根基,特别是保护遭遇冲击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机电产业,为自己下一步产业转型升级和迎接新一轮世界经济繁荣周期创造条件。四是通过加强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关系,为全球逐步摆脱危机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关于保出口会不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和国民福利损失
记者:学术界一直有一种看法,认为我国出口存在贫困化或流血出口,出口导致国民福利的净损失,其依据是过去一个时期我国出口价格指数走低、贸易条件恶化。您是怎样认为的?
王子先:其实,这是明显的误读。起码在以下方面是得不到实证分析的支持的:一是贸易条件指数是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从全球广泛比较看该指数不仅反映了进出口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受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影响。就中国而言,由于我国出口中工业制成品比重迅速上升并已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世界贸易中制成品价格指数大多数年份都是下降的;另一方面,我国进口以初级产品和能源、原材料为主,而世界初级产品贸易价格在多数时候是上升的。因此,一些年份贸易条件指数总体上有所走低,并不能证明我国外贸的效益在恶化,更谈不上“流血”出口。二是从广泛的国际比较可以看出,80年代以来,我国贸易条件指数有些年份低于发达国家,但有些年份却好于发达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情况也大体类似,并不支持“中心-外围”论中发展中国家贫困化增长的论点。三是亚洲“四小龙”、“四小虎”通过出口导向型战略不仅大大加快了工业化现代化步伐,而且也大幅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改善了国民福利,贸易不仅成为增长的发动机,还成为促进社会公平、增进国民福利的利器。四是我国30年开放实践证明了,贸易的开放与发展不仅成为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动力,也有力促进了人均收入水平和国民福利的改善,特别是巨大的人口包袱转化成巨大的人口红利,解决了大量农民工和城市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也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内权威专家已经通过系统的调查和实证分析证明了这一点。
有人完全抛开社会再生产过程和初级分配过程带来的巨大就业、收入和福利效应,仅从顺差增加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带来国民福利净损失角度考虑问题,是非常片面的,以此来推断和决定贸易政策更是一种误导。
因此,简单用贸易条件指数变化来分析贸易的效益和福利效应存在很大局限性。一些国际机构和国内权威学者建议,用综合性出口价值指数的变化来分析更加合理,即出口价格指数×贸易量来综合衡量更为合理。衡量一项贸易政策是否有效,不仅要看出口价格指数变化,更要看出口价值量指数综合变化,如果出口价值量保持合理较快增长,就说明这种投入是合理的。从实际观察,世界各国都把扩大出口作为政府大力推动的目标,出口可以带动就业、增加收入和国民福利实际上已成为国际常识。美国总统就常常充当美国出口的最大推销商。
四、关于保出口可能不利于“优结构、促转型”
记者:目前中国制造总体上还处在国际分工的低端位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转型的任务还很艰巨。保出口是否不利于“优结构、促转型”?
王子先:我们要看到,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制造业基地,发达国家把很多制造环节已经转移到我国,很多名牌产品也在我国生产制作。这恰恰是通过3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功。我们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中总体处于低端位置,主要不是制造业本身的问题,而症结恰恰在于与制造相关的研发设计、物流供应链、市场营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环节严重滞后,是整个产业链的优化重组问题。这总体上是由我国工业化现代化所处阶段决定的,其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按工业化现代化客观规律办事,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作为后起国家我们可以力争有所跨越,但不能寄希望于发达国家在长达二三百年实现的目标,我们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可以达到。
应该承认,外部危机的压力确实对部分有条件的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附加值、提升自主创新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企业将转型升级作为化解内外部成本压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政府对这些企业转型升级确实应给予大力支持。但是也应该看到,外部危机对大多数企业负面影响居多,特别是让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甚至一些大企业也面临很大挑战。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理性选择是“控成本、保市场、抓管理、优服务、求生存”,也就是探索外部危机下的生存发展之路,减少破产倒闭,控制亏损,尽力保住市场和客户,为未来转型升级留下根基。我国经济向服务经济和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转型的长期目标不能改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战略方向必须毫不动摇,但这与政府目前反周期、抵御危机、救助产业和企业的短期任务并不矛盾,而是必须合理结合,并把应对危机和安度危局作为短期重点任务。我们要充分利用世界经济危机下的“土豆”效应和“口红”效应,抓住中低端生活必需品和非生活必需品相对稳定甚至逆市上扬的市场空间,发挥我国劳动力的长期比较优势,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时,更要正视遭遇重大外部冲击的IT等高端产业,千方百计帮助其缓解各种困难,共渡难关,保住30年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也为迎来新的发展周期和产业升级留住根基。
7、国际贸易中常见的贸易保护政策有
法律分析:贸易保护政策主要分为反倾销和反补贴两种形式。表现方式主要有:出口补贴,进口关税和进口配额。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商品进出口积极加以干预,利用各种措施限制商品进口,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生产 ,使之免受国外商品竞争;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 ,鼓励扩大出口。保护贸易政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其所保护的对象、目的和手段不同,可以分为:重商主义、幼稚工业保护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新贸易保护主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 第三十七条 为了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可以自行或者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下列事项进行调查:(一)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国际服务贸易对国内产业及其竞争力的影响;(二)有关国家或者地区的贸易壁垒;(三)为确定是否应当依法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或者保障措施等对外贸易救济措施,需要调查的事项;(四)规避对外贸易救济措施的行为;(五)对外贸易中有关国家安全利益的事项;(六)为执行本法第七条、第二十九条第二款、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款、第三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需要调查的事项;(七)其他影响对外贸易秩序,需要调查的事项。
8、论述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改革
对外贸易政策有自由与保护之分,纵观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基本上都经历了由保护到自由再到保护的过程。中国外贸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始自保护贸易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特点,理论依据也在不断地更新,具体的贸易措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易的国别和区域政策开始逐渐得到重视。
一、建国后改革开放之前的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1949-1978年)
1949年9月通过的政协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明确指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保护倾向。同时,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政策,使得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成为中国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选择了在资金短缺的经济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使对外贸易成为调剂余缺的手段,对外贸易政策的目标就是换取进口必要机器设备所必须的外汇,基本上忽略了对外贸易的效率原则。
在这个阶段,中国执行的是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具体而言,在对外贸易体制上建立了传统的“高度集中、独家经营、政企合一”的形式,完全由政府来取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在政府的对外贸易管理手段上,基本以行政计划为主,主要靠计划和数量限制来直接干预进出口,不参与世界性的贸易组织,很少进行双边经济贸易合作(除了早期与苏东国家之间的经济来往);同时对外贸易的目的主要是创汇,为满足必须的进口对外汇的需求,而采取人民币币值高估以及外汇管制的汇率政策(从中国对外贸易的数据来分析,人民币币值高估实际上鼓励了进口,抑制了出口,导致建国后20年中出现进口赢利,出口亏损的局面)。
在对外贸易战略方面,中国此时基本上采取的是“进口替代”战略。在1960年之前选择的进口替代行业基本上是重工业,这与中国当时的工业化战略是相辅相成的,随后才开始有计划地引进部分基础工业。但是,与拉美国家的经历相同,完全的进口替代政策也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日益恶化,外汇收不抵支;引进的技术和设备消化吸收不良;企业缺乏发展的动力,即使是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一段时间后,又成为落后。
在此阶段,政府也采取进行进出口管制、征收关税、海关监管和商品检验等具体的贸易措施。制订关税政策的目的是“保护国家生产”和增加财政收入,保护国家生产就是用较高的关税税率加重进口商品的成本,以保护中国已有一定基础的手工业和轻工业产品以及其它新兴工业产品的正常生产和发展,不致遭受外来商品的竞争。
二、改革开放后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制型的开放式保护贸易政策(1978-1992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由于经济体制从严格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商品经济体制,使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开始变化。这一阶段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1982年1月党中央书记处会议,它为对外经济工作确定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二是1986年“七五”计划的公开发表,为对外贸易战略设计了明确的蓝图。此外,中国在1986年7月正式向关贸总协定(GATT)递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制度备忘录》,提请恢复中国在GATT的创始缔约国地位。
根据外贸体制改革的力度,可以把这一阶段区分为1978-1987年、1988-1992年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是改革初期,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下放对外贸易经营权,开始工贸结合的试点,简化对外贸易计划的内容,并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度。后一时期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重点则体现在外汇管制制度的放宽、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行、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的建立、开始鼓励发展加工贸易。
对外贸易政策着重体现在奖出限入的政策上:(1)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的产业,并进口相应的技术设备,实施物资分配、税收和利率等优惠,组建出口生产体系;实行外汇留成和复汇率制度;限制外资企业商品的内销;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建立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等一系列措施。(2)实施较严格的传统进口限制措施,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商品分类经营管理、国营贸易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3)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技术。
比较优势理论逐渐成为中国开展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中国对外贸易国别结构和进出口的商品结构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主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这一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更注重奖出与限入的结合,实行的是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手段,因此称此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为国家统制下的开放型保护贸易政策。
三、入世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贸易自由化倾向的保护贸易政策(1992-2001年)
1992年10月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对外贸易政策开始进行广泛的改革。
中国在进口限制方面的改革包括:(1)对关税政策进行调整,1992年1月1日采用了按照《国际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调整的关税税则,并降低了225个税目的进口税率。其后进行多次的关税下调,到1996年中国的关税总水平已经下降到23%。(2)减少、规范非关税措施,包括进口外汇体制的改革,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大量取消配额许可证和进口控制措施,配额的分配也转向公开招标和规范化分配制度。(3)依据GATT/WTO的规则对中国的涉外法律体系进行完善,其中包括建立了大量的技术法规、反倾销条例等。
在出口促进方面的改革包括:(1)继续执行出口退税政策;(2)成立中国进出口银行,扶持企业的对外出口;(3)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4)成立各类商会和协会,并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性贸易博览会和展览会等;(5)大力发展出口援助等。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干预对外贸易的目的尽管与改革开放前不同,但是依然受到古典重商主义观念的影响,奉行“顺差就是成绩,顺差就是目的”的“顺差至上”的重商主义思想,不遗余力地从事赔本出口创汇。这种观点应该说没有脱离中国的传统经济思想——“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等保守的观念。但是,长期的越来越大的贸易顺差虽然给中国带来了某种程度的“放心”,也为中国“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
这10年中,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本指导理论实际上就是比较优势理论,而且从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开始向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转移。根据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或者说是外生比较优势,中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有数字表明,中国劳动力的年均工资大约为1371美元,是美国劳动力年均工资的2.2%。所以中国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并鼓励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自1996年开始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取代了传统的纺织品成为最主要的出口产品,表面上看中国已经走出了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这个圈子。但是,因为90年代全球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链的转移,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生产中的一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主要进行的资源配置就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这里所说的廉价劳动力不等同于简单劳动力,它包括跨国公司廉价地在中国雇佣高级技术人员和知识人员。这一点表现在两点上:一是中国的出口贸易方式主要是以加工贸易、代工贸易为主,二是三资企业出口比重逐年在上升。
四、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走向(2001年以后)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履行入世的承诺,以及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出现了大幅度的调整。对外贸易政策目标已经成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构造有利于经济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持续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在适度内外均衡基础之上高速发展。由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国别结构以及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关系,决定着对外贸易政策的取向。
自1996年开始,机电产品的出口就已经占据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第一位,但主要的出口方式是加工贸易或代工贸易,而且三资企业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上升,再加上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仍然不高,所以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应倾向于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或者中国国内产业结构优化。
中国主要的贸易对象是美国、日本、欧盟、东盟和韩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也主要来自这些国家或地区,因此,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必须根据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情势的变动而有所变动。例如,在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对中国的汇率制度提出质疑和责难之时,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可能从其他的对外贸易措施上进行协调。
另外,针对国际社会中区域集团化的倾向,中国在近年也开始逐渐通过双边和多边磋商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之中,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家环境。例如中国与东盟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区意向协定,积极开展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等等。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固然能够给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企业的成长带来相当大的好处,但是获得好处的同时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也就是中国对世界贸易组织及其成员的承诺。从现有的资料和两年的发展来看,中国议定书中有三方面的内容将对中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一是特别产品保障措施条款,印度和美国已经对中国使用过此条款;第二,在进行反倾销调查等程序时,在中国入世15年内WTO成员依然可以将中国等同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看待;第三,入世后8年内每年对中国的贸易政策进行审议。
这些都意味着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会出现大幅度调整。例如农产品贸易方面的政策,中国入世议定书中规定“中国应该执行中国货物减让和承诺表的规定,以及本‘议定书’中具体谈到的农产品的那些规定。在这方面,中国不得保持或采取对农产品的任何出口补贴。中国应按‘过渡期内审议机制’规定将农业部门的国有企业(不论是国家级还是地方级)与农业部门用作经办国家垄断贸易的其他企业之间,或者上述各企业相互之间的财务或其他转移,做出通知。”从这些条款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补贴政策已经无法使用,根据WTO农业协定,中国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只能从国内支持上出发,或者说只能采取“绿箱措施”和“黄箱措施”。对于农产品的进口,中国已经约定关税税率和关税配额,但是,根据WTO的若干例外条款——如国家安全例外、环境例外和国际收支例外等,可以采取一些临时性的限制措施,但前提是符合WTO的例外规定。
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国内的政治经济状况,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各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本国参加的国际或区域性经济组织的要求。对于中国来说,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应该是考虑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因素。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纳入了全球生产链、资本链、产品链的环节,中国依靠传统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已经不能维持长久的优势,因为劳动力比较优势极容易为它国取代,或被机器节约。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经验出发,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理论应该从传统的外生比较优势理论转移到内生比较优势,从静态比较优势转移到动态比较优势。
简而言之就是:首先,认识到比较优势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形成的,所以政府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扶持比较优势产业的形成;其次,比较优势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在整个的生命周期中,产品和技术会从知识密集型转移到资本密集型再到劳动力密集型,所以一国在某种产品和技术的生产上是不可能永远具备比较优势的。这就意味着,每个国家都必须在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与模仿上做文章,而且根据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可以知道,要素越是高级、专业,其带来的竞争优势或比较优势就越持久,企业自身管理和竞争情况也可以带来强大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就应该围绕培养更持久的竞争优势或比较优势,换句话说,就是斟酌采取某些战略性贸易政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开始从自由贸易或贸易自由化倾向逐渐转向“公平贸易”政策的实行。所谓“公平贸易”主要是指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必要时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或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贸易救济措施以恢复市场的可竞争性。WTO的规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了美日欧的这些做法,因此,中国在入世之后的对外贸易政策必须加强这方面政策措施的改进与完善,防止本国产业和企业或产品在遭受类似的损害之时无法可依,在遭遇贸易对象国的指责时无以回应,当然首要的还是《反垄断法》出台。
综合来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趋向应该是依据WTO的基本原则以及例外条款,以国内经济发展要求为基础,在兼顾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上进行完善,倾向于采取开放型的公平与保护并存的贸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