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汇率查询 » 汇率可以市场化吗如何考虑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汇率可以市场化吗如何考虑

发布时间: 2023-06-03 15:10:24

1、人民币汇率将实行市场化改革了吗?

据报道,从经济领域的对外开放来看,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认为有“三驾马车”值得关注,其中之一就是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之所以能够维持相对均衡态势,离不开背后的市场化改革。

报道称,金融市场有两个核心的价格,一是对内利率,二是对外汇率。目前来看,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实现,汇率市场化还待进一步提升,长远来看,推动汇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坚定不移,价格的市场化能决定资源最优配置,长远看,推动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是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必然要求。

专家表示,从目前经济工作总基调来看,稳中求进是最基本的要求,包括了怎样维持经济稳定健康增长;改革方面则考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论从货币政策层面还是促进改革层面,深化汇率市场改革都是出于综合考虑的结果。

希望人民币的汇率可以早日实现市场化!

2、什么是汇率市场化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在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下,将汇率浮动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自行决定汇率的过程,但央行有一定的浮动汇率管理制度

3、汇率市场化的什么是汇率市场化

如果说利率市场化是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在国内资金市场上的必然反应,汇率市场化则是我国主动参与国际范围内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学习苏联采用了依靠要素投入,首先是资本要素(投资)驱动经济的粗放增长模式,改革开放后是模仿日本的出口导向型模式,采取“出口导向”的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用出口需求弥补由要素驱动造成的消费和内需不足,总体上是以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粗放增长方式。
要素价格的严重扭曲鼓励高资源投入、低经济效率项目的扩张。要素价格定得过低;为了支持出口导向的政策,本币的汇率由进口替代时的本币高估转为低估。如果说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以偏离市场供求的汇率政策支持特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还可以理解的话,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这种政策无论如何已经难以为继。国际金融危机更是使我国的出口导向政策既不可能(需求限制),也缺乏吸引力(外汇储备缩水)。
实际上我国的汇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开始。2012年央行把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并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已经累计升值超过30%,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率由2007年峰值的10%降至目前的不到3%的水平。

4、谈谈对我国汇率的认识 (从历史回顾、我国对外汇管理体制及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方面回答)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1949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天津首次正式公布人民币汇率。四十多年来,在不同的时期,人民币汇率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50~1952)。由于人民币没有规定含金量,因此,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最初不是按两国货币的黄金平价来确定,而是以“物价对比法”作为基础来计算的。也就是说,建国初期人民币汇率制定的依据是物价水平,这是一种比较市场化的汇率安排。
建国初期,由于国民党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物价节节上涨。如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以1949年6月为100,到1950年3月则上涨至2242.93。由于国内物价上涨、国外物价趋跌的价格对比关系,根据前述政策要求,我国人民币对美元汇价由1949年1月18日1美元=80元旧人民币,调低至1950年3月13日的1美元=42000 元旧人民币,在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内,人民币汇价下调49次。至于和其他外汇的汇价,则是根据它们对美元的汇价进行间接套算的结果。
从1950年3月至1952年底,随着国内物价由上涨转变为下降, 同时,由于美国对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大量抢购战备物资,美国及其盟国接连宣布一系列对我“封锁禁运”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降低外汇汇价,以利于推动本国进口。因此,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汇率政策的重点也由“推动出口”改变为“进出口兼顾”,并逐步调高人民币汇价。1952年12月,人民币汇价调高至1美元=26170元旧人民币。
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是美国,对外贸易主要由私营进出口商经营。人民币汇率的及时调整,可以调节进出口贸易,保证出口的增长。
2.第二阶段(1953~1972)。从1953年起,国内物价趋于全面稳定,对外贸易开始由国营公司统一经营,而且主要产品的价格也纳入国家计划。计划经济本身要求对人民币的汇价采取基本稳定的政策,以利于企业内部的核算和各种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同时,由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的确立,各国之间的汇价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相对稳定。再加上我国同西方工业国家的直接贸易关系和借贷关系很少,因此,西方各货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在国内物价水平趋于稳定的情况下,我国进行建国以来的首次币制改革。1955年 3月1日,开始发行新人民币,新旧人民币折合比率为1:10000。自采用新人民币后,1955年至197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是1美元折合2.4618元新人民币。
1971年12月18日, 美元兑黄金官价宣布贬值7.89%,人民币汇率相应上调为1美元合2.2673元人民币。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政策采取了稳定的方针,即在原定的汇率基础上,参照各国政府公布的汇率制定,逐渐同物价脱离。但这时国内外物价差距扩大,进口与出口的成本悬殊,于是外贸系统采取了进出口统负盈亏、实行以进口盈利弥补出口亏损的办法,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的调节作用减弱。
3.第三阶段(1973~1978)。1973年3月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为了避免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及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从1973年开始频繁地调整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仅197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就调整了61次),而且在计算人民币汇价时,采用了钉住加权的“一篮子”货币的办法,所选用的“篮”中货币都是在我国对外贸易的计价货币中占比重较大的外币,并以这些货币加权平均汇价的变动情况,作为人民币汇价相应调整的依据。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价政策的直接目标仍是维持人民币的基本稳定,针对美元危机不断发生且汇率持续下浮的状况,人民币汇率变动较为频繁,并呈逐渐升值之势。1972年为1 美元=2.24元人民币;1973年1美元=2.005元人民币;1977年为1美元=1.755元人民币。
自5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外自我封闭,对内高度集权,直至80年代初,国家外汇基本上处于零储备状态,外贸进出口主要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且大体收支平衡,国内物价水平也被指令性计划所冻结,尽管人民币汇率严重高估,但它并未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

二、改革后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84)。1979年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开始进行改革,对外贸易由国营外贸部门一家经营改为多家经营。由于我国的物价一直由国家计划规定,长期没有变动,许多商品价格偏低且比价失调,形成了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差悬殊且出口亏损的状况,这就使人民币汇价不能同时照顾到贸易和非贸易两个方面。为了加强经济核算并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起实行两种汇价制度,即另外制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继续保留官方牌价用作非贸易外汇结算价。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汇率制”或“汇率双轨制”。
1980年人民币官方牌价为1美元=1.5元人民币。从1981年1月到1984年12月期间, 我国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贸易外汇1美元=2.80元人民币;官方牌价即非贸易外汇1美元=1.50元人民币。前者主要适用于进出口贸易及贸易从属费用的结算;后者主要适用于非贸易外汇的兑换和结算,且仍沿用原来的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
随着美元在80年代初期的逐步升值,我国相应调低了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使之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相接近。1984年底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已调至1美元=2.7963元人民币,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持平。
2.第二阶段(1985~1990)。在人民币双重汇率制下,外贸企业政策性亏损,加重了财政补贴的负担,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生产厂商对双重汇率提出异议。1985年1月1日,我国又取消了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币。
事实上,1986年随着全国性外汇调剂业务的全面展开,又形成了统一的官方牌价与千差万别的市场调剂汇价并存的新双轨制。而且当时全国各地的外汇调剂市场,在每一时点上,市场汇率水平不尽相同。这种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多重汇率制一直延续到1993年底。其间,外汇调剂市场的汇率形成机制,经历了从开始试办时的人为定价到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过程。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物价上涨速度加快,而西方国家控制通货膨胀取得一定成效。在此情况下,我国政府有意识地运用汇率政策调节经济与外贸,对人民币汇率作了相应持续下调。1995年8月21日,人民币汇率调低至1美元=2.90元人民币;同年10月3 日再次调低至1美元=3.00元人民币;同年10月30日又调至1美元=3.20元人民币。
从1986年1月1日起,人民币放弃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做法,改为管理浮动。其目的是要使人民币汇率适应国际价值的要求,且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
1986年7月5日,人民币汇率再度大幅调低至1美元=3.7036元人民币。1989年12月16日,人民币汇率又一次的大幅下调,由此前的1美元=3.7221元人民币调至当日的4.7221 元人民币。1990年11月17日,人民币汇率再次大幅下调,并由此前的4.7221调至当日的5.2221元人民币。
从改革开放以后至1991年4月9日的十余年间,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别实施过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与公布牌价并存的双重汇率体制,以及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多重汇率体制;二是公布的人民币官方汇率按市场情况调整,且呈大幅贬值趋势,这与同期人民币对内实际价值大幅贬值以及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基本上相适应的;三是在人民币官方汇率的调整机制上,做过多种有益的尝试,如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小幅逐步调整方式以及一次性大幅调整的方式,这些为以后实施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奠定了基础;四是市场汇率的机制逐步完善;五是市场汇率的调节作用在我国显得越来越大。
3.第三阶段(1991~1993)。自1991年4月9日起,我国开始对人民币官方汇率实施有管理的浮动运行机制。国家对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改变了以往阶段性大幅度调整汇率的做法。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实行公布的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即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多重汇率制度。
我国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主要指人民币官方汇率的有管理的浮动,其基本特点是,我国的外汇管理机关即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与发展的状况,特别是对外经济活动的要求,参照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动情况,对公布的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官方汇率数十次小幅调低,但仍赶不上水涨船高的出口换汇成本和外汇调剂价。
4.第四阶段(1994~2005)。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美元兑换人民币5.8元;调剂市场汇率为1美元兑换人民币8.7元左右。从1994年1月1日起,将这两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汇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定为1 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同时,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度,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革汇率形成机制。这次汇率并轨后,我国建立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趋稳,并一直保持在1美元=8.3元左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相继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尤其是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我国政府承诺:在2000年之前,将实现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
事实上,1994年我国已开始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的可兑换,并已削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中的绝大多数限制,如歧视性货币措施或多重汇率安排已完全废除,而绝大多数经常项目交易的用汇和资金转移也不再受到限制。
1996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消除了若干在1994年后仍保留的经常帐户下非贸易非经营性交易的汇兑限制;1996年7月, 又消除了因私用汇的汇兑限制,扩大了供汇范围,提高了供汇标准,超过标准的购汇在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核起初后即可购汇;1996年7月1日,我国将外商投资企业也全面纳入全国统一的银行结售汇体系,从而取消了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尚存的经常项目汇兑限制。
1996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致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将不再适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14条第2款所规定的过渡性安排,并正式宣布:自1996年12月1日起, 我国将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8条第2款、第3款和第4款的义务,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从此不再限制不以资本转移为目的的经常性国际交易支付和转移,不再实行歧视性货币安排和多重汇率制度。
2001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郭树清指出,根据中美1998年签订的有关协议,中国承诺将扩大人民币弹性。因此,如果现在中国选择钉住其它币种或采取一揽子货币联系汇率制度,不但会违背承诺,还是一种后退。增加汇率弹性是现实的选择。中国现阶段仍将以稳定汇率为主,同时用足每日3‰的汇率浮动区间,使市场逐渐适应汇率波动。今后将采取措施,提高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如有效利用银行间市场汇率浮动区间;调整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政策;进一步完善结汇制度。

三、人民币汇率安排的新阶段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5〕第 16 号文——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相关事宜公告。其主要内容如下:
(1)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2)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3)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4)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5)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这一次的人民币汇率安排改革的核心是放弃单盯美元,改盯一篮子货币,以建立调节自如、管理自主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从此次人民币短期升值来看,这将有利于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巨大压力,同时,释放人民币潜在的升值压力,并能淡化人民币兑美元的国际矛盾。从长远战略来看,人民币汇率新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推进人民币汇率安排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最终为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实现可兑换创造渐近条件。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简单的说就是从管理汇率制度逐步过度到以市场供求决定的浮动汇率制

5、简要谈一谈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的看法

为了适应经济较快发展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正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能否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投资及储备货币,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和经济利益的扩大。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要素的协调配合,其中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是否合理完善,将一定程度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利推进。虽然目前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改革并没有到位,存在许多问题,离真正市场化汇率制度的改革目标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不完全符合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
在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加快我国汇率制度改革速度,如何妥善解决汇率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良好的汇率环境,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关系分析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是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根据国际经验,一国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与该国的汇率制度安排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该国选择与本币国际化相适宜的市场化汇率制度,则可以有效地推进本币国际化。反之,则不利于推进本币国际化。目前我国汇率制度并不合理完善,人民币汇率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汇率,对汇率的管理还比较严格,汇率不能完全自由浮动,不能有效成为反映国内外资源配置变动以及外汇市场供求变动的变量,容易出现汇率偏离经济基本面的失衡现象。很显然,这些缺陷是不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
只有对我国汇率制度进行市场化改革,使汇率能够真实反映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维持购买力平价水平,人民币才容易在国际上被认可和接受。总之,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汇率制度乃是影响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选择什么样的汇率制度将决定着一国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及其被接受的程度。

6、如何 汇率市场化改革

实际上,自1994年初以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节点,即1994年实现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根本性的改革,奠定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制度基础;2005年7月21日,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进行完善,引入了“一篮子货币”调节因素,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5年8.11汇改对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进行了进一步调整,构建起“收盘价+一篮子货币调整”的中间价形成机制,使得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更加真实地反映当期的市场外汇供求,体现出对市场的认可和尊重,汇率形成机制更趋于市场化。与汇率机制市场化改革进程相适应,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更加明显,汇率灵活性和弹性也大大增强。
经过上述改革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有了较大提升,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如外汇供求关系“失真”。“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管理”的外汇管理制度,使得外汇市场供求关系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市场主体对外汇的供求关系;汇率灵活性和弹性不够。受汇率波动区间较窄的限制,汇率的灵活性和弹性受到较大制约;“常态式”外汇干预使得汇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失真”。从汇率实际运行看,汇率水平主要还是受到美元走势的影响,参考一篮子货币因素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等等。
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曾指出,汇率的浮动更加依靠于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以及人民币更多地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尽管过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这个过程还没有走完,所以今后还会继续向前推进。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笔者认为,下一步深化和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周小川行长指出,人民币波幅的扩大并不是当前最紧要的事情。但扩大汇率浮动区间是个信号,表明汇改会向前迈一步。笔者认为,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应根据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改革的实际情况,有步骤分阶段地加以扩大,以增加汇率灵活性和弹性。可先考虑将人民币对美元的浮动区间从目前2.0%扩大到3.0%,待市场参与者逐渐适应后,再渐进地扩大汇率浮动区间。
二是逐步放松外汇管理,外汇市场供求更全面地反映真实需求状况。正如周小川行长之前指出的“外汇管制条件下的汇率不可能是真正的市场均衡汇率”。笔者认为,继续巩固经常项目可兑换基础上,要逐步放松资本项下外汇管理,更好地满足市场主体在资本项下的投融资外汇需求,同时,逐步放松个人资本项下外汇管理,满足个人境外投融资需求,使得外汇市场供求关系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市场主体的外汇需求;取消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的限制,允许银行根据其自身资产负债的情况,自主地进入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增加境内外汇市场主体,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直接参与外汇市场交易,让市场参与者真正成为外汇市场的造市者。
三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双锚机制”。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实行“美元+一篮子货币的双锚机制”。从汇率实际运行看,当美元贬值时,人民币主要是盯着一篮子货币,反之,则主要是盯住美元。两者所传导的信息和关注面有所不同。人民币盯着美元,可以向市场传达更为清晰的汇率变动信息,这与我国贸易计价和结算货币、外债币种结构以及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是密切相关的;而盯着一篮子货币则主要是在政策和执行层面的意义更大。尽管盯着一篮子货币所传递的信息有时是比较模糊的,但已逐渐被市场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接受和认可。
理论上,盯住一篮子货币有助于避免交叉汇率的不稳定,但实践中,很难实现预想的目标。短期看,“软”盯住美元,并将一篮子货币作为汇率调节的参照系,应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通过上述机制,使得人民币对单一货币有升有贬双向浮动,整体上应在合理均衡水平的基础上保持基本稳定。
四是克服“害怕浮动”的观念。保持汇率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人民币汇率的主基调,但并不意味着汇率将是固定不变的,或在一个较小的区间内窄幅波动。从汇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实际运行看,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的双向波动将会是“常态化”,人民币汇率不再会出现以往年度持续的、单向的大幅贬值,也难以出现持续的、单向的大幅升值态势。市场参与者应该充分意识到汇率是浮动的,会根据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出现升值或贬值,为此,市场参与者要克服“害怕浮动”的观念,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运用好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和产品,将汇率变化的不确定性相应地变为可确定性,以锁定汇率风险,降低成本,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同时,要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品种,积极发展多元化的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丰富外汇产品,如外汇掉期、期权交易等,以满足市场主体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
此外,要构建一个经济金融良好的金融经济生态环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完善和健全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建设,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7、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有什么好处?中国不市场化,担心的是什么?若需要将两率市场化,应该怎么做?

总的来说,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是充分发展金融产业,发挥金融服务经济的重要举措。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基本原理是相同的,所以先从利率市场化说起。

利率市场化的好处具体体现在:

1、发展金融产业

1)、充分引入竞争,鼓励银行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等手段发展。

可以理解为提升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

2)、丰富金融产品和产业

现代经济的发展,决定了银行并不仅仅是资金的提供者,还是金融解决方案的提供者,经济的各个领域都需要银行的支持,但由于需求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产品供给方式需要多样化,因此利率市场化,银行可以自主根据需求丰富产品。

金融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产业链,那么利率市场化,扩大市场金融产品的需求,因此配套产业如期货、证券、保险、金融解决方案等市场主体队伍会逐渐的扩大。

3)、完善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调控体系。

总起来说,对于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是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提升银行的运营管理水平和效益。

2、服务经济

1)、充分引入竞争,银行间的竞争加剧,为了扩大市场,银行可能采取降低贷款利率的手段,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相对降低。

2)、产品和产业的丰富,非银行市场主体有更多产品选择。

总的来说,为金融系统的完善,使得利率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3)、为财政政策提供帮助

比如,当经济处在通缩和通胀周期的时候,利用利率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银行根据风险,减少或者扩大对市场的资金注入,引导经济趋向合理。比如,通胀,银行可以提升利率,减少资金注入,遏制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不对等的状态。

中国不是不利率市场化,而是采用一种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政策。因为利率市场化是有风险的。

主要担心:过度竞争和系统性风险。

1、过度竞争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为了扩大市场,不惜降低贷款利率,提升存款利率来吸引客户,容易出现的问题:

1)、大银行越来越大,小银行生存困难。

比如,大银行不断降低贷款利率,提升存款利率,利差进一步放大。利差收入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小银行面对客户的不断流失,利差水平的不断降低,而可能负债运营。

2)、资产质量下滑,增加债务违约风险。

2、系统性风险(债务危机)

银行放债热情高涨,导致债务过度膨胀。这种情况下,如果债务违约,将是对整个经济的打击,比如破产、对经济未来发展悲观预期等等,将使经济处于恶性通缩的境地。

阿根廷曾经借希望于利率市场化,缓解国内通胀的经济形势和鼓励金融市场发展,但是由于金融机构大幅度降低利率吸引客户和资金需求者向利率较低的国际市场借款,导致外债过度膨胀,大批企业因为无法偿还企业贷款而倒闭,最终导致债务危机。

由此可见,利率市场化是有条件的:

1、金融产业的完善,市场主体公开、充分的竞争。就是市场主体要多。

2、市场化运作的意识,意思就是按照规律运营,同时要有风险意识。

3、法律保障

4、技术保障

法律保障和技术保障是基础,提供操作规范和便于宏观调控、协调能力的,比如全国统一性平台。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是上述四个条件逐步完善的过程。

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

1986 年1 月7 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

放开银行间拆借利率的尝试,《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资金可以相互拆借,资金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议定。

关键词:期限和利率双方协定。

存在风险:市场主体风险意识薄弱。意思就是银行主体单纯为了追逐利润而过度扩张业务而可能导致的债务违约、流动性等风险。

1990 年3 月出台了《同业拆借管理试行办法》

首次系统地制订了同业拆借市场运行规则,并确定了拆借利率实行上限管理的原则。

解读:在法律法规上保障利率市场化工作有法可依,上限管理是为了拟制过度竞争可能产生的拆借利率过渡上升。

1995 年11 月30 日,国务院有关金融市场建设的指示

从1996 年1 月1
日起,所有同业拆借业务均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办理,生成了中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CHIBOR)。至此,银行间拆借利率放开的制度、技术条件基本具备。

关键词:全国统一拆借市场网络、同业拆借利率放开制度、技术条件

1996 年6 月1 日,人民银行《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

解读:在法律保障、全国运行平台技术条件成熟的条件下,同业拆借利率完全根据供求关系决定,标志着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完成。

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

1991 年,国债发行开始采用承购包销这种具有市场因素的发行方式。

1996 年,财政部通过证券交易所市场平台实现了国债的市场化发行。

方式:利率招标、收益率招标、划款期招标等(市场因素),旨在提升发行效率和降低发行成本。

1997 年6 月5 日,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决定利用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开办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借鉴拆借利率市场化的经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价格同步放开,由交易双方协商确定。

关键词:全国统一拆借市场(技术条件),双方协调确定(根据供求关系,自主决定)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1999年存款利率改革初步尝试

自2013年7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解读:银行主体根据供求关系,决定贷款的供求关系自助决定贷款利率,引入市场竞争。

自2015年5月1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

关键词:1.5倍,被解读为银行自助决定存款利率的上限,超过1.5倍,根据存贷比,银行可能负债运营。所以被解读为市场化基本完成。

自2015年8月26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解读:自此,银行已经掌握根据供求关系自主决定存贷利率的主动权,市场化操作基本完成。

汇率市场化基于同样的道理,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过程里发挥基础性作用,更多地参照国际货币市场的供求情况,依据市场供求灵活确定人民币与各种外币的比价。需要市场主体的市场意识、法律和技术保障,中国正在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