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汇率查询 » 全球化的动力和影响什么专业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的动力和影响什么专业

发布时间: 2023-04-16 09:36:01

1、经济全球化有哪些表现和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影响如下:

1、贸易全球化的表现: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投资全球化:国际直接投资全球化表现在:国际直接投资增长率高于国际贸易增长率和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3、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指一国的金融活动跨越国界日益与国际间的金融活动融合在一起,即资金的筹集、分配和运用,超越国家疆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金融全球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水平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状况;二是垂直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利率和汇率的国际联动和影响。

4、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的表现:表现在当今约90%的国家都有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其足迹已几乎遍及全球。

2、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将会是十分深刻的,而首先会受到影响的无疑是高等教育,因为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龙头,而且与经济有着更直接的关系。高等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为科技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一个国家的实力、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其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包括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衡量因素。因此,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所处地位的变化。

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必然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强烈影响。因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现在已经不可能完全孤立地发展,而必须要进入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大循环中去。

一个突出的现实是经济全球化带来人才竞争的全球化。这不仅表现在争相培养高层次人才,努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且表现在早已开始,现在愈加严重的人才流向富国的现象。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1960年到1990年,美国和加拿大就接受了100多万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专业人才和技术人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留学的人员迅速增长,而学成以后回国服务的人员比例很小,而且越是高层次人才,越是流失严重,造成发展中国家人才奇缺而影响其经济发展,更加难以留住人才。

为了应对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发展中国家就必须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进行教育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并千方百计实施人才引进计划,特别是致力于建设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校,使之成为培养、吸引、使用、交流人才的基地。这既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极好机遇。

3、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在自然经济时代,人们就地而食,有山吃山,有海靠海,人们的生产非常简单,生活非常简陋。只有到了商品经济时代,才有了物物交换,人们的关系开始复杂起来,彼此开始产生依赖。市场经济的来临,更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显得高效,区域内的技术进步、生产发展的有限,以及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使得这种依赖性的交往范围扩大,并在不自觉中超出了国界。跨国的经营却又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实际上也已经付出了代价。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本质,我国学术界基本上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人民日报,2000)。一种意见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归根结底在于社会生产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种意见把经济全球化的成因归结为三个方面:市场的作用范围在全球扩大;以西方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为基础的跨国公司加速扩张;信息技术的进步促使全球经济循环中的交易成本下降。第三种意见则强调,追求“世界性”、“全球化”的趋势是资本的固有本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就提出和论述的一个重要思想。我们认为这三种观点综合起来都很好地说明了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在此,我们想就两点作一些重点的阐述。

一、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过程。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经济主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二战后,欧洲的经济已经脆弱到了没有美国的援助便难以复苏的境地。1947年,《马歇尔援助计划》获得通过,但马歇尔计划有一个前提,就是美国的经济援助必须面对整个欧洲,而不能只对某一个国家。为了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负责制定欧洲经济恢复计划和酝酿成立欧洲自由贸易区。为便于贸易,这一组织很快就发展成为欧洲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其成员几乎遍布世界。从二战结束到1949年仅仅数年,欧美各国或者在经济上,或者在军事上结成同盟,而当时的苏联集团亦在形成之中,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两大利益集团,冷战时代随之而来。从地域上看,冷战分界正好在原东、西德之间,当时的西德还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但经济的恢复却十分迅速。把西德纳入西欧联盟,有利于西欧的安全与繁荣。1951年,在法国外长舒曼的倡议下,比利时、法国、西德、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六国签订了《巴黎协议》,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对煤炭和钢铁实行统一管理,比如价格和产量等。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控制了煤炭和钢铁这两大战略物质,任何人都无法发动战争。英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没有参加,欧洲煤钢共同体照样成功运行,使西欧六国大喜过望,以至在后来的数年里,反而几次拒绝英国要求加入的申请。195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六国在意大利首都签订了《罗马协议》,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旨在使欧洲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参与国际事务。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欧洲人的才智和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建立纵览欧洲事务的共同市场,以制订统一的经济政策,共同开发欧洲的资源,全面提高欧洲人的生活质量。196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大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整个20世纪60年代,欧洲大陆经济繁荣,欧共体的作用日益显现,与英国于1973年达成协议,给予英国7年的过渡期,之后成为完全的成员国,英国一旦进入欧共体,其作用便显现出来,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英国政府积极推动欧洲单一市场方案的实施。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东欧形势巨变,整个欧洲经济萧条,产业结构重组,失业率居高不下。80年代中,《欧洲单一法案》应运而生,该法案把建立单一市场的时间表定在1992年。单一市场的目标是实现成本、劳务、服务与商品自由化。单一法案还包括环境、卫生、劳保、技术开发、经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法规。1993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更名为欧洲联盟。欧盟发展至今,形成了十分独特的组织性质,即大大超出了传统政府间合作组织而又远未形成独立的国家实体;从一体化的角度而言,欧洲一体化采取的是经济上的新职能主义与政治上的联邦主义相混合的模式。欧洲联盟三大支柱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支柱——经济货币联盟,就是从超国家集权性质很强的经济共同体演变而来的,而另外两个支柱——外交防务政策与内务司法合作,则仍停留在较为松散的政府间合作的框架之内。

面对欧共体统一市场和欧洲经济圈形成后的巨大压力,欧洲以外的国家,无论是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是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只有两种战略选择:一种是尽一切可能打入统一市场分享其经济利益,另一种是组建自身的区域性组织以获得一体化的效益。正是后一种战略抉择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的区域集团化热潮,世界经济格局逐步形成了欧洲、美洲、亚洲三大经济圈,集团角逐正在补充或替代大国争斗而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欧共体统一市场建设的顺利进展,使美国决心加快组建自身的区域性集团,作为抗衡欧共体统一市场的重要手段。1986年美国同加拿大开始谈判组建自由贸易区,至1987年10月即达成协议,1988年1月正式签署美加自由贸易区协议。此后,美国又将墨西哥纳入,三国于1992年12月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使拉美国家面临严峻的挑战,于是纷纷发展区域性集团以加速一体化进程,如安第斯集团决定在原来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实行共同对外关税,组建关税同盟;南锥体共同市场也就共同关税达成协议等。同时,拉美国家也提出了参加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要求,而这也正好符合美国的目标。目前,美洲国家已经确定了在2005年建立整个西半球自由贸易区的计划。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由于三国贸易障碍的取消,美国对加、墨两国的出口分别增长了17%和9%,2000年,美国对墨西哥的出口达到700亿美元,为国内市场增加20万个就业机会。

为适应欧共体一体化的发展,欧共体与美国于1990年签署了《欧共体与美国关系宣言》,形成了以欧共体代表其全体成员国整体利益的对美新关系。然而,随着冷战结束以后欧美对来自苏联的共同威胁的消失,欧盟日益谋求与美国建立真正平等的伙伴关系,1995年,欧美把建立新的跨大西洋联盟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并于12月签署了《跨大西洋新纲要》,制定了《欧美共同行动计划》,这是旨在修补欧美关系、在新国际格局下加强跨大西洋联合的重要步骤。《跨大西洋新纲要》的签署使美欧之间摆脱了冷战以安全防务为主的传统关系,开始进入一种面向全球的政治、安全、经济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尤其是强调双边经济贸易领域的合作。涉及150多项议题的《欧美共同行动计划》的宗旨是将欧美合作从协商转向联合行动。

美国广泛卷入亚太多边合作进程,积极推进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也有着类似的战略考虑与目标。自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召开第一次部长级会议以来,包括美国在内的18个亚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一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个组织虽然是一种松散、开放、非机制性的经济论坛,但是却受到美国的异常重视。原因之一就是过去20多年亚洲(主要是东亚)经济迅速崛起,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方。1993年7月克林顿总统在访问日本和韩国时提出“太平洋共同体”的构想。当年11月他积极撮合亚太领导人在美国西雅图举行首脑会议。会上克林顿提出建立亚太经济共同体的建议,目的是把亚太经合组织由协商性质的论坛发展成为地区多边贸易谈判的机构,推动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1994年11月又在印尼茂物举行了第二次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签署了2020年建立亚太经济共同体的协议,各成员国承担义务在2020年前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美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目的之一,就是想通过该组织更多地参与亚太事务,影响并支配亚太地区,加强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的发言权,以谋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美国的用意不仅是把欧洲排除在外,而且希望利用这一区域组织在世界贸易谈判中同欧盟抗衡。欧洲正式提出希望通过亚欧首脑会议这一机制寻求同亚洲加强合作与对话,来对亚太经合组织一体化的发展及美国对这一进程的影响作出反应。

二、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

第一,贸易自由化已成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综观世界经济史,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是并行发展,此消彼长的。二战以后,整个世界被分为两大阵营,形成了“冷战”局面,“冷战”主导国各自又形成了自己的支持国家,也就是那些受这两大阵营主导国保护的国家,两大阵营之间几乎互不往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国纷纷向市场经济过渡,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世界经济市场化越来越明显,全球性质的合作与交流便开始了。这种贸易自由化的趋势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定,各国实行的非关税壁垒将予以关税化,而关税水平将不断降低。1997年,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已经降至3.8%,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已经降至12.5%(南方日报,1999)。我国平均关税到2005年将降到10%以下(陆燕,2001),从商品的类别看,农产品、汽车等重要机械产品、化学品的关税降幅很大,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到2005年将降为零。其他发展中国家与我国一样,必须逐步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否则,被独立在世界经济贸易秩序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将很难得到全球资源配置的好处,当然,也不可能在分享他国自由贸易好处的同时,在本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因此,贸易自由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世界市场更加统一,全球经济逐渐融合。

第二,技术进步与区位优势下的国际分工,使得行业内部国际贸易占领国际贸易的主要部分。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同世界技术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第一次和第二次技术革命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和国际劳动分工;第三次技术革命则产生了大量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原料,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兴工业部门,并推动了原有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大大推动了生产国际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把一种产品的各个部件交给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进行生产和装配,扩大了国际间的生产专业化;同时,跨国公司以世界市场为其投资产品销售的目标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投资和销售,使国际分工有了崭新的内容。首先,先进国家的许多新产品处于相近的竞争水平上,更多的产业内部分工得到发展;其次,科技革命使同一产品的零部件生产乃至工艺上要求合作,各国之间的竞争,已不只是产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在同一产业的某个环节上取得区位比较优势,从而得到国际贸易的利益。因此,行业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部分,由此使得国际贸易的内容更加深化,国际资本流动更加活跃,经济全球化的范围更广。

第三,信息革命促进了世界贸易的信息化,为全球贸易的迅速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贸易信息系统已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成,它是指电子商务、EDI(电子数据交换)国际贸易方式及网络贸易的建成、实施和推广。电子商务是实现贸易全球化的技术前提条件,而EDI则开创了世界范围内实现商业文件标准化、电子自动处理和交换的新型贸易方式,使国际贸易能够按照国际统一的贸易程序交往及商务处理。网络贸易突破了服务业的时空限制,使服务业中长期以来难以或完全不能从事贸易的行业获得了解放,获得了“可贸易”的物质条件。1999年美国国民经济净值为5000亿美元,而网络零售一项就占了160亿美元;很多著名的网络公司竞相提供各种商业信息,如在全球享有盛誉Yahoo网络公司早就开始以13种语言在25个国家提供各种信息服务(雷涯邻,2003)。这种信息化的贸易系统使得全球贸易信息几乎没有阻隔,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

4、经济全球化主要动力是什么?

技术革命、各国的制度变革、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是目前经济方面的一个大趋势,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是经济的发展,需要推动社会分工。
拓展资料:
一. 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或者胡猜告说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有学者认为 ,生产力的发展是全球化最主要最首要最基础的动力 ,特别是微电子技术、信息空间通讯技术的发明为全球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 主要动力是各国的跨国公司或者企业,它们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最后发展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尽管这个历史过程也反映了生产力的不断扩张,有学者认为,资本,正是资本所具有的扩张性,资本的全球流动性把各国家、地区、民族卷入了全球化之中
三. 最重要的动因是这些因素的结合,分工的深入和市场的扩大,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跨国公司的发展
四. 市场经济具有向全球扩张的能力 ,它具有整合一切的作用 ,正是市场经济的外延和扩展把人类卷入全球化之中。
五. 还有的把世界生产力看作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把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发展看作推动力,或者把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看作经济全球化的“源泉”等。 除此之外,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带动的科学创新被看作新的知识经济的基础,有人认为这使竞争优势中例如技术、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传统因素的重要性下降,智力成为全球经济中财产的新形势和创造财富的基础 。
概述经济全球化得发展历程,并分析其主要的推动因素
发展历程: 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区的联系,全球化趋势出现; 两次工业革兆州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全球化趋势形成; 30年代和二战时,全球化陷入困境;
二战后,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特别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一轮扩张,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走向体系化和制度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
因素:
1、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和物质基础。
2、 新交通裤明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3、 两极格局的解体使原来处于对峙状态的国家建立和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4、 市场经济体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5、 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
6、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5、全球化的好处和坏处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

1、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机会。

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更快更多地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3、经济全球化缓解了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矛盾。

4、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5、经济全球化优化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

经济全球化同时也带来了弊端:

1、外资进入对中国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2、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生态。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3、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我国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

4、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

5、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国家的经济主权。

(5)全球化的动力和影响什么专业扩展资料: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因素:

1、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和物质基础。

2、新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3、两极格局的解体使原来处于对峙状态的国家建立和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4、市场经济体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5、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

6、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6、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科技发展给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1)虚拟现实,此技术可以模拟建立与真实环境相近的学习场景,使学习 者似乎身临其境。
(2)电子出版物,是指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各类电子读物,它可以使学生者
更方便、更快捷、更广泛地获取知识(3)超媒体技术,是超文本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是一种非线性的多媒体 信息网络结构和信息管理技术,也可以对各类教学信息,如图片、声音、图像以 及动画等进行有效的处理和管理。 (4)远距离教学,是指利用国际互联网实现全球范围的课程传递和教学。 在我国,远距离教学研究的重点是放在课件开发平台、界面设计、新教学模式的 探索、课件的内容和形式、评估方式以及通讯交互方式等方面。 (5)网上学校,是指将一所学校所具有的全部功能搬上网络,在网上学校, 学习者可以在网上直接进行入学报名和注册、学习、考试、获得学分等。
(6)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是指基于网络来进行群体形式的学习。这种学 习形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应用中的效益,而且,也有助于对学习者合
作精神的培养。去年我国进行的“国培计划”的远程教育就属于此类形式。 在信息技术广泛进入教育领域的今天,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将出现新的变化,
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要冲破陈旧教育观念的束缚,认识到现代教育改革给信息 技术教育带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教师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应该将“发展信 息化技术教育,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作为信息时代赋予我们当代教师的职责,充 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从而使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得到发。

7、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地球村现象出现,正是它们使得跨国公司的成立和发展成为可能,正是它们使得资本全球化、生产全球化等成为可能。

1、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

2、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类活动能力,使人类活动突破了国家和地域的限制,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

(7)全球化的动力和影响什么专业扩展资料: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因素主要有:

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

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送的成本,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第二、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大大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间分工,并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三、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滞胀而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更加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在国际范围内,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其成员对本国或本地区市场的控制大大放松,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所有这些都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质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