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汇率查询 » 进口商品如何调整汇率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进口商品如何调整汇率

发布时间: 2023-04-16 03:03:54

1、进口货物入账汇率按什么确定

进口货物入账汇率按即期汇率或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确定:

依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外币折算》第三章第十一条规定,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对外币货币性项目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进行处理:外币货币性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

因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与初始确认时或者前一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已在交易发生日按当日即期汇率折算,资产负债日不应改变其原记账本位币金额,不产生汇兑差额。

(1)进口商品如何调整汇率扩展资料: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记账汇率可以是外币业务发生当日的汇率,也可以是当月1日的汇率。记账汇率一经选用,在登记入账时不得随意变更。具体应用时,对于取得以外币结算的资产、负债及相关的收入和费用,可以采用外币业务发生时当日的汇率或当月1日的汇率记账。

对于以外币投入的资本:

1、合同或章程有约定汇率的,就按约定的汇率入账。

2、合同或章程未约定汇率的,如果注册货币与记账本币一致的,可采用当日汇率记账;如果注册

货币与记账本币不一致,应当按第一期第一次收到出资额时的汇率记账。对于投入的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按投入当日或当月1日的汇率入账。

实际工作中,企业会计人员为了方便或者已有的习惯,往往各行其是,并没有完全按照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企业内部如果采用不同的记账汇率,在购货或销货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不同的购货成本、不同的销售收入等。

2、外汇汇率差异如何调整

外汇汇率差异调整方法:贱买贵卖,赚取买卖差价,商业银行等机构买进外币时所依据的汇率叫“买入汇率”(BuyingRate),也称“买价”;卖出外币时所依据汇率叫“卖出汇率”(SellingRate),也称“卖价”,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相差的幅度一般在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五,各国不尽相同,两者之间的差额,即商业银行买卖外汇的利润。买入汇率与买出汇率相加,除以2,则为中间汇率(Medial Rate)。在外汇市场上挂牌的外汇牌价一般均列有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在直接标价法下,一定外币后的一个本币数字表示“买价”即银行买进外币时付给客户的本币数;后一个本币数字表示“卖价”,即银行卖出外币时向客户收取的本币数。在间接票价法下,情况恰恰相反,在本币后的前一外币数字为“卖价”,即银行收进一定量的(1个或100个)本币而卖出外币时,它所付给客户的外币数;后一外币数字是“买价”,即银行付出一定量的(1个或100个)本币而买进外币时,它向客户收取的外币数。
外汇汇率(Foreign Exchange Rate)是以另一国货币来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其高低最终由外汇市场决定。外汇买卖一般均集中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它们买卖外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方法是贱买贵卖,赚取买卖差价,其买进外汇时所依据的汇率为买入汇率,也称买入价;卖出外汇时所依据的汇率叫卖出汇率,也称卖出价。

3、国家是如何调控汇率变动的?

在以往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利率政策处在核心地位。从利率与通胀率和汇率的关系看,主要是通过利率的升降来调控以汇率和通胀率为代表的内外平衡关系,即当通胀率上升时,内部需求会大于供给,相应引出贸易逆差,导致本币贬值。因此在以往时代,当通胀率上升时,汇率是反向走势,即会出现贬值。而提升利率,一方面可以抑制国内总需求水平上升,从而抑制了国内的通胀率,一方面也因为压缩了国内需求,使进口得到抑制,同时促进了出口,本币汇率由此得到提升。所以当加息对紧缩总需求发生了作用,使通胀率下降时,本币汇率就会上升。

但是在新全球化时代,在中国出现了人民币的“内贬外升”,即当通胀率与汇率出现同方向变动,在这样的时代,如果继续沿用以往的宏观调控理论和工具,肯定不会收到以往的效果。

其一,从道理上说,在新全球化时代,由于中国与国际经济已融为一体,而前面的分析也说明,中国的贸易顺差增长和人民币汇率提升是长期趋势,这样就会引来大量投机于人民币升值的国际“热钱”,而国际热钱的成本是热钱本币的利率,收益率则是人民币利率与汇率之和,所以人民币利率的提升,也是热钱收益率的提升,所以提升人民币利率不仅不会减少国际热钱的流入,反而会刺激热钱更大规模地流入。而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央行是用基础货币收购外汇,这样就会导致因外汇流入增长所投放的基础货币的增长,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央行加息的目的本来是为了通过抑制货币投放而达到紧缩总需求的目的,但因为热钱流入的增加,投放的基础货币反而被迫上升,所以加息这一举措就变成了刺激货币投放的宏观政策效果。由于加息引来的外汇流入更多,加息会提升本币汇率这个结果没变,但是由于货币供给规模更大了,对抑制通胀的目的来说,就是适得其反。

其二,从实证角度看,加息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自2007年3月以来,央行已进行了6次加息,但通胀率到11月份已上升到6.9%的十年以来高点,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也从去年1月份的15.4%上升到11月的18.5%,所以很难认为若央行在今年继续加息,会有能压制住通胀率和货币增长率的那一天。

有人认为,去年国际热钱的大量涌入,其主因不是央行加息,而是中国资本市场如股市和地产价格的大幅度攀升,这个判断我认为是不对的,因为去年在央行进行6次加息之后,国际热钱流入占新增外汇储备的比重是明显上升了。如果以FDI加贸易顺差为正当外汇流入,这两者之和在2003~2006年占新增外汇储备的比重是74%,但2007年前9个月这个比重却下降到63%,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显然,热钱比重上升与人民币利率上升是同时发生的,但2003~2006年我们却没有看到这个情况,而地产价格的上升自2003年以来就很强劲,以至于到2005年国家不得不出台抑制地产价格的大量措施。股市的“大牛市”出现在2006年,而当年FDI加贸易顺差比当年新增外汇储备还高出了3%,所以如果国际热钱是为了投机于中国的资产价格,那为什么在本轮经济增长高潮的前几年我们看不到,却偏偏在央行连续加息后出现了呢?所以人民币利率上升与热钱比重上升同时出现,不应看成是偶然现象,而是有着因果关系的。

其三,从国际上看,近年来由于日元利率很低而美元利率很高,所以引发了大量“套息”交易,国际上估计有近万亿美元。而去年以来,日本央行为了应对经济过热而开始进入加息通道,美联储则为了应对房地产泡沫崩溃所引发的衰退不得不减息,所以日元与美元间的套息交易被大量取消,表现为日元对美元的大幅度升值,目前已从2007年初的1:123上升到1:109,可见利率始终是影响国际资本流向的重要机制,而对美元与日元间的套息交易萎缩,国际上一般都是用两国利率水平的相对变化来解释,而未见有用美元资产价格作解释的言论。那么,如果在国际主要货币资本之间发生的流向变动是因为利率变动,在人民币与主要国际货币之间的流向变动就会例外吗?

此外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对利率政策的使用也在发生变化,例如去年美、欧都出现了明显较以前年份为高的通胀率,但是美国为了应对金融市场危机,不得不连续减息,而欧盟自2006年以来为应对经济过热已开始连续加息,但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威胁下,也不得不放弃了加息举措。到去年12月,欧元区的广义货币增长率已高达10.7%的历史高峰,已经远远高出原先所设定的4.5%的年增长率,但目前仍在酝酿减息。可见,由于时代不同了,在发达经济体中利率与通胀率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而并不似以往那样,出现了通胀率的抬升就必须得加息。

所以,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利率这个传统宏观调控工具在今天的作用,考虑新的宏观政策工具组合。

重新认识汇率

如果利率调节宏观总需求的能力在当代新经济格局中被弱化,那么哪个宏观调节工具能取代?我认为首先考虑的应当是汇率。

在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率的地位之所以特别突出,是因为利率对需求水平变动的影响最大,但这是在内需主导时代得出的经验和理论。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内需在中国的需求增长中仍是主导因素,但外需的增长速度显然更快。从净出口占GDP的比重看,2006年为4.5%,去年一季度已上升到7.7%,二季度进一步上升到9.8%,三季度则超过了10%,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越来越大了,而且今后肯定还会上升。从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看,美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出口占GDP的比重长期在9%左右,日本号称出口导向型经济,可战后到70年代完成工业化的长期内,出口比重最高也只有16%,而中国目前已经达到40%,在未来时期进入到前面所提到的承接发达国家重工业转移时代后,出口比重肯定还会上升,可见外需因素对中国工业化过程的影响,已经与以往的工业化过程完全不同了。而正是由于外需在中国需求的边际变化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就使汇率在调节中国总需求水平方面,以及对国内通胀率的影响与控制能力方面,可能替代利率的地位。

具体地说,由于在新全球化时代中国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巨大外部需求,而提升汇率是出口企业的减收因素,出口企业为了维持原有利润就得提高供货价格,这样就可能使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出口需求发生转移,从而达到紧缩总需求扩张的目的。然而在长期内保持较低汇率水平,是中国获取更多新全球化利益,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重要条件,因此过快或过多地让人民币升值,从长远看对中国并不是有利的选择。但若因外需增长过快,过度拉升了中国的通胀率,导致中国内部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强,提升汇率就是抑制国内通胀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所以从新全球化时代所构成的新环境看,人民币汇率的提升速度必须把握在不显著快于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汇率上升速度的水平上,并兼顾国内经济稳定增长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汇率就是平衡中国的全球化利益与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关系的核心。

重新认识通货膨胀问题

前面的分析已经指出,由于在中国这类发展中国家与当代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价格体系差距,而在新全球化时代市场的力量要纠正这个差距,所以主要发展中国家在长期内出现较高通胀率就会是一个长期趋势。提升汇率是抑制通胀率的必然选择,但会使中国丧失新全球化利益,所以是让汇率较高对中国的长期增长有利,还是让通胀率较高对中国的长期增长有利,就必须进行选择。

以往的经济理论通常认为,年均不足1个百分点的物价上涨可以定义为“通缩”,1~3个百分点的物价上涨是合理通胀,超过5个百分点的物价上涨是显著通胀,10个百分点以上是严重通胀,而若到几十个百分点以上就是恶性通胀了。但是在新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价格水平差距,即便保持10%的通胀率也要30年左右才能与发达国家拉近价格水平,所以,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在长期内出现6%~8%之间的较高通胀率,可能是一个新全球化时代的特有现象,也是中国为了享受新全球化利益所必须支付的代价。不仅是在中国,在其他能够享受到新全球化利益的国家,目前都在经济增长率显著提升的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物价上涨率。例如印度,2007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8年来最高点,为9.2%,而去年前10个月的通胀率也上升到了6.7%,并不比中国低。近年来俄罗斯和越南的经济增长率也显著提高,去年前10个月前者的通胀率为10.8%,后者为8.1%,更高于中国。所以在新全球化时代,通胀率的合理水平至少在主要发展中国家都发生了变化,需要我们重新认识。

4、进口贸易中,他国汇率突然上涨,怎么应对这样的状况!

汇率是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汇率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因为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都是按本国货币来计算成本的,要拿到国际市场上竞争,其商品成本一定会与汇率相关。汇率的高低也就直接影响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和价格,直接影响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1)国际收支的影响。外汇的供给和需求体现着国际收支平衡表所列的各种国际经济交易,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贷方项目构成外汇供给,借方构成外汇需求。一国国际收支赤字就意味着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不应求,本币供过于求,结果是外汇汇率上升;反之,一国国际收支盈余则意味着外汇供过于求,本币供不应求,结果是外汇汇率下降。在国际收支中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对汇率的影响最大。

(2)通货膨胀的差异。国内外通货膨胀的差异是决定汇率长期趋势的主导因素,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条件下,两国之间的比率,是由各自所代表的价值决定的。如果一国通货膨胀高于他国,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就会趋于贬值;反之,就会趋于升值。

(3)利率的影响。如果一国利率水平相对高于他国,就会刺激国外资金流入,由此改善资本帐户,提高本币的汇率;反之,如果一国的利率水平相对低于他国,则会导致资金外流,资本帐户恶化。

(4)经济发展增长的差异。国内外经济增长的差异对汇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的增加意味着购买力的增强,由此会带来进口的增加;经济增长同时还意味着生产率的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的下降。另外经济增长也意味着投资机会的增加,有利于吸引外国资金的流入,改善资本帐户。从长期看经济的增长有利于本币币值的稳中趋升。

(5)市场预期。国际金融市场的游资数额巨大,这些游资对世界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状况具有高度十分敏感性,由此产生的预期支配着游资的流动方向,对外汇市场形成巨大冲击,预期因素是短期内影响外汇市场的最主要因素。

(6)货币管理当局的干预。各国货币当局为了使汇率维持在政府所期望的水平上,会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干预,以改变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这种干预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汇率的长期趋势,但对外汇的短期走势仍有重要影响。

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不再规定汇率上下波动的幅度,中央银行也不再承担维持波动上下限的义务,各国汇率是根据外汇市场中的外汇供求状况,自行浮动和调整的结果。同时,一国国际收支状况所引起的外汇供求变化是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家,外汇供给增加,外国货币价格下跌、汇率下浮;国际收支逆差的国家,对外汇的需求增加,外国货币价格上涨、汇率上浮。汇率上下波动是外汇市场的正常现象,一国货币汇率上浮,就是货币升值,下浮就是贬值。

5、进口配额如何影响汇率?

进口配额减少了进口,在真实汇率既定的情况下增加了净出口。这条只能确定外汇市场需求曲线右移方向。右移后真实汇率变化了,又抑制了净出口增加,抑制部分是多少呢,如何变化就不好确定了。

是因为可贷资金市场无变动->真实利率无变动->净出口/资金净流出无变动->汇率市场公积不变。可是可贷资金市场的需求又由净出口(资金净流出)和国内投资决定。所以这两个互相影响,我个人对这块的理解是净出口具体变动没法确定。怎么能直接说可贷资金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不变呢?

之后的解释是NX=NCO=S-I即净出口=国民储蓄减国内投资。如果是净出口不变的话,等于是假定进口配额不会影响到国内投资。我觉得这里是说不通的,因为计价单位是美元。如果设置了配额,等于减少了进口,必然导致国内的商品市场供给减少,价格上升,进而会影响到投资。世界价格以下的供给线不移动因为这个时候。进口对许可持有者来说没有利益,因为本身这个价格下国内的东西更加便宜;  而如果没有进口数量的限制,这条供给线接下来应该是红线的部分,而因为进口的数量的限制,供给线在世界价格上只能供给 国家约定限制进口的数量,而价格的增长后的供给就只能依靠国内的供给。

美国政府对日本车进行进口配额导致净出口增加了,大家都知道净出口=出口-进口,因为限制了汽车进口的额度,进口额度降低而出口不变这就会在净出口数值上显示出为增加。这又会导致外汇市场上美元的需求增加了,美元需求增加进一步导致美元价值上升,美国的东西相比之前更贵了故降低了出口,所以抵消了进口配额的影响。

6、国家的汇率是如何控制的?

具体如下:

(1)运用财政金融手段,减少政府开支,提高存款准备率,提高利率,以紧缩经济,促进扩大出口,减少进口。

(2)通过本国货币法定贬值,降低本国货币对外汇率,从而降低本国出口商品的成本,有利于增加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同时,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减少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

(3)在进口方面发放进口许可证,凭进口许可证购买所需外汇。

(4)采用进口配额制,对一定时期内进口商品的数量和金额加以限制,对超过配额部分不准进口或征收高关税或罚款。

(5)进口存款制,是对某些限制进口商品要求进口商预交一定金额的进口存款作为无息存款。有些国家还规定进口方必须获得出口方所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出口信贷或提高开出信用证押金等方式限制进口。

(6)在出口方面给予出口信贷、出口补贴,鼓励出口。

(7)管制资本输出入。即根据经济情况变化,有时采取一些措施鼓励资本输出,限制资本输入。通常情况下,发达国家多实行限制资本输入鼓励资本输出的政策;发展中国家多采取鼓励资本输出限制资本输入的政策。

(8)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表现在国内外汇市场上就是外汇供不应求,外汇汇率必然上升。此时,中央银行抛出外汇,阻止汇率继续上扬;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而引起外汇汇率下跌时,买进外汇,防止汇率继续下跌。这种外汇买卖活动,在国家不直接规定汇率变动幅度的情况下对汇率起到了缓冲和稳定作用。但是,这种方式只能对国际收支的短期逆差效果显著,而对长期逆差作用不大。因为外汇平准基金数额有限,无法供应长期的外汇市场需求。

7、如何通过汇率来调节一国进出口贸易?

汇率是进出口贸易调节的最主要手段。举例说明如下:

1、调低汇率,即低估本币,将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如美元:人民币汇率调低至1:10,对出口来讲,每个美元可以兑换10元人民币,与实际汇率1:7.8相比,每个美元多收入2.2元人民币。出口人有两个选择:或保持原美元成交价不变,享受RMB2.2/USD的额外收益,或降低美元成交价,这样既保持汇率调整前的利润率不变,又加强了竞争力。这是对进口来讲,原来只需要7.8元人民币就可以从银行换回一个美元,现在却要付出10元人民币才行。每换一个美元就要多付出2.2元人民币。进口人别无选择。

2、调高汇率,即高估本币,将刺激进口,抑制出口。如美元:人民币汇率调高至1:5,对出口来讲,每个美元只能兑换5元人民币,与实际汇率1:7.8相比,每个美元少收入2.8元人民币。出口人别无选择。对进口来讲,原来需要7.8元人民币才可以从银行换回一个美元,现在只需要付出5元人民币就行,每换一个美元就可以少付出2.8元人民币。进口人有两个选择:或保持原美元成交价不变,享受RMB2.8/USD的额外收益,或提高美元成交价,这样既保持汇率调整前的利润率不变,又加强了竞争力。当然,除非是卖方市场的商品,进口人提价的情况比出口人降价的情况少得多。

8、进口美金价格如何转换

国际贸易外汇美金兑换棚友辩途径

1,转账至国内私人账户;

个人5W美金额度用完了可以以亲人名义收结汇。建议使用中行,可网上操作结汇。

(需要注意是否频链缺繁接收境外机构多日连续汇款,以及境外机构是否频繁转账至国内多个账户。)

2,涉及货款,建议供应商采用外汇结算;

(这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个人的结汇压力)

3,香港本地银行账户可以提取现金及操作支票;

HSBC提现手续费:15港告埋币/笔,跨行25港币/笔,额度:每日提取等值2W港币的人民币。

4,跟专门的兑换机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