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如何理解汇率的作用与影响。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同商品的价格一样受供求关系的制约。当一种货币供不应求时,它的汇率就上升,反之则下降。影响货币供求变动的因素就是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主要有: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汇率政策、重大的国际政治事件及信息、心理、投机等因素。通常,一国经济状况良好,经济实力雄厚,国际收支状况良好,该国货币就坚挺,汇率就稳定;反之,则会导致该国货币疲软,汇率波动。
汇率连接国内外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一条重要纽带,汇率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动,汇率的变动包括本国货币贬值和升值两个方面。
本国货币贬值对经济的影响:
(1)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①本币贬值对进出口收入有影响。一国货币贬值通过降低本国商品相对外国产品的价格,使国外人们增加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本国居民减少对外国产品的需求,从而有利于本国的出口,减少进口;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贬值本国商品、劳务、交通、住宿等费用相对便宜,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扩大旅游业发展,推动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的增长。②本币贬值对国际资本流动也有影响。如果贬值趋势不断发展,那么人们将会把资金从本国转移到其他国家,引起资金外流。
(2)本币贬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①本币贬值后,一国的贸易收入往往会得到改善,整个经济体系中外贸部门所占比重会扩大,从而提高本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有更多的产品同国外产品竞争。②本币贬值对物价也有影响。一方面,出口扩大,引起需求拉动物价上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升,货币贬值对物价的影响会逐步扩大到所有商品,易引发通货膨胀。
(3)本币贬值对世界经济的影响:①小国的汇率变动只会对贸易伙伴国的经济产生轻微的影响,但主要工业国的货币贬值会影响其国家的贸易收支,由此可引起贸易战和汇率战,并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②主要工业国汇率的变化还会引起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在国际贸易和借贷活动中,将使吸进贬值货币的一方遭受损失,而要付出贬值货币的一方,将从中获利。③主要货币的汇率不稳定还会给国际储备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首先从泰国货币贬值开始的。1998年日元对美元的比价持续下跌,降到八年来最低点。这对亚洲各国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且在美国的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引起轩然大波。中国政府庄严宣布:人民币不贬值,这既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而且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承担着相应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国货币升值对经济的影响:一个国家的货币升值(上浮)后,同量的这种货币能比以前换取更多的他国货币,买到更多他国的商品,这种货币的信誉及这个国家的经济地位也将随之提高,还利于偿还外债,利于使本币成为国际通用货币,在国际市场上产生“黄金效应”。尽管有这些好处,但一般讲,不到不得已,任何国家都不会将其货币升值,因为这会给一个国家带来一些严重后果。如:①货币升值后,出口商品价格随之提高,进口商品价格相应降低,这会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对国际收支产生不利影响。②货币升值,使一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恶化,造成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国内矛盾加剧。③加剧通货紧缩.进口商品价格因本币升值而下跌,国内同类产品也会在“示范效应”下降价。出口则因人民币升值而减少,出口企业的产品需求萎缩,价格下调,最终会带动国内物价的全面下跌。④本国货币的升值,使这个国家的外汇储备或从外国调回的资金,折成本国的货币计算,也相应减少,不利于引进外资。
合理稳定的汇率是一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一国看,它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和实现外资收支平衡,稳定物价、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增强国际储备。从世界看,它有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和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促进国际资本正常流动等。相反,频繁急剧波动的汇率会加剧国际经济竞争,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会刺激国际投机,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混乱等。
2、如何正确看待人民币汇率波动
人民币汇率有涨有跌是正常现象
从国际金融史上看,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汇率制度安排,都没有只涨不跌的货币。尤其是汇率形成越市场化,汇率制度越灵活,汇率弹性就越大。战后,伴随着经济起飞,日元和马克均成为世界强势货币。
19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日元和马克在长期升值趋势过程中都经历过起伏调整。
1994年汇率并轨之前,人民币是一种弱势货币,官方汇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美元兑1.58元人民币,螺旋式贬值至并轨前夕的5.80元人民币。并轨后,人民币汇率开始转强,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逐步确立了人民币新兴强势货币的国际地位。
1994年初并轨到2013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43%,国际清算银行编制的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即衡量人民币相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平均汇率水平的多边汇率),分别累计升值55%和81%。在国际清算银行监测的61种货币中,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升幅分别排第四和第八位。其中,2005年7月份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36%,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累计升值32%和42%,后两者分别排国际清算银行监测货币的第一和第二位。过去二十年,人民币双边和多边汇率持续坚挺,逐渐形成并强化了市场关于人民币汇率长期升值不可避免的印象。
从2016年2月中旬以来,人民币汇率开始有所走低。但是,一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仅下跌了0.9%,境内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即CNY)下跌了2.6%,境外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即CNH)下跌了2.2%。同期,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也仅分别下跌了1.4%和1.1%。这一调整幅度,与过去二十年的升幅相比,并不算多。另外,JP摩根新兴市场货币指数显示,2013年初到2014年3月末,主要新兴市场货币平均贬值了8.2%,同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仍升值2.5%,也表明现在人民币汇率调整幅度有限。3月末,境内外6个月期权市场反映的人民币汇率隐含波动率仅为2.5%左右,仍远低于同期24种主要发达和新兴市场货币平均波动率为9.5%的水平。
一般认为,股指涨跌20%才能被称作牛市或者熊市,不能对人民币汇率有一点双向波动就大惊小怪。对于人民币汇率的短期波动不应该过度解读,更不应该上纲上线为中国汇率政策的改变。
3、查找相关资料,谈谈你对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及发展趋势的看法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是本次汇率制度改革的最佳选择,其他中间类型的汇率制度具有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够成为本次汇率改革选取的目标。汇率改革下一步的方向应该是浮动汇率制度。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1999),各成员国的汇率制度可分为8类(见表1)。本次汇率制度改革前我国实行的是第三类即盯住美元制度,改革后实行的汇率制度同时兼顾了第三类和第七类的特点。 一、 对现行汇率制度的认识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较之于原先的汇率制度,从形式上看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二是选取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的方式取代原来单一盯住美元的调整方式;三是选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取代原来的固化的汇率制度,它既吸收了盯住一篮子货币制度与管理浮动制度的优点,又摈弃了两种汇率制度的缺点,从理论上讲是人民币走向区域货币道路上的最佳选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否如理论设想那样完美,还有待检验。 1. 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方式优于单一盯住方式。 (1)从贸易多元化的角度看,美国虽然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但也仅占1/6,比日本和欧盟都略低一些,中国和亚洲的贸易则占57%。因此,应该参照所有主要贸易国的一篮子货币,而不能只盯住美元。另外,改参照一篮子货币,会鼓励人们减少用美元结算,长期而言有助于人民币成为亚洲地区国际贸易的结算单位与货币。 (2)从降低内生交易费用的角度考虑,中国应选择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的货币作为人民币汇率参照的对象。单一的盯住美元,意味着我国的货币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而且由于中美两国的经济情况和政策倾向有很大的差别,单纯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会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冲击。近年来,我国和欧盟、日本以及美国的贸易额分别占中国总贸易额的比重几乎相当,欧盟和日本的对华投资也不逊于美国。因此,以一篮子货币为参照对象更适应我国的对外经贸往来。 (3)从满足人民币汇率政策出口竞争力的目标看,人民币汇率政策出口竞争力的目标是:稳定出口国际竞争力与进口成本。参照一篮子货币制度的突出优点是稳定人民币的名义贸易加权汇率(如果权数按照贸易比重在各货币之间分配)。如果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没有严重的通货膨胀差异,参照一篮子货币同时也保障了真实贸易加权汇率的稳定。 2. 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优于原先的固定汇率制度。 (1)从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本身看,它既具有固定汇率制度的某些优点,又能使汇率保持一定的弹性。在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一方面,汇率随着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而调整,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货币当局可以对汇率进行较多的干预和管理,从而能够保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避免本国货币汇率剧烈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2)从我国的国情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选择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以下的基本优势:①保证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尽管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刺激或紧缩经济方面的作用一直受到理论界的质疑和实践效果的挑战,但利用货币政策进行前瞻性的微调而平抑经济波动的作用目前在发达国家却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因而恰当的利用货币政策对我国这种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发展中大国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②调整国际收支的灵活性。这种价格的调整可以减轻国际不利环境对国内经济的影响。③阻止投机冲击。在20世纪90年代,频繁的货币投机冲击对资本开放并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害,这一教训对我国在未来逐步开放资本市场过程中相当重要。
4、关于汇率和有效汇率的理解
有效汇率Effective Exchange Rate 一、定义 有效汇率是一种以某个变量为权重计算的加权平均汇率指数,它指报告期一国货币对各个样本国货币的汇率以选定的变量为权数计算出的与基期汇率之比的加权平均汇率之和。通常可以一国与样本国双边贸易额占该国对所有样本国全部对外贸易额比重为权数。有效汇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以贸易比重为权数计算的有效汇率所反映的是一国货币汇率在国际贸易中的总体竞争力和总体波动幅度。 我们知道,一国的产品出口到不同的国家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汇率。另外,一国货币在对某种货币升值时也可能同时在对另一种货币贬值。即使该种货币同时对其他货币贬值(或升值),其幅度也不一定完全一致。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人们开始使用有效汇率来观察某种货币的总体波动幅度及其在国际经贸和金融领域中的总体地位。 有效汇率反映出报告期一国加权平均汇率与基期汇率的变动程度,通常用于度量一国商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也可以用于研究货币危机的预警指标,还可以用于研究一个国家相对于另一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有效汇率通常区分为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一国的名义有效汇率等于其货币与所取样本贸易国货币各双边名义汇率以与各样本国双边贸易占一国对一揽子样本国对外贸易比重为权数计算的报告期与基期加权平均数变动之和。如果以名义有效汇率为基础,剔除通货膨胀对一国和各样本国货币购买力的影响,就可以得到实际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不仅考虑了一国对各样本国双边名义汇率的相对变动情况,而且还剔除了通货膨胀对货币本身价值变动的影响,能够综合地反映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相对购买力。在测算有效汇率时,研究人员往往根据自己的特殊目的来选择样本货币范围、变量指标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基期,样本货币范围、变量指标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基期不同,计算的有效汇率一定存在差异。 二、有效汇率的公式 1.公式1 A 币的有效汇率=∑A 国货币对 i 国货币的汇率指数(以基期为100)× A国对i 国贸易额/A国全部贸易额 2.公式2 有效汇率计算公式
其中,R指有效汇率;ri是该国货币与第i个国家的货币之间的双边汇率;xi是第i个国家在该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 通过对有效汇率的制定和计算,可深入了解各国间的双边贸易量和各自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量、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贸易商品的构成和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弹性等。还可估计汇率变动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及其差额的影响,以及对其他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及其差额的影响,以谋求对策。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汇率是本货币针对另外的某一单一货币来说的,而有效汇率是针对一揽子货币的总体汇率来评估的。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请指正。
5、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有什么好处?中国不市场化,担心的是什么?若需要将两率市场化,应该怎么做?
总的来说,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是充分发展金融产业,发挥金融服务经济的重要举措。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基本原理是相同的,所以先从利率市场化说起。
利率市场化的好处具体体现在:
1、发展金融产业
1)、充分引入竞争,鼓励银行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等手段发展。
可以理解为提升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
2)、丰富金融产品和产业
现代经济的发展,决定了银行并不仅仅是资金的提供者,还是金融解决方案的提供者,经济的各个领域都需要银行的支持,但由于需求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产品供给方式需要多样化,因此利率市场化,银行可以自主根据需求丰富产品。
金融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产业链,那么利率市场化,扩大市场金融产品的需求,因此配套产业如期货、证券、保险、金融解决方案等市场主体队伍会逐渐的扩大。
3)、完善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调控体系。
总起来说,对于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是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提升银行的运营管理水平和效益。
2、服务经济
1)、充分引入竞争,银行间的竞争加剧,为了扩大市场,银行可能采取降低贷款利率的手段,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相对降低。
2)、产品和产业的丰富,非银行市场主体有更多产品选择。
总的来说,为金融系统的完善,使得利率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3)、为财政政策提供帮助
比如,当经济处在通缩和通胀周期的时候,利用利率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银行根据风险,减少或者扩大对市场的资金注入,引导经济趋向合理。比如,通胀,银行可以提升利率,减少资金注入,遏制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不对等的状态。
中国不是不利率市场化,而是采用一种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政策。因为利率市场化是有风险的。
主要担心:过度竞争和系统性风险。
1、过度竞争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为了扩大市场,不惜降低贷款利率,提升存款利率来吸引客户,容易出现的问题:
1)、大银行越来越大,小银行生存困难。
比如,大银行不断降低贷款利率,提升存款利率,利差进一步放大。利差收入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小银行面对客户的不断流失,利差水平的不断降低,而可能负债运营。
2)、资产质量下滑,增加债务违约风险。
2、系统性风险(债务危机)
银行放债热情高涨,导致债务过度膨胀。这种情况下,如果债务违约,将是对整个经济的打击,比如破产、对经济未来发展悲观预期等等,将使经济处于恶性通缩的境地。
阿根廷曾经借希望于利率市场化,缓解国内通胀的经济形势和鼓励金融市场发展,但是由于金融机构大幅度降低利率吸引客户和资金需求者向利率较低的国际市场借款,导致外债过度膨胀,大批企业因为无法偿还企业贷款而倒闭,最终导致债务危机。
由此可见,利率市场化是有条件的:
1、金融产业的完善,市场主体公开、充分的竞争。就是市场主体要多。
2、市场化运作的意识,意思就是按照规律运营,同时要有风险意识。
3、法律保障
4、技术保障
法律保障和技术保障是基础,提供操作规范和便于宏观调控、协调能力的,比如全国统一性平台。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是上述四个条件逐步完善的过程。
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
1986 年1 月7 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
放开银行间拆借利率的尝试,《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资金可以相互拆借,资金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议定。
关键词:期限和利率双方协定。
存在风险:市场主体风险意识薄弱。意思就是银行主体单纯为了追逐利润而过度扩张业务而可能导致的债务违约、流动性等风险。
1990 年3 月出台了《同业拆借管理试行办法》
首次系统地制订了同业拆借市场运行规则,并确定了拆借利率实行上限管理的原则。
解读:在法律法规上保障利率市场化工作有法可依,上限管理是为了拟制过度竞争可能产生的拆借利率过渡上升。
1995 年11 月30 日,国务院有关金融市场建设的指示
从1996 年1 月1
日起,所有同业拆借业务均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办理,生成了中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CHIBOR)。至此,银行间拆借利率放开的制度、技术条件基本具备。
关键词:全国统一拆借市场网络、同业拆借利率放开制度、技术条件
1996 年6 月1 日,人民银行《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
解读:在法律保障、全国运行平台技术条件成熟的条件下,同业拆借利率完全根据供求关系决定,标志着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完成。
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
1991 年,国债发行开始采用承购包销这种具有市场因素的发行方式。
1996 年,财政部通过证券交易所市场平台实现了国债的市场化发行。
方式:利率招标、收益率招标、划款期招标等(市场因素),旨在提升发行效率和降低发行成本。
1997 年6 月5 日,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决定利用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开办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借鉴拆借利率市场化的经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价格同步放开,由交易双方协商确定。
关键词:全国统一拆借市场(技术条件),双方协调确定(根据供求关系,自主决定)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1999年存款利率改革初步尝试
自2013年7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解读:银行主体根据供求关系,决定贷款的供求关系自助决定贷款利率,引入市场竞争。
自2015年5月1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
关键词:1.5倍,被解读为银行自助决定存款利率的上限,超过1.5倍,根据存贷比,银行可能负债运营。所以被解读为市场化基本完成。
自2015年8月26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解读:自此,银行已经掌握根据供求关系自主决定存贷利率的主动权,市场化操作基本完成。
汇率市场化基于同样的道理,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过程里发挥基础性作用,更多地参照国际货币市场的供求情况,依据市场供求灵活确定人民币与各种外币的比价。需要市场主体的市场意识、法律和技术保障,中国正在推进。
6、汇率是如何决定的,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制度?不要复制的,160字左右够了
中国政府在上海办有一个外汇交易所,实行会员制,当然外国人和中国普通公民是不能参与的。包括人行皮派在内的全国几千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可在此交易,人民币对外汇的汇率就是在这个市场产生的。
一个市场上,如果有一家老板掌握了95%以上的商品货源,那他所规定的出让价格也就足以决定该商品的市场价格。同样,在上海外汇交易所,人行抛出的美元买入、卖出价毕握哪手码,也就是“市场价”。
市场价格并不是由消费者需求决定,而是控制商品供给源的资本量决定。这是足以粉碎一切新自由主义市场价格自动均衡论的普世性市场原理。
7、谈谈对我国汇率的认识 (从历史回顾、我国对外汇管理体制及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方面回答)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1949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天津首次正式公布人民币汇率。四十多年来,在不同的时期,人民币汇率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50~1952)。由于人民币没有规定含金量,因此,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最初不是按两国货币的黄金平价来确定,而是以“物价对比法”作为基础来计算的。也就是说,建国初期人民币汇率制定的依据是物价水平,这是一种比较市场化的汇率安排。
建国初期,由于国民党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物价节节上涨。如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以1949年6月为100,到1950年3月则上涨至2242.93。由于国内物价上涨、国外物价趋跌的价格对比关系,根据前述政策要求,我国人民币对美元汇价由1949年1月18日1美元=80元旧人民币,调低至1950年3月13日的1美元=42000 元旧人民币,在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内,人民币汇价下调49次。至于和其他外汇的汇价,则是根据它们对美元的汇价进行间接套算的结果。
从1950年3月至1952年底,随着国内物价由上涨转变为下降, 同时,由于美国对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大量抢购战备物资,美国及其盟国接连宣布一系列对我“封锁禁运”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降低外汇汇价,以利于推动本国进口。因此,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汇率政策的重点也由“推动出口”改变为“进出口兼顾”,并逐步调高人民币汇价。1952年12月,人民币汇价调高至1美元=26170元旧人民币。
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是美国,对外贸易主要由私营进出口商经营。人民币汇率的及时调整,可以调节进出口贸易,保证出口的增长。
2.第二阶段(1953~1972)。从1953年起,国内物价趋于全面稳定,对外贸易开始由国营公司统一经营,而且主要产品的价格也纳入国家计划。计划经济本身要求对人民币的汇价采取基本稳定的政策,以利于企业内部的核算和各种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同时,由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的确立,各国之间的汇价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相对稳定。再加上我国同西方工业国家的直接贸易关系和借贷关系很少,因此,西方各货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在国内物价水平趋于稳定的情况下,我国进行建国以来的首次币制改革。1955年 3月1日,开始发行新人民币,新旧人民币折合比率为1:10000。自采用新人民币后,1955年至197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是1美元折合2.4618元新人民币。
1971年12月18日, 美元兑黄金官价宣布贬值7.89%,人民币汇率相应上调为1美元合2.2673元人民币。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政策采取了稳定的方针,即在原定的汇率基础上,参照各国政府公布的汇率制定,逐渐同物价脱离。但这时国内外物价差距扩大,进口与出口的成本悬殊,于是外贸系统采取了进出口统负盈亏、实行以进口盈利弥补出口亏损的办法,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的调节作用减弱。
3.第三阶段(1973~1978)。1973年3月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为了避免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及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从1973年开始频繁地调整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仅197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就调整了61次),而且在计算人民币汇价时,采用了钉住加权的“一篮子”货币的办法,所选用的“篮”中货币都是在我国对外贸易的计价货币中占比重较大的外币,并以这些货币加权平均汇价的变动情况,作为人民币汇价相应调整的依据。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价政策的直接目标仍是维持人民币的基本稳定,针对美元危机不断发生且汇率持续下浮的状况,人民币汇率变动较为频繁,并呈逐渐升值之势。1972年为1 美元=2.24元人民币;1973年1美元=2.005元人民币;1977年为1美元=1.755元人民币。
自5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外自我封闭,对内高度集权,直至80年代初,国家外汇基本上处于零储备状态,外贸进出口主要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且大体收支平衡,国内物价水平也被指令性计划所冻结,尽管人民币汇率严重高估,但它并未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
二、改革后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84)。1979年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开始进行改革,对外贸易由国营外贸部门一家经营改为多家经营。由于我国的物价一直由国家计划规定,长期没有变动,许多商品价格偏低且比价失调,形成了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差悬殊且出口亏损的状况,这就使人民币汇价不能同时照顾到贸易和非贸易两个方面。为了加强经济核算并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起实行两种汇价制度,即另外制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继续保留官方牌价用作非贸易外汇结算价。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汇率制”或“汇率双轨制”。
1980年人民币官方牌价为1美元=1.5元人民币。从1981年1月到1984年12月期间, 我国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贸易外汇1美元=2.80元人民币;官方牌价即非贸易外汇1美元=1.50元人民币。前者主要适用于进出口贸易及贸易从属费用的结算;后者主要适用于非贸易外汇的兑换和结算,且仍沿用原来的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
随着美元在80年代初期的逐步升值,我国相应调低了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使之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相接近。1984年底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已调至1美元=2.7963元人民币,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持平。
2.第二阶段(1985~1990)。在人民币双重汇率制下,外贸企业政策性亏损,加重了财政补贴的负担,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生产厂商对双重汇率提出异议。1985年1月1日,我国又取消了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币。
事实上,1986年随着全国性外汇调剂业务的全面展开,又形成了统一的官方牌价与千差万别的市场调剂汇价并存的新双轨制。而且当时全国各地的外汇调剂市场,在每一时点上,市场汇率水平不尽相同。这种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多重汇率制一直延续到1993年底。其间,外汇调剂市场的汇率形成机制,经历了从开始试办时的人为定价到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过程。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物价上涨速度加快,而西方国家控制通货膨胀取得一定成效。在此情况下,我国政府有意识地运用汇率政策调节经济与外贸,对人民币汇率作了相应持续下调。1995年8月21日,人民币汇率调低至1美元=2.90元人民币;同年10月3 日再次调低至1美元=3.00元人民币;同年10月30日又调至1美元=3.20元人民币。
从1986年1月1日起,人民币放弃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做法,改为管理浮动。其目的是要使人民币汇率适应国际价值的要求,且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
1986年7月5日,人民币汇率再度大幅调低至1美元=3.7036元人民币。1989年12月16日,人民币汇率又一次的大幅下调,由此前的1美元=3.7221元人民币调至当日的4.7221 元人民币。1990年11月17日,人民币汇率再次大幅下调,并由此前的4.7221调至当日的5.2221元人民币。
从改革开放以后至1991年4月9日的十余年间,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别实施过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与公布牌价并存的双重汇率体制,以及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多重汇率体制;二是公布的人民币官方汇率按市场情况调整,且呈大幅贬值趋势,这与同期人民币对内实际价值大幅贬值以及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基本上相适应的;三是在人民币官方汇率的调整机制上,做过多种有益的尝试,如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小幅逐步调整方式以及一次性大幅调整的方式,这些为以后实施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奠定了基础;四是市场汇率的机制逐步完善;五是市场汇率的调节作用在我国显得越来越大。
3.第三阶段(1991~1993)。自1991年4月9日起,我国开始对人民币官方汇率实施有管理的浮动运行机制。国家对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改变了以往阶段性大幅度调整汇率的做法。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实行公布的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即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多重汇率制度。
我国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主要指人民币官方汇率的有管理的浮动,其基本特点是,我国的外汇管理机关即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与发展的状况,特别是对外经济活动的要求,参照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动情况,对公布的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官方汇率数十次小幅调低,但仍赶不上水涨船高的出口换汇成本和外汇调剂价。
4.第四阶段(1994~2005)。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美元兑换人民币5.8元;调剂市场汇率为1美元兑换人民币8.7元左右。从1994年1月1日起,将这两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汇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定为1 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同时,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度,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革汇率形成机制。这次汇率并轨后,我国建立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趋稳,并一直保持在1美元=8.3元左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相继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尤其是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我国政府承诺:在2000年之前,将实现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
事实上,1994年我国已开始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的可兑换,并已削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中的绝大多数限制,如歧视性货币措施或多重汇率安排已完全废除,而绝大多数经常项目交易的用汇和资金转移也不再受到限制。
1996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消除了若干在1994年后仍保留的经常帐户下非贸易非经营性交易的汇兑限制;1996年7月, 又消除了因私用汇的汇兑限制,扩大了供汇范围,提高了供汇标准,超过标准的购汇在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核起初后即可购汇;1996年7月1日,我国将外商投资企业也全面纳入全国统一的银行结售汇体系,从而取消了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尚存的经常项目汇兑限制。
1996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致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将不再适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14条第2款所规定的过渡性安排,并正式宣布:自1996年12月1日起, 我国将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8条第2款、第3款和第4款的义务,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从此不再限制不以资本转移为目的的经常性国际交易支付和转移,不再实行歧视性货币安排和多重汇率制度。
2001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郭树清指出,根据中美1998年签订的有关协议,中国承诺将扩大人民币弹性。因此,如果现在中国选择钉住其它币种或采取一揽子货币联系汇率制度,不但会违背承诺,还是一种后退。增加汇率弹性是现实的选择。中国现阶段仍将以稳定汇率为主,同时用足每日3‰的汇率浮动区间,使市场逐渐适应汇率波动。今后将采取措施,提高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如有效利用银行间市场汇率浮动区间;调整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政策;进一步完善结汇制度。
三、人民币汇率安排的新阶段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5〕第 16 号文——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相关事宜公告。其主要内容如下:
(1)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2)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3)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4)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5)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这一次的人民币汇率安排改革的核心是放弃单盯美元,改盯一篮子货币,以建立调节自如、管理自主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从此次人民币短期升值来看,这将有利于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巨大压力,同时,释放人民币潜在的升值压力,并能淡化人民币兑美元的国际矛盾。从长远战略来看,人民币汇率新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推进人民币汇率安排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最终为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实现可兑换创造渐近条件。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简单的说就是从管理汇率制度逐步过度到以市场供求决定的浮动汇率制
8、如何评价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成效
近年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回顾与绩效评价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王涵滨 重庆交通大学财经学院 唐恒书
[摘 要]1994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经历了如下几个历程:汇率并轨实行单一汇率、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和参考一篮子货币。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收益,突出表现为保持了经济稳定和增长、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公信力,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如游资冲击、货币错配和货币政策独立性受损等成本。
[关键词]汇率制度 人民币 绩效 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受到了海内外的特别关注。理论界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而一再升温,实务与政策界同样追捧着这一问题。从每年人代会闭幕后总理的记者招待会就可以窥见一斑:人民币汇率问题每年都成为记者追问的话题,一次也没有落下。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甚至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政治问题,有人提出人民币汇率应当对中国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美国的贸易赤字甚至全球经济失衡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与改革为什么受到如此的“礼遇”,本文拟对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行一些分析,提出一些初步想法。
一、近年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回顾与评价
笔者以为,1994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中可以按照以下四个重大事件将其分成四个阶段:1994年1月1日起的汇率并轨、1996年12月起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盯住美元以及2005年7月人民币实行盯住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
(一)汇率并轨与单一汇率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入。其中,学界和实际部门大都认为始于1994年1月1日的外汇体制改革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程中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上的事件。
1993年12月28日,国务院发出了加快外汇体制改革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公告》,宣布从1994年起,对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第一,从1994年1月1日起,实现人民币国家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并轨后的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第二,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地兑换。第三,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第四,从1994年1月1日起,取消任何形式的境内外币计价结算,境内禁止外币流通和指定金融机构以外的外汇买卖;停止发行外汇券,已发现流通的外汇券,可继续使用,逐步兑回。第五,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管理仍维持原有办法不变。
无庸讳言,人民币汇率并轨实行单一汇率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但现在看来,这次汇率制度改革远没有真正建立汇率的市场形成机制,在一定意义上,汇率并轨是这次汇率制度改革的唯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