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在自然经济时代,人们就地而食,有山吃山,有海靠海,人们的生产非常简单,生活非常简陋。只有到了商品经济时代,才有了物物交换,人们的关系开始复杂起来,彼此开始产生依赖。市场经济的来临,更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显得高效,区域内的技术进步、生产发展的有限,以及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使得这种依赖性的交往范围扩大,并在不自觉中超出了国界。跨国的经营却又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实际上也已经付出了代价。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本质,我国学术界基本上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人民日报,2000)。一种意见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归根结底在于社会生产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种意见把经济全球化的成因归结为三个方面:市场的作用范围在全球扩大;以西方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为基础的跨国公司加速扩张;信息技术的进步促使全球经济循环中的交易成本下降。第三种意见则强调,追求“世界性”、“全球化”的趋势是资本的固有本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就提出和论述的一个重要思想。我们认为这三种观点综合起来都很好地说明了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在此,我们想就两点作一些重点的阐述。
一、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过程。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经济主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二战后,欧洲的经济已经脆弱到了没有美国的援助便难以复苏的境地。1947年,《马歇尔援助计划》获得通过,但马歇尔计划有一个前提,就是美国的经济援助必须面对整个欧洲,而不能只对某一个国家。为了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负责制定欧洲经济恢复计划和酝酿成立欧洲自由贸易区。为便于贸易,这一组织很快就发展成为欧洲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其成员几乎遍布世界。从二战结束到1949年仅仅数年,欧美各国或者在经济上,或者在军事上结成同盟,而当时的苏联集团亦在形成之中,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两大利益集团,冷战时代随之而来。从地域上看,冷战分界正好在原东、西德之间,当时的西德还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但经济的恢复却十分迅速。把西德纳入西欧联盟,有利于西欧的安全与繁荣。1951年,在法国外长舒曼的倡议下,比利时、法国、西德、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六国签订了《巴黎协议》,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对煤炭和钢铁实行统一管理,比如价格和产量等。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控制了煤炭和钢铁这两大战略物质,任何人都无法发动战争。英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没有参加,欧洲煤钢共同体照样成功运行,使西欧六国大喜过望,以至在后来的数年里,反而几次拒绝英国要求加入的申请。195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六国在意大利首都签订了《罗马协议》,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旨在使欧洲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参与国际事务。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欧洲人的才智和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建立纵览欧洲事务的共同市场,以制订统一的经济政策,共同开发欧洲的资源,全面提高欧洲人的生活质量。196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大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整个20世纪60年代,欧洲大陆经济繁荣,欧共体的作用日益显现,与英国于1973年达成协议,给予英国7年的过渡期,之后成为完全的成员国,英国一旦进入欧共体,其作用便显现出来,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英国政府积极推动欧洲单一市场方案的实施。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东欧形势巨变,整个欧洲经济萧条,产业结构重组,失业率居高不下。80年代中,《欧洲单一法案》应运而生,该法案把建立单一市场的时间表定在1992年。单一市场的目标是实现成本、劳务、服务与商品自由化。单一法案还包括环境、卫生、劳保、技术开发、经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法规。1993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更名为欧洲联盟。欧盟发展至今,形成了十分独特的组织性质,即大大超出了传统政府间合作组织而又远未形成独立的国家实体;从一体化的角度而言,欧洲一体化采取的是经济上的新职能主义与政治上的联邦主义相混合的模式。欧洲联盟三大支柱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支柱——经济货币联盟,就是从超国家集权性质很强的经济共同体演变而来的,而另外两个支柱——外交防务政策与内务司法合作,则仍停留在较为松散的政府间合作的框架之内。
面对欧共体统一市场和欧洲经济圈形成后的巨大压力,欧洲以外的国家,无论是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是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只有两种战略选择:一种是尽一切可能打入统一市场分享其经济利益,另一种是组建自身的区域性组织以获得一体化的效益。正是后一种战略抉择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的区域集团化热潮,世界经济格局逐步形成了欧洲、美洲、亚洲三大经济圈,集团角逐正在补充或替代大国争斗而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欧共体统一市场建设的顺利进展,使美国决心加快组建自身的区域性集团,作为抗衡欧共体统一市场的重要手段。1986年美国同加拿大开始谈判组建自由贸易区,至1987年10月即达成协议,1988年1月正式签署美加自由贸易区协议。此后,美国又将墨西哥纳入,三国于1992年12月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使拉美国家面临严峻的挑战,于是纷纷发展区域性集团以加速一体化进程,如安第斯集团决定在原来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实行共同对外关税,组建关税同盟;南锥体共同市场也就共同关税达成协议等。同时,拉美国家也提出了参加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要求,而这也正好符合美国的目标。目前,美洲国家已经确定了在2005年建立整个西半球自由贸易区的计划。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由于三国贸易障碍的取消,美国对加、墨两国的出口分别增长了17%和9%,2000年,美国对墨西哥的出口达到700亿美元,为国内市场增加20万个就业机会。
为适应欧共体一体化的发展,欧共体与美国于1990年签署了《欧共体与美国关系宣言》,形成了以欧共体代表其全体成员国整体利益的对美新关系。然而,随着冷战结束以后欧美对来自苏联的共同威胁的消失,欧盟日益谋求与美国建立真正平等的伙伴关系,1995年,欧美把建立新的跨大西洋联盟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并于12月签署了《跨大西洋新纲要》,制定了《欧美共同行动计划》,这是旨在修补欧美关系、在新国际格局下加强跨大西洋联合的重要步骤。《跨大西洋新纲要》的签署使美欧之间摆脱了冷战以安全防务为主的传统关系,开始进入一种面向全球的政治、安全、经济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尤其是强调双边经济贸易领域的合作。涉及150多项议题的《欧美共同行动计划》的宗旨是将欧美合作从协商转向联合行动。
美国广泛卷入亚太多边合作进程,积极推进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也有着类似的战略考虑与目标。自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召开第一次部长级会议以来,包括美国在内的18个亚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一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个组织虽然是一种松散、开放、非机制性的经济论坛,但是却受到美国的异常重视。原因之一就是过去20多年亚洲(主要是东亚)经济迅速崛起,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方。1993年7月克林顿总统在访问日本和韩国时提出“太平洋共同体”的构想。当年11月他积极撮合亚太领导人在美国西雅图举行首脑会议。会上克林顿提出建立亚太经济共同体的建议,目的是把亚太经合组织由协商性质的论坛发展成为地区多边贸易谈判的机构,推动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1994年11月又在印尼茂物举行了第二次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签署了2020年建立亚太经济共同体的协议,各成员国承担义务在2020年前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美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目的之一,就是想通过该组织更多地参与亚太事务,影响并支配亚太地区,加强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的发言权,以谋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美国的用意不仅是把欧洲排除在外,而且希望利用这一区域组织在世界贸易谈判中同欧盟抗衡。欧洲正式提出希望通过亚欧首脑会议这一机制寻求同亚洲加强合作与对话,来对亚太经合组织一体化的发展及美国对这一进程的影响作出反应。
二、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
第一,贸易自由化已成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综观世界经济史,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是并行发展,此消彼长的。二战以后,整个世界被分为两大阵营,形成了“冷战”局面,“冷战”主导国各自又形成了自己的支持国家,也就是那些受这两大阵营主导国保护的国家,两大阵营之间几乎互不往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国纷纷向市场经济过渡,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世界经济市场化越来越明显,全球性质的合作与交流便开始了。这种贸易自由化的趋势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定,各国实行的非关税壁垒将予以关税化,而关税水平将不断降低。1997年,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已经降至3.8%,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已经降至12.5%(南方日报,1999)。我国平均关税到2005年将降到10%以下(陆燕,2001),从商品的类别看,农产品、汽车等重要机械产品、化学品的关税降幅很大,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到2005年将降为零。其他发展中国家与我国一样,必须逐步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否则,被独立在世界经济贸易秩序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将很难得到全球资源配置的好处,当然,也不可能在分享他国自由贸易好处的同时,在本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因此,贸易自由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世界市场更加统一,全球经济逐渐融合。
第二,技术进步与区位优势下的国际分工,使得行业内部国际贸易占领国际贸易的主要部分。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同世界技术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第一次和第二次技术革命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和国际劳动分工;第三次技术革命则产生了大量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原料,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兴工业部门,并推动了原有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大大推动了生产国际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把一种产品的各个部件交给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进行生产和装配,扩大了国际间的生产专业化;同时,跨国公司以世界市场为其投资产品销售的目标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投资和销售,使国际分工有了崭新的内容。首先,先进国家的许多新产品处于相近的竞争水平上,更多的产业内部分工得到发展;其次,科技革命使同一产品的零部件生产乃至工艺上要求合作,各国之间的竞争,已不只是产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在同一产业的某个环节上取得区位比较优势,从而得到国际贸易的利益。因此,行业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部分,由此使得国际贸易的内容更加深化,国际资本流动更加活跃,经济全球化的范围更广。
第三,信息革命促进了世界贸易的信息化,为全球贸易的迅速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贸易信息系统已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成,它是指电子商务、EDI(电子数据交换)国际贸易方式及网络贸易的建成、实施和推广。电子商务是实现贸易全球化的技术前提条件,而EDI则开创了世界范围内实现商业文件标准化、电子自动处理和交换的新型贸易方式,使国际贸易能够按照国际统一的贸易程序交往及商务处理。网络贸易突破了服务业的时空限制,使服务业中长期以来难以或完全不能从事贸易的行业获得了解放,获得了“可贸易”的物质条件。1999年美国国民经济净值为5000亿美元,而网络零售一项就占了160亿美元;很多著名的网络公司竞相提供各种商业信息,如在全球享有盛誉Yahoo网络公司早就开始以13种语言在25个国家提供各种信息服务(雷涯邻,2003)。这种信息化的贸易系统使得全球贸易信息几乎没有阻隔,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
2、关于全球化问题(原因、表现、后果)
1.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
全球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讲,从物质形态看,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历了跨国化、局部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这几个发展阶段。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
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2.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个具有煽动性的词。拥护者憧憬它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空前的进步和繁荣;批评者断言它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贫困、战争甚至文化灭绝。什么是全球化?我们真的在经历空前的全球化?以往的全球化给我们带来过什么?
什么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
科技进步是一切社会变迁的原动力,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是全球化的依托。交通的进步促进人员和物质产品的全球化,通讯的进步促进精神产品的全球化。当然,两类技术的作用经常分不开。互联网能调动资本,轮船也能传播精神。
抛开技术进步因素,全球化是资本的全球化,亦是关于资本之“主义”的全球化,即利润至上观的全球化——马克思在150年前就讨论了全球化的这个本质。除了战争时期,资本在全球范围里疯狂地追逐利润,每天24小时,从不疲倦。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全球化体现为市场经济体系在全世界的扩张。其他一切方面的全球化,包括国际化的共产主义运动,都从资本全球化衍生而来。若世界市场的扩张是必然的,全球化也是必然的。既然全球化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人们当然希望拥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全球化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时间里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四类变量无限多。既然人们无法预知所有的变量,只好依赖意识形态决定自己的立场。
对众多的支持者而言,全球化是一种基于世界大同理想的意识形态。支持全球化就是尊重“市场规律”,顺应历史潮流。对众多的反对者而言,反全球化是一种基于平等世界理想的意识形态。反全球化就是反对扩大贫富差距,反对霸权。意识形态倾向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然而,笔者在这里不想谈论意识形态,只想就事论事。
我们正在经历空前的全球化?
“日不落”帝国时代的全球化比美利坚时代逊色吗?如果麦当劳、肯德基能体现全球化,中餐馆可是在上上个世纪就在世界各地登陆了,如今其普及程度远非美国快餐能比。我怀疑,今天的全球化被迅速膨胀的“新闻界”给夸张了。
眼下的全球化主要是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引起的,交通技术并没有飞跃的进步。自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以轮船、铁路、汽车和飞机为代表的交通技术出现了质的飞跃,人员和物资的国际交流呈几何级数增长。那个时候移民是容易的,入境管理并不严格,护照也可有可无。美洲就是在那个时代开始住满移民,中国人就是从那时开始改穿西式服装,改用西式笔墨,扛洋枪、住洋房、用洋火、使洋钉,以及下南洋、闯西洋、赴东洋。
即便是资本流动,旧时代恐怕也未必差得远。100年前就有很多中国人在外国人开办的银行里存钱、取钱、借钱。那时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资本输出被列宁看成传统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据说,今天的全球化体现为惊人规模的“金融资本”流动。每天全世界有1万多亿美元在世界金融市场上进行赌博投机,每年全球“热钱”高达400万亿美元。可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当今的国际贸易量才8万亿美元。国际金融赌博能影响地球每个角落的生活?资本是经济的三要素之一,其根本意义在于促进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效率。可是,用于国际赌博的“资本”促进多少效率呢?全球化的脊梁是工业和商业资本,不是“赌博资本”。
电力的使用,广播的兴起,电话的出现,新闻出版的普及,乃至后来的电视时代,上述任何一种通讯技术的进步,其意义未必低于互联网。因此,过去精神产品的全球化程度不亚于今天,精神产品的多元化也不亚于今天。否则,民主思想、共产党人的思想乃至形形色色的其他意识形态怎样传遍19和20世纪的世界?除了巨额的“金融资本”,据说今天的全球化还体现为互联网的兴旺普及。互联网使得信息传输变得快捷和方便。但拥有信息与拥有知识显然不是一回事,信息量的增大未必增加观念的多元化。今日美国人的观念并不比越战时更多元,也不比印度更多元。中国知识界今日的观念甚至不一定比2300年前的战国时代多元。比起今天的大学,上个世纪20年代的北大在思想上难道不是多元化得多?中国人现在的观念当然比20年前多元化了,但那并不是互联网的结果。
两次世界大战加上冷战,绵延80年,切断了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使冷战后开始恢复的国际交流显得突然和新颖。笔者不是历史学家,但倘若某个历史学家告诉我,在上上个世纪和上个世纪早年,人员、物资、资本和精神的国际交流程度高于今天,我不会感到惊奇。
当然,我并没有说未来的全球化不会超过以往的全球化。
全球化带来什么?
无论我们是否处在一个空前的全球化过程里,以往的经验都具有启发性。全球化的历史经验可以分成四大类:道义问题;收益问题;趋同与逐异问题;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问题。而以下四个全球化特征正对应着这四个问题。
1.缺少法治道义的全球化。任何国家内部的市场化都是随着法治环境的逐渐成熟而成熟的。国际的市场化却不是在法治环境下进行的,也就不可能“成熟”。只要缺少世界政府,所谓国际市场的法治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当立法、司法和执法都归于一家,只有理想主义者才去奢望公平,也只有那些最有能力从不公平中获利的国家才去奢谈国际秩序有多公平。如果没有全球的法治政府,所谓“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就不可能是体现国际公义的治理。
2.无法预知国家损益的全球化。抽象谈论在全球化中获益或受损的条件非常困难。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可能获益,也都可能吃亏。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高速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3.刺激追求差异的全球化。全球化导致的“趋同”是浅薄的,全球化导致的“逐异”却是深刻的。追逐不同是全球化时代最深刻的特征。全球化的资本毫无人性可言,它带来激烈的社会变迁,刺激形形色色意识形态的兴起,也必然伴随激烈的社会集团、意识形态乃至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往的全球化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也带来了大革命,带来了国内战争,带来了“世界大战”。
4.促进民族主义和国家疆界的全球化。毫无疑问,近代以来形形色色的国际主义都产生于全球化。可是,全球化带来了更强大的民族主义,带来了护照和海关,带来了人员交往的阻隔,带来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疆界,带来了更先进的武器和更强大的国防。在以往的全球化里,获胜的不是国际主义,而是国家主义,特别是民族主义。在今天,我们看到了“欧洲合众国”主义的兴起,欧洲货币的使用,欧洲边界的巩固,欧洲海关的确立,欧洲防卫的统一。是什么刺激出这种新“西欧民族主义”?美国、日本、西欧……哪一个还在谈论国际主义?当人们已经把保卫疆界安全的战场延伸到外太空,谁还能说全球化消灭国家疆界呢?曾几何时,为普世欢乐而设立的奥林匹克和世界杯居然成了民族的角斗场,国家之间的竞争,甚至成了在民族国家内部进行竞争的资本。
结 语
为了“经济效益”,人们从辽阔分散、自给自足的乡村走入了城市。他们密密麻麻地住在一起,近在咫尺,相互依赖,但只有依靠斤斤计较、彼此竞争、相互倾轧才能生存。城里的人们看上去没什么不一样,可每个人都从骨子里在追求与众不同。惟有不同才能在生存竞争里脱颖而出。残酷的市场竞争使越来越多的“村民”逐渐变成缺少道德感、失去了正义观的人,他们崇拜资本所带来的一切“文明”,或者根本就是崇拜资本本身。人们很自然便忘记阿富汗贫民的生命与世贸大厦里的生命是平等的。他们会为纽约2000多条“文明的”生命燃起祭奠的蜡烛,但绝想不到为阿富汗那4000多个“野蛮的”殉葬者焚一炷香。人类可以公然声称自私自利和弱肉强食是其本性,并能导致“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如此的人类,只好用钢铁制造的防盗门来取代分隔家庭的篱笆,用武装到牙齿的警察来取代调解邻里纠纷的长老。当贫穷辽阔的地球村变成了繁荣细小的地球城,各自的“国家利益”理所当然地成为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武力也自然成为安全和秩序的前提
当国际化开始倾向于代指这样一个过程时???,今天的全球化用来区别一系列的趋势,很多是在二战后变得尤为突出。它们包括:
全球范围内的通用标准的数目的增长,例如:版权法
国际贸易以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更快的速度增长
由跨国公司控制的世界经济的股份的增长
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
更多的国际间的文化影响,例如通过好莱坞电影的出口
文化多样性的减少
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诸如互联网和电话等的技术使得共享的信息资源不断增长
移民的增长,包括非法移民
很多的趋势被各种各样的全球化支持者的组织看作是积极的,在很多情况下,全球化受到政府和其它人积极地推动。例如,有这个样一种经济理论:相对优势使得自由贸易可以使得资源分配变得更加有效,并且对参与贸易的双方都有利。
二战后通过很多诸如关贸总协定等的国际组织已经使得国际贸易间的障碍得到相当大的降低。特别是从关贸总协定演化而来的世界贸易组织:
提升自由贸易
商品:较少或消除关税;建立自由贸易区来降低关税
资金:减少或消除资金控制(资金控制会影响贸易发展)
减少、消除对当地产业的津贴补助金(达到公平贸易)
知识产权保护
在国家间对知识产权法律进行协调(通常来说,是添加更多限制)
跨国界承认知识产权限制(例如,在中国获得的专利权可以在美国获得承认)
也有很多反全球化运动认识认为这些是有害的。
质疑中的全球化
对关于全球化是一个现实存在的现象还是只是一个说法还存在学术上的讨论。虽然这个词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一些学者争论到这个现象在其它的历史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另外,很多人注意到,那些令人相信我们是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现象,例如国际贸易的增长和跨国公司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它们开始被建立的时候并不是制定了的。因此有很多学者更喜欢使用“国际化”而不是“全球化”。简单的说,它们两者的区别在于国家的角色在国际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说,全球化程度比国际化要深。所以,这些学者认为国家的边界还远没有达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完全的全球化还没有开始,也可能不会开始——从历史上考虑,国际化从来没有变成全球。
世界正在变的越来越平
[编辑本段]
全球化曾是我们用来描述政府政府和大企业关系变化的词汇,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意义更广阔也更为深远的现象。
全球化并不仅仅是政府,企业和个人相互交流的方式,也不仅仅是机构间相互影响的方式,它意味着新的社会,政治和商业模式的出现!
社会学中的全球化
“全球化”是当今国际学术界最为热门的课题之一。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论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不同学者纷纷从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角度来考察与研究全球化问题,并不断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社会学对全球化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中后期,六、七十年代主要有P·索罗金的全球趋同论、R·阿隆的国际社会论、D·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I·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七、八十年代又出现了A·托夫勒的超工业社会论、J·奈斯比特的大趋势论,九十年代除了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有了新的发展外,又形成了更具有全球化研究针对性的A·吉登斯的制度转变论、R·罗伯逊的文化系统论和L·斯克莱尔的全球体系论等。社会学研究的综合性特征使其对全球化这样一个复杂性问题的探讨具有较强的优势。
吉登斯的制度转变论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是从制度转变的角度来阐述和深化全球化理论的,其主要贡献是他把全球化与现代化紧密地连在一起,并认为全球化是现代性的最明显的结果之一,是世界范围社会关系的紧密化。
在吉登斯看来,全球化是现代性从社会向世界的扩展,是现代性的基本制度特征向全球范围转变的必然结果。而现代性的基本制度特征是由四个不同层面所构成的,即资本主义(capitalism)、工业主义(instrialism)、军备力量(military power)和社会监督(social surveillance),这四个现代性的制度特征向全球范围转变的结果便形成了全球化的四种维度,即全球资本主义经济(world capitalism economy)、国际劳动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全球军事秩序(world military order)、民族国家体系(nation-state system)。时至今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主要权力中心。全球化趋势,并不是“西方制度在全世界的慢延和其他文化的消亡”,而是一个复杂的、非连续的和偶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的而又相互交错的逻辑推动的,是一个不均衡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事实: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代价,造就了一个不是“现在”(now),而是一个“从现在开始就会存在”(from now on)的危机性问题。例如,各种制度性转变的全球性导向如果无限地急剧化,就会相应地构成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collapse of economic growth mechanism)、极权主义提升(growth of totalitarian power)、核冲突或大规模战争的爆发(nuclear conflict or large-scale warfare)及环境大灾难的发生(ecological decay or disaster)等危机。但是,吉登斯认为全球化的这种可能性危机是可以而且只有被积极参与的社会运动所克服和抵消,相反,如果没有此类社会运动的抗衡,未来社会便难逃于恶性的发展,更不会出现制度性转变的理想结果。
罗伯逊的文化系统论
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教授罗兰·罗迫逊(Roland Robertson)是社会学中从文化的视角来理解和关注全球化问题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他从1960年代初期就开始涉及全球化问题的探讨,在以后30多年的时间中,他又通过对经典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检讨与重建逐步确立起了自己对于全球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尤其是1980年代以后,罗伯逊与其他一些学者一起,从社会学角度共同对全球化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基于自己的分析框架和全球化模型,罗伯逊把全球化的基本历程从15世纪初叶到20世纪90年代分别划分为萌芽阶段、起始阶段、起飞阶段、争霸阶段和不确定阶段。并简要地勾勒出了近六百年来全球化过程的基本特点和目前状况,罗伯逊不同意像吉登斯和沃勒斯坦那样抽象化、简单化地解释全球化现象,他强调,全球化进程是在相对独立于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进程状态下进行的,它有其自己的自主性和逻辑性,它的发展将随着进程的加速而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因此,全球化问题不仅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对象,而且也更应该是一个跨文化研究的对象,当前社会学理论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以多维的方式,并超越“世界政治”或“世界经济”的单一模式来说明全球化的转迹及其动因。
3、英国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是什么
理由:葡、西最早支持开辟了新航路。政治: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确立;经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型交通方式的出现;新型娱乐传媒的出现;世界市场形成。
总的来说
英国是经过了近3百年的圈地运动,让很多农民流离失 所从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英格兰国家银行的成立 取代了之前以国王的名义借债而满足皇室的需求 为英国发展累计了资金(国债),当然还有他们的殖民政策也是囤积了大量的资金,这样就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要素---资本和劳动力
而且同时期的国家相比 英国比较注重保护本国市场,而且把资金进行在投资,而其他的国家不是享乐就是做贸易赚差价,从而导致自己贸易逆差。(这就是为什么英国后来会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原因了。)
正是因为英国注重开发市场和保护本国市场,所以他们的贸易越来越大,而同时欧洲其他国家因为宗教的迫害导致大量的技术人员流失,而这些人很多都来到了英国,英国收留他们的同时也要求他们传输自己的技术。而随着工艺的提升,市场的扩大,需求不满,一系列的发明也就随之而生了。我想你也应该知道吧,什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詹姆士 ·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瓦特制成第一台蒸汽机等等 这就造成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崛起。
由于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急速的提高,产品的批量生产 促使他们要开拓更多的市场,(刚才说他们向中国输入鸦片 就是因为他们的产品在中国没有销路)所以他们更渴望占领更多的殖民地。最后英国有 日不落帝国之称 也和他们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这种情况 一直维持到 2战,这场世界大战导致英国经济后退,领先的地位丧失殆尽。
大概就是这样的情况,简单来说 政治上 圈地运动-劳动力,长期奉行的殖民主义-资金 和保护并且接纳先进的技术人员,这样一系列的政策 是工业革命的基础 和以后发展壮大不可缺少的条件。
经济上主要是 在加上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对国外市场的开发 生产的飞速发展等等
4、关于欧盟和经济全球化问题~~~
1.欧盟形成有三个原因,第一是观念上,欧洲可以说它的一体化是从二战的观念上开始的,第二,解决历史的苦难,我们要避免历史上的悲剧再度发生,第三,我觉得冷战因素是在起作用的。西欧的团结很大背景是冷战,也就是共同的防御。
2.欧洲一体化是在二战后起步的,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向西德总理阿登纳提议将两国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管理之下,并将该机构向其他国家开放,这项建议得到了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响应。1951年4月18日,6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正式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3月25日,6国在罗马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于1958年1月1日正式生效。1967年7月1日,6国正式将“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煤钢共同体”的部长理事会及委员会等主要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1991年12月9日,欧共体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召开特别首脑会议,签订了《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条约》及《欧洲政治联盟条约》,通称为《马约》,1993年11月1日,该条约在得到所有成员国的批准后正式生效,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盟。
欧盟在其历史上共进行了5次扩大:1973年1月1日吸纳英国、丹麦和爱尔兰;1981年1月1日接纳希腊;1986年1月1日吸收西班牙和葡萄牙;1995年1月1日,欧盟进行了第4次扩大,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2002年12月,欧盟与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结束入盟谈判,确定上述10国将于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2003年4月16日,10个中东欧候选国在希腊雅典与欧盟签署入盟条约,从法律上确保了10国按期入盟。
3.<a href=" http://www.cnhubei.com/200603/ca1029052.htm" target="_blank"> http://www.cnhubei.com/200603/ca1029052.htm</a>
4.以欧洲联盟为代表的欧洲经济将逐步走出低谷
欧洲经济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欧洲的不同区域其影响力又有较大的差别。欧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块,俄罗斯、独联体和欧洲其他国家以及波罗的海三国为一块,这一块除俄罗斯外,其余国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甚显著。第二块是前东欧国家(现在一般称为中东欧国家),包括10个国家。它们在政治、经济方面都积极向欧洲联盟靠拢,但自身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较小。中东欧国家同我国的经贸合作规模较小,对我国的影响也不大。第三块是以欧洲联盟为代表的西欧国家。这一块是欧洲经济的主要部分,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极大,同我国的联系也很密切。
进入21世纪时,欧盟在经济调整方面将可能加快步伐,其经济增长速度仍将维持低速稳定增长的态势。21世纪前5年,欧盟对世界经济将会产生影响的事件有:欧元完成过渡阶段正式进入流通领域和欧盟的东扩(第五次扩大)。
欧元能否顺利完成过渡正式进入流通,对世界经济将产生很大的影响。1999年1月1日欧元在领定同区内各成员货币汇率的同时,正式亮相。原本各国寄予厚望,预测欧元将是一种强势货币,但欧元一登台很快就开始持续走低。欧元走低是有利于欧盟经济发展与调整的,它可以推动欧盟出口增加,但欧元走低却不利于欧盟形象,也不利于欧元区下一步的扩大。如何提高人们对欧元的信心,是 欧盟进入新世纪时的一项重要任务。欧元的发展必定会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欧盟已经开始了东扩的行动,准备将中东欧10个转轨国家和1个地中海国家分批吸纳到欧盟。东扩如果成功,欧盟将由现在的15国扩大到26国,从长远来说将使欧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尽管欧盟在一体化进程方面进展较大,但它在经济调整方面也存在一些难题。例如,目前的失业率仍处于较高水平(1998年为10.6 %)。降低失业率成为欧盟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还有如欧元区成员同其它欧盟成员之间的经济协调问题。经济一体化的任何措施、行动,都必须首先确保整个欧盟一体化不受到损害。
5.欧盟现在是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实体之一,它的经济总量超过了美国,相当于世界的四分之一强。另外,它在全球化中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一点可以从欧洲的跨国公司在世界500强中的份量看出。过去很多年,美国的公司在世界500强中占了大部分,欧洲过去只是一个配角,但是从去年世界500强中的欧洲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美国的公司。我们都知道,全球化是由跨国公司推动起来的,因此谁在跨国公司中占的份量最大,谁就主导着全球化运动。从500强中欧洲跨国公司份量的变化来看,现在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有着从美国向欧洲转移的趋势,因此现在看起来,欧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6.欧盟现在是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实体之一,它的经济总量超过了美国,相当于世界的四分之一强。另外,它在全球化中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一点可以从欧洲的跨国公司在世界500强中的份量看出。过去很多年,美国的公司在世界500强中占了大部分,欧洲过去只是一个配角,但是从去年世界500强中的欧洲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美国的公司。我们都知道,全球化是由跨国公司推动起来的,因此谁在跨国公司中占的份量最大,谁就主导着全球化运动。从500强中欧洲跨国公司份量的变化来看,现在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有着从美国向欧洲转移的趋势,因此现在看起来,欧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7......
5、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原因
1)根本;战后需要发展本国的经济
2)现实因素;欧洲在二战后,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日益被美国所取代。
3)外部因素;受到美苏的威胁
4)直接因素;1950年‘舒曼计划’的提出
6)历史因素;法德世仇得到了和解,并且欧洲各国有近相同的历史传统,宗教、文化、意识形态。
7其他因素;各国经济水平无太大差异,经济联系较紧密。都实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
各国都迫切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