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零售本质是什么,新零售本质的三种逻辑
最新消息,HiShop友数了解到,新零售的本质是什么?新零售概念是什么?这或许是新手了解新零售问得最多的两个问题,下面我们就带大家来了解下新零售。
新零售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由谁提出来的?被无人便利店和办公室零食铺洗了脑后,很多人可能已经忘记这个概念本是马云在2016年10月的云栖大会上提出的。
在马云的展望中,新零售最初是电子商务的升级,是电子商务从线上到线下的一种模糊形态。这一形态是如此模糊,一年之内,各路企业把它做成了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无人值守是新零售重要的一个分支,它的背后是新零售许多内在趋势的体现。在无人值守之外,其实也还有很多看起来没什么关系的模式和思路,都在推动着中国整个电商环境的升级。
从改造传统电商,到摆脱传统电商
为什么电商需要升级?虽然阿里非常强大,但即便如阿里也在谋求着自己身的进化,这些进化可能会针对以下问题:
体验差,难以如实传达产品信息,信任也由此缺席,假货屡禁不止;
迭代慢,消费者的反馈虽然快速,但商家到厂家的反馈则不然,这使得电商中的商品升级速度,跟不上互联网的产品,商品质量也就逐渐落后于消费者的需求;
黏性低,用户无所谓非要在哪家店买,价格战便应运而生,价格战当然不是商家想看到的。
这些问题并非独立,而是互相关联。消费体验差,信任感低,就难以追求产品质量(追求了也不会有明显效果,有那钱不如多打广告);不追求产品质量,就容易被消费者抛弃游模嫌;被消费者抛弃,就要靠价格战杀回来。一打价格战,利润当然就薄了。如此看来,传统电商虽然一直生机勃勃、实力雄厚,但增速放缓也确实有其内因。
客观来说,问题很多年前就存在,当然并非不能用老办法解决。比如阿里最擅长也最得意的大数据,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迭代问题。但是对于体验和黏性,码配大数据能起到的作用目前还比较小。而这些问题,正是新零售致力于解决的。
体验方面,新零售越来越多地让产品直接出现在消费者面前——还是说烂了的无人便利店、零食铺,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管理线下店,产品好坏一目了然,也更容易复制、更容易规模化,就像是很容易开起来的淘宝店搬到线下了。
迭代方面,越来越多商家开始主动承担起上下游连接者的义务,不只是把货从上游卖到下游,也把意见从下游传达给上游。当然,这离不开电商本身能量的积累,他们的销售能力使他们面对上游有了足够的话语权。
黏性方面,要靠产品,要靠运营,也要靠抓对用户人群。能始终绷住品牌的一根线,始终让自己的用户满意,口碑就会逐渐形成,而口碑最终会沉淀为稳定的品牌。国内现在能让人记住名神手字的新零售品牌还不算多,但新零售的势头延续下去,更多国产品牌一定会从不起眼的领域中升起,这些领域是老品牌不屑做、或没做好的。
新零售的三种逻辑
如果说,新零售表面上解决了传统电商力不能及的一些问题,那么,新零售的内在和传统电商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难道就是靠无人值守的技术,或者坚持追求产品质量吗?
显然不。技术的进步驱动了模式的变化,但技术不等于模式本身。同样,如果说产品是经济基础,品牌就是上层建筑,品牌以产品为前提,但不是有了产品就有了品牌。其实,新零售在创立之初与传统电商思维的分野,早有各路创业者总结过。
如果将各家之言集合,会发现新零售本质上有三种新逻辑:
1、发现式购物
首先,是从中心化的搜索式购物,变成去中心化的发现式购物。有两种代表,一种是以有好东西等为代表的社群电商,一种就是无人值守了。
先解释下什么叫发现式。其实理解了搜索式就很容易理解:传统电商即便基于用户习惯有一些试探性的推荐,但用户真正买东西的时候还是要在搜索框里打一遍,然后比较差异、质量、价格。
发现式就简单多了,这东西出现在你眼前,就令你产生购买的欲望,比如社群领袖向自己的拥趸推荐商品,又比如加班时正巧瞥了一眼墙角的无人零食铺。
发现当然不能完全代替搜索,但发现有发现的好处:极度减少出现在消费者眼前的商品种类,简化信息,节省消费者选择、决策的时间。
要注意的是,节省决策,并不等于忽略决策。实际上,普通消费者的决策就是探寻自己真正需求的过程,假如真正的需求能通过更简单的方式得出,消费者就不必费力思索、尝试。“更简单的方式”,或基于阿里级别的超级大数据(目前还没有准确到这一程度),或基于消费者信赖、仰慕的人,或基于垂直于消费者的公司(主要是其专业产品团队)。
目前来看,无人值守主要依赖大数据和专业团队简化决策,而有好东西等社群电商则依赖社群领袖和专业团队。对于规模较小的公司来说,大数据现阶段尚属梦呓,或可尝试社群电商之路。
2、单客户管理
其次,是从追求销量的流量思维,到追求ARPU的价值思维。在传统电商的流量思维中,消费者不是具体的人,而是被乘上一个转化率的数字。因此,粘性低、流失快,消费者纷纷变得“价格敏感”就再正常不过。
简而言之,传统电商对消费者需求挖掘程度不够,产品不能跟上消费者的意识,也就难以驱动复购——除了靠打折。如果一家公司、一个品牌,对一个消费者卖出的第一个产品就能令他觉得好,而第二次卖出会令他觉得更好,这一问题就不存在了。本质上还是产品迭代的问题。
这一方面,有好东西等社群电商同样通过与消费者近距离的接触,实现了意见的快速传达,从而能够以月为频率地改善产品质量,并达到月均5.5单/人的平均购买单量,实属佳绩。
不过,单客户管理方面,更具代表性的可能是那些更执着于单品升级,甚至仅靠个位数产品就打出一片天的新兴国内品牌,比如Honeymate美则。
Honeymate起初可以说是纯靠做卫生巾发迹,但这样的一家小公司却把卫生巾的质量提升到了令人惊喜的程度。质量这个词不能笼统理解为“性能”,事实上,从材质到裁剪,从包装到文案,Honeymate都极大不同于传统的廉价卫生巾。
这样一家稍微有点贵的卫生巾小品牌,第一个把卫生巾做成了礼盒,也逐渐从小规模的线上电商,进入到线下超市(AEON永旺),侵入了传统卫生巾品牌的战场。不走流量逻辑,没钱满屏打广告,也缺少各地线下渠道,如果不是依靠深挖粉丝的ARPU,Honeymate显然没可能走到现在。
Honeymate后来又陆续推出了不同的卫生巾款式,以及红糖礼盒和花草茶,无须解释也能看得出他们专走年轻女性的周期护理——这与有好东西的“一线城市家庭女主人”的思路类似,都是瞄准一个人群生成品牌概念。这就要谈到新零售的第三个内在逻辑:
3、垂直人群
再次,就是从垂直品类向垂直人群转变。社群电商和Honeymate这种围绕少数人群的品牌都是典型案例。
简而言之,垂直品类本来是传统电商用来方便消费者的设置,但最后本质上还是方便了电商自己。电商自身的专业团队确实可以在一个品类上水平了得,但越来越细分的类别、越来越多的SKU最终还是增加了消费者的决策难度。
相比之下,垂直人群的思路能让消费者更加“一站式”地购物。围绕某些有特质的人群,听取其方方面面的需求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凝练成典型的“有特质的需求”,然后挑选最符合该需求的产品进行售卖。
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过程也许是漫长的,甚至是永续的。数字化的消费者可能只会随时代发生剧变,而具体的人的需求的变化,一定快速且细微。因此,不管是“陪伴用户成长”,还是“与时俱进选择用户”,都需要不断地收集反馈,不断地迭代产品。
当用户不管怎么百变、怎么刁难,电商都能知疼着热,最先体察需求时,电商本身就成了消费者不可替代的不二之选。垂直人群的运营方式,令电商细腻化、人格化,而新时代的品牌也正由此形成。
重回零售的“场”
除去上述特点,新零售与传统电商相比,有一个返璞归真的特点——重视“场”的存在。
简而言之,零售是人、货、场的结合。人和货都容易理解,而场其实就是发生交易的场所。
与传统电商相比,便利店、超市等更加古老的模式反而更在意场的设置,而场的差异也会带来极为不同的效果——我们绝不会认为沃尔玛和物美是一种超市,也不会认为好邻居可以代替7-11。
在传统电商中,场其实也非常重要。我们现在很少看到产品做得烂的电商,因为相应产品经历了太多考验,总体而言平均水平已经非常高了,没有哪家存在压倒性的优势。但在新零售的领域,场正在以不同的形式,起着不同以往的作用。
如果我们将前几年的微商视为新零售的一种,那么在微商的早期时代,“场”是稚嫩的,或者说错误的。一方面,朋友圈并非一个适合交易的场所,信息繁杂,且很难保证传达;一方面,场中停留的非目标用户太多,这使得朋友圈卖货效率低下并且招人厌烦。
而微商升级,比如微店等模式出现之后,场比起朋友圈甚至还要退步了。微店的页面几乎被传统电商精雕细琢的产品完爆,本身过于简陋,难以承担场的任务。这些任务包括但不限于筛选用户、提升体验、促进消费、收集信息等。
相比之下,如今新鲜、一目了然、高效、安全的无人便利店,或者目的性强、易于优化、氛围浓厚的微信社群,都在场的设置上有了自己的选择。这些选择不同于传统电商,但也有其独到的意义。可以说,没有新的场,就没有新零售的基本逻辑。没有新零售逻辑的指导,便利店也只是便利店,微信群也只是微信群而已。
总而言之,不管是发现式、高ARPU还是垂直人群,新零售逻辑的本质都是更把用户当“人”,更加注重用户独到的需求。因此,即便拿无人便利店来说,如果用“无人”来概括其特点,就未免太注重表象了。
以上由物联传媒转载,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浅谈移动端电商产品的购物车设计逻辑
先来说说购物车的起源,起初的购物车存在于线下商超的购物场景中,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用户购物过程的便利盯晌性和客单价,达到优化用户体验和促销的目的。而在之前电商行业是没有购物车这个概念的,主要原因有:
1、电商发展初期,SKU数量较少,而用户需求一般来讲是一个恒定量,这种情况下,较少的SKU无法起到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和带动用户需求提升的作用。
2、电商发展初期,由于对新液则卖生事物信任感的缺失,网购人数及频率较少,客单量也较少,用户倾向于立即购买。
3、电商初期无法解决合并支付带来的拆单后货款的分配问题等(主要表现在平台型电商)
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目前,各大电商平台都已经引入了购物车这个概念。
我们首先看下移动端电商产品中购物车的作用。
·收藏
对于用户来讲,购物车首先发挥的是收藏的作用,相对于[收藏夹]来说,购物车在收藏属性上应该是一个“弱收藏强购买属性”(购物过程中有比较强烈的购买倾向),而收藏夹则是一个“强收藏弱购买属性”(比如我看重一款鞋子,但这款鞋子没有适合我的尺码,所以我不能加入购物车(加入购物车需要填写尺码)只有收藏下来等到有合适尺码再来买)。因此,购物车展示的商品以SKU形式显示,而收藏夹以SPU显示。
·筛选
由收藏带来的筛选,对于用户来讲,在面对海量的商品资源的情况下,对意向的商品加入购物车,利于快捷的对不同商品的横向对比,提高用户购物决策的效率。
·凑单
凑单下包含两种情况,一是用户本身需求较多,需要一次性支付,提高购物效率;另一方面是一个随机性的购物需求的增加(冲动消费),这个主要是基于商品优惠活动的影响(主要指范围促销,比如满减,满赠,满返等)。
对于产品方来讲,促销是购物车的主要目的,而促销一般包括两种类型:单品促销和范围促销。
单品促销是指对单个商品的优惠促销活动,比如打折,赠品等;这种促销一般在单个商品详情页用户即可得知最终的优惠情况,购物车只是作为一个补充说明。
范围促销是指多多个商品的优惠促销活动,比如满减、满赠、满返;而这种促销一般由于门槛较高(比如满100减10,满500返100等),一方面商品单价往往不能cover所有的优惠另一方面单个商品详情页只指出优惠规则,因此在单个商品详情页用户并不能明确最终的优惠情况,需要购物车做一个合并最终得出优惠情况。
而以上两种促销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客单价,以提升销售额。
前面讲到,购物车对于用户来讲最重要的是收藏作用,因此用户放在购物车的商品就可以作为用户的“个性化数据之一”,产品可以根据该数据对用户做个性化推荐。因此,一般在购物车的下方,都会有“看了又看”“大家都在看”这样的推荐。而在此值得说的是,前者是基于用户的个性化数据做的推荐(也就是用户有收藏、加入购物车等行为);而后者是在未掌握用户个性化数据下做的推荐,这种推荐一般来源于商品的热度(大家都在看,都收藏或加入购物车);运营需求(商品上新;库存紧张等)。
从用户在电商平台的使用流程来看:打开App——选择意向商品——加入购物车——下单——支付——完成。那么闹逗在这一过程中,下单环节是一定需要获取用户的详细数据(姓名、收货地等),产品需要明白是哪一个用户下的单,以匹配唯一的订单。而在这前一步,也就是加入购物车环节,是否需要用户登陆后才可使用尼?
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不同产品的方法是不一样的:目前主流的电商产品中,除了天猫、淘宝将“登陆”前置的购物车之前,其他的比如京东、苏宁、亚马逊、国美等都将“登陆”后置的用户下单之前,加入购物车之后。那么很显然,后者的用户体验会更佳,因为这时候用户已经有明确且强购物意愿了(可能阿里财大气粗,非要将此环节前置到加入购物车之前)。
那么在这一环节设计上,因为购物车要匹配用户的信息实现购物车的唯一性,因此需要明白的有两点。
第一、用户在无登录状态下加入的购物车和用户登陆后的购物车是两个概念:前者是离线购物车,其匹配的用户信息是设备ID信息,设备ID信息的唯一性带来购物车的唯一性;而后者的购物车属于在线购物车,匹配的是用户的注册登录信息,注册登录信息的唯一性带来在线购物车的唯一性,因此需要用户进行登录。而考虑到用户设备的作弊、更换与丢失等风险,因此,在下单环节需要将离线购物车切换到在线购物车,以获取安全、真实的用户注册登录信息来匹配唯一的订单。(插个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户使用设备ID来直接下单购买,是不是具有可行性?恳求指导..)
第二、也就是用户进入下单环节前,需要从离线购物车切换到在线购物车,这时候要同步的有两个:
1)离线购物车的商品同步到在线购物车(否则用户很懵逼)。
2)PC端在线购物车的商品同步到移动端在线购物购物车。
基于用户和产品的需求,在购物车页面的设计上,主要包括两大部分:购物车商品信息流和个性化推荐商品信息流。
由于购物车的商品以SKU形式展示,这就带来的因库存变化、价格调整及促销信息调整等带来的SKU的变化,从而会对用户购买意愿产生影响,那么这方面是怎么解决的尼?
在电商产品中,库存和购物车分别是两个单独的系统存在的。
一方面不同的SKU分布在不同的仓库(天猫或淘宝中的店铺)中,因此购物车需要从库存系统调取SKU所属的仓库信息(天猫或淘宝中的店铺)已备后续的拆单支付。
另一方面购物车中SKU的变化受到库存的影响,因此购物车中SKU需要关联到库存系统。这样以来,在电商前端有三种情况:
1)当可售库存>某个阈值X,前端显示库存充足或者不进行显示。
2)当0<可售库存<某个阈值X,前端显示库存紧张,提高用户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利于促进转化率的提升。
3)当可售库存=0,前端将所属商品灰置,并提示用户商品已下架。
当然以上是理想化状态,库存的变化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到何时锁库存以及库存类型(逻辑库存、实时库存、调配库存等)。
同样在电商产品中,促销系统和购物车分别是两个单独的系统存在的,购物车系统可以调用促销系统数据。当用户增删商品数量,商品类型,促销系统会经过计算将其满足的最大优惠反馈到前端,带来最终价格的变化;此外,对于单个商品而言,当出现价格下降时,会在前端显示“已下降XX”,进而促进用户的购买欲望,提高转化率。
3、什么是电商的逻辑思维
指将思维内容联结、组织在一起的方式或形式。
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它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
(3)电商的新逻辑扩展资料
逻辑思维要遵循逻辑规律,这主要是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违背这些规律,思维就会发生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形而上学等逻辑错误,认识就是混乱和错误的
逻辑思维有经验型与理论型两种类型。
前者是在实践活动中的基础上,以实际经验为依据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如工人、农民运用生产经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多属于这种类型。
后者是以理论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概念、原理、定律、公式等进行判断和推理。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的思维多属于这种类型。经验型的思维由于常常局限于狭隘的经验,因而其抽象水平较低。
4、电商运营的思维方式有哪些
【1】消费升级的新思维,了解电商运营新思路
以前的商家都追求“物美价廉”仿肆的概念,但是从2018年开始到现在,消费新升级的概念和思维就告诉商家们,备裂轿数据显示,目前消费者更注重的是品质、售后、商品正规渠道,等这一系列的保障。所以消费新升级就意味着价格战,已经不是很好的路线。我们必须做好店铺产品的:品质、售后服务、正品,才可以良性发展。
对于运营思路,我们从产品出发,给到大家几个建议:
1、基于目前的市场和人群关系,大家有没发现每个人的收入越高的同时,时间反而变得更加重要了,时间重要的时候,那些:洗碗机、高铁、电动牙刷,这一系列的东西显得很有价格,因为可以让时间紧迫的大家都省下重要的时间,时间越来越值钱,我们可以从时间价值上去开发自己的产品,也是一个很不错的路线。
2、以前人们只要能吃饱肚子不管什么地方都可以,但是现在吃东西是看体验,而不是看东西好不好吃。住酒店也一样,是看体验而不是为了睡觉。其实人的生活品质越高,代表着对产品的消费升级也存在一定的要求,所以体验是多么的重要。
3、对于服务,是每个店铺都必须做到位的地方。因为服务代表着DSR、也代表着售后,更重要的是决定消费者在你店铺转化率的核心。如没有很好的售后保障,如何让消费者买单呢?这个是远古以来都不变的道理。
【2】无线端客户行为的新思维,了解消费者在无线端是怎么样操作的
1、读懂你的消费人群
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我们要第一时间读懂。
日常兴趣:喜欢的是穿着打扮、美容、美食、电影、追星八卦
影视爱好:浪漫、搞笑、恐怖、情色
价值观:产品的口碑、图片和视觉的阐述、客观还是理智
社交兴趣:喜欢找到共鸣、喜欢欢乐搞笑、89%喜欢发朋友圈自拍
内心诉求:喜欢被照顾、被关心、追求完美主义、优质条件
产品诉求:体现性感、搭配单品、买内衣的人65%会考虑到伴侣;性感内衣能为自己带来欢乐。
读懂消费人群的意向结合自己产品的优势,能够给店铺做出更好的无线端内容营销计划。提高点击权重,更能有与消费者连成一线。
2、个性化展现(千人千面)的用途理解与应对方法
对于消费者的手机型号、以及IP的习惯性,系统给出了不同的位置展现给不同的人群,所以我们必须要理解到目前的一个玩法和如何展现给到我们的精准的消费者。
1)访客精准度分析:生意参谋-流量-访客分析-访客分布,可以看到进店人群的精准品牌度高低,我们从这些人群中去分析后,可以通过直通车精选人群去拉升自己店铺更好的展现,形成标签。
2)猜你喜欢,源肆一猜为三:之前就只有一个首页,现在分为一个首页、一个购物中的人群、一个购物后的人群。我们到了这里,就知道为什么要改版,改版的原因很大部分在于系统希望我们更好的去抓住自己的产品优势去做,我们应该投放到正在选择的人群,还是说可以回购的人群,还是说首页中去抓取自己的人群。这些都是新玩法,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先了解我们的产品,再去分析无线端消费者的人群,进行投放!
【3】场景化营销的新思维,最简单的方法做场景化营销主图和详情页
场景化营销有着3个特点:
1)随机性,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可能发生在你刷朋友圈时,也可能发生在你浏览网页、接收短信、邮件时。
2)不相关性,毫无关联的场景下也会产生。
比如你和某个朋友聊天,聊得是孩子,可想到了家里锅坏了,然后再聊到某款厨房产品,并最后产生了交易。聊天话题本身和厨房用品没有多大关联。
3)多样性,一个用户会有不同场景需求,一个场景也会连接不同的用户。
【4】内容营销的新思维,有的放矢才是明智之举
内容营销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内容营销的话是通过文字、短视频、直播、搭配、清单问答以及带有主题内容的活动,通过展现的内容吸引分析的点击,都可以说是内容营销。
我们就说下主要的几个内容渠道的介绍和分布,再来总结到自己店铺上看看自己需要做哪个渠道为准。(因为不同的内容适合不同的店铺,不同的产品)
1)今日头条是通过达人分享的软文、图文,获取在首页板块头条的公域流量。是需要有权限的达人才能发布的,头条这块可以在V人物上寻求达人合作。
2)有好货:是以图文、短视频方面去展现的。一般你找的达人会影响到后期的一个展现效果。视频30s以内,图片清晰,是最好让系统收录抓取的。
3)必买清单:针对店铺多个产品及多数都针对中高端的产品,这块也是达人合作板块。
4)猜你喜欢:公域流量,且每个人都喜欢的版块,可以通过直通车、钻展,是最快速获取到这一类的展现。猜你喜欢上也是有包括搜索的,如何出现在猜你喜欢的话,学问有非常多,这里就不针对主要说,可交流。
【5】粉丝运营的新思维,学会加分析的底层逻辑,社群电商操作
1)粉丝维护的方式:
站内的工具包括:粉丝群、微头条、直播、互动维护。
站外的工具包括:抖音、快手、某信、某博、朋友圈
不管我们用哪一个工具去维护,首先要令到消费者有共鸣,建立起信任。产品研发上也是有大部分功夫的,如果产品不行的话,你再怎么龚共鸣消费者也是不喜欢,那么只会令到粉丝变成僵尸粉。
2)粉丝自运营,推荐大家可以关注微头条
微头条虽然是属于私域流量,但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维护粉丝,想好做好微淘,我们必须做出一个工作的安排,一周的内容工作表,开展怎么样的互动、长图文、渠道内容活动的制作、每天发布的数量、发布的时间、发布的内容。
工作的核心就是做出买家感兴趣的内容,让买家看到更有兴趣去了解,甚至在空余时间可以想起你,提高客户的粘度,加深印象,最终产生第二次销售与成交。创造营销价值,才能更好解决内容的问题。
5、当互联网“拼上”数字农业,电商逻辑正在发生变化
经济观察网 陈白/文 中国互联网公司正在集体角逐一个古老而全新的赛道:农业。这一赛道究竟有多重要?拼多多CEO陈磊说,农产品上行是拼多多的创立根基和战略核心。
这样的表述并不多见,在电商江湖里,打破电商“终局时代”的逆袭者拼多多的成功之道通常被认为是社交电商模式和五环外市场的创新潜力释放。
在全国政协最近召开的“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座谈会上,作为惟一的企业代表,拼多多CEO陈磊在会上表示,“农业的数字化水平滞后,农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标准化、产销信息不对称等是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主因。” 他表示,拼多多未来将全力投身对传统农业的数字化改造。
不止是电商新贵拼多多,老玩家们也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赛道的巨大价值:阿里在2019年下旬迅速成立了数字农业部,京东10月15日宣布将未来三年将发力智慧农业,此前还与上市公司富邦股份共建数字农业研究中心。
为了寻找用户、打开市场而进行的上山下乡“刷墙”,是上一个世代电商将工业品销往农村市场的“下行”打法;而今天的农村电商,陈磊所指出的“农产品上行”,某种程度上甚至意味着未来电商的想象空间所在。
现阶段的电商竞争,已经远远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条供应模亏链和产业链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龙头电商作为商品流通环节中的主导者,在改造供应链的基础上,未来电商所要完成零售业的变革已经不再是在平台前端,而是如何“上行”、激活产业链最上游。旦郑神
但是,与美国的标准化、工业化的农业不同,中国的农业生产绝大多数还是分散的小规模耕作;此外,传统线下错综复杂的分销流通结构,大大增加了农产品损耗,农民经常被迫提早收获农产品,或用化学品处理以延长保质期。在整个农业周期中,“种什么,能销售多少以及能卖多少钱”,都面临着很大不确定性。受限于多重因素,小农户如何对接大市场,一直是中国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主要挑战。
这些难题,除了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更要丛兆靠商业创新来寻找破解之道。正如陈磊的表态,拼多多已经做了一些尝试,当下的拼多多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其依托“农地云拼”等组织和技术创新体系,试图改造传统的农产品上行供应链,近日还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颁脱贫攻坚 “组织创新奖”。
但需要看到的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投入大、回报低、周期长、见效慢,行业ROE常年维持在3%左右,这将是一场漫长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巨额投入过程。
除此之外,面对广袤的聚光灯外的农村市场,对于电商来说,真正的挑战不是更“下沉”,而是以往在城市能够快速复制的战略和打法将可能将会全部失效。如何重新架构一套新的零售体系, 探索 新的生产与需求关系,甚至重新定义电商,这是农业数字化改造的时髦概念背后的真正问题所在。
6、电商运营的思维方式有哪些
这是我分享的五款和电商运营有关的思维导图模板,都是通过不同方位对电商做全面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本人总结了很久。
一:关键词选择思维导图
关键词的选择是重中之重,可以围绕用户画像进行展开,该思维导图主要讲述的核心关键词以及长尾关键词需要怎样去选择。并稍微携带点付费广告的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二: 活动策划思维导图
对于活动的策划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在自己店铺中做一些促销性的活动,可以是优惠券或者是抽奖免费送等的优惠活动,即回馈老客户,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吸引新客户,一个优秀的活动还可以给店铺等级带来一些提升,希望思维导图模板可以带来帮助。
三:直通车优化思维导图
直通车优化即是一种按点击付费的效果营销,可以为卖家实现精准推广,给店铺带来人气。直通车优化的重点就是能将一个热门的搜索关键词下载下载,增加点店铺的流量,但是这个是很烧钱的,怎样在花钱的前提下还能保证提升店铺流量呢?分享思维帮你解答。
四:查看实时数据思维导图
在网购时一个产品分为首图,详情页,评价页,问大家,买家秀,主图标题等怎样清晰判断是那一板块为店铺带来了流量,也就是精准查看实时数据,可以利用一些工具辅助操作,希望该模板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五:后台管理思维导图
电商后台管理系统就像人体的骨架,为用户前端的展示和业务逻辑,提供支撑,熟练掌握电商后台中的每一点可以使业务更顺利的进行,希望该思维导图模板可以帮助到大家。
以上模板在迅捷画图网站中可以找到,希望这五款思维导图模板可以让你认识不同的电商运营。
7、自媒体人应如何把握社交电商新逻辑?
社交电商一种新型的电商模式,它主要的创新型在于是基于社交为底层,不像以前的淘宝或是京东。社交电商能做的好,主要是依托移动社交的高速发展,其中以微信为头部。现阶段,真正做的好的(指的规模)的社交电商平台就是拼多多。利用微信的超级流量,去做商业的衍生,利用拼团玩法,迅速获取大量的客户。
那么自媒体人如何把握社交电商呢?首先你得有足够的流扮信皮量,或是说足够多的粉丝,因为你要变现,是要靠人、靠客户的。自媒体人可以先在自己公众号的基础上,再去坦顷做个小程序,因为小程序是可以直接进行产品服务、购买的。后期有一定量的粉丝后,自媒体人在每次发布文章时,都可以插入该小程序,粉丝在阅读文章时厅差,如果有购买意向,可以直接点击进入小程序购买,实现变现。
8、如何管理电商的五个基础逻辑
如何管理电商的五个基础逻辑
流量逻辑
做生意,无论线上线下,都要解决“获取顾客”的问题。凡是能带来顾客的,都可以看作流量。这个渠道能带来多少流量,单个用户的获取成本是多少,是每个生意人都会算的一笔账。
比如你开一家麻辣烫。开在小区里一天需要100元摊位费,能获取50个客户,单个成本2元。开在地铁口呢,可能摊位费1000元,能获取400个用户,单个成本2.5元。
作为摊主,你可以选择开100个小区摊位,充分利用低成本流量。也可以选择在地铁口搞个大摊位,多搞些串的种类和饮品,提升单个用户收益,充分利用高成本流量。
流量逻辑包含三个基本的规则:
趋势红利
越早进入一个渠道,成本就越低。2010年开淘宝店,赚钱比较容易。2012年再开,你可能得开个淘宝直通车、买点竞价排名。随着卖家越来越多,淘宝的流量越来越贵,最终会上升到和线下一样的成本。所以淘宝并不便宜,便宜的只是淘宝刚兴起时的趋势红利。
前两天陌陌的人说,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流量真心贵,而且必须得买了。2017年他们必须要投钱去购买各家应用市场的头部排名,才能拿到流量,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移动端的流量越来越贵,用户越来越难以获取。实际上,用户并不便宜,只是智能手机刚兴起的时候,用户的在线时间突然得到了一个极大的释放。便宜的,只是移动端兴起时的趋势红利。
生意规模的边界
同一个渠道,想获取更大的量级,成本一定会升高。
CAC指的是你每获取一个用户的成本。LTV指用户生命周期内为你贡献的利润。只要一家公司的CAC﹤LTV,就可以继续扩大生意,直到两者相等。换句话说:生意的边界,就是CAC=LTV。而且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CAC一定会越来越高。
比如你卖榴。你如果自己写软文,在朋友圈发广告,CAC=0,但每天只能卖2个。想多卖一点?可以考虑做个公众号,找水果店帮忙吸粉,可能变成CAC=3,每天卖50个。继续扩大,只能去投广点通了,CAC=20了,每天能卖1000个。还想扩大,那就增加粉丝通投放的量级,每天烧个几十万,你 会发现终于成本上升到了榴的利润覆盖不了的地步,这就是你生意的边界。
公司规模也存在着类似的边界,公司规模的边界是管理成本=外包成本。也就是如果外包比自己招人省钱,公司就没必要继续扩大规模。现在公司的规模正在变得越来越小,就是因为工具越来越完善,外包协作越来越容易。
总有便宜的渠道
越是只适合你的,就越便宜。由于不同产品的产品逻辑、用户属性都有着很大区别,有些渠道会仅适用于你的产品,由于缺乏竞争者,流量的价格就会相对便宜。
很多手游上线的时候,会联系游戏公会,通过送福利包的形式推广产品,其他的App就没法走这条路,那这样的CAC一定是相对便宜的。
只有莆田系,才舍得几百块一个点击地买流量,因为LTV实在是高。假设200元一个点击,100个点击换取1个就医患者,这个人就要为流量成本买单2万元。所以莆田系就算治得好病也别去。
成本逻辑
任何产品都有成本。
成本有多重构成,比如一部iPhone,研发、制造、零售商、物流、服务(客服/保修)、营销,都是成本。每次iPhone上市,都会有很多人转《一个iPhone的造价仅XX美元》的文章,其实没什么意义。须知经过这么多年的商业发展,在各方面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个商品的售价和定倍率都是相对稳定的,也是合理的。
但互联网的到来,改变了很多商品的成本逻辑,主要是从两个方面。
互联网改变了成本结构
一件商品的成本构成是很复杂的,制造成本仅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互联网的实质是连接,直接连接厂商和用户,省去中间的多次物流成本、经销商扣点、营销成本和广告费用,商品就能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用户获得更多实惠,厂商也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互联网产品的边际成本为0
所谓边际成本,指的是每多生产或者多销售一个商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
京东每年都亏损,为什么大家还是很看好它?因为到一定的规模时,每多上架一个商品的成本接近0,这时候,京东怎么做都是赚钱的。而超市就不行,上架商品要占货架,要消耗租金,要人工来理货,成本无法降低到0。
定价逻辑
一款商品做出来了,如何定价呢?
销售额=单价×销售量。那么定价就有两种倾向:高单价高毛利,或者低单价大量销售。
一般情况下,越是满足感情需求的,放在感性心理账户的商品,越会选择高单价。极端的情况是奢侈品,比如机械表,走得没有电子表准,性能也不如电子表,但造价高,有机械之美,有所谓的“工匠精神”,定价极高。买机械表的人,买的不是一块表,而是一种符号,成功男士的'符号。
而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由于价格弹性较低,基本就只能走低单价的路了。前几年凡客诚品想试试高溢价卖衬衣、裤子什么的,看看这两年的热度你就知道,不太靠谱。
风险逻辑
做生意就肯定有风险。有些商业模式就会通过购买风险的方式获取利润。
比如茅台酒,经销商为什么能赚那么多?因为经销商承担了库存的风险。厂家不知道生产多少是最合适的,而大量库存导致的资金链断裂是非常致命的。总代理呢,就把所有的货都包过来:“你的库存风险我包啦!但你得给我便宜的价钱才行。”之后总代再将商品逐步地销售出去。
注意:总代既然承担了风险,就不会只赚不赔!如果商品销路不好,总代就要降价倾销,是要赔钱的。那么总代这门生意的实质,就是对未来风险的判断。他判定商品的销路会好,是他做生意的前提。
风险买卖在商业中非常常见。自如的三年不涨价,天猫的7天无理由退换,各类保险公司,各种基金、贷款,本质都是在做风险买卖的生意。
规则漏洞
如果刷过单,你就会知道这世上专门有一类人靠着商业逻辑的漏洞赚钱。这种人,在线上叫羊毛党,在线下叫黄牛党,本质是一类人。
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例子:
电信公司推出活动,充200返200购物券。200元,换200话费+200购物券很合算,但话费是和账户关联的,没办法流通。有没有办法换成,200元,换200元购物券+200元购物券呢?
有!再找一个人做等量置换就可以了。
A给B200元,B去营业厅,把这200元充到A账户里,自己又掏200充到A账户。此时A得到了400元话费,B得到了400元购物券!
这时候就简单了,比如你所在的城市有3所大学,每所大学5000学生,找一帮学生帮忙,打一个“充200赠200”的条幅,每搞到一个用户就奖励他们20元。假设每所大学能获取2000个用户,那么3所大学总共能获取6000个用户。每个用户,你都帮忙充值200,套取400元购物券,你就获得了240万购物券,九折变现,再去掉给学生的分成奖励,净赚84万,简直可怕……
前两年O2O大火的时候,有多少推广的钱,是烧给了这些羊毛党?我相信真实的数字是很惊人的。大量的用户补贴被羊毛党套利获取,十几台手机,一家线下门店,每个月套利几万元乃至十几万元的黄牛,大有人在。
流量便宜的时候,怎么做都有得赚。流量昂贵的时候,就要回归商业的本质。如何提升流量使用效率,优化成本结构,采取合理定价策略,灵活处理风险,避免规则漏洞,这些都是电商从业者要修炼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