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电商杀死了实体经济吗?
其实自从淘宝所代表的电子商务异军突起之后,中文互联网上就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
“ 电子商务的出现杀死了实体店,摧毁了小市民经济,形成了互联网巨头垄断 ”
皮总一开始也是持有这个观点的,但是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盲目地带着观点和结论去寻找证据,现在的互联网上为什么杠精很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 人是一种带有主观特性的生物。
皮总住在武汉,这几年汉口周边步行街,大型商场的门店,确实冷清了很多,而且很多都是旺铺招租的情况。也就是餐饮业比较坚挺,服装店关门的最多。
但是我依然认为 不是电商杀死了实体店,真正的凶手是高杠杆的房地产 。
换句话说,你只要认定了一件事,你的潜意识就会偏向你的看法,以至于之后的生活里会不断强化这个主观看法,并为之寻找说得通的注解。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是电商杀死了实体经济吗?还是说,只有中国有这个现象呢?
看看隔壁的发达国家日本,日本的雅虎就是最早做电子商务的那一批互联网企业,日本的实体店怎么样?日本的实体店碾压网店!
再看看太平洋那边的世界霸主美国,美国的亚马逊可是电子商务的鼻祖了,就这样,全年的营业额甚至没有中国双十一单日的营业额加起来多,而且纽约的大型商场,百货店,大超市的业绩都连年增长,美国的网店和实体店都活很好。
为啥单单就中国一直有一种声音,一种疑问,一个命题——电商杀死了实体经济,网店干死了实体店?
皮总在2017年中美贸易战之前,有一点点思路,但是看得不清晰,现在2022年了,我终于理清了思路,就来给大家好好讲讲这个问题。
一.中间商改变了,生产结构和贸易关系也变了
首先,皮总要给大家讲清楚,网购和电商, 改变的是生产结构和贸易关系,它并不是增加生产力,它只是在用压缩中间贸易环节的方式,提高了商品流通的效率。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中国的制造业很强,做得很大,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是电商没出现之前,原来大家就只能通过厂家-省级代理-市级分销商-实体店-消费者等环节,经过这么多贸易环节,再产生了十几层的贸易关系后,最终,你买到了中国的工厂生产的商品。
电子商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生产关系,就以拼多多为例子,拼多多是典型的工厂店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上,为什么拼多多要让你去转发拼单?就是因为他这个平台要整合订单给工厂,工厂才能开工生产,否则没有规模或者规模很小,工厂开工就会亏损。
工厂-电商-消费者,这就是新的生产结构,也是新的贸易关系,中间商的成本被拿掉了,所以消费者拿到商品的价格就大大降低了。
在1990-2010年,这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里,大家可能没有什么具体的观念,不知道做一个中间商有多么的赚钱吧,即使是最低一级的小商店或者一个小片区的饮料代理,每年他们的收入都是十几倍于当地平均工资的。
因为那个时候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发达,而互联网的普及大大消除了信息差。
为什么中间商敢于赚取大额的差价呢?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贸易关系每传递一层所造成的信息垄断,就会产生一次利润,而这些利润最终就会平摊到全国14亿消费者头上。
这可不是皮总瞎编的,凯恩斯在 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这个理论,后世消费经济学的华裔经济学家黄有光进一步加强了这个信息差产生差价的体系。
你在城市中心万达的专卖店里买一件普普通通的白衬衣,可能需要200-300元,可是当你来到珠海服装加工厂旁边的工厂店购买,人家就卖50元不到,中间商的利润是生产成本的4-6倍,某些大牌还不止这个溢价。
之前全国的消费者只能依靠实体店消费的时代,加上信息传递的闭塞和滞后,当然商品的价格很贵,但是互联网一旦普及了,加上电子商务的出现,一切就改变了。
生产结构变得空前的简单,互联网电商平台将所有之前的中间商的利润全部砍掉了,自己收取一部分,其他的部分几乎就是让利给消费者。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扶持的就是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经济,也就是制造业,中国生产的一般消费品(指的是诸如衣服等 扣除食品和服务之外的其它消费品 )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第一年,就已经占到了全世界一般消费品生产总量的67%,而我们的国内市场是消费不了这么多的商品的,所以那个时候靠出口。
但是中国的生产是过剩的,当世界经济出现系统性,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还能依靠谁去解决中国的生产过剩呢?2008-2010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教训,但是也是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24个部委一起出面,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发展。
消费的最终目的是让经济循环起来。
而当时的中国,由于中间商和实体店太多了,他们在这个贸易关系的环节上吸血获利太容易了,所有造成中国普通消费者的消费成本是高昂的,也造成了中国人的消费意愿普遍是较低的,最终造成了我们国家的内循环迟迟无法走上正轨。
皮总记得很清楚,我的父亲是大学副教授,母亲是武钢的,当时的家庭虽然不太有钱,但是也是妥妥的中产往上,就这,我们家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去国贸买新衣服,生活开支都很节俭,牙膏皮都要挤到不能再挤的那种干净才扔,毛巾也要用的很旧才扔。
不是因为我们想生活的节俭,是那个时候的东西就是贵,和收入水平完全不配套的贵。
中间商赚差价,就是这么狠。
二.国民经济之殇
那么当时我们国家每年GDP两位数的增速到底怎么来的?
皮总在《中国的工业化之路》这个系列里面讲得很清楚,一个国家要发展经济,生产,投资和消费,这三者是一个闭环。
我们国家的生产由于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加上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还有工业化进程,所以生产这一端没有问题,甚至是长期处于生产过剩的状态,而中国的消费方面,国内的内部消费跟不上,只能大规模出口换汇,可是每年世界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有限啊,经济发展不能光靠外国进口中国的商品。
所以中国的政府投资一直都是占我们国家财政预算30-40%左右的,经济数据差的年份甚至要投入50-70%来拉动,这些资金全部进入了高速公路,高铁,通讯等等基建类的领域,顺带推高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
土地出让金,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这也是一个闭环,为什么2021年很多地方政府出台了房价的限跌令,就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全年土地拍卖基本上都流拍了,地价的价格太高了,而如今的房地产由于国家在挤水分,没有之前那样的高红利,前有恒大危机,所以房企不敢接手地皮,甚至还想降价出售回笼资金。
地方政府当然不愿意,你一降价,我的土地出让金怎么办?所以限制房价下跌。
为什么中国的实体店干不下去,其实我们国家的实体店的成本很多都是高房租造成的,很多的实体店店主辛辛苦苦,全年无休,到头来都是给房东赚钱去了。
基建和房地产推高的地价和房价,必然会传导到商铺的价格和房租上,原本电商出现之前,这些店主和个体工商户还可以通过赚大额差价的形式,赚取利润,抵消高房租。
可是随着国家层面开始大力扶持电商产业,中国人也接受了物美价廉的网购,形成了网购的习惯以后,实体店的日子就非常难过了。
但是这个从国家投资拉动型+外向出口型的经济模式,转变为内需消费型的经济模式,必然需要调整时间,也就是新闻里面常说的“软着陆”,这个时期房价依然需要维持在高位,保证中国的国民经济整体平稳向好,同时加快内循环的建立,建立起如同美国一样的内需消费型的市场经济。
中国人均的消费额的增长是比较缓慢的,而且这一部分的钱,原来100%都流入了实体店,现在可能有50%或者以上都是网购了。
而那些原来凭借高收益赚钱,做中间商赚钱的实体店们,他们的利润必然下降,下降到无法维持高额的店租之后,他们只能降价,当降价还不能维持收支平衡的时候,就会出现大量的关店,而实体店的关门不是指这些店主不干了,他们很多人都转型到了开网店。
所以电子商务的雪球越滚越大,各个网购平台上面,商品的利润越来越低,价格也越来越低了,以至于很多网店完全就是靠走量,每一单只赚0.5-1元的利润。
那么很多人就会问了,为啥房东不降租金呢?
皮总一开始也没想明白,后来联系到政府出台的限跌令,我顿悟了,房东也不傻啊,你今年降1000元/月的租金,明年就可能继续降,房东买个商铺,他可不是慈善家,他是要回本的,他是要盈利的,大量的资金进入购买的商铺,房东要保证收益的,否则买商铺的贷款怎么还,降价了自己还要倒贴。
所以目前大环境和小环境来看,实体店都是陷入了死局,除了高端店,餐饮行业等等服务业的实体店,其他可以从网上购买的商品,实体店由于高房租和高人工的拖累,都是无法和网店抗衡的。
日本是因为经济硬着陆了,房地产崩溃了,所以日本的实体店房租很低的,低到可以和网店的物流成本持平,消费者一看,网店的服务没有实体店好,价格也没有优势,还不如去实体店购物呢,所以在日本,实体店干死了网店。
其实也是中国近20年里,大力投入网络通信,基建物流等等领域,让我们国家的快递成本和上网的成本都远远低于美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
皮总在日本和美国都寄过他们的国内快递,速度差不多都在1-2周左右(有快的,但是要加钱),而且价格不便宜,日本平邮的价格是500g/700日元左右,美国则是首磅8美元起,相对于国内的极兔将每单快递价拉低到0.8元的水平,你就会觉得中国的物流和人力成本是真的低。
所以国家无意中投资的大基建,催生了中国的网购市场规模几倍于世界其他经济体,同样,造成了中国的实体行业确实大量消失了。
很多新闻和报道,甚至是国内经济学研究,都将这一现象称为——中国的国民经济之殇。
但是从来就没有人告诉你,这些实体店已经吃了近20年的信息差带来的红利了,中间商个个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只不过让他们降价,他们就受不了,那当年何必入行呢?还不是想赚这个快钱和热钱。
三.电商只不过是一种新零售方式
皮总并不是在帮电子商务和网购说话和站台。
先搞清楚,互联网电商的出现并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名词,电商并没有增加生产力,他只是改变了生产关系,很多人会疑惑,那高 科技 机器代替人是 历史 的必然,那更加先进的电商怎么会没有增加生产力呢?
科学技术的作用是使人的单位生产效率提高,创造出的财富增加,原来的一个工人一天只能生产5件产品,有了机器和流水线作业的帮助,可以生产100件,资本家可以用规模效应使得成本下降,从而使得更多的产品进入市场,这就是大工厂替代小手工业者的作坊,是先进的生产力替代落后的生产力。
在研究工业的著作里,将产业工人会向产业上游流动的现象称为先进生产力的替代,最终就是完全不需要工人的参与,完全依赖机器,形成最终生产力永久替代。
汽车 替代了马车,短时间看马车夫和造马车的手工业者失业了,但是制造 汽车 却需要成千上万的失业者进到了工厂生产 汽车 零件。
而 汽车 制造业需要几十上百个行业的合作(冶金工业、橡胶制造业、石化产业、电池制造、皮革制造、电子芯片等)这几百个行业又能带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产业工人的就业。
但是网购的兴起和电子商务不是这样,皮总一直在强调,改变的只是生产结构和贸易关系,整个环节没有创造新的财富,开网店同样要给电商平台大量的推送费和运营费,只不过比实体店的店租低很多,商品的价格下降,让更多消费者敢于消费了, 消费的最终目的是让经济循环起来。
国家为什么扶持以电商为代表的网络经济,根本目的就是要降低商品的终端价格,要让过剩的生产端,被消费端给消化掉,而不是寄希望于外界,寄希望于出口,但是始终要记住,电商并没有创造任何的新的财富,他们只是建立一个平台,沟通厂家和消费者而已。
对于没有任何产业优势的城市及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来说,电商的出现并不全是好事,本地人赚的钱本来就在本地的消费,是会实打实的带动实体店的就业,结果网购普及了,除了非常小部分的配送员之外,所有本地人的钱其实是向外流出的,长远来看是亏的,本地银行的存款越来越少,本地实体减少于是就业减少,地方政府的税收下降,工商业的增值税也收不起来,接着收入减少恶性循环。
例如东北的鹤岗,到最后鹤岗甚至连公务员招聘都无法开展,因为地方政府没有钱了,原本还可以依靠土地出让金,收一波地价的地产红利,可是鹤岗当地的房地产已经崩溃了,实体经济再被掏空,这个城市几乎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电商只不过是一种新零售方式而已。
本质上,就这几年很火的直播带货,都是一种新的零售方式,为了把产品更快更多得卖出去的一种商业手段。电商在效率上和价格上的优势是明显的;同时缺点也非常突出:一是形成自然垄断,加速了 社会 两极分化,二是产品质量无法反馈,劣币驱逐良,冲击制造业根本。
结论
电商巨头将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直接联系起来,导致之前层层盘踞的中间商消失了,但是这一部分的利益却更加集中在某几个电商平台上了,这会加快垄断巨头的产生。
2021年阿里巴巴被反垄断罚了100多亿,是我们国家最大的反垄断罚款,其实就是国家看到了互联网巨头们聚拢财富的速度和规模,比之前没有引入电商,要快太多了。
其实真实数据是互联网经济相关的GDP仅占总量的7.9%。剩下来的在哪里?在线下,在过去十年被互联网狂飙突进掩盖,而价值被严重低估的实体店里。
就是说为什么大型连锁超市不会倒闭?为什么高端品牌的专卖店不会倒闭?为什么大型商业步行街和百货店不会倒闭?
实际上被淘汰的只是无法跟上互联网时代,吃到互联网红利的那些实体店的店主而已,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担忧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国正处于内需消费拉动型经济的转型期,既然是转型的时期,阵痛就是难免的。
2、都说实体是被电商干掉,而电商是被直播干掉,你怎么看是这样吗?
我很喜欢的一家公司,叫《胖东来》,去一次,它就教我知道什么叫标准化和细节,表面看上去是服务好,实际上是强大的团队建设能力,特别是普通店员,如何激发她们的团队荣誉和客户意识,是天底下最难的。胖东来已经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让消费者流连忘返。
这样的胖东来,多少个天猫、京东、拼多多都打不倒它;对于很多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种购物,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了。
很多人都在说实体店的春天到了,被电商压抑的那么久,终于开始爆发了。可谓风水轮流转,今天到实体。前几年电商蓬勃发展,但是实体店遭遇“关店潮”,就有人说是电商冲击了实体,但是优秀的实体企业依然好好的。实际上电商和实体从来不是一对“敌人”,只不过存在方式不同,各有千秋。未来将没有电商和实体的区分,只有跟得上时代和跟不上时代的区分。
中国实体店究竟败给了谁?
现在随便走在一条大街上,十家店铺九家在打折,到处写着“大甩卖”、“大清仓”,“全场特价”,理由多是“合同到期”,“门店转让”“10周年庆”等等。
生意越不好做,商品越得贱卖卖,有个老板吐槽:每个月售2580个包才能存活下来,赚钱的唯一方式就是卖更多的包……于是,各种打折噱头层出不穷,这成了中国实体店的一大特色。
而实际上,实体店的根本问题来自于:老板总只是把实体店当成一种买卖的渠道,没有服务的意识,更没有服务精神,无法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单纯依靠差价赚利润,这种实体店早晚都会必被淘汰。
如果只是一种销售渠道,电商显然是更与时俱进的方式:成本更低(没有房租)、足不出户、比价更方便、款式更多样等等。于是,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实体店是被电商打败的。真的是这样吗?
中国的电商败给了谁?
电商的困境已经三年前就开始了,所有的电商平台都遭遇到了流量瓶颈,利润增长趋于放缓,市场需求几近饱和。而双11的本质其实是先抑制需求再集中式爆发,所以形成了双11当天的消费井喷,数据看起来漂亮而已。
电商虽然没有房租,但是要有线上运营成本,包括广告、活动、人员、客服、快递等等。现在开一家“网店”的成本已经超过实体店房租了,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比如对于有的淘宝店来说,每引来一位顾客的成本大概在80元上下,但是很多商品的售价都不到80元。
究其根本,是电商总把自己当成“比价的工具”,同一个网站去横向比,不同网站就纵向比,于是产品利润越来越薄;而同时依靠流量去获客的成本越来越高,导致线上运营成本不断攀升。
中国的商业正在形成这样一种平衡:电商的运营成本持续攀升,越来越接近“实体店”的房租;而实体店吸引消费者的成本也不断增加,越来越接近“网店”的获客成本;于是双方开始僵持。
究其根本,无论是实体店还是电商,赚钱的根本逻辑没有变,就是这四个字:薄利多销。不求质量只求数量;不要品质只要利润。这就是是中国商业目前最大的通病,但是这条路被我们走到了极致,走绝了。
越过于关注结果,越容易失去结果。
3、为什么在中国电商能“干掉”实体店,而在美国却相反?
随着国内电商的兴起,一大批实体店相继到闭,或者转让出去,如今国内的实体商店确实“不好混”。而在美国。电商亚马逊平台却并没有把美国的实体店干掉,反而在线上、线下都有着各自的发展之路。
对此,业内专家做出回答;中国的人多,美国的人口少,电商若想成功是需要大量人流的参与,倘若参与的人少电商是做不起来的。例如,欧洲各国人口太少,根本不可能发展电商,中国人口多,所以,中国的电商就能发展起来。同时,电商只能搞死一部分行业,比如家电、日用品等可以量化生产的商品,而像餐饮、衣服私人定制、教育培训等行业是基本搞不死的。
而我们认为,近年来实体店的逐步消亡,电商兴起是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并不能将实体商店的关门歇业都归于电商惹的祸,比如,实体店同质化竞争激烈,一条街上服装店、餐饮店、百货店重复得太多,在这种情况下生存就艰难的。此外,近年来高房价导致了高房租,而高房租又使得实体店不堪重负,只能宣布倒闭。
其实,美国的线下实体商店与线上电商能够“和睦共处”的原因有三:首先:美国的资产阶级搞了几百年,已形成强大的实体经济。而且欧美国家民众喜欢逛街购物,并不喜欢网购。在这些人看来,网购商品只看照片就下单,有点太虚,而实体店购物看到的才是真实的商品。所以,在美国像亚马逊这样的电商发展空间有限。而中国电商的兴起,正遇到国内民众收入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提升之际。
再者,国内的电商平台可以造假和售假,就算被发现也没人来管。但是在欧美国家造假和售假的处罚非常严格,只要造假、售假者都会罚到倾家荡产并判重刑,而且在社会上造假和售假者都抬不起头,甚至连家里人也被民众看不起。此外,中国物流人力成本低,电商可以把价格压得很有吸引力。而在美国人工物流成本高。往往是商品不值什么钱,派送费却很高,这也是阻碍了西方国家电商发展的重要原因。
最后,中国之所以电商平台得到迅猛发展,主要是我国电商抓住了互联网金融和网络支付的空白历史机会,迅速成长起来。也就是说,在中国大家在网上购物就直接用微信或支付宝轻松消费就可以了。而在欧美国家,金融服务非常完善,人们主要使用信用卡消费,即使有网络支付方式,也只是信用卡消费的辅助。移动支付发展的迟滞,使得欧美国家的电商发展远不及中国。
平心而论,中国电商只是对部分实体店的衰退起到了影响,其他还有同质化激烈竞争、高房租等因素。而在欧美国家,由于老百姓习惯于逛街购物,所以这些国家的电商一直兴旺不起来。更何况国内电商的兴起,主要是基于售假、造假,以及派送人工成本低等优势挤垮了实体店,更关键的是,由于移支支付的兴起,也使得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电商平台来购物。正是由于中国和欧美国家消费的理念上的差别,才造成中国电商平台能够迅速崛起,欧美国家电商发展比较缓慢。
4、实体行业为什么会受到电商的冲击?
其实,自身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能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这才是实体店能否存活下来的源头,虽然很多人都觉得,在电商行业冲击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实体店是要做不下去了,但是许许多多跟上时代的实体店商家们,用事实告诉我们,实体店即便在今天,依然可以是一种不错的商业模式。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处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种新的产业诞生,而且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主流想法,也是随着生活水平的变化开始不断更迭,实体店作为一种服务于人民生活的商业体系,也应该随着时代发展而不停更新。不得不说,自从电商行业诞生,发展至今,是日渐火爆,再加上楼市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得实体店的经营饱受冲击,但是这也并不是实体店倒下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虽然网红经济的确带起了一大批实体店,但是许多网红店都饱受争议,有人排队两三个小时只为买它一杯茶,更有黄牛为一杯茶而“代购”等等。其实这本质上也是消费品质的提升,一方面指消费品本身的质量提升,另一方面指消费体验的提升,包括服务、环境、满足感等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个时代的消费者不再追求单纯的物美价廉,而更注重对于消费的体验方面了,当然,这样的消费心理的变化,也是实体店的机遇之一。
现在,消费者们消费的对象已不再是单纯的购买产品,而对他们来说消费购买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相比较于电商模式,实体店更多的是能够带给消费者心理+物质上的双重感受,而这种双重感受是电商所无法给予的享受!当然了,现在的许多实体店也着力在这些地方做文章,比如无印良品的家居体验区域,比如Zara经理会当面咨询你对衣服的意见然后反馈给设计师,这些体验感让他们仍旧能从实体店浪潮中脱颖而出。
其实,很多人都觉得是高昂的租金压垮了现在的实体店,实际上也不仅仅如此,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从地理角度来看,实体店离消费者是最近的,大家可以更为直观的了解自己要购买的商品;从心理角度上来看,实体店也是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感受!而且,在功能上,也还是实体店能够为客户提供面对面的优质服务,所以既然有了那么多的优势,实体店就应该好好的把我,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5、实体经济被电商平台不断打压,实体商店还能迎来春天吗?
电商的出现的确给实体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股巨潮至今还没退去,但这几年传统电商已经在走下坡路!
拼多多的出现和成功,使得淘宝重启了聚划算,京东也出了京喜,三家电商巨头加快了下沉市场电商的挖掘,随后可能会有一波增长!
另外一大重要原因是短视频的快速发展,巨大的流量最终又都流量了电商平台,这也会给传统电商带来一波助力!
这些形式都可以称为电商,所以电商目前对实体店的冲击,只增不减!但不管如何冲击,实体店都是不可能消亡的!
近几年,大型的连锁商超,比如大润发、麦德龙、沃尔玛都在节节败退,这是因为店铺从大而全到小而精的转变,而收购这些大商超的恰恰还是互联网电商公司,比如阿里巴巴收购了大润发!
再说说其它电商公司和商超在做什么:京东开出了10000万家京东便利店、苏宁到处开苏宁小店、永辉超市的永辉生活到家、阿里的盒马生鲜等等,还有各种各样的加盟店,连锁店,最终全都走到了新零售的模式!
比如你以前开个小卖部,现在人家有连锁便利店;你以前开个生鲜店,现在人家可以送货上门;你以前开个服装店,现在人家可以上门量身定制;你炒菜炒的好吃,人家会炒作随便搞个网红菜……总之,当这些手握技术和数据的互联网企业来到线下以后,普通人的实体店将会消亡……
但是,是不是实体没路走了,我认为不是,我在家的时候,家里的热水器坏了,我妈妈打了一个电话,附近的家电城马上派人来修,修不好,马上买了一台,保证晚上可以有热水洗澡,这个是电商做不到的。
朋友开了一个服装店,因为自己是店主,也喜欢穿衣服,会天天在朋友圈分享一些好看的穿搭,而通过实体加了她微信的顾客,大部分都能几次回头购买。
渔具店老板在某些平台,成立了一个钓鱼组织,分享了初学者,应该匹配什么装备,入门级,资深级,分享了很多知识,告诉大家他家有什么服务,那么群友顺理成章在他家去购买渔具,我觉得这些人,是不会在乎价格贵了一点点的,这恰好就是电商做不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