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貿前沿 » 共謀外貿發展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共謀外貿發展

發布時間: 2023-06-16 06:15:30

1、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

(一)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應樹立可持續發展戰略。外經貿可持續發展戰略追求用最小的稀缺資源成本獲得最大的福利總量。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所追求的福利,不僅包括商品和勞務的消費,也包括環境的改普或避免環境的惡化。中國可持續發展建立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上,著重謀求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體到外經貿領域,要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和國際經濟通行規則,初步建立統一規范的對外經濟體制,以促進我國經濟增長和提高質量效益為目標,擴大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實現向規范的新型外經貿體制的轉變和由粗放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外經貿領域實現兩個轉變要達到雙重目的:一是建立外經貿發展主要依靠質量、效益提高和結構優化的機制,實現本身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二是提高外經貿發展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更好地為促進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服務。
(二)我國應注意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的配合。從總體上來說,我國的產業政策運用的並不是很好,原因是,其一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業政策沒有也不可能體現市場經濟按市場機制引導產業發展的要求;其二缺乏可行的、有效的實施措施來支持產業政策的運用;其三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未能很好地配合且由於產業政策和貿易政策共有明顯的地區和部門偏向使兩者在一定程度上相悖。
(三)我國應提高境內外加工貿易的水平,以拉動出口增長。實施加工貿易升級戰略,增強結構優化帶動作用,延長加工貿易的加工鏈,使加工貿易與當地經濟的產業關聯程度趨向緊密。為了發揮比較優勢,傳統產業加工貿易應向廣大的中西部地區轉移,沿海地區加工貿易則重點在於優化升級。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可以帶動國內技術、設備、原材料和零部件出門,是擴大出口的新增長點。從發展條件來看,我國有一些產業和一批產品及許多企業具備了向外開拓業務的條件。很多產品包括機電產品和輕紡產品因物美價廉而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倍受歡迎,一些產品如我國的傳統食品及工藝品也在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市場。

2、在稅收政策和服務方面如何支持外貿企業發展?之後哪些利好舉措?

2021年,稅務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服務外貿高質量發展、激發出口企業活力的部署要求,採取有效措施支持外貿企業發展,為我國外貿出口穩定增長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方面,持續優化出口退稅服務。
2021年6月30日起,我們在全國推行出口退稅新系統,充分運用稅收大數據創新推出「3個減少」「3個增加」的出口退稅服務新舉措,即:減少三分之一的出口退稅申報表單,減少五分之一的填報項目,減少並優化退稅流程;增加出口退稅申報「免填報」數據項佔比達70%,增加3種在線申報渠道,增加辦理退稅提醒等服務功能。通過上述舉措,出口退稅申報平均辦理效率提升30%,正常出口退稅的平均辦理時間壓縮至7個工作日內,2021年累計辦理出口退稅1.67萬億元,有效緩解了企業資金壓力。
另一方面,促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2021年,我局聯合商務部、財政部等部門,進一步擴大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范圍,認真落實跨境電商「無票免稅」、出口海外倉、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外貿綜合服務企業代辦退稅等支持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政策措施,切實發揮稅收在服務外貿高質量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2022年,稅務部門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認真落實好減稅降費等支持穩外貿的各項政策措施。同時,還將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推出進一步提高退稅便利度等支持舉措,繼續加快出口退稅進度,繼續支持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為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貢獻稅務力量。

3、如何更好的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一、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促進

1、一方面要「引進來」,如針對目前大型商業性跨國公司急於進入中國市場的情況,以開放市場為條件,加強與國際著名跨國公司的聯絡,了解他們的需求動態,及時邀請負責采購的買家來華,組織相關企業做好准備貿易促進體系,從而實現內貿帶動外貿發展,促進產品出口。

2、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如組織企業參與境外的辯碧各類國際專業展會和境內的對外經濟貿易洽談會,對於「結伴參展」的中小企業給予適當的鼓勵;組織專業貿易小組到重點開拓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市場考察和產品推廣;結合國內國際貿易形勢,適時組織企業代表團出訪,搞好雙邊或多邊的經貿關系

3、加大貿易環境和出口產品的宣傳力度。在每年的對外宣傳計劃中列入對外貿易宣傳內容,加強外經貿發展的總體性宣傳,整體推介我國的科技水平和製造業能力。幫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出口和尋找經濟技術合作夥伴。

4、明確貿易促進機構的職能定位和分工。構建新型貿易促進體系的關鍵在於理順各類貿易促進機構的運行機制。根據不同主體賦予不同的職能和權責,真正形成相互溝通、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研究發現,發達國家一般只在中央政府層面設立貿易管理的政府部門,在地方政府層面,一般只有貿易促進機構貿易促進體系,而無管理機構。  

5、創新貿易促進方式和手段

創新貿易促進方式的著力點要通過提供完備的公共信息服務,創造直接的交流機會,加大對國際市場的宣傳力度。建立完備的公共信息服務體系,提供國際市場信息。

對重點行業、地區設立專家小組,協助企業對相關國外市場進行調研,為企業出謀劃策;組織聯合國等大型國際組織來華采購,舉辦有針對性的采購說明會和網上專欄,讓更多的企業了解采購程序和招標信息。

(3)共謀外貿發展擴展資料:

我國對外貿易的特點

1、貿易管制政策是一國對外政策的體現。

2、貿易管制會因時因勢而變化。

3、對外貿易管制以實現國家對內對外政策目標為基本出發點。

4、對外貿易管制是國家管制。

5、對外貿易管制是政攜洞舉府的一種強制性行政管理行為。

6、對外貿易管制所涉及的法律制度屬於強制顫纖性法律范疇。

4、我國對外貿易發展中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我國對外貿易面臨的挑戰:

1.我國出口效益不高
我國出口效益不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國出口大部分為加工貿易出口,所得只是一點微薄的加工費而已。盡管近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異軍突起,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為一些跨國巨頭所做的貼牌加工,自主品牌產品所佔比重仍低於10%;另一方面,由於我國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值出口商品,也由於指導思想片面追求出口創匯,競相殺價出口,成為我國出口貿易久治不愈的痼疾。因此,出現了一部分產品貿易量增加多,但貿易值增加少的現象。
2.外貿增長方式以數量型、粗放型擴張為主

3.貿易方式不合理
2000年以前,一般貿易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體,2000年我國加工貿易在對外貿易總額中達到48.54%,占據半壁江山,此後基本保持穩定上升,占出口貿易總額54% 左右。由於通過加工貿易我國只能賺取增加值,雖然對我國貿易規模的擴大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但我國從中所獲取的經濟利益卻較少。另一方面,我國外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平均佔比75%,而國有企業僅佔10%~15%,民營企業所佔比重更小。
4.出口市場過於集中,貿易摩擦頻繁

應對策略:
1.澄清認識,把外貿發展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第一要務來抓。

一種觀點認為,「我國出口依存度太高會影響國家的經濟安全或造成出口貧困化增長」。其實,合理的出口依存度的界限要看出口是否有效益,如果出口企業不虧損,國家也不補貼,在這一前提下,只要國際市場上有需求,出口產品賣價又合理,我們就應當鼓勵多出口,這樣做就不會影響國家的經濟安全,也不會造成出口貧困化增長。另一種觀點是只強調擴大內需而忽視外需的作用,這是不科學的。誠然,我國是發展中的大國,擴大內需是我們長期應堅持的正確方針。但是,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任何時候都不應忽視外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應始終如一地堅持投資、消費、出口需求的三輪推動作用。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加工貿易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價值低,走私猖獗,不宜大力發展。這種認識也是片面的,應當強調,發展加工貿易是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的客觀需要,有利於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擴大社會就業,彌補國內短缺資源。只要搞好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鼓勵國內廠商技術創新,提高加工深度和技術含量,由外商委託製造向委託設計製造和自主品牌加工方向發展,加工貿易也會延伸鏈條,增加附加價值,加工貿易也會向高層次發展。

2.制定新時期的外貿發展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的不同時期,我國曾經制定了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大經貿、科技興貿等外貿發展戰略。21世紀初期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主要著力點和戰略重點應該是對國際貿易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具體來說,(1)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對外貿易。高技術產業貿易是跨國公司企業間貿易的主要形式,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2)擴展貿易空間,加強對發展中國家市場的開拓。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是我國的主要出口市場,是我們應首先關注和重視的市場。發展中國家裡那些經濟發展較快、貿易環境相對穩定、市場潛力巨大或具有戰略前景的市場是我們今後應特別關注和加大開拓力度的市場,也是國家政策應重點支持的市場。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對這些市場已展開強大攻勢,甚至結成了區域經濟集團,如果我們不積極參與其中,將可能失去重大市場機遇。(3)創造競爭優勢,重視企業制度創新。鼓勵各類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中不斷提高實力。無論是政策的制定還是實施都應該圍繞是否能夠調動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積極性,是否能夠幫助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來進行。在未來幾年裡,對外貿易戰略應把側重點從主要依*政府財政支持和政策優惠轉向大力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上來,從根本上解決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問題。現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壟斷條件下的集團競爭,而我國外貿企業結構迄今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存在著缺乏主導產業、無長遠規劃、缺乏開拓新市場的能力等缺點。因此,要大力發展我國的外貿事業就必須向大型化、實業化方向發展。(4)增強環保意識,努力佔領國際綠色市場。政府應通過一系列法規、制度,使企業改變傳統的局限於企業內部利潤的最大化或成本的最小化的經營決策,將環境成本納入企業效益評價體系之中,採用社會經營決策,統籌協調企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之間的關系;應認真研究各種重要的國際標准並加以宣傳、推廣,保證我國出口商品在技術、安全、衛生、環保各方面接近或達到國際標準的要求,減少貿易摩擦;應努力提高環保技術,不斷開發綠色產品,避免綠色貿易壁壘的不利影響。

5、中國曾經實行過哪些外貿戰略

外貿發展戰略是關系一國對外貿易發展全局和長遠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措施的總和,對經濟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具有直接和重要影響。

「八五」至「十五」期間,我國先後提出和實行了四大外貿發展戰略,即:(1) 「市場多元化」戰略;(2)「以質取勝」戰略;(3)"大經貿」戰略;(4)「科技興貿」戰略。

另外,根據近年來國際經貿形勢的變化,我國對於之前實施的四大「外貿戰略」又相應進行了一些調整。比如:借鑒美國的做法,制定我國的「國家出口戰略」。

改造「大經貿」戰略,擴大其內涵和外延,除對外貿易之外,將其延伸到吸引外資、對外投資、國內貿易、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等各方面,使之向「大商務」方向發展;

保留「市場多元化」戰略,重新研究戰略目標,制定開拓新興市場的新政策措施,深度拓展發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市場,使之更加符合新形勢發展的需要;

保留「以質取勝」戰略,在這一戰略框架下,重點培育出口品牌,通過政策引導,完善技術標准,促進出口商品附加值和外貿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

進一步完善「科技興貿」戰略,在其內涵中增加高新技術產品進口、發展服務貿易、培育新型貿易方式、支持外貿企業開展研發活動等內容。

6、外貿行業的現狀分析及發展趨勢是什麼?

1~4月,我國外貿發展延續增長勢頭,進出口總值達11.6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5%,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其中,1~4月,對歐盟、美國、日本以及我國香港等傳統市場出口分別增長36.1%、49.3%、12.6%和30.9%,拉高整體出口增速16.8個百分點。

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8497家,同比增長48.6%,較2019年同期增長12.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81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5.4%,較2019年同期增長30.3%。從行業看,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81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6%。

總體來看,企業訂單量依舊保持了高增長態勢,但分析每個月的增長數據可以發現,訂單的增長邊際在放緩,3~5月尤其明顯,這其中有方方面面的因素,但近兩個月來人民幣匯率升值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將增長6%,較1月份預測值上調0.5個百分點。預計2021年中國外貿經濟將增長8.4%,較1月份預測值上調0.3個百分點。預計2021年發達經濟體經濟將增長5.1%,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將增長6.7%。

7、中國對外貿易現狀與發展

2020年春節期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國蔓延,舉國上下共同抗擊疫情,為避免人口大規模流動和聚集,採取了居家隔離、延長春節假期等防控措施。《國際衛生條例》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構成「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國內、國外均高度關注這一疫情,全球貿易和中國對外貿易均面臨變局。

結合恆大研究院任澤平等人的《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研究中的兩大研究結論,其一,由於反應更快、抗擊疫情力度更強,因此此次疫情影響更大、時間更短,樂觀估計影響主要在一季度,樂觀估計全年GDP增速約5.4%;其二,疫情應對措施的三大政策組合: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大力度的改革開放。不禁引人思考,在這樣的經濟形勢背景下,如何「開放」以面對疫情帶來的影響?對外貿易行業該如何化挑戰為機遇?



本文立足於2019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現狀及呈現出的各種特徵,結合全球對疫情的態度,展開我國貿易進出口如何化挑戰為機遇的分析。

2019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現狀分析

2019年,在國內外復雜的經濟政治形勢下,中國對外貿易仍保持較好發展態勢。無論從貿易量上來看,還是從貿易效率上看,中國貿易格局在保持全球地位的同時也呈現出新的格局,如東盟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名營企業首次成為我國第一大外貿主體。從貿易效率上看,近年來,海關大力壓縮整體通關時間,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2019年,我國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比2018年分別壓縮42.3%、42.4%,時間分別為41.4小時和4小時。



——外貿總額創歷史新高,國際地位提升

2019年以來,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從中美貿易問題到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問題,中國進出口貿易情況面臨多重挑戰。與此同時,有關政府部門不斷完善政策措施,推進貿易結構優化,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企業也積極主動擴大進口,共同穩步推進中國貿易高質量發展。

貿易規模、國際市場份額雙雙邁上新台階。從中國全年進出口總額來看,2013-2019年進出口總額波動變化,2019年中國外貿總額創歷史新高,達31.54萬億元人民幣,增長3.4%。其中,出口17.23萬億元,進口14.31萬億元,進出口、出口、進口規模均創歷史新高。從國際地位來看,中國出口占國際市場份額穩步提升,根據世貿組織統計,2019年前三季度,中國出口增速較全球高2.8個百分點,國際市場份額較2018年提高0.3個百分點至13.1%。





——外貿總額逐季攀升

2019年,中國進出口規模逐季攀升。2019年一季度進出口值為7.03萬億元、二季度7.68萬億元、三季度8.26萬億元、四季度達到8.59萬億元。



——貿易順差大幅回升

2019年我國貿易順差擴大25.4%,貿易順差大幅回升。我國經濟擁有強大的韌性、潛力和迴旋空間,這種韌性在外貿領域同樣具備。目前,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擁有完備的工業體系,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完善的工業門類和製造業基礎為外貿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中國出口面形勢較好。商務部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貿易出口17.23萬億元,增長5%;進口14.31萬億元,增長1.6%;出口額增速遠高於進口額增速。2019年,中國貿易順差2.92萬億元,擴大25.4%。



——東盟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

中國主要貿易夥伴位次發生變化,東盟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2019年,第一大貿易夥伴仍然是歐盟,對歐盟進出口4.86萬億元,增長8%;對東盟進出口4.43萬億元,增長14.1%;對美國進出口3.73萬億元,下降10.7%;第四大貿易夥伴是日本,對日本進出口2.17萬億元,增長0.4%。此外,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9.27萬億元,增長10.8%,高出整體增速7.4個百分點。



——民營企業首次成為我國第一大外貿主體

在支持民營企業方面,海關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支持民營企業減負增效。拓展擔保方式,引入保險公司參與海關稅收擔保,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減輕負擔。鼓勵中小企業創新,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進口有關科研和科技開發用品免徵進口稅收。中國海關已與36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支持民營企業享受當地海關提供的各項便利措施,服務企業「走出去」。2019年,民營企業進出口13.48萬億元,增長11.4%,佔中國外貿總值的42.7%,比2018年提升3.1個百分點。其中,出口8.9萬億元,增長13%;進口4.58萬億元,增長8.4%。



2019年,民營企業首次超過外商投資企業,成為我國第一大外貿主體。2019年,民營企業進出口占我國外貿總值的42.7%;而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12.57萬億元,佔中國外貿總值的39.9%,低於民營企業進出口額比重;國有企業進出口5.32萬億元,佔16.9%。



此外,2019年中國貿易方式結構進一步優化,一般貿易進出口比重提升。2019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18.61萬億元,增長5.6%,占我國外貿總值的59%,比2018年提升1.2個百分點。出口商品以機電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機電產品所佔比重接近六成;2019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10.06萬億元,增長4.4%,占出口總值的58.4%。

全球對中國此次疫情的反應和措施

世衛組織態度:理性客觀

根據《國際衛生條例》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構成「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但高度肯定中國的防控工作,認為沒有必要採取限制國際人員流動和國際貿易的措施,將於3個月後重新評估,若屆時疫情得到控制,將撤銷認定。WHO宣布PHEIC後,仍可能對中國主要疫情發生地湖北定義為受染地區(俗稱「疫區」,非國家概念,而是對部分省市)。

世衛組織明確肯定中國的努力以及信息的透明程度,認為該決定不是因為世衛組織對中國沒有信心,而是因為他國,尤其是衛生系統較弱且准備不足的國家。世衛組織同時宣布七條臨時建議,具體如下。



多數國家:積極採取人道主義援助

從正面支持看,多數國家和地區援助中國抵抗肺炎疫情,如俄羅斯、韓國、日本、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等,其中包括捐贈物資、組織醫療團隊和提供技術支持援助中國。



部分國家/地區:採取一系列的反面封鎖措施

為防止病毒蔓延,多數國家和地區採取邊境封鎖措施,主要手段有撤僑、縮減航班、加強中國遊客入境審查、限制簽證和限制旅行五個方面等。

根據國家移民管理局統計,截至1月31日,已有62個國家針對中國公民採取入境管制措施,包括朝鮮、菲律賓、馬來西亞、日本、韓國、紐西蘭等等。其中,6個國家對中國公民採取了簽證收緊措施,4個國家採取入境限制措施,5個國家對護照簽發地為「湖北」及有「湖北」旅行經歷的人員進行重點入境管控,47個國家則對入境的中國公民採取體溫檢測和健康狀況申報等措施。



疫情對中國對外貿易有一定影響,但影響有限

根據本文一開始的分析,中國經濟整體勢必受影響,但沖擊主要局限在一季度。樂觀估計下,此次防控及時得力,疫情持續時間較短,對經濟的沖擊也主要局限在2020年一季度,疫情高峰出現在2月中旬,此後逐步下降,3-4月結束,四個季度的GDP增速預計為4%、6%、5.8%和5.6%,2020全年在5.4%。在整體經濟大環境受損這一背景下,2020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勢必也會受影響。

結合全球對此次疫情的態度來看,各國海關暫未發布任何對中國貿易進出口採取強制、激烈的措施,目前措施主要集中在人口出入境控制。如2020年1月30日,馬來西亞國際貿易及工業部副部長表示,雖然中國正在經歷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馬來西亞與中國的進口和出口活動不會受到影響;截至目前,兩國的貿易活動並沒有因為疫情而暫停。

此外,世衛組織將此次疫情認定為PHEIC,但同時也表示沒有必要採取限制國際人員流動和國際貿易的措施,世衛組織不建議限制貿易和人員流動。需要澄清的一點是,此次並非將中國列為疫區國,WHO定義疫區以「省/市」為單位、而非國家,且不同省市定義和解除「疫區」的時間不同。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此次疫情被認定為PHEIC會對中國外貿有一定影響,但程度和方式上並不如外界所擔憂的嚴重。從短期來看,即便世衛組織不宣布,每個國家也會根據疫情發展決定是否與中國進行外貿,世衛組織宣布之後相當於是一個加強的提醒。



基於以上的結論背景,要保持中國外貿在全球的格局,力爭將疫情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降到最小,化挑戰為機遇,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和考慮:



——更多數據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對外貿易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8、外貿經濟如何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據報道,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汽車出口增長27.2%,計算機出口增長16.6%,醫療儀器及器械出口增長10.3%,這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有品牌、自主營銷渠道的產品出口呈較快增長態勢,表明我國外貿結構正得到持續優化,國際競爭新優勢將逐漸顯現。

報道稱,數據顯示,與出口相比,我國進口增速表現更為顯著。能源資源性產品進口穩定增長,比如原油、鐵礦砂、天然氣進口量分別增長10.1%、5%和26.9%,部分重要設備和關鍵零部件優質消費品進口較快增長,其中集成電路增長17.3%,發動機增長17.6%,數控機床增長13.8%,水海產品增長19.6%。

專家表示,盡管我國外貿總體形勢較好,但國際經濟貿易領域仍然存在一些不確定、不穩定因素,給我國外貿高質量發展帶來了一些新挑戰,全球製造業競爭激烈程度上升,部分新興市場國家憑借低成本優勢吸引並推動中低端製造業發展,發達經濟體實施「經濟再平衡、再工業化」政策促進中高端製造業迴流。此外,全球貿易保護主義仍在升溫,會對我國外貿發展環境帶來新的壓力。

隨著我國外貿回穩向好的基礎不斷鞏固,外貿發展的潛力正逐步得到釋放。下一步,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和新發展理念,扎實推進各項改革落地生根,全力促進外貿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9、聯系國際貿易理論知識,談談如何發展中國對外貿易?論文3000字以上。

論如何發展中國對外貿易
我國近幾年採取的對外貿易發展措施主要有: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積極同世界各國開展經貿合作,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進程加快、對外貿易活力進一步增強等。但最關鍵的是要實現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30多年來中國利用世界經濟較長時期繁榮、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機遇,擴大對外開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國內產業,在全面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中,實現了對外貿易的跨越式發展。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躍升至2010年的29740億美元,年均增長16.8%,連續兩年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出口大國和第二進口大國。
但是要想在未來取得長足的發展還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對外貿易各方面的政策及措施。與世界貿易強國相比,中國出口產業仍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低端,資源、能源等要素投入和環境成本還比較高,企業國際競爭力、一些行業的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等。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將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進程,還需要付出艱苦努力。
積極主動參與並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繼續加強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間的貿易,針對中國與貿易夥伴的爭端和摩擦,我國要積極主動的採取相應的貿易保護措施。目前我國貿易摩擦涉案產品主要集中在紡織品、鞋類、輪胎、汽車零部件、鋼鐵和化工產品,爭議問題主要涉及知識產權、貿易平衡、公平貿易、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領域。
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敘述:
(一)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速度進一步放緩;美國房地產景氣狀況仍在下滑,次貸危機還在進一步加深和蔓延,已經開始向消費、投資等實體經濟縱深發展。受此影響,美國近幾個月耐用品訂單和工業生產不斷下滑,就業形勢繼續惡化,失業率持續走高,個人消費正趨於疲軟,美國經濟衰退的風險還在上升,美元對歐元和其他貨幣繼續大幅貶值。如果美國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中國對美國出口增長下滑的態勢還將持續。
受美國經濟減速影響,世界經濟增長也將進一步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已將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從4.1%調降至3.7%,比1月份預計再次調低0.5個百分點,為2002年以來最低增速。其中預計美國經濟增長由2007年的2.2%回落到今年的0.5%,歐元區由2.6%回落到1.4%,日本由2.1%回落到1.4%,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也將回落1.2個百分點。IMF認為,美國正在發生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幾率為25%。同時,IMF還預計,國際貿易增速將由2007年的6.8%回落到今年的5.6%。
⑴美國經濟形勢與美元匯率走勢;2007年美國經濟增長2.2%,為近年來最低水平。2008年美國經濟繼續呈現疲弱態勢。反映製造業發展狀況的ISM製造業指數在1、2月連續低於50,處於走弱狀態。總體建築支出1月份下滑1.7%,降幅為14年來最高水平,已連續4個月下降。其中住宅建築支出較上年同期下降19.4%。新屋銷售2月份降至13年來最低水平,下降1.8%,連續4個月走低。個人實際消費增長自去年12月起基本處於停滯狀態,今年3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降至64.5。在樓市降溫、次貸危機惡化、經濟增速放緩情況下,就業市場嚴重受挫。2月份美國非農就業人數下降6.3萬,創5年以來最大跌幅,當月失業率為4.8%,3月份進一步升至5.1%。
自去年9月份以來,美聯儲已連續7次降息,聯邦基金利率已累計降低3.25個百分點至2%。美國國會和布希政府已就財政刺激方案達成一致。整個方案分兩年實施,2008年落實1520億美元的退稅,2009年落實160億美元的退稅。但是,美聯儲降息以及政府刺激經濟舉措對化解美國經濟衰退風險的作用目前還不明顯。一季度美國經濟僅增長0.6%,經合組織(OECD)預計美國經濟第二季度為零增長。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已承認,美國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幅度可能很小,甚至出現萎縮。IMF最新報告指出,受次貸危機和金融市場動盪的交叉影響,2008年美國經濟將陷入輕度衰退,全年經濟增長將只有0.5%。
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元匯率持續下跌。2007年,美元對歐元下跌幅度接近10%,2008年以來跌勢不減。截至3月底,美元綜合加權指數收報於70.31,較上年末下跌4%,其中,歐元對美元匯率收於1:1.5805,美元對歐元較上年末貶值7.6%;美元對日元匯率收於1:99.85,較上年末貶值10.6%。鑒於美國經濟衰退風險還在加大,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可能進一步大幅降息,而歐洲央行可能保持中性貨幣政策,加上新興市場經濟體將繼續分流美元資產等因素的影響,2008年上半年美元疲弱態勢仍難以逆轉。
(二)國際初級產品市場價格持續攀高;2007年,受世界經濟持續增長、需求旺盛、生產成本提高、美元大幅貶值等影響,國際商品市場價格已連續6年攀升,其中尤以原油和農產品價格漲勢最為迅猛。國際原油價格年末比年初幾乎翻了一番,糧食、植物油價格大幅上揚,其他農產品如飲料、畜禽產品以及棉花、羊毛、木材、天然橡膠等工用農業原材料的價格也全線上漲。據聯合國相關機構統計,2007年國際糧價上漲42%。
2008年以來,世界經濟發展不確定因素增加,全球初級產品價格總體呈震盪上升趨勢。原油、黃金及小麥、大米、大豆、豆油等主要農產品價格連創歷史新高,加大了各國的通脹壓力。為抑制通貨膨脹,糧食進口國增加采購量,出口國紛紛實行出口限制,世界糧食貿易格局發生扭曲,供應趨緊,刺激國際糧價進一步上漲。預計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糧價都將保持在高位。高糧價可能加劇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不平衡,也將進一步加大全球通脹壓力。
從目前情況分析,未來一段時期內,全球初級產品市場供需狀況不會有大的改觀,美元匯率雖有反復,但總體趨軟,加上投機資金炒作等因素,價格仍將繼續高位波動。
(三)國內人民幣升值加快等影響更加明顯;從企業反映的情況來看,目前影響出口的主要因素有人民幣升值加快、原材料漲價、勞動力和環保成本上升、利率提高以及去年外貿政策調整等因素產生疊加。從長遠來看,這些因素將有利於促進外貿結構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如工資上漲有利於改善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擴大國內消費;環保成本上升有利於促進節能減排、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但從近期來看,企業結構調整和消化成本上升需要一個過程,短期內可能影響企業利潤。去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名義匯率升值步伐加快,今年一季度人民幣對美元升值超過4%。同時,今年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9.8%,比去年同期加快5.7個百分點。國家加強宏觀調控和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越來越多的進出口企業感受到流動資金緊張和資金成本壓力增加。
許多企業反映,消化成本上升的空間相當有限,在國際市場低迷的條件下通過提價轉移成本越來越困難,出口利潤率下降甚至虧損。許多出口企業出現了有單不敢接或長單改短單的情況,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行業尤為明顯。
(四)進出口稅收政策調整對我國進出口的影響;近年來,針對我國貿易順差持續快速擴大,與貿易夥伴摩擦增多,外貿發展對國內資源、環境壓力增大等問題,國家對進出口稅收進行了一系列調整。一是調整商品進出口關稅,對部分商品實行暫定稅率。出口方面,主要針對資源性產品提高或開征了出口關稅。進口方面,主要是降低了重要原材料、關鍵零部件進口關稅以及國內不能生產又有較大需求的醫療器械、生活用品等商品的進口關稅。2008年,我國又進一步調整了進出口關稅,主要涉及最惠國稅率、年度暫定稅率、協定稅率和特惠稅率等方面。調整後的關稅總水平為9.8%;其中,農產品平均稅率為15.2%,工業品平均稅率降至8.92%。二是調低出口商品退稅率。近年來國家幾次調低或取消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2007年7月進一步取消了553項"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退稅,同時降低2268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稅率。進出口稅收政策的調整,有效抑制了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的出口,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外貿順差過大矛盾,有利於進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也明顯促進了部分能源和資源性商品、關鍵零部件、先進技術裝備以及百姓日常生活用品等商品的進口。但是,由於紡織輕工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利潤率較低,消化成本上升的空間非常有限,調低輕紡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這些行業的出口競爭優勢,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因此,中國應堅持兼顧和平衡各方利益,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和體制內,利用多雙邊渠道,通過對話、協商和談判來解決爭議。近年來,中國在擴大市場開放、保護知識產權、促進貿易平衡、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規范進出口經營秩序等方面採取了許多措施,充分照顧到貿易夥伴的關切。在協商不能解決爭端的情況下,中國通過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妥善處理與貿易夥伴的貿易爭端,維護了多邊貿易體制的穩定。一定程度上有效緩解和解決我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這是我自己寫的,但有些是書上的觀點,還有從網上查了點資料,這位仁兄你看著辦吧!能不能幫上你!我是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