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貿前沿 » 中國外貿強國之路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中國外貿強國之路

發布時間: 2023-06-11 16:09:05

1、新中國成立後,對外貿易快速發展是從哪個時期開始的

新中國成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對外貿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對外貿易領域從貨物到服務不斷拓展,規模從小到大不斷擴大,質量從低到高不斷提升。經過六十年的艱苦奮斗,今天的中國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更加自信的步伐融入世界經濟的大潮之中,以貿易大國的英姿屹立於世界經濟舞台。
新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歷程
建國六十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經歷了兩次巨大的歷史性變化:一是新中國成立後,確立了社會主義獨立自主的對外貿易體系。二是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作為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內容,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與此相適應,中國的對外貿易體制,也經歷了形成發展與改革創新兩個完全不同的階段。
一、高度集中統一的經營體制
1949-1978年,根據我國國情並借鑒原蘇聯經驗,建立了高度集中統一的外貿經營管理體制,國家集外貿經營、管理於一體,統負盈虧。具體來說,根據1949年9月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實行對外貿易的管制,並採取保護貿易政策」的規定,我國確定了「獨立自主、集中統一」的外貿工作原則和方針。1950年12月,政務院頒布了《對外貿易管理暫行條例》,貿易部頒布了《對外貿易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奠定了中國社會主義對外貿易基礎。1957年對私營進出口企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的進出口業務全部由國營外貿專業公司壟斷經營,結束了不同所有制企業並存經營的對外貿易格局,建立起高度集中統一、政企合一的外貿體制。進出口嚴格按照國家計劃進行,出口實行收購制,進口實行撥交制,盈虧由國家統負。「文化大革命」期間,對外貿易受到了嚴重干擾和沖擊,各項管理規章制度都被視為「管、卡、壓」,受到批判和全面否定。但總體上,進出口貿易仍然在國家的集中安排下,繼續根據國家計劃的要求進行。
二、充滿活力的自由競爭體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深化,原有外貿體制也發生了重大改革。
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外貿體制改革的著力點,主要是從政府直接管理向間接調控過渡,由指令性計劃為主向市場調節為主轉變,國家逐步開始運用價格、匯率、利率、退稅、出口信貸等經濟手段調控對外貿易。20世紀90年代後,將外貿體制改革與調整匯率和關稅等配套進行,實行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官方匯率與市場浮動匯率並軌。外貿宏觀調控體系逐步完善,外經貿協調服務體系不斷健全。
在大力改革外貿宏觀調控體系的同時,對原有高度集中的經營體制也實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主要是對國有外貿企業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核定地方和外貿總公司的出口收匯、上繳外匯和經濟效益指標;各專業外貿進出口總公司與大部分省市外貿專業分公司脫鉤;取消對出口的財政補貼,大力推行外貿企業自負盈虧。實行以大類商品區分的全國統一的外匯留成比例辦法,為企業平等競爭創造條件;對國有外貿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造。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系統調整、清理原有法律法規,按世貿規則建立了新《外貿法》、《貨物進出口管理條例》及配套部門規章的三級法律框架體系,使貨物進出口管理實現了法律化和規范化;降低了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實行國民待遇原則等等。我國外貿體制在更加開放穩定透明、更加符合市場經濟規則的進程中不斷完善,日臻成熟。
經過30年的改革,我國外貿體制發生了根本變化: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增強,宏觀管理逐步走上以經濟、法律手段調控為主的軌道;經營主體多元化格局形成;外貿政策的統一性和透明度進一步增強,涉外法規日益健全;外貿中介服務體系開始形成;外貿經營的領域和渠道進一步拓寬,總體效益和競爭能力大大提高。
新中國60年對外貿易的偉大成就
建國60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克服困難,不斷向前發展,在改革開放中全面振興。
一、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以前,由於我國經濟總體上處於封閉狀態,進出口始終在低水平上徘徊。1950年我國進出口總值僅11.35億美元,1960年38.09億美元,1970年45.86億美元,到1977年發展到148.04億美元,28年對外貿易額增長了12倍,1950年至1977年年均增長9.9%。
1978年以後,通過不斷擴大對外開放領域,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了對外貿易快速增長。2008年我國進出口總值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猛增到25616億美元,31年增長了123倍,1978-2008年年均增長18.1%,平均增速比改革開放前28年提高了8.2個百分點。
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歷史性機遇,成功應對各種挑戰,對外貿易贏得了歷史上最好最快的發展時期。2001年我國進出口總值為5097億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2007年再破2萬億美元大關,2008年達到25616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了4倍多。2002-2008年,我國進出口總值以年均25.9%的速度增長,7年進出口總值合計10.5萬億美元,占我國60年進出口總值的71%以上。
我國從小額逆差轉變為巨額順差,從外匯極度短缺發展成為外匯儲備全球第一。1950-1977年,由於各年的進出口規模較小,各年的貿易差額也較小,其中新中國成立的頭6年全部為逆差,平均每年逆差約8.5億美元,其後年份為小額順差或逆差;1978年以來,隨著進出口規模迅速擴大和出口競爭力顯著增強,相應的順差大幅增加。1995年貿易順差首次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達到167億美元。2005年一舉突破1000億美元,2007年突破2000億美元,2008年接近3000億美元。貨物貿易的大額順差導致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出現了長期順差狀態,外匯儲備大幅增長,2008年末達到1.9萬億美元,成為全球外匯儲備第一大國。
六十年來,我國的進出口總額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升。1950年我國進出口總值佔世界進出口總額的0.9%,到2008年達到8%以上。其中,我國的出口總值在1950年全球排名列第27位,經過30年徘徊到1980年上升到第26位,此後排名直線上升,1990年列第15位,2001年列第6位,2004-2006年穩居第3位,2007-2008年上升到第2位,我國已成為全球重要的製造業加工生產基地。

2、對外貿易戰略有哪些,中國現階段適合哪種戰略,理由是什麼

一、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情況
建國至今,我國對外貿易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轉變,1949年開始主張閉關自守戰略,1972年主張進口替代戰略,1978年主張進口替代戰略與出口導向戰略並存,1994年主張出口導向戰略,2005年主張完全開放戰略。

2010年,商務部發布《後危機時代中國外貿發展戰略研究》,該研究提出要在2030年之前分階段實現貿易強國目標,即2020年之前,鞏固中國的貿易大國地位,並不斷向貿易強國奮進;2030年前後基本實現貿易強國目標。這份研究報告明確指出了中國向貿易強國發展的決心與策略,並指出了相對應的政策;2010年,「第二屆貿易強國論壇」在北京工商大學成功舉辦,該論壇提出要成為貿易強國必須具備六個條件:一是經濟高度發達,二是參與國際分工,三是擁有大規模貨物貿易,四是對外開放力度大,五是可大規模對外直接投資,六是服務產品的貿易額佔有較高比重。

此外,在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相關研究綜述中,有兩個值得重視的高潮階段,一是在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之後,貿易保護主義的大范圍開啟對中國外貿造成了較大影響。當時的外貿戰略研究多圍繞反對貿易保護主義進行,如耿麗萍於2008年提出調整中國對外貿易戰略的急迫性,張連成於2009年探討中國當前宏觀經濟政策應如何選擇,劉芳於2010年指出實施出口導向貿易戰略出現的一系列問題,蘇汾於2010年分析了中國對外貿易中大國效益的影響等;二是在2013年美歐自由貿易區的談判開始之後,中國地區主義的大范圍開啟又再次對中國外貿造成了影響,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如翁愛雲於2013年強調要實施自由貿易戰略與貿易保護主義的前提條件是中央政府享有獨立主權,胡鞍鋼於2013年提出要打造一個能在和平發展的基礎上,互利共贏的戰略。

二、英美對外貿易戰略的回顧及對中國啟發

隨著部分國家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外貿發展愈加迅速,現階段幾乎已經成為了各國之間相互聯系的主要渠道。在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對外貿易戰略最具代表性的國家有英國與美國。因此,深入研究英美對外貿易戰略對於中國轉變外貿發展策略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一)英國對外貿易戰略回顧

兩百多年前,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航海時代隨之開啟,此時歐洲開始流行重商主義,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也是在當時發表。在重商主義的影響下,英國在制定外貿戰略時更加重視出口貿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進口貿易,並且通過外貿管制對外貿活動進行控制。英國漁業與航運業逐漸成為其後備海軍力量,殖民地成為了宗主國的資源被不斷剝削。當時的英國對外貿易戰略不僅將重商主義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更是全面啟用軍事力量對外貿進行護航。英國逐步穩定了自己在海上霸主的地位,奠定了其在國際貿易中的領導地位。英國工業革命的爆發,預示著其將全面開展自由貿易戰略,將自由貿易作為對外貿易的主要手段。《國富論》中強調了經濟與貿易的自由,亞當·斯密雖然並不支持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但是卻從未對軍事力量保護外貿的行為作出否定。他認為,保護社會安全,防止其他獨立社會的入侵與暴力,是國家政府的主要職責,如果有必要,就必須依靠武力手段進行。由此可見,英國之所以成為了海上霸主,並進一步成為了世界經濟大國,離不開其軍事力量給予外貿戰略的全力支持。

(二)美國對外貿易戰略回顧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在美國建國初期制定了相關外貿政策,他認為美國屬於年輕國家,無法直接與實踐經驗豐富的製造業國家競爭,因此十分支持李斯特的貿易保護觀點,主張進口關稅的實施與原材料出口的限制,並且出口企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獲得相應的補貼與贊助。雖然當時美國支持貿易保護主義,但是也具有其鮮明的特點:其一,美國式貿易保護戰略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即該保護戰略僅針對英國等老牌製造業國家,而在面對美洲國家時更體現出自由貿易戰略,這一行為帶有濃重的門羅主義色彩,將美洲作為自己的勢力范圍,重視與美洲國家的合作,反對歐洲對美洲事務的干預;其二,在主張貿易保護主義的基礎上,重視「區域合作」與「進口替代」,這一特點並非取決於其經濟情況,而是受到美國的國土面積與地理位置影響;其三,重視軍事力量與法律力量。在這一點上,與英國相同,漢密爾頓十分看重美國的海軍和商船隊。但是同時,他主張利用法律力量為外貿戰略保駕護航。漢密爾頓希望能在西印度群島及周圍海域展示美國海軍力量。雖然最後,這一想法並不是由漢密爾頓親自完成,但是這些思想仍舊在很長一段時間對美國的外貿戰略造成影響,並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美國的外交戰略。美國的外貿戰略與外交戰略都將軍事力量與法律力量並重,這不僅是美國的進步,同時也值得作為中國外貿戰略的參考依據。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許多城市、人才、工業、農業等都被摧毀,美國幾乎在一瞬間成為了超級大國。之後,美國經濟實力的發展極為快速,不僅將外貿戰略范圍擴大,同時還徹底轉換為自由貿易戰略。美國利用北約在軍事方面對西歐進行控制,利用國際貨幣基金會與世界貿易組織在金融方面對世界經濟進行控制,甚至全球金融體系的建立都將美元作為中心。美國不僅是國際貿易規則的主要制定國家,也是在世界貿易中獲益最大的國家之一。雖然在許多領域美國都主張「自由貿易」,但一旦涉及高科技等與美國利益密切相關的領域,美國又會主張「保護主義」。新世紀以來,美國對外貿易戰略主要有兩個較大的特點:一是轉移自己主導的部分產業及控制產業兩端。受到產業升級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美國為繼續維護自由貿易戰略,主動放棄了電視製造、鍋碗瓢盆、衣褲鞋帽等產業,並將其轉移到中國、日本、東南亞等地區。從中可以發現,美國放棄的主要是製造業,但是對於農業、能源、資源及高科技等產業,美國仍舊掌握在自己手中,因為只要將產業兩端控制好,即使某些產業需要轉移,美國仍舊可以控制整個產業鏈條;二是高度重視利率、匯率等金融手段的運用。美國在1992年採用匯率手段提升了自己的貿易競爭力,在1998年繼續採用金融手段控制了東南亞的經濟命脈,在2008年再次採用一系列金融手段將美國次按危機轉化為歐洲經濟危機。

三、中國的新外貿戰略內涵及政策建議

(一)新外貿戰略內涵

在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歷程中,出口導向型戰略延續時間較長,給中國後續經濟發展帶來了長久的影響。雖然由於受到出口貿易快速增長的推動作用,中國的整體經濟較為繁榮,但是在經過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之後,許多問題被暴露出來。中國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重新制定新的戰略目標,在不斷調整與改善貿易條件的過程中,實現國際貿易的利益最大化。中國的新外貿戰略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確定目標。中國外貿戰略的首要目標是「國強民富」,即外貿不僅要促使「國強」,還要惠及到中華13億人民,這兩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只有使「國強」與「民富」都實現,才能進一步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夢;其二,選擇方式。在一般情況下,若各國的經濟發展正處於繁榮時期,則貿易戰略會具有較強的自由性,若處於衰退時期或蕭條時期,則貿易戰略會具有較強的保護性。由於中國屬於生產大國,並且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已經形成相互促進作用,中國經濟離不開全球經濟,全球經濟也由於中國經濟的發展而加速發展。因此,中國應側重於自由貿易戰略,在充分發揮WTO規則的基礎上,反對利用環保、低碳等綠色旗幟實施保護貿易行為;其三,選擇手段。任何一個發達國家、經濟大國在外貿戰略上都會選擇自由貿易戰略,即使一開始會由於條件限制選擇貿易保護戰略,但是隨著經濟的繁榮發展,最終還是會轉變為自由貿易。中國外貿發展在轉變策略的過程中,需要獲得自由貿易政策的支持,將金融力量與法律力量相結合,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二)政策建議

首先,應當根據中國的實際經濟情況與外貿情況建立完善、有效地市場經濟體系,以及相關的法律政策;有關部門應摒棄以往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不合理政策,並進行市場秩序的重新制定,引導產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得到良好發展;同時地方政府也需對相關產業給予足夠支持,使其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例如美國的矽谷與義大利以機械生產聞名的摩德納,在初始階段由於缺乏政府主導而表現出一定的混亂狀態,經政府引導後恢復積極發展。此外,還應從多方入手進行協調,使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求同存異,達到更好的配合效果。

其次,要重視跨國公司的強大作用,並同時發揮金融作用,通過調控人民幣匯率及相關工具,將外貿戰略從根本上落實。國家有關部門應對銀行及其他資本市場進行科學、合理的優化配置,使企業投資所獲得效率得到顯著提高,並對實力強大跨國公司予以政策支持,鼓勵其在國內積極進行投資活動,以便為對外貿易發展提供更充足的資金來源。

再次,要實現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均衡發展,營造有利於貿易發展的國內環境。可通過不斷落實加工貿易升級戰略,延長貿易產業鏈,使我國的對外貿易事業並不局限於少數沿海地區,而將其與內陸地區的產業結構改革相結合,講傳統的加工貿易產業向內陸轉移,使沿海地區更側重於產品的優化升級。

最後,重視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性,將對外貿易的競爭優勢落實在技術、質量、品牌及服務等方面。時代的發展使高技術導向產業得到飛速發展,我國對外貿易實現技術革新與品牌創新將進一步促進貿易事業的發展、增大對外貿易量及經濟效益。應通過加大對重要科技的研發、在環境科學、信息科技等基礎學科方面積極應用新技術等策略,為我國對外貿易事業的更好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結語

綜上所述,戰略性貿易對於中國而言是具有可行性的,但是作為一種干預貿易政策,在中國加入WTO的前提下,自由貿易戰略與貿易保護主義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調和性。現階段,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雖然在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行方面具有必要性,同時也存在許多的制約因素。筆者認為,應結合中國經濟與世界貿易等實際情況,謹慎地選用局部性的戰略性貿易政策。
更多專業分析可參考相關專業報告:《中國對外貿易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3、試述中國加入WTO條件下發展對外經濟貿易的重要性

建國以來,中國各方面突飛猛進地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驚人成就。這一方面主要歸功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人民群眾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另一方面也依賴於世界經濟、科技等領域的發展和我國採取的一系列對外開放的政策,在世界經濟技術日益一體化的進程中,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是加強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一條重要的強國之路,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一、1949-1978年對外經貿往來取得的成就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以毛澤東為首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就代表中國人民表達了願意同世界各國開展貿易往來和經濟技術合作的願望。但是,由於帝國主義列強對我國採取了封鎖政策以及我國自己政策上的失誤和其他歷史條件的限制,1978年以前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往來的規模和力度都無法與今天相比。

(一)對外貿易的發展
新中國的對外貿易,是在解放區已經開展的對外貿易的基礎上,經過摧毀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和沒收官僚資本、對民族資本外貿行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而逐步建立起來的。
20世紀50年代,由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採取敵視、封鎖的政策,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國際市場是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當時,我國根據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需要,本著"積極協作,平等互利,實事求是"的方針,積極開展對蘇聯、東歐國家和其他友好國家的貿易和經濟合作,不斷突破西方國家的封鎖、禁運,對醫治我國戰爭創傷、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1950年2月,中蘇雙方在莫斯科簽訂了關於蘇聯政府向中國政府提供3億美元貸款的協定。此後,1951-1955年,中蘇兩國又簽訂了10筆貸款協議,總金額達12.74億新盧布(摺合人民幣53.68億元)。為了吸收外國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中國還與蘇聯、波蘭共同投資創辦了5個合資企業,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第一批中外合資企業。當時我國通過貿易和使用蘇聯政府貸款,從蘇聯和東歐國家引進156項建設項目的成套設備和技術,建設了一批鋼鐵、電力、煤炭、石油、機械、化工、建材等骨幹企業,為我國的工業化打下了初步基礎。那時,我國同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額佔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1951年為52.9%,1952年到50年代末都在70%以上,其中對蘇聯的貿易額約佔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50%。
20世紀50年代期間,我國還為逐步發展同亞非民族獨立國家的貿易關系、發展祖國內地同港澳地區的貿易和開拓對西方國家的民間及政府貿易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增進了同亞非國家的友誼,促進了亞非國家民族經濟的發展,保障了對港澳地區的供應,擴大了對港澳出口及經港澳轉口貿易,開辟了反封鎖、打破禁運的新戰線;我國繼1950年同瑞典、丹麥、瑞士、芬蘭建立外交和貿易關系後,又利用各種機會和途徑,爭取和團結其他西方國家工商界及開明人士,以民促官,推動我國同日本、西歐等西方國家和地區的民間貿易以至官方貿易。
1960年,隨著中蘇關系的變化,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對象開始轉向資本主義國家和地區。經過努力,我國同日本和西歐的貿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中日貿易由20世紀50年代的民間貿易轉入20世紀60年代的友好貿易和備忘錄貿易;1963年我國同日本簽訂了第一個採用延期付款方式進口維尼綸成套設備合同,打開了西方國家從技術上封鎖中國的缺口。1964年,中法建交,兩國政府間貿易迅速發展,帶動西歐掀起了發展對華貿易的熱潮。到1965年,我國對西方國家的貿易額佔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20世紀60年代,中國利用西方國家銀行的賣方信貸,以延期付款方式從法國、英國、聯邦德國、瑞典、瑞士、荷蘭、比利時、奧地利和日本等國引進了65項先進技術設備,主要用於冶金、石油、化工、機械、電子、輕紡等工業企業的技術改造,總金額(包括利息)為2.8億美元。
雖然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我國的對外貿易遭到了嚴重的干擾和破壞,對外貿易自1967年起連續3年出現停滯和下降,但在周總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關心和直接領導下,經過艱苦努力,我國的對外貿易從1970年開始逐步好轉。20世紀70年代前期,國際環境發生了有利於我國的變化。1971年聯合國恢復我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發表《聯合公報》,並在正式建交前恢復了貿易關系。之後,我國的對外關系取得了重大的進展,西方國家紛紛同我國建立外交關系或使外交關系升格。中日邦交實現了正常化,中國同歐共體建立正式關系,使我國對外貿易的國際環境明顯改善,對外貿易額迅速增長。我們確定了"保持和擴大港澳、日本、新馬市場,千方百計打開西歐、北美、大洋洲和其他市場"的方針,到1973年冬,我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已佔我進出口貿易的75%。1973年1月,毛主席、周總理批准了國家計劃委員會《關於增加設備進口、擴大經濟交流的請示報告》,決定從國外引進43億美元成套設備和單機。至1979年底,實際對外簽約成交39.6億美元,引進了包括13套化肥、4套化纖、3套石油化工、3個火電站、43套綜合採煤機組等大型成套設備,除單機付現匯外,大部分是利用西方國家銀行的賣方信貸,採用延期付款方式采購。
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我國對外貿易在幾經曲折中向前發展。1950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為11.35億美元,其中出口5.52億美元,進口5.83億美元;到1978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發展到206.38億美元,其中出口97.45億美元,進口108.93億美元。我國對外貿易的經營和管理也由建國初期的國家統制對外貿易政策到1957年後適應國民經濟轉入計劃經濟,形成了國營外貿公司集中統一經營,國家對外貿公司實行指令性計劃管理和統收統支、統負盈虧、管理和經營一體化的高度集中的對外貿易體制。對外貿易被看作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的補充手段,局限於互通有無、調劑餘缺。

(二)對外援助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一直把對外提供經濟技術援助作為履行國際主義義務的重要內容。我國的對外援助是與我國的對外關系的發展和國內經濟狀況密切相關的。大體說來,1978年以前我國的對外援助可分為3個階段:1950-1963年為初始階段;1964-1970年為發展階段;1971-1978年為急劇增長階段。援助的內容是向受援國提供貸款或無償援助。那時我國提供的貸款一般都是無息貸款。對外援助的方式包括成套項目援助、技術援助、物資援助及現匯援助等。
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底,我國共向66個國家提供了援助,幫助其中38個國家建成了880個成套項目。我國的對外援助創立了國際關系中真誠合作的典範,博得了受援國政府和人民的廣泛贊揚和高度評價。此間,我國援建的坦贊鐵路被譽為"解放之路"、"南南合作之路",在非洲乃至全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增進了我國與第三世界國家的了解和信任;我國援外專家和醫療隊以良好的精神風貌和突出的工作成績成為聯系中國人民和第三世界國家人民友誼的紐帶,得到了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的高度贊揚。

二、1978年後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成就

1978年以來,我國實行的對外開放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初步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有層次、有重點,由沿海向內地、自東向西、由南向北逐步推進的全方位開放格局,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對外開放的政策和實踐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外向型經濟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增強,促進了我國經濟日益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加入到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之中。回顧對外開放的歷史,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增強了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成就是十分巨大的。

第一,對外貿易發展迅速。
在1978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值僅有206.4億美元,1986年達738.5億美元,1997年則達到3250.6億美元,19年增長了15倍多。其中,1992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以來的6年是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最快的時期。1992-1997年間,我國對外貿易總值達14938億美元,比從新中國成立到1991年的總和還要多,年均增速為15.7%,這個速度不僅高於同期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而且比世界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高出近8個百分點,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顯著增強,我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位次排列由1978年的第32位躍升為1992年的第11位,並在保持5年後,1997年又躍升至第10位。截至1998年底,我國外匯儲備從1979年的8.4億美元增加到1400多億美元,在世界居第2位。
出日商品結構明顯優化。1997年,工業製成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978年的45.2%上升到1997年的86.9%,在出口總額1826.97億美元中工業製成品為1587.67億美元,實現了由主要出口初級產品向主要出口製成品的歷史性轉變。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機電產品出口迅速增長,1997年當年機電產品出口額達到593.2億美元,占當年出口總額的比重達32.5%,連續3年超過紡織品,成為我國最大的出口商品類別。
貿易夥伴遍及世界各地,對外貿易走向全球。目前,我國的貿易夥伴由1978年的幾十個發展到227個國家和地區,與傳統市場的經濟貿易關系穩步推進,與新開拓市場的經濟貿易關系不斷增強。

第二,利用外資迅速發展。
從1979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1980年批准3家外商投資企業以來,我國利用外資經過1979-1986年的起步階段、1987-1991年的持續發展階段和1992年以來的高速發展階段。
在起步階段,我國吸收的外商投資主要來自港澳地區,以勞動密集型的加工項目和賓館、服務設施等第三產業項目居多,並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和其他沿海省市。
在持續發展階段,我國吸收外商投資的結構有較大改變,生產性項目及產品出口企業大幅增加,賓館、旅遊服務項目的比重大大降低,外商投資的區域和行業有所擴大,我國台灣廠商的投資開始進入祖國內地並迅速增加。
在高速發展階段,隨著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國的投資環境得到更大改善,吸收外資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大發展。外商投資的規模和領域進一步擴大,外資的來源國家和地區持續增加,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大跨國公司進入我國。資金、技術密集的大型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增加較多,平均單項外商投資規模不斷提高。在沿海地區外商投資迅速增長的同時,中西部地區吸收外資有了較快發展。此外,我國利用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機構的貸款以及國際證券投資等也獲得很大發展。
截至1997年底,我國累計批准外商投資企業30.48萬家,合同外資金額達5211.64億美元。目前,外商投資企業已開業23.57萬家,總投資達7534.7億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為3029.87億美元。我國利用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機構貸款、證券投資等其他形式的外資也達到一定規模,累計達1400多億美元。1993-1997年,我國連續5年成為利用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僅次於美國,列第2位。

第三,對外援助在調整與改革中不斷發展。
1979-1990年,我國對援外方式進行了一些探索性的改革與調整:通過統籌安排,擴大了援助面,使受援國由1978年底的66個增加到1990年的93個;將我國援助同聯合國多邊援助、受援國自籌部分資金、國際金融組織或第三國援助等相結合,在投入較少援款的情況下推動互利經貿業務,促進援外與互利合作相結合;因地制宜地對不同項目採取技術合作、管理合作、代替經營、租賃經營、合資經營等方式,改善和提高援助效益。
1991-1994年,圍繞著主要幫助受援國發展當地有需要又有資源的中小型項目,並與發展多雙邊互利合作的經貿關系相結合,促進受援國和我國共同發展:調整援外結構,成套項目佔60%,重點建設生產性項目,適當援建人員培訓和社會公益性項目,也援建受援國有特殊需要、規模適當的個別社會公共建築;大力推動我國企業與受援國企業合資、合作經營生產性援助項目;設立多種形式援助專項資金;增加形式多樣、靈活、及時的小額贈送;將一部分援外資金與聯合國發展機構的資金相結合,開展發展中國家間的技術合作;進一步調整、改革援外項目的管理體制。
1995年以來,為使有限的援外資金發揮更大的效益,我國對外援助主要採用以下方式:一是積極推行政府貼息優惠貸款,國家用援外經費貼息,以擴大對外援助的規模,提高援外資金的使用效益,推動雙方企業的投資合作,帶動我國設備、材料和技術出口;二是積極推動援外項目合資合作,以利於政府援外資金與企業資金相結合,擴大資金來源和項目規模,鞏固項目成果,提高援助效益。到1997年底,我國對外援助的國家累計達114個,援助成套項目1531個。

第四,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快速發展。
我國的對外經濟合作事業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新生事物,經過不斷努力,迅速發展成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經濟合作大體經歷了1976-1980年的起步階段、1981-1986年的逐步發展階段和1987年以來的穩步發展階段。
在起步階段,我國共批准了29家企業從事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業務,我國的對外承包勞務隊伍第一次走向國際舞台,主要市場集中在西亞、北非。經過創業之初的艱難開拓,我國的對外經濟合作取得了初步發展,在此期間,共與16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171項承包工程和44項勞務合作的合同,合同金額為2.38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7億美元。
在逐步發展階段,我國的對外經濟合作業務在國際承包勞務市場萎縮、條件苛刻的困難條件下,經過奮力開拓,取得了持續發展。在此期間,我國的對外經濟合作隊伍不斷壯大,初步形成了一支活躍在國際承包勞務市場上的骨幹隊伍;業務量不斷增加,6年間共簽訂承包勞務合同3744份(其中承包合同2020份),合同金額為62.96億美元,完成營業額32.31億美元,在國際承包勞務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市場逐步擴大。
在穩步發展階段,我國對外經濟合作迎來了健康、穩定、快速發展的新時期。經營對外經濟合作業務的企業由流通領域的窗口型公司為主逐步轉向生產領域的實體公司為主,企業的經營水平不斷提高,在外承攬的業務規模不斷擴大、檔次不斷提高,市場多元化戰略初見成效,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到1997年,我國與181個國家和地區新簽對外承包勞務合同28442份(其中承包合同2085份、勞務合作合同25743份),金額已達113.6億美元,完成營業額83.8億美元。
改革開放之初,僅有幾家企業從事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業務,到1997年已發展成為一支由近700家企業組成的門類比較齊全、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隊伍,業務范圍向技術性較強的領域不斷擴展,項目越做越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提高。在1997年美國《工程新聞雜志》(ENR)評選出來的世界最大的225家國際承包商中,有27家中國企業,其業務范圍遍及世界五大洲的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截至1997年底,我國累計簽訂對外經濟合作合同額716.93億美元,完成營業額482.37億美元,外派勞務超過154萬人次。

第五,多雙邊經貿合作成就矚目。
我國主張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通過和平協商解決經濟貿易爭端,使得我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取得較大進展。我國積極參與亞太經濟組織會議和亞歐會議,推進亞太地區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和亞太、亞歐經濟技術合作。國家和政府的領導人多次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和亞歐會議並發表講話,體現了我國堅持改革開放、重視同各國和地區發展經濟貿易關系的基本立場,得到了亞太、亞歐地區及至全世界的病房關注和贊賞;我國與美國、日本、歐盟等主要經濟貿易夥伴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雙邊關系也不斷加強,贏得了發展國民經濟、加快現代化進程的良好國際環境

4、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如何建成貿易強國?

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

傅自應:我今天的題目是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下面我想講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外貿站在發展的新起點。那麼怎麼來認識和看待中國的對外貿易站在一個發展的新的起點上,我們首先可以從規模上來看,二十多年前,在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末,在1978年,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才206億美元,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現在我們全中國一個星期的對外貿易總量就超過200億美元,今年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量要超過一萬四千億美元,所以從規模上看,中國已經站在了一萬四千億美元,這么一個新的發展起點上。

中國對外貿易不僅規模大了,在全世界游兆弊的影響也大了,現在中國的對外貿易規模在全球的排位是第三位,大家都知道現在我們進入信息化時代,大家也知道中國現在是一個IT產業的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中國的東莞是一個重要的IT的生產基地,有人說如果中國的東莞、中國的深圳或者中國香港的高速公路如果發現堵車現象的話,就有可能影響到全球的信息技術產品的市場波動。

傅自應:中國外貿站在怎樣的新起點?

傅自應:說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站到了新的起點上,我們還可以從它的經營主體的變化來觀察到這個問題,二十多年前,中國從事對外貿易的企業僅僅只有八家,並且這八家都是國有企業,那麼今天完全不一樣了,中國現在有超過四十萬家的企業可以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從事對外貿易,並且這四十多萬家企業遍布我們各個地區,涉及各個產業和各個領域,二十六年前,中國政府也好,企業也好,他們從事對外貿易的主要目標是什麼呢?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賺取外匯,調劑餘缺,互通有無,今天就不一樣了,無論是政府也好,還是從事國際貿易的企業也好,他們從事和發展對外貿易的一個根本目標,就是要充分的利用好兩個市場、兩個資源,來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前不久,我去了一下中國江西的南部,贛南地區,大家都知道那是一個革命老區,是一片紅土地,我們在那個紅土地上,一片紅土地的丘陵地區,通過利用外資,建了一個規模很大的皮鞋廠,專門出口美國市場,女裝皮鞋,這個工廠現在有八千六百多個職工,就地招收的農民工,每年可以出口一千萬雙女裝的皮鞋,大概可以創匯一億美元,神族到了這個工廠以後我就和當地的有關負責同志進行了交流,我就問了一個問題,我說這個廠對你們當地來說意味著什麼,它能給你們帶來什麼東西?當地的有關負責同志就說,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一片紅土地,交通是閉塞的,經濟是落後的,在二十多年前我們這里沒有外資,雖然有零零星星的小型的對外貿易,但是都是外貿的供貨單位,但是供貨的主要品種是什麼呢,就是活大豬, 他說今天我們這里就不一樣了,一千萬雙女裝皮鞋,意味著什麼,他說可以給我創造八千六百個就業崗位,使我附近的八千六百個農民,農民工可以在自己的紅土地上就業,不需要到廣東深圳打工去了,他說更重要的是由於有了這個廠,每天猜裂可以消費,吃掉我們當地的六頭大豬,每天可以吃掉一萬斤糧食,他說由於有了這個廠,由於有了一千萬女裝皮鞋的出口,所以當地的就業、當地的農民家庭的脫貧致富,增加農民的收入是有直接效益的,他說還不排除以後要增加的稅收帶來的相關的運輸等服務貿易,這就是那個地方今天外貿發展站在的新起點。

據國家統計局分析,現在中國對外貿易總量超過了一萬四千億美元,對於今年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了三個百分點,據有關部門統計,由於中國今天年出口額有了一萬四千億美元的規模了,所以直接提供就業崗位是八千多萬個,由於我們有了一個好的發展規模,所以我們國家的國際收支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我們今年的外匯儲備要超過八千億美元。

說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站在了新的起點上,我們還可以從我們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的商品結構來看,26年前,中國出口商品的主體,主要商品是什麼呢?主要是農副土特產品和資源性的產品,而今天中國出口的產品90%以上都是工業製成品,中國的紡織服裝產品,箱包、玩具、電視機DVD和微波爐等一些產品,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

26年前中國對外貿易的夥伴就是和中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是一些原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和地區,包括我們近洋貿易的港澳地區,那麼今天就不一樣了,今天和中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已經超過了230個國家和地區,並且美國日本和歐盟,已經成為了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傅自應:中國外貿站在怎樣的新起點?

傅自應:說中國的外貿站在了發展的新起點,我們還可以從它的外部的軟的貿易環境的改善來看這個問題。由於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不僅我們自己外部的貿易環境和條件得到了改善,我們還可以通過多邊的機制參加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影響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比如說這次世界貿易組織的香港部長會議,中國就可以充分利用影響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一道就發展的議題來充分的闡述我們的觀點和立場。

說中國的對外貿易今天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我們還可以從支撐中國外貿發展的一些基礎設施發生的變化來予以觀察,一萬四千億美元的對外貿易總量需要中國龐大的港口運輸條件來支撐,二十多年前,在改革開放的初期,中國當時用於對外貿易的港口只有少數的幾個沿海城市,但是我們簡稱為廣大上青天,就是廣州、大連、上海、青島和天津,就有五個口岸城市有專門的外貿港口和碼頭。

但是應該說在改革開放的初期,中國的外貿發展的硬體,特別是港口的運輸條件是很差的,可能中年以上的,歲數稍微大點的一些同志都知道,在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有一個現代京劇,樣板戲,京劇的名字叫《海港》,這個京劇就是描述當年在那麼一個特點的環境下,中國人民怎麼來在艱苦的條件下發展外貿,給中國人民漲志氣,講的就是說由於我們港口條件太差,碼頭的吞吐能力太差,造成了許多外國的遠洋貨輪在中國的港口壓港的現象,碼頭工人和海港的工人日以繼夜,肩扛手提來裝卸那些對外貿易的物資,樣板戲講的就是搶運的糧食,把糧食運到國外去,一方面反映了當時我們海港工人的春天的干勁,也說明我們對外貿易的硬體基礎設施是比較差的,今天是什麼樣呢,通過二十多年的建設,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成長,中國的港口的吞吐量已經達到了41.7億噸,上海和深圳,已經位居全球第三位和第四位的集裝箱港口,特別是前不久上海的小洋港建設完工以後,上海港的吞吐能力將會進一步的提升,說中國的對外貿易站在了發展的新的起點上

傅自應: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新挑戰

傅自應:下面我想給大家講的第二個問題就是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新挑戰。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新挑戰第一個表現就是規模與效益的不對稱,許多傳統的出口商品,對於我們來說規模是很大的,但是它的效益並不是很高,2004年,我們中國出口了五十九億雙鞋,相當於中國人為除中國人以外的所有的人做了一雙以上的鞋,中國的鞋在貿易比例中所佔的比重達到60%以上,但是平均的單價只有2.5美元一雙鞋,這個價位、這個價格水平是什麼概念呢?只有義大利鞋的平均價位的十分之一,還有比如說服裝,中國是全世界服裝最大的生產和出口國家之一,2004年,中國出口了一百八十九億件服裝,為除中國人以外的世界其他的人,每人出口了將近三件半衣服,它的平均單價呢,只有每件3.5元。

還有中國出口的DVD去年是1.3億台,但是平均的單價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這是講的出口商品,那麼從進口商品來看,有一些進口商品我們是世界上的大買家,但是我們對於進口價格的議價能力不強,在進口定價上沒有過多的話語權,比如說我國鐵礦砂、銅的進口量分別佔到了世界貿易量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但是由於我們缺乏價格的話語權,所以近幾年來這些物質的進口價格大幅度上漲,2004年的鐵礦砂進口價格就上漲了86%。

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挑戰的第二個表現就是自主發展的能力還不強,比如說中國的紡織品、服裝皮革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都在全球佔到了第一位,但是它的國際競爭力僅分列為第十二位三十位和十三位。自主發展能力不強也就是說明我們出口的競爭力還不是很強,首先就是我們一些傳統的出口商品缺乏自主創新的能力,剛才講到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DVD生產國和出國,但是在DVD的57項關鍵的技術中,我們自己掌握的僅有九項,我們又是電視機的最大的生產和出口國,但是在電視機的40項專利中,我們擁有自主知識產品的僅僅有18項,並且這18項都還是一些非核心的技術,缺乏出口競爭力。

第二個表現就是我們很多出口產品缺乏自主的品牌,據統計,現在我們出口的商品中,擁有自主品牌的商品不到10%,現在大家在國外旅行,到處都可以看見中國製造的商品,但是很少有中國自己品牌的商品由中國製造在國外銷售,你看很多很多的服裝,產自於中國,但是是人家的商標,人家的品牌。

出口競爭力不強的第三個表現就是缺乏自主的國家的營銷網路。由於目前我們的出口大多數是訂單貿易,缺乏自己的國際營銷的網路和銷售的終端,那麼與最終的客戶的直接聯系往往被一些國外的貿易中間商所割斷,那麼大部分的貿易利益被中間商拿走,

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挑戰之三,就是環境和資源難以支撐,大家知道中國的發展,目前遇到一個很大的難題,就是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大家知道,中國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那麼我國的人均的水資源擁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並且還有許多的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國人均的礦產資源,資源量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的58%,在全世界排在第53位,所以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給資源環境帶來了很大壓力,同樣,中國作為出口大國,作為貿易大國,也給我們自己的環境和資源,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5、中國對外貿易迅速發展的原因和面臨的問題。

原因:1.中國政府實行政策性貶值與出口創匯政策,推動中國外貿出口。
2.國內內需不足,從而轉向出口。
3.改革開放,走出去和走進來戰略,積極擁抱世界(實行市場經濟,加入WTO,人民幣國際化,金融改革)
4.由政府投資拉到型的經濟高速增長,促進對外貿易發展。
問題:1.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出口企業不堪重負。(引發倒閉與就業問題)
2.對外依存度較高,內需不足,經濟增長不可持續。
3.金融體系與法律體系不健全,商業道德與信託責任缺乏,招商引資環境惡化。
4.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勞工貧困,人口老齡化,城鄉二元經濟,貧富差距大,社會成本較高,從而削弱中國的國際競爭力。
5.外資企業積極佔領中國市場,兼並中國民族企業,存在潛在危機。
5.產業低端,缺少民族品牌,缺乏核心技術。
6.產業分工上,處於低端,沒有定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