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貿前沿 » 外貿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外貿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3-06-08 07:11:11

1、用經濟生活知識說明中國進一步擴大外貿引進對國內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1.增加進口,滿足國內市場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有利於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對內美好生活的需要。
2.有利於國內容供給側改革,調整產業,促進創新發展。
3.有利於國內企業增強競爭力,培養新優勢,發展新業態。

2、國際貿易對中國的作用和意義?

作用是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意義是把握好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

1、國際貿易對中國的作用: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延續社會再生產。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增加財政收入。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

2、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深入分析和把握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對於我們科學決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把握好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外貿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擴展資料

隨著我國計算機技術和國際經濟的不斷發展,國際貿易專業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

電子商務將國際貿易帶進了一個信息化時代,特別是國際貿易專業的興起和網路貿易的誕生,導致國際貿易運作方式發生巨大變化,信息通過全球網路在世界各國和地區間流動,推動了國際貿易向信息化的方向發展,同時也為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為了解決與貿易有關的環境問題,1993年12月15日,在烏拉圭回合的貿易談判委員會議上,通過一項「關於貿易與環境」的決議,決定起草一份貿易與環境的工作方案,並制定有關貿易與環境措施之間增強相互作用的規則,監督用於環境目的的貿易措施,以及與貿易有關的環保措施。

3、對外貿易對一國經濟的影響?

國際貿易對一國經濟的影響因國家而異,對大部分國家來說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而且使得社會資源分配更加合理,不至於有的資源只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但同時,國際貿易加劇了世界經濟的脆弱性,而且世界經濟日益融合在一起,從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出現貿易順差預示著增加外匯儲備.

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我國出現巨額貿易順差,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並非是一件好事。不斷增加的貿易順差雖然在拉動經濟增長、增加外匯儲備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也會引發新的貿易摩擦,為經濟增長帶來不確定性;而順差帶來的過多的外匯儲備,還會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和金融風險。巨額貿易順差引發的更深層次影響在於,將加劇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同時也不利於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

從宏觀經濟層面看,貿易順差在一定時期內的減少並不意味著對經濟運行的負面沖擊,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利弊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進口產品結構。然而,若因進口增速過高而造成國際收支平衡的嚴重逆向轉變,則會引發人民幣匯價對外貶值、資金外逃、國內通貨膨脹等一系列對宏觀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因此,應密切關注進口數量、特別是進口結構發展變化動向,趨利避害,使進口貿易發展更加適應我國經濟增長的客觀需要。

4、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100-200字左右

摘 要:本文介紹了我國過去和現在對外貿易的概念與發展歷程,然後描述了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息息相關,並且用數據說明進出口貿易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最後給出了一些建議。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3/view-7329709.htm
關鍵詞:對外貿易;進出口貿易;經濟增長;建議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概述與發展歷程
1.我國古代的對外貿易與現代的對外貿易
我國對外貿易在古代主要是「朝貢」貿易,朝貢貿易是我國古代統治者為顯示自己賢明德威而與海外諸國官方的進貢和回賜關系。這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對外交往關系。現代的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國與國、國與地區、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以盈利為目的的對外進行商品和勞務的交往關系。她與古代的對外貿易不同,不僅范圍擴大了,而且目的也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2.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歷程
(1)我國古代的對外貿易
我國古代的對外貿易始於秦朝而興於漢代繁榮於唐朝發展於明朝暗淡於清朝。漢唐時期是我國古代對外貿易的一個高峰期,這個時期「絲綢之路」形成了,其對外貿易呈現出史無前例的繁榮景象,訪問、觀光、經商的人從世界各國紛紛來華,不但陸上貿易有所發展,而且海上貿易尤其興旺。宋朝時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以鼓勵海外貿易,那時我國對外貿易的港口十分繁榮。明朝時,因鄭和下西洋而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直接貿易,他們的足跡遍布亞非歐三大洲。但是盛極必衰在清朝時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2)我國近代的對外貿易
1840年鴉片戰爭強迫打開我國國門,清政府與侵略國簽訂了一個個喪權辱國的求和條約,中國從此淪陷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進入了最黑暗、最恥辱的時期。中國經濟被西方列強通過對外貿易的方式進行經濟侵略。
(3)我國當代的對外貿易
當代我國對外貿易思想發展主要受蘇聯的經濟體制的影響,有著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和國家壟斷外貿管理體制被作為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轉變並積極與國際經濟貿易交往通行規則接軌的基本路線。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是一直保持著持續而高速的增長,從1978到2004年,我對外貿易額全球排名有著質的飛越從第32位上升到全球第三,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從1%增加到2007年的7%左右;經濟發展取得的進步十分明顯,GDP從1978年的千億元上升到2007年的十萬億元,在全球排行的位次被不斷提升。
我國在對外貿易方面,進出口總額從百億美元增長到2004年的萬億美元,年均增長高達百分之十幾。我國的外貿規模還在不斷擴大,利用外資不論是量還是方式也在發生改變。我國不僅單邊貿易在增加,雙邊貿易更是迅速發展突波千億美元大關。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往來有所下降甚至低迷,但結合我國經濟增長和對外貿易增長的情況可以看出,我國的對外貿易和經濟還是在不斷的增長,經濟增長帶來對外貿易的增長而對外貿易又反作用於經濟增長,拉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二、我國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1.確立了我國貿易大國的地位
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是因為改革開放為她開辟了一條「絲綢之路」,貨物進出口貿易額大幅增長。1978年~2010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年平均增長16.8%,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8.0%高出8.8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年平均增長17.2%,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8.0%高出9.2個百分點:進口年平均增長16.4%,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7.3%高出9.1個百分點。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貨物貿易更是高位大幅增長,2000~2010年,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20.1%,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9.3%高出10.8個百分點。近幾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期間取得,這既表明中國出口商品符合國際市場需求,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也證實了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擴大進口,對支撐受危機沖擊國家和地區出口、降低國內需求萎縮壓力,以及對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發揮了積極的拉動作用。
2.對外貿易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的增長
改革開放前,中國長時間處於經濟短缺狀態,為了「互通有無、調節餘缺」才會有對外貿易,而且規模很小,又以進口為主,因此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貿易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沒有也無法顯現。改革開放後,對外貿易不論從國民的意識還是行動它都被列為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交往形式,作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大引擎」(投資、消費和出口)之一,有利於我國經濟的增長,特別是迅速擴張的出口貿易規模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凸顯,貢獻度不斷提高。出口增長速度大大超過經濟增長速度,據統計,1979年~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平均年增長率為9.9%,貨物出口額平均年增長率達17.2%,高出GDP7.3個百分點。自世貿組織以來,二者發展速度進一步擴大。2001年~2010年,我國GDP平均增長提高到10.5%,出口增速相當GDP兩倍,高達20.3%。
3.對外貿易為國家增加了稅收和外匯儲備
據統計,1991年~2010年,20年間我國徵收的關稅和進口環節稅為72186.5億元,出口退稅額為47017.5億元。關稅和進口環節稅減去出口退稅後,國家財政從進出口環節中直接獲得的稅達到12518.4億元。改革開放前我國外匯儲備極度短缺,1978年僅有1.7億美元。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特別是以出口創匯為中心的政策措施的實施,90年後我國對外貿易開始了順差時代。1990年~2010年,除個別年份貿易逆差外,其餘年份均為順差,其中2008年高達近3000億元。順差規模不斷擴大,外匯儲備不斷增加。2010年,2.8萬億美元相當於首次突破100億美元關口的1990年的256倍,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充足的外匯儲備,對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防範金融危機有著重要作用。 4.對外貿易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對外貿易不僅是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就業機會被創造而提供的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經濟學理論認為,擴大出口會為我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而擴大進口則有助於為外國提供就業機會。多年來,我國進口貿易快速發展,順差不斷擴大,既為我國巨大的勞動力市場提供了就業途徑,也部分抵消了進口所帶來的就業機會轉移。
5.對外貿易使我國對世界的影響力不斷增強
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加深了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尤其是我國成為世界首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的進口國和經濟體後,我國在國際舞台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30年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由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經濟總值的1.8%提高到2001年的4.2%,2010年進一步提高到9.3%。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2001年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達到33.6%,遠高於美國的6.7%。如果沒有我國的貢獻,當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由2.5%降至1.8%。從世界經濟貿易組織的數據我們可知,2000年~2009年,中國的出口和進口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17%和15%,遠高於同期世界貿易總量3%的發展速度。特別是2008年爆發國際金融危機後,2009年世界貨物貿易進口量下降了12.8%,而中國的進口量增長2.9%,對緩解市場需求萎縮壓力、帶動經濟增長的貢獻和影響十分明顯。
貿易壁壘是指來自國外的商品和勞務被本本國為保護本國經濟而設置的人為限制。伴隨著我國經濟增長而來的是,我國的貿易壁壘事件發生頻率也越來越多。傳統的關稅壁壘和配額、許可證等非關稅壁壘都被全球化的到來大大減少,貿易各國紛紛使用新式手段來保護本國經濟,例如,反傾銷、技術壁壘等。由於出口快速增長,中國首當其沖成為最大受害國,中國發生反傾銷案子累計達800多起。同時我國的出口被美國用各種辦法限制,不僅有一般的關稅和配額,而且反傾銷訴訟、技術與綠色壁壘、具有嚴格標準的動植物檢疫等一些特別的措施被使用。其次,我國人口紅利在慢慢消失,勞動力已不是我國對外貿易的優勢。
從2004年起,民工荒、招工難的問題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珠三角出現了。幾年過去了,招工難迅速在全國經濟增長核心帶擴散。雖然金融危機沉重地打擊了中國的出口製造業,短期內使大批農民工被迫離崗返鄉,但是隨著經濟持續走穩,企業卻再次面臨更嚴重的招工難。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大幅度提高工資搶人,而有些企業則因為僱傭不到足夠的工人不敢接訂單,形成產能閑置。對此,我國的勞動專家指出,招工難於我國人口紅利趨於結束有直接關系。最後,在中國製造下的貿易順差已不能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增長。
從1994年我國開始進入貿易順差時期,迄今一直享有貿易順差。但是過度的貿易順差對內意味著社會財富的凈損失,資源的過度輸出和消耗,對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成為貿易摩擦的根源。而且中國製造不利於我國的科技創新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我國創造的產品附加值低是我國在對外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總之,面對這么多的機遇,我國應該做好全面的促進工作:
(1)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走低碳、綠色貿易之路。我國要提高自主創新與自主研發的能力,降低高污染產品的出口,走可持續出口貿易之路。
(2)以創新為動力,提高出口商品競爭力。創新是競爭能力的核心,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活的源泉,有利於促進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
(3)擴大開放服務貿易領域,做大做強服務貿易。服務貿易給我國經濟帶來的經濟價值是十分龐大的,我國現在是處於各國貿易鏈的最低環節,不僅獲利少而且對環境傷害十分嚴重,不利於我國環境保護。
(4)協議與自主開放並舉,開放方式多樣。開放的形式要不拘一格,歷史告訴我們開放不能局限於某個領域或某個地區,否則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優化發展空間布局,確保穩定持續發展。發展不能敷衍了事而要確保質量以便經濟穩定持續的發展。
(6)優化結構,提升貿易產品知識含量。信息時代的到來要求出口的商品要有知識含量。
(7)加強國際競爭與和作,實現互利共贏。和平與發展是各國取得的共識,國際競爭是國家居安思危的有力佐證。
面對這么多的挑戰,我國更應該積極面對取長補短,努力發展我國的對外貿易,採取應對措施:
(1)加強區區域一體化建設,貿易壁壘會區域貿易自由性的特徵下減少,有利於多邊貿易體制的完善和發展,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在世界范圍內被推動。
(2)積極應對貿易摩擦,貿易摩擦是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進程中利益博弈加劇的規律性表現,也是體現了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公平性原則和維護買一權利的表現。
(3)加強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渠道多元化,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人才教育培養體系;著力發展行業職業培訓,為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供適用的人才;進一步開放教育領域,引進國外教育資源,大力培養國際化人才;建立行業准入制度,加強對各類人才的資格認證。
(4)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國際營銷能力。
(5)加快低碳經濟發展,大力支持低碳經濟、綠色發展,為我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提供綠色同行證,搶占低碳經濟發展所創造的國際貿易新市場。
(6)防範國際經濟風險,建立健全全開放型經濟運行的風險防範機制,才能切實保障國家經濟安全。

5、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有何積極作用?

一、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外貿出口已被公認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

二、我國對外貿易在經歷了建國以後近30年的長期低迷增長後,改革開放以來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初以來,我國已儼然成為了世界貿易大國,為我國和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據商務部統計,僅從1990年至2006年,中國的累計進口額就高達42000億美元。外貿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拉動經返渣濟增長,外貿出口已和投資、消費一起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二)促進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機電產品出口已佔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已近30%;

(三)創造就業機會,與對外貿易直接相關的從業人員達近億人;

(四)增加財政收入和外匯儲備,進口稅收佔全國稅收收入的1/5,成為僅次於國內增值稅的第二大稅源,國家外匯儲備已突破10000億美元,提高了抵禦外部經濟風險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為經濟建設服務。國內需要的能源、原材料、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的進口,占進口總額的90%。

四、但在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和對經濟的深層次拉動作用方面,與美、德、日等世界貿易強國相比,我們還有很大差距。因此,深入把握貿易大國和貿易強國的本質內涵,加快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將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課題。

五、衡量貿易強國的標志:結構為先

貿易大國與貿易強國是一組相對概念:

1、既有量的基礎,也有質的指標,同時量與質的指標也是相對的。

2、據此,我們認為貿易大國主要是從貿易數量方面考慮的,而貿易強國的地位主要是從貿易質量方面考慮的。

3、貿易強國的衡量標志是以貿易結構不斷優化為核心,包括貿易條件不斷改善、貿易主體表現活躍、貿易內容不斷豐富、貿易競爭力不斷提高、貿易市場多元化等。

4、在進口方面更多的是進口一些資源性的、低附加值的產品,通過這些產品來滿足本國經濟增長的需要,在出口方面,通過高技術含量、深加工產品的出腔世州口來延長產業內的鏈條,把更多的附加值放在國內,並通過開發和擁有較多的自主知識產權和著名品牌,使產品和企業在世界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使企業具有較高的管理水平、較高的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能力和較強的抗禦國際市場風險以及化解國際貿易摩擦的(如國外反傾銷)的能力。

六、中國是貿易大國:當之無愧

(一)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外貿進出口體系的建立、健全和完善,更重要的是來自市場的活躍因素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帶來新的推動力,中國對外貿易獲得了飛速發展,並實現了三次大的飛躍:

1、1986年紡織服裝產品取代石油成為第一大出口產品,標志著我國已擺脫資源為主的出口結構,進入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導的時期;

2、1995年外貿出口結構出現決定性變化,機電產品首次超過紡織伍蔽服裝產品成為我國最大類出口產品,並推動外貿出口在1994和2000年分別邁上1000億美元和2000億美元的台階;

3、世紀之交我國又抓住入世和以IT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製造環節向我國轉移的機遇,大力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形成以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拉動外貿增長的新格局,我國推動外貿進出口規模在2004年突破10000億美元,對外貿易實現第三次飛躍。

(二)「十五」期初,我國在世界貨物貿易額中的排名是第6位,已經開始被世界輿論稱為貿易大國;當我們站在進入「十一五」的重要時刻,我國對外貿易總額2006年一躍達到17606.9億美元,相當於「十五」初期2001年的3.4倍,不僅實現了我國對外貿易史上的重大跨越,而且在世界貨物貿易額中的排名已穩居第3位。

1、尤其令人稱道的是:自2002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已經連續5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

2、同時,圍繞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這條主線,我國進出口商品結構也在悄悄改善。

3、2001~2005年,我國工業製成品出口比重由90.1%提高到93.6%(1980年,工業製成品僅占我國出口總額的49.7%),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占出口總值的比重分別由44.6%和17.5%提高到54.6%和29.2%;同期,我國進口商品中初級產品進口比重由18.8%提高到22.4%。

4、我國初步形成了以20個城市、25個基地、12類商品和1000家企業為重點的「科技興貿」促進體系,培育出海爾、聯想、TCL、華為、中興等在世界上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集團和自主品牌。我國加工貿易國內增值率達到52%,與主要貿易夥伴進出口全面增長。

(三)對外開放的中國如今已經完全進入到了國際貿易的寬廣大道並快速前行,不斷刷新一個又一個歷史記錄:

1、繼2004年對外貿易首次突破10000億美元後,2005年中國進出口貿易再次躍上14221.2億美元的高峰,其中貨物貿易出口總額7620億美元,同時中國貿易順差創造了1020億美元最好成績,中國的外匯儲備增加到了8000億美元。

2、不僅如此,令人心動的阿拉伯數字元號在2006年再次放大:2006年全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7606.9億美元,同比增長23.8%;其中出口9690.8億美元,增長27.2%;進口7916.1億美元,增長20%。

3、相應的是外貿順差打破了2005年創造的年度紀錄,達1774.7億美元,增幅高達74%,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突破10000億美元。「中國製造」在大踏步挺進國際的過程中,也勇敢地將自己的國家送上了貿易大國的突出位置。    七、中國成為貿易強國:任重道遠

(一)中國儼然已是世界貿易大國,但還不是「貿易強國」。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中國尚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從國際水平看,我們的出口產品附加值低、效益不高,在企業競爭力、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與美國、德國、日本等貿易強國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

1、總量大國、人均小國;貨物貿易大國、服務貿易小國。

1.1、目前我國人均貿易額只有1354美元,而世界人均貿易規模2400美元。

1.2、其中,美國人均貿易規模8427美元、日本人均貿易規模7136美元、韓國人均貿易規模7920美元,我國只是貿易總額規模的大國,人均貿易規模上卻是小國。

1.3、同時,也是貨物貿易的大國、服務貿易的小國。中國的服務貿易雖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長,2005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僅佔全球出口總額的3.4%,進口居全球進口總額的3.6%。

1.4、雖然中國也已經進入世界服務貿易大國的行列,但是與經濟規模和實際需要相比(包括與貨物貿易相比),中國的服務貿易發展還很滯後。

2、貿易總量的大國、貿易結構的弱國。

2.1、盡管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已經明顯提升,但在技術含量較高的商品領域,我們仍然屬於凈進口國,我國對外貿易總體上仍然呈現依靠出口低附加值消費品換取資本產品的格局。

2.2、從世界經濟分工的角度看,中國外貿出口中加工貿易占很大份額,且大多處於加工下游的低利潤環節,產品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比較低,高科技製品出口比重僅佔29%多一點,有影響的品牌極少,是有形商品的大國、無形品牌的小國,是貿易數量的大國、貿易結構的弱國。

2.3、從理論上進行分析,在要素稟賦中,我國經濟的比較優勢仍主要體現在勞動力要素供給豐富方面,相對而言,資本、技術、知識要素的供給不足;尤其是密集使用技術和知識的產品生產,不具有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

2.4、按照比較優勢定位不同貿易夥伴的國際分工位次,我國大多數產業(即便是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和貿易)仍處在低端分工位次上。

2.5、也就是說,在國際分工的中低端位次上,我國產品或生產環節具有國際競爭力;但在中高端分工位次上,我國產品或生產環節一般不具有國際競爭力。

3、數量龐大、效益低下。

3.1、我國出口大多採取加工貿易方式,國內所得不過是一點微薄的加工費而已。即使近年異軍突起的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其中很大一部分也僅僅是為一些跨國巨頭所做的貼牌加工。

3.2、由於我國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值出口商品,並且由於長期堅持「出口創匯」的指導思想,從而導致競相殺價出口,「肥水流入外人田」,出口產品的數量增多了,但價格卻下跌了。

3.3、出口產品價格的普遍下滑,再加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從而又造成國外針對中國提起的反傾銷案件不斷增多。

3.4、不少外貿企業有規模沒效益,出口過度競爭,對外競相殺價,靠著退稅勉強獲得微薄的利潤或艱難地維持生存。低下的出口效益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

3.5、突出問題之一是許多出口企業只能依靠出口退稅生存,給政府財政造成了沉重壓力,也為國外的貿易保護主義者提供了口實。

4、地區結構和企業結構發展不平衡。

4.1、我國東南沿海成為出口的大贏家,而西部卻不甚理想。例如,2005年前10個月,東部10個省市出口佔全國份額的91%,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省出口增幅均在20%以上,但同時竟有多個中西部省區的出口在萎縮之中。

4.2、同時,中國本土企業仍未擺脫在低利潤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惡性競爭的循環,中國出口業績的亮點仍然主要來自外資企業尤其是獨資企業,數以千萬計的民工仍然未能合理分享經濟增長的蛋糕,中國企業也仍然處在國際反傾銷的陰影之下。

5、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5.1、我國通過大量引進先進適用技術,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但國內企業創新能力沒能同步提高,關鍵技術自給率低,對外技術依存度在50%以上,科技創新能力在主要國家中仍處於中等偏下水平。

5.2、較弱的創新能力,加上低下的技術水平和較低的勞動力素質,嚴重限制了中國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提升。

5.3、改變我們用100億條褲子換一架波音飛機的尷尬,需要在制度和技術創新、在增加人力資源投入等方面做出更艱巨的努力。

6、總之,與世界貿易強國相比,我國主要在四個方面存在明顯差距:

6.1、貿易增長方式相對粗放,質量和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

6.2、核心競爭力不強,缺乏自有品牌和營銷網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產品還很少。

6.3、出口產品層次偏低,不少產品仍處於國際分工價值鏈的低端,附加值不高。

6.4、尚未形成一大批管理水平高、綜合實力強、能夠深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