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貿前沿 » 外貿新動向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外貿新動向

發布時間: 2023-05-27 21:37:53

1、中國經濟發展有哪些新動向

中國經濟發展新動向如下:
1、中國市場活力吸引全球投資者目光。
2、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將發生趨勢性變化。
3、新的階梯開放戰略、多元進口與多元冊凳出口適當分離的州並旅外貿戰略以及蔽返推進真正意義上的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

2、國貿問題,中國農產品國際分工想要發揮更大優勢,應該從哪方面做努力

首先我們看看農產品的成本組成結構:種子、肥料、農葯等物質費用以及直接生產用工的勞動報酬,固定資產的折舊、農田基本建設,企業管理的物質費用和勞動報酬等等。
國內價格高於國際價格的原因主要有:1.人工成本。因為例如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農產品機械化生產比例高,就是基本都是機器在生產,很少人力去種菜收割什麼的,這部分人力成本由電費和折舊費取代,而且,雇傭工人除了基本工資,還有保險、公積金、生產過程意外損傷的補償賠償費等等一系列費用,所以機器生產省下了一大筆錢,其次,客觀方面,發達國家的財政部門對於農業生產和農戶都會進行補貼,且數目可觀,所以他們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有很大優勢。
2.目前我國政府對於農業和農戶的補貼算是跟得上,但是對於農業研發,研發這一塊的投入其實很少,經費也不足,導致我們國家的農業不夠進步,像一些產品
浪費率很高,人家的一棵玉米,從葉到玉米粒到玉米棒子都充分利用,造紙、食用、煉油,產出比高,自然價格相對較低。
所以,我們應該做的:1.提高農產品機械化生產率。2.加入研發部門的經費投入。3.補貼農戶。4.除了生產部門,加工製作部門也要培養起來,這部分外國做的附加價值很高。

3、對外貿易發展歷程

新中國非金屬礦業對外貿易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20世紀70年代以前

由於當時國際上部分國家對華長時期實行經濟封鎖,中國對外部世界基本上是封閉的。1957年以前,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僅與蘇聯、朝鮮及東歐部分國家有少量的政府間貿易。

自1957年,中國創辦每年春秋兩季在廣州舉辦的「廣交會」以後,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主要在「廣交會」上進行。少數受到約請的外商在交易會上看貨、談判。中國礦產品貿易主要通過中國五金礦產進出口公司(簡稱「五礦」)進行,基本上是「五礦」獨家經營。許多產品需要通過中國香港轉口貿易。

據統計1958年至1970年13年間,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出口總換匯額僅3.31 億美元,年均換匯0.25億美元,出口產品約50種。在這一階段,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基本是自給自足,對外貿易量很少,發展也很緩慢。

二、20世紀80年代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國家建設急需外匯,非金屬礦產品成為出口換匯的亮點。隨著對外貿易的開放,西方和日本的大商社紛紛到北京等大城市設辦事處,外國客商開始考察中國遼闊的內地,訪問各礦產地。對外貿易不再是「五礦」一家,出現了許多新公司,如中國地質進出口公司、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公司、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國原子能工業公司、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等,這些公司均涉足非金屬礦產品貿易。各地方的省級公司,各級外貿公司的分公司亦如雨後春筍一樣出現在全國各地,有些公司還到國外開設辦事機構,常常是多家公司經營同種非金屬礦產品。同時,許多非金屬礦山或加工廠開始大量引進國外先進設備;有些公司吸納外資組成中外合資企業;還有一些外商在華建立獨資企業。

這一時期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以原礦及初加工產品出口快速增長為特點,以增加出口創匯額為目的,到1989年,出口品種逐漸達到100多個,年出口額達到6.83億美元,同比增長36%,進口額達到1.03億美元。同期,也出現許多小企業亂采亂挖、浪費資源、競相出口、無序競爭的現象。

三、20世紀90年代

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深入,非金屬礦產品生產單位和外貿單位數量快速增加;通過改制、改組,原國有礦山企業有些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團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許多民營小礦山。部分有實力的生產廠礦獲得進出口權,可以直接經營外貿。

該期間,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外貿進入較穩定的發展階段,企業從單純追求擴大出口開始逐步轉向追求企業出口效益和多元化穩定市場,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在10%以上。雖然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的考驗,但是很快就恢復了正常發展。在這一階段,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呈現多元化格局,貿易市場從以亞洲為主,逐漸走向全球,產品遠銷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也曾出現階段性供過於求,致使部分礦產品出口平均價下滑,貿易摩擦現象開始出現。

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僅改變了本國非金屬礦產品產銷狀況,也改變了世界貿易狀況,甚至改變了全球礦產品貿易格局。到20世紀末,在世界礦產品貿易的舞台上,中國已經發展成為石材、石墨、滑石、重晶石、鋁礬土、螢石、菱鎂礦、硅灰石等礦產品的供應主角。甚至有的學者驚嘆:「當今世界對於幾乎所有涉足礦產品開采、生產、銷售、使用和運輸的公司來說,缺少對中國現狀的了解就寸步難行。」(見KevinFountain博士的《中國礦產品貿易體系和動態》)。

表1-1-1 1997~2007年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情況表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總署信息中心。

圖1-1-1 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發展趨勢圖

四、在新世紀加入WTO以後

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礦產資源配置,從出口為主轉變為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利用國外優勢資源滿足國內快速增長的需求,非金屬礦產品進口額以2位數快速增長,至2006年進口總額達到24.39億美元,是20世紀90年代年均進口額的5倍。進口原料,利用本國已形成的加工能力,加工後再出口或供國內需求是新的動向,尤其在裝飾石材領域最為突出。中國正在發展形成一個大的礦產品進口市場。

中國加入WTO以後,非金屬礦產品出口一直呈平穩較快增長勢態。在此階段中國開始對進出口稅率不斷進行調整。對進口非金屬礦產品不斷降低關稅,甚至對一些發展中國家執行零關稅,積極鼓勵企業進口所需的短缺資源產品;對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則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稅率;對國家鼓勵發展的產品,則提高出口退稅率。中國進出口稅率的調整,不斷促進非金屬礦產業結構的優化,促進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進出口貿易均衡發展。

總之,中國宏觀政策的調整在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在促進企業創新、產品結構調整、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在促使外貿產品從「資源換匯」向「技術換匯」轉變,在促使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健康有序地發展。

1997~2007年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情況見表1-1-1、圖1-1-1。

4、畢業生剛做外貿業務員未來3到5年的職業規劃應該怎樣做?

1,先做好當前的事情,外貿基本功打扎實是首要任務,畢竟你剛畢業;
2,如果認可你們的公司,那可以考慮3年內能做到外貿主管,薪酬和層次提高幾個檔次;
3,如果不認可你們的公司,那可以考慮做SOHU一族;
4,如果各方面條件成熟,未來可以考慮開個貿易公司,組建一個團隊。
外貿的道路很漫長,一直走在學習的道路上,你有早的規劃意識,未來一定會走上成功的道路。

5、國際貿易實務未來的發展趨勢研究論文

<

6、2016年中國經濟將有哪些新動向

12月18日至21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經濟形勢、穩增長重點、結構性改革戰術任務、重要改革領域、惠民生要點和開放戰略做出了明確部署。會議強調,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註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看形勢:新常態下基本面向好但也面臨困難挑戰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新的五年中國經濟將面臨何種形勢?
會議對我國經濟面臨的整體形勢判研指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這是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斷。
會議認為,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潛力大,韌性強,迴旋餘地大,另一方面也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特別是結構性產能過剩比較嚴重。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經濟形勢的研判,明確了我國在整體經濟增速和就業有韌性的同時,也必須忍受結構調整的陣痛,一部分產能過剩企業要淘汰出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要看到經濟穩中求進的積極成效,為未來工作增加信心,看到風險點和不確定性,把穩中求進的好的勢頭保持下去,使得經濟發展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能夠比較穩定。
看增長:更加註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有所放緩,但是發展更加註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6.9%。11月初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今後五年,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目標,2016年至2020年經濟年均增長底線是6.5%以上。
對於數字背後的增長動力,會議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具體來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於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一是宏觀政策要穩,為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二是產業政策要准,准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三是微觀政策要活,完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者潛力;四是改革政策要實,加大力度推動改革落地;五是社會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底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認為,2016年中國經濟仍處在一個探底的過程中。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從中長期看這與穩增長是一致的。
更加註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穩定經濟增長,與百姓生活有何關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確立,意味著將更加註重老百姓身邊新消費模式的供給。」廣發基金研究員、副總經理朱平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老百姓息息相關,新消費和服務業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又一動力,未來佔中國GDP的比重將逐漸上升。
看任務:戰術上抓住五大關鍵點
2016年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的任務將十分繁重。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於「戰略」和「戰術」做出安排,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要抓住關鍵點,主要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在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方面,會議提出妥善處理保持社會穩定和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關系,盡可能多兼並重組、少破產清算,做好職工安置工作,同時要求嚴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產能過剩。
在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方面,會議提出要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打出「組合拳」。這其中,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社會保險費、企業財務成本、電力價格以及物流成本。
在化解房地產庫存方面,會議提出要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庫存,穩定房地產市場。同時還提出把公租房擴大到非戶籍人口、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降價、取消過時的限制性措施等方法。
在擴大有效供給方面,會議從扶貧攻堅戰、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培育各類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勞動者適應市場、抓好農業生產等角度提出了新路徑。
在防範金融風險方面,會議提出對信用違約要依法處置,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加強全方位監管等任務。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改革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認為,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涉及到「僵屍企業」、高負債企業和過剩產能企業的調整。這種調整更多著眼於中長期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而不是應對短期經濟波動。
針對上述五大戰術任務,李佐軍表示,這些任務有著內在的相互關聯:今年通過政府簡政放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收到了明顯成效;而明年在繼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同時,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淘汰落後產能和促進創業創新結合起來。「原來僵屍企業佔用的各種資源,包括信貸、土地等,都可以在政府引導下流向新興產業,實現除舊立新。李佐軍說。
看改革:突出國企、財稅、金融、社保四大領域
要想完成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大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措施。
記者總結梳理,會議提出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國企改革、稅收改革、金融改革和社保改革四個領域。
——在國企改革中,會議提出加快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加快推進壟斷行業改革。
——在財稅改革中,會議提出抓住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完善地方稅體系、增強地方發展能力、減輕企業負擔等關鍵性問題加快推進。
——在金融改革中,會議提出盡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抓緊研究提出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方案,同時要加快推進銀行體系改革。
——在社保改革中,會議提出要完善個人賬戶,堅持精算平衡,提高統籌層次,同時還要加快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解決好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多位專家表示,上述四個領域改革的深化,將使具體經濟發展任務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閉環,促進經濟走向長期健康發展。
看民生:注重精準幫扶與政策托底
在我國扶貧攻堅進入關鍵決戰時期的背景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保障改善民生突出了經濟幫扶和政策托底。
會議提出,要更加註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而社會政策要托底,則是要守住民生底線,要更好發揮社會保障的社會穩定器作用,把重點放在兜底上,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務。
針對如何打好脫貧攻堅戰,會議指出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瞄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加大資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實干,提高扶貧質量。
有專家表示,保障民生離不開增加就業。而結構性調整和深化改革則是從根本上做了政策托底。
賈康指出,這幾年我國就業情況相當不錯,前三季度新增就業人數超過1000萬,這些都是經濟結構調整的結果。隨著經濟結構中服務業佔比提升,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提供的就業崗位已經翻倍。
看開放:注重高水平雙向開放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落實,亞投行、絲路基金等機構開始逐步發揮影響力,中國對外開放政策也引人關注。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擴大對外開放,要更加註重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
會議指出,要繼續抓好優化對外開放區域布局、推進外貿優進優出、積極利用外資、加強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加快自貿區及投資協定談判、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等工作。要改善利用外資環境,高度重視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高度重視保護知識產權,對內外資企業要一視同仁、公平對待。要抓好「一帶一路」建設落實,發揮好亞投行、絲路基金等機構的融資支撐作用,抓好重大標志性工程落地。
推進雙向對外開放,意味著外國對華投資和我國對外投資兩個領域都需要有所作為。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認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已逐步成為資本凈輸出國家,這對明年雙向對外開放提出更高要求。
「未來要加大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通過對外投資帶動商品輸出,同時發展自主創新、自主品牌、自主營銷的貿易,來實現穩定外貿的目標。」 張燕生說。

7、如何進一步發展中國貿易業務?

我國發展國際貿易應採取的措施

(一)對外貿易向質量提高方面轉變
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彌補資源不足、擴大發展空間、提高附加價值」的原則,積極發展對外貿易,促進對外貿易由數量增加為主向質量提高為主轉變。在貿易方式轉變上做到:優化出口結構,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營銷為重點,引導企業增強綜合競爭力;積極擴大進口,實行進出口基本平衡的政策,發揮進口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二)積極應對和解決各種貿易摩擦
一是要運用多邊規則處理貿易爭端。加強與利益相關方的協調配合,爭取更多支持。二是要抓好雙邊貿易摩擦大要案應對。進一步完善貿易摩擦預警監控機制,密切跟蹤貿易摩擦最新動向,增強應對工作預見性和主動性。三是依法運用貿易救濟措施保護國內產業。進一步完善產業損害預警機制,抓好產業安全資料庫擴容,深入開展產業競爭力調查與評估。

8、關於「綠色壁壘對我國紡織品出口影響」相關學者有何研究成果

一、綠色壁壘的由來和發展

綠色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領域,一些國家憑借其科技優勢,以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為目的,通過立法或制訂嚴格的強制性技術法規,對國外商品進行准脊中頃入限制的貿易壁壘。

綠色壁壘起因於全球日益嚴重的生態災難。在初期,綠色壁壘的形成主要是出於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的安全要求,後來隨著消費者環境意識的提高和全球綠色消費運動的興起促進了綠色壁壘的發展,特別是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束以後,作為主要貿易壁壘形式的關稅逐步降低,同時傳統的非關稅壁壘也逐步拆除。因而,用關稅和傳統的非關稅貿易壁壘來限制進口的餘地已經很小。於是,貿易與環境這兩個原本在世界貿易史上不相乾的問題被一條綠色的紐帶連在了一起, 綠色壁壘就出現了。以1995年世貿組織成立貿易與環境委員會為標志,綠色貿易壁壘在國際貿易舞台上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到了1999年11月30日,在美國西雅圖召開的世貿組織第3屆部長會議上,各成員國就環境與貿易問題展開廣泛的討論,這時環保這道綠色的貿易壁壘已是世界貿易中不能迴避的現實問題。

綠色壁壘的表現形式主要有綠色關稅、綠色市場准入、「綠色反補貼」、「綠色反傾銷」、環境貿易制裁、推行嚴格的檢測標准及其他標准、消費者的綠色消費選擇、強制性綠色標志、要求ISO14000認證、繁瑣的進口檢驗程序和檢驗制度,以及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購、押金制度等等。

綠色壁壘的形成雖然只是近10年的事,但目前已日趨全球化,並呈加快發展的態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陸續制訂了一系列"綠色標准"和「綠色法規」,截至目前,國際社會已制定了一百五六十個環境與資源保護條約,各國制定的環保法規也越來越多。如德國就制訂了1800多項環保法律、法規和管理規章。對於食品進口,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1991年,就有32個國家和地區對427種農葯在食品中的殘留量制訂了標准。在紡織行業,目前最嚴格的要數國際環保組織制訂的《歐盟生態紡織品標准》,它需要組成服裝產品的每一個部件都通過有關檢測和認證。對不符合規定者,發達國家紛紛採取禁止、限制進口等種種限制和懲罰性措施。僅1996年,歐盟國家禁止進口的非綠色產品價值就達220億美元,其中由發展中國家提供的產品佔90%,涉及紡織品、成衣、化妝品、日用品等。1997年10月,歐盟成員國禁止進口亞洲5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出口的七大類共100多種紡織品,理由是產品中含有會造成環境污染和對人體健康有影響的化學物質。

由於綠色壁壘的不斷擴展,我國出口的紡織品、油漆、塗料、建築材料、清潔用品、紙張、紙製品、電池與保護臭氧層有關的受控物質及其製品、機械產品、鞋類、橡膠製品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加之我國出口的商品大多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受環保因素的影響較大,所以越來越多的出口產品受到發達地區和國家環保法規的影響。

這些對我國已造成嚴重影響的標准主要是:食品中的農葯殘留量,陶瓷產品的含鉛量,皮革的PCP殘留量,煙草中有機氯含量,機電產品、玩具的安全性指標,汽油的含鉛量指標,汽車排放標准,包裝物的可回收性指標,紡織品染料指標,保護臭氧層的受控物質等。

二、綠色壁壘對中國紡織品出口貿易的影響

1. 我國紡織品出口的現狀

我國外貿出口額的五分之一由紡織行業創造,紡織行業是創匯的第一大戶。中國已連續6年保持世界紡織品和服裝生產、出口第一大國地位。入世對我國紡織業是一個櫻陸最大的「利好」消息。根據ATC協議《世貿組織紡織品與服裝協定》,在5年過渡期內,我國在設限國的紡織品配額在現行基礎上年增率為25%,這意味著我國紡織品的出口每年將增加5000萬美元的機會。如果加上其它不設限的國家和地區,入世後我國紡織品服裝的出口每年至少可增加10億美元培舉的機會,但是,如果我們不能破除綠色壁壘的屏障,這個巨大的市場只能是「水中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及」。綠色壁壘將是我國對外經濟貿易活動中最為艱難但必須跨越的一道坎。

在日益外向的中國各產業中,紡織業的對外依存度最高。雖然同貿易夥伴之間的關稅越來越低,但是綠色壁壘正成為新的非關稅貿易壁壘。隨著人們對生態和環境問題關注程度的加深,「清潔生產」、「綠色產品」、「生態紡織品」等概念大舉進入國際紡織品與服裝貿易領域,各國對紡織品及服裝在穿著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綠色壁壘面前,中國紡織行業原有的價格低廉等比較優勢也將受到沖擊,如果產品再達不到相關綠色標准,大量的國際訂單將與我們失之交臂。目前,一些歐盟的買家在向國內企業下訂單時,就要求在合同中寫上「達不到《歐盟生態紡織品標准》賠償10%貨款」的條文。

1998年,上海對德國出口的單裝內衣,因含偶氮染料而被迫中止出口,減少外銷額達500萬美元。不久前,30萬件出口歐盟的中國茄克被迫回銷,原因是茄克拉鏈中的重金屬含量超標。江蘇申澄集團出口德國的一批針織服裝,因沒有達到合同上約定的生態紡織品標准被中間商處以16萬美元罰款。浙江省去年6—10月出口紡織品服裝退貨共計704批(不含寧波),退貨金額為1586萬美元;其中表內商品200批,佔28.2%;表外商品504批,佔71.6%。究其原因除了市場因素、規格不符、縫制不良外,大多都是與綠色壁壘有關。可見,發展生態紡織品可有效克服綠色壁壘,擴大市場份額。

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的一份資料表明,中國每年有多達74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了綠色壁壘的負面影響。 有關專家認為,綠色壁壘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影響程度已經並將超過反傾銷案件的影響,已成為入世後我們不容迴避的課題。

2. 紡織品、服裝貿易中的技術壁壘

在紡織品、服裝領域的技術壁壘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從產品設計、生產到報廢、回收的全過程中,對環境影響所設置的壁壘,主要是要求企業建立實施「環境管理體系」及對產品實施「環境標志和聲明」;另一類是針對產品本身對消費者的安全和健康影響的,要求產品不能對消費者的健康產生影響。我們將能夠克服這兩項壁壘而生產出的產品,稱作:生態紡織品。

所謂生態紡織品或生態服裝,它是以保護人類身體健康,使其免受傷害,並具有無毒、安全的優點,而且在使用和穿著時,給人以舒適、鬆弛、回歸自然、消除疲勞、心情舒暢的感覺的紡織品。從專業上說,綠色服裝必須包括三方面內容:1、生產生態學,即生產上的環保。對天然纖維來說,在種植或飼養過程中,所用的肥料、飼料、生長劑、除草劑、消毒劑等對人類應是無毒無害的;在面料生產加工過程中,不放出有害氣體,並且排水符合衛生要求;2、用戶生態學,即使用者環保。要求對用戶不帶來任何毒害;3、處理生態學,是指織物或服裝使用後的處理問題。例如是否能回收,是堆積還是焚化。比如最近服裝市場上出現的新纖維Tencel(天絲),因其生產中的化學試劑可回收,廢料可焚燒,故屬於綠色紡織品。

因為在服裝原材料如棉、麻纖維的種植過程中,為控制害蟲、植物病毒和雜草的侵蝕,確保其產量和質量,大量使用殺蟲劑、化肥和除草劑,導致農葯殘留於棉花、麻纖維之中,雖然在服裝之中含量甚微,但長期與皮膚接觸,危害極大。其次,在原料儲存時,要用五氯苯酚等防腐劑、防霉劑、防蛀劑,這些化學物質殘留在服裝上輕者會引起皮膚過敏,呼吸道疾病或其它中毒反應,重者會誘發癌症。此外,我國紡織品一直沿用「紡紗—織造—染整」的傳統工藝。在織布過程中,使用的氧化劑、催化劑、阻燃劑、去污劑、增白螢光劑等化學物質,又一次殘留在服裝上。其中最有害的處理過程就是印染。現代人追求生活豐富多彩,更追求服裝的色彩多變。顏色越來越豐富的染料被研製出來,棉紡織品被染得五顏六色。「漂亮」的目的固然達到了,但印染中使用的能誘發癌變的偶氮染料中間體、甲醛和鹵化物載體及重金屬卻殘留在服裝上。此外,在服裝的附件中,如拉鏈、鈕扣等,會含有鉛等重金屬。由此可知,一件服裝在變為成品的過程中殘留毒素的機會是很多的。盡管現在世界上各國發達程度不同,對環保的認知程度有差異,但發展環保紡織品和綠色服裝將是必然趨勢。比如:浙江的紹興作為紡織大縣在入世後出現了空前的出口好勢頭,但不少紹興紡織品在歐洲國家屢屢受挫,多數問題出在染料上。都是因為染料中的偶氮和19種分散染料(染原料的幾種有害化學成分)超標。1998年,「永通集團」有一批價值100萬元的紡織品出口到歐洲。經檢測布料里有一種化學成分對人體有害,結果遭遇退貨。這批貨又漂洋過海回到了國內,退貨中轉的各種費用差不多超過了布料本身的價格。100萬元莫名其妙地打了水漂,布料和顏色都無可挑剔,問題還是出在染料上。因此,紡織業的發展與印染業的發展是緊密相聯的。雖然目前國內有數百家生產染料的企業,但環保型的活性染料市場有6成以上被德國巴斯夫等國外大公司所控制,其價格相當於國內企業的2倍。由於國內同類染料的性能不夠穩定,紡織品出口企業還是忍痛花高價買進口染料。而一用進口染料,我國紡織品的原有價格優勢就不復存在。 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的客戶對我國出口紡織品的質檢要求已出現三大變化:1.從傳統的重視外觀質量檢驗趨向注重內在質量的檢測,有的外商已將紡織品內在質量指標列入了信用條款;2.對紡織品的質量指標更嚴格,許多客戶會在合同中對影響使用性能的質量指標提出特殊要求,對染色牢度等項目指標的要求明顯提高;3.對紡織品的質量要求由傳統的實用性、美觀性、耐用性,趨向更重視安全性、衛生性。特別自奧地利1990年率先制訂了環保紡織品標准後,世界各國尤其是歐美等發達國家紛紛制定出台了相關的環保法規和紡織品環保標准,對進口紡織品實施安全、衛生檢測;美國、歐盟還相繼提出了對非環保染料的限制,對紡織品中偶氮染料、甲醛、五氯苯酚、殺蟲劑、有機氧化物等的含量都實施了嚴格的限制。國際環保組織制訂的《歐盟生態紡織品標准》需要組成服裝產品的每一個部件(包括紐扣、拉鏈)都要通過有關的檢測和認證。國內內衣行業唯一一家獲此認證的「婷美」內衣為建立一整套生態紡織品供應鏈就用去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婷美」也正因此成功地進入了東南亞和歐美市場。因此國內紡織品企業,要想在國際上有所作為,就必須研究國際規則,生產經過環保認證的綠色產品。

3. 發達國家控制紡織品及服裝中有害物質的法規和國際生態紡織品標准

世界環境保護浪潮風起雲涌,已影響到國際服裝市場,特別是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通過制定各種環境標准、環境法律、法規,建立起一道道限制和阻止外國商品進入本國市場、保護本國服裝市場競爭力的「綠色貿易壁壘」。他們以保護環境和健康為前提,通過各種環保法律法規強化環境安全,使得綠色壁壘成為服裝貿易中新的保護網,對我國出口的服裝產品提出種種近乎苛刻的條件,造成我國服裝出口頻頻受阻。早在1975年日本就開始實施《家用產品有害物質控製法》,其中對兩歲及兩歲以下的嬰兒服裝(特別是與皮膚直接接觸服裝)上的甲醛殘留限定為20ppm;1995年日本的《產品責任法》又規定,對皮膚傷害、異物混入、燃燒事故、染色不良造成的特殊事故等服裝成品缺陷,受害者可申請賠償。1997年,歐盟禁止在棉花種植過程中使用含有有毒金屬化合物的殺蟲劑;1994年德國食品和日用品法案規定在紡織品中不得檢出過敏性分散染料;1999年1月1日起,使用含有致癌芳香胺的118種偶氮染料的成衣、皮革、服裝、床上用品、家居布料等不可在德國市場上銷售,目前歐盟對此也已立法,(見歐盟指令76/769/EEC、89/677/EEC、94/60/EC和97/10/EC),指令實施日期是2002年7月1日,意味著出口至歐盟十五國的紡織品從今年7月1日起都必須符合歐盟的法規,否則就進不了歐盟市場。美國聯邦法規16 CFR 1303規定要取締服裝配件表面鍍層中的含鉛塗料。瑞典、芬蘭、挪威等國家也都紛紛立法,對服裝及紡織品中的有害物質,如:甲醛、鄰苯二甲酸鹽、石棉等都作了嚴格的規定。

20世紀90年代初,由德國、奧地利、瑞士等歐洲13個國家的13個研究所成立了「國際紡織品生態研究和檢驗協會」,頒布了Oko-Tex standard 100(產品標准)和Oko-Tex standard 200(檢測標准)等標准。此套標准經過近10年的發展和研究,修改和完善,目前已在14個國家和地區設有研究機構,在法國和德國還分別擁有兩家認證機構。目前,標准100檢測並授予環境標志的生態紡織品主要有4類,一類是嬰兒用產品,它指除了服裝外所有用於製作嬰兒或直至兩歲兒童的產品、基本材料和輔料;第二類是直接與皮膚接觸的產品,如制服襯衣、內衣等;第三類是不直接與皮膚接觸的產品,如充填材料、襯料等;第四類是裝飾材料,包括原材料和輔料在內的所有用於裝飾的產品,如白布、牆面覆蓋物、傢具布、窗簾、地毯、床墊等,可以說,獲得環境標志的紡織品已經在最大限度上保證了消費者的健康。

Oko-Tex standard 100,2000年版規定測試的項目為:PH值、甲醛含量、重金屬離子含量、農葯、氯代苯酚、PVC增塑劑、染料、含氯有機載體、染色牢度、揮發物、氣味測定等項目。與Oko-Tex standard 100相配套的檢驗程序標准為Oko-Tex standard 200,此標准包括了測試項目的具體操作程序和技術。發達國家對綠色服裝的檢驗手段和要求在逐步提高,他們利用高新技術、高靈敏的檢測設備,進行精密分析,高標准,嚴要求。因此,了解發達國家准入規則並取得這些國家認可的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對於我國紡織企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對發展我國紡織品對外貿易的思考

1. 加強生態紡織品標準的建設

隨著國際間貿易的擴大和發展,標准化已成為國際市場競爭的重要工具,依靠先進標准進行商業競爭已成為國際貿易的一個新動向,標準是質量的前提,從關注標准高度出發提高產品競爭力,是中國企業及標准制定部門的當務之急。

在生態紡織品領域,目前除了中國環境標志認證委員會有一個對照歐盟標准制定的生態紡織品標准外,還沒有一個強制性的國家標准。中國在標准化方面的落後正好與發達國家對標准化的重視形成鮮明對比,這些在國際市場遭遇「綠色壁壘」的中國企業往往都覺得很冤,來自國家標准化委員會的一份資料顯示,在我國19278項國家標准中,採用國際標准和國外先進標準的不足50%,高新技術標准嚴重缺乏。由於沒有相關法規,現在對服裝在進入市場前沒有專門機構進行強制性檢驗。目前國家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正在制定紡織品的安全通用國家標准。

為了應對國際貿易中的綠色壁壘,從2001開始,國家標准委開展了對我國大宗出口產品標准情況的調研,紡織品是其中一類。加緊構築紡織品安全體系是目前的當務之急。1997年5月,中國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指導委員會成立,統一部署實施ISO 14000系列標準的工作;1998年發布了GB/T17592、GB/T17593、GB/T2912紡織品禁用偶氮染料、重金屬及甲醛的檢測標准;2000年6月,頒布了《生態紡織品》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2001年8月頒布了GB18401《紡織品甲醛含量限定》。目前正在起草兩項紡織品安全方面的標准——《紡織品安全通用標准》和《生態紡織品通用技術條件》,前者對一些影響人體健康的指標做出了最基本要求,有望在調整產品結構、限制進口方面發揮一定的作用;後者則等同採用了《歐洲生態紡織品》標准,目的是向出口外向型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態紡織品既代表了全球消費和生產的新潮流,又可以成為發達國家利用綠色壁壘限制進口的手段。隨著我國入世,綠色壁壘在紡織品服裝貿易中的地位日漸突出。因此,生態紡織品將是應對綠色壁壘、擴大國際市場份額的最佳途徑之一,將成為紡織行業內新的經濟增長點。

目前我國已發布了與紡織品安全性有關的國標近90項,其中紡織品耐色牢度試驗方法有70項,甲醛檢測方法標准2項,燃燒性能測試方法9項,酸鹼性檢測方法4項,禁用偶氮染料檢測方法3項,重金屬離子檢測方法1項。雖然,我國在生態紡織品標准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總體上仍處於起步階段,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我們必須急起直追。

2. 外貿紡織服裝企業要積極採用先進標准指導生產

有人說,從發展中國家看,綠色壁壘是一堵綠色的、聽起來很美麗的牆,橫亘在本來就崎嶇的國際貿易之路上。因為她美麗,所以不可能像拆除關稅壁壘那樣去拆除它。我們最好的選擇是把壁壘看成橋墩,在腳下與壁壘之間建築一座綠色的橋,上得坡去,到達彼岸。

那麼採用國際、國外先進標准組織生產,增強環保意識就是企業走向成功的起點。紹興的永通染織集團, 10多年前還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民營企業,經歷了98年出口歐盟的教訓後,痛定思痛,把了解發達國家的技術要求,研究他們的技術法規和標准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通過技術改造,去年在全國印染行業中創下了產量、銷售、出口三項全國冠軍,外貿出口超過1億美元,產品行銷75個國家,其中,歐美國家佔了40%的好成績。今年前三個月,產品出口又比上年同期增長了60%,讓業內人士連連稱奇。他們交了100萬元的學費,然後掙回了一億美元的大市場,這就是突破綠色壁壘後嘗到的甜頭。永通人發現綠色環保、對人體無害是一種世界潮流。如果這一關過不了,最後肯定會被世界市場尤其是歐美高檔市場淘汰。要搶占國際市場的制高點,必須強化產品的「綠色」意識。

破解了綠色壁壘後的永通集團如同掌握了阿里巴巴「芝麻開門」的秘訣一樣,順利打開了歐洲市場,並牢牢占據了世界市場中的份額。如今,隨著國內環保染料價格的總體走低,永通集團的效益顯著提高。綠色壁壘不可怕,關鍵是要有勇氣跨越它。誰行動得早,誰就是贏家。類似永通集團的成功例子在浙江已經不在少數。曾經因為鈕扣的環保問題而遭退貨的杭州匯麗綉花制衣公司,如今專門確定了4家定點廠製造環保型鈕扣,一年出口到歐美市場的女裝達到800多萬件。去年,匯麗的單子做到7000多萬美金。目前,匯麗公司的客戶中有世界上4個大財團的幾十個女裝品牌,一天生產2萬多件。過去怕做歐美市場,現在嚴格按環保標准生產後,發現歐美市場風光無限,有做不完的生意!

我國加入WTO後,紡織服裝企業只有真正與國際接軌,才能在國際大環境下生存。「接軌」就是「理順」在企業管理能力、科技水平、標准運用、信息快捷、市場運作觀念與手段上真正取得平等對話的實力。當前,服裝快速反應已成為世界服裝業的一個發展趨勢,美國已有65%的服裝企業參加了快速反應,實時掌握國內外紡織品技術法規、標準的制、修訂情況,使企業競爭力大大提高,而我國目前總體上還在研究、宣傳或僅僅少數幾個大企業才會去關注這類信息,我們必須要重視這個問題。

3. 積極推行生態紡織品認證

21世紀紡織品持續發展的主旋律是綠色紡織品的開發。這幾年,世界各國都積極開發對身體健康有益無害、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態標簽」產品,美國、日本、瑞士、加拿大、英國等國家都在推行「生態標簽」,「生態標簽」即類似於我國的環境標志認證。目前「生態標簽」正在全球迅速發展,許多實施生態標簽的國家,把「生態標簽」視為一種非關稅壁壘,禁止非「生態標簽」產品進口。而獲得了該標志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普遍高於一般產品。

隨著人類環境保護和安全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在全球掀起了一股「綠色消費」的浪潮。 目前國際市場普遍使用多種生態標簽,較有影響的生態標簽有Oko-Tex Standard 100、Eco-Tex、MST、MUT、CleanFashion、Tex-Proof等。這些標記已成為生態紡織品的國際通行證。近年來,國際環保紡織協會陸續在中國的香港和上海、日本、韓國設立辦事處,以幫助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紡織業更快地加入到生態紡織品標簽計劃中來。自2000年以來,生態紡織品認證在亞洲得到了廣泛推廣。香港作為亞洲的自由貿易港,保持了一貫的發展勢頭,在紡織品生態認證方面占據領先地位。日本的NISSENKEN在2000年初獲准成為國際環保紡織協會的成員機構,並在日本市場開始採用紡織品生態標簽。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的生產廠商也十分活躍,成為生態紡織品認證在亞洲的增長點。

與周邊地區相比,中國內地紡織服裝企業的龐大與生態紡織品認證發展速度的較慢十分不協調。我國的綠色生態服裝的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1999年9月,我國對「生態紡織品評價及檢驗標准」正式立項,由中國紡織科學院具體負責,正式對生態紡織品性能進行系統研究,然後制訂出相應的標准及技術規范。但從總體上說,我國對服裝的污染識別、檢測以及環保標志還很落後,對印染整理紡織品的環保檢測認證尚缺乏手段。制定《歐盟生態紡織品標准》的國際環保紡織協會,它已在世界范圍內發了23000張證書,其在中國內地的唯一授權機構——瑞士紡織品檢定公司上海辦事處,只用不到兩年就發出了200張認證證書。已獲得證書的這200家企業由於接觸國際市場比較多,因而申請生態紡織品認證比較積極。他們已認識到生態紡織品認證是紡織服裝企業提升產品品質、進軍國際市場的不容忽視的問題。婷美早在一年多前就開始從各個方面提升產品品質,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態紡織品供應鏈,從而成為中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通過了最嚴厲的國際環保組織制訂的《歐盟生態紡織品標准》的內衣產品,並順利打入日本和歐美市場。以前,國內企業競爭是誰的廣告多、誰的價格低就能賺錢,今後將變成誰的科技含量高、誰能獲得權威認證才能佔領市場,婷美是獨有中國知識產權的產品,又按國際游戲規則取得了「綠卡」。所以企業只有做到自身產品過硬,才能在國內外市場上戰勝洋對手。

9、外貿行業的基本狀況

由於,您的問題比較廣泛
以下給您一些專業產品市場的狀況,供您參考下吧,若還想了解整體外貿行業情況,您可以聯系下夏濤先生,海外推廣資深專家。
電動工具市場外貿出口情況分析
據有關方面統計,我國向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了電動工具產品。據五金城經營戶介紹,以前接的外貿生意,一般都是一些中東國家和地區,而且銷量也比較少,種類單一。現在,五金城電動工具產品紛紛進入了歐美等國家,並且還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銷售網路,與前幾年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由於國內市場份額相對穩定,西部開發和城市化建設給電動工具市場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但要想進一步拓展市場,擴大出口是生存發展的重要環節。眼下大部分經營戶同時關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重視產品質量,不斷鞏固和開拓新的市場份額,取得了不小的收獲。

近一兩年,各經營部都大力宣傳和推廣自己的品牌,突出自己的品牌。其中,諸如博大、富強、三鋒、川田等品牌產品都受到國內外客商的青睞。

由於國內電動工具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國內市場也接近飽和,而外商前來采購的數量較大。因此,經營戶大打物美價廉的牌。再加上一年一屆中國五金博覽會的召開,電動工具把博覽會作為打開國外市場的橋梁,吸引了來自黎巴嫩、巴基斯坦、巴勒斯坦、馬來西亞、柬埔寨、美國、德國等一些歐美國家的外商頻頻前來采購。從去年開始受鋼材價格的影響,電動工具的價格也有所提升。據五金西路一經營戶介紹,電動工具和其配件市場可以說是一天一個價,一些比較大的外貿訂單都不敢輕易接。今天和客戶談好價格,等客戶付了定金,再和廠家聯系,廠家卻說那是昨天和你報的價,今天又漲了。為了堅守信用,經營戶還是以和客戶談好的價格成交,以致於有時甚至一點利潤都沒有。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質量是最重要的競爭籌碼之一。商家們都紛紛在產品的質量上投入大量的資金來研發各種高科技產品。電動工具企業普遍重視新產品的開發和對老產品的更新。目前,電動工具行業的許多企業,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更加註重科技創新,更加註重以質量取勝,以新品鞏固和拓展市場,從而擁有了一定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