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對外開放戰略論文和參考文獻
科學發展觀與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調整內容提要:科學發展觀是新一屆領導集體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新發展。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不僅是中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實現國內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根本方針,也是中國處理對外經貿關系,引領對外開放戰略調整的基本指導思想。在進入全面對外開放的歷史新階段之後,中國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對傳統開放戰略和開放模式進行反思,破解開放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難題,並通過對開放戰略和開放體制的優化和調整,探索新的開放目標和開放理念,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努力提高中國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效益,以實現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對外開放戰略調整一、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中國傳統開放戰略困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對外開放不斷向縱深推進,目前已經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但是,中國的開放型經濟在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許多相當突出的問題。特別是在步人全面對外開放的新階段之後,中國傳統的開放模式和開放政策開始呈現出不可持續的發展困境。1.傳統的激勵型引資政策激化國內發展模式的矛盾。通過優惠政策擴大利用外資的規模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執行的基本外資政策。但是,長期的激勵型引資政策也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副作用。首先,中國長期給予外商投資企業超國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內外資企業的不平等競爭,抑制了本國企業的投資熱情,不利於國民經濟的長期持續發展。其次,在傳統發展戰略的指引下,各級政府紛紛將引資規模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績指標,在對外資政策優惠方面相互攀比,一再超出國家政策規定的界限,從整體上損害了國家利益。第三,在外資激勵政策掩蓋下,中國利用外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生態破壞、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一些地方政府在錯誤政績觀的指導下,不顧本地資源、產業結構的實際情況,盲目引進外資,把外國淘汰的、污染環境的工廠搬到國內來生產,致使當地的生態環境遭受到毀滅性的破壞。2.粗放型外貿增長方式引發頻繁的國際經濟摩擦。與優惠型外資政策相聯系的是粗放型的外貿增長方式。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迅速崛起為世人矚目的國際貿易大國。但是,由於長期維持粗放式的外貿增長方式,中國對外貿易數額雖然巨大,但外貿對國民財富增長的貢獻比較有限。首先,從貿易結構上來看,近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雖然大幅增長,但貿易結構和創利能力不盡合理,國民從對外貿易中獲得的利益非常有限。其次,近年來中國對外出口產品中,雖然工業製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高新技術產品所佔比重依然很低。第三,中國傳統貿易戰略是以「出口創匯」 為基本指導原則的。中國政府為了鼓勵出口,採取了一系列促進出口的優惠政策,長期維持出口大於進口的「順差」狀態。隨著貿易規模的不斷增大,中國這種帶有濃重的「重商主義」色彩的外貿增長方式出現了難以為繼的局面。第四,大規模的商品出口容易引發不必要的國際貿易摩擦,不利於中國外貿的長期持續發展。由於勞動力價格便宜,中國的出口廠商在國際市場上一味壓低價格,造成中國出口產品長期處於增量不增價的局面。同時,中國商品大量充斥國際市場,也容易造成傾銷的感覺,引發不必要的國際貿易爭端。3.「中國製造」停留在國際價值鏈低端,並且危及中國的資源、能源安全。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製造業一枝獨秀,成為世界製造業中增長最快的國家。應該說中國製造業的崛起是中國抓住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自身努力的結果, 是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客觀事實。中國製造業的規模雖然巨大,而且增長迅速,但從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分析,還存在諸多問題。首先,目前中國製造業的技術水平、勞動生產率和工業增加值率都比較低。由於缺乏獨立的品牌和核心技術,中國製造業在很大程度上還僅是國際大型跨國公司在中國進行生產製造產品的「生產車間」,停留在國際價值鏈分工的低端。其次,中國製造業得以迅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中國擁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而廉價勞動力對於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中國製造業憑借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形成的國際比較優勢,在國際上迅速取得一定的市場地位;另一方面,勞動力的低成本造成中製造業的國際低價格,致使中國從製造業發展中的獲益非常有限。第三,中國製造業高速發展,對中國的能源、資源安全也帶來嚴峻的挑戰。4.過高的對外依存度增大了國家宏觀經濟運行風險。對外開放戰略的全面提速,必然會進一步密切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系。可以說,對外依存度的上升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結果,也是中國對外開放成就的體現。但是,如果對外依存度過高,並無法對外部依存因素進行自主控制,一旦外部經濟環境發生變動,中國經濟發展將面臨巨大的潛在風險。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過高的對外依存度是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目前中國對外依存度增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中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外資,並且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到國家經濟安全。從技術層面看,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牢牢地掌握著產業技術的控制權,並通過專利戰略、技術標准戰略,阻止中國企業的自主技術創新進展。其次,中國的外貿依存度逐年提高,也對中國外向型經濟的持續發展帶來潛在風險。2004年中國外貿進出口大幅度增加, 目前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已達70% 。第三,中國在重要資源和能源方面對外依存度較高,容易引發能源資源的安全保障問題。隨著中國經濟規模迅速擴大,粗放型增長導致對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偏高,中國對能源和重要資源進口的依賴程度日趨嚴重。如何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有效地降低中國戰略資源和能源的對外依存度,是中國需要關注的重要戰略課題之一。
2、什麼是對外貿易依存度
對外貿易依存度又稱為對外貿易系數(傳統的對外貿易系數),是指一國的進出口總額占該國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其中,進口總額佔GNP或 GDP的比重稱為進口依存度,出口總額佔GNP或GDP的比重稱為出口依存度。對外貿易依存度反映一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是衡量一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重要指標。
3、外貿依存度對國家經濟的影響
高外貿依存度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
內容摘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對外貿易進入了迅猛發展階段,而在此期間,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節節攀升。本文在分析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變化與成因的基礎上, 重點剖析外貿依存度提高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並提出如何合理調控外貿依存度。
關鍵詞:對外貿易依存度 貿易結構 外貿發展戰略
自從加入WTO之後,我國的對外貿易出現了強勁的增長,外貿依存度也隨之急劇攀升。1980年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只有12.5%,到1990年已經超過30%,2000年達到44%,尤其是最近幾年,外貿依存度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節節上升,由2002年的48.8%,上升到2003年的60.0%,再上升到2004年的70%,2005年由於人民幣的小幅升值,外貿依存度略有降低,約為63.9%。根據WTO和IMF的數據測算,1960年全球外貿依存度為25.4%,1990年升至38.7%,2003年已接近45%。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已經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遠遠高於美國、日本、印度、巴西等經濟大國。這一方面表明中國參與全球一體化進程加速,國外市場的需求已經成為我國國內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動力,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已經形成相互依賴的夥伴關系,另一方面過高的貿易依存度也暴露出我國貿易目的地集中、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不合理以及戰略資源產品進口依存度攀升等諸多弊端。
影響我國外貿依存度的因素
按照通行的計算方法,外貿依存度是指一國對外貿易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它不僅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也同時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開放程度。國際經驗表明,僅從數字上、從貿易總量上考察外貿依存度的高低並不能真正衡量我國經濟的對外依賴程度, 因為有許多因素影響和誇大了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具體來說,我國外貿依存度偏高的原因分析如下:
對外貿易結構中加工貿易比重較大。2005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為6905億美元,在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上升到48.6%,幾乎佔到貿易總額的半壁江山。由於對外加工只收取少量的工繳費,沒有過多的附加增值,國內采購、配套率亦較低,即中國從其他國家進口大量的原材料和中間產品,進行組裝之後再出口到國外。這一進一出加以匯總再除以當年的GDP,使得外貿依存度明顯地有虛增的成分。
國內產業結構以製造業為主,第三產業比重較低,是外貿依存度高的一個重要原因。一般說來,由於第三產業的可貿易性較低,GDP構成中第三產業的比重越高,外貿依存度可能越低。目前,美國第三產業在GDP構成中的比重已經超過75%,而我國僅為33%左右。
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明顯高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分母——GDP的增長率近年平均不過9%左右,但分子——外貿進出口的平均增長率卻達到30%以上。當GDP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增速上,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越高,則其相對增長速度越快,外貿依存度則越高。
匯率的變動直接影響外貿依存度的水平。總體上看,人民幣低估是我國外貿依存度提高的又一重要原因。按照現行匯率計算,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確實偏高。但若據世界銀行按購買力平價估算,人民幣與美元購買力比價為4:1,按此計算,我國外貿依存度將減少一半,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我國外貿依存度高是我國對外商投資企業依賴過大這一經濟結構的必然反映。據商務部統計,2004年全國出口額最大的200家企業中,外資企業佔77%;進出口額最大的500家企業中,外資企業佔62%。從外貿依存度這一比率的分子來講,我國巨額外貿的一大部分實際上是在華外商投資企業所創造的,尤其是在出口方面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額大於其他企業的出口額,從2001年到2004年,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占我國出口總額依次為50.1%、52.2%、54.8%和57.1%。從這一比率的分母來講,國內生產總值也包括了在華外商投資企業貢獻的部分,但由於外商投資企業的主要特點是「大進大出,兩頭在外」,外貿傾向大大高於國內其他企業。由此可見,外商投資企業「大進大出,兩頭在外」這一經營行為,也一定程度上拉高了外貿依存度。
外貿依存度增高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實際上,外貿依存度是一把「雙刃劍」,其提高和變化一方面為我國更加主動地參與國際經濟,提高了我國的經濟地位和影響力,另一方面也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風險和影響。總的來說,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不斷增長,持續增長的外貿依存度會給對外貿易和國內經濟發展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影響主要有:
對外貿易摩擦加劇
由於我國出口規模不斷擴大,我國出口遭遇國外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明顯增多。在「十五」期間,我國被反傾銷立案的數目分別為:2001年55起,2002年51起,2003年47起,2004年57起。2005年,我國對外貿易摩擦更是進入「高發期」,已經多次受到美國、歐盟、印度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反傾銷調查。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除此之外,反補貼、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等問題也已經成為了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對付我國產品的方式。由此可見,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和外貿依存度的不斷提高,已經使我國對外貿易不可避免地進入了國際經濟摩擦的時代。
影響國家經濟安全
能源、礦產資源、某些關鍵設備和零部件進口依存度高容易使本國的經濟命脈受制於人。一旦國際經濟出現較大波動, 必然使國內經濟出現一些困難。目前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為35%左右,據專家估算,到2020年,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0%,我國石油供應的一大半將依賴國際供應。如何有效地降低中國重要戰略資源的對外依存度,是我們需要認真關注並予以解決的重要難題。另外,目前我國進口商品以工業製成品為主,其中資本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占據主導地位,這反映出我國國內產業對國際高新技術和資本品的高度依賴,反映了我國國內產業科研開發的相對滯後。隨著重要戰略物資、關鍵產品和技術的進口數量不斷增長,進口對國家經濟安全的影響將進一步加大。
影響國內產業發展
我國的高外貿依存度主要表現為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上的比較優勢。因此,紡織服裝、鞋類、玩具等產品一直是我國大宗出口商品,但是這些行業實際上已經出現了供大於求的局面,而且這種低附加值行業的不斷擴容不利於我國國內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增加了實現提高外貿競爭優勢目標的難度。不斷提升的外貿依存度凸現了我國產業結構發展的不合理、第三產業發展仍然滯後的現實情況。
惡化貿易條件
我國出口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 進口的主要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一般來說, 前者的供求價格彈性比較高, 後者的供求價格彈性比較低。這種供求價格彈性的不對稱導致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方面, 我國對進口產品的需求依賴程度大於其他國家對我國的供給依賴。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大量進口的能源和各種資源性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比較低, 也就是說, 無論國際市場的價格發生哪些變化, 我國的進口需求都將保持一定的增長, 且我國是一個大國, 一旦大量進口, 還會引起國際市場價格的上漲, 這不僅會加劇我國對海外能源等產品的依賴, 而且還會惡化貿易條件降低我國的經濟福利。
合理調控外貿依存度的措施
外貿依存度的未來走勢是由對外貿易與經濟發展的相對速度、匯率與通貨膨脹率的變化趨勢等因素共同決定的。鑒於外貿依存度對經濟的影響,我們有必要對外貿依存度進行合理調控,為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
我國應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外貿發展。現在各地、各部門政府均制定年度對外經濟發展總量目標。片面追求量的擴大不僅造成外貿效益不能與外貿產品質量的提高同步增長,而且也是造成低效外貿和低質量外資過多的深層次原因,因此,應制定科學評判外貿政策和政策實施效果的質量指標體系,將「以質取勝」確立為整個外貿政策的核心,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能源資源使用的最小化,以利於提升經濟運行質量和外貿核心競爭力,推動我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
發展對外貿易的同時,堅持將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內需不足強化了我國對國外市場的依賴性。面對這種局面,若要提高本國經濟抵禦外部經濟風險的承受力和消化力,就必須依靠擴大內需來保持經濟的長期穩定和發展。為此,應實施出口與內需雙導向戰略,既要搞出口導向, 又不要把自己的市場拱手讓給別人,要使用法律的手段,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全國工資水平的持續增長,增加國民的收入,改善居民的預期,增加有效供給,提高內需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和地位。
促進加工貿易的升級轉型,實現內資外資平等。目前的加工貿易仍面臨諸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提升加工貿易的質量,提高其對國內經濟發展的貢獻,加快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而在內外資方面,中國應該按照市場經濟公平競爭和WTO國民待遇的原則,建立一個對內外資企業真正公平、平等的商務環境,防止中國經濟陷入引進依賴陷阱。
我國應開放服務業市場,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服務貿易是現代經濟中最具增長潛力的領域。從世界上開放型經濟大國經濟發展的軌跡分析,服務貿易的整體增長既優化了一國的產業結構,擴展了GDP的經濟規模,也降低了外貿依存度,同時服務貿易產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貿易的國際競爭力。由此可見,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是中國經濟和外貿發展的重要任務,要加強政策協調和指導,加快服務貿易國際化進程,支持國內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特別是鼓勵中國有優勢的服務貿易出口,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
重視我國重要產業和重要產品進出口依存度的結構性指標,推進外貿市場多元化和出口產品結構優化戰略,從而降低對特定貿易夥伴和特定進出口商品的依存度,保證國家經濟安全,降低由於進出口產品供求彈性不對稱造成的對國際市場的高依賴。
完善國內經濟核算制度,准確反映經濟總量及其變化。在總結我國統計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參照國際慣例,改革現行國內經濟核算和數據發布制度,提高我國GDP核算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國際化水平,提高GDP核算的透明度和數據的可信度,使GDP數據能夠更加客觀、更加准確地反映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
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人民幣貶值曾是刺激我國外貿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也是造成外貿依存度不斷提高的主要因素。近年來,隨著我國出口規模的快速增長和貿易盈餘的增加,日本和歐美發達國家紛紛提出人民幣升值的要求。為此,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的適當調整,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外貿依存度,減少貿易摩擦。
綜上所述, 為科學發展對外貿易, 使我國國民經濟在平衡中尋求發展,經濟發展的對外依存度必須適中。否則勢必帶來一些副作用, 不利於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榮民.警惕高外貿依存度.南方周末,2005
2.高敬峰.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國際比較及啟示.廣西社會科學,2004
3.崔大滬.中國外貿依存度的分析與思考.世界經濟研究,2004
4.許培源.對外貿易依存度提高對經濟的影響分析.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
4、外貿依存度是什麼?
外貿依存度即進出口總額、出口額或進口額與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之比,是開放度的評估與衡量指標。
外貿依存度是反映一個地區的對外貿易活動對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依賴程度的經濟分析指標。
從最終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角度看,該指標還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的外向程度。外貿依存度的計算方法和名稱依分析問題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別。
(4)一份關於外貿依存度的外文文獻擴展資料:
國際貿易作為一種經濟現象,也屬於歷史范疇。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並伴隨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而發展。
國際貿易條件(Ter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出口商品價格與進口商品價格的對比關系,又稱進口比價或交換比價。它表示出口一單位商品能夠換回多少單位進口商品。很顯然,換回的進口商品越多,越為有利。
計算公式是:出口價格指數除以進口價格指數,再乘以100(假定基期的貿易條件指數為100)。
5、求關於國際貿易英文文獻(急急急)在線等候
淺探當代國際貿易新理論對我國對外貿易戰略的啟示
在我國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的今天,要想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必須重視國際上20世紀70年代以後興起的國際貿易新理論,實施創新的對外貿易戰略,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本文通過研究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新發展對我國外貿發展的啟示,分析探討了我國應該如何制定相應的政策,採取相應的對策來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一、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新進展
二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國際貿易的規模、商品結構和地區分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學家在國際貿易理論研究中不斷探索,20世紀70年代以來先後出現的影響較大的國際貿易新理論有以下幾種:
1、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
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產生於2O世紀7O年代以來「新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背景之下,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等人於2O世紀8O年代中期提出,主要內容包括兩方面:(1)以內部規模經濟為基礎的利潤轉移理論;(2)以外部規模經濟為基礎的外部經濟理論。
2、產業內貿易理論
20世紀70年代格魯貝爾和勞埃德等人開創了產業內貿易理論研究,到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進一步推動了這一理論的發展。該理論不同於側重論述產業間貿易的傳統貿易理論,代寫畢業論文它側重研究貿易雙方在同一產業中既出口又進口同類異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在不完全競爭產業中,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是產業內貿易形成的決定因素。
3、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由美國銷售學家弗農於1966年首先提出,經威爾斯、赫希哲等人不斷完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認為,由於技術創新和擴散,製成品和生物一樣具有生命周期。產品生命周期包括五個階段:(1)新生期;(2)成長期;(3)成熟期;(4)銷售下降期;(5)讓與期。
4、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哈佛大學的邁克爾·波特提出並完善了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與傳統比較優勢理論和要素稟賦理論不同之處在於,該理論認為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興旺發達,其根本原因在於該國的國際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源於一個相互增強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有四個關鍵因素影響一國在國際市場上建立和保持競爭優勢的能力,這四個因素是:(1)生產要素;(2)國內需求;(3)相關產業;(4)企業戰略、組織和競爭度。
二、當代國際貿易新理論對我國對外貿易戰略的啟示
1、積極轉化國家的競爭優勢
比較優勢是由一國資源稟賦和交易條件所決定的靜態優勢,是獲取競爭優勢的條件。競爭優勢則是一種將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優勢的綜合能力的作用結果。比較優勢作為一種潛在優勢,只有最終轉化為競爭優勢,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競爭力。根據生產要素稟賦,我國一直以來具有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但是,在當今國際市場上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並不一定具有國際競爭優勢。要確立把比較優勢轉換為競爭優勢的外貿戰略。
2、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至關重要
由國際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可以推知:創新國是國際貿易利益的最大獲益者。這是因為:在產品的新生期和成長期,創新國以其技術優勢壟斷了國內和國際市場,因而可以獲得大量超額壟斷利潤;在產品的成熟期進入所謂的「大規模生產」階段,創新國可以獲得巨額規模經濟效益;在產品的銷售下降期和讓與期,創新國在國外投資建廠,輸出其知識產權和品牌,延長其產品的生命周期,在國際市場上繼續賺取利潤。
3、發展高層次產業內貿易是提高對外貿易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隨著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產業內貿易在給各貿易國帶來貿易利益的同時,
Probe into New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mplications of China Foreign Trade Strategy
Growing scale of foreign trade in China today, in order to enhance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70 years after the 20th century Xingqi new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uiwaimaoyi innovation strategy,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instr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temporary new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enlighte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analysis of how China should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First,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new progress
After World War II with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proctivity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ize, structure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goods,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economist and continuously explore the 20th century, has emerged since the 70's influential new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following:
1, Strategic Trade Policy
Strategic trade policy arise from 7O 2O century since the "new trade protectionism," the prevalence of background, the U.S. economist Paul Krugman, who in the mid 8O 2O century, proposed, mainly including two aspects : (1) 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based theory of profit transfer; (2) based on 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 external economic theory.
2, intra-instry trade theory
20th century 70s Grubel and Lloyd, who created the instry trade theory, to the early 20th century U.S. economist Paul Krugman of 80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heory. The theory is different from the focus on inter-instry trade paper the traditional trade theory, on behalf of my thes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rade, both sides in the same instry, the export of procts they import the same heterogeneous instry trade. Not perfectly competitive instries, economies of scale and proct differentiation is the formation of intra-instry trade determinants.
3, the proct life cycle theory
Proct life cycle theory Sales Vernon by the United States first proposed in 1966 by Prince, He Xizhe and others improved. Proct life cycle theory, 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and biological procts, like life-cycle. Proct life cycle consists of five stages: (1) Neonatal; (2) growth stage; (3) maturity; (4) decline of sales; (5) for and on.
4,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Since the 80s of the 20th century, Harvard's Michael Porter and improv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and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factor endowments theory of difference is, the theory that a country has been able to flourish, and 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e country'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is competitive advantage derived from a mutually reinforcing system, in this system, there are four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a country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establish and maintain a competitive edge in the ability of these four factors are: (1) factors of proction; (2) domestic demand; (3) related instries ; (4) business strategy, organizational and competitive degree.
Second,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strategy for new inspiration
1, the posi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natural resources by a country and trading conditions determine the static strengths are the condition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a way to advantage the potential into real ability to effect the comprehensive results. Comparative advantage as a potential advantage, only the final into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form a real export competitiveness. According to the proction factor endowment, along with 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labor resources, but in today's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labor-intensive procts do not necessarily have 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establish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to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foreign trade strategy.
2, high-tech instries vital to the development
By the international proct life cycle theory can be deced: Innovation i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rests of the country's biggest winners. This is because: the proct of Neonatal and growth, 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superiority of its state monopoly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 and thus get a lot of excess monopoly profits; in proct maturity into the so-called "mass proction" stage, innovation States can get huge economies of scale; in proct sales were down period and give and of innovation invest and build factories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output of i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brand to extend its proct life Zhou Qi,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ontinue to make a profit.
3, the development of high-level intra-instry trade is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n important means of foreign trad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development, intra-instry trade in all trading nations to bring trade interests,
翻譯為:
6、求一篇英文文獻,有翻譯
因為翻譯的內容太多。。要的話。聯系我
我先吧內容給你
一、全球手機產業及其對外貿易發展概況
從世界范圍來看,電信業是全球最具活力和潛力的產業之一。尤其是近年來,移動通信一直是全球電信業的主要收入來源,其發展勢頭令人矚目。概括地講,全球手機產業發展主要表現出如下特點:
1.市場持續向好,發展中國家市場高速增長。從2001年開始,由於受網路經濟泡沫破滅、9.11事件以及3G投資決策失誤的影響,全球手機產業增長緩慢,2001年當年手機銷售量出現負增長,2002年增長率也僅為2.4%,與20世紀90年代後期及2000年高達60%的年平均增長率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
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低迷之後,全球手機市場自2002年末開始呈現復甦跡象。2003年,全球手機市場更加活躍,出現大幅增長。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發表的統計報告顯示,2003年全球手機銷售量為4.18億部,2004年達到6.74億部,2005年增長到8.25億部。據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新興與發展中國家市場的需求增長,同時,手機產品不斷更新換代也在成熟市場中明顯表現出來,從而形成了持續增長的態勢。目前,手機銷量增長的勢頭仍在持續。
應當指出的是,目前全球各個地區的手機普及率,特別是眾多發展中國家的手機普及率還非常低。
截至2004年,越南、柬埔寨、奈及利亞等發展中國家手機普及率均在5%以下。然而,我們也從中清楚地看到,盡管發展中國家手機普及率很低,但增長迅速,增長率大都在50%以上,這意味著手機市場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2.技術含量不斷提高,照相手機、3G手機前景廣闊。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不斷進步,手機已不僅僅是一個對話工具,而是成為一種集話音、數據、圖像於一體的多功能個人通信終端。因此,照相手機、3G手機等高技術含量的手機,正在日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2005年,照相手機出貨量為3.65億部,同比增長62%。如按全部手機出貨量來計算,照相手機普及率達到45%。預計到2009年,照相手機出貨量將比2005年增加1.5倍,年出貨量達到9.1億部。同時,3G手機的市場也在迅速擴張。2004年3G手機的出貨量只佔全球手機出貨量的4%。預計,2006年3G手機全球銷售量可達1億部,2008年將增至2億部。
3.手機市場競爭激烈。2003年前,諾基亞、摩托羅拉、愛立信、西門子、阿爾卡特等手機製造商佔全球手機市場的2/3。但是,受到日、韓手機的挑戰,兩年時間里西門子和阿爾卡特就退出了前五名的位置。現在,全球五大手機製造商――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電子、LG電子和索尼愛立信,佔有了全球手機市場75%的份額。
4.產業鏈垂直化分工日趨明顯。一是美國在手機晶元製造領域優勢明顯。每顆手機晶元的價值約為25美元?50美元,占手機成本的50%?70%,也是手機生產價值鏈中利潤最高的部分。目前,全球手機晶元市場價值在數百億美元。龐大的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如美國德州儀器和英特爾等公司,同時微軟也積極與手機晶元主要供應商結盟,並為手機製造商提供晶元解決方案和參考設計。二是日韓手機產業憑附加功能、外觀設計而崛起。日韓路線比較相似,在技術上沒有優勢,但憑借設計打開了局面。其共同點就是重視用戶的需求,重視手機應用內容的開發,還兼具日韓電子產品一貫精巧、周密的特點。目前,日韓的手機從外形上已經超越了歐美手機。所以,現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端於歐美,但是在2.5代移動通信,尤其是非語音業務的拓展上最成功的卻是日韓。三是韓國和中國成為全球手機的主要製造基地。目前,韓國和中國的手機製造能力已超過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近年來,手機跨國廠商紛紛將生產業務外包給台灣地區及亞洲地區的其他製造商,使這一地區產量迅速增長。
自2002年以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生產國,其中2005年手機產量達到3.03億部,約占當年全球手機產量的36.8%。據業界資料統計表明,韓國製造的手機銷量也極為可觀,全世界銷售的每4部手機中就有1部為韓國製造的。
5.零部件供應問題凸顯。由於手機生產商都希望生產出具有最新功能的手機,因此市場對新型零部件需求特別大。可是,許多零部件製造商現有的生產線技術相對落後,只能生產已有的定型產品,無法滿足「手機功能多樣化」的市場需求。此外,由於一度受到行業蕭條的影響,全球半導體產品供應商近年來幾乎沒有增加投資和擴張產能,因此,隨著高科技產業的復甦,需求大於供給的矛盾凸現出來。
二、我國手機產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目前,我國手機產業在市場快速發展的拉動下,持續保持了高速增長的勢頭,不僅獨資、合資企業繼續保持了較好的市場業績,國產品牌手機也取得了整體性突破,打破了長期以來外資企業一統國內市場的壟斷局面,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1.我國作為全球手機製造基地的地位進一步鞏固。隨著我國移動通信運營業的快速發展,手機產業規模繼續擴大。2005年,我國的手機產量3.0367億部,同比增長30%,銷售3.0386億部,同比增長31.9%;佔全球手機產量的1/3以上,比2004年提高了1.7個百分點。我國作為全球手機製造基地的地位進一步鞏固。與此同時,我國手機用戶新增5860萬戶,用戶總數達到3.934億戶;手機普及率迅速上升,2005年每百人行動電話擁有量為30.3部,比2004年增加4.4部。
2.產品市場格局進一步調整。隨著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大部分企業都在積極採取應對措施,不斷調整企業營銷戰略,使我國手機市場格局出現了新一輪的變化。
――外資企業所佔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國外品牌手機生產企業憑借其強大的資本和技術優勢,在充分掌握國內市場情況後,一方面加快新品推出速度,搶占市場,另一方面在產品上全線出擊,全面覆蓋高、中、低檔產品,並加大了在中低檔產品上與國內企業的競爭。2005年,隨著部分外資企業市場份額的快速上升,外資企業的市場份額達到了59.4%,比2004年提高了3.9個百分點。其中,諾基亞國內市場份額達到25.8%,比2004年提高了10.8個百分點;摩托羅拉國內市場份額達到8.7%;三星國內市場份額達到6.9%;索愛國內市場份額達到3.3%。僅這四家外資企業的國內市場份額達到44.7%,超過全部國產品牌國內市場份額。
――國內品牌手機企業市場份額繼續下降。2005年,國內品牌手機原有競爭優勢逐漸喪失,增長乏力。主要原因是在渠道、價格和熟悉本土市場情況等原有競爭優勢日漸弱化後,資本、技術等方面的缺陷就成為制約我國國內品牌手機企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這主要表現在:產業擴張太快,新款手機上市速度較慢,產品質量問題較多,以及企業利潤下降甚至虧損等方面。數據表明,國內品牌手機企業市場份額由2004年年底的44.5%下降到2005年的40.6%。從排名前三家的國內品牌企業看,2003年其內銷總量占國內市場份額的31.6%,2004年下降到22.5%,2005年則進一步降至17.5%。
――生產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我國手機的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生產向優勢企業集中。2004年前十家企業生產量佔全行業的72.9%,銷售佔72.8%。2005年,生產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按同比口徑計算,前十家企業的生產和銷售分別佔全行業的78.7%和78.4%。
3.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一方面,原材料、能源、勞動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手機結構性和階段性過剩,導致國內手機市場價格繼續走低,企業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
外商投資企業繼續加大對低端市場開拓力度,進一步壓縮國產品牌手機的市場空間,使國產手機生產企業承受著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
4.產品更新加快。隨著移動通信新業務的不斷推出,手機功能的不斷增加、外殼款式不斷翻新,促使各生產企業不斷推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品種,手機更新周期進一步縮短。過去那種靠一款手機吃幾年,並賴以使企業擺脫困境的局面已不復存在。
5.我國在3G領域實現技術突破。繼TD-SCDMA網路技術標准之後,中星微電子公司研發成功手機晶元「星光移動二號」,該晶元在3G時代的手機音樂、手機動畫處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東南大學與東大通信公司聯合研製的Noah3000手機晶元,通過了包括通話和數據業務傳輸在內的系統測試,結果表明該晶元各項性能指標均達到了WCDMA國際標准要求。這標志著我國已具備了開發世界移動通信領域三大標準的核心技術能力。
三、我國手機對外貿易基本分析
1.產品進出口高速增長。目前我國手機出口佔全球需求量10%以上,手機已成為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的第一大產品。2000年出口2275萬部,2005年就達到2.28億部,同比增長56%,相當於2000年的10倍。同時,手機出口占國內手機總產量的比例持續上升,2000年為43.3%,到2005年增長到75%。按金額計算,2001年我國手機產品(包括手機及其零部件)出口額為52.9億美元,2005年提高到316.3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到56.4%。手機產品(包括手機整機及其零部件)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以上,其中,2005年達到了14.5%。手機產品進口,由2001年的22.35億美元提高到2005年的115.78億美元,年均增長50.86%。
2.出口市場集中於美國、歐盟和香港,但逐漸呈現多元化態勢。進口來源地集中於韓國、日本、中國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和地區。
從國別(地區)來看,美國、香港和德國是我國手機出口的前三大市場,2005年分別占我國手機出口總額的26.1%、24.2%和11.6%。法國、荷蘭等歐洲國家也是合資企業的主要出口市場。雖然對東南亞和非洲市場的出口規模不大,但增長勢頭看好,主要是國產品牌手機企業正在積極拓展這些市場。
從進口來源情況看,我國手機產品進口集中在韓國、日本、中國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和地區。2005年,我國自這幾個國家和地區進口的手機產品分別為35.64億美元、8.98億美元、6.52億美元、4.9億美元和3.75億美元,共占我國進口市場的51.64%。
3.出口仍以外資企業為主,但民營企業出口增長迅速。2001年以來,盡管外資企業佔比有所下降,但始終占我國手機產品出口總額的95%以上。近年來民營企業手機出口大幅增長,2001至2005年連續四年增幅都在360%以上。2005年,民營企業出口額達到2.7億美元,是2001年出口額(30.5萬美元)的800多倍,年均增長率高達446.2%。
4.出口來源地比較集中。2001年至2006年,我國手機產品出口的來源地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蘇和京津地區,所佔比重一直保持在80%以上。其中,廣東省自2003年以來一直位居第一。2005年,廣東省手機出口80.5億美元,同比增長37.8%,占當年我國手機出口總額的25.5%。
5.目前我國手機產業在全球產業鏈分工當中處於末端,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還依賴引進,加工貿易仍是手機出口的主要貿易方式。盡管如此,但我們從2000―2005年的數據中也發現,加工貿易所佔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這反映了我國手機出口產品的市場份額增加,技術和結構有所提升,在國際產業鏈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在逐步提高。
四、我國手機產業及其對外貿易前景展望
我國手機產業將面臨廣闊的外部發展空間。一方面,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全球范圍內的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發達國家製造能力加速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有利於我國更好地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據IDC測算,2006年全球手機市場將增長5%,這將有助於進一步擴大我國手機產品出口。另一方面,2006年我國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態勢,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費結構的升級,均為手機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前景。
就手機行業本身而言,也有諸多有利因素。首先,手機核准制為手機產業的發展帶來一次新的機遇與挑戰。2005年2月,國家發改委頒布了《移動通信系統及終端投資項目核準的若干規定》政策,標志著我國實行了多年的手機牌照審批制的結束。一些經濟實力強、研發能力強的企業進入移動通信領域,一年來共核准新的手機企業20家(不含原手機企業增加品種)。這些企業的進入雖然使得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但有實力的國內品牌企業的進入也增強了國產品牌手機企業的整體競爭實力。
其次,移動運營業從2G向3G的過渡轉移將給國內品牌手機企業帶來新的機遇。2006年國家將積極務實地推動第三代移動通信(3G)的發展和3G網路的建設,移動通信產業將迎來一個幾年期的高速發展期。同時,3G時代新的游戲規則將發生深刻變化,產業鏈條上的各環節將更為復雜和多樣。終端廠商與移動運營商、設備供應商、內容提供商、金融服務商、無線接入商等.各種群體的聯系將更為緊密。作為手機廠商來講,其核心競爭能力將增加一項重要指標,那就是對相關上下游資源的整合能力,在這方面國產品牌手機將有較大的優勢。
此外,手機銷售渠道的變革為企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隨著3G時代的到來,銷售模式將發生深刻變化。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為了推廣新業務,加強自身在整個產業鏈中的地位,加強和最終用戶的聯系,應對未來新進運營商的沖擊,將更多介入手機銷售領域。伴隨著3G牌照的發放,新進移動運營商面臨著迅速發展用戶的壓力,也將採取類似中國聯通C網初期的策略,通過終端補貼甚至入網送手機等優惠手段來發展用戶。移動運營商的規模采購和捆綁銷售將快速演變為一支重要的銷售方式。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還有一些影響我國手機產業發展及其對外貿易的不利因素,如對「外」依存度較高、目標市場過度集中、企業融資難等。
1.產品出口對「外」依存度較高,制約了我國產業自主開發能力。對「外」依存度較高主要表現在:一是以外資企業為主體的局面一直未得到根本改變。2001年以來,在我國手機產品出口的企業結構分布中,外資企業居主導地位,所佔比重始終在95%以上。二是以加工貿易方式為主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變。在我國手機出口的貿易方式中,進料加工是主要方式,一般貿易比重過低,加工貿易比重近年來一直保持90%以上。
外資企業與加工貿易方式的結合度不斷加深,加劇了加工貿易方式本身所固有的「飛地」的特點。一方面,我國手機產品出口發展更易受到國際市場波動和國際分工變化趨勢的影響;另一方面,企業以加工貿易方式從國外進口機器設備、原材料,經加工組合出口,形成封閉循環,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產業自主開發能力,使企業始終處於高中端產品生產過程的外圍和低水平技術環節上。從長期來看,這種局面若不改變,將影響到我國手機產品出口的發展後勁。
2.出口市場過度集中,市場風險較大。長期以來,我國手機出口市場主要集中於美、日、歐盟以及香港轉口市場部分,由此也導致了市場風險的加大。例如,2001年美國經濟增長大幅放慢、電信市場不景氣時,我國的出口形勢就非常嚴峻。目前我國手機企業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對於新興市場(如南美、中歐、東歐、非洲、亞洲等地)的開拓進展依然緩慢。此外,我國手機產品出口對美國、歐盟等市場的過度依賴,還使企業面臨跨國公司在知識產權上的訴訟等諸多不利因素。
3.金融支持體系尚不健全,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融資仍面臨著許多制約。技術創新所具有的不確定性以及金融機構不具備對創新風險進行評估的能力,使其對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資金支撐乏力。更深層的原因主要是我國金融體系還不健全,國有金融機構自身包袱過重,而民間和私人的投資機構稀缺,落後於日益增長的民營企業的需求。因此,融資渠道狹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新興企業的成長。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國內品牌手機生產企業仍面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供應鏈不完善、國際市場開拓能力不強等問題,同樣制約著我國手機產業及其對外貿易的持續發展。
因此,我們認為,未來(至少在「十一五」期間)我國手機產業及其對外貿易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預計,2006年全國手機產量將達3.4億部,比上年增長約12%,其中,出口在2.5億部左右,比上年增長約10%。
7、關於國際服務貿易的專業文獻(英文)哪裡找?
http://www.nova.cn/Browse/ShowDoc.aspx?Code=3-5&Id=2006011010052938006
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與對策
摘要:服務貿易正逐漸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重點。加入WTO以後,我國服務貿易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只有制定有效的措施,才能推動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
關鍵詞:服務貿易;現狀;對策
上世紀末以來,全球經濟競爭的重點正從貨物貿易轉向服務貿易,服務業發達的程度成為衡量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目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階段,必須大力發展服務業,並把擴大服務業領域的對外開放作為我國更廣泛地參與國際競爭、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內容。
一、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服務業實現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服務業的發展促進了服務貿易的增長。1989年我國的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在全世界名列第30位,2000年上升到第12位。但是,由於我國服務貿易起點低、基礎差,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1、服務貿易整體水平差
我國服務業總量不足,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偏低。2001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32254億元,佔GDP的比重為33. 6%。與中等收入國家的46%—56%、高收入國家的59%—65%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服務業落後使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制約。2002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為660億美元,佔全球服務貿易總額的2.3%。而同期美國服務貿易總額佔全球的16.5%,是我國的7倍多。從總體上看,除旅遊等少數行業外,多數服務貿易領域處於逆差狀態。加入WTO後,服務貿易逆差有可能進一步擴大.
2、服務貿易內部結構不合理
1995—2002年,我國服務出口總額中,旅遊服務一直居於首位,其比重由27. 6%升至36. 5%:金融服務所佔比重一直在19%左右;運輸服務的比重有所下降,由27. 1%降為19%。而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興服務業則是明顯的弱項,1995年這類產業在服務進口額中所佔比重為22. 9%,2001年劇增為52. 4%,是使我國服務貿易逆差日益增大的重要因素。
3、服務貿易管理滯後
由於服務業是由許多相關行業組成的產業群,國際服務貿易涉及的行業范圍極廣,國際社會要求一國對其國內的服務業進行整體協調和管理。目前,我國對外服務貿易管理體制存在許多缺陷,如中央與地方在服務業對外貿易政策和規章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別,服務業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甚至相互掣肘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服務業的統計也不規范,行業標准等方面有許多不符合國際慣例。
4、服務貿易立法不健全
長期以來,我國服務貿易立法嚴重滯後,雖然近年頒布了《商業銀行法》、《保險法》、《海商法》等,但與服務貿易廣泛的內涵和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許多不足。目前我國尚沒有一個關於服務業的一般性法律,已有的規定主要表現為各職能部門的規章和內部文件,不僅立法層次較低,而且缺乏協調,從而影響了我國服務貿易立法的統一性和透明度。
二、加入WTO對我國服務貿易的影響
我國加入WTO後,服務業市場將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這將對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
1、服務貿易市場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放寬限制、開放市場是服務貿易發展的關鍵。加入WTO,部分服務行業的市場准入,將不再僅僅受國內有關部門的控制,而是要執行我國政府對世貿組織的承諾,這將有利於打破國內部分行業的壟斷局面,有利於國內行業學習國外先進的經驗,使其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推動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2、有利於改善我國的投資環境
投資環境不僅僅體現於公路、通信、電力供應等硬體的好壞,越來越多地體現於金融、分銷、專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的完備與質量等方面。我國服務業總體上落後,而生產性服務更為落後,這正是外國投資者看中我國市場的重要原因。服務業的對外開旅,將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我國服務業,這將有力地促進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改善我國投資的軟環境,進而帶動國內整個經濟的發展。
3、有利於引入新的服務種類
我國服務業的落後,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服務種類、品種的缺乏,許多服務領域需要填補「國內空白」。在世界貿易組織劃分的143個行業中,我國商業化的稅務服務、民意測驗服務、信用查詢等行業,基本上處於空白狀態。在許多行業,具體的服務領域、服務品種還存在大量空白。服務市場的開放和外資的進入,將在相當程度上彌補我國服務業發展中的各種空白,滿足國內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各種需要。
4、有利於在更深層次上參與世界經濟結構的調整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推動下,全球服務業也在醞釀著世界范圍的調整。加入WTO,有利於我國借發達國家向海外轉移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服務業之機,吸引外國投資,改善我國服務業的內部結構;也有利於我國服務提供者進入國際市場,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服務貿易出口。
三、增強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主要措施
1、優化服務行業結構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信息、科技、咨詢、法律等行業,帶動服務業整體水平提高。積極發展新興服務業,如房地產、物業管理、旅遊、教育培訓、文化體育等,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改組改造傳統產業,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服務技術,著重改造商貿流通、交通運輸、餐飲等行業,提高技術水平和經營效率。
2、放寬服務業市場准入
改變部分行業壟斷經營嚴重、市場准入限制過嚴的狀況,按市場主體資質和服務標准,逐步形成公開透明、管理規范的市場准入制度。加快壟斷行業管理體制的改革,放寬部分行業市場准入的資質條件,鼓勵非國有經濟在更廣泛的領域參與服務業發展。還要改革市場准入的行政審批制度,減少行政審批項目。
3、多渠道增加服務業投入
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都要適當安排一定數量的投資,作為加快發展服務業的引導資金,主要用於國家鼓勵的服務業建設項目的貼息或補助,以更多地吸引銀行信貸資金和社會投入。銀行要在獨立審貸的基礎上積極向符合貸款條件的服務業企業及其建設項目發放貸款.鼓勵符合條件的服務業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
4、加強對服務業的組織領導
進一步轉變觀念,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把服務業擺到與農業、工業同等重要的位置。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職責,為加快發展服務業創造良好的環境。制定和完善規范服務業市場主體行為和市場秩序的法律法規,為服務業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克培.論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前景.四川理工學院學報(哲社版).2003,(3).
〔2〕童軍.WTO與我國服務業的發展〔J〕.涼山大學學報.2002,(4).
http://wstgs.com/Article/gllw/gjmygl/200603/1131.html?NOCACHE
論我國服務貿易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
作者:沈明其 更新時間:2006-2-6 點擊次數:
【內容提要】當前有關服務貿易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對服務貿易的全球化,自由化以及中國入世後對服務貿易保護政策的研究討論上。本文從宏觀角度來全面綜合論述了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和解決對策。主要採用了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概述與論證相統一的方法,通過對我國服務貿易歷年來的進出口貿易額,進出口貿易結構等數據的比較研究,來比較分析我國服務貿易的比較優勢和劣勢的存在。並提出相應的對策,如完善我國服務貿易的法律體系,降低市場准入門檻,更新服務貿易觀念,積極參加國際服務貿易雙邊和多邊談判,促進服務貿易自由化等對策,來揚長避短,大力發展我國服務貿易,增強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使之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
【關鍵詞】服務貿易 世界貿易組織 服務貿易總協定
一、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
(一)我國近年來的服務貿易進出口情況
如圖一所示,1998-2002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③不斷上升,進口額和出口額也不斷增加,但是始終表現為貿易逆差。由此證明我國服務貿易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足。而這種趨勢短期內難以改變。
(二)我國現行的服務貿易制度狀況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先後頒布實施了《民法通則》、《對外貿易法》、《商業銀行法》、《海商法》等多部法律,為人們構建起了一個服務貿易基本規則框架體系。這些法律大都參照了大陸法與英美法的相應規定,並按照我國所參與的國際公約制定和實施。
目前,我國已經加入了WTO,進入服務業的民間資本和外資迅速增加,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而國家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導向力度也在逐步加大。國務院辦公廳於2001年11月轉發了國家計委關於《「十五」期間加快發展服務貿易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了加快服務業的政策措施,這無疑對服務業的發展是一個有力的推動。其後,中國政府在關於服務貿易的十二大領域中,先後頒布實施了一些相對性政策法規。如,《關於發布港口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字典等八項交通行業標準的通知》,《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現行法規中沒有明確規定的非貿易項目售付匯有關問題的通知》,《關於加強城市商業網點規劃工作的通知》,《關於對外商投資企業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情況進行調查的通知》等等。還有關於開放我國服務市場方面,對零售業,運輸業,電信業,教育業,銀行業等都規定了一定的開放度,逐步實現我國政府對入世所做的承諾。為了使我國的服務貿易融入世界服務貿易之中,也為了使我國的服務貿易得到更好的發展,依據WTO的《服務貿易總協定》就成了我們現在構建服務貿易制度的基礎。所以,我們現行的或者正在擬草制定的,都是從促進完善我國的服務貿易並早日使我國的服務貿易的法律制度的市場規范與世界接軌的方向發展的。
(三)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趨勢
世貿組織日前公布的2002年度全球貿易情況報告稱,全球貿易額去年增長2.5%,其中貨物貿易總額為6.24萬億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長4%,服務貿易額達創紀錄的1.54萬億美元。 美、德、日、法繼續保持世界貿易前四強地位,中國則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貿易國。報告分析認為,2002年全球貿易在企業跨國投資放緩、匯率風險加大、企業及消費者趨於保守的背景下取得恢復性增長,主要歸功於美國市場的強勁需求和東亞國家,特別是中國的高速發展。
近期,國家外匯管理局又公布了2002年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 2002年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354.22億美元。按照國際收支統計口徑計算,貨物出口3256.51億美元,貨物進口2814.84億美元,順差441.67億美元;服務項目收入397.45億美元,支出465.28億美元,逆差67.84億美元;收益項目收入83.44億美元,支出232.89億美元,逆差149.45億美元;經常轉移收入137.95億美元,支出8.11億美元,順差129.84億美元。該表顯示了2002年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繼續呈現雙順差,國際儲備保持增長,國際收支總體狀況良好。
由此可見,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突出表現是舉世矚目的。而服務貿易必將在這樣有利的國內外環境中經濟蓬勃發展。雖然當前受到全球經濟持續疲軟、伊拉克戰爭帶來的政治不穩定性和非典型肺炎三大因素的制約,但是由於中國內部擁有的一個廣闊市場和高效的宏觀調控機制,就象往年面對亞洲金融危機,9.11事件的突發,一樣可以克服眾多不利因素而保持經濟的持續的增長。
二、我國服務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
如圖二所示,1998-2002年服務貿易總額構成比例,除了2001年的各大服務行業貿易額構成比例比較均勻之外,其他各年的服務行業貿易額都相差懸殊,且旅遊,運輸,其他商業服務占較大比重。因此,不難發現,我國服務貿易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進行長期的結構調整,使各大服務貿易行業都可以得到均衡發展。
(二)服務貿易的法律體系、市場體系不完善
雖然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推進管理體制的改革,但始終都存在著一些另人遺憾的漏洞,而這些管理體系的瑕疵給服務貿易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障礙。
1、服務業的行業壟斷。我國的一些行業如電信,金融,保險,教育具有的強壟斷性,不僅破壞了正常的公平競爭秩序,而且還導致了服務業創新動力的缺乏和效率的低下。 中國的服務業要適應未來服務業發展開放的大環境,必然要求打破行業壟斷,實現服務貿易的自由化。
2、服務貿易保障制度不完善。服務貿易保障制度上的不完善,主要是指對服務行業里的一些弱勢產業,像數據處理,技術服務,咨詢,專業服務等需要有一些專門的保護政策來應對我國入世後國外相關產業對這些行業的沖擊,使其可以健康成長而不至於夭折。目前,中國政府在電信,銀行,教育等行業制定比較全面保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貿易的自由化,所以如何制定出有效的貿易保障政策,既可以使本國服務貿易行業健康發展又可以保證貿易的自由化,就要對WTO的GATS的進行認真研究學習。
(三)服務貿易交易方式落後
現代電子商務在服務貿易領域中,深刻地影響著全球商業貿易形式和市場結構,影響著人民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方式,加速了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變。
據統計,中國目前有各種不同的電子商務網站1,000多個,其中B to C④677家、B to B 370家,ISP⑤620家,去年B to C交易額為3.9億元人民幣,B2B交易額為67.7億元人民幣。存在有各種不同B to B、B to C、C to C等商業模式,有各種不同的電子商務平台和解決方案,但整體來說呈現自發性、局部性、重復性、缺乏技術創新、缺乏整體規劃性和統一的規范,有很多網站的商業模式是單純模仿國外企業,並不適應中國國情,不利於電子商務的發展。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另外,從中國目前電子商務發展的現實情況來看,網路結構復雜,不同行業、不同網路之間不能互聯互通,各種資源難以充分共享,網路應用落後於網路技術的高速發展,傳統企業難以適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
據預測,到2003年全球電子商務的交易值將超過一點二萬億美元。在未來5-10年內將是信息技術繼續突飛猛進、新經濟高速成長、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也將是中國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參與全球化、實現中國現代化的關鍵時期。發展電子商務已經不僅僅是基礎經濟的問題,也不僅僅是商務模式劃分的問題,而是關系中國在未來信息經濟社會中的競爭力和生存發展的重要問題。
(四)服務貿易理念落後
我國的服務貿易業,過去長期處於封閉的環境中,受某些陳舊觀念的束縛和影響至深,因而企業規模小,服務設施差。思想觀念落後,服務質量水平低,難以適應加入WTO後我國對外全面開放的經濟形勢,更難以與國外服務貿易領域里的跨國公司相抗衡。
在我國經濟學理論中,仍把服務定義為服務屬於流通領域,因此服務不創造價值。而這種論述在WTO將服務貿易外延擴大,內涵深化之後,服務項目不僅提供使用價值,有的還創造價值。還有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生活中,服務部門對待客戶有一個統一規矩,那就是一視同仁。為了表示不嫌貧愛富,比如銀行對經濟效益不好,資金留存率低的企業也同樣提供資金放貸等服務,結果往往血本無歸,還陪上人工費,通訊費等開支。而不象國外銀行「看客下菜碟」,對客戶進行細分,既保證了收匯的安全,又滿足了客戶的需求。
三、發展我國服務貿易的若干對策
1、完善服務貿易的基本法律,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為了提高我國服務業的國際地位,必須從提高行業中的競爭程度入手,完善服務業的市場體系,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加快和制定行業性法規,如商法,金融服務法規,電信服務法規,交通運輸法規,知識產權法規等,注重參照國際條約和國外立法經驗,加大立法力度,理順各種法律法規與服務行業內部之間的關系,使得服務貿易領域的法律法規健全,相互協調,共同形成結構清晰,層次分明,相互銜接,疏而不漏的有機整體。
2、實現服務業增長方式的轉變。主要是指由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約型,內涵型的轉變,使服務貿易的發展,服務貿易的出口收入的增長真正建立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而不是靠一般勞動力的大量投入。同時在服務貿易出口方面,在發揮優勢,進一步擴大勞動密集型服務的出口時,也要對那些尚處於「幼稚」狀態的知識密集型服務產業加以適當的保護,使其盡快發展並漸進對外開放。今後中國服務出口的大方向應該是:一般勞動密集型服務出口為主,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出口為輔→兩者並舉→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出口為主,一般勞動密集型服務出口為輔。
3、參加國際服務貿易的雙邊與多邊談判,爭取更有利的國際環境。我國已經入世,談判地位大大提高。而且我國亦為GATS的創始方和起草方。這些都有助於我國的服務貿易談判。我國已於其他各方討論了服務貿易的出價和減讓,在服務貿易的政策立法上,也已考慮了總協定的原則和要求。隨著改革開放的繼續深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強,繼續在互惠互利原則上進行服務貿易談判,就顯的越發重要。
4、更新服務貿易的觀念。首先是對服務貿易概念的更新。服務貿易的定義其實十分廣泛,服務貿易領域創造的價值在每年的WTO年度報告中可見一般。對服務貿易的認識和創新也決定著各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所以我們要克服服務貿易中陳舊,僵化的思想,將「差別服務」⑥走向前台,正確應對服務貿易自由化潮流,嘗新服務貿易的未識領域。再次就是關於服務貿易的安全性觀念。由於航空,電信,金融,咨詢,廣告的行業直接涉及國家的主權和安全,國家機構要加強安全意識,特別是在我國法制不夠健全的情況下,應採取循序漸進,有選擇,有步驟,有條件的開放市場的方針,把關繫到國家經濟命脈,主權,安全的關鍵領域做戰略問題加以處理,實行有效監督和管理,使之為國家利益服務。
5、保持和促進原有優勢產業,同時優化產業結構,尋找新的增長點,創新服務貿易未識領域。我國的優勢服務產業主要集中在勞務和旅遊這兩大方面。這兩方面總的來說都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科技含量比較低。但是對我國來說,他們卻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國旅遊資源和勞務資源都是很豐富的,因此,我們在這兩個方面的投入成本較低,在世界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比如說95年我國旅遊收入為87.33億美元;而2000年我國旅遊收入為293.45億美元,比95年增長了336%;2002年我國旅遊收入為357.83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了122%。但是,在保持優勢的同時,我們也要加大這兩方面的科技投入,要改善旅遊環境,提高勞務輸出素質,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我們的優勢。另外,我們也要優化服務行業的產業結構,要讓新興服務行業在世界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6、有步驟的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我國服務貿易與發達國家比,起步晚,總體發展水平低,許多行業仍處於幼稚時期。同時服務市場發育不完全,服務企業競爭力弱,再加上服務業本身具有綜合性,復雜性和廣泛性等特徵,不可激進的推進服務貿易的自由化,而是有步驟的逐漸推進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在保障本國經濟健康穩定的條件下,按照一定比例來開放服務業,保證在服務貿易自由化,全球化,一體化的進程中受益多於不利。
7、大力發展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基於網際網路技術所擁有的特別優勢,不論在9.11事件、美伊戰爭,還是今年的非典疫情,都發揮了明顯效用,使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都可以穩步向前發展。而傳統交易模式在面對突發事件帶來的巨大沖擊時,往往表現出脆弱的一面。因此,大力發展中國的網路事業,降低因類似的事件給服務行業和市場帶來巨大沖擊是一種非常可行的應對措施。
建設統一的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台是中國電子商務產業化發展的關鍵。"全球化時代的電子商務"專題會議的召開,為全球電子商務專家研究中國電子商務的應用機制、商業模式和基礎設施以及技術標准等一系列問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好的技術和產品,我們要大力推廣和應用。
[注釋]
1.GATS就是《服務貿易總協定》。1994年4月15日,各成員方在馬拉喀什正式簽署《服務貿易總協定》,它於1995年1月1日和世界貿易組織同時生效。
2.國際服務貿易分類表,是由WTO世貿組織統計和信息系統局(SISD)提供的,並經WTO服務貿易理事會評審認可。此分類表是按照GNS(一般國家標准)服務部門分類法,將全世界的服務部門分為11大類142個服務項目。
3.1998-2002年的服務貿易總額分別為:530.45億美元,550.69億美元,664.61億美元,726.01億美元,862.73億美元。
4.B to B 指企業到企業;B to C指企業到客戶。
5.ISP是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的縮寫,意為「Internet服務提供商」,這里的服務主要是指Internet接入服務,即通過電話線把你的計算機或其他終端設備連入Internet。
6.差別服務:是指分別出客戶對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情況,對其實施不同的、有差別待遇的服務。
[參考文獻]
1、盛 斌:中國加入WTO服務貿易自由化的評估與分析[J],世界經濟2002(8)。
2、肖中明: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特徵與原因分析[J],涉外經濟2002(10)。
3、李善同:凸現新經濟特點——世界服務業發展趨勢[J],國際貿易2002(3)。
4、陳憲,程大中:服務貿易的發展與中國的「入世」後的對策[J],外貿經濟 國際貿易,2002(7)。
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行業分)[J],中國經濟景氣月報,2002(10)。
6、1990-2001年世界區域性商業服務貿易增長一覽表[J],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2002(10)。
7、鄭吉昌:論國際服務貿易及自由化趨勢[J],國際經貿探索,2002(1)。
8、徐桂英,宋立功:構建我國服務貿易法律體系框架[J],經濟論壇,2002(20)。
9、黃偉:東亞服務貿易的概況及其構成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2(9)。
10、王 粵:服務貿易—自由化與競爭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11、譚小芬: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J],外貿經濟、國際貿易,2003(6)。
12、鄧世榮:我國服務貿易承諾表中的市場准入與國民待遇研究[J],外貿經濟、國際貿易,2003(3)。
本文發表於《教育經濟與管理》2004年第七期
http://www2.lunwen5.com/Article/economic/guojimaoyi/1672.html
8、外貿依存度
外貿依存度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進口額與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又叫對外貿易系數或貿易密度,是用來衡量該國經濟對國際市場依賴程度高低的指標之一。2001年以來,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均在40%以上,2004年已超過70%。外貿依存度的提高,反映了我國融入世界經濟程度的提高,同時也反映了其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也在提高,受世界經濟沖擊的風險在不斷加大。
一、我國與其他國家外貿依存度比較
1970年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為5.0%,1980 提高到12.9%,1990年提高到29.8%,2000年提高到43.9%,2003年達到60.4%,2004年進一步達到70%。全世界平均外貿依存度1960年為25.45%,1970年為27.9%,1990年為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在1990年以前,我國的外貿依存度遠遠低於世界水平,而在1990年後,我國外貿依存度不斷上升,2000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2004年是2000年的2.4倍,2000—2004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4%,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速度達24.9%,加之匯率一直穩定在8.27元,使得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快速上升。
與世界主要經濟大國相比,我國外貿依存度有兩個特點:一是變化趨勢不同。世界主要經濟大國外貿依存度變動相對平穩,我國外貿依存度呈持續上升態勢。美國從1978年的14.9%到上世紀90年代都基本維持在15%—18%的水平,日本則從上世紀70年代末的21%—26%下降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20%以下。印度在上世紀70年代末和上世紀80年代基本維持在3個百分點的變化范圍,到21世紀初大體穩定在20%左右的水平。巴西變化幅度比印度稍大一些,但也只在11%—23%的幅度內波動。而我國則呈現一個連續不斷上升的發展趨勢,基本上每5年上升一個台階。二是變化幅度不同。經濟大國外貿依存度變動幅度較小,我國外貿依存度變化幅度較大。在1978—2002年間,美國外貿依存度變化幅度大約在7個百分點左右,印度在11個百分點左右,日本在12個百分點左右,巴西在12個百分點左右。同期,我國外貿依存度變化幅度在40個百分點左右。現在經濟學界對於外貿依存度的適度水平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衡量標准。依據庫茲涅茨理論,一國外貿依存度的高低與其國民經濟規模呈負相關,在證實分析中新加坡等小國經濟和美國、日本等大國外貿依存度的程度也證實了這一結論。而我國的實際情況似乎與之相背,作為一個經濟總量已排名世界第六位的經濟貿易大國的外貿依存度卻很高,這是我國外貿依存度的最突出特徵。
二、我國外貿依存度高的形成原因
(一)對外貿易結構中加工貿易比重較大
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對我國外貿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響。1980年我國的加工貿易出口額為17億美元,到2004 年為 5500 億美元,增長了320倍,在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從1980年的9.2%上升到47.6%,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方式。近年來,外商投資企業已佔加工貿易的3/4左右,成為我國加工貿易的主體,2004 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值6631.63億美元,佔全國進出口總值的比重達57.43%。這種「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貿易方式使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快速上升。1981~2000的20年間,我國一般貿易出口額和進口額分別為8.9和8.7,而加工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28.8%和24.2%,遠高於一般貿易的年均增長率。
(二)國內第三產業比重較低
外貿依存度是一國對外貿易總額與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值,所以,一國GDP構成中第三產業所佔的比重越高,外貿依存度就越低。目前,美國第三產業在GDP構成中的比重已經超過75%,而我國僅為33%左右。這也是我國外貿依存度高的一個主要原因。
(三)對外貿易增長速度高於國內生產總值
當 GDP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增速上,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越高,外貿依存度則越高。2000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平均增長速度高達26.7%,比同期GDP平均增長速度高出16個百分點。WTO成立以後,世界間接一體化進一步加強,國家和地區間的自由貿易進程也進一步加快,2002年全球貿易總額已佔GDP的43%。我國對外貿易順應了這一潮流,逐步建立起了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另外,由於發達國家產業結構向著高新技術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發展,以及人口的增長、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推動了發達國家對勞動密集型消費品的需求的上升,從而推動了我國對外貿易增長速度遠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四)國內生產總值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
由於統計原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一是由於我國的 GDP是世界上惟一採用產出法統計的國家,統計數據存在遺漏,而統計指標的范圍比發達國家偏小;二是我國工業增加值只計算規模以上企業;三是農村產業分工不發達, 農民自產自銷的商品價格往往被低估。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低估,從相關統計的比較中也可以看出:2003年GDP 增長9.3%,但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7.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1%,進出口總額增長37.1%;2004年GDP增長9.5%,但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3%,進出口總額增長35.7%。同時,全國GDP總值明顯低於各地區生產總值之和,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這個觀點。
此外,從外貿依存度與匯率變動的相關分析看,外貿依存度與匯率變動之間存在著較高的相關性。據測算,外貿依存度與匯率變動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933572。人民幣匯率在過去相當長時間內的貶值,誇大了外貿依存度的實際值。
三、外貿依存度高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一)貿易摩擦已向宏觀化和制度化發展
當前我國所面臨的國際貿易摩擦已從微觀化、企業化向宏觀化、制度化層面發展,我國外部貿易環境趨緊。2004年以來,我國涉外貿易摩擦案件87起,其中除貨物貿易領域外,還涉及環境、勞動、服務業等等領域。從1995年WTO成立到2005年10月,國外共發起707起針對我國產品的調查案件,平均每年約有400—500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響。當前,貿易摩擦方式已由過去的關稅、配額許可證等向反傾銷、反補貼、技術壁壘以及社會和勞工標准轉變,形成新的貿易壁壘。新的貿易壁壘使我國的對外貿易環境趨於緊張。惡化貿易條件 我國出口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的主要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一般來說,前者的供求價格彈性比較高,後者的供求價格彈性比較低。這種供求價格彈性的不對稱導致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方面,我國對進口產品的需求依賴程度大於其他國家對我國的供給依賴。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大量進口的能源和各種資源性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比較低,也就是說,無論國際市場的價格發生哪些變化,我國的進口需求都將保持一定的增長,且我國是一個大國,一旦大量進口,還會引起國際市場價格的上漲,這不僅會加劇我國對海外能源等產品的依賴,而且還會惡化貿易條件,降低我國的經濟福利。 3 高外貿依存度下我國的應對策略和措施 從理論上講,外貿依存度反映了一國參與國際經濟的廣度和深度。而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和交換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利用國內外不同資源和市場促進本國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盡管國際上對於外貿依存度並沒有一個確定的標准,但從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和基本情況出發,應將其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為此,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大力發展服務貿易 現階段,我國的產業結構仍然不合理,長期忽視現代服務業發展,使我國在金融、商貿等現代服務貿易發展滯後惡化貿易條件 我國出口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的主要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一般來說,前者的供求價格彈性比較高,後者的供求價格彈性比較低。這種供求價格彈性的不對稱導致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方面,我國對進口產品的需求依賴程度大於其他國家對我國的供給依賴。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大量進口的能源和各種資源性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比較低,也就是說,無論國際市場的價格發生哪些變化,我國的進口需求都將保持一定的增長,且我國是一個大國,一旦大量進口,還會引起國際市場價格的上漲,這不僅會加劇我國對海外能源等產品的依賴,而且還會惡化貿易條件,降低我國的經濟福利。 高外貿依存度下我國的應對策略和措施 從理論上講,外貿依存度反映了一國參與國際經濟的廣度和深度。而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和交換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利用國內外不同資源和市場促進本國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盡管國際上對於外貿依存度並沒有一個確定的標准,但從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和基本情況出發,應將其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為此,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大力發展服務貿易 現階段,我國的產業結構仍然不合理,長期忽視現代服務業發展,使我國在金融、商貿等現代服務貿易發展滯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