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貿前沿 » 浙江對外貿易結構單一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浙江對外貿易結構單一

發布時間: 2023-05-08 19:16:19

1、什麼地區產業結構單一轉型升級面臨困難較多

長三角地區產業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間,雙循環發展格局下長三角地區產業升級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核心技術不足

長三角地區仍存在技術發展較落後,缺乏核心技術的掌握,產業創新能力弱等問題,主導產業多為中低端製造業,難以占據全球產業鏈高端位置。對於長三角地區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中發揮關鍵結點作用有一定難度。長三角地區要破解產業鏈低端困境,建立新型高端價值鏈體系。


長三角的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間融合度有待提高,長三角地區傳統三大產業,信息化、自動化的程度都較低,傳統產業在地區經濟生產總值中仍居於關鍵地位。推動長三角地區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相結合,突破長三角地區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下技術「卡脖子」問題,優化產業轉型升級路徑,也是長三角地區更深入發展必須認真克服的問題。

二、產業升級尚未適應消費升級

目前,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方式逐漸由速度引領轉變為質量引領,同時處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關鍵時期。長三角地區居民具有在全國名列前茅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可支配收入,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加速了需求結構的猛返轉型升級。疫情沖擊之下,現有產業鏈不完善、過分依賴的弱點凸顯。中國作為全球產業鏈的一環,在全球產業鏈重構的過程中易受到不確定的沖擊。


長三角地區產業升級必須直面消費需求升級的問題,之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並未強化對個人需求的重視。注重以及區分對待群眾需求的差異性是長三角地區消費需求發展趨勢,也能夠通過消費升級帶動產業升級獲得新進展。「四新」經濟模式的形成目的是更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需求為導向,在面臨國外需求不足的困境時,推動區域產業升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進出口受國際環境影響較大

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增長速度以由告訴變為中低速,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後,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回潮,出口遭遇較大波折。而且外需出現持續衰退現象,導致中國出口增長空間受限。


面對目前世界經濟增速下滑和國際環境的新矛盾和新挑戰,長三角地區在眾多領域存在國際經濟交流合作,進出口均受到來自外部環境的挑戰。長三角地區貿易結構需進一步優化,從靠數量取勝朝著有質有量的方向發展。雙循環發展格局的提出,目的為了改善之前大量進出口、國內市場活躍度不足的現象。


其中原因之一是,目前我國的產業發展未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人們只能通過大量進口來獲取自己需要的產品。而我國作為製造大國,生產的產品大量出口國外。而新冠疫情的影響和全球貿易摩擦的背景下,進出口增長受到影響,核心技術受限,只能通過優化我國的產業升級路徑,暢通國內大循枝培飢環。

四、長三角地區協同發展程度較弱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以及經濟高質量發展核心任務,區域協同發展也是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的堅實根基。長三角地區各省市運行機制、要素供給等方面協調配合中含為區域協同發展提供巨大推動力。產業協調發體現了著要素配置的高效率。


目前長三角地區協調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顯現,尚未形成以區域利益作為行動最終目的的思路,區域合作意識不強;協同發展機制有待完善,重大科技設施的共享共用程度還不夠完善,人才流通不暢,各地區對科技的支持力度存在差異。這是長三角地區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下產業協同發展面臨的瓶頸所在。

五、如何產業升級

(1)產業結構合理化

目前的消費需求尚未帶動市場需求來促進產業趨於合理化發展,可能由於短期內市場需求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調整是有限的。市場需求衡量了一定地區、一定的時間、相同的市場環境及營銷方法下,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或服務的購買意願。一定程度上說明長三角地區當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程度不足以刺激消費者的消費意願,以達到促進產業升級的目的。


消費作為雙循環發展格局中產業升級的支柱,需要立足國內大循環,擴大內需,順應消費升級趨勢,培育消費潛力,並使其得到進一步的釋放。對外貿易對產業結構合理化影響同樣顯著為正,說明對外貿易的發展對推進產業升級卓有成效,合理的對外貿易水平也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現階段我國對外貿易水平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影響不顯著,對外貿易水平是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結構情況的反映,需要進一步推進對外貿易的轉型升級。對外貿易對產業升級的推動過程中,出口貿易能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說明我國目前的出口貿易中具有生產優勢的產品,朝著具有競爭力的比較優勢產業流動產生的效果並未能顯著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還需改善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現狀。


科學技術水平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影響為負,雖然我國產業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但仍受限於核心技術的掌握,可能由於新發展階段,技術引進對技術水平的提升,逐漸落後於產業升級的速度,且缺乏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之間的協同。

將先進的科學技術運用到產業鏈的過程中,產業生產的技術水平及效率得到提高,成本得到節約,但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較領先的地區,對於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亟需破解目前的技術水平存在的瓶頸。


現階段我國的人口結構和質量能夠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發展,也能為產業升級提供充足的勞動力和人力資本。長期來看,足夠的勞動力供給,高質量的人力資本,充足的人才儲備才能持續為產業升級提供動力。

具有經濟價值的知識儲備、技術才能和體力等綜合能力的個體,能夠以技術和生產力的方式體現出來,進而推動產業升級。同時伴隨產業升級,人力資本能夠具有更高的技術水平、更專業化的知識和更強的創新能力,進一步使產業升級提質增速,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加,在參與國際產業鏈的過程中,提升我國產業國際化發展能力,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高本土企業的生產質量和效率。同時表明在外資引進技術和資本的過程中,吸收形成了利於自身產業升級的路線。

政府幹預程度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負向效應較微弱,說明政府幹預程度一定程度上未能起到推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的效果,可能當前的政府幹預方式抑制了資源配置優化效果,以及政府過度干預影響了市場在產業升級和就業中的作用,但目前這種影響還不顯著。

(2)產業結構高度化

其次對產業結構高度化進行估計。市場需求對產業結構高度化產生顯著正向效應。市場需求不僅取決於商品或服務的價格,還取決於消費者的收入、偏好、預期、替代品的價格等。說明長三角的產業能夠根據消費者的偏好等因素對生產進行調整,對產業結構高度化形成了推進。


雙循環發展格局中,市場需求能夠很好的體現產業升級的效果,國內大循環需要進一步滿足國內居民的需求,將購買力集中到國內消費市場,不僅帶動了國內市場的循環,一定程度上也實現了國內經濟的良性循環。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消費對產業升級具有顯而易見的推動作用。疫情沖擊之下,現有產業鏈不完善、過分依賴的弱點凸顯。

中國作為全球產業鏈的一環,在全球產業鏈重構的過程中易受到不確定的沖擊,穩定國內市場顯得格外重要。對外貿易促進了產業結構高度化,說明我國對外貿易在短期內實現了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推動了產業升級,但長期的產業升級過程中還需要掌握自身技術優勢,不能只靠技術引進。


進口貿易的過程中,可能獲取的國外先進技術條件、設備,以及領先的生產經驗對我國產業結構高度化的效果不夠,尤其是技術含量高的領域,技術的掌握與提升顯得尤為重要。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下,經濟開放程度相對之前有所降低,對外貿易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調整。


科學技術對產業結構高度化影響為負,就目前我國產業現狀來看,我國產業尚未能夠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以及形成技術突破,是我國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下亟需突破的難題。雙循環發展格局下,解決我國目前技術方面的卡脖子問題,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產業水平。

表明政府幹預符合產業結構高度化的推進方向,具有發展前景的產業獲得政府支持,加速了產業技術創新,提高了產業生產效率,對產業結構高度化起到積極作用。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響產業升級的不同因素對產業升級的影響有針對性,需要根據不同情況對當地產業升級進行調控。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升級需要以國內循環為主,努力占據國際循環高端位置,使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化和高度化。


23個金幣已到賬
金幣可兌換現金
立即提現
長江三角洲地區

00:53
長江三角洲地區,簡稱:長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共41個城市;位於中國長江的下游地區,瀕臨黃海與東海,地處江海交匯之地,沿江沿海港口眾多,是長江入海之前形成的沖積平原。 截至2...
尿酸的元兇找到了,不是少喝酒、少吃海鮮,而是它!很多人不知道!

雙宕
廣告
兩會建言 | 搭建平台、強化氛圍,打造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近悅遠來的人才「好生態」
上觀新聞

從郭樹清的講話,談經濟決策需要規避的三大陷阱
火星數研

勞動報-2022年青浦237個重大項目完成投資574億元,今年將重點建設「長三角數字干線」
身邊24小時

哭暈了!早知道植發這么便宜,還用什麼假發喲!趕緊查價
碧蓮盛植發中心
廣告

看更多熱點資訊

2、有誰有關溫州對外貿易的資料啊?

1) 概述 Say all

溫州,這些年來一直是全國最受爭議的最具傳奇色彩的地區,它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中國改革的創舉中國的經濟的奇跡。有人說: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有溫州人,哪裡就有溫州的商品,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有166個國家和地區有溫州出口的商品。加強與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的貿易往來,建立多元化外貿格局,把生意做到全世界,是浙江溫州企業近年努力追求的目標。
據了解,目前與溫州企業有過頻繁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是我國的香港、台灣以及西歐、美洲、中東、獨聯體等地區的國家。特別是去年以來,溫州的外貿出口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去年出口額在1億美元以上的國家和地區有俄羅斯、歐盟、美國、匈牙利、香港等,出口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國家和地區多達34個。去年,溫州對亞洲的出口為4.6億美元,同比增長80.4%;對非洲的出口1.1億美元,同比增長85.1%;對歐洲的出口為6.8億美元,同比增長91%。今年上半年,溫州外貿出口形勢更加迅猛,僅1月份出口就突破1億美元。 目前溫州境外企業已有50多家。在未來的5年裡,溫州還要根據一些國家的工業發展特點,讓一部分優勢企業到境外開展加工貿易或辦專業市場,把溫州的技術、設備和服務帶到國外市場,以彌補國內資源和市場的不足。
隨著中國加入WTO,與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給溫州的外貿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2) 市場進入方式 The way of enter market
溫州的外貿產品主要通過幾種方式進入國際市場,一是通過「僑貿」。有一大批海外華僑,市場敏感性及故土觀念很強,不少在當地積累了一定資本後從事國際貿易,並將溫州的經營模式引向國外,有的已經發展成為國外大型零售市場的供應商。如在義大利羅馬就有500多家溫州華僑經營的服裝貿易公司,年銷售額達50多億美元,有一條緊靠火車站的「維多勒」服裝街,這條街上服裝絕大部分來自中國溫州。阿聯酋迪拜、西班牙馬德里、匈牙利布達佩斯等城市,有大量市場,都由溫州人在經營。溫州外貿出口源於上個世紀90年代,依託產業及僑鄉優勢,一些企業看準國際市場,利用當地華僑資源,開始外貿出口。
第二種方式通過國際貼牌加工方式,主要是服裝企業。不少企業早幾年就開始做OEM使產品走出國門,近年來,不斷有國際品牌加入,庄吉、華士、法派等企業已成為國內重要的國外品牌OEM生產企業。三是優勢龍頭企業和國際知名服裝公司合作,採取高起點國際規范化「嫁接」,藉助國外管理模型、品牌運作、營銷網路、文化傳導做「跳板」,躍進國際市場,如夏夢與義大利傑尼亞合資。
(三)主要優勢 Main advantage

溫州外貿有相對比較優勢,近20年伴隨著溫州企業發展形成了高度專業化分工、社會化配套的產業鏈,是溫州產業發展進程中最大的競爭優勢,行業鏈完善,分工細致,進入產業成本底,可以產生低交易成本,勞動力流動自由,企業容易找到技術對口的人才,信息共享,可降低資源的浪費,能比較准確地把握市場信息的變換,產業的整體發展能引起政府的重視,同時又有利於產業發展。區域產業集群又使溫州外貿企業在信息、原料采購、專業人才和產業工人形成別人無法替代的優勢。
(四)主要問題 Key problem

但由於起點低,溫州外貿也存在許多問題,正遭遇一個發展「瓶頸」,從總體看,出口渠道窄、等單子做和純加工等被動因素及許多問題制約著溫州外貿的發展,無序競爭和低、小、散狀況亟待改觀,資源有待整合以尋求突破。
1、土地「瓶頸」日益突出。溫州的很多行業屬於勞動密集型,溫州土地資源有限,由於外貿企業起步晚,近幾年發展後,征地困難,導致企業規模小而散,租用廠房或廠房狹小,無法形成規模生產,旺季時無法滿足需求,失去了不少大宗外貿訂單,有點企業一年只能完成總訂單30%左右生產,
2、出口渠道單一化,造成客戶群類同化,使得溫州外貿長期在低端徘徊,據商會統計,外貿訂單51.9%來自華僑,25.9%來自國內貿易公司,直接與外國客商貿易僅佔22.3%,目前華僑訂單特點就是低檔低價,外貿企業以中小型居多,技術含量普遍不高,壓價競爭現象也比較嚴重,產品創新能力不強和管理相對滯後,絕大部分企業還處於等單子做的被動局面,企業缺乏設計力量,主動權完全掌握在客商手中,多數企業靠手工勞作,利潤少,企業只能賺取廉價加工費,這種狀況形成了溫州生產低成本低檔次產品的形象,只能依賴只需低端產品客戶群,極大地制約了向中高檔產品躍進整體產業發展規劃。
3、此外,華僑貿易很多是通過非正式渠道出境,貨款回收也存在很大隱患因素。同時,企業間人才競爭又使得勞動力特別是技術工人成本增高;而大多企業在管理上與外商要求相距甚遠。
二、寧波外貿特點分析Analysi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Characteristics of Ningbo
寧波,是浙江的一個大市,也是浙江的貿易大市,由於其優良的產業基礎和交通優勢,使其成為浙江外貿的領軍人。許多行業在省內甚至全國具有行業優勢。寧波在對外貿易的表現也非常槍眼。
但是寧波外貿和全國許多先行地區一樣,正逐漸暴露出問題,增長勢頭有所回落 。這一切都一掃寧波出口增幅連續5年高於全國、連續21個月高於全省水平的「出口健將」形象。同時,全國1、2月份累計貿易逆差達79億美元。全國在一兩個月內出現這么高的貿易逆差額,是近10年來的第一次。 原因何在?
冷落了一般貿易 Unfrequented the General trade

1.「出口退稅的效應還沒有顯示出來,要到今年下半年至少是4月份以後才能看出影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隆國強這樣對記者說,因為「企業現有的合同是以前簽的,而且地方超額分擔的部分還沒有開始退,還沒到掏錢的時候」。
2.此外另一個結構性影響是寧波公司多為收購生產企業的產品再出口,外地產品在寧波出口中的比例已佔到45%。
3.生產地政府向生產企業征稅,卻由產品出口城市為其承擔25%的出口退稅,這在口岸城市看來顯然是不劃算的。故而寧波各縣(市)、區對外貿公司的制約性措施也逐漸增加。 。
問題的根源是新的退稅政策使得「外貿流通機制好的出口地為出口做出了貢獻但卻不堪退稅的重負」。不只是寧波減速,大連、深圳、青島等口岸城市的出口增幅都在減少。建議「加快征退稅制改革,就是形成誰征(稅)誰退的機制,不能說人家征稅卻讓出口口岸退」。
(二)加工貿易瓶頸 Bottleneck of processing trade
寧波的出口具有「一般貿易比重高、外貿公司比重高、紡織服裝和一般機電產品比重高」的特點,出口的「三高」特點使得全國平均下調3%的出口退稅率在寧波變成了下調3.5%。

產生貿易逆差的另一短期因素是近年來原材料的漲價。中國的原料、能源進口暗合國際貿易理論中的大國模型(標準是進出口量在國際市場的份額,並非指國家大小)。近年國內需求的增大使得國內資源供給量不相稱,於是對國外進口的需求就越來越大,而與貿易小國進口量小、不影響國際市場價格不同,中國作為進口大國,需求量的增加也助長了進口價格的上漲。 占寧波出口75%以上的機電、紡織服裝產品所需原材料中,鋼材價格自2002年8月以來已上漲70%至90%,塑料價格漲幅達40%以上,紡織原料漲幅也很高。統計局數據表明,前兩個月寧波工業原材料采購價格同比上漲15.33%,工業品出廠價格則上升3.91%。「寧波製造」在國際市場的開疆拓土中得心應手的武器就是成本低廉,而這一優勢的弱化勢必會影響到其尚未成功轉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溫州外貿優缺點比較分析及發展建議Comparisona and analysis the advantage and weakness of wenzhou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suggestion for how to development

比較溫州和寧波的外貿特點,我們可以發現兩者既有共同點,又相有特色。寧波作為浙江外貿的先行者,有許多經驗和教訓是值的我們溫州借鑒的。溫州的外貿其潛力是不可估量,但是我們也要正確認識自我,避免走歪路錯路。

優勢方面advantage

我認為不論溫州經濟的優勢還是溫州外貿的優勢,最大程度上是體現在溫州人上。
溫州人天生的商業才能,創新精神。回顧十幾年溫州的發展的,這點體現的很明顯。由於溫州地處偏僻,歷史上受國家政策束縛較少,形成了溫州人不拘一格的思維方式。改革開放以前溫州一直是一個貧困潦倒的窮鄉僻壤,溫州人為了生存不斷革新,精打細算。這一切都沉澱為今日溫州人的特徵。
溫州人龐大的國內外營銷網路。由於從前的努力我們在國內形成了一個無處不在的購銷網路。就外貿而言,溫州龐大的華僑數量,成為現在和今後溫州外貿發展的一個基礎,是我們更大更強發展的地基!就現在而言,溫州乃至全國的外貿很大部分都是依靠華僑,這是我們寶貴的資源。溫州是一個僑鄉,華僑數量相當可觀,並且溫州華僑在海外的成就也是非常傲人的。溫州外貿只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利用海外關系積極發展海外客戶,國際貿易的前途是非常美好的。
溫州民間資本的充足,和特色的金融情況。這使溫州企業顯的很「活」,能較好地擺脫民營企業資金困難的問題。能及時准確地做出適合市場的調整。溫州幾乎都是民營企業,從事外貿生產的也是民營企業。由於中國金融制度的問題,貸款門檻高,手續繁瑣,使許多民營企業望而卻步,我國許多民營企業的襖折很多都是因為資金問題。溫州民間資本充足,民間借貸活躍,使溫州企業在進行設備更新,技術改革,產品換代,資金周轉時能較好的調動資金。
溫州原有的經濟基礎,雖然他們中的很多已經顯現老態,但是只要進行科學的改造,依然可以從震其夕日雄風。溫州的外貿產品主要是服裝,打火機,工藝品等輕工業產品,雖然這些都屬於夕陽產業,發展的空間有限。但是只要溫州企業產品提高檔次,走精品之路,依然可以創造豐富的剩餘價值。

劣勢方面 weakness

和優勢一樣,溫州外貿的劣勢和問題一樣明顯,甚至可能比優勢還要突出。這很大程度上也是溫州自身的問題。
地理條件的制約,這包括很多方面如,最主要的是交通,資源。很多人都說到過了,交通條件的落後已經是老大難問題了,溫州外貿之所以不能超過寧波和交通有著不法割捨的關系,一個北倫港就讓很多溫州人又愛又恨,甚至講話都變的酸溜溜。外貿可是個對交通運輸依賴很大的呀!資源問題也一樣,溫州地區可是說是一個不適合經濟發展的地區,土地稀少,能源短缺,甚至連人力資源也少的可憐。這必然會讓溫州商品的價格競爭力越來越低,這對溫州來說無疑是毀滅性打擊。。
溫州人問題,也許很矛盾,我剛大誇過溫州人啊?但我們要全面看問題。說溫州人(當然指的大部分)是爆發戶不過分。溫州自身文化的底蘊就很薄弱,溫州人又很排外,自身素質難免不高。加上新一代的溫州可能會丟掉如勤勞刻苦,勤儉節約等當年賴以發家的好傳統。這使現在溫州人才缺乏,本地人才稀少,外地人才又很難留住。
產業結構問題,都是老掉牙問題(沒意思)。溫州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已經失去了,勞動密集型經濟已經失去優勢了。雖然產業轉型問題已經別人認識到,也有人開始實施,但是規模範圍不大。可是肯定的說一句如果不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產品檔次,起碼溫州本土的企業將很難生存。
其他大大小小的問題基本都是上面的問題衍生出來的。

(三)發展建議 the suggestion for how to development

如何讓溫州的外貿揚長避短,我個人認為我們可以學習日本,因為兩者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當然我們的交通條件是遠不如日本的,但我們不妨可以借「北倫」一用。
做外貿,做生意也一樣。就現在而言,我覺的最大的關鍵還是「人」,同樣的條件不同的人來做,結果可能是相差很大。而就做生意而言溫州人在「人」方面有一定的優勢。所以我們要革新思想,不要拘泥於地區經濟,要做溫州人經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規避地理條件,自然資源方面的劣勢。這就要求我們的企業要走出去,去適合該產業發展的地方去,這就是開始在溫州流行的行業遷徙。雖然到現在行業遷徙的並沒使遷徙企業走向快速發展的道路,這是有很多特殊原因的,總的來講科學合理的遷徙是適合溫州企業的發展的。
每個到過溫州的人,對溫州的城市建設無不搖頭。這對來說溫州人有些冤,國家沒給我們一分錢,還在我們口袋裡撈錢,換別地兒早爛攤子了。但是我們得承認我們的基礎建設太落後了,這制約溫州經濟發展,讓我們在從事外貿業務時喪失了一部分的「印象分」。當然基礎設施的建設關系的方面很多,我覺得就我國現在的「國情」而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國家建設個大上海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想建設溫州?不論是政府建設還是社會建設都不是眼前的事。所以其實我們還是得走出去,去那些所謂的「溫室」。
外貿企業自身的問題也很多。其中包括生產性企業和貿易性。生產性企業的問題尤其多,老生常談不講也罷!就何如解決?合並是個好辦法,化零為整,當然合並牽涉的問題很多,但是這是適合溫州企業現狀的。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規模技術等老大難問題!當然這也只適合溫州的一部分企業,因為合並帶來的問題是很多企業解決不了的,如:人才的缺乏,資料的周轉,企業策略的制定,股東之間的矛盾等。對於大多數的小型企業,我們要就地改革,技術革新是重點。小型企業一定要依靠自己「活」的優勢,船小好掉頭,及時調整策略,走短小精悍的道路,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很多不求革新的小企業,家庭作坊將無法生存。總之一句話: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溫州現在的成績是因為過去溫州適應了改革的變化,對於現在的經濟變化,變則生不變則亡。
還有就是貿易性企業即貿易公司,由於本人所工作的地方是個溫州常見小貿易公司,所以對有規模的公司缺乏了解。大多數的小型貿易公司在海外都有一定的關系,有固定的客戶。現今好的外貿人才的缺乏是個問題,學歷高固然好,但是社會的磨練更主要。在小型貿易企業初中生管著大學生的現象很常見,這難免會使工作縛手縛腳,拘泥於原來的客戶基礎和貿易方式,不敢去突破。這不是目前能解決的問題,等新一代的專業人才成長起來需要給他們時間和機會。

四、結束語 the end
溫州外貿和浙江其他地區外貿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更有其獨特的一面。在目前經濟轉型的大環境下,我們的壓力很大困難很大,但是機會一樣也很大。只要敢於創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學科合理地揚長避短,溫州外貿的發展是值得人們期待的。

還有一些網站可以看一下,不知道是否有幫助.
http://www.zftec.gov.cn/index/index.jsp
http://www.zjbiz.gov.cn/index.jsp

3、浙江省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及今後的發展的對策研究

一、浙江省加工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滯後的原因 當前,浙江省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 企業自主增長能力日益增強,工業門類齊全,基礎設施良好, 加工製造能力較強,在經濟全球化、國際產業轉移 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的趨勢下, 浙江省加工貿易發展面臨著良好的機遇。但與廣東、 江蘇及上海等省市相比,浙江省加工貿易的發展仍存在著諸多問題。 認清浙江加 工貿易發展滯後的原因及問題,實現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才能使浙江對外貿易健康穩定發展。 (一)浙江加工貿易存在的問題 1 加工貿易發展規模偏小和比重較低。近年來, 浙江省的外貿出口規模持續擴大,2005年, 全省出口已達768.0億美元,與上年同比增長了 32.0%,遠遠超過全國的平均水平。但從貿易方式看, 支持浙江省出口貿易持續增長的主要是一般貿易出口。 加工貿易無論是整體規模還是發展速度,與全國和 沿海省市相比都存在較大的差距。2004年, 浙江省加工貿易出口額躍上百億美元, 但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只有19.3%;從全國來看, 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出口總 額的比重為53.3%。浙江省與全國相比,相差34個百分點; 與沿海省市相比, 2004年浙江省的加工貿易出口額僅占廣東省的7.7%, 江蘇省的 19.7%,上海市的26.2%,還遠遠落後於山東、 福建和天津等三省市。從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外貿出口額的比重來看, 沿海8省市平均為54.3%,而浙江 省僅佔19.3%,與廣東省相比相差了近67個百分點。可見, 浙江省的加工貿易發展不僅規模明顯偏小, 而且加工貿易占外貿出口的比重也明顯偏低。 2 利用外資較其它省份落後, 制約了加工貿易經營主體的發展。 我國加工貿易的經營主體主要是外商投資企業, 而浙江省由於利用外資規模落後於廣 東、江蘇、上海等省市,從而制約了加工貿易經營主體的發展。 而內資企業由於對加工貿易缺乏認識和了解, 涉及的審批管理部門較多,經營風險較大,開展加工貿 易積極性不高,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浙江省加工貿易的發展。 3 加工貿易產業結構層次較低, 出口商品科技含量低,質量檔次不高。 當今國際加工貿易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國外跨國公司, 我國企業主要是作為跨國 公司國際產業鏈中的一分子,為其開展加工或組裝業務。 加工貿易涉及的行業主要是通信設備、計算機、電子、 專用設備等高技術產品和中高檔日用消費品。近年 來,浙江省加工貿易產業結構和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優化, 但傳統產業還大量存在,產品檔次不高。 浙江省加工貿易出口產品所佔份額最大的是機電產品與紡織品,屬 於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僅有的部分高科技、 深加工產品也存在加工過程短、增值率低的問題, 真正體現技術水平和要素含量的設備和中間投入品都要從國外進 口。從總的情況來看,加工貿易產業層次不高,產品檔次較低。 在機電產品中,粗加工、技術含量低、 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項目占相當大的比重,高附加值、高技 術含量、高創匯的加工貿易項目相對較少, 一些高科技產品多以簡單加工組裝為主, 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加工裝配環節。 4 出口市場相對集中,抗風險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浙江省前十位國家和地區的加工貿易額佔了加工貿易總額的72. 2%。2005年,浙江省加 工貿易額超過10億美元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美國、台灣、 韓國、德國、香港。 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加工貿易額佔了浙江省加工貿易總額的62.8% 。近年來, 浙江省加工貿易出口市場日趨多元化, 但是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亞洲和歐洲。非洲和拉美市場開發潛力大, 出口市場較集中,抗風險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5 加工貿易企業結構不盡合理。 浙江省加工貿易企業以外商獨資企業與中外合資企業為主, 2005年,這兩種類型的企業加工貿易額佔了浙江省加 工貿易總額的73.98%, 而浙江省較為發達的民營企業加工貿易所佔比重僅為16.07%。 據統計,2005年,浙江省加工貿易增值率已達到 100.31%,其中,民營企業平均增值率為151.04%, 三資企業平均增值率為97.36%,而國有企業增值率只有56. 74%。可見,民營企業從事 加工貿易比重偏低,不利於浙江省加工貿易的更快發展。 6 現有加工貿易企業大多從事簡單加工裝配, 參與全球化競爭的能力不強。 現有加工貿易企業核心技術研究開發能力不足,產品檔次仍然偏低, 高附 加值、高新技術、高創匯的加工貿易項目相對較少, 加工貿易產品科技含量低,檔次不高, 很難打入跨國公司的全球產業體系。目前所開展的加工貿易中, 主要是為 一些中小采購商做一些零散的加工定單,加工層次低、規模小, 所用原料大都可用國內同類產品替代。所以,除非客戶要求, 企業大都傾向於採用一般貿易。 (二)浙江省加工貿易發展滯後的原因 1 政府政策引導力度不夠, 企業缺乏開展加工貿易的主動性。廣東、 蘇南等沿海地區對加工貿易極為重視。 廣東省政府為加工貿易企業與海關的聯網 劃撥專項資金, 並鼓勵低技術含量的加工貿易進一步向我國中西部地區轉移, 廣東本身則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的製造。廣東、 江蘇兩省政府注重拓寬高新技術企業的融 資渠道,簡化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的通關手續, 並落實進口關鍵設備零部件和軟體技術的免徵關稅和增值稅待遇, 落實高新技術產品的除扣退稅待遇,促進了廣 東、江蘇加工貿易的升級換代。相比之下, 浙江省政府部門對加工貿易的重視度不夠, 所採取的鼓勵措施有失偏頗, 如以加工貿易企業的出口額作為獎勵其發展的指 標,致使每年獲得獎勵的企業僅僅是少數幾家, 而國有企業和大量的民營企業很少獲得此種獎勵, 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這些企業開展加工貿易的積極性。 2 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相對落後是制約加工貿易發展的主要原因。 與廣東、江蘇等沿海省市相比, 浙江實際利用外資一直處於落後狀態,2005 年,實際利用外資額僅為廣東的64.46%,江蘇的58.59% 。從2004年開始,利用外資快速增長,並首次超過上海, 2005年實際利用外資額為 77 23億美元,超過上海8 73億美元。 加工貿易經營主體是外商投資企業, 利用外資的落後直接導致加工貿易發展的滯後。 3 現有的工業產業結構不利於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浙江工業以輕工藝、紡織服裝、機電、化工等加工工業為主, 開展加工貿易業務的勞動密集型產 品比例過高,增值率和創匯率較低,上規模、 上檔次的工業企業較少,不利於高新技術產業到浙江落戶。據統計, 世界500強企業有400多家到我國設立研發中 心,而在浙江境內的僅有54家,不利於浙江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4 加工產品多採取貼牌生產和租用外國品牌,加工貿易獲利很小。 目前,浙江省加工貿易企業大多從事產品加工製造, 企業核心技術研發能力不足,產品檔次仍然 偏低,有的加工貿易企業雖然在產品開發上沒有什麼問題, 但由於缺乏國際市場的行銷能力, 只能為跨國公司貼牌生產和租用外國品牌, 在國際分工體系中仍處於下 端,加工貿易企業缺乏國際競爭力。 二、浙江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目標與對策 改變浙江外貿依存度過高的現狀及優化產業結構, 需要對加工貿易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新一輪全球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產 業轉移的重大機遇,為浙江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供了外部條件。 浙江作為長三角的南翼, 在全球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產業轉移中處於非常有利的位置, 也為加工貿易 轉型升級提供了內部條件。 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有利條件探索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方向。 (一)浙江加工貿易的目標定位 加工貿易的發展戰略是我國國民經濟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目標定位將影響著整個對外貿易的發展方向。當前, 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根本目 標就是進一步提高加工貿易的質量和水平, 使其有利於通過國內外資源優勢的轉換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和增強產 品的國際競爭力,有利於增加就業和緩解國內結構性 矛盾,有利於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根據以上基本原則, 浙江加工貿易的具體目標定位如下: 1 出口效益作為加工貿易努力實現的首要目標。 在當前浙江出口貿易快速增長,出口創匯能力不斷增強的情況下, 將出口效益而不是創匯數額作為加 工貿易的首要目標是可能的。雖然將加工貿易由「數量型」轉變為「 效益型」的這一過程很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影響外貿出口數額的增長, 但這是必要的環節,也是解 決問題的關鍵。 2 實現由傳統加工貿易向現代加工貿易的轉變。 面對浙江加工貿易的現狀及國際國內環境, 實現由傳統加工貿易向現代加工貿易的轉變已成為浙江加 工貿易發展的根本出路,是浙江加工貿易戰略目標定位的重點。 首先,要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新機遇,積極發展資本密集型、 技術和知識密集型加工貿易,提高加工 貿易的技術檔次, 使浙江的高技術產品加工貿易額比重實現較大幅度的提高。其次, 要實現加工貿易的深加工、精加工,延長加工貿易的加工鏈條, 提高加工貿易產 品附加值。再次,要結合西部開發戰略和我國的地區經濟布局, 把部分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加工貿易產業向廣大中西部地區轉移, 浙江則從事高新技術產品製造,以打 造浙江先進製造業基地。 3 增強加工貿易與省內產業的關聯度, 帶動產業結構升級。 加工貿易同省內產業結構的關系屬於商品流通和生產的關系,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在實現 由傳統加工貿易向現代加工貿易轉變的過程中, 還要充分重視加工貿易與省內產業政策的結合, 以帶動省內產業結構的升級。在這一點上我們應充分借鑒國外經驗和 廣東、蘇南等先進地區的經驗, 將加工貿易與產業結構調整緊密結合起來, 這不但可以使浙江得到靜態的國際比較利益, 還可以得到動態型的比較利益。 4 加強對加工貿易的監管。 雖然浙江加工貿易僅占對外貿易的1/5強, 但是其加工貿易發展潛力很大。由於加工貿易企業分布范圍廣, 監管部門 多,政策協調不力,加工貿易監管混亂,致使加工貿易「飛料走私」 問題嚴重。因此,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要加強對加工貿易的監管, 取消過多的政策優惠,使加 工貿易在規范的政策體制下增強自身對國際市場的應變能力, 促使它向高層次、高水平的現代加工貿易方向發展。 (二)浙江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對策 政府層面: 1 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加工貿易管理體系。 原有加工貿易管理方式已不適應新形勢下的加工貿易企業, 尤其是IT企業「訂單網路化、物流全球化、生 產零庫存」及其產品「市場變化快、技術更新快、生產周期短」 等特點帶來的新經營方式與傳統監管方式產生的矛盾日益凸現。 因而,完善現有加工貿易的審批、監 管模式勢在必行。應根據各部門職能,理順管理和審批程序, 減少審批環節,避免重復審批,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為加工貿易提供優質服務,促進加工貿易持續、健 康和快速發展。 省內各級政府都應把發展加工貿易作為對外開的重要工作來抓, 政府各職能部門要目標一致、步調統一, 構建高效的加工貿易工作體系;推進聯網監 管進程,擴大聯網監管范圍;強化風險管理,加大監控力度;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採用高科技手段, 對加工貿易全過程實施電子網路管理。 2 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提高利用外資質量。 浙江省在利用外資方面相對於其經濟總量要較弱, 在引進外資的總量上落後於廣東、江蘇、上海等省市。 由於加工貿易的主體是外商投資企業, 而浙江在引進外資方面相對落後, 進而決定了浙江省加工貿易總量和比重的偏低。 浙江省應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提升省內產 業配套能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特別是將引進技術含量高、 規模大的外商投資企業作為開拓加工貿易新局面的重要力量, 注重引進大型跨國公司向浙江省轉移附加 值高的加工製造環節、服務外包業務,建立技術研發機構, 鼓勵外資通過組建合資企業、合作生產、 聯合製造等方式向浙江省轉移先進技術。通過利用優質外資促進 加工貿易在數量上的增長和結構上的升級。 3 獎勵政策與懲罰政策並舉。 根據國家產業引導政策及加工貿易產業准入標准和加工貿易分類標准 ,以企業經營規模、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出口產 品的附加值、加工生產的環保標准作為衡量指標, 每年評選出達標企業10家左右,獎勵達標的加工貿易企業200~ 500萬元,通過獎勵政策,有效地將資金和 其他資源引入到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的產業, 從而有力地促進浙江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在實施獎勵、 優惠政策的同時,對屬於國家禁止類產品的加工貿易企業關停並 轉,如加工產品技術含量低、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飲料、 木製傢具、礦砂等產品的加工貿易;限制部分紡織品、鞋類、 塑料製品等產品的加工貿易。 產業層面: 1 要處理好轉型升級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 要通過對加工貿易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加工程度, 延長加工貿易的產業鏈,增強省內配套能力, 釋放加工貿易的輻射能力和聚集效應,打造浙江先進製造業基地。 2 加強產業政策對加工貿易的引導。 對於加工貿易來說, 浙江的當務之急就是要盡快使其介入到國際化生產鏈條中附加值較大 、科技含量較高的一 環,對此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將有明顯的效果。浙江應根據國家《 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和《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 產品和技術目錄》,結合本省實際鼓 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此外, 制定科技含量不等的特定生產工序標准, 對符合標準的加工貿易產品、 零部件進口關稅和增值稅的優惠方面予以區別對待,引導外 商將加工貿易中的高科技環節放在浙江境內, 以提高加工貿易的科技含量。 3 加強政策調控,建立產業評估機制。 要在國家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政策環境下, 把發展加工貿易與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結合起來,強化產 業政策對加工貿易的引導,建立產業評估機制。為此, 可由政府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對加工貿易項目進行綜合評審, 對一些加工程度不高、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低, 特別是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污染環境的項目, 應實施禁止或限制政策,從而逐步優化加工貿易進出口商品結構。 通過鼓勵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加工貿易產品 的加工程度,延長加工貿易的產業鏈條。在擴大出口、 吸引外資的同時, 鼓勵和扶持內資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為國外跨國公司和外商投資 企業提供加工配套,鼓 勵包括民營中小企業在內的國內企業積極參與跨國公司的加工貿易體 系和全球采購體系, 發揮其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利用外資方面所起到的積極作用。 加工貿易企業層面: 1 民營企業應培育自身成為加工貿易的經營主體。 能否擺脫對依附性加工貿易的依賴,關鍵在於本土企業能否在「 與狼共舞」的環境中成長起來,成為 具有一定實力和支配能力的領先企業。這樣的企業多了, 依附性加工貿易就會逐漸退出歷史舞台。目前, 加工貿易中外商投資企業佔了很大一部分,機電產品和高新 技術產品的加工貿易基本是外商投資企業, 這反映了目前浙江省內企業參與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 從長遠來看,主動參與全球化進程,可以充分發揮浙江省在資源 配置、供應鏈管理以及市場控制等方面的優勢。因此, 浙江省民營企業應重視發展加工貿易, 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增強開拓市場、 技術創新和培育自主品 牌的能力;利用現有的生產能力加工裝配出口, 使其成為浙江省的加工貿易主體。 2 提升加工貿易企業技術開發、創新和行銷能力。 加工貿易的主體跨國公司在轉移技術時, 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保持技術壟斷的前提下,獲得技術創新 的利潤最大化。 由於從事加工貿易的國家與地區很難獲得最先進技術的轉移, 純粹依靠技術轉移難以實現產業技術的趕超。因此, 加工貿易企業應注重增強自身研發 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以占據全球產業鏈中的核心技術地位。目前, 浙江省加工貿易企業大多從事產品加工製造, 企業核心技術研發能力不足,產品檔次仍然偏低; 有的加工貿易企業雖然在產品開發上沒有什麼問題, 但由於缺乏國際市場行銷能力, 只能為跨國公司貼牌生產和租用外國品牌, 在國際分工體系中仍處於下端。要實 現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加工貿易企業必須不斷提高自主開發的創新能力和營銷能力, 從代加工(OEM)向代設計(ODM)乃至自創品牌(OBM) 發展。

求採納

4、浙江外貿出口貢獻究竟有多大?

從外貿依存度來看,外貿對浙江經濟的影響程度不斷加大;以外貿凈出口(外貿順差)貢獻率與拉動度來衡量分析,新時期外貿出口對浙江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超過投資與消費;外貿相關性回歸模型、進口分解法、經濟增長彈性、工業出口外向度等方法的分析,驗證了外貿對經濟增長發揮的顯著作用。當前保持外貿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對轉變浙江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其意義在於強調經濟增長要顧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顧及可持續性,顧及就業、分配等社會需要。當前,浙江外貿的發展已到了從數量型擴張向集約型發展的階段,需要著力調整和優化外貿結構,強調外貿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新時期外貿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增長,出口規模與市場份額的迅速擴大;另一方面,要進一步關注或加深外貿對經濟發展作用的認識。 (一)從外貿依存度、出口依存度來看外貿對浙江經濟發展的作用 外貿依存度是使用最廣泛的衡量經濟外向度的指標,按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常用的概念,指的是「外貿與國民生產總值比率」,即外貿總額與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值。 筆者計算了1999-2006年浙江外貿依存度,結果表明浙江外貿依存度處於穩步上升的態勢。從上世紀末的28.18%上升到2006年的70.89%,年均提高6個百分點左右。與 同期全省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國民經濟發展總量指標比較,外貿出口的增長是最快的,年均增長比同期GDP增長高出18個百分點左右。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外貿依存度並不表明一個地區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也不是經濟的「風險程度」,准確的說是表明外貿對經濟的「影響程度」。浙江外貿依存度處於穩步上升態勢,說明外貿對浙江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不斷增大。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外貿依存度確實存在著高估。首先外貿總額是銷售收入的概念,而國內生產總值是增加值的概念,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數值相比。其次,我國生產總值統計不完全,GDP被一定程度低估,而外貿總額里卻有重復的部分——加工貿易進口料件價值。據筆者測算,剔除加工貿易重復統計因素,浙江外貿依存度平均下降5個百分點左右,2006年為65%左右。 比外貿依存度更為深入地反映經濟開放度的指標是出口依存度。它 比外貿依存度的概念更強調出口貿易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更能說明區域經濟的開放程度,避免了加工貿易的重復計算。據測算,浙江出口依存度由1999年的不足20%上升到2006年的超過50%,年均上升4.3個百分點。社會生產價值的一半已靠出口實現,對浙江經濟增長起到基本的支撐作用。同全國與沿海主要外貿6省市比較,浙江外貿出口規模居全國第四位,出口依存度在沿海主要6省市中也居第四位,兩者是相吻合的。目前浙江出口依存度低於廣東41個百分點,低於上海36.3個百分點,低於江蘇7.8個百分點。 筆者認為,與沿海其他外貿大省相比較,浙江目前的出口依存度在正常合理區間,更沒有達到危及經濟運行、帶來極大風險的程度。浙江外貿以一般貿易出口為主、民營企業出口為主,在全國獨樹一幟,其運行質量和效益也較好。 (二)從凈出口貢獻率、拉動度來看外貿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外貿貢獻率是指外貿增加值與生產增加值中的比重,通常用外貿凈出口增加額佔GDP增加額的比重來計算,因而也稱為「凈出口貢獻率」。這里「凈出口」的概念,指出口減進口,也即常說的「外貿順差」,只不過在分析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時,約定俗成地使用「凈出口」這個詞。 從1999-2006年浙江外貿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指標趨勢來看,有所起伏,有所變化。外貿凈出口對地方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2000年達到42.83%的高度後,2001年回落到23%,2005年達到69.23%的高點,2006年有所回落。外貿凈出口貢獻率走勢與出口依存度走勢區別較大,它不是穩步上升,它更客觀地反映了當年外貿對經濟的貢獻變化。凈出口貢獻率與出口增長率存在高度正相關的關系,2001年凈出口貢獻率的深度回落與當年出口增速比上年回落32.8個百分點密切相關。 凈出口拉動度,是從總需求的角度來衡量外貿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是指外貿增長進而拉動生產增長而引起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程度,也即生產總值增長中對外貿易的貢獻所佔份額。 浙江外貿凈出口拉動度走勢與凈出口貢獻率走勢完全一致。在2000年達到4.71的相對高點,2001年回落,2005年達到8.86的高點,2006年因外貿增速有所放緩導致凈出口拉動度略有回落。2006年,浙江外貿凈出口對全省經濟增長的拉動度為7.9,即GDP增長13.9%,其中有7.9個百分點是由外貿增長而實現的。 2000-2006年浙江投資、消費、凈出口「三駕馬車」拉動經濟增長的表現: 備註: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貢獻率表示投資貢獻率,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表示消費貢獻率,凈出口表示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 上圖可見,2000年,浙江省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高於凈出口和消費,2001-2002年凈出口貢獻率回落,2003年起,隨著投資貢獻率大幅下降,凈出口貢獻率穩步攀升。2005-2006年,外貿凈出口貢獻率分別達到69.23%和56.87%,遠遠大於投資和消費的貢獻率。 需要說明的是,計算貢獻率與拉動度應包括國際服務貿易,由於我國服務貿易統計口徑不一致、統計體系尚未成形完善,在目前的計算分析中均未包括這一重要內容。外貿凈出口拉動度、貢獻率指標本身也是有缺陷的。首先,通常計算外貿貢獻率和拉動度使用的都是凈出口指標,凈出口指標既低估了出口對生產的支撐作用,也不能反映進口對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技術裝備水平提高的作用。其次,貢獻率和拉動度的計算方法中注重增量而不注重基礎規模中占的比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低估了外貿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用其進行經濟增長分析有一定的片面性,會掩蓋進口與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實際作用。

5、允許浙江一體貿易是什麼意思

允許浙江「一體貿易」,意思是指雍正時期開放海禁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但允許浙江內的貿易。

「貿易一體化」指在國際貿易領域內國與國之間普遍出現的全面減少或改彎襲消除國際貿易障礙的趨勢,並在此基礎上逐步鬧者形成統一的世界市場。

以下是雍正時期貿易政策的相關介紹:

明朝海禁是十四世紀時明朝政府對海事進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統稱。在雍正年間任然延續,中國明清時期實施的海禁政策,通常指控就是限制了沿海民眾的正常謀生之路,而早期的麻制漁網質料很差,需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加上食物儲存技術不佳,即使不禁出海也鮮有人「出海」捕漁。

民間貿易雖被禁而在明代的官船、南洋船核兄、縣船並未禁絕,對於民間沿海船隻也僅強迫改為不利遠航的平底船及嚴禁民造雙桅船(漁船不可能大到有雙桅船編制),明代沿海船隻真正被禁絕的時間不多,嚴格來說是從沒禁近海船隻,僅規范遠洋船隻,卻可以有效制止糧食因無德商人因貪圖東洋銀貨外流。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明朝海禁

6、分析當前浙江省外貿出口的優勢和劣勢

目前來看,浙江外貿發展中存在著"三大不協調"和"兩個不可持續":

--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不協調。2006年浙江服務貿易進出口額為75億美元,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比值為5.4%,低於全國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左右(美國2003年為28.1%)。當前服務貿易在世界貿易的份額不斷上升,服務外包的興盛,已成為國際貿易新增長點。世界經濟結構向以服務業為主轉變,服務業發展水平將更能體現一個地區的綜合競爭力。

--進口與出口不協調。2006年浙江進出口比率為1:2.64,全國為1:1.22,廣東、江蘇、上海分別為1:1.34、1:1.3和1:1,浙江進口佔全省外貿總額的比重一直徘徊在30%左右。進口佔全國比重為4.8%,低於出口佔比5.6個百分點。1999-2006年浙江進口年均增長率為32.6%,低於出口年均增長1.6個百分點。本來基數就低,年均增速又低於出口,浙江進口發展艱難。

--出口商品結構不協調。2006年浙江高新技術產品佔全省出口總額的比重僅為10.08%,低於全國平均19個百分點,分別低於江蘇、上海、廣東33.6、28.8和24.5個百分點。這與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快相關,2006年浙江GDP已佔全國7.47%,但高新技術產值僅佔全國5.05%。浙江出口商品附加值不高,自主出口品牌匱乏,低附加值的產業格局尚未根本改變,低價競銷、惡性競爭等現象依然存在。浙江出口鞋類佔世界同類市場的40%,但平均單價分別只有西班牙的1/5、義大利的1/12。

--低成本擴張不可持續。浙江外貿的快速增長是以低成本的競爭、低價格的數量擴張為主,導致出現量增價跌、貿易條件惡化的現象。目前,浙江勞動力價格雖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僅是發達國家的1/20左右,也低於一些發展中國家。浙江民營企業出口佔比高,民營出口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迫切需要提高。當前出口產品的生產成本中尚未能體現一些稀缺要素的價值,如土地等沒有真正形成"要素價格"。隨著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實施,土地成本上升勢頭開始顯現。支撐外貿增長的低成本因素維持時間不會太長。

--缺乏核心競爭力不可持續。浙江90%以上的出口產品仍然以OEM為主,自有品牌產品銷售的比例不到6%,遠低於國際上50%的水平。出口產品是"浙江製造"而不是"浙江創造",處於國際分工產業鏈的低端。這種參與國際分工的方式,符合浙江當前經濟發展需要,但是如果長期以往則難以促進產業升級,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制約外貿效益的提高。

傳統的浙江外貿增長方式創造了浙江外貿的繁榮,但以民營企業為主的出口在國際市場是以低價和規模競爭為優勢的,出口增長主要靠勞動密集型產品或勞動密集型製造環節出口拉動,從要素貢獻角度看,明顯的以物質要素投入為主。出口結構是由產業結構決定的,產業結構調整沒有到位,外貿結構也很難優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任何戰略都是階段性的,在新形勢下,加快轉變浙江外貿發展方式勢在必行。

7、綠色貿易壁壘對浙江企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摘要:浙江的民營企業在中國的國際貿易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但是,近年來遭受國際新興非關稅壁壘的案例有增無減。因此我們有必要弄清國際非關稅壁壘及新型非關稅壁壘的三種主要的形式,了解浙江外貿出口企業的發展現狀以及近年來遭遇國際非關稅壁壘的情況,對浙江企業遭遇非關稅壁壘的原因及浙江企業應對的對策進行分析。浙江企業只有不斷的自我完善、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並且要積極應對,才能擺脫非關稅壁壘,使浙江的經濟能更進一步的發展。
關鍵詞: 浙江企業, 民營企業, 新型非關稅壁壘, 對策
序言

中國已經順利加入WTO,關稅壁壘將大為減少乃至消失,同時,傳統的非關稅壁壘措施也受到眾多諸邊協議的約束,其影響已經不是很大。但是近年來各國在保護環境、維持生物多樣性和本國人民生命安全的名義下,實施了一系列新型的非關稅壁壘,主要包括技術性貿易壁壘、綠色壁壘和反傾銷措施等,對我國的影響比較大,而浙江由於外貿出口發達則首當其沖。
一、 非關稅壁壘及浙江企業現狀概述

(一)非關稅壁壘概述及新型非關稅壁壘介紹
非關稅壁壘(Non-Tariff Barriers,NTBs)是指國際貿易中除關稅以外的一切直接或間接限制外國商品進口的法律和行政措施的總稱。
非關稅壁壘內容繁雜,種類頗多,有對海關及進口程序、進口費用的管理,對貿易額的限制,對檢驗標準的制定及政府參與貿易進行出口補貼等等,可見非關稅壁壘比關稅更具隱蔽性、歧視性和針對性。這些措施在世界貿易的總體關稅水平大幅度下降、關稅作用大大降低的情況下,成為貿易保護主義新的重要手段,對世界貿易的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
但隨著許多常用的非關稅壁壘如數量限制等形式被納入世貿組織所規范的框架內,非關稅壁壘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變化,突出表現在技術標准、環境要求、反傾銷等,成為披著合法外衣的有選擇的新的非關稅壁壘,本文就簡單地介紹一下其中三種主要的形式:
1、 技術性貿易壁壘[1]
技術性貿易壁壘是現代國際貿易中商品進口國在實施貿易進口管制時,通過頒布法律、法令、條例、規定、建立技術標准、認證制度、檢驗制度等方式,對外國進口商品制定嚴格繁雜苛刻的技術標准、衛生檢疫標准、商品包裝和標簽標准,從而提高進口產品的技術要求,增加進口難度,最終達到限制進口目的的一種非關稅壁壘措施。這些標准和規定往往是以維護生產、消費者安全和人民健康為由而制定的,但其扭曲了技術規則的本來面目,使原來有利於國際貿易發展的技術標准變成了阻礙國際貿易正常進行的手段,成為引發現代國際貿易糾紛的重要根源。
2、綠色貿易壁壘[2] 
  綠色壁壘常以保護有限資源、環境、生態平衡或人民健康為名,蓄意制定一系列苛刻的環保標准,對來自國外的產品或服務加以限制。為此,環境因素逐步成為一種服務於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武器,它作為一種新興的非關稅壁壘,必將以其隱蔽性強、技術要求高、靈活多變等特點,被西方發達國家越來越多地利用。
3、反傾銷壁壘[3]
「傾銷」是指一國產品以低於正常價格進入進口國市場,並使進口國市場已建立的產業受到實質性傷害或構成這一威脅,或實際上使進口國產業延遲建立。「反傾銷」是相對於「傾銷」而言的,是一國對構成傾銷行為的進口貨物徵收臨時的高額關稅,以達到限制其進口的目的。
(二)浙江企業對外貿易發展現狀概況
浙江省的對外出口貿易方式主要以一般貿易為主,有少量加工貿易、補償貿易等其他一些貿易方式。浙江企業主要出口服裝、紡織品、日用消費品、裝飾工藝品、機電產品、五金產品和農副產品等商品。出口市場主要是亞洲、歐洲、美國、日本和東南亞等地,近年來對非洲、南美洲的出口也在逐漸增加。
眾所周知浙江省的民營經濟十分發達,浙江的外貿出口企業主要以民營企業為主,截至2003年底,全省共有私營企業30.2萬家、個體工商戶158.5萬戶。2003年,全省個、私經濟工業總產值8271億元、銷售總額689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24億元、出口創匯額1211億元,四項指標連續六年高居全國第一;全省國內生產總值9200億元,其中70.2%來自民營經濟;民營企業出口額152億元,佔全省出口總額的36%,總額和比重均超過國有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年銷售收入上億元的民營工業企業1367家,10億元以上的78家。2005年商務部公布的190家「2005-2006年度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中,浙江有51個品牌入選,列全國第一。[4]

8、浙江進出口商品結構存在的問題

文章摘要: 出口貿易與進口貿易之間具有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出口貿易主要從兩種機制影響進口貿易:在一般貿易方式下,由歷昌渣於出口增加國民收入.而進口使用國民收入,因此,出口擴大意味著進口能力的提高;在加工貿易方式下.由於出口加工是「兩頭在外,中間在內」的貿易模式.出口的增加必然帶來進口的增加。進口貿易影響出口貿易的機制也表現在兩個方面:通過直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國內稀缺的自然資源.使供給結構得到改善;通過商品進口的技術外溢間接獲得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在「干中學」的過程中掌握、消化和吸收,以比較低的成本完成本國的技術進步。 (共2頁)
文章關鍵詞: 浙江 進出口貿易 技術進步 商品結構 社會地位 中國
文章快照: 理方向比較集中.經營城障比較大圈[促進浙江省進出口貿易協調發展的對策促進進出口貿易的協調控展.應成為浙江省進』]j口貿易進一步發程的目標.具體來說.應採取下一些對策:1增fⅢ進口.調整進口商品結構.加太對引避技木的消化、艱收經費的投入,在此基礎上提高自主創新篚l力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也表明.一十國家經濟增長必新要有一定的進口依存廑但是增加進口不能盲日擴大數量,而要捅整進口商品結掏.要避免太量重復l進並不先詩或處於技術生命後期的技術翔設備.毛只撖引進國外的先進產品.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抵制一些不利於浙江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產品避口在聯台國工業發展組編寫的{發展中國家技術引進指南,中提出『進技術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引進技術的國家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有效地暇收技術井使之適用於本地條件」對拄術的消化l駛牧足一十重要問題,浙江企業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資金投輕少.消化暇收經費投不足.使得許多技術引進企業擻有吃透所引進的技術.對引進技術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爨、更設不上根據實際需肢悄要做出刨新.使技術引進的嫂果大打折扣要增加刑日f進技術的消化和吸收的經費投人.井且在此基礎上對引進的技術以創新.端小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技術差距2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增加高技術翕量、高附加值品的出u比壁.提高傳統產品的迅孝質量、檔敞和水平雖然N前浙江省的井動密集型產品在_廿界H場上仍具備鞍強的競爭力{日是隨著付界經濟的不斷發艘以受虹非拉一些笈展中國家的崛起.浙江省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產經鬟■市場上將遙步失去競爭力.如果不盡快提高斷江省產業結構的高組化棚大出口產品的高新技術古量,那將會喪失對外貿縣快速發展的勢頭。因此浙江省虛憂化出口商品結構.提升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企業應在繼續保持出口商品低成本價格競爭的基礎上,著重提高產品加工的漾度和精度,加大商品的技術台量,增加花色品種、改進包裝裝潢、提高商品的非價格競爭能力、高附加值和高凈剖匯事具體來說.浙江出口商品結構調整應注重擴大高技術吉量.高附加值機電產品自彗出口加速紡織品暇裝等傳統出口商品的升級換代.大力發展技術和成套設備出口.開發和出口綠色產品3.擴大對新興市場進出口.舟敲經營風險浙江省要進一步拓展貿易空間.拓寬市場.不但擴大對發達周家的出口.而且要擴大對發展中國家如中東、拉美、非和獨聯體等新市場的出口,減小對傳統某個或幾個國家和地區的出口依賴性H1口市場集中.經營風險也就相對集中.就很可能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競爭中受制於人。市場多元化可以降低外貿風險,提高抗風瞳能力,但實施出口市揚多元化並不意昧著將世界各個地區同等看待.而是台理分布傳統市場與新興市場.不要過分偏重一方對此.必須加強對各類市場的請研.抓好重點市場與市場多元化的統一企業是開拓多元化的主體.有些企業經過多年發展.巳經取得了一定的國際市場份額.其產品生產,錆售渠道比較暢通.但多散企業還不具備此能力.尚禱發揮政府的析第作用政府一方面應積扳參加區域性貿易談判.與多散國家和地區建立輊為穩定的經貿合作莢系,另一方面.在多數企業還役有能力開拓多元化市場的條件下.政府要通對搜集市場信息和加強對磐大類時常的調研.幫助,止業尋找國際市場4重槐井及時掌握經濟發展的動態變化雖然我國已經加人丁w1D.但是世界各國對我國產品設置的障礙不會全部取消.相反,貿易技術壁壘等非關稅壁壘日盎增多.而且隨著經錛壘球他和信息他程度不斷提高.經濟蟊行中的可變因數增多.這就要求我們只有及時掌握經濟發展的動戀變化.才能盈時詡整外貿策略.促進出口貿易和進口貿翁的協調發展只有這樣.浙江省的進出口貿易才能在競爭中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