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元時期是怎樣對外貿易的?
宋元:對外交往進入頻繁時期,海外貿易發達。對外交往東達朝鮮、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一些國家,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元朝時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華居住十多年,著有《馬可•波羅游記》。 繁盛的海外貿易 宋朝西北陸路交通受阻,加上政府經營困難,所以對外貿易都較之歷代進取,其可說得上是當時世界外貿最發達的國家。《宋史:食貨志》所謂「東南之利,舶商居其一」。由此看來,當時對外的商業買賣活動在南方較為蓬勃。 《宋會要輯稿:食貨》卷四六之一又記載兩浙路造船最多,南宋時令溫、明二州每年造船六百艘。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又置市舶司於溫州,當中以廣、碰絕返泉、明三州為主要海貿港口。另外負責處理對外貿易的市舶司管轄杭州(今浙江省杭縣)、明州(今浙江省鄞縣東)、溫州(今浙江省永華縣)、秀州華亭縣(今浙江省嘉興縣)、青龍鎮(今浙江省青龍縣)五處市舶務,與日本、高麗、大食等50多個地區貿易。宋太宗專門派人「各往南海諸番國」,以類似特許通行證的「空名詔書」的發放來招引海外商人來華貿易。宋高宗認為「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當,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於民?」,南宋時期「市舶之利,頗助國用。」 點評:朝廷國策、民間氛圍以及國際環境的各種因素,使得兩宋時期的經濟高度發達,對外貿易頻繁。但是,弱小的軍事力量、龐大沉冗的官僚集團以及文弱的風氣,又使得兩宋只能坐守江山,不能將強大的經濟實力轉化為強盛的軍事力量,失去了開疆劈土的激情。於是,宋朝與日本的國際關系用兩個字便可以概括,那就是「貿易」。 宋日貿易 在有宋一代(包括北宋和南宋)來日兩國貿易始終繼續不衰。首先是宋朝需要對日貿易。宋朝經濟通過一段恢復時期後,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所發展。煤的廣泛應用,促進冶鐵技術、質量和產量的提高;銅精煉法的出現促進銅產量和質量的提高。與此同時,鑄銅錢技術也相應地得到改善。自古以來就是傳統出口商品的絲織品和刺綉,不僅恢復而且有所發展。此外,造船業發展較快,在內河出現「百石船」,遠洋宏和航行的「客船」可載二千斜粟。政府使笑飢用的海船,長寬都比客船高出三倍。因此,宋船在海上航行,不僅有豐富的航海經驗,而且船身堅固,經得起風浪。由於宋朝注意對外貿易,因此,宋商船赴日貿易從未中斷。其次,日本國內狀況要求發展對宋貿易。但是,日本禁止對宋貿易或者禁止宋商入日,是極其困難的。因為日本貴族生活對宋商品的需求日甚一日,朝廷下令禁止,但執行禁令的官吏本身就是宋貨的需求者。唐代貴族的糜爛生活方式感染了日本的上層社會,到北宋初期,一般官吏已不再穿日本出產的絲織品,甚至連其婢女亦皆穿戴進口衣服。紫式部的日記中,記載當時大納言在正月初十到初三宴會上的衣著。每天一套唐式衣褲,濃淡相配;顏色樣式不相重復。連內傍跑穿唐武衣服,在這個時期日本文人撰寫的小說、評話、傳奇等,如《榮華物語》、《源氏物語》等書里人物的衣著樣式、質地,全是唐式的和從唐進口的。 另外,寺院生活在這個時期也趨於奢侈;最後,日本朝廷和大宰府官吏從貿易中獲得極大益處,也是對宋貿易難以禁止的重要原因。 點評:由於宋朝軍力的先天不足以及重文輕武的風氣影響,無法像後來的元朝或者西方列強那樣開展海上霸業,因此,宋朝與海外諸國的貿易是純粹的以謀取商業利益為目標的。即使如此,與同時代世界各國相比,宋朝的經濟強得太多,只用正常貿易手段也給日本的經濟帶來很大的沖擊。因為日本需要的是絲綢、茶、陶瓷等等奢侈品,出口的是稻米、木材等原料,據日本史料記載,日本寶治元年(公元1247年)十一月,幕府因九州大米出口過量,競不得不發出命令,禁止出口。 另方面,北宋和南宋商人至日貿易時,常要求日方以砂金付款,因而日商至南宋貿易也多帶砂金以換取銅錢。日商攜帶黃金最多的年代,總額近四、五千兩之多。加上貿易中所得的銅錢,每次日商赴南宋總會帶回大量銅錢。因此,南宋銅錢外流十分嚴重。銅錢外流,自北宋時期就曾三令五申,一再禁止。但那時主要是以來商攜帶的形式流到日本,現在,日商直接偷運,遂使南宋出現銅錢嚴重短缺。 元日貿易 元帝國與歐亞兩大洲的許多國家通商,元商船多往南洋和東南亞各國進行貿易,對日貿易在元朝對外貿易中所佔比重很小。元世祖准日商入元互市,主要是配合政治和軍事手段,以達到迫使日本「通好」的目的。所以,在元世祖時期,對日商入元無任何限制,甚至還有意創造一些有利條件,以利日商的往來。只是由於幕府堅持不通和好,兩國才沒有發展成為正式的外交關系。第二,由於日本國內的各種原因,要求對元貿易。 點評:除去元朝政府的政治外交因素,元日貿易可以說是宋日貿易的延續,在此不再詳細陳述。
2、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的區別
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的區別
(1)規模龐大。據《元史》記載,元朝海外貿易在亞非歐各國大規模開展,與蒙元通商的國家地區多達兩百多個。
(2)海運更遠。據《島夷志略》一書記載,中國商船最遠到達了今天的埃及。
中國古代海外貿易經過秦漢、三國、隋唐等朝代的努力耕耘,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後,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指南針的應用,加之西北陸路受阻,東南沿海的外貿發展,達到了空前繁榮的程度。
北宋政府,由於連年戰爭,幾乎是逢戰必敗,敗而賠款。為了滿足大量歲幣和皇室貴族奢靡生活的的需要,北宋政府對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放鬆,重視海外貿易。早在宋太祖時期,就在廣州設立了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此後,北宋政府陸續在杭州、泉州等地設置市舶司。市舶司的長官最初多由知州兼任。宋神宗時期,改設專職人員管理,稱為提舉市舶司,主要職責是檢查進出船舶蕃貨、征榷、抽解、貿易諸事。
為了招徠外商,宋太宗曾派出內侍,攜帶詔書、金帛往南海諸國拜訪,為海外貿易搭建商業平台,主動購買南海諸國的香料、葯材、珍珠等物資,外商也從中國購回絲綢、陶瓷、茶葉等貨物,經阿拉伯,遠銷亞歐等地。到了南宋時期,南宋政府偏安一隅,有限的耕地,不斷增長的人口和不斷膨脹的國防開支,迫使南宋更加重視海外貿易,宋高宗曾說「市舶之利,頗助國用,宜循用舊法,以招徠遠人,埠通貨徭」(據《宋史會要輯稿》)。外貿的關稅已經成為南宋政府的重要財政收入,傳統的抑商政策進一步放鬆,政府高層追求更加務實的經濟效益。為此,南宋政府進一步擴大通商口岸,開辟了不少類似今天的經濟特區,如明州、泉州、溫州等地區,還將招商引資工作作為官員考核的標准之一,使得許多商人也積極投身於招商引資中來,為了吸引外商,凡市舶綱首(有點像開發區的招商辦和企業家領袖)能招誘舶貨,抽解物貨,累價及5萬貫、十萬貫的,可以補官。同時還在這些經濟特區中開設了外貿酒店等配套設施,並對外國商人和商船採取一系列保護措施。
由於兩宋政府大力鼓勵海外貿易、加上當時造船業的發達、指南針的使用等有利條件,兩宋對外貿易取得前所未有的繁榮,表現為:(1)聯系更廣。據《諸蕃圖》、《諸蕃志》、《嶺外代答》等史書記載,宋代與中南半島、南海諸國、大食諸國、西亞諸國、東非等地的貿易比前代更為頻繁,高麗和日本都辟有專門對宋貿易的港口。(2)規模更大。據吳自牧《夢粱錄》記述,宋代海船可乘五六百人以上。(3)種類數量更多。
元統一全國後,為了保證大都的糧食和其他物資的需要,在利用陸路、運河之外,又開辟了海運線路,由於海運比陸運、河運省時省力,加上處於政治上控制東南地區,後來慢慢形成了漕運以航海為主、內河運輸為輔的格局。元武宗曾經說過,「海道里取官糧交運將大都里來的,最打緊的勾當」(據《元典章》)。故有「終元之世,海運不廢」盛況(據《元史》)。除了政府的重視之外,元朝繼續延續兩宋做法:設置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採取農商並重政策等,元朝對外貿易也取得巨大成績,表現為:(1)規模龐大。據《元史》記載,元朝海外貿易在亞非歐各國大規模開展,與蒙元通商的國家地區多達兩百多個。(2)海運更遠。據《島夷志略》一書記載,中國商船最遠到達了今天的埃及。
綜上所述,政策、航海技術、當時國內經濟發展程度、招商引資技巧等是影響海外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以史為鑒,古為今用,希望對今天中國深化對外開放有所借鑒。
3、海上絲路「零公里」,為何是泉州?宋元的外貿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今天的中國,北京長於軍政,上海精於經濟,而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北京和上海沒什麼地位的時候,泉州就已是中國首屈一指的海上中心了。自宋代開始,隨著大量的北民南遷,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泉州海上貿易的地位也變得越發重要。我曾經四次拜訪泉州城,每一次拜訪都能有諸多的驚喜與新的發現。
一、是什麼成就了宋元時期的泉州?
黃昏時分站在泉州鍾樓旁,看著泉州老城區熙熙攘攘的汽車,在現代與古代的交融下,泉州城展現它與其他中全國大多數城市不一樣的魅力。而與遊客蜂擁而至的廈門和鼓浪嶼比起來,今天的泉州城則顯得低調了許多。
黃昏時分的泉州鍾樓(作者攝)
很多人認為,廈門才是閩南文化的核心,其實這是一個不是很准確的看法。我覺得泉州才是閩南文化的精髓所在,今日的泉州GDP常年位居福建省第一名,其增速也相對較快。泉州至今還保留著大量的閩南建築群與歷史古跡。
泉州的關岳廟(作者攝)
在泉州老城區漫步,你能感受到與廈門完全不一樣的閩南文化印記,泉州老城保留了從宋代到近代樣式的建築群。
泉州老城區保留著大量的佛教建築(作者攝)
是什麼造就了泉州曾經的輝煌呢?這一切還要從宋代說起。
「泉州」這個地名最初不是指今天的泉州本地,唐代時「泉州」這個地名說的是福州的一個海港,後來因為地名的遷移,泉州之名才移到了今天泉州的位置,史學家們稱唐前期的泉州為「前泉州」。
宋代時的泉州碼頭與橋梁(作者攝)
而泉州港的興起則得益於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中斷,北宋王朝的疆域最西也只到達今天河湟谷地附近。當時因為河西走廊政權復雜,所以宋代的疆域范圍始終沒有占據烏鞘嶺以西的土地,從而也失去了對河西走廊的控制,這就意味著北宋對北方絲綢之路的控制力已經遠遠不如唐朝。
雖然後來宋代統治者開辟了從青海到西域的絲綢之路路線,但是與河西走廊相比,青海道無論從水源與物質補給上都不及河西走廊,絲路被迫改道也是導致北方陸上絲綢之路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河西走廊
同時,宋代已經將都城從長安-洛陽一線遷移到了汴梁附近,政治中心的東移也必然會使宋代對北方陸上絲路的控制力減弱。當然陸上絲路的衰落,並不是促使海上絲路崛起的唯一原因。
兩宋時期,中國經濟重心開始逐漸完成了南移,南方經濟從安史之亂開始就逐漸超越北方,直到南宋將都城遷往臨安,南方徹底完成了對北方的超越。與此同時,南亞與中亞的商人們,為了追求高額的利潤,不畏海浪凶險從海上穿越馬六甲海峽抵達中國。
所以,在陸上絲綢之路的衰微與經濟中心東移南遷的大背景下,海上絲綢之路開始逐漸興起,而泉州就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的驛站。
海上絲路路線圖
二、宋元時期的泉州是什麼樣的?
歷史上的泉州港由3灣12港組成,這些星羅棋布的海港分布在洛陽江與晉江之間,最重要的港口有後渚港、法石港、安平巷子港等。宋元時期的法石港今天已經不見了蹤跡,由於河床淤積嚴重,過去千帆萬渡的港口也從海港逐漸抬升為陸地,其他的港口在今天泉州還可以看到它們的遺跡。
從唐代開始,泉州經歷近4次大的飛躍:北宋時趕超寧波,僅次於廣州;南宋時趕上廣州,兩地難分伯仲;南宋末年則完成了對廣州的超越;元代時則成為元代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
元代遺存 泉州六勝塔
宋元以及明初出版的地理著作,如趙汝適的《諸藩志》、王大淵的《島夷志略》、周致中《異域志》等,都記載了我國與各個國家之間的航線距離、方位與所需時間,這些著作幾乎都是以泉州作為基準。也就是說,泉州是那時中國海上絲路的原點之一。
據統計,北宋時與泉州進行貿易的國家大約有34個,到了南宋時增加到56個,元代時增加至80多個。眾多不同語言與文化的人在泉州匯聚,他們在這里經商、傳教與游歷,可以說泉州在那時就是一個五方混雜、華夷交融的國際化大都市。
泉州的清凈寺(作者攝)
在元代,泉州也叫「刺桐城」,刺桐是一種產自馬來西亞等地的熱帶植物,五代時閩越國開始在泉州廣泛種植這種植物,於是泉州等地就長滿了刺桐,久而久之,大家都把泉州稱為刺桐港或者刺桐城了。
刺桐花是泉州的市花
在馬可波羅的記述下,泉州有來自當時大食、三佛齊、真臘、占城等國的商人,大量的商品在泉州匯聚,最好的證明就是遍布於泉州城的各種文物古跡,在泉州的中山路,至今還能發現具有印度教風格的石雕和伊斯蘭風格的清真寺,在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館還保留著當時各個國家留下來的大量石刻。
4、宋元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特點
⑴前期陸路為主,後期以海路為主。唐朝以前以陸路交通為主,唐朝時海陸貿易並重,不但有東西陸路交通,而且已開通向東、向西的海路交通,宋元明清時期,陸路貿易下降,海路貿易地位日漸上升。其原因如下:其一,西北少數民族政權的阻隔,如西夏。其二,陸上絲路本身存在難以克服的缺點。陸上絲路位於我國西北,地處內陸,只能向西運輸商品,而我國傳統的外銷商品絲綢、瓷器、茶葉等的產地都在東南沿海陸路西運,遠離產區,既不經濟,又不方便。加之陸上絲路的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要越過蔥嶺和戈壁沙漠,風沙彌漫,行程艱巨,時間久,運費高。其三,與當時主要外貿商品有關,漢代對外貿易中絲織品占很大比例,而兩宋時期陶瓷製品比重較大,易破碎,不適合於陸上長途運輸。其四,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經濟地位提高,尤其以海運為主。其五,宋代航海業和造船業的發展,航海經驗的積累。如指南針的應用等。
⑵官方貿易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是加強友好往來。不管是陸路,還是海路,帶去的都是我國最精美的工藝品、絲綢和瓷器,雖然暢銷,但有不少是相贈送的,返航時不僅帶回貨物,而且常常有外國使臣搭船來中國訪問。
⑶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西亞不少商人帶來了西方宗教,中國科技也相繼西傳。
⑷外貿促進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國定居,長期與中國人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在元朝時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5、比較宋元兩時期海外貿易的發展及成效。(|用相同點和不同點來回答,並說明原因。)
宋代海外貿易的繁榮, 有兩個因素起著主導作用: 第一, 經濟重心的南移, 導致了出口品主要產地和進口品主要銷售市場的轉移。換言之, 隨著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 出口商品的主要產地轉移到東南沿海地區。在另一方面,當時的進口品主要是被稱為「 香葯犀象」 的外國特產, 大多屬於奢侈品。這些進口品的消費地區, 主要也是商品經濟較發達、消費能力較強的地區。宋代商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是東南沿海( 以及四川) , 而最重要的消費中心是京城。在宋代, 京城從唐代的長安和洛陽, 首先轉移到相對比較接近東南的開封, 爾後完全轉移到位於東南的杭州。這一轉移, 也意味著進口品的主要消費市場也轉移到南方。
第二, 在政府的貿易政策方面, 宋代與過去相比有頗大的變化。宋代政府貿易政策的基本特點是既鼓勵又控制, 有較強的功利色彩, 其出發點是希望在鼓勵擴大海外貿易規模的基礎上, 政府能夠最大限度地佔有海外貿易帶來的利益。作者強調這種海外貿易政策與宋朝的外交政策之間存在著較大的脫節。
宋代的海外貿易為何如此興盛?對外貿易的通道為何轉向了東南的海路?主要原因有:⑴從國內情況看,宋代南方經濟迅速發展,我國經濟重心南移,著成為宋代積極發展海外貿易的基礎。⑵從國際環境看,唐中期以後,阿拉伯商人不斷向東部開辟商路,越來越多地出入於我國的沿海口岸。著就從客觀上為兩宋的對外經濟交流創造了一個有利的國際商業環境。⑶從兩宋政府的政策來看,都積極支持商人開展對外貿易。⑷從技術條件看,當時造船技術的提高,指南針在航海上的使用,以及對風向的認識和利用等,這些航海技術的進步,是宋代海外貿易興盛的重要原因。⑸從地理條件看,自唐朝安史之亂後一直到宋朝,吐蕃、契丹、黨項、女真等少數民族相繼興起,控制了西北的河西走廊一帶,唐宋王朝因此與西亞、歐洲各國的陸上聯系受到阻礙而中斷,東南亞的海路成為宋王朝對外交往的必然選擇。
元代,隨著歷史上規模空前的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出現,我國人民與亞、非各國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聯系,比起前代來,都有很大的發展。
國際貿易是各國人民之間經濟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元代的國際貿易,包括海道貿易和陸路貿易兩個方面,而以海道貿易佔主要地位。本文准備對元代海外貿易的情況作一些初步的考察,目的在於從一個側面來闡明當時我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元朝政府在消滅南宋政權、統一全國的同時,立即著手組織海外貿易。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當元軍取得浙、閩等地後,元朝政府就沿襲南宋制度,在泉州、慶元(浙江寧波)、上海、澉浦四地,設立市舶司,招降並重用原南宋主管泉州市舶的官員蒲壽庚。至元十五年八月,忽必烈命福建行省向外國商船宣布:「其往來互市,各從所欲。」由於政府的積極提倡,海外貿易在改朝換代之際,不但沒有受到影響,而且有所發展。
有元一代,經由中央政府先後指定開放的對外貿易港口,最多時有泉州、慶元、廣州、上海、澉浦、溫州、杭州等七處,但興廢不常。到元末,僅有泉州、廣州、慶元三處。在這些港口,元朝政府設置市舶提舉司(簡稱市舶司),管理市舶即海外貿易事宜。最初,市舶司由中央政府指定有關行省的高級官員負責。後來,一度與鹽運司合並,成立都轉運司。不久,又將二者分開,以市舶司隸泉府司(院)和致用院。最後,改隸行省。
6、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發展的原因
(1)根據材料一「宋元時期,在工商業發達的基礎上,海外貿易有所發展」可知,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和海外交通發達的原因是工商業發達;根據「由於當時西夏、遼、金、蒙古與宋對峙,宋軍費支出浩大,不能不謀求廣開財源」可知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和海外交通發達的原因是(浩大軍費支出)謀求廣開財源;根據「注目於發展海外貿易」可知,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和海外交通發達的原因是政府注重(鼓勵)發展海外貿易;根據「南宋偏安江南之後,中西陸路交通幾乎斷絕,海外交通空前發達」可知,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和海外交通發達的原因是(政權並立導致)中西陸路交通幾乎斷絕.
(2)根據材料中「歸根到底,它是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可知,費正清評述的「某一政策」指的是閉關鎖國政策.
(3)綜合上述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元時期注重、鼓勵發展海外貿易,使中國朝海上強國方向發展,海外貿易興盛;明清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導致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倒退、停滯與落後,限制了我國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國更加遠離世界發展的潮流.
故答案為:
(1)原因:工商業發達;(浩大軍費支出)謀求廣開財源;政府注重(鼓勵)發展海外貿易;(政權並立導致)中西陸路交通幾乎斷絕.
(2)閉關鎖國政策.
(3)宋元時期注重(或鼓勵)發展海外貿易,使中國朝海上強國方向發展(海外貿易興盛).明清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導致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倒退、停滯與落後(或限制了我國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國更加遠離世界發展的潮流).
7、宋元時期海貿非常發達的因素有哪些?
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繁盛的原因是宋朝在經濟上採用重商主義政策,鼓勵海外貿易,海上絲綢之路發展進入鼎盛階段。
宋代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明手廳顯提高,指南針廣泛應用於航海,中國肢盯商船的遠航能力大為加強。宋朝與東南沿海國家絕大多數時間保持著友好關系,畢飢隱廣州成為海外貿易第一大港。
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持續發展,大大增加了朝廷和港市的財政深收入,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生活,也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並制定了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性較強的外貿管理法則。海上絲綢之路發展進入鼎盛階段。
(7)宋元外貿擴展資料:
歷史背景
在唐朝中期以前,中國對外主通道是陸上絲綢之路,之後由於戰亂及經濟重心轉移等原因,海上絲綢之路取代陸路成為中外貿易交流主通道。唐代,中國東南沿海有一條叫作「廣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這便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
這條航線全長1.4萬千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宋元時期是范圍覆蓋大半個地球的人類歷史活動和東西方文化經濟交流的重要載體。
8、中國古代西漢,隋唐,兩宋,元朝對外貿易發展概況。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
1、西漢:①張騫通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②通過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③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南海諸國即印度半島等地進行經常的貿易往來。
2、隋唐:①對外貿易繁榮;②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③在長安、洛陽、廣州、揚州都有頻繁的外貿活動。稱中國人為「唐人」。對外交往活躍。日本13次派「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文化,唐朝鑒真東渡傳播文化;新羅派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採用科舉制。雙方貿易往來頻繁,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唐朝時中國同天竺交往頻繁,貞觀初年,玄奘西遊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記
3、宋元:對外交往進入頻繁時期,海外貿易發達。對外交往東達朝鮮、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一些國家,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元朝時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華居住十多年,著有《馬可·波羅游記》。
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外交極為頻繁的朝代,也帶動了宋朝的經濟空前繁榮。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南宋時期對南方的開發,促成江南地區成為經濟文化中心。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南宋時期,宋朝在與金和大理的交界處設立榷場來互通有無。
元朝對外貿易的繁榮超過前代,海船可直通日本,占城等地.元朝在各港口設市舶司,和個過通商互市.元朝和高麗,日本貿易密切.高麗的人參等土產品在我國內地受到歡迎.我國的棉紡織技術在此時傳到高麗.日本從中國招聘雕印工匠,來發展日本的印刷業。
中國從兩漢、歷經隋唐、宋元到明朝前期,封建政府奉行對外開放政策。
(1)表現:①政治軍事外交往來;②經濟貿易往來;③科技文化交流。
(2)背景:①國家強盛,經濟文化居世界領先地位;②海陸交通發達便利;
(3)影響:增進了中外雙方的了解、聯系和友誼,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