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貿前沿 » 中國對外貿易指數月刊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中國對外貿易指數月刊

發布時間: 2023-05-06 09:07:27

1、中國對外貿易的雜志期刊

<

2、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

貿易條件惡化的因素包括:本幣升值,本國的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上升,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強等因素。
2、「過高的貿易順差或貿易逆差都會給我國對外貿易帶來不利影響,小幅度的貿易逆差是正常的,但也暴露了中國在國際市場中競爭力的一些問題,短期內中國貿易還是應該堅持質量效益好字當頭的發展方針,長遠而言則要繼續力促結構調整轉變。
3、商務部「外貿形勢白皮書」主要起草者之一,李雨時認為,目前中國外貿逆差增加,主要原因扮塌是進口增長迅猛。
他分析,進口超過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國內經濟迅速發展,需要大量進口原材料。國內原材料價格過快增長,也助推了進口大幅增長。「但是,隨著宏觀經濟調控措施實施,鋼鐵、鋁等工業品價格回落,中國對原材料的進口需求也將減少。因此,中國的貿易逆差將逐步減少,最後將趨於平衡」。
《財經時報》報道說,商務部的一份研究報告根據中國海關公布的進出口價格指數,編制了中國貿易條件指數。報告認為,從1993年至2000年,以1995年為基期的中國整體貿易條件指數下降了13%。經貿專家對於中國貿易條件惡化的解釋是,就出口方面而言,是企業過度競爭、低價競銷造成的

拓展資料:可逆性的全球化
全球化之所以可逆,是因為存在兩個反對全球化的群體。一是全球化中的受損群體。全球化會帶來明顯的利益,正是對全球化利益的追求推動了全球化不斷前進。
但是,全球化使一部分群體受益的同時,卻使另一部分群體受到損害。因而,當支持全球化的群體或其代表在政策制定中居於主導地位時,全球襪山化就會快速推進;當反對全球化的群體或其代表在政策制定中占據主導地位時,全球化就會受阻甚至倒退。
法律依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第十五條國務院對外貿易主管部門基於告缺中監測進出口情況的需要,可以對部分自由進出口的貨物實行進出口自動許可並公布其目錄。實行自動許可的進出口貨物,收貨人、發貨人在辦理海關報關手續前提出自動許可申請的,國務院對外貿易主管部門或者其委託的機構應當予以許可;未辦理自動許可手續的,海關不予放行。進出口屬於自由進出口的技術,應當向國務院對外貿易主管部門或者其委託的機構辦理合同備案登記。

3、海關統計的海關統計

中國海關統計是中國進出口貨物貿易統計,是國民經濟統計的組成部分,是國家制定對外經濟貿易政策、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依據,是研究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和國際經濟貿易關系的重要資料。1981年,國務院決定海關統計作為中國的官方統計,國家公布對外貿易統計數據使用海關統計數字。1987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明確規定,編制海關統計是海關的四大任務之一。 一、海關統計的主要任務按照「准確及時、科學完整、國際可比、服務監督」的要求,對進出中國關境的貨物進行統計調查和統計分析,科學、准確地反映對外貿易的運行態勢,及時提供統計信息和咨詢服務,實施有效的統計監督,開展國際貿易統計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 二、海關統計的特點 中國海關統計自1980年起,全面採用國際標准,其統計方法與統計口徑同各國通行的貿易統計方法是一致的,其數據具有全面性、可靠性和國際可比性。 三、海關統計的組織機構 中國海關總署設立綜合統計司統一領導全國海關統計工作。各地海關根據統計任務的需要相應設立統計機構。全國41個直屬海關中,有36個海關設置了綜合統計處,5個海關設置了統計科。全國海關共有專職統計人員700餘名。 (一)海關總署綜合統計司介紹 1.基本職責 研究擬定進出口貿易海關統計制度和海關業務統計制度並組織實施。進行進出口貿易統計分析和預警監測,編制國家進出口貿易統計,管理、發布進出口貿易統計數據。編制海關業務統計,開展海關業務統計分析。研究擬訂報關單資料庫管理規范,確保報關單數據質量。管理報關單數據的使用安全,建立數據安全使用的監控體系。負責報關單及隨附單證的檔案管理。開展執法評估和統計監督工作。編輯海關統計刊物。開展進出口貿易統計的國際交流。指導和檢查地方海關的統計工作。
2.內設機構及人員
綜合統計司下設5個處室:辦公室、貿易統計處、數據管理處、統計分析處和執法評估處。 現有人員21人,其中司領導3人。 (二)直屬海關統計機構的基本職責 執行進出口貿易海關統計制度和海關業務統計制度,負責進出口貿易統計和海關業務統計原始資料的收集、審核、匯總和上報;編制本地區進出口貿易統計和海關業務統計,開展統計分析和統計咨詢服務;管理和發布本地區進出口貿易統計資料,對本關區的統計質量負責。 四、海關統計制度 中國海關統計是中國的進出口貨物貿易統計。中國海關統計制度是參照聯合國建議各國政府編制本國對外貿易統計時應統一採用的國際標准制定的。 (一)統計范圍 中國海關統計採用專門貿易記錄制。凡能引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關境內物質資源存量增加或減少的進出口貨物,即實際進出中國關境的貨物,均列入海關統計。 (二)商品分類 凡列入海關統計范圍的進出口貨物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商品目錄》歸類統計。該目錄採用海關合作理事會制定的《商品名稱和編碼協調制度》(HS)為基礎編制,由8位數編碼組成,前6位數是《HS》編碼,後2位數是根據中國關稅、統計和貿易管理方面的需要而增設的本國子目。全目錄計有8000餘個8位數商品編號。 (三)統計價格 進口貨物按CIF價格統計,出口貨物按FOB價格統計。 (四)統計國別(地區) 進口貨物統計原產國(地),出口貨物統計最終目的國(地)。最終目的國不能確定時,按貨物出口時盡可能預知的最後運往國統計。此外,中國海關對進口貨物的起運國(地)和出口貨物的運抵國(地)亦有單獨記錄,作為補充資料。 (五)統計時間 進口貨物按海關放行的日期進行統計,出口貨物按海關結關的日期進行統計。海關月度和年度統計數據按公歷月和公歷年匯總編制。 (六)統計資料來源及統計項目 海關統計的原始資料是經海關實際監管的《進出口貨物報關單》。統計項目包括進出口商品的品種、數量、價格、國別(地區)、經營單位、境內目的地、境內貨源地、貿易方式、運輸方式、關別等。 (七)海關統計數據的收集、審核和匯總 進出口企業按照報關單的規范格式填制、以電子數據交換的方式向海關申報,經海關通關、審單關員初步審核通過後,再傳輸到海關統計數據質量檢控系統。各地海關統計部門的關員再對報關單上的統計項目逐一認真審核,並通過計算機程序進行錯誤信息查控、邏輯檢控和價格檢控等多項數據質量檢查把關。確認無誤後,按月通過網路將數據傳輸到海關總署。海關總署信息中心再將各口岸的數據匯總並再行質量查控,經綜合統計司查核修正後編制貿易統計報表和對外發布海關統計數據。
五、海關統計的對外發布 海關總署按月通過新聞媒介發布中國對外貿易的基本統計數據。月度初步數字在月後10日發布。月度詳細數字可在月後21日後提供,法定節假日順延。 統計刊物有《中國海關統計》月刊、《中國海關統計年鑒》、《中國對外貿易指數》月刊、《進出口貿易動態分析》季刊等。 六、海關統計的國際交往與合作 自1980年起,海關總署先後與歐共體統計局、聯合國統計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美國商務部普查局、加拿大統計局、韓國海關、俄羅斯海關、中亞各國海關以及香港政府統計處等近二十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貿易統計機構建立了交換統計資料的關系,並同有關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在國際貿易統計方法、雙邊貿易統計數字差異分析等方面有著十分密切的合作關系。密切的合作關系。 作者:張麗川 主編
ISBN:10位[7801654390]13位[9787801654397]
出版社:中國海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定價:¥30.00元

4、對外貿易量/價格指數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對外貿易額:
(對外貿易值)它是由一國或地區一定時期的進口總額(貨物與/或服務)與出口總額(貨物與
/或服務)構成,是反映一國對外貿易規模的重要指標之一。

對外貿易量=對外貿易額 / 進(出)口商品價格指數

價格指數=(報告期價格/基期價格) x 100%

既然是計算對外貿易量,那麼價格指數就是指對外貿易的價格指數,包括進口商品價格指數和出口商品價格指數。它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進出口商品價格水平變動方向、幅度、趨勢和規律性的相對數。

例1:2009年是報告期,2000年是基期,2009年的中國對日貨物出口量是20噸,出口價格是3億美元/噸。2000年的中國對日貨物出口裡是5噸,出口價格是5億美元/噸。請問,2009年的對外貿易量是多少?

價格指數=報告期價格/基期價格*100%=3/5*100%=60%

2009年對外貿易量=對外貿易額/價格指數=20*3/60%=100億美元

-------------------------------
★傾心解答★願您滿意★
★歡迎追問★敬請採納★
-------------------------------

5、中國對外貿易研究的一定是中國的出口嗎

詳細分析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出口比較優勢、出口國際地區結構和出口國內地區結構的基礎上,歸納總結了我國出口結構存在的一些問題,並提出了優化我國出口結構的政策建議。本書研究的主要內容及其結論主要有:出口在中國經濟中的作用;中國出口商品結構;中國製成品出口比較優勢;中國出口國際地區結構;中國出口國內地區結構;中國出口結構存在的問題;優化中國出口結構的思路
自從改革開放特別是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對外貿易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根據WTO的統計:2008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為2.56萬億美元,佔世界進出口總額的比例為7.88%,位居世界第三位,出口總額為1.43萬億美元,佔世界出口的比例為8.9%,位居世界第二位;進口總額為1.13萬億美元,佔世界進口的比例為6.9%,位居世界第三位。但是,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高速發展,我國對外貿易及其面對的國際經濟環境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出現了令人擔憂的局面,例如,國際貿易摩擦急劇增加、對外資的依賴日益凸顯等等。這些現象不僅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的持續、穩定發展,還影響我國的經濟安全特別是外貿安全,甚至關繫到我國經濟轉軌能否順利完成。
因此,我國應該根據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貿易的新發展,進一步樹立全球戰略意識,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著力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實施以質取勝的戰略,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提高出口競爭力,提高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在充分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同時,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產品和服務出口,擴大附加值高的產品出口,提高加工貿易的產業層次並增強國內配套能力。
基於此,
具體來看, :(1)從影響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因素來看,內因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內需的作用最大,內資的作用其次,出口和外資的作用居於其後。進口不是GDP的格蘭傑(Granger)原因,進口與GDP的相關系數為負。內需對我國經濟的促進作用大約是出口的4.5倍。出口每增加一個百分點,GDP增加0.17%。(2)從影響我國經濟短期波動的因素來看,預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上一期經濟發展情況的變化(預期)對經濟波動影響最大,當期內需和出口對經濟波動的影響也比較大,當期進口對經濟波動根本沒有影響,當期外資對當期經濟增長的影響也比較小,上一期內需的變化(預期)會對經濟波動產生負面影響。出口每增長1%,會導致本期經濟增長0.1%。(3)從對經濟的動態影響來看,出口促進經濟增長的短期效應明顯,進口的長期效應明顯,FDI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整體上不如進出口貿易,國內投資對經濟增長的短期促進效應不如FDI顯著,但是,國內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長期促進效應卻明顯大於FDI,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短期促進效應為負,但長期效應為正。(4)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來看,出口對GDP的貢獻率最大,進口對GDP的貢獻率逐漸增加,外資對GDP的貢獻率逐漸下降,內資對GDP的貢獻率逐漸增加,內需對GDP的貢獻率一直比較小。
:(1)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不同時期,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不同,工業製成品在我國出口中日益占據主導地位,不同時期,不同工業製成品在我國出口中的地位不同。從宏觀結構來看,在1980—2007年間,初級產品所佔比重逐年下降,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逐年上升並日趨佔主導地位。工業製成品出口主導產品逐漸由第7類(輕紡產品、橡膠製品礦冶產品及其製品)轉變為第8類(機械及運輸設備),第8類商品所佔比例1996年超過第7類商品、2001年超過第9類(雜項製品)商品,逐漸成為我國出口支柱產品。2007年工業製成品所佔比例為94.95%,第8類商品所佔比例為47.39%。從微觀結構來看,在1992一-2007年間,第11類(紡織原料及紡織製品)和第16類(機械設備)一直是我國出口最多的兩類商品,1998年以前,第11類商品一直是我國第一大類出口商品,1998年第16類商品首次超過第11類商品並一直成為我國第一大類出口商品。2007年第16類所佔比重為43.42%,第11類所佔比重為13.84%,兩者之和為57.26%。總的來看,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商品構成更加集中於少數幾種商品。(2)在1992一-2007年間,加拿大、日本、中國、德國和墨西哥是美國主要的進口來源地。在1993—2001年間,我國一直是美國第四大進口國,2002年超過日本成為美國第三大進口國,2003年超過墨西哥成為美國第二大進口國,2007年超過加拿大成為美國第一大進口國。1992年我國所佔份額為5%,2007年所佔份額為16.4%。從微觀結構來看,我國對美國出口商品結構的構成變化主要集中於第11類、第12類和第16類等3種商品。自從1994年以來,第16類商品一直是我國對美國出口的第一大類商品,第16類商品所佔份額從1992年的9.22%上升到2007年的46.35%。我國對美國出口商品結構日益集中。從我國出口美國十大商品類別的地區構成來看,我國部分出口商品在美國各類商品進口總額中占據較大的份額,第5大類(鞋靴、傘等製品)商品所佔份額最大,達到了73.4%,其次是第7類(皮革製品、箱包)商品,所佔份額為65.8%,第2大類(傢具、玩具、雜項製品)商品所佔份額也達到了63.8%。墨西哥、義大利、加拿大和印度等國是我國的主要競爭對手。(3)從製成品的出口結構來看,不管是在世界市場上還是在美國市場上,低技術含量的製成品在我國製成品的出口中都占據絕對優勢的地位,所佔比例都超過40%,,高科技含量的製成品占我國全部製成品出口份額超過20%,中等科技含量的製成品占我國全部製成品出口的15%左右。另外,高科技含量的製成品所佔份額都表現為增加的態勢,低技術含量的製成品都表現為下降的態勢,中等科技含量的製成品都表現為基本不變的態勢。(4)我國不同技術含量的製成品佔美國的市場份額都出現了上漲的趨勢。低科技含量的製成品所佔市場份額最高,所佔市場份額從1999年的44.55%上升到2003年的62.34%;高科技含量的製成品次之,所佔市場份額從1999年的13.31%上升到2003年的24.12%,其中,電子和電力類高科技製成品在美國所佔市場份額上升的速度最快,所佔市場份額從1999年的8.61%上升到2003年的19.01%;中等科技含量的製成品最低,所佔市場份額從1999年的11.74%上升到2003年的19.12%。(5)從我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佔美國市場份額的對比來看,2003年,在低科技含量的製成品中,中國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所佔份額為62.34%,亞洲「四小龍」為17.2%,東亞四國為13.51%,日本只有5.85%;在中等科技含量的製成品中,日本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所佔份額為53.85%,亞洲「四小龍」為16.9%,東亞四國為5.56%,中國只有19.12%;在高科技含量的製成品中,中國、亞洲「四小龍」、日本所佔份額都在23%,左右,東亞四國為16.9%,各地區相差不是很大。(6)從出口商品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來看,出口商品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有較強的關系,兩者之間存在單向的因果關系,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是GDP增長的原因,但是GDP的增長不是出口商品結構變化的原因,出口商品結構每提升1%,經濟增長將上升0.38%。
:(1)2002年在中國向世界出口的144種製成品中,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cA>1)共62種,佔全部產品的43.06%,具有較強比較優勢的產品(23)有18種。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商品是低技術含量的製成品。在44種低技術含量製成品中,有34種具有比較優勢,其中,6種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14種具有顯著的比較優勢。(2)2003年在中國向美國出口的144種製成品中,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RcA>1)共40種,佔全部製成品的27.8%,具有較強比較優勢的產品(23)有8種。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商品也是低技術含量的製成品。在44種低技術含量製成品中,有22種具有比較優勢,其中,6種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7種具有顯著的比較優勢。(3)我國低技術含量製成品最具有比較優勢,相當數量的中等科技含量和高科技含量製成品已經在世界市場和美國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部分產品還呈現出較強或顯著的比較優勢,但是,這3類產品在世界市場和美國市場上的比較優勢分布狀況存在較大區別,主要表現為:中國低技術含量製成品在美國市場上的競爭力不如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在美國不僅具有比較優勢產品的種類比較少(22<34),而且RcA指數也比較低;中等技術含量的製成品和高技術含量製成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都不如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不僅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非常有限,而且多數具有比較優勢產品的RcA和RRcA指數也較低;高科技含量的製成品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主要集中在加工貿易特徵明顯的電子類高科技產品,大部分其他高科技製成品仍然不具有比較優勢,中國高科技製成品在美國市場上的區域比較優勢與在世界市場上的比較優勢分布狀況基本一致。(4)在1997—2002年間,中國最具有比較優勢的工業製成品主要集中在技術含量很低的產品,這類產品無論在世界市場還是在美國市場,顯示比較優勢指數都保持在很高的水平,比較優勢十分明顯。無論在世界市場還是在美國市場,中國製成品的比較優勢都比較穩定,沒有發生較大的波動。(5)自從1995年以來,機電產品已連續14年保持我國第一大出口產品地位。從出口產品的類型來看,中等技術密集型機電產品所佔比例從1985年的72%下降到2007年的45%左右,高技術密集型機電產品所佔比例從1985年的19%左右上升到2007年的53%左右,低技術密集型機電產品所佔比例一直低於3%。但是,按照勞動和資本密集型劃分標准來看,我國出口的絕大部分機電產品都屬於勞動密集型產品,2007年63.01%的出口是勞動密集型,36.99%的出口是資本密集型。自從2002年以來,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的整體競爭力迅猛提升,區域比較優勢開始凸顯,但是,在日本、韓國等市場上的比較優勢不明顯。從產品競爭力來看,在各類機電產品中,辦公用機械及自動數據處理設備、電信及聲音的錄制及重放裝置設備類產品,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其他各類產品均不具有比較優勢。
:(1)在1993—2004年間,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地區結構在部分地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均性。從洲際地區來看,我國出口嚴重依賴亞洲;從經濟集團來看,主要依賴於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從國家或地區來看,主要依賴美國、歐盟、中國香港和日本。在所有的地區中,我國出口商品在北美洲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地區結構最為失衡,美國在這兩個地區所佔份額都在90%以上。(2)在1993—2004年間,我國出口商品在部分地區的整體地區結構表現為不斷優化的趨勢。在對比研究的7個地區中,僅從各個地區最大的5個地區來看,我國出口國際地區結構集中度從大到小的排序是:洲際地區、亞洲、東盟、拉美、歐盟、前5大出口地區、非洲。也就是說,我國出口的國際地區結構在洲際地區最為集中,在非洲最為優化(分散)。從變化趨勢來看,除拉美地區的地區結構表現為日益集中的趨勢之外,在其他6個地區都表現為日益優化(分散)的趨勢,我國出口在亞洲的地區結構優化速度最快,在其他5個地區的出口地區結構也在不斷的優化,但速度比較緩慢。(3)在1993—2004年問,我國出口商品在部分地區的內部地區結構也表現為不斷優化的趨勢。在對比研究的7個地區中,洲際地區、東盟、亞洲和非洲4個地區內部各個國家和地區占我國出口份額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地區結構不斷優化;歐盟、拉美地區和前5大出口地區,這3個地區內部各個國家和地區占我國的出口份額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地區結構不斷惡化。2004年我國在這7個地區內部的出口地區結構均勻度從大到小的排序是:東盟、歐盟、前5大出口地區、亞洲地區、拉美地區、洲際地區、非洲地區。也就是說,東盟5國所佔我國的出口份額最為平均,非洲5國所佔我國的出口份額差異最大。
:(1)在1997~2004年問,我國出口商品的國內地區結構日益集中於東部沿海的10個省市。我國出口商品國內地區結構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廣東地區所佔份額下降,上海、江蘇和浙江這3個地區所佔份額逐漸上升。(2)在1996—2005年間,我國31個省市之間的出口絕對差異在不斷擴大,出口相對差異在不斷縮小;從三大地區來看,東部地區的內部差異最大且差異越來越大,西部地區的內部差異次之,中部地區的內部差異最小;我國各省市出口差異日益擴大,我國各省市出口差異的G指數(基尼系數)一直保持在0.7以上,「九五」(1996—2000年)期間G指數的平均值為0.729,「十五」(2001—2005年)期間G指數的平均值上升到0.757,差異的擴大主要是由三大地區的外部差異導致的,三大地區的內部差異基本沒有發生變化。出口差異擴大及其導致的風險問題日益突出,國家和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視此問題。(3)2005年,在我國31個省市中,出口發展水平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的有6個省市,出口發展水平一般的地區有3個,其他22個地區的出口發展處於落後的地位。在1996一-2005年間,北京、廣東的下降趨勢和江蘇、浙江的上升趨勢最為明顯。北京的地位從領先地區轉變為一般地區,江蘇、浙江從一般地區轉變為領先地區。(4)在2006—2叭5年間,全國31個省市之間的出口絕對差異將下降,相對差異將下降,出口基尼系數將下降,出口對全國經濟的帶動作用將上升,三大地帶間的出口差異將下降,東部地區內部的出口差異將下降,中部地區內部的出口差異將上升。在「十二五」(2叭1-2015年)期間,全國31個省市問出口絕對差異將上升,三大區域的內部差異和外部差異都將上升,中部地區的內部差異也將上升。
:(1)出口商品過於集中於低科技含量的製成品,「比較優勢陷阱」傾向日益凸顯。(2)出口商品結構過於集中,且對外資的依賴程度日益增加,外貿安全問題日益凸顯。(3)出口國際地區結構過於集中,國際貿易摩擦問題日益嚴重。(4)出口國內地區結構過於集中,地區間經濟發展日益不平衡。(5)外貿依存度不斷提高,經濟發展對國際市場過度依賴的趨勢日益明顯。
:(1)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的思路。實施出口商品多元化戰略,降低出口商品過於集中的現狀;實施核心技術自主研發戰略,提高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優化要素結構和提升要素質量,為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奠定要素基礎。(2)優化出口地區結構的思路。實施「新型市場多元化戰略」,優化出口國際地區結構;加快落後省市當地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優化出口國內地區結構。(3)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在經濟發展戰略方面,構建內外均衡的經濟發展戰略,減少經濟發展對國際市場的過度依賴;構建新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降低經濟發展對東部地區的依賴程度;加快培育我國自主的大型跨國公司,降低對外資企業的依賴程度。在外貿發展戰略方面,適度增加戰略性進口,提高進口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千方百計緩解貿易摩擦,創造良好的國際貿易環境。在對外直接投資戰略方面,基礎資源尋求型和邊際產業轉移型的對外投資應該投向發展中國家,核心技術尋求型的對外投資地區應該投向美日歐等發達國家,並防範投資風險。在利用外資戰略方面,應該積極承接國際服務產業轉移,加強我國當地企業與跨國公司的關聯,盡快建立健全在華外資企業撤資機制,防範外資企業的壟斷行為。

6、中國最權威的經濟雜志和報刊排名

影響力最大的報刊:21世紀經濟報道 指數:82 公信力最強的報刊:經濟日報 指數:85 最具成長型的報刊:經濟觀察報 指數:71

7、國際貿易 核心期刊有哪些

國際貿易核心期刊共有17本

1、國際貿易問題


2、國際貿易 


3、財貿經濟

4、商業經濟與管理

5、國際經貿探索

6、商業研究

7、銷售與市場

8、廣東商學院學報

9、商業時代

10、中國商貿

11、價格理論與實踐

12、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3、國際經濟合作

14、對外經貿實務

15、江蘇商論

16、國際商務研究

17、中國物流與采購




(7)中國對外貿易指數月刊擴展資料:

其中國際貿易問題算是核心期刊里較為權威的期刊,屬於對外貿易專業理論刊物,主要宣傳我國對外貿易的方針、政策,研究國際經貿問題,分析國際經貿動態,介紹最新國際貿易理論。讀者對象為外經貿主管部門和業務部門的工作人員,國際經貿理論的研究人員及大專院校師生,各國駐華商務人員。

較之國際貿易問題的權威性,國際商務研究側重點又有不同,主要報道國際貿易方面的理論研究成果和最新信息,介紹國際商務知識。讀者對象為對外經貿企事業單位職工、經濟理論研究工作者、經濟院校師生等。有英文目次。

8、對外貿易值和與對外貿易量

一、對外貿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值是以貨幣表示的貿易金額。一定時期內一國從國外進口的商品的全部價值,稱為進口貿易總額或進口總額;一定時期內一國向國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價值,稱為出口貿易總額或出口總額。兩者相加為進出口貿易總額或進出口總額,是反映一個國家對外貿易規模的重要指標。一般用本國貨幣表示,也有用國際上習慣使用的貨幣表示。聯合國編制和發表的世界各國對外貿易值的統計資料,且悅澇硎鏡摹?/P>

把扒螞爛世界上所有國家的進口總額或出口總額用同一種貨幣換算後加在一起,即得世界進口總額或世界出口總額。就國際貿易來看,一國的出口就是另一國的進口,如果把各國進出口值相加春漏作為國際貿易總值就是重復計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國進出口值相加,作為國際貿易值。由於各國一般都是按離岸價格(FOB即啟運港船上交貨價,只計成本,不包括運費和保險費)計算出口額,按到岸價格(CIF即成本、保險費加運費)計算進口額。因此世界出口總額略小於世界進口總額。

二、對外貿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貨幣所表示的對外貿易值經常受到價格變動的影響,因而不能准確地反映一國對外貿易的實際規模,更不能使不同時期的對外貿易值直接比較。為了反映進出口貿易的實際規模,通常以貿易指數表示,其辦法是按一定期的不變價格為標准來計算各個時期的貿易值,用進出口價格指數除進出口值,得出按不變價格計算的貿易值,便剔除了價格變動因素物沖,就是貿易量。然後,以一定時期為基期的貿易量指數同各個時期的貿易量指數相比較,就可以得出比較准確反映貿易實際規模變動的貿易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