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貿前沿 » 江蘇省對外貿易發展歷程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江蘇省對外貿易發展歷程

發布時間: 2023-05-02 19:10:33

1、河南和江蘇相鄰,為什麼江蘇比河南經濟好呢。

最最首先的問題是:交通,與世界運輸來說,人家多了道海運!!!所以從經濟,文化文化文化文化.....等多方面來說,會好很多,崑山,蘇州就是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中國經濟報告》雜志
◎ 國家統計局綜合司課題組

我們選取了東部的江蘇、中部的河南和西部的四川作為分析的對象,為准確判斷全國經濟形勢提供依據。從經濟發展的動力看,江蘇經濟增長回落的可能性大,但由於內需依然保持較快增長,可以支撐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河南、四川的內需和外需增長均比較強勁,發展的後勁較大。綜合以上情況及影響經濟增長的各種國內外因素,全年國民經濟有望保持平穩較快增長。但面對挑戰,宏觀調控應把防止經濟增速過度回落作為重點,同時兼顧控制通貨膨脹水平,特別是控制生產價格的過快上漲。
為了對全國的經濟形勢有更透徹的分析和把握,我們選取了有代表性的3個地區,即東部的江蘇、中部的河南和西部的四川作為分析的對象,通過比較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為准確判斷全國經濟形勢提供依據。
今年以來江蘇、河南、四川經濟運行情況
一、江蘇:仍處在較快增長區間
江蘇是一個綜合實力雄厚,工農業均得到長足發展,經濟外向程度高的省份,在東部地區具有相當的代表性。 2007年,江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5560億元,佔全國的10.2%,在全國列第3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33689元,列第5位(如果不考慮上海、北京和天津三大直轄市,僅次於浙江,列第2位)。

江蘇一直是我國重要農業產區,同時作為我國現代工業發祥地之一,江蘇是全國紡織、機械、電子、石化和建材工業生產基地,工業增加值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2006年重工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67.2%,表明江蘇工業已經進入重化工業化新階段。江蘇經濟對外開放程度非常高,2006年經濟貿易依存度高達105.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8.1個百分點。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達174.3億美元,總量佔全國的1/4以上,連續四年保持全國第一(表1)。

今年以來,江蘇投資、消費需求保持較快增長,但外需減弱,工業經濟增速也有所減緩,但總體而言,仍處在較快增長區間。

農業:全省夏糧總產量達219億斤,創2000年以來最好水平,比上年增長2.2%。油料扭轉了連續三年下滑的局面,增長2.8%。上半年全省生豬存欄數同比增長7.8%,累計出欄肉豬增長6.3%。農業生產形勢與全國基本一致。

工業:1~7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3%,增幅同比回落3.6個百分點,高於全國0.2個百分點。重點行業支撐能力較強:1~7月,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產值同比分別增長29.0%、28.7%和31.8%,同比加快10.2、1.8和0.8個百分點。

固定資產投資:1~7月,全省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2.5%,增幅與去年同期持平,但低於全國4.8個百分點。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30.3%,同比回落2.8個百分點,低於全國0.6個百分點。分產業看,一二產投資增幅加快,三產投資有所減速。新開工項目個數及計劃總投資均呈下降態勢,但平均規模有所擴大。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月份,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4%,比上年同期加快7個百分點,高於全國2.3個百分點。

外貿易:1~7月,全省進出口貿易總額同比增長21.9%,比上年同期回落3個百分點,低於全國4.5個百分點。出口總額1351億美元,增長24.6%,回落5個百分點,高於全國2個百分點;進口總額944億美元,增長18.2%,回落0.9個百分點,低於全國12.9個百分點。

價格:1~7月,全省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7.0%,漲幅比全國低0.7個百分點。分類別看,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7.6%。其中,糧食上漲6.4%,油脂類上漲42.2%,肉禽及其製品上漲33.1%。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上漲3.7%,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價格上漲2.8%,居住價格上漲5.6%。1~7月,全省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7.1%,高於全國5.4個百分點;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6%,低於全國2個百分點。

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1~7月,全省財政總收入同比增長38.6%,高於全國增速8.1個百分點。 1~7月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81元,同比增長13.8%,增速低於上半年全國0.6個百分點。上半年全省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389元,增長17.6%,增幅同比提高2.3個百分點,比全國低2.2個百分點。

二、河南:經濟保持快速增長

河南經濟具有明顯的內陸型經濟特徵,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外開放程度相對不夠高。依託資源優勢(2708.550,-35.91,-1.31%),「十五」以來,河南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7年,河南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5058億元,佔全國的6.0%,在全國列第5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6060元,列第17位。

河南是我國第一人口大省,農村人口多,農業比重大,是第一產糧大省。河南耕地面積佔全國比重達6.24%,2007年河南糧食加工轉化能力達3450萬噸,為全國之首,是全國最大的麵粉及面製品加工基地。近幾年來,河南經濟發展比較快,已形成了以建築建材、食品加工、有色金屬、紡織、機械製造、電子工業等為支柱的工業體系。2006年經濟貿易依存度只有6.3%,比全國平均水平低60.7個百分點(表2)。

今年以來,在內外需比較旺盛的拉動下,河南經濟保持快速增長。

農業:今年全省夏糧總產量首次突破600億斤大關,連續六年增產、連續五年創歷史最高紀錄。今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形勢比較好,河南作為糧食主產區功不可沒。

工業:1~7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3個百分點,高於全國6.6個百分點。 全省39個行業大類中38個同比增長,23個行業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也高於全國。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其中,原煤增長26.6%,發電量增長18.8%,化肥增長26.2%,水泥增長18.9%。無論是分行業還是分產品,其增長速度均明顯高於全國。

固定資產投資:1~7月,全省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3.5%,比上年同期回落3.8個百分點,高於全國6.2個百分點。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49.4%,高於全國18.5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增長39.2%,對城鎮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2.7%,占城鎮投資的比重為55.9%,同比提高2.3個百分點;其中,電子、建材、機械、冶金等行業投資分別增長223.2%、74.0%、44.3%和44.2%。全省新開工投資項目14021個,同比增加2379個;新開工項目投資規模增長38.0%,占施工項目投資規模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9.0%提高到44.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月,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3.4%,比上年同期加快6.4個百分點,高於全國1.7個百分點。

對外貿易:1~7月,全省進出口總值100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0.8%,高於全國14.4個百分點。其中,出口總值62億美元,增長33.5%,高於全國10.9個百分點;進口總值38億美元,增長54.4%,高於全國23.3個百分點。

價格:1~7月,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同比上漲8.9%,漲幅比上年同期上升4.9個百分點,比全國高1.2個百分點。八大類商品中,食品類上漲22.3%,其中肉禽及製品上漲41.4%,鮮菜上漲26.0%;居住類上漲7.7%。1~7月,工業品出廠價格總指數同比上漲13.2%,漲幅比全國高5.2個百分點;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總指數上漲12.6%,漲幅比全國高0.9個百分點。

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1~7月,全省地方財政收入同比增長40.7%,高出全國10.2個百分點。上半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78.7元,增長14.4%,與全國增幅一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161.7元,增長25.5%,高出全國5.7個百分點。

三、四川:地震後經濟穩步回升

四川的主要經濟總量指標自2000年來在西部地區一直保持首位。2007年,四川生產總值達10505億元,列全國第9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2893元,列第24位。

四川素有「農業大省、糧豬安天下」之地位,糧食產量佔全國的7%左右,油料產量佔7%以上,2007年生豬出欄、豬肉產量均列全國第1位。四川又是我國內地綜合性工業基地,鋼、水泥、平板玻璃、化肥、農葯、白酒等產品產量均名列西部第1位;機械、電子、冶金、化工、建築、建材、食品、醫葯等行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在中西部承接這一輪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四川良好的投資環境也吸引著眾多國內外企業前來投資。近幾年來,四川外向型經濟也得到一定程度發展,四川對外貿易依存度為10.2%,高於河南6.3%的水平,但比全國低56.8個百分點(表3)。

今年前4個月,四川經濟保持平穩快速發展態勢,5月份受地震影響增速明顯回落,進入6月以後,四川工業生產迅速恢復回升,投資平穩增長,消費品零售市場增幅回升,財政增收,金融平穩運行,國民經濟保持穩步回升的基本態勢(表4)。

農業:受地震災害的影響,農業增速有所降低。但小春糧油單產提高、產量增加。油料產量創歷史最好水平,其中油菜籽產量增長10%;畜牧業生產穩定增長。上半年,全省生豬存欄增長2.1%,其中能繁母豬增長4.8%。肉類總產量增長3.7%。

工業:1~7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7%,高於全國3.6個百分點。其中,7月份增長18.4%,分別比6月份和5月份提高2.4和14.8個百分點。

固定資產投資:1~7月,全省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6.6%,比上年同期回落3.0個百分點,低於全國增幅0.7個百分點。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月,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8.8%,增速比全國低2.9個百分點。

對外貿易:1~7月份,全省進出口總額118億美元,增長58.4%,高於全國3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68億美元,增長50.9%,高於全國28.3個百分點;進口50億美元,增長69.8%,高於全國38.7個百分點。

價格:1~7月,全省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6.9%,漲幅比全國低0.8個百分點。八大類消費品價格「五漲三跌」,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7.9%,仍居漲幅榜首。服務項目價格溫和上漲,漲價面擴大。1~7月,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2%,漲價面達68%,漲價面比1月擴大11個百分點。1~7月,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10.0%,漲幅比全國高2個百分點;原材料、燃料及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3.3%,漲幅比全國高1.6個百分點。

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1~7月,全省地方財政收入增長24.3%,比全國低6.2個百分點。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89元,增長14.1%,比全國低0.3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147元,增長15.5%,比全國低4.3個百分點。

三省經濟運行情況及存在問題的比較

一、經濟運行情況的比較

由於江蘇、河南、四川三省資源稟賦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今年以來的經濟運行既表現出一些共性,也呈現出一些各自不同的特點。

從共同點看,三省與全國基本相同:農業生產形勢比較好,工業生產保持較快增長,國內需求依然較強,物價呈高位回落態勢,經濟增長的基本面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總體經濟保持平穩運行。

不同之處則主要表現在:

1.上游產品價格漲幅格局不同

今年以來,全國工業品出廠價格與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漲幅之間差距呈現擴大趨勢。1~7月,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8.0%,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1.7%,兩者差距為3.7個百分點,比上年末擴大2.4個百分點。

江蘇與全國情況相同但程度更為嚴重,兩者漲幅差距達到11.1個百分點。四川兩者漲幅差距為3.3個百分點,與全國相差不大。河南則呈現相反格局,1~7月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13.2%,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2.6%,出廠價反超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0.6個百分點。

這種格局反映了資源輸入省和資源輸出省的差別,也是今年以來三省工業企業效益情況差別較大的一個重要因素。江蘇、河南、四川1~5月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分別增長17.5%、44.9%和14.8%,利潤增幅相差較大。

2.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長方向不同

今年以來,全國新開工項目及計劃總投資增長持續低迷。1~7月,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同比下降2.9%。

江蘇與全國趨勢一致,上半年,江蘇省新開工項目個數同比下降10.1%;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同比下降3.9%(一季度下降5.8%)。而位於中西部的河南和四川則呈現新開工項目快速增長的態勢。河南上半年新開工項目同比增加2234個,新開工項目投資增長42.2%。四川上半年新開工項目個數僅增加28個,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長64.5%。

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是反映投資走向的重要先行指標,中西部新開工項目的快速增長反映了該地區經濟增長的後勁較足,而全國和東部新開工規模低迷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投資項目儲備不足的問題。

3.出口增長趨勢不同

今年以來,全國出口增速有所減緩。1~7月,出口總額增長22.6%,比上年同期回落6個百分點。

江蘇與全國趨勢一致,1~7月出口增長24.6%,增幅回落5個百分點。而河南和四川出口則呈加快趨勢。1~7月,河南出口同比增長33.5%,四川出口增長50.9%,分別比上年同期加快6和12.5個百分點。這反映出以加工貿易為主的東部外向型經濟受外需減弱、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更大一些。

這幾方面的不同也反映了地區間經濟增長存在冷熱不均的問題。從江蘇情況看,東部地區由於外向型和資源輸入型的特徵,企業受沖擊較大,工業增速回落較多,企業效益狀況不佳,投資意願較低,如果外需繼續減弱,經濟增長面臨繼續減緩的可能。而從河南和四川情況看,中西部受外需減弱影響較小,雖然部分企業由於從緊貨幣政策的實施出現資金緊張局面,但整體上看投資意願較強,出口保持較快增長,經濟可望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這種地區性差異也為宏觀調控的實施增加了難度。

當然,從總體上看,仍然可以對全國經濟運行情況得出一個總體的判斷:即在外需減弱、從緊宏觀調控措施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經濟增速逐步回落;在農產品(15.59,-0.12,-0.76%)供給改善、去年基數較高的作用下,居民消費價格漲幅逐步回落。總體上看,經濟仍是平穩較快增長的格局。

二、存在問題的比較

三省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實際上也是全國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1.價格上漲壓力較大

盡管當前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因農產品供給改善、去年基數較高等原因出現回落,但價格上漲的壓力仍比較大。

一是國際主要初級產品價格仍高位運行,主要經濟體通貨膨脹加劇。7月份,國際原油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80.5%,原煤價格上漲167.4%,金價上漲41.2%,鐵礦石上漲66.0%,鋼鐵產品上漲87.0%,玉米價格上漲80.7%,大米價格上漲122.6%。主要經濟體通貨膨脹率繼續上升。7月份,美國消費者價格同比上漲5.5%,歐元區上漲4.0%,6月份日本上漲2.0%。

二是生產價格漲幅持續擴大。7月份,全國工業品出廠價格比上年同月上漲10.0%,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5.4%,均創出或接近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最高水平。居民消費價格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幅之間的差距7月份已經擴大到3.7個百分點。江蘇、河南、四川三省生產價格漲幅也呈擴大趨勢。居民消費價格將繼續受到外部輸入和成本推動的壓力。

2.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行業經營困難

今年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0944億元,同比增長20.9%,比上年同期回落21.2個百分點。三省工業企業效益也呈現不同程度的回落。原因主要有:

一是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造成企業生產成本增加,企業利潤空間被擠壓。1~5月,江蘇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成本同比上升26.8%,高於利潤增幅9.3個百分點。

二是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加大。據企業景氣調查,江蘇企業融資景氣指數與流動資金景氣指數已持續三個季度運行於非景氣區間,部分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現象。河南省也反映目前企業資金緊張狀況加劇,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中小企業貸款需求最迫切而貸款難度最大且投放量最少。

三是內外經濟和貿易環境的一系列顯著變化,對依賴中低端產品取勝、勞動密集型企業如紡織、服裝等企業帶來較大沖擊,一些中小企業被迫關停。上半年,江蘇紡織業實現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9.5%,低於全省平均增速15.3個百分點。

3.農資價格過快上漲影響農民增收及種糧積極性

今年上半年,全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20.7%,比上年同期上升15.5個百分點。江蘇省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20%,漲幅同比提高16.5個百分點,比上年全年上升13.1個百分點。其中,化肥上漲26.6%,飼料上漲14.1%。河南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持續高位攀升,漲幅不斷擴大,6月份高達25.1%,漲幅為1995年以來最高。農用柴油和小麥機收價格漲幅分別達到30%和40%以上。四川上半年農資價格大幅度上漲18.7%,尤其是仔畜、化肥、飼料價格高位運行,種養業成本不斷擴大。據河南省快速調查,今年小麥生產成本達到424元(不含人工成本),同比增長13.3%,畝均生產收益153元,同比下降7.8%。

另外,受經濟運行大環境的影響,部分外貿、房地產及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客觀上將減少一部分就業崗位,進而影響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據了解,江蘇蘇南、蘇北地區都出現了與此關聯密切的紡織、板材加工等部分中小企業開工不足或停產的情況。

4.商品房銷售下降

今年以來,房地產投資繼續快速增長,但銷售面積同比持續下降。上半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33.5%,比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快6.7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5個百分點。

而房屋銷售面積卻出現了下降,2~6月,住宅銷售面積累計同比分別下降3.6%、0.3%、4.0%、6.5%和6.9%。房屋銷售價格漲幅逐步回落。今年1~6月,房屋銷售價格同比分別上漲11.3%、10.9%、10.7%、10.1%、9.2%和8.2%。江蘇省上半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17.5%,住宅銷售面積同比下降18.1%。河南省上半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8.7%。四川省上半年商品房銷售面積比去年同期下降22.7%,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下降21.1%。

房地產市場出現的這種變化說明中央出台的土地政策、房貸政策以及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等都發揮了積極作用,房地產市場存在著步入良性循環發展軌道的機遇,但由於房地產業涉及產業較多,也要對可能造成的金融乃至整個經濟的不穩定保持警惕。

除了以上共性問題以外,三省各自還存在一些特有的問題。例如,江蘇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持續下降,外需減弱趨勢明顯,河南煤電油運瓶頸進一步趨緊,四川節能降耗難度較大等。這些問題雖然不一定具有普遍意義,但顯然不利於宏觀調控政策作用的發揮。

從三省情況看全國的經濟走勢

江蘇、河南、四川三省基本反映了東、中、西部的經濟發展態勢,從經濟發展的動力看,江蘇經濟增長回落的可能性大,但由於內需依然保持較快增長,可以支撐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河南、四川的內需和外需增長均比較強勁,發展的後勁較大。綜合以上情況及影響經濟增長的各種國內外因素,全年國民經濟有望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工業生產有望趨穩:1~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7個百分點。影響7、8月份工業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在於季節性因素和奧運會相關地區採取的臨時性措施,這些因素在第四季度將會消除。另外,國際初級產品價格回調和油、電、煤等資源價格調整將會改善煤電油運的供給情況,從而促進工業增速的加快。

投資有望保持較快增長:1~8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7.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7個百分點。從全年情況看,促進投資繼續保持較快的因素較多:一是地震災後重建將給投資帶來新動力。據有關部門介紹,我國將通過多種渠道籌集約1萬億元資金,用於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二是產業轉移將促使中西部投資繼續快速增長。但投資增長也面臨資金趨緊和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持續低迷的制約。但從年內看,投資保持較快增長的可能性較大。

消費有望高位趨穩:1~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1.9%,比上年同期加快6.2個百分點。消費的持續快速增長是支撐今年以來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重要因素,但消費的加快增長也面臨相當多的不利因素:一是居民收入增幅下降。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3%,比上年同期回落7.9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0.3%,回落3個百分點。二是住房、汽車等消費熱點降溫。受物價上漲、油價上調、房屋銷售面積減少的影響,近期消費者信心有所下降。8月份,建築及裝潢材料零售同比下降9.5%。三是股市財富效應消失。總的看,消費將保持平穩增長。

凈出口可能繼續回落:盡管部分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由11%上調至13%,但總的看出口企業面臨的壓力未發生趨勢性變化,出口增速放緩趨勢難以扭轉。首先是世界經濟增長仍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美國8月份失業率升至近五年來高點,就業人數連續第八個月下降;歐元區經濟第二季度首次出現負增長,環比下降0.2%;日本經濟第二季度出現負增長,是日本經濟近7年來最差表現。其次,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對出口的負面影響仍在持續,未來出口增速有可能繼續放慢。而由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近期大幅回落,使得進口價格指數呈回落態勢,進口增幅可能放緩,綜合起來看,凈出口可能呈現平穩回落的態勢。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有望繼續回落:隨著供給狀況的改善、國際初級產品價格回調,以及翹尾因素的明顯減弱,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將進一步回落。但上游產品價格漲幅持續擴大、國際初級產品價格仍處高位也使居民消費價格回落的幅度不會太大。

宏觀調控難度逐步加大

要實現上述目標,特別是確保明年經濟能夠繼續平穩較快增長面臨諸多挑戰,因為隨著經濟增速的回落和對外經濟環境的惡化,問題也會不斷暴露並發展,宏觀調控難度也會逐步加大:一是如何有效應對外部需求減弱與經濟周期性回落雙碰頭,以防止經濟增長不致回落過大;
二是如何平衡保增長、控物價兩個宏觀目標,以避免發生滯脹;三是如何針對地區間經濟增長冷熱不均現象採取靈活的區別對待的宏觀調控措施,以避免出現一刀切,影響整體經濟的增長。
面對挑戰,宏觀調控應把防止經濟增速過度回落作為重點,同時兼顧控制通貨膨脹水平,特別是控制生產價格的過快上漲,為此,應著重抓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增強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針對經濟增速減緩、價格漲幅回落的新情況,適當增強貨幣政策的靈活性。適當加大對中小企業和三農的信貸支持力度。要進一步發揮財政政策在穩定經濟、促進結構調整方面的積極作用。
二是繼續緩解物價上漲壓力。繼續組織好糧、油、肉、禽、蛋、奶、蔬菜等重要商品的生產和調運,確保人民群眾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及價格的穩定。加大市場秩序的檢查監督力度,加強對「米袋子」、「菜籃子」等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商品價格監測。要加強對市場價格的監管,嚴格控制流通環節的加價幅度,保持價格穩定。
三是加強供給管理,加快調整結構。加大對農業和糧食生產的政策支持力度,嚴格控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過快上漲,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以結構調整為主線,進一步提高工業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力爭在降低能耗的基礎上增加工業產品尤其是基礎性產品的供應量,減緩燃料原料和工業品價格上漲對經濟發展帶來的壓力。全面落實支持服務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促進服務業擴大規模、優化結構、提升層次,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不斷提高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四是努力擴大消費需求,增強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加大對社會發展的投入,特別是加快發展農村教育、醫療、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提高農村、農民消費的主動性、積極性。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居民支出預期,擴大即期消費,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大力拓展新的消費熱點。通過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減輕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擴大居民特別是農民和城鎮中低收入者的消費。
五是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努力保持出口平穩較快增長。進一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加大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力度,尤其是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加大對新興市場的拓展力度,不斷擴大其在出口中的比重。積極擴大民營經濟的出口規模,提升國有企業出口商品的競爭力,提高三資企業出口的積極性,實現出口主體的多樣化。積極發展一般貿易和服務貿易,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六是積極扶持中小企業,促進中小企業快速發展。針對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落實加大對中小企業資金扶持力度等相關政策,幫助中小企業走出困境,提高生產和效益水平。重點發展對就業吸納力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中小企業,努力增加就業崗位,鼓勵支持自主創業。逐步建立起功能完善、規模高效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不斷提升其生產能力、經營能力,提高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加強產業調整過程中對中小企業產業轉移的引導。

以上僅供參考:)!

2、關於國貿畢業生論文的開題報告

金融危機背景下江蘇外貿企業的生存之道的文獻綜述:
一. 金融危機對外貿企業的影響
楊馥毓認為次貸危機本是影響美國金融進而影響美國經濟的一次危機。然而隨著危機的加劇,我國的外貿企業也正暴露在危險之中,信息化下復雜的國際市場環境對我國外貿企業的風險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金融危機下西方國家近年來經濟普遍不景氣,為保護本國產品的國內市場,應付國際收支危機,必然把貿易差較多的中國列為反傾銷的主要對象之一。因此在金融危機下本身就受到影響的外貿企業更是雪上加霜,張政廳就我國面臨的反傾銷現狀,結合當今普遍適用的各種理論,論證外貿戰略調整才是一種標本兼治的反傾銷的方法。
二.江蘇省外貿公司在金融危機下的發展現狀
曹曉蕾認為2007 年江蘇對外貿易顯示出較強的增長能量, 在高平台上實現了較
高的增長, 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問題, 並激化了原有問題。因此, 在當今國際國內經濟貿易形勢復雜變化的影響下, 江蘇對外貿易要實現可持續發展, 必須著力於化解外貿發展中的障礙, 適時轉變外貿發展思路。
三. 他省市外貿企業在金融危機下的境況和應對措施
1.根據溫州商人在金融危機下面對國外反傾銷所進行的有效措施,張政廳認為遵循讓利於人,共同發展的外貿結構調整方針,避開反銷銷或增加反傾銷成本,轉封閉型的貿易戰略為開放型的貿易戰略,積極尋找合作夥伴,尋找第三方共同合作,是我國外貿戰略調整的有效途徑,也是防止我國出口產品反傾銷的真正出路。
2.另外一方面,根據福建省外貿企業在金融危機下受到的威脅和存在的劣勢,陳春玲認為在國內市場國際化、國際競爭國內化的新形勢下,福建省外貿企業面臨越來越激烈的內憂外患,特別是中小外貿企業由於缺乏規模經濟與通路優勢,其競爭力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企業轉型勢在必行。她根據波特的五力理論闡述了企業轉型的必要性,並根據SWOT 理論論證了轉型的可行性,為企業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依據。
3.成健、譚立群在調查分析河北省專業外貿公司經營模式現狀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專業外貿公司提出了三種轉型戰略。要徹底實現專業外貿公司的戰略轉型,首先要進一步調整產權結構,建立現代化的公司治理結構,實施有效的激勵措施。其次,要進行組織變革,建立適應公司發展的現代化企業組織(可根據公司具體情況和業務特點建立合適的組織架構)。再次,信息化和電子商務的發展為專業外貿公司戰略轉型提供了技術支持,專業外貿公司應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實施業務流程再造,完善基於網路平台的信息管理系統和電子商務。
四. 江蘇省乃至中國的外貿企業在金融危機下的對策
曹曉蕾認為在當今國際國內經濟貿易形勢復雜變化的影響下, 江蘇對外貿易要實現可持續發展, 必須著力於化解外貿發展中的障礙, 適時轉變外貿發展思路。
郭艇認為中國經濟正在全面、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對外開放水平和外貿依存度也在加速提高。中國的外貿出口亟需培育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自主知名品牌,大力實施出口名牌戰略。加快培育自主出口品牌,是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有效途徑,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國民經濟素質的重要任務。創立自主出口品牌,是一項系統工程,既依賴於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又離不開日趨靈活的企業經營機制。
張靜慧的觀點:90 年代初期我國提出以降低出口市場集中度、減少風險為主要內容的「市場多元化戰略」,經過10 年努力已初步取得成果。目前我國出口市場已形成以美國、日本、歐盟、港台為重點,遍布全球的多元化格局。面對我國加入WTO 的新形勢,我們應當適時地對市場多元化戰略進行適當的調整。
小結
以上是國內學者對於經濟危機下外貿企業發展的主要觀點,對筆者進行金融危機背景下江蘇外貿企業的生存之道的問題研究給予了諸多參考。
參考文獻:
楊馥毓 .次貸危機下外貿企業戰略危機的控制 《現代商業》
張政廳 .反傾銷形勢不容樂觀,外貿戰略調整勢在必行 《經濟師》2006年第12期
陳春玲 .福建省外貿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依據 《海峽科學》 2008年第八期(總第20期)
楊青峰 .關於我國外貿企業戰略轉型的思考 《商務觀察》 2008年11月
鄧曉馨 .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國外貿戰略的調整 《沈陽幹部學刊》 2008年12月第10卷第6期
傅文君 .國際貿易新環境下我國外貿企業的出口商品結構調整 《現代商業》
成健, 譚立群 .河北省專業外貿公司戰略轉型研究 《中國流通經濟》 2008年第8期
張燕生、丁剛、李大偉、楊長、杜瓊 .後危機時代我國對外貿易的戰略性調整 《中國經貿》 2010年第1期
尚光劍 .江蘇對外貿易的主要特點和發展路徑 《宏觀經濟研究》 2006年第8期
曹曉蕾 .江蘇省對外貿易的新發展、存在問題及對策 《江蘇經貿》 2008年2月
鄒 鈞 .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江蘇對外經貿的基本策略研究 《南京財經大學學報》 2007年第4期總第146期
安世友 .論新貿易增長方式下我國出口企業的戰略定位 《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8年第6期(總第163期)
徐雪剛 .全球生產網路下中國外貿企業的戰略轉型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2008年3月10日
張靜慧 .我國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研究 《科技與經濟》 2006年第20期
楊青峰 .我國外貿企業加快實現戰略轉型的思考 《國際商務論壇》
沈桂龍 .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外資因素與外貿戰略調整 《世界經濟研究》 2007年第2期
艾敏 中.小外貿公司發展戰略研究 《經濟論叢》
郭 艇 .自主創新下的中國出口名牌戰略及企業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院 2006年3月

畢 業 設 計(論 文)開 題 報 告
2.本課題要研究或解決的問題和擬採用的研究手段(途徑):
1.選題的目的
目前的全球經濟危機對江蘇外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不少外貿企業面臨著即將倒閉的困境,而且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外貿企業生存和發展問題已經成為阻礙江蘇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想要解決江蘇經濟發展的障礙,能夠想盡辦法解決外貿企業生存發展問題,無疑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在當前經濟危機的背景下,採取什麼樣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因此,我想通過這篇論文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希望能夠幫助江蘇省外貿企業擺脫困境,使其能夠健康的發展。
2.選題的意義
外貿企業對於江蘇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江蘇省是中國經濟發達的省份之一,也是較早實行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地區。以發展外貿、吸引外資為主要形式的外向戰略的實施,充分發揮了江蘇省的資源、勞動力優勢,在參與國際經濟循環中獲得了比較利益。對外經濟貿易的迅速發展對江蘇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起了重要作用。 1989年,江蘇省的自營進出口總額僅為11.93億美元,1990年增長到36.95億美元,10年間增長了3倍多。進入90年代以來,江蘇省的外貿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外貿進出口,總額由1991年的45.04億美元增長到1997年的238.8億美元,7年增長了5.3倍。改革開放以來外貿額年均增長23.9%,「八五」期間年均增長率則為35.4%。在外貿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外貿結構也不斷優化。因此解決的外貿企業的問題就等於解決了我省的經濟問題等一系列的問題,使得江蘇整個的經濟可以得到良好的發展。
3.研究方法
(1).比較分析與綜合的方法。通過比較國內其他省外貿企業的發展情況,分析我國經濟強省的成功經驗,結合我省具體情況,綜合得出合理有效的解決途徑。
(2).理論與經驗相結合的方法。經過規范的理論分析得出觀點,然後通過資料來對理論分析的觀點進行經驗分析從而在此基礎上得出本文的結論和政策建議。
(3). 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
4.研究條件:
(1)國內外有大量的與本研究課題相關的資料,可以作為論文的重要理論基礎,從而成為進一步研究的有力支撐。
(2)實習期間對實習單位情況的考察了解為研究提供了借鑒。
(3)學習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知識為此課題的研究提供了不可缺的理論基礎.
(4)學校的圖書館以及網上的大量資料為課題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5)指導老師的悉心指導是研究得以順利進行的有力保證。
可能存在的問題:收集資料過程中數據限制和經驗不足。
5.預期結果:
預期通過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的方法從金融危機下外貿企業發展現狀出發,分析大多企業在發展遇到困難的原因,從整體上分析出現種種問題的原因,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的方案,力爭突破原有的固化模式,使得外貿企業生存和發展問題得到解決。

3、2005年11月,江蘇省委十屆九次全會提出把「三沿」開發進一步拓展為 「沿江、沿滬寧線、沿東隴海線、沿海」

江蘇沿海面對黃海,海岸北起蘇魯交界的綉針河口,南抵長江口,大陸岸線全長954公里。沿海經濟帶由連雲港、鹽城和南通三個市區以及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響水縣、濱海縣、射陽縣、大豐市、東台市、海安縣、如東縣、通州市、海門市、啟東市14個縣(市)組成核心區域,人口1728.5萬人、土地面積2.84萬平方公里。2005年11月江蘇省委十屆九次全會正式提出把「三沿」開發進一步拓展為「四沿」開發。沿海開發,是江蘇繼沿滬寧線、沿江、沿東隴海線經濟帶之後,又一次重要的生產力戰略布局。三年來,沿海開發建設,為全省區域共同發展新添了強勁引擎。
一、江蘇沿海經濟帶發展狀況

(一)2007年發展狀況

在江蘇省強力推進區域共同發展戰略和市場機製作用下,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1、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工業經濟發展強勁。沿海經濟帶200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20億元,其中南通區域1895億元,占沿海經濟帶的52.2%;鹽城區域1110億元,佔30.5%;連雲港區域615億元,佔17.0%。按可比價計算,沿海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當年增長15.6%。其中南通區域增長16.2%;連雲港區域增長15.2%;鹽城區域增長14.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0970元,比上年增加了3147元;經濟密度1275萬元/平方公里,比上年提高196萬元/平方公里。2007年沿海經濟帶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1600億元,增長19.1%。製造業水平正在逐年提高,工業經濟占據了重要地位,佔GDP比重達到44.2%,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42億元,增長21.4%。其中,南通區域909.6億元,增長22.5%;連雲港區域191.2億元,增長20.0%;鹽城區域341.7億元,增長19.6%。規模以上工業利稅524億元,增長48.9%。

2、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內需拉動穩步加強。沿海經濟帶2007年第一產業增加值459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1887億元,增長18.1%;第三產業增加值1274億元,增長16.3%。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14.3:51.3:34.4,轉變為12.7∶52.1∶35.2。南通區域三次產業比重為7.8:57.0:35.2;連雲港區域為16.6:47.0:36.4;鹽城區域為18.8:46.7:34.5。2007年沿海經濟帶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2393億元,增長27%。其中,連雲港區域584.6億元,增長37.9%;鹽城區域694.2億元,增長29.4%;南通區域1113.8億元,增長20.5%。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239億元,增長18.3%。其中,南通區域637.9億元,增長18.6%;鹽城區域351.8億元,增長18.2%;連雲港區域249.0億元,增長17.7%。

3、財政收入大幅增加,居民儲蓄穩步上升。2007年,沿海經濟帶財力大幅度增強,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19億元,增長37.6%。其中,連雲港區域48.8億元,增長43.7%;南通區域116.2億元,增長36.7%;鹽城區域54.5億元,增長34.8%。經濟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佔GDP的比重為6.1%,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2007年末沿海經濟帶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515億元,增長9.9%。其中,鹽城區域895億元,增長14.1%;連雲港區域318億元,增長11.3%;南通區域1301億元,增長6.8%。人均居民儲蓄存款達到14569元,比上年增加了3003元。

4、對外貿易有所擴大,利用外投資大幅增長。2007年沿海經濟帶外貿依存度為34.9%;進出口總額173億美元,增長24.9%。其中,鹽城區域21.18億美元,增長30.2%;南通區域119.42億美元,增長25.6%;連雲港區域32.53億美元,增長19.3%。出口115.42億美元,增長26.2%。其中,鹽城區域12.49億美元,增長33.6%;連雲港區域18.47億美元,增長26.7%;南通區域84.47億美元,增長25.0%。2007年沿海經濟帶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8億美元,增長32.2%。其中,鹽城區域6.65億美元,增長143.6%;連雲港區域7.38億美元,增長113.5%;南通區域24.19億美元,增長6.4%。

(二)與全省發展水平比較

1、發展水平仍然低於全省。由於基礎薄弱,2007年沿海經濟帶發展水平仍低於全省平均,主要經濟指標絕對數存在差距。沿海經濟帶人口佔全省22.7%,土地面積佔全省27.7%,200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只佔全省的14.2%。經濟密度比全省低1221萬元/平方公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全省低12719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佔GDP的比重比全省低2.7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全省的26.6%;第二產業增加值佔全省的13.2%,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全省的13.3%。全省三次產業結構為6.7:55.9:37.4,沿海經濟帶第一產業比重比全省高5.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低3.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低2.2個百分點,非農產業比重偏低。

工業增加值佔全省的12.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佔全省的11.6%;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佔全省的15.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佔全省的19.5%;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佔全省的19.3%;主要指標在全省佔比均低於人口和土地面積所佔比重。

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只是全省的17.4%;進出口總額是主要指標中佔全省份額最低的,僅為5%;其中出口僅佔全省的5.7%。外貿依存度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4.9個百分點,作為開放前沿,沿海經濟帶外向度比全省明顯偏低,值得關注。

2、發展速度己經快於全省。2007年沿海經濟帶經濟發展勢頭日益加快,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快於全省。

沿海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5.6%,比全省快0.8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長4.1%,比全省快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長18.1%,比全省快2.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長16.3%,比全省快0.4個百分點。

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長19.1%,比全省快2.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1.4%,比全省快2.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利稅增長48.9%,比全省快12.5個百分點。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37.6%,比全省快2.5個百分點。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增長9.9%,比全省快3.1個百分點。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7.0%,比全省快5.2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3%,與比全省持平。

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32.2%,比全省快6.6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增長24.9%,比全省快1.8個百分點;出口增長26.2%,比全省慢0.8個百分點。

(三)近三年發展態勢回顧

2005-2007年,沿海經濟帶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全面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在總量增長中實現了質量的不斷提升。

1、地區生產總值不斷擴大,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沿海經濟帶2007年實現GDP3620億元,是2004年的1.62倍;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15.6%。第一產業增加值由三年前374.6億元,擴大到458.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由1103.3億元,擴大到1887.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由755.4億元,擴大到1273.5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0970元,比2004年增加了7927元。每平方公里產出地區生產總值1275萬元,比2004年提高430萬元。沿海經濟帶工業經濟規模明顯擴大,全部工業增加值由三年前的944.3億元,增加到1600億元。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44.2%,比2004年提高1.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由三年前的655.7億元,增加到1443.5億元。規模以上佔全部工業比重達到90.2%,比2004年提高20.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由三年前的188.8億元,增加到524.1億元。

2、產業結構逐步調整優化,消費投資關系趨於改善。近三年沿海經濟帶三次產業總體呈現「穩固、提升、活躍」的良好局面,農業比重持續下降,非農產業比重不斷上升。2007年產業結構調整為12.7∶52.1∶35.2,與2004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降低了4.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升高了2.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升高了1.4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擴大。沿海經濟帶保持投資快速增長,並著力調整投資結構。加強薄弱環節建設,加大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入,相繼建成一批重大工程和項目,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三年前的1077.9億元,擴大到2392.4億元,增長了1.22倍;近三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5761億元。消費零售市場漸趨活躍。市場流通領域明顯呈現向商業中心區、新型流通業態、流通骨幹企業等三個方面集中趨勢,一批國內知名貿易業企業加盟地方市場,市場建設格局又提升到新的發展層次。2007年沿海經濟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38.8億元,在2004年688.7億元基礎上,增長了79.9%,消費對經濟拉動作用逐步加強。

3、一般預算收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儲蓄顯著增加。經濟發展質量有了顯著提高,財政收入連續幾年高增長,不斷實現突破。沿海經濟帶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由三年前的92億元,提高到219.4億元,增長了1.39倍。財力大幅度增強,形成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有力支撐。一般預算收入佔GDP比重為6.1%,比2004年上升了2.0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和儲蓄存款顯著增加,群眾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已由「量」的滿足,明顯轉向「質」的提高,向「全面小康型」過渡。2007年末沿海經濟帶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514.8億元,是2004年的1.67倍。人均居民儲蓄存款達到14569元,比2004年增加了5765元。

4、地方對外貿易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向縱深推進。這一時期是加入WTO過渡期,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對外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沿海經濟帶利用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的水平有所提高。2007年進出口總額173.1億美元,比三年前增長91.5%;其中出口115.4億美元,增長1.13倍。外貿依存度34.9%,比2004年提高1.4個百分點。近三年,沿海經濟帶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得到進一步拓展,努力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利用外資實現大幅度增長,2007年沿海經濟帶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8.2億美元,是2004年13.7億美元的2.79倍;三年累計實際外商直接投資87.9億美元。

二、沿海經濟帶發展面臨的問題和不足

江蘇沿海經濟帶由於基礎薄弱、起步晚等因素的制約,還存在許多突出的矛盾和問題。

(一)發展差距較大

江蘇沿海地區近幾年追趕發達地區步伐加快,目前基本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相當於全國的112%。但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水平滯後,海洋經濟規模偏小。與其他省沿海地區、乃至本省其他地區比較,發展差距仍很明顯。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相當於全省的62.2%,與江蘇經濟強省的身份不相稱。南通、連雲港在全國15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中經濟發展排位靠後,大致為第9、第14位。

如同全省情況一樣,江蘇沿海各地區發展程度也不平衡,自南到北,梯度落差較大。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南通區域30245元,鹽城區域17930元,連雲港區域12795元。南部縣(市)經濟相對發達,通州、海門當年GDP都超過300億元;北部縣經濟較為落後,有三個縣GDP還不到10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最高縣與最低縣相比,相差0.9倍。南部有的縣(市)己經進入了全國「百強縣」,而北部還存在省級扶貧縣。

(二)長期投入不足

多年來,江蘇沿海地區投入規模一直偏小,與人口規模、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近年來投資增長較快,但仍屬於在經濟薄弱基礎上的補缺式增長,是在填補長期投入不足的欠賬,因此投資的作用主要還是夯實基礎。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投入較多,投資回報周期較長,尚未更多體現在促進跨越式發展方面。投資是經濟增長的助推器,江蘇沿海地區自身投資能力有限,吸引外來資金的功能不強,難以適應大開放、大開發、大發展的要求。

(三)開發層次偏低

江蘇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發展水平仍然不高,海洋資源未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資源優勢尚未轉化成經濟增長的推動力。工業基礎薄弱,二、三產業比重低,經濟結構不盡合理。在海洋產業內部,基本還是依靠傳統的水產業及灘塗開發,技術水平較低,生產工具落後,精深加工比例低。海洋經濟發展仍處在粗放型發展階段,資源消耗型的漁業佔比重大,油氣業、交通運輸業、旅遊業還不發達,海洋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

(四)開放意識不夠

江蘇沿海地區開發歷史悠久,但長期以來內陸化傾向明顯,缺乏開放積淀。不論官方還是民間,歷史上就沒有將它當作海上樞紐,大到海上貿易、小到海外謀生等都很鮮見,是中國沿海對外交流最少的地區之一。江蘇沿海經濟的關聯度更多地是向內陸,沒能利用海洋,形成經濟、文化的紐帶。海洋反而成了一種隔斷,阻礙了與先進生產力接軌。雖地處沿海,與全省數據上的最大差距竟是外向化指標,開放沒有成為江蘇沿海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五)海洋科教落後

以南通為首的江蘇沿海地區傳統教育與科技水平還是可以的,但涉海技術教育十分不足,海洋經濟從業人員素質和職業教育等有待加強。海洋人才匱乏,科技力量薄弱,專門從事海洋教學院校和科研機構幾乎空白。海洋經濟發展缺乏科技支撐,科技進步對海洋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亟待提高。不僅當前缺乏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能力強、經濟總量大的項目拉動支撐,長遠看更缺乏重大海洋科技成果儲備。

(六)城市化水平低

江蘇沿海地區3個地級市都屬中小城市,市區規模普遍較小。建市只有25年的鹽城,近二年區劃調整後,市區人口達到160萬人。南通、連雲港兩市不僅市區人口沒有超過100萬,在省內十三市中居後三位之列,而且市區面積也居後三位之列。2007年江蘇沿海地區城鎮化水平約為45%,比全省水平低8個百分點左右。過低的城市化水平,過小的城市規模,造成城市集聚功能弱化,要素吸引力不足,制約著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

三、加快沿海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江蘇沿海經濟帶的建設發展應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學習發達地區先進經驗,發揮區位優勢,立足豐富的海洋資源,致力發展海洋經濟,盡快把發展潛力轉化為經濟實力,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搶抓發展機遇

1、貫徹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搶抓區域經濟發展機遇,是實現快速崛起的現實途徑。沿海經濟帶要抓住十七大提出的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推行主體功能區建設帶來的機遇,積極貫徹全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發揮自身區位優勢,緊密與長三角及環渤海的經濟關聯度,積極參與推進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融入經濟一體化大格局。努力成為連接東西南北的紐帶,在中國經濟全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2、抓住蘇通大橋建成通車契機。江蘇沿海地區擁有我國對外開放最早的連雲港和南通港,各縣也擁有小港,構築了較為便利的海上通道,海上交通運輸業發展前景廣闊;新長鐵路、蘇北鐵路的建成,加上中國最重要的東西干線東隴海段,為該區域構築了便捷的鐵路交通網;隨著鹽通、鹽連等高速公路通車,沿海高速公路網逐步形成;通榆河工程建成,不僅為沿海開發提供了穩定的淡水資源,而且也成為沿海的內河水運通道;空中交通也越來越方便。特別是蘇通大橋即將建成運營,江蘇沿海地區區位優勢將不斷凸顯,與上海、蘇南的經濟聯系將更加緊密,經濟腹地和發展空間將顯著擴大,承接產業轉移、輻射和擴散的功能作用將進一步提升。

(二)充分利用優勢

1、重要的戰略位置。從世界來看,江蘇沿海經濟帶處於正在崛起的環太平洋經濟圈中,是東北亞經濟圈和大上海經濟圈的節點,具有重要的國際開發價值。從中國來看,江蘇沿海經濟帶南端與經濟中心上海相連,伸入長江三角洲都市群;北端與山東半島城市群相望,是連接長三角與環渤海的中轉站。江蘇沿海經濟帶又是三條首級開發軸的交匯帶,本身處於東部沿海經濟帶中間,南北端又分別與長江流域經濟帶和新歐亞大陸橋經濟帶相交,在國家生產力布局中佔有重要位置。從江蘇來看,培育沿海經濟帶這條唯一的縱向的經濟增長軸線,可以使橫向的"三沿"經濟帶進行有機聯系,既可以形成蘇南和蘇北互動發展,又可以形成內陸與沿海互相融合的經濟循環體和"三橫一縱"的生產力布局。

2、富集的海洋資源。江蘇沿海資源優勢比較突出,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土地資源相對豐富,50多萬公頃的沿海灘塗,為人多地少的江蘇提供了一塊重要的土地後備資源。沿海漁場面積達15多萬平方公里,盛產多種魚、蝦、蟹、貝和藻類,還有大量的品種可以開發利用。海水資源豐富,淡水供應較穩定;風力發電潛力大,核電工程進展順利;勞動力資源充足,價格較低廉;為臨港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具有油氣勘探潛力的南黃海石油資源,將會帶動石化工業的飛躍發展。獨特的沿海自然風光,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環境優勢,是開發濱海旅遊業特別是生態、休閑旅遊的理想場所。大量的海域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仍然處於自然狀態,海洋經濟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三)堅持科學發展

1、進一步提升沿海開發層次。江蘇沿海新一輪開發建設重點,要從單純依賴海洋灘塗資源的農業開發向以加快工業化進程為主導的全面綜合開發轉變,重點在構建戰略性的經濟增長極上求突破;要從傳統開發向科技開發、生態式開發轉變,加快實現集約型增長和規模化經營;要從單個產品、單個企業的發展向產業集聚、產業群轉變,提高開發的集中度和競爭力;要從國內市場開發向國際市場開拓轉變,走開放式發展的路子。

2、高起點選擇規劃主導產業。作為連接省內從高到低三條橫向產業帶的縱向紐帶,江蘇沿海經濟帶應實施反梯度轉移戰略,提升主導產業定位層次。主導產業的選擇不必完全遵循從低到高的順序化原則,在穩定海洋漁業、海鹽業、灘塗種植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等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臨港工業、港口物流業、濱海旅遊業等現代產業,還要加快發展海洋油氣業、海水利用、海洋生物、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礦、海洋服務業等新興產業。

3、著力引進培育重點大項目。江蘇沿海經濟帶應著力抓好促進和支撐海洋經濟發展的大項目、重點項目和特色項目的落地。突出沿海比較優勢,培育海洋生物制葯、船舶修造、石油化工、鋼鐵等產業集群。依託豐富的海洋資源,培育生物醫葯、化學原料葯產業集群。抓住造船產業轉移的重要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利用具有深水良港、水資源豐富、交通便捷等條件,推動國內外企業合作建設石化、鋼鐵大項目。

4、加快港口物流中心的建立。江蘇深水港資源沒有兄弟省豐富,更要加大深水港開發力度,加強港口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建設,暢通與省外連接的海陸空要道,拓展港口腹地。積極整合海運業,構建功能較為完善的港口體系,形成江蘇海洋經濟的一條主動脈。努力加快物流體系建設,在沿海城市建立現代物流園區和中心,整合現有物流資源,積極培育專業物流市場,推動口岸的高效優質服務,提高貨物集散能力。

5、以科技創新推動海洋開發。現代海洋開發屬於高新技術產業,沒有海洋高新技術就沒有現代海洋產業,也就沒有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江蘇沿海經濟帶必須實施科技興海方針,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科技開發,振興海洋經濟。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鼓勵科技創新,在關鍵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前沿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加快人才與項目的引進,加快企業的技術創新,加快高新技術應用,促進豐富的海洋資源轉化為生產力。

6、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江蘇沿海開發主要是發展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經濟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絕不能有短期的功利行為,不能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要盡快完善和健全海洋管理的法律法規,加大海洋資源管理力度,加強海洋環境保護。要從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對子孫後代負責的高度出發,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注意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綜合平衡,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4、江蘇海洋經濟全國第幾

江蘇是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第三,僅次於上海和廣東。

5、2014江蘇外貿進出口總值是多少

2014年,江蘇省進出口總值5637.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2.3%。其中,出口3418.7億美元,增長4.0%;進口2218.9億美元,與去年持平。

2014年我省進出口總體形勢較為平穩,各項增幅均略低於全國。進出口、出口和進口增幅分別低於全國1.1、2.1和0.4個百分點。與沿海幾個主要外貿省市相比,我省出口增幅分別高出廣東和上海2.5和1.1個百分點,低於浙江、山東和福建5.9、3.9和2.6個百分點;進口增幅高於浙江和廣東6.0和5.5個百分點,低於上海和福建7.9和1.9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