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山講義》基本體系 宋明理學方面的大師請進
熹《玉山講義》的價值
徐 公 喜
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宋寧宗登基以為「欲進修德業,追蹤古先哲王,則須尋天下第一人乃(洪本《朱子年譜》)經彭龜年等舉薦,將朱熹從赴任二月的湖南安撫使任上召回京師,,除煥章閣待制兼侍講。朱熹入侍經筵46日,宋寧宗就以「憫卿耄艾,方此隆冬,恐難立講」為名將朱熹趕出了京師,朱熹歸福建途經玉山時,玉山縣宰司馬邁邀請朱熹為縣學諸生講學,為後人留下《玉山講義》。《玉山講義》「是朱熹生平對自己的理學體系作的一次最精約明晰的理論概括」(束景南語),對於《玉山講義》的研究有助於加深我們對朱熹晚年思想體系的理解。
一、《玉山講義》與草堂書院
朱熹在玉山進行講學之所,史籍多以「講學於縣庠」籠統加以概述,如王懋竑《朱子年譜》:「十一月戊戌,至玉山講學於縣庠」,「邑宰司馬邁,請為諸生講學,先生辭,不獲。乃就縣庠賓位,因學者所請問,而發明道要,聞者興起,邁刻《講義》一篇,以傳於事世。」
當代學者束景南先生在《朱子大傳》中也只是說朱熹應玉山縣宰司馬邁邀請為縣庠諸生做了一次講學。對於朱熹在何地作《玉山講義》並沒有具體的論斷。從現在有的史料看,朱熹應當是在懷玉山中的草堂書院。草堂書院因朱熹講學於此而出名,但是並不是如同有的舊志所說為朱熹所建。南唐之際羽扇縣令楊文逸為應夢驗,為剛出世的孫子楊億選擇讀書之處,擇懷玉山金剛峰下的法海寺一間房作為楊億的讀書處,後稱為楊億精舍。楊億十一歲中進士,是當時全國有名的「神童」,以後成為西昆體詩集大成者,一直為京官到老。北宋諫議大夫尹穡客居懷玉山時又選楊億精舍作為書齋,號為「方齋」,著《方齋集》。迨朱陸講學於此,乃立為書院。明代嘉靖年間江西提學副使王宗沐在《懷玉山書院記》中說:「金剛峰下為懷玉寺,稍南,為草堂書院,宋朱子講學其中。」
明代江西提學副使李夢陽在其所作的《草堂書院》詩詞中就說「冒險登雲峰」,說明草堂書院是登而可入之地。朱熹借用禪房講學,並題「草堂書院」之名,因朱熹的題名而越發揚名於外。清乾隆江西布政使湯聘在《端明書院記》中說玉山縣城端明書院與縣北金剛峰朱子講學之懷玉書院巍然並峙,「蓋朱子即楊文公讀書之處見書院以講學,顏曰『草堂』。後人更之,曰『懷玉』。」清代學者蔣士銓在《懷玉山志》序中說:「書院本唐法海寺基,迨朱陸講學坦灶此於此,乃立為書院。」清趙佑《獻堂集.復建懷玉書讓迅院記》也說:「懷玉諸書院舊點,自紫陽朱子與陸文安、呂文成、汪文定諸公講道其中。」
明代嘉靖年間江西提學副使王宗沐到縣學視察時將當時已經被和尚占據作為寺廟的該處重新恢復為書院,改題「懷玉」。明清時的懷玉書院,實際上就是宋時的草堂書院。對於《玉山講義》作於何處,朱熹沒有明說,而於此前多次講學之所,朱熹是有所指的。例如他在給呂祖謙的信中就曾說,鵝湖之會以後,「吾痛不得自鵝湖,遂入懷玉,深山靜坐數月」 。朱熹雖然未明說,但是我們從其在這次講學後所寫的《伏讀美軒詩卷謹賦一篇寄呈伯時季路二兄》中,描述了他在游覽懷玉山後的感嘆之情,也說明他在這次講學也是上了山的。同治《玉山縣志》卷6也說司馬邁令玉山時「嘗禮聘朱子講學於懷玉山」。而查所有史籍沒有記載朱熹在其他地方有過講學。
王懋竑的《朱子年譜》與洪嘉植的《朱子年譜》都籠統說:「邁刻《講義》一篇,以傳於事世。」從這些史籍的記載,讓人以為《玉山講義》是玉山邑宰司馬邁叫人記錄《講義》一篇而傳於事世的。事實辯仿上《玉山講義》是朱熹在玉山草堂書院講學後又經過朱熹在武夷山重新思考、再次說講,將二次講學後歸納成為一篇而形成的。朱熹在玉山講學後,不斷思索,對玉山所講之義並不滿意,大有言猶未盡之感。他在給林德久信中就說道:「昨在玉山學中,與諸生說話,司馬宰令人錄來。當時無人劇論,說得不痛快,歸來偶與一朋友說,卻說得詳盡,因並兩次所言,錄以報之。」 (文集卷61)因此《玉山講義》就不是朱熹在玉山講學的全部記錄,而是將記錄稿融合了朱熹以後所言經過修改後,闡發形成的,是朱熹深思熟慮的結晶。
二、《玉山講義》的思想價值。
對於《玉山講義》,學人有不同的評價。束景南先生認為朱熹的《玉山講義》「是對自己的理學體系作的一次最精約明晰的理論概括」,而李紱在《朱子晚年全論》中則認為《玉山講義》「辭繁不殺,不及《鹿洞講義》之簡明親切耳」 。朱熹自己認為其論述「之言雖甚簡約,然其反復曲折,開曉學者最為深切。」筆者認為《玉山講義》是朱熹的晚年全論,是朱熹的晚年定論,也是朱熹晚年親切之訓。
1、《玉山講義》是朱熹的晚年全論 從《玉山講義》看朱子理學哲學思想,內容主要涵括:性善、四端、氣稟、天理人慾、尊德性道問學等,朱子《玉山講義》一文之內容可以作為朱子晚年思想之全論。束景南先生將朱熹的《玉山講義》理學哲學思想體系歸結為六個方面,筆者認為是恰當的,也是全面的:
(1)性即理。性即理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於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中庸章句》)所謂「性」,是人從天處所受之理,就此而言,可謂「性即理也」。朱子「性即理」,實是承自程頤。他對小程夫子「性即理」一句評價甚高。二程講「性即理,理則自堯、舜至於途人一也。」(《二程全書·遺書》卷18)「大凡天之生物,各付一性;性非有物,只是一個道理之在我者耳。」(《玉山講義》、《朱子全書》卷61,以下未註明出處的均引自《玉山講義》)
(2)仁包四性。性是人與物生成的源泉與規律,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人與社會的資始。朱熹的「性」已經區分為人性與物性,使之賦予社會存在現實意義。朱熹認為性的內涵最主要的仁、義、禮、智四德,「性是理之總名。仁、義、禮、智皆性中一理之名。」(朱子語類卷5)性之體無外乎就是仁、義、禮、智四德而已。正因為如此,朱熹才會說 「蓋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以仁義禮智之性矣」,把論「性」放在了首位。性分仁義禮智信,但仁可包其他四性,仁義禮智可歸結為仁義二性,而仁義又可歸結為一仁,因此性即仁。
(3)仁義相為體用:「蓋以仁存於心,而義形於外,言之,則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而以仁義相為體用,看得透,則玲瓏穿穴,縱橫顛倒,無處不通。而日用之間,行著習察,無不是著功夫處矣。」
(4)性一氣殊。在《玉山講義》中朱熹以事譬性氣,以「朝廷之命此官」譬以「天之生此人」;以「官之有此職」比於「人之有此性」,認為「朝廷所命之職,無非使之行法治已」。朱子持氣稟之說:「性離氣稟不得,有氣稟,性方存在裡面;無氣稟,性便無所寄搭了。」(《朱子語類》卷94)人性是共同的,但作為每個個人所具有的人性,卻是有差別的,這差別的根源,則在於氣稟之不同。人性皆善,何以人有善有惡?「人性雖同,而氣稟或異。目其性而言之,則人自孩提,聖人之質悉已完具。……善端所發,隨其所稟之厚薄,或仁或義或孝或悌,而不能同矣。"(《中庸或問》卷3)朱子用氣稟來說明個人善惡之差異。性無不善,但氣稟有異,所以有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差別。」在《玉山講義》中他明確地指出:「欲生此物,必須有氣,然後此物有以聚而成質。而氣之為物,有清濁昏明(或作「清明昏濁」)之不同。稟其清明之氣,而無物慾之累,則為聖。稟其清明而未純全,則未免微有物慾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則為賢。稟其昏濁之氣,又為物慾所蔽而不能去則為愚,為不肖,是皆氣稟物慾之所為,而性之善未嘗不同也」。並把人分為「聖」、「賢」、「不肖」三等:「氣之為物,有清濁昏明之不同,稟其清明之氣,而無物慾之累,則為聖;稟其清明而未純全,則未免有物慾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則為賢;稟其昏濁之氣,又為物慾之所蔽,而不能去,則為愚為不肖。」
(5)存理滅欲。朱熹以人的品質為核心,他認為惡源在於「人慾」。他指出:「人慾正天理之反耳」,「天理中本無人慾,惟其流之有差,逆生出人慾來」( 朱熹集卷40答何叔京)。朱熹的「人慾」就是「心之疢,循之則其心私而且邪」( 朱熹集卷13辛丑延和奏札);就是「物慾昏蔽(朱子語類卷71),「嗜欲所迷,利害所逐」( 朱子語類卷8);就是「反了惻隱之心」,「如放火殺人,可謂至惡」
(朱子語類卷97程子書三);就是「非」,「非底乃人慾之私」。(朱子語類卷13)朱熹認為「人慾橫流」,使得社會日益紛擾,他提出了人慾是惡的根源觀點:「人慾未盡,是以除惡常不能去其根」( 朱熹集卷14戊申延和奏札),「只是被人慾反了,故用之不善而為惡」 (朱子語類卷97程子書三),「只為私慾蔽疢惑而失其理」 (朱子語類卷46)。由此,朱熹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並以此作為思想的指導原則。淳熙元年以後朱熹開始重定《大學》、《中庸》,對道統之學大綱進行了闡述,提出了四書的思想歸宗,就是存天理,滅人慾。他認為「孔子之所以謂克己復禮,《中庸》所謂致中和,尊德性,道問學;《大學》所謂明明德;《書》曰:『人心謂危,道心謂微,惟精唯一,允執厥中』,聖人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存天理,滅人慾。」(朱子語類卷12)所以朱熹又說:「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慾之私也。」
「存天理滅人慾」正是朱熹理欲之辨的核心,並把這樣的思想看作《大學》中所說的「明明德」的主要內容。故而在《玉山講義》中以為:「凡吾日用之間所以去人慾復天理者,皆吾分內當然之事,其勢至順而無難。」
古今聖愚皆同一性,但善性會被物慾所蔽,必須存天理,滅人慾,才能復性初,「勇猛著力,痛切加功,然後可以復於其初。」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是二程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存天理、滅人慾就是存新時之天理,要以新儒家的倫理道德規范去節制人們,尤其是貴族豪強的非分貪婪之欲,使個人或某集團的私慾受到一定的約制,實現社會道德規范對人的思想意識的指導,以此作為調節社會平衡,約束過度的剝削與壓制,抑制勞力者的不滿與反抗,最終實現社會統治次序的穩定。
(6)尊德性,道問學。朱熹提出:「宜熟讀深思,反復玩味,就日用間便著實下功夫,始得中庸所謂尊德性者,正謂此也。」尊德性與道問學雖然是各自加功,但卻不是「判然兩事」,二者是「交相滋益,互相發明。」作的這六個方面,構成了朱熹的道德人本主義思想體系的六個環節,概括了他的朱學的理學文化的「精髓」,即便是在《四書集注》中,也沒有能把他的思想表述總結得如此簡潔明白。(引束景南語)
2、《玉山講義》是朱熹的晚年定論
2、在荊門生長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1、邊居誼(公元13世紀在世,卒於1274年) 湖北隨州人,南宋著名抗元將領。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因屢立戰功,官至賬前都統。邊居誼為抗擊元軍,率領軍民構築沙洋堡、新城堡。十月,元軍從襄陽進兵,攻陷沙洋、新城(今沙洋縣李市鎮附近),新城守軍在邊居誼的帶領下,譜寫了一曲與新城共存亡的壯歌。元軍以高官厚祿引誘邊居誼投降,邊居誼不予理睬。新城被元軍攻陷,三千勇士皆殉國,最後邊居誼拔劍在手,仰望蒼天,高呼「邊居誼寧死不降。」說完,劍刃一橫,熱血飛濺,自殺末死,他又用最後一點力氣滾進熊熊烈焰。 元末明初,江陵府學正孔克學憑吊新城遺址時,曾寫七絕一首:「鐵石肝腸死末休,孤城高倚漢江秋。三千血戰皆忠義,不效襄陽事敵仇。」目前,李市鎮附近有新城遺址和居誼廟。
2、周培公(公元1632—1701)中國歷史上明末清初人物,文武裂和兼備,剛正毅勇,才智過人,恪盡職守,深諳治世之策,深得為人之道,是康熙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平定察哈爾和吳三桂叛亂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挽大清於危難之中。
舒成龍
3、舒成龍(公元1700─1771年) 字御天,清代河北任丘人。20歲在恭王府辦事。雍正九年(1731年)到戶部營田司供職,後為候補知州;先在兵部車駕司實習三年,期滿分發湖北任地方行政長官。先任谷城知縣,乾隆八年(1743年)升任荊門知州。 舒成龍來到荊門,首先改革田賦政令,廢除原有的包攬徵收田糧的里書制,印刷的應交納的《易知由單》,分發農產,既通俗易懂,又避免農產上當受騙和被勒索。設立正副鄉約和地保,褒揚好人好事,打擊鄉霸刁民,宣講鄉規民約,使社會風氣和習俗漸有好轉。 在舒成龍到任前一年,漢江荊門段的鄭家潭河堤被洪水沖垮,沙洋地段上上下下全部遭災,民不聊生。舒成龍一到任,便集全州之力,將沙洋官堤築高加固,另新增小江湖月堤一道,石磯十座和排水閘兩座。還將白鶴寺舊堤與青冢村的民堤統一加固合修,提高抗洪能力。鄭家潭決口淹沒民田七十餘頃,舒成缺源慶龍請求朝廷永遠免徵淹田稅賦每年白銀319兩,南漕米156擔,解除民困。舒成龍上任伊始,發現荊門無一部完整州志,迅即組織人員修荊門州志,以供後世查閱。 舒成龍治理荊門州,正值康、乾盛世,國家太平,農業豐收,物資充裕,百姓安居樂業。他抓住有利時機,興辦公益事業。首先,興建龍泉書院,重建州署、荊門驛站、陸夫子祠、南門文運橋、西門來龍橋、後港聚仙橋等。還設立育嬰堂和養濟院,在沙洋碼頭置伏握救生渡船;維修荊門城垣,修葺城隍廟,興築社稷壇、先農壇,重修孔廟學宮等,深得群眾擁護。舒成龍為此奔波忙碌,沒有一天空閑。 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於舒成龍治理荊門州政績卓著,乾隆皇帝兩次召見,升任廣西平樂府同知。荊門民眾聯名稟呈,請求留任;加之《荊門州志》編纂未果,朝廷內閣同意舒成龍僅在吏部掛同知官銜,繼續留在荊門州治事。舒成龍還將治事重點放在啟迪民智方面。他認為官員效忠國家,民眾孝順父母,是「天人之道」。為弘揚先賢,尊重賢能,培育人才,他帶頭斥資在荊門城西修建老萊山莊、孝隱亭,以紀念著名道教創始人之一、二十四孝之首老萊子;擴建陸文安公祠、講經台,以紀念南宋理學家、教育家、荊門知軍陸九淵;評選鄉賢,祀奉歷代名儒,如荊門「三孫」、「二朱」、楚國名相孫叔敖等。他先後在荊門州城、沙洋鎮、馬良山修建龍泉、漢上、內方三書院,選送優秀子弟課讀。在龍泉書院東側修築荊園和方塘,引龍泉、蒙泉、惠泉之水穿越九曲橋、書齋、講堂,注入文明湖,湖畔亭台樓閣,美不勝收。 乾隆二十年(1755年),吏部升任他為湖南衡州知府。離荊赴任時,荊門士民沿途擺設香案餞行,官轎停停走走,走走停停,三天後才在依依不合的人群中離開荊門地界。荊門民眾為紀念這位大德州牧,為其建立紀念祠堂。
4、老萊子(約公元前599年一約公元前479年),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肇始人之一。楚國人,出生於康王時期,卒於惠王時期。著書立說,傳授門徒,宣揚道家思想。遺著有《老萊子》16篇(一說15篇),漢魏時亡佚。有少數言論在《子書》、《戰國策》等書籍中有所收錄,從中可以管其生平和思想觀點。在荊門城西象山東北麓竹皮河畔,有一幽靜處--老萊山莊,傳說是春秋時期楚國名士老萊子隱居之處。 魯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受困於陳、蔡,楚昭王迎孔子來楚國。孔子外出,遇其弟子。弟子返家,告訴老萊子:「有人於彼,修上而趨下,示僂而後耳,視若營四海,不知誰氏之子。」老萊子說:「是丘也,召而來。」孔子見面,向老萊子請教怎樣輔助國君。老萊子訓導:「你對世人的痛苦感到哀傷,卻輕視你的作為給萬代子孫帶來的禍患,這究竟是貧乏無知還是無法達到目的呢?與其贊譽唐堯而非議夏桀,不如堯、桀而亡,收起那些褒貶,反乎自然必有損傷,不安不靜必生邪惡。對人作事從容隨物,故常成功。有什麼辦法,你自以為賢能啊!」要孔子改變那種志在經營四海,以賢能自負的態度。從中同時也流露出戒除驕矜,淡泊名利,亡卻好惡,順乎自然的思想主張。他還用「齒、舌」的比喻教孔子事君之道。這些語言,多為各國名家策士摘引。他的思想屬「言道家之用」雖然謀求的不是治國之道,但仍有一定關注社會的內容。後來道家莊子「群人南面之法」。則擴大發展了老萊子消積、無為的一面。 老萊子不願「受人官祿、為人所制」,隱居山林。楚惠王五十年(公無前479年)發生「白公勝之亂」,繼而陳國南侵,為避亂世,從河南遷來湖北,隱居在荊門蒙山(現改名為象山)東北(後人稱老萊山莊,遺址在今荊門市自來水公司院內,有孝田、順井遺址),「葭牆蓬室,木床蓍席,衣蘊食藪,墾山播護。」楚惠王自駕車前往,迎接老萊子到郢都出任官職,輔助國政。他謝絕說:「仆野山之人,不足守政。」為避免楚惠王再來聘求,他棄去茅舍,渡過長江,至江陵江南地區棲身,過著「鳥獸之解毛可績而衣之,據其遺粒足以食也「的隱居生活。 老萊子生活在社會發生激劇變革的春秋時代,因看不慣世間的名利角逐和諸侯兼並,隱居在荊門象山腳下,墾荒耕田,奉養雙親。老萊子不僅追求精神的愉悅,做一名散淡、逍遙的山村野夫,而且他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孝子。在我國民間流傳的《二十四孝圖》中有一幅「老萊娛親圖」,講的是老萊子70歲時,為解除年邁雙親的孤寂,穿戴孩童的綵衣花帽,手裡擺弄著小撥浪鼓,手舞足蹈地在父母面前嬉笑耍樂,他還玩弄小雞小鴨,做出小童天真無邪的活潑樣子。 後人以「老萊衣」比喻對老人的孝順。唐代詩人孟浩然曾作詩曰:「明朝拜嘉慶,須著老萊衣。」
5、聶紺弩(公元1903-1986年) 京山縣城關人,字干如,曾用筆名耳耶、二鴉、簫今度等,是我國現代老一輩著名的多才作家,新聞工作者,雜文家,古典文學研究學者,詩人。 聶紺弩早年曾在馬來西亞、緬甸,當過教員和報紙編輯。在三十年代初,他寫過許多小說、詩歌、劇本。在抗日戰爭時期尤其以寫雜文著稱。由於他的文學根底扎實,信筆寫來,旁徵博引,借古諷今,揮灑自如,他的雜文風格酷似魯迅,為文壇所稱道。解放初,他為研究「三紅金水」等古典文學巨著作出了貢獻。有詩作《散宜生詩集》 和小說《天壤》和《紺弩小說集》。 1923年在緬甸仰光《覺民日報》、《緬甸晨報》當編輯時,讀到「 五四」時期在北京出版的《新青年》,深受影響。1924年考入廣州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第2期,參加過國共合作的第一次東征。20年代中期,曾去蘇聯,入莫斯科中山大學,1927年回國。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30年代中期,先後編輯《中華日報》副刊《動向》和雜志《海燕》。這時,他以短小精悍、犀利潑辣的雜文,引起讀者注意。抗日戰爭時期,聶紺弩在桂林與夏衍、宋雲彬、 孟超、 秦似編輯雜文刊物《野草》。「 皖南事變」後不久,他在《野草》上發表了《韓康的葯店》,從詼諧中體現譏刺,回擊了國民黨掀起的反共逆流,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雜文集《歷史的奧秘》、《蛇與塔》,都是作為《野草叢書》出版的。前者雜論社會現象,後者評說婦女問題。後來又以二者為基礎,編為《二鴉雜文》出版。解放戰爭時期,他的散文集《沉吟》和雜文集《血書》出版。《沉吟》通過人物記述表現了廣闊的社會生活;《血書》是對黑暗現實的針砭、撻伐,並熱情歌頌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公布的土地改革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聶紺弩在香港辦報期間,仍以雜文為武器,批判各種怪現狀、怪議論,宣傳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聶紺弩在雜文寫作上,有意學習魯迅的筆法,但又形成自己的風格:行文恣肆,用筆酣暢,反復駁難,淋漓盡致,在雄辯中時時顯出俏皮。他的作品多已收錄於《聶紺弩雜文選》(1955)、《聶紺弩雜文集》(1981)、《聶紺弩散文》(1981)。 聶紺弩歷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香港《文匯報》主筆,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等職。
6、陸九淵(公元1139--1193年) 字子靜,自號象山,人稱象山先生,荊門老百姓稱之為陸夫子。南宋高宗紹興九年二月(公元1139年4月)生於江南西路撫州金溪縣(今江西省撫州地區金溪縣)延福鄉青田裡。光宗紹熙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卒於荊湖北路荊門軍(今湖北省荊門市)知軍事任內。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與朱熹齊名,人稱「朱、陸」。 陸夫子五歲發蒙,他從小就聰明好思。三、四歲時就向父親提出「天地何所之」,這樣深邃的哲學問題。七、八歲,「舉止異凡兒,見者敬之」。他讀古書,見「宇宙」兩字,別人解說道:「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他頓然大悟說:「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二十四歲參加鄉試,高中第四名,是年冬十月二十七日其父陸賀病逝。 三十三歲,再次鄉試,以易學中舉、得解。南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三十四歲,春試南宮。夏五月,廷對,賜同進士出身。 光宗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五十三歲,得旨之荊門。秋七月四日啟行,九月三日至二泉(荊門軍)。 陸九淵千里迢迢從江西到荊門上任後,正值金兵南侵壓境,他便主持構築荊門城,並開挖了護城河渠。還大刀闊斧地改革荊門軍的稅收弊端和不合理體制以及官場的陳規陋習,重視整軍習武。廢除了荊門境內稅卡,減免捐稅,一時間荊門商賈雲集,稅收日增,民訟漸息,盜賊斂跡。 陸九淵清正廉明,秉公執法。有人告狀,他不拘早晚,親自接見受理。斷案多以調解為主。如控訴的內容涉及隱私、違背人倫和有傷風化的,就勸說告狀人自動撤回上訴,以便維護社會道德風尚的淳厚。只有罪行嚴重、情節惡劣和屢勸不改的才依律懲治。所以民事訴訟越來越少,到上任第二年,來打官司的每月不過兩三起。 陸九淵一生的輝煌在於創立學派,從事傳道授業活動,受到他教育的學生多達數千人。他以「心即理」為核心,創立「心學」,強調「自作主宰」,宣揚精神的動性作用。他的學說獨樹一幟,與當時以朱熹為代表的正宗理學相抗衡。1145年4月,他與朱熹在江西上饒的鵝湖寺會晤,研討治學方式和態度。朱熹持客觀唯心主義觀點,主張通過博覽群書和對外物的觀察來啟發內心的知識;陸九淵持主觀唯心主義觀點,認為應「先發明人之本心然後使之博覽」,所謂「心即是理」,毋須在讀書窮理方面過多地費功夫。雙方賦詩論辯。陸指責朱「支離」,朱譏諷陸「禪學」,兩派學術見解爭持不下。這就是史學家所說的「鵝湖之會」、「鵝湖大辯論」。陸九淵的思想經後人充實、發揮,成為明清以來的主要哲學思潮,一直影響到近現代中國的思想界。著名學者郭沫若、馬一浮都認為深受陸九淵思想的影響。陸九淵在象山東坡築亭,宣講理學,聽眾往往多達數百人。荊門原先閉塞的民風和鄙陋習俗顯著改變。各級主管部門交相列舉陸九淵在荊門的政績奏報朝廷。益國公、左丞相周必大曾強調,荊門軍治理成效突出,可作地方長官「躬行」的榜樣。 1193年初,陸九淵在荊門病逝,棺殮時,官員百姓痛哭祭奠,滿街滿巷充塞著弔唁的人群。出殯時,送葬者多達數千人。他死後,謚為「文安」。 為紀念陸九淵,後人將荊門蒙山改稱象山,在荊門城西象山東麓當年陸九淵講學的象山書院遺址興建陸文安公祠(俗稱陸夫子祠和陸公祠)。
7、孫叔敖(公元前約630年-公元前593年),蒍氏,名敖,字叔敖,楚國期思(今河南淮濱期思)人。當時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水利家。楚莊王時官令尹(相當於宰相)。據《荊門直隸州志》記載,孫叔敖居荊門白 土裡(後改稱孫家山,在荊門、荊州交界處)。 孫叔敖拜令尹時,傾國吏民皆來朝賀。有位布衣老者姍姍來遲,嚴肅地對他說,地位越高越要體恤下情,官職越大越要謙虛謹慎,俸祿越厚越不能有貪心。你能謹守這三條,就足以把國家治好。孫叔敖把老者的話當作座右銘牢記在心。他任國相後,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間和睦同心,風俗淳美;執政寬緩不苛卻有禁必止,官吏不做姦邪之事,民間也無盜賊發生。他不僅勤政廉儉,而且文武兼備、厲行變革,個人身世也極有傳奇色彩。正如清代詩人鄭機詩中所吟頌的:"惟楚有材舉亦殊,叔敖入相海之隅。虞邱薦牘輸巾幗,優孟陳情勝士夫。圍鄭回轅非畏事,城沂命日有深圖。功名豈盡埋蛇報,陰騭從來信不誣。"漢代大史學家司馬遷把孫叔敖的事跡列為《史記·循吏列傳》之首,記載:「孫叔敖之為楚相,盡忠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稱贊他是一位奉職守法、善施教化、仁厚愛民的好官吏。《繹史-列女傳-樊姬》記載孫叔敖:「王以為令尹,治楚三年而庄王以霸」。楚莊王能夠「一鳴驚人」而稱霸中原,是與孫叔敖的輔佐分不開的。東漢邯鄲淳根據《史記》記載,寫了《楚相孫叔敖碑》,贊揚他「受純靈之精,懷絕世之才,有大賢次聖之質」。荊門知州舒成龍在《荊門直隸州志-文苑》中收錄了這篇碑文,並加了按語,稱孫叔敖為「荊之鄉獻」。 孫叔敖十分熱心水利事業,主張採取各種工程措施,「宣導川穀,陂障源泉,灌溉沃澤,堤防湖浦以為池沼,鍾天地之愛,收九澤之利,以殷潤國家,家富人喜。」他帶領人民大興水利,修堤築堰,開溝通渠,發展農業生產和航運事業,為楚國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他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期思陂和沮漳河下游等地的水利工程,為千古傳頌。 孫叔敖由於行政、治軍有功,楚莊王多次重額封賞,孫叔敖堅辭不受。他一生廉潔,毫無貪圖之心,為官多年,家中卻沒有積蓄,臨終時連棺槨也沒有,因此受到後人的敬重。司馬遷《史記》中記為"循吏"第一。 戰國時,有個小孩叫孫叔敖。他的奶奶常常給他講兩頭蛇的故事,說誰如果不小心,遇到了兩頭蛇,必死無疑。 一天,孫叔敖外出玩耍,不巧遇到了兩頭蛇,他急忙搬起石頭砸死了它。然後又挖了 個坑,把蛇埋了。之後,哭著回到了家裡,撲到媽媽懷里說:「媽媽,我活不長了,我今天遇到了兩頭蛇。」 媽媽問它兩頭蛇在哪裡?他說:「我怕別人也遇到它,所以,我把它埋了。」 媽媽笑著誇他是個為別人著想的好孩子。又告訴他,兩頭蛇其實是一種畸形的蛇,人遇到了是不會死的。 後來孫叔敖成了楚國的宰相。他一心一意為老百姓著想,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愛戴。
3、任丘明清八大家官位最高的是哪一家?
舒家沒出太大的官,九世舒成龍和十世舒其紳都是道員(從二品或三品) 。
舒家位列「八大家」應該是稿嘩因為世代興學,樂善好施。
從三世舒文畝廳進起,每一代舒家人都以辦學為己任,傾心教育,衷心教育。七代舒瑜考中進士後,不去做官,留在家中辦學。自己出錢,蓋了二十餘間教室,供當地學子讀書。
九世舒成龍在荊門做官多年,興建了「孝隱亭」「全忠祠」,改建了「陸文安講經台」。帶頭捐款建設龍泉、漢上、內方三大書院。組織人員,利用九年的時間,鍵耐行編修了《荊門州志》,親自寫序。
他倡導在京城興建了「河間會館」,專供老家學子趕考學習之用。李中簡、紀曉嵐、邊繼祖等,為會館建章立制。
十世舒其紳任浙江鹽運使時,在自己府中設立了一個「翹才館」,挑選40名優秀生員,聘請優秀教師,集中培養學習。五年後鄉試,一半以上中了舉人。現在的精英班、特快班應該就是從他那裡學來的。
例子還有好多。七世舒所獲:「設家塾,凡鄉族子弟從學者不取修金,甚貧者給膏火,二十餘年無間」;十世舒其緒:「耄年講學,雖卧病未嘗釋卷」。舒敬君:「純篤好善,助修金家,東庄二橋,施棺百餘具,鄉人德之」。
「當官者廉潔清正,堪稱循吏;為民者樂義好施,德馨鄉里」這是顧老總結的。教書育人已經是大善,無私救助更是至上恩德。
所以在對任丘「八大家」的理解中,我更敬重舒家。一個家族的影響,除了做官和財富,更應該看對百姓做了什麼,給後人留下多少。行善教育,可以教化一個時代,可以凈化一方水土。
據舒成龍所修家譜記載,舒家是明永樂年由承德小興州搬遷至議論堡石村,始祖舒道武。到現在,約傳了二十餘世。
4、大家給這兩個古幣估個價
光緒元寶 4--5千元
大清銅幣 100--150元
2007年03月13日 星期二 下午 05:34編號 名稱 品相 單價(元)
1 商廈石貝(西安出土) 上次-上 28-35
2 榆夾半兩 上-美 4-6
3 傳形五銖(銖五) 上次-近上 28-30
4 殷商銅貝(河北出土) 上次-上 60-70
5 先秦越國戈幣(紹興出土) 上次-斷補 100
6 戰國橋型幣 生上次-生上 30-35
7 南朝梁五柱五銖(面上下點) 上-美 25-28
8 北魏「五統五銖」(文字狹長) 上 60
9 貨泉 生上-生美 1.5-2
10 一化 中上-上次 5-8
11 一化 上-美 10-12
12 一化傳形 近上-上 70-80
13 襄坪方足布 中上-上次 35-40
14 襄坪方足布 近上 60
15 陰坪方足布 上次-近上 55-60
16 貨幣、王莽布泉 美 45-16
17 永曆、隆武小平背「戶」 近上-美 7-8
18 漢鵝眼五銖、剪邊貨泉 上 20-5
19 無文尖首刀(生坑) 上次-上 100-130
20 尖首刀背有文字(生坑) 生上-生美 160-180
21 大順通寶光背 上次-上 15-20
22 大型無文聳尖足空首布 近上-上 2800-3200
23 垣字圓錢(生坑) 極美 300
24 垣字圓錢 上次-上 190-220
25 傳形五銖(銖五) 上-美 35-40
26 大觀通寶折十 美 38
27 秦半兩(徑3.2,重8克多) 上 65
28 普通秦半兩 上次-上 4-6
29 戰國小型半兩 上-美 12-14
30 楚鬼臉大小銅貝 上次-上 12-14
31 楚「君」字銅貝(中上)各六朱 中上-上次 15
32 燕明刀 上次-上 35-40
33 有頸半兩、傳形半兩 上 12-50
34 四銖半兩 上次-美 1.5-2
35 漢五銖 上次-近上 0.8-1.0
36 延環五銖 上次-上 4-6
37 剪邊五銖 上次-上 0.8-1.2
38 五銖面四決 上次-上 8-10
39 五銖背四齣紋 上次-近上 9-10
40 蜀五銖小型有內郭 生上-生美 26-30
41 五銖背四決文 上-美 5-7
42 五銖穿上橫紋、穿下點 上-美 3-4
43 五銖面「五」下星、上星 上 5
44 五銖面上星、穿下星、剪邊貨泉 上 5
45 磨邊五銖上二豎、二星 上 7
46 毛邊五銖(邊沒修理) 上次-生上 10-15
47 順治東一厘 上次-上 7-8
48 乾元重寶小錢各種版 上-美 2-3
49 小泉直一 上次-上 8-10
50 大泉五十各種版 上次-上 4-6
51 周元通寶背龍鳳青銅 上次 78
52 八銖半兩 上次-上 6-8
53 大泉五十(厚重型) 上-美 15-18
54 大安元寶長安、應感通寶小平鐵錢 上 350-1200
55 孝建四銖厚重型 上次-近上 120-145
56 貨泉餅錢大小不一 上次-近上 18-22
59 貨布 中上-上次 26-32
60 大布黃千 上次-上 90-120
61 大布黃千厚重型 近上 150
62 直百五銖初期鑄品厚重型 上次-近上 35-40
63 直在五銖背「為」 近上 90
64 直百五銖 中上-上次 18-22
65 直百大型 上次-上兆則 32-40
66 直百小樣(私鑄) 上次-近上 16-20
67 定平一百大洋 上次-上 30-40
68 定平一百如行小洋 中上-上次 25-30
69 太平百錢 上次-上 25-35
70 太平百金 上次-近上 25-30
71 曹魏五銖 上次-近上 6-8
72 大泉五百 生上次-生上 135-155
73 大定背上申 上-美 14-16
74 大泉當千(徑32CM) 上次-上 150-180
75 日本天保通族橡棚寶當百 近上-上 65-75
76 孝建光背(生坑) 上次-近上 110-125
77 孝建背四銖旋轉180度 上次-近上 140-160
78 孝建四銖大中小樣(套) 上次-近上 340-380
79 梁鐵五銖背四齣紋 中上-上次 8-10
80 陳五銖(有內外郭) 上-美 32-38
82 太貨六銖、乾佑小平鐵錢 近上-上次 160-6
83 太貨六銖薄型小樣 生中上 140
84 大中通寶背「鄂十」 近上 350
85 太和五銖 上 440
86 永安五銖 上次-上 22-28
87 常平五銖 上-美 20-25
88 常平五銖 中上-上次 15-18
89 北周布泉 上次-近上 30-35
90 五行大布 上次-近上 40-45
91 五行大布大樣 上-美 80-90
92 咸豐寶直當百、當五十(美) 近美-美 140-120
93 永通萬國鉛質 近上 220
94 裕民通寶浙壹錢 上 20
95 隋五銖 美 3
96 隋五銖大樣 生上-生美 22-26
97 隋曲五銖 生上-生美 25-28
98 開元背孕星 上次-近上 15-18
99 開元寶下星 上次-上 5-7
100 開元通下星 中上-上 3-6
101 開元右挑 近上-美 4-6
102 開元穿左斜下月、下左月、下右月 上-美 3-4
103 開元背雙月 中上-近上 3-5
104 開元背下俯月、左直月 上-美 2-3
105 開元穿上俯月、平背 上-上次 15-8
106 開元背下星、上兗 上 15
107 會昌開元洛、潤 上次-上 3.5-5
108 開元背藍、藍上月 近上 8
109 開元背興 上-美 6-8
110 開元背京下月、背京(美) 上次-美 6-10
111 開元下越、上昌、宣上月 上 8
112 開元背上益、上梓 上次-近上 15-18
113 開元上樑、下卧梁(近上) 上-近上 24-30
114 貝益四化、貝益六化(美) 近上-美 360-480
115 開元背上「福」 近上 130
116 乾元重輪大錢減重重輪錢 上-美 40-48
117 乾元小平樣背重輪 上次-上 25-30
118 乾元重寶標准當十 近上-美 15-20
119 開元背下越上小星、上大星 近上 20
120 利用背橫「一分」小樣 上 70
121 利用背橫「一分」大樣 上次-上 65-80
122 順天背上月初鑄 上次-近上 100-120
123 天福元寶小樣 中上 100
124 天福元寶小樣 上次-近上 140-180
125 天福小樣下月、官鑄上月右挑 上次- 近上 180-350
126 天福元寶官鑄大樣背下星 上 500
127 開元下卧梁面「元」字星 上 35
128 漢元通寶、背下星 近上-生美 48-70
129 周元通寶 近上-美 7-9
130 通正元寶右挑、通正正上星 近上 280
131 天漢元寶 中上-近上 3240
132 光天元寶 近上-上 35-40
133 乾德元寶 中上-上次 8-10
134 乾德元寶 近上-上 15-18
135 咸康元寶 中上-上 45-60
136 閩開元鉛背閩下月 上次 175
137 閩鉛開元背福各種版 中上-上次 6-8
138 閩鉛開元背福各種版 近上-上 14-18
139 利用背豎「一分」小字小樣 上-美 55-60
140 永通泉貨鐵錢(蕪湖出水) 中碎三塊已粘好) 300
141 唐國篆書 上-美 4-5
142 唐國真書大型 上-美 40-50
143 唐國隸書小型錢 中上-美 20-35
144 順治上浙 近上-美 16-20
145 大唐通寶中樣 上次-近上 100-120
146 大唐通寶大樣 上次-近上 160-200
147 南唐開元隸書背四決文 生上 20
148 南唐開元篆隸對 上次-上 7-10
149 乾享重寶銅錢 上次 280
150 廣政通寶小平鐵錢(四川出土) 近上 1220
151 宋元背上、下、左月 近上 5
153 慶歷重寶闊緣 上次-上 6-8
154 慶歷重寶旋讀 上-美 12-15
155 熙寧元寶寶下星 生美 38
156 熙寧元寶行書四決文 中上-上次 2-3
157 熙寧重寶連飛點 近上 8
158 熙寧0重寶篆書長冠寶 上 55
159 熙寧行、篆書衡字版 上次 5
160 熙寧背衡篆隸書1對 上 550
161 元豐行書小平背上星 上 25
162 元豐折二行書背左直月、上小星 上 8-18
163 順治右戶 上次-上 6-7
164 元豐折二行書背上仰月 近上-上 5-7
165 元豐折二行書背上俯月 生美 8
166 元豐折二行篆書背上星 上次-上 5-7
167 康熙羅漢錢 上-美 10-12
168 元佑廣穿篆書小平 上 5
169 元佑篆書折二右挑 上 20
170 元佑折二篆行書鐵錢 上次-近上 4-6
171 利用通寶豎五厘小樣 近美 45
172 大觀折二、大唐通寶大樣(美) 生上-美 110-240
173 紹聖元寶小平聖下星 生上 24
174 得壹元寶背上月 近上 480
175 天啟十一兩 近上-上 40-46
176 紹聖篆書小平背下星、月 上次-近上 4-5
177 咸豐寶德當十 上 148
178 利用通寶背直「壹分」 上次 160
179 崇寧重寶邊爐錢 上次-上 5-7
180 大觀通寶折十 上次-上 26-30
181 利用通寶背橫「壹分」 近上 650
182 宣和元寶篆隸寬緣對 近上 580
183 宣和通寶小平陝鐵錢 上-美 10-15
184 淳佑小平元、二、七 生上 12
185 慶元小平背五(上次)、六 上次-近上 4-5
186 建炎通寶小平篆隸書小字對 生上 140
187 建炎通寶小平篆隸書大字對 生美 70
188 建炎通寶小平 中上-上次 15-20
189 建炎通寶折二篆真對 上次-美 6-8
190 大義通寶折三、嘉泰通寶折三 生美 480-78
191 大泉十五、大泉五十合背(上) 美-上 120-180
192 慶元元寶背「川三六」鐵錢 上次 35
193 紹興元寶真書、篆書折二 中上-上次 1.5-2
194 紹興元寶真篆書折二 上-美 3-4
195 紹興通寶折二、折三 上次-上 3-5
196 崇禎通寶背藍五 近美 48
197 隆興篆真書對 中上-上次 20-25
198 乾道元寶篆楷光背、星月紋 上次-上 4-6
199 崇禎背雙滿文 上次 18
400 順治右原、私鑄右原(上次) 上-上次 20-6
401 順治江一厘、雲一厘(上) 上次-上 50-6
402 順治上0、福一厘(上) 上次-上 45-65
403 順治左延、同一厘 上-上次 480-280
404 順治通寶背上福 上次-上 45-50
405 順治陽一厘、右陽 上次-上 35-15
406 順治薊一厘 中上-上次 26-30
407 順治昌一厘 近上-美 16-25
408 順治上昌、下星點 美 50-60
409 順治江一厘、上陽 近上-上 60-118
410 順治上荊、上原 上次-上 240-38
411 順治滿漢東、泉源局 上次-美 3-4
412 順治寶泉剪邊、磨邊 上 3
413 順治滿漢宣臨寧昌原 上-美 4-5
414 順治滿漢昌、寶泉私鑄特小型 上-上次 5
415 順治滿漢寧宣臨昌薊 上次 3
416 順治滿漢文江 上-美 14-16
417 順治寶泉廣穿薄體、花邊 上次-近上 6
418 雍正寶河 近上-上 20-22
419 壅正寶晉 上 22
420 壅正寶蘇 上-美 5-6
421 壅正寶蘇 上次 4
422 壅正寶昌、寶武 上 35-42
423 壅正寶黔 上次-近上 10-15
424 壅正寶鞏 上次-上 5-9
425 壅正寶濟 上次-近上 20-24
426 光緒滿漢文江、福、陝、宣 上次-上 180
427 壅正泉局 上 4
428 壅正寶雲寬、窄邊 上 2-3
429 新疆普爾打制銅幣 中次-上次 15-18
430 康熙剪邊東、窄邊 上 5
431 康熙羅漢錢 中上-上次 6-8
432 康熙寶漳 中上-上次 5-7
433 康熙寶漳 近上-美 10-15
434 康熙滿漢文福 上次-美 4-6
435 乾隆通寶背滿文光緒上月紋 近上 280
436 康熙滿漢文桂 中上-上次 3-4
437 康熙滿漢文江 上次-近上 2.5-3
438 康熙滿漢文蘇 中上-上次 2.5-4
439 康熙滿漢文蘇 上-美 5-6
440 康熙滿漢文大小雲 中上-上次 2-2.5
441 康熙滿漢文大小雲 近上-上 3-4
442 康熙滿漢臨浙寧宣原東 上次-上 2-2.6
443 康熙滿漢文小南 中上-上次 8-12
445 康熙滿漢廣昌 中上-上 1.5-3
446 康熙滿漢陝同 上 4
447 康熙滿漢文寶泉源 上次-上 1-1.5
448 康熙寶台 上 45
449 乾隆寶南黔廣川福武 上次-上 1-2
450 乾隆通寶蘇桂浙昌陝直雲 上 1.5
451 乾隆寶泉大樣 上次-近上 7-8
452 乾隆道光寶伊小平 中上-上次 7-10
453 嘉慶寶昌穿左星、寶晉小平 上-美 2.5-3.5
454 嘉慶寶武上仰月 中上-近上 1.5-4
455 嘉慶泉源上、下星對 上-美 4-6
456 嘉慶寶福黔南桂陝川東小平 上-美 3-4
457 咸豐寶川當百 上次-近上 42-45
458 乾隆通寶背萬壽無疆、福壽康寧 近上-上 230-248
459 利用豎一分小字小樣 上次-近上 40-48
460 道光寶南 上次 12-16
461 道光寶黔穿上上 近上 10
462 咸豐寶昌當五十 中上-美 24-35
463 咸豐寶河當百 中上-上次 30-35
464 咸豐寶河當五十、寶川當百 上次-上 40-50
465 咸豐寶河當十 近上-上 26-30
466 咸豐寶川當五十 中上-近上 30-42
467 咸豐寶川當十 上次-上 12-15
468 咸豐寶鞏當十 上次-上 15-18
469 咸豐寶鞏當百 中上-近上 35-40
470 咸豐寶鞏當五十、寶直當五十 生美 780
471 乾元小平背上同心結 上-美 6-8
472 咸豐寶迪當十 中上-上次 5-6
473 咸豐寶迪當十 近上-上 8-10
474 咸豐寶直當十 中上-上次 14-16
475 咸豐寶晉當十 上次-上 18-25
476 咸豐寶五當十 上次-上 10-15
477 咸豐寶武當十大字、當十大樣 近上-中上 15-10
478 湖南省造當十銅元20CASH 近上 75
479 咸豐寶武當十背月紋 中上-上次 28-35
480 咸豐寶雲背小平上0、 近上 16
481 咸豐寶東上寶雲上 上次 15-12
482 咸豐寶陝當十 上次-近上 10-12
483 咸豐寶陝當百大樣、寶蘇當五十 近美-上次 75-40
484 咸豐寶蘇當十 中上-近上 6-10
485 順治滿漢文陝、同 上 5
486 咸豐寶桂當十 中上-上 12-18
487 咸豐寶東當十 上次-近上 12-15
488 咸豐寶浙、寶黔(上次)當十 上-上次 8-12
489 咸豐寶昌當十 近上-上 7-8
490 咸豐通寶寶福一十 近上-上 40-45
491 咸豐寶源小樣、大樣當五 近上 25
492 咸豐寶薊當五十、寶鞏當五 上-上次 300-28
493 咸豐寶德當十鐵錢 上次-近上 90-120
494 咸豐寶泉源當十鐵錢 上次-近上 20-26
496 咸豐寶泉源當十厚大型 上次-上 14-16
497 咸豐寶泉五十、當百背星月對 上次-近上 170-185
498 咸豐寶泉當五十小樣 上次-上 30-35
499 咸豐寶源當五十、當百(上次) 中上-上次 30-42
500 咸豐寶泉當五十大樣 上次-上 40-48
501 咸豐寶源當五十大樣 中上-上次 30-38
503 咸豐寶伊當百黃銅 近上 240
504 咸豐阿克蘇當五十、當百紅錢 上 220-240
505 湖南洪憲紀年當十銅元 上 110
506 戴書咸豐小平鐵錢 近上-美 4-6
507 咸豐寶福小平 上 7
508 咸豐寶東小平 上次-上 2-3
509 咸豐小平寶泉源對 上次-美 2.5-3
510 咸豐浙蘇雲陝昌川東 上次-上 1.5-2
511 咸豐寶桂小平 上次-上 1-1.5
512 咸豐寶南小平 上次-上 7-9
513 咸豐寶晉、寶鞏小平 上 15
514 咸豐寶陝、武小平 上-美 3-4
515 同治寶雲背上十下斜月 近上 30
516 同豐寶州小平穿上0 上次 25
517 同治寶鞏當十 上次-近上 20-25
518 同治重寶寶雲當十 上次-上 12-16
519 同治小平寶台 上次-近上 15-22
520 同治寶泉私鑄當十 中上-上次 3-4
521 同治寶南小平 上次-近上 20-25
522 同治寶鞏小平 近上-上 6-8
523 同治小平桂上0 上次-上 7-9
524 同治重寶泉官鑄當十 上次 5
525 同治通寶折十型背天下太平 美 380
526 延寧通寶 美 200
527 光緒小平泉背上星 上次-上 6-10
528 同治寶州小平背正私鑄當拾 上 28
529 光緒寶廣庫平一錢 上-美 9-12
530 光緒泉源當拾私鑄大小不一 上次-近上 4-6
531 光緒官鑄泉源當十對 上次 12
532 光緒官鑄泉源當十厚重型 上次-上 5-7
533 光緒機制寶武 上次-上 8-12
534 光緒機制寶漳 上次-近上 8-12
535 光緒寶武小平 上次-近上 2-3
536 光緒寶薊小平 上次-上 2-3
537 安南太平聖寶光背、紹平聖寶 上次-上 2-3
538 光緒寶浙福昌川、陝小平 上次-上 2-3
539 光緒寶東小平 上次-上 1-2
540 光緒寶沽小平 上次-上 6-8
541 光緒河上月下星、上左星 上次-上 3-5
542 光緒寶直小平 上次-上 2-3
543 光緒直星、月、日 上次-美 4-6
544 光緒寶泉源局小平 上 1.2
545 光緒寶南小平 上次-上 8-10
546 光緒河上星、下仰月 上次-上 4-6
547 光緒河上仰月、下星 上 6
548 光緒河小平上日、下日 上次-上 4-6
549 光緒機制寶津多種版 上次-上 14-16
550 光緒寶晉小平 上次-上 6-8
551 光緒寶黔小平 近上-上 4
552 光緒小平寶福上星 上次-上 45-60
553 成泰十文、洪德通寶 上次-上 2.5-3.5
554 光緒寶源穿上星、穿下日 上次 15
555 光緒泉穿上日、左星 上 25
556 光緒泉源千字文套錢 上次-上 25-30
557 光緒通寶小平背楷書福壽 美 160
558 景興永寶、巨寶 美 160
559 光緒通寶背滿漢文台、永曆背道 美 360
560 宣統背山 上次 7
561 太平天國小平橫聖寶 近上-上 30-34
562 太平天國背豎聖寶 中上 20
563 民國通寶當十開口「民」 上次-上 18-24
564 湖南省憲當二十銅元 近上 35
565 朝鮮通寶 上 35
566 開元上益、兗、洪、右藍 中 4
567 隆武通寶背工戶對 上-美 14-18
568 壹陸文安背壹千文正方孔 近上-上 48
569 大峰祖師背八卦圖文方孔錢 上次-上 68
570 利用背橫五厘 上次-上 15-25
571 利用背橫五厘 上次-上 30
572 利用大字大樣背豎一分 上 56
573 淳熙折二篆書光背 上 28
574 諄熙折二篆大字,小字背星月 近上-上 15-60
575 隆興元寶真篆對 近上-上 30-35
576 紹定折二背元,二,五,六 近上-上 3-5
578 淳熙折二背二,四
這兩枚錢幣是銅元,機製品。
光緒元寶,十文,湖北省造。
大清銅幣,當制錢十文。「戶部」的意思就是指北京的鑄幣局製造的錢幣。
兩個錢幣都屬於清末的機制幣,有收藏價值,鑄造量大,存世量大,但作為交易價值來講,其價值並不大。
品相好的普通品價格:(由於地區差價可能略有不同,僅供參考)
光緒元寶,十文,湖北省造,3——6元左右
大清銅幣,當制錢十文,4——8元左右
5、描寫《陸夫子祠》的詩詞與文章
陸夫子祠
座落在荊門城西象山東麓文明湖西南岸。祠北有四大名泉、龍泉書院和老萊山莊。祠前有清河橋、文明湖的泉水流經橋下向東注入竹皮河。古祠倚山傍水,掩映在蒼松翠柳之中。
著名理學家和教育家陸九淵生於南宋高宗(趙構)紹興九年(1139年),字子靜,自號象山,是撫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縣)人氏,乾道八年(1172年)中進士。紹熙二年(1191年),他來到荊門任知軍,立即奏請構築荊門城郭以固邊防,抵禦金兵的南侵。他任職期間,採取過一些施政措施,改革官場陋習,改變舊的風俗,很受荊門百姓的愛戴。他死後,被皇帝追謚為文安公,所以陸夫子祠又叫陸文安祠。陸九淵與朱熹齊名,是南宋兩大哲學家,世人稱為「朱、陸」二派。陸九淵晚年曾在荊門象山講學,他的遺著被編成三卷《象山先生全集》流傳下陸鍵者來。在荊門象山東坡,有他當年講學的遺址,即荊門「三台」之一的講經台。遺址現重建有紀念他的仰止亭。他在象山東麓設立象山書院,「聽訟於此,講學於此」。明孝宗弘治年間(1488—1505年),參政鍾文俊把象山書院改建為陸夫子祠。正殿3棟供奉陸九淵的石像;後殿3間,供奉文昌帝君,兩旁有5棟耳屋。陸夫子祠是一座石木結構的四合大院,琉璃瓦頂,佔地數百平方米;祠門朝東,有一對石獅衛門,門牆上有古代風物的彩繪。門廳兩旁各有月門,內通小院落。古典式的正殿高大雄偉,雕梁畫棟;後殿居高臨下,分列廂房、耳屋和居室。
〔古詩文賞析〕 雙泉步月過陸文安公祠
(調寄〔醉春風〕) 清·蔚鍾穎
我愛雙泉冽,況春霄景絕。滴來花露冷於冰,別別別。霧里高峰,耳邊流水。城頭新風。荒祠連石碣,想像文安業。萬川處仰處總空明,徹徹徹。鹿洞文章,鵝湖理學,象山風節。
這首〔醉春風〕 仿陸游〔釵頭鳳〕 ,憑吊陸文安公,欲語還休,竟成別調。
詞的上闋寫步月所見的景象。「我愛雙泉冽,況春霄景絕」,詩人踏月賞觀自己喜愛的名山勝景,是一大賞心樂事,更何況春霄之夜,一彎新月,峰巒迷霧,耳聽流水淙淙,清冽的泉水映月更見清輝。信手拈來的景色,點染其間。「滴來花露冷於冰,別別別」,筆勢頓挫,連用三個「別」字,情感由喜愛跌到不勝清寒之中,是春寒料峭,月夜生寒;抑或觸景生情,感慨凄涼?詞意隱而不發,含沉鬱之妙。
接上闋,「荒祠連石碣」,原來詞人跌入了沉思的低谷,「想像文安業」,由「斷石碣、荒祠」屬連詞意,詞斷意連,「鹿洞文章,鵝湖理學,象山風節」,陸象山是宋代與朱熹齊名的理學家,在龍泉書院著書講學。他在白鹿洞書院宣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時,「聽者無不志動興起」,「至有流涕者」。但陸文安公的偉業安在呢?只有「荒祠連石碣」,此所謂李白「晉代衣冠成古丘」之嘆,唯有空中明月,照徹千古江山,「萬川仰處總空明,徹徹徹」,一「別」一「徹」,一抑一揚,詞意由此得到更大的渲染。
整首詞在抑揚頓挫之中,借景憑吊,卻不肯盡性抒展。清代的文人生活在文字壓抑的時代,借古諷喻不敢明言,原為情理之中;但含而不露更成就了語曲旨遠之妙。
(唐從舉)
〔現代散文〕 身居荊門的人,除了知道荊門最長、最寬的一條馬路叫象山大道外,還知道市內有以象山命名的中學、小學、商店、菜市場,早年有一個象山大隊,如今也還有一個象山村。當然這都是因為城西有一座象山的緣故。這象山原名亮羨叫蒙山。蒙山是何時改稱象山的呢?
南宋光宗紹熙三年,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陸九淵來早薯荊門任知軍並病卒於任內。陸九淵在任期內,剛正廉明,為百姓辦了幾件大好事。他生前曾結茅講學於象山(今江西貴溪縣西南),自號象山翁,學者稱他象山先生。他死後,荊門的百姓為紀念他,就把蒙山改名為象山。象山腳下有一棟石木結構的建築,這就是陸九淵當年設立的象山書院,陸公當年曾「聽訟於此,講學於此」。明孝宗弘治年間,參政鍾文俊把象山書院改建為陸夫子祠。
在翻閱了大量的史料以後,出於對陸公的崇敬,我再次來到陸夫子祠。古祠背倚象山,北靠文明湖,四周蒼松翠柳,幽靜而肅穆。門前一對石獅衛門,平添了幾分威嚴。門牆上古代風物的彩繪依舊醒目。進得大門,便是白牆黑瓦的三間正殿。殿內寬敞明亮,彷彿回響著陸公興學講道的洪亮聲音。正殿左右的院牆設有月門。穿過月門,兩側各有耳屋數間。想必這就是當年陸公與諸學子起居生息的地方了。院牆的後端又開有小門可進入後殿。三間後殿比其他各處都建得高大雄偉。門窗上斑駁的油漆彷彿還是「原裝貨」。後殿內最早曾供奉文昌帝君,後將文昌帝君移至文昌樓以後,曾把陸九淵高祖以下四代的牌位刻在石碑上,供奉在騰出來的後殿內,當初每年春秋兩次在古祠內舉行隆重的祭儀。
陸九淵任荊門知軍僅一年零兩個月。他病逝後,在棺斂他的遺體時,荊門的官員百姓聚而痛哭祭奠,大街小巷充滿了吊喪的人群。為什麼人們對他的愛戴如此之深呢?是人們崇尚他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哲學思想,還是仰名於他與朱熹之間的鵝湖之會呢?都不是。
陸九淵在任荊門知軍一年內,體察民情,關懷百姓,組織軍民修築了多年要修而未修成的城郭,改革了稅務體制,興學講道,不分早晚受理訴訟,整頓軍風軍紀,嚴懲偷摸盜竊。不久,荊門方圓百餘里民眾安居樂業,軍風煥然一新。陸九淵死後,明清兩代的荊門州官,無不崇敬他的高風亮節。這也是陸夫子祠雖幾經戰火卻得以保存至今的緣故。
當我漫步踱出陸夫子祠,心中情不自禁地默念著清代蔚鍾穎的詞句:「鹿洞文章,鵝湖理學,象山風節」……
(李燕林)
〔民間文學〕 提起陸夫子祠,還有一段民間傳說。傳說很久以前,象山腳下一個又大又深的岩洞里,有個妖怪凶得很。經常出來吞食豬牛雞狗。每年還逼老百姓挑選歲數相同的一對童男童女去祭獻它。漸漸地,這個地方被妖怪折騰得人煙稀少,附近的老百姓提心吊膽過日子,恨透了這個妖怪,巴不得什麼時候老天爺派神靈下凡收拾妖怪。
到了南宋,荊門的知軍陸九淵聽說城西群眾在下洞口跪拜,請妖怪出來吃童男童女,便趕到洞前對大家說:「你們把童男童女帶回去,今天我來替童男童女。」大家半信半疑。陸九淵用又長又粗的繩索繫上銅鈴鐺。吩咐大家在洞外等候,他進洞後,洞外聽到鈴鐺響便扯著繩索拉他上來,要是七日七夜過後還聽不 *** ,就不用守候了,只是要用石頭堵死洞口,大家回去管保太平無事。
陸九淵家裡的人聽說他要進洞斗妖怪,慌忙趕來攔阻。陸九淵說:「我身為百姓的父母官,理應為民求福除害消災。」家人無奈,只好揪著心望著他獨自下洞。遠近鄉鄰聽了這個消息也紛紛跑來守候。守了三天,沒聽見鈴響;再守三天,還是沒動靜。到第八天,只好搬來大石頭堵死洞口。大家熱淚盈眶,一步一回頭,各自回家。說來也怪,從此再也沒有妖怪出來禍害老百姓了。有人說妖怪被陸公殺死了;有的說是陸公與妖怪同歸於盡了;還有這樣的說法:陸公打敗了妖怪,成了神仙,專門整治妖怪,妖怪只好老實了。
妖怪絕跡,逃亡在外的老百姓知道了,陸續返回家鄉過太平日子,這地方又興旺起來。為了紀念為民除害的陸知軍,大家在他講過學的講經台上修築了一座仰止亭;又在洞邊蓋了一座大祠堂,豎了一塊雕有陸文安公頭像的石碑,讓千秋萬代的人年年來這里祭祀。這祠堂就是陸夫子祠。
(荊游)
6、陸九淵是誰
陸九淵,號象山先生,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與當時著名的理學家朱熹齊名,史稱「朱陸」,1190年至1193年任荊門知軍。
陸九淵一生的輝煌在於創立學派,從事傳道授業活動,受到他教育的學生多達數千人。他以「心即理」為核心,創立「心學」,強調「自作主宰」,宣揚精神的動性作用。他的學說獨樹一幟,與當時以朱熹為代表的正宗理學相抗衡。1145年4月,他與朱熹在江西上饒的鵝湖寺會晤,研討治學方式和態度。朱熹持客觀唯心主義觀點,主張通過型攜擾博覽群書和對外物的觀察來啟發內心的知識;陸九淵持主觀唯心主義觀點,認為應「先發明人之本心然後使之博覽」,所謂「心即是理」,毋須在讀書窮理方面過多地費功夫。雙方賦詩論辯。陸指責朱「支離」,朱譏諷陸「禪學」,兩派學術見解爭持不下。這就是史學家所說的「鵝湖之會」、「鵝湖大辯論」。陸九淵的思想經後人充實、發揮,成為明清以來的主要哲學思潮,一直影響到近現代中國的思想界。著名學者郭沫若、馬一浮都認為深受陸九淵思想的影響。
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50歲的陸九淵被任命為荊湖北路荊門知軍。次年九月初三,陸九淵千里迢迢從江西到荊門上任。當時,金兵南侵壓境,荊門地處南宋邊防前線。陸九淵看見荊門沒有城牆,認為這個行政區域位於江漢平原,道路四通八達,南面捍衛江陵,北面支援襄陽,東面守護隨州、鍾祥,西面扼守宜昌;荊門鞏固,四鄰才有依靠,不然就會腹背受敵。於是,下決心修築了城牆。
陸九淵大刀闊斧地改革荊門軍的稅收弊端和不合理的體制以及官場的陳規陋習。外地的商販紛紛前隱棗來荊門做生意,使荊門的稅收日增。他推薦或提拔下屬,並不看重資歷與出身。他認為,古代錄用地方官員,由於不受資歷和出身的限制,表現好壞便容易區別,後世斤斤計較資歷和出身,有無政績就不容易判明。
陸九淵清正廉明,秉公執法。有人告狀,他不拘早晚,親自接見受理。斷案多以調解為主。如控訴的內容涉及隱私、違背人倫和有傷風化的,就勸說告狀人自動撤回上訴,以便維護社會道德風尚的淳厚。只有罪行嚴重、情節惡劣和屢勸不改的才依律懲治。所以民事訴訟越來越少,到上任第二年,來打官司的每月不過兩三起。
陸九淵在象山東坡築亭,宣講理學,聽眾往往多達數百人。荊門原先閉塞的民風和鄙陋習俗顯著卜旦改變。各級主管部門交相列舉陸九淵在荊門的政績奏報朝廷。益國公、左丞相周必大曾強調,荊門軍治理成效突出,可作地方長官「躬行」的榜樣。
1193年初,陸九淵在荊門病逝,棺殮時,官員百姓痛哭祭奠,滿街滿巷充塞著弔唁的人群。出殯時,送葬者多達數千人。他死後,謚為「文安」。
為紀念陸九淵,後人將荊門蒙山改稱象山,在荊門城西象山東麓當年陸九淵受理民事訴訟和講學的象山書院遺址興建陸文安公祠(俗稱陸夫子祠和陸公祠)。
7、《陸九淵集》簡介
陸九淵(1139-1193),字子靜,號存齋,又號象山。江西撫州金溪(今江西金溪縣)人。南宋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心學」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陸九淵出身於一個九世同居、闔門百口的封建大家庭。他三十四歲中進士,先任隆興建安縣主簿,後改建安崇寧縣。大約十年後,他被薦為國子正,不久,又遷敕令所刪定官。陸九淵少年時曾讀三國六朝史,有感於當時「夷狄亂華」,後又聽長輩講「靖康之恥」,於是曾剪斷指甲,學習弓馬,慨然要為大宋朝廷復仇。在任敕令所刪定官時,他便「訪知勇士,與議恢復大略」,朝廷輪對時,「遂陳五論:一論仇恥未復,願博求天下之俊傑,相與舉論道經邦之職;二論願致尊德樂道之誠;三論知人之難;四論事當馴致而不可驟;五論人主不當親細事。」淳熙十三年(1186),他被差管台州崇道觀,因這只是個管管道觀的閑職,於是他便歸江西故里講學,匯集了四方學者。直到宋光宗即位時,又被任荊門軍,此間他治績顯著。但在任僅一年有餘,就卒於荊門任上。
為紀念陸九淵,後人將荊門蒙山改稱象山,在荊門城西象山東麓當年陸九淵受理民事訴訟和講學的象山書院遺址興建陸文安公祠(俗稱陸夫子祠和陸公祠)。
陸九淵的思想經後人充實、發揮,成為明清以來的主要哲學思潮,一直影響到近現代中國的思想界。著名學者郭沫若、馬一浮都認為深受陸九淵思想的影響。
《陸九淵集》是陸九淵的往來書信和短篇雜著的結集。《陸九淵集》原名為《象山先生全租則集》,系由陸九淵之子陸持之整理出版的。《象山先生全集》的刻本較多,計有明成化間陸和刻本,明正德十六年辛巳(公元1521年)王守仁序李茂元刻本,明嘉靖三十八年已未(公元1559年)廖恕補刻本,明嘉靖四十年辛酉(公元1561年)張孟嘗、陳玉客校刻本,明嘉靖間楊琇輯刻本,明萬曆四十三年乙卯(公元1615年)周希旦刻本,明崇禎十三年庚辰(公元1640年)陸邦瑞刻本,清乾隆三十年乙酉(公元1765年)《四庫弊鋒棚全書》抄本。清道光三年癸未(公元1823年)金溪槐堂書屋刻本,民國八年己未(公元1919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初次影印《四部叢刊》本,民國十八年已巳(公元1929年)上海商務印書館二次影印《四部叢刊》本,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四部叢刊》本,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上海中華書局排印,縮印《四部備要》本等。1980年,鍾哲以嘉靖本為底本並參照其他諸本予以校勘、點校,改為今名《陸九淵集》,由中華書局出版。《陸九淵集》為當今最易見到的本子。
《陸九淵集》於《象山先生全集》的卷次一仍其舊,共有正文三十六卷,只是加有一個前言和附錄。附錄包括各本序跋、朱熹之書信和《象山學案》案語等史料。陸九淵的教育思想散見於《陸九淵集》的各卷之中,其中以《語錄》(卷三十四、卷三十五)較為集中。陸九淵一生不注重著書立說,其語錄和少量詩文由其子陸持之於開禧元年(1205)匯編成《象山先生集》,共計36卷,並由其學生於嘉定五年(1212)刊行。1980年1月中華書局整理為《陸九淵集》出版發行。
《陸九淵集》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陸九淵集》
陸九淵對教育本體論的論述是通過對「道」、「理」恃性的探究而展開的。
道塞宇宙,理塞宇宙。陸九淵認為「道」、「理」充塞於整個宇宙,於宇宙間未嘗有所隱遁。「道」、「理」是萬事萬物的存在根據,天地萬物只能順此而動,不能抗拒「道」、「理」的規定。「道外無事,事外無道」(《語錄下》,卷三十五),「道」、「理」為宇宙本身所固有,周流於萬事萬物之中,深入於一事一物之內,「道」、「理」於宇宙間是無所不在的。所以宇宙為「道」、「理」的外在表現形式,「道」、「理」則是宇宙存在的內在根據。
「道」、「理」至高無上,具有客基唯觀性、現實性、必然性和普遍性。它無時而不往,無處而不在,具有尊、貴、明、高、大、公、廣、正、實、常等特點,是一個具有永恆、普遍、無限等特性的至高無上的理論范疇。因此,人之於道「加之不可,損之不可。取之不可,舍之不可。」(《語錄下》,卷三十五)「順之則吉,逆之則凶。」(《易說》。卷二十一)
天道而人道──由宇宙本體向道德本體的推演。陸九淵說:「天降衷於人,人受中以生,是道固在人矣。」(《與馮傳之》,卷十三)又說:「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語錄上》,卷三十四)「道在宇宙間何嘗有病,但人自有病。」(同上)「道」、「理」不曾限隔宇宙,但人卻往往有限隔宇宙之病。所以對人來說,就有一個去病明道的問題。很明顯,陸九淵論證宇宙本體的真正目的並不在於探究宇宙之然與所以然,而是在於由宇宙本體向道德本體推演,並由道德本體最終推出教育本體。
「道」,「理」具有易知易行性,陸九淵認為,「道」、「理」規模宏大,氣象萬千,可謂「伐南山之竹,不足以受我辭。」(《語錄上》,卷三十四)然而就「道「,「理」之根本法則而言,則不出「一陰一陽」之道。他說:「夫道一也」。(《與趙然道(二)》,,卷十二)古往今來,四方上下,概莫能外,「此心此理,萬世一揆也。」(《語錄上》,卷三十四)抓住了「道」、「理」的根本。自然綱舉目張,所以說,此道此理坦然明白,決不粘牙嚼舌。「道」,「理」無奇特,乃人心所固有,雖聖人之道不過如此。人對於「道」、「理」的認識,不僅可以而且必須以簡馭繁,以易駕難。他說:「學無二事,無二道,根本苟立,保養不替,自然日新。所謂可久可大者,不出簡易而已。」(《與高應朝》,卷五)正如《易傳·系辭》所說:「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意思是說,最根本的也就是最簡易的。「道」、「理」本不出簡易二字,「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故人之於道於理的領悟與把握本非「高難行之事」(《與李宰(二)》,卷十一)雖「夫婦之愚不肖,可以與知能行」(《與陶贊仲》,卷十五),至於「高潔」之「智者賢者」自不待言。所以「道」、「理」本身便是綱和目的對立統一,簡與繁的對立統一。
《陸九淵集》
心即理。陸九淵認為,身是人得以存在的物質表現形式,故身是人之根本。而心是人得以與禽獸相分別的本質所在,是人之所以:「為庶類之最靈者」的根據所在,故心是身之根本。心於五官最尊大,四官各司其職,心官也不可曠職。天道至明,人心至靈,心為人道之現實承擔者,這樣,宇宙之普遍之道便經由天道、人道而最終落實於人心之中,「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雜說》,卷二十二)理之所在,「未有外乎其心者,自可欲之善,至於大而化之之聖,聖而不可知之神,皆吾心也」(《敬齋記》,卷十九),心外天道,心外無理,「道」「理」之外,心之所含亦別無其他,陸九淵由此而導出「心即理」(《雜說》,卷二十二)的重大心性論命題。道外無別道,理外無別理,「道」「理」與宇宙相為表裡,所以說,「宇宙(之理)便是吾心(之理),吾心(之理)即是宇宙(之理)。……宇宙內事是己分內事。己分內事是宇宙內事」。(同上)
同「道」「理」之變與不變特性相應,心也具有同與不同的雙重性質。聖凡同心,聖賢同心,凡人同心,古聖今凡同心,總之,心只是一個心,從此言之,人皆同此心。另一方面,由於人與人先天之氣稟有所差異,其心又不盡然相同,雖為聖賢亦概莫能外,「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此八聖人合堂同席而居,其氣象豈能盡同?」(《語錄上》,卷三十四)「千古聖賢若同堂合席,必無盡合之理,然此心此理,萬世一揆也」。(同上)可見,心與理都是一種變又不易,同又不同的矛盾統一體。但是,從其根本而言,「道」「理」是不易的,心是共同的,所以說,「蓋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當歸一,精義無二,實不容有二。……此吾之本心也」。(《與李宰》,卷十一)而且,從內容來看,心與理也是共同的。
人心(道)至善與蔽理溺心──教育之必要性。陸九淵認為,人心本善,其所不善者不在本心自身,而主要來自「漸習」的消極影響。「漸習」即是「遷於物」,人心「遷於物」,自然便會受物蒙蔽。蔽心之害有兩種,一種是愚不肖者蔽於物慾,另一種是「智者賢者」蔽於「意見」。二者的表現雖然有所不同。但其根本都是一樣的,即蔽理溺心而使本心不得其正。
愚不肖者之「物慾」之蔽往往易解,而「賢者智者」之「意見」之蔽則往往難除。前者失其本心而使之不得其正者,在於不明做人之道理,一味沉溺於物慾之中,安於現狀,自暴自棄。只要向愚不肖者講明道理,促其猛醒,使之產生人之尊嚴感和責任感,那麼,此種蔽心之害是較易滌除的。而後者失其本心而使之不得其正者,在於終日於「意見」「辯說」中打滾,師心自用,自以為是,南轅北轍,而不自覺,此種蔽心之害最難滌除。
既然人之本心受到蒙蔽,本心之善受到戕害,就必須將蔽心之害滌除掉。只要能滌除蔽心之害,痛改前非,找尋回放失的本心,則本心即復。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心而已,復其本心,這是人性對人的殷切呼喚,是人道對人的必然要求,是人區別於禽獸的根本特徵,這便將復其本心,求其放心的必要性提升到了人生哲學和倫理學的高度來認識。而復其本心,求其放心,滌除蔽心之害的根本途徑在於教育,所以,教育工作既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道」理」之簡易性與「良知」「良能」之自在性──教育之可能性。陸九淵認為,求放心除蔽害的關鍵在於一個「思」字,思則知是非曲直,於道於理瞭然而明,「知非則本心即復」。(《語錄下》,卷三十五)那麼,思的物質承擔者又是什麼呢?這便是心。心於五官最尊大,其他四官各司其職,心官也不可曠職。心官之職便是思陸九淵簡介,「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與李宰(二)》,卷十一)思的生理基礎便是人人於心中先天具有一種不慮而知的「良知」和不學而能的「良能」,其倫理特性便是在「良知」、「良能」中內含著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可見,心不僅是一種認知器官而且自身內含宇宙之「道」「理」(主要是指的人道),所以,教育的過程就是使學生反省內求,「盡我之心」(《語錄上》,卷三十四)的過程。達就是說,作為教育主體的人(學生),「正理在人心,乃所謂固有」(《與李宰(二)》,卷十一),人同時又具有體認「正理」的生理和心理基礎,因此,從認識論的角度而言,這種認識活動是可以進行的。從教育認識論的角度而言,學生的認識活動也是可以進行的。
從教育內容來看,教育活動的進行也是可能的。從總體而言。教育內容即是充塞宇宙之「道」「理」。如前所言,「道」「理」具有易簡特性,易則易知,簡則易行,最根本的也便是最簡單的,抓住了根本則綱舉目張,所以,「道」「理」雖內容浩繁,但其根本,則愚夫愚婦可以與知。這就是說,教育內容不僅是可以學習和認識的,而且也是很容易學習和認識的。因此,不論是從人的認識器官「心」的結構和功能而言,還是從教育內容的結構而言,教育活動的進行和完成都是完全可能的。
教育目的論──理論人格與實踐人格的合一。在教育目的論上,陸九淵並不過多地強 *** 育在「化民成俗」,敦厚民風中的作用,他所強調的是通過教育培養為實現其社會理想服務和與其理想社會的要求相適應,能夠「自作主宰」,履行人道的人──「完人」和「超人」。
陸九淵的教育目的論實際是沿著兩個方向或者兩個層次來進行論證的。從理論推導的路數看,擁有人道履行人道的人──「完人」和「超人」即為其理想人格,理想人格落實在教育上,即為其理想的教育人格,即理論人格。
從現實的路數看,教之所教,學之所學,唯在「明理」而已。此理如何明?根據「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與李宰》,卷十一)的理論邏輯,必然會得出「存心」「養心」的結論。由於人之本心受到外物戕害而使本心放失,因此,教育的過程又是一種求放心的過程。所以,「古人教人,不過存心、養心、求放心。」(《與舒西美》,卷五)通過存心、養心、求放心等一系列教育方法,從而使人之本心得以恢復,使受蒙蔽的本心發揚復明。「復心」的人格便是「完人」和「超人」,這便是陸九淵的現實教育人格,亦即實踐人格。就其內涵要求而言,兩種教育人格是一致的,但是,二者又有所不同:其理論人格是一種根據理論推導而得出的假設,而其實踐人格則是通過教育活動使人性復歸,達到「人道」社會中的人格要求的一種現實可能性。理論人格是實踐人格的最高目標,只有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在最成功的教育中,二者方會完全合一。
關於「完人」和「超人」的內容規定,陸九淵指出,「完人」即是聖賢君子,即是維護「皇極之建,彝倫之敘」(《雜說》,卷二十二),恪守「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父有父道,子有子道,莫不有道」(《論語說》,卷二十一)的道德律令,發明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的人。「超人」即是「自作主宰」,體現「天地之心」,通過擴充自我達到天人合一的駕馭於萬物之上,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能體現宇宙之理(心)的「超然」之人。陸九淵這樣描述「超人」形象:「無事時,只似一個全無知無能的人。及事至方出來,又卻似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之人」,「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語錄下》。卷三十五)
《陸九淵集》
在教育方法論上,陸九淵認為,必須堅持反省內求的教育方向。既然「心即理」,「萬物皆備於我」,心外無理,理在心中,教育活動也就只能走反省內求的教育路線。至於如何反省內求,陸九淵提出了許多原則和方法,比如,立志、易簡、剝落與減擔、讀書與親師友、存養、求放心、寡慾、自立自得、心教、致疑切思等等。在這些原則和方法中,有些是異名同實,有些是含義交叉,其中,具有代表意義的是前三種方法。
立志。陸九淵極為重視立志。志是人之念慮初萌,當發未發之時的心理狀態和心理傾向。在陸九淵看來,人之念慮是非常關鍵的,念慮正,則內之品德正,外之行為正,念慮之不正,則內之品德不正,外之行為亦不正。所以,將人之念慮初萌納入正確的軌道而不使其誤入歧途,這對於教育、學習和修養都具有重要意義。這便是陸九淵強調立志的理論根據之所在。
立志實際上包括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無論做人還是研習學問,教育還是自我修養,都應當首先立志,這就叫做「先立乎其大者」。這個「大者」是什麼?便是明理、立心、做人。大者不求求其小,本之不立立其末,獲取的東西再多也沒有價值,也只是「術」而不是「道」,所以,陸九淵屢多言立志:「學者須是立志」,「人要有大志」,「志小不可以語大人事」,「人惟患無志,有志無有不成者」,「人生天地間,如何不植立」。(《語錄下》,卷三十五)另一方面,立志又須要將志立於其當處,志立不當,則不但不能存心、養心、求放心,反而徒增賊心之害,所以,立志即是要確立正確的志。這就需要「打疊田地凈潔。」(同上)將「田地」中之不凈潔者「打疊」干凈,滌除錯誤的為學之志,則「田地」自然凈潔,破字當頭,志立其中,「知非則本心即復。』(同上)反之,一任「田地不凈潔」而去為學、讀書,在錯誤之志下去為學、讀書陸九淵簡介,則是「假寇兵,資盜糧」(同上),徒增禍患。
立志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一個人可能會同時具有多種「志」即多種行為動機,這就需要對各種各樣的「志」進行一番辨別工作,以便從眾多的「志」中選擇出一個正確的「志」來。所以,立志之前當需「辨志」。「辨志」自然就有一個劃分「志」的標准問題,按照陸九淵的說法,這個標准就是「義利」或「義利公私」。凡是「義」、「公」之志就當立之,凡是「利」,「私」之志則當棄之,「義」、「公」之志的特徵是,此志必是立於明理、立心、做人的教育目的之上,必須始終把握「人生天地間,為人當為人道。學者所以為學,學為人而已」(同上)的為學方向。
立志的主體是受教育者或學者本人,所以,立志就必須自得自立,自作主宰,「自立自重,不可隨人腳跟,學人言語」,「自得,自成,自得,不倚師友載籍」,「即今自立,正坐拱手,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萬物皆備於我,有何欠闕?」(《語錄下》,卷三十五)但是,自得自立,自作主宰絕不等於師心自用。為了消除師心自用的心蔽,象山又提出了諸如遇明師、優游讀書、循序漸進等方法,限於篇限,不再展開論述。
易簡。《易傳·系辭》中說:「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意思是說,最根本的東西也就是最簡易的東西。陸九淵的易簡方法正是由此而來。
陸九淵認為,人之本心四端雖為萌芽,但同完善之道德品質,本質為一。若能時時操持,事事發用,辨明每時每處涌現之德性本心,把握機宜,當下頓悟,存養擴充本心,終可成就可久可大之聖賢人格。而這便是易簡工夫。反之,偏離易簡的教育為學方法,而強調「積累有漸」,把教育和學習看作是一個由逐漸積累而至融會貫通的過程,必然會陷入「支離」:「石稱丈量,徑而寡失,銖銖而稱,至石必謬,寸寸而度,至丈必差。」(《與詹子南》,卷十)這種教育、學習不但無益,反而徒增蔽心之害。所以,陸九淵說「支離事業竟浮沉」。
易簡工夫就是發明本心,存心、養心、求放心。其入口處便是「切己自反,改過遷善」(《語錄上》,卷三十四)改過遷善必須通過「思」來進行,通過切己深思,自反自得,改過遷善,「知非則本心即復。」(《語錄下》,卷三十五)
易簡工夫就是於人之日用處開端,於日常生活時時處處檢點自己,具體方法便是「頓悟。」
易簡工夫就是於格物之上「研究物理。」「研究物理」的目的在於研究物中之理,所以,「研究物理」時又不能受到物的困擾,而被物牽將去,從而迷失「研究物理」的目的,這就叫做「不陷事中。」
易簡工夫就是於讀書之上「明物理,揣事情,論事勢」。(《語錄下》,卷三十五)讀書的根本目的不在於「解字」「曉文義」,更不在於固守章句之學,而在於察書之「意旨」,求書之「血脈」,在於「比他人讀得別些子」(同上),這樣才不至於一味沉溺於章句之中而迷失了讀書的方向。
剝落和減擔。陸九淵認為,愚不肖者之「物慾」心害是由其氣稟所決定,滌除「物慾」心害必須通過剝落工夫來解決。剝落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剝落的對象,是由人之氣稟、血氣而產生的「物慾」,似不包括「意見」在內。第二,剝落是明師良友與受剝落者本人的雙邊活動過程。第三,剝落是一個反復進行的教育過程,剝落即是不斷地滌除蒙蔽本心的「隨」,恢復本心的「清明」,甚至「剝落得(隨)凈盡方是」。(同上)第四,明師良友,但助鞭策耳,所以,剝落的落腳點又在於受剝落者的自剝落。第五,剝落即是使受剝落者自省自覺,這便與「切己自反,改過遷善」。(《語錄上》,卷三十四)的學問入口處接上了頭。
針對「傳注益繁,論語益多」(《貴溪重修縣學記》,卷十九)而造成的「意見」心害,」陸九淵又提出了「減擔」的教育方法:「某讀書只看古注,聖人之言自明白。且如『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是分明說與你入便孝,出便弟,何須得傳注?學者疲精神於此,是以擔子越重。到某這里,只是與他減擔。」(《語錄下》,卷三十五)減擔即是使蒙受「意見』戕害的「賢者智者」去掉因精神在外而造成的人為精神負擔,使之從書本中解放出來,將為學讀書的目的直面「明理、立心、做人」;減擔即是教育學者不要自作艱難,疲勞精神,而應自作主宰,用易簡方法去認識易簡之理。可見,剝落是其寡慾思想的具體化,而減擔則是易簡工夫在讀書方法上的進一步表達。
在《陸九淵集》中,陸九淵從本體論的角度論證了充塞宇宙之「道」「理」的客觀性、實在性和普遍性,並由本體論與「天人合一」相配合而推出「心即理」的心性論命題,用自然類比的方法導出「人道」范疇,把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作為人類永恆而普遍的道德思想,並以此來規范和解釋「人道」的內容。用人道與天道的相容性、同一性、易知易行性和良知良能的自在性論證出明理、立心的可能性;從人心固有蔽心之害和人之為人當盡人道的「天人合一」思想對人所提出的必然要求這兩個方面論證出明理、立心的必要性。提出了立志、易簡,剝落和減擔等一系列與其本體論、心性論思想相為呼應的教育原則和方法。
在對人道的內容和表現形式的論述中,將普遍的人道化解為個體的人道,又將個體的人道統歸為普遍的人道,從而推導出其理想的理論教育人格──完人和超人。又從教育方法論的角度推導出明理、立心的最終目的--做人及其理想的實踐教育人格──完人和超人,從而使其理論教育人格和實踐教育人格同歸於一。因此,同經典的儒家教育思想一樣,《陸九淵集》中的教育思想體系也是本體論、心性論、方法論和目的論的有機統一。陸九淵從以「道」「理」為核心范疇的本體論,推至以「心即理」為核心內容的心性論,並從心性論導出通過明理、立心以滌除蔽心之害的方法論,從而實現其完人、超人的目的論。又反過來,從目的論和方法論反推到心性論,從心性論回歸至本體論,從而形成了一個以「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為根本特徵,以「心即理」為中心命題的內部循環,自圓自封的儒家教育思想體系。這是《陸九淵集》的教育思想的基本特點。
8、誰能提供一些關於古幣的價格表?
編號 名稱 品相 單價(元)
1 商廈石貝(西安出土) 上次-上 28-35
2 榆夾半兩 上-美 4-6
3 傳形五銖(銖五) 上次-近上 28-30
4 殷商銅貝(河北出土) 上次-上 60-70
5 先秦越國戈幣(紹興出土) 上次-斷補 100
6 戰國橋型幣 生上次-生上 30-35
7 南朝梁五柱五銖(面上下點) 上-美 25-28
8 北魏「五統五銖」(文字狹長) 上 60
9 貨泉 生上-生美 1.5-2
10 一化 中上-上次 5-8
11 一化 上-美 10-12
12 一化傳形 近上-上 70-80
13 襄坪方足布 中上-上次 35-40
14 襄坪方足布 近上 60
15 陰坪方足布 上次-近上 55-60
16 貨幣、王莽布泉 美 45-16
17 永曆、隆武小平背「戶」 近上-美 7-8
18 漢鵝眼五銖、剪邊貨泉 上 20-5
19 無文尖首刀(生坑) 上次-上 100-130
20 尖首刀背有文字(生坑) 生上-生美 160-180
21 大順通寶光背 上次-上 15-20
22 大型無文聳尖足空首布 近上-上 2800-3200
23 垣字圓錢(生坑) 極美 300
24 垣字圓錢 上次-上 190-220
25 傳形五銖(銖五) 上-美 35-40
26 大觀通寶折十 美 38
27 秦半兩(徑3.2,重8克多) 上 65
28 普通秦晌銷半兩 上次-上 4-6
29 戰國小型半兩 上-美 12-14
30 楚鬼臉大小銅貝 上次-上 12-14
31 楚「君」字銅貝(中上)各六朱 中上-上次 15
32 燕明刀 上次-上 35-40
33 有頸半兩、傳形半兩 上 12-50
34 四銖半兩 上次-美 1.5-2
35 漢五銖 上次-近上 0.8-1.0
36 延環五銖 上次-上 4-6
37 剪邊五銖 上次-上 0.8-1.2
38 五銖面四決 上次-上 8-10
39 五銖背四齣紋 上次-近上 9-10
40 蜀五銖小型有內郭 生上-生美 26-30
41 五銖背四決文 上-美 5-7
42 五銖穿上橫紋、穿下點 上-美 3-4
43 五銖面「五」下星、上星 上 5
44 五銖面上星、穿下星、剪邊貨泉 上 5
45 磨邊五銖上二豎、二星 上 7
46 毛邊五銖(邊沒修理) 上次-生上 10-15
47 順治東一厘 上次-上 7-8
48 乾元重寶小錢各種版 上-美 2-3
49 小泉直一 上次-上 8-10
50 大泉五十各種版 上次-上 4-6
51 周元通寶背龍鳳青銅 上次 78
52 八銖半兩 上次-上 6-8
53 大泉五十(厚重型) 上-美 15-18
54 大安元寶長安、應感通寶小平鐵錢 上 350-1200
55 孝建四銖厚重型 上次-近上 120-145
56 貨泉餅錢大小不一 上次-近上 18-22
59 貨布 中上-上次 26-32
60 大布黃千 上次-上 90-120
61 大布黃千厚重型 近上 150
62 直百五銖初期鑄品厚重型 上次-近上 35-40
63 直在五銖背「為」 近上 90
64 直百五銖 中上-上次 18-22
65 直百大型 上次-上 32-40
66 直百小樣(私鑄) 上次-近上 16-20
67 定平早差一百大洋 上次-上 30-40
68 定平一百小洋 中上-上次 25-30
69 太平百錢 上次-上 25-35
70 太平百金 上次-近上 25-30
71 曹魏五銖 上次-近上 6-8
72 大泉五百 生上次-生上 135-155
73 大定背上申 上-美 14-16
74 大泉當千(徑32CM) 上次-上 150-180
75 日本天保陸謹皮通寶當百 近上-上 65-75
76 孝建光背(生坑) 上次-近上 110-125
77 孝建背四銖旋轉180度 上次-近上 140-160
78 孝建四銖大中小樣(套) 上次-近上 340-380
79 梁鐵五銖背四齣紋 中上-上次 8-10
80 陳五銖(有內外郭) 上-美 32-38
82 太貨六銖、乾佑小平鐵錢 近上-上次 160-6
83 太貨六銖薄型小樣 生中上 140
84 大中通寶背「鄂十」 近上 350
85 太和五銖 上 440
86 永安五銖 上次-上 22-28
87 常平五銖 上-美 20-25
88 常平五銖 中上-上次 15-18
89 北周布泉 上次-近上 30-35
90 五行大布 上次-近上 40-45
91 五行大布大樣 上-美 80-90
92 咸豐寶直當百、當五十(美) 近美-美 140-120
93 永通萬國鉛質 近上 220
94 裕民通寶浙壹錢 上 20
95 隋五銖 美 3
96 隋五銖大樣 生上-生美 22-26
97 隋曲五銖 生上-生美 25-28
98 開元背孕星 上次-近上 15-18
99 開元寶下星 上次-上 5-7
100 開元通下星 中上-上 3-6
101 開元右挑 近上-美 4-6
102 開元穿左斜下月、下左月、下右月 上-美 3-4
103 開元背雙月 中上-近上 3-5
104 開元背下俯月、左直月 上-美 2-3
105 開元穿上俯月、平背 上-上次 15-8
106 開元背下星、上兗 上 15
107 會昌開元洛、潤 上次-上 3.5-5
108 開元背藍、藍上月 近上 8
109 開元背興 上-美 6-8
110 開元背京下月、背京(美) 上次-美 6-10
111 開元下越、上昌、宣上月 上 8
112 開元背上益、上梓 上次-近上 15-18
113 開元上樑、下卧梁(近上) 上-近上 24-30
114 貝益四化、貝益六化(美) 近上-美 360-480
115 開元背上「福」 近上 130
116 乾元重輪大錢減重重輪錢 上-美 40-48
117 乾元小平樣背重輪 上次-上 25-30
118 乾元重寶標准當十 近上-美 15-20
119 開元背下越上小星、上大星 近上 20
120 利用背橫「一分」小樣 上 70
121 利用背橫「一分」大樣 上次-上 65-80
122 順天背上月初鑄 上次-近上 100-120
123 天福元寶小樣 中上 100
124 天福元寶小樣 上次-近上 140-180
125 天福小樣下月、官鑄上月右挑 上次- 近上 180-350
126 天福元寶官鑄大樣背下星 上 500
127 開元下卧梁面「元」字星 上 35
128 漢元通寶、背下星 近上-生美 48-70
129 周元通寶 近上-美 7-9
130 通正元寶右挑、通正正上星 近上 280
131 天漢元寶 中上-近上 3240
132 光天元寶 近上-上 35-40
133 乾德元寶 中上-上次 8-10
134 乾德元寶 近上-上 15-18
135 咸康元寶 中上-上 45-60
136 閩開元鉛背閩下月 上次 175
137 閩鉛開元背福各種版 中上-上次 6-8
138 閩鉛開元背福各種版 近上-上 14-18
139 利用背豎「一分」小字小樣 上-美 55-60
140 永通泉貨鐵錢(蕪湖出水) 中碎三塊已粘好) 300
141 唐國篆書 上-美 4-5
142 唐國真書大型 上-美 40-50
143 唐國隸書小型錢 中上-美 20-35
144 順治上浙 近上-美 16-20
145 大唐通寶中樣 上次-近上 100-120
146 大唐通寶大樣 上次-近上 160-200
147 南唐開元隸書背四決文 生上 20
148 南唐開元篆隸對 上次-上 7-10
149 乾享重寶銅錢 上次 280
150 廣政通寶小平鐵錢(四川出土) 近上 1220
151 宋元背上、下、左月 近上 5
153 慶歷重寶闊緣 上次-上 6-8
154 慶歷重寶旋讀 上-美 12-15
155 熙寧元寶寶下星 生美 38
156 熙寧元寶行書四決文 中上-上次 2-3
157 熙寧重寶連飛點 近上 8
158 熙寧0重寶篆書長冠寶 上 55
159 熙寧行、篆書衡字版 上次 5
160 熙寧背衡篆隸書1對 上 550
161 元豐行書小平背上星 上 25
162 元豐折二行書背左直月、上小星 上 8-18
163 順治右戶 上次-上 6-7
164 元豐折二行書背上仰月 近上-上 5-7
165 元豐折二行書背上俯月 生美 8
166 元豐折二行篆書背上星 上次-上 5-7
167 康熙羅漢錢 上-美 10-12
168 元佑廣穿篆書小平 上 5
169 元佑篆書折二右挑 上 20
170 元佑折二篆行書鐵錢 上次-近上 4-6
171 利用通寶豎五厘小樣 近美 45
172 大觀折二、大唐通寶大樣(美) 生上-美 110-240
173 紹聖元寶小平聖下星 生上 24
174 得壹元寶背上月 近上 480
175 天啟十一兩 近上-上 40-46
176 紹聖篆書小平背下星、月 上次-近上 4-5
177 咸豐寶德當十 上 148
178 利用通寶背直「壹分」 上次 160
179 崇寧重寶邊爐錢 上次-上 5-7
180 大觀通寶折十 上次-上 26-30
181 利用通寶背橫「壹分」 近上 650
182 宣和元寶篆隸寬緣對 近上 580
183 宣和通寶小平陝鐵錢 上-美 10-15
184 淳佑小平元、二、七 生上 12
185 慶元小平背五(上次)、六 上次-近上 4-5
186 建炎通寶小平篆隸書小字對 生上 140
187 建炎通寶小平篆隸書大字對 生美 70
188 建炎通寶小平 中上-上次 15-20
189 建炎通寶折二篆真對 上次-美 6-8
190 大義通寶折三、嘉泰通寶折三 生美 480-78
191 大泉十五、大泉五十合背(上) 美-上 120-180
192 慶元元寶背「川三六」鐵錢 上次 35
193 紹興元寶真書、篆書折二 中上-上次 1.5-2
194 紹興元寶真篆書折二 上-美 3-4
195 紹興通寶折二、折三 上次-上 3-5
196 崇禎通寶背藍五 近美 48
197 隆興篆真書對 中上-上次 20-25
198 乾道元寶篆楷光背、星月紋 上次-上 4-6
199 崇禎背雙滿文 上次 18
400 順治右原、私鑄右原(上次) 上-上次 20-6
401 順治江一厘、雲一厘(上) 上次-上 50-6
402 順治上0、福一厘(上) 上次-上 45-65
403 順治左延、同一厘 上-上次 480-280
404 順治通寶背上福 上次-上 45-50
405 順治陽一厘、右陽 上次-上 35-15
406 順治薊一厘 中上-上次 26-30
407 順治昌一厘 近上-美 16-25
408 順治上昌、下星點 美 50-60
409 順治江一厘、上陽 近上-上 60-118
410 順治上荊、上原 上次-上 240-38
411 順治滿漢東、泉源局 上次-美 3-4
412 順治寶泉剪邊、磨邊 上 3
413 順治滿漢宣臨寧昌原 上-美 4-5
414 順治滿漢昌、寶泉私鑄特小型 上-上次 5
415 順治滿漢寧宣臨昌薊 上次 3
416 順治滿漢文江 上-美 14-16
417 順治寶泉廣穿薄體、花邊 上次-近上 6
418 雍正寶河 近上-上 20-22
419 壅正寶晉 上 22
420 壅正寶蘇 上-美 5-6
421 壅正寶蘇 上次 4
422 壅正寶昌、寶武 上 35-42
423 壅正寶黔 上次-近上 10-15
424 壅正寶鞏 上次-上 5-9
425 壅正寶濟 上次-近上 20-24
426 光緒滿漢文江、福、陝、宣 上次-上 180
427 壅正泉局 上 4
428 壅正寶雲寬、窄邊 上 2-3
429 新疆普爾打制銅幣 中次-上次 15-18
430 康熙剪邊東、窄邊 上 5
431 康熙羅漢錢 中上-上次 6-8
432 康熙寶漳 中上-上次 5-7
433 康熙寶漳 近上-美 10-15
434 康熙滿漢文福 上次-美 4-6
435 乾隆通寶背滿文光緒上月紋 近上 280
436 康熙滿漢文桂 中上-上次 3-4
437 康熙滿漢文江 上次-近上 2.5-3
438 康熙滿漢文蘇 中上-上次 2.5-4
439 康熙滿漢文蘇 上-美 5-6
440 康熙滿漢文大小雲 中上-上次 2-2.5
441 康熙滿漢文大小雲 近上-上 3-4
442 康熙滿漢臨浙寧宣原東 上次-上 2-2.6
443 康熙滿漢文小南 中上-上次 8-12
445 康熙滿漢廣昌 中上-上 1.5-3
446 康熙滿漢陝同 上 4
447 康熙滿漢文寶泉源 上次-上 1-1.5
448 康熙寶台 上 45
449 乾隆寶南黔廣川福武 上次-上 1-2
450 乾隆通寶蘇桂浙昌陝直雲 上 1.5
451 乾隆寶泉大樣 上次-近上 7-8
452 乾隆道光寶伊小平 中上-上次 7-10
453 嘉慶寶昌穿左星、寶晉小平 上-美 2.5-3.5
454 嘉慶寶武上仰月 中上-近上 1.5-4
455 嘉慶泉源上、下星對 上-美 4-6
456 嘉慶寶福黔南桂陝川東小平 上-美 3-4
457 咸豐寶川當百 上次-近上 42-45
458 乾隆通寶背萬壽無疆、福壽康寧 近上-上 230-248
459 利用豎一分小字小樣 上次-近上 40-48
460 道光寶南 上次 12-16
461 道光寶黔穿上上 近上 10
462 咸豐寶昌當五十 中上-美 24-35
463 咸豐寶河當百 中上-上次 30-35
464 咸豐寶河當五十、寶川當百 上次-上 40-50
465 咸豐寶河當十 近上-上 26-30
466 咸豐寶川當五十 中上-近上 30-42
467 咸豐寶川當十 上次-上 12-15
468 咸豐寶鞏當十 上次-上 15-18
469 咸豐寶鞏當百 中上-近上 35-40
470 咸豐寶鞏當五十、寶直當五十 生美 780
471 乾元小平背上同心結 上-美 6-8
472 咸豐寶迪當十 中上-上次 5-6
473 咸豐寶迪當十 近上-上 8-10
474 咸豐寶直當十 中上-上次 14-16
475 咸豐寶晉當十 上次-上 18-25
476 咸豐寶五當十 上次-上 10-15
477 咸豐寶武當十大字、當十大樣 近上-中上 15-10
478 湖南省造當十銅元20CASH 近上 75
479 咸豐寶武當十背月紋 中上-上次 28-35
480 咸豐寶雲背小平上0、 近上 16
481 咸豐寶東上寶雲上 上次 15-12
482 咸豐寶陝當十 上次-近上 10-12
483 咸豐寶陝當百大樣、寶蘇當五十 近美-上次 75-40
484 咸豐寶蘇當十 中上-近上 6-10
485 順治滿漢文陝、同 上 5
486 咸豐寶桂當十 中上-上 12-18
487 咸豐寶東當十 上次-近上 12-15
488 咸豐寶浙、寶黔(上次)當十 上-上次 8-12
489 咸豐寶昌當十 近上-上 7-8
490 咸豐通寶寶福一十 近上-上 40-45
491 咸豐寶源小樣、大樣當五 近上 25
492 咸豐寶薊當五十、寶鞏當五 上-上次 300-28
493 咸豐寶德當十鐵錢 上次-近上 90-120
494 咸豐寶泉源當十鐵錢 上次-近上 20-26
496 咸豐寶泉源當十厚大型 上次-上 14-16
497 咸豐寶泉五十、當百背星月對 上次-近上 170-185
498 咸豐寶泉當五十小樣 上次-上 30-35
499 咸豐寶源當五十、當百(上次) 中上-上次 30-42
500 咸豐寶泉當五十大樣 上次-上 40-48
501 咸豐寶源當五十大樣 中上-上次 30-38
503 咸豐寶伊當百黃銅 近上 240
504 咸豐阿克蘇當五十、當百紅錢 上 220-240
505 湖南洪憲紀年當十銅元 上 110
506 戴書咸豐小平鐵錢 近上-美 4-6
507 咸豐寶福小平 上 7
508 咸豐寶東小平 上次-上 2-3
509 咸豐小平寶泉源對 上次-美 2.5-3
510 咸豐浙蘇雲陝昌川東 上次-上 1.5-2
511 咸豐寶桂小平 上次-上 1-1.5
512 咸豐寶南小平 上次-上 7-9
513 咸豐寶晉、寶鞏小平 上 15
514 咸豐寶陝、武小平 上-美 3-4
515 同治寶雲背上十下斜月 近上 30
516 同豐寶州小平穿上0 上次 25
517 同治寶鞏當十 上次-近上 20-25
518 同治重寶寶雲當十 上次-上 12-16
519 同治小平寶台 上次-近上 15-22
520 同治寶泉私鑄當十 中上-上次 3-4
521 同治寶南小平 上次-近上 20-25
522 同治寶鞏小平 近上-上 6-8
523 同治小平桂上0 上次-上 7-9
524 同治重寶泉官鑄當十 上次 5
525 同治通寶折十型背天下太平 美 380
526 延寧通寶 美 200
527 光緒小平泉背上星 上次-上 6-10
528 同治寶州小平背正私鑄當拾 上 28
529 光緒寶廣庫平一錢 上-美 9-12
530 光緒泉源當拾私鑄大小不一 上次-近上 4-6
531 光緒官鑄泉源當十對 上次 12
532 光緒官鑄泉源當十厚重型 上次-上 5-7
533 光緒機制寶武 上次-上 8-12
534 光緒機制寶漳 上次-近上 8-12
535 光緒寶武小平 上次-近上 2-3
536 光緒寶薊小平 上次-上 2-3
537 安南太平聖寶光背、紹平聖寶 上次-上 2-3
538 光緒寶浙福昌川、陝小平 上次-上 2-3
539 光緒寶東小平 上次-上 1-2
540 光緒寶沽小平 上次-上 6-8
541 光緒河上月下星、上左星 上次-上 3-5
542 光緒寶直小平 上次-上 2-3
543 光緒直星、月、日 上次-美 4-6
544 光緒寶泉源局小平 上 1.2
545 光緒寶南小平 上次-上 8-10
546 光緒河上星、下仰月 上次-上 4-6
547 光緒河上仰月、下星 上 6
548 光緒河小平上日、下日 上次-上 4-6
549 光緒機制寶津多種版 上次-上 14-16
550 光緒寶晉小平 上次-上 6-8
551 光緒寶黔小平 近上-上 4
552 光緒小平寶福上星 上次-上 45-60
553 成泰十文、洪德通寶 上次-上 2.5-3.5
554 光緒寶源穿上星、穿下日 上次 15
555 光緒泉穿上日、左星 上 25
556 光緒泉源千字文套錢 上次-上 25-30
557 光緒通寶小平背楷書福壽 美 160
558 景興永寶、巨寶 美 160
559 光緒通寶背滿漢文台、永曆背道 美 360
560 宣統背山 上次 7
561 太平天國小平橫聖寶 近上-上 30-34
562 太平天國背豎聖寶 中上 20
563 民國通寶當十開口「民」 上次-上 18-24
564 湖南省憲當二十銅元 近上 35
565 朝鮮通寶 上 35
566 開元上益、兗、洪、右藍 中 4
567 隆武通寶背工戶對 上-美 14-18
568 壹陸文安背壹千文正方孔 近上-上 48
569 大峰祖師背八卦圖文方孔錢 上次-上 68
570 利用背橫五厘 上次-上 15-25
571 利用背橫五厘 上次-上 30
572 利用大字大樣背豎一分 上 56
573 淳熙折二篆書光背 上 28
574 諄熙折二篆大字,小字背星月 近上-上 15-60
575 隆興元寶真篆對 近上-上 30-35
576 紹定折二背元,二,五,六 近上-上 3-5
578 淳熙折二背二,四 上-美 6-8
579 淳熙折二背七, 上-美 5-7
580 慶元折二背五 上-美 6
581 淳熙折二背二三四五六八 中上-上次 38-45
582 開慶小平背元 中上-上次 5-6
583 淳熙小平背九,十,十一,十四
乾道折二鐵背同
9、香山幫的代表人物
蒯祥為明代吳縣香山人(即今胥口鎮),生於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1398年),卒於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十二年(1481年),字廷瑞,是北京故宮、五府六部衙署、長陵等建築的營造者。
蒯祥設計天安門是歷史的機遇。當年朱棣遷都北京,從江蘇招募了大批能工巧匠前往。蒯祥正當壯年,技藝高超,故被徵召入京。進城後,蒯祥的才能獲得當時負責皇宮營建的都督僉事的賞識,於是被委以重任,由他設計了三大殿、天安門等一批重要的皇宮建築。蒯祥一時聲譽鵲起,皇帝也「每每以『活魯班』呼之」。蒯祥最後官至工部侍郎,成為天下百工的總領頭。據考,蒯祥曾讀過幾年私塾,有一定的文化修養,而吵汪他的技藝更是了得,木匠、泥匠、石匠、漆匠、竹匠五匠全能。《吳縣志》記載,他精於建築構造,「略用尺(淮下加十)度……造成以置原所,不差毫釐」。在吳縣,關於蒯祥的民間傳說很多,其中心總離不了蒯祥如何鬼斧神工。
蘇州的建築聞名於世,主持設計和修建北京紫金城宮殿的蒯祥就是蘇州香山人,由於香山匠師手藝精絕,被稱為「香山幫」,是明清以後中國傳統建築在江南的重要流派。在中國園林史上,有兩部經典著作,一部是《園冶》出自著名的造園大師計成,他是蘇州同里人。還有一部叫《長物志》,專門研究園林內部裝修和陳設布置,作者文震亨是蘇州城裡人,吳門畫派領袖人物文徵明的曾孫。 蘇州吳縣香山人,祖上世代為香山幫建築匠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香山幫傳統營造技藝傳承人。曾任蘇州園林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副總經理。在任職期間,他主持了中國第一例出口工程明軒、美國波特蘭市蘭蘇園等影響深遠的國外園林出口項目。與薛福鑫同時列入香山幫傳統營造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1949年出生於蘇州吳縣香山地區(現屬吳中區),從16歲開始便隨父親學藝,從事香山建築木作。太祖父為姚姓木作名師,在嘉興開基唯有自己的作坊,曾祖父姚桂慶、叔曾祖姚根慶也均為木作名師,在木瀆開作坊,叔祖父姚建祥、姚龍祥、姚龍泉則分別在東山、木瀆開過建築木工作坊,父親陸文安因跟太祖母姓陸,更是一代香山幫木作名師,他擅長建築設計,曾參與楓橋、寒山寺等多處蘇州古典名園的維修和修復工程,省建工名人志有記載。陸耀祖從小得到父陸文安親授,並長期在一起工作,直至陸文安過世,在傳統建築的大木作、木裝修方面系統地得到繼承,由於香山幫營造技藝書籍很少,長期依賴於師徒口頭授教形式,在長期的與父親一起工作期間,他比較勤奮刻苦,潛心專研技術,因此得到了一些香山幫古典建築的真傳。
陸耀祖不僅自己繼承和掌握了香山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的各項要領,還為培養下一代香山傳人而積極工作著,他主持搏碰培了「蘇州古典園林建築名師工作室」,使許多身懷絕技的香山建築名師有了良好的工作環境,還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著手對蘇州地區古建築技術工人進行培訓,經他培訓的工種有石雕工、磚細工、木雕工、木工、瓦工、假山工等,培訓的技術等級為高級技工、技師、高級技師。培訓的總人數達數百人。他們都成為香山幫古建行業的中堅力量。)
傳承譜系:(高祖父之前不詳)
第一代 高祖父:姚三星 木作名師,在嘉興開作坊
第二代 曾祖父:姚桂慶,木作名師,叔曾祖:姚根慶,木作名師,在木瀆開作坊
第三代 叔祖父:姚建祥、姚龍祥、姚龍泉,木作名師,在東山、木瀆開作坊
第四代 父親: 陸文安(姓高祖母姓),木作名師,省建工名人志有記載,叔父:姚伯明 姚安明
第五代 陸耀祖 木作 高級木作技師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10、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介紹
道教,作為我國的本土宗教,在全國有許多仙山道觀。 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介紹 ,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教四大名山:
湖北武當山 江西龍虎山 四川青城山 安徽齊雲山
簡介: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由張道陵於東漢順帝時首創於四川鶴鳴山,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為: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龍虎山與安徽齊雲山,與陝西景福山在古時並稱五大名山。
中國道教凱凱聖地;供奉真武大帝、道德天尊、降魔護道天尊、廣援普度天尊等。五大名山隨著佛教的傳入,自東漢開始建觀修道場,延續至清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受到國家的保護,並對道觀進行了修葺。已成為蜚聲中外的宗教、旅遊勝地。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由張道陵於東漢順帝時首創於四川鶴鳴山,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為第一代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後又分化為許多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
道教第一仙山江西鷹潭龍虎山。
拓展:
龍虎山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東漢中葉,張道陵於江西鷹潭龍虎山修道煉丹大成後,從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始,歷代天師華居此地,守龍虎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天師府修身養性,世襲道統63代,奕世沿守1800餘年,他們均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冊封,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家。上清宮和嗣漢天師府得到歷代王朝無數次的賜銀,進行了無數次的擴建和維修,宮府的建築面積、規模、布局、數量、規格創道教建築史之最。龍虎山在鼎盛時期,建有道觀80餘座,道院36座,道宮數個,是名副其實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國。
龍虎山風景區獲得的榮譽有: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成員、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是"中國丹霞"中的一處)、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整個景區面積220平方公里,龍虎山是我國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是中國道教第一仙山。
整個景區規劃面積320平方公里(其中,龍虎山景區管委會管轄范圍總面積200多平方公里),包括上清宮、正一觀、仙水岩、應天山、馬祖岩、洪五湖六大景區,景區內共有99峰、24岩、108處自然和人文景觀。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秀美多姿的碧水丹山和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謎是龍虎山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三盯叢喚大特色。 《水滸傳》開篇重筆描繪的龍虎山位於市南20公里處,是道教發源地和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世家"的世居之地,號稱"中國道家第一山"。龍虎山以其道家祖庭、丹霞地貌、春秋戰國大型崖墓群珠壁聯合為特色,在全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獨樹一幟。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張天師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所以鷹潭又稱為"道都"。2010年8月2日,龍虎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
龍虎山風景區是2009年經國務院批準的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中心推薦的中國丹霞,是2010年中國唯一申遺項目。2010年8月1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召開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把"中國丹霞"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龍虎山已經成為我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2009年龍虎山還入圍"中國大學生最喜歡的旅遊景區"金獎!
上清宮、天師府相繼賜帑營建,規制宏大壯麗。四方道徒雲集龍虎山,成為鄭棗道家之總會,不少道士各擇仙鄉勝境自建院觀,以為修煉之所,道教建築遍布龍虎山區,曾有十大道宮,八十一道觀,三十六道院。"觀宇整飭,飛甍麗棟,映掩山水;崇台邃閣,繚繞山林。"上清溪兩岸的奇峰、崖墓,也都被蒙上道教神秘面紗,染上仙氣,被稱為"仙岩"、"仙棺"、"仙人城"、"神仙窟",引得天下文人學士、達官貴人紛至沓來,既謁龍虎福地,亦兼探奇攬勝。元吳澄(1249-1337)《仙岩玄禧觀記》載:"川流中貫,風帆上下,探僻探怪者時時而至。昔陸文安公(陸九淵)偕文學士七十八人游覽,留其名氏。"78人"組團"泛舟遊仙岩,可見宋時這里已是游覽勝地。
嗣漢天師府是歷代天師生活起居和祀神的處所,佔地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建築群,坐落於上清古鎮中部,背靠西華山,南對琵琶峰,門臨瀘溪河,依山帶水,氣勢恢宏。府內豫樟蔽目,鳥棲樹頂,環境清幽,恰似仙境。作為道教領袖的私第園林,在中國絕無僅有。
青城山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2007年)。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素有"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之說。
青城山上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自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歷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道教宮觀。
齊雲山
齊雲山又名白岳、雲岳,位於徽州(今黃山市)休寧縣城西約15公里處,海拔1000餘米,面積60多平方公里,因最高峰齊雲岩得名,以幽深奇險著稱。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岩、二十四澗及其他許多洞泉飛瀑,與黃山、九華山合稱"皖南三秀",素有"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之譽。
早在唐代建寺、宋代寶慶二年(1226)建佑聖真武祠,成為道 教中心。明代嘉靖皇帝敕建殿,御賜山額,以後道教繁盛,建有三清殿、玉虛殿、無量壽宮、文昌閣等著名道觀。以後遊人日盛,文人墨客多有題詠,至今尚存碑碣及摩崖石刻1400餘處。
武當山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位於湖北省西部丹江口市境內的武當山,方圓400公里,東鄰襄陽市,西接十堰市(新興的汽車城),背靠神農架林區,面臨丹江口水庫,是國家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有七十二峰、二十四澗、十一洞、十石、十池、九泉、九井、三潭、九台以及元、明建築群等風景勝跡,居於七十二峰之道的天柱峰,海拔1612米。
北宋書畫家米芾曾贊武當為"天下第一山"。這里既是道教名山之一,又是武當拳的發源地,丹江口水庫之濱的玄武門(石雕牌坊),坊額刻有明代嘉靖皇帝御筆"治世玄岳"四字。玄岳門西一公里處,有明成祖永樂十五年(1417)敕建的遇真宮,是紀念武當拳的創始者張三豐的。天柱峰頂端有建於1416年的金殿,是武當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築群,也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銅建築群。殿高5.54米,寬5.8米,深4.2米,重80 余噸,英姿魁偉。還有銅鑄金童、玉女及水火二將侍立兩側,十分壯觀。漢代陰長生,唐代呂洞賓,明代張三豐等均在此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