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中國外匯儲備那麼多
中國是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之一。高峰時,中國外匯儲備一度達到約4萬億美元。但近年來外匯儲備規模有所下降,長期穩定在3萬億美元左右。
那為什麼中國的外匯儲備沒有大幅增加或減少,而是長期穩定在3萬億美元左右?
1.外貿順差。
2.外國投資者直接投資。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潛在的消費市場需求巨大,因此各大資本機構都非常重視中國市場。過去幾十年,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非常大,每年利用外資的規模長期處於世界前三的位置。過去十幾年,中國每年的海外投資達到1000億美元左右。
然而,這些海外投資不能以外幣在中國直接交易。進入中國後,他們必須將外幣兌換成人民幣進行投資,相應的外幣會存入金融機構形成外匯。
3.海外發行債券融資或貸款。
但對於中國來說,通過海外債券融資或貸款獲得的外匯比例相對較小。
再來看外匯儲備的用途。
外匯儲備的用途還是很廣泛的,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1.用於進口商品。
中國的製造業雖然很大,但並不是什麼都能自己生產。目前,中國每年從國外進口大量商品,尤其是一些大宗產品,如石油、鐵礦石等。此外,一些頂尖的設備,如晶元、精密儀器等,也嚴重依賴進口,需要大量的外匯來支撐。
2.外國投資。
近年來,我國企業不斷發展壯大,企業走向國際、拓展國際市場的需求十分強烈。所以在過去的十年裡,中國有很多企業在海外投資,中國也鼓勵企業到海外投資。
但目前真正使用人民幣進行交易的海外投資很少,大部分是美元和歐元投資。
這時候國內企業要想對外投資,就要先把國內的人民幣換成外幣,再對外投資。
3.每日外匯。
近年來,大量熱錢進入中國,這些熱錢會在中國和海外國家之間流搜枝動。一些投資機構如果要撤資,就需要把手中的人民幣兌換成美元或者其他外幣。
此外,對於中國居民來說,近年來中國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出國旅遊或深造非常普遍。這時,他們也需要使用外幣。
4.穩定匯率。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金融市場穩定非常關鍵。過去幾十年,人民幣匯率長期穩定在6左右,原因之一就是中國有大量外匯。
這些外幣對穩定匯率很有幫助。當大量資金准備撤出時,中國世伏敏可以用外幣買入人民幣,從而達到穩定人民幣匯率,防止大量資本流出的目的。
5.防範金融風險。
至於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相信大家都還記得,以索羅斯為首的一些量子基金利用東南亞一些國家外匯儲備相對較少的優勢,然後大量拋售泰銖等一些貨幣。當時由於泰國外匯儲備相對較少,在一段時間內無法抵禦索羅斯等金融大鱷的進攻,最後不得不放棄抵抗。結果泰銖迅速貶值,隨後發生了嚴重的金融危機。
為了防止這種金融危機,各國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外匯儲備。當一些金融機構惡意做空本國貨幣時,可以用外匯買入本國貨幣,從而防止本國貨幣匯率快速貶值。
中國也是如此,它有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是一個沖擊,一些資本根本不敢想人民幣,因為
其實中國外匯儲備的實力還是很強的,想升級隨時可以升級,但是外匯儲備越多越好,只有適度才是最合適的。
但中國外匯儲備長期穩定在3萬億美元是有幾個原因的。
1.貿易順差減少了。
比如2015-2016年期間,中國外貿順差基本達到3.5萬億人民幣左右,換算成人民幣約為5900億美元。
但從2017年開始,我國外貿順差開始收窄,相應的外匯儲備也開始縮水。
2.進口增加。
前面說過,外貿儲備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進口商廳核品。然而,近年來,中國的進口商品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在一些產品上,如晶元、石油和鐵礦石。這些進口需要大量的外匯儲備,所以外匯儲備減少是正常的。
3.外商投資規模擴大。
近年來,我國對外投資規模較大,企業對外投資活動較為活躍。尤其是2015年以來,中國海外直接投資的規模比較大,尤其是2016年。2016年,境內投資者對全球164個國家和地區的961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投資額11299.2億元,摺合人民幣11.2億元。
4.防止通貨膨脹。
前幾年中國外匯儲備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防止國內換匯或者增加。
因為外匯盈餘太大,國內企業從國外賺的錢必須兌換成人民幣在國內流通。這個時候,為了對沖這些外貿順差,必須不斷增加國內的貨幣發行量,當貨幣發行量增加時,物價就會持續。
上漲了,通貨壓力就會面臨上升。
而通貨壓力上升,市場上的錢多了,對應的房價以及其他物價也會跟著上漲,所以為了防範通貨進一步上升,國內適當的控制外匯儲備規模的增速是很有必要的。
5、維持外匯穩定有利於穩定金融市場。
雖然最近幾年時間我國外匯儲備規模有所縮減,從最高峰的時間40,000億美元下降到30,000億美元左右,但這基本上是一個臨界線,外匯儲備不可能有太大幅度的降低。
因為如果外匯儲備降幅太大了,我們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就會減弱,所以我國長期保持外匯儲備在30,000億美元左右,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合理的水平,這樣可以大幅提升我國抗金融風險的能力,同時又不至於導致國內出現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
所以過去幾年,我國外匯儲備長期穩定在30,000億美元左右,這是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之後做出的一個選擇。
相關問答:相關問答:如何通俗易懂的解釋外匯儲備?
01 外匯儲備是什麼?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它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並可以隨時兌換成外國貨幣的外匯資產。
外匯儲備是國家官方儲備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的來說,外匯儲備指的是央行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它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都可以被列入外匯儲備的范圍。
02 外匯儲備有什麼用?
外匯儲備有四大功能:
1、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2、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3、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
4、增強綜合國力,提高抵抗風險能力;
03 外匯儲備從哪裡來?
有人會問了,如此龐大的外匯儲備金額,都是從哪裡來的?
原因一般有兩個:
一、我國長期存在的貿易順差。大家都知道,我國改革開放是從1978年開始,今年正好是改革開放40周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這是最近最大的新聞,我想朋友們應該都會關注。在這40年裡,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2001年加入WTO開始,對外貿易一直蓬勃發展,從那時開始賺取了大量的外匯(大部分都是美元)。
這里要科普一些小知識了,當國內一家做外貿的企業,大量出口了商品,賺取了美元,但國內無法使用,怎麼辦?需要向銀行兌換成人民幣,這就是所謂的結匯,這樣美元就留在了銀行,央媽美元的儲備就這么一點點的增加了。
二、外來投資。我國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大量的境外投資。原理和上面提到的一樣,要來國內投資,不能使用美元,需先兌換人民幣才行,這樣央媽那邊外匯儲備也就隨之越來越多。
以上回答來自特邀金融人士,僅供參考。如果覺得回答得不錯,記得點贊,加波關注!
2、米什金《貨幣金融學》長期匯率中:任何增加國內商品相對於國外商品需求的因素都可能導致國內貨幣升值——
以下是個人理解:
任何增加國內商品相對於國外商品需求的因素,根據需求理論,價格下降需求量譽銷旁上升。舉個例子,比如同質的代表商品,初始時刻在中國的價格為7元,在美國的價格為1美元,此時的匯率為1美元=7人民幣。由於國內增加需求的因素(比如生產能力的提升,這隱含著國內商品價格的下降),國內價格下降到6元,則相對於美國的價格便宜,就會促進出口,由於低價商品的湧入慶橡,美國的商品價格也會下降,但不會下降到相當於國內的價格水平,比如下降到了0.9美元(大於此時刻的匯率折算的6/7美元),按照購買力平價理論,此時的匯率變成6/0.9=6.67,即1美元斗旁=6.67人民幣。結果是人民幣升值。
3、國際收支平衡表儲備減少為什麼記入貸方?
資本的流入計入貸方,資本的流入引起外匯收入的增加,轎手悶資本的流出引起外匯收入的減少。官方儲備減少應記貸方。
資產類、成本類、費用閉彎類借方記增加,貸方記減少;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收益類貸方記增加,借方記減少。
儲備本身是存量,其增減額是流量。本年度儲備增加額列為借方金額,其減少額列為貸方金額,二者相抵得出儲備凈增額或凈減額。
能夠引起本國外匯收入的項目,記作貸方,用「+」表示。對於貨物進出口,出薯大口獲得外國外匯,則為外匯收入,為貸方。出口貨物,本國為了加工出這批貨物,本國資源減少,計入經常項目貸方。
(3)外貿順差外儲大減擴展資料
1、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反映出來的貸方余額,即一國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對外經濟往來的收入總額大於支出總額的差額。
2、國際收支總計平衡而分項又不平衡,正說明項目之間有一種補償關系。外貿逆差通常伴隨資本凈流入或國際儲備減少,而外貿順差則通常與資本凈流出或國際儲備增加同時發生。
3、對每一筆交易要同時進行借方記錄和貸方記錄,貸方記錄資產的減少、負債的增加;借方記錄資產的增加、負債的減少。
4、外匯儲備如何調節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平衡(Balance of Payment)是國際金融的重要課題,數據反映國與國之間的相互貿易往來,以及一國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的經濟和金融活動的流量。
一個地區的國際收支直接反映其貨物及服務的出入口及外國資金的流向,這為制定對外經貿政策及金融政策的主要根本,並對分析地區經濟在國際貿易中的角色及定位有重要參考作用。
在進一步討論之前,我們首先要清楚分別國際收支平衡與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差別。
國際收支平衡表是以復式簿記型態分為借貸兩方,並就每筆交易作借貸等額的紀錄,所以在理論上,國際收支平衡表兩邊同時入賬,表上永遠是平衡的;不過,實際國際收支卻有盈餘及赤字的可能。
經常賬盈餘帶來優勢?
國際收支平衡包括三個賬戶,包括經常賬(currentaccount) 、資本賬(cap ital account) 及儲備(officialreserve),三個賬戶的總和必定是零,經常賬及資本賬兩個賬戶貸方項目總和(+)大於借方項目總和(-),即表示一國出現國際收支盈餘,相反則是出現國際收支赤字。因經常賬主要是總結出入口數量,所以當經常賬的數字,往往表示了貿易順差或逆差。
傳統經濟概念認為,經常賬盈餘可為地區帶來貿易上的優勢,並借貨物和服務的出口為地區賺取足夠的外匯,以應付進口貨物、服務及支付外債利益及股息予外商,加上可靠盈餘以提高國家的信貸評級;另一方面,很多經濟分析員喜愛把經常賬盈餘視作影響經濟的正面因素,把經常賬赤字視為負面因素。
事實上,這是對國際收支平衡的計算方法的理解立場不同所致。以香港為例,由於香港實行高透明度的貨幣發行局制度,當外匯儲備變化輕微時,便意味著經常賬的盈餘是靠資本賬的赤字抵銷,例如貨物出口給經常賬帶來「加項」,所得資金可以是透過銀行存款轉賬至本地出口商,或由本地出口商提供貿易信貸,這造成資本賬的「減項」。這是會計貿易的一體兩面,經常賬盈餘須由資本賬赤字抵銷,此赤字亦被定義為資本輸出,在數字上容易給人誤解為資金外流,故若單純就經常賬及資本賬的盈餘或赤字作為根據作詮釋,分析往往會流於片面及不實際。
至於龐大的長期經常賬盈餘,以提供外匯支持國內發展的理據,對一個地區的經濟影響是好是壞?以美國上世紀80 及90 年代為例子,美國每年平均的經常賬赤字高達800 億及1300 億美元,但透過外國資金購買美國國庫券、股票及固定資產等的資金流入,足可彌補經常賬梁銀的赤字,美國的信貸評級亦並沒有因此而下調。
由於美元是國際儲備貨幣,加上國際貿易多以美元作結算,美國的經驗並不一定適用於其他國家,但亦可藉此例了解經常賬的赤字,並不一定對國家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現再舉另一例子說明,一般經濟理論以國際收支平衡來劃分國家的四兆吵個經濟發展階段:(一)年輕和增長中的債務國;(二)成熟的債務國;(三)新的債權國和(四)成熟的債權國,四種階段有不同的貿易盈餘或赤字指標,但回看現今世界例子,盡管日本、巴西及中國等都錄得貿易盈餘,但三個國家明顯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故可證明單從國際收支平衡、經常賬及資本賬盈餘等數據,並不可推斷對一個國家經濟的正面或負面影響。
經常賬盈餘僅可視為國家收入較支出為多,剩餘資金可作為國家儲備,但此並不可視作必定的有利因素。
傳統儲蓄概念不再適用
截至今年11 月底,日本的外儲為11010 億美元,踞全球第二位,但日本自從泡末經濟爆破後,經濟發展並沒有好轉,其龐大的儲備對挽救經濟沒有幫助,失業率高企、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疲弱,長期靠低利率來苟延殘喘,可見經常賬盈餘帶來的儲備,並不一定是促進發展經濟的良方。
相反,觀看債台高築的美國,其國債超過13 萬億美元,加上經常賬呈赤字,但透過外國資金流入進行投資,得以令這經濟強國可以在金融海嘯後,可以避免經濟崩潰,縱然這是由於美元的金融霸主地位和各國拯救的努力有功所致,但美日兩個極端例子說明了一點,就是外貿盈餘或赤字的多寡,不一定和經濟發展進程掛上等號。
事實上,傳統的儲蓄觀念並不適用於現今的經濟發展模式,儲備的資金並一定表示可以用來發展國家的經濟。擁有大量外儲,盡管可確保本身的國力、穩定幣值、維持良好的國家信貸評級,但在經濟發展上卻不宜過分渲染。
相反,若把資金運用於再投資,則可營造更多回報,讓資金族渣侍滾存,以儲備創造財富,對增加國民生產總值、提升貿易出入口,以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均有正面作用。
5、2010-2020中國儲備資產變動大的原因
2010年至2020年期間,中國儲備資產的變動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外貿順差:中州銀國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之一,虛跡扒其外貿順差表現出每年超過數百億美元的水平。外貿順差的增加導致了海外儲備資產的增加。
外匯市場波動:外匯市場的波動會直接影響到中國的儲備資產規模。例如,在2015年和2016年期間,由於人民幣貶值和外匯市場波動等因素,中國的儲備資產規模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
國內貨幣政差昌策: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也會影響到儲備資產的變動。例如,中國央行在某些時期會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以控制通貨膨脹,這可能會導致外匯儲備資產的減少。
投資收益:中國央行的儲備資產主要以固定收益和股票等資產進行投資。如果投資收益高於儲備資產的增長率,那麼儲備資產規模就會增加,反之亦然。
資本流動:資本流動也是中國儲備資產變動的一個因素。例如,在2015年和2016年期間,由於國內企業對海外投資和資本外流的需求增加,中國的儲備資產規模出現了下降。
綜上所述,中國儲備資產的變動受多個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外貿順差、外匯市場波動、國內貨幣政策、投資收益和資本流動等。
6、全球經濟危機下中國對外貿易的問題與對策分析
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深化改革;科學發展觀
論文提要:本文從中國目前所面臨的改革困局入手,提出深化改革的思路與方式。並提出用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來解決目前的經濟問題,從全局的角度來考慮問題,這既符合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時符合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精神。
從美國次貸危機開始的這場目前還不曾見底的全球經濟衰退,給各國人們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這場金融災難,雖然說肇始於華爾街,又延伸至歐洲日本,並波及到新興世界,但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是「別人的危機」、「外部的危機」,而是一場全球金融體系的危機,正如中國古語所言,「覆巢之下難有完卵」。
從本質上說,這場危機的根源在於全球經濟嚴重失衡。以不受約束的美元主導體系為支撐,美國通過過度負債的模式維持投資和高消費,通過長時間擴張性貨幣政策支持資本市場,給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都帶來了長期的繁榮和穩定,也給格林斯潘戴上了一頂「聖人」的帽子;同時,通過美元發行、金融衍生品市場的膨脹發展,在全世界金融體系中吹起了巨大的泡沫。次貸和CDO等衍生工具只是泡沫破裂的導火索。在耗時一年有餘、華爾街五大投行傾覆、全球金融市場陷入危機、世界經濟廣受危害之後,人們才漸漸意識到,這一場泡沫破裂的後果竟然如此之嚴重。
一、中國經濟的困局
經歷了30年的改革開放以及多年的「入世」之後,中國經濟一方面深具對外依賴性,對外貿易依存度極高;另一方面也因自身粗放式的發展模式而傷痕累累,弊端叢生。在自身問題還未來得及解決之時,外部環境急劇惡化,使中國本來就存在的經濟困局迅速加深,使本來有可能主動進行的調整轉為難堪的被迫應對,使本來可以承受的經濟波動演變為難以承受的社會痛楚。
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在全球經濟失衡釀成的這場危機面前,經濟轉型已經成為走出困局的唯一機會和選擇,中國已經為這一步走得過於遲緩付出了代價,如果不主動轉型,未來的被動轉型只能更加痛苦,難以承受,再不可存有僥幸心理。
二、深化改革方解困局
1、需警惕上輪擴張性政策的負面影響。1998年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央政府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僅有效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而且還推動了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期。但那一次採取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的舉措,也使得投資率逐年上升。
為應對全球經濟危機的沖擊,中央又決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並確定今後兩年內4萬億元的投資安排。這次歷史上更大規模的建設和投資,如何避免以往的問題再度發生,是必須思考的重大戰略問題,也是能否妥善應對這場危機的關鍵。
2、改革滯後導致經濟增長方式始終無法轉變。改革開放以來最重要的經驗有三條:一是改革始終是圍繞著解決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展開的;二是始終堅持用經濟的辦法,用市場化的辦法來解決這些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三是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按經濟發展規律辦事。從這些基本經驗出發,應對此次危機,仍然要用市場化改革的辦法來化解矛盾。既要通過擴大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更要加快體制改革,必須把擴大投資與深化改革結合起來。如果我們利用這次危機,加快改革進程,理順幾大關系,我們就有可能成為此次經濟危機的受益者。否則,只會進一步加劇結構不平衡的矛盾,給未來的經濟發展埋下更大的隱患。
3、需要在價格形成機制、壟斷行業、政府管理體制以及收入分配體制上加快改革步伐。在加快體制改革上,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尤其要實實在在地推進:
(1)必須加快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盡管價格改革邁出了很大步伐,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仍有一些領域的價格改革滯後於市場發育的需要,典型的是能源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加快能源價格改革,首先,要下定決心,不能因利益集團的反對和一些短期因素的考慮(如CPI等)就停滯不前。只有理順了能源價格,才能真正步入資源節約型和環境保護型社會。稀缺是由自然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決定的,但短缺是由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造成的。沒有能源價格的理順,「煤荒」、「電荒」、「油荒」將會反復上演。其次,能源價格改革要與能源領域的打破壟斷,要與政府監管能力建設結合起來。在壟斷條件下,簡單的價格放開,不僅不會帶來資源的優化配置,反而會犧牲社會整體福利。價格改革,政府監管也必須跟上;否則,會造成整個市場失序,達不到預期效果。
(2)放開准入、加快壟斷行業改革。壟斷行業改革,近些年實際處於停滯狀態。鐵路最突出,依然是政企不分。面對壟斷領域的改革滯後,必須按照市場化方向,打破壟斷,降低行業准入門檻,大力開放民間資本進入,形成競爭機制。這樣才能帶動私人投資,經濟的整體效率才會得到不斷改善。
(3)加快政府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改革。經過多年的改革,特別是經過五輪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政府職能已經有了很大轉變。但總體上講,政府對經濟活動的行政干預仍然較多,並掌控了過多的資源。首先,要改革靠行政管制來分配資源的方式,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其次,切實把精力轉向公共領域,真正履行好對市場的監管職能,尤其是關系國計民生的行業,如食品、葯品的監管。再次,要加強政府對社會經濟的綜合協調,抓好中期發展規劃。最後,要加強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這次危機可能會使經濟增速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但是環境保護工作不能減緩,進一步刺激經濟增長不能以更嚴重地犧牲環境為代價。環保具有外部性,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有限,政府必須承擔起這個責任。
(4)加快收入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民生改善了,內部需求才能持續拉動。目前,消費拉動經濟的比例還不夠,要讓消費成為拉動經濟的主要力量。這就要求首先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別是普通城市居民和農民的收入水平。要加大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力度,真正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同時,要加快社會保障體制建設。建立全覆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中央早已作出的重大決策,關鍵是要下決心盡快付諸實施。中國有13億多人口,居民保持著相當高的儲蓄率,因此居民消費還有很大的釋放空間。只有讓居民的收入實現增長,生活有所保障,才能真正把消費刺激起來。
三、解決社會問題與應對經濟危機
美國經濟學家伯恩斯坦的《同舟共濟——公平經濟共識》從一個全新的,但又深深根植於美國歷史和文化價值視角來審視美國經濟,並對美國經濟中的不公平現象,諸如醫療衛生私有化、貧富差距擴大、失業率不斷攀升等進行了批評。他認為,以人為中心和保證人人能夠分享發展成果的公平經濟應當是發展政策的核心。他問道:「我們當代經濟最需要的是什麼?」回答是:「最需要的是新思路,最需要的是那些理解經濟學人們公正的聲音,最需要的是經濟學家對於社會大眾的激情。」他引用了一個寓言來說明這個所謂的「激情」:
「我曾經聽人們講過一個發生在天堂和地獄中的故事:分別在天堂和地獄的人們,圍坐在盛滿美味大餐的餐桌旁,食物遠離他們,他們每人手握真正的、可以觸及那些食物的長長餐叉。在地獄,人人都挨餓,因為盡管每個人都可以用手中的餐叉去取到食物,但是餐叉長於他們的手臂,以至於使他們不能彎過手臂把食物送到嘴裡。在天堂,人們也面臨餐叉太長問題,但是大家吃得很好,怎麼回事?因為他們互相餵食。」
面對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從科學發展觀出發:第一,有效擴大內需必須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滿足人本身的多方面需要;第二,協調發展是社會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三,可持續發展是體現國家和地區長遠發展的最終需求,這在當前尤為重要。
當前,面對全球經濟動盪,專家學者、政策制定者和企業家竭盡全力尋求良方。我們是不是可以用社會解決方案去應對一下挑戰?這里的社會解決方案就是,在平等和公正目標下,通過完善收入分配體制和機制來實現財富和產品的合理配置,使最廣大的消費群體共同參與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在發展中相互受益。在這里,我們確定經濟問題解決方案的社會內涵有兩個標准:或是目的的社會性;或是福利供給必須是個人之間的相互貢獻或者是義務參與。社會解決方案猶如中醫和中葯,雖然可能不會葯到病除,或許可以治根治本。
參考文獻:
[1]胡舒立.找准改革突破口.《財經》,2008.26.
[2]邵秉仁.深化改革方解中國之困.《財經》,2008.26.
[3]丁元竹.《用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應對經濟危機》.《讀書》,2009.1.
[4]《同舟共濟——公平經濟共識》,2006.
[5](美)格列高里曼昆.《宏觀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7、貿易順差逆差/外匯儲備什麼關系喲
貿易順差逆差與外匯儲備的關系:貿易順差,標示出口額大於進口額,外貿專是用美元進行結屬算的,收到的美元外匯更多,因此外匯儲備更大,反之,貿易逆差,收到的外匯少,還會支付本國原有外匯儲備,外匯儲備減少。
所謂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 「 出超 」.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於有利地位。貿易順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國在特定年份對外貿易活動狀況。與此同時,大量外匯盈餘通常會致使一國市場上本幣投放量隨之增長,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8、外貿順差的利弊
順差就是有錢了 好處是有錢 壞處是這錢關鍵時候不當飯吃 升值貶值不由你說了算
貿易順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 研究一國對外貿易發展情況,主要藉助於政府定期公布的對外貿易平衡表。一般而言,平衡表比較系統地載有表明出口和進口的數字統計,大體可反映一國在特定時期內對外貿易乃至國民經濟發展狀況。一國對外貿易按出口大於、小於或等於進口等情況,分別構成貿易順差、貿易逆差或貿易平衡。
編輯本段介紹
貿易順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or "trade surplus" )。所謂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 「 出超 」.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於有利地位。貿易順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國在特定年份對外貿易活動狀況。通常情況下,一國不宜長期大量出現對外貿易順差,因為此舉很容易引起與有關貿易夥伴國的摩擦。例如,美、日兩國雙邊關系市場發生波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長期處於巨額順差狀況。與此同時,大量外匯盈餘通常會致使一國市場上本幣投放量隨之增長,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編輯本段定義
貿易順差就是在一定的單位時間里(通常按年度計算),貿易的雙方互相買賣各種貨物, 貿易順差
互相進口與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額大過乙方的出口金額,或甲方的進口金額少於乙方的進口金額,其中的差額,對甲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順差,反之,對乙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逆差。一般就貿易雙方的利益來講,其中得到貿易順差的一方是佔便宜的一方,而得到貿易逆差的一方則是吃虧的一方。可以這么看,貿易是為了賺錢。而貿易順差的一方,就是凈賺進了錢;而貿易逆差的一方,則是凈付出了錢。 貿易順差越多並不一定好,過高的貿易順差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意味著該國經濟的增長比過去幾年任何時候都更依賴於外部需求,對外依存度過高。巨額的貿易順差也帶來了外匯儲備的膨脹,給本國貨幣帶來了更大的升值壓力。
編輯本段中國狀況
促使中國貿易順差迅猛增長的原因
一是經濟全球化為這一結果提供了基本條件。在全球化的推動下,當今各國的經濟比以往聯系得更加緊密,商品和服務越來越更自由地在國與國之間流動,這必然為推動剛剛加入世貿體系的中國貿易的快速增長提供了可能和條件。 二是我們的供給能力比較強。近三十年來的快速增長,國內投資的較快增長,以及國際分工帶來的外國直接投資的快速增長,中國的生產能力已經是大大增強,而且形成了較強的產業鏈,更重要的是,形成這一生產能力的,正是國際上短缺的或者是不願意經營的加工貿易,目前佔中國出口比重已達60%,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貿易順差
三是國際市場對中國生產的商品需求比較大。受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勞動密集型仍是中國目前生產的基本特徵,而與中國貿易量最大的歐盟、美國、日本等都是以技術含量較高的經濟結構為特徵,與中國經濟有著較強的互補性,同時這三個地區和國家經濟總量佔世界大約75%左右,自然決定了國際市場對中國生產的商品和服務需求也比較大。 四是中國生產成本比較低,決定了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根據國際組織數據測算,目前中國製造業勞動力成本僅相當於發達國家的20%-30%,亞洲四小龍的50%-60%,亞洲四小虎的50%左右。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近幾年來世界經濟增長比較快,由於經濟增長比較快,相應來說盤子就比較大,本來貿易順差可能沒有這么多,但是由於世界經濟總量很大,相應也放大了貿易順差的量。受國內外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影響,未來中國保持貿易順差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
中國貿易差額的發展概況
原本經濟落後的國家,採取了符合其國情的經濟發展方針策略,隨著經濟發展,其對外貿易往往在經歷一段時間的逆差後轉為順差。日本、韓國等國家都曾如此。中國也不例外:上個世紀80年代,進出口貿易1年平衡,兩年順差,其餘7年逆差。合計為42.9億美元逆差。而從1990年起,情況就完全改變了,除1993年外,中國對外貿易持續順差,抵消1993年的逆差121.2億美元,1990-2005年,累計順差達3977.5億美元,其中2000-2005年累計順差額為2291.7億美元,2005年為1018.8億美元,創歷史記錄。近年以來,有關部門多次提出平衡貿易收支和國際收支,但2006年上半年順差仍達到615億美元,超過2005年同期水平。
中國貿易順差劇增的主要原因
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連續成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並形成了以外資企業為主的加工貿易基地。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0-2004年,外資企業在中國大陸加工貿易總順差中所佔比重分別為63.6%、67.9%、70.1%、74.1%和77.8%,同期,外資企業在進出口總順差中所佔比重依次為56.7%、62.2%、61.8%、73.6%和76.7%。正是在外資企業加工貿易順差持續增加的推動下,2004年中國大陸的加工貿易順差達1063億美元,2005年攀升到1424.5億美元;2006年上半年外資企業在中國大陸進出口總額中所佔比重更達58.47%; 貿易順差
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的生產和銷售大幅度增加,替代了進口,如美國政府責任辦公室向國會提交的對華貿易報告就指出:2003年美國公司在華分支機構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達340億美元,而同期美國對中國出口僅290億美元; 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大量地從中國進口勞力密集型產品的同時,嚴格限制其具有先進技術的產品向中國出口,人為地擴大了貿易差額; 2005年順差突然擴大主要是由於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進口(主要是設備進口)增速(17%)放慢,與出口增速(28%)拉開缺口; 外商投資企業偽報進出口額以轉移資金。有學者運用比較法(即比較貿易夥伴貿易統計數據估算轉移定價規模)對進出口偽報的研究結果認為,「僅2001年一年,中國大陸通過進出口偽報方式進行的變相資本流動,就高達662.27億美元,相當於當年中國大陸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3.0%。當然上述估算忽略了轉口貿易、加工貿易的影響而並不十分精確,但足以說明進出口偽報規模之大已不可忽視。」「2002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升值預期逐漸興起,進出口偽報的目的,日益從資本外逃轉向資本內流,方式也從過去的高報進口低報出口,轉向高報出口低報進口。」這樣的變化虛擴了中國大陸外貿順差。渣打銀行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提出:「由於進出口企業虛報數據等原因,中國去年的貿易順差遠沒有官方公布的1020億美元那麼多,估計實際上只有350億美元,其餘的670億美元實際上是貿易中隱藏的非貿易資金流入。」
編輯本段利益
1.貿易順差促進經濟增長。首先,經常項目貿易順差刺激經濟增長。一是經常項目貿易順差刺激國內總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經常項目貿易順差主要源於凈出口的增加,是中國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迅速增加的結果,凈出口增加使得國內總需求擴張,國內總需求擴張促進了國民經濟增長。二是凈出口的乘數效應擴大了經濟增長的規模。經常項目貿易順差主要是凈出口增加的結果。凈出口的增加具有外貿乘數效應,在外貿乘數的作用下,經 濟增長的規模數倍於凈出口額,大於經常項目貿易順差額。其次,資本項目貿易順差直接推動經濟增長。一是資本項目貿易順差直接增加總需求,推動經濟增長。資本項目貿易順差源於資本凈流入的增加,大部分是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增加的結果。資本凈流入增加了國內的總需求中的投資需求,投資需求的增加直接推動國民經濟增長。二是外商直接投資的乘數效應擴大了經濟增長的規模。在外商直接投資乘數的作用下,經濟增長的規模數倍於外商直接投資額,大於資本項目貿易順差額。 2.貿易順差增加了外匯儲備,增強了綜合國力,有利於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和引進外資能力。1994年以來,除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資本項目有逆差外,中國的國際收支一直保持貿易順差。伴隨著貿易順差的增加,外匯儲備也在快速增長,外匯儲備2003年底已超過4010 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增加,一是提升了綜合國力,使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較為有利的地位。二是表明中國有良好的國際償債能力,在國際市場進行融資時,能夠較為容易地以較低成本取得各類貸款。三是對中國進行直接投資的外商,對其利潤匯回該國有安全感,這些外商願意 更積極注入資本,有利於中國引進外資。 貿易順差
3.貿易順差有利於經濟總量平衡。經濟總量平衡不僅與儲蓄投資有關,還與外貿有關。當財政有赤字時,在儲蓄完全轉化為投資的情況下,需要通過增加進口彌補財政赤字,以保持經濟總量供求平衡,那樣,容易出現財政赤字和外貿赤字並存的雙赤字現象。當財政有赤字時, 在儲蓄沒有完全轉化為投資的情況下,需要減少進口或增加出口(即增加凈出口)來彌補財政赤字,以保證經濟總量供求平衡。中國的現實是儲蓄沒有完全轉化為投資,從1998年以來,連年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赤字逐年遞增,因而貿易順差的增加,特別是凈出口增加部分地彌補了財政赤字。以貿易順差彌補財政赤字,不但有利於國民經濟總量平衡,而且避免了雙赤字現象。 4.貿易順差加強了中國抗擊經濟全球化風險的能力,有助於國家經濟安全。連年的貿易順差使得中國外匯儲備增加,使得中國成為國際上的債權國。因而,中國不僅有足夠的外匯滿足對外經濟貿易的需要,而且增加了中國對外清償能力、保證對外支付,還有利於應對國際金融風險,提高了國家抵抗各種經濟風險的能力。 5.貿易順差有利於人民幣匯率穩定和實施較為寬松的宏觀調控政策。一是貿易順差使得國家有充足的外匯干預外匯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二是國家有充足的外匯調節國際收支,執行主動的對外經貿政策。三是貿易順差增強了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應。由於中國各級地方政府都努力地招商引資,因此,中國資本流動性實際上比較大。在資本流動性實際比較高的情況下,貿易順差加強了積極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的效應,促進了國民經濟較快發展。
編輯本段弊端
1.貿易順差使得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加大,國際貿易摩擦增加。 貿易順差使得國內外匯市場上的外幣供給大於外幣需求,必然產生外幣貶值的預期和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因此,貿易順差產生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貿易順差越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越大;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又加大了外資流入和貿易順差的擴大,進一步增強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貿易順差加劇了國際貿易摩擦。中國貿易順差增加,就意味著與中國進行貿易的國家有逆差,逆差國就會利用WTO的規則,限制中國產品進口,保護該國產業。在加入WTO後,由於中國與美國貿易順差比較大,使用反傾銷最多的是美國,中國是被反傾銷最多的,居WTO成員方第一位,並且中國被反傾銷案例的數量在逐年增長。 2.貿易順差弱化了貨幣政策效應,降低了社會資源利用效率。外匯流入隨著貿易順差的增加而增多,在固定匯率和外匯結售匯制度下,中央銀行要以人民幣購買外匯,貨幣的投放隨著外匯流入的增多而遞增。隨著大量的人民幣被動地投入到流通領域,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賬戶更加受制於外匯的流入,不但削弱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效應,還導致物價水平上 升。貿易順差與國內居民儲蓄相結合,導致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低下。貿易順差引起的大量外匯儲備高達4000多億美元,同時,國內居民儲蓄高達11萬億人民幣,兩者相加約有14多萬億人民幣。這14多萬億人民幣沒有形成有效投資,是經濟社會中的閑置資金,與這些閑置資金相對應的是生產資料和人力資源的閑置,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因而,中國出現了經濟增長和失業增加並存的現象。 貿易順差
3.貿易順差提高了外匯儲備成本,增加了資金流出。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進行外匯操作總是有風險的,最明顯的是匯率風險。中國實行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每當美元貶值和美國國內出現通貨膨脹,中國外匯儲備都隨之貶值,造成外匯儲備的損失。貿易順差越大,需要到國際金融市場上運營的外匯越多,國家外 匯儲備的成本越高。貿易順差增加了資金流出。在結售匯制度下,由於流入的外國資金都要轉換成外匯儲備,外匯儲備主要是儲備美元、歐元的債券。貿易順差越多,外匯儲備越多,外國債券越多,資金流出也越多。這兩方面形成了內在的矛盾:貿易順差引導外資流入,出口越多和外國直接投資越多,資金流入越多;貿易順差導致外匯儲備增加,外匯儲備越多,資金流出越多。 4.貿易順差異致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民族經濟發展空間狹窄,出口結構難以調整。 5.貿易順差影響了國內金融業利率市場化進程。 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貿易順差意味著國內貨幣供給增加,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正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為了防範通貨膨脹對經濟的消極影響,中央銀行不得不維持現行的存款管制利率和 貸款浮動利率,從而推遲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編輯本段對策
貿易順差既影響國內經濟也影響對外經濟,因而,需要調整經濟政策,協調國內經濟發展和對外經 濟發展,化貿易順差之弊為利。貿易順差是中國長期執行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結果。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化解貿易順差之弊,需要依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將經濟發展的思路從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轉向出口與內需並重的經濟發展戰略;經濟政策的新取向是:從貿易順差轉向保持經常項目適度貿易順差、資本項目逐漸達到平衡。經常項目適當貿易順差,有利於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促進經濟發展。 人民幣不是國際貨幣,如果出現國際貿易赤字,不能通過多印人民幣來彌補國際貿易赤字。因此,在國際收支有逆差、外匯儲備又不足時,中國會缺乏足夠的外匯購買進口產品和支付到期的外國債務,影響國家信譽和經濟發展。因此,經常項目有貿易順差,有利於中國外匯市場和人民幣匯率穩定,增強國際支付能力,促進經濟發展。資本項目逐漸達到平衡,有利於擴大國內需求,適當降低國民經濟對外依存度。 1.實行出口與內需並重的經濟發展戰略,需要完善投資政策,拓寬投資渠道,提高資金利用效率,以經濟增長促進就業。由於國內資金使用效率較低,經濟增長難以帶動就業增長,失業率逐年攀升。努力拓展投資渠道,改善儲蓄轉為投資的機制,將充分利用14多萬億元的居民儲蓄和外匯儲備,那麼,在技術水平不變、資源利用效率不變的情況下,即使不依賴引進外資,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也能夠大幅度地提高,就業機會隨之大大增加。 2.保持經常項目適度貿易順差,必須調整進出口結構,加大經常項目開放力度,完善結售匯制度。調整進出口結構,主要是在重視出口的同時,要考慮適當增加進口。增加進口要注意優化進口結構。政府要鼓勵企業引進適用的技術設備,加大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加大石油和礦產等戰略物資的進口;通過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教育和旅遊及消費增長帶動進口。大量的貿易順差給經常項目加大開放力度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放鬆經常項目中對企業和個人外匯管理,增加售匯數量,不僅能更好滿足企業和個人的用匯、促進對外經濟貿易,而且有利於調節外匯儲備。同時,由於資本項目還沒有放開,為了防止資本項目從經常項目下匯出,政府還需要規范對經常項目的管理,主要是真實性審核。完善結售匯制度,推廣意願結售匯,增加開設外匯賬戶的企業,讓更多的企業從強制結匯轉為意願結匯,這樣,企業在進出口過程中,減少外匯買賣,可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 3.資本項目逐漸達到平衡,必須完善匯率機制,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控制外資進入和增加對外投資。實行浮動匯率,一是有利於充分發揮外匯市場價格機製作用。二是有利於人民幣早日成為國際貨幣。三是對匯率敏感的部門受益,有利於企業控制出口產品成本和防止價格上升。四是促進金融市場、特別是與外匯相關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發展。五是企業融資會逐漸從銀行業轉向資本市場,企業融資更多地依賴資本市場,實現融資多元化。六是有利於貨幣政策充分發揮作用。減少資本項目貿易順差,不能簡單地限制外資進入,還要增加資本的流出。增加對外直接投資,既有利於減少資本項目貿易順差,更有利於企業超越外國設立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開拓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國際資源。 4.加強與WTO規則相關的微觀經濟規制及其政策體系建設,規范進出口貿易。運用WTO規則趨利避害,需要圍繞出口與內需並重的經濟發展戰略,實現民族產品、民族工業的現代化。利用WTO要堅持講民族經濟的政治、講維護國內產業利益的政策、講應對策略的三原則。 5.從1998年開始實施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逐步轉向適度偏緊的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適度偏緊的財政政策,一是統一國內外企業稅賦,取消給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給民族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機會,通過民族經濟發展增加稅源。二是擴大減稅范圍,刺激社會總需求。三是適時推進稅費改革,減輕企業實際負擔,促進企業發展,擴大就業。四是增加轉移支付,主要是社會保障支出,維持或提高弱勢群體的生活水平,有助於穩定社會和增加消費。五是增加財政擔保貸款或財政貼息貸款,通過財政擔保或貼息貸款支持出口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及中小企業發 展,以增加供給,緩解結構性失業的矛盾等。擴張性貨幣政策,一是降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二是配合財政公債政策,在公開市場業務方面,中央銀行買進公債,擴大貨幣供給量。三是銀行貸款向出口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傾斜,鼓勵出口,擴大出口企業生產,增加就業機會。四是增加消費信貸,促進有增長潛力的產業迅速地將潛在的需求變為現實的需求。五是適度偏緊財政政策與擴張性貨幣政策相結合,有利於激活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保險市場和信託市場,通過金融市場開放和發展增加投資渠道,將更多的儲蓄轉化為投資,促進經濟發展。
9、經濟學 。當一個國家出現貿易順差時,則( )A該國外匯儲備減少 B該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削弱C該
貿易順差越多並不一定好,過高的貿易順差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意味著本國經濟的增數哪扮長比過去幾年任何時候都更依賴於外部需求,對外依存度過高。巨額的貿易順差也帶來了外匯儲備的膨脹,給人民幣帶來了更大的升值壓力,也給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勢力以口實,認為巨額順差反映的是人民幣被薯灶低估。這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和金融緩運風險,為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難度。比較簡單的對策就是拉動國內消費。
10、外匯儲備減少說明什麼
據介紹,近兩年中國外匯儲備出現大幅下降,兩年內下降了25%,如今已經逼近3萬億美元。但即使是這樣,中國外儲規模仍然接近全球外儲30%,居全球首位,那麼,中國外匯儲備下降原因是什麼?外匯儲備下降的影響有哪些?
近日,央行公布11月我國外匯儲備數據,規模為3.05萬億美元,較10月底下降691億美元,降幅為2.2%。最近幾個月,中國外匯儲備一直都在降降降,尤其是在特朗普上台之後,人民幣出現持續貶值,不少人都去把人民幣兌換為美元謀求升值。而近兩年中國外匯儲備出現大幅下降,兩年內下降了25%。
根據數據統計,中國的外儲從2000年開始「野蠻生長」,從1600多億美元攀升至2014年的近4萬億美元。其中,2014年6月最高,達39932.13億美元。
如今已經逼近3萬億美元。但即使是這樣,中國外儲規模仍然接近全球外儲30%,居全球首位,分別是排名第二位的日本和第三位的沙烏地阿拉伯的2.6倍和5.7倍。
外匯儲備下降有三個原因
第一:和全球總體局勢有很大關系。由於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影響,美元走強非美貨幣集體大幅回落,人民幣也在影響范圍內。特殊性在於人民幣處於國際化的過渡階段,為了防止大幅下跌引起的恐慌性拋盤,所以央行必須要動用外儲去穩定人民幣匯率。
第二:和出口的貿易順差有關。由於受到全球消費疲軟的影響,出口創匯的能力有所下降,使得外匯儲備增加量在縮減。
第三:國家支持人民幣「走出去」政策,如「一帶一路」,使得我們對外投資的結算用人民幣而比較少用美金,美元儲備自然就會下降。
外匯儲備下降的影響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表示:外儲下降是消化,是好事
2014年外儲將近4萬億美元時,大家討論的是外匯儲備「太多了」;現在將要臨界3萬億美元,是對過去擔憂的改變,這是一件好事。只不過因為人民幣貶值,所以恐慌性比較大,大家覺得負效應比較凸出。
如果從教科書的角度去看,一般一個國家能夠應付3-6個月進口的需要、償還外債的需要,那麼外儲就夠了。但現在的經濟規模和金融市場規模,都跟傳統教科書時代完全不一樣了。流動過剩的局面是歷史新變局。
但很難說破3萬億美元就是驚險的,很難界定。如果按目前的市場環境,破3萬億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直線下降的情況會被打破,在一定時間內會有所改變。2017年將繼續有增也有降,也會有新的情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