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好,我最近也在搜安徽省服務貿易的相關數據,請問你找到了嗎?如果有的話可以分享下嗎?謝謝!
你是用來做畢業論文呢還是幹嘛?我畢業論文就是安徽省服務貿易,你要是需要的話發給你也可以
2、求高手幫解地理題!急急急
我作為高手,給你解決下,記得幫我設為最佳答案。
(1)從南到北地勢由髙到低,皖南屬於江南丘陵,皖北是黃淮平原。
(2)A、長江流域面積比淮侍告帆河大。
B、支流長江比淮河多。
C、豐水期長江比淮河長。
D、長江老雹流域地區灌溉農業比較少,淮河流域地區都是灌溉地區,這些地區都在取淮河水灌溉
E、總體來說,長江流域的降水量比淮河要大。
(3)皖江城市帶有利區位優勢
A、地塊出讓價格比較低廉。
B、勞動力成本比較低友橋
C、緊鄰淮南煤礦,有充足的能源供應,而且比較物流成本低
D、交通發達,有長江黃金運輸河段,鐵路運輸比較發達,能通贛、蘇、豫、浙周邊地區。
E、緊鄰長三角,有來自長三角的技術支持和科技支持。
F、徽商比較多,這一地區是有中國最早的對外貿易概念和對外貿易隊伍。是連通對西班牙、義大利貿易的快捷橋梁。這些地區包括歙縣、績溪、休寧、宣城。
G、國家級城市帶,享受政治傾向和經濟優惠待遇。
3、「皖江規劃」的規劃方向以及具體內容?
《規劃》明確將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定位為合作發展的先行區、科學發展的試驗區、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和服務業基地。規劃期為2009年——2015年,重大問題展望到2020年。到2015年,示範兆纖區地區生產總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實現與長三角分工合作、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成為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帶。 據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沈衛國介紹,皖江城市帶區位優勢明顯,是長三角向中西部地區實施產業轉移和輻射的最佳區域,具有產業基礎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強等綜合優勢。安徽省近年來在開發皖江、加快融入泛長三角中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具備探索科學承接產業轉移、為中西部地區提供示範的客觀條件。 據統計,2005年——2008年,皖江城市帶實際利用外資額年均增速達到43%,分別比全國、長三角、中部地區平均增速高27.8、25.4和15.4個百分點。同期,皖江九市利用省外境內資金年均增長達65%,2008年達到了2163.9億元,其中來自長三角的資金佔55%,皖江城市帶已成為與長三角聯系最為密切、承接產業轉移較多的區域之一。 重點發展六大支柱產業 在產業結構方面,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將明確把裝備製造業、原材料產業、輕紡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作為重點發展的六大支柱產業,並以現有的產業園區為基礎,推動園區的規范、集約、特色化發展,突破行政區劃制約,在皖江沿岸適宜開發地區高水平地規劃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的集中區,以適應產業大規模、集群式轉移的趨勢。 根據《規劃》,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將依託現有的產業基礎,繼續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在空間布局上以沿長江一線為發展軸,以合肥和蕪湖兩市為「雙核」,以滁州和宣城兩市為「雙翼」,構築「一軸雙核兩翼」產業分布的新格局。 中央和地方將加大政策支持 據悉,為保障《皖江城市帶簡猜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的順利實施,使這一區域戰略盡快落實見效,示範區將在投資、財稅、金融、土地、對外開放等各方面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必要的政策支持。如在規劃期內,中央財政將加大對示範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支持示範區的基礎設施、自主創新和環境建設,積極探索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等。 皖江城市帶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攔蘆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人口3058萬人,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5818億元,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高,消費潛力巨大。皖江城市帶加工產品的50%以上為長三角配套,汽車、家電等產業所需零部件70%左右來自長三角。
4、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區位優勢有哪些
1、地理位置優越:
安徽地處我國中部地區,最靠近長三角,與長三角地區山水相連、人緣相親、文化相近。皖江城市帶乃至全省都在泛長三角之內,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無縫對接的縱深腹地,是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的前沿地帶,是實施西部大開發、加快中西部發展戰略的橋頭堡,具有獨特的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位置條件。
2、資源豐富:
(1)土地資源: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范圍為安徽省長江流域,成員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縣、金安區,國土面積75730km2,相對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皖江城市帶土地資源較豐富,發展的空間更為廣闊,生態更為優良,環境容量更大。
(2)水資源:皖江城市帶沿江臨湖,水資源豐富。皖江城市帶河流分屬長江和淮河水系,支流眾多,水系發達。其中長江幹流流經安徽南部,境內全長416公里,號稱「八百里皖江」。長江沿岸湖泊星羅棋布,湖泊面積神枝25.3萬公頃,占安徽全省湖泊總面積的70%左右,其中巢湖面積800平方公里, 為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
(3)礦產資源豐富。皖江城市帶處在享有「銅牆鐵壁」美譽的全國16個成礦帶之一的長江中下游鐵銅成礦帶上。鐵、銅、硫、石灰石等礦產儲量豐富,賦存集中,便於開采。另外,皖江城市帶與皖北的淮南、淮北兩大煤田距離也不遠,越來越便捷的交通,大大縮短了兩地的交通距離。
3、交通便捷:
截至2008年年底,皖江城市帶區域內公路網總里程達8.2547萬公里,其中二級及以上公路7437公里,分別占同期全省總里程的56%和57%,網路密度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截至2009年年底,皖江城市帶已建成通車高速公路1600公里,形成了「四縱三橫」高速公路骨架網,與長三角的介面有六個,另有在建高速公路約500公里;皖江城市帶具有岸線資源優勢:一級和二級岸線總長近300公里,占總岸線的近四成,特別是巢湖、安慶、池州等地均擁有數十公里的深水宜港岸線。長江深水宜港岸線漫長,發展水運條件得天獨厚。
皖江城市帶集長江、南沿江高速公路、沿江快速通道、沿江鐵路、主要支流航道等在內的運輸能力大、綜合配套功能強、與長三角快速高效銜接的區域綜合交通體系已初步形成,這一區域距離長三角最遠的城市安慶,到上海也只有3個多小時,而且隨著寧安城際鐵路、800里皖江黃金水道治理、安慶機場擴容、新建合肥新橋和九華山機場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的建成,將進一步完善皖江城市帶的交通,實現與長三角交通的網路化對接,讓皖江城市帶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更加突出,物流成本進一步降低,承接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更加凸現。
4、地價低廉: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不斷推進,我國沿海地區地價不斷上漲。2008年,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三個重點地區綜合地價水平值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長江三角洲地區綜合地價水平在三個重點地區內最高,為3761元/平方米,已成為全國的「地價高原」,而其地價迅速上漲的勢頭依然不減,相對於長三角地區皖江城市帶土地價格較為便宜。
5、勞動力量大價低:
皖江城市帶人口3058萬,占安徽省總人口的45%,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價格較低。據統計安徽省常年在外務工人員1000餘萬人,擁有大量熟練產業工人,勞動力平均成本只相當於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一半或2/3。隨著皖江城市帶的崛起,該地區吸納勞動力就業的空間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就業。
6、伍瞎兆政策優惠:
皖江城市帶作為安徽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地區,一直以來都是安徽吸引省外和境外資金的重點區域。其中利用省外資金佔全省的比重超過了70%。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為安徽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契機。而皖江城市帶上升為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後,國家從投資、財稅、金融、土地和對外開放5個方面給予的一系列真金白銀的扶持政策更是吸引了境內外投資者的眼球,使這一地區的產業承接正在不斷升溫。隨著規劃的深入實施,根據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腔租題,國家還將繼續加大協調力度,採取進一步的政策支持。
7、科技發達、人才密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一批大學和國家級科研院所密集於皖江城市帶,安徽全省70%的科教資源在這里集中。年高校畢業生達到15萬人以上,能夠為產業轉移和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撐。合肥市作為全國唯一科技創新試點城市,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平台日益夯實,已開始發揮「領頭羊」的作用,以合肥市科技和人才優勢帶動整個示範區的發展。
8、產業基礎優良:
目前,皖江城市帶工業門類齊全,已經形成冶金、汽車及零部件、建材、家電、化工等產業集群,擁有馬鋼、奇瑞、安慶石化、海螺水泥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是國家級汽車生產和出口基地、國內重要的銅基材料精深加工基地和優質鑄管生產基地、國內重要的內河船舶及家電等裝備製造業基地、世界級水泥生產基地和國內重要的非金屬礦及製品生產基地。現代農業、物流服務業、金融業等產業綜合配套能力不斷進步。在與長三角經濟圈的長期融合中,形成了產業發展的共生圈,皖江城市帶加工產品的50%以上與長三角配套,汽車、家電等產業所需零部件70%左右來自長三角。與此同時,皖江城市帶的產業承接平台也更趨完善,共擁有4個國家級開發區,65個省級開發區,每個縣都有自己的特色工業園區,支持政策也日趨完善。合肥、蕪湖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深入推進,承接國內外高技術項目的優勢更加凸顯。
9、市場廣闊:
皖江城市帶及周邊區域消費市場廣闊。皖江城市帶處於我國人口密集、消費需求較大的最靠近東部的中部地區,以合肥為中心,半徑500公里覆蓋上海、江蘇、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東七省一市,這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高,消費潛力巨大。 2008年,安徽及周邊的七省一市人口5億人,佔全國的37.5%;城鎮化為47.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5個百分點;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41662.4億元,佔全國的47.1%;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526億元,佔全國47.5%。無論是國內生產總值,還是社會消費額,安徽及周邊地區都佔全國比重近1/2,皖江城市帶是拓展國內市場、啟動內需的關鍵區。
5、關於安徽省蕪湖市的詳細資料,謝謝!
四、蕪湖
蕪湖位於安徽東南部,中心地理座標為東經119度21分、北緯31度20分,全市面積3317平方公里,人口215萬,其中市區人口63萬。蕪湖歷史悠久,春秋時代為吳國的鳩鶿邑,作為縣名始於公元前109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歷史上蕪湖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頗為發達。南唐時即"樓台森列","煙火萬家"。南宋以後,特別是到了元朝,蕪湖已是一侍行個相當繁榮的市鎮,從明代開始,逐漸成為長江下游地區的重要商埠。漿染等手工業已聞名遐邇,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中就有"織造尚淞江(上海),漿染尚蕪湖"之說,形成號稱"蕪湖巨店"的大型漿染工場。近年,蕪湖境內人字洞發現的遠古人類製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種多樣的哺乳動物化石,時間斷代沖罩約在距今200萬至250萬年之間,把人類在亞洲活動的歷史上溯了四五十萬年。境內大工山古銅礦遺址是春秋和漢唐時期中國最大的銅生產基地,9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76年,中英簽訂的"煙台條約"將蕪湖與浙江的溫州等四個城市辟為通商口岸,這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在給蕪湖民族經濟帶來巨大沖擊並造成畸形發展的同時,也從此打開了蕪湖對外開放的大門。1918年蕪湖海關進出口貨值就達當年全國對外貿易的3.5%,成為長江通商巨埠之一。以蕪湖和上海為起迄點的蕪申運河,更把蕪湖和蘇、錫、寧、杭的經濟、文化緊密地連在一起。蕪湖開放通商口岸後,大批外國洋行、公司進入蕪湖的同時,先進科學技術的傳播,也刺激了蕪湖近代工業的發展。安徽省最早的一批民族工業在蕪湖建立。1883年蕪湖架設了有線電報線路,為全省第一個使用電報的城市;1897年投產的益新(機磨)米面公司,規模居當時全國同類工廠首位;30年代還曾開通民航,飛上海和武漢兩市。步入20世紀後,蕪湖工商業發展到百餘種,五、六千家,成為安徽現代工業的發祥地,長江流域經濟中心之一。由於位置優越、商業鼎盛,歷史上曾被譽為"皖之中堅"、"長江巨埠"。
蕪湖素有全國"四大米市"之首的美譽,而米市的啟動點和發祥地是今日的馬塘區。馬塘區因為地處青弋江注入長江的南岸,俗稱河南。沿岸人煙密集,集市貿易相當繁榮,管轄皖南地區的"徽寧池太廣道"也設在這里。1948年蕪湖《江廣米行重建散談鬧會所紀念碑》:"遜清光緒八年,李文忠公(李鴻章謚號文忠)請准將糧食市場,由鎮江七浩口移到此地。"李鴻章扶植米市是事實,但具體操作者是張樵野(張蔭桓),同治年間他就結識了廣東督糧道李瀚章(鴻章之兄)。光緒八年(1882),李瀚章任湖廣總督,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張蔭桓任蕪湖關道。李瀚章慫恿張蔭桓出面,打著繁榮蕪湖商埠的旗號,向李鴻章獻策,依靠朝廷的力量,令鎮江米市遷至蕪湖。李鴻章主張讓米商自遷才是上策。商量結果,定下具體優惠措施,使米商有利可圖,自會見利爭遷。張蔭桓親自到鎮江,利用同鄉情誼大拉關系,對廣潮米幫許諾:由蕪湖關道發給專營米業執照,在蕪有代辦專利;米糧打包費用由賣方支付;外輪水腳銀不另加價,即由蕪運來至滬仍按照鎮江運滬力資計算。果然引動廣潮米幫紛然至蕪投資開設米號。接踵而來的是寧、煙幫共20多家。四大米幫是支柱,促使"堆則如山,銷則如江"的米市興起。
李鴻章之子李經方立即抓住這大好機遇,在沿河路開設源德裕礱坊;在河南富民橋(今中山橋)建恆豐糧倉,可堆存二、三萬擔租稻。李瀚章之子李仲浩開有鼎玉典當鋪,寶善長錢庄,在上海、漢口、廣州設立分支機構,幾乎包攬了米商借貸、匯兌申票、粵票的業務。李仲浩又是蕪湖招商局總辦。大宗米糧經其輪運出口,而且壟斷了漕運。在八百里皖江地區,尤其是江北一帶,李氏家族擁有數以萬畝計的莊田,租稻轉化為商品糧,水到渠成。總之,米市給李氏家族帶來商機和巨額利潤,也拉動了相關行業的勃興。場面盛大的米市是沿著長河兩岸鋪展開的,城南米市尤其繁榮,縣志雲:"自南關至浮橋皆米行,謂之南市"。從富民橋南口東至蕪關監督署,糧食倉庫林立,還有道台衙庫房,形成一條街,庫子街之名由此而來。 "地址在來遠鋪南街,前至官街,後至陽明書院地。"在江口北岸橫街也有個"米業公所",是以客籍四大米幫為主幹的米商組織。張蔭桓坐鎮河南關道署,採取有效的公關措施,制訂並落實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啟動了蕪湖米市,有益於地方經濟的發展,其功不可沒。
現代蕪湖大米市場於一九九四年一月十日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蕪湖大米市場位於蕪湖市九華北路金灣米市大廈內。西鄰蕪湖長江大橋、東鄰蕪湖機場、區內有5000噸糧食專用碼頭,交通便利,佔地2.1公頃,建築面積1.6平方米,年服務成交糧食500萬噸。
蕪湖地處長江下游,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環水繞、襟江帶河的大自然環境,風光宜人,人文景觀,星羅棋布。早在南朝梁,梁元帝(蕭繹)即寫下了《泛蕪湖》詩,歌詠蕪湖山水。唐代詩人李白、溫庭筠、杜牧等,宋代文學家梅堯臣、王安石、沈括等,都有詠蕪湖的傳世之作。宋、元時傳統"蕪湖八景"已經形成。近年,蕪湖人繼往開來,又創建了新"蕪湖十景"。 新世紀初始,蕪湖經濟建設已駛入快車道,諸如汽車及汽車零部件、新型建材、電子電器等均呈興旺發達的趨勢。以境內青弋江為界,北片有經濟技術開發區,眾多知名大企業雲集於此。南片有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文教、科技為重點項目建設已全方位推進。在南、北兩大片之間,以鳩茲廣場、中山路步行街為軸心輻射的商業區,店鋪林立,商機無限。蕪湖人的思想觀念與時俱進,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城市,必將在中國的長江之濱閃亮登
6、皖江經濟帶的概況
皖江城市帶處於中國人口密集、消費需求較大的最靠近東部的中部地區,以合肥為中心,半徑500公里覆蓋上海、江蘇、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東、安徽七省一市,這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高,消費潛力巨大。無論是國內生產總值,還是社會消費額,佔全國的比重都接近1/2,皖江城市帶無疑將是拓展國內市場、啟動內需的關鍵區。
1990年,為呼應浦東開發,安徽省委、省政府做出抓住機遇、開發皖江的決策。1995年,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推進皖江開發開放若干問題的意見》,制定了《安徽省長江經濟帶開發開放規劃綱要》,提出實施「外向帶動、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形成支柱」的總體戰略,以蕪湖為滑散突破口、沿江城市全面跟進的開發開放格局初步形成。
進入新世紀後,安徽省委、省政府進一步明確了東向發展戰略,皖江地區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逐步形成了沿江製造業產業帶和重點城市帶。2006年,國家將皖江城市帶納入中部地區崛起戰略重點發展領域。
皖江城市帶承東啟西、連南接北行罩,既是長三角產業發展共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長三角城鎮體系的延伸和補充,也是沿長江經濟帶中發達地區進一步擴張延伸與帶動發展的紐帶。在中部地區幾大城市群中,皖江城市帶擁有水資源、岸線資源和環境容量等方面的組合優勢。
在產業和資源要素方面,皖江城市帶工業門類齊全,已形成冶金、汽車及零部件、建材、家電、化工等產業集群,是國家級汽車生產和出口基地、國內重要的銅基材料精深加工基地和優質鑄管生產基地、國內重要的內河船舶及家電等裝備製造業基地、世界級水泥生產基地信帶氏和國內重要的非金屬礦及製品生產基地。皖江城市帶與長三角已經形成產業發展共生圈,皖江城市帶加工產品的50%以上為長三角配套,汽車、家電等產業所需零部件的70%左右來自長三角,是東中西協調發展的重要紐帶。
7、皖江城市經濟帶有哪些城市?
皖江城市帶包括合肥市、蕪湖市、馬鞍山市、銅陵市、安慶市、池州市、巢湖市、滁州市、宣城市等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
共59個縣(市、區孝判),土地面積7.6萬平方公里,人口3058萬巧基改人,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5818億元,分別佔全省的54%、45%和66%。皖江城市帶是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鋒察重點開發區域,是泛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