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改革開放之後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狀況及特點
發展狀況是既有機遇又有挑戰。
改革開放後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特點: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進出口貿易的平均增長速度不僅高於世界貿易的平均增長速度,而且高於國民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中國對外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比例不斷提高,位次不斷提前;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不斷改善,經濟開放度(外貿依存度)明顯提高;進出口貿易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進出口市場分布也逐漸向多元化發展.
http://wenku.baidu.com/view/ff5f2c3283c4bb4cf7ecd1f6.html
2、中國對外貿易現狀與發展
2020年春節期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國蔓延,舉國上下共同抗擊疫情,為避免人口大規模流動和聚集,採取了居家隔離、延長春節假期等防控措施。《國際衛生條例》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構成「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國內、國外均高度關注這一疫情,全球貿易和中國對外貿易均面臨變局。
結合恆大研究院任澤平等人的《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研究中的兩大研究結論,其一,由於反應更快、抗擊疫情力度更強,因此此次疫情影響更大、時間更短,樂觀估計影響主要在一季度,樂觀估計全年GDP增速約5.4%;其二,疫情應對措施的三大政策組合: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大力度的改革開放。不禁引人思考,在這樣的經濟形勢背景下,如何「開放」以面對疫情帶來的影響?對外貿易行業該如何化挑戰為機遇?
本文立足於2019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現狀及呈現出的各種特徵,結合全球對疫情的態度,展開我國貿易進出口如何化挑戰為機遇的分析。
2019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現狀分析
2019年,在國內外復雜的經濟政治形勢下,中國對外貿易仍保持較好發展態勢。無論從貿易量上來看,還是從貿易效率上看,中國貿易格局在保持全球地位的同時也呈現出新的格局,如東盟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名營企業首次成為我國第一大外貿主體。從貿易效率上看,近年來,海關大力壓縮整體通關時間,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2019年,我國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比2018年分別壓縮42.3%、42.4%,時間分別為41.4小時和4小時。
——外貿總額創歷史新高,國際地位提升
2019年以來,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從中美貿易問題到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問題,中國進出口貿易情況面臨多重挑戰。與此同時,有關政府部門不斷完善政策措施,推進貿易結構優化,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企業也積極主動擴大進口,共同穩步推進中國貿易高質量發展。
貿易規模、國際市場份額雙雙邁上新台階。從中國全年進出口總額來看,2013-2019年進出口總額波動變化,2019年中國外貿總額創歷史新高,達31.54萬億元人民幣,增長3.4%。其中,出口17.23萬億元,進口14.31萬億元,進出口、出口、進口規模均創歷史新高。從國際地位來看,中國出口占國際市場份額穩步提升,根據世貿組織統計,2019年前三季度,中國出口增速較全球高2.8個百分點,國際市場份額較2018年提高0.3個百分點至13.1%。
——外貿總額逐季攀升
2019年,中國進出口規模逐季攀升。2019年一季度進出口值為7.03萬億元、二季度7.68萬億元、三季度8.26萬億元、四季度達到8.59萬億元。
——貿易順差大幅回升
2019年我國貿易順差擴大25.4%,貿易順差大幅回升。我國經濟擁有強大的韌性、潛力和迴旋空間,這種韌性在外貿領域同樣具備。目前,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擁有完備的工業體系,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完善的工業門類和製造業基礎為外貿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中國出口面形勢較好。商務部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貿易出口17.23萬億元,增長5%;進口14.31萬億元,增長1.6%;出口額增速遠高於進口額增速。2019年,中國貿易順差2.92萬億元,擴大25.4%。
——東盟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
中國主要貿易夥伴位次發生變化,東盟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2019年,第一大貿易夥伴仍然是歐盟,對歐盟進出口4.86萬億元,增長8%;對東盟進出口4.43萬億元,增長14.1%;對美國進出口3.73萬億元,下降10.7%;第四大貿易夥伴是日本,對日本進出口2.17萬億元,增長0.4%。此外,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9.27萬億元,增長10.8%,高出整體增速7.4個百分點。
——民營企業首次成為我國第一大外貿主體
在支持民營企業方面,海關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支持民營企業減負增效。拓展擔保方式,引入保險公司參與海關稅收擔保,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減輕負擔。鼓勵中小企業創新,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進口有關科研和科技開發用品免徵進口稅收。中國海關已與36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支持民營企業享受當地海關提供的各項便利措施,服務企業「走出去」。2019年,民營企業進出口13.48萬億元,增長11.4%,佔中國外貿總值的42.7%,比2018年提升3.1個百分點。其中,出口8.9萬億元,增長13%;進口4.58萬億元,增長8.4%。
2019年,民營企業首次超過外商投資企業,成為我國第一大外貿主體。2019年,民營企業進出口占我國外貿總值的42.7%;而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12.57萬億元,佔中國外貿總值的39.9%,低於民營企業進出口額比重;國有企業進出口5.32萬億元,佔16.9%。
此外,2019年中國貿易方式結構進一步優化,一般貿易進出口比重提升。2019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18.61萬億元,增長5.6%,占我國外貿總值的59%,比2018年提升1.2個百分點。出口商品以機電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機電產品所佔比重接近六成;2019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10.06萬億元,增長4.4%,占出口總值的58.4%。
全球對中國此次疫情的反應和措施
世衛組織態度:理性客觀
根據《國際衛生條例》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構成「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但高度肯定中國的防控工作,認為沒有必要採取限制國際人員流動和國際貿易的措施,將於3個月後重新評估,若屆時疫情得到控制,將撤銷認定。WHO宣布PHEIC後,仍可能對中國主要疫情發生地湖北定義為受染地區(俗稱「疫區」,非國家概念,而是對部分省市)。
世衛組織明確肯定中國的努力以及信息的透明程度,認為該決定不是因為世衛組織對中國沒有信心,而是因為他國,尤其是衛生系統較弱且准備不足的國家。世衛組織同時宣布七條臨時建議,具體如下。
多數國家:積極採取人道主義援助
從正面支持看,多數國家和地區援助中國抵抗肺炎疫情,如俄羅斯、韓國、日本、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等,其中包括捐贈物資、組織醫療團隊和提供技術支持援助中國。
部分國家/地區:採取一系列的反面封鎖措施
為防止病毒蔓延,多數國家和地區採取邊境封鎖措施,主要手段有撤僑、縮減航班、加強中國遊客入境審查、限制簽證和限制旅行五個方面等。
根據國家移民管理局統計,截至1月31日,已有62個國家針對中國公民採取入境管制措施,包括朝鮮、菲律賓、馬來西亞、日本、韓國、紐西蘭等等。其中,6個國家對中國公民採取了簽證收緊措施,4個國家採取入境限制措施,5個國家對護照簽發地為「湖北」及有「湖北」旅行經歷的人員進行重點入境管控,47個國家則對入境的中國公民採取體溫檢測和健康狀況申報等措施。
疫情對中國對外貿易有一定影響,但影響有限
根據本文一開始的分析,中國經濟整體勢必受影響,但沖擊主要局限在一季度。樂觀估計下,此次防控及時得力,疫情持續時間較短,對經濟的沖擊也主要局限在2020年一季度,疫情高峰出現在2月中旬,此後逐步下降,3-4月結束,四個季度的GDP增速預計為4%、6%、5.8%和5.6%,2020全年在5.4%。在整體經濟大環境受損這一背景下,2020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勢必也會受影響。
結合全球對此次疫情的態度來看,各國海關暫未發布任何對中國貿易進出口採取強制、激烈的措施,目前措施主要集中在人口出入境控制。如2020年1月30日,馬來西亞國際貿易及工業部副部長表示,雖然中國正在經歷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馬來西亞與中國的進口和出口活動不會受到影響;截至目前,兩國的貿易活動並沒有因為疫情而暫停。
此外,世衛組織將此次疫情認定為PHEIC,但同時也表示沒有必要採取限制國際人員流動和國際貿易的措施,世衛組織不建議限制貿易和人員流動。需要澄清的一點是,此次並非將中國列為疫區國,WHO定義疫區以「省/市」為單位、而非國家,且不同省市定義和解除「疫區」的時間不同。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此次疫情被認定為PHEIC會對中國外貿有一定影響,但程度和方式上並不如外界所擔憂的嚴重。從短期來看,即便世衛組織不宣布,每個國家也會根據疫情發展決定是否與中國進行外貿,世衛組織宣布之後相當於是一個加強的提醒。
基於以上的結論背景,要保持中國外貿在全球的格局,力爭將疫情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降到最小,化挑戰為機遇,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和考慮:
——更多數據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對外貿易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3、當前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狀況
對外貿易現狀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保持快速增長,為國民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看到我國外貿快速增長的同時,還應看到我國外貿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外貿出口「高消耗、高投入、低收益」的現狀,使得我國對外貿易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如何在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實現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己成為我國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現狀 1.我國對外貿易總額高速增長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國際貿易領域的最大變化應該就是中國以出口大國姿態重返世界市場了。1978年,我國的對外貿易規模只有206.4億美元,占當年世界貿易額的0.78%,名列世界第34位;2006年我國商品進出口總額達到17606.9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三,僅次於美國和德國。1978年~2006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增長85倍,遠遠超過同期GDP年均增長幅度(見表1)。 另外,中國很多行業和產品國際競爭能力越來越強。如我國紡織品已佔領全球70%的紡織品市場。我國顯然已經成為了世界貿易大國,而貿易大國地位確立只用了16年的時間,這對於許多國家來講,是一件難以想像的事情。 表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狀況簡表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數據頻道整理 http://www.mofcom.gov.cn/tongjiziliao2.加工貿易出口占據半壁江山 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自1981年以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6年間,加工貿易出口額從10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103.7億美元。從占我國出口額的不足5%躍升到52%以上。成為我國對外貿易中的最主要貿易方式,也成為對外貿易增長的最重要的推動因素。 從加工貿易出口增長率與總出口增長率之間的比較來看(如圖所示),在大部分年份當中,加工貿易出口都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長率,超過了我國的總出口增長率。由此可見,加工貿易對出口具有非常明顯的拉動作用。 圖 加工貿易出口增長率與總出口增長率 3.外商投資企業促進了我國出口的高速增長 自1979年以來,中國以其改革開放政策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了大量外資,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引進FDl最多的國家。 在1985年~1990年期間,我國出口增加額絕大部分來自非外資企業。非外資企業對出口增加額的貢獻率超過四分之三,處於主導地位。在1991年~1995年期間,外資企業對出口增加額的貢獻仍處於次要地位,但其重要性已大幅上升。在1996年~2001年期間,外資企業對出口增加額的貢獻率繼續大幅上升,接近四分之三,上升到主導地位,成為我國出口的主導力量(見表2)。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佔到了外貿總出口額的58.62%。 表2 外資企業、非外資企業對我國出口增加額的貢獻(1985-2005)(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統計年鑒》各期及海關統計資訊網數據整理 4.我國出口市場集中 我國出口商品主要流向美國、香港、日本、歐盟、東盟、韓國、台灣、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俄羅斯等國家或地區。中國的前三大貿易夥伴分別是歐盟、美國和日本,雙邊貿易額合計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45%。對這三個市場的出口占出口總額的52%。與前六大貿易夥伴的出口額之和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79.4%,出口市場集中的現象由此可見一斑。 二、制約我國外貿出口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 1.我國出口效益不高 我國出口效益不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國出口大部分為加工貿易出口,所得只是一點微薄的加工費而已。盡管近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異軍突起, 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為一些跨國巨頭所做的貼牌加工,自主品牌產品所佔比重仍低於10%;另一方面,由於我國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值出口商品,也由於指導思想片面追求出口創匯,競相殺價出口,成為我國出口貿易久治不愈的痼疾。因此,出現了一部分產品貿易量增加多,但貿易值增加少的現象。 2.外貿增長方式以數量型、粗放型擴張為主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對出口創匯的要求,使我國出口實施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的數量型發展模式,各種優惠政策使得外貿企業為了擴大出口,一味追求規模和速度,很少考慮考慮環境保護和資源消耗問題,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以及發展後勁的削弱。我國出口產品很大部分是對生態和環境影響較大的初級產品以及污染嚴重的中間產品和製成品,這類產品在生產過程中能耗比較大,並且我國單位產出投入的自然資源高於發達國家的水平,並帶來更大的污染。一些外向型企業也盲目開發高污染產品的出口,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外貿增長方式沒有質的改變。
4、中國對外貿易特徵是什麼求解答
這是立足於一個國家或地區去看待它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商品貿易活動。因此,提到對外貿易時要指明特定的國家。如中國的對外貿易等;某些島國如英國、日本等也稱對外貿易為海外貿易。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泛指世界各國(或地區)之間所進行的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活動。它既包含著有形商品(實物商品)交換,也包含著無形商品(芝務、技術)的交換,又可稱為世界貿易(World Trade)。
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其他國家或地區進行的商品交換活動。從國際范圍來看,這種經濟活動就是國際貿易。
對外貿易是一個歷史范疇,它的性質和特徵受社會生產方式所制約。從歷史上看,對外貿易產生的基本條件,是社會第三次大分工即商業成為獨立部門和國家的形成,因此古代的對外貿易是奴隸社會的產物。在前資本主義時期,生產力發展緩慢,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商品生產很不發達,這就使當時的對外貿易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徵:
①由於國際分工尚未形成,一國的對外商品交換仍以國內社會分工為基礎,對外貿易與國內商業並無本質區別。
②投入對外貿易的產品在社會總產品中只佔很小比重,而且對外貿易活動具有明顯的地區局限性。
③商品結構中佔主要地位的是專供統治階級享用的消費品和奢侈品,奴隸本身也是對外貿易中的重要商品。
④有能力從事對外貿易的主要是大商業資本,它們組織武裝的船隊和陸上商隊,不僅為了自衛,而且也進行掠奪,因此古代的對外貿易經營往往與暴力相結合。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准備時期,對外貿易促進了西歐國家的原始積累,因此,對外貿易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前提之一。到了資本主義時期,產業革命建立起機器大工業,使生產社會化超越國界,形成了國際分工。這時對外貿易擺脫了地區局限性,獲得了高度發展,開始成為世界貿易。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對外貿易從海外獲得廉價的原料和糧食,使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要素變得便宜,同時又因有國外市場而得以擴大生產規模,這一切都導致利潤率的提高。發展對外貿易無疑是資本主義加強剝削的一個基本條件,但由於對外貿易的發展促進了資本的積累,提高了資本有機構成,結果又會使利潤率下降。
對外貿易是資本主義國家不可缺少的經濟活動。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因為生產力的進步使生產國際化的程度不斷提高,同時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深化,使得資本主義國家更加需要國外市場,更加依賴對外貿易。在帝國主義條件下,資本輸出有了重大意義,但這並不意味著對外貿易地位的降低,資本輸出反而促進了對外貿易的增長。壟斷組織不僅操縱了宗主國的對外貿易,也控制了殖民地附屬國的對外貿易,成為它們進行不等價交換、攫取壟斷高額利潤的重要手段。
社會主義社會仍需大力發展商品生產,這是對外貿易繼續存在的客觀條件。社會主義國家通過對外貿易,可以利用國際分工,節約社會勞動和實現產品在物質形態(使用價值)上的轉換,從而有助於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和技術改造,有利於社會再生產協調地進行。發展對外貿易符合社會主義大生產的要求,也適應經濟生活國際化的歷史趨勢。
掌握對外貿易的自主權是發展中國家爭取經濟獨立的一項重要前提。發展中國家必須結合國際經濟秩序破舊立新的斗爭來發展對外貿易,才能對民族經濟的增長起積極的作用。
現代對外貿易活動主要包括交易條件的磋商以及合同的訂立和履行。貿易方式不同,磋商或確定交易條件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任何貿易方式,都必須訂立買賣合同。合同一旦訂立,便對當事人雙方均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因此,交易合同的磋商、訂立、履行是現代對外貿易活動的主要內容。
對外貿易政策基本上分為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兩大類,它反映著一國統治階級的利益。政策屬於上層建築,它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不論是自由貿易還是保護貿易,只要有利於進步生產關系的形成和鞏固,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它便具有進步性。因此,對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對外貿易政策的階級實質和作用,必須進行具體的分析。
5、目前我國對外貿易呈現什麼特點?
商務部研究院外貿所所長梁明認為,目前我國對外貿易呈現四個鮮明特點:
一是增速較快。今年1-5月,以美元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18144.5億美元,同比增長16.8%。其中出口額為9570.6億美元,同比增長13.3%;進口額為8573.9億美元,同比增長21%。從歷年前5個月對外貿易的增速來看,今年我國外貿增速是7年以來的最高值。
二是結構優化。從貿易方式看,前5個月,我國一般貿易出口額為5424.3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出口總額的56.7%,較去年同期增加2.7個百分點;一般貿易進口額為5349.5億美元,占同期我國進口總額的61.2%,較去年同期增加1.1個百分點。從貿易商品看,前5個月,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額為5632.7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出口總額的58.9%,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6個百分點;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額為1761.9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出口總額的18.4%,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9個百分點。
三是效益提升。前5個月部分重要設備和關鍵零部件、優質消費品進口較快增長,其中、集成電路、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分別增長35.8%、23.3%和25%;能源資源產品進口增長較快,保障了國內市場需求,緩解了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約束。原油、鐵礦砂、成品油、銅等大宗商品進口量保持快速增長,增速分別達到8%、0.7%、12.4%和16.7%。
四是更趨平衡。前5個月,我國進口額的增速普遍快於出口額的增速,貨物貿易順差額為1028.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29.1%,中國市場向世界進一步開放。
6、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當前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環境是很有利的。世界經濟貿易開始持續溫和復甦,發達國家的經濟貿易低速增長,而發展中國家經濟貿易增速較快,遠遠快於發達國家。從國內經濟形勢來看,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加快增長,外商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結構的升級不斷加快,我國的綜合經濟實力不斷上升,特別是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立小康社會,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增加了動力。在這種形勢下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呈現了一些新的特點。
一、 當前外貿發展的新特點
(一)中國對外貿易持續快速增長,成為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的一大亮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對外經濟貿易的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產生了積極的效應。2002年中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出口首次突破3000億美元,在世界貿易大國中排名上升至第5位,中國作為世界貿易大國的地位進一步鞏固。2003年1-7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為4507.3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7.9%,其中出口達到2284.0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3.4%,進口2223.2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3%,特別是單月出口增長速度和規模都遠遠大於2002年。
(二)2002年至2003年1-7月受關稅下調和世界市場燃料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我國進口持續大幅增加,但對經濟沖擊不僅小於預期,而且對推動經濟發展起了較大的作用。從總體來看,入世促進了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推動我國經濟結構的升級。改革開放以來加工貿易一直是我國吸引外資、發展經濟、提升經濟結構、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一種主要方式。
2002年加工貿易進口1799.3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0.1%,占我國對外貿易的比重已達到50%。佔全部進口增量的54.6%。2003年1-7月加工貿易進口854.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32%。占進口增量的23%。加工貿易設備進口114.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9%。先進技術和短缺原材料占進口比重進一步上升。由於入世後我國完善和調整了吸引外資的政策,利用外資的結構進一步優化;我國進口管理制度和公平貿易體系進一步完善並發揮了積極作用,進口增長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有所加大。
(三)我國進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工業製成品進出口規模不斷擴大,推動了我國經濟向工業化社會的轉變,我國工業製成品出口的貿易比較優勢也越來越明顯。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向工業化社會轉變,我國工業製成品出口大幅增長,占出口的比重不斷增加,成為帶動出口增長主要因素。從出口結構來看,2002年我國製成品出口2970.8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占出口的比重為91%。2003年頭7個月製成品出口209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4%。從進口結構來看,2002年我國製成品進口2459.3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占進口的比重為83%。2003年頭7個月製成品進口1823.91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0%。從貿易平衡來看,2002年製成品進出口貿易出現順差511.5億美元,初級產品進出口呈現逆差207.9億美元,說明我國的製成品出口已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初級產品則主要是受我國加工貿易進口用料較大的影響。
(四)我國進出口貿易方式向多樣化發展。加工貿易出口1995年成為第一大貿易方式以來到目前為止仍然是第一大貿易方式,一直保持較高速度增長,2002年加工貿易出口1799.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2%,占出口的比重達到55%,進口1222.2億美元,增長30%,占進口的比重47%,加工貿易順差577億美元。2003年1-7月加工貿易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長了31.5%,加工貿易迄今仍是我國貿易順差和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但一般貿易方式和其他貿易方式進出口增長速度加快。一般貿易一直是我國的重要貿易方式。2002年一般貿易出口136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7%,占出口的比重42%,進口129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8%,占進口比重為49%,過去一般貿易一直逆差,現在轉為順差,達到71億美元。2003年1-7月一般貿易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長35.2%,進口增長53.2%,由於進口增長快於出口,貿易逆差達121.9億美元。其它貿易方式雖然還處於很大比較劣勢,但發展也很快,如2002年出口94.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8.9%,進口438.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3%,貿易逆差為344.4億美元。2003年1-7月其他貿易方式出口又有大幅增長。其中邊境小額貿易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長92%,租賃貿易出口增長147%。
(五)我國的出口市場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由於我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充分利用世貿規則,在世界貿易組織中積極發揮作用並積極的推進區域和世界經濟一體化,我國的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取得了明顯的成果。2002年我國的十大貿易夥伴依次是日本、美國、香港地區、台灣省、韓國、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俄羅斯和英國,同2001年相比略有變化,台灣由第五位上升至第四位,馬來西亞由第十位上升至第六位。馬來西亞正逐漸成為我國的重要貿易夥伴。我國對亞洲、歐洲、北美和大洋洲的出口增長較快,我國對非洲和拉美的出口規模仍然較小,增速不穩定。
亞洲國家和地區一直是我國的主要貿易夥伴。2002年我國對亞洲出口1703.1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20.86%,占我國出口的比重為52%。2003年頭7個月我國對亞洲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8%。我國對北美國家出口增長速度較快。2002年我國對北美出口742.7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9%,占我國出口的比重為22%。2003年頭7個月對北美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長33%。
2002年我國對歐洲出口592.2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0.3%。占我國出口的比重為18%。2003年頭7個對歐洲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長50%。
2002年我國對拉美出口94.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占我國出口的比重為3%。2003年頭7個月我國對拉美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長22%。同年,我國對非洲出口69.6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占我國出口的比重為2%。2003年頭7個月我國對非洲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長49%。2002年我國對大洋洲出口52.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0%,占我國出口的比重為1.6%。2003年頭7個月我國對大洋洲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長37%。
(六)雖然外資企業仍然是外貿出口的主力軍,但隨著民營經濟逐漸發展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力量,他們在對外貿易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作用。近幾年我國吸引外資形勢很好,對我國的外貿出口的增長和出口產品結構的優化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外商投資企業一直是我國出口增長和優化出口產品結構的主要力量,2002年外商投資企業出口1699.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6%,占我國外貿出口的比重為52.2%。2003年頭7個月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長40%。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經營權的逐步放開,恃別是今年我國提前實現對世貿的承諾,實行了對外貿易經營權的登記制,集體和私營企業發展外貿的潛力被逐漸釋放出來。2002年集體企業出口188.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2.6%,2003年頭7個月出口增幅為31%。2002年私營企業出口137.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9.5%,2003年美7個月出口增幅為161%。集體和私營企業出口合計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上升為10%。國有企業在出口中發揮的作用逐漸下降。2002年國有企業出口1228.6億美元,增速最低,僅為8.5%,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下降至37.7%。2003年頭7個月出口增幅為14%,仍然是增速最低的部門。
(七)出口加工區正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新的增長點。為了推進出口結構的優化,國家加強了對出口加工區的政策支持和管理,促進了出口加工區的健康發展。2002年中國出口加工區進出口總值為47.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3倍。其中出口21.9億美元,增長5.1倍;進口25.5億美元,增長3.7倍。2003年頭7個月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長457%。加工區出口的產品90%為機電產品,其中又以計算機及其零件為主要出口產品,2002年計算機設備出口7.4億美元,增長11倍,計算機零件出口10.2億美元,增長33倍。
(八)中西部地區對外貿易的發展速度加快。由於近幾年國家實施的西部大開發的政策,給予西部地區各種優惠發展政策,中西部地區吸引外資的規模有了很大的發展,對外貿易有了大幅增長。出口產品結構改善,抗風險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雖然今年受到了非典疫情的影響,但中西部地區出口仍然有了很大的增長。河南、湖北、廣西、西藏、甘肅、新疆、江西、吉林等省市自治區對外貿易出口在2002年大幅增長之後,2003年頭7個月,出口又出現大幅增長,河南出口增幅為41.5%,新疆出口增幅為67%,廣西出口增幅為48%,西藏出口增幅為66%,湖北出口增幅為33%。江西出口增幅為44%,山西出口增幅為40%,吉林出口增幅為33%。
二、當前外貿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根據對世貿組織的承諾和世貿組織的基本原則,對經濟的管理體制進行了進一步改革,中國的對外貿易管理體制基本同國際接軌。目前中國經濟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發展階段,新舊體制的交替使中國對外貿易發展進入了一個轉折性時期。由於管理體制還不完善,目前中國外貿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已形成重大的障礙
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以環保標准、質量標准、技術標准、衛生標准等多種形式的非關稅壁壘對進口實行限制,並濫用反傾銷手段保護國內市場。國際上針對我國出口商品的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越來越多,嚴正影響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二)我國國有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普遍偏低
近年來。我國在國有企業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許多企業特別是國有外貿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國有外貿企業布局過於分散,效益低下,缺乏核心競爭力。債務負擔嚴重,資產負債狀況惡化。國有外貿企業的出口增速不斷下降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這一點。
(三)我國出口市場上勞動密集型產品低價競銷的現象嚴重,外貿經營秩序亟待改善
隨著外貿經營權的逐漸放開,更多的企業走向國際市場。但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盲目競爭,低價競銷,不講信譽的現象。出口低價競銷的主體是受生產源頭「多、低、散、亂」嚴重影響的行業和企業。我國出口低價競銷現象在那些市場體系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軌國家表現尤為嚴重。
(四)外貿發展的質量有待提高,出口的增長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
2002年出口大幅增長,但從具體商品來看,出口數量大幅增長的同時,出口價格持續走低。這種情況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的產品上尤為突出。出口增長仍然是低成本、低價格的數量增長為主的格局。
(五)我國對外貿發展的鼓勵性政策和體制仍有待進一步理順
我國鼓勵外貿發展的政策要同國際接軌、並且保持穩定是外貿持續快速發展的條件。目前有些補貼政策仍未符合國際規范,一些政策雖然符合國際規范,但不能穩定落實,如出口退稅機制仍不完善,跟不上外貿發展的需要。
(六)電子商務市場亟待規范管理
近年來,許多境外商人利用國內一些人急於發家致富的心理,鑽了我國電子商務市場管理不規范的空子,通過境外的國際商務公司,利用網路在國內發展非法傳銷。很多人自己上當受騙,購買了許多進口的高價商品,還要去欺騙親朋好友,結果導致很多人的私人財產流失,國家的關稅和增值稅流失,國家和個人的經濟利益都受到很大的損失。
三、對策建議
為了促進我國對外貿易健康和順利的發展,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國有企業應加快進行重組和改革
國有外貿企業是在特定環境和背景下產生的,對滿足市場需求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國有企業作為一種計劃經濟的產物要適應市場經濟,就要加以完善和改革,國有企業要實現投資多元化,股權多元化,進行多種形式的重組和改革。
(二)我國鼓勵外貿發展的補貼政策進一步完善,同國際規范接軌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嚴格禁止對出口進行補貼。所以今後我國作為鼓勵出口的補貼政策必須改變為用匯率、利率和稅率等經濟杠桿來調節。今後我國政府的補貼應向初級生產要素、基礎理論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的投入。人才和高新技術的豐缺是企業在國際市場提高競爭力的重要保證,但企業缺乏資金又承擔不了對高新技術投資所帶來的風險,所以政府以各種形式對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科研投資開發進行補貼對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很有必要。
(三)國家應重視對外貿易不平衡的問題,努力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增加進口原料和高新技術,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一個經濟體在不損害別人的前提下得到發展是最完美。如果雙邊貿易的過度不平衡,給另一方造成過大的壓力,就會造成貿易摩擦。解決雙邊不平衡的問題是當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要不斷深入開拓有發展潛力的市場,尤其是加大對我國有貿易順差國家的出口。根據國內市場需求和我國日益增長的人口需求,加大原料和高新技術的進口,從要素豐缺角度來看,我國是資源和高新技術短缺的國家,增加進口資源和高新技術。有利於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升級,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
(四)應大力發展我國的競爭優勢行業產品的出口,把我國的比較優勢產品轉化為競爭優勢產品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觀念也在不斷變化,人們對商品的需求也在變化。我國傳統的出口產品已不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努力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增加花色品種,滿足不同市場,不同層次的需求,不斷開發新產品,滿足消費需求的變化,這是我國企業所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要實現從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變,我國企業應努力從國外引進高新技術,彌補自身的不足,把高新技術同我國的傳統產業相結合,提高國際競爭力。同時要重視科技開發,加大對科研的投入,不斷開發新產品,提高生產效率,不斷提高我國產品在國際上的非價格競爭能力。
(五)加強對出口產品價格的指導和協調,對出口市場進行規范化管理
建立和增強出口市場中介組織的作用,加強商會的指導、管理和協調功能。根據其他國家的經驗,許多國家在出口市場上,不僅有法律加以規范,還有中介組織的協調和管理,出口企業必須接受協調,以防止低價競爭,自相殘殺。為了加強對市場的管理,我國政府或商會應在出口市場建立中介組織,對市場價格進行監督、指導和協調,對低價競爭的企業進行處罰,以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和正常的經營秩序。
(六)對電子商務市場進行規范化和法制化管理
國際電子商務使傳統的關稅制度受到挑戰,對各國的關稅制度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我國政府應盡快出台電子商務管理法及相關的規章制度和政策。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通過國際間協調進行有效的管理。國家電子商務宏觀管理機構應對政府各有關部門間如海關、商務部、國家商檢局、稅收、工商管理部門等進行全方位的協調,聯合對電子商務市場進行有效的管理,狠狠打擊利用網路進行非法傳銷的行為。
7、請問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國際貿易的特點世界經濟聯系程度大大加強,國際貿易以超越物質生產發展的速度迅猛增加,達到空前水平。國際資本貿易空前發展,已成為世界經濟聯系的重要潮流。.世界經濟聯系的內容發生較大變化,進出口商品的結構出現新特點。商品越來越多樣化、高級化、優質化和綜合化、整體化。技術貿易發展擴大。 世界經濟聯系形式日益多樣化。世界經濟一體化與經濟貿易的區域化、集團化及跨國公司的出現,使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和復雜。地區貿易發展不平衡不僅表現為區域貿易不平衡,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現為發達資本主義市場體系的加強。
新時期我國對外貿易的特點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進出口貿易的平均增長速度不僅高於世界貿易的平均增長速度,而且高於國民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中國對外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比例不斷提高,位次不斷提前;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不斷改善,經濟開放度(外貿依存度)明顯提高;進出口貿易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進出口市場分布也逐漸向多元化發展.